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汉语技能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技能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汉语技能教学

第1篇: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商务汉语 跨文化交际 商务沟通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97-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不断深入,商务汉语作为一种专门用途汉语的经济价值迅速提升,世界各国对商务汉语的需求日益增强。商务汉语课程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新热点。许多高校和相关机构纷纷开展了有关商务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研究成果。但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加强。因为在现代社会的国际商务活动中,国与国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跨文化交流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21世纪商务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商务交际活动成败的影响以及在商务汉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代必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概念的界定

对于“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共有三种表达方法: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cultural,而中文将其翻译为“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流”,其实三种翻译并没有稳定地对应其英语表达,主要是根据研究者的语境变换使用。“跨文化传播”主要被传播学者广泛使用,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跨文化交流”较多地为政治学领域的学者使用,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影响(姜飞,2007);“跨文化交际”则更多地被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使用,研究重在跨国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实现成功交际行为。最早提出“跨文化交际”概念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1959年,在其出版的著作《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尔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交际学与商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科可以解决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沟通与管理上的冲突。继霍尔之后至今,国内外众多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和著作使跨文化交际发展成为一门涉及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和研究热点。当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界。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如果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来界定,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的观点是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是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一界定突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四个要素: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交际;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交际

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由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价值理念、消费习惯的不同,国际商务活动必然面临文化冲突与融合的问题。在古老的国际间的商贸往来中,最早开始海外贸易的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就开始意识到并懂得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做生意。后来随着西方探险家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等人的伟大地理发现以及伴随而来的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交往。英国人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商人建立起了世界范围的商业企业集团。他们在进行贸易时,会对与其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信仰以及习惯保持敏感,避免发生冲突,以顺利实现交易。这就是最早的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意识的体现,只是商人们很少注意研究这种文化及其差异。二战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经济和科学技术方面迅猛发展。当时各国在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过程中,很多案例证明了对异国文化差异的迟钝以及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导致许多跨国公司在新文化环境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管理者和研究者们不得不去研究别国的管理经验,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失败的原因。也就在这一时期,在霍尔跨文化理论的基础上,经过Hofstede(1980)、Triandis(1989)、Nishiyama(2000)和Varner(2000)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跨文化商务交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并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到了20世纪中期,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相互之间的渗透越来越深,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日益频繁的国际商务活动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企业想使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个跨国公司想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取得经济效益,那就不仅需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专业技术和高超的管理水平,更需要深刻了解对象国的文化。随着跨国贸易的不断增长,摩擦也不断增加,这其中主要是利益冲突,但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解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因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是导致跨国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现代社会,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意味着国际商务活动的成败,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商务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是21世纪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

任何文化背景中都渗透着各种文化因素,由于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取向,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形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在交往时产生心理距离是自然的,因而文化碰撞、交际失误、人际冲突总是难以避免的,而这样产生的后果往往也十分严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差异必然会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和功能由于差异必然会引起互相冲撞和对立的状态。而且在愈来愈频繁与深入的国际经济交往中,文化冲突和摩擦也有不断增多和升级的趋势。文化冲突处理得不好,就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恰当地处理文化冲突的结果是文化融合,这样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好处,也能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实现文化的交融,使人类不断进步。所以在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能深刻地认识并理解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克服狭隘主义的思想,学习和了解由于各国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而产生的文化摩擦和冲突,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误解和冲突,这是当代社会国际化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核心能力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外语能力并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仅仅是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基础。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需要的是大批复合型的商务外语人才,即不仅具有外语能力和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避免和处理文化冲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想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首先要充分了解自身的母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次要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要素,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处事的哲学、道德的标准等,分析这种差异对商务交往可能造成的现实或潜在的影响。而且我们还必须识别文化差异,要充分发掘和识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所具有的对方文化与己方文化的差异,掌握冲突的根本所在。同时要尊重文化差异,,要认识到每一种文化关于价值判断的标准在其文化体系的范围内都有其存在的某种合理性,任何一种价值标准既不存在比其他标准优越也不存在落后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功地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商务汉语课程培养目标

商务汉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对特定商务领域和学习者的商务汉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并突出了商务汉语作为专门用途汉语的一种、区别于普通汉语的特点。与普通汉语以日常生活为场景、要解决日常交际问题不同,商务汉语是以商务活动为场景、要解决的是商务活动中的交际问题,是一种专用汉语。商务汉语与普通汉语教学内容不同,目的性也不同,有突出的工具性特点。因此总体来看,商务汉语课程与一般对外汉语课程相比,更加突出其工具性特点,不需要追求系统的汉语语言、文学、文化知识等“高深学问”,而是以基础汉语知识和运用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其目的是提高学生以汉语为工具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根据一些学者就用人单位对商务人才需求信息的研究表明,当今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整体需求包括:英语能力、专业技能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调查中样本对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要求的比例接近六成。(江春、丁崇文,2004)由此来看,商务外语教学只有通过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多维、宽容、开放的对待文化冲突的态度,才能提高学生成功进行跨文化商务交际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关道雄关于学生对于中级商务汉语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学习者更倾向于商务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不仅是语言知识的累积。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用中文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其次是获得中国经济发展信息,然后是了解商务活动中的中国文化,最后是商务活动职业技能。虽然国内的商务汉语教学还没有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教学大纲可以依据,各高校也是“各自为战”,培养目标的制定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在商务汉语教学中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模式与策略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具有跨文化教学意识

外语或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习者从事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学习者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母语的社会历史及文化背景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存在着差异甚至某些方面完全不同。因此学习者无论从事哪种与目的语有关的交际活动都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商务汉语课的教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就更明显。因为学习者的目的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用汉语进行交际,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甚至是成功进行交际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学生不仅要具备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教师自身要具备跨文化意识,还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首先要对不同文化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社会风俗、交际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与语言的理解和交际有关的文化因素有敏锐的感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目的语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并鼓励学生体验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引导学生从无意识的文化交际转为有意识的文化交际。商务汉语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把商务文化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其母国和中国商务文化的差异,以便在未来的商务活动中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商务汉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自身观念的转变和跨文化的意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只有教师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才能把这种观念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有目的地研究教学方法如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有可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二)完善商务汉语课程体系,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商务汉语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刚刚起步,并没有形成统一而权威的论断。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的是商务汉语课程体系中应包括汉语语言类课程、汉语文化类课程和商务类课程,在这几类课程中应融入和渗透文化因素,以便加强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及商务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体现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要的是要让学生具有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是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赵军峰,1998)。跨文化意识要通过大量的文化积累和学习才能具备,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长期学习和训练的结果。如何完善商务汉语课程体系,让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类课程和教学的始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语言类课程与其他对外汉语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原则上基本一致,在教学内容上,目前的汉语语法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基本语言技能课应该更多地融入商务知识和文化知识,让学生学到在特定商务文化背景下的真实的语言。在商务文化方面,增加“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明确而具体地引导学生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体验,让学习者接触并亲身体验汉民族文化,与本族文化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对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其他外语教学中的实训类课程也可以为商务汉语教学所借鉴。教师利用校内实训室和各种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训课在模拟的商务环境中进行交际训练,其效果会远远超过语言课堂教学。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参观中国企业或邀请相关的专家做文化讲座,增强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加强教材建设,增加跨文化交际内容

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外语教学或第二语言教学的研究者们已经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的主要局限是目前的教材改革远远滞后于教学需要。目前的商务汉语教学重点仍以词汇、语法、阅读、写作等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为主,主要采用的教材中很少反映文化的内容,有明显的语法化倾向。会话部分语用场景不典型,交际性不强。学习者通过学习,虽然能达到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水平,但只能说具备了外语交际能力,而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习者超越由于本族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所形成的交际障碍,能够自由灵活、得体地进行交际。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社会语言能力中的语言、行事能力是指有关交际行为的知识,以及如何通过一定的话语去实施交际行为。但目前除了少数高校开设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一些相关课程时所使用的教材,在商务汉语教材中跨文化交际方面内容的缺失是普遍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加强教材建设,把跨文化交际的理念渗透到具体的语言教学内容之中,才能让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有章可循。如果能发挥教师在教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工作,不断充实和更新教材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完善教材建设,并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材中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广泛收集相关的教辅材料,让学生充分了解东西方各民族之间所存在的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真正、切实有效地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四、结论

文化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跨文化交际是成功进行商务交际的关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商务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商务汉语教学的目的由原来的汉语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向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向转变,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使得汉语学习者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顺应时展的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重新审视商务汉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出发,才能培养出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 民族学生;汉语课程;口语能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作为民考民的民族学生,汉语基础相对薄弱,用汉语交际、阅读、查找资料等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新疆就读本科或者专科学校的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往往要对其汉语水平进行强化,并要求通过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三级。MHK考试中,口语交际是和笔试(听力、阅读、写作)分开进行,如果口语不过关,笔试再好也是没用,由此可见汉语口语交际即“说”的重要性。恰如大纲所言:“汉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汉语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就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景进行恰当的交谈,能就所听的材料或熟悉的题材进行对话或连贯发言。”因此,对于学汉语的民族学生而言,克服口语障碍对他们本专业学习以及顺利毕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是,很多学汉语的学生却在口语表达方面表现欠佳,不能用标准的语音流利地表达较完整的语义。因此作为汉语教学的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注重讲课的各个环节,将口语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语音标准的传授

“维吾尔腔”是汉语教学中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所谓“维吾尔腔”是指维吾尔族学生在说汉语时夹带维吾尔语语音,而有些汉语语音在维吾尔语语音系统中是不存在的。这些语音,维吾尔族学生难以发准,常常按与它相近的维吾尔语语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故而形成了维吾尔腔[1]。如,“洋芋”读成“羊油”,“厕所”读成“色所”,“这个”读成“介个”,“009”读成“冷冷局”。南疆维吾尔族学生在学汉语时维吾尔腔很重,教学中,必须要耐心地、正确地引导学生。首先是要让他们明确什么是标准正确的发音、自然的语调、顺畅的语流,并要求掌握好朗读和说话的节奏感、以及语流中语音变化的规律、连读、辅音爆破和语音同化等技巧以及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调等大纲所提出的要求,这些规则在口语课中一定要灌输给他们,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同时,在背诵、复述活动中以及在词语朗诵时要不时地给他们以提醒、强化、明确。注意留心学生所犯的错误,没有特殊情不要随意打断生,教师可先用笔记下,等学生说完后再指出并引起注意,及时提供帮助和信息反馈。

二、汉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

通过观察,每堂课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大约也就是25分钟,其余的时间则不能保证全神贯注,所以我们应当适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口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良好的口语水平是通过实际练习获得的而不是靠灌输.学生只有反复实践才能熟练,熟才能生巧。在汉语教学活动中应建立轻松的语言氛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无论是讲课、做练习,还是进行口语交流,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用汉语思考和交际,逐渐培养学生们汉语输出的无意识行为。另外,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也是发挥学生潜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从多方位加强文化教学,使同学们对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都尽可能多的接触和了解,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设计真实的交际情景,创造浓厚的汉语文化氛围。但这就要要求任课老师认真备课、精心策划上课内容以及对时间的安排。

三、采用多种口语训练模式、鼓励学生多说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教师应以培养同学的兴趣为出发点,并从始至终热情地激励同学们的参与。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才能使汉语教学与训练有所起色。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情景、短剧表演、小组对话、讲故事、学唱歌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表达的机会,从而增多他们说的时间。根据以往经验,一些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说汉语的兴趣。

(1)用汉语进行课前导入。在每节课前留出几分钟时间,给学生一个“说”的机会。刚开始,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让学生让学生说一些简单的日常交际用语或复述以前所学的文章内容,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胆量。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可以让一个或几个学生到台前表演,内容可以是家庭、学校、个人、天气、身体状况、购物等,也可以是小品、小故事、汉文歌曲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的知识。

(2)注意课堂上的口语训练。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口语训练的过程中也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做法是: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则要认真听录音,听完后让同学复述录音内容,并根据录音内容提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复述文章内容。教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有必要时加以扩展。这不仅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在这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

另外,注意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汉语学习。当然了这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游戏。如学习了有关购物的课文,就可以几个学生一组,“买卖”身边一切可见之物,轮流操练,既可全面复习巩固,又能在玩中学习,学中生趣,并能提高口语和交际能力。在游戏中学说话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学习。

四、激发学生学好汉语的兴趣、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教育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学习知识,常常掌握得迅速且牢固。因此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目前,民族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最大的问题和困难就是语言关.要全面提民族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关键是训练,重在效果,贵在坚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民族学生的口语发展水平,分析他们存在的语言障碍问题,热情帮助他们克服因汉语说不好、害怕被老师、同学嘲笑而在课堂上不愿回答问题,不敢提问、讨论、阅读等心理障碍。多给学生一些辅导、鼓励和表扬,多关心、多指导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有趣、愉快、轻松的汉语环境。

五、指导学生多读、多背诵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背诵不仅可以训练该语言的发音、节奏、连贯、停顿以及换气,而且也给日常交际和写作提供了范本。在进行语言交际中,很多民族学生出现语言颠倒的现象,颠倒后的语句往往其意相反或无意义。如,“吃饭”说成“饭吃”,“走路”说成“路走”,“我到了学校”说成“我学校到了”,“我的妹妹有5支铅笔”说成“我的妹妹5支铅笔有”。因此,在语言教学中要从发音、用词、表达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其中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特别是模仿标准普通话的语音、音调来朗读,有助于学生领悟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昧感和美感,进而促使学生正确语感的形成。教师还要经常要求学生背诵常用的句子、习惯用语、精彩片段、优美的小短文等,这也有助于语感的形成。通过朗读和背诵,使学生积累大量使用的汉语语言材料,扩大视野,了解汉民族的风俗人情,历史地理知识等,综合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读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语感。语感形成,在以后的学习和交际中,就容易脱口而出,语言技能也得到不断提高。

六、重视课后练习

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提高汉语口语水平必须在课外进行大量练习。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尽量多交汉族朋友,用汉语进行对话;多听汉语广播,提高汉语听力能力;把汉语课文录音、MHK听力拷贝到手机上,时常听听等,也是训练汉语听力的一个好方法,听得懂才能更好的交流。

总之,要学好汉语就必须加强听和说能力训练,把它作为学习其他技能的首要任务。在学习中除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外,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语言学习贵在坚持,这些都是提高听力技能的必要条件。

参考资料

[1]彭乐.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力[J].和田师专学报,2009

[2]王阿舒.强化职后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水平的有效途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2)

[3]张艳.提高预科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及方法[J].和田师专学报,2009

第3篇: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 东盟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钻石十年”的到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合作交流势必更加紧密、深入和宽广。东盟各国日益高涨的“汉语热”在进一步推动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大力培养的同时,也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挑战。因此,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明确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包括六大部分,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育类、技能类和公修类。从文化与交流的广义视角看,几乎所有类别的课程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英语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跨国文化交流工具(张晶,2010),从语言与文化联系的紧密度及课程对国际视野的呈现度来看,大学英语课程无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想渠道。事实上,早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在教学性质和目标及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英语课程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此外,大学英语课程通常贯穿于学生大一、大二两个年级阶段,共计15个学分,累计达240个学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提供了可能。因此,从理论上说,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所修习的大学英语课程实际情况而言,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大多采用的都是文化导入的方法,即在单元内容讲解中对所涉的异国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或比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了解他国国家概况、风俗习惯、礼仪禁忌等事实性文化知识。这样产生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不完整。对异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并不能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共同发展而成的,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知识导入仅是在个体认知层面给予了一些文化事实和交际规约的知识性介绍和储备,要推动学生在情感、行为层面发展,还需要大量基于文化知识的对比、分析及反思等体验性教学活动。以Byram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尤为强调经历(experience)文化差异,然后通过“分析―反思―再经历”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提高跨文化意识,从而最终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反映在教学中,即始终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跨文化体验活动置于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缺少了具体的跨文化体验活动,静态的文化导入难以促使个体对文化的深切思考,停留在个体浅层认知层面的可能性极大。

二是文化知识结构失衡。就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的机遇而言,人才培养倾向于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学生毕业后在东盟国家进行海外汉语教学的概率比在英美国家要高得多。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东盟国家的文化知识理应受到重视。然而,由于英语教材中出现的文章体现的多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内容,几乎没有与东盟国家相关的内容出现过,因此这种文化输入的失衡,可能会造成学生今后从业所需文化知识的缺乏,并产生某种文化偏见。

从上述分析来看,要利用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作为广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渠道,首先必须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框架内构建一个合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并在此模式内体现出向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的教学倾向。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构建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理论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起源于美国,在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中,已基本形成了“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之下,学界提出了多种各有侧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其中对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影响较大的主要有Fantini和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四要素理论,四要素分别为知识、态度、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不仅应包括社会群体及文化知识,还应包括有关交际过程的知识;态度指对互动文化所具有的好奇、开放、包容、尊重和欣赏的积极正面的态度;技能不仅包括对他国文化进行解释与联系的能力,还包括真实交际中探索文化新用娌⒂胫互动的能力;而文化批判意识则指对互动双方文化进行思考、质疑和评价的能力。由于Fantini和Byram是从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的四要素模式,因此,该模式也强调这四个构成因素必须与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及语篇能力相结合才能最终形成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毫无疑问,这一模式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第4篇: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笔者2016年11月参加了在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举办的第3届“培材大工杯”全国高职高专韩语口语技能大赛,所指导的学生在个人赛中凭借标准的发音、流畅的表达、出色的应变,喜获个人赛特等奖的第一名。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在经历了赛前指导和观摩学生参赛后,对韩语口语竞赛以及“以赛促改、以赛促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借此与大家分享笔者指导学生参赛的感悟。

一、 比赛内容及要求

个人赛项包括主题演讲、看图描述和交流问答3个环节,其中主题演讲3分钟,看图描述2分钟,交流问答2分钟。本次主题演讲的主题为“微信的故事”,此板块满分为10分,主要从选手演讲的主题内容、语言能力、演讲技巧、时间控制、现场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定。看图描述要求每位参赛者随机抽取反映社会热点、职场生活、韩国文化、日常生活等内容的主题图片,进行口头描述和观点阐述。此环节满分为10分,主要从选手的描述内容、描述条理、语言能力、时间控制四个方面进行评定。交流问答环节是根据描述的图片,与韩籍主试官进行一对一的现场问答。此环节满分为10分,主要从选手的交流应答、语言能力、时间控制3个方面进行评定。

二、备赛环节及策略

通过几个月的备赛及现场的观赛,收获颇丰,感悟颇多。笔者就本次韩语口语技能大赛的各环节备赛策略谈一谈个人心得。

主题演讲环节主要考察选手的演讲能力。首先,重点打造出彩的演讲稿。话题的选取要吸引眼球,要与当下时事热点有机结合。同时,尽可能使演讲内容的表现形式多样化,此次演讲环节中融入了模仿新闻报道、模拟情景对话、活用韩语方言等形式。写稿时要做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层次清晰,衔接得当,逻辑性强。其次,重点培训选手的语言表达能力。辅导学生时,侧重于韩国语发音、语调、音高、语速的控制和节奏的掌握等方面的强化训练。最后,充分利用态势语言,努力营造亲和自然的形象。所谓态势语言,是指一定程度表达思想感情的眼神、表情、姿态和动作,它是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可以赋予演讲活力,增强演讲效果。此外,为了培养选手的自信心和应变能力,应抓住一切机会,给参赛学生提供在公共场合进行现场模拟的机会。

在看图描述和交流问答环节,进入“看图描述”前20分钟,选手随机抽取试题,用韩语进行2分钟的口头描述后和韩籍面试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从内容设置来看,范围比较宽广,涉及各个领域,对学生应赛要求提高,旨在考察高职院校学生的实操能力。赛前准备阶段,一方面要对看图描述环节进行专项训练,综合分析比赛题目可能涉及的领域,传授学生描述图片的技巧。通常,在充分理解图片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构思出描述图片的提纲,其次对图片信息进行描述,再对主题内容加以说明、分析、比较,最后用流畅的语言和充分的表达,将这一系列信息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总结。在头脑中将各段的提纲内容扩展成段落,然后有逻辑地将各个段落组成文章。另一方面也要有针对性地模拟比赛环境,对学生的仪表、礼仪、临场发挥与应变等方面进行指导,因为技能大赛是对选手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查。

培训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从学生接触韩语学习开始,贯穿到整个应用韩语的课程教学中。总之,要确立全面的培训方案,最重要的是基本功的训练,指导语音语调、观摩比赛视频、模拟现场实战演练等。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训练比赛各环节的实际操作,强调听说和口语,开展实训练习。最后,比赛技巧和选手的心理素质也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拉近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距离,适当地给予选手鼓励和激励,对提高选手自信心和保证选手稳定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口语技能大赛对高职韩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口语技能大赛突出语言的实用特色,展现学生韩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激发了韩语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探索和改革高职高专韩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想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合理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目前,许多教材还拘泥于传统形式,对词汇和语法太过偏重,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本专业的教材和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同时,学生知识的扩展仅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在学习中总结规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开展小班教学,活用情景教学。例如通过图片、视频、情景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场景中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在听说技能方面的培养

高职韩语的学习更多地偏重对语言知识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知识点、语言点固然重要,但是它们不该成为高职教学的重点。大多数教师深知提高学生听说技能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提高学生听说技能方面并没有卓有成效地实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演讲、对话表演、图表描述、分组讨论、辩论赛、主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的口语活动,起到提升学生韩语听说能力的作用。

(三)转变传统的外语能力考核方式

高职韩语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韩语综合运用能力,大多数院校都通过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板块来进行考核评价。听得懂、说得出才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但仅通过既定的考试范围和卷面形式来考核学生,则存在很多弊端。韩语口语技能大赛的考查?热萸康餮?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应积极推进高职韩语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将学生的听说能力考核标准纳入韩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来,制订有层次的、实用性的听力技能测试方案。

第5篇: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藏族学生自幼学习藏语,缺乏汉语培养,且受生活环境影响,在入学前对汉语一窍不通,教学难度大。笔者组合自身最近这些年来对藏区汉语文教学的实际研究,总结出了藏族学生口语交际普遍展现的几点障碍:不会说,不敢说,乱说一通。这些问题在肯定水平上影响着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选用多种技巧提高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培训。

二、藏区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增强途径

(一)利用好在校课堂教育

在信息化绝对落后的藏区,学生磨炼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技巧仍旧是利用在校课堂教育加强理性认知,让学生在课堂中把握丰富的口语学习技巧和技巧,进而增强同学们的概括口语交际能力。

课前准备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同学们的学习水平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计划,对增强教师的教学程度,充发放挥口语教学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要严格依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实施预习,这样在实施口语交际时才会心中有数,使得课堂沟通顺利实施。例如,在实施《春雨的色彩》这一口语在校课堂教育时,教师在课前教诲学生对春雨以及在春雨的滋润下桃花、柳絮的变化等实施仔细判断,这样在教师布置实施讨论或者发言时,学生才会依据自己的实际感触实施发言。

(二)优化在校课堂教育技巧

很好地在校课堂教育技巧更能鼓励同学们的口语学习和表示兴趣。老师应该让学生针对提出的教学内容实施充分地讨论,提倡学生敢于启齿、不怕出错,进而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1.运用故事教学。针对小同学们的年龄特点,通过有趣的故事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开展深入有效的汉语文口语教学。举例,在学习《田忌赛马》这一章节时,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实施预习,课文导入时,老师应该提问学生:“大家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吗?”教师随机挑选学生实施解答。在学生解答时,教师应通过微笑、点头等技巧提倡学生,让学生越来越自信地实施讲述。在学生解答的同时,老师应该提出:“谁能简便归纳这个故事主要综述了什么道理?”学生会在考虑后实施解答。这样可利用故事调动同学们的考虑兴趣,运用提问的措施增加学生解答问题主动踊跃性,能够有效地磨炼同学们的汉语文思维能力,进而细致的运用汉语言实施沟通。

2.运用竞争教学。小学生一般都具有极强的体现欲,因此教师在实施口语交际教学时要适当利用同学们的这一特性。老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形式的与口语交际有关的小比赛,比喻朗读、讲故事等,并且给参赛或者体现良好的学生提供小奖赏,调动同学们的竞赛观念,进而刺激学生实施口语沟通。比喻,《美丽的西沙群岛》这一课,老师应该利用藏区学生几乎没有交往过的大海的特点,让学生利用课文中指出的大海生物展开讲故事比赛,这样学生就会天马行空地实施想象,创作出不同类型的故事,创造很好地口语交际气氛。

(三)提高口语交际教学,有助于藏区同学们的全面有效拓展

小学生在实施汉语文探究的时候是把详细的形象转化为抽象的符号,这个过程本身是单调的,在这种情况下小同学们的情绪总是处于逼迫状态,下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低。口语交际活动是创建在平等师生关联基础上的,师生在平等交流的实践中传递信息、相互交流。这样,教师能更精确地了解学生,能“根据学生身心拓展的特点,看重同学们的个体差别和各自的学习需求”,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同时,学生在沟通中,学会了正确表示自己的情感、学会了解他人的思想、巩固了所学知识,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进取观念得到大幅度地调动,以便具有了更炽热的学习观念和开发精神,最终将促进他们的全面完整拓展。

(四)有效利用课外活动

生活处处是语文。藏区的人文及生态环境与教材上的刻画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提高在校课堂教育的同时,增强对课外活动主要性的观点,息息相关实际,展开口语实践,以便增强藏区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有非常明显地意义。从课外活动的组织者来分,可以把课外活动分为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和语文教师组织的课外活动两种形式。

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除了全校性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外,还应该选拔对口语交际有肯定天赋和兴趣的学生参与学校广泛话兴趣小组、学校广播站播音小组、小记者组、学校诗歌朗诵组等组织,并布置教师实施辅导、定期组织活动,也延续的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加强他们运用汉语实施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也引导整体的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主动参与汉语口语交际。

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包括了多样性的语文知识,一朵花的形状、颜色刻画,一座山的气势、形态归纳都是语文知识的表现。因此,让学生交往普通的课外知识、??施多样性的课外活动,都是增强学生口语能力的技巧。例如,在《春天的颜色》这一章节课,老师应该组织学生实施踏青活动,老师应该运用汉语和藏语同时对花名、草名实施双语解释;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提供很好地汉语文口语磨炼的实践活动,比喻,广播站小主持人竞选活动、“我是校园的小记者”等活动,并布置教师对学生实施辅导,提倡学生踊跃报名参与。在实践活动中实施汉语文口语交际,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想所悟主动地表述出来,进而增强其口语交际能力。

第6篇: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赵凤玉(1970-),女,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贸英语。(广西桂林541004)蒋和平(1965-),男,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贸易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广西南宁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桂林理工大学B类立项建设教学团队项目“英语专业教学团队”的资助项目之一。(项目批准号:桂理工教[2009]7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121-03

外贸英语函电是国际经济贸易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与职业岗位紧密关联,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完成某一特定外贸业务项目为主题,在培养既懂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又具有外贸实践能力的外贸专业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外贸英语函电教学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职业能力的主要内涵和特点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商、情商、意志力方面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认为,职业能力包括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八个方面。职业能力具有综合性、普遍性、通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是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和从业能力。这种职业能力又常被称为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即要求职业人员具有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或新的工作环境之中重新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一个人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就业能力的强弱和工作效能的高低。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和工作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职业能力可以通过职业实践和教育培训得到发展。职业实践是职业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专业劳动,就能促使他的能力向高度专业化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职业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经过几年的学习,掌握了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职业能力,毕业后就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特点及作用

外贸英语函电是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融英语、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于一体的应用性课程,具有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规范性、针对性等特点。外贸英语函电以英语为依托,以国际贸易各业务环节为纽带,以样信(Sample Letter)解析为主线,连接国际贸易等专业背景知识、商务英语词汇的特殊用法及相关的英语语法知识,以及各种英文文体的写作技巧。通过外贸英语函电教学,学生应学会运用英语语言和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处理国际贸易基本业务,培养外贸函电写作能力,提高从事外贸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成为既懂外语又会外贸知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因此,在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采取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措施,大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影响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因素

1.知识结构是否完善。鉴于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特点,外贸英语函电教师要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结构,通晓相关学科专业知识,既要有外语和外贸专业知识,又要掌握法律、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还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和灵活运用,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但目前承担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是普通英语专业出身,或者来自国际经贸类专业。他们虽然做了精心的备课,但局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会遇到一些教学问题。前者英语语言知识较扎实,但不太了解外贸知识,授课过程中难免过多强调英语语言表达和语法的正确性,不注重外贸理论知识的讲解。后者外贸知识较丰富,虽具有一定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不擅长英语语言教学,不了解语言教学规律,难免只强调外贸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较欠缺。这样,就常常会出现不能平衡外贸知识与语言知识的讲授,顾此失彼。程岸教授曾经指出,当前外贸英语函电的写作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倾向:长于专业的教师大讲外贸知识,把外贸英语函电写作课当做国际贸易导论课;而长于语言的教师又沿袭(英语)精读课的套路对所教函电逐字逐句地释义分析,例解翻译。这样的教学显然无法实现外贸英语函电课的能力本位目标。

2.实际工作经验是否具备。多数外贸英语函电教师没有在外贸业务部门工作的经历,尽管与这些部门有联系,但对外贸业务工作的实际经验还是极为缺乏。他们在教学中就很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知识讲解较多,实践活动安排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外贸函电写作能力提高不明显,从事外贸工作后不知所措,出现“学而无用”的现象。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在外贸实际工作中无法使用或不知如何运用,甚至学习过程中认为源于现实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原来是“脱离实际”的。这种现象大致源于教师自身实践经验的欠缺,课堂教学过多注重语言表达及语法的准确性,强调死记术语和套句,脱离实践操作,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因素

外贸英语函电写作要求学生既懂外贸知识,又会中英文写作技巧。因此,要学好外贸英语函电,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付出很多。有些学生英语知识扎实,但外贸知识欠缺;有些学生外贸知识丰富,但英语知识欠缺;有些学生英语知识和外贸知识都缺乏。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损伤学习积极性。同时,外贸英语函电课的职业指向性明确,直接为外贸工作服务,所以那些不打算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往往语言知识和外贸知识都欠缺,这更加大了外贸英语函电学习的困难;再者,在他们看来,即便努力了、学好了,将来也不会用,这种“学而不用”的思想使他们缺乏学习动力,影响学习效果。

此外,外贸英语函电是英语写作与外贸实务紧密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学生往往一开始很感兴趣、满怀信心,期望在短期内既能提高写作能力,又能获得外贸知识。但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短期见效,再加上写作中要运用复杂的外贸专业知识,有些学生难以适应外贸英语函电的学习。若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跟不上时代,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挫伤,很到乏味,产生厌倦情绪,自然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因素

优秀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结构应科学合理符合教学规律,内容详略得当反映时代进步,语言简练生动规范易懂,既便于教师取舍和讲授,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学者编辑出版了许多外贸英语函电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层次的教学需要,但这些教材也存在不少缺陷。其中常见的问题,首先是内容陈旧,未能反映我国外贸的最新发展形势,无法为学生将来工作储备词汇及相关知识。其次,目前大部分教材都是由非科班出身的普通英语专业教师编写而成,而不是由英语加专业教师编成,教材体例和内容大同小异,语言形式虽然正确,但不太符合外贸要求,比较缺乏实践性内容,有的甚至脱离外贸实际。这样的教材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实训实践条件因素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做到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教学相结合,这就要求学校尽力提供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的条件。实训实践条件是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和保障。如果学校在校内建立了外贸英语实训室或模拟实验室,购买先进的国际贸易和外贸英语函电教学软件;在校外与外贸公司企业合作,建立稳固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任课教师开展实训实践教学就有了前提基础,就可以尽量安排实训实践教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亲手操练和体验,锻炼实际运用能力,提升职业能力。

四、外贸英语函电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

外贸英语函电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效果,因此尽力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为达此目的,可采取下列几种途径实现。(1)鼓励外贸英语函电教师在职自学。教师在教学之余,要自学外贸英语函电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尤其要自学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力求融会贯通。(2)派外贸英语函电教师外出进修。进修地点包括国内和国外大学,既可进修本专业高级课程,也可进修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达到提升英语应用水平和拓宽专业知识结构的目的。(3)派外贸英语函电教师到外贸企业见习或接受短期实践培训,以了解外贸业务过程及实际操作,并长期与一些外贸企业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外贸信息。(4)为外贸英语函电教师创造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这既包括在校内建立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配备先进的实践教学软件,便于开展国际贸易模拟教学和外贸英语函电写作训练,又包括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提供便利的专业见习和实习场所。如此,就可建立一支外语熟练、商贸精通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增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根据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性质,结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灵活采用模块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模块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外贸英语函电是以外贸工作流程为主线、围绕国际贸易各业务环节展开的特殊文体,该课程教学设计必须按模块进行,且课程模块设计必须合理、可行。根据国际贸易流程,各个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主题形成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的学习单元。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模块应涵盖“建立贸易关系询盘报盘还盘接受签订合同催开信用证交货通知制单议付”等贸易环节,每个环节为一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以一个环节为构建核心,其他相关内容围绕这一环节设置。学生在每个模块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以完成一项交易为主线的完整知识。要使相对抽象的贸易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能力,就必须在每个模块中引进实际案例,用案例补充模块内容,即撰写信函以促成交易。模块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形成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增强学生适应外贸工作环境的能力。

2.模拟教学。模拟教学就是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在综合实训室创设直观的、仿真的工作场景,按实际的工作内容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虚拟的职业岗位中模拟某一具体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操作程序和方式方法来完成某一特定工作任务,以便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巩固并扩大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素质。外贸英语函电的模拟教学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主线虚拟教学全过程,对贸易各环节进行综合模拟训练。在模拟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进入专业知识与英语表达融合的学习过程,通过亲自操作来理解和掌握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实用、够用的内容,实现能用、会用的目标。通过模拟实践活动,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学习,注重实践过程和反思,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这样,学生通过反复的模拟操作,对外贸英语函电的写作经历了一个由分到聚、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与操作过程,进而形成自然的、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为避免“先理论,后练习,再实践”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培养模式,外贸英语函电教学应增加实训、顶岗实习的过程性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实现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学校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参观学习,了解实务操作,分析案例资料,以增强对所学外贸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能检验知识的实用性,有效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这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从根本上扭转外贸英语函电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英语语言知识与外贸业务知识顾此失彼的现象,解决“学而无用”与“学而未用”的问题。

(四)选取基于职业能力、紧扣时代的教学内容

外贸英语函电教学应该以职业能力为基础,而不是以知识为基础来设计课堂教学,应按外贸流程的相关性而不是外贸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涵盖国际贸易实际操作中各个环节的信函写作,力求教学内容与外经贸行业的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与职业标准相衔接。

1.教学内容应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外贸英语函电教学内容应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外贸流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将各环节中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根据外贸流程中的需要来选取知识,围绕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强调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将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相联系,以增强学生直观体现,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学生从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角色转换,以养成自我负责的学习态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知识,养成关注所完成的工作任务的质量,而不是纯粹记忆知识、套句和术语的学习习惯。

2.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职业指向性明确,直接为外贸工作服务,外贸工作随经济发展、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外贸英语函电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教材。同时,鉴于原有和现有教材的弊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以获取最新信息,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采用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岸.外贸英语函电中程式化信息功能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1996(4).

[2]胡艳芬.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特征、现有问题及教学方法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4).

第7篇: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技能培养 计算机网络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内最早从事高职教育的院校之一,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外及台湾地区12所高校缔结了友好合作关系,其中包括韩国庆南情报大学。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是韩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韩国庆南情报大学,1965年建校,是韩国最早的以职业教育为主的专科大学,是一所国家公认的最优秀的专科大学,是2006年韩国教育部公布就业率第一的大学。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产学结合,产业学术教育是庆南情报大学的骄傲,在韩国职业教育界及社会享有盛名。通过比较韩国高职教育的开展情况,可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提供借鉴。

1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对比

1.1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

1.1.1 专业设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始建于2001年,是学院的一般重点建设专业,现有副教授3名,并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副教授2名,讲师5名,大多数教师都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或在企业挂职锻炼过,教师参与企业的网络工程、网站建设等应用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始建于1997年,设置时间较早,现有专职教授4名,副教授4名,兼职教授8名。其中兼职教授均来自韩国各企业,具有一线的工作经验,实现了校内校外师资的完美结合。

1.1.2 专业培养目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的核心专业技能,从事网络建设、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以及IT相关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工商复合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总目标是通过产学一体化教育,培养基本素质和现场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SW及网络领域国际化水平的计算机专门职业人才。2012年具体目标为:(1)实现通过产学一体化教育的KIT(庆南情报大学英文缩写)中心校园领先学科;(2)实现在入学考试、就业、专业强化等过程中最好的领先学科;(3)实现产学一体化、订单式培养教育的领先学科。

1.2 专业课程设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按模块划分为三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素能模块,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政策教育、实用英语(一)(二)、体育(一)(二)、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数学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业教育与实践、军事理论课、简明商务知识、礼仪与沟通、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第二模块为核心素能模块,其中包括局域网组网技术、网页设计技术(一)(二)、动态网站设计、JAVA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开发实务、网络设备配置、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实用电工、计算机网络综合实训、网络工程制图、专业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顶岗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毕业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第三模块为素能拓展(工商复合人才素能拓展)模块,其中包括计算机英语、IT产品营销、客户关系管理、IT职业行为优化、智能楼宇弱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搜索引擎优化(SEO)(二选一)、会计基础、全院公共选修课、入学教育/军训、入党教育和学生党团员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势政策教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各种技能竞赛活动、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活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其他主题教育活动课程。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系统课程有电算学概论、信息通信概论、资料构造、Windows、SQL实习、计算机编程基础、C语言、Visual Basic、操作系统、计算机构造、数据库、Linux、计算机网络实习、Java基础、Script语言、家庭网络实习、网站设计、网络分析实习、数据库实习、C#、图形和多媒体、系统分析和设计、嵌入式系统、网络互连技术、网络操作系统、内网服务、项目实习、C++、网络广播系统、移动程序、RFID(无线电频率识别)。

1.3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制三年,人才培养模式由最初的“三段式”学科型逐渐向“ 2+1”工学结合模式转变,其转变的时间为2010年。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学制二年,人才培养模式自1997年专业创始以来,一直坚持“产学合作”模式办学,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

1.4 专业毕业考核要求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考核要求分为课程要求和技能证书要求。其中课程要求是所有计划课程考核合格和修满第二课堂学分。技能证书要求是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或A级证书、江苏省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教育部(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网页设计(4级)或江苏省Linux考证委员会的“Linux网络管理员”。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考核要求是按规定修满学分,同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资格证分为国内技师资格证和国际公认资格证。国内技师资格证如信息处理产业技师、网络信息搜索师、信息技术产业技师、网络设计师等。国际公认资格证如SCJP, OCA, CCNA, CCNP等。

1.5 学生毕业就业去向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单位分布较零散,根据近两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在无锡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仅达到总人数的20%左右。

而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单位就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就业单位为在韩企业LG、飞利浦、三星电子、KTF电信公司、DACOM、KT电信等及海外企业中国ZIONcom(吉翁科技有限公司)、Technology、宝星信息通信等。

2 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特点分析

2.1 师资方面

由上述专业设置比较内容可以看出,庆南情报大学的师资力量要比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强。其中教授队伍中,不乏国外进修的经历,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不仅有一线的实践操作教授,而且还有专业知识背景先进的教授,双方面配合教学。

2.2 专业培养目标方面

庆南情报大学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既有总目标,每年随新生入学,又会制定出具体的小目标。可以发现,这些具体的小目标,都是以学校为群体制定的,而不是以整体社会为竞争目标。在此也避免了目标的空洞化,力争每年在校内都有新进步,从而名扬于校外。

2.3 课程设置方面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看出庆南情报大学所设置的课程专业技能性较强,这似乎更像是在我国培训机构开设的速成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不像我们有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教育活动也列入了教学计划中。所设课程中,实践教学比例也占了近60%左右,更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另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目标除明确之外,还注重学生专业英语知识的习得,一方面有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致力于培养国际型专业人才。

2.4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产学合作”模式,不仅是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办学特色,更是韩国整体社会对职业技能培养的一大显著的优点。这一模式在韩国的出台,源于当时韩国高等职业学校缺乏实验设备和实习设施,实习教育不充分,教育质量难以提高,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性较差,存在着教育与经济不协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韩国政府制定了“产学合作”政策,并于1973年把它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从而使其制度化。

当时确定的“产学合作”的基本内容是:企业与它对口的高职挂钩,由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并对实习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学校则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共同研究和开发新产品。另外,企业通过学生的现场实习,考察和选拔合适的人选以充实技术队伍。这样,企业与学校互惠互利,促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974年成立了“产学合作财团”(基金会),有1295家出口公司参加,共筹集资金30亿(韩元),开展支付奖学金和支援研究费等各项事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8年一年内,就有37160名高职学生分别到相应的企业进行了现场实习。①现在的规模更是较当时有更大的变化。单就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在国内就与近6家公司实施了“产学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2.5 毕业考核方面

宽松的学分制考核方式,是国内外基本实施的方式之一。但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的硬性要求就更值得我们关注了。可以发现,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在学生毕业资格审核时,专业证书种类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兴趣技能的培养,还有各种国际公认资格证书,也体现了其专业与国际接轨的前瞻性。

3 韩国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给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乃至知识技能型转变,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这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②从韩国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对比我国的高职情况,可借鉴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政策

我国目前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以基础教育为核心建立的,缺乏完善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2005年,我国教育部提出的教职成[2006]4号文说:“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这其中所提到的“工学结合”是“产学合作”的微观化,其内容上有一定相似处。但是,从我国具体实施的情况来看,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实施难度较大的原因在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所谓积极性不高是相对学校而言,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学校高。换句话说,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政策,如在韩国实施的《产业教育振兴法》以及相关的免税减税政策,予以鼓励。

3.2 细化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政府的指导下,形成职业学院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为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由相关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及企业共同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并建立相应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向培养国际型人才方向发展。

3.3 进一步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高职教师队伍

1968年6月,韩国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国际劳动组织(ILO)的援助之下, 就成立了国立中央职业训练院,来解决当时师资不足及教师实际操作技能不足等问题,其培训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活动的工资和培训实习材料费都由国库承担。③

我国及地方政府应建立高职教师的培训基地,形成广泛的国际国内的交流,将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教学方法等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逐步建设成一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同时真正做到引进企业人才为专业带来一线的教学资源。

3.4 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多样化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目前,我们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学生的毕业通过率,逐步弱化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这是不利于学生技能培养的。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使职业资格证书多样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考取国内外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不拘泥于专业限制,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目的更明确,从而提高其积极性,主动锻炼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通过和韩国庆南情报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对比,给我们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带来了新的启发与思路。

注释

① 池青山,金仁哲.韩国教育研究[M].东方出版社,1995:11.

第8篇: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关键词】语言艺术;教学;汉语

引言:汉语教学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言是内心想法和知识的传播体,我们运用它去向大众呈现出自己不一样的智慧,那么在汉语教学过程里面,将语言变成一种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基于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提升学生汉语能力的方法浅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汉语课堂中教学语言应用的存在问题

在教学语言应用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习惯与专业能力发挥的差异,总是会存在一些语言应用的问题,也导致了课堂效率的降低,下面对于汉语课堂中教学语言应用的存在问题表达一下笔者的想法。

(一)课堂语言运用单一、缺乏专业性

在课堂教学中,汉语文学非常注重课堂气氛的熏陶与老师语言的融合,但是语言运用较为单一,在教学里面缺乏专业性的表达也是必须要注重的问题。这其中主要表现在,老师运用的教学语言过于口语化、专业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进而导致课堂缺乏一定的趣味,学生的学习态度仅仅停留在如何上课中,而不是真正的投入到自己的课堂里面。或者已经习惯了这类教学模式,把语言的学习当成任务,从而忽略的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二)教学语言过于直接、不能具备引导作用

我们要充分的体会到这一点,那就是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对于其他类学科来说,有些知识的讲解必须要直接到位。可是汉语的魅力之处在于:一方面我们要懂得知识的应用,而另一方面却要具备语言艺术,将学生的情怀与热情带入到学习里面。因此教学语言太过于直接,而且不能够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所在。

(三)教学语言缺乏魅力色彩

有些时候,一节课堂是否有趣很大程度在于语言的魅力应用。在学生的眼中,如果老师的语言缺乏一定的魅力色彩,总是以学术的角度去讲解,那么也就失去的兴趣的。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不少老师来说,语言魅力的缺乏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而如何运用语言的色彩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值得思考的重点。在这其中一定要保持长期学习的态度,因为教学语言魅力的缺乏往往由于教学当中的惯性问题,进而导致了内容的平淡。

二、汉语课堂中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策略

对于汉语言专业来说,虽然它与其他学科拥有相似之处,但是究其本质来说又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对于高等数学应用和一些理科专业,语言成为润色的部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增加。但是汉语则不同,它是一种欣赏的角度和艺术氛围的创造,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潜在兴趣,让他们热爱其中,真正的感受汉语所带来的力量与美好。因此我认为注重语言教学的应用应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保持课堂语言教学的精准性。

对于汉语教学来说,我们一定要做到先去规范课堂语言,在去进行知识的灌输。比如老师在对汉语中语法、词汇、古文、文体、写作等进行辅导时,切不可随意乱用语言,同时也要坚决排除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的语句。其实语言艺术并不是形式上的组织,它是以深入教材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在保持汉语教学的准确性时,要经常的分析教材上面的应用知识,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含义与教学技巧,然后通过严格的耐心去解读知识,通过逻辑性和容易被接受的模式传达给我们的学生。所以在这方面,笔者认为一定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功底,如果对于本身的专业掌控能力还不够,那么做不到将知识真正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因此,提升精准性的另一面就是扩大知识面,然后再用充满魅力色彩的教学语言表达出来。

(二)把握趣味,深入教学。

我们在教学里面,最重要的是大脑,可是知识是通过嘴来传达给大家的,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是否生动有趣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部分。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言谈是衣着的精神部分,用上它、撇开它,就和戴上或摘下装饰着羽毛的女帽一样。”如果说语言是一把钥匙,那么它所打来的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之门。比如在汉语文学的学习中,我们会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课文,可是不一样的文体、模式、题材,它所表达的情感主题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课文赏析很活泼生动,有的却十分充满悲伤情怀,或者是一些写实题材的课文,都存在本质的区别。教师的教学想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内容生动有趣的表达,既能够抒发作品的情怀,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其中,体会文学语言的幽默及标准。

(三)通过语言锻炼学生自身能力。

在一节课堂当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在专业水平与生活语言之间,因此不少老师容易在课堂当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对于汉语文学学习的自能力。其实在教学里面,总是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那就是一问一答,诸如老师提问“这倒问题的答案是A”,然后学生接下来回应“对”“是”“我明白了”,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存在的很大问题,因为语文更加需要引导,通过充满渗透性的语言去让学生自己明白这其中道理,而是放大老师的位置,让老师变成演讲者。所以很多时候,教师并不是课堂当中主导地位,而是能够辅助学生走向学的参与者,语言表达的最后目的就是教学生,让他们真正的学习到汉语文化的重要之处。

结语:在教学中,想要真正的提升课堂语言艺术能力,需要的不仅仅是把自己变成一名演说家,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意义。当教育者把课本当成一部作品去完成时,他也就懂得了语言应用的真正价值,那就是让语言充满艺术的灵动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肖慧.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2]刘年喜.关于实施语文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第9篇:汉语技能教学范文

一、借助拼音,用拼音当“做试金石”口头训练说话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彝族地区初入学的儿童,由于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汉语表达能力受到了严重阻碍,甚至汉语能力几乎为零。不具备任何利用汉语语言的感受和表达的基础。入学后,他们首先接触、使用的汉语起步,便是从汉语拼音开始。如果老师每天只是一味地、大量灌输学习字母发音,书写记忆字母字形,拼读音节,繁琐单调而枯燥,极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教材中每一课都配有的意境优美的情景图,就建议:在拼音教学中尤其要利用情境图,以拼音代字,让学生先说后写,边说边听,并且在说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彝语引导,允许学生用母语――彝语回答问题。仿照一位有经验的的老师,如教学声母“t”与单韵母“i” 组成的音节时,根据四声练习说话:tī――梯 楼梯我们每天都要爬楼梯;tí――提 提醒 爸爸每天提醒我做作业;tǐ――体 体育 我最爱上体育课;tì――剃 剃头 星期天早上我陪爸爸去剃头。学生可以根据四声组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拼音,拓宽了思维,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说话的欲望。

二、汉字夹拼音加母语――彝语“扶”着写话说话

在孩子们学完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教学时,为了巩固所学汉字,并同时巩固汉语拼音,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当堂学的生字,老师用彝语翻译、讲解,让他们搞懂意思。然后先口头组词,再用组的词口头造句,然后将造的句子写出来。写句时,会写的、学过的字一定要使用汉字,不会写的字则用拼音代替。这种拼音夹汉字加母语翻译教学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说话,写句的劲头很大,不但巩固了所学拼音和汉字,提高了造句能力,而且养成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作文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充分是利用说话课,多给孩子们提供说汉语的机会

比如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介绍时要求态度要大方,声音要响亮,要有条理。然后启发、调动不会说、不敢讲的学生,动员他们说。声音小的鼓励他放大声音说。这样,胆小的也敢说了,一个带动一个,课堂的发言逐渐踊跃起来。在此基础上,再抓紧“看图说话”等机会让学生练说,平时交流时也要要求说汉语,这样坚持,学生的说话水平自然会逐步提高。

四、采用多样化方法,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

现在,很多学生在家里面都能看电视,爱看电视,那么就要求他们要看动画片“成语故事”“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看了以后要在班上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用汉语讲出来,讲的好的,奖励小红花;再如: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东西啊,做的梦啊等等有顺序、有条理的讲出来。你讲我讲大家讲,他们的说话热情也高了,说话也逐步逐步有条有理了。

五、训练、鼓励彝族学生要学会说完整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