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1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现阶段;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应对措施

目前,林业产业正朝着多元化、多种类的方向发展,为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进一步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林业产业发展的成绩

1.1.1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当前,我国林业产业的规模与发展速度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在第一产业中成果显著,在第二、第三产业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一发展态势下,我国的家具企业正不断增多,很多地板企业越做越大,规模和产值不断扩大,这也预示着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此外,林业产业的规模扩大也带动了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很多待业人员加入到林业产业的队伍中来,有效解决了目前劳动力就业的难题。

1.1.2新类型产业不断增多。近年来林业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就是新类型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如食品、花卉和旅游等新类型产业都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此外还有制药业等其他类型产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很多新品种和新种类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正逐步走向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在林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林业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和产业带,进一步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产业集群的态势逐步确立。在不同的产业带中,会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例如,在北方的林业产业主要形成了林业食品的产业群,在中部和东南沿海地带主要以发展地板产业和花卉产业为主,这也使不同的地带和区域有着不同的特色,形成了多种多样、分门别类的产业集群。

1.2 林业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2.1林业产业的总体结构不合理,建设质量较低。虽然我国的林业产业发展速度在加快,但是很多指标都处于较低的层次,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总体的产业结构方面,主要体现在资源分布不均上,此外还存在着林业年龄结构不合理问题,很多林业资源都处于幼龄的结构层次上,可供开采和利用的资源较少,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得不到足够的供应,存在着明显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这也形成了我国林业产业中发展的主要矛盾。

1.2.2存在着发展上的误区。在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方面,我国林业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重视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发展的社会效益,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破坏的现象日趋加重。总体而言,我国现在仍没有摆脱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子,林业资源的大量开采导致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在逐步恶化,面临着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

1.3 生态建设亟需加强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逐步下降,我国在林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很多林业管理部门正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型的品种和技术。但是,林业生态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很多居民缺乏必要的生态意识,再加上林业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导致生态破坏、盲目砍伐的现象严重,很多地方存在着偷伐林木的现象,进一步影响了生态建设,在治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导致生态建设步伐缓慢。

1.4管理和保障体系不健全

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共同治理,密切展开相互协作、综合治理,这样才能有效解决林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但是,在林业产业的管理中存在着分工不合理、工作不协调等问题,导致林业产业发展的责任和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工作中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推脱的问题。具体说来,很多部门不能推行出一致性的意见和管理措施,再加上生态建设得不到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绝,林业发展管理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是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 促进我国林业产业不断发展的有效对策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解决目前林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积极转化林业资源的利用方式;二要转变开发利用的途径,加强人工林资源建设,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和种植面积,提高林业资源的总量;三要树立节约意识,提高资源利用率。

3结语

在林业产业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认识到林业产业发展的成绩,同时也不能忽视林业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砍伐严重、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不断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树立资源节约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搏.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吉林农业,2012(01)

第2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一、发展现状

1 种植规模迅速增加。2003年~2007年间马铃薯种植面积以年均27%的速度增加,2007年达到335万亩,比2003年增加206.2万亩,增幅160%。随着面积增加,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2007年平均亩产鲜薯1045公斤,比2003年提高18.2%,总产鲜薯350万吨,折粮后约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2.2%;全区薯农人均种植马铃薯纯收入达400元,2008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进一步突破了400万亩。

2 品种布局不断优化。近10年来,宁夏马铃薯育种步伐加快,已引进选育、杂交育成抗旱稳产、优质专用、抗病高产马铃薯新品种10多个,其中得到大面积推广的超过5个,为马铃薯因地适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7年全区335万亩马铃薯总播种面积中,各类优质专用品种种植235万亩,品种专用化率达到70%。

3 种薯繁育体系逐步健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建成了原州、泾源、西吉和望远4个马铃薯脱毒中心,共配备组培室400m2,专用温室42座,防虫网棚近2.5万m2,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粒;建立了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马铃薯病毒检测中心,每年对4家脱毒中心生产的基础苗、移栽苗、扦插苗、原种田、一级种田进行跟踪检测,保证了脱毒种薯质量;不断探索完善“政府扶持+脱毒中心生产原原种+企业运作+农户扩繁”的“四位一体、一步到位”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2002~2008年连续7年自治区财政投资1900多万元采购马铃薯原原种7000多万粒,配套良种补贴和种薯基地建设资金3600多万元,建设原种基地1.4万亩,一级种基地25万亩,生产原种3万多吨,一级种40余万吨;总结制定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质量控制规程》等地方标准,提高了自治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及其病毒检测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4 种植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范围已覆盖全区7个马铃薯主产县,2007年推广面积50万亩,2008年达到130万亩。2007年全区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拥有量达到400多台(套),马铃薯机种、机收面积分别为12万和17万亩;2008年在全区建立了8个马铃薯机械化示范园区,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覆盖率超过10%。目前,全区共认定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16个,累计面积240万亩,认证无公害马铃薯产品17个,马铃薯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切实提升。

5

加工转化初具规模。目前,全区各级各类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3121家,其中,规模以上25家,设计年淀粉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3家。全区精淀粉和全粉年生产能力分别达20万吨和5万吨,累计可加工鲜薯90多万吨。

6 鲜薯外销明显加快。通过加强马铃薯贮藏窖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流通企业、合作组织、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建立健全流通体系和销售网络,促进了鲜薯外销。2005年到2007年三年间,建造标准型马铃薯贮藏窖2.5万座,新增贮藏能力40万吨,使全区马铃薯贮藏能力累计达到150万吨,贮藏量120多万吨;建成了一大批乡镇集贸市场为重要补充的马铃薯产地综合批发市场网架,初步形成了区域性产品集散中心;全区目前有马铃薯流通型龙头企业30多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多家,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近500人,每年外销贩运马铃薯达100万吨。2007年自治区向东南亚、中东、俄罗斯等地销售鲜薯1万多吨,宁夏马铃薯正式走出国门,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7 种薯产业开始起步。为了加快宁夏马铃薯外销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开发种薯产业,2006年以来,组织相关企业到广西、福建等南方省区进行产销衔接,同时在广西、广东、湖南等地开展主要马铃薯品种适应性试验示范,以为种薯外销提供技术依据。2007年,全区向甘肃、新疆等周边省区供应马铃薯优质种薯3000多吨,向南方省区供种500多吨。

8 鲜薯消费结构发生根本转变。上世纪90年代以前,宁夏马铃薯鲜薯利用大致呈现自食和饲用65%以上、加工和外销不足25%、种用10%的结构。随着外销和淀粉加工业的较快发展,从根本上转变了鲜薯消费结构,形成了目前外销贩运40%、加工转化40%、自食和饲用10%、留种10%的格局。

二、存在问题

1 产业发展理念较落后,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宁夏马铃薯产业尽管种植规模增加较快,并初步建立起了良种繁育体系、加工转化体系和鲜薯外销体系,但从整体上看仍然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发展理念仍然拘泥于以生产为主的阶段,缺乏系统的产业开发规划:产业发展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龙头企业引领,市场开拓能力弱,对接层次低,以原料销售为主,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不高。

2 生产水平不高,产量低而不稳。近几年宁夏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较快,但由于主产区干旱频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较差、生产投入不足、耕作较为粗放、连作现象加重等原因,造成马铃薯单产水平低而不稳。2003~2007年5年间,全区年均马铃薯亩产783.5公斤,仅为全国同期的82.4%,而最高年与最低年的单产变幅达35.7%,与全国同比高出7.6个百分点。

3 脱毒种薯繁育推广体系不健全,运行不规范。脱毒中心只重视原原种生产,忽视原种到一级种,一级种到商品种薯的生产,相当部分原种、一级种被农民当做商品薯卖掉,产业链没有延伸下去。种薯生产过渡依赖政府,缺少企业参与种薯的推广,没有实现脱毒种薯的统繁统贮统供,繁种与用种脱节比较严重。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监督机制不规范,缺乏强有力的质量保证措施,整体脱毒效果不理想,种薯质量不稳定。种薯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模偏小,基础薄弱,条件较差,与种薯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4 加工转化层次不高,效益偏低,污染严重。全区目前虽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000多家,但规模以上(年淀粉生产能力5000吨以上)不足30家,产能万吨以上的只有5家。大量小企业和加工作坊的存在,一方面导致原料供应不足,设备大量闲置;另一方面造成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弱;同时直接加剧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污染。

5 鲜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占有率不够。全区外销鲜薯大部分没有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国内外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没有实现有效对接,流通环节缺少大型企业的参与,市场占有率不够。产地市场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产品销售总体还处在一种无序竞争状态。

6 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影响产业整体协调发展。在生产环节,抗旱高产、优质专用品种覆盖面不大,脱毒种薯应用面较窄,早作节水栽培技术普及率不够,机械化技术推广速度较慢;在加工环节,设备落后,工艺精深程度不够,原料转化率不高,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在销售环节,产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技术“盲点”多,贮藏损失大,物流成本高。

三、相应对策

1 自治区成立马铃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指导和协调全区马铃薯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2 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推动其又好又快发展。

第3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薄壳山核桃;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664.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1

Abstract: Pecan is one of the world famous nuts, as a kind of health food,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merica pecan, America pecan production, price and output value since 1981,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urrent USA pecan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pecan in China were analyzed. Some urgent problems of china pecan industry develop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Key words: pecan;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y

薄壳山核桃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果之一,商品名称为碧根果,也叫长寿果、益智果,富含蛋白质、植物固醇、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有研究表明,薄壳山核桃可食用部分,水分含量2.1%~6.4%,蛋白质含量6.0%~11.3%,脂类含量65.9%~78.0%,总的可溶性糖是3.3%~5.3%[1]。不饱和脂肪酸占有主导地位,达到油脂的90%以上,油酸52.52%~74.09%,亚麻油酸17.69%~37.52%。薄壳山核桃果仁内含有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癌肿从血液中吸取的亚油酸数量,有明显的抗癌作用[2]。薄壳山核桃作为一种营养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据美国农业部国外农业服务(USDA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USDA-FAS, http://fas.usda.gov/)报道,从1980年至今,美国人均每年消费薄壳山核桃果仁0.18~0.27 kg。我国从20世纪初开始引种薄壳山核桃,虽然已经过去了110多年的时间,目前在我国境内仍还未有一片结果的薄壳山核桃果园,市场上销售的薄壳山核桃全部来源于进口。南京绿宙薄壳山核桃科技有限公司从2008年开始开展薄壳山核桃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要让中国人吃上自己栽培的薄壳山核桃”的奋斗目标,从实生资源调查、引种、品种选育、育苗、丰产栽培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笔者根据美国薄壳山核桃的产业发展现状,探讨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发展薄壳山核桃的建议和前景分析。

1 美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美国薄壳山核桃的发展过程

州和墨西哥北部发现的化石,以及沿着河渠发现数以百万的薄壳山核桃树说明,这里是薄壳山核桃的起源地,并且逐渐向东部和北部发展。最早有薄壳山核桃记录的是近500年前由Cabeza de Vaca记录的。1529―1535年,Cabeza de Vaca的日记里记载印第安人大多数人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区,在秋天收获薄壳山核桃种子,并指出印第安人在一年中的4个月里主要依靠薄壳山核桃资源维持生活。

尽管薄壳山核桃资源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印第安人主要依靠其作为食物,但是仅仅在140年前,薄壳山核桃才受到关注成为商业化的作物,并且在过去的80年里,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846―1847年,路易斯安那州oak Alley 果园的园丁Antoine,第一次采用嫁接的方法对薄壳山核桃进行了繁殖,这个技术的突破,为薄壳山核桃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苗木繁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70年代中期,E.E.Risien居住在德克萨斯州圣萨巴San Saba的边界,开始热衷于薄壳山核桃事业。他认为最好的薄壳山核桃出现在Saba和科罗拉多河Colorado的连接处,并且从这里收集了种子,播种获得了1 000棵实生苗,为西部薄壳山核桃产业化的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Western’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好的薄壳山核桃品种之一,就是通过这次实生选种获得的。

进入20世纪,尤其是1906年以来,美国专注于薄壳山核桃的研究,从资源调查、品种选育(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果园建立、立地选择、土肥水需求和管理、病虫害防御、种养结合、采收与加工、市场营销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薄壳山核桃已于1919年定为德克萨斯州的州树,近年来,薄壳山核桃的产量和产值得到了快速提高。

1.2 美国薄壳山核桃产量、产值与价格分析

1.2.1 美国薄壳山核桃产量分析 根据美国农业部国外农业服务(USDA Foreign Agricultural Service,USDA-FAS, http://fas.usda.gov/)统计的数据,分析了1981―2012年期间薄壳山核桃的产量、产值和价格。从图1可已看出,无论是栽培品种、野生资源还是总产量均呈现波浪式的形式,说明薄壳山核桃生产具有典型的大小年现象。并且20世纪90年代的波动幅度明显高于80年代,尽管1999年薄壳山核桃年产量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值,为184 204 t,但是90年代的年平均产量低于80年代。2008―2012年间,薄壳山核桃年产量波动幅度减少,说明逐渐降低了薄壳山核桃生产大小年的趋势,薄壳山核桃栽培管理技术得到了提高。从年平均产量来看(表1),进入21世纪以来,栽培品种的年平均产量与20世纪80和90年代相比明显增加,而野生薄壳山核桃产量明显下降,总的年平均产量明显增加。说明新建的果园采用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并且采用了先进的薄壳山核桃管理技术,优良品种生产将逐渐取代野生薄壳山核桃生产,占据市场的主导作用,反映了优良品种选育对于薄壳山核桃产业化的重要性。

1.2.2 美国薄壳山核桃价格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栽培品种价格、野生薄壳山核桃价格和总价格趋势是一致的,与产量一样同样呈现波浪式的趋势。从历史上来说,价格与产量是负相关的。20世纪80年代平均价格波动没有90年代显著。尽管90年代之前的价格低于90年代,但是价格是相对稳定的。1992年的高价格之后,价格趋于下降,在90年代期间下降3.5倍。2010和2011年间,随着产量趋于下降,年产量波动减小,价格得到显著改善(图2)。但是2012年,随着产量的再次增加,薄壳山核桃价格显著下降。

自从2007年中国进入薄壳山核桃市场后,价格得到改善。图1的产量和图2 的价格表明,虽然价格是与产量相反的,但是由于中国进入市场,需求增加,价格没有脱离反周期属性,供给市场仍然是相对平衡的。另外,从图2可以看出,栽培品种的价格高于野生薄壳山核桃的价格,说明市场更倾向于栽培品种而非野生薄壳山核桃,可能是由于栽培品种的品质好于野生薄壳山核桃。

1.2.3 美国薄壳山核桃产值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薄壳山核桃总产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的总产值达到67 482.8万美元,分别是1981年、1991年和2001年的3.65倍、2.18倍和3.36倍。在过去的22年时间里,野生薄壳山核桃的年产值趋于稳定,除1999年年产值达到最高值为10 775.1万美元外,其他年份都低于10 000万美元。栽培品种的薄壳山核桃年产值在20世纪80年代变化平缓,但是在90年代波动幅度较大,进入21世纪以来,产值显著增加。薄壳山核桃年总产值变化趋势与栽培品种变化趋势一致,说明薄壳山核桃总产值主要取决于栽培品种。并且从图3中看出,栽培品种的总产值始终高于野生薄壳山核桃产值,也再次说明品种的重要性。

1.3 薄壳山核桃在美国分布情况分析

薄壳山核桃起源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北部的新墨西哥州。薄壳山核桃已经推广到美国的大部分地区,2007年的农业调查表明,薄壳山核桃生产已经覆盖美国31个州,有21 856个农场,结果面积204 844 hm2,总面积235 450 hm2,占总农业生产面积的0.063 1%。

美国薄壳山核桃商业化生产主要集中在南部的15个州,即薄壳山核桃带。超过99%的结果面积位于这15个州,这15个州分别是东南产区的佐治亚、佛罗里达、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和阿肯色8个州;中南产区的德克萨斯和俄克拉荷马2个州;西南产区的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3个州;北部产区的密苏里和堪萨斯2个州。收获面积位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德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和德克萨斯州,分别为60 875,50 405,41 507 hm2。根据2011―2012年的生产量,产量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佐治亚州5万t,新墨西哥州3.25万t,德克萨斯州2.75万t,这3个州的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72.66%。产值位于前三位的分别是:佐治亚州的产值是19 112万美元,新墨西哥州是11 050万美元,德克萨斯州是7 476万美元,这3个州的产值占美国薄壳山核桃总产值的78.94%。德克萨斯州是野生薄壳山核桃的主要生产地,佐治亚州是优良品种的主要生产地。

2 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薄壳山核桃引种情况

我国薄壳山核桃引种最早追溯到1900年,是由美国传教士邵女士从美国带来少量薄壳山核桃种子,在江阴培育苗木10株试种,到目前为至,已经过去了114个年头。根据引种的历程可以将我国薄壳山核桃引种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可划分为自发引种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自觉引种第1阶段(20世纪初至解放前夕)、自觉引种第2阶段(解放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 和自觉引种第3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3]。我国迄今为止由国家出资立项最大规模的一次引种是1996―1999年间,由中南林学院支持完成的[4]。南京绿宙薄壳山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的种质资源圃内收集有从美国引进的薄壳山核桃品种51个、国内选育品种22个、自主从国内实生结果母树中初选的优良单株112个。通过对引进品种进行筛选和区域性栽培试验,选育出马罕(Mahan)、波尼(Pawnee)、肖尼( Shawnee)、威奇塔( Wichita)、艾略特( Elliott)、赛尼克斯(Sioux)等6个适合在江苏省及周边省区内推广的优良品种。其中马罕和波尼被江苏省林木新品种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品种[5]。

2.2 薄壳山核桃发展现状

虽然薄壳山核桃引种到我国已经有114年了,但是到目前仍未有一片面积较大的结果的薄壳山核桃果园。据文献报道[5],我国有薄壳山核桃种植的省份有22个,主要呈零星分布。进入21世纪以来,薄壳山核桃产业得以重视,得到了相对比较快速的发展,在云南、浙江、安徽、江苏等省份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但目前还未进入结果期。

薄壳山核桃基因型高度杂合,优良品种的苗木繁育只能通过无性繁殖进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南京绿宙薄壳山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着手致力于薄壳山核桃苗木的繁育,攻克了薄壳山核桃富根容器苗、嫁接、扦插等多项技术[6-13],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为薄壳山核桃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3 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长期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薄壳山核桃童期较长,实生树结果需要15年左右的时间,美国选育第一个薄壳山核桃品种花了30年左右的时间。目前薄壳山核桃虽然达到了早实(5年挂果)的目标,但是要进入丰产、稳产需要8~10年的时间。因此,薄壳山核桃研究需要很长时间,需要长期性的扶持政策。但是目前薄壳山核桃科研项目的扶持时间大多是2~5年,很多科研团队在完成项目后如不能再次得到支助的话,就放弃已有研究成果,另辟新径,研究因此就缺乏延续性和长期性。

3.2 优良品种资源短缺,无法满足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的发展需求

我国目前推广种植的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这些品种在我国的适应区域范围狭窄。但是,我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地形差异以及气候环境变化大,目前我国还未针对特定的地域以及特定的环境条件选育适合其栽培的薄壳山核桃品种。为了推进薄壳山核桃产业,满足我国薄壳山核桃市场需求,迫切需要针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选育适宜的品种,扩大种植区域。

3.3 薄壳山核桃大小年现象严重

根据美国1981―2012年的年产量分析数据可以得知,薄壳山核桃存在严重的大小年现象。虽然我国目前还未有大面积的结果果园,但是从实生树中发现,也存在严重的大小年现象。

3.4 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起步晚,栽培管理配套技术不完善

我国从引种第一棵薄壳山核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10多年的时间,但是我国开始认知和重视薄壳山核桃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而美国薄壳山核桃商业化发展已经过去了140多年的时间,因此可见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起步晚。此外,我国薄壳山核桃果园建立、立地选择、品种搭配、栽培密度、树型选择和修剪、病虫害防御、土水肥管理、采收、加工等技术还处于初步摸索和研究阶段,配套技术不完善。

4 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专门、永久性的薄壳山核桃研究机构,培育薄壳山核桃专业人才

根据薄壳山核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建立南北2个薄壳山核桃研究中心。中心主要负责选育适合南方、北方栽培的薄壳山核桃品种资源,并根据品种、地域进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和集成,建立示范园进行推广。具有农业专业的大专院校,根据需要培育薄壳山核桃专业人才,为薄壳山核桃产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人才储备。

4.2 收集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建立资源库

在从国外引种的基础上,综合评价我国现有的分布在全国的实生栽培的薄壳山核桃资源,对表现良好的单株进行引种,建立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库,为杂交育种奠定资源基础。

4.3 利用现代分子技术,加快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随着植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诞生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育种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利用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鉴定不同个体的基因型,从而进行辅助选择育种的一项新型分子育种技术手段。与传统育种相比,MAS育种能有效结合基因型与表型鉴定,避免选种的盲目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显著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和育种效率。因此要将现代分子技术引用到薄壳山核桃品种选育上来,加快育种进程。

4.4 完善栽培技术体系,减小大小年的波动幅度

美国薄壳山核桃种植者和科学家已经对其大小年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其了解和管理还是很少的。通过生产管理栽培技术减少大小年结果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果园建立初始,品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2)选择深土、排水良好的土壤;(3)高密度的果园虽然可以增加早期效益,但是也会使薄壳山核桃提前进入大小年周期循环,因此需要及时采取稀释和修剪措施;(4)保持树体健康,结合良好的施肥(尤其是氮肥和锌肥),病虫害管理,充足的灌溉可以减少大小年的强度;(5)大年进行疏果是必要的,疏掉多余的果子不仅可以诱导来年花的形成,并且可以减少过量结果对树枝的伤害。总之,我们要从品种选择、立地条件、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御、花果管理、整形修剪等全方位建立薄壳山核桃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 Mahesh V, Harshal H K, Navindra P S, et al.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immunological comparison of select pecan [ Carya illinoinensis (Wangenh.) K. Koch] cultivars[J]. J Agric Food Chem, 2007, 55(24):9 899-9 907.

[2] 汤成文, 郭斌. 连云港地区种植薄壳山核桃的研究价值[J]. 价值工程, 2012(34):287-288.

[3] 张日清, 李江, 吕芳德, 等. 我国引种美国山核桃历程及资源现状研究[J]. 经济林研究, 2003, 21(4):107-109.

[4] 董凤祥. 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及栽培技术[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3.

[5] 彭方仁,李永荣,郝明灼,等. 我国薄壳山核桃生产现状与产业化发展策略[J]. 林业科技开发, 2012, 26(4):1-4.

[6] 李永荣,张计育,翟敏,等. 薄壳山核桃冬季休眠接穗夏季嫁接的“∠”形插皮接技术[J]. 中国南方果树, 2013, 42(4):131.

[7] 翟敏, 李永荣, 董凤祥, 等. 薄壳山核桃生长季芽接试验[J]. 林业科技开发, 2010(4):104-106.

[8] 李永荣, 翟敏, 徐迎春, 等. 生长激素处理薄壳山核桃容器苗生长效应初探[J]. 江苏林业科技, 2010(5):6-9.

[9] 李永荣, 张计育, 翟敏, 等. 南京地区薄壳山核桃高效嫁接育苗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3(10):75-78.

[10] 翟敏, 李永荣, 董凤祥, 等. 南京地区薄壳山核桃不同时期嫁接试验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 2011(2):6-8.

[11] 翟敏, 徐迎春, 董凤祥, 等. 赤霉素多效唑及摘心对薄壳山核桃容器苗生长的影响[J]. 林业实用技术, 2010(7):11-12.

第4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生态农林产业;林地流转;农村金融;规模经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建设以绿色崛起为核心,是加快探索生态环境优良、生态区位重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生态文明新模式的样板工程,生态农林产业作为“昌铜四县”的优势产业,为实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生态经济发展目标,起着关键性作用。当前,该区域城镇规模偏小,集聚功能较弱,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农业比重大,山林面积占比70%以上。因此,加快生态农林产业规模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尤为紧迫。

一、“昌铜四县”生态农林产业发展现状

(一)绿色发展理念明确,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秉承着“绿色发展”的理念,宜春市首先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守矿产、耕地、林地、湿地、水资源红线,建立严格的森林资源使用审批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二)林地流转助推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实效作用

“昌铜四县”通过林地流转,部分地区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节约了生产成本,加大了现代农业要素流入,促进了当地生态农林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是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由于该形式主体建立在村集体之上,目标就是通过村民互助、集约发展、经验借鉴,实现村民增收,非农化和农户失地风险较低,是四县的主要发展形式。铜鼓县的永丰村成立了一个雷竹股份专业合作社,该村采取老板投资、村民入股、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该村投资并建设了一个水利发电站,年发电量可达400万度,按照每度电0.3元的卖给国家电网,一年能创造120万以上的收益。同时该村还有一个罐头厂(金丰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笋干、酸枣糕等产品。靖安高湖镇的古楠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把原来村民手中的山林、田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达到效益、利润最大化。经调研,“昌铜四县”均有各具特色的农业合作组织,在发挥林地集约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效果明显。四县鼓励合作社发展,但在很多村镇,由于缺乏引导和支持,合作社也存在荒废的情况。

(三)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资本等现代农林要素需求强烈

目前来看,昌铜四县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截止2015年,四县的服务业占比为30.2%,而宜春为31.2%,全省平均为35.9%。

对此,“昌铜四县”利用现有的生态农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老、体验式采摘等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依托原有竹加工、医药制造等产业优势,在经济运行低迷的大环境下,提高创新水平,拓宽海外市场。生态农林业的发展,不仅为制造加工企业和服务业提供原料和人力,在部分环节已经相互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前期投入和中期运营,调研发现,资本和人才是生态农林发展最欠缺的要素,这两方面缺口很大,需要及时补位。

二、“昌铜四县”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林产业规模不高,基层政府存在“富民不富财”的隐性忧虑

“昌铜四县”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主要以农户家庭生产、农村合作社、私人注资生产等形式开展,以生产有机水稻、生态养殖、休闲采摘、有机水果和茶叶为主,受制于土地细碎化、资金短缺、农林基础设施不到位、仓储物流不健全、农林技术跟不上、认证和宣传成效不足等局限,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调研发现,依托良好生态,发展生态农林业、搞活生态观光旅游的村落和农户,收入普遍增加,但由于其规模化程度低,不成产业,未能有效带动当地财政收入增长;林权“确权颁证”后,三年毛竹价格从6块钱飙升到19块钱不等,林户收入大增,但众多竹产品加工企业倒闭,财政收入受到不小影响。

由此可见,无论是集体林权改革,还是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产业,其结果都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但与此同时,由于生态农林业目前、尚未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对当地财政收入效果不大,反而需要财政支持;随着林权确权颁证和房地产等支柱行业的衰落,传统竹木加工企业倒闭,也对财政带来影响。基层政府因此产生“富民不富财”的隐性忧虑。

(二)金融等现代农业要素投放力度难以支持生态农林产业规模发展

“昌铜四县”农村发展已完成对生态农林产业、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的规划定位,逐步过渡到产业化规模化的集中发展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逐步完成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生产资料等的投放和更替,除了农林企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的大规模金融、人才需求之外,在拓展和完善生态农林产业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的小农户,同样存在资金需求,特别是小农户信息来源少、谈判能力差、抵押物缺乏,亟需更专业更精准的现代要素投放。调研发现,无论是资金、技术、人才,还是土地(经流转后的有规模效率的土地)、劳动力,都难以支撑符合当地实际的比较优势要素集约的现代化农业发展:

1.农村融资模式单一,尚未形成符合现代农林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2.农林发展中尚未形成有效的抵押担保体系,林权抵押贷款运行难度大。

3.现有的农村金融模式关于贷款的额度、期限、交易成本等要素,不符合农林产业经济周期和规模发展。

(三)部分公益林已到“生命大限期”,其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集体林权改革后,农户依法享有林权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而所属林地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昌铜四县”农户所属的公益林中生命期限在7年到8年的林木,已到“生命大限期”,临近枯萎和死亡,农户依法可卖掉死亡而无生态价值的林木,但由于“经济人假设”,农户存在趋利性,即便国家对于公益林会发放补助,农户也不会再去种植和管理新的公益林木,宁愿放之任之。

三、初步形成的结论和建议

1. 林地确权颁证后,林地细碎化问题突出,通过林地的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方式的流转,实现土地连片和规模经营,农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整合了多方面资源和信息,促进了产业发展,但也存在土地“非农化”趋势,农民存在失地顾虑和风险。2、先进的村支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政策、信息、资源、技术、文化等要素的落地效用。但据调查问卷反映,该区域农户的收入来源中,林业收入占比并不多,大部分通过副业经营或外出打工赚到更多的钱。从侧面反映出四县的生态农林产业规模化程度还不高,也由此带来基层政府“富民不富财”的隐性忧虑。3、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在其规模化进程中,特别需要金融支持,而当前农村融资方式单一,生态农林产业的特殊性与金融的属性存在诸多矛盾,尚未形成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融资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2. 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推进林地确权颁证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确保林权分家到户,产权明晰并及时确权颁证,使得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有据有权可依。通过林地流转,实现农林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为获取金融支持提供必要性。同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定,防止土地非农户,严控农民失地风险。

3. 发展农村合作组织,重视村支部建设,发掘致富能手

重视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建设,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引导支持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合作组织,各县重点打造几个具有特色的农合组织,提炼其经营模式和经验作为范本,结合各村实际,进行有修正的推广。重视村支部建设和农村致富能手的培训和激励。

4. 创新农村金融模式,探索农林产业链融资渠道

创新农林产业融资模式,通过延长并强化农林产业链,在政府支持下借助农业合作组织平台,将金融机构、农林企业有效整合在产业链之中,以提高农林盈利水平为前提,通过农林产业链融资,充分利用产业链各主体间的关系,发挥它们在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监督功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其运行机制可借用黑龙江五里明模式说明:

(1)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作为承贷主体。

(2)镇政府将合作社的土地经营权、农机设备收益权等委托给信托公司,设立自益型财产权信托。

(3)信托公司将上述信托收益权质押给商业银行,作为合作社的贷款偿还担保。

(4)商业银行与合作社签订贷款协议并向合作社发放贷款;同时,合作社全体股东及镇领导干部与商业银行签订个人保证合同,为贷款承担联带责任。

(5)合作社与信托公司签订购销协议,将生产出来的农林产品销售给信托公司。

(6)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签订协议,由信托公司协助银行将合作社贷款本息从农林产品收购款中扣除。

参考文献:

[1]李静,韩斌.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报告[M].东方出版社,2011.

[2]安虎森等.新区域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3]姚洋.发展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蒋省三,刘守英,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2010.

[5]江成会、吴楚平.信贷供求非均衡状态下农户信贷模式的理性选择――京山县农户信贷模式个案研究[J].金融研究,2006(04).

[6]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与理论含义[J].财贸经济,2013(08).

[7]李韬,罗剑朝.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行为响应――基于Poisson Hurdle模型的微观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15(07).

[8]殷娇.林业产权抵押贷款之融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第5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商

一、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1985年,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在深圳市建立,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拥有了一定的规模,全省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截止2010年11月底,广东省已经设立了16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深圳、广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东莞、肇庆9个国家级高新区,广东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居全国首位。截止2010年底,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1050.2亿元,占广东省工业总产值的22.52%,规模以上企业数5774个,占广东省工业企业数的10.81%,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主营收入分别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24.53%、24.91%。

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数、总产值、主营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9.88%、28.18%、28.13%,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数据表明,在说明全国31个地区高新技术生产经营情况的8个主要指标中,广东省都毫无悬念的高居第一位。

资料来源:经《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计算整理而得

二、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特点

1. 以引进为主的“人才资源”集聚

人才资源的引进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特点,除了依托自身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外,它的人才要素大量来自于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广东省自身的人才储备不算丰富,客观上来讲需要“引进”加以补充;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独特先发优势,灵活的机制和优惠的政策对于全国的高新技术人才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众多的人才流进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同时带来了人才聚集效应,从而进一步促进了集聚的作用。

2.以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代表的创新簇群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和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初步结成网络并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簇群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以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代表,这些簇群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带,带来了巨大的规模效益。广东省目前拥有深圳、广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东莞、肇庆9个国家级高新区,这9个国家级高新区都在珠三角区域内,构成了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带来了集聚的协同效应,促进了区域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存进了珠三角内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互补,也促进了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向省外的辐射和国际化运行。

三、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现状分析

1.集聚的测度——区位熵

为了准确直观的分析产业集聚,需要对集聚的程度进行度量。常用的集聚度测度指标大致分为两种: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绝对集中度又称CR指数,通常用在市场规模或经济指标(主营收入、从业人数、产值等)处于前n位的地区在市场中的份额的总和;相对集中度一般又分两种: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本文采用常用的区位熵对广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状况进行简要的分析。

区位熵又称专业化率,运用区位熵对产业集聚进行量化研究可以分析区域内产业的集聚倾向,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其表达式为:

以研究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区位熵为例,其中 表示具体某行业 某一年的区位熵, 表示广东省高新技术行业 某一年的某项经济指标(如从业人数,产值,企业数等,本文以从业人数为例,下同), 表示广东省所有行业的从业人员数, 全国高新技术行业 某一年的从业人员数, 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从业人员数。如果 ,说明此行业的集聚程度低于全国该行业的平均水平,我们认为其集聚程度较低,或者说不存在集聚现象;如果 ,说明此行业的集聚程度等于全国该行业的平均水平,同样我们认为其集聚程度较低,或者说不存在集聚现象;只有当 ,说明此行业的集聚程度高于全国改行业平均水平,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而且 越大(大于1的前提下),说明该行业地方专业化程度或者说集聚程度越高。

2.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分行业集聚测度

根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通常分为五类,即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本文以从业人员数为指标,具体公式如下:

(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i行业从业人员数/广东省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数)/(全国高新技术产业i行业从业人员数/全国全部产业从业人员数)

资料来源:计算整理而得

3.结论

根据广东省五个高新技术行业近五年的区位熵,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广东省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近五年的区位熵都小于1,说明广东省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的集聚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可以说它们不存在集聚现象;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近五年的区位熵都大于1,说明它们的集聚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明显的集聚现象。

2.医疗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区位熵虽然不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及办公设备制造业那么高,但是其区位熵近五年全部大于1,说明其存在有一定的集聚程度。

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近五年的区位熵略有下降,但是其区位熵都在5.5以上,说明其保持着较高的集聚水平;电子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围绕6上下波动,整体上同样保持着较高的集聚水平。电子信息产业是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代表,广东是全国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省,拥有着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拥有华为、腾讯、中兴等一大批创新性电子信息产业,是世界性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基地。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新技术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邓丽君,刘志迎,丰志培.高技术产业空间聚集的实证研究[J].产经透视,2006,(05):41-44.

第6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咖啡产业;现状调查;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33

咖啡是目前人类社会重要的饮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产量、消费量和经济价值均居三大饮料之首。景谷县具有丰富的热区资源和良好的种植条件,咖啡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发展迅速。2015年末,全县咖啡种植面积3745hm2,产量3600t,产值7000万元。随着景谷县咖啡产量、产值的不断增长,咖啡产业已成为景谷县热区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咖啡产业对实现“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出口创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景谷县咖啡产业发展现状

1.1 咖啡种植快速发展

景谷县种植咖啡有上百年历史,首先由法国传教士引种进入零星种植。2015年末,全县有9个乡镇101个村委会660个村民小组5533户农户种植咖啡,种植总面积为3745hm2,其中新植面积1734hm2,挂果采摘面积2011hm2,实现咖啡干豆产量3600t,产值7000万元。建成生态咖啡园面积2066.7hm2,通过国内有机食品认证146.6hm2,4C认证20hm2。现种植咖啡有近2/3的为卡蒂姆系列品种[1]。

1.2 咖啡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咖啡加工设施不断完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末,景谷县共有咖啡鲜果脱皮加工厂68个、初加工厂8个、深加工厂2个,已注册的咖啡品牌有凤飞咖啡、凤冠咖啡、凰冠咖啡3个,每年可以完成咖啡鲜果脱皮加工30000t、初加工2000t、深加工1000t。咖啡加工主要以鲜豆通过简单的发孝脱皮,晒干后加工成咖啡干豆,基本实现机械化、标准化。

1.3 咖啡产业化初步形成

景谷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气候、土壤等自然优势,集中人力、财力和技术,重点发展咖啡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坚持农民和企业相互自愿、互惠互利、依法有偿的原则下,加大对咖啡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格局。2015年末,建成公司、种植场、专业合作社等咖啡企业25家,为全县咖啡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

1.4 咖啡销售体系逐步完善

通过多年的培育和完善,景谷县已形成以公司、种植场、专业合作社或经纪人为主的咖啡销售体系。目前的咖啡主要销往广东、昆明以及雀巢咖啡公司,而咖啡粉因产量少,不成规模,没有品牌包装,主要以零售形式在本地市场销售。

2 景谷县咖啡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2.1 政策环境优越,产业发展有保障

国务院《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咖啡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各种精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把云南西南部列为咖啡发展的重点区域。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快咖啡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及政策意见》、《关于普洱市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决定》、《景谷县咖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咖啡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西部大开发、科技兴农、退耕还林、生态保护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国家和省宏观政策也为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2.2 资源条件优越,产业发展潜力大

景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中部偏西,地处E100°02′~101°07′,N22°49′~23°52′之间,北回归线从县城附近穿过,年均温度20.3℃,年均降雨量1295.8mm,全年无霜期日数346d,全年日照时数1993.5h,年均相对湿度78%,最高海拔2920m,最低海拔600m,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国土面积7777 km?,耕地面积57444 hm2,其中适宜咖啡种植面积达13333hm2。全县“三江”(即澜沧江、威远江、小黑江)、“八河”(即勐嘎河、景谷河、勐通河等)为主94条大小河流纵横交错,水资源极为丰富。景谷县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是发展小粒咖啡种植的黄金地带。景谷县种植咖啡时间较长,咖啡育苗、种植、管理、加工等技术已经普及,群众对种植咖啡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

2.3 经济效益可观,产业发展前景广

景谷县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咖啡生长创造了最佳条件,咖啡种植到第3年就开始收获,收获高峰期是第4至25年,收获周期长、见效快。前3年每667m2投入成本约为3000元,收获后,咖啡米平均每667m2产达到150kg以上,按照现在当地市场价格20元/kg计算,每667m2总收入约3000元以上,扣除人工等成本后每667m2纯收入2000元。咖啡作为世界3大饮料之首,需求增长快速,市场前景广阔。咖啡产业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社会投资、农民等自主参与咖啡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较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种植基础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

景谷县咖啡以坡耕地和旱地种植较多,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80%的咖啡园没有灌溉条件,无法保障咖啡正常生长需水。近年来,景谷出现极端自然灾害频率越显频繁,特别是连续多年干旱、低温霜冻灾害等,给景谷县咖啡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风险[3]。

3.2 种植管理不规范,科学技术含量低

景谷县种植咖啡的历史虽然悠久,但一直处于粗放种植和管理、广种薄收的状态。种植管理不规范,科技含量低。主要表现在地块选择不当、种植不规范、施肥不科学、排灌不及时等问题。此外,生产中还存在着种植品种单一和不同的品种配置、病虫害监控防治、良种基地建设、咖啡产品不尽合理等问题[4]。

3.3 发展后劲不足,产品经济价值低

景谷县现有的咖啡企业虽然不少,但大多数只进行初级加工,上规模的精深加工企业极少,咖啡产业还处于规模小、经营分散、品质较低的状态,产品经济价值低。产品多以原料和粗销售为主,企业忽视了品牌的开发,品牌培育滞后,在国内外市场上还未形成知名品牌,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2]。

4 对策与建议

景谷县咖啡产业的快速发展,要紧密结合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开发、绿色经济示范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龙头,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完善开发产业链,大力培育自主品种、精品品牌、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稳定优势区域种植面积,改造提升加工业,逐步将咖啡产业培育成为富民的骨干产业、生态保护的示范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4.1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通过中低产农田地改造、农田地水利建设、农田地机耕道路建设等措施,提高咖啡种植田块的基础条件。通过增施有机肥和合理施用无机肥,逐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4.2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咖啡生产科技含量

加强咖啡科研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构建县、乡、村咖啡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严格按照云南省《思茅小粒种咖啡综合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产品标准,从选地、育苗、栽培、管理、植保、采收、加工、包装等全产业链进行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高标准建设咖啡种植加工设施、配套设施,广泛配备先进的机械、器材等,为咖啡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鼓励科技人员参加联产承包、单项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承包。积极引进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高新企业等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到县内开展科技服务和开发,加快咖啡产业的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确实提高咖啡生产科技含量。

4.3 注重加工和品牌,提高咖啡产品经济价值

在咖啡加工上: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咖啡种植专业合作社、咖啡种植大户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初加工厂,严格按照标准完善初加工厂设备设施,提高咖啡初级商品质量;要加大咖啡产业精深加工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具有产业辐射面广、配套服务好、消费群体大等优势的国内外咖啡相关企业、公司投入发展,实现速溶咖啡粉、焙炒咖啡豆、三合一咖啡等中高端产品及配套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打造咖啡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努力提高咖啡产品加工附加值。

在品牌建设上:加大品牌创建和产品推介营销活动,引导和鼓励企业结合景谷县的条件优势,争创具有特色的“中国名牌产品”、“云南省著名商标”、 “云南省名牌产品”及“有机咖啡园”等认证,努力提高“景谷咖啡”知名度,为产品营销营造良好的环境。

4.4 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咖啡市场竞争力

加强以企业营销网络和经纪人队伍建设,设立咖啡直销网点和专卖店,建立专业化、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咖啡交易专业市场,建立和提升景谷县咖啡信息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安全、方便、快捷的仓储、运输、配送服务。鼓励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采取“借船出海”方式,通过组织参加国内外展销宣传或到哥伦比亚、巴西、美国等世界咖啡生产和消费大国考察学习,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以国内外直销、、加盟、连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相对稳定的国际销售网络,提高咖啡咖啡产品国际化水平,增加咖啡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华,李文伟,李锦红,等.云南小粒咖啡优良品种比较试验及丰产栽培示范[J].热带农业科技,2000(29).

[2]郭容琦,罗心平,李国鹏,等.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9(3).

第7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光伏产业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和研究

前言:光伏发电是当今世界利用太阳能最主要的一种方式。面对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光伏发电从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这两个角度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作为全球新兴行业的一个重要代表,长期来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吸引着大量企业参与和投资。我国是光伏产业主要发展国家,是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最大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较大影响,在世界光伏产业市场中占据较大发展比例。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发展,在调查和分析后,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阻碍光伏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发展形式,需要不断完善光伏产业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布局单一性,倡导整合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创新型能力,来满足多元化市场发展需求。

1、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其利用现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预计到2015年末期,我国光伏电网容量将高达8.26MW,在2016年初期光伏网络容量将高达30WM。其二,据统计在2015年末期,光伏热积面积将要增加到55万平方米,在2016年将会增加为25万。随着十三五政策出台,我国加以关注光伏产业发展进程,建立全新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光伏产业60MW规划发展目标,实现乡村和城镇规划25万和城市规划目标55万。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不断颁发众多政策,完善当下光伏产业市场。例如:江苏省为了发展自身,就增加对本省光伏产业关注度,增加对企业投资。在发电环节投资了123.7万元,对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50万元,极大的促进江苏省的发展。江苏省这一行为,主要是受到我国发展战略影响,各个不同省市也要 学习国家发展理念,发挥各个城市自身优势[1]。

2、发展局限性分析

2.1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

光伏产业是我国具有代表性企业,其也是我国朝阳产业之一,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据调查,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在将会在近几年不断再加,但是站在短期发展形势来说,发展具有难度,压力较大。详细来说,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弊端,主要就是市场供求和需求弊端。在我国共有一百多家光伏企业,在2011年初期,太阳能能源产量高达37GW,在2012年达到45GW之多。结合世界的光伏产业能源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太阳能能源的高于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一半之多。但是结合本国国内市场和世界性市场来说,都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多,这样就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2]。

2.2实质性操作弊端

实质性操作弊端,主要体现在上网电量结算环节。就一个外资企业来说,其在发展中,结算工作环节,无法利用发票,去电网单位开展结算工作。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和原有就是,企业具有外资性,在开具发票时,无法对经营范围进行更改,无法的搭配发电财务补助。其次,一些家庭居住期间,在上网电量结算时,也具有这一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完善。其次,光伏产业在发展环节,也会受到不同机构和系统影响。例如:光伏产业和农业和林业联系密切,和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密切。但是光伏企业在和不同系统整合发展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在联系时,没有系统文件,不愿意审批等问题。

2.3光伏产业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

由于对补贴的依赖,导致的补贴政策变化对产业周期和起落的影响。政策补贴力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疲弱就容易引致补贴力度的收紧,欧洲是摆在眼前最活生生的实例。

3、解决方法阐述

3.1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增强和市场联系性

为了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完善当下存在问题,解决市场产能过剩问题,确保企业产业投资的合理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形式,优化国内市场,倡导分布形式发电理念,政府做好引领工作,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其次,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给予分布形式发电工作全面支持,把自身企业结合发展,为光伏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决分布形式发电问题[3]。

3.2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

上网电量结算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网系统不同企业和单位,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上网和下网系统,计量的形式和方法,利用科学性设备和装置,进行计量。建立计量标准,构建合理化量方案,完善和优化光伏项目管理方法和营销策略,为核算工作奠定基础,确保电费计算合理性[4]。其次,企业要增加和不同产业联系,包括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搞好关系,保证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光伏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需要政府和不同机构加以关注,不断完善发展中存在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利用科学方法和举措发展光伏产业[5]。

3.3政府减少补贴,应给光伏企业慢慢断奶,加强分布式光伏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联合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展目标在11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光伏电站为4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为6000万千瓦。“分布式是全球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首先,业务形态、市场机遇、融资渠道等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其次,政府在新能源发展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政策主导者和资源分配者,转变为市场监督者和配套服务者。此外,分布式的电力交易结构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电力交易市场的改革,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竞价上网、直供电等多种形式,实现新能源电站的价值回报。

结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自身发展弊端,包括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实质性操作弊端,上网电量结算难度较大,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面对这一发展现象,需要完善当下光伏市场存在弊端,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其次,也要增强和市场联系性,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增加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性,建立满足市场方案。

参考文献:

[1]辛魁武. 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贸,2014,12:169-170.

[2]陈晓梅,朱玉卿,贺筱筠. 国内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上)[J]. 中国电影市场,2011,09:17-21.

[3]张保民.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6:9-10.

第8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音乐产业;侵权;新媒介;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04-02

在我国文化产业中,艺术市场已逐渐成为带动中国文化发展、文化创新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我国精神经济学与艺术经济史学的创始人李向民教授将艺术产业分为三类:一是艺术生产部门;二是艺术传播部门;三是艺术经营部门。流行音乐不仅具备完善的生产部门、传播部门、经营部门,也因为其自身的特色成为艺术产业中的代表性产业。从传播技术和手段上来看,流行音乐与最新的、最时尚的科技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网络技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从受众群体上来看,流行音乐的受众群体思想较为开放,年龄结构较轻,生活富裕。正是由于流行音乐具有以上特性,才使它得以兼备艺术性和商品性双重属性,也就是说它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蕴含着巨大市场价值。现阶段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完整科学的定义尚无,暂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下的定义为参考: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归纳,中国流行音乐产业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影视业、音像业、广告业、咨询业、网络业、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

一、我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形成历程离不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可以将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体系的兴起阶段(1979―1989)。(2)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时期(1990―2000)。(3)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体系的整合期(2001年至今)。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中国的流行音乐产业开始逐步融入世界市场。同时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数字音乐把唱片传统行业改造成了IT行业,从此,中国流行音乐多了无数种赢利的可能性。从宏观上来看,当前国内流行音乐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这对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和质变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市场已基本形成,其将带来的商业利润是非常巨大的。这些综合的客观因素催化着我国音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然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等缺点也显现在音乐产业上,版权问题是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市场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盗版问题,据经济观察网记者焦建称:全世界95%以上的数字音乐都是通过盗版获得的。另外,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发达,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直接干预的成分较多,国家对于出版的限制,从某种程度上都阻碍了音乐市场的健康发展。从流行音乐的内容上来说,创意性不够,重复、抄袭等现象使得音乐产品缺少新意等因素都是阻碍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因素。

二、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市场规范及权益保护

国内各业内人士都指出了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的“三大诟病”――偷盗、欺骗、免费。面对这些盗版侵权行为而来的是整个音乐产业的业绩的下降 ,并造成音乐文化的倒退,因此解决版权问题是发展的基础,完善对音乐产业的立法,加强对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加大对支持正版文化产业观念的宣传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完善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市场秩序。由于我国的音乐产业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产业架构,因此,打造健康有序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链,打造音乐版权、音乐营销、艺人经纪、宽带业务与无线业务在内的完整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链,开创全新流行音乐产业营销模式成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之关键。同时,加强和改进对流行音乐产业创意、经营人才的管理和教育,相关部门制定与音乐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各高校也应该适当探索在高校建立完善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教育培训机制,促进中国流行音乐产业整体素质和质量的提高。

三、新媒介时代对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影响

中国流行音乐是和时尚新进的高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媒体对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物质载体,中国流行音乐同时也促进着新媒介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这里说之的新媒体是:以计算机、手机、MP3等电子科技为工具,以现代数字通信为手段,以网络交换为传播形态,以此构成对信息内容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应答传输和显示全过程,并应用于大众传播业和大众的直接消费中的传播手段。因为新媒介具有无时差、无国界、互动直播、快速传播文字图片、信息量大、多媒体直播及短信、彩信、博客、动漫、播客等灵活多变的传播手段。新媒介对流行音乐的传播起到了完全革新改变的作用。

不断创新、相互依靠是新媒介与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促进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发展,实现新媒介的经济价值必须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成熟、稳定的中国流行音乐网络平台,比如新浪乐库的免费视听加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二是要建立通畅的无线营销平台比如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中国无线流行音乐销售、传播上的网络终端平台。三是要建立多样化的流行音乐消费渠道:目前国内除了手机彩铃业务、QQ空间音乐等业务外,其他方面明显发展不足,这同时也说明中国流行音乐产业市场开发的前景比较巨大。四是要有强大的内容资源:在各大唱片公司与传播媒介对接后,传播平台内容的丰富会逐渐得到保证,但是唱片公司也需要逐渐适应市场,生产出更多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内容,需要流行音乐制作出多元化的产品。

四、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流行音乐产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与中国流行音乐音乐应该继续寻找新的结合契机,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商业模式。无线、在线音乐市场都应该进一步拓展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其他服务,如手机、游戏、博客、即时通讯等有效地融合,将音乐平台网站、社区网站、娱乐门户网站、唱片公司、电信运营商、手机生产商等有效整合,以形成明确的盈利模式。[12]总之,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高科技的进步,高科技的巨大利润空间也促进着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盈利模式的转变。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作为中国的朝阳产业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使得中国流行音乐产业更为快速、健康地引导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李向民,王晨等.文化产业:变革中的文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44.

[2]黄德俊.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环境及其发展途径分析[J].商业时代,2010(9).

[3]冯子标,焦斌龙.分工、比较优势与文化产业发展[M].商务印书馆,2005:68.

[4]刘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场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13.

[5]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64,105.

[6]赵沛.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8).

[7]焦建.数字音乐的好日子[EB/OL]. http: // . cn/today-media/editorials/2009-02-05.

第9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关键词:静宁苹果;比较优势;持续发展

一、静宁县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苹果总面积100.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4.3%,耕地面积的52.3%,人均占地面积1.725亩,栽培主要以红富士为主,约占栽培总面积的95%。2010年,全县苹果种植一举突破70万亩,此后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迅猛增长,为突显产业效益,全县按照连片规模发展模式建成李店河流域10万亩绿色苹果出口创汇基地,葫芦河1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基地。

图1静宁县苹果和甘肃省苹果种植面积比重

图2静宁县苹果和甘肃省苹果产量比重

二、静宁苹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理标志保护难度加大

2013年静宁县苹果总产量50万吨,然随着种植面积的持续扩大,静宁县果品储藏随之快速发展,冷库、气调库的发展,其库容量早已超过静宁苹果产量,2013年静宁县现代储藏业储藏能力早已超过130万吨,在库存为空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陕西、庆阳等地的苹果进入静宁县储藏库,出库时又与静宁苹果混装,由此造成了一个关于保护静宁苹果地理标志严峻的问题:静宁县独特的区域标识名存实亡,地理标志为唯一的静宁苹果如同虚设。

(二)商标滥用问题严重

多年来静宁苹果凭借耐储藏,果品优良等诸多优越品质在我国苹果销售市场上形势明朗,并连续多年在我国苹果销售市场上保持产地销售第一的优势,但最近几年,苹果销售市场上屡屡出现冒用“静宁苹果”品牌的现象,静宁各大纸箱企业,年生产各类纸箱7000万件,远远超过了当年苹果装箱的容量。

(三)劳动力水平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静宁县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剥离出来开始从事第二三产业,苹果产业作为一个半自然的再生产的农业经济,由于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力的作用大,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其经营者多为老弱病残,文化素质偏低,留守农村妇女构成,他们过多的是依靠既有的传统经营经验而非科学技术,由此造成了静宁县苹果产业的科技含量低,投资低,产出低的粗放式经营模式。

三、加快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栽培结构

静宁苹果要开拓市场走出国门,必须根据其市场需求在突出优势苹果品种富士种植的同时,进行栽培结构调整,在新增苹果园和部分老化的苹果园更新时可以增加种植欧洲人喜爱的偏酸口味的苹果品种,比如可以大幅增加适宜其生态条件的“粉红女士”。静宁苹果大多为晚熟品种,收获季节与欧洲主产国接近,引进早熟品种对于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很有必要。

(二)重视果品质量

农药残留是阻碍静宁苹果乃至中国苹果向欧盟出口的重要因素,要开拓欧盟市场必须解决这一问题采用无毒化栽培技术,按照发达国家先进的果品生产综合管理制度 (IFP)管理生产,在生产中优先考虑采用对环境安全的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量,注重苹果开花前和果实采收后的病虫害防治,在这一阶段可以采取常规的管理措施,适当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果园施肥向精确化施肥技术发展,减少化肥使用量。

(三)加快贸易方式转变

静宁苹果贸易出口仍是一种粗放式增长方式,其苹果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既缺乏国际竞争力,也不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想在未来苹果贸易中掌握主动权,必须加快静宁苹果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实施科教兴贸、品牌强贸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投入,加快传统苹果产业的升级改造,尽快实现出口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产业转型,努力提高出口苹果的技术含量,使之符合各项清洁、环保、绿色、无污染的国际标准,减少出口阻碍和各种贸易壁垒,提高苹果科技附加值对我国国际贸易的贡献度,努力实现苹果产业的转型。

(四)促进流通渠道的形成

贸易中的静宁苹果流通渠道形成过程是在一系列诱导和限制的因素下,潜在渠道成员最终结合并使静宁苹果运行的过程。流通渠道越长、越宽、越广,消费者购买苹果就越方便,苹果的销售量就越大,搞好静宁苹果产业的流通,首先应加强苹果市场体系的建设,扩大周边地区消费,并逐步完善城乡流通网络使之形成辐射效应。努力扩大静宁苹果出口比重,提高加工贸易层次,积极发展高科技,逐步降低苹果产业贸易对少数固有的市场的依赖。

(五)推进区域性一体化进程

静宁县二十年苹果发展历程看,不难看出静宁县苹果与周边天水,陕西苹果存在着恶性竞争的现象,静宁苹果商标的盗用,其根源就在于静宁苹果与周边主要苹果生产区相互恶性竞争的结果。未来静宁苹果的发展,需要更加主动的、积极的参加区域性苹果产业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与周边天水、陕西苹果的区域性地缘、地域合作,形成既有合理的竞争,又有彼此的合作的技术交流与市场资源共享的大市场,实现诸如人才,物资、技术的互通有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且能够彰显出各具自身特色、自身地区的独特优势,促进其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振华.中国苹果国际竞争力分析及产业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周晓蓉.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3]汪景彦,程存刚,李敏,李壮,张彦昌,徐锴,厉恩茂.我国进入苹果生产强国要跨的十六道门槛[J].果农之友,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