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力新能源市场范文

电力新能源市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新能源市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力新能源市场

第1篇:电力新能源市场范文

宁夏电力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完善市场管理体系,提升市场运营效率全面升级电力交易机构为有效促进电力交易机构的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宁夏电力机构采取以下措施开展交易机构运营升级。一是升级服务理念。面向市场主体,秉承公平化、标准化、专业化服务理念,简化电力交易业务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交易信息公开共享。二是服务承诺。以客户为中心,从市场主体管理、交易组织、电费结算、信息、政策落实、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向市场主体服务承诺,通过践行承诺,推动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升级。三是升级业务协同。交易机构、调度、营销、财务等部门建立横向贯通管理机制,制定“输电能力-交易计划-安全校核-关口计量-月清月结”交易全过程管理流程,着力解决电能“上网”和“送出”的通道受阻问题。建立多维“安全网络”为提升市场化交易的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多维协同的监管网络。一是建立“纵向统一”工作体系。建立与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政府电力主管部门协同的工作体系,实现“业务全覆盖、业务颗粒度大小一致、业务唯一、业务四级分类”,确保政策统一落实、统一贯彻,有效提升电力市场交易在国家与省级电网协同通畅。二是是建立政企、网厂“多方联动”沟通体系。积极与政府电力主管部门及电力监管机构建立多方联动沟通机制,建立电力市场交易信息定期制度,确保电力市场准入及注册、电价疏导、市场化交易等工作满足国家和地方政策和监管要求。四是建立闭环管理机制。交易机构内部各职能专业之间通过建立电力消纳市场分析、交易计划编制、电能结算等业务服务流程闭环管理模式。

发挥电网结构优势,开发新能源交易模式

充分发挥宁夏地区清洁能源富集、特高压密集的特殊优势,围绕新能源消纳能力提升积极创新交易模式。实施“风火打捆”交易模式为促进区内新能源消纳,创新实施“风火打捆”交易模式,“风火共济”释放改革红利。通过交易机构新能源企业与火电企业开展大用户交易合同电量转让交易,鼓励和引导新能源企业通过“风火打捆”的形式参与区内直接交易,发挥火电运行稳定持续发电特点,推动风电和光伏的发电利用率双提升。扩大新能源省间交易规模为加大跨省区新能源外送规模,依托宁夏电网超、特高压直流外送电通道优势,以电网安全为首要原则开展新能源跨区跨省外送电交易组织,通过与山东、浙江等东部用电负荷大省建立长期外送电合作模式,努力扩大中长期外送电交易规模。开展新能源与火电发电权交易结合宁夏火电机组和新能源机组运转特性,通过创新开展省内新能源与火电发电权交易和跨区跨省发电权交易,力促发电成本高的燃煤火电机组将计划电量转让新能源发电企业,进一步拓宽宁夏新能源消纳途径和范围。开发多元交易品种结合现货市场和清洁能源配额机制的准备、建设,研究探索电力金融交易、绿色证书交易等交易品种,同时开展网上公开公示交易专项行动,做好交易组织前、过程中、执行后全流程的公开公示。优先购电挂牌交易为优先购电交易品种,年度双边交易、月度双边交易、月度挂牌交易、月度集中交易、跨区跨省交易为电力直接交易品种,合约转让交易、月度预挂牌交易、日平衡交易为平衡类交易品种,富裕新能源外送交易为现货交易品种,调峰辅助服务为辅助服务交易品种。

健全市场配套机制,助力市场有序运作

完善省间交易机制配合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研究、编制《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省间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完善省间中长期电力交易机制,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省间中长期电力交易实施细则,方便市场主体更好地参与省间交易。健全市场辅助机制以激发市场活力为核心,开发多种交易辅助机制,同时与当地电力主管部门、监管部门配合推进电能消纳的政策机制,试点开展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积极推动电能替代交易,激活电能消纳市场。建立偏差考核机制2017 年4 季度售电公司作为新的市场成员类别参加了电力市场交易,更多的市场主体对交易结果的刚性执行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合同偏差由签约双方线下处理,处理方式不规范,且随着合同的进一步严格执行,发用双方正负偏差电量均需进行偏差考核,需要为合同双方提供更多的偏差处理方式。

建立市场风控体系,提升市场风险防范

建立市场信用评价体系开展宁夏电力市场信用评价体系适用性研究,从评价范围、评价周期、评分标准、评价结果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建立科学、适用的电力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分为场外评价和场内评价。场外评价使用场外指标,主要评价市场主体的财务状况和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信用记录;场内评价使用场内指标,场内指标分为综合评价指标、惩罚指标、奖励指标以及预警指标。建立行业联合奖惩机制围绕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电力市场环境,完善行业联合奖惩机制。一是建立守信联合奖励机制,对信用评价结良好的市场主体,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其实施守信联合奖励机制。二是建立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发生严重失信行为的市场主体,一律列入“黑名单”,执行联合惩戒。同时,视情况启动强制退出市场措施、注销其注册信息、依法依规追究其法律责任。

效果及展望

能够有效提升市场化交易规模

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化交易机制,主动搭建公开透明的市场化交易平台,积极服务参与市场改革的市场交易主体,能够不断提升市场服务水平,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和交易规模大幅提升。

能够探索出省级电力交易市场建设的新路

通过积极发挥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优势,创新开展跨区、跨省风光替代交易,实现政企、网厂、供用多方和谐共赢和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有机统一的目标,引导政府、火电企业、电力用户逐步认同并树立了打破省间壁垒、放开市场主体参与省间交易的购电选择权对激活市场竞争力、活跃市场、释放更多电改红利的观点。能够提升宁夏地区新能源消纳能力通过组织新能源参加跨区跨省交易,能够有效提高风、光、火打捆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2018 年上半年,新能源参与各类市场化交易电量达到69.88 亿kW・h,占新能源上网电量的48.97%。同时,有效降低了新能源弃电量,2018 年上半年,新能源累计弃电量3.54 亿kW・h,弃电率2.42%,同比下降2.29 个百分点,新能源消纳均位居国内前列。

参考文献

第2篇:电力新能源市场范文

关键词:电力监管; 国际经验;启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力行业也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方式还处于粗放型阶段,电力发展对资源消耗和环境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一个能促进竞争、保护环境、能源安全等目标的监管框架,提高我国电力行业效率,特别是火电行业的效率,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电力监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外在发展电力行业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及成熟做法?

一、电力监管的必要性和内容

一般认为,电力行业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其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个环节具有网络性、高度协调性,及一些经济特性(任玉珑等,2006)如公共品属性(基础产业、基本生产原料和生活必需品)、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性、高沉淀成本,政府规制其市场准入等。但电力行业的自然垄断属性但并非其所有环节都具有垄断性,只是在一定区域内存在自然垄断性,如输电环节因的自然垄断主要因为输电网络的建设投入具有高沉淀成本、规模经济效应,其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引入市场竞争容易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王俊豪,1998)。

垄断环境会使得电力行业的效率存在缺失,需要进行经济性监管。长期以来,电力行业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行业,在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四个环节实现垂直一体化,然而,电力企业不存在市场竞争机制约束,就没有生存和技术改造的压力。因此,自然垄断会造成“X-非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损失,需要对电力行业进行相关管制以提高该行业的效率。如我国电力行业长期处于政府政策保护下,行政垄断严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高额的垄断利润,对市场竞争压力反应不敏感。

电力企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引入社会性监管。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电力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求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带来更多的社会就业和社会税收。在环境保护和环境规制缺失的条件下,电力企业以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会考虑其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对电力行业进行经济性监管的同时,需要引入社会性监管减少电力行业产生的外部不经济。

因此,为了协调政府、电力企业和消费者等各相关方的利益,提高电力行业效率,电力监管机构应依据加强对电力行业经济活动进行经济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对非自然垄断和自然垄断环节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如在非自然垄断环节,放开市场准入,引入竞争;对自然垄断环节进行价格管制以提高资源配置水平和效率;加强社会性监管,提高电力行业整体效率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降低电力行业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对电力行业的经济性监管是指电力产业和电力市场的具体监管,主要是预防和矫正电力产业和电力市场的垄断所带来的效率损失或者不完全市场竞争,包括价格监管、市场准入、投资监管、供电电能质量和服务质量监管,供电电能质量和服务质量监管、网络接入和电力调度以及电力市场运营秩序监管等。电力行业的社会性监管旨在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包括健康、安全、环境和资源保护监管等,预防和矫正电力产业和市场对社会公众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国外电力监管的经验与趋势

电力产业一直以来的发电、输电、配电一体化的垄断经营,使得电力行业一度被认为是自然垄断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围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降低电价等目标开始对其电力产业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建立了电力产业市场。这些国家的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给电力产业带来了活力,为我国的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基于电力产业特殊的行业特征,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在发电和售电环节建立竞争机制。

第一,英国电力的彻底私有化。英国电力工业作为国际电力工业改革的先驱,在私人所有权;重构市场参与主体,建立竞争性市场;加强电力产业的环境监管等方面进行改革(亨特,2004)。

第二,美国电力的市场化改革。美国电力改革主要围绕放松行业管制、引入竞争市场、提高行业效率、降低电价等主要内容开展(唐松林等,2007)。由各州根据“厂网分开、引入竞争”的原则自主确定各州改革模式,建立各州电力产业市场。电力市场改革打破了20世纪初的电力公司通过垂直一体化控制发电市场、输电和配电市场的局面,对于竞争环节(发电和售电),则放松监管,对于垄断环节(输配电),则加强电力的准入监管、价格监管等经济性监管和安全、环保等社会性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效率。

第三,澳大利亚的电力改革。借鉴英国电力改革的经验,澳大利亚重视重建电力市场和对环境的规制监管(王瑞琪,傅敏等,2008)。主要包括电力工业结构性重组、构建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以重建监管体系为核心的新一轮能源体制改革;重视电力行业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第四,日本有限竞争的电力市场化。1995年《电气事业法》修订,开启了日本电力产业运营体制的重大改革。日本的电力产业市场化改革采用有限竞争的单一买方模式。日本并没有对电力产业进行重组,而是保持了区域的垂直垄断,解除发电领域的进入许可证制度,逐步开放电力产品零售市场,增加各类主体投资电力产业的积极性,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电力企业降低成本增加盈利,通过改革初步建立电力行业竞争性的市场框架。

第五,电力监管机构的设置。主要国家建立与电力市场改革相适应的专业监管机构,监管方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如英国、波兰、阿根廷、加拿大等国成立了专门的全国性监管机构。监管模式主要包括以英、美、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代表的独立电力监管模式和以德国、法国、日本等国为代表的非独立监管模式。不同监管模式下,不同的电力市场竞争程度和市场结构,监管机构的职能不相同,从监管职能上,现代电力监管制度有如下特点:一是区分发电、售电等竞争环节和输配电等垄断环节;二是在输配电价格监管上,由保护性监管向激励性监管转变。如最高限价价格监管(RPI-X)就是监管部门在考虑了物价指数的前提下,提前制定下一阶段输、配电公司输配电价格的最高限价,促使电力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建立与完善了促进低碳电力发展的配套监管机制。如英国燃气与电力市场办公室对电网企业实施新的激励监管机制、鼓励电网企业建设新的输电线路、鼓励配电企业使用新的智能技术、激励低碳发电技术等。

三、绿色电力――世界各国电力发展新趋势

绿色电力包括风能、小水电、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绿色电力的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排放物,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日益严峻的环境保护需要,各国重视发展绿色电力,提升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电力发展的环境监管,并建立和完善促进电力行业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进行电力生产的市场机制,促进绿色电力的发展。

第一,美国。20世纪两次能源危机促进了美国绿色电力产业的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原料的绿色电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电力产业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仲苏亮,2010)。美国绿色电力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美国政府、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各州公共事业委员会制定的财政激励政策、管制政策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据统计,2002年美国绿色电力达到1135亿kw・h,占全部电力能源比重的8.9%,其中小水电发电6.6%,到2025年,美国绿色电力的比例将达到15%。

第二,欧盟。除了丹麦,欧盟各成员国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展绿色电力,并从价格和数量的角度来鼓励绿色电力的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德国政府政策采用了固定价格和转移支付的形式向投资者做出长期承诺,有效地激励了电力企业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通过对设备制造商的以资金补贴和信贷补贴,对风力发电投资者进行机组直接补贴和风电上网补贴(如选用每台450-2000千瓦机组,则每千瓦补贴120美元,并提供优惠的低息贷款;对风电上网提供每千瓦时电量给予0.06马克的补贴)。荷兰通过提供价格补贴鼓励绿色电力消费者,爱尔兰则通过采用公开招标政策促进绿色电力市场竞争,但与其它政策相比,促进绿色电力发展的效果不显著。

第三,日本。日本于1997年4月颁布了《促进新能源利用的特别措施法案》,设计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废弃物发电、生物质发电、洁净燃料汽车、天然气供热、燃料电池等。政府为促进上述新能源的使用,设立了新能源导入期补助金,并在税金、资金筹措等方面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2002年5月颁布了《关于电力事业等利用新能源发电的特别措施法》(简称新能源电力促进法或RPS法),规定从2003年4月1日起实施。日本正式引进了RPS制度(Renewables Portfolio Standard),要求电力行业有义务在政府设定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目标中,利用一定比例以上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电量。目前适用于RPS制度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1000千瓦以下的水能和生物质能源(废弃的木屑、制糖的蔗渣、家畜粪便、庄稼竿秸以及有机生活垃圾等有机物统称为生物质能源)。该法案规定,所有的电力行业都必须利用一定比例的由经济产业大臣认定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所发出的电力,具体履行方法有三种:一是自主建设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发电;二是从其他公司购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并实施供电;三是从其他公司购买相当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单位量。各电力行业在年度末的售电量中必须确保的新能源电量比例由经济产业大臣根据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出力而制定。2003年度统计数据表明,这一年所确定的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电力使用量为32.8亿千瓦时,实际完成量为40.2亿千瓦时。另外,企业和民间组织为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相继出台和修改了一些相关制度。

四、启示

电力工业的发展既要符合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又要统筹考虑能源、资源和环境容量的约束(林伯强,2004)。纵观世界各国电力体制改革及电力市场建立的模式,打破垄断,实行市场化的竞争机制的趋势已成必然。借鉴国内外电力监管和产业政策的相关经验,在充分考虑我国电力行业未来改革趋势的前提下,我国电力发展应注意几方面:

第一,推进市场化改革,健全电力监管体系。

我国电力市场的建设应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朱峰,2007)。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目标是应确保电网独立性和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在改革过程中,电力产业各环节从垂直一体化垄断逐渐分拆,增大了相互协调的成本和难度(李桂林,2007)。要缩小地区间电力利用效率的差距,就必须在技术、管理、政策等方面加强协调与合作(钱峻峰等,2010)。

政府规制电力行业的基本目标是既要使受规制企业取得合理的收益和利润率,又要使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满足社会的电力服务需求(石良平,刘小倩,2007)。虽然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电力监管条例》界定了监管机构、监管职责、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多项内容,但仍然是部门利益妥协平衡的产物,没有充分体现电力监管改革的国际趋势。在开放市场条件下,市场准入监管和价格监管是最核心的电力监管职权。而该条例并没有将这两项核心职权明确授予电力监管机构,监管机构难以平衡和调节国家、消费者、投资者、电力企业之间的利益实现有效监管(黄良进等,2010)。

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力产业监管体系。(1)政府从产业链整体效率及煤电一体化发展趋势出发,成立能源部,对电力、煤炭、石油等产业实行宏观管理,统筹协调煤、运、电的规划、布局、价格和进入条件,全面负责能源产业链布局、发展与规划。(2)进一步明确国家电监会的职权范畴。电监会的基本职责是监督电力企业及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并正确处理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电监会应负责市场准入、垄断性企业投资审批、价格制定等职权。(3)进一步推进区域监管机构的建设。独立监管机构的纵向设置可以体现为:国家电监会区域电力监管机构省级电力监管机构县级电力监管机构(晋自力,陈松伟,2011)。

第二,加强绿色电力规划,改善电源能源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中国发展绿色电力应重视以下几点:(1)加快发展“绿色煤电”技术。“绿色煤电”的技术基础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和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中国21世纪议程》已将IGCC电站列为中长期电力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2)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技术成本最接近于常规能源,但我国具备经济开发条件的优质风场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区,远离能源消费中心,需要建设特高压骨干网架。我国太阳能资源和沿海风电资源分布广泛,接近能源需求地,但规模较小,对配网的响应能力和稳定控制要求较高,可以在东部、东南部负荷中心地区,大规模推进建筑节能和分布式太阳能发电、供热(刘予胜,杨尚东,2010)。核能在中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投运的核电机组共11台,总装机容量只有9.1,而如果按核电发展规划,即便到了2020年达到80的装机容量,也只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5%,发电量的8%(朱民,2010)。(3)推动电网建设的根本性变革。我国电力需求集中在东中部发达地区,约占全国需求总量的3/4,而水力、风能、太阳能等大型清洁能源则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有效的电力长途输送需求使智能电网成为推进绿色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建设变电站中应多采用环保设计,增加特高压变

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在变电站设备选型中采用低损耗、低噪音高可靠性的设备(路石俊等,2010)。

参考文献:

(1)[美]萨莉・亨特著,易立云、杨海波、乔涛译:《电力市场竞争》,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337-338页。

(2)任玉珑,唐松林,方延洪,刘贞:电力市场化中的行业组织与竞争,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3)黄良进,何立军,肖代柏,网络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电力监管改革,新视野,2010/02

(4)晋自力,陈松伟:西方电力监管机构设置模式及其启示,生产力研究,2011/01

(5)李桂林,美国电力体制改革评析,特区经济,2007/12

(6)刘予胜,杨尚东:低碳社会约束下电力科学发展,人民论坛,2010/05

(7)钱峻峰,李建军,蒲勇健,电力能源利用效率及其收敛性――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报,2010/12

(8)石良平,刘小倩,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效果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7/07

(9)唐松林,任玉珑,:美国电力监管制度及启示,经济纵横,2007/01

(10)王俊豪: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经济研究,1998/08

(11)王瑞琪,傅敏,丁社光:澳大利亚电力电能与环境协调监管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08/07

第3篇:电力新能源市场范文

一、当前国内外形势分析

国内形势分析。电力“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国家将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新能源发电。全国规划煤电开工规模3亿千瓦,风电规划容量将达到1亿千瓦。电源投资约为2 .75万亿元,电网投资约2.55万亿元。在电源工程的投资中,水电、气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风电、垃圾发电等电源投资增速逐年增加,火电投资增速逐年下降。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能源与环境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正引起全球的关注。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鼓励下,风电、太阳能也将大规模开发利用。

国际形势分析。我国加入WTO后,一些国家对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逐步取消,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市场开始对我国企业开放。同时关税壁垒的减少也使对外承包工程的成本得以降低。到2035年,全球能源投资将达35万亿美元,其中电力投资达17万亿美元,尤其是非洲、中东、南美、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产生了巨大需求,而其本身生产建设能力难以满足需要,给火电施工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火电施工企业要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形势的变化,紧跟国家能源发展的步伐,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积极抢抓市场机遇,大力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全力抓市场、保订单。在保持传统业务应有份额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能源建设市场、非传统业务市场、电网工程建设市场、海外市场和电力检修等市场,不断拓宽市场领域,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提升整体盈利水平,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巩固传统火电市场,做精主营业务。根据国家对电力市场的中长期规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发电集团的沟通与联系,巩固火电建设传统市场,确保应有的市场份额。同时,要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工程施工管理,围绕安全、质量、成本、工期四要素,抓好项目全过程管控,提高项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益化水平,打造优质工程,保持国内火电主力军地位,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大力开拓新能源建设市场。在节能减排的大政策体系下,新兴能源发电的方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鼓励,推进环保、节能减排、高效清洁的新能源建设成为电力能源发的新趋势,在后期发展中将会有更大的投资进入这些行业中。火电施工企业要强化新能源建设市场跟踪和信息收集,积极开发核电、风电、垃圾发电、太阳能、生物能发电、光伏电站等新能源建设市场,不断拓宽业务领域。

大力开拓电网工程建设市场。目前,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增速稳步提升,火电施工企业要加强与网省公司的沟通联系,加大电网工程开发力度,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做大、做强输变电业务。加强对输变电工程的管理,整合输变电工程的管理和施工力量,加大工程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选择核心协作力量,提高送变电施工能力。

大力开拓电力检修市场。随着大量新建电厂的投产发电,电厂检修市场逐步变大,且电厂检修时间紧,任务重,地域性相对较强。火电施工企业对于急、难、险、重的工作有着一般电厂检修队伍所无法具有的特殊优势。要通过不断充实和培养检修力量,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积极开拓“从附属工程向主机主炉发展、从小修向大修发展”的火电厂检修维护市场和输变电检修运维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大力开拓非传统业务市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发展,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的开发都为火电施工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能。火电施工企业要树立“大市场”的理念,坚决摒弃那种对火电传统市场过度留恋的心态,克服畏难情绪,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开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非传统业务市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第4篇:电力新能源市场范文

1、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形成良性竞争。

新能源公司的公司架构十分的清晰,分管条理有序。将政府贸工部门和公司内部结合的体制。将厂网部门完全分离,各个部门以环行结构连接。按照新能源公司目前的结构,公司分管市场连动结合。实行内部厂网分开,将公司内部分为电网本部、发电企业、供电企业三种经济实体,以电网经营企业即省电网经营公司为枢纽,是所辖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部门,对所属发供电企业实行零利润原则下测定的“一厂一价,一局一价”的内部购售电管理模式。

**目前有6家电力零售公司,主要负责从电力批发市场成批地购买电力,并出售给客户。新能源市场有限公司负责批发市场的运作。新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协助用户选择和更换电力零售公司,负责抄表(含电、水、煤气),处理用电量数据,协助自选电力供应的用户向电力批发市场购买电力,以管制电价向非竞价客户提供电力。作为具有市场监管职能的**能源市场管理局,主要职责是保护用户的利益,确保可靠和安全的电力供应系统,促进电力市场有序竞争。新能源电网公司是新加坡的输配电公司,拥有电力供应网络,负责把电力从发电公司输送给客户,具体负责电力输送网络的运行和维修维护、电表的安装和维修。

2、公司内部人员设置方面

新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协助用户选择和更换电力零售公司,负责抄表(含电、水、煤气),处理用电量数据,协助自选电力供应的用户向电力批发市场购买电力,以管制电价向非竞价客户提供电力。**能源市场管理局,主要职责是保护用户的利益,确保可靠和安全的电力供应系统,促进电力市场有序竞争。

3、电力市场开放,大用电客户自选电力供应

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法律意识增强,特别是《电力法》颁布实施后,用户对供用电双方的权力义务认识越来越清楚,加之电力市场的供需矛盾的转变,用户要求供电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的服务,同时对供电企业不规范的现象投诉增加,要求供电企业必须依法经营,规范优质服务,促进营销。

**电网服务**约120万电力用户,年最大供电负荷为5624兆瓦。电网分为400千伏、230千伏、66千伏输电网络和22千伏、6.6千伏配电网络,有变电站9659座,变压器13782台,开关38615台,电缆28833千米,电缆接头230374个;其中输电网络变电站99座、开关1553台、变压器313台、电缆5938千米、电缆接头23472个;配电网络变电站9526座、开关37062台、变压器13469台、电缆22895千米、电缆接头206902个。

二、充分运用信息科技手段

1、(营销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等)可靠稳定,不易出现故障

厂网分离,将具有竞争性的发电环节与电网分开,电网公司独立运营;将电网的市场运作和系统运作分离,系统运作由隶属于贸工部的能源市场治理局负责;将电力用户分为非自选用户和自选用户,自选用户可自主选择电力供给商;非自选用户电价由政府控制,自选用户电价由市场决定;建立政府控制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平衡机制,协调非自选用户电力供给与自选用户电力供给之间的利益关系。

利用技术和经济手段,转移高峰电力引导低谷电力需求,充分利用季节性电能,提高电网经济运行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根据电力需求的多样性,策划鼓励用户科学利用电能,积极研究可供客户选择的电价机制,要利用负荷率电价,节日电价蓄热(冷)电价,可停电电价,季节性电价,居民低谷用电电价引导用户,提供客户自由选择用电时间和用电方式,不断提高电网均衡用电水平和电能的终端能源占有率。大力推进用电技术进步,提高全社会的电能终端用能效率,把需求侧管理的效果纳入综合资源规划,延缓或减少发电装机投入,提高资本资源的收益和利用率。

2、每个环节充分考虑周到

发供电潜力巨大,促进需求增长成为关键;

用户对供电服务质量要求高;

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电价起了杠杆作用;

高耗能企业成为宠儿;

3、系统监控严格把关

4、企业的文化氛围高

三、公司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1、系统适应人,不是人适应系统

例子:抄表工年级大不懂使用系统,公司将系统改到简单易懂,令人易学易懂。在信息发达的阶段,无论是技术水平提高了还是生产水平提高了,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新的系统来运行。根据中国电网生产和服务人员的知识水平,适当的调整难度工作,将专业化强的系统概念,转变成为一个市场上人民能明白的,员工不用拿本专业书籍对照工作流程的。简易化只会让人更明白电网的运做。

公司至今未主动开除一个人,当然前提是遵纪守法。能进入电网公司的各个人才,都是专业和素质都较高的储备型人才。适时应用人才和筛捡人才对企业的人才流动有一定的关系,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里。

2、充分满足员工合理要求,办公设备按需配置

合理配制员工系统,增强公司的技术力度,加快各个部门的能动结合,需要全体员工的努力,增强员工之间的互相交流。企业必须知道员工的要求,合理的配置员工的要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第5篇:电力新能源市场范文

2014年是中电国际成立20周年,其下属公司――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力”)上市10周年的大年份。二十年前,作为电力部对外融资平台的中电国际,从一家窗口公司起步,发展到今天拥有资产超过1100亿元,装机规模超过2500万千瓦,水、火、新能源并举的国内能源骨干企业。

值此十年之际,中电国际举办了“中国电力上市十年企业成长报告会”,并深入旗下基层单位进行宣讲。宣讲会上中电国际党组书记、董事长李小琳向企业一万八千多名员工致以崇高敬意,回顾了企业上市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展望未来发展愿景。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发展电力工业,各地纷纷集资、引资办电,然而许多要求苛刻而又要价奇高的各种外资,也纷纷挤入国内电力项目,外资市场不但混乱,而且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电力建设和经济秩序。

1994年,国家为了建立统一的对外融资平台,电力部在香港注册并授命李小琳赴港组建窗口公司,中电国际由此诞生。

2004年中国电力在香港成功上市,实现了国有资本与国际资本、行业资本与社会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对接与融合。

困难中升级转型

然而上市后,中电国际的发展道路并不是一路顺畅,而是面临许多荆棘坎坷。机组老化,10万机组、20万机组占有相当比重;所有机组脱硫改造均未启动;主辅分离、运检分离,企业历史包袱凸显;管理传统滞后,诸多难题不断暴露。不仅如此,国内煤价开始飚升,一路走高,持续不下,经营形势异常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5年中电国际年中工作会上,李小琳立下军令状:“今年再难,我和我的团队也要完成集团下达给我们的全年经营目标。如果完不成,我李小琳主动辞职!”

这样庄重而近乎誓言的一句话的背后,是一段企业转型发展的蜕变过程。在这些压力下,当年起,中电国际开始全面实施“四十字方针”管理方略,推进“三制一化”管理创新,坚持特色鲜明的“静水深流”文化引导,修订公司制度体系,使企业管理标准走上国内先进行列;全面启动全系统机组技术改造,脱硫脱硝、节能升级改造,组建中电检修,抢抓外部市场,打造中电检修品牌;确定了“两价一量”的经营理念,控制煤价、争取电价、争得电量。

2005年,大别山、清河一期、平圩二期、姚孟四期先后获得新机组核准。四个电厂七台机组打包招标、同步建设。这七台机组的陆续投产,初步改变了中电国际以小机组为主的资产结构。

2006年,公司搭建新能源资本平台,中电国际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新能源”)在香港成立。作为中国境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新能源专业公司,中电新能源紧抓国家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难得机遇,利用香港资本平台和上海管理平台产融结合、跨越发展,目前形成了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五大板块滚动发展格局,并在国内率先探索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结合管理新模式,成为国内涵盖新能源领域最广的新能源领军企业。

2007年开始,公司在全国率先实施“上大压小”,关停了14台共210万千瓦小机组,换来了16台60万千瓦机组和2台100万千瓦机组的投产,这其中包括清河第二台60万、芜湖、福溪、神头、常熟扩建、平圩三期。至此,中电国际的火电资产基本实现了升级换代,火电板块完全脱胎换骨。

2009年,中国电力收购五凌电力63%股权,从而转型为水火并举、独具特色的电力上市公司;五凌电力也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平台,解决了建设资金紧缺难题,为后续项目开发提供低成本资金保障。截止目前公司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近30%。

过去十年间,从上市之初的高耗能、高排放的小机组占据企业系统大半江山,到如今优化发展布局,走出一条“天人合一”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中电国际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的火电发展成水、火、新能源并举的格局,并且也构建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结构优化中探索发展

李小琳一直被业界称为“电力一姐”,还曾荣登美国《财富》杂志全球商界女强人榜。

谈到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她提出了三个观点:中国能源结构优化的主要模式应是传统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双轮驱动;近期的主要推力应是天然气比例的大力提升和水电的加快发展,加快天然气的发展和使用应上升为国家战略;电力是能源结构优化的中枢环节,推动电力替代、提升电气化水平、提高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将是能源结构优化的主要路径。

对中电国际的发展李小琳显得信心满满,未来中电国际将把目光聚焦于新能源、能源服务和国际化领域。“无可置疑的是,能源转型、能源多元化,实质含义是将会有更多的替代能源。我们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投资、运营模式、合作方式上,更加主动、灵活”,李小琳侃侃而谈,“早在2006年,我就提出进入节能环保以及服务领域,就是想围绕发电主业,瞄准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的生态价值,做一番事业,打造一个专业化的领军企业。”

说到能源服务,民众对这个概念并不熟悉。中电国际也正在积极探索的新能源和智能电网相结合的模式,包括分布式多能联供模式,将这些模式培育成熟、深刻掌握,并找到将这些模式的基础部分不断复制的路径。这些模式是一个打包的服务产品,可以将它输出到每一个工业园区、商业功能区和居民社区,为每一个能源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贴身服务,而不是格式化的普遍服务,这才是对能源服务的定义。李小琳认为“电力能源工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能源服务方向。对于一定量级的电力能源企业,谁能做新领域、新市场的先行者,就会抢占先机,就会开拓一片新天地。”

除了国内领域的市场份额,中电国际也紧抓国际化方面。中电国际副总经理赵亚洲告诉记者,2006年决定参与越南项目,到今年越南项目即将开工,已经过去了七个年头,由此可见国际化并不会一帆风顺。近些年,中电国际通过规模增长速度、成本下降速度、技术提升速度和优势培育速度,具备了一定优势,可以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李小琳也表达“是时机大踏步地走出去了。”

“中电国际的创业、治业史是充满艰辛的。”这是赵亚洲在巡讲活动中多次强调的一点,“但所有参与这场艰辛创业、治业历程的中电人,都能够骄傲于我们所创造的辉煌。我们有创业历程,有战略引领,有责任担当,有大爱情怀,更有梦想追求。”这样的总结在员工中引起了共鸣。

第6篇:电力新能源市场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潮汐能以及海洋表面与深层之间的热循环等,此外还有沼气、酒精、甲醇等。

针对甘肃新能源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诸如新能源技术尚不成熟,成本相对较高,产业化进程受到制约;新能源产业存在诸多应用障碍制约;行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进入积极性不高;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将限制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等等,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降低成本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处于技术变革迅速的新能源产业尤其如此。甘肃省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培训中心等基地,切实加强新能源基础和应用研究,高度重视实用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建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基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建立甘肃省新能源研究基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措施涉及电价、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

二、适应终端能源需求的趋势,优化能源结构,处理好新能源产业链接问题,解决新能源的应用障碍

现代化进程使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电力、汽油、柴油等二次能源,并由此形成了完整的生产、生活模式。从发展的趋势看,电力作为二次能源的载体地位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产生电力的一次能源来源;人类以汽车、轮船、飞机作为交通工具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改变的只是实现这些交通工具功能的动力来源。因此,新能源发展必须做好下游产业链的衔接工作,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发电的并网工作。

甘肃长期以来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以至造成能源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从未来走势看,由于对优质能源消费增加迅速,将出现由需求推动的结构性变动。但是“煤为基础”是一个难以在短期内转变的现实,我们也不可能长期维持“一煤单挑”,所以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初步形成结构多元化的局面,使优质能源的比例得到提高。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重化工业既是甘肃的支柱产业,也是甘肃的优势产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到来,必将带动对电力、煤炭、石油等的大量需求,主观地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去降低能源依存度是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甘肃实际的。所以甘肃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化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手段,在一些低位产业中积极采取产品结构升级、增加技术含量,降低能源依存度的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如此双管齐下,无论是经济还是新能源都能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三、建立新能源的资金保障体系,调动企业进入的积极性

通过实施新能源成本均摊制度以解决制约新能源发展的市场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应从政府投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向市场化方向转变。我国应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市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创新型融资产品,如与政府减排目标、能源价格等标的挂钩的指数型债券,通过补偿机制有效规避新能源发展中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

四、设立水资源调节基金

甘肃省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新能源开发的矛盾,从劣势中发现优势、从挑战中把握机遇,走出一条适宜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子。从劣势中看,尽管水资源短缺,但是农业用水相对丰富,可以通过市场方式从农业中匀出一部分给工业;从挑战中看,技术的进步、节水设施的推广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完善新能源的有关法规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技术领域走在前面,我们应加强与这些国家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法律的有效实施能使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为新能源同常规能源竞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引导和激励各类经济主体积极参与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但是我国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体系还不完整,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缺乏配套性、衔接性,特别是缺乏细则。虽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相应实施细则和扶持政策,却未能及时出台。此外,各地政府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中央的政策。为此,应制定保障促进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法律,依法明确各类主体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权力和义务,制定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价格、投资、税收、财政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因此,要采取多种方式建立新能源技术开发的长期国际合作机制,通过合作开发,加速新能源技术的利用和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继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甘肃新能源发展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5).

[2]张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行业的金融支持问题[J].开放导报,2009(4)

[3]张有贤,蔡敏琦,安学勤.甘肃省能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2006(06)

第7篇:电力新能源市场范文

今年10月,一大批新能源项目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工建设。广东省政府投资逾4亿元,在湛江市建设该省首个风力发电项目:中粮集团在广西北海投资14.6亿元建设20万吨级燃料乙醇项目:龙岩连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福建连城县投资2.2亿元建设年产20万吨二甲醚项目……

新能源期待资本井喷

近年来,能源危机步步紧逼。在此情形下,人们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探求不断升温。而相关数据显示,太阳能年日照时数在22D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3以上,太阳能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和应用价值。我国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地热资源远景储量相当于2000亿吨标准煤,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可供中低温直接利用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除去自然资源外,垃圾近年来也成为可利用的新兴能源。我国拥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

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之下,中国多年来坚持的外需拉动经济战略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出,这既冲击中国当期的经济形势,又给中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寻求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增长点提出了挑战。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陨落,将恶化中国从纺织等轻工业到造船等重工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国过去积累的产能将出现严重的过剩局面。在经济形势下行的背景下,各行业的产能过剩将限制民间的投资活动。而在官方投资领域,与10年前的国内环境不同,当时中国通过大量投资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启动经济增长。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基础设施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发展,再开启类似当时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可取。传统产业的过剩格局难改,在高油价的背景之下,能源、新能源领域的能源产业投资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不二方略。也是当下地方政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这个判断的一个大背景,是关于世界石油产业的顶峰问题。自上世纪50年代“石油峰值”理论产生以来,当下的石油危机正使得该理论得到更多的认同,一些不同意见也主要是关于石油顶峰到来的时间迟早。在美国,美国能源部已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石油峰值论各支持和反对意见的研究,以此作为其能源政策的基础。国际投资巨擘巴菲特之前入股中国最太的充电电池制造商比迪亚股份公司10%的股权,其背后也是对新能源的青睐。

中科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李俊峰表示,虽然短期内新能源对于有效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能源紧缺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并不会带来太大贡献,但从长远来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以逐步改善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电力供应结构,缓解与能源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

“虽然《可再生能源法》已经实施,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运营成本实在太高。比如,建立一个风力发电厂至少需要投入上亿元资金,同时风力发电的成本是煤电的1.7倍。”河北某发电厂相关负责人这样说。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应用初期运营成本高、风险大,让多数电厂感到困难重重。

从可再生能源中采集电的过程很不容易。例如,风力发电成本是煤电的1.7倍,而且10年才能收回成本。此外,利用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并将其转换为民用电,其电力容易出现不稳定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这需要高昂的资金投入。破解可再生能源运营成本高的难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比如以贷款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当该项技术的应用形成良性循环后,再由企业自己投资。

新能源汽车的品牌之争

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速度较快,主要市场集中在欧美地区,但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若发展中国家市场能被有效开发,新能源汽车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此,国内外汽车厂商不遗余力地大力投资,外资汽车品牌已具备先发优势,但国内汽车厂商也具有了一定技术实力。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天然气汽车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受各地方政府的政策决定,如四川省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其天然气汽车发展势头较快。虽然短期内政府相关政策会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起推动作用,但其长期市场的形成必须由消费者决定,例如北京市自2001年以来推动LPG出租车应用,但由于存在成本和便利性等问题,目前LPG出租车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市场。从整体上看,我国尚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不够清晰,企业难以重点把握,而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迟迟没有出台,市场需求还有待开发。

在今年8月举行的首届新能源汽车论坛上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目标,即“希望经过4―5年的努力,在2012年的汽车产量中有10%,就是至少100万辆以上是节能新能源汽车”。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具体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汽车厂商已有一定技术实力。“十五”期间国家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确定了“三纵三横”的研局,其中“三纵”指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三种车型;“三横”指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和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目前,各公司都已生产了样车,并取得了一些技术积累,但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国内厂商的技术还有待提高,如动力总成技术、驱动技术等。

北京奥运期间,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是前期研发成果的集中展示。此间,由500余辆新能源汽车组成的环保车队奔波于赛车内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次示范运行是各车企前期研发成果的集中展示,并让消费者亲身体会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奥运后,一些新能源汽车会在一些公交示范线路和大型展览会(如上海世博会)中继续运行,既能检验车辆的使用性能,又能拉近消费者与新能源汽车的距离,是一种消费辅导行为。

虽然国内车企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缩小与外资品牌和合资品牌的差距,且相对于传统汽车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差距相对较小。但丰田、本田和通用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运作多年,并有量产的车型推出,技术水平已经受市场考验,而且储备车型布局全面,一旦国内相关政策出台,会马上采取相应策略占领市场。

新能源并不等于新财源?

如今的市场上最热闹的除了次贷危机,恐怕就是新能源。

最近加入新能源产业的是中兴通信:到海外种植棕榈树,规模超过30万公顷。中兴将开发点锁定在非洲的刚果(金)等国和东南亚地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思路是选择种植棕榈树,同时兼顾短期农作物,如玉米、木薯、甘蔗等,择机进入食用油

和生物柴油领域。作为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和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商之一,中兴突然涉足食用油和生物柴油行业,出乎很多人意料。对此,中兴集团董事长侯为贵却坚定地认为“生物能源将成为中兴未来的盈利增长点”。

不仅如此,股神巴菲特最近似乎也特别看好新能源技术,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局势中,还出手投资中国的比亚迪,成为其近一年来最大的海外投资。

几乎同时,搜索巨头谷歌也在美国宣布了一项总额4万亿美元的新能源计划,准备用新能源改造美国的汽车与电力系统。

不可否认,新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投资新宠,尤其是以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为首的一批企业已经渐成气候,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但新能源并不等于新财源,更不是每一个新能源概念都能变成新产业。时到如今,日本、德国、美国等国的替代能源行业可谓空前繁荣。而中国,在经过尚德电力、金风科技等多轮的舆论后,以PE为代表的资本正将目光聚焦在这个行业身上。

根据清科集团研究中心《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研究报告》中显示,本季度其他高科技行业一共发生四笔(其中新能源三笔)投资案例,获得5.47亿美元投资,其平均投资额高达1.37亿美元。对比传统行业、TMT,服务业、生技/健康行业,其他高科技行业投资规模位居首位。对比2008年一季度,其他高科技行业的投资金额占比由一季度的3.6%急剧增加到本季度的21.4%,平均投资额由一季度的0.49亿美元增加到二季度的1.37亿美元,其中新能源领域的投资有较大的增长。

全球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对新兴能源公司的大量投资也证实了这一点。在2007年清洁技术领域,全球共发生了221项投资案例,投资总额达3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43%。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等的报告,创业投资者近三年对新能源公司的投资增长幅度超过30‰超过所有行业的投资增长幅度,在新兴产业风向标的纳斯达克市场,新能源指数近两年一直位居第一。

两年前,尚德电力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签订正式协议,在漕河泾开发区建成占地将近200亩的生产研发基地,项目总投资将达到9999万美元,引起业界轰动。

第8篇:电力新能源市场范文

关键词:碳排放权交易;低碳经济;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引言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1968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在1997年,全国多个国家因全球变暖签订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

而本论文是通过探究碳排放权交易的背景,从它的概念、来源进行调查,从而为下面研究碳交易市场做铺垫。而在要对碳交易的前景与发展规划进行预测之时,我们会先分为整体和部分来对全球进行分析。例如,我们会收集全球整体的数据进行分析,同时我们还会收集每一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再从结论中预测碳交易市场的前景和发展规划。在分析到了碳交易的前景后,我们会从这些部分中,再更深入地分析,并且与低碳经济进行接轨,从而发掘低碳经济在新能源上开发上的应用。

一、碳交易的背景

碳排放权,是指能源消费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而碳排放权交易就是把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看作一种商品,建立合法的排放权利,将其通过排放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出来。从碳交易的概念被提出后,它就成为了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相应增多,导致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以中国为例,我国之前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的,现在我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努力地恢复我们的环境,在我国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中也要求经济发展要和环境相协调。另外在美国,其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但是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由此可见,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都会对环境带来影响。但是对于这个环境的影响程度的深与浅主要是看各个国家的发展。1997年,多个国家在日本签订《京都协定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类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但美国政府拒绝签订。所以并非所有的国家和企业都愿意实行排放权。因为当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排放量被限制时,它就必须降低自己的生产,当生产降低了,它的经济收益也随之降低。如果国家或企业不愿降低自己的生产,当超出限制时就必须向其他国家或企业购买排放权,这样将会增加生产成本从而导致收益的降低。

不过低碳经济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流,因为温室效益的现实情况让国家和企业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碳排放权交易对低碳经济企业是最有利的,因为低碳企业是利用新能源或者节能的方式来获利,例如:中原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节能环保的公司,其主营业务为城市污水处理和集中供热,他们可以将自己多出的排放权份额,转让给其他企业并且从中获利,这推动更多的企业家走向低碳发展。在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提出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和在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的《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的重要策略。而我国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一系列政策都表现出了我国政府对环境、气候、能源的高度关注,以及表明了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志和决心。由此可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以兴旺起来。

二、碳交易的前景与发展规划

从碳交易的现状来看,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主要表现为卖方将减排额卖给负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

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更多的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交易,即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我国合作,在我国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即以“资金+技术”换取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下面,我们将通过我国和世界还有我国的电力行业对碳排放权的发展进行分析。

1.碳交易在我国和世界上的发展

由在2006-2013年我国获签发CDM项目数量的数据得出,我们可看出中国每年的签发量都不断上升。2006-2009年间,虽然我国CDM项目的签发量在上升中,但其实数量非常少,2006年只有十几个,到2009年只有100个左右。在2010-2013年间,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从2010年开始,我国获签发CDM项目的数量首次突破200个,2012年达到了1000个,而到2013年就已经快要达到1400个了。因此可以看出,碳排放交易给中国带来了不少的利益。

在世界各国获得CERs的签发量中,中国占的比例最大,达40%,其次是印度,占24%,韩国获得的签发量排第三,巴西第四,分别是15%和12%,墨西哥、越南都各占2%,而剩余的5%是由其他国家组成的。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的获签量是世界上最大的。而获签量居于前面的都是发展中国家,反倒是发达国家在获签量后面。由此发展的特点看,排放权交易不仅仅是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更重要的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易。因为大部分发达国家无法独立地完成《京都协定书》中规定的任务,并且由于发达国家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碳排放量在大幅度递增,从而需要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碳交易。

虽然我国CDM项目开发工作进展迅速,但与我国所拥有的减排潜力相比,仍相去甚远,并且在我国所鼓励的温室气体减排领域,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方面CDM项目并不多,这些问题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碳交易市场共有的原因,也有我国特有的原因。比如,因为CDM这个项目的复杂性和未知性令许多企业家望之却步。而且这个项目的的投入资金太大,这个让小企业负担过重。另外,国际政策的不稳定性,使《京都协定书》的签订的前景变得非常的模糊。

既然我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兴起,我国作为碳排放权的主要售卖方,碳减排市场的潜力在全球首屈一指。长远看来,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易形式,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开发好碳交易的市场,既能给我国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也有助于提高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调整我国能源利用结构。同时,我们应当看到, 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以低价出售,也可能给我国带来风险。如前文所述,一旦中国开始承担减排义务,需要从国际市场购买CER的时候, 所出的价格可能要比今天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现在出售碳排放权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在透支未来。因此,国家在制定碳交易整体战略时应当把握适度原则,合理调整碳交易的领域和规模,防止过量出售碳排放权。

作为国内的碳交易参与者,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碳交易专门人才,建立和健全本土的中介咨询、金融服务机构。要尽快完善国内碳交易政策,建立本土的碳交易所,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取得话语权和碳排放交易的定价权。

在当前金融危机阴霾笼罩全球的背景下,随着作为碳交易市场主要参与者之一的金融机构和组织在金融危机中效益急剧下滑,碳市场的交易在短期内前景堪忧。但放眼未来,只要国际碳减排的总体意愿不变,金融机构在经济复苏之后,肯定不会放过碳交易市场这块大蛋糕。长期而言,不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碳交易市场,都还是大有可为的。

现在我国在逐渐地完善与碳交易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就是为了继续发展我们的碳交易市场,让我们的碳交易市场不仅仅在国际上发展还在我们国内、企业和企业之间发展。

即使我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前景较好,但是我国也还需要发展新能源。新能源能够帮助我们降低碳排放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我们经济的增长。在温室效应的不断严重的情况下,碳排放权交易只是国际抑制温室效应的手段的第一步,它并不能完全起到一个治本的作用,换句话说碳排放权交易只是目前的一个中段目标,当这个目标完成时,就会出现第二步。因此我们除了要抓住碳排放权交易这个时机,还要发展我们的新能源,抓住最近的潮流。新能源是清洁的,又是可再生的,既不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又能给企业或者国家带来收益,如此的一石二鸟之法相信将会成为主流。

同时,提议我国必须对碳排放权交易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第一,要针对现在的国际市场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再结合我国的现状对前景进行预测,做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划;第二,要继续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每一个试点城市都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实行;第三,企业要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引导,从而提高内部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第四,要对我国的每一个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在税费方面进行调整,并且必须建立合适的激励惩罚机制。

2.碳交易在我国电力产业的发展

根据2013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中的《中国电力减排研究2013》报告,可知我国电力行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持续提升,单位火电发电量烟尘排放量降至0.39克/千瓦时,火电二氧化硫排放绩效降至2.26克/千瓦时,同时,二氧化碳减排成效显著,2006―2012年,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5.6亿吨。在2009年,央视《新闻联播》就报道了我国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另外,我国实行了碳交易试点发展还有逐渐建立和完善碳交易的制度。这一系列的出现给电力产业带来不少的经济影响,如:增加了电力生产的边际成本但同时由于减少了碳排放增加了他们的利润、提高了就业利率等,同样的,国家发改委能研所研究员姜克隽曾经说过:“我们设计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将仅直接影响化石燃料发电,即煤炭、石油、天然气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根据资料理解到,中国的电力部门有其自身特点,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以及存在很多小型低效的发电企业等,这些都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空间。因此从那时候开始我国的电力发展集团就已经开始加速向低碳转。

据悉,电力行业不断加大节能管理力度,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线损率、厂用电率等指标都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据中电联统计,2011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的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同比下降4克/千瓦时,2012年再下降3克/千瓦时,达到326克/千瓦时,接近“十二五”电力节能减排规划目标。而这些用电节约下来的碳排放量就可以转手出售出去。例如新乡市民营企业天洁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减排的二氧化碳指标被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组织核查认定,在国际碳市场上达成交易,获取外汇149.86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209万元)。另外,国家电网公司与世界银行合作,2009年4月启动了配变提前更换CDM项目工作,项目经国际审定机构审核通过后,于2011年2月12日在联合国成功注册,是中国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第一个规划类CDM项目。黑龙江电力公司实施配电变压器提前更换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率先获得核准。该公司将投资2.8亿元,利用2012年3月到2017年6年时间,完成配变提前更换CDM项目,将全省13个电业局在役的5894台10千伏老旧、高耗能S7、S8变压器更换为新型、低能耗、节能型变压器,实现低碳节能发展。初步统计,每年可减少电网供电损失2700万千瓦时,同步减少CO2的排放2.3万吨。

根据调查,我国电力行业的碳排放量是在居于第二的,所以电力集团向低碳转化,可节约不少的碳排放,而企业们就可以将多余的碳排放向其他企业出售而从中获利。因此电力行业在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上是活跃的,且获利的空间也是比较大的。同时,我国政府一直不断的倡导和支持企业家们环保,低碳生产,还不断地完善碳交易的制度,这不仅给碳交易市场也给电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低碳经济在新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新能源是指正在研发或开发利用时间不长的一些能源形式,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由于新能源造成的污染少,被誉为“清洁能源”或“绿色能源”。新能源中的太阳能等是取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对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大意义。面对大量化石燃烧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问题的严酷现实,新能源的稳定供给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中,它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能耗、高能效、少污染和能源供给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此可见,新能源是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也是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新能源清洁干净、污染物排放很少,是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是世界不发达国家的20多亿无电人口和特殊用途解决供电问题的现实能源。但是新能源的开发制造过程需要耗散大量资源,太阳能发电转化效率低、成本高,并且太阳能和风力等发电装置是也有一定寿命的,再加上政府补贴是有限的,这就是企业家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百度文库.

[3]南方都市网.

[4]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nights reserved.

[5]曾刚.当代金融家,2009(09).

[6]中国建筑节能网.

[7]SINO―GL0BAL ENERGY第15卷第11期.

[8]中国科技投资,2010,8.

[9]各大经济网.

第9篇:电力新能源市场范文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 智能电网 供电成本

中图分类号:TM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62-01

1 分布式能源简介

“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安置在需求侧的能源梯级利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设施。通过在需求现场根据用户对能源的不同需求,实现温度对口供应能源,将输送环节的损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能源利用效能的最大化。

分布式能源是以资源、环境效益最大化确定方式和容量的系统,根据终端能源利用效率最优化确定规模。分布式能源是将用户多种能源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状况进行系统整合优化,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配置的新型能源系统。

分布式能源采用先进的能源转换技术,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使排放分散化,便于周边植被的吸收。分布式能源是缓解我国严重缺电局面、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它是能源战略安全、电力安全以及我国天然气发展战略的需要,可缓解环境、电网调峰的压力,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智能配电网的作用和意义

智能电网,就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从而构成的安全、高效、环保的新一代电网。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实现电力光纤入户,电力光纤可输送电能、搭载互联网和电信、广播电视信号,同时也可满足物联网通信需求,从而实现资源整合。智能电网是信息与通信技术、发电、输电、配电及终端使用技术的互联系统,具有无限潜能。与传统电网相比,智能电网重视实现电网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更加清洁、高效、安全、经济,既保证了用户用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又提高了电网设备的使用效率,能极大地促进节能减排,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 目前新能源发电并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智能电网内容涵盖了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以及电网调度等六大领域。新能源发电的目的是增加电力系统的电量,减少电力系统对一次能源的消耗。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差的特点,目前,在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并网会给电力系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电网必须控制接入容量在可控范围内,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利影响。

大中型新能源并网系统的发展,有赖于电网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只有电网具有足够的接纳能力和功率调整能力,才能有效地发挥新能源并网技术和增加电力系统电量的作用。因此,坚强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是大规模新能源并网系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环境。智能电网应具备适应新能源特点的电力调度技术和运行管理技术,确保新能源发电容量按自然条件进行发电,以增加电力系统电量,达到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降耗的目的。

4 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对智能电网的影响

4.1 分布式发电给智能电网所带来的效益

分布式发电是电力工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就近发电、分散供电的分布式发电能够给用户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包括减少输配电成本、减少排放、提高可靠性。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发电可以替代那些排放严重和占用土地大的中央电站发电。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发展,分布式发电也可为一些用户提供一种"自立"的选择,使其适应易变的市场和应付市场垄断。此外,由于分布式发电设施的安装周期短,不需要现存的基础设施,而且与大型的中央电站发电设施相比总投资较少,因此在电力竞争性市场建立后分布式发电的作用将会日益明显和重要。

4.2 分布式发电对供电成本的影响

1、对投资者所有的电力公司的影响。由于长期的垄断经营使得电力公司对安装在用户端的分布式发电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相信向用户历史取的电价应该是固定的,电力公司收入的多少、利润的多少取决于销售电量的大小。因此,电力公司将反对任何试图减少其销售电量的举措,包括用户所有的发电或需方管理等等。然而电力公司特别是发电公司将会从减少电力销售量中获得收益。

2、对农村自发自供的配电系统的影响。与投资者所有的公司不同,农村配电系统常常是自发自供的,一般只回收所提供服务的实际成本,因此也可以说是非赢利性的。它们与投资者所有的电力公司努力扩大其利润以返还给股东的动机完全不同。自发自供的农村配电系统注重成本降低而不是扩大利润,这意味着它们有义务避开峰荷,尽量减少购买高价时段的电力。电力公司需要扩大电力销量,认为安装在用户端的分布式发电会损害电力公司的利益。然而,农村配电系统则主张在用户端安装分布式发电设施,因为这样运行有更好的稳定性,并可避开峰荷,从而提高了农村配电系统的稳定性,并使系统运行成本降低。

3、分布式发电与可替代的输电和配电投资的比较。在一些情况下,分布式发电的安装可降低输电和配电的成本,或替代新的输电和配电的投资。对于负荷增长地区。为了满足临近负荷的增长,安装一台发电机的成本远比升级其现有的配电系统引进相同电量的成本要小得多,并可使电力公司和用户能够分享分布式发电效益。对于未与电网连接的大型用户。如果在一个原来用电不大的地区的某一大型用户建立自己的发电设施,电力公司无需新建输电或配电设施,也不用对原有的设施扩容来满足该用户的需求,故可以节省配电系统扩展的成本。但是,如果该用户所在地区的用户原先就有相当大的负荷需求,电力公司就无法从中获益。因为这样当用户脱离电网时,系统必须承担搁浅成本,并造成其他用户承担为现已脱网的配电设施所提供服务的成本。

4.3 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电网后电力公司的角色

电力公司应与分布式发电用户协调发展。不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每一次应用都必须经过技术可行性、安全、稳定和成本 等各方面的分析。在用户安装分布式发电之前,需要考虑分布式发电的安装是否经当地的配电公司规划和协调;如安装后能否给用户和系统带来效益;安装后对系统的安全和稳定会造成什么影响;安装后由谁来承担分布式发电的成本和风险等等。通过为这些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用户、电力公司和决策者将能够从分布式发电中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又解决了分布式发电可能造成的安全、稳定性和经济风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