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卷积神经网络综述范文

卷积神经网络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卷积神经网络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卷积神经网络综述

第1篇:卷积神经网络综述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机器人情感获得 发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34-01

引言

人类自从工业革命结束之后,就已然开始了对人工智能的探索,究其本质,实际上就是对人的思维进行模仿,以此代替人类工作。人工智能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图灵时期,那时图灵就希望未来的智能系统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在20世纪五十年代,人工智能被首次确定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并吸引了大批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当中。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尝试,人工智能的许多重要基本理论已经形成,如模式识别、特征表示与推理、机器学习的相关理论和算法等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深度学习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发展,人工智能再一次成为研究热点。人工智能技术与基因过程、纳米科学并列为二十一世纪的三大尖端技术, 并且人工智能涉及的学科多,社会应用广泛,对其原理和本质的理解也更为复杂。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回顾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可以将其分为:初期形成阶段,综合发展阶段和应用阶段。

1.初期形成阶段

人工智能这一思想最早的提出是基于对人脑神经元模型的抽象。其早期工作被认为是由美国的神经学家和控制论学者 Warren McCulloch与Walter Pitts共同完成的。在1951年,两名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制造出了第一台人工神经元计算机。而其真正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被提出是在1956年举行的达茅斯会议上。由麦卡锡提议并正式采用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砻枋稣庖谎芯咳绾斡没器来模拟人类智能的新兴学科。1969年的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得到了国际的认可。至此,人工智能这一概念初步形成,也逐渐吸引了从事数学、生物、计算机、神经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学者参与该领域的研究。

2.综合发展阶段

1.7 7年, 费根鲍姆在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知识工程”这一概念。而后其对应的专家系统得到发展,许多智能系统纷纷被推出,并应用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家系统逐步向多技术、多方法的综合集成与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应用型发展。大型专家系统开发采用了多种人工智能语言、多种知识表示方法、多种推理机制和多种控制策略相结合的方式, 并开始运用各种专家系统外壳、专家系统开发工具和专家系统开发环境等等。在专家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得到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综合发展,并能够在一些具体的任务中接近甚至超过人类专家的水平。

3.应用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深度人工神经网络的提出,并在图像分类与识别的任务上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方法,人工智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2006年,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Geoffery Hinton及其学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其中首次提到了深度学习这一思想,实现对数据的分级表达,降低了经典神经网络的训练难度。并随后提出了如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以及区域卷积神经网络(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R-CNN),等等新的网络训练结构,使得训练和测试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识别准确率也显著提高。

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

人工智能由于其涉及的领域较多,内容复杂,因此在不同的应用场景涉及到许多核心技术,这其中如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等是最重要也是发展较为完善的几个核心技术。

1.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一类具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计算机智能程序系统,通过对人类专家的问题求解能力建模,采用人工智能中的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技术来模拟通常由专家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达到具有与专家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对专家系统的研究,是人工智能中开展得较为全面、系统且已经取得广泛应用的技术。许多成熟而先进的专家系统已经被应用在如医疗诊断、地质勘测、文化教育等方面。

2.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是一个让计算机在非精确编程下进行活动的科学,也就是机器自己获取知识。起初,机器学习被大量应用在图像识别等学习任务中,后来,机器学习不再限于识别字符、图像中的某个目标,而是将其应用到机器人、基因数据的分析甚至是金融市场的预测中。在机器学习的发展过程中,先后诞生了如凸优化、核方法、支持向量机、Boosting算法等等一系列经典的机器学习方法和理论。机器学习也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方向。

3.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研究如何使机器具有感知能力 ,主要研究图像和语音等的识别。其经典算法包括如k-means,主成分分析(PCA),贝叶斯分类器等等。在日常生活各方面以及军事上都有广大的用途。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应用模糊数学模式、人工神经网络模式的方法逐渐取代传统的基于统计学习的识别方法。图形识别方面例如识别各种印刷体和某些手写体文字,识别指纹、癌细胞等技术已经进入实际应用。语音识别主要研究各种语音信号的分类,和自然语言理解等等。模式识别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一大应用领域,其非常热门的如人脸识别、手势识别等等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

4.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在研究人脑的结构中得到启发, 试图用大量的处理单元模仿人脑神经系统工程结构和工作机理。而近年来发展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具有更复杂的网络结构,与经典的机器学习算法相比在大数据的训练下有着更强的特征学习和表达能力。含有多个隐含层的神经网络能够对输入原始数据有更抽象喝更本质的表述,从而有利于解决特征可视化以及分类问题。另外,通过实现“逐层初始化”这一方法,实现对输入数据的分级表达,可以有效降低神经网络的训练难度。目前的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任务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展,基于CNN的图像识别技术也一直是学术界与工业界一致追捧的热点。

三、机器人情感获得

1.智能C器人现状

目前智能机器人的研究还主要基于智能控制技术,通过预先定义好的机器人行动规则,编程实现复杂的自动控制,完成机器人的移动过程。而人类进行动作、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模仿及与环境的交互。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智能机器人还不具有类脑的多模态感知及基于感知信息的类脑自主决策能力。在运动机制方面,目前几乎所有的智能机器人都不具备类人的外周神经系统,其灵活性和自适应性与人类运动系统还具有较大差距。

2.机器人情感获得的可能性

人脑是在与外界永不停息的交互中,在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的处理下获得情感。智能机器人在不断的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处理中,中枢处理系统不断地自我更新、升级,便具备了获得情感的可能性及几率。不断地更新、升级的过程类似于生物的进化历程,也就是说,智能机器人有充分的可能性获得与人类同等丰富的情感世界。

3.机器人获得情感的利弊

机器人获得情感在理论可行的情况下,伴之而来的利弊则众说纷纭。一方面,拥有丰富情感世界的机器人可以带来更多人性化的服务,人机合作也可进行地更加深入,可以为人类带来更为逼真的体验和享受。人类或可与智能机器人携手共创一个和谐世界。但是另一方面,在机器人获得情感时,机器人是否能彻底贯彻人类命令及协议的担忧也迎面而来。

4.规避机器人情感获得的风险

规避智能机器人获得情感的风险应预备强制措施。首先要设计完备的智能机器人情感协议,将威胁泯灭于未然。其次,应控制智能机器人的能源获得,以限制其自主活动的能力,杜绝其建立独立体系的可能。最后,要掌控核心武器,必要时强行停止运行、回收、甚至销毁智能机器人。

三、总结

本文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与核心技术,可以毋庸置疑地说,人工智能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回顾其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在未来人工智能的技术会不断完善,难题会被攻克。作为世界上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在合理有效规避其风险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智能机器人会造福人类,并极大地帮助人们的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韩晔彤.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综述[J].电子制作,2016,(12):95.

[2]曾毅,刘成林,谭铁牛.类脑智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6,(01):212-222.

[3]张越.人工智能综述: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思考

第2篇:卷积神经网络综述范文

关键词:车牌;识别;专利;分析

引言

车牌识别技术[1-2]是指自动提取受监控区域车辆的车牌信息并进行处理的技术,其通过运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技术,对摄像头捕获的车辆照片或视频进行分析,进而自动识别车辆的车牌号码。车牌识别技术可应用于停车场自动收费管理、道路监控等领域,在城市交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中国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以CNABS专利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为分析样本,介绍车牌识别技术的中国专利申请量趋势以及重要申请人的状况。

1.1 第一阶段(2005年及之前)

在这阶段,申请量极少且申请人也极少,且针对的环境较为简单,处于技术的萌芽阶段,其中,专利CN1529276,通过车牌定位、字符分割和分类识别完成机动车牌号自动识别,其实现过程较为简单,具体细节描述较少。

1.2 第二阶段(2006年-2010年)

在这阶段的申请量比上一阶段有所增加,而且申请人数量相较之前也有增长,其中来自高校的申请量明显增加,反映出了高校研究者开始更加注重对研究成果的保护,这一阶段的专利所针对的环境场景更为复杂,识别准确率得到提高,对车牌定位、字符分割、字符识别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更为深入。

1.3 第三阶段(2011年及以后)

在2011年之后车牌识别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这一阶段车牌识别技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丰富,涉及的关键技术的解决途径也呈现出多样性,检测效率和精度也得到进一步提高,其中,专利CN104035954A,涉及一种基于Hadoop的套牌车识别方法,将云计算应用于车牌识别,使得与传统环境下不经过优化的方法相比具有^高的运行效率和加速比,可以有效地识别套牌车。

图2示出了中国重要申请人分布情况,申请量分布前十的申请人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市捷顺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捷顺科技)、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宇视科技)、信帧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信帧电子)、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化研究所)、安徽清新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清新互联)、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信网络)、浙江工业大学、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川大智胜)、上海高德威智能交通系统有限公司(高德威智能交通),从图2中可以看出,不同申请人的申请量差距不是很大,几乎保持在一个比较持平的状态。

电子科技大学在车牌识别技术的专利申请中,CN 101064011A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复杂背景中的车牌提取方法,可大大提高对晴天、雨天、雾天、白天及夜晚等环境的通用性和适用性,实现车牌的精确定位并提高车牌提取的准确度;CN 103455815A提出一种复杂场景下的自适应车牌字符分割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搜索2、3字符间隔位置,实现自适应调整分割参数,使车牌字符分割稳定可靠,在复杂的环境中鲁棒性强,防止噪声干扰;CN 105005757A提出一种基于Grassmann流行的车牌字符识别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已获得的车牌字符信息以及同类字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车牌字符的成像质量要求更低,应用于复杂的环境中具有很好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2 关键技术分析

一个完整的车牌定位与识别系统,其前端包括图像采集和传输系统,末端还需要与数据库相连接。从定位到识别的核心算法上,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车牌定位、字符分割和字符识别四大部分[3]。

图像预处理,是指通过对摄像头捕获的彩色图像进行预处理。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图像灰度化、图像二值化、边缘检测等。

车牌定位,是指在经预处理后的车辆图像中,定位出车辆的车牌所在位置。常用的车牌定位方法包括基于纹理分析的方法、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方法、基于边缘检测的方法、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等。CN 104298976A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车牌检测方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完整车牌识别模型对车牌粗选区域进行筛选,获取车牌最终候选区域。

字符分割,是指将定位出的车牌区域图像分割成单个的字符图像。常用的字符分割方法包括基于轮廓的方法、基于投影的方法、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和基于连通区域的方法等。CN 104408454A提出一种基于弹性模板匹配算法的车牌字符分割方法,基于弹性模板,通过插空进行模板序列形状的弹性调整,将车牌图片与理想模板进行匹配,获得全局最优匹配,确定字符位置,将分割算法作用于投影序列,实现对车牌字符的分割。

字符识别,是指对字符分割之后的单个字符图像进行识别,进而得到车辆的车牌号码。常用的车牌字符识别方法包括基于字符结构特征的识别方法、基于模板匹配的识别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识别方法、基于模糊理论的模式识别方法和基于支持向量机分类识别方法等。CN 105975968A提出一种基于Caffe框架的深度学习车牌字符识别方法,以基于Caffe架构的深度学习为基础,解决了现有的车牌字符识别方法中对倾斜、断裂、相近字符识别精度不高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对于车牌字符的识别精度。

3 结束语

本文以车牌识别相关专利文献为样本,分析统计了该技术中国专利申请现状,并对车牌识别技术的关键技术进行简单分析。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萌芽到飞速发展的阶段之后,车牌识别技术慢慢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高校在车牌识别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尹旭.汽车牌照定位研究综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4):3729-3730.

第3篇:卷积神经网络综述范文

关键词:发展趋势;研究应用;人工智能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119

0 简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它是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主要用于模拟、延伸以及扩展人类的智能的方法、理论、技术以及应用系统。人工智能主要就是对人类的思维、意识的信息过程的合理化的模拟。人工智能它并不是人的智能,但是,它却能像人那样的思考,而且也可能会超过人类的智能。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复杂工作。

1 人工智能的运用现状

目前,在很多方面人工智能有着运用,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全球人工智能公司数量在急剧的增加,专家系统在目前来看是在人工智能各领域中最为活跃,且最为有成效的一个领域。它是一类基于知识的系统,并可以解决那些一般仅有专家才能够解决的复杂问题。我们这样定义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是一种具有特定领域内大量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是基于程序系统依靠人工智能技术,来模拟人类专家求解复杂问题的过程,大多情况下,专家系统的水平甚至可以超过人类专家。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2 人工智能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人工智能的的确确会影响到社会、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实体经济将来会有巨大的影响。以后,每个行业几乎都会产生颠覆性的变化。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中国并不落后,将来的中国一定可以从中获得非常大的收益。一成功的专家系统可以为它的用户带来很明显的经济效益。用比较经济的办法执行任务而不需要具有经验的专家,从而极大地减少开支。专家系统深入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宏观效益,促进了IT网络工业的发展。

人工智能对文化的影响:在人工智能原理的基础上,人们通常情况下会应用人工智能的概念来描述他们的日常状态和求解问题的过程。人工智能可以扩大人们知识交流的概念集合,描述我们所见所闻的方法以及描述我们信念的新方法;人工智能技术为人类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如图像处理技术必将会对图形艺术和社会教育部门等产生深远影响。比如现有的智力游戏机将会发展成具有更高智能的一种文化娱乐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当然,还有一些影响可能是我们目前难以预测的。但可以肯定,人工智能将对人类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产生更大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社会的的影响:一方面,AI为人类文化生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现有的游戏将逐步发展为更高智能的交互式文化娱乐手段,今天,游戏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已经深入到各大游戏制造商的开发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脑力劳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将会使一部分人失去发展的机遇,甚至可能失业。由于人工智能在科技以及工程中的应用,一部分人可能会失去介入信息处理活动的机会,甚至不得已而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人工智能还可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精神。一般人们觉得人类与机器的区别就是人类具有感知精神,但如果有一天,这些相信只有人才具有感知精神的人也开始相信机器能够思维和创作,那他们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于感到威胁。他们会担心:有朝一日,智能机器的人工智能可能会超过人类的自然智能,从而使人类沦为智能机器的奴隶。

3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

有机构预测,2017年人工智能投资将同比增长300%以上,在技术上将会更迅猛发展,工控自动化商城的智能语音、智能图像、自然语言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越来越成熟,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将会逐步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业专家关于2017年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1)机器学习目前正在被应用在更复杂的任务以及更多领域中,且被更多的人作为挖掘数据的方式。无监督的学习会取得更多进展,但也存在很大的挑战,故在这一方面离人类的能力还是差得很远的。计算机在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方面,预计最先会在聊天机器人和其他对话系统上落地。 (2)深度学习、其他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混用,是成熟技术的典型标志。将深度学习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医疗图像、临床数据、基因组数据等),各种类型数据上的研究以及成果将会大大的增加。 (3)聊天机器人和自动驾驶汽车可能会取得较大的进展,预计更多人类基准将会被打破,特别是那些基于视觉以及适合卷积神经网络的挑战。而非视觉特征创建和时间感知方法将会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富有成果。

4 结论

人工智能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同时也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学科。尽管人工智能带来很多问题,但当人类坚持把人工智能只用于造福人类,人工智能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将毋庸置疑。就像所有的学科一样,人工智能也会经历各种挫折,但只要我们有信心、 有毅力,人工智能终将成为现实,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朱祝武.人工智能发展综述[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7):8-10.

[2]肖斌.对人工智能发展新方向的思考[J].信息技术,2009,37(12):166-16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