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市场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近期工作进展情况
1、土地征用和报批工作。项目用地的征用涉及镇、、和乡等四个村(居),目前已完成首期451.71亩项目用地征地协议的签订工作,并已按2013年8月份以前的征地补充标准将征地补充款拨付至涉及的村(居)。同时,国土局已就项目用地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报批,首期项目用地已全部获得批准;市林业局也已办理好林地占用的审批手续。
2、房屋拆迁和迁坟工作。经调查摸底,项目用地范围内涉及镇居委会、村和村三个村(居)55户拆迁户,拆迁面积16956.32平方米,需征用安置土地47.7亩。因拆迁安置地点刚刚确定,拆迁安置地尚未征用,工作无实质性进展;迁坟工作,已于7月下旬以国土资源局的名义再次印发了迁坟公告,并通过电视媒体进行了,同时,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和民政局还制作了迁坟宣传单,分发至各涉及的坟主,截止到目前,已完成850座坟中300余座的迁移。
3、资金拨付工作。现已将项目用地的征地补充款665万元拨付至涉及的村(居),将项目用地的报批费1233.93万元拨付至财政局,已向省林业厅缴交林地报批费4.4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项目用地尚未交付使用,影响项目实施。在签订征地协议时各村(居)委会及部分村民已获悉市政府即将出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文件,因此各村(居)委会提出如年内政府出台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文件,则需按调整后的标准向其支付差额款。鉴于此,虽然领导小组办公室陆续在六、七月份按当时的征地补偿标准签订了征地协议并将征地款拨付到了涉及的各村(居),但各村(居)一直未将款项分发至农户,导致无法交地,影响项目实施进度。
2、拆迁安置地尚未征用,迁坟进展较慢,影响交地进度。因重新选定的拆迁安置地点刚确定,拆迁安置地尚未征用,拆迁工作无实质性进展;同时绝大部分坟主不太愿意把坟墓迁至清水公墓群,尽管多方做工作,迁坟进度较慢,只完成总量的30%多,影响交地进度。
三、下步工作打算
1、按征地补偿新标准签订征地补充协议。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是经国务院批准,于1990年成立的我国第一家全国性、规范化的粮食批发市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国有独资企业,是国家发改委“全国农产品信息化建设骨干批发市场”、农业部“全国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国家粮食局“重点联系粮食批发市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交易中心。2006年,市场被国家粮食局确定为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2010年交易量达到1010万吨,成为国内唯一年交易量超千万吨的粮食批发市场。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成立时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将确立、改革开放备受瞩目的关键时期,它的成立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被国内外新闻媒体盛赞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里程碑”、“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20多年来,公司在粮食市场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创新,开创了国家政策性粮食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竞价交易之先河。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创立的中华粮网已成为业内应用最广泛的网络平台;主管主办的《粮油市场报》已成为全国粮食行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平面媒体;发起主办的“中国粮食论坛”已经成为业内的精品论坛和理论前沿;每年编纂出版的《中国粮食市场发展报告》填补了我国粮食行业的一项空白;通过规范交易形成的“郑州价格”和对未来粮食价格的预测,已经成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的重要参考。2002年,路透社将郑州小麦价格列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报价系统,“郑州价格”赢得了中国粮食市场价格“风向标”、“晴雨表”的美誉。
今天的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已发展成为一家以粮食交易为主,涉足房地产、新闻出版、网络科技、数字认证、种业等领域的多元化投资管理集团。目前,在巩固提升粮食交易,建设精品市场的基础上,集团公司正在积极开拓粮食收储、加工、贸易业务,开辟农资、农产品经营新领域,向“打造一流粮农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集物流、商流、信息流为一体的国家级精品市场将崭新呈现,一个涵盖粮油、农资、农副产品收储、贸易、物流、加工等全产业链,立足中原、辐射全国的现代化粮农企业集团将屹立在神州大地。
关键词:网络购物;电子商务;B2C
中图分类号:F7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01
一、B2C电子商务的模式
B2C是电子商务的一种商业模式,所面向的就是最终的消费者,因而在时间、空间、顾客需求的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中国B2C电子商务的模式有:(1)综合类B2C网站,其典型代表如当当网、京东网,这类网站从某一类商品起家,经过多年的发展转型为综合类百货网店,较好地满足网购者的多样化需求。(2)垂直类B2C网站,其典型代表如凡客诚品,这类网站目标专一,经营特定种类商品,网站的更新速度较快,市场反应灵敏。(3)C2C平台的B2C商城,其典型代表是天猫商城。天猫商城是经过资质审核的商铺的聚集平台,既有利于商城对商家的管理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有利于品牌知名度和众多用户积累。(4)厂商自建B2C销售平台。众多厂商积极进行网购平台的建设,国内如苏宁、国美等己开始进行网络销售,争夺电子商务市场的份额。
二、我国B2C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一)网民规模
CNNIC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012年上半年网民增量为2450万,普及率提升1.6个百分点;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1亿,较2011年底增长8.2%。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及网络购物用户的持续增加是电子商务可持续增长的市场基础。
(二)市场交易规模
截至2011年12月底,网购市场交易金额达到7566亿元,B2C占比23.2%。艾瑞咨询的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网购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网购交易规模为2842.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3.9%,B2C市场规模为1011.0亿元,占比35.6%,从目前发展水平来看,到2012年四季度B2C的市场份额有望突破40%。艾瑞咨询预测了2012-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结构,预计2013年B2C占比达到33.8%,且此比例会保持上升趋势,进一步减小与C2C的差距。
(三)支持体系
2011年,网上支付服务提供商的创新、手机在线支付的发展以及规范的政策保障使得网上支付用户规模持续稳步发展,在线支付相对完备。智能手机的普及和3G网络增长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同步发展。2011年中国移动购物交易规模为114.6亿,未来几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1年网购用户中有12.1%的人使用手机网上购物,手机网购的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347万。快递市场有约10万家服务于网络购物的快递公司,国内除中国邮政EMS外,形成了“北有宅急送,东有申通快递,南有顺丰速运”的三足鼎立格局。
三、我国B2C电子商务市场状况
(一)网商竞争状况
艾瑞咨询通过“月均覆盖人数”排名选出2012上半年中国十大独立B2C网站是:京东商城、亚马逊中国、凡客诚品、当当网、一号店、苏宁易购、唯品会等。从用户渗透率来看,2011年天猫的用户规模高居首位,渗透率达到54.2%;第二是京东商城,达到14.8%;第三是当当网,达到11.4%。从市场份额来看,2012年第三季度网购数据显示,B2C市场集中度加剧,天猫占比领先,天猫、京东商城、腾讯B2C(含易迅网)、苏宁易购和亚马逊中国稳居前五。
(二)消费者现状
CNNIC2011年网络购物市场报告显示,2011年网购用户特征表现在:从性别结构看,网络购物用户中男性比例偏高,2011年男性占到60.9%;从年龄结构看,网购用户年龄分布依然偏年轻化,71.9%的用户年龄在18-30岁之间;从学历结构看,较低和较高学历的网购用户占比增大,2011年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购用户占到了44.8%,初中及以下的占比提升至7.8%;从职业结构看,2011年网购用户中企业公司人员占比最多,达到41%;从收入结构看,网购用户的收入结构继续向中高端发展,网购用户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占68.3%,其中月收入在3001-5000元的比例最大,占到了26.3%。
(三)网络购物满意度
2011年,对网络购物整体表示满意的用户达到90.2%,较2010年增加4个百分点。满意度的提升表明网络购物整体质量在继续优化。但网络购物不满意占到了6.7%,较2010年增加了3.7个百分点。用户网络购物不满意的方面,最多的是送货时间太长,有61.6%的比例;59%的用户感觉商品与网站宣传不一致;25.3%的用户买到了假冒伪劣产品;18.1%的用户遇到不能退换货的情况。
四、总结与建议
(一)政府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网络购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至在有些交叉区域出现空白,低价日益成为商家竞争中的杀手锏,其必然导致B2C电子商务市场的萎缩。2011年,政府在该领域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网购管理条例和意见密集推出。中央部委出台的政策重点放在物流服务提升、网上交易平台、信用体系等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B2C电子商务市场规范力度,促进B2C市场健康发展。
(二)B2C网商关注网站运营细节
1.产品定位。电子商务网站特别是垂直型B2C需要专注于前期产品定位,从而增强网站凝聚力和专业性,提升电子商务网站运营能力。2.网站建设。网站需要对用户进行深入的了解,合理地设置购买流程、产品分类等,并增强网站的可用性、易用性。3.物流配送。与较好的物流合作,建立库存运维中心和物流信息化平台,完善的物流系统将为电子商务带来更好的口碑宣传和良好的用户感受。4.售后服务。在完成网上电子商务交易后,还需要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用户对网站的信赖程度,吸引用户后续购买。5.用户评论。消费者通过搜索引擎、博客等比较商品网站和获取电子商务网站评论信息,来支持消费者决策,因此购物网站也需要关注用户评论及口碑等指标。
参考文献:
发展航运金融,争先恐后的并不止于宁波。《2011-2012中国航运金融市场报告》表明,我国航运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沿海沿江城市成为积极推动航运金融的发展因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持续低迷了四年之久的航运业正在遭遇“融资难”。而“融资难”反过来又加剧了航运企业的困难,似乎要使航运业陷入“融资难”的“万劫不复”之深渊。如何破解航运“融资难”,成为目前港航业最为纠结的问题。
航运金融“缺位”
宁波发展航运金融业基础扎实,具有港口、区位、航运业发达及金融生态优良等优势。然而,《金融与海洋经济发展——宁波实证研究》研究课题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涛指出,目前宁波航运金融发展还比较落后,表现为:航运金融服务和产品严重不足、航运企业和船舶企业的融资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航运金融服务能力还较弱、针对发展航运金融方面的政策支持与制度建设还有所不足等。
“短板”的航运金融,直接导致了大量航运、造船、物流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望钱苦叹”。据宁波港航管理部门的研究课题《宁波航运企业经营风险评估及转型升级》介绍,近年来,由于油价上涨、燃油税改革、规模扩张以及船员工资高企等因素,宁波航运企业经营成本逐年上升,急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输血”。
而《2011-2012中国航运金融市场报告》也显示,中国金融机构对航运业的支持仍显不够,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上海为例,虽然上海港当前的吞吐量居全球第一,但与和伦敦、纽约相比,上海在航运金融业的发展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而在宁波航运企业中,除了像宁波海运总公司、宁波联合集装箱有限公司等规模大或者实力雄厚的公司能通过股市、银行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渠道融资外,占全市90%以上的中小民营航运企业,基本上是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少,且因为企业实力不强,银行的贷款支持力度不大,使得企业“借钱”困难。
部分中小航运企业为了生存需要,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资金借贷进行融资,所谓“千人扛起万吨轮”。而更危险的是,许多民间资金是通过个人房产抵押从银行贷款等方式投入航运业,极易受市场波动影响,一旦波动过大,极有可能造成经济社会不稳定。
有银行人士表示,出于惯性操作和风险控制等原因,国内的银行将船舶融资的目标集中于屈指可数的央企和国企背景的船东群体。国内众多货源充足的中小船东和单船公司,却因难以满足银行对财务审计制度和船舶管理经验的要求,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融资难”。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银行业仅占全球船舶融资份额的5%,而且积聚现象十分明显,工行、中行、进出口银行三家银行占据船舶融资市场总体比例的75%,其它融资机构占据25%。2011年船舶制造、航运和港口类的上市企业中,从境内外共融资318亿元人民币,其中,股权融资和中期票据占比超过了30%。
业内人士指出,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航运业作为一个技术与资本都高度集中的产业,其发展与一国的金融资本支持密不可分。如果没有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在这样一个高度周期波动性的行业中,企业很难获得长期持续性发展。
航运金融“钱力”无限
事实表明,近年来宁波港航业的迅猛发展为航运金融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2年宁波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4.53亿吨、1567万标箱。2011年完成大宗商品交易额约2500亿元,物流业增加值约620亿元,口岸进出口额约2000亿美元。
而更具诱惑力的是,随着海洋经济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一步得到突出,金融业也更加认识到,支持海洋经济不仅符合国家政策,而且能够使银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体量巨大的国际航运、国际贸易让宁波航运金融“钱景无限”。金融机构开始相机而动,抢滩“布局”甬城航运金融业务。
以做零售业务见长的招商银行近年来将目光投向了宁波的航运业并有所斩获。早在2009年11月,宁波分行就在宁波开展了10亿元的船舶融资租赁业务。据悉,招商银行今后还将继续加大对船舶融资租赁的投入,以满足航企和船企大额融资的愿望。
为提升航运金融领域的专业能力,交通银行宁波分行成立了航运金融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航运金融业务团队,致力推进航运金融服务。围绕航运企业的发展需求,该行推出了水上运输、船舶制造、港口建设等金融综合服务,率先在宁波开展船舶租赁融资业务,2010年与宁波航运企业协议租赁融资9亿元。精细化服务有效推动了航运金融业务的拓展。2010年,交行宁波分行航运行业累计已达39户,比2009年新增3户;贷款余额27.48亿,比2009年增加4.36亿,高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
据了解,目前宁波的各大银行中,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均在航运企业贷款以及融资租赁方面有所涉及。一些以前没有介入航运领域的银行,诸如浙商银行、杭州银行等也有意发展航运金融业务。
在国内金融机构屡屡缺席航运市场时,国外金融机构却频频向我国航运企业伸出“橄榄枝”,抢占国内航运金融市场。2011年挪威北欧银行进入中国航运金融业。2012年6月,荷兰银行(ABNAMRO)在上海成立代表处,为其在亚洲地区的能源、大宗商品及运输融资业务提供支持。无独有偶,日本政策性银行——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与花旗日本银行共同为海丰国际的两艘新船提供融资。徽商银行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携手合,项目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民营小企业发展,为“资金+技术”的贷款援助模式。
除了外资银行外,还有外资航运保险公司也进入中国。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与上海浦东新区合作设立“苏黎世国际航运与金融研发中心”,美亚保险也推出“港口和码头综合保险”、“物流经营人综合责任保险”等创新型险种。
融资创新或解困境
有业内人士表示,国际航运业务中心和国际船舶融资重心逐渐东移的趋势下,中国航运金融业务发展仍“危中有机”。
事实上,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航运大国和船舶制造大国,但目前中国的船舶融资和航运保险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分别只有5%、6%左右,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才刚刚起步,因此,长期看,中国航运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面对惨淡的航运市场,金融机构还是可以有很多作为,不仅仅是提供资金。金融机构不仅仅是旁观者,应该转换自己的角色,成为参与者。金融机构在困难时期起应该采取一些更加灵活的政策来帮助航运企业度过难关。”上海远东宏信有限公司航运系统事业部客户发展总监雕钢说。
据公开资料称,2012年以来,身为内地第五大银行的交通银行逆市推出“蕴通财富、相伴远航”系列航运金融产品,受到航运企业的热情追捧。交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交通银行将放眼全球,以综合化、国际化为依托,以产业链为抓手,持续创新,为航运企业提供全流程、一站式、个性化的航运金融服务,携手航运企业共渡时艰。
有专家指出,企业在进行管理、经营、技术等层面创新的同时,亦要积极探寻融资创新的途,这对航运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专家建议,如可实施产融结合战略,通过独立出资,或发行债券和股票,或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航运租赁公司,开展船舶租赁、境外美元融资等业务,发挥金融业务的资本集聚和放大作用。
一些国内船企已在融资创新方面着手探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已在香港成立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公司,积极开展境外融资与租赁等业务;太平洋造船集团通过其香港子公司以经营租赁方式,为3艘5.8万载重吨散货船找到承租方;江苏舜天国际集团公司利用“光船租赁”的模式,在2012年上半年签下了6艘船的租赁及买卖合同。
政策“发力”
尽管总体上还停留在相对传统和分散的阶段,航运金融产品单一、覆盖不全、人才匮乏、服务滞后,尚难以满足航运业的需求,但宁波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航运金融的发展,宁波国际金融服务中心的建成、甬港金融合作蓬勃开展以及有关政策的出台,无一不是在补齐 “短板”,促进航运金融发展。
2010年,宁波率先在长三角城市中提出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战略构想,对宁波航运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今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地区,必定要有发达的航运金融业作为支撑,特别是在港口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航运金融业的作用将更加突显。“金融体系的支持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它直接关系到特定海洋经济项目的成败。同时,海洋经济也为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涛说。
为此,2011年5月,宁波了《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意见》,鼓励银行等信贷资金优先面“海”贷款,提出要创新发展船舶融资、航运融资等金融服务业态,推动开展船舶抵押贷款、仓单质押、供应链融资等多种抵质押融资方式。
期望以财政政策支持为杠杆来撬动航运业发展,逐渐成为相关政府部门较为“普适”的做法。
2012年6月,海口通过《海口市扶持航运业发展办法》,鼓励船务公司在海口注册营运,并对新注册的航运企业给予补贴和奖励。去年,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促进航运发展财政扶持意见》,将重点扶持对象列为重点航运服务企业。紧接着,福建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航运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从2012年起,连续5年对航运相关企业实施奖励政策,加大航运金融支持力度……
上海浦东新区出台了《浦东新区促进航运发展财政扶持意见》,将重点扶持对象列为重点航运服务企业。如,注册资本2000万以上的船舶公司、航运企业等可以申请重点航运服务企业,不但获得最高20%注册资本的一次性补贴,还将享受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主要税种“三免三减半”政策;同时,重点航运服务企业高管可以获得个人所得部分最高40%的财政补贴。此外,服务标准的银行、航运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同样享受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
在这些利好政策的驱动下,截止2011年,上海各类融资租赁企业有82家,占全国286家的30%,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约31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总注册资本金1022亿元的30%。
回溯到今年年初,饿了么获得3.5亿美元E轮融资;1月,美团网完成了7亿美元融资;不到半年,百度外卖宣称完成2亿美元融资。眼看着大家都已备好弹药,一场关乎外卖O2O领域的烧钱大战和混战正在升温。
第一轮洗牌过去,留下什么
继团购之后,外卖O2O迎来了新一轮井喷。据《2015年中国外卖O2O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已超过1600亿元,外卖O2O营业额为95.1亿元,预计到2017年,外卖O2O营业额将超过400亿元。
巨头初现。为了吸引消费者网络下单,外卖APP平台各出奇招,推出了不少面向消费者的“1分钱”“优惠吃”“满10减7”“免费送饮料”等活动,Uber还推出了餐馆外送服务“Uber Fresh”,由出租车司机兼职外卖工作,并承诺消费者10分钟之内从本地餐馆送到家。与电影票销售和打车领域的创业公司类似,外卖服务也开启烧钱模式的洗牌,混战之下,顶不住的小公司将逐渐败下阵来,那些外卖O2O先烈,比如饭是钢、绿淘等早已消失不见。所以,一些外卖小公司若想求得一线生机,只能剑走偏锋,用差异化的服务闪避正面冲突。
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最新的《2015年Q2中国第三方餐饮外卖O2O市场报告》显示,从主流第三方餐饮外卖APP的月均活跃用户数来看,美团外卖以466.19万人位居首位,饿了么以416.98万人次之,口碑外卖和淘点点排名第三。
从现在的形势来看,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保持领先,但是阿里和百度正逐渐接近。外卖作为高频入口,产业生态化后的市场想象空间将会越来越大,由此竞争持续时间也会拉长。照此趋势,价格战打到什么时候很难说,最后可能也和团购千团大战一样,形成“721”的格局:老大占据70%的市场份额,老二占据20%,其他所有的平台残食10%。
致命的线下短板。推动外卖市场发展的核心因素有两个:一是用户场景明确、高频,作为生活服务领域的重要板块,外卖成为互联网平台争夺的焦点,各大平台不断烧钱来教育市场和用户;二是外卖精准地捕捉到了部分用户的痛点及痒点,提高了生活效率和质量,而且满足了用户更加多元化的需求。眼下,各大外卖平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餐饮业的弊端,但整个外卖市场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送餐时间、成本和效率等。
首先,由“黑外卖”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据媒体曝光,线上外卖点餐平台的推荐合作商家和热门外卖餐厅,在现实中无牌无证、地址虚构,而且作业环境臭气熏天、脏水横流,厨房污迹斑斑。
其次,各外卖平台出现了类似团购大战的场景,利用价格战疯狂抢用户,不断压低商家利润,导致一部分商家开始偷工减料,饭菜质量下降,食物品质大打折扣。
最后,配送时间和效率。外卖的配送时间高度集中在午餐和晚餐时间,而且有严格的时间要求,一旦配送不及时很可能会导致这笔交易无法达成。要满足配送时间,就要加大人员的投入,但是除了早午晚饭点,大部分配送人员就会处在闲置状态,投入产出比无法最大化。可见,外卖平台需要做好数据运营,通过客户下单情况规划好配送时间和配送地点,进而提高配送效率。
百度外卖利用自身优势,运用百度地图大数据系统,以最快速度规划出最优路线,争取在送餐速度上占据绝对优势;饿了么自行研发了“蜂鸟”配送系统,用户可以实时追踪订单配送位置,商家也可以看到配送员现金结算的金额,进行一键回款。为了解决送餐速度问题,一些外卖平台还纷纷组建自有送餐团队。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外卖O2O由于产品高度的不确定性以及物流配送流程的难掌控,互联网巨头的流量优势并不明显,任何一个线下店铺的承载能力都有限,导入太多流量而其他配套服务跟不上,最终将造成用户体验的骤降。
产业演变:生态化或垂直化
O2O改变了商业模式,却无法改变产品和服务本身。因此,对于外卖O2O平台来说,企业的商业模式、融资能力都是表象,只有依托强大的线下实体店支撑,用美味的食品和贴心的服务做保障,才能真正赢得未来。
说到底,外卖O2O企业制胜的关键还是在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流程用户体验和服务上,包括从APP用户订餐、评价及时反馈到送餐整个环节。餐厅的已成交订餐数量、送货时间精准程度、送货员态度评价、外卖口味打分等数据在外卖APP上全部可视化、透明化,用户可以基于这些数据,选择值得信赖的餐厅订外卖,并即时进行评价供其他用户参考。当然,随着用户评价闭环的淘洗机制和外卖市场的成熟,线下短板会慢慢解决,用户体验也会得到有效提升,那个时候外卖平台会出现新的格局。
随着外卖O2O市场的发展,未来外卖平台势必会出现两个方向:一个是生态化,以外卖为切入点,逐渐渗透到相关产品和综合服务,产品品类不断延伸,像零食类、小吃类等日常消费的品类会越来越多,同时结合生活服务领域的各个板块提供上门服务。从饿了么的战略方向就可见一斑,即基于大的高频送餐线上流量入口+线下物流开放平台,由外卖向更深的餐饮产业链乃至日常消费品配送延伸。
另一个就是走垂直化的路线,利用单品实现爆破的小而美,比如之前很火的“叫个鸭子”,还有专门在做火锅、做麻辣小龙虾的店。或者,也可以做一个产业链垂直切面,比如在研发系统让配送效率更高等。
赢利之路:羊毛出在谁身上?
互联网观察人士、易凯资本CEO王冉发微博表达:“过去一年,太多所谓的O2O项目比拼的其实是往外送钱的效率。”外卖O2O平台的烧钱大战迟早要结束,那个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赢利。
事实上,外卖平台未来的赢利方向有很多。比如固定服务费。当外卖网站的规模发展起来之后,用户习惯被培养完成,餐厅老板就会发现餐厅的外卖生意多数来自网上订单,这个时候要收取一年的服务费和每份订单的提成理所当然,当年淘宝对于小卖家也不收服务费,你懂的。除了固定服务费,订单抽成、配送抽成、竞价排名、推广收费以及未来的增值业务,都是可见的赢利模式。
外卖平台赢利的前提条件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规模效应+垄断用户。各大平台拼命烧钱的背后就是要尽快占据最大的市场,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对用户进行品牌心智的占领和用户习惯的养成,最后获得垄断用户。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规划
一、引言
第三方物流(TPL)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种崭新形态,日渐成为物流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点。经历了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全世界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已经明显表现出潜力大、渐进性和高增长率的特征。第三方物流企业引进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不仅会提高物流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共享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地促进物流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改进物流企业与客户的信息交流方式。
从对我国采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调研的结果来看,有53%的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觉得满意,有47%不满意,而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作业速度慢和物流信息不及时、不准确,其次是作业差错率高、运作成本高。由此可见,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急需改进,尤其是其物流信息能力。中国仓储协会对全国物流供求状况多次调查的结果也表明,物流信息成为运作质量之后企业对现行第三方物流运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其第三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67%的生产企业和54%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感到满意,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中,首先是因为作业速度慢和物流信息不及时、不准确,其次是作业差错率高、运作成本高。到第五次调查时,仍然是运作成本高和物流信息不准确排在前两位,如表1所示。
从中可看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关心的首先是成本与运作质量及包含物流信息在内的运作能力等。
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是围绕着对信息资源的占有而展开的,因此建立高效、适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应对挑战、壮大自身的有效手段。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迫切的任务。
二、从供应链角度对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再造分析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通过供应链中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流、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体,对包括订货、销售、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各方面进行综合一体化的管理,从而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分担的职能集成而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管理模式。它要求对企业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以及协作伙伴关系等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达到对彼此间物流业务流程的无缝连接,从系统优化角度来达到一种集成性的供应链管理控制,并据之来实现价值增值。
处于供应链中游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当发挥其物流衔接的功能,在对其物流运作实现信息化操作的基础上,应建立可与供应链上下游各节点进行数据交互与传递的数据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支持,与供应链上的业务伙伴和下游顾客及时地共享物流供需信息,从而整合其供应链上的各方物流资源。
从实现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考虑,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形成网络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整个供应链物流环节的信息交流,达到与供应商或厂商及外协物流伙伴、下游顾客之间的供应链信息的处理与共享,同时通过建立基于Web的物流交易系统,以物流订单为驱动简化物流交易流程,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其物流业务的一体化协作。
三、供应链角度下第三方物流业务运作模式分析
在对信息系统分析和规划之前,我们必须详细地了解第三方物流的实际作业流程,并对每个相关的环节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开发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基本作业流程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接受客户的配送请求后,进行有关的订单审核、分类等处理,并根据订单安排货物进出库,拟定配送计划,力求按照客户需求将货物准确、及时地从市场供应方送达市场需求方(如图1所示)。
第三方物流的具体作业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订单处理
订单处理是整个配送中心业务的开始,也是信息系统中数据的起点。高效的订单处理是整个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订单业务贯穿于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物流中心只有在接收到客户的有效服务请求后,才能继续开展配送、运输工作。订单的接收主要应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等其他手段,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人工录入订单信息。
2.身份验证
一个可靠的系统应在接收订单时对客户的身份进行验证,只有身份验证通过后才能为之提供服务,否则需要与客户进行进一步的联系,让客户修正或注册。客户在通过配送中心的服务器注册登记时,必须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如公司联系电话、公司所在地点等。
3.信息分类管理
由于客户的来源不同,所以应对不同服务类型加以区分,同时客户请求需及时响应,还要对配送的货物数量、类型、运输方式等进行分类整理。
4.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主要是对整个库存商品的现状进行跟踪调查和全面管理,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库存盘点。第一,入库管理是对进入仓库的货物信息进行收集(如登记、分类),为今后的配送做准备;第二,出库管理是结合配货处理来协同实现的,在接受订单和配送请求后,根据订单上的要求发放货物,并记录配送的相关信息;第三,库存盘点是对仓库中现有商品的现状进行管理。以便随时了解能否满足配送的需求。
5.配送、运输处理
配送系统是对具体客户的订单进行系统处理后界于订单处理和库存处理、运输处理之间的一个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订单要求,再结合库存状况进行配货处理或者联系供应商采购,并对处理结果进行相应的分类,或者向需求方发货。配送、运输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处理,因为第三方物流公司所面对的客户分布在不同的区域,物流中心必须掌握每个配送点的实时状况,然后通过决策系统的分析判断后,制订一个可靠、经济的配送计划,由相应的配送点或者整合其他供应链中企业的资源来完成。
6.财务结算
第三方物流的财务结算与其他交易的计算方式一样,一般都是通过在银行设立专门账户,凭借配送单据,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将款项划至中心账户。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结算方式是建立在双方诚信的基础之上的。
7.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以较小的成本完成更优质的配送任务。决策分析内容一般包括配送站点的决策、库存量的决策、车辆调度、外协合作商选择、客户管理等。
8.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指管理人员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配送中心效率的管理,并制订恰当的经营决策方案。根据各种信息与报表,包括配送统计数据、客户对配送服务的反应报告、配送商品次数及所需时间报告、配送商品的失误率、仓库库存情况、设备损坏及维修报告、设备成本分析、人力资源分析等作出决策。
四、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1.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的目标
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s,MIS)的系统设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通过对物流配送的各环节进行有限的资源最优配置。一般说来,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心,另一方面也是物流企业对外的Web站点。客户通过浏览器能与服务器进行通信,提供动态信息交互和信息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订单下达、实时查询等业务的支持。因此,系统应把开放性、协调性、有效性作为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
(1)系统开放性。由于供应链管理模式很强调整个供应链上物流提供和需求的有机统一,因此为满足第三方物流各部门及其外协物流伙伴的共同物流协作计划需要,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也就是说,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不应再是一个封闭式的孤岛系统,而必须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开放式和集成化的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高度共享和交互与供应商、外协物流合作伙伴、顾客保持较好的沟通和联系。
(2)系统各节点的适用性。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当适应企业单个业务分布和整体物流运作的要求。从企业运作角度来看,应当提供整体物流决策所需要的业务信息管理与分析以及物流决策的支持界面和全程反馈的管理界面;而对其外协物流合作伙伴则主要提供制订分配物流计划信息与作业进度信息反馈操作界面;对企业客户则提供具体的订单接收、运作安排计划信息和查询接口界面。
(3)平台的可扩充性。平台的可扩充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空间上的可扩充性;二是时间上的可扩充性。空间上的可扩充性是指平台能够实现不同地理位置上的规模拓展,因为物流系统设施(如仓库)在空间上的变动很大,因此,物流信息平台必须适应物流设施的地域变化。时间上的可扩充性是指当用户需求、技术进步、企业组织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系统能够对现有的某些功能模块进行改造或增加某些功能模块,以适应新的变化。
2.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流程分析
一般来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订单管理:使用通讯技术如邮件、传真和EDI或EOS登录和维护订单信息。(2)仓储管理:包括物品入库、物料在库移动、签收等环节。(3)运输管理:包括运输单证的形成、装车计划、制定路线等。(4)包装管理:包括换装、分装、再包装等活动。(5)情报功能:包括与上述各项活动有关的计划、预测及有关费用情况。(6)财务管理:设计成本核算、运费计算等。
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配送服务具有相应的功能外,应当还提供集成化的网络服务,如通过Internet与供应链上的客户进行数据交换,及时了解不同配送站点的库存数量、所有设备和人员的使用状况、供应链中供应商和协作商的信息,并能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市场预测和决策等,这些功能都是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的核心和出发点。
在系统地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中第三方物流的实际作业流程后,我们可以得到第三方物流的管理信息流程,该流程是建立在全面了解、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实际作业流程基础之上的。现在我们分析一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1)客户提送订单:(2)客户中心对客户进行身份认证,验证通过后进入下一步,客户中心也可及时反馈物流信息给客户,以方便客户查询:(3)订单模块存储订单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4)根据订单要求向决策中心发送相关信息;(5)决策模块查阅库存信息、人员设备信息及其他运输、仓储外协合作商和供应商数据,并分析经营管理的历史数据,然后作出决策反应,并提交到配送中心;(6)配送中心向相应的配送站或者外协商和供应商进行配货、送货、退货返回等:(7)运输点执行配送任务;(8)财务管理模块通过网上或其他方式进行财务结算。
当然,在实际的作业过程中还涉及到其他的作业管理,如库存盘点、入库管理、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客户管理、系统维护等等。
3.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
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数据管理层、业务处理层、决策管理层及战略管理层。
我们可以归纳出系统的总体功能模块。功能主要包括:
(1)客户管理子系统:客户登陆管理、客户资料管理、客户身份验证、客户查询、客户关系管理;(2)订单管理子系统:订单的接收、分类整理、查询;(3)仓库管理子系统:入库管理、出库管理、库存盘点、仓库优化管理、货物查询管理:(4)配送管理子系统:配货管理、送货管理、运输跟踪管理、运输调度管理、运输线路决策、配送站点决策;(5)经营决策子系统:反馈信息管理、合作商管理、供应商管理、市场预测管理、市场信息管理、企业内部信息管理(包括企业介绍、经营理念、法律法规、市场报价等);(6)账务管理子系统:成本预算管理、客户财务结算、供应商财务结算、合作商财务结算、财务统计管理、各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人事考勤管理、设备维护维修管理;(7)系统管理子系统:用户管理、数据备份、系统设置、文档管理、查询打印服务等。
根据以上功能分析,可以将第三方物流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描述如图3所示。
五、结论
关键词:药品流通;问题;对策
药品流通,是指药品从生产企业到最终消费者的全过程,包括药品批发、零售和医院药房、消费者等环节。药品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药品流通业不仅具有一般物流的属性,还具备药品行业的特殊属性,如安全性、有效性、专用性、质量的重要性等。药品流通关系民生,课题组结合流通领域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合理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药品流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品流通从计划分配体制转向市场化经营体制,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正式开始于1984年,近三十年来,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药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受国家政策调控,目前我国药品流通市场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体系:行政化的药品供应体系即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供应体系,该体系占药品市场份额的75%;市场化的药品供应体系即零售药店、私人诊所、民营医院的供应体系,它们占药品市场份额的15%;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供应体系,占药品市场份额的10%。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保面的扩展和国民对健康刚性需求的增加,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显示,近六年来,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逐增长。从2005年的3000亿元到2011年的9426亿元,2012 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值达到11174亿元。行业利润率低下,2011年全国药品流通直报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2%,2012年的上半年为2.0%。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各项药品流通管理政策的密集出台,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在行业内得到逐步落实,并购重组的加速,原有的多、小、散的行业结构有所改变,流通企业数量减少,行业集中度略有提高,市场集中度仍然很低。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9万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607家,下辖门店14.67万个;零售单体药店27.71万个;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42.38万个。
2012年,我国销售总额100亿元以上的药品批发企业已有10家,比2010年增加2家;前100 位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市场份额达64%,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2012年,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总体增速减缓,前100位药品零售企业销售额占零售市场销售总额的34.3%。其中,前5位企业占9.6%,前10位企业占16.3%,前20位企业占22.9%,销售额超过40亿元的只有3家。
2 药品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药品行业集中度差
目前,我国的药品生产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营销能力的不足,需要借助经销商的力量,80%都采用招商制。药品流通一般为五个环节:厂家、总、区域、医院和零售药店、消费者等。现有模式主要为底价制:药企将药品以市场价的3折乃至2折包给商,商再以底价拿到药品后,参与招标或直接联系的形式向医院销售。
药品从厂家到最终的消费者,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环节,在我国经历了5-6个环节。此外,厂家往往要设立办事处,与各级批发商及医院或零售药店打交道,批发商和厂家办事处又都可直接对医院或零售药店进行销售。药品流通环节越多,加价也就越多,药品的价格就越高。相同厂家的同一种普药,历经不同的体系渠道,最终售价相差很大。药品到了消费者手中有的价格已经翻了数倍,甚至几十倍以上,导致药价虚高。
2.2 企业间无序竞争严重
违规经营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带金销售、挂靠、过票等。究其原因,除了国家对药品流通业的监管缺失外,其他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第一,虽然国家推行了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00年颁布)认证,但准入规则虚化,退出成本很低,现有的医药工商企业仍然数量过大、规模过小,远远超出了药品消费市场的承载能力,严重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过多的流通企业都要分一杯羹,导致过度和无序的竞争;第二,医药制度存在不少问题,哪怕是个人,也可以挂靠某家医药公司,通过过票以商业总的名义给医院供货;第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行政行为比较多,如药品差价率管制、禁止二次议价的政策,各地政策不一以及地方保护等,遏制了药企正常的价格竞争,同质化竞争下企业采用的最有效、最主要的营销手段就是回扣。
2.3 公立医院药品的流通程序待规范
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我国医院总数为21979家,其中公立医院13542家,占61.61%。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法人,财政拨款有限,约占医院总支出的10%。政府补偿不到位,医院必须靠自身创收来维持生存和发展,加之自身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医事医疗服务按项目付费,必然依靠药品收入来弥补,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为了生存对实行"零差率"的基本药物加价销售。2012年4月,国家审计署调查显示,一些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后,仍购进和使用非基本药物、加价销售基本药物。
公立医院处于一种双重垄断的地位:从药企与医院两者关系来看,医院决定着药品的进量甚至进价,严重占压批发企业资金,即医院可以看作处于买方垄断地位;再从医患关系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医患之间的委托关系,医院又决定着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数量及价格,所以医院又可以看作处于卖方垄断地位。由于医院的强势地位,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在面对医院时,不能以价格、质量、服务和品牌来竞争市场份额。
三年来的新医改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政府对公立医院药品采购价和购销差价率的行政管制,即政府通过药品招标确定医院的药品采购价,规定医院只能在采购价基础上顺加15%作为药品零售价,不允许医院二次议价。省级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府只招不采,且不论医院规模大小、采购量多少、配送距离远近、回款快慢都执行同一价格。中标的多是价格虚高的药品,"低价药品中标就死"。这些政策导致医生吃回扣成为普遍现象,进高价药、大处方、滥用药直接增加医生的隐性收入,增加了医院的药品收益。这样,医生和患者在利益上就处于对立面,加剧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削弱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患者对医生日益缺乏信任,医患矛盾十分突出。 2013年1月央视曝光的"高州医院回扣门"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2.4 医药物流市场化程度低,技术落后
整个医药行业物流体系刚刚建立,由于药品的特殊属性,市场主体是药品流通企业,年销售额在30亿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大多建有自己的物流中心,基本不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已有的少数药品第三方物流运行不够专业,比如中国邮政试水的医药业务,虽属"第三方",也具备资质,但在运作上基本类似传统医药物流模式,难以上升到"物流"的高度。总体来说,物流设施设备不规范,商品信息标准化滞后,各节点企业没有形成信息化网络,加剧了药品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不能较好地将药品的采购、运输、仓储、包装、搬运、配送等环节进行有效的集成和整合,药品物流效率低、成本高制约了我国药品流通的发展。
2.5 药品零售发展面临较大困难
政策及环境方面的影响:目前医改政策总体对药品零售业的发展不利,鉴于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服务的铺开,来源于医疗机构的处方少,再加过去政策在建立医保体系中,一直没有把药店纳入医保统筹等政策因素影响,尤其在医改各项政策落实与推进比较到位的城市和地区,这样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具体表现为客流量的分薄与销售额的下降。而经营成本如房租、人力成本等费用趋于上升。
从零售行业自身来看:行业连锁化程度不高,缺乏采购配送能力;零售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多数药店没有专职的执业药师,缺乏提供良好的专业服务能力;除药品以外的产品多元化有待进一步拓展,总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药店的高毛利时代已经终结,终端药店面临销售增长难的阶段。
3 构建药品流通新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完善药品流通体制、构建新的药品流通模式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医药流通体制、医疗保险、以及国家监管等多个方面,会触及众多的相关利益群体,需要全面兼顾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不同利益,逐渐完善相关政策和规则,不断探索、逐步推进。
3.1 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政府监管
药品流通与医改、医保等密切相关,药品流通中的不少问题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形成的,有效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国家也在不断地通过试点、探索,对原有政策进行修正,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取消药品差价率管制政策,政府只管药品最高零售价。现行药品差价率管制政策应考虑取消,只管最高零售价并动态调整,容许医院合理的药品利润。同时扶持民营、外资兴办医疗机构,通过市场竞争降药价。
改进集中招标制度。目前实行的公立医院集中招标制度存在不少缺陷,如,量价不挂钩、药品质量体现不足等,关键是中标价远高于零售药店、私人诊所、民营医院的采购价,给回扣留下了巨大的空间。改革集中招标应朝压低中标价格、招标过程透明、更加市场化方向努力。放开二次议价,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公立医院以底价采购药品,就是维持顺加15%的加成比例,也会大大降低最终药价;改进集中招标制度,让人社部门会参与价格控制;也可以探索以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的方式。
加强对药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各级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应管办分开,对照国家商务部的药品流通行业五项标准,强化监管职能,规范药品流通秩序。深圳的做法是:卫生行政部门今后将不再举办公立医院,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医疗卫生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准、服务监管等全行业监管上来,把办医院的职责交给公立医院管理理事会和医管中心。此外,还需要加大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健全有关药品的法律法规等。
医生的绩效考核方式和付费机制改革。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质量、效率、安全、环境、患者满意度等,考核结果与医院和科室的收入、医务人员的收入及晋升层层挂钩,从利益上形成实现公益性目标的约束和激励,促进医院和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患利益上的对立。在局部可以试点医保付费机制改革,包括总额预付和按病种付费,在医院形成内部控制费用的机制。
3.2 并购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近十多年,我国资本市场有300多家上市企业通过并购改善和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行业整合、整体上市和增强控制权等做优做强的目的。医药行业迫切需要通过并购整合,加快产品或结构调整,实现业务协同、优势互补,减少同质竞争,打造医药行业全产业链,提升长期盈利能力。
国家政策加大对药企并购的支持力度,降低并购交易成本,不只是少数大的企业集团,中型药品批发企业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批发企业相对于生产企业,由于具有品种优势,并购整合成功率更高。通过并购整合,减少流通层次和环节,改进原有的购销方式,再造药品流通模式。具体的改革思路有:
第一,后向一体化,以大、中型药品批发商业为主,药品生产企业参股的股份制医药销售公司,厂家专注研发、生产,股份制医药销售公司作为药品区域物流节点,全权负责销售给区域终端;第二,前向一体化,大、中型药品批发商业兼并小型商业企业、代管医院药房、收购药店,拓展终端网络;第三,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流通企业,对照GSP标准,或被兼并、或退出药品行业、或转型做终端药品物流。
3.3 发展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
在我国,除了少数几家大型的流通企业如国药、上药和华药等,有能力建设省级物流中心、地市节点,发展全国性的物流配送网络外,而大多数中小药企不具备规模和能力。由于第三方物流集约化具有服务模式,可以带来交易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配送成本、管理成本的降低,规模化和集约化有助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从而加快药品专业物流的信息化,大大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今年6月将施行国家卫生部了新版GSP,对药品经营提出更高要求,中小药企有限的资源更需要集中在推广药品、开拓市场方面,会借力专业第三方物流,第三方医药物流模式会成为一种主流。
笔者相信,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现有的物流企业,铁路、公路以及以中国邮政等以第三方身份开展的药品物流业务,针对医药物流的专业性提高后会成为主力;一些中小医药商业经过转型、兼并重组,也会成为第三方医药物流的生力军。
3.4 零售药品连锁经营进一步做大做强
药品零售也因医药政策带来一些机遇:目前政策逐步演变为规定社区卫生机构只能销售基药目录产品,导致药品品种短缺,一小部分患者回流到药店;以人头拨款的方式为主的医保控费,对医院费用采取封顶制,将使部分处方和药品回流到药店;零差率政策将逐步降低医院对药品销售的依赖性,处方外流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药品零售行业自身也应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批零一体化,作为药品的集成供应商的批发企业,通过兼并或持股的方式介入零售;进一步发展连锁和联盟,提高信息化和物流水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强药店的布局规划,完善分级管理;适度多元化经营,整合适合药店销售的品牌保健品、药妆等,在非药品品类发展自有品牌,在健康服务方面开展探索,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培养和吸引人才,除执业药师外,还可引入坐堂医生,提高专业药事服务能力,诚信经营,力求顾客满意;上规模的药品连锁集团和有实力的药店可以加快药品电子商务的探索,鼓励经营规范的医药企业发展网上药店,吸引新的顾客群体。
参考文献:
[1]国家商务部:2011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2,6)[EB/OL].国家商务部网站,http://.
[2]国家商务部:2012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2013,5)[EB/OL].国家商务部网站,http://.
[3]郭春丽:我国药品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物价,2013,7.
[4]张玉龙等:论我国医药流通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
[5]左克源:完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的对策研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5).
[6]关艳萍:我国医药物流发展亟需解决问题及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12,12.
[7]王清: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策建议[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2,10.
[8]何倩等:我国药品流通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2012,6.
[9]程锦锥等:医药蓝皮书《中国药品市场报告(2012)》[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戴德梁行的2005年第三季度工业物业市场报告显示,上海11个主要的工业区物业的平均售价和租金已经连续7个季度保持增长势头。
戴德梁行分析师对此表示,持续的需求以及漕河泾和张江类型的工业区开发高品质办公型物业等因素,将继续推动上海工业区物业租金水平的增长。
中国的地产投资更像是一场“游击战”:住宅被宏观调控,地产投资遂转向写字楼、商业等物业;写字楼、商业地产“调控”风声吃紧,地产投资再转向工业地产。
例如素来只在北京及上海大展拳脚的海外资本正将珠三角等地的二线城市视为下一个战略投资地,工业地产则是其首选的投资项目。与此同时,国内各路资金,包括格力电器、美的集团、海尔集团等国内家电巨子也纷纷打着产业“扩军”的旗号大举圈地,建造自己的工业园区。
甚至是像浙江的民间资本、乃至是做汽车配件发了财的个体老板,都想把手里头的钱投向工业地产。
8%以上的年回报率
工业地产的投资回报相对稳定,年投资回报率大约在8%左右,好的项目能达到9%,甚至高达15%左右。以前地方政府为吸引投资,工业用地控制得并不严,土地的粗放使用导致工业地产的投资价值不高。近两年国家使用宏观调控手段,调控土地使用,2003年全国有3763个工业园区被减掉,而2004年则有4813个被减掉,全国各级各类6015个开发区也撤并整合了2046个,土地供应突然减少,土地值钱了,无论是卖或租,租金价格都提高了,这样,工业地产就有了投资价值。
以上海为例,2005年第三季度上海主要工业区新增物业面积为14.6万平方米,与第二季度保持一致,而吸收量较第二季度依然保持强势增长,季度性的增长率达到37%,市场需求旺盛。
其中,第三季度上海奉浦的物业新增量最多,达到6万平方米。其余的新增量来自青浦、外高桥、松江和闵行。同往常一样,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上海工业区的领导性园区之一,从2004年以来一直没有新增物业。由于来自跨国公司和本地高端客户对物业的需求继续增多,张江的物业租金继续保持增长。
由于强劲的需求带动,2005年三季度上海11个主要工业区的工业土地平均价格继续保持增长,平均价格为97美元/平方米。
资金的配置很容易,劳动力的转移也不是太难,但是土地并非如此,土地有一个特殊性,就是用途转变的单向性。从农地转为非农用地很容易,反过来很难,但工厂转为商业用地并不难――这可能是工业地产投资最吸引人的部分。
“从市场需求的强度来看,出租没有压力,投资回报率保守估计是8%。”由温州资本组建的浦庆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宋乙格坦承,从先前的住宅开发、商业项目开发,到此次转战工业地产开发,“主要原因是目前工业园区的投资回报率最高”。
而世邦魏理仕提供的最新数据也验证了宋乙格的判断。统计数字显示,至2005年二季度,上海工业园区平均空置率下降至六年来最低,而租金攀升至六年来最高。上海工业用地平均售价达86.1美元/平方米,比一季度升5.3%,厂房月租金的报价已达4.3美元/平方米,比一季度升4.4%,达1998年四季度以来的最高点。
从前年5月份至今,上海的工业园区土地供应一直处于断档状态,因此新增物业供应非常紧缺。与此同时,市场对工业厂房的需求却丝毫不减。在上海的国家级开发区中,漕河泾高科技园区几乎已全部满租,张江高科技园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嘉定工业园区和青浦工业园区的入驻率也保持在90%以上。
目前,工业地产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和商业地产将商场建好后招租的模式相类似,建好标准厂房后出租;另外一种,是根据客户对厂房的需要量身订做。
工业地产投资多元化
在过去的20年间,工业地产都是由政府主导开发的,比如现在的园区管委会就是政府专门成立起来管理开发区、工业园的。不过。仲量联行助理董事单维其分析说:“随着工业地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同投资主体开始进入这一领域。除了政府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甚至还有海外基金都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投资。工业地产的投资主体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
和土地出现紧张的局面形成对比的,是大量的制造企业在发展中城市圈下巨量土地。以重庆为例,招商物流把物流配送中心建在了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旁边,占地100亩;美的集团在南岸圈地800亩;海尔集团在江北占据1400 亩黄金地;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开发有限公司总体规划16.7平方公里,九龙园C区将建西部第一CBD,面积达22平方公里,可谓一个比一个大。
为什么这些企业能够轻易获取巨量土地呢?专家举了一个例子:“比如,物流行业是国家鼓励的下一个行业,即使是在地根缩紧的情况下,物流商也比较容易拿到地,而且是相对廉价的土地。”
像重庆海尔工业园区位于港城工业园区A区。而海尔最看中的是港城便利的交通,海尔工业园区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国道210、319从园区穿过,依托寸滩港口一个2平方公里、年货物吞吐能力为90万标准箱的寸滩港口,同时拥有重庆最大的火车货运编组站(300万吨级)。据港城工业园区工作人员介绍,江北区四通八达的交通,还加上一个早已规划好正在竭力打造的CBD商务中心作为支撑,地理位置真所谓得天独厚,还有几条即将建成的轻轨以及渝怀铁路同时助阵,重庆海尔工业园区扼守了江北区的制造工业宝地。
同时,海外资本也非常看好国内的工业地产市场,而且近期投资频繁。比如美国普洛斯公司除在上海、深圳运作工业地产项目外,还与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合资,投资3亿美元建设苏州物流园区。此外,普洛斯还在天津与泰达集团合作开发工业地产;最近盛阳地产基金与欧洲某工业地产巨头结为战略合作伙伴,意图共同开发中国内地工业地产;世界上最大的直接投资公司之一的美国凯雷集团也表示,除住宅项目外,凯雷亚洲房产基金将主要投资于商业、零售和工业地产。而中国在2004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已达600亿美元,其中相当部分用于在遍布全国的工业园区内建设工厂、仓库和研发中心。
对于涉及中国工业地产的海外投资机构来说,最成功的是新加坡投资的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地处苏州城东,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完成后,这几年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就拿2004年来说,全区共实现生产总值503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亿元,增长42%;进出口总额达281亿美元,其中出口119亿美元,分别增长96%和99%;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增长39%,成为了国内开发速度较快、协调发展较好、竞争力较强的开发区之一。
海外投资机构除了考虑地理因素,他们更多的是考虑政策因素和回报率。至于进入工业地产而产生的资金门槛高及回收周期长对他们来说不算是障碍。他们的开发模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值开发,根据客户需求制造厂房标准,反租给客户;二是代租收购,收购一些带有租约好的工业物业产品。
由于上海、北京以及广州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的上升,很多跨国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将其工业投资转向其周边城市或内地,由此也带动海外资本投向二、三线城市的工业地产。而中央和各市级政府采取的优惠政策也促使相当多的外国投资分流向东北、华中和西部地区。
投资风险同样存在
工业地产的特点是进入门槛高、投资回报高但投资风险也比较高。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二航局”)的物资集中采购从2007年开始探索,至今已有八年,过程中历经了反复调研、建章立制、机构调整、职能分配、启动推行、改进完善、全面普及、板块覆盖、品种拓展等阶段,目前已经全面覆盖了钢筋品种、投资领域和海外板块。确定集中采购的目标任务
集中采购的背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竞争,实质上是资源整合能力的竞争,资源整合能力决定了企业的市场创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管理水平和决策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现代化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施工企业推行集约化管理,实现“集约经营、协同发展”,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的必然方式。正是在这一市场背景和企业发展需求的背景下,物资集中采购作为集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大型施工企业普遍实施的管理模式。
集中采购的目标。集中采购是指将分散的物资需求集中到统一的管控平台实施采购,通过集中的需求规模、集中的管控平台、集中的支付保障,整合供应链合作,实现项目材料成本、供应效率、资本运作、监督手段的最优化,提高物资采购对企业战略的支持力度和广度。
集中采购的任务。将建章立制和决策裁量集中到企业总部职能管理部门,将采购交易流程集中到采购中心,将供应渠道集中到以企业内部专业公司为龙头,将供应份额集中到占比较大供方为主的战略合作供应链,将采购资金集中融入到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体系,是集中采购的主要任务。挑选集中采购的物资品类
物资集中采购品类的挑选,应结合企业的主营范围、采购的物资占比、每种物资的采购特点和市场营销方式等主要因素挑选。
企业的主营范围。二航局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家融设计、施工、科研、资本运作于一体,以路桥、港航、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工程施工为主业, “大土木”、多元化经营的大型工程建设企业,境内市场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
采购的物资占比。类似于二航局的国内外大型施工企业,其主营范围所需采购的大宗物资主要包括钢筋、钢材(板材、型材、管材)、水泥、地材、预应力材料、燃润料、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防护设施、工属具、周转材料、劳保用品等品类。据二航局多年的物资采购数据统计,主要品类的金额占比分别为:钢筋约45%,钢材约25%,水泥约10%,预应力材料约5%,周转材料约5%,其他材料约10%。不论是从成本、进度、质量、安全、资金等任何角度分析,毋庸置疑,前三项是施工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品类。
物资的采购特点。钢筋和钢材的采购特点是产品标准化、质量要求稳、行情波动频、资金占用大、仓储时间长、市场竞争强、信息很透明、倒逼计划性,而相对钢材而言,钢筋具有品种规格少、厂家分布均、项目需求匀、市场库存丰的特点;水泥具有地材属性,两者共同的采购特点是价低但量大、产地不易远、贮存受限制、结合进度紧、量差需严控、易被反集中,而相对地材而言,水泥具有厂家系法人、已趋集团化、质量自控严、产能超过剩的特点。
市场的营销方式。不同品种的物资,其市场营销方式是不同的。多数钢厂都先款后货、自主定价、按月排产、很少库存、品规不全,市场钢贸~般现款现货、价随市场、波段操作、库存充足、品规齐全、品牌有限、薄利多销、赚取厂家规模返利,工程钢贸一般积极投标、适度赊销、按需打款、即时提货、配送到位、赚取垫资费和服务费,钢材的集中采购只有平衡好供应链中各方的利益方能流畅,水泥厂一般响应项目的各种定价机制和回款条件,但随着集团化和上市对资金的严格要求以及产能过剩的压力,水泥行业已趋向于有实力的商针对单个项目进行垫资。
主要品种的要点。钢筋集中采购的要点是促规模、保供应、优化融资;水泥集中采购的要点是提升话语权、降成本、创效益、保供应;部分专用材料则作为补充,优化打造供应链。
综合分析不难发现,钢筋、水泥、部分专用材料是大型施工企业物资集中采购应挑选的主要品类。
明确集中采购的机构职能
大型施工企业往往项目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层级跨度大,只有不漏项、不交叉地明确了组织架构中各层级单位部门的职能,才能保障集中采购的流畅实施。
局级总部。物资部门负责建章立制、平台打造、监督执行、绩效考核、供方管理,财务部门负责资金集中保障。
局级采购中心。负责交易平台维护,承担项目前期跟踪、招标评标组织、结算支付登记、统计数据分析等事务性工作。
子分公司。在本公司范围内的各项目贯彻落实集中采购工作,汇总计划,参与招评标,统计分析各项目的采购数据信息和绩效指标,维护本公司利益,协调解决相关方问题,推荐优质供方。
项目部。履行物资集采职责、承担集采义务,具体包括提交招标计划、参与招标评标,签订采购合同、下达供应计划、现场验收材料、对账结算签认、申请支付货款、集采信息上传、中标供方评价。
物流公司。作为“1+N”供应链中的重要一极,履行平抑价格、补位保供和拉长资金链、合规融资职能。即通过100%应标率和50%左右中标率指标平抑整体价格,控制企业资金投入总量;紧急情况下完全履行上级下达的保供指令,确保集采体系正常运行;通过50%的需求集中和支付集中推动上游供应链建设,拉长资金链,并整合“商商银”链条,实现部分合规表外融资。
厘清集中采购的流程环节
集中采购的流程环节多而细,厘清方能忙而不乱,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如下环节。
项目跟踪。采购中心通过企业经营系统和工程管理系统跟踪新接项目材料需求总计划,原则要求收到工程中标通知书或工程开工后20天内,项目部上报集采物资招标申请,以确保集采项目覆盖面。
招标议标。采购中心整合招标申请,编制招标计划,向合格供方招标公告和招标文件,组织开标评标,评标报告报领导小组审批。
合同签订。项目部按经过审批的评标报告结果和中标人签订采购合同,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报备。
计划传递。项目根据生产进度、市场行情、资金状况、库存条件、现场道路、季节气候等因素编制的月度供应计划或应急供应计划经过子分公司审核后,通过采购中心集中向供方下达。
供应衔接。项目部主动敦促供方组织生产和发运,供方及时向项目部反馈配载发货详情。
现场签收。项目部即时签收到场的材料质量、数量和资料等。
对账结算。项目部及时办理对账结算手续并上传相关信息,采购中心及时登记。
如约支付。项目部及时主动按照合同约定申请支付,采购中心及时登记。
解决集中采购的关键问题
建立精细通用的价格机制。以价格波动频繁的钢筋为例,综合单价M一信息价A+运杂费B+贴息费C+调节价D的比价和调价机制已趋成熟,其中A为供需双方和市场均认可的第三方网站中距项目最近且最合理的城市实时信息价,C为供需双方和市场均认可的国家权威网站中项目所在地区直贴利率,A和C在招标时统一日期和城市,以防止理解不一致,也便于统一纠偏,在合同签订和供应结算过程中按网价波动对应同步调整,B和D由投标人自主填报,B不应为零和负数,D可为正数或负数,B和D在合同签订和供应结算过程中不予变更。当然价格机制有很多种,在分散分批采购模式下,对于行情波动频繁的钢筋,在某个时段、某个城市或某个供方,的确会有比上述价格机制更低的“价格洼地”,但这种个例的发掘是不适宜在全项目周期、跨省市地域、全供应链库的集中采购体系中操作的,即便是在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采购体系中也不见得全面适用,这是牺牲了大型施工企业采购效率和监督效率的,而统一精细通用的价格机制是集中采购的技术保障。
建立集中配套的支付保障。任何供应厂商愿意积极长期地参与到集中采购体系中来,都是以连续订单、必要利润和按期收款为动机的,而按期收款又是最被关注的。大型施工企业的项目分布面广、人员流动性强、业主支付能力和档期不均衡,项目上级的子分公司由于项目盈亏不一、装备投入不一、历史问题不一等因素也存在资金存量和预期、授信额度和到期的不一致,只有当资金分级集中到更高层面的局级“蓄水池”,集中调配资金,集中管控授信,以丰养欠,以厚补薄,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得到有力保障,配套集中采购的支付信誉才能得到有力保障,集中采购中最关键的也是最常见的不诚信履约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并可实现变违约拖欠为合同内约定延期支付。没有集中配套的支付保障的集中采购即使推动起来了,也往往会很快停滞、倒退甚至失败。需要说明的是,作为“1+N”供应链体系中的内部专业化物流公司,尽管项目同时享受到了较大的融资体量和较低的融资成本,但其对企业的贡献则更为明显,一是通过发挥规模优势,在不高于外部市场报价中标前提下的盈利给公司带来了收益,二是通过发挥专业优势,在不松于招标支付条件前提下的支付手段为公司拓宽了融资渠道。
建立高效透明的信息平台。集中采购的物资交付到项目必须要完成物流、商流、资金流、单据流等往来、闭合和重复的流程,其中单据流是必要的记录凭证,但在计划、合同、签收、对账、结算、支付等商流环节中,一套闭合的单据流难以在施工现场点多线长面广和人员频繁流动的情况下及时有效流转,管控和服务单位也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跟踪、服务、监督和统计。因此建立一个覆盖各个环节、分配各种角色、划分各级权限、信息随时录入、报表实时体现、业务财务对接、违规自动识别、数据长久保存的高效透明的信息化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强化相关部门的协同监督。项目物资部门录入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是上级子分公司和采购中心监督和跟踪的重点,供应厂商的到货日期、物资商标、牌号材质、磅重公差、尺型包装、结算价格是项目部和上级子分公司监督的重点,付款日期、付款金额、票据类型、付款对象、付款账号是各级财务和采购中心监督的重点,项目覆盖面、结算总量、实供单位是子分公司和局总部两级物资部门监督的重点,采购中心的招标组织和评标判标是项目部、子分公司和监察部门监管的重点。总之,不同单位和不同部门的不同监督重点是权力相互制衡、利益相互平衡的协同监督出发点和落脚点。
统一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上述的协同监督重点正是集中采购中相关单位的利益重点,涉及到相关单位的各级领导,作为发起集中采购的最高层面领导者,务必要统一下属各级单位领导的思想认识并贯彻推动,方能垂直高效地落实集中采购工作。
提高物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集中采购的多数环节和大量工作是由各级物资部门完成的,只有提高主管、采购、验收、料账等各物资岗位,即物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方能落实集中采购工作、践行决策的管理意图、实现集中采购乃至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优化绩效指标的考核体系。针对个人、部门、项目、子分公司、采购中心、资金中心等集中采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制定并优化绩效指标、辅以实质性的考核和奖惩,实现牵引推动集中采购工作,并使其落到实处。
打造合作共赢的供应链。供应链打造的主要手段包括规模打造、信誉打造和规则打造。规模打造时可针对某个品类,根据项目分布密度和供应厂商覆盖密度,分省市、区域或年度进行整合,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内部专业化物流公司可向企业外部独立经营,在以内部市场和资源为依托来拓展外部市场时,其规模打造优势更加明显;信誉打造时除了上述的支付保障手段外,企业的品牌工程和有影响力的工程也是打造供应链的“吸铁石”;规则打造主要是指建章立制,管理办法应按照资格准入、限定名额、分级评定、优晋劣汰的原则制定,在资格准入时可按认知度和认可度分为潜存、备选、合格、转型、注销和禁用六种状态,在分级评定时可按近三年供应份额、供应覆盖区域、账期拉长实力和投标响应度分为联盟型、卫星型和交易型三个等级,在优晋劣汰时可按数据排名和项目评价进行升级升格和降级降格。
通过上述对集中采购的目标任务、品种挑选、机构职能、流程环节和关键问题的分析,结合二航局近几年钢筋集采的成熟、投资领域和海外板块的覆盖以及水泥和部分专用材料的“试水”经验,作者认为大型施工企业的物资集中采购应根据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成员单位采购品种的交集、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集中配套的支付保障、信息化手段的建设支撑、协同监督的执行效力、各级领导的思想统一和重视程度、物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绩效指标的设计与考核、市场对企业实力和信誉的认知认可程度、供应链培育打造的广度和深度等综合因素,合理布局结构,分品类、分阶段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