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范文

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

第1篇: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招标决策,效用理论,应用分析

Abstract: the utility theory is used to analyze investment decision makers to risk attitude theory, can also be called as the preferred theory. In view of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bidding risk in larg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expectancy method (EMV) and expect utility value method (EUV) bidding decision-making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is not fully mature,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expounds utility theory method, and be utility theory as a foundation application,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s simply means of bidding decision-making.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bidding decision-making, the utilit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7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效用理论的方法原理及应用特点

通常意义上讲,效用是指生产商品能够满足人欲望的能力,亦可说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相应商品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因此,可以看出,效用是一种人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主管心理感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消费者在某项消费活动中能够得到的欲望满足程度越高则说明效用越大,反之则越小。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所说的效用与使用价值不能苟同,效用不仅仅在于商品本身具有可以满足消费者欲望客观的物质属性,同时商品本身是否具有效用或者说效用的程度高低主要还是依存于消费者自身的主观感受。

效用理论则是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方案选择时所采用的一种理论方法,涉及到投资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而决策过程及结果往往都会受到决策领导者主观意识的影响,领导者在决策中要对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足够的展望与假想,尤其是有可能产生的效益和损失作出有力地反应。效用实际上可以反映出决策领导对待风险投资的态度,一般都会体现出高风险伴随高效益的特点,而对于如何应用到效益理论进行投资决策呢?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主要包括基数效用法和序数效用法两种。

(一)基数效用法

基数效用法是自上世纪末期开始普遍使用的理论概念,此理论对于效用的理解是可以具体衡量且可以加总求和的。基数效用法的方法原理是在假定随着消费者消费商品或劳务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获得的满足程度逐步下降,消费者消费商品的目标是要达到总效用最大。基数效用法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n-1,n)来表示,通常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在基数效用法中,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同时货币也是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一般可作为消费者收入平均化的理论依据。

(二)序数效用法

序数效用法产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普遍认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感觉而无法得到准确计量,也不能进行加总求和,仅仅能够表示出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因此只能够利用序数(一,二,三,……)来表示。序数效用法通常采用的计算方法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在具体的决策分析中,可进行对一般事态体之间的优劣比较,也可转化为相应的简单事态体之间优劣关系的对比,然后按照事态体优劣或无差异关系的传递性得到所分析事态体的排序结果。理公理和事态体性质一般可作为效用理论的基础。

二、效用理论在建筑工程投标决策中的应用

由于建筑工程是一项投资大、工期长的活动过程,且在此活动过程中还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施工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投标决策时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决策风险。效用理论同样也适用于投标的风险决策中,在对某一招标建筑工程进行投标风险决策时,首先应建立起数学模型{E(Bi)= (Bi - C) × P(Bi)},模型中的 Bi设定为招标工程的投标价格,C 是在履行招标合同后进行估算的直接成本,P(Bi)则是在投标价格为Bi 时可求得中标的概率,E(Bi)为投标价格为Bi 时的期望利润值。必须明确的是,在能够确定投标价格之后即可根据以往类似工程的各种工程估价信息确定投标成本C,并且结合工程实践与市场行情确定在各种不同投标价格下的中标概率P(Bi)。

在我国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建筑工程招投中的投标活动其实质也是一种消费者活动,效用理论(或称消费者行为理论)明示消费者消费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投标活动亦是如此,只要招标工程的效用越大,投标人就愿意将报价价格提高。效用可以说也是一种心理感觉,一方面还是要取决于招投双方的偏好,招标人目的是以较低的标底价格实现效益,而投标人则既需要通过合理报价取得中标资格,又要实现企业自身的效益。

在投标之前就需要做好科学地、定量地风险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可有效避免投标决策的盲目性。在这种量化的风险投标决策中普遍应用到效益理论(或称消费者行为理论),一般主要可采用期望损益值法(EMV)和期望效用值法(EUV)两种办法。期望损益值法(EMV)是对多种备选方案的期望损益值进行计算与分析,通常将最大的期望损益值作为投标决策的准则。利用期望损益值法(EMV)风险投标决策的有点在于容易理解和操作简洁,但是在这种方法中往往会造成对投标决策风险态度的忽略问题,严重违背了现代有关行为科学的理论要求,投标决策的结果不具有严格的说服力且极容易得到错误的风险决策结果。与期望损益值法(EMV)对比,期望效用值法(EUV)自身最大的优点就是在于决策过程能够充分考虑到决策人对待投标风险的态度,因此这种方法的应用通常只有在投标风险决策人为中立人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到一种符合于客观实际情况的决策结果。换句话说,期望损益法(EMV)在投标方案决策时无法完全体现投标人或决策人的价值观、偏好和经济承受能力,而期望效用值法(EUV)的应用正好可以弥 补这一点缺陷,期望效用值的准则是决策者在特定招投标环境下对每个投标方案的隐含价值或偏好的一种量度。期望损益值法(EMV)和期望效用值法(EUV)两种办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长短互补,对于建筑工程投标决策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举例说明,如两家规模大小不同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同一招标合同下进行投标风险决策,规模大的施工企业代表着喜好风险的一方,而规模小的施工企业则由于自身实力缺陷、抗风险能力差则代表着厌恶风险的一方,这种情况即可以通过分别求算两家施工企业对于不同投标方案的效用值,按照如下步骤确定EUV值:

由于期望效用值表示的是一种相对值而非绝对值,通过计算与分析可任意选择决策方案的最优和最差两组结果作为基本参考点,要求投标决策方案的收益越好则期望效用值越大,一般可将这两组最优和最差点的效用值表示为1和0;

最优和最差参考点表示投标风险决策的极端效用值,应尽量通过准确计算得到分别能够介于这两个极端效用值之间相对应的其他效用值;

计算不同决策人对于不同投标方案的期望效用值(EUV)后,可进行最终的决策。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效用理论在建筑工程投标决策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价值效果和可实施性。我们都知道,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的、繁杂的活动过程,从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到工程招投标都是开展施工建设活动工作的伊始阶段,尤其是针对于各个施工单位在进行相关投标活动,由于存在诸多的影响因素,投标风险非常大,应用效用理论就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普遍采用的期望损益法(EMV)和期望效用法(EUV)在当前我国投标决策工作中被应用广泛,只是在面对未来更为多样化的招投标活动时我们还需要优化决策办法,精确计算决策结果以期最大化地降低投标风险。

参考文献

[1] 韩英爱;效用理论在建筑工程投标决策中的应用;施工技术; 2004,(12).

[2] 胥维桃;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投标报价决策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6.

第2篇: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范文

效用理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石理论,目前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决策分析问题中应用广泛,其中涉及到交通量的预测、出行行为方式的选择、交通流的分配、交通运输项目的评估等诸多方面。本文在对效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对其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相关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字:效用理论;交通运输;效用最大化

1. 效用理论回顾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一组商品和服务中获得的幸福或者满足的程度,由丹尼尔•伯努利1738年在“风险度量的新理论的讨论”中解释圣彼得堡悖论时提出的。经济学中用效用函数来代表和总结由偏好关系所传递的信息,效用函数是偏好公理化体系的推论。

(1)确定性条件下效用理论的发展

效用理论从基数效用理论到序数效用理论,Pareto是基数效用学说的创始人,后来Eilenberg将其发展为序数效用理论,Deberu、Rader、Bowen共同使这一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2)不确定性条件下效用理论的发展

期望效用理论作为解决不确定性决策问题的一个著名理论,由Danil Bernoulli在1738年最早提出,到1944年Von Nonman和Morgenstern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到1954年Savage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发展到Choquet期望,等级秩依赖期望,最大最小期望,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不确定性决策分析中去。

2. 效用理论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随着效用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现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期望效用理论是经济学家在解决风险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理论模型假设,在交通运输领域用于分析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各种决策问题,包括交通量的预测、交通流的分配、交通运输项目的评估等各个方面,尤其在交通运输需求预测上应用较多。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关键技术之一,交通需求预测模型则是进行交通需求预测的依据和手段。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是传统的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但是由于其分析单元具有非常显著的集计特征,模型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近二十年来,非集计行为模型作为集计模型的代替或补充,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1) 交通需求预测

杨雪[1]从高速公路的运输特点及交通量的形成机理出发,从出行者角度对出行者的出行心理及行为进行分析,在效用最大化原则的前提下,建立以Logit模型为基础的多路径选择模型,确定交通量分担比例。吴世江,史其信,陆化普[6]将多项Logit模型效用随机项独立同分布的假定为多项Logit模型带来IIA属性,降低了多项Logit模型的行为解释能力,系统综述了不独立同分布、独立不同分布、不独立不同分布的效用随机项结构的拓展。张涛[7]深入研究了区域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特征,旅客出行需求与出行心理,同时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影响区域运输通道内旅客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从旅客出行的全过程出发,综合考虑旅客的出行总时间和费用,建立了广义Logit模型。

(2) 交通流分配

王英涛,李春澜,傅彦[8]基于出行效用最大化理论,运用多目标决策的几何平均法原理,研究了出行前信息中广义最优路径的计算方法。假设路段行程时间为随机变量,使用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描述用户的决策问题,构建了新的均衡准则和模型。

(3) 交通运输项目投资、评估

目前,国内运用效用理论对船舶投资项目进行风险分析的文献较少,王雪光等[11]从投资组合的角度建立了运输船舶组合投资的数学模型,运用运输船舶投资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为航运企业解决防范船舶投资风险问题。姚伟福[14]指出决定项目是否可取还取决于决策者对于风险收益的个人感觉、投资者总的财力和其对风险的态度。

第3篇: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经济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2012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信息化这一大背景下,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高职经济学教学的现状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特点

1.理论与现实有一定距离。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而且是一些理想化的假设,大多高职学生表示这样得到的完全数学化、模型化的理论不能够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不会根据无差异曲线来进行购物选择,生产者也不会按照成本曲线来进行生产决策。所以,从实用性的角度考虑,高职学生确实没有多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2.数学推导和图形分析较多。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多的数学函数、曲线、图形和方程,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确实感觉晦涩难懂。比如,以“生产成本”一章为例,光是“短期成本理论”,就有七个变量七条曲线需要学生掌握,学生如不能理解其特点,光凭死记硬背,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因此,从学习难易程度来说,高职学生肯定会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

(二)学情分析

1.乐于实践,接受新生事物较快,但目的性较强。一方面,90后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创造性较强,对于感兴趣的内容愿意尝试和研究,但不感兴趣或觉得与以后就业无用的内容,他们会表现出很大的惰性。另一方面,90后高职学生比较喜欢活泼、有趣的课堂,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课内外实践,“学中做、做中学”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

2.基础较差,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大多高职学生中学基础都不好,尤其是数学,有的学生连基本的微积分知识都未掌握,逻辑性强的理论再加上抽象的数理分析,学不懂是共鸣。相反,90后学生却很喜欢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经济学案例和新闻,希望只讲案例不讲理论,自己也愿意收集一些例子进行分享,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和学习经济学。

二、信息化手段对教学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高职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遭遇挑战,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从属,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学地点一般是普通教室,主要通过板书教学的方式,教学资源多来源于书本或生活经验,某些教师仅仅只是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些教学设备较为先进的院校也尝试了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把多媒体当作课件播放器,把一些抽象、复杂的图形和公式罗列在上,学生自然很茫然。

(二)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信息化环境下,课前,通过网络或资源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不仅限于PPT授课,还应包括合适的新闻、短片、电影等视频资料,以具备足够的课堂吸引力;课后,不同于以往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更多地运用邮件、微信、QQ等手段,与授课教师进行探讨。如此教学,既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力,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以《基数效用论》为例

《基数效用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章节的重要内容,为消费者均衡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希望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创新,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教学思路

围绕“网上预习――下发任务――游戏导入――课堂翻转――实际运用――课后答疑――无纸化考试”这一主线,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及平台,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基数效用论的基本知识,学会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学生在教学资源库平台上观看视频《水和钻石――价值悖论》,通过发帖交流的方式,预习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相关内容。教师在QQ群上“换客游戏”方案,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了解游戏内容,准备相关物品。

2.课堂教学:学生进行“换客游戏”,自主进行消费决策,对消费者行为有所感悟。教师讲授总效用、边际效用及二者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视频资料:吃面条),消费者剩余(新闻链接:阶梯水价如何影响消费者剩余)。针对课前预习资料《水和钻石――价值悖论》,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本次课所学内容进行分析。

3.课后评价:学生在教学资源库平台上提问或发帖讨论,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学生在无纸化考试系统上进行自测,教师收集测试结果并汇总。

四、结束语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必然将会越来越紧密,也必将成为一种新常态。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应紧跟时代潮流,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维,吸引学生从被动听课向积极参与转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12]5号《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2]吕超.浅论信息化环境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4(1).

[3]黄学锦.信息技术与经济学课程整合研究[J].教育学论坛, 2014(27).

[4]王寅龙,李前进,李志祥,王希武,林克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方法及评价要点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6).

第4篇: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经济单位 需求曲线 供给曲线 无差异曲线 均衡价格 效用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对人类行为的目的与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强调了资源的稀缺与选择的问题。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必须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使绝对稀缺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合理利用。根据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不同内容,可将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文就微观经济学研究进行一些综合性的探讨、论析。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诸如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单个市场等。通过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价格分析是微观经济学分析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价格理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都由商品的需求和供给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应用分析,通常被当作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而微观经济学分析所涉及的经济变量都是个量,主要从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三个层次上逐步深入的。这种由个别到一般再到全部的总结、推导,形成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合乎理性的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三个基本假设是整个微观经济研究的前提。两种分析方法均衡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相对稳定,二是相对最佳。各种理论所寻找的最佳答案,最终都是在某种均衡状态确定了它。对于边际分析的方法,要想确定问题的最佳解答,必须考察经济变量在原有水平即边际上所发生的微小变化,以明确事物向最佳状态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方向,直至达到极值。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确定单一变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得到供求定理的过程,以及弹性概念的提出及应用都为各种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需求曲线斜率为负值、供给曲线斜率为正值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基本特征,它表明了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影响构造出了市场的均衡状态,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分别是以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分析作为依据的。效用论分析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的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因而效用论也被称为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供给曲线背后生产者的行为理论,从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推导出供给曲线。将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并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果表现为产品市场中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相互作用及结合结果,即可分析出产品市场的均衡状态。

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运用效用论中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分析得出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条件,即消费者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运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推导出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同时可得出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表示一种愿意支付与实际支付的差额,代表着一种状态。效用论的序数效用论从消费者偏好进而应用无差异曲线细化分析出消费者消费行为。应用无论在函数形式上还是在曲线特点上都非常的相似的长期生产理论等产量曲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再由边际技术替代率和预算线共同推导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即所购买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与之对应,由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推导出既定成本条件下产量最大化,既定产量条件下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优生产要素组合;以及原理相对应的消费者的价格―消费曲线、收入―消费曲线,生产者的扩展线,规模报酬及规模报酬曲线,而规模报酬的变化又是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一个特例。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再由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补充了不确定性下消费者的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企业的本质分析各种类型的生产函数,再由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分析得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正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之对应的长期成本可推论出长期生产技术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是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的决定因素,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又决定了长期边际成本也呈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长期成本曲线是在短期成本曲线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规模,选择最优后推导出来的。

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内容构成了市场结构理论。市场论的中心是分析不同类型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决定。在各种市场的类型以及划分市场类型的四个主要因素中,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和第二产品的差别程度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第三个因素对价格的控制是第一、二因素的必然结果,第四个因素进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序是第一个因素的延伸。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取决于市场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需求曲线,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定了市场的供给曲线。收益取决于市场对其商品的需求状况,成本取决于厂商的生产技术方面的因素,收益和成本决定了利润。不同类型的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是不同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最有效率的市场类型,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照对比。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供给曲线及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推导得出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三种类型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即论证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以需求、供给和均衡为出发点,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进一步得出市场的需求曲线。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主要研究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推导出生产者的供给曲线,进而得出市场的供给曲线,就可以决定市场的均衡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最优,垄断市场最差,而垄断竞争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比较接近垄断市场。在所有个体经济单位追求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在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寻求最优值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第一宗旨和目标,而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是总结、指导、实现这一宗旨和目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是,认知和研究的局限性、人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影响因素的多元性,决定了对现实经济不能简单地以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应用“看不见的手”原理去研究、推理每一个家庭都具有一系列反映该家庭对两种物品的偏好的、向原点突出的无差异曲线及一系列代表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的劳动和其他投入品的有连续性或平滑的等量曲线,存在经济中任何一个部门的一系列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存在生产过程中一切投入品的一系列的边际物质产品曲线。我们只有以客观、辩证、唯物的方法,深入市场经济社会实践,总结、认知市场经济社会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反过来指导、推动市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能达到微观经济学说和微观经济研究的真正初衷。

【参考资料】

[1] 钟世洪:微观经济学教程[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第5篇: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范文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ELES模型对我国1998-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这10年期间内我国城镇居民的总消费支出增长迅速,但各项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不一;边际消费倾向分析表明,其中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需求收入弹性均为正值,交叉弹性分明表明各项消费支出之间没有替代关系,而是微弱的互补关系。

关键词:城镇居民 消费结构 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弹性

消费结构研究方法概述

目前,研究消费结构问题的常用数量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回归模型,如线性支出系统模型(LES)和它的扩展形式,二是基于协整理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拟合与预测。基于此,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在运用时对ELES加以修正。

西方经济学基数效用理论认为,效用是物品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能力,具有理性经济的人在作经济决策时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可以用基数度量并具有可加性。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英国计量经济学家斯通于1954年提出了线性支出系统模型(LES),但LES模型难于估计。为了克服估计上的困难,经济学家林奇(1973)提出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模型借助了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将消费分成基本消费和引致消费两部分。该模型考虑到了收入和价格因素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把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看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没有价格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估计各类需求支出与需求弹性。ELES模型形式如下:

Ci=PiQi=PiXi+βi[Y-∑i=1PiXi](i=1,2,3,……n) (1)

式中:Ci表示对第i种商品的消费支出;PiXi表示对第i种商品的基本需求支出;∑i=1PiQi表示基本需求支出总额;Pi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Qi表示第i种商品的需求总量;Y表示可支配收入;βi表示第i种商品的边际消费倾向;βi、Xi为待估计参数,且有0≤βi≤1且∑i=1βi≤1。

对方程(1)变形,写成计量模型形式:

Ci=αi+βiY+ei(i=1,2,3,……n) (2)

其中,ei为误差项。

αi=PiXi+βi∑i=1PiXi(i=1,2,3,……n) (3)

对方程(2)应用普通OLS法可得到αi和βi的估计值。

对方程(3)求和可得

(i=1,2,3,……n)(4)

将方程(4)代入方程(2),可得

(i=1,2,3,……n) (5)

方程(5)称为第i类商品的基本消费支出,β=∑i=1βi为总边际消费倾向。

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一)模型回归与检验

根据1998-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数据,使用前文所设定的研究方法,利用Eviews3.1软件,以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分别以食品(C1)、衣着(C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C3)、医疗保健(C4)、交通和通讯(C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C6)、居住(C7)、其他商品及服务(C8)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其结果见表1。从t统计检验、F统计检验和可知, C1、 C2 、C3、C4、C5、C6、C7、C8的回归方程均通过了统计检验,模型样本拟合度很强;F 数值很大,说明方程具有很强的显著性,对模型的异方差怀特检验和自相关鲁奇-戈弗雷检验的检验结果表明(表2)不存在异方差与自相关,这说明模型有很好的解释能力。

(二)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在ELES模型中,表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的收入中可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1998-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总边际消费倾向为β=∑βi=0.6825,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在新增收入中会有68.25%用于消费。由此可知,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为0.212352,表明新增收入中有21.24%用于增加食品消费,这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受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风险的影响,致使我国CPI指数居高不下(主要是食品涨价所致),从而影响到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同时也可能表明食品消费在居民消费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交通和通讯的边际消费倾向仅次于食品消费,说明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信息观念,私人轿车、手机、电脑成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热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居民逐渐重视对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由物质生存型消费逐渐向精神享受型消费转变。从总体上看,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结论

综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相应地呈相应的增长态势,同时消费结构更加多样和丰富,我国城镇居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在满足“吃、用”等基本支出后,会加大对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

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仍处于过渡期,居民的食品的消费无论比重还是边际消费倾向在各项支出中处于绝对重要地位。住房支出尚未明显的变化,而且比重一直较低,占10%左右,到2007年下降到9.83%,可能的原因是在统计上我国并未将其列入消费支出而是列入投资项目。给我们的政策启示是只有保持经济稳定、均衡增长,不断地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才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原动力。为此,政府应该着力解决就业问题,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此外,还应拓宽消费项目,引导合理、健康的消费;转变消费观念,不断扩展消费领域,刺激居民消费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风.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郭亚军,郑少锋.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列数据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第6篇: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使用价值;效用;关系研究

很多人对政治经济学的使用价值的理解并不清楚和准确,其中混淆着一部分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的概念。引起很多学者对使用价值和效用关系的讨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一派认为使用价值和效用是一个东西,暂且称其为同一论;另一派把两者对立起来认为两者无关,不能一起讨论,暂且称其为对立论;还有一种是折中论。

很多人认为:效用和使用价值的含义相同,内容也相同,两者是同一个东西:“我看两者就是等同的…使用价值也可以仿效效用理论,将使用价值进行按使用价值的大小分级。遗憾的是经济学没有将这些表述的词汇进行类归。使用价值一词是早期没有规范时的说法,效用是近代比较规范的经济学名词”。也有学者认为两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联系在一起讨论,甚至两者是绝对对立的,分属于不同的理论系统,所以不可以相提并论。还有第三种观点,就是混同论,他们从二者的属性说起,从而得出使用价值与效用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关系,他们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和效用的概念性的表述。上述结论实际上都是不清楚使用价值和效用两个概念的表现。两者实际上并非同一概念,其内涵和性质都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同时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

使用价值被马克思定义为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然而该使用价值能够带给人多大的满足就是效用的讨论范围了。效用是表示消费或者使用一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某种程度上这种满足感仅仅是心里上的一种感受,很难度量。一种商品只有有使用价值才有可能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使用价值是效用存在的前提,而满足程度如何即效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对商品的需要程度。可见,两者确实有着显而易见的密切联系,区别也同样明显的存在着。

一、使用价值是客观基础,效用是主观反映

政治经济学认为,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创造的,并且具有质的不可比较性。比如人们不能说水杯和毛巾哪一个使用价值更多。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价值一起,构成了商品二重性。

商品的有用性使之具有了使用价值,但它是具体的,它取决于商品的属性,离开了商品本身就不存在了。因而使用价值是客观的,不因人们的主观好恶而改变。这一点上和效用就有差别,效用表示的是使用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因而,可以说使用价值具有客观实在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又不同于价值。

效用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它是指对于通过使用某物品或享受闲暇等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经济学家用它来解释理性人如何在现有资源约束下优化自己的选择。效用曾经被用来度量个人福利状况,一度被认为是测量快乐程度的学问,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效用理论按对效用的衡量方法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前者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后者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效用是一个主观感受,是客观内容的主观反映,难以准确度量。

使用价值满足主体对客体的某种需要,而满足的程度是主观的,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和感受。这种评价是以主观的形式反映客观的内容。其主观性表现在评价效果因人而异,不仅受到人们偏好、习惯、观念等的影响,有时还要受到当时心情的影响。其客观性表现在商品的具体有用性上,它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离开了商品就不存在了,不因人的主观偏好而改变。不论人们选择何种商品消费,总要以它的有用性为前提,效用就是这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二、决定效用和使用价值大小的因素不同

从量上说,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本身的自然属性,每一个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一定的,不增不减。每一种物品都集中了其本身的许多属性,因此其有用性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相同商品的相同用途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种商品的数量,往往是单个商品使用价值的相加。而效用的大小则取决于供需关系【1】 。很简单的道理是,供给少的商品自然要更能带给人们满足感,比如稀有古董、名人墨宝等,千金难求之物更显珍贵。从需求方来讲,越是急切的想要得到一个物品,这个物品带来的满足感越强烈,比如沙漠中的人,极度饥渴,此时一口水带来的效用绝对要对于平时的一杯咖啡。但是随着渴的感觉得到满足,继续喝水时带了的满足程度确实在降低的,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效用所以会递减,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同类物品的需求,会随着不断得到满足而逐渐减弱。这一点和使用价值是有区别的。

三、使用价值和效用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使用价值是承担价值的物质基础,效用是实现价值的直接动因,两者在商品的流通和实现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使命,起着不同的作用,互相补充,不可替代。

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者出售了它才能实现价值,消费者购买后拥有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按照它承担的价值出售并被人购买,有一个前提,这就是要符合人们的需要。需要是人们购买行为的心理动机,包括购买商品的品种、数量和愿意支付的价格等。尽管由于经济条件、文化水平以及爱好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商品、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商品效用的评价也会发生变化。但有一点总是成立的,即每个人都是在收入、偏好等约束下选择能得到最大效用的商品群。我国长期把效用看成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概念,以致在理论上研究较晚,实践中企业生产忽视产品的效用特性,无视消费者需求,造成价值难以实观。

可见,把效用混同于使用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应该积极研究效用问题,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行为,不断促进社会再生产有序进行。

注释:

【1】效用数量的大小虽然很难测度,但是带来的主观感受确是可以比较的.

参考文献:

[1]谢永侠.使用价值与效用讨论综述,人大经济论坛,2012年.

[2]马克思.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3]刘福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效用,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96(9).

[4]杨进明.使用价值的效用和效用价值,宁夏党校学报,2011(5).

第7篇: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25%吡唑醚菌酯乳油与饱粒素水剂组合;玉米大斑病;生长;产量;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155-01

为验证25%吡唑醚菌酯乳油与饱粒素水剂组合对玉米大斑病防效及产量的影响,特开展本试验,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位于青冈县劳动镇自力村,是青冈县玉米主要产区,土壤类型为草甸黑钙土,有机质为2.672 g/kg,pH值7.46。试验药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提供),饱粒素水剂(济南仕邦农化有限公司提供)。试验作物为玉米,品种为先正达408,生育期125~128 d,活动积温2 500~2 800 ℃,全株18~19片叶,保苗5.25万~6.00万株/hm2,产量9 750~11 250 kg/hm2。试验对象是玉米大斑病和药剂对玉米生长调节和增产效果。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0 mL/hm2+饱粒素水剂300 mL/hm2(A);25%吡唑醚菌酯乳油450 mL/hm2+饱粒素水剂300 mL/hm2(B);25%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mL/hm2+饱粒素水剂300 mL/hm2(C);25%吡唑醚菌酯乳油300 mL/hm2+饱粒素水剂450 mL/hm2(D);25%吡唑醚菌酯乳油450 mL/hm2+饱粒素水剂450 mL/hm2(E);25%吡唑醚菌酯乳油600 mL/hm2+饱粒素水剂450 mL/hm2(F);25%吡唑醚菌酯乳油450 mL/hm2(G);以喷施等量清水作对照(CK);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150 m2。

1.3 试验实施

5月6日播种,5月28日出苗,出苗率100%,成熟期10月7日。施45%施易得玉米专用复合肥525 kg/hm2、尿素75 kg/hm2作底肥,追施尿素225 kg/hm2;前茬玉米,秋整地,春起垄,行距67 cm,保苗5.6万株/hm2左右。采用北京丰茂植保有限公司生产的3W-40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喷雾,选用TP11003VP喷嘴,喷雾压力0.2~0.3 MPa;田间雄穗见50%时开始施药(7月24日),用药1次。施药时温度24 ℃,湿度70%,风力1~2级。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1.4.1 病情基数和发病指数调查。施药前1 d(7月23日)调查病情基数,施药后15 d(8月8日)进行第2次病情调查。每小区随机取5点调查,每点取5株调查全部叶片,以叶片为单位调查[1-2]。

1.4.2 穗位3叶的叶面积调查。每个小区随机抽取3点,每点调查5株玉米,共15株玉米。计算穗位3叶的叶面积及增长率。叶面积计算方法:叶面积=叶长×最大宽度×0.75。

1.4.3 产量因素调查。收获时,每小区随机抽取50穗,分别记录和计算平均每穗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谷粒数、千粒重和产量[3-4]。

1.4.4 安全性调查。试验期间,各处理小区按试验方案剂量施药,试验作物玉米有无不良影响,药害症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试验期间,各处理小区按试验方案剂量施药,试验作物玉米无不良影响,无药害症状,对玉米安全。

2.2 防效

从试验结果看,试验各处理间对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可能是由于2015年玉米大斑病发病较轻,病情基数低,所以防治效果低,差异不显著(表1)。

2.3 对玉米生长调节方面的影响

2.3.1 对玉米穗三叶叶面积的影响分析。25%吡唑醚菌酯乳油和饱粒素水剂在玉米上喷雾使用后,试验施药各处理3叶叶面积都比CK增大,增大幅度在3.3%~9.6%之间,使用饱粒素不同剂量(300、450 mL/hm2)增大幅度也不一样,300 mL/hm2处理增大幅度在3.3%~5.4%,450 mL/hm2处理在7.6%~9.6%,说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加大饱粒素剂量,能增大玉米穗位3叶叶面积(表2)。

2.3.2 对玉米产量因素的影响分析。从调查结果看,施药处理能减少玉米秃尖长度,穗长增加,行粒数、谷粒数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而产量增加,增加幅度在5.3%~9.7%之间(表2)。

3 结论

通过田间在玉米田应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和饱粒素水剂组合喷雾试验,由于2015年玉米大斑病发病较轻,病情基数低,所以各施药处理之间防病效果低,差异不明显;从试验结果看施药各处理能增大玉米穗位3叶叶面积、增加茎基部周长和直径,能减少玉米秃尖长度,同时穗长、行粒数、谷粒数和千粒重增加,有一定的增产效用[5-7]。在试验期间药剂对玉米生长安全,对生态环境和有益生物无不良影响。

4 参考文献

[1] 赵海成.玉米大斑病防治试验[J].现代化农业,2015(12):4-5.

[2] 李文强,贺达汉,杨子强,等.宁夏灌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1(1):8-14.

[3] 张振铎,陈俸,商禹,等.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J].山西农业科学,2013(6):620-622.

[4] 马长山.几种药剂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6):71-72.

[5] 卓德元,白雪峰.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防控玉米大斑病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17):148.

第8篇: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应收账款;环境会计;计量模式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我国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的问题十分严重。其生态环境恶化是由生产的自发性与生态环境社会矛盾引起的。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生产者在经营中所费和所得是以货币形式计量的,只有直接用货币表现的那部分支出和收入,才反映到生产者的成本与效益中,不以货币表现的那部分成本及效益(如工厂对环境的破坏,或林业经营对环境的改善)则不计入到成本与效益中。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为自身的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即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方式向社会转嫁成本,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由此便提出了对环境进行描绘、量化的要求———即环境会计计量,以便真实反映企业的所费与所得。

一、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价值

(一)从环境价值转化为求其效用的大小。由于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相当一部分不是劳动的结果,按马克思的理论即没有价值,但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环境会计计量对象是具有效用的。所谓效用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这一概念与人的欲望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欲望能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环境资源虽不是商品,但其符合效用定义的实质。因此需用西方经济学中效用论学说探讨环境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础,否则无法对环境资源这一非商品性的资源进行价值定位。

(二)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可采用货币单位。由于效用是“满足程度”的度量,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可作为计量单位,也可作为效用单位的计量单位。

(三)环境会计计量的基础可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环境资源虽然不是通过交换形成的价格,不能建立以交换为基础的计量基础,但环境资源是有效用的,而且是稀缺的,人类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环境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其环境资源究竟有多大的效用是很难计量的,如张家界国家公园的风景价值,直接估计其价值有困难,可考虑采用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选择成本,是指因采取某一行动方案而失去来自其他要供选择行动方案的最大潜在效益。当采用诸方案中最优方案时,次优方案的潜在效益为其机会成本。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总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环境资源消耗中所得到的效用量总和,用公式表示为:TU=F(Q)。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资源消耗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用公式表示为:MU=TU(Q)Q.从经济资源稀缺这一前提出发,当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有不同的用途,如何配置这些资源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可引进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的均衡概念。边际成本是指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的产出量时所增加的成本,其公式为:MC(Q)=TC(Q)Q.从环境会计的角度看,边际成本应包括边际直接成本(整个社会的成本)、边际外部成本(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边际用户成本(另辟资源的成本)。

环境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应包含用于满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化,即未来的效用。当效用单位可采用货币单位时,未来效用的计量应引进贴现率的概念,在计量环境资源的价值时,则按贴现率进行调整。

(四)计量环境资源的退化也是环境会计计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计量环境资源的退化,可能很困难,但我们可以考虑用替代成本来间接计量。替代成本是为消除和补偿可能出现的后果发生的费用。如计量土壤流失的损失营养成分时,可以考虑用保持其营养成分所施化肥的价格来计量土壤流失的损失。

(五)采用经济计量学方法进行计量。环境会计引用边际价值原理,旨在说明环境资源变量的关系,一个变量的单位增量所导致的另一个变量的单位增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达到变化过程不能或不值得再继续进行的边缘或限度,为了计算变量、增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应采用数学方法。因此,采用精确数学方法计量,就突出了计量方法精确性与事物复杂性之间的矛盾。人们面对复杂的环境系统,对它进行有意义的精确化能力就低,当复杂性超过一定界限时,不确定性就不容忽视了。而经济计量学恰恰是解决观测中的随机统计关系的不确定的方法,因此经济计量学在环境会计的计量中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个体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计量

(一)价值回归还原法。此方法是将被污染的个体价值还原成基年时未被污染状态下价值,其计价基础中包含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可采用该个体的市场交换价计量,间接使用价值的确定则必须考虑该个体的成因以建立数学模型。比如,一棵树的间接使用价值包括生态功能、水土保护功能、观赏功能等,把功能设为A1A2A3,则有观测矩阵A=(A1A2A3),设系数向量β=(β1β2β3),Y=(y1y2y3)为评价向量,则有Y=Aβ+U,U为随机误差向量。根据此模型求出β,再给出相关参数,就能求出间接使用价值。

(二)影子价格。从数学意义上讲,影子价格是最优规划的对偶解或拉格朗日函数的拉氏乘子,即目标函数发生的增值;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影子价格不是价格,是某种资源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年带来的追加效益,实际上也是资源投入的潜在边际收益。影子价格反映产品的供求状况和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越丰富,其影子价格越低,反之,即资源的数量与产品的价格影响着影子价格的大小。从费用效益原理分析,资源稀缺则影子价格高。在市场机制比较充分时,以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条件下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调整求出影子价格。此方法比较适用稀缺物种的计量。

(三)机会成本法。对于稀缺资源的计量。在同一资源可供不同选择时,可采用机会成本法计算其价值。

(四)危害资本化法。危害的各种表现通过市场的手段替换为货币值,再除以一个适当的贴现系数,得出其价值。比如汽车尾气的污染值可通过其引起的呼吸系统、心脑系统疾病的治疗费用的贴现来计量。而贴现系数要结合人的生命周期来考虑。

三、系统环境会计计量对象的计量

(一)建立宏观数学模型。环境资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系统,而且各要素是不相容的。当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精确化的能力减少,在达到一定程度时,复杂性和精确性相互排斥。此处的数学模型与微观个体的情况相似,只不过方程不再是单一的而是联立的,要考虑的解释变量多一些,基本形式还是Y=Aβ+U.

(二)系统投入资本化法。有时系统的价值难以计量,可采用价值替代的办法加以解决。替代价值就是能够使系统有价值或保持其价值的投入资金和维护资金。比如一些风景名胜区的系统观赏价值难以确定,但这些景区之所以有较大的商业价值,是与宣传、建设、维修保护密切相关的。因此,可将人工投入资本化作为系统的价值。贴现系数可采用计算期的存款利率。

(三)效益数学模型。环境资源不仅有价值,而且能够给人类带来一定的效益。环境效益通常包括:一类是直接效益,如耗用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最终消费品的效益,称为发展效益;一类是间接的舒适性效益,如一段河流给人类带来优美的自然风景的效益,称为保护效益。这两种效益是相互排斥的,如耗用自然资源的发展效益,要伐木、采矿等等,这些活动改变了原始环境,环境会计的计量就是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值,使发展效益和保护效益达到均衡。应以此均衡点作为系统的计价基础。发展效益可以根据项目的收益来计量,保护效益的计量可根据发展效益估计,或计量一个优于发展效益的估计值。由于环境效益涉及子孙后代,因此,估计时应引进贴现率的概念。保护性效益和发展性效益均衡时的公式:bOp=AB,A=∑Tt=1bOd(1+I)-t(1+r)-t-[C+Otd(1+I)-t],B=∑Tt=1bOp(1+a#)t(1+I)-t,bOp:保护现值等于发展效益现值起始年的保护效益值,它以a#速率增长,以I比率贴现;bOd:起始年的发展效益;C:投资费用;Otd:年操作和保养费用;bOp:价值1元的起始年保护效益;I:不变的贴现率;T:相应的保护相应终止年;R:变化系数;T:相应的发展相应终止年;a#:保护效益增值的年平均率。

四、环境会计对象量的计量

由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对象大多是宏观的东西,因此精确计算其数值难度较大。数理统计的方法不可避免地要运用到其数量确定上来。无论是基年数、发生数还是现存数的取得都要考虑样本抽取的典型性与总体的一致性,并便于用概率论的理论去作推断。通常要求样本x1x2x3…xn中每一个观测值都与总体X具有相同分布,且彼此相互独立,即独立同分布。对无限总体,只要随机抽样即可,对有限总体可采取有放回地重复随机抽样。此外,要保证统计量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如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当无偏性与有效性发生矛盾时,要力保有效性。

总之,环境会计的计量主要是确定数量的单价,数量的确定主要是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单价的确定相对复杂,要结合数学、经济学、相关产业的基础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3,(11)。

[2]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4)。

第9篇:基数效用论的分析方法范文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 1 )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3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

2 .经济规律

( 1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和类型

( 2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二)商品和货币

1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 1 )商品的二因素

( 2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 3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2 .商品的价值量

( 1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2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 3 )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3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本质

( 1 )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 2 )货币的本质

4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 1 )货币的职能

( 2 )货币流通规律

5 .价值规律

(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实现形式

( 2 )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资本与剩余价值

1 .货币转化为资本

( 1 )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

( 2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 3 )劳动力的买和卖

2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 1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 2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 3 )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规律

3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 1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2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3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4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 1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 2 )工资的形式

(四)资本积累

1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 1 )生产和再生产

( 2 )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 3 )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 4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几个因素

2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 1 )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

( 2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 3 )相对人口过剩

(五)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1 .资本循环

( 1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形式

( 2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的统一

2 .资本周转

( 1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

(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3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 4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六)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1 .社会总资本和社会总产品

( 1 )个别资本的再生产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 2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2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 1 )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的三大交换

( 2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3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 1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 2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 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 4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4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 1 )经济危机的现象和实质

( 2 )经济危机的根源和直接原因

( 3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 4 )战后经济危机的特点

(七)剩余价值的分配

• 利润和平均利润

( 1 )利润与利润率

( 2 )利润平均化与生产价格

2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 1 )商业资本的形成

( 2 )商业资本的职能作用

( 3 )商业利润

3 .借贷资本和银行利润

( 1 )借贷资本的形成、本质和特点

( 2 )借贷利息和企业利润

( 3 )利息率

( 4 )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4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1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地租

( 2 )级差地租

( 3 )绝对地租

( 4 )地租、地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八)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1 .垄断的形成

( 1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转变

( 2 )垄断组织的形式和实质

( 3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 4 )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2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 1 )银行业的垄断和银行的新作用

( 2 )金融资本的形成

( 3 )金融寡头的统治

3 .战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

( 1 )垄断程度不断提高

( 2 )垄断组织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混合联合公司”广泛发展

( 3 )金融垄断集团统治的新变化、新特点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1 )经济危机的实质

( 2 )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九)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 2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持续迅速发展的原因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 1 )国有垄断资本

( 2 )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

( 3 )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性

(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政策措施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两重作用

(十)国际垄断和经济全球化

1 .国际垄断组织

( 1 )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 2 )国际垄断组织的本质

2 .跨国公司

( 1 )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

( 2 )跨国公司的主要特征

( 3 )当代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 经济全球化

( 1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 2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 3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考试题型 :

• 单选 30%

• 判断 20%

• 简答 27%

• 计算 13%

• 论述 10%

主要参考教材 《政治经济学》刘熙钧主编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9 月第 3 版

第二部分:《西方经济学》( 150 分)

(一)导言

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 )资源的稀缺性。

( 2 )选择与资源配置。

( 3 )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边界。

2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 1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 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3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 )实证分析法。

( 2 )规范分析法。

(二)需求、供给、价格

1 、需求理论

( 1 )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 2 )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 3 )需求定理。

( 4 )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2 、供给理论

( 1 )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 2 )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

( 3 )供给定理。

( 4 )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3 、价格理论

( 1 )均衡价格的形成。

( 2 )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 3 )价格机制如何调节经济。

( 4 )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

(三)弹性理论

1 、需求价格弹性

( 1 )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及计算。

( 2 )需求弹性的分类。

( 3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2 、弹性理论的运用

( 1 )需求弹性与“谷贱伤农”现象。

( 2 ) 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

1 、欲望与效用

( 1 )效用的含义。

( 2 )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

2 、边际效用分析

( 1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含义。

( 2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 3 )消费者均衡。

( 4 )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 5 )边际效用与消费剩余。

3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 1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 2 )消费者均衡。

(五)生产理论

1 、生产与生产要素

( 1 )生产与生产要素。

( 2 )生产函数。

( 3 )短期与长期。

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要素合理投入

( 1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 2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 3 )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3 、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 1 )规模经济。

( 2 )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 3 )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4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 1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 2 )等产量线的含义及其待征。

( 3 )等成本线。

( 4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六)成本与收益

1 、短期成本分析

( 1 )短期七种成本。

( 2 )各种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2 、长期成本分析

( 1 )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长期边际成本。

( 2 )长期成本与短期成本的关系。

3 、收益与利润化

( 1 )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 2 )利润化原则。

(七)厂商均衡理论

1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 3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5 )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2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 2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 3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4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5 )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

3 、垄断均衡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2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 3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4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 1 )寡头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 2 )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5 、各种市场结构经济效率的比较

(八)分配理论

1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 1 )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 2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 3 )生产要素的供给。

2 、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

( 1 )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 2 )利率的决定。

( 3 )地租的性质和地租的决定。

( 4 )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

( 5 )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九)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1 、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 1 )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 2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

( 3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及其关系。

( 4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 5 )国民收入核算指标的缺陷

2 、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 1 )生产法。

( 2 )支出法。

( 3 )收入法。

(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 1 )总需求的构成。

( 2 )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3 )消费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 4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 5 )乘数理论。

2 、 IS — LM 模型

( 1 ) IS 曲线。

( 2 ) LM 曲线。

( 3 ) IS—LM 模型及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应用。

3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1 )总需求曲线。

( 2 )总供给曲线。

( 3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4 )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 5 )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十一)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 、失业理论

( 1 )失业与充分就业。

( 2 )失业的类型。

( 3 )失业的影响。

2 、通货膨胀理论

( 1 )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 2 )通货膨胀的原因。

( 6 )通货膨胀的影响。

3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十二)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

1 、经济周期

( 1 )经济周期的含义。

( 2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2 、经济增长

( 1 )经济增长的含义。

( 2 )经济增长的源泉。

(十三)宏观经济政策

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 、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3 、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考试题型 :

• 判断题 20%

• 单选题 40%

• 计算题 2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