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

第1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论文摘要】本着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在从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对高职酒店管理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对这些方法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职业化教学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推广。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实现被教育对象的顺利就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能够掌握所学领域比较实用的操作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何让受教育者达到行业要求。就成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大多数高职人才的培养都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毕业时既没有技能优势,在理论上也远不如本科生,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高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从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笔者发现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乐于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做一个标准的职业化酒店人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一套方法,并在运用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将其定义为职业化教学法。下面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职业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以阐述。

一、设定教学目标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具有餐饮服务的常识(中、西菜点知识,酒水知识等),具备对客服务的意识(重视服务的价值,即笔者曾提过的“服务为王”的价值观)。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托盘、斟酒、折花、摆台、接受预定、引领入座、点菜、上菜、分菜及结账等),能处理餐饮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例如,餐前小会、分工及处理顾客投诉等),拥有餐饮服务者的气质(站姿、走姿、谈吐及基本的肢体语言等)。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实现在东部沿海的中高级涉外酒店餐饮部门就业。并具备一定的成长空间。

这些目标中有些需要在课堂上着重强化.有些则要求学生课后的自我巩固;有些需要教师利用案例加以诠释,有些则要求学生亲身体会。因此,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知识技能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二、几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分析

(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理论知识

这种方式目前仍为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非常被动地吸收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得原本有趣的专业课程变成了睡觉时间。据了解,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有两大原因:一是自身不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因而无法传授给学生:二是学校缺乏实训条件,也只好做无米之炊。

(二)盲目使用多媒体,大量地填充影像资料

最近几年.多媒体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推动教学互动的有效教学手段,于是不少教师和学校对多媒体教学趋之若鹜,不根据专业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把原来的文字榜书内容敲上去。有些则填充大量图片,还有的干脆成了电影欣赏课。当然,也不乏运用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还是流于表象。

(三)机械运用案例分析,像在培养阅读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非常缺乏,有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在从事教学时只好从理论到理论。特别是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教师分析案例空洞无力,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主要表现为案例教学针对性不强,无法体现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教师仅对案例文字进行分析,不能延伸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去,尤其在案例中事件的处理上,仅凭想当然的分析。这种乌托邦式的职业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尤其是对应变能力的增强没有发挥作用。有些教师甚至把案例当堂拿出来让学生阅读分析.俨然成了阅读课.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职业化教学法的运用

(一)讲解知识要领,演示服务技能

按照“理论够用”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然后演示服务技能。例如,在讲到西餐摆台操作技能时,教师先讲解西餐服务与中餐服务的异同,然后把西餐摆台所需的餐具展示给学生.并告知每种餐具的摆放位置、先后顺序及相关要求,接着由教师亲自演示两遍给学生观看(其中,第一遍会按照标准操作摆台,并逐一解说要领,当学生完全看清楚后.第二遍则会有选择地在某几个操作上出现偏差,让学生找出问题),最后再总结摆台的要领.并编成口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记牢。

(二)练习操作技能,逐个纠偏达标

当讲解完一项操作技能后,要求学生课后去体会,在下一次课堂上,学生需要在教师面前练习操作。练习一定时间后,教师逐一审核,指出不足的地方,讲解纠正的方法,并挑出其中几位较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帮助不达标的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这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都处在比较放松的状态,更容易纠正提高;另一方面,对于较优秀的学生,则可以培养其基层督导的沟通能力),每一项操作技能结束练习之前。教师再逐一审核,并考评打分。计入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端正态度,认真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标。

(三)分组模拟演练。融汇职业精神

模拟演练是酒店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模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酒店职业精神。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该项目结束后告知学生下次课堂演练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并安排各组学生提前到附近酒店参观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并练习。演练课上,每组学生就是该项目的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该项目的全部流程。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餐饮对客服务过程时,小组中的成员分别扮演迎宾、服务员、收银员、基层督导员等角色,由另一小组成员扮演顾客,如此循环。表演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分别提出提出本小组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四)案例讨论分析,培育管理思维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能力,尤其是对统筹管理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在前面基础知识讲解和大量技能实训基础上,科学地安排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案例分析课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并总结出本小组的意见,由其中一位代表发言。各小组发言结束,教师解答学生提问(主要是解答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疑惑的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分析问题方式,懂得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实施案例教学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提前至少一周将文字案例印发给学生,或提前一周将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二是案例的内容应该与前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相符。

(五)专项技能竞赛,重点突破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经验学科.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高,学生在毕业上岗前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第2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必要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组织和技术以及数学和计算机模型对运营管理、组织管理和技术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数学、计算机、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学、国际金融与贸易等管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定量分析、决策、管理沟通和组织实施的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②具有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④熟悉有关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⑤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对策理论与模型、知识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理论与技术、供应链管理是当前国外主要的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方面的成果将大量出现;风险管理、预测理论与技术、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管理科学思想与管理理论在国内有较强的应用背景,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院校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有两个显著特点:

(1)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都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及理论应用;

(2)重点综合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工程应用,更重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并以此为发展重点方向;财经类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偏财经应用,更重视本学科方法在财经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目前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广西财经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被评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在国内、区内同学科中,本学科的优势集中体现在理论应用的领域及其应用的方法、研究领域和地域相结合、研究方向独具特色等方面。学科针对我区学科点在广西新兴、急需研究领域布局的缺失,依托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的学科优势,将管理科学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应用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实施以产学研协同驱动、项目协同驱动、团队协同驱动、成果协同共享的研究模式开展交叉应用性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商贸物流管理方向研究水平居全区前列。学科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基地一中心”、西江经济带、资源富集区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已建成的中国物流学会全国首批“产学研基地”、自治区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共建的20余家产学研基地;已经在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发展问题、西江经济带系统性融资问题、基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问题、深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投资与环境关系问题、综合运用“3S”集成技术(RS/GIS/GPS)实现物流信息化的问题等领域取得了区内领先的研究成果。

三、学科发展的契机

目前,制约广西发展的一大瓶颈是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缺乏既掌握定量分析工具,又精通经济、管理理论,能够用定量分析工具深入分析并解决经济管理活动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一些新兴产业(如物流业与信息服务业等)中,区内只有少数高校设有硕士点,每年培养的人数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自治区党委工作布置,结合我校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特色,我校拟建设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置的5个研究方向(商贸物流管理、资源环境管理、财经智能信息处理、工程造价管理、区域发展理论优化与方法)充分考虑了广西的现状及未来的前进道路,考虑了广西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考虑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是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党委今后经济建设的切实举措。

四、学科今后的发展潜力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下:

一是强调学科方向与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实际的相结合。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所设置的4个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地域性,且都是广西建设与发展中急需的,能够填补广西目前在这些方向上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的空白。因此,无论是在学科本身的理论发展还是在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上,我校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都有着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二是强调学科融合和以管理科学方法论研究为导向的学科本质特征。由工商管理系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系联合建设,有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作为支撑,在4个研究方向上都强调管理科学的方法论研究,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

三是在学科发展中,突出学科研究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一系列的学科新增长点,给我校相关管理学科领域提供新的有效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新的管理平台,提供新的应用示范。

五、就业方向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适应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计算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2)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在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合资类与外向型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机关、其它社会经济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营销管理部门、物流管理部门、计算机中心等相关部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运营等管理工作。

(3)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率进入了前20名。工程管理的对象是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或者桥梁建设、船舶建设。管理的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如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及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如,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评估、房地产营销、房地产投资与融资、房地产估价;投资与造价管理,如,编制招标、投标文件,评定投标书,编制和审核工程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和决算;国际工程管理,如,国际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合同管理、投资与融资。

(4)工业工程专业方向。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梅世强;齐二石;王雪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概念及其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02期

[2]张顺堂;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研究热点与选题[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张玲玲;刘作仪;李若筠;房勇;杨涛;张超;杨晓光;汪寿阳;;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1期

[4]杨乃定;影响我国管理学科发展的环境障碍分析及对策[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

作者简介:

第3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字:管理科学 结构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1管理科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科学,指的是对人类的各项社会以及各领域的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方法进行组织、控制甚至协调的综合性科学。真正意义上来说,管理科学并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现代软科学或者交叉科学当中的学科群,是各种管理学科的总称。

管理,其实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对自身和社会活动进行有目的的组织、

控制和调节的行为与过程。

2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

对于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的划分,不同的依据,就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撰写的《管理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就将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划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基础理论性学科、技术方法性学科以及实际应用性学科;而将管理科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作为划分依据的话,管理科学又可以被划分为三大基础和三大层次,分别又是:以数学、经济学和心理学为基础,以管理基础、智能管理和战略管理为层次。数学是管理科学当中数量分析方法的基础,最为经常性使用的是统计学、组合数学、数学规划、随机过程、模糊数学等等;经济学是管理科学体系当中各种各样决策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最为经常性利用到的则是:理论经济学,主要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等等;心理学则是用于研究人人们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的科学,在管理科学体系当中,主要是用来研究人际关系并且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的主要依据,最为经常性使用的有工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等;对于三大层次而言,管理基础是管理科学体系当中,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共性的基础性理论以及基本性的技术,主要囊括了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管理会计学、管理组织学以及管理史等等学科;职能管理则是把管理基础和特定的管理职能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像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以及公共行政管理等等都是很好的证明;战略管理,指的是战略的制定以及相应的实施,一方面,它以管理基础和职能管理作为根本性的基础,另一方面,它还包含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3管理科学的发展重点范围分析

就现在整个管理科学发展的大方向上来看,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传统性质上以运筹学为代表的定量性质的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以及行为科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结合;利用相对而言复杂、科学的方法对组织内部的各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寻找组织发展以及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从而使管理组织更加适应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绩效。由此可见管理科学就管理基础和方法上的发展重点范围是:

不确定型决策理论和方法方面: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决策的过程当中,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决策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伴随着决策而生的风险性也越来越高。就不确定型的决策问题而言,人类更多的还是依靠现行状况下所掌握的客观事实以及经验来进行决策,其中也不乏存在依据主观的判断力甚至是主观性推理进行的。由此可见,发展数据挖掘以及知识挖掘等技术,不断地对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设计更新和技术性实施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注重对于人类的判断以及推理过程的研究,做到启发式的学习,以达到自主性学习的终极效果。这一过程中,对于非理性因素以及非制度性因素对于决策者的决策行为的影响的研究尤为重要。

群决策理论和方法方面:由于有些决策所带来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带有一定的延展性,所以,使得群决策不仅需要依靠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同的知识甚至经验的人类组合形成相应的群体来进行辅决策,而且需要和与决策影响可能会产生关联的,参与到决策,这就要求有发展性两类群决策理论进行支持:协同决策:参与决策的决策者们的目标一致,个体与个体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的利益冲突,只是由于个体间的知识以及经验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意见,通过一定程度上的交流就可以逐步,从而达到最优决策;这就对如何把分散性的意见集中起来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要求,目的是为了达到集体的最优的决策。妥协决策:参与决策的决策者的目标并不一致,并且个体与个体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这个时候更多的是希望得到每一个参与决策的个体都能够接受的决策。这就对如何运用合作对策理论找出妥协点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在整个的群决策过程当中,还应该要考虑每一决策参与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以及各自在决策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从而有效防止权威效应以及从众心理造成的最优决策点的漂移。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方面:在决策过程当中,为了得到相对满意的决策结果,一方面,需要依据运筹学等一系列的定量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兼顾信息以及人的行为等定性的变量因素的影响。

宏观性质与微观行为方面:由于复杂科学对于传统性质的经济学理论提出的挑战,使得经济不再是市场稳定、供求均衡导致的结果,而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的个体在不稳定的状况下不断调整得到的全新的关系:每一个体根据自身对于未来的预测以及除本身以外的个体的反应采取一定的行为措施,从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适应,从而最终导致了新的经济结构和模式的出现,使得经济的机构、行为以及技术得到不断地更新和重组。

其实,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和基础,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相互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组织作用才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性质的推动力。企业管理一直是西方管理科学研究的大方向。由于我们国家正处于传统性质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成为重中之重。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讲,实现股权多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

企业管理重点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金字塔的最高层以及首要任务,就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而言,它有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两方面的内容。在企业制定管理战略的时候,首先要确定的是企业管理的目标,其次,需要对企业管理的环境和资源进行分析。而在管理的实施过程当中,则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变化情况,适时适量地对管理战略进行微型调整。

企业管理组织的重建和结构调整方面:企业管理组织的重建,指的是对企业的整体流程、组织结构、管理系统等大方向进行根本性质上的重新建设。就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对企业的管理系统重新进行综合性质的集成化,从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以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为依据,组织结构并不仅仅是依据企业领导的个人威信形成的,这其中组织文化因素的影响、企业内部个体成员之间权力分配的相互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力的综合,才最终导致了最终结果的妥协。其实,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在整体的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是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更新而不断进步的。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组织,在相对而言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对外部的、准确的、及时性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决策,从而迅速做出反应,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是自身企业能够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迁。

管理上的方面:企业发展的竞争,追溯根源其实就是企业管理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企业开始认识到单纯、过度的强调竞争的企业管理思维的定式化缺陷,为了企业管理方面的不断创新以及长远发展,企业开始了管理上的之路——实现管理上的战略联盟关系。

公共管理的产生相对而言,微秒至极。它是在西方国家,管理科学被利用于政府管理后的产物,它近似于行政管理,但又高于行政管理,范围更是远远超过行政管理。管理科学和政治科学的完美结合又导致了政策科学的孕育和发展,它主要是用通过管理科学作为方法,改善整体的政策的制定的体制以及相应的过程。就我们国家而言,一般情况之下都是把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放入软科学的范围之内,而在国内外研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的情况之下,就软科学的定义方面,仍然没有办法能够达成共识,有学者曾经提出过这样的一种说法:软科学,它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质的学科,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复杂型的社会、经济、技术、科技,同时也包括了组织、计划、控制、协调、交流等等许许多多的方面的问题,然而它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给各种各样的不同类型甚至是不同的层次的、不同性质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的依据。由此可见,软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综上所述,对于软科学的研究应当要针对各个决策参与者们所关心的问题所在,从诸如探讨的理论基础、现有的中外经验、整体设计的完整性、实施难易程度的分析等方方面面,对各个决策参与者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4小结:

综上所述,制定管理科学的发展的重点范围的根本目的是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根本上科学、有效性的管理我国的社会发展。通俗而言,就是增加管理系统的有序性。通过对管理科学学科的结构以及管理科学学科发展的重点范围的分析,从而推动我们国家管理科学的不断改革以及完善,最终让我们国家的管理系统以及管理科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都能够达到一个全新的、有序的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 乌家培.未来管理的五大趋势[J].管理科学文摘,2000(l).

[2] 乌家培.论管理科学的发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2(6).

[3] 王续混,丁荃.管理科学学科结构及其发展态势[J].学术交流,2001(I).

[4] 郭菊娥,席酉民.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剖析[J].管理学报,2004.17(4).

第4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随着现代管理学的发展遭遇瓶颈,人们开始从哲学层面重新审视管理学,这也使得管理哲学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近年来,管理哲学因其特殊的理论视角和现实意义,越发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但与此同时,由于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管理哲学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困境。本文对管理哲学的概念及必要性进行论述,并试图针对管理哲学的发展困境及出路展开探讨。

管理哲学必要性困境及出路

一、管理哲学究竟是什么

“管理哲学”一词最早见于1923年出版的谢尔登的著作《管理哲学》中,谢尔登针对当时管理领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进行反思,将哲学引入管理中并试图从根本上对工业管理进行理解,只不过他并没有进行纯哲理分析,也没有系统地论述过管理哲学的元理论。但其思想对于管理哲学的发展是有助益的,他的贡献在于冲破了当时广泛普及的、但较为僵化的“科学管理”,并对管理问题进行哲学反思。他认为管理应具有科学原则与伦理原则。管理应依靠科学方法,但管理本身并不是科学而仅仅把科学方法当工具,管理还有更根本的目的。他认为用哲学的思考能给管理带来“光明”的崇高信念,以拒斥当时工业制度给工业社会本身带来的“黑暗”状态。

纵观中西方对于管理哲学的定位,不难发现普遍呈现两种误区:将管理哲学简单地视为哲学在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管理学中哲学问题的研究。事实上,我们真正提倡的管理哲学应该是对管理学和哲学的双重改造,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哲学致力于对管理学的自身发展提供合理性的辩护和研究方向上的价值判断。

二、我们是否需要管理哲学

在人类的科学和文化史上,管理学呈现出一种迅猛的发展趋势,但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仅仅凭借现有的管理理论是不足以解决这些纷繁复杂的问题的,而哲学层面的思考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问题则大有裨益,这也正是我们为何需要管理哲学的原因所在。管理哲学的出场,标志着对管理科学时代的“否定”与超越。随着管理实践的深入以及对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反思,管理科学的缺陷将会日益突显,因此对现代管理内涵进行重新确认,从而实现管理思维的转换与管理价值的设定,正是管理哲学超越管理科学的意义所在。

(一)管理哲学是解决“丛林之势”的突破口

尽管各种不同的管理理论构成了看似繁荣的“管理学丛林”现象,但表面的繁荣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管理学进一步发展的困惑,光鲜背后呈现出的是管理思想的混乱。由于缺乏对管理进行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因此现代管理理论陷入了“管理无定式”的深渊之中。而管理哲学的基本功能不仅仅在于“批判”,更多的是在于构建出一套适应当代复杂易变环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因此发展管理哲学极有可能成为解决现代管理学危机的突破口。

(二)管理哲学可以对功利化的目标进行反思

管理学在近代归纳主义影响下变得片面而又急功近利。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是围绕企业管理提出的,企业管理的功利导向要求管理研究集中注意于提高效率与利润最大化的方法上。所以,如何提高效率从而能在竞争中取胜理所当然地成为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现代管理理论的这种功利化的发展趋势只有通过哲学的反思,才能有所改变。

(三)管理哲学可以弥补管理科学的不足之处

管理哲学的研究对于促进管理科学的理论进步和提高实际管理活动的有效性,都会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尽管管理科学的理论多种多样,但是却无法解答价值层面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问题不会在与产生它的同一层面的答案里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仅仅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因此,管理科学的缺陷亟待更深哟蔚墓芾碚苎Ю床棺恪C挥泄芾碚苎У闹傅迹管理科学就失去了灵魂,因而是僵死的,不会对管理者有多大帮助;没有先进的管理哲学,管理科学就不能得到正确的利用,就不能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福祉。

(四)管理学的真正发展需要管理哲学的透视

从哲学层面思考管理问题,不但是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理论旨趣,而且也是管理实践者的不可或缺的价值追求。管理实践及其向理论的升华需要借助哲学思维,而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使管理哲学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为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科学,管理学不仅要借助管理科学来实现其经验性,同时更要通过发展管理哲学来实现管理科学由经验上升至理论的要求。只有管理哲学的创新,才能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进步提供正确的基础和方向。

三、管理哲学面临何种困境

管理哲学对于管理学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仅仅意识到其重要性还不足以促进管理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从中外管理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都处于一定的困境中,但由于中西管理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差异,因此两者又存在着不同的问题。

(一)西方管理哲学的困境

随着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管理理论也更加追求精确度和可操作性,量化管理也就成为了当今西方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逻辑实证主义的长期影响下,现代西方管理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科学和技术层面,颇有追逐功利和竞争的倾向,而缺乏哲学层面上的探讨。其对管理的科学性的过分追求导致了管理实践的机械化,而长期以来对管理哲学的忽视则正是造成管理学研究迷失在过分模型化、数理化的偏执之中从而无法走出“管理学丛林”的原因。

由于受传统科学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往的管理理论大都带有普遍真理的色彩,追求理论的普适性和最合理的原则、最优化的模式,但是真正在解决企业的具体问题时,却常常显得无能为力。尽管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新兴理论也表达了对这种机械管理模式的反叛,但在西方追求理性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引导下,人们或普遍热衷于数学建模,或囿于经验而使案例分析法大行其道,依然缺乏对现代管理学的全面而深刻的揭示,从而使得对现行管理理论的哲学反思成为当今管理研究中极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困境

现代西方社会是从企业出发认识管理的,而中国却是从哲学走向管理。虽然中国管理哲学起步较晚,但其更自然地接近管理哲学的本质。在这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管理哲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其困境源自于其哲学性的缺乏和研究对象的僭越,这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管理哲学学科基础的自足性。一方面,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起步晚且缺乏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故以现代化经济运作为背景的企业管理实践远远少于西方,而与之相应的企业管理理论则更显缺乏;另一方面相较于西方强调逻辑和客观理性的思维方式,中国则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象思维”的动态整体悟性思维模式。而在“象思维”辐射下的中国传统管理以整体性的行政管理为主,以技术、方法为着眼点的微观管理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尚未体系化,而正是由于没有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使得中国管理哲学的发展步履维艰。此外,中国管理哲学还存在着是其哲学性缺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未考虑中外哲学背景的不同,而仅仅将中国哲学中的现成结论与西方相关管理理论进行比较以及将西方哲学中的现成结论与中国相关管理理论作对比。

四、管理哲学如何走出困境

西方唯科学主义的泛滥使得人们对于形而上层面的哲学研究兴致缺缺,而过于追求高效率的现代组织和科学技术。之所以人们对管理哲学的研究热情远远不及管理科学,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对哲学的误解,片面地认为哲学犹如空中楼阁一般对于实际生活的现实意义并不大,而从事哲学的相关研究则更是不食人间烟火。因此,要改变人们对于哲学的这种偏见,哲学本身需要有所创新:将目光投向科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来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以管理哲学为例,必须正视管理与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它所要实现的正是管理学与哲学之间的真正对接。只有管理和哲学做到真正的融合,管理哲学才能走出困境得到发展。

而在当今中国,一方面人们迫切地渴望着发展来改善社会现状,另一方面又过分地急于求成导致病急乱投医。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打着“管理哲学”旗号实则全然无关的快销理念及产品,俨然呈现出一派喧嚣浮躁之势。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管理理论方面,主要存在着生搬硬套、妄自菲薄、浅尝辄止等题;而在对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挖掘和转化方面,则存在着机械对比、自我标榜、断章取义等问题。德鲁克曾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因此,在向西方取经之时要以本土文化为前提,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将西方的管理理论合理地内化;同时保留传统文化中有益于管理实践的部分,立足自身、兼容并蓄,形成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李培挺,张守连.破“科学管理”,立“管理哲学”――“科学管理”背景下谢尔登管理哲学基本定位初探[J].管理学报,2011(10):1452.

[2]孔冬.管理哲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1):280-281.

[3]刘兆峰.管理哲学:理论和实践的呼唤[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3):46. [7]孔冬.管理哲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07(1):280-283.

[4]吴晓俊.管理哲学的形成及其演变趋势[J].华商,2007(22):158.

第5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地方多科性大学;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地方多可科性大学是由多个主干学科及其分支构成的学科群,是一种介于单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一种中间状态。地方多科性大学主要由地方管理、地方财政拨款,主要立足于本地生源;学科门类多样,一般以3-5个主干学科为主,围绕主干学科形成两个以上的学科群,并且各个学科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普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对于地方多科性大学来说,学生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对专业设置的时候会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热点,从而着重对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繁荣,物流业已成为经济的热点,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开始猛增。但是,我国现有的物流教育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也发展的一个瓶颈。

在这种形势下,各地的地方多科性大学纷纷开始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1.地方多科性大学物流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传统

地方多科性大学中物流管理的教学,大多采用的是“填鸭式”,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由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对于物流管理来说,实践性很强,非常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是没有办法适应物流相关的实际工作的。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地方多科性大学大多使用的是传统的教材,这些教材偏理论,虽然有一些实例介绍,实际应用偏少。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上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管理也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物流理念,就难以适应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3)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地方多科性大学在物流管理教学方面,主要偏理论,物流实践大多依赖物流管理教学仿真软件,模拟的真实性有限。很多物流器械、操作流程都是通过软件操作完成,没有接触到实物,缺少真实的感性认识。这就导致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操作能力不强。

(4)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地方多科性大学“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偏理论的课程设置,直接导致培养出来的物流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物流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2.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对地方多科性大学物流管理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调整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结合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物流人才的需求变化,把握物流人才的发展方向。基于已有的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资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适应社会物流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基础与专业课程,突出实习和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既与市场匹配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2)改进传统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通过多媒体加入物流企业视频、物流器械视频等元素,将物流的相关知识更生动的展示给学生;其次,组织小组讨论或者辩论,就物流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再次,案例教学,分析行业内的标杆物流企业,根据所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地方多科性大学应该积极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更好的适应工作需要。使学生在校内能够模拟物流业务流程,熟悉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业务环节。同时,学校还要组织学生按照培养计划要求,进行校外企业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总结

综上所述,当前地方多科性大学的物流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方式传统,实践环节缺乏,培养人才与社会脱节等问题。为此地方多科性大学应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着手,对物流管理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更好的适应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芳,朱伟.改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第8期,2014.3

[2]丁秋雷.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6).

作者简介

胡娟(1981-),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区域物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余凌(198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物流技术经济。

杨瑶(1983-),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博士(已获),研究方向:物流信息化。

第6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第7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物流学学科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

1引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中国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竞争的国际化、需求的多样化、市场的一体化使现代物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许多专家指出,现代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流的水平。物流实践的发展,需要对物流学理论更深入、更规范的研究,需要更多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物流人才,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和不断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物流发展的要求、适应物流学理论研究和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提出关于对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望引起各界同仁们的争鸣和共同探讨。

2.构建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必要性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提出物流这一概念开始,就有许多争论,并逐步深化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各国对物流的定义也不完全一致,但大同小异。物流业已成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重要产业,已是既成的事实,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无可质疑。物流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国研究的成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物流尚未作为一个学科屹立于众多成熟的学科之林,这个学科就是“物流学”。直至目前,物流学还是一个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新学科,建立和不断完善这样一个学科是否有必要?是否可能?这个学科下面又应该包含哪些子学科、其学科体系究竟如何?这是长期致力于物流实践、物流理论研究、物流教育和培训的专家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2.1物流实践的发展急需明确物流学学科体系

目前,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和物流学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已严重影响了中国物流实践的发展。物流实践活动对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影响日益明显,已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物流学学科体系至今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致使物流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物流学学科的本质还没有被全面揭示出来,进而直接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

2.2新兴的物流学呼唤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

物流学理论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物流概念、物流技术和物流模式,产生了许多传统学科无法解释的问题,带来了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建立起物流学学科。通过理论研究,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物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由管理学、经济学、工学和理学等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物流学学科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作为一个学科,物流学有着自己的学科体系。从物流学理论研究出发产生的建立物流学学科体系的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必然。

2.3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

为适应物流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各对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目前我国物流教育正在快速发展(见下表),从2001年仅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专业,到2003年9月已有47所高校在办物流专业。但是,我们的同仁中仍在对有关物流的学科专业的内涵进行着讨论。例如,对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从系统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称为物流系统工程,简称为物流工程”,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的定义为“物流工程是指在物流管理中,从物流系统整体出发,把物流和信息融为一体看作一个系统,把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选择最低的物流费用、高的物流效率、好的顾客服务,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组织管理活动过程。”这样,就从方法论、工学、管理学三个角度对同一概念产生了三种定义。物流教育的发展迫切需要学科体系的支撑,试想,在这种内涵混乱的情况下,必然产生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由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不明确产生的。

近三年我国招生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数

专业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物流管理

1

7

37

物流工程

2

10

2.4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今后学科的调整和完善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物流学学科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由于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等问题的影响,我国物流业呈现一个分散的状况,再加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物流教育条块分割的状况也未得到彻底的改变。因此,各学科专业的研究领域、研究目标、研究的重点不明确。新设的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原来某一物流相关学科的转型,使物流学学科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进行构建,以期对今后物流学学科体系的调整和不断完善起到指导作用。

3.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设计方法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是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发展历史表明,一个学科的成熟将要引发这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集成。对于在一定层次和高度已经认识清楚的事物,人们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物流学学科的发展也是这样的。以前人们所认识的重点是物流各要素所组成的这些学科。目前我们认识到,这些学科必需进行集成才能达到更大规模的优化,而这个更大规模的范围就是物流学学科的研究范围。

研究物流的目的是要有效地管理控制物流的全过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其消耗的总费用最小,因此,经济指标是衡量物流系统的基本尺度。研究物流学必然涉及经济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近代兴起的技术经济学和数量经济学都和物流研究有密切关系。在对作为物流要素的对象物的研究中,以及对对象物产生时间维和空间维物理性变化的方法、手段的研究中,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在运输技术、仓储技术、搬运和包装技术中融合了机械、电器自动化等学科的成果。对物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必须以数学特别是应用数学、运筹学等为基础,也要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段来实现分析和控制的目的,这些都是物流学的研究范畴。综上所述,物流学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鉴于此,我们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两种设计方法,供大家讨论和完善。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种设计方法:

将物流学作为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物流学下面进一步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二级学科。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1。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管理学

物流学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中国宏观物流问题的关注为基础,以深度分析宏观物流发展趋势及宏观物流产业发展政策为特色,致力于探索和建立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物流理论体系;同时应关注微观物流经济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与企业问题有关的物流企业制度、物流项目评估、物流市场需求预测等政策和理论问题上。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第8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教学管理部门;管理角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60-0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角色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通常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机构之一。笔者所说的教学管理部门主要指学院层面的教务处等。在通常的理解中,教学管理部门会扮演管理者、改革者、服务者等角色。但笔者认为,这些角色定位对教学管理部门来说还不全面。

管理者 通常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会被定义为承担着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实验实习、实训的管理与组织,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负责制定各类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监控教学质量和测评等主要教学管理工作职责。当然,这种权威的、上位的管理者角色也可能被分别描述,比如“领导者”、“指导者”、“监督者”、“思考者”等。

改革者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存在的持续性和必然性。在现实情形中,推进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也是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之一。所以,教学管理部门会不断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志组织教师及基层学术组织(系、部或学科等)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敦促基层学术组织(系、部或学科等)、教师进行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等。反过来,基层学术组织(系、部或学科等)、教师有时候也觉得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过是教学管理部门的事情。

服务者 因为高职院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的推进,学院层面的不规范的教学管理行为影响教学正常运行的可能性在下降;相反,随着教学管理中心下移以及教学活动主体的明确,真正能够影响教学秩序稳定运行的唯有教师和学生。这种变化也体现了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服务功能的转变。加之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的发展,教育主体更加明确,管理者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教学管理部门扮演服务者的角色也是必然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服务者的角色被不断强化。

“替罪羊” 这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经常扮演的一个“非典型”但常见的角色。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常会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指责:教师会指责其管理过于严格,不理解、不尊重教学规律和特点,又不能帮助阻挡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做不到坚持“教学为中心”;学生会指责课程太紧,没有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基层学术组织(系、部或学科等)会指责教学管理部门任务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不顾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学院领导也会指责教学管理部门办事不力,让教师、系(部)和学科等不满意;甚至还会被其他管理部门指责,打着“教学为中心”的旗号而影响其工作开展。所有的指责似乎都能指向教学管理部门。

影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部门管理角色定位的因素分析

教学管理部门通常扮演的角色似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又不完全合理。研究发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对管理科学基本概念阐释和理解的差异等可能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管理角色定位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轨迹的影响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往往是适应特定行业的,行业属性显著,加之后期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有中专校升格的背景,导致即使是一所优质的高等职业院校其规模也无法与普通的综合性本科院校相比,教育组织的学术属性、学术力量的体现较之本科院校更加微弱。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行业属性显著,高等职业院校内外部对其基层学术组织(系、部或学科等)应有的学术力量、学术权力的关注不足,同时,也影响对其教学管理部门应有角色的合理定位。

对管理科学基本概念的阐释与理解差异 管理职能、管理角色等是管理学的基本概念。根据管理学教科书通常的定义,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从事一定的活动以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协调他人的工作,基本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而所谓的管理角色是指特定的管理行为类型,管理者做什么可以通过管理者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来恰当地描述,明茨伯格还具体分出了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决策制定角色等。现代管理科学还有另外一些管理理念,比如学习型组织,特别关注对变革的态度、对新思想的态度、创新等问题。通过对这些管理概念的理解,我们发现常见的管理角色界定,如“管理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具体到权威的、上位的“领导者”、“指导者”、“监督者”、“思考者”等描述又混淆了管理职能和管理角色的关系(当然,也可能很多管理科学概念表述中两者的关系本身都是互为依托的)。而“改革者”则是现代管理科学对变革、对创新的关注,改革与创新精神是现代组织管理者的基本管理素质,改革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服务者、“替罪羊”可能是对管理人员在履行管理者职能时担负的某一角色的扩大化或形象化表述。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

管理角色准确定位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学术组织属性乃至现实中的尴尬处境,都要求理顺教学管理工作权责和工作脉络,以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能够准确、有效地开展,能够为推进和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好服务工作。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点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高等职业院校比其他所有类型和层次的教育组织都更贴近社会,社会服务属性在人才培养层面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就此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乃至学术组织应该更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执行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及人才培养方针并不断适应之。这一特点要求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应该厘清关系,准确地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定位,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和基层学术组织(系、部或学科等)各自发挥其应有作用。

高职院校学术组织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管理部门在学术组织架构中所处的位置 作为学术组织的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位置。在教师—教研室—系(部)和学科—教学管理部门—学院这一学术组织架构中,纵向而言,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教学管理部门往往错误地被当作管理者和发号施令者;横向而言,高等职业院校内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又认定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及基层学术组织(系、部或学科)是统一战线且具有上下属关系;然而,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和特点表明其实质乃是学术组织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并不是最具发言权的一个环节。学术组织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及基层学术组织(系、部或学科等)才是学术权力的起源并真正发挥作用。基层学术组织(系、部或学科等)与教学管理部门从行政权力的角度来说是平等的,但在学术权力面前是从属的。所以,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处境尴尬。尴尬的现状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效率的提高、学术权力的发挥、学术组织的发展乃至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部门管理角色的应然分析

结合以上论述,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本质上是通过管理活动为高等职业院校教与学提供服务,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其服务者的角色。其次,考虑教学管理部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且作为学术组织一部分的双重属性,又应体现出具有特定学术管理能力的服务者的角色特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管理角色定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通过统筹安排教育资源为教学服务 教学管理部门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服务,但教学管理活动并不是教学管理部门直接向系和学科等基层学术组织直接发号施令,而是统筹一切教学管理资源,协调其他管理资源,沟通学术组织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为教学活动服务。在学术组织内部,真正的决策者应该是学术组织的基层及其构成者——教师与学生,而学术组织架构是松散的。所以,教学管理部门的功能体现在统筹一切资源,树立、强化学术权力的权威,搭建或提供教师展示和发展平台,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推进人才培养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通常所说的学科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与实施,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实验、实习、实训的组织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和测评等,本质上都是教师及基层学术组织在实施的。

通过支持教育教学改革为教学服务 就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而言,教育改革活动应是自下而上的。只有教师、学生等学术主体参与主导的改革才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结果;教学管理部门或者科研管理部门都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服务者。由于学术权力在非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中发挥作用微小,所以教学管理部门理应在改革启动准备、收集资料、组织外部人际关系处理、推进过程的保障和服务、成果的整理和推广等方面开展支持工作。当然,这样的支持还可以扩展到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

通过开展有效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为教学服务 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学术组织架构中,学术基层组织与其外部的沟通有其不足,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学术组织的一个环节有责任做好信息传递、信息解读工作:做好学院领导层与院系、院系与院校、院系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解读,弥补教师与院系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足,让教师及基层学术组织(系、部或学科)的教育理想能够得以展示、传播并被人理解。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学管理部门制定各类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使业已证明为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解读固化为一种可以参考和借鉴的制度保存下来,以便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最后,笔者要说明两点: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是社会组织,但首先是学术组织。所以,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在从事管理活动过程中,其行为必然会验证管理科学的理论与原则,但学术组织的显著特性会改变角色表现的形式。本文借用了管理角色的概念,但与管理学家所阐述的角色定义又有所区别。其次,本文并没有对学术组织、学术权力做出严密的界定和定义,以上表述涉及其概念仅仅基于以下基本认知: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是典型的学术组织,因为这一组织首先是学者的团体;而学术权力是伴随研究高深学问而生的,学术权力的合法来源是高深学问。

参考文献:

[1]赵平.高职院校教务处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中定位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

[2]斯蒂芬 P 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

[3]李泽彧,等.科学与民主: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多视角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299-305.

第9篇:管理科学的研究方向范文

一、岗位评价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优点

1.建立完善的岗位评价机制将对实施和实现企业预定目标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目前企业岗位的设置及人员配备是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其各项具体目标、工作任务等再按组织结构的层次逐层分解,层层落实到每一员工。只有对岗位进行科学地评价,才能发现问题和积累经验,促使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和措施,从而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

2.企业员工的激励方面在岗位职责明确,等级分明的基础上,企业实行竞聘上岗、逐级末位淘汰与逐级晋升制度,能有效实现岗位评价对岗位上员工的激励作用。最好的激励一定是最能满足员工潜在需要的。而岗位评价往往会因被评价者的努力程度和实际情况而有高、低、优、劣之别,这在客观上必然会使那些相对较“低”、较“劣”者产生强烈的压力感和危机感,继而激励其尽心尽职地努力工作、奋发向上。实行竞聘上岗、逐级末位淘汰与逐级晋升制度,必然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从而为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每个人都能通过这种机制发挥自身所长,实现自身价值。

3.企业员工行为的导向方面岗位评价其实就是以所期望的价值目标为标准,来衡量每个岗位履行职责方面的具体情况,找出“应当怎样”和“实际怎样”之间的差距。在评价过程中,规范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以及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无声胜有声”的对员工的导向作用。所以,岗位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说犹如一面旗帜或一个导航器,它可以统一人们的意志和规范人们的言行,并为每一岗位上的员工指明努力奋斗的方向。

二、基于加权重设计的岗位评价在企业中的应用

1.企业岗位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2.实证分析

根据企业规定要求制定各要素分配并划分相应的分级,制定点数分配表,如表1所示。然后根据评价委员会对岗位评价要素对各个岗位进行打分。

结合对某公司的职员进行打分,经过对不同岗位类别经过的模糊综合评价处理,最终对公司所有岗位分清了主次顺序,重新调整了排序。从而使得岗位评价的打分结果更加准确,同时为后面薪酬发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公司的员工起到的激励的作用,促进员工的上进心,为公司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保证岗位评价在企业管理顺利进行的措施

1.岗位评价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科学的态度。即岗位评价应运用教育科学、管理科学、心理科学、统计测量科学的基本原理,建立起规范可行的岗位评价指标体系,使每项具体指标既有其确立的科学依据,又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每一工作岗位履行职责的真实面貌。其次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岗制宜。既要注意到不同岗位的层次、职责和特点,也要减少和克服主观随意性。

2.岗位评价要把握重点,突出中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岗位评价不要面面俱到、贪多求全,不把一切有关联的或关联不紧密的细枝末节都列为评价内容。其次岗位评价的注意力不要只是集中在某一岗位上的人本身,而应侧重于评价其履行岗位职责的行为和结果。

3.岗位评价强调员工的参与,还要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岗位评价过程中要发动和依靠员工积极参与。员工的自我评价是岗位评价的一个基本环节,这种自我评价实质上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的过程。至于评价结果:包括对评价者的褒贬评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都应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于众。

4.岗位评价应注意运用集中评价与分散评价结合的方式从时间维度上讲,就是要将期末、年终的定期评价与平时评价、跟踪评价或过程评价等不定期评价相结合;从对象上看,就是要区分岗位的层次和类别,关键岗位均由党政领导对其进行评价,重点岗位可由主管或主管部门负责评价,其余的一般岗位则由基层部门和单位自行评价。这种把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做法,有利于调动各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增强岗位评价的实际效果。

5.岗位评价还要注意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是从“质”的方面对评价客体所作的价值判断,其评价结果通常是用概括性的文字来表述。

四、总结

总之,过于具体的岗位描述以及单一的向上流动方式向员工传递一种个人绩效文化,而且还通过弱化员工之间的晋升竞争而更多地强调员工们之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共同进步,以此来帮助企业培育积极的团队绩效文化,而这对于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力量。

参考文献:

[1]黄星方.如何通过岗位评价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

[2]樊宏,戴良铁.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岗位评价报酬要素权重确定方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4,7

[3]姚若松,凌文轻,方俐洛.岗位报酬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甘肃科学学报2005.9

[4]朱燕.岗位管理中的岗位评价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