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天文学的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天文学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天文学的基本知识

第1篇: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教师培养:县以下是关键

2006年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至今已满10年,目前,情况进展距离计划的目标相去甚远。这份计划的目标是: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目前的情况是,至少在中小学教育中,科学素质教育的推动乏力。在剩下的最后5年时间,如再无大力推动举措,计划目标或许会落空。

根据调查,《纲要》推行10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适龄劳动人口科学素质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很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这些,已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纲要》规定:实施科普工作,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纲要》中提出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知识”的科普教育内容,在全国中小学中开展并不充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学校中,差距更大。

教育部门有必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中小学和农村化技术学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重视县及县以下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学历层次和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鼓励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教师。

“笑傲江湖”PK“星球大战”

曾经伴随着推广传统文化的声音,武侠小说和传统戏剧都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就连《三字经》和繁体字也借着国学和书法的名义走进课堂……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旗,向中小学生灌输过去的东西。而面向未来的科幻文学作品,一直不能走进中小学课堂。

只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才会意识到教材改革的意义。2015年12月,由北京市景山学校编写的初中六至七年级语文、数学教材共8册,已通过教育部全国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订,并正式申报八至九年级的教材。这是首套由一所中学自己编写、经由教育部审订的教材,可在全国推广使用。参与语文教材编写的景山学校初中语文骨干教师透露:该校编写的4册语文教材,呈现几个新的特点:尝试在语文教材中纳入了科幻作品,选编了刘慈欣的《乡村教师》,刘慈欣获得世界科幻文学雨果奖之前,就已经在进行教材的编写,所以还是有一定的前瞻性的。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激发学生想象和读书兴趣”为主题,还选用了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作品、《哈利・波特》作品中《大难不死的男孩》等,为的是努力抓学生的兴趣点。

这种编写思路借鉴了美国中小学的一些做法。近年来热映的美国科幻电影《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都是美国中小学课堂上讨论的话题。一开始,美国的教师发现学生在操场上热聊科幻电影,于是就在课堂上引入讨论科幻电影的环节,以此普及物理学天文学知识。

近几十年来的中学课本中,一直没有科幻小说。现实是,中国有多少武侠小说,美国就有多少科幻小说。美国中学课本有很多科幻作品,有400多所大学开设科幻课。当美国的孩子在《星球大战》之类的科幻片中长大时,中国的孩子正在《笑傲江湖》一类的武侠片中流连忘返。当发达国家的孩子们打开面向未来的想象大门时,中国的孩子们却被封闭在几个世纪以前的城堡中。毫无疑问,中国孩子的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整个文化背景不无关系。

我国教育的土壤中也曾有过科幻文学的一席之地。早在上世纪初,梁启超和鲁迅都提倡科幻,他们或创作,或翻译,为中国科幻做了拓荒性的工作。1904年,一位笔名荒江钓叟的作者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连载于上海的《绣像小说》。这是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开端。此后,中国科幻作品时兴时衰,磕磕碰碰,恰如蹒跚学步的幼儿。科幻作家罗金海说,“科幻中世纪”在中国持续了很长的时间。

目的:让孩子看得更远

2014年底,在北京天文馆举办的国际天文馆学会大会上,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表示:“天文学人才现在依然非常缺乏。天文台和各天文馆每年都招不够人!”在一系列天文工程和探空计划如火如荼推进的当下,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我国天文学发展的主要障碍。

随着郭守敬望远镜等大科学装置的大规模建设和深空探测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天文事业,对人才需求旺盛,而科研人才的缺乏也更加凸显出来。

朱进说:“当下天文学人才的匮乏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天文学专业科研机构的后备人才不足,二是天文学科普人才的严重缺乏。而后者更容易被忽视。”

随着近年来天文科普教育在中小学中的推广,天文学教师的短缺则更为明显。相关调查显示:在北京天文馆所在地、天文教育推广最为深入的北京市西城区,全区也只有两名具有天文专业背景的老师,绝大部分天文课老师由地理或物理老师兼任,个别学校,天文课程甚至由英语老师教授。在“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中,天文学是目前唯一没有被列入我国中小学正式课程的学科。“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这样的升学考试,具有‘指挥棒’作用,如果天文学没有在这些必考科目内,那么在紧张的升学压力面前,学生只在自然或是地理课程里接触少量的天文学知识,他们对天文这门学科缺乏了解和兴趣,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孙小淳认为:“天文学应当成为社会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回答人类的最基本问题,是能够提高公众科学意识、介绍科学概念和科学思维的最好工具。”朱进认为,中小学开设天文课,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天文兴趣,“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天文人才需求不足的问题,对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也大有裨益”。“我们的天文教育确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拥有全国统一的体系来推动科普教育,这其实是我国教育的一个明显优势”。

“并非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天文专业的学生,但每一个人都从学生时代开始了解天文却是非常必要的。”朱进说,天文学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它能够让人把目光投向宇宙,看得更远,它能给孩子更多的启发和好奇心。这种培养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当下,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

地方政府应更多介入

科普教育涉及面很广,在没有材的情况下,各地教育部门只能结合本地区资源特点开展科普教育。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基层科普教育方式。

山东省潍坊市市区有100多所学校,每年有3.5万名学生。在教育部门组织下,全体学生轮流到潍坊市中小学生实践基地活动,到2015年底,已有40多万名中小学生去过实践基地。这所实践基地,从2001年开始,就一直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国家没有课程标准,也没有材,也没有专业老师,所以这十多年来,基地培养了一支专业教师队伍,自己开发实施了200多个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在2014年国家举办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基地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施”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极大鼓舞了教师们的教学热情。

第2篇: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天文;科普教育;四季星空

四季星空是天文普及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引导得法,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通过对星空的认识,学生可以形成对周日、周年视运动的感性认识。通过对恒星的了解,学生会对恒星物理性质的多样性,演化的必然性产生理性的认识。

一、星空的季节分期

根据周年视运动的规律,我们可用四季来划分星空,即所谓的“四季星空”。具体是:春季3月至5月,夏季6月至8月,秋季9月至11月和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周日视运动规律的作用,四季星空实际适用于该季节的上半夜。

由于广州是北半球低纬度的城市,恒显星区面积只有1710平方度,仅占全天球面积的4.14%,所以在不同的季节,拱极星区的星座会有所变化。如秋季的上半夜,大熊座会位于地平线下。我们可以把仙后座和小熊座结合讲解,既能让学生了解两个星座的相对位置,又能学习由仙后座找北极星的方法。而到了春季上半夜,仙后座沉于地平之下,则要用大熊座来指示北极星了。

二、四季星空的基本教学流程

可将教学流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分东南西北和天顶五个方位介绍当季星空,使学生能初步了解当季星空的主要星座的相对位置,及寻找和辨认星座的基本方法。第二步:对当季的主要星座进行有特色的深入讲解。简而言之就是“先方位后星座”的教学策略。

笔者用下列表格说明各季节各个方位需要讲到的主要星座。

试以春季星空为例说明第一步的教学流程。

1.指向北方找到大熊座的北斗七星,通过北斗的指极星找到位于小熊座的北极星。

2.从指极星到北极星的连线延伸下去,会找到仙后座。从大熊座顺时针到仙王座,在两个星座之间可以看到天龙座和仙王座。

3.由北斗斗柄的弧线可以找到位于天顶附近牧夫座大角星。大角星北方的5颗亮星构成一个不规则的五边形。

4.由大角星向东可以找到狮子座。狮子座“头部”类似一把镰刀,“尾部”则是由三颗较亮的星组成的三角形。其中最亮的一颗叫“五帝座一”。

5.从狮子座往南会找到室女座,室女座的最亮星叫角宿一。北斗、大角的弧线最终可以落到角宿一的位置。大角、五帝座一和角宿一构成了“春季大三角”。

6.指向南方,我们会找到全天最大面积的长蛇星座。

7.指向西方,冬季星空的巨蟹、双子等星座快要西沉了。

8.指向东方,夏季星空的天秤、蛇夫等星座慢慢升起了。

一般地,讲解季节的星空,可以先从北方入手,经天顶到南方,然后就兼顾西方(上个季节的部分星座)和东方(下个季节的部分星座)。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主要星座亮星的分布,主要星座间的相对位置等内容,将能加强学生对星座辨认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有效的星空教学

我们将面对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四季星空的教学。上述的基本流程主要是从天文学的学科角度来进行考虑的。具体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组织教学方面应有不同的策略。

1.小学生。小学生思维活跃,喜欢与教师交流,不过专注程度会相对较弱一些。教师应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吸引住学生,边回答他们的问题,边引导他们观察星空。教学内容可偏重于介绍星座和亮星的位置,教师多用比喻手段,令学生加深对星空星座的感性认识。多给学生讲述星空的传说,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专注度,并适时地渗透最基本的天文知识,如星等,光年等。

2.初中生。初中生的思维特点从感性思维为主向理性思维转变。教师一方面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介绍星空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辨认星座。可以提及一些关于星空的神话,传说,加强讲解的吸引力。教师还要联系初中地理、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来介绍天文的常识,增加知识容量。如通过天文软件(或天象馆的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纬度与星空的关系,初步了解地平坐标与赤道坐标的联系。

3.高中生。各季节星空概况的基本介绍方式可以参考对应初中生的方法。由于高中生在地理、物理和数学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要多于初中生,所以教师可以更多地介绍有关天体物理的初步知识,天球坐标的基本知识。在介绍中,要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加强互动环节的设计,而不要简单地叙述孤立的知识点。

四、各种星空教学资源的优劣势比较及应用的原则

四季星空的教学离不可教学资源的使用。教学资源可包括:真实的星空,天象馆的人造星空,天文软件的虚拟星空,星图(包括挂图,活动星图及多媒体课件中的星图照片)。

参考文献:

第3篇: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物理教学;创造思维能力;模型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要通过观察现象,观看演示和学生自己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运用等,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要通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等。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这几方面能力培养的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加深对基本知识的认识程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怀有好奇心,对还不懂的现象总喜欢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这种精神,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实验,组织他们观察现象,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验记录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从中得出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将磁铁换成通电螺线管再做实验,或把通电螺线管放在线圈中,改变通电螺线管电流的大小,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最后,归纳得出上述不同情况下的电磁感应现象所产生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的结论,即楞次定律。通过启发诱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楞次定律,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培养学生模型思维能力

物理模型方法是物理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科研方法之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模型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万有引力》一章的教学中,就可以重点突出物理模型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当物理学还只是作为自然哲学一部分时,为了说明各个天体的各种表观运动,托勒密建立了一个由偏心轮、本轮―均轮和等距轮三种几何图形组成的表示一组匀速圆周运动组合的模型。在这个“地心”模型中,托勒密用了约八十个圆周来解释天体的运动,他本人意识到,这种任意加圈的办法不可能具有物理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它能相当准确地测算出太阳、月亮和行星的方位,符合古代人们关于“天然位置”和“天然运动”的见解,同人们的直观经验相一致,后来又为宗教所利用,所以得以流行约一千四百来年。而后哥白尼建立了“日心”模型,他将托勒密体系的八十多个圆周减少到了三十四个,使得天文学上的测算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但他仍然把匀速圆周运动看作是最完美最和谐的运动,因而坚持以偏心轮和均轮―本轮的组合来说明宇宙的结构,这使他的体系失去了更彻底的简单性,并导致这一新体系在天文测算的精度上较旧体系并无多大的提高。直到开普勒大胆抛弃了束缚人们头脑两千年之久的天体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转向用第谷的观测数据去确定行星的运行轨道,最终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真实规律,建立以“行星运动三定律”为核心的太阳系整体模型。开普勒的这一模型为牛顿创立他的天体力学理论奠定了基础。物理学这一段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物理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一个物理模型基础上的,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物理模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两点:

第4篇: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其内在规律,按照其规律及特点去学习、去探讨,这就是基本的思想方法。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我想就下列几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 物理学科研究什么及它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生产生活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部分,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既包含了对物质世界普遍而基本的规律的探索,又对其他自然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如天文学、地理学、生物学、化学等。我们学习物理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客观世界,更重要是利用物理知识改造世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跟物理学分不开,如果不是在19世纪中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建立起相应的电磁理论,就不会有发电机、电动机,现在电气化生产就不可能实现,也就不可能有我们现在的网校,如果没有对气体性质的研究和热学理论的建立,那么应用机、汽车、轮船、拖拉机、机车、坦克等的内燃机也就不会存在。如果至今没有人类出行的交通工具,我们就真正处在封闭状态中,探亲访友,出门旅游,将成为空想。没有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规律,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人类登月更不可能变为现实。进入20世纪物理学更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成为科学技术的基础。征得中科院部分专家学者的意见,新华社评出的20世纪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十件大事中有两件是与物理学有关的。首件事就是物理学革命,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和1916年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基础与普朗克提出的量子论一起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的概念。20世纪大多数物质文明都是从相对论和量子论这两个物理基础学科衍生和发展起来的。

另一件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与因特网的应用,从目前看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越来越广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类开始迈向信息社会。

基于以上看法,同学们就会明确物理学研究内容,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大家兴趣盎然,摩拳擦掌,准备在物理学的知识海洋中傲游。

2. 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帮助学习者加深对物理过程的认识和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是学好物理课的重要手段之一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过程隐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既包括了操作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又包括思辩性的猜想和假设,逻辑的思考和论证,准确的测量和数据分析,严密的推理和清晰的表述。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用科学方法学习物理自然会有较高的收益。

另外,要自己动手做实验,要做参于者而不当旁观者,做实验所用到仪器性能、使用方法与物理知识有关,而实验原理往往就是所学的规律。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观察各种物理现象。

3. 学习物理知识重要的是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要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清楚弄清本质,明白相关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明白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在什么条件下应用而不能简单地以做习题,题海战术来代替,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和理解,如果概念不清做题不仅费时间费精力,而且遇到的矛盾或困惑就越多,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做习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本知识,从而达到灵活运用。不少同学总是觉得自己对概念已懂了,就是不会用,一遇到物理题就不知从何下手。这是不少同学常有的困惑。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应对概念反复比较,找出与相近的概念和规律的区别。另外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搞清物理过程、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然后找出每个物理过程遵守什么样的规律,各物理过程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列出相应方程。做物理题的过程重要的是分析思考,分析思考的辅导手段是画图。图就是一种很好的物理模型,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变虚幻为真实,解起题来就容易多了。

第5篇: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现代术语学,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潜在歧义论

中图分类号: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54-04

Review of the Revised Edition of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erminology

WANG Shaoshuang YANG Qingzhen

Abstract: As Chinas first monograph on terminology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erminology has contributed to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discourse on terminology studie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terminology studies in China. This book gives an overview of general terminology studies, creates the economic law of term formation and the 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 and sheds ligh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erminography. This article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of the revised edition of the book and then comments on its writing features, academic contributions and shortcomings.

Keywords: modern terminology, economic law of term formation, 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

引 言

随着全球化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现代术语学在西方应运而生,旨在研究术语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规律。始自20世纪30年代,西方术语学逐渐发展完善,形成了现代术语学的四大主要学派,即德国—奥地利学派、俄罗斯学派、捷克—斯洛伐克学派、加拿大—魁北克学派。

尽管我国古代的名学思想中已蕴涵了术语学的某些思想[1],但现代术语学研究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有一些国外术语学著作在我国得到了译介,如刘刚等译的《术语学概论》[2]、张一德译的《应用术语学》[3]、邹树明等编译的《现代术语学与辞书编纂》[4]。进入90年代以后,术语学逐渐开始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5-6],而冯志伟的《现代术语学引论》[7](以下简称《引论》)也在1997年8月由语文出版社组织出版,它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术语学理论专著[8]。时隔14年之后,冯志伟先生根据术语学的最新发展,对该书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更新和调整,其增订本[9]作为“中国术语学建设书系”之一,于2011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本文简单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该书的写作特点与学术贡献。

一 内容述要

《引论》(增订本)全书由十六章构成,第一至八章介绍了普通术语学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第九至十五章讨论了中文术语研究的相关问题,第十六章则关注了信息时代术语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计算术语学。各章的主要内容可简要列述如下:

第一章介绍国内外术语学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术语学产生的背景、发展历史、现代术语学的四大流派及其基本理论观点,以及国外的术语学教育;挖掘了我国术语学思想的渊源,分析了汉唐时期的佛教翻译与各朝代的科技著作中的术语状况,叙述了近代外国科技著作中术语的汉译情况,以及术语相关机构的设立。

第二章阐释了什么是“术语”以及术语定名的原则,讨论了术语模型、单义术语、多义术语、多源术语、同义术语、等价术语、同音术语、异形术语、术语的地域分歧、印欧语言的术语构成方式、缩略术语、借用术语、汉语术语中借用的日语术语、直接从西方语言翻译的汉语术语、转写、译音、以及科学单位等问题。

第三章介绍了“概念”的基本知识,探讨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组合、概念特征的类别、概念系统及其图示法、概念的属种关系、概念的整体-部分关系、概念的联想关系、概念的两极关系和分级关系、概念的承袭关系、多维混合概念系统、概念的有序性、概念和术语的协调等问题,最后还剖析了知识本体在哲学、计算机科学和术语学三个领域中的不同含义。

第四章涉及术语定义的相关问题。首先展示了术语定义的基本方法,如内涵定义、外延定义、上下文定义,然后论述了定义的作用、定义的一般原则、定义的具体原则、定义的系统性、定义的辅助手段、定义方式的总结,以及定义的变化问题。

第五章涵盖了术语编纂的相关内容。介绍了《国际电工词典》和《天文学名词》,探讨了术语编纂的符号、语言代码、术语数据的种类、单语言术语词典、多语言术语词典等问题。

第六章论述术语标准化问题。首先介绍了标准化及其七条原则,以及几个主要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第七章探讨了术语的命名原则。分别讨论了生物学、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天文学等学科术语的定名。

第八章讨论了术语数据的存储与交换问题。介绍了世界上九种主要术语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和特征、建立术语数据库的基本要求及其过程、术语数据库的技术评测,讨论了术语数据的交换。

第九章首先介绍了中文自然科学术语命名原则、中文术语定名的基本要求、审定工作中术语的选择原则、审定工作中术语的编排格式、术语索引的编排方法、中文术语的审定程序等问题,然后介绍了我国各个学科的术语审定工作。

第十章采用描写性的方法分析了中文单词型术语。内容涉及中文单词型术语的类别与结构、中文偏正式术语中各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中文术语中的语缀等问题,描写性的分析方法有助于中文术语的规范性研究。

第十一章研究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旨在对术语系统中词组型术语占多数的术语现象进行理论上的阐释。首先提出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术语的平均长度等新概念,据此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并用FEL公式对其进行描述。最后提出了生词增幅递减律和词汇增长模型。

第十二章阐释了潜在歧义论在中文术语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术语结构的两种表示方法,探讨术语的字面含义和学术含义、词组类型结构、句法功能结构、功能焦点、逻辑语义结构,探讨词组型术语的命名规范。

第十三章分析了中文名词词组术语的结构。根据几何结构的不同,将中文名词词组术语分为十一种类型,并使用树形图和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对各种类型的结构做了描写分析。

第十四章分析了中文动词词组术语和中文形容词词组术语的结构。根据几何结构的不同,将中文动词词组术语分为三组,将中文形容词词组术语分为两组,并分别使用树形图和有限状态转移网络描写分析了这些类型的结构。

第十五章分析了中文名动同形词词组术语的结构。将中文名动同形词词组术语分为四种类型,并使用树形图和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加以分析。

第十六章讲述了计算术语学的内容,主要涉及中文术语结构的自动剖析、术语的自动发现、术语的自动标引等课题。

二 写作特色

与第一版相比,经过作者的修订与补充,《引论》(增订本)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并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点。

首先,作者增加了两章新内容,第一章“术语学的历史与现状”使读者可以首先对术语学产生一个概括式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深入阅读;第十六章“计算术语学”,讲述术语结构自动剖析和术语的自动处理,反映了信息时代下术语学发展的最新动态。

其次,作者对部分章节的名称做了修订。第三章“概念和概念系统”改为“概念系统和知识本体”,表明了对知识本体研究的关注。第七章“各科术语问题”改为“术语命名原则”,更加符合该章的内容主题。第八章“术语数据库”改为“术语数据的存储与交换”,拓展了该章的研究范围,也体现了建立术语数据库的目的和用途。

再次,作者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补充。第三章增加了 “概念”的阐释部分的篇幅,增加了概念的联想关系、两极关系和分级关系、承袭关系、多维混合概念系统、概念的有序性、概念和术语的协调等,尤其是对知识本体的相关论述,反映了术语学研究的新动向。第八章增加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的相关介绍,体现了信息时代术语数据存储与交换技术的新发展。第十二章在开始处增加了对短语结构语法的介绍,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潜在歧义论在中文术语研究中的应用。

概览全书,《引论》(增订本)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编排合理,逻辑性强。第一章从整体上介绍术语学的历史和现状,接着对“术语”“概念”“定义”这三个术语学最基本的概念做了深入阐释,在此基础上论述术语编纂、术语标准化、术语命名原则、术语数据的存储与交换等问题,并进而探讨中文术语研究的有关问题,比如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和潜在歧义论。

第二,图文并茂,便于理解。该书是一部理论性极强的术语学研究专著,难免会涉及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和理论观点。作者在力图做到语言表达清晰的同时,还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对相关概念和观点进行了图示说明,使得理论的表述更为形象、易懂。如:第二章应用图示解释了术语模型、多义术语、同音术语;第三章应用图示说明了概念化和指称化的过程、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并应用树形图表示了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在分析中文词组型术语结构的相关章节中,作者更是使用到了大量的图示对各种复杂的术语结构进行解析。此外,该书中还含有许多表格,用于展示相关数据的统计、术语结构的分类情况等。

第三,资料翔实,例证丰富。第一章通过相关历史人物和史实的回顾,对国内外术语学研究的发展史做了详尽的梳理。在对术语学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和阐释时,该书选用了大量的例证加以说明,尤其是在应用潜在歧义论研究中文术语时,涉及了大量的词组型术语的实例,以便更清晰地对复杂的术语结构进行描写分析。该书对世界范围内现有主要术语库和国内外术语相关机构的细致介绍,也是作者在资料收集方面的翔实表现。另外,该书还使用了大量的相关数字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定量的说明。

三 学术贡献

作为我国第一部现代术语学理论专著,该书对于中国术语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其学术贡献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该书对普通术语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介绍,为中国术语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在我国,术语学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术语学一直是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一个需要我们开发的科学空白点”[7]。一直以来,国内缺少一本系统介绍普通术语学的理论著作,该书的出版为后继学者进一步开展术语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支持。该书不是简单地综述西方已有的术语学理论,而是在借鉴西方术语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术语学理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尤其反映在该书的术语观上。该书把基于概念的术语观推进到了基于知识本体的术语观,把规范性的术语观推进到了描写性的术语观,把共时的静态术语观推进到了历时的动态术语观。这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该书对中文术语的类型和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究,开创了术语学研究的两大新理论,即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和潜在歧义论,提出了适合中文术语的结构分析方法,这有助于汉语术语学研究的纵深发展。作者将中文术语按结构分为单词型和词组型两类,并通过对术语数据库GLOTC中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的分布分析,从理论上解释了后者在术语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作者还指出中文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与句法功能结构之间并不一一对应,两者不对应时就会导致潜在歧义,并据此提出了潜在歧义论。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和潜在歧义论是作者对中国术语学理论所做出的独特贡献。

第三,该书对术语编纂理论、术语数据的存储与交换问题、计算术语学的论述,对我国术语词典学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术语学研究的许多问题产生于术语词典的编写过程中,术语学研究提出的理论观点反过来又直接影响术语词典的编纂实践[10]。该书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对于我国术语词典编纂都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第五章对术语编纂的相关论述,更是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术语数据库和计算术语学的相关介绍,也将为传统的术语词典编纂理论和实践带来变革。

由于该书是我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术语学理论专著,无先例可循,难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书中对普通术语学的介绍忽略了一些最新的西方术语学理论,如社会认知术语学理论、交际术语学理论、基于框架的术语学理论等。在该书中,虽对术语管理的内容有所涉及,但未对该概念做重点介绍。另外,该书对中国术语学的介绍,主要集中于内地的情况,未能充分反映港台地区的术语学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四 结 语

总体而言,《引论》是我国现代术语学发展史上的第一部专著,为后续的术语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从该书出版后,术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逐渐进入了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不仅有对国外术语学理论的译介,亦有针对中文术语的特点所进行的专门研究,甚至还有学者提倡将术语学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术语能力[11-12]。正如冯志伟先生所言,我国术语学研究不仅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术语学研究成果,还应发展我们自己的术语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在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现代术语学研究的第五大学派——中国术语学学派正在形成,《引论》一书出版,也将继续推动中国术语学的茁壮成长。

参 考 文 献

[1] 龚益. 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隆多G. 术语学概论[M]. 刘钢,刘健,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3] 迪毕克R. 应用术语学[M]. 张一德,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4] 邹树明,吴克礼. 现代术语学与辞书编纂[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赵家琎. 术语学概论[J]. 外国语,1992(2):51-56.

[6] 陈楚祥. 术语·术语学·术语词典[J]. 辞书研究,1995(1):56-57.

[7]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8] 黄忠廉. 我国外语界术语学研究综述[J] 辞书研究[J],2010(2):100-110.

[9]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M]. 增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0] 郑述谱. 俄国术语词典学理论发展概览[J]. 辞书研究,2005(1):181-191.

第6篇: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图式理论;中学数学;对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320-01

最早提出图式理论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康德,他认为这是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图式是一种连接感知对象和概念的纽带。但是在现代的理论中,图式主要指的是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的知识单元或者结构性知识,不仅是语言和事物之间的中介,同样是代表人对世界认识和理解的心理结构网络。也可以说,它代表的不是客观存在的某种事物或者事件,而是指从多个个体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普遍意义和带有共性的模式。就目前看来,图式理论应用的范围已经很广泛了,主要应用在英语、化学和物理几大学科的教学中,针对数学而言,在这方面运用图式理论进行教学的报道还是很少。本文正是根据图式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的讨论,主要是为了使数学教学更加的简单化,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力。

一、由起源理解对数

早在人类科学发展的开始时期,人们对于数学的计算仅仅是简单的运算,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也逐渐深入,从而对数学的运算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的很多领域比如运动物理学、航海学和天文学等领域都对数学计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运算的程度更加复杂,运算量也逐渐加大,如果不能对计算提出更高的要求,改进运算的方法,提高运算的速度,那就会使得科技的发展受到阻碍,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步,这就使得改进运算方法成为了当时自然科学工作者面临解决的一大难题。最终由德国数学家纳皮尔提出了新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对数,因此获得了很大的评价,为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对学生的教学工程中,对其讲解对数的起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

二、通过图式理论理解对数的底数

根据对对数的起源和函数的图式,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对数底数的概念,这个时候再通过相关的逻辑推理了解底数的界定范围,对数的运用不仅在数学方面同样在计算数学方面也有运用,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满足相关的实际生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通过这种图式理论建立起一个函数之间的关系网络,通过这种建立的关系网络运用逻辑反推理就可以方便学生对对数底数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将其范围准确界定,运用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学生建立起函数与对数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使相关的界定方法运用到知识网络中,使学生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

三、由对数定义建立知识网络

如果想从真正的意义上理解对数,那就需要对对数的定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只有真正的理解了解了对数的定义,才能在对数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也就能使学习的过程变得简单了,在了解对数定义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一个对数学习的知识网络,这也是最简单方便的方式之一。由于对数与指数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学习对数定义的过程中要对指数的图式理论有一定的掌握,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了解对数。根据对数的定义,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对数是来自于指数的,但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不同,比如界定的范围不一样,根据这一定义可以知道不是所有的指数都是可以通过对数来计算的,对数可以解决的主要是指数中的一部分,根据这样的网络构建,可以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对对数的了解,掌握对数的基本知识,了解到对数的基础就是指数,从而摸索出其内在存在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概念网络,这时候在讲解函数的条件与逻辑推理方面的内容来讲解真数,根据真数的定义和界定范围,建立起对真数、指数和对数之间的知识网络,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简化对对数学习的复杂程度。

根据知识网络的构建和相关对数性质的掌握,可以通过对数的性质为基点,建立起对数的其他运算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好相关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要掌握好相关的运算方法,通过对对数的基础认识为纽带,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习网络。这种图式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根据这种图式理论掌握对数的性质,建立一个完整的对数计算网络,方便学生的学习,也便于了教师的授课过程。运用这种图式理论建立的知识网络,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常松.图式理论在中学数学对数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2009,(04):3-4.

第7篇: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1.数学概念教学也应从问题开始。

数学教学应该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器。如果没有问题,就至少没有专注的深入的思维。数学概念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应从问题开始。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张乃达先生提出了改进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这个模式也被称为概念的问题教学模式,用框图示意如下:

其要点是:在采用概念的同化或概念的形成的学习模式之前,增加以下环节。

(1)通过解决初始问题的思维活动或审美活动,让学生产生建立新概念的意识(念头)。

(2)在给概念下定义之前,首先让学生建立起与新概念相关的框架或观念(即从整体上把握概念)。

(3)初始问题是能导致数学新概念产生的问题,可分为应用性和结构性两类。其中应用性初始问题具有较好的情境性,而结构性初始问题则具有更好的结构性,更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展开,前者引发的是解决问题的求真活动,后者引发的是数学的审美活动。

2.问题模式下的对数概念教学。

(1)教材简析

①对数是一种数,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因素促使我们建立对数概念的?对数又是一种运算,能解决什么问题?其解决问题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logaN的来龙去脉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

②苏格兰数学家纳皮尔首先发明了“对数”。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把“笛卡尔的坐标、纳皮尔的对数、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的微积分”共同称为“十七世纪数学的三大发明”。

③对数函数是重要的初等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底数大于1)、幂函数(指数为正整数)都是增函数,其中对数函数增长得最慢。

④对数的基本知识。

对数是一个数,ab=N?圳b=logaN,这是问题产生的原点,是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达方式。注意特殊的对数lgN和lnN(其中,lim=e)的重要价值。

对数是一种运算,理解a=N的实质。

对数运算的实质是简化计算,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所说:“由于对数的发现,天文学家的寿命延长了许多倍。”

(2)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留的质量是原来的84%(设该物质的最初质量为1)。

【问题1】你能就此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尝试着回答:

①5年后,该种物质的剩留量是多少?(y=0.845)

②经过多少年这种物质的剩留量是原来的一半?

师:概括起来讲,大家可以提出如下的三类问题。

设ab=N,①已知a和b,求N;②已知b和N,求a;③已知a和N,求b。

【评价】“问题1”是一个课题性问题,即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为学生思维活动提供了动力,同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留有较大的空间,也具有较大的难度,往往学生不能全面回答,其实我们也不一定指望学生全面回答。但三类问题中,由于只有问题③是新的问题,是从审美的愿望出发,促使学生产生一举攻克的强烈愿望。学生从审美和完善知识结构的角度初步产生引入新概念(对数)的意识。

类比归纳,形成概念。

【问题2】如果2b=3,b唯一存在吗?

生:这样的b是唯一存在的。

师:请说明理由。

生:考察函数y=2x的值域(0,+∞),因为21=23,有理由作出猜想:这样的b是唯一存在的,应该介于1和2之间。现在看看是否可以,事实上2=

【评价】这样“猜测――验证――逼近”的思维方法非常重要。

当然,更多的学生是从图象上发现b是唯一存在的。作出函数y=2x的图象,观察y=3与y=2x图象的交点情况,不难发现b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唯一的。

教师继续追问,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学生则表现出“欲言又止”“说也说不清楚”。

这时,引入新的概念(对数)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怎样引进呢?

【问题3】如果a2=2,你会求正数a吗?

没有学习过根式时,不知道a是什么值,引进根式后,我们就知道这个正数就是,而且是唯一存在的,还有明显的几何意义(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引进根式后,正数a就可以用符号表示了。

【评价】“问题3”是一个具体的导向性问题,学生经历过用符号语言表示新的数学对象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类比,会产生柳暗花明的效果。其实,研究的关键时刻引进一个符号,是数学家们常用的方法。

这时,对数概念已呼之欲出了。怎样定义对数呢?

【问题4】如果ab=N,那么怎样表示呢?

一般地,如果a(a>0,a≠1)的b次幂等于N,即ab=N,则称b是以a为底N的对数,记为logaN= b。

显然,ab=N?圳b=logaN。

【评价】“问题4”是一个产生对数概念的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出对数式和指数式的相互关系。

第8篇: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通识教育与地方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这也是由其诞生的社会发展背景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所决定的。地方院校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着数量巨大的业务骨干和基层工作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地方科技发展的“孵化站”,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作用越来越大。从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可以看出,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服务于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建设的第一线,对“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随着通识教育的不断深入,地方本科高校也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既能培养出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又能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有效的思维能力,有较强的适应性与发展潜力,是地方本科高校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作用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2]。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在地方本科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可以起到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增强能力的作用,有利于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识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其次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职业的人。但是现在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大学各学科专业不断细化,专业性不断增强,导致学生的素质被束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知识空间或者领域内,造成学生的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能力单一化。用人单位也要求学生能尽快上手,减少适应性培训时间,对专业技能要求也较高。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往往过分地强调专业教育。地方本科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一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通识教育的知识覆盖范围广,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所以通过通识教育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二是完善学生的人格教育。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是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3]。通识教育可以避免学生因追求专业教育而忽视了自身人格的发展,为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指明道路。三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识教育在教人做事的同时,更注重的是教学生如何去做人。四是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其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但有利于学生校园内的学习,而且对于学生日后走向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通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这种理念,帮助学生自主成长所需的各项知识和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通识教育的效果。因此,地方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打基础。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识教育课程由两大模块构成,即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如图1所示)。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是由语言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数学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体育类课程等构成。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为学生接受专业的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识教育选修课由五个子模块构成,分别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类、跨学科领域类、高新技术类等,每个子模块由多门课程组成。人文与社会科学类主要包括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启发作用,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主要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强调的是学生对其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利于学生开拓知识面,建立有效的思维方法;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学类主要包括文学、语言学、艺术学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史、国外著名文学的基本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跨学科领域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跨学科的交流能力;高新技术类主要是一些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4]通识教学选修课课程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外国文学、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学生需根据自身的需要、知识结构、兴趣方向,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每个子模块课程中对课程进行选择,同时学生应在通识教育总学分中选够一定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才能毕业(一般不少于15学分)。

第9篇: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专业需求;实用性;课程改革;探索

现阶段高职教育体系中,高等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国内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上,提出了完全融入专业教学的思想。将传统意义上高等数学教育的文化性、基础性、工具性的教育方针,改革为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因需施教,理论上适度,专业上够用;基于工作过程,不追求大而全,突出数学工具性、方法性的特征。作为我院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的机械工程系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于专业基础课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而如果高等数学仍然以单纯理论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既加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同时也不能满足专业发展需要。

为此我们着力探索如何充分发挥高职数学教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不断适应专业课发展需求,实现传授数学知识与提升数学素养的双重目标,重点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

1 充分了解学生学情

完成了对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包括入学新生数学基础知识的调查,正在学习数学的学生、毕业班学生数学知识状况的调查,并对这三类调查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加,生源质量也在逐年下降,新生的数学基础极其薄弱,2011年不少省份的高职录取最低线已跌至200分。面对这样的状况,高职数学课程下一步该如何走,如何取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效果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强化高等数学的实用性

为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中尝试增加简单的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期间为确保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用数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以“案例”教学为主,选题尽量紧贴现实生产和生活,使学生从中不断地感受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同时,还引入了数学建模的初步思想,精选了近几年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典型例题,使学生了解当代数学建模的发展和它在社会生产建设中的作用。

针对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3 根据数控专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制造业技术的发展及工业生产与民用需求的不断增加,数控技术的应用已越来越受到制造业的青睐,如航天、汽车、家用电器等行业。我们结合近几年的数控教学实践,对数控技术中应用到的一些典型数学知识做了深入的探究。

3.1 数控技术中“坐标系”的应用

数学中的坐标系为数控编程指明了方向,建立编程坐标系,将会为数控编程加工带来极大的方便。工件在数控机床上的加工,是通过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的,机床的运作由数控系统发出的指令来控制,为了定量地描述数控机床上刀具相对工件的运动位置,就必须建立机床加工用的坐标系。根据ISO841标准,数控机床坐标系用右手笛卡儿坐标系作为标准确定。坐标系方向如图1所示。

以图2为例,图中建立了两个坐标系,最简单的原则是看用哪个坐标系编程比较方便,计算工作量少,一般选择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相统一的原则,从图中可以看出,径向的设计基准为轴心线,轴向的设计基准为右端面,因此应选择 XOZ 为编程的坐标系。

3.2 数控技术中“三角函数”的应用

三角函数在数学中属于初等函数。在数控中运用到的三角函数一般比较简单,但对于有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成了拦路虎,因此正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控问题,会让一些原先感觉学习数学无用的同学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3 微积分学的创立,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过去很多初等数学束手无策的问题,运用微积分往往迎刃而解,也显示了微积分学的非凡威力。微积分是与应用联系着发展起来的,最初牛顿应用微积分学及微分方程推导出了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此后,微积分学极大的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经济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应用科学各个分支的发展,并在这些学科中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4 结合学生需要更新教学方法

探索新的高职数学教学方法,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各种媒体的数学教学资源,如何整合、衔接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如何才能跟得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如何改革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具体做法是:

4.1 引入案例教学方法

从专业案例入手,把理论和实训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引入教案,我们发现数控专业在实操中应用最多的是三角函数,在几乎所有的零件图中,需要确定点的位置时运用的都是三角函数。因此我们做了大胆的改变,把三角函数重又增补进教案里,再把它与高数结合,这样的讲解学生既不会觉得生疏又容易理解。

此外,还多方面向学生介绍在本专业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模型。一些专业教材中,如《机械制造基础》的问题都是现实中存在又必须解决的问题,正是数学建模教学的最佳素材。如在讲授曲率时可穿插“确定磨削零件表面的砂轮直径”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数控加工技术》等课程时更得心应手。

4.2 强化逻辑思维能力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现数学之美,我们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逻辑思维题放在每节课的课前。比如黄金分割,千百年来以一种非常神奇的方式广泛地应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植物的叶子,我们从某种植物的顶端往下看,如果每层叶子只画一片来表示。第一层和第二层的相邻两叶之间的角度差约为137.5°,若我们想到一周为360°,那么137.5°:(360°-137.5°)=0.618。也就是说,各种植物叶子的生长规律中自然隐藏着黄金数。据植物学家研究,这种叶片角度对通风与采光都是最好的。

5 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数学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要实现这一根本性目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是基础和关键。从2010年开始,我们对数学课程的考核进行了改革,改变了过去完全以笔试为考核方式的传统做法,采取“6:2:2”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即考核由笔试成绩+学习态度+问题解决。其中笔试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占60%;学习态度包括平时作业、课堂出勤、课堂表现等综合评定,占20%;问题解决考核学生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占20%。

6 效果评价与特色创新

本项教学改革自立项,已经过一年的实施,效果非常显著对12级数控2班进行小范围试验,在第一学期中,前半学期用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后半学期采用新的教案和方法。结果表明,该班期中平均分为69.92,及格率为87%,期末平均分为76.73,及格率为96%,两项结果均有提高。据评教调查表统计,三年来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评优率均在90%以上。再次,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掌握程度普遍提高,受到后继课程教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1]云连英.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8(4):73-76.

[2]杜吉佩,等.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4,2.

[3]兰永胜.数学思想方法与建模技巧[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