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船舶安全管理规则范文

船舶安全管理规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船舶安全管理规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船舶安全管理规则

第1篇:船舶安全管理规则范文

安全管理体系是指能够使公司人员有效实施公司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的结构化和文件化的管理体系。作为一个安全管理体系,要在以实施公司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针为目的的基础上,确保这一方针得以有效实施。安全管理体系有如下特点:

(1)是一个闭环的、动态的、自我调整和完善的管理系统;(2)涉及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的一切活动;

(3)将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管理中的策划、组织、实施及检查、监控等活动要求,集中、归纳、分解和转化为相应的包括手册、程序、方案和须知等文件;

(4)体系本身使所有的体系文件受控。一个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必然会涉及到有关的安全和防污染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和职能分配,也必然会涉及到按照管理程序所实施的管理过程控制,更会涉及到实施管理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装备、材料、技术和软件等)支持。可以说,一个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意味着在资源支持下基本形成了一个公司的安全和防止污染管理机制。随着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公司的安全管理机制也逐步健全。

航运企业按照《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ISM 规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管理规则》(《NSM 规则》)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应结合企业实际并满足规则的要求。不论是《ISM 规则》还是《NSM 规则》,其内容均为16 条,公司在建立体系时,应逐条对应。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编写纲领性的文件,即《安全管理手册》,这是根据规则的要求对公司安全管理体系作总的概述,描述了安全管理程序的制订及有关的具体内容;其次,按照《安全管理手册》的要求,编写公司的安全管理程序文件,程序文件必须满足规则对应条款的要求;第三,根据程序文件所规定的途径编写各种操作须知,操作须知必须结合船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写应条理清晰、内容具体、职责明确。

针对船舶个体经营者,交通运输部要求由船舶管理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并赋予船舶管理公司6项职能。船舶管理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对所管理的船舶承担安全责任,针对管理船舶的种类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与船舶所有人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劳务公司派遣船员必须遵循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对船员要求的规定,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各司其职。总经理对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资源支持保证,而在安全管理体系给予岸基管理人员及船长充分权力的同时,他们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即权责明确。安全管理体系的最大好处是将被动的安全管理变为主动的安全管理,从而提高了全员做好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安全管理体系是航运企业抓好安全工作的基础。

2 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方法

即使安全管理体系编写得再好,倘若未有效运行,且不受领导重视,安全工作也不可能取得成效,甚至还会发生各种事故。近年来,海事组织机构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第一批国际航运公司实施《ISM 规则》(或《NSM 规则》)后,平均单船事故率和平均单船死亡人数分别是实施前的1/4 和1/6,说明体系的运行起到了积极作用。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实施的方法如下:

(1)公司在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写完毕准备运行前,应对公司岸基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和全体船员进行体系文件的培训,使全体员工熟悉公司体系文件及本职工作,包括熟悉责任和权限,学习如何填写工作记录。

(2)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规定了各种关键操作和临界操作,并制订了具体的操作须知。在船员上岗前,有关部门或船长及部门长应对其进行职责培训,了解设备的操作规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有认真按操作须知使用设备,才不会出现问题,人员生命、船舶和设备安全才能得到保障。

(3)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制订了具体的应急预案,详细规定了在各种紧急情况下船舶和岸基的应对措施。按文件的规定周期加强紧急情况的应急训练和演习,加强船岸间的联合演习,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演习技能,做到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能有效控制险情,确保人员和船舶的安全,减少人命和财产损失。

(4)加强船舶维护保养,及时报告不符合规定的情况。船舶设备出现故障会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船舶的日常维护保养是船舶安全航行的基础。船舶的维护保养分年度保养和月度保养。在完成月度保养后,应填写月度报告,并对船舶管理中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填写报告表,分析原因,提出纠正措施;需要公司支持的,公司应给予财力、人力支持以消除不符合项,确保体系良性循环运行。

(5)认真内审是有效实施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内审是根据《ISM 规则》(或《NSM 规则》)的全部条款、强制性规定,以及公司体系文件的要求对安全工作进行审核,目的在于查明船舶和船员及岸基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按规定执行,是否符合《ISM规则》(或《NSM规则》)的要求。内审工作的执行应全面、认真、严肃。通过内审,才能查明安全管理体系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避免不符合规定情况的重复发生,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6)指定人员应加强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的监控。指定人员作为与船舶联系的最高管理层人员,其责任和权力包括对岸基和各船舶的安全营运和防止污染方面进行监控,并确保根据需要提供足够的资源和岸上支持。指定人员在监控检查时,发现不符合项或缺陷,须开列不符合项报告表,并要求责任人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加以纠正,涉及需要资金支持的,总经理应给予保证。

(7)外审是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进行的保证,外审每年进行一次。通过文件审核和活动审核,查明公司人员在执行规则和体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帮助公司提高管理水平。在审核中,若发现有严重不符合规定的,应对公司进行跟踪审核,并在3 个月内纠正完成;出现重大不符合规定的,应收回符合证明和安全管理证书,船舶将不能航行。外审是主管机关对船舶企业运行体系的监督保证,提醒船舶企业应重视并认真对待安全管理工作,否则企业将无法经营。

3 安全管理体系在航运企业中的应用

华中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5A级综合物流企业和大型二类水运企业,武汉大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华中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经营国际危险品货物运输的海运企业。华中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及控股的武汉大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自建立和实施安全管理体系以来,经过全员参与,有效运行体系,并对体系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同时加强运行监控,通过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和长江海事局审核组的审核,船舶未发生安全事故,安全管理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

2001 年6 月,武汉大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国际油船安全管理体系,健全了岸基管理机构,配齐了管理人员,加强了岸基和船舶体系的有效运行。公司安全管理体系经过两次换证审核,以较少的不符合规定的情况通过了审核,体系文件不断完善和提高,同时将新修改的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吸收到体系文件中,使体系文件得到不断改进。2012 年1 月,华中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国内海船安全管理体系,岸基和船舶按体系要求加强船舶维护保养、人员培训、应急演习和训练、体系检查和监控、关键设备检测和维护,以及内审工作,积极纠正不符合项,体系的有效运行得到了保证,顺利通过了年度审核。认真实施安全管理体系,有利于明确个人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岸基和船舶的安全管理水平。

无论是国际船舶安全管理体系还是国内船舶安全体系,只要领导高度重视,岸基和船舶认真执行,资源供给得到保证,员工自觉遵守体系要求,安全管理工作将会得到明显效果,效益也会得到提升。华中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在执行安全管理体系以来,船舶未发生一般以上安全事故,小事故也被较好地控制,公司保持了良好的安全生产形势,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功不可没。公司按照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在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相关条款,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全员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努力实现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并加以保持。

第2篇:船舶安全管理规则范文

[关键词]船舶;轮机;安全管理

一、船舶轮机概述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世界船舶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共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单系统自动化,一般船舶自动化,船舶控制无人化,超自动化船舶和未来型船舶。就我国来说,对于现代化船舶正处于消化吸收阶段,船舶自动化相关问题比较多。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轮机安全管理的问题。研究的侧重点是集中于船舶设备本身以及由船舶设备组成的装置和系统的研究。

二、船舶动力装置的组成

1.根据组成船舶动力装置的各种设备、机械结构和系统的作用不同,可以将船舶动力装置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推进装置,它是推动船舶航行的装置,由传动设备、主机、轴系和推进器组成。

辅助装置,它是辅助推进装置产生能量的装置,由辅锅炉、船舶电站、压缩空气系统和液压泵站组成。

管路系统,它是用于输送流体的管系。由各种阀件、管路、泵、滤器、热交换器等组成。

甲板机械,它是用于保证船舶装卸货物及相关货物的起落所设置的机械设备。

防污染设备,它是用于清理船上污油水、油泥、生活污水及各种垃圾的设备。

自动化设备,它是替代人工工作的设备,由遥控、自动调节、报警、监视和打印等设备组成。

2.对船舶动力装置的要求

(1)可靠性。可靠性是对船舶动力装置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由船舶的作业环境长期离开陆地,在船舶发生相关故障时,不可能及时得到陆地人员的援助。

(2)经济性。在船舶在营运过程中,船舶总费用的50%为动力装置的营运成本。因此,提高船舶的营运效益的关键,就是尽可能的提高船舶动力装置的经济性。

(3)机动性。船舶的机动性是指船舶改变自己运动状态的灵敏性,船舶机动性是船舶运行安全的重要保证。

(4)重量和尺度。减少船舶动力装置的重量和尺度是提高船舶的经济效益。但船舶动力装置的重量和尺度的减少往往和它的使用寿命相矛盾。

(5)续航力。续航力是指船舶不需要补充如燃油、滑油、淡水等任何物资,所能航行的最大距离或最长时间。船舶的续航力不但和船舶动力装置的经济性和物资储备量有关,也和船舶航速有关很大的联系。

三、船舶轮机的可靠性及提高其可靠性的措施

1.确保船舶轮机维修保养工作的质量

船舶轮机的安全管理,应该从提高日常维修保养工作的质量为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船舶轮机日常维修保养管理中,要加强船舶轮机的安全维护,将妨碍船舶维护人员人体感官功能发挥的各种因素尽量消除。在日常管理中,尽量保持船舶机舱区整齐和清洁。在非常残酷的使用环境下,船舶轮机操作和维修应考虑适当的保护措施。在进行船舶维修作业时,一定要对相关人员的作业范围和任务进行明确,同时要做到知人善任、安排合理。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他们在维修工作中一定要按说明书的规定和操作规程来进行,切不可盲目行事。

2.提高管理水平

要想提高船舶轮机的整体管理水平,需要加强对船舶轮机管理人员的培训。要求维修人员可以识别船舶轮机中各种机械和系统的故障苗头,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其次一旦船舶轮机发生故障,维修人员可以迅速找到故障部位,并结合相关船舶维修知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和程序排除故障。

很多轮机故障是由于船舶维修人员违反了相关技术操作规程和采取了不正确的维修决策造成的。而在人为故障中,属于船舶管理水平低和属于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事故造成的轮机事故几乎各占一半。因此,在船舶轮机安全管理中,加强人的因素的管理,从船员的心理角度,提高船舶轮机安全管理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人因工程理论在船舶管理中的应用

1.轮机安全管理中的人的因素。人是轮机设备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在船舶轮机安全管理中,可以将人、船舶设备和使用环境看成一个系统,从系统学的角度来提高船舶轮机的可靠性。具体来说,应该从提高船舶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教育水平两方面入手,提高轮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他们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而在这些培训中结合人因工程理论和船员心理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人因工程理论在轮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国际安全管理规则”中率先提出了人的因素在轮机安全管理的作用。该规则的制订旨在提供船舶安全管理、安全营运的国际标准,要求各国政府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船长、轮机长正当履行其安全责任,要求有适当的管理组织以满足船土高标准安全的需要。该规则强调高级船员的承诺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各级人员的责任心、能力、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将决定安全的最终结果。船舶安全管理的重点,由传统的侧重于对船舶设备的管理转向为对设备、船员和公司人员的双重管理。特别是通过船公司加强对人为因素的控制,建立了系统化的国际安全保障机制。这也是现代轮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

3.船员心理学在船舶管理中的应用。人因工程理论的重点就是关注人的因素,很显然船员的心理状态是影响船舶安全营运的非常重要的人的因素。所以船员心理学在船舶管理中的应用也是人因工程论的又一分支。人的心理状态是客观存在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受到人身边的客观事物影响。船员的工作属于高危险性,高劳动强度的工作。且船员远离家人、远离大陆更容易出现相关心理问题。

海员的心理素质,主要是研究在航海的特殊情况下,海员的心理状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又有什么心理素质标准对海员的心理进行评定。海员的一般心理问题,主要是研究在航海条件下海员会有哪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心理问题,同时探讨如何提高和改善海员心理裕度和心理适应能力。海员事故与海员身心健康,主要研究在航海条件下,海员事故的海员心理状态,海员的心理障碍、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以及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海员的心理卫生和教育训练等。

结束语

世界各大航运公司采取的各项措施的实质,就是逐步将人的因素考虑到船舶运行系统中去,在船舶系统管理中突出人的主导地位,在船舶轮机及驾驶管理中充分考虑人的因素,提出了以人的操作可靠度作为衡量船舶安全管理优劣的定量化评价标准之一。因此,加强船舶轮机人员在集装箱船舶轮机管理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对整个船舶轮机管理系统优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恒.现代轮机技术管理.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

第3篇:船舶安全管理规则范文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每个企业生存的根本,健康安全和环保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健康、安全和环保工作没有做好,谈不上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能保证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对社会、人类的环境的保护以及安全生产,企业的效益也就无从谈起,企业也不可能获得好的效益,也绝对不可能做到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地运行公司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HSE)(以下简称“HSE管理体系”)是其重要的手段。HSE管理体系是近几年国际石油、天然气、化工工业和液体货运输企业通行的管理体系。它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之大成,体现当今相关企业为健康、安全和环保的规范运作,突出了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科学管理思想,是相关企业实现现代科学管理,走向国际大市场的通行证。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企业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积累的成果。HSE管理体系是按PDCA模式,即规划(PLAN)-实施(DO)-验证(CHECK)-改进(ACTION)的运行模式来建立的,它体现了完整的一体化管理思想:第一,HSE管理体系是一个能够自我完善的动态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控制重大风险,避免重大事故、险情的发生,最终达到企业健康环保和安全管理的目的。第二,HSE管理体系要形成公司管理层和操作层以及全员风险管理意识,达到规避和降低各种风险,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使风险成为可控,变成为可接受风险。第三,完善的HSE管理体系需要不断的持续改进,不断的自我修正和完善。

如何通过有效地运行公司HSE管理体系,使得公司和船舶更加安全,以达到更高的《液货船管理与自我评估》(以下简称TMSA)和《国际船舶安全和防污染管理规则》(以下简称ISM规则)的各要素要求的标准,是摆在船舶公司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TMSA是结合ISM规则要求,用来帮助船舶经营人衡量和持续循环改进其管理体系的一种工具,鼓励船舶经营人针对给出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以下简称KPI)和最佳实践指导去评估自身的HSE管理体系。二者中风险评估均是所有要素的基础,并且是一个不间断的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而达到风险控制。

相同的是二者都以风险评估为第一要素在所属要素中起核心和导向作用,不同的是,HSE管理体系明确了公司健康、安全和环保的目标、方针和政策;TMSA的KPI是基于HSE管理体系的管理系统评估体系,将战略目标分解成可运作的远景目标,是公司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KPI是指标,不是目标,但是能够借此确定目标或行为标准。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二者原理相通,但是TMSA不能代替HSE管理体系。完善HSE管理体系会为符合TMSA要求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HSE管理体系与TMSA的有机整合提供有力的保障。

有效实施HSE管理体系,重要手段是在HSE管理体系文件中明确有效实施针对液货船安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风险控制”,为更好地完善体系管理,实施风险控制,使HSE管理体系在安全管理中有效运用,一些关键因素便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运用“精益管理”的理念

持续改进和完善HSE管理体系需要“精益管理”,提升安全和环保的理念。“精益管理”运用到公司安全管理中,依托HSE管理体系推广落实到公司所属和管理的船舶,也是对风险的细化控制。在HSE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对HSE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有效监督,直接反映运行结果,使在检查中发现的缺陷具有可追溯性,通过发现船舶保养、人员培训及应急操作方面的缺陷,可以判断HSE管理体系在船上运行的不足,以此从源头上发现船舶一些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纠正,不但可以掐断风险源,又可以进一步促进HSE管理体系的完善。小的地方看不到、做不细,就会造成大漏洞;小的地方看得到、做得细、做得精,将小事做成精品,会保证实施安全长效机制,对风险细化,保证及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二、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

为保证HSE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建立全方位有效沟通和知识共享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包括:紧密的船岸联系制度、部门联系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利用电子化的现代管理手段,岸基部门可以将公司的安全管理理念迅速传递到船舶,并及时接受船舶反馈;同时以文件规范公司管理人员的访船制度,使岸基管理人员定期安排检查船队中每艘船舶,监控安全标准和培训;岸基部门也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渠道与船舶建立联系,及时共享相关信息。相关信息、反馈的及时传达与共享使岸基能够对船舶进行有效跟踪、控制,同时能够保证向船舶提供所需的岸基支持,也可以使管理部门定期检验风险评估的有效性和确保共性的风险评估结果在船舶中得以运用,使船岸对风险有共同的认知,共同控制风险。

三、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管理中人的关键因素,该理念持续推进激励机制,形成安全文化,控制风险。船舶管理行业的竞争说到底是行业人才的竞争,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达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在HSE管理体系框架下的安全文化建立与维护是有力保证,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建立安全文化,使安全文化落地生根,才能促进HSE管理体系健康有效地运行。使每名船岸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将安全培训工作贯穿于船舶的经营和安全管理的全过程,使安全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综合素质和安全管理工作能力,确保安全、稳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对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评价,对各种危险因素及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明确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风险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第4篇:船舶安全管理规则范文

关键词:船舶检验;船舶安全检查;运营安全;水域污染

中图分类号:U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6-0143-02

1 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的概念

1.1 船舶检验

所谓的船舶检验具体是指船舶检验机构对船舶及其相关设备的技术状况进行测试、检验、审核以及鉴定的总称。船舶检验的最终目的在于借助对船舶及其相关设备的检验,促使船舶公司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船舶本身各方面技术性能良好,进而保障船舶的运营安全,同时避免船舶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船舶检验按照性质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1.1 船级检验。具体是指按照船级社的技术标准和验船规范对船舶的整体技术性能以及各个方面进行检验,合格后签发船级证书,该检验又被称之为入级检验。

1.1.2 法定检验。具体是指按照国家法令和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对船舶进行检验并签发船舶法定证书。

1.1.3 公证检验。具体是指船级社根据客户发出的申请,指派有资质的验船师对申请检验的项目进行的一种客观技术证明。

1.1.4 制造检验。为了确保船舶的各方面性能全部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验船机构对新建造的船舶,从设计图纸、技术文件到船舶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检验和试航,直至相关船舶证书签发为止的一系列工作。

1.2 船舶安全检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检查规则》对船舶安全检查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概念,具体是指由海事管理机构按照规则的规定程序和要求,对船舶的技术状况、船员的配备情况以及适任状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借此来督促船舶所有人、管理人员和经营者以及船舶检验与发证机构等有效执行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我国加入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

2 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的异同点分析

2.1 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的相同之处

两者之前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其一,执行的法律依据相同。由国务院于1993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以及2009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检查规则》都非常明确地规定了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工作的目的,即监督保障船舶航行、作业、停泊和生命财产安全,避免给水域环境造成污染。此外,两者在开展工作时,都必须获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认可和授权,如若不然,其所有的行为均属于违法且不具备任何效力。其二,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实行的都是等级制和资格准入制度。依据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机构资质认可与管理规则》的相关规定,将船舶检验机构的资质具体划分为以下四类,即A、B、C、D。其中经主管机关资质认可且具有A类资质的检验机构能够从事包含国际航行船舶在内的各类海上设施以及相关船用产品的法定检验;B类资质的机构具体能够从事国内航行的船舶及相关船用产品的法定检验;C类资质的结构则能够从事内河船舶的法定检验;D类资质的机构能够从事内河小型船舶、封闭水域内船身长度小于30m、功率低于50kW的货船和客船的法定检验。同时,从事船舶检验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当具备检验资质,即拥有验船师资格等级证。

2.2 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上:

2.2.1 范围不同。船舶检验属于一种比较固定的行为,检验过程必须执行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要求,与船舶安全检查相比,其检验的深度要更深一些,尤其是在船舶结构和布置方面的检验。船舶安全检查属于一种随机性的抽查行为,它的检查范围要比船舶检验更广,既包括船舶的整体结构和相关设备,又涉及船员和公司管理等方面。

2.2.2 实施检验和检查的主体不同。从船舶检验和船舶安全检查的概念中可知,前者主要是由国家还是主管机关授权的船舶检验机构实施,而后者则是由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负责。

2.2.3 操作方式的区别。对于船舶检验而言,其是由船舶的所有者或是经营者向相关的船舶检验机构提出申请,并将有关文件和资料送审,由负责船舶检验的工作人员完成检验,而船舶安全检查工作则无需船方提出申请,只要被检查的船舶在监督的范围之内,便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检查。通常情况下,船舶检验机构在对船舶进行完相关检验之后,需要按照实际检验的结构来确认被检验的船舶是否合格,对于合格的船舶会发给相应的证书,表示船舶通过检验,对于检验不合格的船舶则不予发放有效证书,也不会进行处罚。由海事机构负责的船舶安全检查工作是确认监督检查结果是否合格,并对检查结果采取船舶安全检查通知书和检查报告的形式,如果被检查的船舶不合格一般会进行相应的处罚,其中最严厉的为禁止船舶离港。

2.2.4 间隔时间不同。对船舶进行的法定检验是一种定期的且带有强制性的行为,从本质上讲属于政府职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际惯例的规定,可将船舶检验划分为以下几类:初检、特检、年检、临检、期间检查和坞内检查等等,其中间隔时间最短的应属年度检验。船舶安全检查则是由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的一种行政监管行为,以6个月为一个检查周期,并采取不定期的方式对船舶进行检查。

2.2.5 法律责任不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和海上设施检验条例》的有关规定,船舶检验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船舶检验机构发放有关证书的严肃性,在几类检验中,只有法定检验具备行政强制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检查规则》中的有关规定,对于违反船舶安全检查法规的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应受到行政处罚,可见船舶安全检查属于一种行政执法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特征。

3 处理好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的两点建议

通过上文对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异同的分析可知,两者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系,想要实现保障船舶运营安全,并避免船舶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这一目标,就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下面本文对此提出两点建议:

3.1 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现阶段,我国的船舶检验和船舶安全检查这两项工作分别隶属于不同的机构,因工作本身的出发点有所不同,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有可能发生矛盾冲突,缓和并化解这种矛盾冲突对于海事主管部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船级社的前身是中国船舶检验局,加之地方船舶检验机构全都隶属于地方政府,是国家行政单位。目前国家设立的中国海事局则主要负责全国船舶的安全检查和检验工作,这使得中国船级社的性质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现已逐步转变为民间机构,而对地方船舶检验机构日常业务的监督主要是由中国海事局设置的地区船舶检验管理处负责。因中国船级社现已正式与国际接轨,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即海事局属于国家主管机关,需要服从其监管。由于地方船舶检验结构采取的是分级管理,这与海事机关的垂直管理有所不同,因而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相对比较困难。在对实际工作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当前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种是海事局的安全检查人员普遍认为海事可以管船检,地方船舶检验机构必须听从于本地海事主管机关;另一种是地方船舶检验机构认为其是在代表地方政府行驶职权,隶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可不听从海事机关的管理。就这两种观念而言,笔者认为全都是不正确和片面的,船舶检查业务虽然应当归海事机关管理,但却并不是当地的海事机关,而应当是由国家海事总局设立的船舶检验管理处,若是不能有效改变这两种观念,将会对船舶的安全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船检与海事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应当做到相互配合、互相尊重,通过共同努力理顺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而发挥出两者在船舶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这有助于确保船舶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构建信息共享系统

在长时间的工作积累过程中,我国的船舶检验机构和船舶安全检查机构的信息系统当中都积累了大量的检测数据和资料,如果可以使这些数据和资料实现信息共享,那么势必会进一步提高我国船舶安全检查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举个简单例子,船舶检查机构拥有非常详细的检验数据,这些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后,将有利于安全检查机关更快地熟悉被检查船舶的技术状况,有助于检查对象的选择和监督性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对船舶进行检查使得逐一筛选,有利于工作效率和安全检查质量的提高。而海事安全检查机构的数据库当中存储着船舶近期检查的安全数据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共享,便于船舶检验机构在开展工作前对被检船舶近期养护状况的预先评估。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应当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信息共享系统,借此来促进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这对于促进船舶安全检验标准的统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总而言之,想要进一步提高我国船舶安全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就必须理顺船舶检验与船舶安全检查之间的关系,并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共享系统,只有两者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协作,才能使各种矛盾冲突得以化解,从而共同努力实现保障船舶安全的目标,这有助于推动我国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纪涛,谭胡波.在当前管理模式下做好船舶安全检查管理工作之初探[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8).

[2] 周彤.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我国船舶检验的质量和水平[A].第十二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7).

[3] 周先米,李殊.对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安全检查规则》的思考[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4] 俞磊.浅议我国船舶安全检查目标船选船机制及其差异化检查制度的建立[A].第四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C].2012,(5).

[5] 赵道成.应对船舶法定检验市场化的几点思考[A].2011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11,(12).

第5篇:船舶安全管理规则范文

【关键词】安徽海事局;船员特征;综合素质;问题;培训建议

1 安徽海事局辖区船员特征概况

安徽省是一个内河水运大省,全省内河通航里程5596km,根据船员有效适任证书统计,安徽省现有持证船员7万余人,船员持证状况见表1所示。

由上述图表可见,安徽海事局辖区船员队伍中,年龄70%以上在30到50岁,持二类、三类证书的占80%左右,有60%的船员从业时间达10年以上。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船员文化水平偏低,80%的船员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

2 安徽海事局船员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

根据辖区统计资料及辖区安全形势,整体来看,安徽海事局船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船员考试通过率偏低;且部分船员安全意识、环境意识、法律意识淡薄,不顾船舶自身适航状况、不顾通航条件冒险违章航行比较普遍;尤其是船员培训放开市场后,部分培训机构为追寻自身利益,不按培训管理规定要求,扰乱船员培训秩序的种种行为时有发生。安徽海事局船员综合素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现象和内河船员的文化程度的大环境是一致的。由于内河船员待遇较差,且职业保障在内河船员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船员不愿意从事内河船员工作。据相关资料,每年我国高等航海院校航海类毕业生达5000人左右,而真正选择到船上工作的毕业生却不足3000人。而在这不足3000人中,又将有为数不少的在岗位上流失,真正从事船员职业的不足20%。这种现象使得内河船员队伍的文化素质较低。

(2)先天教育不足,制约了船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内河船舶多为家族式船舶,船员通常以船为家,子女跟随父母行船,居无定所,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文化基础薄弱,成年后又大多数从事内河船员工作,这也是内河船员来源的主要模式,先天教育不足,制约了船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3)缺乏有效的培训,未能为船员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条件。从大环境看,从事内河船员学历教育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少,而自《10考规》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颁布以来,虽然部海事局陆续批准了省内近十家船员培训机构培训资质,但是部分培训机构在后续的培训中,为追求自身利益,并未严格按照培训管理规定的要求实施培训,且目前内河船员培训缺乏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很少能潜心下来研究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提高培训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绝大多数内河船员都没有经过正规专业学历培训。

3 提升安徽海事局船员综合素质的建议

内河船员素质不高有多种原因。积极探索提高船员素质的新途径,将成为船员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课题。安徽省具有全面提升省辖船员综合素质的优势和潜力。鉴于以上分析的安徽海事局船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安全意识较低等突出现象,本文主要从开展专业化的培训之一方面来提出提升安徽海事局船员综合素质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船员培训工作等力度

船员培训机构要加大对船员培训在管理、师资、设施设备上的投入,同时加大船员实船操作的培训工作。目前船员在学校培训和实船操作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影响了培训质量,更影响了船员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部门要系统地研究船员培训工作,相关部门要全面制定船员培训和实船操作协凋培训方案,担负起指导此项工作的职责。船公司、培训机构和船员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相互配合,有效地发挥学校的作用,使用好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和实践成为有机的连贯性教育。要创造条件,做好船员实习工作;每个船公司和培训机构都认真抓好船员实习和见习工作,真正提高船员的技术水平。

3.2 实施连续监控,保证和提高船员培训质量

船员培训是提高船员素质的关键环节,根据《STCW78公约》的要求,缔约国主管机关需要采取质量标准体系等手段加强对船员培训机构的连续监控。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规定依法设立的培训机构从事船员培训时,应当有符台船员培训要求的场地、设施和设备,有与船员培训相适应的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有健全的船员培训管理体系、安全防护制度,有符合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因此,在开展船员培训的过程中,主管机关应对培训过程实施连续监控,以保证船员培训的质量。

3.3 加强内河船舶操纵模拟器建设,使船员培训更接近实际

实践出真知,但是大部分内河船舶驾驶员缺乏系统的船舶驾驶专业的实操技能培训,船员本身的综合素质偏低,若直接开展实船培训,则对船舶的航行安全和人员安全构成较大的威胁,容易造成水上交通事故。若此时将船舶操纵模拟器普遍应用于内河船员实操培训领域,既能够克服传统培训以理论讲解、理论笔试为主的纯理论弊端,同时避免了培训机构采用真实设备因投资大、人员不足和天气等自然因素造成的不便,降低真实船舶为内河船员实操技能培训而产生的风险。内河驾驶员通过船舶模拟器的综合操纵训练,将各种船舶驾驶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既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引导他们用专业理论操纵船舶,又增加对本行业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他们在日常操纵船舶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成.提高船员综合素质,适应水运经济发展[J].中国水运,2007(9).

[2]万晓明,王龙.新形势下如何规范内河船员安全管理[J].中国水运,2011(7).

第6篇:船舶安全管理规则范文

首先,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完善港航发展规划体系,完善港口布局。科学利用岸线资源,优先向集装箱专业码头、大型散货码头、江海联运码头、邮轮母港码头和临港工业配套码头倾斜,加强港口岸线资源与桥梁等跨拦临河建筑物使用通航资源的严格管理,为港航发展留足空间。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积极推进南沙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建立并完善与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与措施。加快建设船舶交易市场及信息平台,发展航运人力资源供求市场及信息平台,研究临港大宗货物交易市场及信息平台建设,创新发展航运金融与保险业务,开发编制具有鲜明特色的珠江航运指数。

加快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业,积极推进南沙国际物流园区、南沙保税港区、广州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完善与现代物流业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积极引导港航企业延伸服务产业链,拓展经营网络。加快推进港口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内陆港”的对接和联动发展,提升港口在物流链中的集聚效应。

其次,广州港务局将按照广州市“三个重大突破” 工作的要求,积极发挥港口区位优势,实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率先突破,适度超前发展。推进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加快建设南沙集装箱三期等重点工程项目,积极开展南沙散货码头、集装箱四期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黄埔、新沙港区码头结构改造升级。加强与广铁及省、市有关部门衔接,着力推进南沙疏港铁路建设。追求质量打造航道建设精品工程,高标准建设维护航道工程,并积极开展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立项工作。

按照“三打两建”的要求,严格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重点加强对船舶清油污公司、“两代”公司的规范管理,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建筑垃圾水上运输监管,规范定点装卸码头管理,加大航道联动执法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航道偷排偷卸违法行为。加强港口建设市场监管,推行人本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实施《广州港出海航道水域调度管理规则》,确保出海航道公开、公平、公正使用。

第7篇:船舶安全管理规则范文

[关键词]三峡 通航管理 公共规制 作用 探析

1993年11月,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开始一期工程施工。随着工程建设的推进,三峡通航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大江截流及明渠、临时船闸通航,明渠截流、临时船闸封堵及碍断航期通航,三峡船闸开通运行,围堰发电期通航,库区蓄水,初期运行期通航,不断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工程建设初期的形势,交通部先是于1993年8月成立三峡工程施工现场航运指挥部,负责协调维护水上施工与通航,协调处理航运工程与建设的关系。随着建设的深入和各种复杂形势和环境的出现,交通部于1998年1月设立了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整合三峡河段船闸、调度、海事、航道、通信、锚地等专业力量,实行对三峡河段的综合、统一管理。在此过程中,先后以指挥部和三峡通航管理为主体,制定颁布和实施或由上级颁布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通航管理规程、方案、办法。这些规程、方案、办法,一脉相承,构成了体系化的三峡通航管理公共规制。三峡工程顺利开展各期施工,施工与通航并行不悖,三峡断面运量持续稳定增长,这与三峡通航管理公共规制的实施是分不开的。

一、三峡通航管理公共规制的概念

规制(regulation),指根据一定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关系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由社会公共机构进行的规制,就是“公共规制”(public regulation),是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个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三峡通航管理公共规制就是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及上级主管部门为了确保三峡通航安全,维护枢纽运行,促进长江航运事业发展,依照法律法规对辖区内的港口、船舶、船员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二、三峡通航管理公共规制的作用及意义

三峡通航管理公共规制既为船闸运行、河段安全提供有力保证,又促进船运企业公平、合理、有序竞争,提高经营效率,其主要作用体现如下:

(一)为船闸有序运行和航路畅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船闸和航道是准公共物品,具有非限制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然而消费上却存在竞争,并可能出现“拥挤效应”和“过度使用”的问题。为避免出现这些不利影响,必须对消费行为实行有效的组织,必要时还应依照一定的标准实行准入限制。在二期、围堰发电期、初期运行期等工程各期施工阶段,三峡通航管理局分别制定,并经上级颁布实施了《三峡工程二期通航调度规程》《三峡(围堰发电期)――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调度》《三峡(初期运行期)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调度规程》,对船舶过闸,按照先到先过、重点优先和兼顾船闸运行效率的原则,进行科学组织,保证了船闸的有序运行。在长达160多天的碍航期和67天的断航期,三峡通航面临空前的压力。三峡通航管理局组织编制了《三峡坝区碍断航期通航管理办法》,制定实施《三峡工程碍断航期两坝统一调度方案》、《三峡工程碍航期临时船闸应急抢修预案》、《三峡工程碍航期临时船闸运行管理方案》,保证了临时船闸的通航效益,维护坝区通航的稳定。在三峡船闸开通运行初期,针对滚装汽车运输船舶大量过闸,占用三分之一以上闸次,影响航运畅通的情况,报请上级批准,限制滚装汽车运输船过闸,实行翻坝分流,同时协调地方政府和工程建设单位,改善翻坝场所、公路,积极促成翻坝转运专用公路的建设,在显著改善三峡通航“拥挤”状况的同时,实现了滚装运输的有序开展和稳步发展。这些规制的实施,为船闸运行通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为河段安全管理提供有力保证

陈富良(2004)研究认为,政府的管制制度在利益集团的博弈下,一般都维护着公共利益的目标,这是因为每一项管制措施的出台都是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三峡通航管理公共安全规制是始终以船舶安全为目标的。如在汛期通航期间,三峡通航管理局根据实船试验和各类研究结果,制定实施《三峡――葛洲坝两坝间水域大流量下船舶限制性通航规定》,根据即时流量,按主机功率进行限制,提高船舶在急流河段航行的总体安全性能标准,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制定实施《长江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域船舶分道航行规则》,在枯水期通航期间,实行分道航行减少船舶过河行为,规范航路,通航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上交通事故和险情的发生明显降低。

(三)促进船运企业公平、合理、有序竞争,提高经营效率

在完建期结束后至今,相继出台了《长江三峡-葛洲坝VTS运行管理规则》、《GPS船舶申报过闸管理办法》,并于2008年5月29日了《关于取消船舶远程申报过闸计划的通告》,这些规制的实施,减少了船舶在三峡河段的作业时间,如正常情况下的船舶待闸时间,已经从原来的平均20小时缩短为5小时,船舶过闸时间,也大大减少。那么船舶营运成本平均每吨下降3-4元,每艘船每月可增加1~2个航次,每年增加盈利约15万元,间接为长江航运增加盈利4.5亿元。适应和推动了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论

在三峡工程建工期间,三峡通航管理公共规制既为船闸运行、河段安全提供有力保证,又促进船运企业公平、合理、有序竞争,提高经营效率。因此加强三峡通航管理公共规制重要意义的认识,对建设三峡,促进三峡通航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陆佑楣.三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实践[J].中国三峡建设,2001(1);

第8篇:船舶安全管理规则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三峡通航 应用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文件,明确长江黄金水道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给长江航运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在全国交通运输及长江航运发展战略中,信息化始终被放在重要位置。“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四个交通”的关键,“数字长江”是长江航务管理局提出的“四个长江” 的支撑,均是推进交通运输及长江航运现代化发展的重点。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管辖的三峡河段上起庙河下至中水门,全长59kM,横亘着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枢纽和葛洲坝水利枢纽两座世界级大坝,是长江黄金水道“咽喉”和最为关键的航段之一。确保枢纽通航安全、提高枢纽通过能力、提升通航服务水平,必须适应现代航运发展需求,全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实现三峡通航现代化。

三峡通航主要信息系统现状

三峡河段已陆续建成一批信息化通航设施,现代化的通航系统逐步发挥出重要作用。

1、长江三峡―葛洲坝船舶监管系统

2008年投入使用,集成雷达、CCTV、VHF、AIS、数据融合处理、交通显示及控制等技术,建有7个雷达站、26个CCTV站、3个VHF站、1个AIS站和1个监控中心,搭建一个集信息采集、处理、控制及服务于一体的船舶主动监管平台,基本满足三峡通航指挥、海事监管以及信息服务的需求。

2、 长江三峡水上GPS综合应用系统

2005年投入使用,2008年完成升级,实现与长航集团、重庆港航局等单位GPS系统的整合联网,现入网船舶4600多艘,涵盖95%以上的过闸船舶。系统的建成,使远程申报方式成为船舶最主要的过闸手段,在缩短船舶待闸时间、减少安全隐患、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

3、三峡-葛洲坝水利枢纽通航调度系统

2005年投入使用,2008年完成升级,综合运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运筹决策等技术,优化船舶过闸工作流程,提供及时、规范的信息采集、生成、交换、共享、管理手段,使船舶过闸计划编排模式由手动变为自动,初步实现智能化调度。

4、三峡坝区数字航道系统

2011年投入使用,通过对航道信息数字化处理,优化航道维护管理架构和流程,实现航道维护管理的网络化,搭建二维、三维航道管理监控平台,对辖区的水文气象、航标、航道空间等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实现电子航道图的生产编辑。

5、政务网站和语音查询系统

政务网站2008年改版以来,在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网站年均访问量、点击量达49万次、近200万次。语音查询系统于2010年投入使用,为船方提供方便快捷的船舶过闸信息查询通道,年均访问量9万次。

三峡通航信息系统建设特点及应用成效

融合应用是三峡通航信息化建设的标志和特点,GPS系统、调度系统、船舶监管系统和数字航道系统等业务应用及数据的融合,产生一系列新的通航管理理念和模式,实现通航管理流程再造,推进三峡通航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服务的转型。

1、船闸通过效率显著提高

调度系统与GPS系统的融合,实现船舶过闸计划远程申报调度新模式。利用GPS系统船―岸信息交换平台,将GPS系统获取的船舶航行位置信息与船舶过闸申报信息实时关联,按照调度原则实时编制船舶过闸计划,优化调度决策,并密切监视和调整,改变传统到锚申报方式,实行船舶远程申报、到锚确认、实时调整、及时、阳光公开的新模式,有效缩短船舶申报时间,实现过闸计划的远程接收,提高三峡和葛洲坝船闸的通过能力。

调度系统与政务网站、办公门户系统、船闸集控系统、船闸现场调度和视频监控系统、三峡―葛洲坝枢纽梯调系统、气象水情系统等及时交换和共享信息,实现流程优化。系统的集成使三峡通航管理以此为依托,以船方为中心,打造新型业务流程,形成综合多种功能的现代化组织管理方式。

2、安全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船舶监管系统增强了交通事故预防预控能力。作为三峡通航安全监管的核心手段之一,在通航安全管理中发挥着中枢纽带作用。投用后,辖区事故同比下降46%左右。它使安全监管模式由海巡艇巡航转变为VTS监视与海巡艇辅助巡航相结合模式,24小时不间断监视,海巡艇出航时间减少50%以上,且解决海巡艇消耗过大、特殊气象条件下出航困难等问题。轨迹、录像回放有效解决海事调查现场难以保留、取证困难等问题,为事故原因分析提供依据,提高事故调查处理的效率。

船舶监管系统与GPS系统、调度系统融合,使监管更直观可视化。GPS船舶在船舶监管系统的即时定位、自动识别和可视化显示,极大减轻监视人员的工作强度。将调度系统中的船舶基本信息、申报信息、水情信息、计划信息与船舶监管系统实时数据交换,实现不同类型船舶在交通显示器上的分色显示,安全监管更直观。

船舶监管系统与CCTV系统的融合,使可视化监管更直观连续。利用船舶监管系统提供的雷达跟踪目标位置信息与CCTV控制信息关联,摄像头随目标移动连续的跟踪,并实现两个点位图像的切换,使监管更直观、更流畅。

3、通航管理效能得到提升

信息系统的应用促进一系列规则、办法、规程的建立和完善。先后制定颁布三峡―葛洲坝船舶监管系统运行管理规则、GPS船舶申报过闸管理办法、通航调度规程、两坝间分航道航行规则等,规范了管理。

优化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船舶远程申报过闸计划,不需船―岸―船来回奔波,部分船公司取消驻宜办事处;通航管理部门取消坝上坝下2个登记站,葛洲坝、三峡3处现场调度站点合并为一,精简了人员。

增强管理透明度,保障行风根本好转。船舶申报过闸计划不需与管理人员“面对面”接触,过闸计划自动编排、公开堵塞了管理漏洞,探索了廉政建设经验,赢得船方的信任。GPS自动到锚模式使谎报船位的现象得以扭转,重建基础数据库使错报船舶尺度导致卡闸的现象基本杜绝。

优化管理模式。由“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对外”,到“一站式办公、零距离接触、24小时服务”,再到“远距离服务、全信息开放、高效率通航”,实现了三峡通航管理由以管理者为中心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转变。

4、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通航信息系统的应用,不仅减少船舶靠泊、掉头、抵岸等靠等不安全因素,降低船舶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待闸期间的能源消耗,保护环境;实现“公平、公开、公正”的“阳光通航”,堵塞了行风管理漏洞。更带来通航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在方便航运企业和船舶的同时,使航运成本明显降低,船舶营运效益提高。据对骨干航运企业的抽样调查,通航信息系统的应用使3500吨级单船每月可多运行1.5个航次,增加的经济效益可观。

三峡通航社会满意度明显提高,近年来船东满意度一直居长航系统前列。

三峡通航信息化发展展望

1、三峡通航信息化发展整体构架

以网络设施和数据中心为基础,以通航指挥、支持保障、公众服务和协同办公四大应用平台为核心,通过公众服务和业务服务两个门户为社会公众及局内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和管理手段。

2、 三峡通航数据中心

目前正建设中。搭建集约化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三峡通航数据资源库,形成覆盖三峡通航各项业务的数据中心,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充分共享。同时实现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利用,为管理决策和信息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3、通航指挥综合业务平台

对调度系统、船舶监管系统、GPS系统等进行拓展和升级,进一步集成通航业务、整合信息资源,打造三峡通航指挥综合业务平台,使三峡局指挥中心、船闸、海事、航道、锚地等部门实现网络化、精细化的协同工作模式。

4、通航管理支持保障平台

进一步完善数字航道系统,建设船闸管控一体化系统和通航工程支持保障系统,打造通航管理支持保障平台,充分挖掘船闸通航潜能,提高通航设施保障能力。搭建涵盖船闸运行管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和行政管理的船闸综合管理系统,建设覆盖廊道、机房的无线通信保障系统和电子巡检系统。

5、一体化公众服务平台

打造一体化公众服务平台,借助政务网站、VHF联播台、呼叫中心、短信平台、船载终端等多种手段,为船方、港航企业及社会公众等多方用户提供包括通航组织信息、通航设施信息、物流动态信息、气象水情信息等在内的各种资讯和电子政务平台。

6、协同办公平台

目前正建设中。进一步优化三峡通航内部管理流程,使三峡局各部门网络化的协同工作模式更为完善,并增强与上级单位、兄弟单位的信息交互能力。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智能分析,实现通航管理的辅助决策,提高领导的掌控力和职工的执行力。

结束语

三峡通航信息化发展的核心是系统融合与数据挖掘。技术上应加强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航运信息技术成果,进一步优化系统构架,统一信息标准,从网络层、数据层、应用层进行深度融合。管理上应加强领导,完善机制、优化流程、制定规范,抓住长江航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促进三峡通航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但乃越,孙玉清. 数字长江发展论坛文集. 辽宁: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0.

[2] 唐冠军. 打造“数字长江” 发展现代航运. 水运管理, 2010,6.

第9篇:船舶安全管理规则范文

关键词:小游艇发展 安全监管 南通

近年来,随着江苏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南通作为兼具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双重叠加区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逐渐增加的富裕人群消费力推动下,南通沿海小游艇产业逐渐起步发展,由于缺少专业性法规安监细则引导,以及产业规模较小等原因,小游艇产业的发展存在无序扩张违法经营等现象,给海事监管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

南通沿海小游艇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较小

南通沿海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如:深水泊位较少、沿海水域缺少大型观光旅游风景点、沿海水域由于自然环境原因水质暗黄观赏效果较差、腹地经济发展相对其他东南沿海城市较为落后、处于游艇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型城市上海边缘等原因,决定了南通沿海游艇产业目前以小型观光游艇为主不适于发展大型豪华游艇。

目前南通沿海取得合法资格在营运的游艇公司仅有海门东灶港滨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所属“蛎蚜山7”、“蛎蚜山8”两艘游艇。如东金海岸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的“金海岸1号”和“金海岸2号”两艘小型游艇,由于未取得相关营运手续被禁止营运,南通鲜之源海滩休闲发展有限公司的“鲜之源5号”、“鲜之源6号”未依法取得相关部门核发的营运手续被海事部门勒令禁止运营。另外,启东吕四大洋港存在少量的摩托艇从事载客营运。

2、船员构成杂乱

目前南通沿海的小型游艇船员构成呈现五种状态:一是海门东灶港滨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所属的“蛎蚜山”系列小游艇,在长期的海事监管压力下逐渐按照要求配备符合船员,基本能达到营运要求。二是个人拥有游艇,目前南通地区个人游艇数量较少,所以海事监管比较到位,个人游艇基本上都取得合法操作手续,但是随着近年中上等收入人群增加,未来50-100万左右的钓鱼艇、帆船等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私人游艇持证情况监管压力将不断增大。三是如东小洋口风景区开展的小游艇业务,因为缺乏有效的营运手续,一直被海事部门禁止营运,处于无稳定船员队伍状态。四是在江苏沿海各地小范围存在的由于近年沿海渔业资源减少造成部分渔民偷偷利用渔船载客出海观光旅游,避开各级政府机关监管,其船员多为渔船船员。五是沿海局地有部分不法分子利用海事监管点多面广力量不足的缺陷购置摩托艇、冲锋舟、小舢板等从事观光旅游项目,操作人员几乎都没有取得海事颁发的船员任职资格证书,存在严重安全问题。

3、无小游艇专用航道

鉴于南通地区小游艇发展规模,难以做到为游艇专门开辟航行区域,目前仅长江南通段有计划在狼山景区、滨江公园、龙爪岩附近水域主航道外给小游艇开辟一条专用航道,该计划尚在前期论证阶段,南通沿海由于目前船舶流量较少,距离南北航道较远,一般小型游艇航线不容易和其他船舶航线有交叉,但是近年来南通沿海开发速度明显加快,各类施工船舶数量逐渐增多,且周边沿海从事渔业养殖、渔业捕捞的船舶较多,近海渔船较为密集,给小游艇的安全营运带来一定的隐患,因此有必要科学规划审批游艇专属航线、划定功能海域,这是南通沿海游艇项目长期发展必然要面对的新课题。

小游艇发展给海事监管带来的挑战

1、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9年1月,交通运输部颁布实施了《游艇安全管理规定》。《游艇安全管理规定》中规定,游艇应当经船舶检验机构按照交通运输部批准或认可的游艇检验规定和规范进行检验,并取得相应的船舶检验证书后方可使用。如遇特殊情况,还应当向船舶检验机构申请附加检验,但目前仅有《游艇法定检验暂行规定》,不足以应对目前国内游艇发展高中低档船型并存、设计制造不够规范的复杂形势,南通沿海的小游艇产业也迫切需要相关政策的扶持和指导。

另外,个人所有的小型游艇往往运行随意性较高,开航前基本上不可能按照规定到海事部门办理签证手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船舶签证管理规则》基层海事部门对于高速船和载客船的短期定期签证审批权限不超过一个月,如此造成小游艇运行手续繁杂,必然制约小游艇产业的发展。

2、从业人员任职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世界各国对于游艇驾驶员管理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澳大利亚南威尔士根据游艇驾驶速度决定所需要的驾照等级,而该国北部地区则主要依据游艇的长度和用途决定所需的驾照;意大利游艇驾照参考驾驶离岸距离、游艇动力、船舶长度等情况,甚至未成年人都可以取得驾驶资格;新加坡对游艇驾驶人员管理较为严谨要求必须持有动力游艇驾驶执照方可操纵游艇;英国对于游艇驾驶执照分类较为明确。

鉴于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较为严峻,而游艇作为载客船舶,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群死群伤,社会影响恶劣,会重创我国各地蓬勃发展的游艇产业。“十”召开前北京市就明确禁止各类游艇营运,说明我国目前对于游艇产业发展处于相对保守的状态,所以我国对游艇驾驶人员的管理应当更加谨慎严格,我国船员市场近年来蓬勃发展,持证船员数量较多,为确保游艇驾驶人员的适任能力,从事营业性活动的游艇项目可以尽量采用这部分商船船员进行再培训,以确保游艇产业的从业者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

3、安全和防污染管理难度较大

游艇安全发达国家通常以自律管理为主,通过对游艇驾驶员的责任意识灌输,营造自当风险的安全理念。一般只在游艇出境、游艇发生结构性能方面的重大变化、游艇乘员超过一定数量的情况下才会对游艇设施实施额外的安全检查。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对游艇的检查是采用抽查方式对证书和开航前手续进行检查,检查相对宽松。我国受制于国民素质以及游艇产业起步较晚等因素影响,应当对游艇实施相对较为严格的管理。

游艇的防污染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运行油污和废水污染,这方面可以通过较为严格的设备检查检验来提高游艇技术状况来减少油污水排放,美国议会在1971年通过《联邦游艇安全法》对游艇污染物排放作了限制,取得很好的运行效果。二是游客产生的日常生活垃圾,这部分的监管难度较大,它取决于游客的自律意识,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若仅靠游客的自律意识来维持海洋环境必然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应当要求游艇运营方发挥防污染的主体责任,承担防污染的连带责任,以更严厉的处罚措施来带动整个行业的环保营运。

游艇产业管理的建议

1、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尽快树立沿海小游艇产业的结构框架,打击非法无证营运的小游艇不能仅仅依靠强化海事监管来达到目的,在利益的驱动下仅靠行政手段是难以根治违法营运问题的,需要结合市场手段来调节,海事部门作为主管机关,应当扶持一部分具有较强经济技术实力的游艇运营公司,督促其完善营运手续,指导其提高服务水平,协调地方政府政策倾斜降低其营运成本。通过市场调节的杠杆作用把顾客群体吸引到正规游艇公司,压低非法游艇营运的市场份额,逐步将不达标的游艇营运单位从产业链剥离,提升整个行业管理水平。

2、完善游艇活动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除少数城市设有专供游艇停靠的码头外,多数中小城市没有设立专门的游艇港,游艇主要停靠在商船港或渔港,部分旅游公司自建简易浮码头给营运船舶靠泊,这些都是游艇安全生产的不稳定因素。结合南通辖区游艇产业发展薄弱的情况,地方政府可提供部分基础建设方面的扶持,比如在发展滨海旅游项目的时候由政府出资建设游艇码头,再承包给相关单位经营,等到产业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再由营运单位自主建设更高水准的游艇码头。

3、规范游艇驾驶员的培训工作

2011年5月18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游艇操作人员培训、考试和发证办法》(海船员【2011】247号)对游艇操作人员的培训、考试和发证工作进行了要求和规范。对于游艇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该办法的要求加强对水上安全管理规定和实操技能的学习,强化对游艇驾驶人员的跟踪管理,切实提高游艇驾驶人员的从业水平,确保具有持续适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