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卷积神经网络总结范文

卷积神经网络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卷积神经网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卷积神经网络总结

第1篇:卷积神经网络总结范文

【关键词】压缩紧邻 字符识别 正确率

1 研究背景

样本选择是从原有的样本集中某一种选择方式来选出样本子集,是一个能加快数据处理效率,可以节省存储资源并且保证不降低分类性能的可靠方法。样本选择和特征选择在某些方面上有相似之处,一般都是与具体分类预测方法相关联。字符识别是模式识别中一类热门的研究问题,本文将利用样本选择方法结合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进行字符识别。

2 加权压缩近邻方法

基于压缩近邻的样本选择方法具有拥有降低存储、缩短运算等特点。郝红卫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权压缩近邻规则,针对那些未被选中的边缘样本,可以重复数次对压缩近邻的过程,从而确保样本数据均能够被选上。对于中心样本也能被保留的问题,通过对样本加权评估、再次选择的方式来解决。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样本数量进行控制,称之为加权压缩近邻规则(Weighted Condensed Nearest Neighbor)。

该算法是通过压缩近邻规则过程的循环保证子集P中有足够多的边界样本,但是其中仍存在大量的冗余,我们依据投票的原则对子集P中样本的代表性进行评估并且再次选择。其具体过程是对于U中的每个样本x找出P中距离最接近的样本xi,如果x和xi的类别是相同的,那么投xi一票。样本获得的票数最高,说明它最具有代表性。根据投票的实际情况和样本的数量来得到最终的子集A。用加权压缩近邻规则获得的子集比压缩近邻规则得到的子集包含更少的冗余样本和更多的具有代表性样本,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验来控制子集中所含有的样本数。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次实验分别使用MNIST和USPS手写体识别库作为训练和测试样本集。

实验平台采用英特尔酷睿i5-4430CPU 3.00GHz,8GB内存,Windows10操作系统,Matlab R2010b。我们设定随机选择和压缩近邻选取MNIST中样本数目为6600个,样本压缩比为10%,USPS库中选取样本数目为1767个,样本压缩比为20.34%。设置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次数设为100次。

算法给出了基于压缩近邻和BP神经网络手写体字符识别结果。通过融合压缩近邻规则选取样本和BP神经网络实验,在训练时间上虽然没有融合随机选取样本和深度卷积网络实验短,但是在时间上并没有很大幅度延长。在实验的识别错误率上,MNIST库中比随机选择实验提升了1.52%,分类效果提升明显。可见压缩近邻方法可以选择到更好的代表性样本。这两组数据依然说明了压缩近邻对样本选择的可靠性。表1给出了基于压缩近邻和卷积神经网络的手写体字符识别结果。

4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压缩近邻的样本选择方法。样本选择的提出是为了有效减少样本数量,并且保证不降低训练精确度。在实验中进行验证,通过压缩近邻规则选取样本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实验,证明其能够减少训练样本,提升训练速度,降低存储空间还可以提高识别正确率。

参考文献

[1]郝红卫,蒋蓉蓉.基于最近邻规则的神经网络训练样本选择方法[J].自动化学报,2007,33(12):1247-1251.

[2]姜文瀚.模式识别中的样本选择研究及其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8.

[3]余凯,贾磊,陈雨强.深度学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50(09):1799-1804.

第2篇:卷积神经网络总结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机器人情感获得 发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34-01

引言

人类自从工业革命结束之后,就已然开始了对人工智能的探索,究其本质,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思维进行模仿,以此代替人类工作。人工智能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图灵时期,那时图灵就希望未来的智能系统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在20世纪五十年代,人工智能被首次确定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并吸引了大批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当中。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尝试,人工智能的许多重要基本理论已经形成,如模式识别、特征表示与推理、机器学习的相关理论和算法等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深度学习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人工智能再一次成为研究热点。人工智能技术与基因过程、纳米科学并列为二十一世纪的三大尖端技术, 并且人工智能涉及的学科多,社会应用广泛,对其原理和本质的理解也更为复杂。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回顾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可以将其分为:初期形成阶段,综合发展阶段和应用阶段。

1.初期形成阶段

人工智能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是基于对人脑神经元模型的抽象。其早期工作被认为是由美国的神经学家和控制论学者 Warren McCulloch与Walter Pitts共同完成的。在1951年,两名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制造出了第一台人工神经元计算机。而其真正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提出是在1956年举行的达茅斯会议上。由麦卡锡提议并正式采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砻枋稣庖谎芯咳绾斡没器来模拟人类智能的新兴学科。1969年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得到了国际的认可。至此,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也逐渐吸引了从事数学、生物、计算机、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参与该领域的研究。

2.综合发展阶段

1.7 7年, 费根鲍姆在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工程”这一概念。而后其对应的专家系统得到发展,许多智能系统纷纷被推出,并应用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家系统逐步向多技术、多方法的综合集成与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应用型发展。大型专家系统开发采用了多种人工智能语言、多种知识表示方法、多种推理机制和多种控制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并开始运用各种专家系统外壳、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和专家系统开发环境等等。在专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得到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综合发展,并能够在一些具体的任务中接近甚至超过人类专家的水平。

3.应用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深度人工神经网络的提出,并在图像分类与识别的任务上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方法,人工智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2006年,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Geoffery Hinton及其学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其中首次提到了深度学习这一思想,实现对数据的分级表达,降低了经典神经网络的训练难度。并随后提出了如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以及区域卷积神经网络(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R-CNN),等等新的网络训练结构,使得训练和测试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识别准确率也显著提高。

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

人工智能由于其涉及的领域较多,内容复杂,因此在不同的应用场景涉及到许多核心技术,这其中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是最重要也是发展较为完善的几个核心技术。

1.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类具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计算机智能程序系统,通过对人类专家的问题求解能力建模,采用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技术来模拟通常由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达到具有与专家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对专家系统的研究,是人工智能中开展得较为全面、系统且已经取得广泛应用的技术。许多成熟而先进的专家系统已经被应用在如医疗诊断、地质勘测、文化教育等方面。

2.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一个让计算机在非精确编程下进行活动的科学,也就是机器自己获取知识。起初,机器学习被大量应用在图像识别等学习任务中,后来,机器学习不再限于识别字符、图像中的某个目标,而是将其应用到机器人、基因数据的分析甚至是金融市场的预测中。在机器学习的发展过程中,先后诞生了如凸优化、核方法、支持向量机、Boosting算法等等一系列经典的机器学习方法和理论。机器学习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方向。

3.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研究如何使机器具有感知能力 ,主要研究图像和语音等的识别。其经典算法包括如k-means,主成分分析(PCA),贝叶斯分类器等等。在日常生活各方面以及军事上都有广大的用途。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应用模糊数学模式、人工神经网络模式的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基于统计学习的识别方法。图形识别方面例如识别各种印刷体和某些手写体文字,识别指纹、癌细胞等技术已经进入实际应用。语音识别主要研究各种语音信号的分类,和自然语言理解等等。模式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一大应用领域,其非常热门的如人脸识别、手势识别等等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

4.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在研究人脑的结构中得到启发, 试图用大量的处理单元模仿人脑神经系统工程结构和工作机理。而近年来发展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具有更复杂的网络结构,与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相比在大数据的训练下有着更强的特征学习和表达能力。含有多个隐含层的神经网络能够对输入原始数据有更抽象喝更本质的表述,从而有利于解决特征可视化以及分类问题。另外,通过实现“逐层初始化”这一方法,实现对输入数据的分级表达,可以有效降低神经网络的训练难度。目前的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任务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展,基于CNN的图像识别技术也一直是学术界与工业界一致追捧的热点。

三、机器人情感获得

1.智能C器人现状

目前智能机器人的研究还主要基于智能控制技术,通过预先定义好的机器人行动规则,编程实现复杂的自动控制,完成机器人的移动过程。而人类进行动作、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模仿及与环境的交互。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智能机器人还不具有类脑的多模态感知及基于感知信息的类脑自主决策能力。在运动机制方面,目前几乎所有的智能机器人都不具备类人的外周神经系统,其灵活性和自适应性与人类运动系统还具有较大差距。

2.机器人情感获得的可能性

人脑是在与外界永不停息的交互中,在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的处理下获得情感。智能机器人在不断的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处理中,中枢处理系统不断地自我更新、升级,便具备了获得情感的可能性及几率。不断地更新、升级的过程类似于生物的进化历程,也就是说,智能机器人有充分的可能性获得与人类同等丰富的情感世界。

3.机器人获得情感的利弊

机器人获得情感在理论可行的情况下,伴之而来的利弊则众说纷纭。一方面,拥有丰富情感世界的机器人可以带来更多人性化的服务,人机合作也可进行地更加深入,可以为人类带来更为逼真的体验和享受。人类或可与智能机器人携手共创一个和谐世界。但是另一方面,在机器人获得情感时,机器人是否能彻底贯彻人类命令及协议的担忧也迎面而来。

4.规避机器人情感获得的风险

规避智能机器人获得情感的风险应预备强制措施。首先要设计完备的智能机器人情感协议,将威胁泯灭于未然。其次,应控制智能机器人的能源获得,以限制其自主活动的能力,杜绝其建立独立体系的可能。最后,要掌控核心武器,必要时强行停止运行、回收、甚至销毁智能机器人。

三、总结

本文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可以毋庸置疑地说,人工智能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回顾其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在未来人工智能的技术会不断完善,难题会被攻克。作为世界上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在合理有效规避其风险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智能机器人会造福人类,并极大地帮助人们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韩晔彤.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综述[J].电子制作,2016,(12):95.

[2]曾毅,刘成林,谭铁牛.类脑智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6,(01):212-222.

[3]张越.人工智能综述: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

第3篇:卷积神经网络总结范文

关键词:车牌识别系统; 智能交通; 技术

中图分类号: TP3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8-20ppp-0c

Research on Licence Plate Recognition System

YI Lian-jie

(Loud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oudi Huanan417000)

Abstract: The licence plate recognition system has an importantrole of morden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 This paper narrated the key technology ofthe licence plate recognition system and discuss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icence plate recognition system.

Keywords: the licence plate recognition system; 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 technology

车牌识别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关键部分,可广泛应用于交通管理、监控和电子收费等场合。车牌识别系统就是以车牌作为车辆的唯一标识,采用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技术对汽车车牌的自动识别。

1 车牌识别系统的组成

典型的车牌识别系统由车辆检测、图像采集、车牌识别等部分组成(图1)。车辆检测就是使用车辆传感器或红外线检测等来判断车辆是否通过某一位置。当车辆驶过探测部位时,CCD摄像机拍摄车辆图像,由图像采集卡采集图像并输入计算机。车牌识别部分由计算机和识别软件组成,从由CCD摄像机采集的图像中自动寻找车牌,然后对找到的车牌进行字符切分和识别,最后获得车牌号码,并将识别结果送至监控中心等场合。

图1车牌识别系统的组成

在整个识别系统中,以车牌识别最为关键。识别过程有两个步骤,首先从图像中找出确切的车牌位置,即车牌定位,然后对找出的车牌进行字符切分和识别。车牌识别过程包含两大关键技术:1.车牌区域定位技术;2.车牌字符切分和识别技术。

2 车牌定位技术

图像输入计算机后,系统要自动找出车牌的准确位置。车牌区域定位是车牌字符切分和识别的基础,是提高系统识别率的关键。车牌定位过程包括三个步骤:图像预处理、车牌搜索和车牌纠偏。

2.1 图像预处理

图像预处理的作用:平滑去噪和车牌特征增强。

平滑去噪就是消除图像上由于光照、车牌污损等产生的噪声干扰。平滑方法主要有平均滤波、中值滤波和指数函数滤波等方法。中值滤波和指数滤波平滑效果好且能较好保持牌照和字符边缘,但在平滑效果和处理速度方面不如平均滤波。

通常的车牌定位算法是依据车牌特征从图像中找出车牌,因此必须使车牌区域显示出与非车牌区域不同的独有的特征,车牌特征增强使图像中车牌区域明显突出。通常有下述增强方法:边缘检测法、二值化法、量化法、数学形态学法。

具有不同灰度的相邻区域之间存在边缘,在车牌区域存在车牌边框边缘和车牌字符边缘。边缘检测法就是要检测出这些边缘。有关边缘检测的算法很多,考虑实时性要求,采用简单的微分算子,如一阶微分算等。这些算子采用小区域模板与图像卷积实现边缘检测。文献[1]提出一种牌照字符边缘特征增强的方法,该方法使用线性滤波器函数将每一行中多个连续的水平方向梯度值相加,使得字符的垂直边缘增强。微分算子对噪声较为敏感,因此在使用之前需要平滑去噪。LOG算子是高斯指数平滑法与Laplacian算子相结合的边缘检测方法,既能消除噪声又能很好的突出车牌字符的边缘。

二值化增强法先确定一个阈值,然后将图像中各个像素的灰度值都与这个阈值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将整个图像的像素点分为两类,车牌区域归为一类,便于车牌搜索。为了满足实时性要求,采用简单、快速的二值化法,如平均阈值法,反积分自适应阈值法等。

文献[3]使用神经网络来对彩色图像量化,使得车牌区域的字符为一种特定的颜色,然后进行颜色过滤或线扫描,借此提取车牌。该方法首先必须选取车牌样本图像,并且要把RGB颜色模式转换为HSI模式,以HSI各分量值作为输入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再以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对图像的各像素点量化分类,该方法抗干扰能力强,量化前可不要求平滑,

数学形态学表示以形态为基础对图像进行分析的数学工具,它的基本思想使用具有一定形态的结构元素去量度和提取图像中的对应形状以达到对图像分析和识别的目的。数学形态学有四种基本的运算:膨胀,腐蚀,开启和闭合。出于以下两个意图而使用形态学方法:1.将开启和闭合结合起来,消除二值化后的车牌区域中存在的细小空洞;2.采用水平线段的结构元素膨胀,使二值化后的车牌区域成为一连通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往往不是单独使用,如二值化法是对边缘检测后的图像进行,而形态学方法是在二值化图上实现。不能简单的评价图像预处理方法的优劣,因为这与所对应的车牌搜索方法紧密相关。

2.2 车牌搜索

车牌搜索就是根据车牌区域特征在图像中寻找车牌的过程。根据搜索的方式可把车牌搜索方法分为以下几种:投影统计法、线扫描法、模板匹配法和反Hough变换法等。车牌搜索法要与相应的车牌增强法配合使用(见表2)。

表2车牌增强法用于不同搜索法的情况

投影统计法对边缘化或二值化图像进行水平和垂直累加投影,根据投影直方图呈现的连续峰、谷、峰的分布的特征来提取车牌,或对由形态学膨胀运算后的图像水平和垂直投影,在投影图上寻找波峰和波谷而确定车牌位置。文献[24]提出的采用高斯指数函数对投影图平滑,能有效消除投影图的毛刺,使车牌位置为明显的波峰,提高车牌定位的精度。

线扫描搜索法则是对边缘化或二值化后的图像逐行水平扫描,穿过车牌区域的扫描线因为字符边缘的存在,灰度呈现起伏的峰、谷、峰的变化,或频繁交替出现亮基元、暗基元的特征,以提取车牌。文献[3]用神经网络对彩色图像量化之后,再逐行水平扫描,分别获取颜色向量和长度向量,能与标准车牌区域的颜色向量和长度向量匹配的为车牌区域。

模板匹配搜索法是以特定的模板在图像区域滑动,以与模板匹配的局部区域为车牌。使用的模板有线模板、倒”L”角模板、矩形框模板。线模板以水平线段或垂直线段为模板,来检测车牌的边框角点;倒“L”模板以倒“L”结构为模板来寻找车牌边框的左上角;矩形框模板以一个与车牌长宽比例相当的矩形框作为模板,在整个图像区域滑动,以符合某一判别函数值的区域作为车牌区域。

反Hough变换搜索法是基于车牌形状特征的方法,先对图像进行Hough变换,然后在Hough参数空间寻找车牌的四个端点。

上述搜索法可以结合使用,如文献[25]提出的自适应边界搜索法,先用倒”L”模板寻找车牌边框的左上角,然后用水平线扫描和垂直线扫描找出下边框和右边框。投影统计搜索法和线扫描搜索法处理速度快,能对大小不同的车牌识别,但定位精度不高和出现虚假车牌的情况,需要提高定位精度和去除虚假车牌的后续工作。模板匹配搜索法能比较准确的找到车牌位置,但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可以采用神经网络或遗传算法来加快搜索进程。反Hough变换搜索法除了能准确找到车牌位置,还能确定车牌的倾斜角度,对噪声、轮廓线中断不敏感,但在有直线干扰下可能实效,文献[28]提出的快速Hough变换的策略能满足实时性要求。

2.3 车牌纠偏

由于车辆运行轨迹不定、摄像机位置偏斜等原因,使得图像中车牌扭曲,为了后续正确的车牌字符切分和识别,就须对车牌纠偏,使车牌达到规范的位置和大小。采用的纠偏方法通常先是用Hough变换确定水平边框倾斜角度和垂直边框倾斜角度,然后纠偏。文献[22]提出使用Rodan 变换可用来确定倾斜角度。

3 车牌字符识别技术

车牌定位之后就要对车牌字符识别。这一过程包含下列几个步骤(见图2):车牌二值化,字符切分,字符特征提取和字符识别。这里只讨论后三个步骤。

图2 车牌字符识别步骤

3.1 字符切分

字符切分把车牌上的字符分开,得到一个个的字符图像。常用的字符切分方法有投影法、模板匹配法、区域生长法、聚类分析法等。

投影法把车牌图像垂直累加投影,形成峰谷交替的投影直方图,找到投影图的各个谷就能把字符分开。模板匹配法以字符大小的矩形作为模板,根据字符的宽度初步确定每个字符的起始位置,然后以此模板在初定位置附近滑动,找到最佳匹配位置而切分字符。区域生长法对每个需要分割的字符找一个像素作为生长起点的种子,将种子像素周围邻域中与之相同或相近性质的像素合并到种子像素所在的区域,然后将这些新像素当作新的种子继续进行上述过程,直到再没有满足条件的像素可被包含进来。基于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车牌图像从上到下逐行扫描,如属于字符类的两像素间距离小于阈值,可认为两像素为同一字符,由此而得字符像素的聚类。

3.2 字符特征提取和车牌字符识别

目前使用的车牌字符特征提取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三种:1.基于字符统计特征。计算字符图像的多阶原点矩,多阶中心矩以及中心惯性矩,以中心矩与中心惯性矩的比值作为字符特征向量,这样提取的特征量具有平移,旋转和尺度不变性,但运算量大;也有把字符在多个方向上的投影(如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右斜方向,左斜方向)和二阶中心矩的比值作为特征向量。2.基于结构特征。轮廓特征,粗网格特征,层次轮廓特征以及字符特征点.这类特征提取计算量较少,但对噪声和位置变化比较敏感,需要去噪和对字符归一化。3.基于变换。对原始特征(像素点矩阵)进行傅里叶变换、K-L变换或小波变换等,提取的特征向量反映字符的结构特征和统计特征,相似字符的特征矢量距离较大,效果较好。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多种特征的提取,多种特征提取方法的使用。

对车牌字符特征提取之后,就把相应的特征值输入分类器识别,目前对于车牌字符的分类识别方法归纳为下列几种。(1)模板匹配。该方法首先对待识字符进行二值化并将其缩放为字符数据库中模板大小,然后与所有的字符模板比较匹配,计算相似度,以最大相似度者为识别结果。(2)PCA子空间分类器。子空间分类器由训练样本相关矩阵的特征向量构成,单个模式的子空间建立彼此独立,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以待识别字符的特征向量与所对应的子空间距离最小作为结果。(3)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人工神经网络有抗噪声、容错、自适应、自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多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BAM(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 memories)神经网络方法,自谐振ART神经网络识别等是此方法的典范。(4)基于逻辑规则推理的识别方法。文献[18]提出基于归纳推理的字符识别,该方法在训练时自动生成识别规则。(5)基于随机场图像模拟的识别方法。该方法识别率高,并且可对灰度图像直接提取字符特征,抗干扰性强。另外使用感知器的识别,通常感知器只用于相似字符对的识别,作为其他识别方法的补充。

4 总结与展望

从已有车牌识别系统的性能分析来看,正确识别率和识别速度两者难以同时兼顾。其中原因包括目前的车牌识别技术还不够成熟,又受到摄像设备、计算机性能的影响。

现代交通飞速发展,LPR系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宽,对车牌识别系统的性能要求将更高。对现有的算法优化或寻找识别精度高、处理速度快、应用于多种场合的算法将是研究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廖金周,宣国荣.车辆牌照的自动分割[J].微型电脑应用,1999(7):32-34.

[2] 刘智勇.车牌识别中的图像提取及分割[J].中文信息文报,2000(3):29-34.

[3] Wu Wei,Mingjun Wang.An Automatic Method of Location for Number_Plate Using Color Features IEEE 2001.

[4] 郭捷,施鹏飞.基于颜色和纹理分析的车牌定位方法[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2,7(5):473-476.

[5] 章毓晋.图像工程(上)――图像处理与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4篇:卷积神经网络总结范文

关键词:辛烷值;快速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92

辛烷值是表征车用汽油抗爆性的重要指标,1926年美国科学家埃得将辛烷值引入汽油性能指标。汽油在燃烧过程中,抵抗爆震的能力叫作抗爆性,辛烷值就是表示汽油抗爆性的指标。辛烷值越高,其抗爆性能越好,汽油在汽缸中燃烧越充分,燃烧效率越高,尾气排放中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含量越低,对环境的危害相应越小。

马达法辛烷值和研究法辛烷值是汽油的辛烷值的传统测量方法,方法用样品量大,时间长、费用高,不适于生产控制的在线测试。本文对近几年出现的几种辛烷值测量的快速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和综述,介绍相关方法的应用进展。

1 拉曼光谱法

拉曼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光谱检测技术,不仅样品预处理简单、分析速度快、效率高、重现性好,另外还具有受水分干扰小、样品无损、可进行微量样品探测、检测频带宽、可快速跟踪反应过程等特点;即便是非极性基团如c=c,c=c等红外吸收较弱的官能团,在拉曼光谱中也可以得到很强的吸收谱带。因此,特别适合用于对含碳、氢基团较高的汽油样品的辛烷值检测。

康健爽等2010年提出了一种使用拉曼分析测定汽油辛烷值的方法,并设计了辛烷值拉曼光谱在线检测系统。这种辛烷值在线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控乙醇汽油中的组分变化,并给出对应的拉曼分析曲线;根据光栅型和傅立叶变换型光谱仪各自特点,选用光栅型拉曼光谱仪应用于辛烷值在线检测。以Lambert-Beer定律为基础,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将检测数据和采用标准方法测得的属性数据之间关联,建立分析模型,在具体算法实现过程中,分别采用PCA和PLS两种方法建立关联分析模型,并用于乙醇汽油辛烷值的快速预测,指导实际调和过程。实践证明,相对传统的检测手段,该系统具有测试速度快、分析时间短、检测费用低、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2 气相色谱法

李长秀等2003年建立了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将气相色谱结果关联建模用以计算汽油样品的辛烷值。对汽油的组成采用高分辨毛细管柱进行测定,根据汽油单体烃组分的含量和纯组分辛烷值乘积的大小,将单体烃组分分为两组,每一组为一个变量,建立实测辛烷值与两个变量间的回归模型。实际分析时,根据样品的类型带入相应的模型进行关联计算即可得到样品的辛烷值。该方法与采用标准方法测定催化裂化汽油辛烷值的结果相比,测定结果的偏差约0.5个单位。该方法因为操作相对简单,样品量耗费少,且建模过程快速、简便,适于稳定工艺过程中的汽油辛烷值的在线监测。

于爱东等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汽油单体烃类进行分离,用PONA汽油组成软件对汽油单体烃进行定性、定量、Pona组成计算.将汽油单体烃分为37组,建立实测辛烷值与37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计算汽油辛烷值。该模型计算辛烷值与实测辛烷值的极差为0.26个单位,适用辛烷值在88~92之间的油品。辛烷值的计算公式能够较好地反映汽油单体烃与辛烷值之间的关系。方法操作简单,样品用量少,结果准确,适合于炼厂蒸馏、催化过程中汽油辛烷值的实时监测。

3 近红外光谱法

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是一种间接分析方法,它先利用一组汽油标准样品,在汽油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间和汽油辛烷值建立数据关联分析模型,再用该模型预测未知汽油样品的辛烷值。测量精度除受仪器精度影响外,还受所建分析模型精度影响。

韩言正等介绍了一种自主开发研制的汽油辛烷值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仪。该分析仪包括近红外光谱在线测量、光谱预处理和实时建模等部分。对于原始的近红外光谱数据,采用多项式卷积算法进行光谱平滑、基线校正和标准归一化;通过模式分类与偏最小二乘进行实时建模。该分析仪已成功应用于某炼油厂生产过程的辛烷值在线监测。

汽油辛烷值预测体系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史月华等据此提出主成分回归残差神经网络校正算法(PCRRANN)用于近红外测定汽油辛烷值的预测模型校正。该方法结合了主成分回归算法(PC),与PLS(PartialLeastSquare),PCR,PLS(NPLS,Non lin-earPLS)等经典校正算法相比,预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第5篇:卷积神经网络总结范文

本文结合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为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计算机网络的云计算技术概念

美国的网络公司最早提出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的概念,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门成熟的技术,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现在的“云计算”技术是指能将网络、硬件、设备相融合,同时实现规模性、安全性、虚拟性的技术。目前来看,对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趋势,每一名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研究与看法,通过研究与分析,本文对云计算的观点是:首先,每一个“云”都是独立的计算机分布体系,基于网络化、虚拟化的计算机服务层,与计算机中的资源保持一定的节奏,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同步。其次,计算机网络云是一个综合体,并非是独立的,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中离不开云计算的环节,其重点就是网络云计算特征的研究。对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来说,计算机集成软件层面,能被接受与理解的就是云计算,在本文重点突出的就是云计算的属性。最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没有进行长期的规划后使用,很容易出现浪费现象,目前的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分或秒内的数据计算,可以很好地避免资源过载或资源浪费现象。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可以定义成计算机网络中进行的某种服务形式,其中相关的硬件设施与软件系统统称为计算机网络云计算。定义中包括网络计算机、超级计算机、集成技术等,相关的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的原理是:大量的数据分布于分布式计算机中,同时保证用户的数据系统与计算机同步运行,进而实现及时将需要的资源切换到相应的应用中,根据使用者的访问需求进行存储系统与计算机系统的定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可以基于用户服务需求及时提供所需的网络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适应性强,弹性好,专业技术性高,发展前景十分好,应用越来越广泛。

二、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的分类

基于多样化的标准,计算机云计算的分类也有多种方式。比较常见的是:根据服务方式的不同,云计算可以分为私有云和公有云。私有云是根据用户的自身情况进行独立使用,同时建立平台,操作性与实用性十分好。公有云是ζ渌用户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选择私有云与公有云时,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1.服务的延续性

大部分情况下,公有云提供的服务容易受外界影响,如网络故障等情况,而私有云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2.数据安全性

如果对于稳定性与安全性不存在过高要求,则比较适合使用公有云。

3.综合使用成本

通常状况下,如果对于计算资源要求不高可以选用公有云,如果对于计算资源要求较高则比较适合建立自己的私有云平台。

4.监控能力

公有云可以将使用用户对系统的监控能力屏蔽起来,这对于金融保险投资行业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的实现

为了将计算机系统的系统处理过程进行简化,通常将该过程划分为预处理过程与功能实现过程两大部分。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分解,得到一些不需要进行功能实现过程与预处理过程的功能。对于可以进行预先处理过程的功能通常是一次性处理,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将预处理过程得到的结果直接使用,以此完成特点的系统功能。该方法与原则的采用,极大地简化了系统,大幅度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计算的云化中的系统就是计算云化系统,它的计算量十分巨大,系统计算运行效率极高。但因为计算云化系统为一次处理系统,只要计算云规则生成,计算云化系统的使命与任务也就完成,而不是在对计算机加以应用时需要该系统。通常在计算机网络云计算中形成的系统就是云计算系统,是一个十分简单的系统,对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没有过高要求,同时应用于各类计算机系统计算中。

四、计算机网络云计算的计算与优势

建立计算机网络云计算过程的第一步是服务器架构的建立,其对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中的IAAS部分进行充当。目前来看,仍没有关于网络云计算服务器架构的专门、统一的标准出现,这需要一定的相关技术进行支持,例如计算区域网SAN和附网NAS等,这都是应用比较多的服务器架构技术。NAS文件计算系统是松散结构型的集群,它的架构有很明显的分布式特征。NAS文件系统集群中的各个节点具有互补与相互影响的特点,文件是最小的单位,因为只要在集群存储文件就可以计算出文件的数据信息,直接减少了很多计算的冗余性。它的拓展性很高,同时成本较低,安全控制系统安全稳定。如果客户发出过多的请求,NAS系统的限制就表现出来,二级计算就可以通过NAS的云服务完成。

SAN是一种紧密结合类型的集群,在集群中存储文件之后,可以分解成很多个数据块。相比于集群之中的节点,各数据块之间能够进行相互访问。节点可以借助于访问文件间的数据块针对客户的请求进行处理。SAN系统之中可以通过节点数量增减来响应请求,同时提升界定本身的性能。为了能够将以SAN为基础的OBS发展起来,就需要更好的性能与更低的成本。而SAN计算建构的硬件价格十分高,同时依托于SAN的服务价格,因此可以适当地降低一下性能,保证更好的性能与更低的成本。

五、实例――基于谷歌云计算技术的AlphaGo亮点分析

AlphaGo通过谷歌云计算技术,拥有与人类棋手类似的“棋感”,其技术远胜于1997年IBM公司研制的超级电脑“深蓝”。“深蓝”面对的是相对围棋简单多的国际象棋,设计理念为根据棋局情况不断演算各种可能的步骤,最终从各种步骤中选定走棋方案。AlphaGo背后的云计算技术,可以让AlphaGo无需“暴力”分析演算所有步骤,只需要把运算能力都集中在“棋感策略”网络中最有可能的情况上。其背后的深层算法,具备三大亮点:(1)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学习技术:“棋感策略”网络的本质学习人类围棋大师走法思维。AlphaGo藉此拥有强大的盘面评估能力。(2)增强学习算法技术:此算法可通过自我对弈来持续提升AlhpaGo的棋感策略和盘面评估能力,并且给出落子选择。(3)蒙特卡洛搜索技术:“评价网络”的核心,可以融合棋感策略和盘面评估能力,修正落子选择而最终给出落子方案。

六、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发展遇到的问题

在目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的过程中,云计算技术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在云计算的应用过程中应采用足够的措施来对数据信息的安全性进行可靠的保障,这是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技术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课题。现在的大部分云端是通过浏览器进行接入的,浏览器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薄弱的地方,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漏洞,因此用户的云端接入浏览器时,用户证书与认证密钥特别容易因为浏览器漏洞而产生泄密。同时由于不同的应用都需要在云端中进行认证,这就需要保证认证机制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在应用服务层之中,应该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用书的隐私安全,在基础设施层中要采取安全可靠的方法保C数据的安全性。

七、采取措施保障网民数据安全

如果数据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就会对云计算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为了能够保障网民数据的安全。就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1.隔离操作系统与数据

为了能够切实有效地保障网民信息的安全,就需要充分使用Hypervisor,从而将网民的操作系统与数据资源隔离起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计算资源的安全性,避免了网民操作系统所带来的可能的不利影响。

2.重置API保护层

服务商提供给用户API,用户根据需要进行应用。但同时第三方也有可能对这些API进行使用。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就需要你安装API保护层,重叠保护API。

3.严格身份认证

服务商应严格的执行身份认证,防范冒充网民身份的行为,加强对账号与密码的管理控制,确保网民只访问自己的程序与数据,从而保证数据资源的安全性。

第6篇:卷积神经网络总结范文

关键词:视觉识别技术;电气自动化;机器视觉系统

视觉识别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由机器视觉系统实现,根据工业生产需求,应用机器视觉系统替代生产人员,在非接触的情况下完成测量,非常适用于生产环境危险性较高的钢铁工业领域。钢铁企业应从自身生产流程入手,在合适环节引进机器视觉系统,发挥视觉识别技术优势,创造更高收益。

1.视觉识别技术特点

1.1视觉识别技术的原理

视觉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人的视觉,采集观察对象的信息,实现观察对象的准确识别与判断,再根据识别判断结果实施智能控制操作。机器视觉系统以光学检测原理为基础,通过相机采集观察对象的图像,将图像信息以2D或3D图像信号形式传输至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从图像的像素、亮度、颜色等因素入手,抽取观察对象的图像特征;再利用系统配置的算法与观察对象的工艺生产流程、标准参数,如检测观察对象偏移量、弯曲度,计量观察对象的个数,评估观察对象是否合格等;最后由控制系统根据视觉识别结果与传感器检测结果,发出控制指令,使生产设备表现出相应动作,完成观察对象的智能控制。

1.2视觉识别技术的优势

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的机器视觉系统具有如下优势:①机器视觉系统可在不接触的情况下完成各项识别与检测工作,延长检测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②机器视觉系统的运用,可省略人为检测环节,减轻工作人员负担,规避恶劣生产环境下的安全风险,还可规避人为因素对生产的影响,提高识别与检测质量,降低人工成本;同时,设备使用寿命长;③视觉识别技术的框架固定通过计算机系统程序和算法实现自动化控制,具备移植性,可在不同生产领域推广普及;④视觉识别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的智能化水平,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实质性收益,有助于企业高质量发展。

2.视觉识别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方式

视觉识别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体现在生产识别与生产检测两个领域。本文结合钢铁集团企业的生产实践,总结视觉识别技术的实践运用方式,为企业落实视觉识别技术、发挥视觉识别技术优势提供有益探索。

2.1用于生产识别领域

在生产领域,需识别控制的内容涉及生产全过程,技术人员应根据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分析生产识别需求,配置相关的视觉识别设备,实现智能化视觉识别,为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提供便利。在钢铁集团企业的生产准备环节,需进行原材料识别;在生产过程中,需进行设备识别;在产品生产后,需进行缺陷识别,精准控制产品生产全过程,以提高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效果。2.1.1识别原材料用量视觉识别技术可通过图像分析,统计原材料的数量,分析其是否满足生产要求,实现原材料供给环节的电气自动化控制。以钢铁集团企业生产的轧钢加热炉生产为例,该设备负责加热钢坯,将钢坯的温度提升至轧制要求,并使钢坯内部温度分布符合生产要求。在轧钢加热炉生产时,配置专用加热炉上料装置实施钢坯运输,该装置包括上料台架、挡钢钩、拨钢叉、输送辊道等构建,具体上料流程如下:控制吊车逐一吊放钢坯,要求钢坯在上料台架上排列有序;再利用步进驱动装置与加热炉上料装置的挡钢钩,逐一将钢坯转移至拨钢叉区域,要求转移频率与加热炉生产节奏保持一致;拨钢叉负责将接收的钢坯运输至输送辊道上方;最后由辊道将钢坯转移到加热炉内,实现加热处理。在传统识别工作中,通常在输送辊道两侧配置金属检测元件,检测钢坯在输送辊道上的运输状态,控制钢坯自动从输送辊道转移至加热炉内。但在输送辊道前的运输环节,均由工作人员用人眼识别钢坯的位置、分析拨钢叉的运行状态,并通过工作人员的手动操作,控制上料台架驱动装置。如果运输的钢坯温度较高,需工作人员实施挤坯操作,确保相邻钢坯间规范有序排列,避免钢坯出现变形。人工视觉识别过程枯燥,操作单一,易使工作人员产生视觉疲劳和操作疲劳,出现识别偏差或操作误差,影响生产质量。针对人工识别问题,钢铁集团企业基于视觉识别技术和定位技术,开发专用机器视觉系统,与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配合应用,共同构建智能加热炉上料系统。在实际运用中,技术人员应在上料台架部位安装高清摄像机,从多角度采集钢坯的图像,通过视觉识别技术了解钢坯状态,结合定位技术确定钢坯具置,并在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引进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模拟工作人员的上料台架驱动装置控制操作,准确控制拨钢叉等设备,提高钢坯运输控制的智能化水平,发挥视觉识别技术作用。在钢铁企业生产中,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的加热炉上料系统,适用于推钢式、台架式等多种类型的加热炉,可在生产中推广普及。2.1.2识别设备位置在钢铁企业生产中,部分环节需转移设备构件,设备构件位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生产效益。以加热炉加热钢坯环节为例,在钢坯上料过程中,需使用吊车运输钢坯材料,要求台架在吊车上料时暂停步进,避免吊车运行冲击台架。为保护台架,需进行吊车位置的识别操作,传统生产工艺中由操作人员目视吊车的位置,手动操作台架步进,易出现目视偏差、操作失误的问题。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的机器视觉系统,可采集吊车生产运行时的图像,利用机器视觉系统内置算法,准确定位吊车的具置,在吊具靠近台架时,向控制系统发送指令,再由控制系统控制台架停止步进,实现台架的智能化控制,既可简化生产操作,也可提高生产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2.1.3识别损坏产品在钢铁企业生产中,损坏原材料和损坏成品的识别是工作重点。传统生产中,由生产人员目视观察原材料和成品是否存在明显缺陷,极易出现检测偏差。虽然部分企业引进智能检测设备,通过传感器检测原材料及成品结构,但还存在检测遗漏的问题。技术人员可引进视觉识别技术,将图像分析结果与机器学习配合应用,精准定位原材料或产品缺陷,保障生产质量。例如,在某钢铁企业的钢坯缺陷识别中,技术人员将视觉识别技术与大数据深度学习算法配合应用,利用图像分析结果,准确计算钢坯的弯曲率,并将计算结果与标准数值对比,分析弯曲率不合格的钢坯,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生产控制。

2.2用于生产检测领域

在钢铁企业生产中,检测内容包括材料质量、产品质量、设备运行状况等,产品质量检测可由缺陷识别环节完成,设备运行状况的检测通过检测设备参数来实现。在钢铁集团企业中,技术人员可利用视觉识别技术进行材料质量检测与设备参数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实现材料与设备的自动化控制。2.2.1材料质量检测在钢铁企业生产中,部分原材料需在使用前进行表面质量检测,为解决人工检测的缺陷,技术人员可通过视觉识别技术实施材料表面质量的在线检测,并根据在线检测结果,为电气自动化控制提供参考,控制生产设备的操作,避免不合格材料用于生产实践。例如,针对带钢检测需求,技术人员通过高速相机拍摄处于运动状态的带钢表面图像,再通过动态阈值分割算法分析带钢表面图像,提取图像特征,通过特征提取算法分析带钢是否存在缺陷,并将带钢缺陷图像进行整合,构建带钢缺陷分类库。在带钢缺陷分类库的信息达到一定层级后,实施卷积神经网络训练,对带钢缺陷进行分级。在实际生产中,机器视觉系统可在检测带钢缺陷的同时,对存在缺陷的带钢进行分类,实现材料质量的科学管控。2.2.2设备参数检测在钢铁企业生产中,设备参数是安全可靠生产的关键要素,设备参数检测方法相对多样,视觉识别技术是设备参数检测的新方法,适用于液位检测等可用肉眼观察的参数检测。例如,在电渣连铸工艺中,技术人员可用视觉识别技术进行结晶器液位检测,与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配合应用,确保液位处于标准范围,保障电渣锭生产质量。考虑到液面分解的可测性、测量误差及干扰因素等影响,技术人员在采集液面图像的基础上,通过滤光片对结晶器液位图像进行滤光处理,分析滤光处理后的图像灰度值、像素等参数,准确定位结晶器液位;为保障测量精度,选择500万像素的相机,其测量液位范围为0~290mm,并在检测前通过标定分析液位和图像高度的关系,避免测量误差的出现;为避免钢铁企业高温高压生产环境的影响,技术人员在距离结晶器1.5m的位置实施检测,确保相机在此温度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并为相机配置密封机箱,避免湿度或灰尘影响图像采集效果,必要时可在结晶器口设置抽气装置,避免生产产生的烟雾影响图像清晰度。在实际生产中,视觉识别技术可精准获取结晶器液位,在液位超标时报警,由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处理,实现智能化生产。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