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第1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英美文学教学 应用途径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的认知和发展理论同维果茨基的文化心理学理论引起了教育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和奥苏伯尔意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提倡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最大的贡献在于强调了人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将来的发展趋势。中国要想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就必须意识到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时代的发展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需要的外语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而且要具备较强的能力。2000年修订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非常重视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大纲》尤其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与手段部分作了充分的阐述。创新能力成为外语人才生存、发展、出成果的重要保证(黄源深,2001)。为此,《大纲》的教学原则明确提出要有意识地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地融入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学科课程渗透或融入创新教育思想或内容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专家学者对于外语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戴炜栋认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可以采取多种途径,但以下原则应该是共同遵循的:(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外语教学中模仿和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3)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重在启发、引导,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课外活动要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广播、录音、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外语专业教学服务(戴炜栋,1999)。

从戴炜栋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戴炜栋所认为的教学改革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契合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是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探索创新的能力。另外,协作型的活动模式也充分提高了学生协同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为学生健康的人格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做好了准备。

三、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最佳途径——网上探究活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世界范围内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普遍。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Bernie Dodge于1995年将该活动首次命名为“网上探究活动”(WebQuest),提出该活动“是一种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者与之发生互动的一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来源于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网上探究活动与其他网络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它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浏览查阅信息,而是给予学生一个可行性的任务,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有目的地查阅检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网上探究活动的理论依据便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是通过网上探究活动得以实施的。活动各环节如下。

1.介绍背景。介绍背景主要对于即将进行的活动进行介绍,并对其涉及的主题及相关的领域做详细的介绍,使学生明确将要研究什么问题。

2.设计任务。设计任务主要是根据要研究的主题,对于学生明确提出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最终需要得出的研究成果,并介绍研究过程中可能会用到的技能。

3.规划过程。这是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活动具体进行的研究路径,从而使其在探究路径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任务。

4.推荐相关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直接进入与主题相关的资源,而不至于因为学生自己漫无目的地搜索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5.实施探究活动。学生集体协作或单独完成小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集体研究活动的主题,自主分工实施探究并最后提出探究成果。

6.对探究活动进行评估。在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网上探究活动中,学习者在评估自身学习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活动评价标准由教师启发学生参与制定,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学习过程,以及通过学习所建构的意义。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英美文学中的文学思潮,重要作家及其作品,锻炼思辨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并初步培养学术研究能力。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入英美文学教学能更好地把“教—学”过程扩展为“教—学—研究”的过程,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对某一个作家作品开展广泛而且有一定深度的探索,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透过文本,了解形成这种文本的历史、哲学和社会背景,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运用文学理论对于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并最终形成自己的具有创新性的思想。采用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当务之急,要求学生对某一专题开展综合性的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用最有效的手段完成学习任务。对语言学习者来说,这种活动的过程甚至比活动的结果更为重要。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美文学课采用“文学史+选读”的模式。由于课时有限,上课时,教师罗列一大堆文学史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因为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复述”,形成对文学作品的见解便无从谈起。其实,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当代大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网络、百科全书光盘等途径搜寻到这些知识。因此,英美文学课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上面。以英美小说为例,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分析主题表现、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述角度、象征细节、语言风格等。

在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为目标这一方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网上探究活动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之间高度契合,为英美文学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可以把教材中的经典作家作品作为活动的主题,在原来的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开展网上探究活动。老师提前要求学生读某部作品,网络的发展,更让图书馆走入历史走入网络。现今网络服务已是图书馆的主要服务项目。同学们可以通过远程的期刊数据库或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轻松地获得所需数据。

以美国文学史中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老师提前让学生阅读菲茨杰拉德简介及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课堂上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推荐网络资源,对于这一经典作品的主题、人物塑造、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语言和写作风格中的某一项进行网上探究活动,最后要求学生以课堂陈述或者书面文字的方式汇报探究活动的成果,对其进行评估,从而使学生在网上探究过程中深入地分析鉴赏这一经典力作,使学生在欣赏其优美语言的基础上提高科研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五、结语

以上阐述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其与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契合,在英美文学中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最佳途径——网上探究活动,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英美文学中的应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网上探究活动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趋势,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积极的设想。在高校外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网上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及创新能力,达到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Dodge,Bernie.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Http://edweb.sdsu.edu.

[2]戴炜栋.关于深化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1999,(4).

第2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随机通达式教学 综合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又称作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与当代素质教育相吻合,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最早是由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皮亚杰应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提出,儿童的认知结构即图式(schema)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近年来,这一学习理论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流行起来,对于推动教育革命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换言之,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不是简单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和重建而行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当然,这并不是要让学生完全进行“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由于学生处于成长中,他们需要掌握间接经验,因此,信息传递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必要的,但信息传递本身并不能保证有效的知识建构,它要通过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来实现,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由此可见,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等。

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要求: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Scaffold本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2.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领导下的温德比奥特认知与技术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简称CTGV)提出的,它与情境学习、情境认知以及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有着密切的关系。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embedding instruction)、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学习、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使学生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3. 随机通达教学

斯皮罗等人(Spiroetal.,1991)把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他们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随机通达教学”,亦可称为随机访取教学。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初级阶段,学生只需掌握一系列概念和事实,并在相同情境中再现这些概念和事实;高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广泛而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建构主义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策略;而在随机通达教学中,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它的基本思想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认知弹性理论,其宗旨是要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

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理论与当前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内在联系和契合点,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设想,这对于传统教学的改革,对于英语学科的教学改革,对于综合英语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育,都具有深刻的启示。

1.支架式教学在综合英语教程Part 1 Brainstorming中的运用

在Brainstorming中教师应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词汇主动、自由地填词,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所有词汇。教师可根据学生所给词汇,对学生的思维和词汇运用给予延伸和深化。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zones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2.抛锚式教学在综合英语教程Speaking中的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要想使学习者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应创设宏观背景,提供不同情景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建构,让他们随意地以任何方式去讨论、回忆,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锚”不仅是学习者应用已掌握知识的情境,更重要的是使用“锚”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认识树立学习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教学应该帮助学生在完整的真实情境中确认学习目标。

3.随机通达教学在Reading Comprehension中的运用

随机通达教学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给出基本的重点词汇和语言点,及文章主题,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去自己重新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

五、结语

本文以综合英语教程为例,探索了建构主义理论与精读课结合的可能性,并在教学设计上突出建构主义观的特性。可以肯定的是,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设想对我国大学英语有着重要的昭示作用,希望有识之士能进一步做出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Duffy,T. M. &D.H. Jonassen .Constructivism: New Implications forInstructional Technology[J].EducationalTechnology,1991,31(5):7-12.

[2]Driver,R.Theory into Practice: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A].InP. Fensham (ed.).Development and Dilemmas in Science Education. London: Falmer Press,1998.

[3]Jonassen,D.et al..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5,(2).

[4]范琳.认知方式差异与外语的因材施教[J].外语教学,2002,(2).

[5]傅维利,王维荣.关于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及师生角色比较与评价[J].教育科学,2001,(1).

[6]高文, 王海燕.抛锚式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1998,(3).

第3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音乐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16-02

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皮亚杰在认知发展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提出了认知发展的理论,此种理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逐步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导地位。皮亚杰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看作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随后,又有许多专家、学者在此理论的基础上从不同方面完善和深入研究建构主义,促进了建构主义教学论的发展和应用。如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概念,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对认知结构的多方面更深入的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建构主义教学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教师只是指导和倡导者,由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反对一味灌输。主张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合、探索、发现的方式,进行积极地知识建构。首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下,学生处于主导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并给予适当的引导。这一反我们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操纵全部教学过程,并且高高在上,学生只负责被动接受的局面。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其次,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的形成不是由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通过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与认识,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再次,从根本上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要比单纯教会学生知识重要的多。而目前的教育模式大多以教会知识为主要目的,并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通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地知识构建、独立思考、集体整合、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种种过程,使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逐步了解,体会并且掌握学习的一般规律。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建构主义思想推动着教育学科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得以体现,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科学的进步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许多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也被介绍到中国并得以推广。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祖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死记硬背、“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传统教学理念在中国的课堂教学中仍处于主导地位,不得不让人担忧。笔者希望通过引进建构主义教学手段与方法,改善我们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音乐教育中的建构主义

1.建构主义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音乐情境的创设方面。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要想学生深切地感受音乐的本真魅力,必须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以使学生达到最真切的音乐体验。情境是建构的土壤。只有在一定情境下,知识才能被建构。因此,音乐教育中的情境使学生直接感受、体验音乐的美,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音乐情境,例如,在介绍莫扎特歌剧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莫扎特歌剧的音频资料,使学生切身感受歌剧的音乐魅力,身临其境地欣赏和体验音乐。并通过播放电影《莫扎特传》,使学生了解莫扎特的生平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莫扎特歌剧的理解和体会,加深对古典音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通过演唱、演奏、舞蹈、模仿等方式创造音乐学习情境,这种近距离的表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且更容易与学生产生互动,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对知识进行构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音乐教育中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大自然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各种声音,例如鸟叫声、泉水声,等等。这些都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音乐想象能力。所以,建构主义下的音乐教学,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以促进教学的进行和发展。

2.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知识进行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所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显得更为重要。音乐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注重个性的发展和身心的塑造,提高学生的审美品质和审美能力。而不同的学生由于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外界因素的差异,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教师应激发和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标准》把“注重个性发展”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并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可见,“个性发展”是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并应被教师重视,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倡导学生间对不同的音乐体验与想法进行交流,使之产生创新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鼓励中树立学习音乐的兴趣与信心,在交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收获良好的集体友谊,感受集体的力量。在交流、探索中达到理解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3.区别于传统的教育评价体制,建构主义在音乐教育中的评价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会唱了几首歌,掌握了什么技巧。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对音乐新的认识和体验,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活动中如何加深认识体验,提升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等一系列过程被看作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方面,更加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评价更有利于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以上为笔者对建构主义教学观在音乐教育中的几点认识和思考,建构主义教学观近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也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在音乐教育中应用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完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笔者也将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继续探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实践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斯特福-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等,译.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齐健、李秀伟.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4]戴群.建构对话教学的基本方式[J].上海教育,2005,(2).

[5]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金亚文.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4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音段音位 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障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86-02

1 提出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建构主义或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现阶段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所呈现的趋势:首先,语言的本体研究仍占首位;其次,语言教学研究仅次于本体研究;再次,语言学习和习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论文都集中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或偏误分析上,即在微观上的研究较多,而从宏观上把建构主义理论和对外汉语特别是对外汉语音段音位的教学相结合者比较少。

我们有怎样的对外汉语音段音位的教学障碍,该如何通过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来解决?本文从宏观上分析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对外汉语音段音位教学策略,试图在建构主义中把握对外英汉语音段音位教学策略。

2 分析问题:下面将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为例,分析对外汉语教学障碍

(1)英汉元音音位的差别引起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在元音系统方面,母语为汉语的交际方运用英语作为目的语交谈时的错误主要包括单元音的长短音对立不明显、单元音发音口型不到位、双元音发音不完整等。而母语为英语的交际方运用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交际时的错误在于过于吹毛求疵和将复元音韵母当做英语中的长元音来读。①从结构上看,英语中虽然没有鼻化类的元音音位,但在音节中,元音后面跟上鼻辅音的组合却很多见,如“ang、eng、ong”等,而且汉语中的鼻辅音/n/、//在韵尾出现时与英语中的读音听起来很相似,所以汉语带鼻音尾韵母的发音特征对准确把握以鼻音结尾的音节有很大的帮助。反之,英语亦是。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由于带鼻音尾韵母引起的歧义及错误并不多见。如:英语单词wrong/r/或//中[]的和汉语“荣”(rong)//中的[]在读音上基本没有区别。②从发音部位上看,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容易吹毛求疵,过度敏感,咬的太细使得听话方听起来不自然,不舒服。如:这是我爸爸(bàbà)。a/A/这是我爸爸。容易用母语中的//或//较真。③从发音长短上看,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会在双元音上遇到困难。发音过程中受母语双元音的影响,容易将复元音韵母当做英语中的长元音来读,使得口型不到位而发音不准,为不可以变换口型的元音变换口型和舌位。如:报(bao)/au/ball/:/容易受母语的/:/的影响,变换口型,将“报”读成“ball”。④从双元音发音方式上看,受母语复元音发音习惯的影响,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遇到发双元音时会因滑动幅度过大,过渡太明显而导致发音不准,不自然。如:害/ai/high//;为/ei/way/e/。

(2)英汉辅音音位的差别引起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在辅音系统方面,母语为汉语的交际方运用英语作为目的语交谈时的错误主要包括辅音发音部位偏移、辅音群发音困难等。而母语为英语的交际方运用汉语作为目的语进行交际时的错误主要在于送气与否的不在意引起的歧义,英语中中没有的音咬音不准等问题。下面将逐条说明其所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①在清浊音送气与否的分类上,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送气与否而发生错误。在英语中,送气与否并不会在意义上造成影响。没有辅音浊化的话,最多会被说成是发音不标准、不地道,交际双方不会因为送气与否而造成语义理解上的失误。如:spring的发音/spr/或/sbr/无论读上面哪个音对方都会知道是春天的意思,不会引起歧义。但在汉语中就不同了。如:肚(du)兔(tu);饱(bao)跑(pao);哥(ge)棵(ke)在汉语中,送气与否的差别是相当大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值得关注与重视。②在辅音空缺上,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不容易掌握自己母语中没有的部分。容易把空缺的音用母语中相近或相似的的代替使用。如:唇齿音/v/在汉语中并没有,绝大部分人用/v/代替零声母w来代替。如:把“五”的声母读成唇齿音/v/。咬不咬唇,发出来的音会完全不同,如果把不咬唇的音发成了咬唇的音,那么听起来会非常别扭。

3 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应当遵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意义建构。目前较为重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即进入教学三种模式。下面就对这三种模式逐一分析并分析其可用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模式: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搭建一个便于登攀的脚手架(即搭脚手架),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即进入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即独立探索),并且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使学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即效果的评价)。比如,在语音教学中,对于清浊音送气与否的教学上,以兔(tu)与肚(du),跑(bao)与饱(pao)这两对的发音为例。教师可以读由于送气与否发生错误而造成的歧义的小故事。如:老师:有个英国人在中国朋友家吃饭,吃完一碗后,朋友要再给他添饭,他不停的对朋友说:我“兔”子“跑”了,朋友很莫名其妙,后来才知道,其实他是想告诉朋友他“肚”子“饱”了,由于送气与否而发生了歧义(搭脚手架);继而引发同学思考当时的状况,头脑里出现老师讲的小故事的情境(进入情境);让同学们自己觉得送气音与否在汉语中非常重要,如果出错会出现歧义,(独立探索);让大家讨论送气与否该怎样发音才不至于发错音产生歧义(效果的评价)。

在此间,可以用到建构性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有指导的发现更加行之有效。学生成为提问与学习的重要部分,可以在教师的小故事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从在自己国家送气与否不影响意义(把spring读成/spr/或/sbr/并不会影响意义)到意识到送不送气差别非常大,甚至会引起歧义。就是学生用提供给他们的信息来构建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2)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和真问题将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进程,来让学习者感受体验解决问题的框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双元音上遇到困难。例如:在讲上文所提到的报纸的“报”这个字的发音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与报纸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真实的情境,最简单的是用形象化的教具报纸(创设情境);拿出报纸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确立问题),教师领读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读,用手摸着自己的嘴,自己注意自己的双元音发音时的口型变化(自主学习);之后分组讨论、交流(协作学习),使学生对双元音/au/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唇形变化深刻的理解并运用在双元音的发音上(效果评价)。

在此间,可以用到建构性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分组讨论法。学生提出并回答他们自己的问题:汉语的双元音与英语的长元音发音上到底有哪些不一样?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及唇形变化是怎样的?等等一系列问题。再相互讨论,教师并不扮演主要的角色。此方法的优势是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在相互的讨论作用中,让学生明白,其他同学与他有同样的问题与困惑,就不会感到孤立与异样。此外还有合作学习、小组作业法。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且在合作中更好地交流。

(3)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因为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应随着其知识点进入相应的改变教学的模式。

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不容易掌握自己母语中没有的辅音空缺这个问题,例如:在教声母w的发音时,对同一教学内容“五”的声母发音,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多媒体课件的发音部位的呈现,老师自己在读时的口腔状况及发出的音等等(呈现基本情况),使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多次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模仿发音过程中,随机进入错误区域(/v/、/o/等)(随机进入)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强化,从而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思维发展训练)最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小组协作学习)。

在此间,可以用到建构性的教学方法有:(1)个别化教学。有效实施: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花不同时间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使每个学生的实际进行的学习活动不同。以学生为中心的,允许学生犯不同的错误,也允许学生不同的形式的提问。如果情况允许,教师可以给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2)询问的方法:问学生问题,学生犯不同的错误来回答问题,评价不同的错误,学生回顾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及所犯的错误。(3)计算机的应用。多媒体课件。

当然,每个建构性的教学方法不止用在一种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可以穿插用于各种教学模式。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及策略。

小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语音教学的位置摆正,并把语音教学贯穿在整个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时刻了解学生的语音问题引起的对外汉语教学障碍是什么,这些障碍在建构主义教学下该怎样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开阔出一片天空。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第5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英语听力;听力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向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发展,教育的中心和主旨已转变为交流能力的培养。听力等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 将学习定义为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颠覆了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单向输入法,对英语教学实践,如听力教学,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也带来了新的思路。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具体而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 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以促成意义构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教学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有以下四个基本点:1、“以学习者为中心”。内隐的思维过程和听力过程是听力学习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2、在英语听力学习中,听者依据自己原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3、在英语听力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听者应该积极的主动地接受知识。4、英语听力学习是听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主义为研究英语听力学习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思路。具体而言,在听力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改进上,教师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造情景式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景式教学,即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情景信息。研究表明, 影响学生听力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前者指学生自身的情况,而后者则是指学习过程发生的场所情况。最理想的课堂设计是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 利用已经建立的知识图式去吸收新知识。以“同化顺应”的模式实现知识构建。教师借助多媒体,磁带,文本等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够提供声, 像, 图, 文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以实现知识建构。多媒体能够多维生动地展现目标文化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其在听力教学中所展示的目标语及其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更为具体、全面而真实, 这不仅对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学生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目标语提供了有利的学习环境。

(二)采取新颖p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以授课内容和意图为依据,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比如实际听力水平,性格差异,以往学习经验等。活动形式也应活泼多样,除了传统的听练,还可以增加对话交流,小型演讲,对白模仿,迷你情景剧等新颖有效的课堂活动,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在纯正的英语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充分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给予学生培养语感和用英语思维的条件,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配合,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寓教于乐。

(三)掌控授课进度,监控课堂活动,关注学生真实反馈。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向导”,担负着为学生指明学习目的和目标,保证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职责。与传统听力教学不同,教师的课堂任务不再单纯的播放磁带,校对答案,而应按照听力能力形成的规律和原理,对学习策略的正确运用作操作性实践指导,从而实现“教”与“学”二位一体。

(四)引导学生积极获取文化背景知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学习是学习者根据现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主动地对新知识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内在的过程。因此在听力学习中,学习者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经历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学习英语不仅要学语言规则,了解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一样非常重要。听力理解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部分,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意义上的构建,包括运用文化知识推测、判断说话者的意图。如果这方面知识欠缺,即使听清楚了材料中的词与句子,也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因此英语学习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应当同语音,语法学习一样,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英语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应引导学生摆正文化知识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的汲取母语及目的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结论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流行的教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教学理论是一种“变革”与“创新”。将它应用到听力教学中,能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分离的传统模式,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水平,符合当今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将起到积极有效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大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董卫,付黎旭.对建构主义指导下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课堂的调查[J].外语界,2004.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术研究,1997.

[4]高教司.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6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观念 ;历史教学; 启示

认知主义教学与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在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方向,即现代建构主义的教学与学习理论,被喻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提供了关于学习活动本质的分析结果,不仅对学习心理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了实际的教学活动。在我国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加显示出其理论上的先见性,指导着新一轮课改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启示

1 更新教学观念,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意义首先在于引发或促使我们对传统教育观念、传统教育模式、传统的知识灌输的教学行为、传统的“唯书”“唯上”“唯师”的盲从迷信的思维惯势进行反思与质疑。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真正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而不仅仅是口头上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发动学生自觉学习,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具体到中学历史的教学实践当中,就要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导”字上,即引导、指导,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相信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师生共同分担学习过程的责任;教师要发挥“催化剂”和“助产士”的作用,帮助学生在自觉学习的过程中开发潜能,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己。努力达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发展的一切”最终目标。

2 从“独白”走向“对话”,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师本”教学模式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学习、接受知识的对象,加上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较其他学科更为严重地存在着“师讲生听”的状况,历史课堂宛如历史教师的“独白”。而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地局限为讲授法,难以有较大的改变和突破。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为我们寻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促进历史课堂教学由教师的“独白”向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的转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先,改进和提升讲授法。我们有必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讲授法进行一定的改进和提升,如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认识历史和叙述历史的方式要符合学生的经验认识;教师的讲授应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构筑的平台上进行,以避免机械学习的发生等。

其次,运用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共同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以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

再次,尝试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源于角色理论,最初是一种心理剧治疗方法,后来运用于社会科学当中。具体到历史教学,意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发展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它透过历史史实和问题情境的设计,没有舞台限制、不必经过排演,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尝试扮演历史中的人物,观察历史现象,思考历史问题,以增进学生洞察历史环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鼓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实施有效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自主编写提纲,增强学生疏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可指导学生按历史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项、影响)和历史事件发展的三步曲(背景、经过、结果)阅读课文,列出知识提纲,教师简述归纳。对课文中条理较清楚的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课文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可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自学指导。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事件起因:如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二是事件内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项、过程、标志、特点等;三是事件的影响:如性质、作用或影响、意义、经验、教训等。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学生以此指导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教材相关内容加工浓缩,整理记录在案,从而构建知识体系,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效果。

其次,指导探索系统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方法。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

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

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学生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

第7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

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溯源于维柯、康德、库恩、拉卡托斯等人的科学哲学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主义关于科学的观点以及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等等。建构主义以多重视点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反思,形成了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 1 ] 。尽管建构主义流派纷呈,各有研究侧重,但他们对知识与学习的见解和观点几乎相同,互动互补,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高级伙伴;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教学活动与主体交往;重视教学策略;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重视教学模式的建构等。

2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常见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研究者根据这四大要素进行了大量的教学模式设计,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协作学习, 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2 ]。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教学中建构的对象必须是完整的知识单元,并具有足够的复杂性,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复杂的任务加以分解、设计, 为学生持续的建构提供一个类似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的概念框架,这就是所谓的支架式教学[ 3 ]。

交互式教学。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协作学习,强调让学生在小组或小团体中展开学习, 通过完成集体性任务, 促进学习团队内的沟通与合作。由于不同学习个体对于知识的的建构过程及结果不尽相同, 通过这种学习资源与建构过程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从而对所掌握的知识获得更加丰富与全面的理解。

随机访问教学。随机访问教学主张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 基于不同目的, 着眼于不同方面, 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 使学生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探索和理解, 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方位理解。也就是说,随机访问教学并非对所学内容进行的简单重复, 而是对所学知识或内容意义的不断建构[ 4 ]。

3 传统教育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以认知主义理论为基本出发点,认为知识呈现为稳定、客观的封闭型层级结构,学习就是要把外在的、客观的知识转移或内化到个体身上,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上。整个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围绕着教师“如何教”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很少, 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这种“授之以鱼”的教学方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4 建构主义理论在医学教育模式革新中的价值及应用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体现学生本位、重视能力培养的新型医学教学模式。

4. 1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教育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转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以教师为绝对权威,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倾听者与接受者的惯性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兼顾智力因素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既重视知识的继承和传递,又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创新。

4. 2 建设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创设教学情景,提出高质量问题,在教师提供的概念框架下学生围绕问题在小组协作中展开自主学习。教师成为了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组织者以及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引导者。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作用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的爱岗敬业精神。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情景,因此每一次教学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针对每次授课,教师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并备课,必然增加课前准备时间与精力,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精神。

基础宽广、专业精深的金字塔形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过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对于本专业知识具有深厚的造诣,还应具有宽厚的生物及医学基础知识,在这种“宽基底、大纵深”的金字塔形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从容应对开放式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估的情况,帮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深厚的人文素质与底蕴。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应在真实情境中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应该具有对教学情景进行创设及“导演”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旁征博引的论证技巧、对教学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幽默感等诸多非专业因素在确保情景教学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对教师的人文素质与底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良好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强化团队意识,开展协同学习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为确保学习内容的顺利完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小组划分与任务分配,密切调控教学现场气氛及进度,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冲突与矛盾,以上都对教师的组织协调与社交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及媒体的能力。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师收集资料、创设情意、测评学习效果、反馈学习信息及交流师生感情等方面的有效辅助工具。通过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音动画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构主义主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主张“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主动地进行探索,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建构知识的过程。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教育理念、健全的创新人格、创新教学的能力等特征。

4. 3 优化整合医学课程体系,使基础与临床教学“一体化”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医学生基础及临床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有的医学课程设置使基础、临床严重脱节,导致了学生学基础时不知临床为何物,学临床时又已把基础知识几乎遗忘殆尽。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设置中,应将基础、临床与实习三个阶段综合考虑,逐步实行“一体化”,即基础阶段就引入临床内容,拓展和加强基础阶段的学习,临床阶段融入基础课内容,实习期间将基础课和临床课内容适当贯穿,从而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衔接和结合。但医学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工作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医学教育各相关学科的密切配合。

4. 4 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知识的构建过程,因此对其的评价也应寓于过程之中。以抛锚式教学为例,学生解决面临真实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同时,建构主义教学强调学生的协作学习,因此,教学评价不仅应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还应包括其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综合能力的评价。因此,重视评价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运用灵活化的评价手段。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考试时机灵活化;逐渐加大课堂讨论表现、课后讨论记录、论文及病历书写等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例,做到既考知识,更要考能力。

4. 5 确保师资充足,采取更富弹性的教学组织形式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情景教学,要求教师准备丰富的现实病例,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开展小班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的弹性较小,往往使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因此,为了满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扩充适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需要的师资力量并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教学组织。

4. 6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提供高效的教学保障

高效的教学保障体系是实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主动探索、严密求证的开放式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应当加强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建设,加大对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及教育网络等配套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教”和“学”提供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平台。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医学课程中的多数基础课程以及临床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以记忆为主,属于初级学习的范畴,而内、外、专科等一些具体疾病的学习则多属于高级学习,当前医学教学中最严重的弊端是混淆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的区别, 将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不合理地应用于初级学习的教学中,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反而造成教学效果削弱与教学资源的浪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各具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所扬弃,结合应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 1 ]莱斯利·斯特弗,杰里·盖尔,高 文译.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第8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并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反对机械反映论。它认为,认识不是人脑对事物直接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独特观点。以"建构"观念取代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反映"的观念,更能体现学习的本质特征。因为"反映"是从客体的角度来看问题,强调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所具有的客体性和符合性;而"建构"则强调主体性和选择性,指出了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是主体能动选择、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已定义的知识和价值的共同建构,是通过社会建构的机会发生,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进行。这一观点强调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于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要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就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学习环境。"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为了培养创造性思维,营造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潜能和创造能力,倡导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烈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尊重学习者个体的观点与个性,把学习者看作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个体。虽然每个个体都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又都有其独特的内部文化。这种内部文化既是学习者个体后继发展的基础,又影响着个体后继发展的状况。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是对传统个体发展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社会决定论的一种扬弃。因为从个性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双重统一,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双重统一,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

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人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育不能只关注那些可能会成为"精品"或"极品"的部分尖子生,而忽略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应面向全体,又要从"每一个"个体开始,既要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如果学生的学习发展被老师牵着走,教师不顾及学生不同知识生长点上的差异,接受来自同一个信息源的信息,这种求同式的教学,是制造"标准件"的典型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个体接受的差异被摒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被践踏,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当代教育提倡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主张"因人施教"、"率性而教"的个性教育。只有个体的充分发展,才能促进整体的全面发展。

3.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帮助和促进人成长的努力。""教某人学习这些学科,主要并不是要他记住那些成果,毋宁说,是要他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我们教一个科目,并非要建立这个科目的许多小型活动图书馆,而是使每一个学生自己有条理的思考,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决不是一个结果。"可见,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的知识结构同化、建构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容量,提高认识能力。这种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态发展进程。发展无限,学习无限。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提倡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这样,建构主义教学就成为一种发展性教学,而不是一种适应性教学。

二、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由师生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1.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同时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善于挖掘素材,努力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鼓励、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深入探索问题,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智慧,帮助他们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享受到探索问题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入。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4.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教学过程是教师导,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既受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也受学生主体作用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很多时候,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动机,有上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或学习的效率低下。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

三、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

1.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像传统教学观认为的那样,是一种比较"孤立"的个人竞争行为,而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即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活动的个体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被动的图画,也不是电影电视面前被动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从活动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最终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之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个要素间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产生一种"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显然,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已经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这种教学过程观更具有明显的合理性和说服力。

2.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

"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教师要不断调整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境中展开。只有在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教与学互促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生长的"养分"。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学会分享学习成果。

四、强调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原则以及各种教学方法中,建构主义一再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把其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这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闪光点。

1.学会自主性学习

传统的教学观基本上否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为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学会探究性学习

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一种使学生产生稳定的探究心向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知识置于多种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情景中,或镶嵌于活动背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这种通过高级思维所进行的学习,会使学生对知识、对学习表现出更深的"陷入"和更高的批判性,知识的对错会牵动他们的神经,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

3.学会创造性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根据知识经济对知识的解释,获取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只是一般效用,知识的创新和生产才识创造财富,实现人的本质的核心。创造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创造性人人皆有,至少创造性潜能人皆有之;创造性没有等级,学生发明一种新游戏同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都是创造性活动;任何创造性产品的结构必须是新颖而又独特的。每个人都具有先天性的创造潜能,但都被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如果没有适当的条件,没有激发它产生的催化剂,它就不可能释放和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弘扬主体,不仅要提供给学生创造的时空,使求知的过程成为不断改造的过程,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同时还要给学生添加释放潜能的"催化剂",使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会创造知识,学会生产知识,丰富情感世界,服务于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王锦化,孟庆华等.社会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1).

第9篇: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信息技术迅速改变着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它也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导,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广泛运用将引起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思想的根本变革。与传统的方式相比,多媒体技术能将教育信息以全方位、立体式、多维度的方式进行形象直观的传递,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交互性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参与学习。由于拥有众多的优点,多媒体教学技术现在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并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建构主义的概述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皮亚杰可以看成是建构主义在现代的直接先驱,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相应的,认识既不起源于主体,也不起源于客体,而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个体遇到新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以求达到暂时的平衡;同化不成功时,个体则采取顺应的方法,即通过调节原有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来得到新的平衡。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平衡过程调节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建构”。

2 运用建构主义指导多媒体教学

用建构主义指导多媒体教学,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2.1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建立良好教学“情境”的理想工具。我们可以在课的开始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种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以高昂情绪投入新知的学习。在这次的新教师考试试讲中笔者做了初步的尝试。但是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图片、动画、声音等元素要注意使用得当。有的多媒体课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的气氛,尽其所能地添加声音和动画等元素,色彩鲜艳夺目,声音震撼刺激,动画不断,影像连篇。这样做不但起不到创设“情境”的作用,反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冲淡了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关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给教学效率的提高带来负效应。因此,我们在选择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恰当地选择色彩、声音和动画。恰到好处的色彩、声音和动画则更能促进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2.2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良好的“协作”、“会话”沟通平台。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以及网络的可互访性,这就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协作”“会话”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多媒体技术交互性强的特点。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建成,不但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互相交流讨论,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与相关的专题网站甚至学者、专家进行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层次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材料收集、分析、加工,直至达到意义建构。但是有的多媒体课件,将教材的内容整段、整篇地移植到课件上,缺失了总结和提炼的环节,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完全成为了教材的翻版。有的课件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课件的放映和对内容的讲解,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加之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后,课堂呈现的信息量是之前的好几倍,学生更是目不暇接。因此,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注重教师、学生、多媒体三方之间的会话交流,在“协作”和“会话”的过程中学习新知。

2.3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和促进学生完成意义的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在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能仅仅被看作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合作、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置。教师的角色则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建构主义强调教学策略要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习者主动地进行意义的建构。多媒体通过一些软件平台能够为学生主动实验、探索规律、验证结论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它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也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图、文、声并茂的感官刺激更有助于学生获得关于客观事物规律的知识,因而对学生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也是非常有利的。

3 问题与分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还处于探索时期,因此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下面是一些要解决的问题:

3.1 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问题。在教学改革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多媒体教学还处于探索时期。大多数教师熟悉并习惯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对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采用还不太适应,建构主义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新技术掌握上的困难等因素,在教学课件制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提供一个满足学习者充分建构知识的环境,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进行观念更新,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深刻理解并掌握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提高个人的教学设计水平。

3.2 教学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衔接问题。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怎样使个人的教学设计思路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目前,多数课件在设计上存在着技术单一性问题,大多数教师采用了比较简便的PowerPoint软件技术,而其他软件技术如Authorware、Photoshop等利用率不是很高。因而这些软件的强大编辑功能未能很好的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通过进修等方式熟悉并能够运用这些工具软件。

3.3 教师地位“边缘化”问题。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可有可无的。恰恰相反,教师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想象的。教师必须学习理论,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设想课堂上或者其他学习环境下可能出现的问题,最后是总结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可靠的、真实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比较严格,因为课件制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图片展示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丰富多彩的画面所吸引,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往往被学生忽视;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控制问题,大屏幕上的文字不宜过多,否则,一是显得条理不清楚,重点不突出,学生认为要记录的内容过多,二是教师的作用弱化,教师显得可有可无,教师被降到“边缘”地位。因此教学课件的设计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合理的设计会在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强大优势。

3.4 建构主义的局限性。建构主义本身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例如不能向学生提供“传统教学模式”所能提供的比较完整的和系统的知识,有些不适合使用媒体技术来设计的教学目标,仍需要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此外,就目前而言,建构主义对时间、能力和资源环境等要求相对较高,在实际教学中也较难实现。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多媒体技术与的有机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由于具有和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替代的功能,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备受人们的重视。但是,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应该处理好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探索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课程体系的特征,综合其他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而形成全新的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模式,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