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学习的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不仅要转变学生单一、呆板的学习方式,而且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实现新课程的改革理念。所以开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是每位高中政治教师所面临的课题和努力的方向。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教学过程中开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易产生的误区和应采取的基本对策进行了认真探讨。
一、开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易产生的误区
1.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来指导研究性学习。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教学观念支配下,师生们在教学中围绕高考这根无形指挥棒团团转,形成了“老师教书,学生背书,国家考书”的教学模式。为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教学质量,不少政治教师只能通过填鸭式、注入式、题海式等办法来培训学生的应试能力,去争取考分的优胜、升学率的优胜。在这种传统观念束缚下,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的狭小范围内,课题的制定多为教师闭门造车,极具局限性,因此很难适应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特点,压抑了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扼杀了学生个性,在这种观念下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只是形式而已。
2.用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去对待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或探索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内容的确定者、组织者和实践者。因此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然而长期以来沿袭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还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且是绝对权威,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千方百计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格式化”学生,造成教与学脱节。教师对学生是知识的灌输者,这种教师代替学生主体地位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影响着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3.把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对立起来去搞研究性学习。
所谓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以高中政治知识为主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高中政治必要的延伸和拓展,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的知识体系科学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从静态的角度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比较扎实而又系统的知识,但与此同时,这种单一的学科课程会使学生与实际生活相隔离。
在实际的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往往受高中会考、高考的牵制,只重视课本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从动态角度引发学生追踪时代的步伐,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感受创造的喜悦。研究性学习课程恰恰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生动变化和发展。因此,能否正确看待研究性学习和高中政治课程的关系将直接影响高中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高中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应采取的对策
1.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摆正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状况、知识能力基础、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已达到了一定水平,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已经能用书本理论作指导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引入和渗透研究性学习,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不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不断引导、培养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用所学政治理论去分析热点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一定思想空间。
2.政治教师要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指导能力。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实施过程要依赖许多信息资源,并要在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以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高中政治教师作为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尤其是要注意涉猎一些科学、艺术、法律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从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
3.要确立恰当的课题。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针对课题难以确定的问题,高中政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政治学科、学习热点、社会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确定恰当的研究课题。
引导学生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兴趣原则。二是实事求是原则,即要求课题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三是可行性原则,即要求课题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增强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
4.要摆正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位置。正确处理政治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关系:政治学科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相互依托的关系,教学中必须摆正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的位置,正确处理研究性学习和政治学科课程的关系,使学生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学实效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促使其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随着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生源途径日趋多种多样,学习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想升学,有的学生想尽快就业。但思想政治课既不是高考科目,也不是专业课,这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积极性差,教育教学实效不高的现象。
1.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普通高中的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考查学生对系统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中职学校的教育则重在对学生的劳动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很强的职业性。中职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涵盖较多学科知识,共同发挥对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的作用。中职思想政治课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因此,端正中职生的学习、求职、就业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劳动观和职业理想是中职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教材的内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
2.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中职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从学生层面看,中职生几乎都是没有考上普高的落榜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意义不大、空洞、不实用,再加上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导致思想政治课在中职学生中得不到重视和认可。从教师层面上看,中职学校的教学强调以技能训练和高考课程为中心,思想政治课教学日益边缘化,使思想政治课在整个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变得可有可无。教师的教学成果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教师缺乏教学动力。其次,教材的选用相对陈旧,没有太多的时代特色,体现不出学生的职业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普遍存在理论知识多、说教多,深入有余,而浅出不足,使学生的学习较为吃力。这些因素导致中职思想政治课形同虚设,对中职生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俗话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整合课程内容,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中职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3.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不少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要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有效转变师生角色,积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面对知识爆炸时代,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本学科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政治课堂教学实效。
3.2加强情感教育,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更多的情感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对学科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教学中师生两种情感的融合,无疑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其创新思维和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合理选用教材,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中职思想政治课可选用的教材较多,原有的中职思想政治课国家规划教材相对陈旧,理论性较强,难度也较大。不符合中职学生实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重重。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要从中职生特点出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选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突出中职教学方向的教材。可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选择实用的选修教材进行补充。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人际沟通与礼仪》、《就业指导》等。也可根据学校的情况制定一些校本教材。教师要善于对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3.4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思想政治学科知识比较枯燥,趣味性不强。要让学生喜欢,就需要丰富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生动活泼的课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讲解国家、宗教、民族、货币、商品等有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时可以用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因此,我们要克服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注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主要由质疑、探索、反馈、评价几个环节组成。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习案例材料,围绕教师或学生的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处理、整理,以探究学习等方式得出最佳的结论。教师对结论进行开放评价,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启发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政治;合作学习;实效性;对策
与个别学习相对,新课改提出了合作学习。但在目前的政治课堂上,有很多教师施行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表面,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效率。合作学习是一种明确了分工与责任的学习策略,其具体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团队或小组中完成共同任务。本文致力于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一、科学分组
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必须要组建一个科学的合作小组。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知识水平、心理素质、学习成绩、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综合、科学地进行分组。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每一等级里各抽取一名学生,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分工,承担不同的责任。让优秀、良好的学生帮助一般、较差的学生,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二、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并不是要教师袖手旁观,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当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讨论。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而行”时,应该先让小组间互相讨论“学生之间有哪些帮助?教师给了学生什么帮助?教师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正?”此类问题,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记录。在合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应该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在此应该注意以激励的方式为主,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记录,有利于对学生的错误做到及时改正,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提高初中政治学习效率的一种学习方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政治 探究性学习 问题 关注
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强势地位,这是探究性学习开展和实施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因此,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为标志,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尽快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平等的参与者。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作为参与者的教师应参与其中,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给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从中掌握翔实的资料,了解他们的探究过程及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在政治学科探究性学习中,各个探究专题的内容、角度、方法、目标和涉及的范围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甚至是跨学科的。无疑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科学观念,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掌握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政治课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所有领域,教学的空间与内容、学习方法与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思维方式与师生关系都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走出狭隘的课堂,融入开放的、自然的、社会的大课堂,以开放、宽容、严谨、科学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否定,提倡师生之间的辩论,共同探讨正确的答案,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价值取向。
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耗费时间和精力、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往往不能使之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这就使应试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处于主要地位。即使有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法,但也不能持久。因此,教师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浅尝辄止,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不能追求形式。不论是具体的一节探究课,还是培养学生的长期探究意识,都要保证足够的探究时间,不以“少数学生完成了”代替“大多数学生也完成了”,不以“少数学生适应了”代替“大多数学生适应了”。
部分教师缺乏对合作、探究学习的本质理解,往往只注重形式,而很少考虑学习的内涵、实质、应用条件等,将课堂教学中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数量,表面上气氛活跃,实则使探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在政治课探究性教学中,如何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植入课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无限空间,关系到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施探究性学习,就是给政治课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就是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积极学习、积极、探索。
探究性学习方式不是对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全盘否定,某些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感知和理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探究性学习,几乎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整堂课都是讨论,很少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其实,以探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掌握科学内容、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虽然探究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师都应该追求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科学。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正如所有的课都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样,我们要避免“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因“课”制宜,取长补短,互相渗透。
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匆忙上阵。要设计好探究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明确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设置的探究问题,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一个假设性的,但在设置时既要考虑探究的对象,也要注意探究的内容。探究问题不宜太大,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切忌忽视对象、选题过大。探究的问题一旦确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于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心中有数、有话可讲。教师也要预测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与新观点,预设解答的各种可能、方法,以便适时妥当地加以点拨、指导。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把握探究的动态与进程,适时给学生的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以免学生用错误的观点进行辩论,或者偏离主题。同时,探究过程要有可视性,探究方法要有可操作性。每次合作探究结束,教师要做小结,切忌没有点评草草收场。
探究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整方案、不断完善假设的过程。历经的阶段不同,就有不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探究的难度也不同。探究有难有易,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材料、教学对象、教学环境采用恰当的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对合作、探究学习缺乏必要的筹划调控技能,课堂的节奏、密度与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探究氛围就浓而不闷,学习气氛就活而不乱。
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探究日记,及时记载探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有效反思探究成败,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也为日后的深层次探究提供经验。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思想政治 校本课程
我国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紧扣时展的命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新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出一批批拥有高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一、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的问题
新的教学方式出现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前期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有发现存在其中的问题,才能方便后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下面讲述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实现中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过度重视显性校本课程。一些普通高等学校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偏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授课必须要有配套的教案,并且教师还要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校本课程教学虽然是国家已规定的课程要求之外而进行补充的课程,它具有的隐形作用也应该被重视。国家课程安排中也有的教学内容没有被牵涉到,但是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这样没有被牵涉到的教学内容便可以加入校本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地域文化与科技信息等。因此,隐形的校本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课程开发能力需要提高。教师在进行课题研究时,有时会应用到其中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或是与现代技术有关的信息,而学生接触新事物的好奇心与接受能力较强,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会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课题研究时可能会出现的局面的是教师掌握的信息可能会没有学生的多。所以,校本课程该如何开发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真正落实有难度。校本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属于一种选修课程,学校有权利掌控学生的课程学分认定以及评价,并且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评价方式不是唯一的,造成难以制定统一的标准。所以在实际教学环节,部分学校会进行压缩校本课程的课时,使校本课程教学处于一种形式。
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问题的对策
进行制定思想教育与量化标准,改变传统的观念,重视现阶段的校本课程投入。师资队伍对于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有必要组织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加强教师对岗位以及思想政治学科的认识。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教师的地位在发生改变的同时,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借助师资培训,能够受到一定的启发,提高课程开发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学习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显、隐性模式应用于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影响,组织学生对教学生过进行认定与评价,展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的意义与作用,达到教学最优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状态以及考试成绩等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与反馈,及时改进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的不足,提高这种新模式的实效性。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实现的设计理念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它的设计理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改变传统以教师授课为主的观念,转向为将学生作为主体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从而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2.树立师生地位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展现自身特长。3.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际锻炼能力,促进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4.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塑造的观念,完善学生的人格,使之具有高尚情操以及交际能力等。
四、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实现的效果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充满乐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此外,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具有合作意识和与人分享意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及主动性等显著提高不少。这种方式带给学生的意义与学习效果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式。可见,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能够真正的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更加充满活力与激情。
(二)教师方面的影响。改变了传统教师教学方法,促进教师随时进行自我“充电”,掌握较广的知识范畴,更好吸引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教师教学能力与开发课程能力等相应的提高了许多,改善了传统教师知识狭窄与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这些变化对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有着极大的帮助。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死板的缺陷,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学生的思想政治显著得到提升,有利于开展国家规定的课程。并且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学到一些之前未曾接触与知识概念朦胧的内容,提高了自身的涵养与专业技能,为将来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四)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影响。通过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的实现,不仅改变了传统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改变了教师教学的手段与策略。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常规课程学习以及校本课程学习齐头并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压力,但是会积极引导教师与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各国的时事与国内社会热点,通过各种手段扩充知识面,从而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与趋势,塑造学生素质与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互动,能够让彼此思想进行碰撞,更加了解彼此的特点,特别是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兴趣爱好以及所关注的热点等,将有助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开展,实现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下,人们正在将科学发展观进行有效实践,而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中,教师应注重将研究性学习穿插到校本课程中,两者共同作用有益于落实国家规定课程教学,并促进校本课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增添教学方式多样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群慧.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0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动态性学习政治素养
动态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探究,并在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动态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合于各学科学习。从狭义上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的获取知识。那么,怎样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动态性学习呢?这里就初中思想品德动态性学习的实施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动态性学习的目标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施稿)》指出:“思想政治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初中思想政治动态性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以这一总目标为指导,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5、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二、初中思想政治动态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初中思想政治动态性学习的目标是实施思想政治动态性学习的导向和归宿。实施思想政治动态性学习的途径要有利于上述目的的实现。初中思想政治动态性学习的实施,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政治的学习特点,坚持自主性、过程性原则,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切忌抛开学生实际,好高骛远。具体的途径是:
1、立足教材,提出探究性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好思想政治要十分重视从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政治”。强调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而是要通过接受性学习,在具备了一定的整体把握和感悟能力的基础上,对课本中的观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并把看法和疑问提出来,供大家探究。提出探究性问题,强调“有自己的心得”,但不排除老师提问、假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开始,往往有可能提不出探究性问题,这时,就少不了教师设问引导,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提出探究性问题,往往经历先由老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终实现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讨论解决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设计开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尊重、赏识学生的见解。教师、学生共同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师生互动中研究文本,发挥文本的作用。
2、立足教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教材中有很多问题,往往在课堂上解决的不够彻底或无法解决,必须凭借生活经验或通过查阅资料才能解决,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通过交流,研究解决课堂上留下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信息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
3、从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践的机会。”思想政治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选择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成立研究小组,写出研究报告。例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追求的变化,对联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春节正好在假期,可确立“从对联中看人们的追求”这一研究课题,指导学生在春节期间摘抄对联(100副为一组),分类整理、归纳人们在对联中寄托的追求,开学召开小组汇报会,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对对联的分析、归类,从中体味人们对美好生活、家庭幸福、多福长寿等方面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从面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广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这一文体除具有短小精悍特点外,还有许多特点,我们可组织学生收集广告分门别类,全方位了解广告的特点,从而体会广告语中的情感因素和创新精神。另外这些都是可供研究的问题,老师要发挥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课堂,使思想政治学科真正成为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爱学的课程。
三、开展动态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老师在动态性学习实施中的作用。
有效的动态性学习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在实施过程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充分相信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要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与学生一起开发利用可供动态性学习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正确认识动态性学习。
我们这里说的动态性学习不是单独的一门学科,而是一种学习方式,可以渗透在各个学科课程之中。当动态性学习渗透在各科之中的时候,是以这门学科的专门知识和研究方法为目标的学习研究活动。学科教学开展动态性学习是对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再实践,如果没有扎实可靠的学科知识,动态性学习也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此开展动态性学习要以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为依据,适时、适量,切忌违背教育规律,夸大动态性学习的作用,走极端,忽视学科知识教学。
3、要循序渐进
实施动态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不断培养,不断积累,发展提高的过程。首先要立足课堂,开发教材中可供动态性学习的资源,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动态性学习的意识。其次,教材中开发的动态性学习资源,凭借教材、课堂还不能实现、解决,就要考虑向课外延伸,做到课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在课堂上难以提高的广阔空间。第三,从学习生活中提出问题,老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形容方案,划分小组收集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要分析研究,拟定研究报告,进行成果论证,展示评比等。动态性学习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从培养动态性学习的意识开始,最终掌握开展动态性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动态性学习得到真正落实。
4、科学评价。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一、注重课堂的导入
高中思想政治课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知识点较为抽象,此外,学生尚未踏入社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变得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更加有效地循序渐进,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注重课堂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导入课堂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时政热点导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每一天都会不同的事情发生。教师通过时政热点来导入教学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解“财政的作用”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把近些年以来我国建设的一些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列举出来,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此同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工程的顺利完成是依靠谁的作用?进而激起学生对财政作用的兴趣。(2)通过音乐导入。尤其是对于安排在下午的思想政治课,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理想,那么教师通过播放音乐,能够有效地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3)通过故事导入。比如,教师在讲解“纸币的产生和发展”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为学生讲解古人使用金银购买东西的故事,让学生对纸币产生兴趣。当然,除了上述的几种导入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演导入、游戏导入等形式导入教学课堂,以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好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俗话说:“爱屋及乌”,针对教学来讲也是如此。在教学课堂上,倘若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就会对这位教师的授课产生厌烦的心理,倘若学生喜欢某位教师,那么他就会对这位教师的授课充满兴趣。由此可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教师一定要爱学生,跟学生做知心的朋友,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且要一律平等地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一部分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应当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以有效地提高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对高中思想政治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组织传播
高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高难度的管理。传播是管理行为的最基本形式,它不仅成为各具体管理活动的基本手段而渗透到管理的各个角落,并贯穿于管理全过程的始终,因而也成为决定组织管理成败的关键;而且,随着管理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传播也必然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更多方面,并进一步巩固其基础地位和作用,从而又将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一个组织,它具有典型的传播特性。
组织传播是管理的一种表现形式。管理的每一种手段本质上都是属于组织成员交换信息的行为。高校行政管理(包括对人力、财物、时间、信息的管理)就是要通过组织、计划、实施等行动,使学校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完成各项任务。而组织传播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组织传播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行政管理中组织传播的特点
高校行政管理中组织传播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讨论:1)从传播的方向来看,组织传播对于高校来说,就是各院系之间、各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其组织传播的方向有横向和纵向两种,纵向传播又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2)从传播的通道来看,高校组织中各成员之间传播互动内容可大致分为工作进展、工作要求、组织政策、薪水和福利等等。其信息的来源有直属领导、部门会议、其他部门的成员、管理者的陈述、同部门同级别的同事、直属领导的上司、高层管理者、下属等。高校信息传播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面对面的人际互动;二是透过中介通道,分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和非文字语言沟通三大类。
2.高校管理工作传统组织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有价值的信息未能得到充分的传播。传统的高校组织传播模式主要是纵向性的层级传播,横向性的信息沟通不多,传播手段主要是文件通知、会议传达。由于在传播过程中受不同层次传播者对信息理解和选择的影响,造成信息量的减少和信息失真,传播的效果很受限制。特别是以口头方式进行的传播中,由于传播者的理解力、记忆力、转述力及个人好恶的不同,信息很容易失真。另外,处于组织内部流通环节的每一中间环节人,都既是信息的传送者,又是信息的“把关者”,各人的思想觉悟不同,利益不同,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而对信息进行加工或篡改,从而影响信息的有效传播。
(2)缺少双向沟通。有关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与计划,以及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政策的制定,牵涉面广而且复杂,但由于教职工民主参与的渠道不足,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时未能在有效传播与民主参与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是因为有些教职工民主参与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反馈或反馈不及时,影响教职工提意见和建议的积极性。沟通的关键仍在于组织管理者对组织传播的重视程度。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既减弱了个人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和与他人合作的愿望,扼杀了教职工宝贵的创新精神和工作积极性,又反过来也进一步降低了组织传播的效果。
(3)组织传播制度化缺失。组织传播是一个改变态度、影响行为的持续的连贯的过程。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缺乏统一的传播制度。校办、宣传部门以及工会组织作为高校组织传播的主要机构,有时只从各自的部门事务出发,缺乏协调与合作,达不到有效处理信息、及时反馈意见的系统要求;而各职能部门则一般只负责制定本部门的政策,至于制定的政策是否合乎实际,执行中存在哪些问题、效果如何,没有专门人员跟进调查研究,导致各部门制定的政策、规定有可能相互抵触,从整体上降低了职能部门的服务功能。
二、促进高校行政管理科学化的途径
1.有效构建高校组织的民主管理运行机制
制度化的组织传播机制,是建立在高校组织的民主化管理与运作基础上的,它要求相关组织传播机构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首先,要求增强工会组织应有的民主建议和监督的权力,真正提高工会组织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调动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其次,要根据各院系的具体情况,在下放权力的基础上,使组织传播更直接面向个体成员,以减少组织传播过程中的层级损耗,提高组织传播的有效性。再次,要建立以校办为枢纽的通过校办与宣传部、校办与工会、校办与各职能部门、校办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双向沟通的组织传播运行机制,增强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决策与信息反馈制度。
2.加强管理沟通
管理沟通即组织中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沟通有助于下属与领导之间交流感情,有助于上级了解并满足下级需求,辅助决策,达成共识,完成目标,促进高校组织绩效的不断提高。要实现良好的沟通,需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上级应该主动与下属沟通。沟通是管理者的首要职责和基本技能。学校组织的上层管理者首先是学校各种政策、信息的发送者,其次组织沟通网络无论怎样建立,管理者都是重要的沟通中枢,对各种下行信息、反馈信息进行着加工、处理和再传送。上级管理者要及时了解下级的需要,从自己管理的组织中获得比较有效的信息,正确地整理和反馈,传达给下属,利用沟通这一有效工具,实现对下属的有效激励,挖掘下属的潜能,为学校创造更好的业绩。
(2)完善高校行政组织的沟通网络。1)在高校中管理沟通的主体和客体就是管理者和教职工。当管理的上下级之间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沟通角色的时候,就会形成无比坚实的主客体基础,主动地担当起信息沟通的传输者。在高校中,管理者和教职工都同时担当着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双方既是沟通的主体又是沟通的客体,而且都必须具备的关键角色行为便是反馈。要保证组织管理沟通畅行无阻,首先,必须保障沟通的主客体是敞开的、不闭塞的、有交流愿望的。其次,很重要的是,沟通主客体是易接受、善理解和有弹性的,有反馈意向和能力的。2)建立完善畅通的沟通网络。沟通的基本要素有七个,即信息源、听众、信息、目标、环境、媒介和反馈。把这些沟通要素有机地、活跃地调动起来,使沟通渠道往返有序、高效畅通,形成完善的沟通网络。3)讲究沟通技巧。沟通能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一系列广泛的活动技能。管理沟通技能的学习,既是个体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组织效率和绩效提升的有效途径。管理沟通技能的涵盖也是广泛且细节化的,既包括一系列的沟通策略和原则,又包括一些技巧和细节,还要求沟通主客体双方具有换位思考的能力。4)注重群体沟通和外部沟通。在高校管理中,学校要整合资源,就要搜集各方面的信息,要激励下属努力完成组织任务,就必须要了解教职工各个层面、各个侧面的需求。高校是一个群体单位,且与外界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还必须注重与整个群体以及与外部的沟通。
3.采用多种渠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要充分利用网络建立高校组织传播系统的平台。它是高校各部门向师生员工进行组织传播的接口,是各个组织传播子系统集成的统一的用户平台。从目前的技术现实角度上讲,它包括网络课堂教学系统、选课系统、科研系统、电子邮件系统、远程视频会议实时系统、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系统、网络信息专家系统、BBS等等。要充分利用这些传播平台,逐层进行信息传播。而受者对信息也要及时进行反馈,即逐层反馈到各个相应的部门子系统。同时也可以发挥学校校报的作用。另外还要创立开放的传播环境,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健全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推动组织传播的发展
组织传播活动要不断地改善与发展,就要不断健全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从而改变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使组织成员的满意度增加,对所属的组织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迸发出奉献精神。通过确立规范化的制度条文,对从事管理的干部的职责、任务、培训、考核、待遇、升迁、奖励表彰、合理流动等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干部的管理有章可循。要使管理者自始至终保持着兴奋的、积极的、时刻做好行动准备的状态,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提高管理工作者的期望水平。根据工作目标的具体性、难度以及制度的参与性来制定目标。对下属在日常工作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要加以注意,及时予以表扬,提高其工作成就感,不断增强其工作动力。2)提高工作效价的水平。激励措施要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个体差异性,激发管理人员的责任和成就感,从而增加其工作满意度。3)要按照个人的工作绩效确定奖惩的运用,提高关联性。
高校管理工作难度大,其理论基础将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这给我们对高校管理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综合了传播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相关理论的精髓,以其独特的理论研究模式和体系,为高校管理的理论研究开创了崭新的前景。组织传播学对于组织内部的传播体系结构和传播功能特性的深入研究,为高校管理组织系统的传播障碍性因素和消除阻隔方法等问题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既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应遵循管理自身的运行规律,结合组织传播的特点,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学校内部、外部的各种因素,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保证学校持续、稳定、高效的运转。
参考文献
[1]教军章,刘双.组织传播——洞析管理的全新视野[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林瑞基.组织传播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3]张国才.组织传播理论与实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4]刘乃仲,于艳敏.现代组织传播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J].前沿,2004(11).
[5]周梅芳.高校组织管理中的不良传播及其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22(2).
1、情感教学的作用
①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发展。由于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因此能在其他学习中运用已学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新的知识,学习上的事半功倍,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努力地进行学习。②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开发。由于课堂教学的手段采用多种方法,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了自己潜在的才能,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认真学习知识。③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养成。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④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情感教学的运用
以情激学。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社会上的某些重金钱、实惠的诱惑,重经济轻政治的倾向的影响,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
以情明理。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以情明理可分为以下两方面:①、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②、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3、情感教学的评价
以高尚人格魅力,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关键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与实施者,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探索与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是实施情感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同时折射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与感召力,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与研究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增进师生情感,实现知情互促并茂的学习效果有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