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科学现象知识范文

小学科学现象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现象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科学现象知识

第1篇:小学科学现象知识范文

1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钻研教材、筛选时政,备好教材。

(1)认真钻研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或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化难为易,以简驭繁,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2)合理整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在“课程资源”视野中,有效教学既包括对教材的再度开发、“不只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也包括对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社区资源等所有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 按照新课程理念,备好学生。

课堂上要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

3 制定全面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根据各个不同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块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

1 有效讲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是并不完全排斥教师的讲授,而是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讲授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过度的、不恰当讲授。

2 有效提问与倾听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有效教学还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想法。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追问、补充学生的回答,让学生感到教师一直在关注问题的进展,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

1 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

理念是灵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 丰富个人知识储备。

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教师在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一是课堂调控能力。上课是个动态的过程,课堂上许多生成性东西不可预见。面对课前没有估计到的这些教学问题,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改变既定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教学活动上。

二是信息反馈能力。课堂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及时捕捉来自于学生的各种信息,通过分析,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从而引发新的学习。

三是评价指引能力。评价不是对结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学生思维的点拨。如何让课堂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引导的作用?首先,语言要饱含激励,用真情去评价学生;其次,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做到这两点,评价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

第2篇:小学科学现象知识范文

本期主题论文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为题,精选三篇文章。其中,崔志钰老师从教育学视角出发,对“两课”评比中暴露出的一些教学倾向和认识误区进行理性辨析;周荻老师以加工制造类专业示范课为例,分析“两课”评比的特点;薛峰老师对专业课说课的要求、内容和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这样的主题选取和内容编排,并不是功利性地针对评比给出一点应赛技巧,而是希望读者能从中吸取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像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样,相较之辉煌的比赛成绩,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如何以比赛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完善“两课”评比成果在全省教学实践层面的转化机制,有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深化应用,真正做到“以点带面”“以赛促教”。针对这一方面工作,各职业学校、各级职教管理机构、各专业教科研中心组也一直在进行积极探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活动,如赛前开展集中培训活动、专题辅导活动、现场推进会;赛后组织“示范课”省内展评活动、点评活动、巡讲活动;还有,将获得省级示范课荣誉的教师纳入江苏省职业学校品牌教师人才库,相应成果通过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等等。作为教育媒体,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一课题,希望能有更多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经验推广总结出来,助力我省职教的科学发展和质量提升。

【摘 要】在江苏省职业学校“示范课”“研究课”评比中,暴露出的一些教学倾向和认识误区,干扰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回归教育学视角,用基于原点的追问,对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惯性做法”进行理性辨析,旨在正本清源,营造“教育理想”的现实转化场。

【关键词】六步方略 多元多维评价 自主合作探索 教育学审视

一、项目教学目标是否真的可以随心所欲

项目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随着教材体系向项目课程转变,原来较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被分割、重整、融入一个个项目中,相对独立完整的项目事实上承载着教学大纲的相对系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在“两课”评比中,参赛教师大多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教材中的项目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增加、删除、调整、替换等方式对项目内容进行变更,在此过程中,项目教学目标往往也被“开发”,甚至被“开发”得“面目全非”。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对教材中的项目进行二次开发,不但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任何一本统编教材都无法真切地关照到当地、当校、当班的教育现实,无法真切地关照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无法真切地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现实。教材是否顺手,案例是否顺情,项目是否顺畅,教师最有发言权,因此对统编教材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有效地关照现实,进而得体合身,是教师应然的选择。

在教材二次开发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和应然价值取向的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这种二次开发是不是随心所欲的?是不是开发力度越大,教师的创新意识就越强?教学目标是否也在开发之列?教学目标是否也可以随心所欲加以改变?

回归教育的原点,真正好的教学在于持久地触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为此我们不主张对教材亦步亦趋,即所谓紧扣文本,而是主张紧扣学生,围绕着如何切实有效地打开学生的思维展开教学。但紧扣文本并非不可以,因为教材毕竟是集众人的智慧,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我们不可完全依赖教材,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因此,对原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必须要“把根留住”,这“根”就是项目教学目标。试想,如果项目教学目标被同时开发,甚至是随意地开发,一方面可能使项目承载更多的教学目标,这往往是很多教师所热衷的,以项目的高密度目标承载来突显教学的高效,但未经科学论证的目标负载易给项目带来“不可承受之重”,进而很可能会产生“目标颤抖”,使教学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可能使项目承载的教学目标减少或变更,甚至是“另起炉灶”,这就会产生一个较为严重的后果,使项目目标总和无法覆盖教学大纲,进而产生教学“黑洞”,使教学大纲不再具有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产生“目标飘移”。

综上,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即我们可以改变项目载体本身,但不宜改变载体后面隐藏着的教学目标,不应侵犯教学目标这一“”,如教师确有必要对项目教学目标进行二次开发,必须实现教材项目的整体联动,必须在单一项目开发前对教材有一个系统的思考和宏观的把握。

二、项目教学策略是否一定要求丰富多样

教学策略是指在达到教学目标的诸方法和方案中,选择和确定的相对最为合适的教学路径。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而且包含对教学过程元认知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在“两课”评比中,选手们往往将教学策略等同于教法和学法,我们姑且认同“教学策略是教法与学法的综合”这一认知,选手们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保持教学策略的丰富多样,使教学始终处于转换之中,似乎相对单一的教学策略根本无法承载项目教学的重任。反观选手的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却并未如教学设计那么丰富,为什么在项目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说的”总是比“做的”好呢?

回归教育的原点,教学策略的运用必须指向教学目标的现实实现,为着打开并持续促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始终保持高效。真正好的教学应该是一种灵动的、智慧生成的教学,应该唤起每个学生的生命活力,这显然需要科学的教学策略。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促进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顺利转换,如果教学策略单一而固化,教师往往难以持久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也难以及时捕捉课堂中的教学生成,使“无法预约的精彩”转瞬即逝。应该说单一的教学策略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教学策略的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在多样化教学成为教学主流的情况下,教学策略(大多数选手理解中的教法学法)是不是越丰富越好?课堂是否越多变、越热闹越好?在一堂课上,教师是不是应该不断地转换教学方法,学生是不是也应该不断地调换学习方法?

从教育学的视角看,教学策略选择的核心原则是“适合”:一是适合教师的教学风格,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有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有利于每位教师教学风格的发挥,是因人而异的;二是适合学生的学习现实,“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学习习惯,必须有助于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必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持续打开,避免学生思维与心理的游离;三是适合教学内容的有效表达,教学内容是教学策略的现实依托,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相衔接,任何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必须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消化与吸收。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学策略的丰富与多样必须以适合为前提,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教学策略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切不可将教学策略的丰富与多样作为追求的目标,进而谋求教学样式的“创新”,甚至谋求“翻转课堂”。

三、项目实施过程是否必须遵循“六步方略”

“六步方略”是目前项目教学的基本模式,其教学流程可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环节。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给出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资讯);其次,帮助学生制订实施计划,安排时间进度(计划);第三,利用小组合作,完成本组的项目实施方案,并选代表陈述实施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后最终选定合理、科学的最佳方案(决策);第四,学生按照实施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实施);第五,对照工作任务检查项目完成情况(检查);最后,对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评估)。在“两课”评比中,参赛教师基本都“继承”这样的教学流程或框架,以免课改形式走样,从而彰显对职教课改的理解力和执行力。

回归教育学的视角,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都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样式。项目课程作为中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项目教学已成为当前中职专业教学的主流模式,其“六步方略”自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学科体系转向项目课程的初级阶段,“六步方略”对于广大教师迅速理清项目教学要义、顺利实施项目教学提供了重要的路径和框架。

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六步方略”亦步亦趋?是否意味着中职专业教学只能有这一种范式,而不能有其他的教学样式?是否意味着离开这一样式就不能彰显课改成果?

从教育的本原来说,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独特风格、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容的丰富多样绝不是一种教学模式所能涵盖的,人性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的多样性,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万能的。课程改革不是用一种教学模式替换另一种教学模式,也不是将千姿百态的课堂改革成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不需要“穿制服”“走正步”,“课程改革从来没有强迫过任何人放弃他认为是好的经验,相反,自始至终鼓励教师们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教学模式本身而言,其固有的僵化、封闭本性与灵动而开放的教学天然诉求是格格不入的,但教学模式也有易于操作、便于模仿的天性,作为教师,应该防止一味地模仿与机械套用教学模式,而应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通过对众多教学模式的分析、比较、试用,“采众花而成蜜,冶百金于一炉”,进而生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对于丰富多样的中职教学而言,“六步方略”只是其中的一个参照系,对于项目教学而言,“六步方略”也只是其中的一条路径,我们都应该根据教育的现实选择或生成适合的参照系和路径。

四、项目教学评价是否确需兼顾“多维多元”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离开了评价往往会无所适从。在“两课”评比中,为了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全覆盖,体现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几乎所有选手都采用了“多维多元评价”。所谓“多维”主要是指内容的广泛性,即围绕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使所有教学目标在教学评价中无一遗漏;所谓“多元”主要是指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至少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元,有的还增加了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使课堂教学的所有人(群)都参与到评价中;在具体的评价策略上,有的注重质性评价,有的则以量化评价为主,有的则加强了过程性评价。

如果从表象上看,这种“多维多元评价”可谓“尽善尽美”,教学内容的全覆盖、教学要素的全参与、教学过程的全兼顾,使得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不留任何盲点;回归课改的要求,这种“多维多元评价”也是与课改理念息息相关,与“自主合作探究”这一主流学习样式相伴随;即便回归评价的原点,教育评价也无非就是以服务于、服从于培养目标,实现每位学生的按需发展为己任,“多维多元评价”也契合了中职教育评价的原点要求。综上,“多维多元评价”已成为当前教育评价的主流,广大教师似乎只能丰富和发展,却不敢抵制和放弃,“多维多元评价”也就成了广大教师教学评价的当然选择。

既然“多维多元评价”近乎完美,成了教学评价的主流,那是否意味着教师必须要遵循?这种理想的评价方式是否经受了现实的严格检验?

如果从现实的教育学角度来审视,这种多元多维评价应该难以有效落实,首先除知识技能目标相对可以量化检测评价外,其他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又怎可量化打分?况且这些相对隐性的教学目标又岂是一节课或几节课所能达成的?纵然是质性评价,也怎可根据一节课或几节课而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打等第?叶澜教授曾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又恰恰是通过一节节课来达成的,可见“多维评价”说来容易做来难。在多元评价中,学生、小组、教师,甚至企业与社会都参与了评价,但在现实中却是形式大于内容。先说学生自评,由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并不权威也难以客观,很难对最后的总体评价发挥大的作用,于是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评价成了看起来有用、听起来有效、做起来无用的“鸡肋”。小组评价显然是伴随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而兴起的评价,这种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本可以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可中职生是“长大的儿童”,在小组评价中很难达到真正的评价效用。在评价过程中,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教师评价,可以说如今的评价是以“多元评价”之名行“单元评价”之实。

理想的并不现实,现实的却不理想。“因为时髦,所以跟着走”不应成为教师的行动自觉,唯有基于现实的关照,并不断地向理想逼近才是我们理性的选择。

五、学习方式是否定要遵照自主合作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分为三个层面,学生先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则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探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通过小组或集体合作的学习来获得解决。真正做到目标自己确定、问题自己发现、知识自己习得、方法自己运用、规律自己揭示、习惯自己养成、能力自己提升,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由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科学有效,契合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自然也成了选手们教学设计的不二选择。

反观选手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是现场比赛,没有了打磨和排练,教学也更为真实,教师精心设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却怎么也运转不灵,自主学习演变成了泛读教材,合作学习演变成了看起来热闹的小组讨论,而探究学多演变成了课后拓展或教师连续追问后的学生回答,形式上的拷贝走样,效果自然可想而知。为什么看起来完美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现实的教学中却遭遇尴尬呢?这种学习方式是否还要遵从呢?

回归教育的现实,中职生并不习惯自主学习,也不热衷小组合作,对于探究学习更是缺乏必要的热度,他们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学习上“等靠要”心态明显,所以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现实条件并不成熟。当我们让不具备自主学习条件的学生大搞自主学习,其结果必然是“被自主”,学生只能“自主”已懂或能懂的,而这些已懂或能懂的是用不着再花费时间去自主的,而不懂的、需要学习的学生却又无法“自主”;如果“自主学习”所得浅薄,那么一群人在一起小组合作,所得也不过是浅薄的叠加;至于教师指令下的探究也就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既然现实中“自主合作探究”难以取得较好效果,我们又怎能因为是课程标准的规定,怎能为了顺从社会舆论、顺应教育潮流、博得教育专家的赞赏,而一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呢?如果一个教师不能真正从内心体认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及必要性,那么,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是一种装饰性的教育,学生也就成了新教学方式的道具。在现实中,装饰性的“自主合作探究”比比皆是,如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探索也必须戛然而止……

回归教育的原点,现实的不匹配并不能掩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价值取向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这无疑是一种时代潮流,是一种理想的呼唤,我们不应对此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也不可不顾实际地引用、套用。叶澜教授说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有两个标准,一是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反思,二是不追赶时髦,会对时髦做出评价,而不是因为时髦所以跟着走。“教育的性格是改良”,我们只有基于现实的关照,通过平时的教学,一步一步地从价值认同、评价体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来推动,从而实现“渐变―蜕变―蝶变”的阶段跨越,慢慢趋近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华明.论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中学与教的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50~52.

[2]徐江,张斌利,张素英.“自主学习”应当被证伪 [J].人民教育,2013(10):38~41.

[3]蒋军晶.“自主、合作、探究”点滴谈[J].人民教育,2002(13):48.

[4]崔志钰.教育的性格是改良[J].广东教育,2012(2):56.

[5]崔志钰.示范课:从展示概念到引领现实[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9):48~51.

第3篇:小学科学现象知识范文

关键词:“皮克马利翁效应” 思想政治课教学 期待 兴趣

一、什么是“皮克马利翁效应”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一位王子皮克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为了使美女超凡脱俗、神韵兼备,雕刻时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后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时间久了,忽然有一天这个美女竟然有了生命。受这个故事的启发,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应。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

二、“皮克马利翁效应”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感情

希腊神话中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要获取美好的生活,就要有美好的憧憬。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就是对学生要有期待,期待学生每天都有进步,期待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不错的表现。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到像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那般期待自己的学生,那他必然是对自己的学生有极大的热爱,并对其倾注极大的情感。

热爱学生与否是对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不热爱学生的教师绝不是好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首先体现在教师要了解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灭一个学生。成长中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激发。给学生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而对学生动辄斥之以“笨猪、蠢才、孺子不可教”等责骂之语,会严重刺伤学生稚嫩的心,使其在惶恐和不安中逐渐丧失信心,迷失自我,沦为后进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对学生倾注真实的情感,真心实意为学生着想,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上课才能自觉自愿的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

2.教师要善于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欣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我们虽然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痕迹还未完全褪去。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一方面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地位不如语数外,思想上不予重视 ,另一方面可能也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本身的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枯燥,所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不浓,认为到时候背背就行了,平时听不听无所谓。

高中时期是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的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全形成时期。“未来”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概念。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正逐步走向成熟。但正因为还未完全成熟,所以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教师才大有可为。因为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是较发达者,学生是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再加上受传统教师权威文化的影响,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常具有天然的权威性。思想政治课教师完全可以有效利用学生对自己的依赖性和向师性,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微笑的表情,一个相信的眼神都可以给学生以巨大的动力,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都可以点燃学生战胜困难的心中之火。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运用赏识教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又能高效地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

3.教师要加快思想政治课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第4篇:小学科学现象知识范文

【关键词】项目驱动;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

1.引言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与其他课程相比来说,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该门课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较多,有计算机图像处理、文字版面处理和动画设计等。涉及到photoshop、fireworks、flash等软件的使用。之前《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教学只是针对软件的操作方法进行讲授,讲解理论知识点,然后学生练习所讲授的内容,其知识点多而散。我们尝试在该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学习,边学边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为“我要学”。

2.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切实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际上就是以实际的教学项目为媒介,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学习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分工完成项目;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水平与程度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能把理论上空泛、抽象的东西变成可以看得见、想得通的实际东西,便于学生以项目为主线,把课程的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强化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

3.项目驱动教学法整体实施方案

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有针对性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由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具体任务,也可以称为任务驱动法。具体实施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3.1 项目的选取

项目教学法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但在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所选择的项目是一个小型的商业网站,小型商业网站开发是一个面向企业需求的实战演练。在这个项目中,学生是承接网站项目的设计者,教师是客户,学生要学习如何根据客户(教师)的要求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如何与客户(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如何高效率地进行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如何才能够更好地符合客户的需求等。

3.2 项目的开展

(1)相关知识讲解

先进行网页制作基本知识的讲解,以及设计软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小型网站制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2)使用案例讲解

讲授一个融合了相关软件重点知识点的综合性网站,将构成该网站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讲授,将DreamWeaver软件作为教学的主线,而Flash和PhotoShop是网页制作的辅助软件,讲解网站的标志banner和页面规划等等知识点。每部分的分解知识点除了结合本项目讲解,同时配以相关的小练习,加强学生练习,提高学生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

(3)让学生独立制作小网站

学生独立制作一个与给出的案例网站相类似的小型综合网站,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知识点整合起来。

(4)完成商业网站的建设

最终独立完成小型商业网站的项目。

3.3 实施阶段

学生按照选定的最终工作计划,以组为单位,各自独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经过组内讨论和项目全面分析后,项目经理对任务进行划分,组内成员每人按各自角色负责不同的模块,并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3.4 项目的评价

我们可在一个或几个子项目完成后,在学生中开展讨论,进行项目分阶段评价,每组拿成自已的阶段性成果,大家共同评价好与不好,有什么问题,怎样改进,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的撞击这样可以使他们共同进步,而且可以纠正偏差,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老师再帮忙解决。也可以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人士参加,对学生建设的网站给予评价,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大家可以一同找资料,共同解决。

4.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从收集到的学生项目成果看,在本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中,创新性地让学生自己确定项目目标是成功的,一方面学生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另一方面,由于让每个学生都在做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主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页面设计作品,有一部分个人网站的页面精美程度可以和很多专业网站相媲美,而且在本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一批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的潜能被发掘出来了,还有几位平时比较内向的女生通过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项目而开朗大方起来,增强了自信心。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学习目标明确。不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而且能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因此,项目驱动法教学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来说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5.总结

项目教学法是高职院校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教学法之一。而在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项目教学法并不束缚于一种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和当前社会的应用需求,以及学生素质的差异,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手段和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参考文献

[1]王忠元.从电子商务的项目教学谈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创新[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2]袁纳新.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模式探究[J].文教资料,2005(28).

第5篇:小学科学现象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技能大赛;课程改革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计算机课程是针对信息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应然之举。它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主要特征,是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必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近年来国家级、省级、市级以及各类职业学校各类技能大赛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使计算机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以全面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几方面接进行阐述。

1 职业技能竞赛的概念及意义

职业技能竞赛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的以突出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有组织的群众性竞赛活动。职业技能竞赛应坚持社会效益为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业绩考核、技术革新和生产工作紧密结合。职业技能竞赛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各种职业技能行业可在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上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1.1 通过技能大赛折射的计算机课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寻找优化计算机课程建设的路径,即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实训基地等诸多方面来实施。最后,通过汲取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按照从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的梯度,研发一系列具有典型性、指导性的系列项目课程,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教学,为职业学校计算机课教师提供项目课程开发的技术范本和典型课例,起到引领改革、服务实践、推进竞赛内容普及化教育的作用。

1.2 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与计算机课程相融合的系统性研究,建立相应技能大赛试题的题库,制定计算机技能大赛实践技能训练方案。计算机技能大赛首先应让学生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其以参加比赛为荣耀,让学生通过大赛找到更多的自信,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针对历届考试题目对实际课程中需细化讲解的知识点予以重点培训。在讲课之前,应该先给学生出一些“难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学习,给其一个目标。听课是学习最直接的方式,而计算机课程又离不开实际操作,动手操作恰恰是学习的关键。我们常说在教学中拿出实例,选择实例的过程亦是一个重要工作,实例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3 将大赛的内涵运用于日常教学,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更新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能力。现在很多职业学校都参加了计算机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有效的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把在参加技能大赛中学习到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有效的融入到日常教学改革中,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急需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1.4 选拨优秀的参赛选手,以便在各类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好的名次。了解国内外职业类学校关于计算机职业技能竞赛的情况,注重计算机技能竞赛人员的培训,并与课堂教学以及选修课程相结合,最终选拔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校内技能竞赛。采取短期培训方式并选拔出优秀的学生以备参加各类大赛并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科学严谨的实践技能训练对良好成绩的取得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从而形成全体学生参与大赛的风气,全体计算机教师参与选修课程的开设、人才的选拨与急训,从而使教和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5 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以助于学生弹性就业空间。

职业教育应当是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学生状况,强化职业的实用性技能教育。以就业为前提,依托技能大赛为导向,有效地将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技能大赛与就业的要求,制定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融合传授知识、技能训练和素质提高于一体,把大赛、行业职业资格对人才的要求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扩大生存空间,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和积蓄力量。通过实训,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2 计算机技能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作用

加强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通过参与竞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发现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以及学生技能方面的弱点,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实践教学。

2.1 技能大赛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职业学校参加技能大赛坚定了职业类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坚定了职业学校教师加强技能教学的信心和决心,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技能大赛主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主要是生活周边所发生的故事或者某一游戏的场景进行创意设计。这一类的比赛均可作为计算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既能达到对学生综合类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能通过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创新和想象力进行实践。这一类型的比赛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围绕着自身的发展,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技能大赛对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起到了导向作用,通过每年计算机技能大赛所设置的比赛项目,以及每个比赛项目的竞赛规程,可以反映出哪些计算机课程已经比较陈旧,不再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我们据此来调整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删去一些过时的课程,引入主流的、实用性较强的新课程,同时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少讲原理性较强的内容,多注重操作方面内容的讲解。

2.2 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课程与技能大赛有一部分相关内容,对其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对开展实践技能训练与计算机课程相融合的系统性研究,建立相应技能大赛试题的题库,制定计算机技能大赛实践技能训练方案,并将大赛的内涵运用于日常教学,对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更新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及能力

2.3 技能大赛为促进师资的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技能大赛的开展,加强了兄弟学校的交流。外出学习为师资队伍的提升提供了空间,提高了教师企业顶岗实习的热情,有效地更新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书本理论逐步转换为专业实用性技能。职业技能大赛成为促进教师技能学习的良好平台,促进指导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为了更好地指导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带领学生实践操作,把知识真正转化为技能。

总之,通过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的研究与分析,充分发挥技能大赛对计算机课程的促进和引领作用,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课程建设的发展水平。由于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计算机课程建设新的内涵。因此将技能大赛与计算机课程相衔接,有利于探索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科学现象知识范文

1、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界定

要想深入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叹息和实践发展研究需要首先对小学科学教师知识做出界定。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发轫于西方,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提出了小学科学的课程模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将小学科学课纳入到必修课的行列中并且明确界定了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等科学教育目标。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将小学科学课确定为核心必修科目。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对科学知识这一具体目标进行了描述“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实际上,小学科学知识的界定要围绕通用知识和特征知识两个要素,对于通用知识而言,指所有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特征知识主要指小学学段的科学课程知识。具体而言,小学科学知识包含着科学现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念,以及对生命、环境、空间等未知世界的具象了解。学生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时,要能够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并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分析问题。

2、小学科学教师标准的界定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科学教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科学课程教师的培养也密切与之适应。”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和实践发展研究,需要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标准作出界定。

小学科学教师的标准,涵盖知识结构、知识框架、教授思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接受情况、教师本人对科学知识的把握情况,这些标准的界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科学教育的发展变化,根据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根据小学生年龄、知识基础的不断变化而适时调整的。由于小学科目自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语文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差异,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方法可以遵循,这就对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3、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完善和实践发展

开展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及实践发展研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与国际接轨,具备全球视野: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掌握科学教育理论。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坚持系统地学习科学教育理论,及时更新科学教育思想和科学教育的理念。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为了能够跟上时代脚步,小学教师在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上,要与国际接轨,积极主动地学习发达国家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我国的小学科学课程纳入到国际教育体系中,培养全球视野。

二是与生活联系,不断丰富知识:小学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到于生活。小学科学教师在讲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素材和案例,不断创新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与实践结合,培育科学精神:在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检验科学理论,发现科学事实,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为后续的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与学习结合,不断提高素质: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的理论探析和实践发展,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不断提升和优化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更好地适应教授科学知识、启蒙学生科学精神的现实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小学科学教师要循循善诱,与小学生一起探索学习,并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及时地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授内容中。

第7篇:小学科学现象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对策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真理,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究问题,探求新知的能力。小学科学作为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起步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科学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落实过程中,并不如人意,尤其是现在阶段地方小学受到条件的限制,科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深入推进,导致出现一些反常现象,让人深思,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想法。

一、小学科学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只追求学生的语、数、外成绩,从而导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能依靠制度强制推进。长久以来教学环境简陋,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甚至连教师都不能满足,更别说专业的科学教师了。

1.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

近几年我单位虽然经过特岗教师和招聘等途径招聘了一批教师,但都以语、数、外为主,缺乏专业科学教师,由于受到我县教师队伍缺乏的影响,这些专业的科学教师也被安排去任教其他科目了,很难做到专任专教。上科学的教师基本是非专业的教师,教学也就被动吃力,学生又如何学的好呢?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薄弱。教师的基本技能匮乏,使得很多新的理念得不到真正的传播。学校要注意对教师的培养,身为教师也应当自觉提升自身的素质。教师本身对学科的认识,课堂教授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增强小学科学教育的师资,提高科学教师的素养势在必行。

2.小学科学教学设备缺乏

小学科学现有的教学设备基本是满足不了需求的,已有的教学设备比较落后、不配套,即使是有新的教学设备,也因无专业管理或管理不善而损坏、丢失和老化,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无法进行,甚至很多学校还没有实验室。要想保证学生的课堂实验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学校必须要有充足的设备和资源做支持,还要有一定的师资力量,而现实恰恰就是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完全与新课改的理念相背离。

3.加强对学科的重视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对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科学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

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的影响,科学课程得不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现阶段我县级以下小学基本上是把科学课程作为“副课”“搭枰课”来进行教学安排,着重应试教学。学生和家长也把科学课程认为是“副课”“耍耍课”。一般情况下,科学课程多由学校领导或面临退休的过渡人员和音、体、美教师兼职,普遍上课比较随意。

4.对科学活动的盲从和综合能力的缺失

小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是肤浅的,什么是科学知识,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素养,可能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是盲从的,可能认为教科书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也可能认为教师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全然不顾科学的本质,去经历科学研究的历程,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受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这种盲从,导致学生机械地照搬书中的实验去探求事物的规律。

二、缓解问题的对策

小学科学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对小学科学现状的分析不是目的,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目的的所在。针对小学科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如下:

1.加大资,稳定师资和拓展师资知识面

针对缺乏专业教师的现状,应每年加大招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既是科学课程的实施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科学教师的稳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学兴趣的培养,常常跟换科学教师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师生很难融合在一起。有专业的科学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课程,兼职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学知识内涵,引导教师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2.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类是以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学习科学探究中要用到的各种技能。教学方法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法。

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学到大量简单的科学事实。在事实性知识的学习中,不能对现象进行单纯的描述,要根据先前的知识或假设,根据观察到的证据判断哪些事实有价值,哪些事实没有价值,然后进行选择性的收集,这就要用到分析的思维方法。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有条件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分析,还要进行综合,即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得出一定的结论。

3.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8篇:小学科学现象知识范文

一、课前准备:充分备好德育内容

从课程分类来看,毕竟小学科学与德育分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再加上许多小学科学教师本身就不是德育教师,因此,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应当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性工作。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深刻剖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目标,仔细斟酌课程资源结构,并从中提炼出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做充分预设的工作,即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或技能与德育观念和内容进行良好地整合,以促进双方的共赢发展,才不会导致两种教学目标分道扬镳,让学生不知所措。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照相机和眼睛”时,为了在本课渗透一定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照相机”与“眼睛”背后的工作原理,并从这些原理和配置中总结出德育内容。一要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电池的使用、按键的使用以及相机的保养等;二要学会健康用眼,在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近视等眼病后,引导学生适度用眼、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及经常做眼保健操等。这样一来,教师心中明晰,既明白本课应当进行哪些德育渗透,又明白本课应当在哪里进行重点性的德育教育,做到胸有成竹。

二、课中渗透:无形传输德育知识

教学阶段是一堂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关键是要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安排工作,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原理,而只留一小部分来单独进行德育教育;也不能为了渗透德育,干脆将小学科学课变成了一堂死气沉沉的训导课。实际上,我们应当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线索,而将德育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成分,恰到好处地结合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无形中的传输。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时,由于本课所要传输的德育知识非常多,教师应当正确处理好科学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首先,教师可以用《健康歌》作为课堂的导入,并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其次,感知骨骼与肌肉对人体的重要性,为学习后续的保健做奠基。再次,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讨论和交流“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适当的体育运用能够起到保健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营养的保健作用。

三、课后强化:注重巩固德育观念

第9篇:小学科学现象知识范文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教学有效性 方法策略

一、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腐,缺乏新意。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研究的多是日常中常见的事物,如教材中的《观察小动物》、《土壤与生命》、《我们周围的空气》等章节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事物,学生对于这些课程十分感兴趣。然而在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习惯于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宰,缺乏新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2.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学生活泼好动,往往难以长时地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情上,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往往只有三分钟的兴趣,即使是像科学这样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不能保持长久的兴趣。小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较大的挑战,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3.教学设备缺乏。

小学科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它与实际的联系最紧密,需要较多的教学设备以辅助教学。如在学习《显微镜下的世界》这单元时,需要用到显微镜观察物体。但是,科学在大部分教师的眼中只是一门副课,学校投入的教学经费有限,购置的设备也有限,在课堂上讲解这一类的知识时,往往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实验,学习的只是一些理论知识,而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小学里,教学设备更缺乏,可能连教师的实验演示设备也无法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纸上谈兵。

二、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发挥教学特色,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科学富有趣味性,讲解的都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但是又不知道原因的一些现象,它就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小学生对于这一类的知识较感兴趣,然而在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小,部分教师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在讲解一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知识时,大部分时间都以理论讲解为主,小学生的表现欲强,活泼好动,尽管他们做得不好,但是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亲自试一试。可是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欲被教师的教学压制,学生的天性得不到解放,时间一长,他们的兴趣就下降许多。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学会根据科学教学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说教师在讲解《物质在变化》这个单元的知识时,里面一些关于铁钉生锈了、蜡烛的变化、洗衣服的学问等内容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如通过学习学生明白铁钉会生锈,是因为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了。又如在学生学习洗衣服的学问之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洗一次衣服,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团结就是力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用实验检验,这些实验凭借学生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不能有效完成的,但是如果几个学生之间相互合作,齐心协力,就能较快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实验。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班上的学生三四个为一个小组,共同努力,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任务,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学生学习“做手电筒”这一节之后,跃跃欲试,希望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做一枚手电筒出来,但是学生一个人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且不能很好解决问题,如果几个学生一起动手,一起操作,一个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可能被另一个学生想到,这样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会有效避免,实验效率将大幅度提高,而且通过合作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使班级学习氛围更好,有利于建设和谐班集体。

3.在大自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提高教学有效性。

科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学科,研究的主要是大自然中存在的种种生活现象,小学科学知识较简单,教材编写的许多内容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通过讲解科学知识,令他们在大自然中感受科学的魅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讲解《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里面有一节“油菜花开了”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将学生带到田野上,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体会学习科学的趣味性,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

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大自然,让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验感悟学习科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将学生带入自然或是运用实验论证知识,这种方法比较耗费教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