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马云精彩语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实现“提能造峰”,以创新主体为抓手达成“倍增提质”,以创新人才为根本推动“集聚裂变”,以创新机制为保障建设“生态高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公文材料写作语录素材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公文材料写作语录素材一
1.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转型升级,以背水一战的勇气捍卫蓝天白云,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加大生态保护。
2.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解忧难,以法治思维图善治,以系统思维聚合力,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以创新思维增活力。
3.以忠诚之心接续奋斗,以务实作风接续奋斗,以创新思维接续奋斗,以奋进姿态接续奋斗,以过硬本领接续奋斗。
4.以创新平台为载体实现“提能造峰”,以创新主体为抓手达成“倍增提质”,以创新人才为根本推动“集聚裂变”,以创新机制为保障建设“生态高地”。
5.以创新为“最强引擎”,以协调为“最足后劲”,以绿色为“最亮底色”,以开放为“最大活力”,以共享为“最终目的”。
6.以坚定的信仰为动力之源,以科学的理念为干事之先,以过硬的本领为进步之道,以执着的实践为攀登之梯,以经常的体悟为得法之要。
7.以雷厉风行的作风直面问题,以精干高效的作风狠抓落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担当作为。
8.以冲锋的姿态闯关夺隘,以斗争精神勇敢迎接挑战,以顽强拼搏的劲头缩小差距。
9.以组织活力释放干部活力,以组织风气净化干部风气,以组织担当带动干部担当。
10.以时代担当扛起时代使命,以战略眼光考量战略任务,以非常作为成就非常事业。
11.以苦干为梯,才能采撷到成功的果实;以实干为桥,才能通向成功的彼岸。
12.以系统化思维统筹发展,以数字化转型推进发展,以精准化落实保障发展。
13.以宽广的视野把握大势,以前瞻的思维谋篇布局,以务实的举措履职尽责。
14.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气魄奋勇搏击,以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意志苦干实干。
15.以决战决胜的劲头打好年度“收官战”,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开启“新征程”。
16.以勇气和辛劳诠释了医者仁心,以担当和奉献换来了山河无恙。
17.决定不了风向,可以调帆;无法改变事实,可以重塑观念。
18.以“一子突破”激发“全盘皆活”,以“一马当先”催动“万马奔腾”。
19.以改革作为定盘星,以改革作为主引擎,以改革作为先手棋。
20.以正能量为“原料”,以主旋律为“基石”,以创新性为“梁柱”。
公文材料写作语录素材二
21.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22.当以奋斗精神作为压舱之石,当以奋斗姿态扬起前行风帆。
23.以“优秀”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出色”的标准对待工作。
24.以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以实绩实效检验初心使命。
25.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以格局优化促进开放提升。
26.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
27.以正面典型为“镜”抓示范,以反面典型为“戒”抓警示。
28.以思想教育铸魂,以能力培训强技,以手段创新增效。
29.所有困难都可以被战胜,所有上坡都可以被征服。
30.以沉稳的定力闯关夺隘,以精湛的本领融冰破茧。
31.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
32.以结果论英雄,以业绩为导向,以战报作答卷。
34.以苦干实干体现担当,以成果成效检验担当。
35.以高站位开阔心胸,以高觉悟真抓实干。
36.以燃烧生命赴使命,以奉献精神作贡献。
37.以改革破解难题,以开放闯出新路。
38.不以功劳自居,不以苦劳。
39.以深入求真知,以深入求实效。
40.以快干赢进度,以多干抢时间。
公文材料写作语录素材三
1.学思践悟要更深入,监督保障要更精准,理念方法要更科学,自身建设要更扎实。
2.面对急难险重任务要冲锋在前,面对改革发展深层次问题要敢闯敢试。
3.我们都是“追梦人”,要敢于有梦、勇于逐梦、勤于圆梦;我们都是“赶路人”,要风雨无阻、风雨兼程、风雨同舟。
4.只要企业遇到困难,就要心底无私地为企业“排雷”;只要企业发展需要,就要心清如水地为企业“站台”。
5.在人生的低谷期,要保持“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在人生的瓶颈期,要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
6.要有“光阴迫”“从来急”的精进态度,要有“事思敬”“执事敬”的敬业精神,要有“结硬寨、打呆仗”的踏实精神。
7.掌握情况要细,分析问题要细,制定方案要细,配套措施要细,工作落实要细。
8.目标一经确定,就要排除万难去实现;任务一旦明确,就要全力以赴去完成。
10.要顶得住压力,咬牙坚持再坚持;要经得住考验,出心出力再出力。
11.向体制机制要新活力,向对外开放要新空间,向科技创新要新动能。
12.重要任务要亲自部署,关键环节要亲自把关,落实情况要亲自督查。
13.言传要说真经、讲实话、肺腑言,身教要站前头、打头阵、做到位。
14.既要善于顺势而为、会开顺风船,又要勇于逆势而上、会开顶风船。
15.理论武装的重要任务,理论学习的重要专题,理论培训的重要课程。
16.组织要为干部担当,上级要为基层担当,干部要为事业担当。
17.既要有战略谋划、顶层设计,又要有基层探索、高效联动。
18.既要有“谋定后动”的思考力,更要有“谋定快动”的执行力。
19.组织领导要有方,工作安排要有序,政策落实要有力。
20.该争的机遇要争,该啃的骨头要啃,该闯的险滩要闯。
公文材料写作语录素材四
21.办文要反复斟酌,办事要滴水不漏,办会要周密细致。
22.成就梦想,需要蓄力驿站;创造精彩,需要累积空间。
23.责任要更实,作风要更硬,氛围要更浓,奖惩要更严。
24.既要有“大处着眼”的格局,也要有“小处着手”的态度。
25.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动力。
26.信念要再坚定,作风要再过硬,先进要再奋进。
27.执行要更坚决,方法要更科学,作风要更硬朗。
28.理解改革要实,谋划发展要实,落实工作要实。
29.战略要任务化,任务要项目化,项目要责任化。
30.政治上要坚定,理论上要清醒,行动上要自觉。
31.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
32.只要奔跑就不会遥远,只要奋斗定会精彩。
33.两道大题要一起答,两个责任要一起扛。
34.工作要推进,难关要攻克,风险要防范。
35.要“打地基”,要“垒砖头”,要“精装修”。
36.发展的短板要补,历史的欠账要还。
37.站位要高,格局要大,落点要实。
38.督要督在实处,查要查到要害。
39.既要开局漂亮,更要全年精彩。
在《讲话》发表的年代,中国还没有电视,但《讲话》对中国电视特别是电视文艺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在今天中国电视的环境和语境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讲话》倡导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因为,如今中国电视的现实已经在淡化、解构、甚至颠覆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而对这种“躲避崇高,告别传统”形成巨大讽刺的却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到了不知道该吃什么的地步:三聚氰胺、染色馒头、瘦肉精、苏丹红、膨化剂……甚至有的东西都没听说过。当下的影视文艺现状也如此,不知道该“吃什么”,假恶丑、脏乱差,此起彼伏。直到连我们最应当尊重的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作品,竟然也出现了“曹操愤青”、“黛玉裸死”、“关云长吃”等场景,还美其名曰创新和穿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影视创作中抛弃现实主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丑恶和不道德,而今天我们不知道该“吃什么”,恰恰就是对这种致命抛弃的惩罚。
当下中国的电视文艺批评,如果不谈论收视率、票房、点击量、广告收入、市场份额、投资回报……这些词,似乎就不知道从何谈起。这里,我一点都不掩饰自己对《讲话》的怀念,这是在经历了人生许多事情以后的一种彻悟。当年,在我还是一名78届大学生的时候,朦胧诗类的东西大概就是今天时髦的所谓“颠覆”,到今天走马灯般的梨花体、羊羔体、凡客体、咆哮体……然而,当我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我们突然发现,神马都是浮云,当“民以食为天”的最现实的问题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的时候,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轻薄和怠慢,显得是那样的虚伪和矫情。
因此,中国的电视批评必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甚至本身就应该有一种悲剧感。这种悲剧感来自于当下电视文艺批评者面对收视率、面对票房、面对现实的无助与无奈。中国电视,包括整个影视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和现实对话的能力,却又必须面对“有功夫,有熊猫,就是没有《功夫熊猫》”的尴尬。当有网友把《阿凡达》解读为极具本土化的“反抗暴力拆迁”时,电影导演陆川的这样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回味:《阿凡达》突然让我意识到,我们电影的情怀和简单的美好距离有多远;我们和清澈的纯真距离有多远;我们和炙热的梦想距离有多远;一直在扭曲阴暗扯淡的纠结的庸俗中奔走狂欢的我们,距离真诚,还有多远!
马云将卸任仪式弄成了一个欢乐的Party,但到了最后,网络直播仍然充斥着缅怀拿破仑的气息,仿佛这个小个子离开了这个世界。
史玉柱奋起直追,在马云前一天正式告别,对此,他还挺满意——扳回一局。“各位江湖好汉们,忘掉史玉柱这厮吧”,说完这句告别语,偶像史玉柱潇洒地开始了自己的“屌丝”生活。
相比这两个互联网行业的大佬,刘永好的辞职显得严肃。事实上,他更能代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大多数企业家,大到创业历程,公司特点,小到个性脾气,着装做派。
虽然形式各有不同,但从退休浪潮中已经不难看出,对于中国企业家们来说,告别,已经成为最难回避的议题。如何退,交给谁,是对他们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严峻的一次考验。
去年,美的集团交接班,创始人何亨健把江山交给了非亲非故的方洪波,董事会全是清一色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在打破子承父业的传统时,也为中国企业的交接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在这之前,万科、联想为公司的非家族化也提供了样本,万科的传承有法家风范,它也是中国职业化程度最高的公司之一。退休之初,王石根本坐不住,万科要拿地,他纠结到底要不要亲临现场。看,会影响继任者的权威;不看,又实在按捺不住,只能一个人悄悄去看。
联想传承有典型儒家特征,柳传志本人颇具儒家君子之风,他虽然很早宣称退休,但实际未“退”也没“休”,可这并不影响一个新联想已在传承中产生。通过几次分拆,每个主力板块都有领军人物,“联想系”面目清晰。柳传志善于育人与驭人,让联想成为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让子弟兵成为企业真正“主人”的思想体系,内部培养,循序渐进,以德为先的培养人才要点,都能看出儒家“家”文化的味道。
纵观这些案例,全身而退对于每一个企业的掌舵者都并非易事。前者如此,后者也未必能超越。比如,刘永好还在幕后充当主使,马云没能兑现“从此以后,生活就是我的工作”的承诺,就连最为潇洒地史玉柱,也没忍住在微博上发表对银行业的见解。
马云:
一个很high的退休party
有一个关于马云的段子是这样的,有记者要去见马云,载记者的出租车司机听说后猛踩了脚油门:“你们能帮我捎个口信吗?”他一本正经地说,“我想杀了他。”他和老婆本来在批发市场做小生意,因为淘宝和天猫,市场倒闭了,他不得不另谋生计。他又抱怨,自己的儿子很可能不会同意杀掉马云。“他整天网购,买了一大堆东西。”
想“杀”马云的出租车司机,口信还没带到,马云便宣布退隐江湖了。早在今年一月,马云向员工发出了一封信,称已决定于2013年5月10日辞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以后将全力做好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工作。
5月10日,淘宝十周年纪念日,马云在这个party上兑现了承诺。卸任仪式就像是一个歌星的告别演唱会,他穿着七分裤出场,戴大镜框眼镜,黑色小礼帽,刘海儿在帽沿下隐约可见,全身的“淘宝范儿”,让平时衬衫西裤的他萌翻全场。
他唱了首《我爱你中国》,又唱了首《朋友》,比起演讲来,马云的歌唱功力欠佳,但还是点燃了现场激情。他还为自己的歌唱曲目做了一番特别的解读:“政府不应该把我们看成民营企业,我们当然也不是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我们应该是……”他停顿了一下,“应该是国家企业,这个时代的社会企业,我们是80后、90后创造的企业,竞争对手是全世界的同龄人,是未来,这样的竞争才有乐趣。”
这个聪明的小个子岂止是缔造了阿里巴巴这样一个商业帝国?人们崇拜他的理由太多,诸如开辟了惊艳互联网的电商模式,建立董事会制度、培养接班人和权利控制分配等方面独特的管理思维……他简直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每一次演讲中,都可以找到作为“道理”参照学习的精彩语录。
就连一段多年前还未成功的他,阻止偷盗井盖的视频被人们翻出来后,随后就广为传颂,甚至被贴上了“做一个有正义感的屌丝是有前途的”标签。
当这样的一个人物宣布退隐时,网络上充满了缅怀拿破仑的气息,仿佛马云是离开这个世界一般。相比之下,他的接班人陆兆禧亮相时,则低调平和许多。
当晚,压轴戏目是陆兆禧就职宣誓。他演讲的内容充满谦卑,他说,“我原来是一名酒店服务生。”很多阿里员工感动,可没有感受到激情。有一些非阿里员工提早退场。“我们都很尊重他(陆兆禧),但他不神奇,我们不崇拜他。”一位阿里员工说道。周围的阿里人都很年轻,从他们玩命晃动小扳手和荧光棒的频度,可以看出,马云是用来膜拜的,而陆则值得信赖。
马云本来的计划是,5月10日以后,11点起床,吃个早饭,睡个午觉,再溜达一圈,吃个晚饭。可5月11日早上10点,阿里集团副总裁王帅给马云打了个电话,铃声只响了一下,马云就接了。“起得太早了啊。”王冲着电话说道。
“以前工作就是我的生活,以后生活就是我的工作”,马云没有如愿以偿。
江湖好汉们,
忘掉“史玉柱”这厮吧
史玉柱将瓶中的啤酒一饮而尽,并将剩下的几滴酒倒在光头上,而后,他宣布了卸任巨人CEO这一消息,那一刻他的眼圈有些红。这是4月19日,巨人网络新产品《仙侠世界》内测会上。对于现场的媒体来说,这消息太突然。
任何时候,他都不按常理出牌,这次也没能例外。
他甚至对马云比他更早辞职不服气:“我此前提交辞职的时候,董事会磨磨唧唧,不是这个不同意就是那个不同意。我提辞职的时候马云还没提辞职。刚批准我辞职,我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从现在起我要开始过屌丝生活了。”
史玉柱的离开不是偶然,三年前,一次游戏圈内小小的聚会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那次聚会上,史玉柱忽然发现好多游戏界的人自己已经不认识了,而曾经和自己在同一个战场上鏖战的对手们大都已经离场。这个事情刺激他选择谢幕,将舞台交给年轻人。
青年史玉柱,是浙江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按理说,他所受的教育是讲究概率,严谨而刻板的。但是,从史玉柱的创业之路上,很难找到数学家的思维习惯。他冒险而激进,像玩游戏般玩转了商业,也玩够了人生。
比如,刚开始在创业时,用17550元 买一个广告版面宣传M6401桌面中文电脑软件,四个月后便为他赚到了第一桶金400万。后来,那个傻到一定程度的“脑白金”,又帮他捞金不少。再后来,巨人开发的游戏《征途》,其广告伎俩像脑白金一样乏善可陈——一个长相十分普通的女人,一阵狂笑之后,来俩字儿:征途!
这些拿不上台面的广告文案上,玩弄了人们的智商,他们指责这个“大忽悠”的同时,却也在他大起大落的人生中,提炼悲情元素,并将其捧为青年偶像。
风华正茂的史玉柱有钱之后,计划打造中国第一高楼——巨人大厦,最后只建了三层因资金告急就此落下。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公司扩张快,管理混乱。巨人从此盛极而衰,史玉柱一夜之间负债2.5亿。
那两年,有人说他浮躁、轻狂、是个失败者。到了他那里,轻描淡写一句话:“我做啥事都会有人骂,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能容忍失败的。”
他也没能容忍自己失败,新世纪,脑白金销售突破13亿,史玉柱回来了。后来,游戏爱好者史玉柱将爱好变成了事业,随着“征途”的成功,2007年巨人集团网络有限公司在美国上市,他又从穷光蛋变成了身价500亿的大富豪。翻盘之后的史玉柱一路风风火火,增持民生银行,开辟保健酒市场。
人们以为他还要大干一场,可是这次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把江山交给了美女刘伟。
这是个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女人,史玉柱偏执、臭脾气,通常是一副“去你的规矩”的样子,刘伟理性、冷静,典型的A型血,不遵守规则就难受。当史玉柱跑的太快,她会往后拉他一下。1996年,巨人倒下时,刘伟因为生孩子刚好避开了风头。当史玉柱回归时,她也选择了继续跟随,帮助史管理市场和销售,过了3年吃盒饭、租房子、两地奔波(5岁的孩子跟着先生和爷爷奶奶一起在珠海生活)的日子。
刘伟曾经说:“巨人惟一不能少的就是史玉柱。”但事实上,史玉柱早就不管公司具体事务,重任在她肩上。过去史玉柱就曾公开表态:“交给她,我放心,她跟了我十几年,没在经济上犯过一回错,我自然非常相信她。”因为这种信任和默契,刘伟最终顺理成章成为史玉柱的接班人。
4月19日,史玉柱作了最后的告别,开始了“屌丝”生活。他一如既往身着红衣白裤,养狗品酒,周游各国,看不同的风景,赏各色美女,并且还做起了公益。
从他的微博来看,内容无非吃喝玩乐,但终究还是寂寞难耐,发表了一条关于银行等问题的见解,事后,他又为没管住自己的大嘴巴自责了一番。上一次他微博“走火”,就是因为调侃“中国人寿,别对民生银行虎视眈眈”的内容,被证监会请去“喝了咖啡”。
在多个领域游刃有余的史玉柱难免会被问到是否还会去其他行业发展,史玉柱如此回应:“我是退休,不是改行,所以不会有其他事业了。”
史玉柱退出的很彻底,不再担任公司任何实职,这符合他一贯的个性。4月10日,他发了条微博,最后一句话是“江湖好汉们,忘掉‘史玉柱’”这厮吧”,评论达到两万条,其中不乏这样的声音——怎么可能忘得掉?
刘永好:
没有什么比血亲更经得起考验
刘永好卸任新希望集团董事长的职务,是在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召开的201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他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是5月22日上午,对于即将出台的新董事会班子的名单,他还在故弄玄虚:“新一届董事会将更年轻、更专业、更有创新意识、更具活力。”
几个小时候后,他的独生女刘畅接过了董事长的接力棒,刘永好仍然保留着非独立懂事的位置,从这不难看出他对年少的刘畅多少有些不放心,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意味。
用意之明显还体现在,他为此雇了两名“辅政大臣”。第一个是新董事会名单里首次出现的陈春花,这是一个学者型的职业经理人,刘永好甚至为她专门安排了一个联系董事长的角色,同时兼任CEO,另一个是总裁陶煦。
刘永好是个爱护女儿的父亲,也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大家长。他最终还是成功地将喜欢香奈儿的女儿,推上了“养猪”掌舵者位置。
而这个过程长达数年。两年前,他将雪藏已久的刘畅带到了两会现场,便预示着接班人将会是刘畅的信息。在此之前,刘畅一度使用“李天媚”这个名字,2002年海外留学归来,加入新希望集团。
年轻的刘畅,谦虚而又小心,她尊称陈春花为“老师”;她没有父辈的霸气,刘永好带她出席人大会议时,她只是低调的在一边不说话,只是父亲在偶尔提到有些专业名词卡壳时,才会小声提醒。
现如今,刘畅只是说:“我可能不是最有能力的人,但一定是对新希望最忠诚的人,我比任何人都更希望企业走的长远。”如同历代帝王选拔新君主,没有什么是比血亲更经得起考量的东西。
这种血亲忠诚论,可能来源于刘永好的创业历程,家族捆绑发展一直是其通往成功的重磅。
三十年前,刘永好以养鹌鹑起家,养出了全球最多的鹌鹑,后来又成了养猪明星,再后来,进入金融地产界,成为四川首富。他被称之为中国最具改革性的民营企业家之一。
如果没有三哥陈育新,刘永好也许不会有今天。陈育新原名刘永美,早年刘家家境困难,他被过继给陈家。他最早养殖鹌鹑,随后便鼓动其他三兄弟辞去公职,四人合伙。
最初的十年,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没有股权之分,没有权利纷争。对外需要包装头衔时,他们采取了最简单的方式来分配,老大刘永言做董事长,老二刘永行做董事会主席,老三刘永美(陈育新)做总经理,刘永好是最小的,做了总裁。这是一个类似他们名字的组合——言行美好,这个组合中,权利均分。
随着公司的壮大,公司开始调整,1995年,兄弟四个选择了存量不变的方式,各自在集团底下划片发展,成立了大陆希望、东方希望、华西希望、新希望四大二级集团。分家的时候,也曾一度陷入僵局,但是谁都没有撕破脸皮,在中,仍然捆绑为一个大集团。现今,四个集团加在一起的销售超过了1500亿,税后利润也差不多100亿。
兄弟四个都很聪明,也都是能干人。
大哥刘永言深入简出,极为低调,在集团中甚至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比起其他兄弟来,他常年醉心科研。
二哥刘永行,被公认为是最能干的,他敢想敢做,踏实勤奋,当时养鹌鹑时,最难的就是催收欠款,他一出马,通常很快就收回来了。
三哥陈育新被称为“科学型企业家”,兄弟们有专业问题都先咨询他。
刘永好长期做对外工作,当时公司仅有的一辆车被自己常年占用他还不好意思,虽然兄弟们不多说什么。三哥说外交是他独有的能耐,所以他才是“永好”。
两年前,他们兄弟首次一起公开露面,当被记者问到退休问题是,老大和老三觉得自己还年轻,没有退休时间表。
关键词:矛盾;文本细节;项羽之死;人物形象;本色英雄
刘熙载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项羽之死》记叙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地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的本色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本单元的鉴赏要点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从形象性入手欣赏散文。单元所选的几篇课文在艺术形象方面均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同时亦是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故文本的解读重点放在从“矛盾”处入手,分析评价人物形象上。
什么是矛盾?矛盾就是对立,而对立最容易激发人的思维热情。现在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太多无价值的所谓合作探讨,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探讨的多是无意义的问题。然而,“问题”的核心本应是“需要研究讨论加以解决的矛盾”。无价值的问题设置与探讨是对学生认知的漠视,简单的“是”与“不是”只能让学生思维僵化,个性矮化。只有在矛盾的尖锐冲突中,阅读兴趣才能得以激发,论辩欲望才能得以激活,思维智慧才能得以闪现,最终达到师生教学的互动与智慧的互生。细读《项羽之死》,本人发现了如下几组矛盾:
一、身陷重围的“泣”与慷慨就死的“笑”之矛盾
司马迁善于通过神态描写以形传神,这在本文中体现得比较显著。“项王泣数行下”,是司马迁笔下的霸王项羽唯一的一次落泪,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一个“泣”字,极其传神地刻画出项羽被困垓下时内心复杂的情感,也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项羽为何而泣?《垓下歌》这一千古绝唱做出了回答――短短四句诗,清晰地概括出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不可阻挡的气势,以及在短短的时间内骤然覆灭的悲剧;与前后文相互照应、相互勾连,是项羽对自己戎马生涯的回忆,更是作者对项羽人生经历的反思。这四句短诗,也是打开思路,走进文本的切口,“力、气”二字写出项羽之勇;“时、骓”二字品读项羽之悲;“骓、虞”二字则可体悟项羽之真。而与“泣”相矛盾的则是乌江自刎前的“项王笑曰”,这一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是率性的笑,更是镇定从容、慷慨赴死的笑:进一步显示了他临大难而不苟免的圣者之勇――“知耻近乎勇”。项羽就是项羽,他知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面对死亡的来临,他没有“二十年后还是一条好汉”这样虚假的豪言壮语,也没有怨天尤人悲悲戚戚毫无意义的伤怀,他拒渡乌江,笑赠宝马,坦然赐头。那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子,临了反而笑了。一个“笑”字,展现了盖世英雄项羽临死前的独特风采。一“泣”一“笑”,两种截然不同的神态意味深长:“泣”而悲歌,是英雄本色!“笑”而自刎,是华丽落幕!“泣”与“笑”的矛盾中,项羽重情重义、率性知耻的性格突显得更真实和鲜活。
二、杀出重围后的“欲渡”与有船可渡时的“拒渡”之矛盾
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时拒渡了呢?一个“欲”字让我们明白,项羽原意是要杀出重围、渡江而去的。是什么使项羽突然改变想法?不应是项羽不信任乌江亭长,因为项羽不但“知公长者”,还赠以宝马。那么乌江亭长所言“江东虽小……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就应是项羽改变想法的原因。其一亭长所撑的船太小,小的仅容项羽一人,项羽不忍独自逃命而置二十余位部下于死地,其二回到江东卷土重来又将有多少父兄姐妹陷入战争之痛?“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两个“纵”字,聚焦出项羽之“愧”: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自认无敌天下号称“霸王”,临死之时还要溃围、斩将、刈旗证明“天亡我”的项羽,怎可让人“怜而王我”?所以,项羽改变原意,决然拒渡。这个身陷重围时依然侠骨柔情、坚定从容,败局已定时依然不显沮丧、勇猛自信的刚强汉子,却在对家乡父兄的愧疚忏悔前停下了脚步,在强烈的自尊下选择了拒渡自刎。“欲渡”与“拒渡”的矛盾一化解,项羽的性格之美:知耻重义,人格不屈也就绽放在我们面前了。
三、失道寡助的“绐”与得道多助的“待”之矛盾
“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则说明项羽得民心。文本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的“绐”,一个是亭长的“待”,一失一得,矛盾却真实。这正是《史记》的实录原则,不虚美,不隐恶。在失道寡助的“绐”与得道多助的“待”的矛盾中,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优点突出、缺点分明的真实项羽。
四、“我何渡为”的反问语气与感叹号之矛盾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细读可发现“我何渡为”的“为”在句末表反问语气,但文本中不用问号,用感叹号――可见这已无须设疑,项羽已坚定了自刎的决心!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英雄形象出现了:他重情重义、他骁勇善战,他自负自叹,他维护尊严、荣誉、血性而死。套用余光中先生评价屈原的话:他是站着死,他的死就是他的不死。反问语气与感叹号的矛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和他气贯长虹的死。
他虽然死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一直延续着。易中天论项羽: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文本中的矛盾还有许多,如生死决战时项羽孩子气的“何如”,“快战”;明知必死的情况之下,三次重言“天之亡我”,到死都不自省――“认输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都是值得细细品读的。
教学中,唯有正视文本中的矛盾,把握文本中的矛盾,理解文本中的矛盾,文本中人、情、物、事的丰富与层次之美才会绽放在我们的面前。“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我以为文本的矛盾解读是文本、作者、读者互动的契合,从课堂教学的目标而言,它促成了文本、教师、学生的三者互动,因此,文本的矛盾解读既有文本接受意义上的理解与创造,又有课堂教学的必要与意义。”可见,我们解读文本紧抓矛盾时,要尊重作者,尊重文本客观,同时又要不囿于作者束缚,重构文本意义不背离文本客观,只有这样的解读才能给语文课堂带来活力,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09.
[2]陆九渊.陆九渊集・语录下.中华书局,1980-01.
不信你看看你周围的人,是不是很好学?吃饭时、地铁上、跑步机前、排队等位时,总有人捧着手机屏幕,频频点头地看着《罗辑思维》《晓松奇谈》。等到哪天你觉得失意他们安慰你的时候,或者他们自己喝高了特别得意的时候,说不定张口就能来一段罗振宇、高晓松讲过的道理。
我们不妨把这类总结书本精要、传播知识的节目模式称为帮人读书类节目。其实,要做出一档这样的节目也挺不容易的。首先讲书的人得事前做很多功课,真有点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架势。同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他还得懂得怎么把握话题点、怎么把严肃的历史或者严谨的科学说成让人一口就能咽下去的段子。外在方面呢,即使不是走颜值偶像路线,也要让自己学会卖萌,当然,自我营销也是少不了的。
那些愿意接受这种“帮你读书”的人同样乐在其中。看完一期节目就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又多了一点。在(不那么熟的)朋友面前动不动说出个之乎者也子丑寅卯,也是件看上去很有腔调的事。
其实帮人读书受爱戴,这事早就有。旧时候,人们会端着瓜子花生去听说书人讲段子,在没有失意小李子和长腿欧巴的时候,那就是人们休闲娱乐生活的最大乐趣之一。直到现在,好多出租车师傅也还喜欢边开车边听评书不是?到后来,一些希望知晓天下事又没有那个精力的老板开始给秘书布置一个做简报的工作,让他们把每天媒体上的新闻汇总起来放在办公桌上,就连wuli香港超人李嘉诚也在这么做。
而到了知识也能众筹、人人都能发言的当下,分答、在行、值乎直接让那些看过一些书或者有一些阅历的人把知识变了现。赚钱多的那些人以前还只能叫“知识分子”,现在可以直接说自己是“知识英雄”啦。
好吧,你当然可以认为在问答网站上问道了一个知识点、看了一期“帮你读书”的节目就初步理解了一个问题,不过它离真的学会某门知识或者技能其实还是有一点距离。毕竟任何事物的习得都需要一个过程,哪怕天才如孙悟空,也在菩提祖师门下待了10年才变成打架大王。在更多情况下,速成得来的东西只能应急或者走个过场用一下,很难成为真正学到心里的东西。
在帮人读书这件事上,还存在一个参不透的未解之谜。同样也是可以节省时间、也是对看到的东西提炼精要,为什么剧透就那么不受人待见,还有可能因为透露了“雪诺赢了小剥皮”“异鬼是森林之子制造的”而被人拉黑,而看完书再透的人,却被捧成了“知识英雄”外加站上风口了呢?
只能说,帮人读书,这确实是一个比主角光环更大的光环。并且,人类可能更爱看剧而非看书。
代客读书的商业逻辑
有文化,还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中考高考要不要有文化?把妹撩汉要不要有文化?唬面试官时要不要有文化?上台讲个PPT时要不要有文化?到了一个social的场合要和人寒暄要不要有文化?过年回家在七姑八姨熊孩子面前显摆时要不要有文化?想一想,那些创业公司整天挂在嘴边的“情怀”“生态”何尝不是想体现自己有文化、有精神追求的一面。就算是普通人发个自拍,配上“岁月静好”“不忘初心”或者谁谁谁的名言,也算是新时代婉约派的风气了。如果在这些地方有文化能帮你加分,那让自己看起来像读过很多书的样子总是没错的。
可是,你又是那么没时间
尽管多读书很重要,但它同时也是一件耗费时间,并且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事情。认真对待读书的人,还得泡杯咖啡或茶,坐在窗边阳光下,把读书弄得跟个仪式一样。你也许可以一边洗脸刷牙一边听《罗辑思维》,但肯定没办法一边洗漱一边看《三国演义》,所以,形色匆匆的人们会说,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读书。
当然此处也可以有很多隐藏借口,对一些人来说,读书的乐趣比不过看一集《太阳的后裔》或者打10局《皇室战争》,他们也许看半页书就能陷入迷之睡眠。这时候,他们依然能告诉你―我没时间读书的。
从小我们就已经习惯被人投喂知识啦
回忆一下你十多年的求学经历。从小学开始,老师会给你划重点,把自己已经消化百遍的知识嚼碎了再整理给你;参考书会把书上的每一个章节肢解,就算是每年都会有变化的托福雅思真题,也有人会替你总结出规律。相对的,在西方教育中,老师会选择在课前课后开出厚厚一摞的参考书籍让学生们看,再让他们自己动脑总结。在中式教育的惯性下,我们已经习惯了别人把知识点整理好投喂过来,如今在忙忙碌碌或者浑浑噩噩中再接受另一套投喂,似乎也就顺其自然。何况现在帮人读书或是看新闻的产品已经贴心得不能再贴心,哪一段可以用在PPT里,哪一段可以用在对员工的激励中都帮你整理出来了,这已经不是简单投喂,而是“私人定制式”投喂啦!
我们似乎真的不擅长生产观点
看看知乎的提问就知道啦,都是些“如何评价《权力的游戏》S06E10”“如何评价Adele的新专辑”“如何评价2015/16赛季NBA总决赛第七场”“如何评价吴亦凡近期不可描述的行为”这样的问题。在习惯了投喂式教育后,我们似乎真的不擅长生产观点,甚至有些时候很容易被网络舆论牵着鼻子走,那些能够为你提供观点和见解的帮人读书的产品,也就这么正中红心了。
这可是一个什么都能帮的时代
帮排队、帮带娃、帮买菜到家、帮上门做饭,以及比较见不得光的帮考试、帮考证、帮写总结写论文。既然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人提供了“帮你解决”的服务,帮看书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何况人家可是一个堂堂正正活在阳光下、立于风口上的行业呢。
这也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时代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过程。帮你读书的人能告诉你《乔布斯传》里的乔布斯是个有现实扭曲立场、让人很难招架的爱哭鬼,却未必会完整告诉你抛弃过女儿的他也有过和家人的温情时刻。你当然可以选择只去了解一件事情的精华和意义,但那样一来也缺少了知晓细节和全局的机会。
其实,知道这逻辑、懂这道理的人应该也不少。不过在速食知识的时代,人们只要会略懂皮毛地引经据典就能被人点赞,只要在PPT上写几句名人名言和鸡汤就能被照单全收,那又何必再那么辛苦地去啃一本书呢?
以下可能是罗胖的灵感来源
《5年高考3年模拟》等等等等
在这本神书里,该收集的收集了,该总结的总结了,该预演的也预演了,还能让一众不管做没做完题的人都得到心理安慰和认同感,一本“53”,解决N大难题,可谓是多快好省、帮你学知识的典范。
《百家讲坛》类节目
这类节目应该是《罗辑思维》《晓松奇谈》们的前身,各类学者把一本书嚼得透透的再吐给你,和现在的节目比,也只是差在数字化营销上。话说当初上《百家讲坛》的学者也都各自出了书,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等。不知下一步,又会有谁来帮忙读这些书呢?
咨询公司
这是最光明正大、站着赚钱的帮读系列了。咨询公司帮人读书、读市场、读数据、读阅历,再把它们根据客户的需要提炼成定制化的方案。不过咨询公司的客户们有时也会犯迷糊,就像以为看了《罗辑思维》就可以满腹经纶的人一样,它们有时候也觉得只要有咨询公司的方案在手,就能成功破敌的错觉。但如果咨询公司全都顶用的话,就不会有我们的“失意大公司”系列啦,哈哈。
凡事都有那么几个专家出来说几句
换季时该怎么养生,今年买什么纪念币能升值,宝宝晚上爱哭闹、总是有小红屁股该怎么办,大龄单身女性如何提高自己的异往能力……媒体上这些服务信息日积月累地播报,让大家习惯了凡事都找那些说自己有见解、有经验的专家出来说几句的套路。至于听的人么,他们可以听来自己用,也可以照搬着去说给别人听。
听股评买股票
此处省略5000字。总之,这类节目应该是最不靠谱、最需要观众朋友们深思熟虑的“帮读产品”了。
游戏攻略、游戏代练
游戏玩了好几十遍实在有一个关卡打不过去然后瞄了一眼攻略是一回事,为了节省时间从第一张图就开始看攻略又是另一回事。更别说现在依旧欣欣向荣的游戏代练产业了。请问,打游戏的乐趣呢?连打游戏都不能走心,还有其他能走心的事么?
比赛集锦
午夜时分看欧洲杯难熬,守完90分钟的比赛太费时,那就直接看赛事集锦吧。只花几分钟,一场比赛中最关键的进球看到了,白天和同事侃大山的素材也有了。只是就像让人帮读书的难题一样,看集锦,我们很难了解细节的,比如某个精彩的盘带、某个神乎其神的过人、某个千钧一发的扑救,那些也都是足球运动的乐趣所在呀。
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_换个思维,迎向成功
--------------------------------------------------------------------------------
如果这两位选手还是遵照前者的思维行事,势必他们中间会有一个落下桥,最终还是“一家欢喜一家愁”的结局。但是,他们打破了定势思维,“当两人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终于全都顺利过了桥。”这场比赛没有失败者,皆大欢喜!
我们知道,定势思维是很可怕的。它会让你沿着一条直线走下去,哪怕终端是死亡。多少才华横溢的人,都败给了它;而也有不少人,凭借独特、创新的思维走向了成功。
刚刚故去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其代表作《百年孤独》中,塑造了一个魔幻的马贡多小镇,其中的很多情节充满了大胆的想象,手法新奇,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他也因为《百年孤独》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的授奖词是: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那么,“丰富的想象”来自哪里?可以肯定,一个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是绝对不会有的。
换个思维,往往可以使你在黑暗中看见一丝光明,在泥淖中抓住一根青藤。警匪片作为20世纪*十年代香港电影的一个重要体裁,曾经辉煌一时。但随着电影多元化风格日渐盛行,警匪片已很难拍出新意,最终走向了没落。然而,21世纪之初,《无间道》系列电影横空出世,将警匪片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而《无间道》系列之所以大获成功,正是由于影片一改20世纪香港警匪片注重火爆枪战片或是刺激打斗的风格,侧重于表现人物关系和塑造人物形象,尝试以曲折离奇的心理交锋为着手点。整个影片,几乎没有火爆的枪战场面,却为观众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角色,情节同样扣人心弦。影片被誉为香港电影的救市之作,对后来的警匪片制作影响深远。如果没有编剧与导演思维的转换,我们很难见到如此精彩的巅峰之作,香港警匪素材的电影可能真的会无人问津了。
转换思维,与才华无关。最关键的是,你要敢于否定故有的思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我们在前行的过程中感觉呼吸愈来愈困难时,如果果断、大胆地转换一下思维,就会迎来一片新天地,也就会触摸到成功的一角。
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_更重要的事
--------------------------------------------------------------------------------
我的手已经伸进了口袋,我的手指轻轻摩挲着小本子,捏紧,慢慢抽出来,慢慢……讲台上一*眼向我扫射过来,冷峻而严厉。对峙了几秒钟之后,我又把本子轻轻塞回去。
试卷上就剩下最后一个大题了,醒目的空白,让人窒息的紧张。我知道,只要拿出那个小本子,12分我就能轻而易举得到,我就能击败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王一鸣。
我看到王一鸣的手伸向裤腿,挽起的裤腿里有一部手机。他在观察,在寻找时机,在等待那只老鹰转身的一瞬。
这道题我必须做出来,我必须考好。如果我成了第一,那就意味着,我可以拥有妈妈承诺过的手机。为了它,我必须冒险。我再一次将手伸进了口袋,左右看了一下,装作轻松地打了一个哈欠,我看到老师正在盯着王一鸣,也许这就是我的机会。
是的,我再也无法忍受没有手机的屈辱。周围所有的同学都有手机,都是好几千块的。他们跟我要手机号,我说我不喜欢手机。贫穷像一根刺紧紧插在我的胸口,我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我不能忍受的还有妈妈的唠叨,我就没听到过她一次的表扬。我全部的忍耐力都来自于父亲。他一直在工地拼命,每次回家都要带礼物给我,微笑地看着我,仿佛永远都不会疲倦和悲伤。就算为了父亲,我也要做对这道题,我要成为第一。
我的手已经把本子完全掏出了口袋,我用手掌遮掩着它,就像保护着救命的神符。我知道,只要那个老鹰一样的老师稍微转过身去,我就能准确地把本子翻到我想要的那一页。我用余光观察着他,他坐在讲台旁边,好像已经完全遗忘了我。这时候他打了一个哈欠,眼睛在一瞬间闭上了,我快速出手,一下子将本子翻到了那一页,心理扑腾扑腾乱跳。这时候,王一鸣歪着头看了我一眼,那目光充满了讽刺,好像说:瞧,你连作弊都是那么笨。
讲台上的鹰忽然站了起来,吓出我一身冷汗。他轻描淡写地看了我一眼,说道:“希望同学们遵守考试纪律,诚实考试,不要抱侥幸心理。”
我赶紧合上了本子,将它放在屁股底下。我恨自己胆怯,恨自己无能。时间眼看就过去了,怎么办?就这么算了?不甘心啊,我怎么向妈妈交待?怎么面对父亲?
说到父亲,我也不是没有意见。他曾经捡到了一个提包,里面装了一万多元现金和银行卡,他愣是想方设法还给了人家,还花掉了自己十几块钱的车费。我敬佩他,但是我觉得一万元对富人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损失。但是父亲却说:有比钱更重要的事。什么会比钱更重要?道德?荣誉称号?电视台的采访?冥冥之中,我隐隐地感到一些愧疚,不得不说,爸爸的人品那是响当当地。作为他的孩子,我当然不能给他丢脸。但是,如果被抓住了,那我就没脸见父亲了,我在班上也会名誉扫地。怎么办?抄,还是不抄?
我看到王一鸣已经低头看手机了,时间只剩下十几分钟,再不下手,就没机会了,我毫不犹豫地把本子拖了出来。
这时候,老师从讲台上站起来,慢慢走向我,我已经魂飞魄散。他经过我的身边,对我微微一笑,转到王一鸣那里,从他衣服里拿出手机。我看到王一鸣已经彻底瘫了。
我最终还是放弃了作弊的打算。爸爸是对的,生活中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比起手机、金钱、成绩,也许真诚、真实更值得我去珍惜。这是我人生中重要的考试,我涉险过关。
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_美丽的青春
--------------------------------------------------------------------------------
我不是爱折腾的人,但有时我也喜欢看热闹,或许真的没有原因,只是觉得青春这场戏演得太过精彩,我还没有上场,欢呼声和喝彩声就早已雀跃了。
王程是一个天才,我觉得像“二次函数”这类只有汪星人能看懂的奇怪的数字排列,他都能解得开,神人啊这是!
王勇呢,帅得不像话,有时我会从他身上看到什么叫差别啊,我俩同年同月同日生,他一身秀气,我却一身土气!
最可恨的是朱英俊啊,长得不帅还讨人爱,就因为取了个好名字,让人咬牙挤泪水的是,凭什么那么多女孩就追她一人啊,就像割麦子一样,一茬一茬地换!
崔慧成这个小胡子最精明,凡是总不吃亏,最让人羡慕的是,他上课压根儿不听,却门门都能满90,天理何在啊!
徐倩文,地地道道的才女啊,不知呢,是她靠王勇火了,还是啊,王勇靠她出了名,总之,这里面的关系挺复杂的!
崔涵雨是个不折不扣的“母老虎”,曾经连老班的面子都不让三分,郁闷的是,她居然还是,那些年,我班男生一起追过的女孩(除了我以外)!
王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教育下的淑女形象,*的90后,更加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女性的端庄舒雅(根据朱英俊语录改编)!
陈静的特点就是——黑得胡闹,就好像在开玩笑,但她却是比较开放的时代少女的典范,彰显了21世纪的蓬勃与朝气!
要说每一个故事里都应该有一个胖子的话,那我就是这个故事中的“熊猫级(如今,胖子也稀有了啊)”的胖子,哈哈!
故事的开端很简单——升学;故事的结局也很简单——升学。
故事从十四岁的雨季开始讲起,为了学习,为了父母之命、老师之言,我们这一号人走到了一起。照个面,就算是认识了;笑一下,就表示默认了;极简单、极原始的交往方式。最初的时间里,我们都忙着互相认识,嗓门大的,自然乐于自报家门喽,嗓门小的,就保持着矜持与距离,不过,很快就被融合了。这是一个小小的集体,我们是演员,青春是舞台,老师就是督促我们完成节拍的导演。
七年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没有书的年代,我们不去打架、不去看小说、不去谈恋爱,我们却以数以千计的“罚抄”来填补我们的等待。我们的等待,有时会演变成走廊外的一排排,亦或是,老班办公桌前乌压压的一片,或许也会是高声吟唱着“我挨骂,我骄傲”的豪语走出教室。我们将“好好学习”写在纸上,折成飞机,从一楼飞向二楼再接着飞回来。也许,青春的序幕早已拉开,我们却不舍地躲在幕后,不愿承认罢了。
八年级,这是热闹繁现的一学年,除了那些拼命死学的“顽固派”以外,其他的人都去了九霄云外。我们开始看大大小小的热闹:有的人被表扬,有的人却挨批,被表扬的人或许不会得意,但挨批的人却总是愤愤不平,这就是明显的“好”与“坏”。有时候,竟连老师都分不清,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还是“一锅粥煮了一粒老鼠屎”。有些人开始探索,尝试着涉水过岸,有些人却还是等待,在原地徘徊。
九年级,真真正正是热线腾飞的时代:我们拼搏、我们学习,有些人也在谈恋爱;我们努力、我们奋斗,有些人也在搞破坏;我们摇旗、我们呐喊,其实都在看比赛。这不外乎是一场马拉松的最后角逐,卯足了积攒了三年的劲头,等待的就是奋力冲刺那一刻。我们开始把头埋进题海里,淡淡的油墨香,居然也能呛鼻,把那些沉睡三年的人呛醒了,打了个哈欠又睡了;把那些熬夜苦读的莘莘学子呛醒了,又开始没日没夜地复习了。青春似乎有着巨大的张力,把我们的每根神经都拽紧了,毫不松懈。我们开始倒计时吧,“100天、99天、98天……”,这就是中考的宣言啊。
职场就业梦
展现才艺、成为明星或许只是某一部分人的梦想,但是每个人都会梦想找到一份好工作,于是职场类节目就为更多的人提供了梦想平台。其中《非你莫属》因为话题频出而备受关注,节目主旨是帮助求职者正确对待自己与职场,为多样的职场精英提供就业机会,每期的求职者可以通过职场技能、才艺展示等,来应对12家企业Boss的职场考核,为自己的职场生涯搏出一条光明之路。《非你莫属》的出现打破了现实招聘中的枯燥乏味,以最真实、最具冲击力的感官体验,将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一一展现。
职场就业是每个年轻人都渴望的,但是职场类节目并非人才中介,它只是帮你造一个梦。正如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毒舌门”中的刘俐俐称,自己当初报名参加录制节目“很傻很天真”。她以为节目组会根据选手的求职意向邀请Boss团成员,她的求职意向是当平面编辑,却发现现场根本没有杂志类的企业。由此可见有没有帮求职者找到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帮你完成梦想的名义,做一档好看的节目。
关键词:职场选秀
杀手锏:求职者个性鲜明,总能爆出一些话题人物。
观众评价:这个节目,招聘是个幌子,赚收视率才是首要目的,如果认真,你就傻了。
同类节目:《职来职往》、《脱颖而出》、《步步为赢》等。
专业明星梦
2005年华语娱乐圈最值得记忆的事件就是《超级女声》的火爆,此项赛事接受任何喜欢唱歌的女性个人或组合的报名,秉着“想唱就唱”的理念精神,为众多普通女孩打造了一个专业歌手梦想。不拘外形、不论唱法、不管年龄,只要你是女性就有机会成为明星。这样“无门槛”的节目,无疑对每个做明星梦的女人,都具有致命诱惑力。《超级女声》的出现,改变了内地音乐市场被港台歌手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这届超女的成功超乎所有人的预想,民众投入的热情令人咂舌,数以百万的观众投票最终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平民偶像。同年10月李宇春等登上以“报道国际重要事件的杂志”为定义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超级女声》极高的人气在中国电视节目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其他媒体的仿效或责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有人称这是借“造星”之名提供低门槛准入来爆发轰动效应,实是故意洋相百出的娱乐TV秀。透明互动的选拔给予的值得信任、“残忍冷酷”给予的无情快意、“自尊当笑料”给予的热评与热播并在,最终遴选出来的灿烂前途给予的是完美大结局效果。其实说到底,该节目只是贩卖了梦想,正如《梦想中国》提出的口号――“音乐成就梦想”。只要你有音乐梦想,只要你能一直比赛下去,就能被唱片公司发掘并签约,通过包装被打造成专业歌手,成就普通人的明星梦。
关键词:平民偶像
杀手锏:《超级女声》充分调动了粉丝的力量,让一场选秀变成了集体狂欢,长相、歌唱水平、舞台风格……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观众觉得这是他自己在塑造明星。
观众评价:这是一场没有门坎的大众歌会,只要你想唱,你就有机会在电视屏幕上去唱,没有任何限制。
同类型节目:《快乐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秀》、《梦想中国》、《音乐学院》等。
平民才艺梦
如果说《超级女声》等节目还限定在音乐领域,对参赛选手还有专业要求,那《中国达人秀》就彻底放开了门槛,“没有任何门槛,不限任何才艺”。这是“全球最大选秀节目”的核心标志,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每次节目开始前,主持人都会带领大家高呼节目口号:“相信梦想,相信奇迹”,总导演金磊也称,选秀节目的精神内涵应当是梦想和奇迹的实现,应该传达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中国达人秀》力图选出那些平凡而富有才华、拥有梦想并渴望奇迹的普通人,让他们走上世界的舞台。
因为那份追求梦想、不断努力的轴劲,这些“小人物”成了征服世界的“中国达人”。人间蛇男在这里绽放了《梦之舞》,用最棒的霹雳舞展现了追逐8年的舞蹈梦;苦练16年倒立的唐荣海,在这里用高难度的动作让大家见证了“中国阿甘”的实力;宋佳政的扯铃让他找到了信心,让“小丑”成为生命中真正的强者。首季冠军刘伟就是凭着对音乐的执著追求,用双脚在黑白琴键上舞出动人的音符,其观点“要么赶紧去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更被众多年轻观众奉为励志之言。决赛现场他表示:“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梦想负责,希望大家可以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不抱怨什么,至少我还有一双完美的腿。”这是对《中国达人秀》为平民实现才艺梦最佳的阐释。
关键词:相信梦想
杀手锏:各种选手的达人才艺令人眼花缭乱,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背后的故事,看小伊姐随时充满泪水的双眼,你就会明白,这绝对将煽情进行到底。
观众评价:《中国达人秀》应该改成《中国感人秀》,那些参赛选手都可以报名参加《感动中国》了。
同类节目: 《天下达人》、《秀达人》、《梦达人》等。
创业掘金梦
在雄心、能力、情商的PK台上,你将面临无数竞争对手的挑战,以及评委苛刻的目光。如果你一路过关斩将,那么,等待你的,是国际风险投资机构丰厚的创业资金;这个世界,有这么一小撮人,打开报纸,是他们的消息,打开电视,是他们的消息,街头巷尾,议论的是他们的消息,仿佛世界是为他们准备的,他们能够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你的目标,应该是努力成为这一小撮人。听听这些宣传口号吧,你是不是马上开始热血沸腾?如果说找份好工作是我们刚进社会的初级梦想,那创业、掘金就会是我们事业的终极梦想,《赢在中国》就是要帮这一小撮人实现梦想。
《赢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一档全国性商战真人秀节目。每届比赛共选出6名优胜选手。冠军将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的新设企业经营,亚军将获得一家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700万元的新设企业经营,以此类推。该节目由包括柳传志、马云、熊晓鸽、史玉柱、俞敏洪、吴鹰、张欣、朱新礼、牛根生、刘二飞、郭广昌等在内的国内著名企业家、风投担当评委,为选手的创业梦想指点迷津。《赢在中国》让人人机会均等――年龄、学历、性别、籍贯,都不是你被选中的必要条件,只要你拥有创业激情和商业才干,你就有机会成功。
它不仅仅是一个电视节目,也不仅仅是一场活动,它以“励志、创业”为主题词,联手中国最具创造力的企业、集合国际最具活力的创投资金,调动全方位的推广手段,为中国的创业者打造一个展示才华、实现理想的舞台。
关键词:第一桶金
杀手锏:把创意变成实实在在的资金,数字后面的多个零是吸引人的最大资本,在节目中赚到第一桶金,是其最大的杀手锏。
观众评价:看《赢在中国》,听这些企业家的经典语录可以让你瞬间成熟。
同类节目:《博弈现场》、《创意星空》等。
达成心愿梦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小人物,他们平凡的人生中始终怀揣着不平凡的梦想,他们对某一个明星、对某一首歌、对某一门艺术始终怀着百分百的真诚热爱和美妙憧憬。他们也许曾经经历小小灰心、淡淡沮丧,他们甚至遭遇疾风骤雨、崎岖坎坷,但正是那份不变的热爱和憧憬激励他们相信生活终有一天可以变得更美好……他们始终梦想着有一天能登上舞台,自信满满,成为闪亮主角!这是浙江卫视打造《中国梦想秀》的初衷,将“梦想”变成一种好看的秀,帮助普通人实现心愿和梦想。梦想很大、很虚,心愿却可以很小、很实,将缥缈的梦想落到实在的心愿是该节目最接地气的地方。
平民是主角,明星来圆梦,是该节目的特点。首期节目一共圆了4个梦想,热爱舞蹈的小女孩和蓝波舞团共舞,李秋君和陈奕迅合唱《十年》,沙井盖工人邢建敏和戴玉强合唱《今夜无人入睡》,还有当年的群众演员严晓英与《新白娘子传奇》剧组18年后重新合作表演。当然每位圆梦主角背后都有一个煽情的故事,这些人的梦想并不是持续的、职业的,甚至无关才艺与特长,他们只是单纯地想要达成一个心愿,节目的卖点就是让明星来帮他们达成心愿。正如首期节目中的严晓英,18年前带着女儿一起参加了《新白娘子传奇》的拍摄,没想到播出时,镜头里却只剩下了女儿,严晓英一直引以为憾。18年后,身患乳腺癌的严晓英希望能和主演们出现在一个镜头里的念头越发强烈。女儿于是找到节目组,希望替母亲圆梦,最终赵雅芝通过视频与来到现场的叶童、陈美琪一起,圆了严晓英的梦想。
关键词:明星圆梦
杀手锏:让明星当绿叶,帮普通人圆梦,这个噱头足以吸引眼球。
关键词:四书;理学;经典解释;方法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3-0121-08
南宋大儒朱熹合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并著《四书章句集注》为之注解,标志着“四书学”的确立。然而,由于朱熹卷入了南宋末年的“庆元”,使得“四书学”随着朱熹本人受到的政治压迫一道遭遇重创,始终无法进入官学领域。自南宋理宗起,朱熹及其“四书学”逐渐为统治者所推崇。不过,“四书学”一直未被官方以制度的形式加以认可。直到元代仁宗、英宗、文宗三朝,孔子的封号不断提升,国家恢复了科举制度,并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士子科考的主要依据,“四书学”的发展与国家权力制度实现了有效链接后,“四书学”才正式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它促使元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四书”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以许衡为代表的鲁斋学派,以刘因为代表的静修学派,以吴澄为代表的草庐学派,以金履祥、许谦为代表的北山学派,以陈栎、胡炳文、朱升、倪士毅为代表的新安学派等诸多“四书学”学派。这些学者的“四书”解释思想虽呈现多元化态势,但其中也不乏共性。元代“四书学”之解经特色,正是从这些共性中演化而来。
一、融会“朱、陆”学说
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曾提出过两种风格迥异的“四书学”解经思路:朱熹主张借形式化加以拓展的知识论路向,陆九渊秉持借践行性予以证成的实践论路向。朱熹认为,“读书”是认知者借助于圣贤的言论间接把握事物之“理”的方式,他以四书的原文和原义作为其经典解释的出发点和依据,强调义理的阐发须是建立在探明经文本义的基础之上。陆九渊认为,圣人之心比经典更为重要,经典的具体解释中,以己意说经,走体证式的道路,对于圣贤典籍,最重要的是从中窥见圣贤之心,得其精神旨趣,而不是字释句解,依傍附会
康宇:《宋代经典解释方法建构》,《哲学动态》2009年第7期。
。朱、陆二人的经典解释学说影响深远,不过至元代由于朱熹学说的尊崇地位,除史蒙卿、程端礼、邵大椿、桂本、王幼孙等少数宗陆一系外,各“四书”学派基本都是宗朱学派的延伸。如鲁斋学派的许衡,静修学派的刘因均是赵复北上
赵复:南宋程朱理学大家。1235年元军攻陷湖北,赵复成为俘虏被送到燕京。为了传承民族文化,赵复同意留在北方以所学教授学生,并将程朱之学笔录授予在元朝中被重用的几位名儒。总的来说,赵复北上的贡献有三:把程朱理学系统介绍到北方;开北方书院讲学之风;建立了元代北方理学的传授体系。据《元史》载:“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
传授程朱之学的传人。《宋元学案・鲁斋学案》上说:
自石晋燕云六州之割,北方之为异域也久矣。虽有宋之儒叠出,声教不通。自赵江汉以南冠之囚,吾道入北,而姚枢、宝欲、许衡、刘因之徒,得闻程朱之学以广其传,由是北方之学郁起,如吴澄之经学,姚涟之文学,指不胜屈,皆彬彬郁郁矣。
据记载,许衡在研习了赵复所授的程朱之学后,大有“今是昨非”之感。他要求弟子尽弃前日之学而重新开始学习,并称:“朱子《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能明此书,虽他书,不治可也。”(《宋元学案・鲁斋学案》)许衡以“性即理”的理本体论为解释形上学,力主以“格物致知”的方法解释经典,以“四书”阐发义理。与之相似,刘因早年学习的是训诂疏释之学,后接触到理学传注之学曰:“我固谓尚如是也”,遂主张读书“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宋元学案・静修学案》),必须以“求实”的精神对经典进行解释,不可对经典本文不得正解而妄发议论。
又如元代南方“四书学”大成者吴澄,直承朱熹、黄干、饶鲁一线,强调治经要在辨别真伪,重经传之分,注疏要发挥义理。他曾言:“朱子训释《四书》,微辞密意,日星炳如。”(《吴文正集》卷八十九《祭张达善文》)又劝金溪陈洪范“当以朱子所训释之《四书》,朝暮昼夜,不懈不辍,玩绎其文,探索其义”(《吴文正集》卷二十七《送陈洪范序》)。金履祥、许谦师徒解经恪守朱学理气论,发扬“理一分殊”,主张“求孔孟之道者不可不读《论》、《孟》,读《论》、《孟》者不可不由《集注》,《集注》有《考证》则情朱子之义,而孔孟之道章乎人心矣”(《论孟集注考证序》)。而盛行在徽州地区的新安学派更公开宣称:“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子朱子为归。凡六经传注、诸子百氏之书,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道光《休宁县志・艺文》)
然而,如果仔细剖析元代各“四书学”学派的解经意旨,可以发现,其“和会朱、陆”学说的思想倾向是十分明显的。许衡解经在强调朱熹式求实知识论路向的同时,又说治学之道要“慎思”和“践履”。所谓“慎思”,即“视之所见,听之所闻,一切要个思字”(《宋元学案・鲁斋学案》),对于经典中的义理要思考、吸收,不能盲从或食而不化。所谓“践履”,就是要实践,圣人之道不在训诂章句,而在真知践履,要把义理实行于伦理纲常和有益于民生,“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宋元学案・鲁斋学案》)。尤其在对《大学》的解释中,许衡明确提出读者要用心体验义理,并将其付诸于行,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文人、武人都要这个道理。圣人千言万语,不过只是说这几件的道理。这几件的道理,须索用自己心一件件体验过,依着行呵,便有益”(《鲁斋遗书》卷三《小学大义》) 。
刘因解经虽未直陈象山“心学”路向,但他在评价儒家经学发展史时充分肯定汉唐的注疏之学,认为它们对经典的解释“十得其六七”,而对宋代的议论之学提出了批评,认为它好新奇、好辟异、好诋讦,穿凿附会,不能探索出经典大义的究竟。刘因主张治经必须从传注入手,然后再“以己意体察,为之权衡”,避免主观臆断。显然,他的说法中已杂入了象山学说“自求本心”的倾向。
吴澄虽为朱熹的嫡传,但在具体解经中对于“朱、陆”学说的差异却明显持折衷态度。他认为:“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蔽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他又说:“徒求之五经,而不反之吾心,是买椟而弃珠也,此为至论。不肖一生,切切然惟恐堕此窠臼。学者来此讲问,每先令其主一持敬,以尊德性,然后令其识书穷理,以道学问;有数条自警省之语,可拣择数件书,以开学者格致之端,是盖欲先反之吾心,而后求之五经也。”(《宋元学案・草庐学案》)从上述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吴澄是主张先尊德性后道问学的,他把“反之吾心”放在了首位。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抛弃朱学而主张陆学,因为他所理解的“尊德性”方法是朱熹所坚持、陆九渊所反对的“主一持敬”。但吴澄解经既要格物致知,又本之吾心,把读书穷理与内省相结合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作为朱学正传的金履祥、许谦等人,一直强调朱学解经的不容置疑。但其在言论中也涉及到“心”的作用。金履祥解经常谈到“天地之心”的问题,他将把“天地之心”定义为“仁”或“生生之道”。对于格物致知的解经方法,他说:“格物者,知之始,诚意者,行之始。故格物致知者,道学之首,而诚意者,自修之首也。知及之而行之有不实,则终不能有诸己矣。故自修者必以诚意为首务焉。”(《大学疏义》)对于孔子的文、行、忠、信“四教”,他说:“文者,诗书六艺之文,所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盖先教以知之也。知而后能行,知之固当行之也,故进之于行。既知之,又能行之矣,然存心之未实,则知之或务于夸博,而行之或出于矫伪,安保其久而不变,故又进之以忠、信。忠、信,皆实也。”(《论语集注考证》卷四《述而》)这些都是典型的“先知后行”理论。许谦解经重视“圣人之心”,他以为:“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许白方先生文集》卷六)在“非尊德性,则不能道问学”问题上,许谦更明显地表现出朱陆合流的思想倾向。他指出:“非尊德性则不能道问学,既尊德性又不可不道问学。既尊德性之后,有所不知不能,则问而知之,学而能之。既知,既能,即须行之,即所谓道问学也。”也就是说,不“尊德性”就不能“道问学”,既“尊德性”又不可不“道问学”。这样,许谦把“尊德性”和“道问学”结合起来,融合了朱陆。
新安学派对于“朱、陆”学说的融会突出的表现是倪士毅对于“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论述,他说:“尊德性者,存心之事,静时工夫也;道问学兼致知力行而言,动时工夫也;致广大而尽精微,存心而致知也;极高明而道中庸,存心而力行也。”(《全元文》第54册《答倪仲弘先生书》)由此可见,倪士毅极为注重“尊德性”即心灵主体的统摄作用,以“尊德性”统摄“道问学”,即“存心而致知也”、“存心而力行也”。
当然,元代陆九渊学说的传人也将朱熹学说引入经典解释中。如史蒙卿及其弟子程端礼都兼采朱学的格物致知和笃实下学
夏传才:《元代经学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程朱之学的发展》,《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4期。
,一变心学之“理在吾心不须外求”,程端礼提出“岂可不以读书为先?而读书又岂可不守朱子之法?”史蒙卿说:“一心之中,虽曰万理咸具,天叙天秩,品节粲然,苟非稽之圣贤,讲之师友,察之事物验之身心,以究析其精微之极至,则知有所蔽,而行必有所差,此《大学》之诚意,正心、修身所以必先格物、致知,《中庸》之笃行所以必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也。”(《宋元学案・静清学案》)
应该说,元代四书学各派产生融会“朱、陆”学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朱、陆”学说在本质上的共通性是其可以相融会的最主要原因。毫无疑问,朱熹以“理”为本体解读经典,是以理学解释“四书”的大成者。虽然从形式上看,陆九渊以“心”为本体解读四书,“朱、陆”学说似乎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陆九渊的“心”与“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陆九渊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陆九渊集》卷三十四《语录》上)“心”是圣贤与普通人共同具有的“同心”。“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公理”,其是宇宙运行规则,亦是人类活动的最高法则,“塞宇宙一理耳”(《陆九渊集》卷十五《与吴斗南》)。“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陆九渊集》卷一《与曾宅之》)虽然“无二”但两者的内在关系应该是:“理”是认识的理性原则,“心”是对理性原则的体认,“求则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爱其亲者此理也,敬其兄者此理也,……此吾之本心也。”(《陆九渊集》卷一《与曾宅之》)所以,“理”是最终的根源与依据,它规定了“心”,“心”是“理”的表现而已。“心”的道德感知,来源于自身固有的“理”,它只是“理”的先在规定和表现,是“理”所规定必然如此的产物罢了。所以在陆九渊解经中,人们总能看到某些程朱理学解经思路的痕迹。如其对《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的解析,他虽反对朱熹将道与阴阳分别归类于形上、形下,认为两者同为“形上”,本体与主体应合为一体载于“心”中,但他却并不否认“道”存在的客观性,强调“道”既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又存在于人心,“《易》之为道,一阴一阳而已”(《陆九渊集》卷二《与朱元晦》)。同样在解释《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时,他强调“是理充塞宇宙”(《陆九渊集》卷十《与黄永年》)。正是“朱、陆”学说在本体论上的共通性,使得其在元代的融会不存在基础上的障碍。
其次,程朱理学发展的需要促成了融会“朱、陆”学说局面的形成。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是元代官方推崇的统治思想,具有最高的权威性。朱子之书实际上被抬到了经典的位置,成为士子竞相诵习和效法的对象,也是判别正谬、辨别是非的唯一标准。这种极度尊朱所造成的后果是,朱子学逐渐涵代了经学,而一步步走向程序化和僵固化,将儒家经典的范域缩小到了一个狭窄的圈子里,文本诠释的视野受到了很大限制,诠释空间也极度萎缩。朱子的解经之说虽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科举制度的强有力支撑,但在被严重教条化后,其生命力日渐枯窘,很难确立起普遍的具有说服力的权威来。而陆九渊学说高扬“以心穷理”,将主体的个性色彩融入经典解释之中,这无疑是对已渐枯燥乏味的朱学解经的有益补充,如元末学者郑玉所言:“陆子之质高明,故好简明;朱子之质笃实,故好邃密。……朱子之说教人为学之常也,陆学之说才高得之妙也”(《师山文集・送葛子熙之武昌学录序》),“学者自当学朱子之学,然也不必谤象山也”(《宋元学案・师山学案》)。加之,“朱、陆”学说之争自南宋便一直持续,且观点各走极端。到了元代,朱子门人把格物致知的笃学工夫流为训诂之学,偏离了专事义理的朱学家法;陆学门人则把象山的“发明本心”极端地发展为以明悟为主,不起意为宗,以致“朱、陆”各自的学统都变得不景气。而元代的中央集权统治极需要一个以中原文明为基础的、统一的理论体系,理学内部为获取统一,不至因为意见不一而影响其官方学术地位,“朱、陆”学说相互补充、相互融会也自然成为必然趋势。
最后,元代“四书学”学者博采众长的学术风范为“朱、陆”学说融会提供了必要条件。以刘因为例,“初学经学,究训诂疏释之说,辄叹曰:‘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及得周(敦颐)、程(二程)、张(载)、邵(雍)、朱(熹)、吕(祖谦)之书,一见能发其微,曰:‘我故谓当有是也。’”(《元史・刘因传》)后广猎各家学说,兼综各家学术,在其所著《书太极图后》的文章中曾明确引用了陆九渊观点
张帆:《关于元代陆学的北传》,载《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记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75页。
,其读过陆学的文章显而易见。元代其他的“四书学”学者同样具有兼采众家的学风:许衡年轻时求学于姚枢,在乱世中得《尚义》义疏和王辅嗣《易说》,后得朱子之书,虽标宗朱学,但兼取陆学,坚持朱学致知、笃实的“下学”工夫,兼取陆学反求自悟的本心论,既避免了朱学的支离泛滥,也摆脱了陆学的谈空说妙,为程朱理学的官方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吴澄是朱熹四传弟子,但他与陆九渊是同乡,同为江西抚州人,对象山学说的兴趣及对本乡先贤的推崇,均是其“和会”朱、陆的原因;许谦幼年时即由生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后受学于金履祥之门,在他的学说中虽多以朱注解释四书,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许谦并不“株守(朱熹)一家”;史蒙卿师承陆学,但其对朱学研究造诣亦颇深,甚至被《宋元学案》称之为与黄震一道,在浙东四明一带振起朱学的代表人物,“四明之学,祖陆氏而宗杨(简)、袁(絮),其言朱子之学,自东发与先生始”(《宋元学案・静清学案》),等等。
二、对宋学经传注疏进行补充发明
宋学中的经传注疏克服了前代经典解释停滞不前的缺陷,批判、融会、吸取了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形式,开创了阐发义理的诠释方法;不以圣人及经典本身为最高权威,而是代之以“理”、“心”为终极价值,强调解释经典的目的是为了求道、明理、致良知,用诠释的形式把经学理学化、哲学化,将经学、理学、哲学三者贯通。它造就了经典解释的人文精神,既表现在儒学整体的解释构想上,又表现在儒家具体的解释实践中,使得文本的解释更具思想性、逻辑性与体系性。然而,由于“四书学”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限制,其自身的解释注疏在一些细节问题的处理上还不够精细。到了元代,“四书学”蓬勃发展,学者们对上述细节问题进行了著有成效的补充发明。
第一,将《小学》列入“四书学”之中。其主要的倡导者是许衡。《小学》是朱熹讲的关于洒扫应对的日常工夫,该书集录了古代圣贤的“嘉言善行”,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部分,外篇包括“嘉言、善行”两部分,共285章。该书以“立教”、“明伦”、“敬身”和“稽古”为纲,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心术、威仪、衣服和饮食”为目,除了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以外,还引用了一些格言、故事、诗歌、家训、书信等。许衡认为《小学》是“四书学”的入门和要津,因而十分重视。他曾对弟子说:“昔所授受,殊孟浪也,今始闻进学之序。若必欲相从,当悉弃前日所学章句之习,从事于小学洒扫应对,以为进德之基,不然,当求他师。”(《元朝名臣事略》卷八《考岁略》)在其看来,治经的次第乃先《小学》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许衡在对学生讲解“四书”时,“其教也,入德之门始惟由《小学》而‘四书’,讲贯之精而后进于《易》、《诗》、《书》、《春秋》。耳提面命,莫不以孝弟忠信为本”(《鲁斋遗书》)。在他看来,《小学》的重要性不亚于四书,“《小学》、‘四书’,吾敬信如神明。自汝孩提便令讲习,望于此有得。他书虽不治无憾也。……言论意趣,多出《小学》、‘四书’,其注语、《或问》与先正格言诵之甚熟,至累数万言犹未竭,此亦笃实自强故能尔。我生平长处在信此数书,其短处在虚声牵制,以有今日。……宜致思且专读《孟子》。《孟子》如泰山岩,岩可以起人偷惰之病也,相与辅导之”(《鲁斋遗书》)。在许衡以及后来者的努力下,《小学》与“四书”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四书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第二,加大“四书学”中历史考证与文字训诂的比重。北山学派的金履祥与许谦贡献最大。许谦曾在为其师金履祥《论孟集注考证》作序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子朱子深求圣心,贯综百氏,作为《集注》。竭生平之力,始集大成。诚万世之绝学也。然其立言浑然,辞约意广,往往读之者或得其粗而不能悉究其义,或一得之致,自以为意出物表,曾不知初未离其范围。凡世之诋訾混乱务新奇以求名者,其弊正坐此。此《考证》所以不可无也。……先师是书亦悯夫世之不善学朱子之学者也。(《论孟集注考证序》)
正是因为发现了上述问题,所以金履祥“举凡书中事迹之舛错,名物之异同,山川都会之区,典要音义之训,朱子所未详者,靡不引经据史,博采诸子百家,考核详明,折衷至当”(《论孟集注考证序》)。对朱熹因删改日益精密的《四书章句集注》与《四书或问》不同者,疏通之;对朱熹忽视的古今名物,修补之;对词约意广者,引群言以证之。大到道德性命之精微,小到训诂名义之释,都博采考核,弥补朱子的缝隙。许谦在自己所著的《读四书丛说》中又详著了金履祥补充朱熹训诂名物有所欠缺不完备处,其《诗集传名物钞》对朱熹《诗集传》中涉及的礼仪、典制、史实、名物、律吕、历算等,在考证、训诂的基础上尽量做了补充,“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仍存其逸义,旁采远援,而以己意终之”(《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呈现出许谦本人以训诂解经、以史证经的“求其是”解经方法,从而有别于理学家“求其意”的解经路数。
高云萍:《扩展中异化的后朱熹时代的道学话语――以北山学派为例》,《淅江学刊》2009年第5期。
金、许对于历史考证、名物制度、训诂比重加大,使得元代“四书学”中的义理之学“由空转实”,更加令人信服。
第三,完成了与“四书”关系密切的儒家其他经典的解释。这方面吴澄最具代表性。吴澄以接续朱熹为己任,著《五经篡言》,其中,《易篡言》十卷,《书篡言》四卷,《仪礼逸经传》二卷,《礼记篡言》三十六卷,《春秋篡言》十二卷。后人对此的评价是,“朱子门人多习成说,深通经术者甚少。草庐《五经篡言》,有功经术,接武建阳(朱熹),非北溪(陈淳)诸人可及也”(《宋元学案・草庐学案》)。而其中的三《礼》,“盖本朱子未竟之绪而申之,用工最勤”(《经学通志・三礼志》)。朱熹生前曾考订传注诸经,晚年曾欲叙正三《礼》,但只编辑了《仪礼经传通释》的草稿,未及完成而逝世。吴澄以《仪礼》十七篇为经,模仿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体例,将《礼记》分类编次,纂成《仪礼逸经》八篇,又将《大戴礼记》、《小戴礼记》中的《冠羲》等八篇和《礼记》中的《大射羲》、《小射羲》二篇,合成辑成《仪礼传》十篇,这样就把《礼记》重新编次,使《仪礼》有了传注。吴澄完成了朱熹生前未来得及做完的工作。同时他对经典疏解所发挥的义理,具有主观探讨的精神,不拘泥于文字训诂。虽其中也有一些穿凿臆断的内容,但其所展示的思想解放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代以后伦理思维的发展。这在客观上也丰富了“四书学”的解释视野与理解空间。
第四,对于“四书学”中的“尊德性”与“道问学”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证。主要的完成者是吴澄、新安学派与许衡等。“尊德性”与“道问学”语出《中庸》第27章:“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认为,君子不仅要发扬天赋的善的德性,而且要努力学习道德知识,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固有的道德天性才能发扬光大,才能达到“中庸”的至德境界。到了宋代,朱熹强调“道问学”,陆九渊强调“尊德性”,由此产生分歧,“道问学”与“尊德性”便演变成为方法上的对立。前文已提到,吴澄与倪士毅等融会“朱、陆”之说的表现即是对“道问学”与“尊德性”关系的重新认识。应该说,他们的认识不仅是对“朱、陆”之说的折衷表述,更是对“四书学”重要思想的详尽论证。吴澄把“尊德性”称作“进德”,把“道问学”称作“进学”,认为学习“四书”当以“进德”为本。在他看来,四书之学并不仅限于求知,而更是道德体验、实践的过程,是成就理想人格的途径。为学体验贵在有得于己,自得于心是处理“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问题的关键。吴澄认为,“自得”非一日之功,需以“道问学”的格物致知为基,以“尊德性”的正心诚意为崇,在知行合一中完成“尊德性”与“道问学”的统一。
无独有偶,新安学派对于“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的论证与吴澄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倪士毅、朱升等相当看重“四书学”中主体的统摄作用,倪士毅以“尊德性”统摄“道问学”,而朱升则进一步将“道问学”与“尊德性”的关系比作寒、暑、昼、夜之更迭,一动一静,缺一不可。在朱升的心目中,“尊德性”即以心为统领,贯注在“格物致知”的全过程里。
许衡在解经时虽未提到“尊德性”与“道问学”等词语,但他一直强调治经重在求理以行道。许衡说:“凡立论必求事之所在,理果如何?不当驰骋文笔,如程试文字,捏合抑扬。且如论性说孟子,却缴得荀子道性恶,又缴得杨子道善恶混,又缴出性分三品之说。如此等文字,皆文士驰骋笔端,如策士说客不求真是,只要以利害惑人。若果真见是非之所在,只当主张孟子,不当说许多相缴之语。”(《鲁斋遗书》)求理是立论的依据,不当驰骋文笔。从求理出发,许衡重视将所求之道理贯彻于行,付诸于践履,而反对将“四书”所言视为空言而不力行。由此为学之道须体现在行上,治经求道以躬行为先。通过治经而体现为己之学,凡有所未能,则当勉而行之;而有所未合,则须改之。
元代“四书学”者对于宋学经传注疏进行补充发明,是“四书学”向着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吴澄下面的这段话道出了部分的原因:
近世家藏朱子之书,人诵朱子之说而曰其学失,何也?非复圣贤博文约礼之学也。夫以约礼为事者,诚不多见,以博文为事者,未尝无也,而曰非复圣贤之学,何也?穷物理者多不切于人伦日用,析经义者亦无关于身心性情,如此而博文,非复如夫子之所以教、颜子之所以学者矣,而真能穷物理析经义者抑又几何人哉?(《吴文正集》卷十一《答孙教谕诜书》)
之所以出现“家藏朱子之书,人诵朱子之说”而朱学反失的情况,原因在于理学家关注德性,其解经析理的最终归宿必然落在德性之知上。元代盛行以朱熹四书学解释为主的宋学之说,它强调格物致知、知识论的趋向,更多地容纳了对外界知识的追求,造成格物穷理的具体活动与理学的初衷有违。因而,元代的四书学家对之不断深化修正也就是必然的了。考证与训诂的拓展,“四书”相关经典解释新领域的开辟,让“四书学”更为系统与精致,而《小学》的加入,“尊德性”与“道问学”问题的论证,则充分表现出元代学者对于经典解释向着理学“本义”回归的渴望。
三、“四书”解释多有创新
创新之一:“四书”注释用词开始向着“直解”方向发展。典型的例子是许衡对于《大学》与《中庸》的解释。在许衡所著的《大学直解》与《中庸直解》中,传统的训诂术语,如曰、为、谓、谓之、犹等很少被涉及,反而判断词“是”及其相关判断句式被大量使用;传统的单音词注释,如本、末等,越来越多地被双音词,如根本、末稍等替代;一些文言词语,如庶人、好乐等,广泛地改用通俗化词语,如众民、欢喜等。所谓的“直解”即直接的解释,其重要的特征即口语化的表述。这种直解式的“四书”解释主要流行于北方“四书学”,元代统治者推行“汉化”,让蒙古贵族为主体的上层官僚子弟学会“晦涩难懂”的“四书”,为“直解”的发展创造了最为便利的条件。“直解”的出现对于“四书学”在元代中国北方的普及与传播做出了积极贡献,儒家“四书学”解释视野中创造了口语训诂等新的形式。“四书”中众多晦涩的古语词在“直解”中变得平实简易、充满活力,其文献学价值与语言学价值亦不可忽视。
创新之二:出现了新的概念范畴。刘因提出了“经史”思想,他说:“古无经史之分,《诗》《书》《春秋》皆史也。”这为清代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思想开启了先河。刘因把六经作为明镜和历史的借鉴来论及“古无经史之分”,虽关注的是六经,但在客观上的确影响了元代学者对于“四书”等传记解释的理解。许衡提出了“治生”之说,他认为:“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宋元学案・鲁斋学案》)学者应先把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生活安排妥当,否则就会影响为学之道。这是从现实主义角度指出“生理”的安排对人们学习四书之学的重要性。从表面上看,“经史”与“治生”等范畴似乎与“四书学”解经间的关系联接并不密切,实则不然。刘因的“经史”说,在一定程度上剥开了附着在儒家经典上的神圣光环,让人们以新的视角审视经传,同时治经与治史的联系也扩大了历史学的研究范围。而许衡的“治生”论,把具有贵人气象的理学和盐米细事的民生结合起来,把治学与治生、治世结合起来,“道”不再是隐僻之理,而转变为体现务实精神的治世之用,使宋代空谈心性的理学具有了实际的内容
李景旺:《论许衡对宋明理学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兼与许衡理学无“进境”说商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它开启了“四书学”向实学发展的方向。
创新之三:开“四书学”“疑经”与“批评”之风。宋人通过“疑经”之风,质疑前代“六经”学说,且衍生出后来的“四书学”。元代“四书学”学者保留了这一传统,对宋代“四书学”说不断改进。如金履祥讲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讲性理,而广涉史籍和诸子,对朱熹注疏不苟异同,“《论》《孟》考证,发朱子之所未发,多所低悟”(《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并且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知而能之,知行合一”的命题,将中国古代的知行观向前推进了一步。许谦虽服膺朱子,但又藉广博的知识,以天文、地理、典制、食货、刑法、文字、音韵、医、术数诸学进行考释,补朱子的缺漏,而且不讳言佛、老。刘因在经典解释中重排了宋儒对于“六经”与“四书”的为学次弟,强调“六经”的首要地位。此外,伴随“疑经”之风亦有少量“批评”的声音。吴澄曾批评朱子“问学不本于德,则其弊必偏于语言训释之末”(《元史・道学传》),马端临在所著《文献通考》中批判朱熹的《诗集传》,而元末的郑玉更直言朱、陆学说之弊:“陆氏之学,其流弊也如释子之谈空;朱氏之学,其流弊也,如俗儒之寻行数墨。”(《师山文集・送葛子熙之武昌学录序》)
对于元代经学的成就,人们一般评价不高,皮锡瑞称:“宋儒学有根抵,故虽拨弃古义,犹能自成一家。若元人则株守宋儒之书,而于注疏所得甚浅。”(《经学历史》九《经学积衰时代》)这当然与元代属少数民族政权、儒学基础相对薄弱不无关系。但元代“四书学”并非一无是处,其具有宝贵的独立学术品格,上述的创新即是最好的例证。
元代“四书学”解经学说上承宋学,下通明代心学,其过渡性质十分明显。它使得《四书》及《四书章句集注》的地位空前提高。经过元代的一番调整和升降后,儒家经典在理学盛行年代的格局最终确定。“六经”系统的话语权力让位于“四书”等传记系统。时人再挟古自重时,不必举“周礼”,而是称“孔孟”。站在解经学的视角上,元代“四书学”学者在关于解释的方法、目的和有效性、语言与意义关系问题上都提出了不少颇有建树的观点,虽说只是只言片语,但亦有精彩动人之处。
On the Characters of Document Explanations of the Four Books in Yuan Dynasty
Kang Yu
Abstract:The leaders worshiped the knowledge of the Four Books in Yuan dynasty Thus the knowledge has received the authoritative sanctification There has appeared many document explanation experts, such as Xu Heng, Liu Yin, Wu Cheng, Jin Lu-yang, Xu Qian and so on The experts have remitted the ideas of Zhu and Lu, made up the methods that arisen in Song dynasty and created the explanations of the Four Books They have originated the characters of document explanations of the Four Books in Yuan dynasty These characters come from the particular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self-academics of the experts Also they were the results of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Chines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