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循环的分类范文

水循环的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循环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循环的分类

第1篇:水循环的分类范文

播放视频《地球上的水》

师:刚才这段视频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水的信息,水是生命之源,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地球上的水。

【新知学习】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板书)

【课标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一个目的,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问:同学们都听过“井水不犯河水”这句话,对这句话,你们怎么看?觉得它有道理吗?

生:思考,回答。

过渡:自然界中,水的类型很多,其中就包括刚才提到的井水(地下水)和河水,那这些不同水体之间有没有联系呢?如果有,它们又是怎样联系的呢?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板书)

用一瓶农夫山泉矿泉水为例,提问并配合板图:

1.这瓶水在进入瓶子之前,是来自哪里?(千岛湖)

2.千岛湖水又是哪里来的呢?(降水、地下水、积雪融水等)

3.降水又是哪里来的呢?(大气水)

4.千岛湖的水最后又到哪里去了呢?(主要流到海洋)

5.老师现在将这瓶水喝掉,它又变成什么水了?(生物水)

师:地理上,通常将某种水的来源称为它的补给,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种水体之间是有补给关系的,例如,千岛湖水可以补给钱塘江。所以,井水是可以犯河水的。

提问:刚才讲的这些水体,如果按照空间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类,应该怎么分?

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过渡:为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三类水体的补给关系,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模拟水循环:

1.在一个平底大烧杯中加少量的水,盖满底部即可,把一个装有沙子的小烧杯放入水中。

2.用一块透明玻璃盖住大烧杯,并将大烧杯放在支架上准备加热。

3.点燃酒精灯,给大烧杯加热,观察烧杯内和玻璃片上的变化。

师:如果大、小烧杯分别表示海洋和陆地,请同学思考,如何用箭头来表示自然界中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的相互补给?

学生思考并请一名学生上黑板画图,其他同学补充。

师:(板图)

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水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是可以循环往复运动的,我们将之称为水循环。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板书)

1.定义(板书)

师:板书补充水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提问:所谓循环,就是有去有回,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哪些过程可以构成一个循环?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并板书:

2.分类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提问:1.淮河水参与哪种循环?

2.塔里木河水参与哪种循环?

3.海上暴风雨属于哪种循环?

过渡:刚才这个图是一个简化了的水循环示意图,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完整的水循环过程演示。

师:动画演示水循环并提问。

1.海陆间循环有地球哪些外部圈层参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2.陆地内循环有地球哪些外部圈层参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3.海上内循环有地球哪些外部圈层参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过渡:正是由于水循环能联系地球外部的四大圈层,所以水循环产生后,会对自然环境乃至人类活动产生深刻影响。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板书)

师:蒸发从能量的角度看,是一个吸热的过程,通过水汽输送以后,到其他的地区产生降水,这又是一个放热的过程。通过全球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会将热量从一地带到另一地。

1.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板书)

师:演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和黄河三角洲图片,说明水循环的影响。

2.促进物质迁移,塑造地表(板书)

师:淮南工农业发展需要不断从淮河取水,淮河的水会用完吗?为什么?

3.促进水体更新(板书)

师: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拓展延伸:

设问:水循环有着自身的规律,但是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在不断影响着水循环,你们觉得人类最可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地表径流、蒸腾、下渗、降水)

师: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果是合理的,那会造福人类。

案例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的影响(配图片)

师:如果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不合理,也会危害人类。

案例展示:2011年鄱阳湖的干涸(配图片)

学生分组讨论:

1.鄱阳湖干涸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2.鄱阳湖干涸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3.人类可采取哪些措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过渡:水循环的异常已经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包括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

案例:南京、北京的内涝(配图片)

分析说明:南京、北京的内涝,除了降水异常外,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下渗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师:淮南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政府提出要把淮南建设成山水园林城市,所以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家乡淮南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我们的校园也因为花草树木变得更漂亮了。

教师总结:看来,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类一定要遵守自然本身的规律,否则就会危害人类自身的安全。

第2篇:水循环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水循环; 水的良性社会循环; 水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水循环

1.1 自然水循环

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在太阳能和地球表面热能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水不断被蒸发成为水蒸气,进入大气,水蒸气遇冷又凝聚成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循环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② 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③ 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1.2社会水循环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破坏日益加剧,水还由于人类的活动而不断地迁移转化,形成了水的社会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不断取用天然水体中的水,经过使用,一部分天然水被消耗,但绝大部分却变成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排放,重新进入天然水体。

社会水循环是自然水循环的一个附加组成部分,对自然水循环产生强烈的相互交流作用,不同程度地改变世界上水的循环运动。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对水资源时空分布进行干预的直接方式,在人类大兴水利带来巨大生产效益和能源效益的同时,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

2. 新型社会水循环概念

鉴于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紧密的交织在一起,社会循环依赖于自然循环,又对水的自然循环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而且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已经威胁到了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张杰院士与李圭白院士分别提出了“水的健康循环”与“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概念。

2.1 张杰院士 “水的健康循环”概念

“所谓水的健康循环,是指充分尊重水的自然运动规律,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同时对废水进行再生净化,使上游地区的用水循环不影响下游水域的水体功能、社会循环不损害自然循环的客观规律,从而维系或恢复城市乃至流域的良好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张杰院士如此定义水的健康循环。 依张杰院士的观点,实现水健康循环的策略包括节制用水、污水深度处理与有效利用、修复城市雨水水文循环、控制面源污染以及实现水资源统筹管理等。其中城市里的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即再生水供应系统是关键,是我国水健康循环的切入点。城市排水系统是促进城市用水健康循环、恢复水环境的生命线。

2.2 李圭白院士 “水的良性社会循环”概念

对城市污水进行处理,使其排入水体不会造成污染,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称为水的良性社会循环。城市由未受污染的天然水体取水,一般是比较经济的,因为为满足用水对水质的要求(特别是生活饮用水)而进行的水处理比较易行。当水资源短缺危机出现时,为减少由天然水体取水的量,可以采取循环回用使用过的污、废水的方法。将清洁的冷却水循环使用于工业用水,比较简单,也比较经济。将含废弃物较多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回用于工业,为满足工业用水水质要求而进行的水处理会复杂得多,且也比较昂贵。将尽量多的污、废水回用于工业,可以显著减少由天然水体的取水量,缓解水资源危机。

3. 水资源管理

那么什么是水资源管理呢?我国的水资源管理现状又如何?从水资源管理角度,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优化水资源的利用,进而向形成水的良性与健康社会循环迈进呢?

3.1 水资源管理概念

水资源管理是指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2 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绝大部份仍采用计划经济的形式。管理体制亟待改变。水资源管理矛盾甚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和价格关系混乱。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所有权、行政权和经营权混乱,以行政权、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的管理。国家水资源所有权受到条块分割,水资源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存在政企、政事不分的情况,由于混乱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了水资源价格管理的混乱。

二是价格水平明显偏低。由于水价偏低,水利部门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水利工程老化,缺少资金维持和管理,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受到限制。由于低价供水浪费巨大,加之排放、污染治理和节水措施开展不力,给水环境和供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3 我们所能采取措施

为了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外水资源管理的体制与共同做法,我们国家对水资源管理开发和有效配置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重新确立对水资源价值的认识

我们改变过去对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点,重新确立水资源价值的观念,确定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

2、理顺管理体制,实行“多龙治水,一家管水”

首先要进一步坚持国家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执行主体地位,做到权利和责任统一。二是现在执行的《水法》是我国制订的第一部水法规文件,对规范水事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适时修改“水法”,实行“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依法用水”的新格局。三是改革管理体制,实行“多龙治水,一家管水”。在认识问题、法律关系问题上理顺后,还应该按照“事权分开、专业高效”的原则,调整部门职能。

3、改革水价制定依据,逐步实现成本定价

随着用户支付能力的增强,实现内部成本水价收费制度。在此基础上,增加考虑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的、必要的如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水灾害防治等外部成本,实现全成本定价。即逐步实现由成本定价向边际成本定价过渡,最后达到边际机会成本定价,使水价格真正地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在改革水价过程中,还应注意年度的水价结构,实行递增水价和季节水价,以较好地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匀的矛盾。

4、充分运用经济手段,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通过对水资源和水价的分析,水的定价原则没有实现商品定价原则时,水利水电行业是“不完全竞争产业”,它不同于完整意义上的竞争产业。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创造条件,使水利行业向“两化”过渡,即向水利服务功能社会化、水利经济产业化过渡。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是水资源开发、保护、利用的两把利剑,缺一不可。

4. 总结

综上所述,水资源是地球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一切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水循环对整个地球物质的持续与平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人类,水资源与水循环都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了我们自身及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行动起来,采取措施,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以求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从而减少对水的大循环的影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王浩. 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现状和未来[J ] . 水利水电技术,2006 ,37 (2) :7 - 14.

[ 2 ]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 R] . 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2.

[ 3 ] 中国工程院“西北水资源”项目组.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 ] . 中国工程

第3篇:水循环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 分布式水文模型;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03-0046-01

1 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

由于水体存在流动性、空间变异性的特点,现阶段水文模型有两种,分别是集总式水文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这两种水文模型最大的不同是其水体的水利学特征分布是否均匀,根据水利学分布特征的不同,两种水文模型在概念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分布式水文模型是通过水流的偏微分物理方程来展示水体在流域时间、流域空间上的变化规律,考虑到周边环境、初始条件等数据,采用一种离散化的计算方式,对其进行分析求解。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有很多,模型参数主要依靠其水体移动介质的物理特性来测量、推算,分布式水文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对流域下垫面的研究。1969年首次由国外学者研究出分布式水文模型,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分布式水文模型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与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等相关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分布式水文模型更多的功能与效用。

2 WEP-L模型基本原理及水资源评价口径

2.1 WEP-L模型基本原理

WEP-L模型是一种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参考WEP-L模型就能了解到自然界中水循环的各个要素模拟情况,WEP-L模型的模拟对象包括天然与人工这两种,其中天然的对象是坡面-河道的主循环过程,人工的对象则是供-用-耗-排的侧支循环过程,这两种模拟对象的耦合关系需要水量平衡、各项循环要素间的水力联系得以实现。WEP-L模型可由平面、垂直这两种结构形成,其平面结构由坡面汇流计算出各项高带高程、坡度、Manning糙率系数等,通过一维运动坡法计算流体的坡面径流,从其流域最上游开始计算,直到追算至最下游,凡是河道内存在下游条件汇流就可使用一维运动坡法。WEP-L模型垂直结构是按照从上到下的方式,其研究对象包括融雪与冰川层、植被与建筑物截留层、土壤表层、过渡带层以及深、浅层地下水层等,由于不均匀的土地利用,通过使用马赛克法计算出每种土地类型平均面积值的地表面水热通量,可反映出表层土壤含水率、土壤蒸发以及草、作物、树木根系吸水等情况,为对生态需水中土壤水作用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土壤、水面、植被蒸腾等各项蒸发量在水循环系统各要素模拟中,可参考土壤-植被-大气通量交换方法进行计算,根据地表径流的产流模式可分为超渗、蓄满,其计算方式也要有所区别,例如超渗可采用Green-Ampt模型,蓄满可采用Richards方程计算。山坡斜面土壤层计算方法可采用壤中流法来计算, 浅层地下水运动主要的计算方法是二维数值法计算,浅层地下水运动与非饱和土壤水、河水呈动态藕合关系,融化积雪的算法主要依靠温度指数法,为进一步计算出蒸腾蒸发量,可通过WEP-L模型模拟地表面-大气间能量循环过程,就能得出具体、精确的蒸腾蒸发量。

2.2 水资源评价口径

水资源有三种评价准则,基于水资源准则的有效性、可控性、可再生性又可分为三种评价口径,分别代表了狭义、广义水资源量、国民经济可利用量。本文从狭义、广义水资源口径对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做出评价。不重复的有效蒸散发量加上狭义水资源总量就可以得出广义水资源总量,狭义水资源其中包括地表水资源量、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符合现阶段水资源概念。

3 分布式水文模型应用实例研究

3.1 研究实例概况

本文以黄河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为例,主要对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进行研究,本次研究区位于黄河中游的河龙区间,其中含有三个水资源三级区,分别为河龙区间左岸、吴堡以上右岸、吴堡以下右岸。河龙区黄河干流全长约为725千米,面积约达11万平方千米,两岸有众多细小分支流汇人,黄土极厚,地形龟裂,集中降雨强度大,植被稀疏,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带,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其也是黄河一带重要的产沙区。

3.2 分析方法

通过WEP-L模型模拟河龙区四十五年的水循环过程,并将其下垫面条件与无水土保持措施条件的水循环模拟过程进行对比,可直接反映出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具体分析方法如下,首先制定出划分子流域与基本计算单元,将河龙区分为多个流域、高带等,每个高带则看作是一个计算单元。为保证WEP-L模型计算的精确性、有效性,可通过饱和导水系数、Manning糙率、地下水含水层的传导系数与给水度等进行校正。两种对比的模拟过程在保证各项参数相等时,Manning糙率会随着土地利用率而发生变化。

3.3 结果与探讨

在河龙区采用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使植被条件、土壤条件、局部地形与地貌等条件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反映出水循环的垂向过程、水平过程、流域水循环各项要素过程,其过程的变化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水资源量评价口径,随之形成多种水资源量评价口径。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使河龙区增多了局部蒸发量、减少了无效蒸发量、广义水资源量明显上升。河龙区采用水土保持措施,有效增加了水资源效应与土地利用率,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就是水土保持对水体、流域、水沙等变化产生作用的结果。传统研究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的方法有水文法、水保法,但这两种方法都无法反映出广义水资源效应,分布式水文模型则可为研究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提供有力的依据。现阶段还没有找出分布式水文模型计算减沙效应的方法,但值得一提的是,分布式水文模型会是今后水土保持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中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史晓亮.基于SWAT模型的滦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与干旱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

[2]刘佳嘉.变化环境下渭河流域水循环分布式模拟与演变规律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3]董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0.

第4篇:水循环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地图;载体;工具;地理思维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记忆地理知识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地图。所以必须重视地图。而且,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地图正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和更广泛的应用。在政治、军事、商业、旅游等活动中都要运用地图 。从这方面上讲,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利用这个能力来培养地理思维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是识图和用图。

大学地理教材中有着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可能有的学生会认为,看图太费时间,不如看书来得快。却不知看图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经久不忘,易于运用,防止死记硬背造成的耗费时间,枯燥乏味,知识张冠李戴等缺点。所以从整体效果上看,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效果却很明显。

首先,学习地理,应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图”,定能事半功倍。地理内容纷繁多变,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首先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例如,“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内容,应该结合其在中国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来学习,第一,这条分界线是“0℃等温线分界线,河流是否结冰的分界线”(分界线以南不结冰,分界线以北结冰);第二,这条分界线是南北方的分界线;第三,这条分界线是大约800mm等降水量线,分界线以北是中国半湿润区,以南是湿润区。这样才能解释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准确解答,因此想弄懂和解答题目脱离了地图是行不通的。

其次,平时要多看图、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洋环流”、“山河分布”、“地质结构”、“气旋反气旋”、“铁路干线”、“工业中心”……于是,我们就可以准确而有效地从中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

最后,利用结构图的相互关联性和整体性,使同学掌握知识的整体脉络和细枝末节。大学人文地理中分析区位因素,是从图示法开始的。指导学生对区位因素进行分类总结,把握知识的脉络,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并随时展现在大脑中形成图形定势,如:通过水循环想到地球上的水循环这一章的完整知识结构图,马上连想到水循环概述、水量平衡、蒸发、水汽扩散与输送、降水、下渗、径流。接着就会想到水循环基本过程、水循环的类型与层次结构、水体的更替周期和水循环的作用与效应等等内容。

在地理思维中,丰富的表象是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基础,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与运用,使头脑中形成丰富的地理表象储备。因此,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思维,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能力,才能学好地理。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创新教法》

[2]朗曼1+1网

第5篇:水循环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暖通空调;安装施工;问题;技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 TB494文献标识码:A

引言:暖通空调安装工程现在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暖通空调系统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效果。暖通空调系统对施工的技术规范性要求很高。但目前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仍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如施工过程中的管线、设备的定位和标高交叉、暖通空调系统设备噪声超标、空调水系统水循环不畅、结露滴水等等问题。为此,规范好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的技术问题,才能确保建筑物内的暖通空调系统运行正常。

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暖通空调系统是现今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人们创造一种的舒适的室内环境。暖通空调的安装具有极高的技术性,如果某个施工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降低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质量,严重时造成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故障。主要体现如下:

(一)管线、设备的定位和标高交叉问题

建筑物内的各种专业管线多而且复杂,尤其是暖通空调系统的管线,多并且管道尺寸比较大,涉及到送回风管、排风管、冷冻水管、冷凝水管、喷淋管、消防管、电气桥架等等,这些管线由于管线的不同性能用途不同,所以在安装上要对其定位和标高交叉问题高度重视,如果安装上没有注意这些细节,很容易给后期工程施工造成困难,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二)设备噪声超标方面问题

暖通空调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噪声超标方面问题,主要跟空调末端设备运转有关,特别是在空调末端设备设计和安装中容易产生噪声,部分暖通空调安装施工单位对空调设备进场检查不仔细,没有通电试运行,测试超声标准是否规范。同时在暖通空调安装过程中,工作人员缺乏防止噪声的专业知识,没有协调配合控制好噪声超标问题。

(三)空调水系统水循环问题

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最关键的技术在于合理处理空调水系统水循环,也是整个安装施工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如冷冻水系统管道循环不畅、水系统管线交叉协调不当,形成的气囊影响了管网的水系统循环,如果空调水系统管道不够清洁,受到某个物体的阻塞,也会影响空调水系统水循环的正常工作。

(四)结露滴水问题

暖通空调系统如果在安装环节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在运行中出现结露滴水问题,这跟劣质管道材料有关系,如保温材料容重不足或保温材料厚度不够等。另外在暖通空调安装施工过程中,管道与管件、管道与设备之间连接不严密,冷凝水管路太长等也是结露滴水原因之一。暖通空调一旦长期出现结露滴水问题,将会使保温材料失效、防潮层破损,产生暖通空调的质量问题。

二、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技术规范

(一)管线综合设计规范

在暖通空调安装施工过程中,要对建筑物内各项管线工程统一安排,设计好各项管线工程的分布,合理安排位置和走向,避免出现工程直接的冲突矛盾,影响暖通空调安装施工进度。管线工程综合设计要根据管道的性能和用途而定,暖通空调安装单位应该跟管线工程有关的单位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无论是管线定位,还是标高交叉问题,都要确保众多功能各异的管线布置得当,并作出管线综合布置图,详细注明各种管线的位置、标高和走向。其中重点在风管设计上,要与吊顶高度保持一致,风管走线不宜太长,合理安排空间的利用价值,提高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完善噪声超标的技术处理

首先要对空调设备在使用前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最好要进行通电试运行,如果出现噪声超标的质量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更换,排除暖通空调出现噪声超标的质量问题。其次就是要在安装过程中完善噪声超标的技术处理,在设备安装时,应采取有效的减震措施,如加装减震吊架或减震器,设备进出风(水)口设置减震软接等,并对空调机房进行吸音处理,采用隔声材料做成围护结构,或是采用凹凸型吸声板作为机房墙面或吊顶板,减少噪音外传。在风系统安装时,在风机的不同部位设置不同的消声器件,如在风口处可采用消声百叶,在将消声弯头设置在风管弯头部位等等。

(三)水循环故障的技术解决

暖通空调系统水循环的畅通是暖通空调正常运行的保障,当暖通空调安装出现水循环故障时,主要考虑两方面的技术问题,一是对管道质量的严格要求,要确保管道温度、水压得当,耐腐蚀等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管线的倾斜度、标高改善水循环故障问题。二是要改善水质,对冷却循环水进行物理排污,或者是通过化学法投加水质稳定剂法和离子交换法,防止出现杂质阻碍水循环。另外在管道安装过程中,应注意在施工间断期对管口进行封堵保护,防止异物进入管道内,造成循环水管道堵塞。

(四)水凝结的技术处理暖通空调出现冷凝水,可造成空调系统运行能耗加大或滴水破坏室内装饰等问题。在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要合理设计好管道的位置,其长度和坡度都应适宜,要尽可能的让冷凝水能够顺利排出管道外,也可以设置水封装置和透气装置。同时对于管道的保温作用也要严格要求,要保证管道材料的密闭完整,避免出现冷损的情况,如果出现了冷损,要及时做隔热处理对保温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冷凝水不会影响暖通空调的正常使用。

结语:通过以上对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技术规范的探讨,可见暖通空调安装并非易事,而是一个相当系统而又繁琐的工程,需要具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还需要随时对暖通空调安装技术进行调整和完善。要准确把握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对综合管线、噪音超标、水循环故障、凝结水的防治等各个方面的技术处理,加强各专业配合,逐步提高暖通空调安装施工的技术水平。参考文献:

[1] 贺新.浅论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安装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4):17-18.

[2] 梁晓东.BSCE新工厂暖通空调节能与自控改造设计[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22-23.

[3] 满超.浅谈暖通空调安装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方法[J],《华章》,2011;(20):27-28.

第6篇:水循环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暖通空调;施工;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TB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暖通空调安装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空调安装对于整个空调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安装是否合理会影响到空调在使用中是否会产生相应的问题。

1.1管线、设备的定位和标高交叉问题

暖通空调设备安装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涉及很多管道的安装。由于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之前只对管道和设备的标高进行了初步规划,在出图之前没有进行仔细的校对,会出现管线标高、定位交叉严重等问题,给施工过程造成一定的困难。暖通空调的管道多而复杂,并且管道用途也各不相同。如空调末端设备、冷冻水管、冷凝水管、送回风管、排风管、消防管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在图纸不清楚的情况下贸然施工,会使许多管道安装在不该安装的地方,影响工程质量。

1.2噪声问题

空调噪声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设计和安装产生的。首先,由于国内很多厂家生产的大风量空调机组的实际噪声情况要比厂家所提供的样本参数要高;其次,就是空调设计本身的不完善,长时间运作,使得空调末端设备的碰撞次数增加而产生噪声;最后,空调的设计涉及很多的专业知识。如建筑知识、结构知识、环保知识以及声乐知识。我国目前的设计人员只了解其空调自身的设计原理,对其他所关联的知识所知甚少,在设计中并没有全面考虑噪声以及环境问题。

1.3空调水循环系统的问题

空调水循环系统是空调施工的关键,如若水循环系统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空调不能正常使用,所以保证水循环系统的通畅是空调设备安装的重点。首先,管道布局不合理是影响水循环的原因之一。杂乱无章的管网会出现气囊现象,影响管网循环;其次,水系统的管道不清洁也是影响水循环的原因之一。冷却水的水质较生活用水差,管内不清洁,造成腐蚀堵塞等现象,影响热交换效率;最后,由于处理冷却水的方式众多。如加药处理、管道预膜处理等,都会对水质产生影响。

1.4水凝结问题

空调系统在运作中经常会出现结露滴水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造成漏水的原因主要有:管道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未按操作流程施工;管道、管材质量低劣,在进场之前并未进行仔细检查;水压试验流程不规范;保温材料厚度不够,导致运行时外表温度达到露点产生结露;保温材料与管道结合不够,紧密,导致潮气进人保温层产生潮气。而造成穿墙处冷冻管滴水的原因主要有:保温不严密,保温层破损脱落;盘排水口被异物堵塞,安装后没有清理。对于吊式柜机、风机盘管滴水盘的保温材料损坏而导致的滴水盘结露。由于凝水管路太长,在安装施工时与吊顶产生碰撞或者坡度难以保证,甚至冷凝水管倒流导致滴水现象。

2针对性施工建议

2.1管线问题

2.1.1合理设计管线

首先,应将所有的工程管道进行分类:给水管道、排水管道、中水管道、热力管道、燃气管道、空气管道以及供配电线路或电缆,根据不同类别的管道,进行不同的布局设计;其次,一旦出现布置设计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如方向、地点出现问题,要立即协调各个有关部门,及时将意见整合并加以改善,达到空间布置的合理协调;如若出现自身布置不合理影响了整体的布局。如在整体上出现交叉,以及同时挤占同一个空间。此时,应当从整体出发,优化安排,合理布局,让功能和布局体现出最大的完美性。

2.1.2注重风管设计

对于管道材料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质量检验合格标准的管材。在总体布置管线时,一定要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充分利用空间从而提高空调使用效率。对于具体施工应注意以下细节:在保温材料上应选择厚度30mm,并且是难燃级夹筋铝箔复面闭孔酚醛泡沫材;用压敏胶带连接接风处,并且要求夕砚光滑,风管的镀锌存在损坏的,应该进行刷防锈漆保护处理;风管走线不应太长或者太短,过长会增加其他管材在布置时的难度;风管穿过防火墙与防火阀连接通道,应采用壁厚大于1.6mm的钢板,外涂水泥砂浆。

2.2噪声控制

2.2.1科学合理的排布管道

为了阻止噪声扩散,首先是对于各个缝隙进行封堵,由于空调安装需要各种管道穿过墙体,就会造成一定的缝隙孔洞,应将所有缝隙孔洞封堵,以降低噪声;另外,需要控制好风量平衡问题,风量的不平衡会造成各部分支管因风量过大而产生噪声。

2.2.2安装消声器

消声器是一种有效降低噪声的手段,对于消声器首先应当注意的是,消声器所产生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暖通空调的噪声主要来自于中低频为主的风机,所以一般采用阻性或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可以起到较好的消声效果。

2.2.3减振控制措施

暖通空调系统中的部件在运行时都会产生振动,振动产生声音,又经过管件以及设施传播到房间中,最终产生噪声。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在设备和基础间安装有弹性的材料,有效地控制暖通空调所产生的振动,减少噪声的传递。

2.2.4设备房的噪声控制

在选择位置上,尽量不要靠近空调房间,可以采用双道门进行有效的隔声,并且通过贴加吸声材料进行吸声隔声处理。

2.3水循环系统

首先设计要科学合理,整个水循环的管道布局也应该合理,既不影响整体,又能充分利用空间。管道的质量。鉴于冷却水的自身特点,在管道连接过程中要考虑到温度、水压、水的侵蚀、间隙停止运转故障等因素。因此,应采用合理设置管线坡度、标高等方法来改善水循环所产生的问题。改善水质。改善处理冷却循环水的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处理水质的方法为排污法,连续排污量要控制在循环水量0.5%一1.0%左右。新安装的水系统和已完全除垢的系统可以进行一周或者两周一次的排污。化学法常用的方法有投加水质稳定剂法和离子交换法。投加水质稳定剂法是在水中投加具有阻垢、缓蚀、杀菌、灭藻作用的水质稳定剂。此方法需要进行水质分析,并且技术要求很高,操作复杂,一般很少采用。

2.4水凝结

风管和冷冻水管必须采取保温措施,应注意保持其完整性和密闭性。管道保温的完整性主要体现在不允许出现冷损的情况,如果出现了冷损表面,应马上进行保温材料敷设隔热的处理。对于其密闭性,要求所有的保温层不允许存在田可破损,且交界处都必须粘贴紧密,保证密封不透气。

风管和冷冻水管的保温都应根据不同材料而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如果选择铝箔玻璃面保温,就会出现破损和粘贴处脱离的现象,从而导致空气进人管道,产生凝结水。所以在选择保温材料上,建议选择闭孔泡沫保温材料,此种材料即使出现局部破损、保温层被破坏的情况,也不会因空气进人而产生大面积的失温效果。

对于管道设让管道的长度和坡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并且管道的设计和布置应适合冷凝水尽快排出。如果需要,可以设置水封装置。

3结语

暖通空调正在逐步进人每一个家庭,市场的趋势也在逐步增长,对于未来广阔的市场和随之而来的问题,我国的技术人员与施工人员都应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不断地创新。

参考文献:

[1]郭胜杰,宋斌.浅谈暖通空调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有效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3)

[2]吴海兵.浅谈暖通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山西焦炭科技,2008(10)

第7篇:水循环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水循环;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

1、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指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影响自然水系统的各种主要行为。社会水循环概念提供了一个将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影响自然水系统的各种主要行为有机综合在一起的理论框架,并为科学定义水资源管理之概念提供了理论工具。

目前,人类正面临越来越多主要来自社会经济系统的水问题,这一客观形势正推动水科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关注水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循环运动过程。开展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出于两个背景: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淡水供给,二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及其它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有学者中肯地指出: “水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又一次重大转折,进入了水资源水文学发展阶段,从此水文学不仅要研究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平衡和变化,还要扩展到人类社会之中,研究水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循环、平衡和变化”。

2、可持续水资源和水资源安全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而水资源循环转化的系统性和水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纽带作用,必须对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水资源综合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和层次:水资源的发电、航运、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等各种用途的综合管理,强调生态保护前提下的水资源需求管理和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持续发展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见于《世界保护战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并有众多定义。[1]其基本思想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2]它的核心是资源在当代人群之间以及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前提是每一发展阶段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管理已成为国内外与水资源有关的所有机构的共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水管理研究所等都在大力推行水资源综合管理。

水资源安全及淡水供给安全,定义为“以可承受的价格为生活、生产和生态提供足够安全的水”。近二十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外源环境污染直接排放、转换、迁移进入水生态环境,已使我国主要淡水水系的部分流域或近海水域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失衡现象。水体环境污染物失衡及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和国民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资源安全的实质是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由于很多地区常规水资源量有限而开发程度很高,增加供给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水资源需求管理成为实现水资源安全的最重要措施之一。[3]

3、水资源社会经济研究

水资源的经济研究以水资源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学原理在水资源经济实践中运用,论述水资源、水经济、水环境、水文明等各种水问题,由此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工作在目前中国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对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性,是未来水资源发展中的指引方向。[4]

3.1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只是由于这一支柱长期在国民经济中处于“隐性”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探索这一国民经济的“有形化”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在水资源的管理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通过社会市场化的经济思路,把使用中严重背离水资源“价值规律“的现象加以改正和消除,最终利用市场经济这一手段完成对水资源的改造,形成水资源的良好经济脉络系统。[5]

3.2 水价制度与改革研究

水资源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关系到水资源的方方面面,但最核心最直接的还是水价改革问题。这是因为水价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宏观经济政策,又涉及到水利的投入、运营管理和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尽管中国水利在水价改革上遇到诸多问题:全国水价发展不平衡、水价形成机制不尽完善等,但我们仍然在以尽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管理机制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水价改革力度,理顺机制,推行科学的水价分类制度,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营造良好的水利发展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效益。

3.3 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增加地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开辟第二水源。这里主要是水资源质量的提高,城市的高速发展使生活工业污水量不断的增加,如何把这些水资源二次利用好的课题越来越突出。现在日本和美国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均超过80%,而我国不超过40%,较低的利用率使的本已匮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尤其在国家出现大旱情况下,节水及提高重复水资源利用率的话题更是尤为迫切,也更有现实意义。[6]

不断的提高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最终把水资源的总量搞上去,这是进行水资源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3.4 水资源市场配置规律研究

水资源的市场经济化以社会为主体,不仅是纯经济、纯水资源的问题,更是在社会发展中如何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水资源经济资本化经营效率,紧密的联系社会,达到合理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4、中国社会经济水循环研究展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使生态保持平衡已成为焦点问题。关于水资源危机和水环境的问题人们正在做出努力寻求解决方案,而所有的行动告诉我们,面对当今水资源多方问题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逐步达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化,以最少的水资源消耗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英)伊恩.莫法特.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和政策[M].宋国君,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文华.开创生态农业新纪元[N].人民日报,2002-03-23.

[3]甘泓,王浩.水资源需求管理―水利现代的重要内容[J].中国水利,2002(10):66-68.

[4]王春元.水资源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第8篇:水循环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雨洪管理;径流系数;排水系统;雨水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6.03.101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街道、公路和建筑等不透水区域大幅增加,改变了水环境的自然循环过程,导致城市雨洪问题时常发生。

1城市雨洪问题

传统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只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通常包括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在实行雨、污分流的情况下,雨水径流由排水管道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污水经过处理后,排入水体或回收利用。在降雨过程中,雨水落在城市以外的地区时,雨水会被土壤和植物吸收、过滤;雨水落在屋顶、街道或停车场时,无法渗透进入地面,导致地表径流、径流系数增大,这加重了城市排水和河道行洪的负担,进而引发汛期地面积水现象和局部洪灾。雨水通过市政工程收集系统和排水系统排入附近水体,由于其携带垃圾、细菌、重金属和来自城市景观的其他污染物,会污染附近水体的水质。城市雨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威胁到了现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其高流动性会侵蚀和淹没城市街道,破坏生态环境。当出现强降雨情况时,降水量可能会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进而对现有的城市排水设施造成巨大的冲击。

2低影响开发技术——LID

雨水排水系统强调完善雨水的集蓄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单纯的雨水控制向雨洪管理、雨洪资源科学利用转变。绿色雨水排水系统基于源头控制、传输汇流和末端控制三阶段,整合了水文流动、人类活动、能源利用、动植物等因素,构建了以自然的绿色生态网络为基础的排水系统,采用了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的方式,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可控制雨水径流量,减少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科学利用雨水资源,从而保护城市水环境和促进城市良性水循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相关专家提出了一种暴雨管理技术——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技术。LID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管理暴雨的方法,其用生态化的“源头控制”技术代替了传统的“终端处理”技术,尽量缩小了不透水面积,以维持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状态;提高了城市雨水利用效率,减轻了雨水引发的面源污染,实现了科学的城市水循环;结合城市特点协调了雨水控制、雨水利用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强化了生态化、综合性的雨水控制、利用措施,实现了开发区域、建设项目与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LID技术通过渗透、过滤、贮存、蒸发和滞留等方法,可保持场地开发前原有的水文特征,控制径流污染,减少不可下渗地面所造成的环境冲击,实现了开发区域的可持续水循环,具有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LID的主要措施包括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和雨水利用等。

3国内外绿色雨水排水系统的发展情况

3.1国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雨水资源管理的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很多国家使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从水量和水质管理的角度,采用工程、非工程等多种措施实行生态排水,使降水尽可能地进入自然水循环,从而促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费用和维护城市水循环的生态平衡。日本兴建了多种形式的滞洪和积蓄雨水的蓄水池,并将积蓄的雨水作为路面喷洒、灌溉绿地等城市杂用水。这些设施大多建在地下,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此外,在屋顶修建的蓄水系统或渗井与渗沟相结合的回补系统可有效收集雨水,最终可回补地下水。目前,德国的雨水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产业化阶段,市场上已大量存在收集、过滤、储存和渗透雨水的产品。德国的城市主要利用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和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是城市雨洪管理的先驱城市,拥有美国最成熟、最综合的绿色基础设施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市多组合的政策和雨洪方案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比如花槽、雨水花园、洼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绿色街道等贯穿于波特兰市的各停车场、建筑物、学校、企业、政府机关和公共开放空间。新西兰北岸市处理道路径流的工程与风景园林紧密结合,有效地削减了雨水径流量,并通过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吸收、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城市附近的溪流,还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3.2国内

目前,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已出现了以城市雨洪利用为主旨的绿色城市排水系统的实践案例,其大都集中于广场、公园和步道。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工程中的雨洪利用系统包括排水管、渗排管、雨洪检查井、雨洪汇集井等;国家体育场的屋面雨水排水系统采用了重力排水系统与虹吸排水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国家游泳中心实施了屋面雨水收集利用工程,能全部拦蓄设计标准内降雨形成的径流,减少了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的水量,也增加了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4结束语

我国城市雨水绿色排水系统的发展与国外相差很大,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缺少新的方法和理论指导、技术方法落后、管理效果不佳,对城市雨洪管理的研究不足,且城市雨洪管理仅限于北京、上海、深圳等比较发达的地区的项目中,没有形成系统的城市雨洪管理网络。目前,以控制洪涝、利用雨水、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增值地产等为目标的城市绿色雨水排水系统正在不断发展着,相信其会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建龙,车伍,易红星.低影响开发与绿色建筑的雨水控制利用[J].工业建筑,2009,39(03).

[2]KuoFE,SullivanWC.Aggressionandviolenceintheinnercity:impactsofenvironmentviamentalfatigue[J].EnvironBehavior,2005,33(04).

第9篇:水循环的分类范文

一、 用词不恰当

1.P8,“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决议中规定,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太阳系小天体。”这段内容中的“包括”一词用法不当,建议修改为“分为”。这是因为,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的决议中,规定的不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增加了谁、减少了谁,谁是、谁不是,而是把“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重新进行了分类,由原先的分类方法变成了现在的三分法。

同时,这段表述在“小天体”前加定语“其他太阳系”,作为对“小天体”范围的一种界定,显得罗嗦,语言表达不简洁。建议把“其他太阳系”删除。

2.P14,“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这一表述中的“高峰年”、“低峰年”用词过于口语化,不严谨。建议修改为:“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极大年,黑子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极小年。”

3.P26,“除了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大些,密度相对小些,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镁和铁的比重则相对增加,密度也比硅铝层大,称为硅镁层。”这段内容中的“比重”一词易让人产生歧义。因为“比重”可解释为:一种事物在整体中所占的分量;也可解释为:物质的重量同它的体积的比值。如果以后一种解释来理解,则会造成表达语意上的矛盾和混乱。这是因为,人们日常对“比重”和“密度”的理解是相近的,甚至是相同的。再者,从上下文语意看,“除了氧之外”的表述可有可无。因此,建议将这段内容修改为:“地壳上层硅和铝的含量多些,密度相对小些,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镁和铁的含量则相对增加,密度也比硅铝层大,称为硅镁层。”

4.P32,“于地表的岩石受到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破坏作用,其理化性质发生变化,如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等,这个过程称为风化作用。”这段内容中“破坏”一词使用不当。这是因为,一般来讲,“破坏”是贬义词,是指对组织、事物的损害、损坏。而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作用促使岩石颗粒变细、矿物成分改变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不能单纯说成是破坏。事实上是,温度、水、大气、生物等的作用促使岩石颗粒变细,促进了土壤的发育,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为生成有机质、新岩石提供了可能。这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孕育的过程,建设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因此,建议将“破坏”删除。

5.P36,“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如上一条所述,这里用“破坏”一词并不恰如其分。根据上下文内容,建议把“破坏”改为“风化”。

6.P45,“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射到地面。”其中的“射到”一词不太恰当。这是因为,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朝上射向高层大气和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但是,大气逆辐射并不能全部到达地面。因此,建议把“射到”改为“射向”。

二、 语法不规范

1.P16,“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称为恒星日。”这段表述中的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尤其后一句,因过分的省略,造成语言跳跃性大,缺少应有的过度,让人理解起来有难度。建议修改为:“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叫一个太阳日;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恒星日。”

2.P44,“地面吸收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大气层)释放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这段内容中的“释放”和“辐射”同为动词,皆为谓语,造成谓语重叠。因此,建议将“释放”删除。

3.P60,“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这段表述由于主语模糊,谓语缺失,造成语句不通顺,语意不清晰。根据下文语意,建议修改为:“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水循环,能量在地理环境中作大规模的转化和交换。”

4.P61,“去河流实地勘查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这一表述动宾搭配不尽合理,读起来拗口。如修改为:“去实地勘查河流时应注意安全,避免掉进河里。”会更清晰、容易理解。

三、 定义不确切

1.P12,“太阳辐射是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这一定义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这是因为太阳辐射不仅是指能量,还指能量传递的方式和过程。建议将原表述中“能量”前的“的”删除。

2.P31,“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这一定义易让人产生多处歧义。(1)“岩石圈”后加“(地壳)”易让人认为“岩石圈”就是“地壳”,两者为同一概念。而事实上“岩石圈”和“地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岩石圈”是从物质组成上讲的,“地壳”是从地球内部分层上讲的,虽然两者都是由岩石组成,但是“岩石圈”厚于“地壳”,“地壳”包含在“岩石圈”之内。(2)“体积较大的”是“固态矿物”的定语还是“固态矿物集合体”的定语不明确,但不管是作为“固态矿物”的定语还是作为“固态矿物集合体”的定语都不恰当。难道只有“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才能组成岩石吗?难道只有“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才是岩石吗?难道体积较小的“固态矿物”不能组成岩石吗?难道体积较小的“固态矿物集合体”不是岩石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因此,建议将这段表述修改为:“岩石是固态矿物的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3.P40,“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突起的部分叫地垒。”这一定义表述不清楚。“断层中”怎么会“两侧陷落、中间突起”?让人不知所云。建议修改为:“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

同页,“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地堑构造。”这一定义表述存在着与上述内容同样的问题。建议修改为:“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

4.P59,“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这一“水循环”的定义宽泛,没有揭示出水循环的本质,犯了“外延过宽”的逻辑错误。建议修改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往返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周而复始的变化。”或者修改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四、 概念不明确

1.P10~11,“阅读”内容的标题是“探索宇宙中的生命”,“阅读”的内容中出现了“智慧生命”、“高级生命”、“生命”三个内涵和外延都有些交叉的概念。概念的混乱,造成了语意表达的模糊、不清晰。建议将“智慧”、“高级”删除。

2.P47,“每年早春季节,……由于受寒潮、倒春寒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一般来讲,“倒春寒”是由寒潮和连续性降水造成。因此,表达时,“倒春寒”与“寒潮”并列不妥。再者,“倒春寒”也是一种低温天气,是春天气温回暖过程中出现的低温现象。因此,把“倒春寒”说成是“低温”的原因不妥。建议修改为:“每年早春季节,……由于受寒潮、连续性降水等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或者修改为:“每年早春季节,……由于倒春寒的影响,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

3.P59,“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这一表述有误。2006年8月24日,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经通过决议,规定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分为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三类;以后不再有“大行星”的称谓;太阳系的行星有八颗;冥王星不属行星系列,而是划入了矮行星的类别。因此,建议原表述修改为:“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

4.P70,“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主体,“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的客体,把“人类”纳入“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明显主、客体不分。建议删除“人类圈”。

此外,该处正文下面还配有“大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和“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在大尺度范围示意图中标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地下水”和“风化壳”等7种“自然地理要素”;在小尺度范围的示意图中标有“大气要素”、“地形要素”、“生物要素”、“土壤要素”、“水文要素”、“地质要素”等6个“自然地理要素”。

同一页三处表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各不相同,就是同一要素的名称也各有差异。各处表述的不同,造成概念外延的模糊,内涵的不统一,让学生眼花缭乱,难以理解。建议应有所调整,统一起来。

5.P83~86,课文中多次出现“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和“荒漠自然带”等概念。“森林”、“草原”和“荒漠” 本是自然之物,其后缀“自然”一词,语意重复。因此,建议将“自然”二字删除。

6.P83~84,“森林自然带”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带”等,“草原自然带”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同为自然带名称,有的加“自然”一词,有的不加,造成同类概念前后表达形式不统一。建议将这些概念中的“自然”一词删除。

7.P99,“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农业”是一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概念,广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这段内容中的“农业”应指狭义“农业”,即“种植业”,但是,人们也可能会以广义“农业”来理解。如果以广义“农业”来理解,则会造成“农业”概念与“林业”、“牧业”、“渔业”等概念外延的交叉,内涵的重叠,引起语意表达的混乱。因此,这段内容中的“农业”一词调整为“种植业”更好。

五、 论证不充分

1.P44,“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部分地面辐射,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所以说,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这段内容为一个论证,第一个“。”前为论据,后为论题。第一个“。”前的论据不足以证明其后的论题。这一论证存在明显的论据不充分的问题。建议修改为:“对流层大气能够直接吸收地面辐射,吸收率高达75~95,其中,以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辐射为多。所以说,地面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P60,“水循环在总体上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说,水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这段表述中“所以说”前为因,“所以说”后为果,因与果没有必然联系,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这是因为:“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的物质,并不都是“洁净的可再生资源”。建议原表述修改为:“水循环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在连续不断的运动、转化状态,所以说,水是可再生资源。”

六、 插图有问题

1.P8,图1-3“太阳系示意”中没有画出八颗行星的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没有画出彗星等其他太阳系内的天体。图中内容显得不够丰富多样,不利于学生在观察、探究、发现中学习。

2.P10,图1-5“总星系的一部分―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中,各级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并不清晰,尤其是太阳系与银河系之间、银河系与总星系之间。

3.P12,图1-7坐标系中,水平数轴表示的是太阳的辐射波长,垂直数轴表示的是太阳的辐射能力。根据水平数轴和垂直数轴所表示的内容判断,这幅图所要表达的内容应是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但是,这幅图的标题却是“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标题与图中表达内容不相符。再者,标题“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是指所占的谁的比例并不清楚;在图中也确实看不出“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因此,建议将图的标题修改为:“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4.P13,图1-9“太阳外部结构示意”不清晰,从图上看不出光球、色球和日冕的空间层次关系。建议把现在的太阳俯视图修改为太阳外部结构的剖面图。

5.P45,图2-2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示意”中,画出了“太阳”。这是视觉感觉上的太阳。这种画法在强调图上内容形象性的同时,却失去了科学性。这是因为:太阳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09倍,太阳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而在这幅图上,显然没有表达出这种地球与太阳的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当然,日常使用的一般图纸也难以表达出地球与太阳的这种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这种以视觉感觉来表示事物大小关系和距离关系的做法,对学生是一种误导。所以,建议把图中“太阳”删除,把太阳光线画成平行关系,在太阳光线的上方标注上“太阳辐射”一词,然后再绘上相应的其他内容。

参考文献

[1] 徐锦中.逻辑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 倪鼎夫,张家龙,刘培育.学点逻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