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6-0076-02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各个领域,教育界自然也不例外。在实践工作中,我们总结出:适时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环境、丰富课堂文化,还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变以教师教为主为以学生学为主,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质量。今天,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数学课的教学方法,笔者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谈一下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创境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教学肯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数学基础一般都比较薄弱,大多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所以导入是否成功将更加直接地决定着一堂课的授课效果。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就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讲“指数函数”这一节时,我用Flash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个动画故事:懒羊羊一夜之间突然有了超能力,它能将所有事物无限变大,也能无限变小。比如,它可以让一棵1米高的树在第一次变化后变成2米,第二次变成4米,第三次变成8米……以此类推,即每次变化后的高度是上一次的2倍,那么变多少次后,这棵树能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呢?如果每次变化后长度变为上次的一半,那么变化这么多次后又会变成多高呢?懒羊羊是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角色,通过将它带入课堂不仅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而且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原来处处可在、处处可用,并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画面,为学生创造了和谐的学习情境。于是,教师便可以通过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很轻松地拨动了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接受知识,从而通过“火热的思考”去欣赏数学“冰冷的美丽”。此外,教师还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课堂学习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化静为动
许多数学概念、教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如果仅凭教师单一的描述和讲解,往往是教师花了很大精力,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在讲“指数函数的图像”的时候,按照传统教学的方法,我们一般是先给出几个特殊的指数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观察归纳出这几个特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再猜想出一般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最后让学生能够记住并熟练应用就行了。这样只是教会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却没有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实质,即便有学生质疑:难道这几个特殊的函数图像和性质就能代表所有吗?我们老师也很难做出解释。其实,只要借用我们数学的专用软件“几何画板”做出课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全过程,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借助我们制作的课件,可以让学生任意拖动a,观察底数a的变化对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的影响,也可以让a连续变化进行观察,同时,还可以固定a的值,拖动x,观察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以此加深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在操作过程中,一些观察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比一般学生提前进入深入讨论阶段,而一些观察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反复操作进行观察,他们会在此过程中体验到进步与成功,并在成功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而这一点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办到的,而且也是以往任何教具所不能实现的。
提高效率
学生练习后,教师及时反馈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比如“指数函数”这一节,在学生分组做出引例中两个函数的图像后,教师如果要在黑板上用描点作图法做出这两个图像的话,不仅费力而且费时。我们同样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演示,对学生在作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强调,并将两个图同时展示在一个坐标系之中,不仅能使学生较直观地认识到函数的图像,还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另外,数学的每个章节大多都可以借助一个框架把各个知识点串联在一起,而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在黑板上大致做个固定的框架,对知识点进行介绍,而单凭文字叙述或是观察框架是很难直观地把他们的关系理顺清楚的,甚至有的时候由于粉笔和黑板的局限性,我们很难正规地或是清晰地把关系描述清楚,不用说学生会感到枯燥,就连老师有时都会被框住。而我们现在就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演示,随时变化各个框架或是关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更简单地厘清其中关系,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们便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以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代替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实现了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形式多样、高效快捷的教学功能。
优化评价
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是众所周知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及时评价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好的方式,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我们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而学生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有的上课比较好动,有的自卑感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不断鼓励他们敢于表现出与众不同、有个性、有创新的一面。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的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程序,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自己学习中的成败得失,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目标。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它不仅改变着教学形式,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必须学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有效地辅助教学,把方方面面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满足学生学习、探究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也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要适时、适量、适度地使用,同时也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让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有效地促进教学向现代化迈进。
当然,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和解决,比如有的教师往往把电脑作为活动的黑板,把现成的理论投影到屏幕上,没有真正揭示知识产生发现的过程,没有处理板书与屏幕显示的关系,容易使学生缺少感知、理解、记忆、训练的过程。这样的做法,学生虽然容易“记住”,但谈不上“理解”,更没有课堂的“生成”。另外,有的老师忽视了教材的课件是没有灵魂的,它必须与教材相结合,与教材内容相支撑,所以在使用时不要盲目地只图表面热闹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地让信息技术为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发展学生能力服务。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多媒体课件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教师使学生对上课有兴趣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要使学生对上课的学习内容有兴趣则往往要困难些.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将多媒体课件带入了课堂中,它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客观事物,充分的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长期的注意力,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内驱动力,学习就是自发自主而不是强迫的活动,学生就会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制作各张图片时,要注意各个画面的连接要衔接合理、自然,利用人工操作控制时间,使其变化有序,让学生避免产生黑板搬家感觉。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自如、顺畅地进入数学的学习状态。还有,由于课堂45分钟学生眼睛盯着荧光屏容易产生疲劳感,所以我们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用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情商。在这种师生讨论的操作、计算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又体会到不同角度观察者的感觉和情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能力。
三、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优化教法、学法
数学课堂教学的展开,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来实现的。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
我们课件制作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以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准则。我们在应用时要注意这个过程要将观察和实际操作融为一体,这样可以优化了教师的教法,又指导了学生的学法,这比教师一遍又一遍凭空讲解要强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严密、抽象思维,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教学面向现代化”为指导思想积极接受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静止的图象动起来,更加具体的反映数学思维过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灵感、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创新学习的主渠道,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创造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猜想,合理论证,培养创新思维。
【关键词】 现代教学法; 传统教学; 心血管临床; 实践; 探索
传统教学法主要在于授课老师将知识要点传授给学生,再通过问题来检验是否掌握。同时在课后进行操作和练习,从而巩固所学知识[1]。对于医学临床中实习生而言,将所学知识同时应用于实践中,遇到问题可随时向老师请教。可归纳为传统教学法为先被动接受所学知识后转变为主动。而现代教学法为老师将当堂需掌握的知识点相关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堂上由学生来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从开始便为自主学习。本院有大量的实习生来实习,本科室运用现代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心血管科2012年6月-2013年3月的实习生180名,均为医学高校本科应届实习生,年龄22~25岁,平均(23±1.3)岁,其中男108名,女72名。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实习生分为三组,现代教学组60名,年龄22~25岁,平均(23±2.7)岁,其中男37名,女23名。传统教学组60名,年龄22~25岁,平均(23±1.1)岁,其中男35名,女25名。结合教学组60名,年龄22~25岁,平均(23±2.1)岁,其中男36名,女24名。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1.2.1 师资准备 将180名实习医生随机分为三组,在每组中,3人一小组,由一位带教老师进行分管,每两周轮换一次。因此每两周对该批实习医生考核一次。带教老师要求第一学历医学院校本科毕业,住院及住院医师以上,在本科室进行临床工作不少于3年。教学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并接受过三种教育模式系统培训。
1.2.2 授课病例 均采用本科室住院临床病例进行现场教学,由带教老师分管的病例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典型的临床病例可进行集体授课。
1.2.3 主要方法
1.2.3.1 传统教学组 传统教学组由一位带教老师分管三名实习医生进入本科室后,由带教老师对本科室病房、典型病例以及需要分管病例进行简单介绍[2]。每2天进行现代幻灯教学的模式,课时45 min。其主要内容讲解本科室常见典型病例,如心力衰竭、左心衰、右心衰、心律失常、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结合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典型病例的住院病历供实习生进行参考。并可给予20 mim左右进行相关病例讨论,解答学生疑问[3]。授课完毕第2天,在常规查房过程中可根据所授课内容进行巩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3.2 现代教学组 由代教老师对实习医生进行简单的科室介绍后,可根据所分管的病例进行问题提问,起初问题不需要太多,一般为一到两个。在问题提问时起初不能太难,由浅入深,并且可根据临床教学经验总结出实习医生感兴趣的问题[4],如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如何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在学校以及书本均出现的基础性问题。随着对疾病的逐渐了解可不断增加问题的数量以及难度,可主要询问治疗用药以及心电图等方面。同时在查房中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提问等方式。在实习医生回答所留问题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应给予充分的鼓励以及肯定,提高实习医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5]。
1.2.3.3 结合教学组 将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可在进入本科室第1天随机进行问题提问,并让学生自主进行寻找问题答案。第2天开始对此问题相对病例进行45 min的讲解,并结合本科室相关病例,讲完后可将前一天问题拿出来先让三位学生集体讨论,并归纳总结三位答案,带教老师给予相应指导,通常问题面涵盖了从入院到治疗到最后出院的整个系统的治疗,达到从预习到学习到应用的步骤。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可提出相应问题,观察实习医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比如原发性高血压,可回答问题后继而问什么是继发性高血压等相关问题[6]。
1.3 考核办法 考核分为两部分:日常考核和笔试考核。由于三组虽教学模式不同,但知识点传授的内容均为相同,因此执行相同考核标准其临床结果有意义。日常考核标准为日常问题回答准确性、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疾病理解情况,以这三点为主要依据。满分为100分。带教老师可根据学生日常情况进行打分、扣分。笔试考核采用相同试题闭卷笔试考试,可以充分考察每组实习医生对本科室的临床知识掌握情况,考试试题总分为10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三组日常考核成绩比较 结合教学组无一人在60分以下,60分以上百分比高于传统教学组25%,高于现代教学组15%。同时100~80分为51人,占总人数的85%,其准确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三组日常考核成绩结果见表1。
2.2 三组笔试成绩比较 结合教学组笔试成绩无一人分数在60分以下,100~80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1.66%。60分以上百分比高于传统教学组10%,高于现代教学组5%。三组笔试成绩结果见表2。
3 讨论
经本院常年进行实习生带教总结下来的经验可见,采用对相关知识提前预习后,再进行讲解,学生就很容易明白。而其中弊端为,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的进行预习[7]。如不能有效的预习,在进行传统授课过程中更不容易理解相关知识点,因此采取先预留问题,让学生在书本中找到答案,通常问题要相对全面,基本概括该病情的主要情况。同时问题不能过多,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导致抵触情绪。一般三到五题为宜[8]。同时结合临床病例以及患者,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变得形象具体[9]。在第2天进行授课中,先进行该疾病的讲解,然后再进行预留问题的讨论,通过三人一小组的讨论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带动积极性。一小组为单位宣读答案,如答错集体扣分,有效地增强了整个小组的荣辱感及上进心,同时由于先进行该疾病的讲解,再进行修正答案,通过预习与学习相结合,问题的准确性相对较高,很好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经讨论答案为错的情况下,可将典型病例让学生翻阅,如有没出院该病患者,也可进行查房,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10]。通过此项教育模式,学生由之前的回答问题紧张,不愿意学习等现象转为积极提问,认真预习,努力学习。而通过日常和笔试两种考核来看,结合教育组的学生成绩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很多医学院校其教育模式均为传统教育为主,主要采用老师将重点讲给学生听,学生课后进行记忆与理解,而不能理解的,便向老师询问,同时由于临床中较为抽象的问题不容易被理解。因此不懂的问题积累越多,越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11]。而单独采用现代教育,由于学生长期在课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模式,突然转换,很容易不被接受[12]。因此本院采取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结果可见,不仅在日常实习中可对相关临床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握,同时在最后笔试过程中也取得较好成绩,可见通过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取新的知识,同时掌握相关问题也是相对牢固的[13]。
作为临床相关专业实习生,与其他专业有很多不同点,在实习过程中由于临床实践与书本知识有一些差异,尤其如心肌梗死心电图,在书本中仅以典型心电图为例,在临床教学中,往往遇到不典型心梗便不知如何诊断[14]。而采用传统教学是绝大部分实习生可以接受的,但掌握知识牢固性不如现代教学法,因此本科室采用相结合的方法,并将日常和最终考核分别对比,均取得良好效果[15]。
参考文献
[1] 张淑娟 王振涛.PBL教学法在西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1):74-75.
[2] 许国军,甘天翊,汤宝鹏,等.现代教学法与教育技术相结合在心血管临床教学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9(10):1289-1291.
[3] 杨磊,孙雅军.传统教学法改革的几点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5(5):26.
[4] 宋新书.从传统型教学到现代型教学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5(5:)1-3.
[5] 乔青,佟光明.基于问题学习模式在内科教学中的研究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3,6(3):31-32.
[6] 那静涛,沈彦祥.心血管内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0(10):2821-2822.
[7] 严红,彭淑梅,熊燕秀.综合教学模式在消化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4(2):176.
[8] 卢高峰,郑鹏远,唐芙爱.PBL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29(10):141-142.
[9] 高玉宏.课件教学在心律失常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19(7):191.
[10] 吴虹坤.分析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2013,9(3):153.
[11] 董桂霞.在内科教学中如何实现交往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1,10(5):58.
[12] 韦焕能.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内科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2,14(5):76-78.
[13] 王延辉,黎玉辉.内科学中提高记忆效率的教学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1,22(11):57-58.
[14] 王茵,张燕林.建构主义情景教学理论在临床内科教学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4(7):2321-2322.
以笔者从事设计教学的经验来看,在“现代标志设计”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由于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强烈影响,所以他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标志设计时,往往习惯首先从源于包豪斯基础教育体系的构成学出发,让学生去尝试作各种各样点、线、面、体的分割与组合,并且在设计完成的最后也大多只是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性。这样一种忽略了传统图形艺术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处理标志造形时也只是狭隘地从简化的字母、字体以及现代抽象形的角度来着手进行设计,这样设计的标志虽然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会比较强,但多了也就让人感觉缺乏中国的文化韵味和民族根基。因此,针对这一弊端,笔者想就“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与我国传统图形艺术的结合”这一问题略陈己见,以期共同探讨。
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先民就开始使用图形来传达思想与沟通感情,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与刻绘在崖壁上的岩石刻等等这一些不仅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理解与期盼,同时也成为了人类最早的图形艺术。中国的图形艺术不仅起源早,而且不断得到发展,虽然时快时慢,但从未中断,如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图形;春秋战国时期的蝌蚪文、梅花篆;汉代漆器上的凤形、唐代的宝相花纹以及后来出现的金文形态等。中国传统图形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们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既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又有多姿多彩的风貌,它们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些图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体系,这一体系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将传统图形艺术结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教学中,这是引导学生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但这样的一种结合,并不是指让学生对传统图形进行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而是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传统图形,让传统图形成为他们进行设计的一个新的创意点和启示点,从而设计出焕有生命力的中国型现代标志。而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的结合,笔者认为可以分别从传统图形的“形”、“意”、“势”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与沿用:
一、“形” 的提取与衍生
“形”一般指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与结构。中国传统图形是植根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他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求对称均齐的骨式。如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中国最原始、最基本的吉祥图形“太极纹”;由两个娃娃的头、身、手、足巧妙连接而形成的上、下、左、右都能看到四个娃娃的“四喜人纹”(图一);由五行、五方观念所形成的九宫格,米字格图形以及由鱼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鱼形文字和以车形特征构成其基本笔画的车形文字等。
将传统图形中的“形”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首先学会从传统图形中提取其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一些构成手段,如:打散、切割、错位、变异等方法,将这些提取的形元素再进行新的设计重组,最后再让学生将这种立足在传统图形原形上,而又对原形不断分解、转变和重构的衍生形糅合到标志的设计之中。这样设计出来的标志,不仅能够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又能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还能充分地表达标志所蕴涵的理念与个性。
将传统图形元素衍生后,再运用到现代的标志设计中,香港的设计大师靳棣强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的“靳棣强设计有限公司”的司标,就是在公司“以人为本”理念的同导下,采用了代表“同心双合,彼此相通”的“方胜”这一传统吉祥图形作为其基本框架。司标原形虽然取至“方胜”,但靳棣强先生敏锐的视觉感受力以及他对传统图形内涵气韵的深刻感悟力,使他没有对原形如实照搬,而是经过了形的提取、衍生和再造,使司标更加具有东方民族个性,也更加适应以后的展开使用,这对于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的启示!因此,陈汉民在评价该司标时说:“我认为靳先生这一设计之所以成功,其一,是民族性和现代感的结合,且自然贴切,无牵强之感;其二,司标注重理念,内含容量大,富有哲理,供人联想;其三,形象可变异性,而且应用很好。当然,这首先是原标的‘功劳’。”
同样,首都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将传统图形与现代构成表现技巧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很好范例。首都精神文明标志的基本元素为“天坛祈年殿”和“心”形。“天坛祈年殿”象征首都,“心”形体现精神文明的抽象含义。设计师李林运用现代构成中“图底转换”的手法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并在标志的顶部进行了形式美的处理,使“心”形凹处与“天坛祈年殿”顶部接合得自然而流畅,这样不仅使得标志的内涵得到了充分而又直观的表达,并且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表现效果。
二、“意”的沿用与延伸
从古至今,世世代代,人们之所以反反复复地描摹着同一个图形,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外形具有多么美好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传统图形后面,往往蕴藏着更多更深的吉祥意义。外在形态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方式,是内在涵义的外化和物化,所以最初只是源生于人们对自然和宗教崇拜的传统图形,经过时间的衍变,进而延伸出期盼“生命繁衍昌盛,生活富贵康乐”等许多美好象征意义来。
将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教学相结合,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提炼和创新传统图形的形,同时还要求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一起去探求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因为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的心存向往,这正如司徒虹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部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
如,中国传统图形——“盘长”,在民间它常结合 “方胜”图案来使用,并以此表达人们四环贯彻、一切通明的美好意愿,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就是采用了源于佛教八宝的“八吉祥”之一“盘长”的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该标志造型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同、处处顺畅之意;而标志中的10个空处则有圆圆满满和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讲,还是从偶数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流传的吉祥之气。
所以,将约定俗成,并已经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意”,沿用到标志所属公司的固有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理念精神,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现代标志设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靳棣强先生为荣华饼家设计的标志,同样也是沿用传统图形吉祥寓意的一个很好范例。创业于1950年的香港荣华饼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它标志的基本元素是方饼、牡丹花和明月。在标志中,“方饼”这一元素是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牡丹花”与“明月”都是传统图形,并且牡丹花给人雍容华贵的感觉,与明月一起也就有了花好月圆的吉祥意味。荣华二字是书法,这很重要,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中最辉煌的冠冕,它的构成不过是几种简单的墨色线条,然而确实是“造型之造型,抽象之抽象,动静之交汇,时空之凝聚,自我之至深至微的表现。”(李砚祖)。荣华饼家的"荣华"笔画有很多不规则的弧线,但很有特点,象牡丹花的花瓣。牡丹花图案通过修改、强化、重新造型,没有改变。金色的花,蓝色的饼,很中国,很传统,很吉祥,也很现代。
三、 势”的把握与承传
“势”通常指图形所蕴涵的气韵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态势和气氛,“势”能传达整个图形的精神。在传统图形“势”这一点上,特别要提到的还是中国的国粹——书法。书法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而得到启示,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与风格,如:大篆粗犷有力,写实豪放;小篆均圆柔婉,结构严谨;隶书端庄古雅;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活泼欢畅,气脉相通;草书飞动流转,风驰电掣。书法不仅有结构,更有笔势。结构仅仅是书法运笔的依据,而书法个性形态的形成还是靠其“笔不到而意到”的笔“势”。
把握与承传传统图形的“势”,并最终将其融合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是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结合的一个难点。对于传统图形艺术中“形”与“意”的沿用,学生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掌握,但这种沿用只能说是对传统图形艺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一种新的民族形式的创造,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在研究传统图形时能够摆脱其物化表面而深入到它们精神领域的内部。因为只有在深入领悟了传统图形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标志。
倍受世界瞩目的北京2008申奥标志可以说是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一个经典之作。该标志整体结构也是取自传统吉祥图案“盘长”,但可贵的是它没有对这一传统造型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书法中所特有的“笔不到而意到”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动势与意象,并籍以表达标志主题和传达人民的祝愿。
Long Island Aquarium是一个现代的水族用品公司,该公司的司标是由香港的设计师蔡永耀为其设计。因为是水族公司,所以标志的基本形便考虑为“鱼”的造型;又因为该企业是香港一家现代型企业,所以设计师便采用了公司名的首写字母“L”。“L”是运用中国书法中草书的技法书写而成,笔势所到之处,加上两点,便成了两条生动活泼,游戏水中的鱼。这样一种设计,将传统与现代巧妙结合在一起,十分具有代表性。
另外,中国邮政的标志也是很好地运用了传统图形中的“势”。中国邮政的标志,其基本元素是中国古写的“中”字,在此基础上,设计师根据我国古代“鸿雁传书”这一典故,将大雁飞行的动势融入到标志的造型中。该标志以横与直的平行线为主构成,形与势互相结合、归纳变化,表达了服务与千家万户的企业宗旨,以及快捷、准确、安全、无处不达的企业形象。
最后,将现代标志的设计与传统图形艺术相结合,教师还应该告戒学生,应用传统图形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因为:
第一、在传统图形艺术中并非所有的内容都是好的。因为,中国传统图形艺术萌发于人类童年时期,成长和发展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所以,它有着从封建社会的母胎中带出来的印记。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些传统图形也存在有迷信、落后的糟粕成分。要将传统图形艺术运用到现代的标志设计之中,就应该要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去伪存真,让其具有民族性、现实性的一面得以弘扬光大。
一、立足文化精髓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推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教育,必须明晰一个重点,即推广发扬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具体的推广的形式要秉持多层次、多样性。因此,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教育的推广,必须立足传统文化的精髓。具体来讲,要在梳理和总结民间剪纸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一文化精髓的发展特质,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其内涵,从而有效降低教育推广过程中的难度,提升推广的具体效果。另外,还需要注意民间剪纸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交融性,在分析其共同特质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吸收不同艺术形式的特色,取长补短,助力推广。
以笔者所在地区的某中职学校为例,进行简要说明。该学校坚持“文化立校”的宗旨,其文化的内涵除了特色学校文化外,还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诸多举措中,鲜明的体现出其对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教育的重视。笔者通过针对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推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教育举措的调研发现,该学校十分注重对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精髓的梳理和理解,专门组织教师力量,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特色进行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华总结,有效融入到了推广过程中,成效显著。
二、提升主题内涵
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其主题内涵是关键因素,同样,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推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教育,亦需要注重和提升民间剪纸的主体性内涵。民间剪纸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式,鲜明的主题是其必须具备的元素之一。具体来讲,主题内涵的提升,可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深入挖掘现有主题,可从历史、生活等诸多层面着;二是积极进行创新,形成新的主题,可紧密围绕时展大势,与时俱进,结合热点,进行主题凝练和创造。提升主题内涵,不仅仅有利于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推广,其更是发扬传统文化、创新传统艺术的重要举措。
本部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学校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助教师进行剪纸艺术主题内涵的提升,并鼓励创新。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学校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主题形成了深层次的梳理和凝练,内涵较为丰富,主要包括民俗主题、生命主题、抗战主题、祈福主题、景观主题等,同时,学校还鼓励创新,学校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密切社会联系,出现了航天主题、网络主题等不同内涵的创造。这些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民间剪纸的学习动机,推动了该项艺术的普及程度。
三、增进知识技能
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影响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推广效果的直接因素。鉴于其重要性,必须加强剪纸艺术的知识技能培训。该项技能的培训,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了解剪纸艺术的核心理念,这是学会知识技能的前提;二是积极进行剪纸艺术创造活动,这是学会知识技能的关键,是搭建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平?_;三是进行榜样示范效应。在学生剪纸艺术的知识技能培训中,教师需要发挥示范效应;当培训对象转变为教师时,需要真正剪纸从业者给予操作示范和原理讲解。
本部分以笔者自身教学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培训机会,笔者曾数次参加剪纸艺术培训,在学习中具备了较好的剪纸知识和技能,这为笔者自身教学奠定了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树立了三个理念:剪纸知识需要学习、剪纸技能需要练习、剪纸需要创新和传承。因此,笔者从剪纸艺术发展历史、工具及其相关的艺术(如染纸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论层面学会知识。同时,笔者会发挥示范效应,帮助学生学会操作技能,从实践层面练习剪纸。另外,笔者会向学生传授艺术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树立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拓宽活动体系
活动作为民间剪纸艺术教育的载体,对于其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推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积极拓宽活动体系,发挥其成效和功能,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推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教育不可忽视的一方面。具体来讲,活动体系的拓宽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活动思路的拓宽,即要实现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的转表、剪纸课堂教学向生活体验教学的转变。二是活动评价的拓宽,即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评价体系,实现多向评价体系。三是活动资源的拓宽,即充分挖掘地域资源,融入其中,助力活动开展。
福楼拜说:“越要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化也要艺术化。”作为艺术性和科学性都较强的语文学科,其改革主要表现在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现代教育技术的应运而生,彻底改变了依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活力。
不过,在教学中,教师适当的与学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整堂课都利用多媒体教学,势必会造成视觉疲劳,往往会适得其反。皮亚杰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提到:“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因而,不能因为多媒体的出现,让教师和学生“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
二、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手法的结合
在课堂中,学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做到将现代多媒体的运用与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先入为主与自我感悟相结合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任何事都要有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或使学生感到新、奇,对新课产生兴趣,从而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或使新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显著。如教学《》课题时,笔者采用歌曲、朗诵的形式导入,让学生们从节奏的快慢中了解当时的处境,从朗读重音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辟,学生们很快进入了佳境,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光靠听一遍朗诵,学生很难理解教材,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仿读,美读,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与作者的真实对话。
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进行赏析评点,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现实的不允许,局限了“行”,学生只能从书上了解知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于是笔者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认真去分析,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悟,在阅读经典时,让学生随时以随笔的形式写赏析,写感悟,写时评。例如,读泰戈尔的哲理诗《飞鸟集》,在这本诗集中诗人通过拟人手法,借助自然万物阐述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在感受美的语言的同时思考诗句所阐述的哲理,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二)留有空白与主动呈现相结合
如今的课程内容简洁、明了、有条理、新颖,增加了学生和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部分,使课程内容更加具体,更富有生活气息,因而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白板的直观性及形象性优势,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无意识活动转向积极主动的有意识活动。讲鲁迅的散文《雪》,根据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雪景,笔者挑选了几幅描写雪景的画面,让同学们在欣赏之余,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同学们看完之后所写的文字,让笔者不得不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而喝彩。
笔者在注重学生形象思维发挥的同时,也给学生“留白”,让他们能及时“反思”,通过动笔,训练他们的写作、表述能力。
(三)引导发现与自我诊断相结合
复习课重在引导学生把各类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白板形象性呈现方便了学生在已知的概念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如复习小说单元,笔者先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进行罗列,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各人物形象和主题进行思考和比较,然后做出独立结论。这样课上缩短了流程,通过比较加深了印象。
但一味地运用白板形象化的呈现,学生缺少了巩固提升的过程。,复习课中,教师重难点的突出尤为重要,此时教师的讲解也不能完全忽视,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既巩固旧知,同时又通过系统内容提升能力,把已学知识讲出新意,讲出规律,讲出知识的整体构建,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否则一直让他们处于优势,他们反而感觉不到成就感,进而有所懈怠。因此在复习课教学时,既要让学生有挫折感,又要让他们有成就感。
(四)分层要求与当堂反馈相结合
在练习讲评课中,白板和投影仪有利于拓展延伸,举一反三。分层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标明,让同学们在做题时能一目了然。同时做到当堂矫正、当堂了解,不仅让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了自信,又让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得到训练。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撑
1.1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的有效支撑
1.1.1 信息技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并不完全代表课程,必须着力校本开发,网络资源浩瀚无边,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可以突破书本有限的知识,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孤立的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数学史,数学家,数学应用等。又如:艺术中的数学,商标设计与几何图形等等。极大地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理念与开拓创新精神。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资源,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组为已用,这无疑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1.1.2信息技术对知识结构的整合优化
高中数学的各章节形成了知识结构的纵横体系,每章讲完后都要进行知识总结。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只能将知识罗列起来,形成线性结构,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用powerpoint即可变为多媒化的超级链接结构形式,按照网状结构非线性地整合全章知识。高中数学新课程是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向量与三角、几何与代数的联系等等。讲解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或网络架构,把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1.2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的有效支撑,可喜的释解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困境
1.2.1使抽象静止的教材内容形象直观的动起来,有效分解和突破难点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难点、重点主要靠教师讲解、启发、分析,学生理解的程度如何,关键看个人能力,而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有效分解和突破教学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借助先进的数学软件,使学生一动就清楚明白,一看就豁然开朗。从感觉到理解,从意会到表达,从抽象到具体,从猜想到证明,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利用先进的数学CAI软件可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使学生理解更深刻。
1.2.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解放教师的繁重艰施,更多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特点,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重点应研究四个方面:①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②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③精心设计安排练习;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电教手段的应用,可以节约传统的板书、画图等的时间,从时间上使有限的课堂40分钟"变长"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一些优秀的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函数作图器等等,利用这些软件提供的平台对高中数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极大的解放教师的繁重艰施,其效果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个案:讲授幂函数一节时,采用了《几何画板》教学的尝试。由于幂函数图象错综复杂,有11种之多,传统的讲授要列表作图再归纳,费时费力。而《几何画板》软件画图简易,方便快捷。首先,提出教学目标,第一阶段是根据幂函数y=xα,指数的不同取值归纳出幂函数的图象种类,第二阶段是归纳幂函数性质。笔者只要键入不同的α值,图象立刻出现,一时间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涨。很快有同学发现指数取奇偶数、指数取正负数时图象均是不同类型,接着,又有同学发现指数取小数(分数)对图象的影响等等。学生通过自已的探索,并观察思考,印象深刻,回味久远,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便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与学生一同学习的合作者。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实际课堂教学的某种短绌
2.1信息技术本身对数学学科的教学存有天生的不足与普及化的瓶颈。
数学的综合解题教学无疑要突出理性抽象思维,要暴露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要展现逻辑推理、转化代换等解题技能机巧,可不断切换和闪现的媒体屏幕显然会存在着她天生的不足,这一点还得依托于传统教学导疑启发、手写板画、凝注沉思的方式方法,而且多媒体信息系统的配置规格和专业应用软件在课件制作、演示操作、针对性和兼容性上的人性化工具化程度都给信息技术在实际数学课堂中的普及实施带来一定的制约瓶颈。因此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必须有高度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功力本领和开拓进取精神作为课程目标实施的前提保障。
2.2部分教学课件等同于“电子读物”,完全代替了教师的教学。
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教学课件后,往往教师将许多东西都呈现给了学生,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容量大,其实是课件演示完全代替了教师的教学。更有甚者,只是利用课件代替大量板书,仍使用“满堂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繁杂的知识,没有真正实现记忆过程,繁荣之后呈现出比传统教学还差的教学效果。
2.3部分教学课件展示了完美的教学内容,却无意识地制约了学生的想象。
课件中优美的画面为学生优化了视觉环境;课件中完美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水平的高深;课件整体设计的和谐让人感觉是一种享受,可这些完美教学内容甚至是科学严谨的结果,在40分钟内快速展现于学生眼前,将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想象,违背新课程的主干非线性原则,限制住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完全陷入无条件接受的漩涡,仅将教学内容记忆为定式。这不是完全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吗?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新课程目标体系有效实施的必然结晶
一、“现代教育”是与“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的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概念。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概念。认为以他为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现代教育”,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则属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思想,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是接受知识、掌握本领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则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和生长,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生长、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在教学方面,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强调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儿童的亲身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要求用这新的“三中心”来取代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教育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教育的特征。要强调的是,杜威本人并没有把“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当作特定概念而加以限制和约束,没有说“传统教育”只能指代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的教育主张,“现代教育”只能指代以他本人(杜威)为代表的教育主张;而是呼吁人们把这两个术语作为普通名词来使用,赋予更加广泛的涵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教育”或者“传统的教育”,不仅指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和主张,而是指一切旧的、过时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主张和实践。同理,“现代教育”或“现代的教育”,也不仅仅指的是以杜威为首的教育理论或主张,而是指一切新的、先进的、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主张和实践。
二、“现代教育”是与“古代教育”相对而言的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完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人类的教育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代教育诞生了。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是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同水平的教育,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教育上不同表现。现代教育建立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水平上,适应于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古代教育建立在以青铜器和铁器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水平上,适用于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与古代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普及性、科学性、生产性和世俗性等等特点。———从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古代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禁脔,单纯地为统治阶级服务,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阶级的接班人;而现代教育则打破了统治阶级的垄断,不再单纯地为统治阶级服务。现代资本主义教育不但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新的统治者,而且要把劳动者的子弟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劳动者,现代社会主义教育则把全体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教育者来看,古代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是中小官吏、教会教士和不第文人,而现代教育的教育者则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教师。———从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来看,古代教育的对象主要地是统治阶级上层子弟,而现代教育的教育对象则是社会的全体成员。———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主要是“统治术”的教育,在西方是“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中国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现代教育则主要是普通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及现代生产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技能。———从教育手段来看,古代教育是笔墨纸砚、粉笔黑板,而现代教育则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卫星电视教育和互联网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教育方法来看,古代教育主要的是口耳相传、死记硬背;而现代教育则有多样化的方法。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锻炼为主的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社会实践活动法,以研究探索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暗示教学、情景教学等。———从教育管理制度来看,古代教育往往是政教合一、宗教与教育不分;而现代教育则是有独立的教育行政体系。———从学校教育制度来看,古代教育往往是由比较简单而互不联系的几种学校来实施;现代教育则由多层次、多类型、具有完整结构的学校系统来实施。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不同特征,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作用。也反映了教育的生产性,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性。
三、“现代教育”是与“近代教育”相对而言的
通常,我们把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这270多年的历史称为世界近代史,把从1840年到1919年这80年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教育就被称为近代教育,其后的教育就称之为现代教育。在这里,现代教育是近代教育的自然延伸,是近代教育的扩充、丰富和发展。所以,现代教育和近代教育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相对于近代教育,在程度和水平上则有很大的差异。———教育普及的程度更高、范围更大、年限更长。从普及的程度来说,现代教育打破了近代教育仅普及小学的限制,逐渐普及了初中、高中,甚至要“普及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普遍建立,使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儿童少年普遍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洗礼。———教育的民主化程度在日益提高。随着“受教育权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等观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和“综合学校”运动的轰轰烈烈展开,资本主义国家学校的“双轨制”逐渐向“单轨制”过渡,世界范围的教育民主化程度在不断地提高。———教育的宗教性不断减弱,世俗性不断加强。教会被彻底地赶出了教育领域。———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出现了所谓的“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也使学校教育的内容不断充实,更加丰富。———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从“兰-贝制”到师范学校的建立,从单一的师范学校发展为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从师范教育的“专门化”到师范教育的“非专门化”,培养和培训教师的机构越来越多,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教育手段更加现代化。电脑网络的迅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带来了人类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彻底革命。———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日趋完善。
四、“现代教育”是与“当代教育”相对而言的
通常,人们把“二战”之后称为当代,我们中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称为当代。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教育也就被称之为“当代教育”。当人们把“现代教育”与“当代教育”相提并论的时候,“现代教育”就是一个特指的概念,仅指从1919年到1949年或1917年到1945年的中外教育。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的确,“二战”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原子能、计算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人类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适应社会变革需求,改革教育内容、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战后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可以看出,“当代教育”仍然是一种探索中的教育,是一种尚未定型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了生机而又没有充分展露其特征的教育。
五、“现代教育”就是最新的教育
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现代教育”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既未与“古代教育”相对应,也未与“近代教育”或“当代教育”相对应,而是泛指最新的教育或最先进的教育,或指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研究和组织实施的教育,是新近、最时兴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教育”其实也就是“当代教育”的代称。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教育”有着许多“别称”:21世纪教育,新时期教育,转型期教育等等。现代教育就是一个进行时。
六、“现代教育”就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教育
往往,当人们在谈论现代教育应当如何如何的时候,其实谈论的就是未来的教育或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谈论的是教育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里人们所说的“现代教育”,其实指的也就是“现代化教育”或“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或未来的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充实丰富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原有的现代化标准实现了,又有新的现代化标准提出来。人类就处于实现现代化的不断奋斗之中。因此,现代化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现代化的教育或现代教育,就是理想的教育,最为美好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教育”也就是“未来教育”或“理想教育”的代称。
论文摘要:改变高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有效方式是开展实践性教学,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配合,才能真正实现。
一、引言
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长期以来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师向学生陈述知识,重复教材观念;学生的任务是记忆和考试时背书。这种教学方式在高校也普遍存在,教学走进了陶行知所说的“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死胡同[1]。高校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现代教育的理论素质,而另一方面却仍然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在实施教学。
当前,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顺利推进,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给高校教师教育也带来了新挑战,要求师范生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施现代教学的能力。而高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师范生对教育理论课程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难以掌握教育理论、形成教育技能。甚至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得到的必然还是传统教育经验和能力,这样的高师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将无法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不可否认,高校教育理论课程与高校其他的理论课程一样,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相当严重,开展实践性教学就是有效解决传统教育“重理论、轻能力”的有效方式。如何开展高校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对广大高校教育理论课程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探索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
1.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要求。
2007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十一五”期间,切实把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抓上去。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教师,正是具体落实“质量工程”的要求。[2]
2.有利于改革当前高校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弊端。
高校本科教育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直接导致目前本科教育“重学术,轻技术,重知而轻行,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弊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差、发展的潜力低等现象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从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转向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社会大量需要各种专业性、应用型的实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分工对各层次和各行业的专业人才的需要。这些都要求高校教育理论课程要开展实践性教学。
3.是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的必然要求
教师是专门培养人的职业,不仅要有比一般人丰富和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作为自己实施教育教学的原材料,而且更需要掌握一般社会成员不需要或不必系统了解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规律。只有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赢得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
教师专业化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能力、专业态度、专业精神、专业伦理和道德等多方面。教师专业化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师范毕业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还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才能在将来成正成为具有专业化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教师。可见,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合格教师不可缺少的环节。[3]
4.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实现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很深,素质教育名存实亡,要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任务非常艰巨。但同时,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基础教育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又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为此,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实践性教学模式正在被广泛推广,加强实践性教学将有效地改变我国当前教育的弊端。[4]
基础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师资。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有教师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而实践性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指导现代教育下的实践教学,很容易使实践教学变质为“应试”活动。高校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必将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合格老师不可忽视的重要做法,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三、教育理论课程如何开展实践性教学
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课题,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多方面的配合,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才能真正实现。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要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必须进行转变。这方面要注意解决两个问题:
1.教师怎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负责地学习,教师就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寻找知识,让大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更多的事情。
2.怎样把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变为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中,不是简单地学生多做、教师少做,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设计课堂之外的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研究过程,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做学术研究。
(二)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要注意应用现代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分调动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而其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应推广应用的教学模式有:
1.研究性学习。包括课内和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教育理论课程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2.问题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甚至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3.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讲授式的教学中,学生的任务就是上课、作业、考试。学生没有具体的任务,学习也就没有动力。教育理论课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要设计科学、合理、具体的教学任务,并使之成为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学习目标。
4.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解决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研究将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选用不同的案例。
(三)改变教学效果评价的单一形式
教学效果评价活动实质上是教学的继续,是教师深层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不同的评价,对大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现代的教学评价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目前的教学评价过分重视考试以及分数,缺少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利于调动在学生参与到实践性教学中来。
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应该做以下的改革:
1.评价内容研究。评价要多元化,不仅测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能体现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等。
2.形成性评价研究。用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参加实践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生参与评价研究。加强大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地位,通过评价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四)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保障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
高校教学设施的改善,是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物质保障。
1.要建立健全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标志,要让所有学生能够参与互联网络的学习。
2.要有足够的图书资料,满足学生查找资料的要求。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传统的报纸、杂志是教育理论课程开展实践性教学基本手段,必须培养学生利用传统教育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让学生形成网络学习的正确策略。网络是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平台,要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有益工具,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而不是被其毒害。
四、结论
开展教育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是改革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有效形式,是培养合格教师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开展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调动教师、学生、学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从而让高师生掌握现代教育的理论,培养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从事现代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教高〔2007〕1号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2007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