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能源市场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与应用的现状
(一)碳基金
碳基金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交易和投资标的而建立的基金。目前,中国碳基金的主要种类有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绿色碳基金、新能源低碳基金、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浙商诺海低碳基金等。其中,于2006年最早成立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到2010年10月基金份额已经达到110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清洁技术产品的投资。中国绿色碳基金随后在2007年成立,在中国的内蒙古等地开展植树造林项目,规模已经达到100多万亩。该基金由中石油注资,由其下属单位发起设立,旨在以植物造林的形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13年新能源低碳基金由辽宁省政府与海通证券合作,由海通证券的两个全资子公司发起设立,总规模超过50亿元。说明中国的碳基金从政府主导,开始向政府与企业共同合作设立转变。
(二)碳信托
信托是一种新型金融工具,其具有投资领域宽,投资收益高,受益人与资产所有权相分离的特点。在支持低碳发展中,设立碳信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在碳信托工具的应用中也进行了有益探索。最早在碳信托领域进行尝试的是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该公司于2009年开展了一项低碳财富循环能源1号集合资金信托。2011年中国CT1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国碳信托标准公司合作,由英国碳信托标准公司为中国公司提供信托审核认证服务。2015年,中建投信托开展了一项涌泉1号集合资金信托。该信托的顺利开展说明中国的民间力量对碳信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碳信托的投资领域非常广,是不可以投资于企业的股票,还可以直接从事低碳行业的直接投资。因此,碳信托的形式可以为低碳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我国的碳信托大部分带有公益色彩,因此属于公益信托的范畴,应该在具体的应用中探索其他形式信托的建立,比如以低碳项目为基础进行信托融资。
(三)碳能效融资项目
兴业银行是首家从事碳能效融资项目的中资机构。2006年兴业银行与IFC合作开展碳能效融资项目。到2014年底为止,兴业银行共实现了5558亿元的碳融资,融资余额达到了2960亿元人民币,有效降低了我国的碳排放6880万吨。碳能效融资项目对于碳减排的作用非常明显,然而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是未来进一步探索的关键。碳能效融资是对碳减排项目的定向融资,也是将低碳理念付诸实践的重要举措。
(四)CDM项目的远期交易
随着清洁发展机制在《京都议定书》中明确规定,CDM项目的远期交易产品应运而生,也是我国在具体碳金融工具运用中最活跃的产品。截止2014年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已批准的CDM项目达5058项;截至2014年8月17日,在联合国已注册的CDM项目有3761个,已获CERs签发的项目有1400个,CDM注册的项目数量和年碳减排量均占世界第一。中国已批准的CDM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节能/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等类别,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碳金融工具较为单一,虽然其他的碳金融工具有所尝试,但是规模都不大,而CDM项目的发展较多,一方面与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国际号召有关,另一方面与中国的金融市场基础有关。
(五)碳结构类理财产品
碳结构类理财业务指的是将理财产品与碳排放指数挂钩,开发理财产品。从2007年4月开始,荷兰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和东亚银行等几家外资银行和中资的深圳发展银行先后在市场中发售了“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包括二氧化碳挂钩型人民币和美元理财产品,基础资产为欧盟第二承诺期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期货合约价格。两款产品于2008年9月2日到期,分别取得7.4%和14.1%的较高收益。总的来说,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与应用还比较落后,大都从国外金融市场中引进。在五个碳金融工具中,应用最广的是CDM项目的远期交易,其主要原因是远期类金融工具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发展较快、较成熟,并且我国的CDM项目较多,为CDM项目的远期交易提供了基础,而其他形式的碳金融创新工具均处在发展中。相比国外碳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应用,我国差距明显(如表1)
二、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与应用中的问题
第一,碳金融工具的产权不清晰碳金融工具的开发是与清晰的碳排放产权相互联系。而目前我国的碳产权界定不清晰,对于企业可以排放的碳量没有清晰的标准。在发达国家的经验中,英国早在2002年就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制度,而我国至今还只在少数企业和城市中开展碳排放的交易试点,没有形成统一的可交易市场制度,加上在交易中对各个单位的最高排放量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具体的监控体制,使得减排数据不易收集,自然会影响碳金融交易的推广。同时由于碳交易的产权不清晰,导致碳金融工具无法代表具体的碳责任,使得债权和债务不对等,更进一步形成了碳金融工具创新的瓶颈。因为碳金融工具是以碳减排为标的,如果碳交易中的产权不清晰,必然会造成碳金融工具的产权不清晰,会使得碳金融工具的价格下跌,市场萎缩,不能筹集到低碳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而在欧盟市场,由于对碳交易权的界定标准,碳金融工具应用中产权明晰使得EU-ETS的碳交易价格在2009年能保持在16欧元/吨的价值。
第二,碳金融工具创新投入力度不够我国虽然在碳金融工具方面有所创新,但是创新力度不够,国外碳金融产品较丰富,而我国的金融工具大多源自这些国际产品,没有重要的创新突破。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的低碳理念不强,并没有将低碳经济理念转化为生产的内在力量,使得高碳产品在国际交易中受到发达国家碳壁垒的阻挡。其次,我国在碳金融工具开发中的投资力度不够,而G7国家的碳技术投资力度较强,需要的碳金融工具则较多。G7国家的政府R&D投入减少了30%,加大了低碳转型的投入。我国则仅仅在金融政策方面对低碳行业有所倾斜,比如利率向环保企业降低,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金融的间接调控性,金融政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实行。再次,我国的低碳技术投入不足,没有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可以拉动GDP的增长。比如,1990到2006年瑞典的经济增长了44%,但是碳排放却降低了9%。我国的碳排放则是以关闭电厂、化工厂为代价实现。
第三,碳金融工具创新缺乏专业化与精细化我国在碳金融工具的应用中还集中在公益领域,私人领域碳金融工具的开发不强。到目前为止针对私人的碳金融交易还很少,大多交易集中在机构单位之间。而国际发达国家在碳金融工具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方面做的很超前。比如,早在2003年澳大利亚的Mecu就开发了一款针对低碳汽车的碳金融创新产品———绿色汽车贷款,每一笔贷款都将汽车型号与温室气体排放量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虑,并相应提供优惠利率。可见,澳大利亚的碳金融创新已经进入到产品层次,更具体和细化。这是金融工具创新由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转变的象征,也是金融工具创新更专业化,更精细的体现,它可以将低碳理念与低碳经济实践相互结合。
第四,碳金融监管手段滞后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本身的不健全,以及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金融工具开发和金融监管手段滞后的现象。目前我国还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碳信用体系,对于碳金融的监管没有具体的规定,会造成碳金融市场的混乱,以及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的问题。投资者对碳金融产品的逆向选择,金融机构在金融政策执行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会经常出现。而发达国家对联合国EB所指定的碳减排方法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比如,欧盟EU-ETS的监管部门是欧盟委员会,各个欧盟成员国的环保部门负责对ETS碳排放权的度量、报告和核证。美国RGGI由其董事会进行监管,监管的依据是美国环保署的96条规则,负责配额制定、注册和交易跟踪。澳大利亚GGAS的监管部门是独立定价与管制处,负责投资者的交易基准的制定和行为的监督,负责减排证书的核准和发放。
三、促进我国碳金融工具创新与应用的发展途径
(一)加快实施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制度
世界银行的《2012年全球碳市场报告》中显示,2011年全世界碳交易金额达到了1760亿美元,成交的二氧化碳量102.8亿吨,分别是2007年的3.4倍与2.7倍。据权威推测,到2020年全球碳交易值会达到3620亿欧元。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35个国家与地区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的规划和实施,其中欧盟、美国的碳交易量占到世界总量的80%以上。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为控制全球气温和温室气体排放设定了一系列目标,如2020年全球达到碳排放峰值、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2010年低40%至70%、2100年接近二氧化碳零排放等。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都要仰仗碳金融的支持。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全球已开始建立全新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政府已决定2015年全面实施碳排放交易市场制度,在这方面我们既要不断引进国外减少碳排放的市场机制,也要充分推广国内的成功经验。比如,我国镇江市近几年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最近召开的巴黎气候谈判大会上以中国“镇江模式”向全球推广。我们更应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碳金融工具创新,以此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并在新的全球碳金融框架下争取主动权已刻不容缓。
(二)明晰碳金融工具的产权
由于中国的碳排放产权机制不明晰,使得中国的碳金融工具交易受到阻碍。因此,应该借助于发展碳金融的机会,一方面明确碳金融工具的产权,从而明确碳排放的产权;另一方面,应该借助于此机会加强国内的产权建设,完善产权法律制度,使得碳交易的产权基础不断完善。碳交易的产权制度是碳交易的核心与前提。欧盟的碳排放权实行的是排放限额和免费配额相互结合,以渐进和试探的方式推进碳交易的产权制度。实行了3年的试点期限,为我国碳排放限额的测量、确定和分配,以及碳金融工具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我国应该加快碳排放权制度的建设,从而加快建设减排范围的确定、减排标准的确定。
(三)加大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投入力度
我国应该在科研投入的支出中加大对碳金融工具研发的投入力度,以及加大碳减排的投资。建立绿色碳减排工程,扶持低碳经济部门的发展。在低碳产业领域中进行不断扶持。比如,国家应该加大对太阳能产业、新能源汽车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其他新能源的开采和投入力度。清洁的水能、风能、核能均可以成为传统能源的替代方案。而这些清洁能源以及清洁技术产品的应用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国家应该采取鼓励和惩罚相互结合的形式,加大对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投入力度,将惩罚的资金用于对减排企业的鼓励。
(四)引导碳金融工具的开发向精细化发展
精细化的碳金融工具有利于促进碳排放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将碳排放理念转变为低碳经济实际,应该激发碳金融市场的活力。要强化我国所有公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人公有责任参与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意识,培养主人公意识就需要大力强化人们对碳金融的认识,理解碳金融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所在。政府应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碳金融的认知程度,以便碳金融能够快速在我国大力普及和发展。对致力于碳金融研究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比如,CDM项目的税收减免政策、绿色信贷的利息补贴机制、降低CDM项目的相关税率或适当延长免税期、提高农林业CDM项目实施者的补贴率等,以此带动各行业碳基金工具的创新积极性和关注度,为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政策环境的熏陶下,不断创新具体领域的金融工具,对经济实际发展起到切实的作用,增强碳金融相比比率,让人们手中持有的碳金融资产不断增加。当前,我国碳排放面临巨大压力,时间紧迫。在推进金融工具创新与应用方面,应该从国家和行业的角度向产业的角度和企业的角度转变。针对产业和产品开发新的碳金融工具,使得碳金融的支持对象更具体,发挥的作用更立竿见影。产业和产品层次的碳金融工具使得碳金融的约定更具体更容易操作,更能体现碳减排的作用和碳减排的效果,因为人们会更倾向于投资碳排放强的产品,获得更高的收益,这也符合在新的全球碳框架下加快碳金融工具创新的普通做法。
参考文献:
[1]王增武,袁增霆.推进碳金融工具的创新发展[J].中国经济报告,2010(1).
[2]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学出版社,2008.39.
[3]杨宁.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J].财经界,2010,(10).
[4]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学出版社,2008.84.
[5]李建国,严玉平,魏林根,周军.农业CDM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及开发障碍[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9).
儿童网游风生水起
1.儿童网游出现的背景
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提出,儿童网络游戏是指以儿童(主要集中于6~14岁)作为主要目标受众,由软件程序和信息数据构成,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信息网络提供的游戏产品和服务,通常以网页游戏的形式存在。目前大多数的儿童网络游戏网站都兼有儿童SNS社区(儿童网络虚拟社区)的身份。
新一代儿童从出生起就处在新媒体环境中,相比较传统的儿童游戏,他们更热衷于网络提供的娱乐方式。艾瑞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儿童网民已经达到8958.2万人,儿童互联网渗透率为51%,高于全体网民。在上网的过程中,84.2%的用户主要是玩虚拟网游或其他形式的网游,由此可见,儿童互联网市场特别是儿童网络游戏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2.多家企业涉足儿童网游
2007年8月,上海淘米网络有限公司成立,次年5月,一款叫做“摩尔庄园”的儿童网络游戏应运而生,成为国内首个面向7~14岁儿童的网上虚拟乐园,它以“健康、快乐、创造、分享”为主题,在一个由田园、城堡、牧场组成的童话世界里,小玩家们化身为摩尔庄园里的小鼹鼠,一起玩游戏、交朋友。作为吹响中国儿童网游第一声号角的排头兵,“摩尔庄园”目前已拥有5000万的注册用户。此后,上海淘米网络有限公司又连续推出多款儿童网游,比如以探寻太空新能源为主题的科幻社区养成类网页游戏“赛尔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功夫探险虚拟社区“功夫派”等等。
随着上海淘米网络点燃第一把火,也有不少颇具眼光的企业看准了儿童网游的市场,各方资本不断涌入。2008年9月,广州百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上线“奥比岛”,2009年4月浙江博卡思教育软件有限公司推出“盒子世界”,2010年4月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也开始涉足儿童网游领域,启动“洛克王国”,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其注册用户数已突破6000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更是超过55万。
3.儿童网游打通家长关
相比较成人网游而言,儿童网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的直接使用者是儿童,但作为监管者的家长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可以说,未来摆在每一个儿童网游运营商面前的最大挑战,不是从技术上如何吸引小玩家,而是如何让他们的家长放心,进而愿意为游戏掏腰包。①
由于之前存在的一些有关儿童上网的负面信息,家长和整个教育界对于儿童网游持有一定的戒心,普遍的怀疑态度成为涉足儿童网游的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大考验,为此,这些企业也纷纷推出了一系列让家长放心的举措。
以开路先锋上海淘米网为例,它率先采用上网限时服务,淘米网络平台每天6点开放,晚上12点关闭,防止儿童沉迷其中;如果小玩家连续操作45分钟,屏幕上就会出现提醒信息,邀请小朋友运动一下或者做做眼保健操;家长还可以通过手机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控制儿童的上网时间;另外,为了尽力打造绿色上网环境,淘米网还进行了语言设置,如果小玩家使用了不文明措辞,将会被惩罚。另一款儿童网游“盒子世界”则提倡家长与孩子一起登录,激活后产生家长账号和孩子账号,父母可以管理孩子的在线时间以及查看孩子的在线情况。
盈利模式的双线发展
儿童网游企业为儿童创造虚拟社区,小玩家化身各种角色在其中活动,可以交朋友、学知识、养宠物,对孩子们而言极具吸引力。目前,儿童网游企业通过提供线上服务和线下产品授权两种模式盈利。
1.线上服务是企业盈利的主要来源
用户粘性是互联网产品的生存基础,儿童网络游戏作为其中的一个品种也不例外,它的基础盈利方式就是通过提供独特有趣的服务吸引足够多的用户,然后将普通用户转变成活跃用户,进而成为付费用户,形成稳定的用户群。
目前来说,线上收入在儿童网游企业的盈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上海淘米网就通过出售米米卡的形式取得线上盈利,小玩家通过购买米米卡在网络虚拟社区中获得一些特权,比如装扮形象、增强功能等,其线上收入与线下收入的比例是9∶1。
但是,由于儿童网游的独特性,普通的线上盈利方式也受到多重制约和限制。首先,儿童本身缺乏购买力,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就变得举足轻重,而对于网络付费模式,很多家长是持质疑态度的;其次,儿童网游的付费也受到政策的约束,2010年6月,文化部正式《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首次系统地对网络游戏的娱乐内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运营行为、管理监督和法律责任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的重点之一是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和相关虚拟交易的限制。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认为,这对儿童网游行业形成重大考验,可能会迫使相关企业放弃原有的以经营虚拟货币交易为主的盈利方式、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2.线下发展成为企业新盈利增长点
中国儿童产业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根据调研公司FrostSullivan的数据,2005年至2009年,中国儿童消费市场规模由740亿元增加至16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3%;而从2009年至2013年,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17.1%,到2013年,国内儿童消费市场规模将达到3111亿元。
在这样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背景下,不少涉足儿童网游的企业纷纷开启跨界合作的大门,采用品牌授权的方式,将盈利模式从线上向线下转移,深度全面挖掘线下资源,开发一系列的衍生产品。动画电影、儿童剧、图书、服装、玩具,儿童网游企业正在打造一条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儿童娱乐产业链。例如开篇提到的腾讯旗下的儿童网游“洛克王国”就携手优扬传媒和炫动传播共同打造了网游衍生动画电影《洛克王国!圣龙骑士》,并在国庆期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淘米网的知名游戏“摩尔庄园”、“赛尔号”也走下了电脑屏幕,“赛尔号”舞台剧和“摩尔庄园”舞台剧在北京和上海共演出9场,在北京朝阳公园举行的首届淘米嘉年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个家庭。
在多家儿童网游企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开发衍生物的时候,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块领地,那就是与出版社合作,开发儿童网游衍生类童书,并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业绩,成为少儿图书畅销榜的常客。网游类衍生童书的畅销正是契合了两大市场发力点,一方面,网络游戏的火爆在线上聚集了一批忠实的游戏玩家,几千万的注册用户为网游衍生童书铺开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另一方面,儿童网游改编动画电影的上映又吸引了一大批动漫爱好者的注意,调动了他们的热情,继而为电影童书的出版打下了基础。正是这种品牌的号召力凝聚了人气,促进了网游童书的消费。
注释:
国务院 批准增加2000亿元RQFII投资额度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及国家外汇管理局此前决定增加2000亿元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简称RQFII)投资额度,至此试点总额度达到2700亿元人民币。
去年底RQFII试点推出后,市场各方高度关注。目前试点已近一年,总体来看运作良好,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需求强烈,相关试点机构积极申请投资额度,准备发行有关产品,原有额度即将用完,迫切需要增加额度。为稳步推进RQFII试点,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满足境外投资者对境内市场的投资需求,经国务院批准,监管部门决定继续增加2000亿元RQFII投资额度,至此试点总额度达到2100亿元人民币。
近期RQFII及QFII资金汇入速度明显加快,相关机构踊跃购买,预计本次新增的2000亿元人民币额度也将很快用完,届时监管部门还会继续增加投资额度。目前,有关监管部门正在着手修订《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及有关实施规定,将进一步扩大机构范围、放宽投资比例限制等,以吸引更多境外长期资金,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央行
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把握好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的平衡
中国人民银行11月2日的《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当前宏观政策预调微调和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中国经济结构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转变。
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预调微调,把握好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风险防范的平衡。
一是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保持合理的市场流动性,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合理增长。继续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根据经济景气变化、金融机构稳健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对有关参数进行适度调整,引导金融机构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着力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强组织、管理和产品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各项住房信贷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费,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需求。
三是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督促金融机构加强内控和风险管理,继续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和房地产金融的风险监测与管理,防范实体经济部分地区、行业、企业风险及非正规金融风险向金融体系传导。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排行榜
2012全国家庭财富 中国成为增长最快国家
瑞士瑞信银行近日公布的《2012年全球财富状况报告》显示,由于全球经济衰退和欧债危机,2012年世界各国家庭财富总量较前一年出现萎缩,中国成为全球家庭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而受到经济危机打击较重的欧洲和印度成为财富缩水的“重灾区”。
报告显示,2012年世界家庭财富净资产为222.71万亿美元,较2011年减少5.2%。其中,欧洲和印度家庭财富分别减少13.6%和18%,成为经济危机下家庭财富缩水的“重灾区”;亚太地区家庭财富也减少了2.5%;而中国2012年家庭财富净值为20.19万亿美元,增长2.9%。
瑞银认为,就国家而言,2012年家庭财富增量最大的三大“赢家”分别是美国、中国和日本,而缩水最多的三大“输家”分别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就各国富裕阶层人数排名而言,美、日、欧主要经济体依然排名前列。美国净资产超过百万美元的富裕阶层为1102.3万人,排名世界第一;日本以358.1万人排名第二;法国以228.4万人排名第三。中国2012年拥有的百万富翁人数为96.4万人,在瑞信列出的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排名第7,占世界百万富翁人数的3%,落后于美、日、法、英、德、意。但是,中国净资产超过5000万美元的超级富豪约有4700人,超过日本的3400人。
三季度两岸四地消费者信心指数 大陆排名榜首
2012年第三季度“两岸四地消费者信心指数”此前在北京。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94.8,排名榜首,创下2010年以来的新高;台湾最低,为71.8;香港、澳门分别为77.9和84.9。
与第二季相比,大陆消费者信心强势回升,大增7.6;香港小幅上扬0.4,澳门几乎持平,台湾则下滑了0.2。
据悉,“两岸四地消费者信心指数”包括经济发展、就业、物价、生活、购房和投资六项分指数。该指数取值在0至200之间,当低于100表示受访者“信心不足”,指数高于100表明“有信心”。
在三季度的6种分项指数中,两岸四地民众对物价问题有忧虑,对与土地相关的“购房”问题也较为担心。其中,“物价”分指数在大陆、台湾均为最低,分别为72和46.4;在港澳均为倒数第二,分别为51.2和54.4。“购房”分指数在香港、澳门都为最低。其中香港仅43.4,较第二季下滑5.8;澳门仅47.3,较第二季下滑5.4。大陆消费者购房信心则有所回升,为79.6,较第二季上升2.8。台湾“购房”总指数为85.8,在各项分指数中排名第二。
据悉,“两岸四地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及台湾辅仁大学等五所两岸四地高校共同,自2009年起每季度推出。
排行榜
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中国居首位 未来五年仍将独占鳌头
德勤咨询公司和美国民间机构竞争力委员会11月18日的《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显示,在38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德国、美国、印度制造业竞争力分列前四位。
报告显示,在2013年全球排名中,中国以10分夺下冠军宝座,德国次之,获得7.98分,美国第3(7.84分)、印度第4(7.65分),韩国第5(7.59分)、中国台湾第6、马来西亚第7、巴西第8、新加坡第9和日本第10,获得5.94分。
据悉,该报告访问了全球逾550名制造业公司执行官及高管的看法,依据创新才能、经贸金融与税赋、劳动力与材料的成本与可得性、供应网络、法律与规范、基础设施、能源成本与政策、当地市场吸引力、健保系统,及政府对制造业的投资等10项指标设计指数,以满分10分进行评分。
报告指出,现有制造业强国因老龄化等原因使劳动成本上升失去竞争力,而新兴国家为创造工作岗位和经济增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制度完善使排名提升。德勤认为,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是确保更多的科学家、工程师等能够主导革新的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此外,贸易、金融、税金等经济政策也要具备竞争力,而且还要有必要维持较低的劳动成本。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正面着洗牌,竞争力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兴国家仍面临着改善基础建设、供应链与法规架构的挑战。而未来5年内,中国制造业仍独占鳌头,但其后面国家的排名都将大洗牌,德国将是5年内唯一排在前15名的欧洲国家,印度将从第4名攀升至第2名,巴西从第8升至第3,德国降至第4名,美国将降至第5名,日本将跌出前10名。
同日,德勤的《德勤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调查2011》显示,在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要素中,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劳动力资源供应、对于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政府的鼓励政策以及中国市场本身的商业活力等驱动因素,都将帮助中国在全球竞争中继续发挥优势。尽管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以及人民币汇率上升带来的影响,但从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环境来看,53%的受访企业仍然认为中国在亚洲具有完全有利的优势地位。而在中国制造业亟须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资源是否能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变化,这一点至关重要。
机构声音
商务部 完成今年外贸10%增长目标确实很困难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11月例行新闻会上表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增长只有6.3%,完成今年外贸增速10%左右的目标任务确实很困难,但实现多大增幅目前难判断,商务部将千方百计继续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持外贸的稳定增长。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1615.7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其中,出口16709亿美元,增长7.8%;进口14906.7亿美元,增长4.6%;贸易顺差1802亿美元,扩大45.6%。
沈丹阳表示,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最不确定的或者最严峻的形势就是外需不振。欧盟此前的数据显示,欧元区在第三季度再次出现了0.1%的负增长,也是连续第二季度的负增长。对于一个经济体的衰退,全世界一般认为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说明出现了衰退,欧元区二次衰退。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有四个:第一个是美国,出口市场来讲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盟。欧盟原来是第一,现在变成美国。第三原来是日本,现在变成东盟。第四是日本。这四大贸易体或者四大贸易伙伴中有两个还可以,就是美国和东盟,有两个今年的情况不理想,所以我们对这两个经济体都出现出口大幅度的下落,其中对欧盟地区的出口是负增长,对日本是正增长,但是增幅很低。这样就造成我们外贸总体的增速呈出现低速增长的态势。商务部将千方百计继续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持外贸的稳定增长。特别是要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的份额,使份额也保持增长。
美国智库 人民币影响力明显提升未来10—15年或升为国际货币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最近报告说,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美国和欧洲经济增长乏力,人民币的影响力明显提升,目前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主要参考货币。
报告称,自2010年6月中国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汇率跟随人民币变动的货币数量较2005年至2008年首次启动汇改时期增多。而同时期,紧跟美元和欧元汇率变动的货币数量下降。报告认为,“在东亚,人民币已经超过美元和欧元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参考货币。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货币汇率跟随人民币变动的紧密程度超过美元。”
报告指出,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中国和其他国家贸易关联度增强。中国在东亚的制造业贸易份额从1991年的2%升至目前的22%。致力于开拓中国市场和产品供应链集中在中国的国家都意识到了其货币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益处。
报告还指出,人民币影响力的提升虽然在东亚地区尤其明显,但其作为参考货币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东亚。在智利、印度和南非,人民币也是主要的参考货币。在以色列和土耳其,人民币作为参考货币的地位也高于美元。
报告预测,如果中国进一步在金融市场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上取得成果,人民币有望在未来10年至15年跃升为国际货币。
经济调查
城市化、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 将成为中国经济新“三驾马车”
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在此前的《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充沛》报告中称,城市化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新三驾马车。
——城市化进程将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未来15-20年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报告指出,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伴随更有效率和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化策略,将有利于增加需求,改善供给,促进社会平等,从而成为引领中国经济未来15-20年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日本和韩国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时城市化率分别是50%和72%,中国在2011年城市化率为51.27%,不过这一数字可能高估了中国实际的城市化水平。从2000年开始,国家统计局统计城镇人口时用“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来计算,这样有1.8亿“农民工”被归入城镇人口,但他们并不享有城市人口的各项福利和权利。下一个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部分农民工将变成真正的城市市民,无疑将为经济带来一定的增长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每年多“市民化”1000万人口,可使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约1个百分点,这个过程至少可以持续10年以上。
——经济结构的转型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报告认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国民储蓄率相对其他国家一直偏高,高储蓄保证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资金供给,但相对的消费不足也直接导致了服务业的发展不足,服务业占比与发达国家比明显偏低。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而这一经济转型的过程将为经济增长创造出相当大的空间。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是消费率的提升和服务业的发展。而从我国居民支出结构看,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居民服务消费增速已经超过商品消费,这表明居民对服务业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预估未来服务消费占比仍有20%以上的提升空间。快速打开的服务业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主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将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报告指出,当前,全球进入一个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紧孕育,为中国工业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紧密结合国情,我国在《“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七大领域。这些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根据国务院确定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和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分别达到8%和15%。产业结构升级后的新兴产业将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济调查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减缓 面临缩小拐点
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近日。报告认为,虽然中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但扩大的趋势在减缓,收入差距面临缩小拐点。
报告称,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比系数最近两年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3.33下降到2010年的3.23,2011年进一步降至3.13。由于中国收入差距约一半来自城乡差距,城乡差距的走向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收入差距面临缩小拐点的证据还有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群体。2010年城镇居民低、较低、中、较高和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89.3%、89.3%、87.4%、84%和79.7%,2010年农村居民低、中低、中等、中高和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9年增长20.69%、16.43%、15.98%、15.04%和14.05%,意味着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缩小。
报告预测,今后一个时期,虽然高低收入人群之间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可能拉大,但只要相对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继续保持,整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就将得到改善。
报告认为,收入差距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不同学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随着中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育对缩小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企业家调查 外需不足、产能过剩等困扰企业发展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1月17日的“2012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表明,企业景气状况下滑较多,其中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困难相对较大。外需不足、产能过剩、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和困扰企业发展。但总体来看,明年的形势将好于今年四季度。
——外需不足对企业出口有较大影响。调查表明,今年企业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下降”的占45.7%;“增长”的占28.2%。其中,出口数量下降较多的行业有:纺织、服装、医药等。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明显下跌。今年产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的企业占43.3%;“增长”的占13.2%。其中,出口价格下降较多的行业有:纺织、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和通用设备等。
——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12.8%,“比较严重”的占54.3%。其中,纺织、服装、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关键词:知识产权;浙江省;产业化;调查;问卷调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浙江省日渐成为各类型企业的集中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最迅速的省份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际间科技创新的竞争日益激烈,创新产品的开发已经成为企业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发展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措施之一。
知识产权服务,是促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的推进器,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1]。
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是激励创新人才,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经济发展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以近年来浙江省企业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来了解认识浙江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现状和特点,并就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提出合理建议。
一、浙江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各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调查主要目标为浙江省各地各类型企业,样本组内机械制造业占47.41%,电子信息行业占13.79%,新材料及应用技术行业占7.76%,生物医药占6.03%,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占6.03%。
1.对企业知识产权产略规划现状
通过对浙江省百余家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现状调查,并进一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从图表中看出,大部分企业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已经做出3-5年战略,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对与知识产权的都有一个比较长远的战略规划。
企业是否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单位:%
1.企业知识产权包含内容认识
大部分企业对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认识都有比较共性的看法,认为企业知识产权主要包含知识产权培训与激励战略,知识产权创造与申请战略,知识产权管理战略等。也有部分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战略规划加入了知识产权预防与控制流失战略与知识产权投资与交易战略。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随着近两年对知识产权国家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深化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以及知识产权各方面工作的认识。
2.调查企业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数量
由图表可知,多数企业中都设有专职从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人员,且以1人到5人居多,其中也有少部分企业拥有5人以上的知识产权专职管理人员;而根据图表可知,超过半数企业不具有兼职从事知识产权管理的人员,其余企业中兼职管理人员主要在1人到5人之间。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配置对于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至关重要,可见多数企业在这方面仍需完善人员的配置。
企业内从事知识产权工作人数单位:%
4.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管理内容
调查中表明,绝大多数样本企业都已建立起或者正在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产权内部管理制度,拥有专利技术或企业注册商标,并已将主要商标注册中文域名以防止混淆或抢注行为,且对商标被许可方进行管理。即大部分对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内容都有较为良好的落实。
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设置
在机构设置方面,为知识产权管理设置专职机构的企业达75.86%,占样本企业的绝大多数,较少部分的企业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则由其他部门兼顾,而没有设置该类机构的只占3.45%。可见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对知识产权重视程度的提高,企业机构设置的进程也在逐步推进。
二、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分析
1.企业知识产权是否用于质押贷款
将企业知识产权用作质押贷款,是企业知识产权产业化的现象之一。在调查中,大部分企业表示没有将其质押以获取贷款,但有这样的计划。而有过类似经历或想操作但难觅途径的企业只占到少部分。企业已着手准备将知识产权以质押贷款的形式产业化,该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表现将更为常见。
2.是否请专业机构评估过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
由图表可知,一半以上样本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已由专业机构进行评估,余下的多数企业虽目前并无请过专业机构,但已列入计划之中。可见大部分企业比较重视无形资产价值,将无形的知识产权转化成可计的资产价值以更好地落实知识产权的价值。
三、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企业是否发生过知识产权归属上的纠纷
在此次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企业表示在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曾遇到过知识产权归属的纠纷问题。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是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基础性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纠纷成为管理工作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
2.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上一般采用什么途径解决
针对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半数左右企业选择通过向法院解决,此外,剩余较多数的企业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少数企业则通过行政途径进行解决。可见,随着知识产权纠纷解决途径的多样化发展,针对具体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主要有哪些
从上文可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落实,但在企业逐步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中,不足之处也随之凸显。多数受调查企业表示,在知识产权保护中,最为缺乏的是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知识产权保护和扶持力度不够以及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也紧随其后。相应可知,今后企业应在知识产权人才引进、理念普及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3.企业在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
涉及企业的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时,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仍然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可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企业在进行品牌推广和商标保护时所需解决的首要难题,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扩大化与完善化是急需的。
5.企业最需要知识产权服务内容
由图可知,专利服务是企业最需要的知识产权服务内容,商标服务、著作权服务与知识产权培训也紧随其后。以专利、商标、著作权、知识产权培训为核心方向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是最契合企业需求的。
4.企业对知识产权服务形式的需求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的提供形式也有了多样性的变化。在这些多样化的形式之中,网上论坛、电子邮件这两项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形式需求最大,而窗口服务、行业交流、建立知识产权信息管理员等常规服务形式则相对较低。新兴网络技术的运用在知识产权服务业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四、知识产权服务业未来的发展
1.本市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在此次基于浙江省企业的调查中,我们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现状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区域性调查。在涉及本市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时,多数受调查企业认为管理服务水平低与不合理的高价成为了本市中介机构最突出的两类缺陷,知识产权服务业在未来发展中尤其需要重视提升自身的管理服务水平。
2.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从外部环境看最需要解决的措施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完善,需要内部外部两个层面因素的结合。而在外部方面,45.69%的企业认为国家需要提供知识产权管理指南和有关合同范本,以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指导与规范。
2.政府部门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或措施来促进专利申请
专利申请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单靠企业内部的力量往往难以完成,政府部门的配合以及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引入都是必要的。针对政府部门出台的有关专利申请的政策中,更有利于专利产业化的新法律法规及政策、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是企业最期待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
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
邬升斯伟燕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由于目前我国对民间借贷缺乏法律规制和有效的监管制度,导致民间借贷的混乱和无序而导致的资金链断裂使许许多多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破产。深入了解民间借贷产生的本质与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独特性是问题的关键。温州民间借贷借贷危机的爆发,从而折射出民间借贷在我国存在潜在的问题,解决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间借贷;中小企业;信贷
一、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现状
温州的民间借贷市场已经构成温州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温州的民间资本积累和运用提供平台,投资范围遍及全国。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温州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
(一)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
以滚雪球方式增长的民间借贷,只要资金链在任何一点上断裂,就会引发中小企业倒闭浪潮,更会让卷入其中的百姓血本无归。自2011年4月以来,温州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就集体爆发。有媒体报道称,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甚至跳楼的温州企业主仅9月以来就高达25人。
(二)高利贷崩盘
通过信用卡套现,资金融入到民间借贷链条后,价格高至银行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的16倍。这种高息的借贷无不令人咋舌,而在温州相当一部分机构和个人一直在从事民间借贷活动,且资本越滚越大。温州目前民间借贷的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是2到6分,有的高达1角,甚至1角5,年利率达180%。
(三)实体经济空心化加剧
一直以来温州人认为最容易赚钱的高利贷掏空了温州的实体经济。2011年,在内有货币紧缩政策、房地产限购政策,外有出口环境变化的多重压力下,最终,温州出现了不少企业资金链断裂现象。不过,更让人担心的则是温州经济“实业空心化”的加剧。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企业精英大量的移民或外迁,实体经济发展的要素严重流失。
二、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企业的原因
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过少,不足以用来抵押并且一些中小企业负债率高,在改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逃费现象,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时,企业也深感办理抵押环节多、收费多,极为繁琐。延误资金到位的时间,错失商机,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民间借贷形式十分灵活。民间借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主要往来于经常性的关系之中,不需要办理像商业银行那样繁琐的抵押、担保手续。
(二)银行的原因
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与效益性原则的引导,中央为了搞活企业,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而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的企业,效益不稳定,贷款回收不好,信誉差,所以银行一般对中小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也因此断掉了贷款需求以“急、频、少、繁”为主要特点的中小企业融资主渠道。
三、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国内外原因
(一).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国内原因
1.国家严厉推行限购、限贷等调控手段来防止房地产行业过快增。
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国家推出4万亿的救市计划,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资源开发、能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大规模固定投资项目中去,成功的房地产开发、煤矿开发回报率甚至可以达到200%以上。
2.国家为调整物价防止通货膨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国家的4万亿的救助计划使经济局部过热,一些原材料价格上涨快,使得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中小企业更难通过银行借款来缓解本身的资金困局,民间借贷贷款到期,中小企业选择违约不还贷款,不再借高成本的民间资本来周转,企业资金链断裂,借款人无法收回本息,民间借贷危机爆发。
3.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奇高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出台银根紧缩措施,几乎月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民间借贷的利息也随之水涨船高。在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收紧的背景下,温州民间借贷空前活跃,借贷利率奇高。温州20l1年前9个月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是3-6分,有的则高达1角,甚至高达1角5分。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实际毛利润不会超过10%,一般在3%-5%。
(二).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的国际原因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欧美经济低迷,人民币汇率变动,欧债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使我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人民币汇率的提高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并且会增加中小型企业的劳动生产成本,而产品价格是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中能够生存的主要原因。
四、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解决方式
(一)国家针对温州民间借贷的政策
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方案提出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各类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等目标,希望为地方金融规范化探路,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二)温州政府响应国家政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2011年9月底,温州市政府向浙江省政府提交《关于要求申请金融稳定再贷款的请示》,由省政府出面,向人民银行申请金融稳定再贷款600亿元,期限1年,专门用于支持温州银行机构增加对困难企业的融资规模,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
(三)中小型企业自我挽救的方式
第一方面,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需要配备一些熟知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人才。需要专业方面的人员来研究和分析汇率的变化等现象,推动企业的发展。第三,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体制融通之下,企业要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国际的金融政策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蔡灵跃.对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的类型分析及对策建议[J].浙江金融,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