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水资源循环利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循环农业是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
一、国外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
1.以色列节水农业模式。以色列60%以上的国土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状态,没有水,没有雨,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维持经济和农业的发展,他们长期致力于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1)循环利用污水资源。以色列是世界上循环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处理后的污水利用率已达70%,居世界首位。以色列每年大约有3.2亿立方米的废水经过处理以后用于农业生产,分布在城镇周围的果园主要用处理后的污水灌溉。(2)利用微咸水。以色列南部沙漠的微咸水被用来农田灌溉,生产的西红柿和其他蔬菜、水果的品质优异。以色列利用淡化咸水进行灌溉的面积达到45 000 公顷。(3)采用滴灌和微灌技术。以色列很早就采用了压力喷灌技术;以后以色列又开发了滴灌技术。它可用于长距离和坡地灌溉;肥料可以与水一起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从而节约了水和肥料;滴头直接将水输送到根系附近的土壤中,水的蒸发极微,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研究表明,地表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而滴灌可高达95%。发明滴灌以后,以色列农业用水总量三十年来一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农业产出却翻了5番。(4)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由于淡水资源十分珍贵,以色列因地制宜地在各地修建各类集水设施,尽一切可能收集雨水、地面径流和局部淡水,供直接利用或注入当地水库或地下含水层。从北部戈兰高地到南部内盖夫沙漠,全国分布着百万个地方集水设施,每年收集约1~2亿立方米水。
以色列节水农业,让人们看到:在资源短缺情况下,如何利用其他优势创造出农业循环经济的高效率;一个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就是在资源限制的基础上,合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进而实现产业经济模式的输出绩效最大化。以色列能在国小人少和自然资源匮乏的不利情况下,创造出为世人瞩目的成就,其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节水和循环农业的发展。
2.美国的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也称为精确农业、精细农作,其含义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化学物质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目前,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美国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直接促成了美国的“精确农业”,极大降低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美国精准农业体系的主要构成有:(1)美国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农业信息系统;(2)美国的农业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数据库和农业经济数据库两种;(3)利用3S技术即农业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实现农作物的精确化种植。利用3S技术,农场主可根据田间因素的变化,精确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如给农作物施肥,当大型拖拉机进入田间喷施肥料时,显示屏可同时显示两幅彼此重叠的图像,一张是数字化地图(上面标有每一块小区的土壤类型,氮磷钾含量,前季单株产量,当年单产指标等),另一张是方格坐标图(可根据GPS讯号随时显示拖拉机所在的小区位置)。与此同时,数据处理器可根据事先做好的每一块小区的数字化地图,自动计算出每一块小区的肥分配比和喷施量,并向自动喷施机下达指令,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杀虫药的喷洒。此外,该系统还能根据土壤水分和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动判断出浇水、施肥的时间。据统计,采用这种精准农业技术可节省肥料10%,节约农药23%,每公顷节省种子25公斤;同时,可使小麦、玉米增产15%以上。
3.菲律宾的生态农业模式。菲律宾玛雅农场: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十年建设,农场的农林牧副渔生产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玛雅农场的前身是一个面粉厂,经营者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畜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随着农场的发展,他们又找到一块24公顷的丘陵地,扩大了生产规模,取名为玛雅农场。1981年,农场已拥有36公顷的稻田和经济林,饲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他们陆续建立起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每天产生沼气十几万立方米,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另外,从产气后的沼渣中,还可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作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后,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再取塘水、塘泥去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又送面粉厂加工,进入又一次循环。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世界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的典范,玛雅农场就像一个大规模农工联合生产企业,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这样的生产过程由于符合生态学原理,合理地利用资源,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所以产生了良好的节约效果。
二、中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国情比较
1.农业人口资源。在美国仅占全美人口不到2%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与美国农业人口资源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据统计,美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十二年,有20%以上的农民为大学学历。以色列的教育非常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很高。农民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47%,其他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也使农民更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对待农业新技能方面理解能力差,掌握程度低,影响了农业发展。
2.农业经营方式。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美国农业是在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实行农场经营,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田202hm2。以色列实行“公司+农户”模式。以色列农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一是订单生产,二是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例如莫沙夫农场中的农户直接与国内的公司签订购销合同或者直接上网销售,从而使农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由于以色列的农业相当发达,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也很高,农民可以直接从因特网上了解到农副产品的市场行情,因此,公司与农户在购销合同中利益分配比较合理,从而形成了公司与农户的良好互动机制。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目前依然大多以为主,因此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已经逐渐暴露出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到农业经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农业技术水平。以色列严重缺水。但以色列建国以来农业生产增长了12倍,每顷土地的用水量却没增加,以色列依靠高科技农业,减少了水的浪费,压力灌溉方法的产生,使以色列单位面积土地的耗水量下降了50%~70%。以色列80%的灌溉土地都是灌溉与施肥一次完成的。另一种就是使用循环水和淡化海水,以色列所有灌溉方式都采用计算机控制。计算机化操作可完成实时控制,也可执行一系列的操作程序。在灌溉过程中,如果系统记录下水肥施用量与要求相比有一定偏差,系统会自动地关闭灌溉装置。还有一种传感器,它能通过检测植物的茎和果实的直径变化,来决定对植物的灌溉间隔。这种传感器直接和计算机相连,当需要灌溉时,它会自动打开灌溉系统进行操作。中国目前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期,靠人畜力操作和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还广泛存在,农业装备综合技术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领域差距还在不断加大。
三、国外循环农业模式对中国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启示
1.树立全民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循环农业经济缺乏认识,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因此,应该让全民认识到循环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普及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农村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如普及农业废弃物如何处理排放、沼气综合的利用。
2.因地制宜地选择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农民素有精耕细作的良好传统,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许多资源循环利用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南方的“猪—沼—果(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中部平原的“粮饲—猪—沼—肥”模式,西北地区的“五配套”模式,大城市郊区的都市型生态循环模式等。这些模式和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对循环农业经济的支持和补贴制度,设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基金或风险基金等,加大财政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 建筑设计 应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057-02
在新的发展时期,资源能源日趋紧张,水资源日益减少,人地关系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心头之痛。在此情况下,建筑行业必须思考新的发展思路,在建筑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降低资源能源浪费,促进能源循环利用,提升建筑的环保功能,保障建筑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应用思考,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 增加建筑物的能量来源
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能量来源比较单一,通常依靠电力带动各类用电设备,提供能量。单一的电力设备过多使用也是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损耗,另外,一些电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大气环境或者对人体不利的气体或颗粒。新的建筑设计要求建筑能够利用大自然当中的绿色能源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能量,以此来扩大能量来源途径,改善生活环境。而自然的绿色能源,主要指的是太阳能和风能。
1.1 太阳能及其应用
太阳能是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目前为止,人类利用最广的一种绿色能源。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太阳能常常被予以应用。另外,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绿色建筑中应用太阳能源十分有利。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太阳能设备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吸收太阳能的装置;一种是转换太阳能的装置。吸收装置利用自身材质和结构,完成对太阳能的吸收和保存,而转换装置主要是将直接吸收的太阳能转换成其他能源,便于人类进行利用。吸收装置主要设计如下。
第一,吸收装置一般置于建筑物的顶层,通过面对太阳照射获得能量。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我国的大部分区域太阳能装置一般是面向南面,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能量。目前,太阳能接收装置已经逐渐应用于我国的民用居住建筑当中,为人类生活提供部分所需能量。
第二,太阳能的吸收装置还需要其他分部件,如蓄热装置。蓄热装置的设计是在吸收装置的基础上,将能量有效储存下来,如果是阴天或者天黑之后,用蓄积的能量进行继续补给。建筑物的室内也通常分布集热装置,比如集热墙就可以很好地储存热量。在建筑物的外部,也可以利用卵石构成蓄热装置平台。卵石本身具有较好的蓄热性,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热量,减慢热量的散失。
太阳能的转换装置,是光能与热量或者电能之间的转换,这种装置的设计通常由多个装置组成。在建筑物的楼顶需要安装太阳能集热板或者热水器,进而传达给室内的热水器装置,以此获得热水来源或者其他能量来源。这种转换形式在我国目前已经应用较为成熟、广泛。许多家庭都安装了热水器用来给日常生活提供热水或者暖气。但是,这种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太阳能电池板的应用有限制,获得的电能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较多应用于对电量要求较小的装置。
1.2 风能及其应用
风能也是一种主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不断重视,风能的应用比例越来越大。我国当前的沿海和内陆一些地区都有诸多风能转换设备。由于在技术层面的不成熟以及条件的限制,在绿色建筑的设计方面,风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风能的应用主要是在通风换气和风力发电方面。
以往的风力能源利用,主要在沿海地区或者风力较大的内陆地区,在我国的城市当中应用较少。而随着不断地研究发现,城市中仍然可以有效利用风能,比如在高层建筑顶上或者两个高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大量的风力能源。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会存在较大的风压差,形成较快的风速,这种原理形同于峡谷之间的风能。在这个原理下,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建筑之间的具体数据设计风力发电装置。在设计发电装置之前,需要先建立一个模型,进行精确评估,确认装置的合理性和精确性,继而设计出完整的风力发电装置,为建筑提供一部分所需能源。我国的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在一些地区,可以直接在建筑屋顶上安装风力发电机,通过屋顶风力进行发电。在我国城市中,出现了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将风能与太阳能进行结合,以太阳能为主,风能为辅,为人类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由于风力发电装置自身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故目前在普通居民区当中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2 减少建筑内部的热量耗散
建筑的可持续设计,除了在资源能源利用上进行优化设计,另一项重要的设计措施是减少建筑内部的热量消耗。一方面,建筑物通过不断利用新能源增加所需能源来源;另一方面,建筑物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或措施减少能量的消耗。这也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比如,建筑物可以通过一些的保温设备来防止热量的快速耗散,减少能源的使用量。
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的保温效果是重要的设计方面。建筑物可以通过良好的保温效果,来降低热量的流失,减少太阳能的辐射,降低热量的传递。维持良好的保温效果,通常需要选择较好的保温材料。主要的保温材料一般都是复合材料。保温设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内保温和外保温,以及夹心保温。通常在建筑物的顶部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设计措施,来降低热量的耗散。如将屋面进行改善,提升屋面热工性能,将屋面设计为通风型或者架空型等。
3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措施。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主要是对建筑物在平时所产生的废弃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损耗,降低资源能源利用成本。在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建筑物废弃资源主要是水资源。对污水的有效循环利用,直接影响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效果。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生活中产生的污水通常不直接进行加工处理,而是通过下水道流入河中,或者由下水道通往污水处理厂。而污水集中处理一般含有各种成分的污水,处理起来十分麻烦,水资源浪费巨大。
而通过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直接融入污水处理设施,将排水管道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对废弃水进行分类收集,以提升污水处理效果,提升污水处理效率,也同时节约了大量的污水处理成本。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与生活中排放的污水汇集到一起进行集中处理,提升水资源利用程度。一般而言,生活中的污水污染程度不高,与雨水可以归为一类进行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4 结语
随着人类的快速发展和资源能源的日益紧张,人类能源的增长需求与紧张的资源能源形成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在建筑设计中,只有进行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并通过有效措施减少建筑能量的损耗,加强资源能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实现建筑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波.可持续建筑的节能技术经济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14.
[2] 林亚星.BIM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倡议书【一】
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朋友们:
自今年6月份进入汛期以来,延吉市降水量减少,而作为延吉市饮用水水源的两座水库上游区域降水量不到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延吉市经历着26年不遇的严重旱情,城市用水告急。尽管市委、市政府多措并举以缓解水危机,但伴随着秋季的干旱少雨,全市旱情出现雪上加霜的迹象,冬季供水仍面临严峻考验。为此,延吉市委宣传部向全市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发出节水倡议,呼吁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
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要率先行动,扎实抓好节约用水工作,建立节水用水机制,完善节水用水制度,积极使用节约用水设施,坚决杜绝长流水和跑冒滴漏现象,积极创建节水型单位。
二、工业企业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工艺节水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节水减排,循环使用,积极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
三、农业要做节水的主力军,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推广渠道防渗和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发展高新节水技术,普及旱作和生物节水措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四、服务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推广运用节水器具,改善高耗水的消费结构,提倡水资源的合理消费。洗车、洗浴等特殊用水行业要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加强节水设施改造工作,用水设施达到节水标准;加强雨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开发利用;推广循环用水设施,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
五、社区和家庭要全面行动起来,树立良好的节约用水意识,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脸水洗脚,然后用来冲厕所;用清洗衣服的水来打扫卫生,做到一水多用。用杯装水刷牙;用盆装水洗菜、洗碗、洗脸、洗衣;尽量用浴缸洗澡,收集利用洗澡水,注意总结节水小窍门,坚决杜绝浪费用水现象,争做节约用水的示范者、推动者、实践者。
六、学校要不断强化节水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传播节水理念,学习水情知识,树立节水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科学、文明、节约的用水习惯,并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以学生为载体向家长和社会进行节水宣传。
七、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功能,深入持久地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及时、准确报道非法用水、严重浪费水的行为,敢于同一切不良用水行为做斗争,不断培养和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不舍细流,方成。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节约每一滴水,用好每一滴水,是我们每一位市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节水意识,从自身做起,让我们共同行动,坚持不懈,构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未来!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倡议书【二】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青年朋友们: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孕育并维持着地球上的万物生灵。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当前浪费水和污染水的现象依然严重,已直接威胁到生命健康、生态安全和社会进步。节约保护水资源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来临的今天,我代表全体中国节水大使提名人向全国青年人发出倡议:建设碧水中华,从我做起。
节约保护水资源,要倡导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发展节约保护水资源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青年人是先进文化、社会文明、现代时尚的传播者,要以实际行动为当代社会做出表率,以模范言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带动更多的人,共同致力于节约保护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要养成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家庭、单位以及公共场所,要改掉不良的用水习惯,提倡一水多用,提高用水效率。要自觉争做节水、爱水的志愿者,将实践活动与宣传活动结合起来,向身边的人广泛宣传,带动和影响整个社会,提高全社会节约保护水资源意识。
果说京东、苏宁等电商引爆的家电价格战有营销炒作的嫌疑,那么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淘宝”大战则是真刀真枪,硝烟弥漫。除了比拼谁的回收价格高,还大打上门服务牌,各尽所能争夺原料。参战的既有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正规军”,也有随处可见踩着三轮车收废品的“游击队”和家庭作坊式的“破烂王”。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第二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上表示,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已达1万亿元人民币,吸纳就业人口2000万。
“实际上,就业人口2000万属于保守统计,很多收废品的从业者是游击队,并没有统计在内。”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程会强研究员对本刊记者说。
据北京市商委调研统计,北京市从事再生资源行业的劳动者是11.2万人,但这不包括散兵游勇。如果算上流动从业者,大约有20万人。北京市仅在工商局注册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就有1617家,而其中的规模化企业没有几家。
程会强指出,“我国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于通过国家政策和规划加以提升,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前景很好,潜力很大。”
科技部的《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显示,2010年,我国回收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电子电器等八类社会消费品的废弃物综合利用量达到1.49亿吨,相当于节能1.79亿吨标准煤,占当年全国能源消耗的5%以上,减排二氧化硫393.1万吨(占当年全国减排总量的17.9%)、废水102.5亿吨、固体废物10亿吨以上。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1年,北京市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大约500万台;汽车保有量突破500万辆,理论报废量超过20万辆;而生活垃圾达到634万吨。“这些废弃物如得不到科学处理,既浪费宝贵资源,又对首都环境造成污染。”
据报道,一块手机废旧电池如果被随意抛弃,可污染的水资源达到6万升,相当于3个标准游泳池,而一只普通的聚酯可乐瓶通过自然降解,耗时则长达50到100年,但只要回收利用一吨这种塑料瓶就可减少3.2吨碳排放量。
超级宝藏
在德国流行这样一句话:“今天的垃圾是明天的矿山。”人们日常丢弃的垃圾,如果回收利用,其实可以变废为宝,成为源源不断的“超级宝藏”,蕴含巨大财富和商机。
当一次原生矿产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全球再生资源加工而成的钢占总产量的45%,铜为35%,铝为22%,铅为40%,锌为30%。据测算,目前我国可以回收而没有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价值高达300~350亿元。每年约有500万吨左右的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
程会强介绍说,美国的“城市矿产”回收利用是1.29亿吨,总量与我国相当,但单位废物产值是我国的4倍,利用率非常高。日本对“城市矿产”高度重视,多种稀贵金属的储量排在世界首位,黄金储量达6800吨,占到世界黄金储量的16%,超过了黄金大国南非。白银储量6万吨,占全世界总储量的23%,超过了银储量世界第一的波兰。从一次资源储量来说,日本是个资源贫国,但从二次资源储量来说,它又是个资源大国。
解振华认为,中国的循环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循环经济未来大有可为。据有关机构估计,到2015年,中国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5万亿元。
“我们预计,今后再生资源产业每年会有20%~30%的增长。”在首届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管爱国分析称。
为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0年组织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
“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回收利用一吨废钢可炼钢0.8吨,节约铁矿石2吨至3吨;回收利用一吨废旧线路板,可提炼400克黄金;回收利用1吨废塑料瓶,可节约6吨原油。”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回收——化电子垃圾为资源》报告显示,中国将成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电子垃圾以每年3600万吨的速度增长,其中中国年产230万吨电子垃圾,仅比电子垃圾最大国美国少70万吨。这份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废旧电脑将比2007年翻一番到两番,中国的废弃手机将增长7倍。
报告推测,每吨线路板和每吨手机分别含大约200克和300克黄金,而金矿石的平均品位只有每吨5克。这意味着,同样是一吨量,电子垃圾的“含金量”是金矿石的40~60倍。
目前,我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共有28家。按照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要求,达到多元化回收、集中化处理、规模化利用。这28家示范基地,东中部地区占到80%以上,其中东部15家,中部8家。
第一,把节约能源放在优先的位置。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技术和节约工程,对高耗能行业要提出具体的节能降耗目标及措施。要大力推广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机械,发展节能建筑,提倡使用节能设备和器具。要积极利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强制淘汰高消耗的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实行能源效率认证制和能源效率准入制。
第二,大力开展节水工作。一方面要抓好节水措施的落实,如积极推广节水技术、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快供水网的改造,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建设节水城市。另一方面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逐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
第三,强化节约土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针对大中小城市制定不同的城市建设用地和交通基础设施用地标准,限制大面积高标准的城市居民住房建设;农村居民住房要实行统一规划,节约用地,推广新型建材,严禁毁田烧砖。
第四,大力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重点抓好煤矿瓦斯、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拆解技术等。
第五,要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倡导合理的价值理念。工业产品的设计包装要简约实用;服务业的宣传广告书要实行回收制,禁止滥发乱放;要减少一次性的生活消费品;提倡无纸化办公。
我国水资源严重贫乏,由于长期过度开发,污染和超采正在成为流域内地下水的主要威胁。2016年1月,水利部公开的《地下水动态月报》显示,全国地下水普遍“水质较差”。地下水遭受污染将会对区域内的“水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当前,在水资源形势日趋严峻和水资源面临巨大缺口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安全的水环境,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做好再生水的利用工作成为治水的关键环节。在发达国家,再生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有数十年,积累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形成了减少洁净水使用、减少污水排放、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用水理念。
本文结合美国、新加坡、日本、以色列城市再生水的利用情况,对其再生利用的目标、政策法规,以及规范标准进行分析,以为我国再生水综合利用提供借鉴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国外再生水利用实践
为解决日趋严重的缺水题,许多国家和地区把再生水列为“城市第二水源”。与之相比,我国对再生水的研究和利用起步较晚,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北方城市频频出现“水危机”后,污水再生利用的相关研究和技术才开始受到重视。所以,研究国外再生水利用对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发展大有必要。
(一)美国再生水利用概况
1.美国再生水利用现状
再生水已成为美国城市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用途包括农业灌溉、景观灌溉、工业回用、地下水回灌以及娱乐环境用水。其中,灌溉用水占总回用量的60%,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30%左右,城市生活等其他方面的回用水量大约在10%。再生水的处理流程大致为:污水通过二级和二级强化处理后再经过包括微滤、活性炭吸附、反渗透和消毒等环节的高级处理,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这类水可以直接注入饮用水含水层,用作地面或地下饮用水水源的补充。
2.美国再生水利用规范与措施
目前,美国还没有直接针对再生水利用的全国性法规,只有一个推荐性的《污水回用指南2012》,各州在推荐指南的基础上,根据本州水资源的实际需求,规定必须在保护环境、有价回用,以及公众健康的前提下,设计、建设和运行再生水工程。除了推荐性的《污水回用指南2012》,许多州也颁布了各自的再生水法规或指南,比如加利福尼亚州,早在1912年就先于各州,开始了再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方面的实践。
加利福尼亚州关于再生水利用的主要法律规范有:《California Water Code,2011》(加州水法)、《Cafifornia Code of Regulation,2013》(加州管制法)、《Cafifornia Safe DNnking Water Act》(加州安全饮用水法)、《California Health and Safe Code,2011》(加州卫生安全法)等。政府部门严格规定:污水处理设施应当具有24小时处理污水的应急存贮槽及备用动力;处理厂与使用点之间不应迂回绕弯;应当安装多路初级处理及次级处理单元,确保某一单元不能工作时整个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同时还明确要求,新建水厂必须具有良好的污水处理和再生水水质监测技术、工艺和设备;必须增加三级处理工艺流程;在生化处理二沉池后,必须增加过滤和消毒等流程。而对于原有的大型二级污水处理厂,强调必须设计、增加后续处理工艺。
3.美国再生水利用特色
美国再生水利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处理回用,很少直接用于城市生活杂用。再生水主要用于农业、工业、地下水回灌和娱乐景观等方面。在没有制定统一的再生水利用标准和法规的前提下,各州自行制定的、符合实际水资源利用情况的地方标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二)新加坡再生水利用概况
1.新加坡再生水利用现状
在新加坡,再生水被称为“新生水”。新生水的工艺流程比再生水复杂,水质要求高,要达到饮用水标准。其大致的工艺流程为:城市污水经过完全收集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过严格的二级处理后,再通过两个阶段的膜处理和紫外线消毒处理,成为新生水。早在2003年,新生水就已经作为自来水的一部分,成为新加坡的供水来源之一。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新生水利用的2060年长远规划,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新生水的处理工艺研发,同时兴建污水处理厂。在新加坡,污水经过先进工艺处理后,各项技术指标均超过了一般的自来水,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际饮用水一般标准的50倍,得到了国民的一致认可。
2.新加坡再生水利用政策与措施
新加坡的水质监控追求的是水质的绝对安全。新加坡的再生水和饮用水执行同一标准,既包含了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水质指引》,又考虑了新加坡的供水安全。该标准共有292项指标,既高于美国环保署(USEPA)制定的97项指标,又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116项指标。
近年来,新加坡政府不断加强水质安全工作,通过技术进步,降低水质突发事件风险。比如,PUB在外引水的源头装有一个鱼苗生物传感器,一旦外引水出现异常,可迅速发现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防污染事件的扩大;定期检测水中的生物体,补充常规水质检测之不足;分析水中污染物变化以及对生物体的影响,既可快速分析水体的毒性,又可预测水体的潜在风险。这些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有效保障了国民的用水安全。
在设备维修方面,新加坡政府明确规定,只有获得PUB执照许可的水管工人,才能提供与饮用水有关的相关维修服务;对所采用的给排水管材、配件,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以确保“供水链”安全不受损害。
3.新加坡再生水利用特色
新加坡政府立足于缺水的现实,通过制定严格的再生水标准,实现了用水途径的拓展和循环利用,为世界其他缺水城市再生水开发利用提供了经验。比如,在废水污水再利用方面,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全方位管理;下大力兴建下水管道设施收集系统,有效收集废水污水;建设相对独立的排水系统和下水管道污水处理体系,扩大污水处理和再利用空间(有关新加坡再生水的介绍,下文将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建设做一简要介绍)。
(三)日本再生水利用概况
1.日本再生水利用现状
在日本,再生水又被称为“中水”,主要用于城市景观、河道、工业用水、融雪和卫生间。从1980年开始,日本将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后输送到河流上游,作为城市河段景观用水,用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改善居民休闲场所的水环境或向没有固定水源的市内河流补充景观用水。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先后复活了150多条小河,收到了修复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效果。日本还采用单独循环或区域循环模式,通过双管道系统输送再生水,用于冲厕和小便池冲洗水。
2.日本再生水利用政策与措施
再生水作为水循环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水循环体系构筑计划的提出和建立,日本再生水利用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等组织,分别制定了相关的指南、规定、纲要和条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标准体系。这些政策标准主要有:《污水处理水循环利用技术方》,《冲厕用水、绿化用水:污水处理水循环利用指南》,《污水处理水中景观、戏水用水水质指南》,《再生水利用事业实施纲要》,《再生水利用下水道事业条例》,《污水处理水的再利用水质标准等相关指南》,《污水处理水循环利用技术指南》,《污水处理水中景观、亲水用水水质指南》等再生水水质标准。
3.日本再生水利用特色
日本普遍采用饮用水系统和再生水系统的双管供水系统,对其他地区的城市生活用水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引导作用。经过30多年的积累,日本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在综合管理、技术开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四)以色列再生水利用概况
1.以色列再生水利用现状
作为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以色列在污水净化和回收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世界上再生水利用率最高的国家。再生水主要回用于灌溉、工业企业、家庭冲厕、河流复苏等。以色列再生水约有42%用于灌溉,30%回灌地下,其余回用于工业和城市杂用等方面。
以色列在全国各地建有120多座污水处理厂,其中最大的两个是沙夫丹和吉雄,分别位于中部最大城市特拉维夫市和北部最大城市海法附近。这两家污水处理厂均由以色列国家水务公司兴建和管理。沙夫丹厂每年处理1.3亿吨污水,经过处理后的水全部通过管道输往南部沙漠,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吉雄厂净化后的水用于北部农业灌溉。各地污水处理厂通过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出售再生水的收入保持运转。政府每年投资约1.2亿美元,用于修建和维护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目前,以色列城市污水的回收利用率已达80%,位居全球第一。
2.以色列再生水利用政策与措施
以色列将水列为国家的战略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为公有资源配额制使用。1959年,以色列出台《水法》,对国家水资源的所有权、开采权和管理权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这一法律,全国水资源为公有财产,由国家统一配发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开采。《水法》还特别规定,私人土地上的水资源也属于公有。此后,以色列又颁布了《水井法》、《河溪法》等一系列与水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
根据这些法律法规,挖水井、截留雨水要向政府提出申请并缴纳相应的税费,水井的深度及每年的取水量需要报批。自这些法律法规出台后,在执行层面得到了严格落实,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以色列国家水资源委员会负责对水资源的统一归口管理。水委会除宏观上制定全国水政策外,还负责调节水价、分配水源、保护土壤、防止污染以及废水回收和再利用等工作。除了水委会,政府还相应设立了部际委员会,协助对水资源进行开发、监督、管理和使用等工作。以色列国家水务公司负责全国的供水和三个大城市群的废水回收利用。水委会每年将用水配额分配给全国的集体农庄或村委会,再由集体农庄或村委会分配给农户。实践表明,配额制有利于农户对农业生产进行长期规划,包括选择作物、确定种植面积等。与配额制相配套的是阶梯式水价。以色列将水资源分为天然淡水、淡化海水、地下成水、再生水(废水回收)和拦截雨水等几个类别,不同类别的水价格不同。在用水配额内,水价被分为三级,超额用水将会受到巨额罚款。
3.以色列再生水利用特色
以色列将污水再生利用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保障,污水资源化给以色列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明晰的法律体系、严格的用水配额制和阶梯式水价,经过长期实践,以色列人民树立了牢固的节水意识,成为世界上再生水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
三、我国再生水利用实践
近年来,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15年4月2日,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提出了再生水利用的要求和目标:“促进再生水利用。以缺水及水污染严重地区城市为重点,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等用水要优先使用再生水。”截至2015年9月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83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2亿立方米/日。
在缺水现实倒逼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利用再生水的地区从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北方城市,扩大到重庆、西安、合肥、昆明等中西部和南方城市。目前,北京、天津等水资源极为紧缺的城市推广利用速度相对较快,北京再生水的利用率已超过60%。但是从全国来看,除北京等少数城市规模化利用再生水外,国内再生水利用率仅占污水处理量的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的工程建设和运行规模与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严重的形势极不相称。以下结合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建设实践,对我国再生水的利用提出相关建议。
2007年11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按照《框架协议》,中新天津生态城要建设成为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努力实现“三和三能”,即:人与人和谐共存、人与经济活动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
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沿阵地,其经验和做法对中国未来再生水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中新天津生态城立足于水质性缺水的现实,确立了以节水为基础,最大限度开发利用雨水、污水、中水、淡化海水等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理念,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污水设施再生水利用率将达到88%。面对如此高的建设标准,中新天津生态城确有必要综合借鉴国际再生水利用的先进经验,通过本地化实践,为解决我国城镇化面临的水资源瓶颈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中新天津生态城以节水为核心,形成“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的水资源利用体系。采取一水多用、串联用水、循环用水等方式,加大再生水和非常规水的使用比例。生态城计划在污水处理厂内建设1座再生水厂,近期处理能力为2.1万吨/日,远期处理能力为4.2万吨/日。同时,生态城所有道路的绿化带下均敷设中水管网,形成覆盖住宅小区、公共建筑、产业园区、公园的中水管网系统。再生水厂采用“浸没式负压微滤膜(CMF-S)+反渗透(RO)”工艺。浸没式负压微滤膜作为反渗透的前期处理工艺,使出水达到反渗透的进水要求,一部分水通过反渗透去除盐分形成中水,另一部分水经紫外线消毒后排入清净湖湿地作为景观水。再生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车辆冲洗水标准。生态城再生水厂刚刚建成尚未投产,建议在加快建设运营的同时,尽快制定区域再生水利用战略性规划。
以上结合国外再生水利用,我国(包括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建设和推广实践)再生水的利用、管理可借鉴以下经验:
第一,健全、完善再生水回用管理政策法,大力鼓励污水再生利用。从再生水的源水管理、再生水水厂质量监督管理、再生水输送管理、再生水终端用户管理等多个层面,形成详细、完备的再生水安全利用管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再生水利用。
第二,完善再生水标准,切实消除潜在用户的顾虑。借鉴发达国家再生水利用管理经验,健全城市回用水、景观用水、饮用水回用标准,加强水质监测监管,确保从源头到终端全过程水质达标,提高再生水利用的安全性。
第三,深入、系统研究再生水的潜在健康风险,以及新兴污染物在污水再生处理工艺、水源地和饮用水工艺中的去除与转化机制,开发高效新型控制技术。开展再生水利用的生态影响综合评估与长期风险相关研究,建立科学管理方案,确保再生水安全利用。进一步开展再生水回灌技术研究,探索新的再生水应用途径。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 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各级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保障措施有哪些,如何确保有效实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具体包括产业、投资、价格和收费、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健全法规和标准,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研究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相关标准和计量检测体系。三是加强循环经济管理和监督,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循环经济管理,探索市场化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四是强化循环经济技术和服务支撑,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加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健全循环经济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建立统计核算制度和数据制度,制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产出率作为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综合性指标,加强统计能力建设。六是强化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推广示范经验,在全国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把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关课程。七是加强循环经济交流与合作,利用各种国际交流平台,创新合作方式,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八是加强循环经济组织领导,国务院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制,研究有关重大问题,部署重大任务,把握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同时,《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要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制定全国循环经济年度推进计划,加强跟踪管理和评估。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负总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抓紧编制和实施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出台配套政策,明确任务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确保完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再 协)
我国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近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官网获悉,我国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向我国出口废物原料的境外供货企业必须向质检总局提出注册的书面申请,并提供近年来的出口货物环保、质量状况和相关证明等有关文件,经质检总局审核合格后予以注册,方可向中国出口废物原料。
对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实施登记管理,无论以何种贸易方式从事废物原料进口的收货人,都必须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登记。收货人凭登记证书及相关材料向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未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登记的国内收货人,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不受理其废物原料的报检申请。
申请进口国家规定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由废物进口单位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废物进口申请。经审查批准,国家环境保护局签发《进口废物批准证书》,从2005年起用新版自动许可和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代替进口废物批准证书。申领《进口废物批准证书》后才可以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系统内资源高效、良性利用,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一是推广“农—猪—肥—渔”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和支持养殖户转向立体养殖,延伸养殖业的产业链。如农场养殖户陈庆文承包30亩鱼塘,塘埂种鱼草,池塘养鱼垂钓,在塘边建猪场,年饲养生猪200~500头,猪粪发酵喂鱼,年收益10万元以上。二是推行“农—牛一沼一肥”和“牛—菌—沼—肥”模式,创建一定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利用清洁生产的理念和方法,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如三益回民分场利用民族政策,结合生产实际,改肉牛散养为集中圈养,建设1000头养殖规模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玉米和水稻清鲜秸秆充分利用(或饲料种植),发展肉牛养殖,过腹还田,以牛粪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渣)返田种菜种粮等途径,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回民收入。三是形成了“农—渔—禽—藕”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农场莲藕生产已取得无公害认证,借助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对荒湖洼地进行了连片综合开发利用,养鱼、养藕、养鸭。四是发展“资源—产品—休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农场连片农田、水面等自然资源,打造蔬菜、养殖标准化示范园,建立科技农园、天然垂钓观光园等,发展农业科技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构建生产、消费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产出率。
农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进行合理组合进行土地利用和技术综合。如推广“稻鸭共生”技术,该项技术在农场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在毗邻的望江县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发展生态有机稻米和绿色肉鸭,通过秸秆还田、鸭粪肥田、鸭子除草除虫,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水体等污染程度,改善水稻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品质。
立体种养农业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的棚架作业区域内,适量养殖禽类(如鸡),能起到生物防虫、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市场提供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的多重效果。如推广吊瓜(食用籽瓜蒌)—土鸡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农场瓜蒌种植近2000亩,以种瓜养鸡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一是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理论知识,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知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等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规划布局,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农场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和城郊区位的优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城郊型农场的目标,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产业定位上,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为总则,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种植业、都市农业(蔬果种植、精品畜牧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现代农业服务业(农产品贸易、休闲农业)等。二是在区域布局上,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模式,确定优质粮基地、绿色蔬果种植、精品畜禽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等市郊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促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畜禽产品(生猪、肉牛、蛋鸡、青年鸭)和水产(黄鳝、莲藕)等,开展种养结合,推行立体养殖,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培育示范园区,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化经营。由于技术和规模的限制,职工家庭农场一家一户进行资源循环利用的成本高、效率低。培育示范园区,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合理利用资源、发挥区域优势的原则,加强园区设施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生产综合技术体系。重点培育一个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牛—菌—沼—肥模式),两个土黑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农—猪—渔—肥循环模式),三个千亩大棚设施蔬菜标准园(立体种植—入园收菜、摘果、参与生产活动的展现科技和休闲模式)。通过园区建设,逐步培植农业公司、合作社等循环型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使之具有一定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资源产出率,使循环型农业技术在经济上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以人为本 节水开源整合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给排水是给水排水工程的分支,也是建筑安装的一个分支。它也是随着建筑业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应用科学,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建筑给排水在完成其本身固有的基本功能上还要在给排水原有的基础间进行拓展。
我国建筑给排水从1949 年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房屋卫生技术设备阶段即初创阶段,标志是我国开始设置给排水专业,房屋卫生技术设备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课程。紧接着室内给排水阶段即反思阶段从1964 年到 1986 年《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被审批通过。我国通过了工程实践,对以往机械搬用国外经验造成的失误进行了认真总结和反思,从而形成和确立了有我国特色的建筑给排水技术体系。现阶段是建筑给排水阶段即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专业队伍上已具备有积累一定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安装、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上积累了以往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的新技术,并在专业技术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和进展;组织上成立了全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
设计与施工以人为本
建筑给排水作为现代工业或民用建筑中的一部分,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与施工理念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自动抄水表系统和卫生间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是这一问题的突出体现。
在这个阶段,专业队伍上已具备有积累一定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的设计、安装、施工、管理人员;技术上积累了以往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的新技术,并在专业技术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和进展;组织上成立了全国建筑给排水工程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中国土木学会给排水学会建筑给水排水委员会。
另一个问题是卫生间、厨房的排水问题。传统做法是将用水器具的排水管敷设在下层房间。随着住宅的商品化,这种传统的敷设方式己愈来愈明显地与“以人为本”的住宅理念相悖。其最大的问题是排水管道渗漏或堵塞检修时,会给下层住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起邻里纠纷。因此探讨各种排水管道敷设方式是目前厨房、卫生间设计与施工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考量人性化服务的重要标准。
节水开源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属于缺水国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问题更加突出,节约用水成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所以,如何在充分满足建筑物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节约水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仍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游泳池、淋浴房、按摩浴等用水比例将有所增加,家庭绿化、环境绿化用水也有显著提高,可以预见,21 世纪人类用水总量必将有大幅提高,因此,光靠“节水”这一个环节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开源”是解决水资源匮乏的必然选择。从目前情况来看,开源最有效的手段当属建筑中水回用和雨水的循环利用。
(一)、节水
1 增强公民节水意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树立水资源的科学发展利用的观念,清醒地认识到水资源的发展现状,只有先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才能更好的节水。树立居民的节水意识,贯彻到行动中。我们应树立水是一种宝贵资源的观念,节约用水即是节省资源。
2 研制节水设备。节水型便器冲洗设备。家庭生活中,便器冲洗水量占全天用水量的 30%—40%,因而,研制推广节水型便器冲洗设备意义重大。
节水型水龙头。普通水龙头结构落后、质量差、易坏易漏,浪费水量。有关部门应严把质量关,防止粗制滥造的水龙头进入市场,同时应重视研制推广高质量的新型节水龙头。
节水型淋浴设施。公共浴室淋浴采用双管供应,因不易调节,增加了无用耗水时间,而采用单管恒温供水,一般可节水 10%—15%;若采用踏板阀,做到人离水停,一般可节水 15%—20%。
小型洗衣机的开发推广,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收到了节水的效果。全自动洗衣机的耗水量较大,应从节水方面考虑研制新产品,用水指标应是衡量洗衣机性能的重要参数。
通过研制节水设备,在生活中轻轻松松节水。
(二)、开源
1,、建筑中水回用
中水是指建筑中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用于生活、市政等杂用水。我国建筑排水中生活废水所占比例住宅为 69%,宾馆饭店为 87%,办公楼为 40%,如果将这一部分废水收集、处理后代替自来水用做冲厕、绿化浇灌、冲洗车辆等,则可为国家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中水回用的处理技术按其机理可分为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法和物化生化组合法等。但通常需要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同时运用,因为某种单一方法不能够彻底进行净化。物理化学法通常是指由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组成的废水处理系统,或指包括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的单项处理方法,如浮选、吹脱、结晶、吸附、萃取、电解、电渗析、
离子交换、反渗透等;生物化学法(简称生化法)利用自然界存生的各种细菌微生物,将废水中有机物分解转化成无害物质,使废水得以净化。生物化学法可以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氧化塔、土地处理系统、厌氧生物处理法等方法。
2、雨水的循环利用
在地球上现有的淡水资源显得越来越短缺的今天,人类必将把目光瞄准雨水这巨大的财富,现在许多国家都开展了雨水利用的研究,例如芝加哥市兴建了覆盖城市一半地区的雨水利用——地下蓄水系统,冲洗马路和清洗车辆的用水,已基本由回收的雨水来承担。在丹麦,许多地区的含水层一度被过度开采,为此,丹麦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全面推行从屋顶收集雨水,将之泵进贮水池进行储存,过滤后用于冲洗厕所和洗涤衣服。而我国在雨水利用方面,相对落后,但我国一些严重干旱缺水的地区,如甘肃、宁夏、内蒙古,近年来正在全面推广“集雨窖工程”,除了利用低洼地积蓄雨水外,还要把所有降在屋面、大棚的雨水都汇流到人工建筑的大小地窖之中,用以浇灌庄稼、喂养牲畜,甚至供人们自己生活、饮水之用。
(三)、舒适与安全并重
建筑给排水不仅需要给建筑物内的居住者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还要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设施,这是建筑给排水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筑热水供应是舒适的前提条件,而建筑消防给水则是安全的基本保障。
建筑热水供应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热水供应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出现。热水用户急剧增加热水供应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住宅用户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热水供应增加得比较快而集中热水供应发展相对慢。住宅热水供应所采用的能源大多是电能、燃气、太阳能等。这种局面不利于节能和环保。
未来的建筑热水供应在热源上将由电或太阳能取代传统的煤、燃油和燃气,由于热源改变,热水供应系统将由集中热水供应逐步过渡到分散的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同时配以终端快速高效和微型化的加热器,将出现无锅炉、无贮热设备和无热水循环系统的热水供应系统。与此同时,与建筑热水供应系统配套的新品种、新功能的卫生设备将推出,卫生设备操纵也趋微电子化、智能化。
2、建筑消防给水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火灾事故和特大火灾事故频繁发生,火灾损失也呈现上升趋势。大型或在频繁发生的原因不仅与消防对象有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与消防措施有关。在建筑消防方面,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将会完全取代消火栓,成为将来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固定灭火设备,它具有自动探测、报警和灭火的功能。它的特点是安全可靠,控火灭火成功率高,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成本低廉,使用期长,使用范围广泛。自动喷淋灭火系统是由闭式喷头,湿式报警阀,水力警铃,延迟器,供水管网等部件组成。还可以装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与报警控制器等装置,系统便能发出电报警信号和启动消防泵,使其功能更加完善。
、给水排水整合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法规不健全,人们没有从战略的的高度来认识水资源管理体制问题,从而导致水管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形成给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混乱局面。
1998 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第一部《水法》,这部法规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给排水事业开始走上了法制建设的轨道,这对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水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现行《水法》中规定的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突出弊端是导致供水与排水分而管之,没有形成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城市给水和排水管理资源无法共享。
加强水法制建设,实行给水与排水的整合管理已成为建筑给排水的发展趋势与当务之急。近几年来,一些城市先后成立了水务局,城市的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污水再生利用、城市节水等,统一由水务局进行管理。这样,把城市的给水与排水整合为一体,由一个部门进行专业化、一体化管理,既有利于环境的综合治理,又有利于水成本的降低。
参考文献
[1] 李鹤. 21 世纪的建筑给排水.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No.17
[2] 于春红,李景帅. 关于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水的一些新措施 .建筑设计管理,2007 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