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1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01-03

学习理论是探究关于学习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即探究学习的过程及其条件的理论。从古到今,自东方至西方,人们对学习问题都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西方,自20世纪初第一个学习理论提出到现在,人们对学习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学习是刺激-反应间联结的形成过程;学习是知识的接受、获得过程;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与之相应的学习理论可以分别称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历代专家和学者对学习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学习主张,也形成了一些相当有系统的理论。本文选取了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试就它们在学习观的三个基本问题(怎样看待知识、如何理解学习活动、怎样看待学习者)上的看法做一些梳理和比较。

一、怎样看待知识

(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知识的看法

1、知识具有确定性

在中国传统学习理论中,知识往往被看做一种确定无误的内容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是很明显的。教师、课本等对学习者而言,都意味着一种知识上的集中权力与无上的权威,而学生对其是毫无疑问地予以接受的,学生们会不断地去努力学习他们认为教师想要他们从任务中学到的东西。

2、“道”是知识学习的主要内容

孔子曾说“志于学”,“志于道。”《学记》主张“知道、信道、敬道、尊道”。在传统文化中,“道”成为学习的主要内容。“道” 既指天道(自然之道),也指人道(社会人事之道)。在传统学习理论中,“道”主要指“人道”,即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和人伦道德知识。在传统文化和教育氛围下,关于天道的知识和书籍或被排斥在学习范围之外,或只是作为理解儒家经典的辅助资料。学习内容比较单一、狭窄、片面,以伦理为中心的人文知识占有主要地位,构成学习的主要内容,遏制了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追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的看法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 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2、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在自己的经验背景上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按照建构主义的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二、如何理解学习活动

(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

1、重视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学习理论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孔子主张多问几个“如之何”,以便开动脑筋,活化思维。孟子说“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说“思索以通之。”所谓得之通之,说的都是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后很多教育家都强调“思”,把“思”理解为“心解、心悟”。他们说“不徒耳目,必开心意。”(王充),“学必心解”(郑玄),“学贵心悟”(张载),“学贵得之心”(王阳明)。他们认为,只有“思”才能领悟、把握事物的意义和本质。除“得之”,“通之”外,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需要“思”。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要求他们学习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教育家们还论述了记忆与理解(思)的关系。一方面承认记忆是思维的基础,记住了知识才容易引起思考,记不住知识就思考不起来。张载说:“不记则思不起。”他们主张多读熟读,积累知识,为思维准备充足的材料。另一方面,只有经思考的东西才能长期牢记。郑玄认为,“学必心解”,否则,“则亡之易。”他还说:“思而得之则深。”经过思考而深入理解了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持而不遗忘。

2、强调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先秦儒家十分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孔子认为,“为仁由已”,主张“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见贤思齐”、“主观自省”。孟子主张“自求自得”,他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后世教育家都强调这一点。如汉代董仲舒主张“强勉行道”、“强勉学问”、“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智益明。”朱熹主张主动学习,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 清初颜元更强调“主动习行。”强调主动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构成了中国传统学习理论的精华和优良传统。

3、强调要乐学好学,重视学习动机的培养

《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就是说,要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必须笃志好学。好学是搞好学习、获取知识、开启智慧的首要条件。汉代扬雄提出了衡量好学的标准:“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一个人必须依靠学习来获取知识,依靠思考来精通学问,依靠朋友相互研讨共同提高,依靠荣誉来激励学生坚定信心,依靠持之以恒来完成学业。只有做到了这些方面的要求,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元代教育家吴澄还论述了“好学”与“乐学”的关系。他说:“读书当知书之所以为书,知之必好,好之必乐。既乐,则专在我。苟至此,虽不读,可也。”就是说,懂得读书学习的道理,就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有了兴趣爱好,就会产生以学习为快乐的情感;一旦产生对学习的愉悦情感,就一定会自觉主动地专注地学习。孔子是最早提倡“乐学”教育的教育家。他认为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吕氏春秋》则从心理上对乐学进行了分析:“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为之而乐矣,奚待贤者,虽不肖者犹如劝之;为之而苦矣,奚待不贤者,虽贤者犹不能久。反诸人情,则得所以劝学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从心理情感上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真正沉浸到学习的乐趣之中,就一定能学有所得;反之亦然。作者第一次把“乐”与“情”结合,揭示了乐学的情感机制。其后,王阳明的乐学思想也特别值得注意。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育学习,只有从个体情感出发,才能收到“进不能已”的功效。古代乐学思想在近代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梁启超、陈鹤琴、陶行知等教育家都有丰富的乐学思想,要求运用兴趣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乐学精神。

4、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熟悉教的艺术

关于教师的作用,韩愈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教育家看来,对学生的学习,教师不应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应加以牵引和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道”,还要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结合起来,将发展学生智力与培养非认知因素结合起来,将引导学生求知与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在学习上,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朱熹曾说:“指引者, 师之功也”,教师“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底人”。要有效地指导学,教师除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学问外,还必须懂得教学的规律,掌握教的原则,熟悉教的艺术。在指导学生学习的长期实践中,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提出了许多指导学习应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方法艺术,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学行结合、德智统一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活动的理解

1、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2、强调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者应具备独立思考以及创新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充当学生的指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地启发和诱导。知识的构建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密不可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从而促进知识的吸收。

3、倡导教学互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教学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以教师为信息资源的单向型互动模式;师生双向型互动模式;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向型互动模式;师生平等参与小组活动的成员型互动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通过人与环境互动进行,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所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人际协作、讨论等活动,在进行意义的构建过程中获得的。

三、怎样看待学习者

(一)中国传统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看法

中国古代教育家从教育学习的实践中认识到个别差异的普遍性,并针对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他们不仅把个别差异看成是因材施教的客观依据和前提,而且把个别差异理解为因材施教因性而学的结果。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论述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智力、能力、性格、志向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各方面的个别差异都作过深入探讨,后世教育家也论述了很多关于学习的个别差异问题。《学记》作者把学习的个别差异概括为四种:失则多、失则寡、失则易、失则止。这些差异是由于“心之莫同”产生的,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及其所以产生的“莫同之心”,才能引导学生把学习搞好。个别差异产生的原因,除《学记》提到的“心之莫同”外,主要是后天 教育学习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与差异论紧密联系的性习论思想。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由于他强调上智与下愚不移,所以这里的“性”是指“中人”。造成“中人”后天发展差别的原因就是教育学习活动。中国的历代教育家都认为,个体的个别差异,既有先天素质的因素,也有后天教育学习的作用,比较而言,教育学习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形成影响更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的看法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简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当然,在个体的自我发展和外部引导两者之间,尽管建构主义着力研究的是前者,但它并不否认后者,它并不是取消教师的影响,而是说不能径直地教。

四、小结

第2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知识建构 英语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起源可追溯至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景(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它强调学习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的,学习不应简单视为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是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的目标,在发展能力上尤其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渗透思想教育方面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动机。

一、重塑知识观――学会质疑、释疑、探究与创造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革新,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是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使用并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情景进行再创造。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具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论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按照这种观点,我们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交给学生,不要用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的理由,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利用知识的相对性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质疑和释疑是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也是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捷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质疑、释疑在阅读中起导向作用,根据人们阅读文章时的理解不同,把注意力引导到问题上,不断提高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不断增强阅读技巧。

二、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深层次理解

从学习的目标来看,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意义建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总是一个劲地抱怨学生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这里可以依据建构主义观点作如下分析:知识获得有不同的水平,学习者可能只是记住了一些概念、原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或者只是有一些字面的理解,只能应付课本上的典型习题等,而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则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意味着学习者要切入某个知识主题或一门学科的核心思想,学习者要能对这些内容做出明确的辨别,做出合理的推论和预测,对有关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学习不应看成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学生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这一“残酷”事实。例如在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本课知识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或枯燥无味的说教。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

如何知道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呢?首先要了解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然后基于这一知识作出结论去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最后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

三、教学过程对完成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并不是胡乱猜测,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例如:在上英语阅读课前,教师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使其产生阅读期待或图式;阅读时激活原有知识,能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来弥补文章里省略的信息;阅读后激活原有知识,能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回忆。上课时随时体查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背景,调整上课的节奏,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更容易加深对上课内容的理解。

四、指导自主学习,组织协作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自主学习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讨。常用的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人学习等。协作学习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设计要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每个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并不相同),以便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登。

抛锚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中,要根据事先的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即抛锚。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建构主义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是一场教育革命,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设想,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知识。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必须重视自己的角色,变传统传授者为学习的伙伴和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气氛,教师要更多地帮助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状况、以及见解的合理性等进行监视和调节;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第3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资源进行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设计,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兼顾学生能力、态度及品质的培养。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经过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发展心理学和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理论的发展,对传统认识论的反思和批判越来越深刻。建构主义反对机械的认知学习观,不满足于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的途径探讨,而是更强调认识的建构性原则。这些思想对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简单是信息从外到内的输人过程,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通过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过程,使新旧知识得以联系和融合、新知识得以增长的过程。换句话说,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依赖他们各自脑中储存的知识,通过自己拥有的背景知识及情感因素,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并进而对新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相关原有经验,促进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新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长”起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的教学的辅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式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1精心分析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为医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情境等条件,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并以此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以发展性评价强化学习的主动意识,以利于他们能够自主地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其教学模式主要有探究式、问题式、情境式、参与式教学模式等。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在进行教学目标分析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整合医学伦理学的课程知识结构,没注重建立学习情境,精心编选案例和设计问题,建立起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

2.2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

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还要有先进的教学手段。情境化教学的实现有利于深化学习意境,培养起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能力。可是,要想达到此目标,还得依靠一定的教学手段。情境的创设主要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实现。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录像为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其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等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克服了板书花费时间长、讲解内容少、枯燥乏味等局限,利用其层次清晰明燎、结构严谨、容量大、视听结合等特点展现知识点,将一些抽象的知识讲解直观化、动态化,深人浅出地表述授课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乏味为有味,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尤其是以视频录像表现出来的案例,真实再现了疾病诊治的全过程,角色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对医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有助于医学生了解医患冲突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进行情境创设,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学的交互性,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不同感官的共同参与,既重视智力因素中的认知因素,也重视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因素。所以,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为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造客观的便利条件。

2.3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

在自主学习设计时要注意体现以医学生为主体的中心思想,以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拓展医学生的学习空间,注重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建构,我们建立了一个医学伦理学教学网站。这样,学生利用医学伦理学教学网站资源就可以进人自主学习状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搜索、获取自己与学习主题相关的网络资源,继续学习有关内容,让医学生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建构自己完整的认知体系和观念体系。

要明确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的作用。比如我们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视频案例,并用其创设情境,这是为了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讨论,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提出问题,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建构主义学习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学习,要求以问题为核心来驱动学习。学生每看完一段录像案例,教师就要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医学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里首要的是根据教学目标,细化分解出许多具体的小问题。比如在讲医患关系时,我们通过案例提炼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什么是医患关系?它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是医患关系的主要方面?如何构建起以病人为中心的医患关系?“医生给病人看病,可是为什么有时病人非但不感激,反而恶言相对,甚至拳脚相加?为什么有时病人病治愈了对医务人员反倒是满肚子的怨言?”等等。这里所提炼的问题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因此,这会比单纯就问题来讲问题效果要好些。在涉及问题时,还要把握一些原则。比如设计出的问题要与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相当,难度要适中;问题要有意义,且是真实情景下的问题;问题要隐含所要传授的知识;问题要有一定的复杂性与歧义性;问题要有开放性。同时,要避免问题设计出现“滥、多、杂”的情况。问题要精要管用,既要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开展,也要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4设计有利于开展分组讨论的协作学习环境

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首先,把授课班级分成不同小组,通过课堂现场抽签让这些小组分组扮演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医院管理者、医学伦理学专家等角色。这些小组在获得相应的任务后,就可以结合我们的学习型网站来获取相应资源(理论参考、案例、图片等),并最终制作成课件。为了保证课件制作得成功,要根据组员的特色进行组员内部的分工,有的制作课件,有的收集图片,有的编辑文字资料,有的作理论的剖析和推敲等。所以在分配小组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组员的搭配。课件制作出来以后,就要由各小组选出一名形象好、口才佳的同学进行讨论结果的汇报。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E-mail,论坛教师对学生进行讲评、点拨和辅导),也有小组内部成员的互动,更有小组之间的互动。建构主义不仅注重发挥个体的主动性,提倡一种更加主动的学习,强调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而且突出了个体的差异性。因为建构主义提倡一种更加开放的学习。对每个个体来说,这种开放的学习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上都可能是不同的。在自主学习阶段,每个学生总是从自身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建构新知识,而学生的知识背景千差万别,也就是说,医学生的知识生成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所以小组讨论必然引发不同观点的交锋和碰撞。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从广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深度上加深知识的内涵,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深刻,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最后,由教师讲解,讲解时要把重点放在学生观点分歧处。由于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不可能是一致的,对于学习进展慢的小组,教师还要附带着提出一些带有启示性的后续问题,让他们继续展开讨论。同时,要告诉学生各种媒体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所起的作用,

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便于学生以后解决类似问题提供正确的范例。这些讨论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愿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有利于营造宽松、轻松、温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和教学局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2.5突出发展性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中的地位

发展性评价适应了当前评价发展的需要,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学习效果评价领域的应用,其科学性集中体现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多元评价、质性评价等方面。为此,我们首先确立起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这主要包括4个方面,即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知识意义建构的要求,能否解决现实的医学伦理问题等。医学伦理学是一门考查课,所以我们把对学习的要求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进行质性评价。与此同时,还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打分。首先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自我评价打分,然后进行同伴互评,再者是老师结合学生的表现、问题解决的状况、能力培养的差异等进行打分,最后是社会评价打分。把这4种分相加,取一个平均数,这就是该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由于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这种评价不需要另外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不仅注重结果,而且注重过程;不仅关注智力因素,而且关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随时处于其他人的观察和记录状态下,因而学生在课堂中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的可能性比较小。由于这种评价突出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会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估,以避免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结果出人比较大。由于这种评价鼓励被评者主动参与评价,因而会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表现,同时又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学习压力。由于这种评价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因而评价出的综合分比较能客观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发展性评价的应用具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彰显学生的创新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建构知识经验过程的开展。

2.6在练习和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

在每一个专题学习完后,还要为学生设计出有一定针对性的课后练习材料。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的理解。学生在实践中会遇到医学热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对这些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研讨,畅所欲言,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这种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实践主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会自觉意识到自身知识存量的不足,增强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在运用理论来剖析现实问题时,也会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自觉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不再把占有知识的多寡作为最高的学习目的,而是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第4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药鉴定学;教学质量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我们赋予了它新的概念,即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方法的应用学科。这个概念在宏观上讲是两个内容,一个是质量标准,一个是鉴定方法,二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本质的联系。研究质量标准是为了控制和鉴定中药的质量,为中药的生产、研究和使用提供依据和保障,提升中药的管理水平;这个标准涵盖着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三项指标的必备内容。研究鉴定方法可使中药的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并趋于完善,是保证质量标准的基础,适用的标准是由科学的方法来实现的,这里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体系包涵形态鉴定法、理化鉴定法和生物鉴定法三大板块,每一板块又延伸为多种方法。这种框架的构建可以应用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来教学,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中药鉴定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内容多而枯燥,但却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系统性;二是知识涉及相关学科多,但又不失其自身的完整性;三是实践性强”。教学中只有使学生真正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中药专业人才,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中药鉴定学的学科特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胜任。很多学者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在中药鉴定的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改革,收获了一定教学成果但基本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药鉴定学的教学探索还不多。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的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朔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帝斯塔·维柯,然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直接的贡献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意义的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而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抛锚式、支架式、交互式和随机访问式教学法。

2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在“学习知识”的肤浅层面,也就是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不只是将目标扩充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层面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的一个综合目标。

对于每味药基原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的这些知识层面的目标一般设置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明确哪些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鉴定知识。然而学生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中药专业4年制本科教材全书共载药500多种,其常用中药有350多种。即便学生全部掌握了书中所载中药的鉴定知识,并且工作后也没有遗忘,如果不能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仍然不能胜任从事中药专业的工作,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一味的追求扩大掌握鉴定药物种类的数目,仅注重知识层面的教学也不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原则。因此,教学还需要有培养学生利用中药鉴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然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不是简单明了的,常常利用已有的知识还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和当今飞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如果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其终生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就必须是教学目标之一。

所以除了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不断地获取新知识解决不同的新问题,最终得以实现培养目标。如我们在大黄的这味药的鉴定教学中,要设置的目标除了知识掌握的目标外还需要设置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例如可以将学生利用已经掌握基原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生物鉴别的知识去区别正品大黄和土大黄这一能力设为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能够对于新出现的不同来源的大黄伪品进行鉴别,以及对今后可能出现的新的鉴定方法具备学习能力。

3教学环节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中,目前开发了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无论是运用那种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鉴定教学环节做了初步探索。

3.1串联相关学科,设置认知冲突

中药鉴定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关学科多。因为它是建立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特别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激发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作用中学生构建掌握了新的知识。’

教学中,首先简单和学生一起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教师主要引导复习的内容集中在中药鉴定学中需要应用的知识。通过复习,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利于后续学习中对这些知识更娴熟的应用,在串联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教师需要适时、适度和适量的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便交互作用的产生,当利用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时,即产生了认知冲突。如将正品大黄和土大黄饮片实物给学生,让其辨认哪种是正品;将黄芪、桔梗和板蓝根等饮片给学生,让其分别辨认等。利用药用植物学的知识,学生会知道正品大黄来源于蓼科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 eumtanguticumMaxim.eXBal1.和药用大黄RheumoficinaleBail1.的干燥根及根茎;利用中药化学的知识了解到大黄主要含有蒽醌衍生物、鞣制等物质;利用中药学的知识知道大黄性寒,味苦,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因为没有正品大黄和土大黄的原植物所以无法辨别两者,也不知道土大黄是否和正品大黄存在化学成分和功效的不同,更不了解为什么要区别这两者。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此问题后,也能够想到一些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如对两种大黄进行成分分析找出化学成分的不同从而区别两者等。但对于将黄芪、桔梗和板蓝根等饮片一一辨认出来,一时找不出更好的方法。应用已有的知识无法解决教师给出的问题,形成了认知冲突,自然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同时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确有帮助。这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

认知冲突的设置需要掌握适时、适度和适量的原则。如以上两个冲突的设置可以在总论中设置以便学生自主构建中药鉴定学习的任务和意义等新知识;也可在各论的学习中设置以便学生自主构建大黄鉴别要点以及黄芪、桔梗和板蓝根性状鉴别中的横切面的区别。只有适时的设置冲突才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但如果冲突设置的太激烈,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不仅无法解决而且根本找不到任何解决的线索,甚至是本学科发展前沿的难点,专家学者都在为此讨论,也许学生会感到绝望。冲突也不宜过多,应一步一步设置呈现。否则学生感到似乎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中药鉴定学又有太多内容,望而生畏。只有适时、适度和适量的设置认知冲突才能达到设置冲突的目的。

3.2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习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改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去发现这些准绳…,这与我国的教育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中心意思不谋而和,都是讲教学应变成助学和帮学。教师主导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境,它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者心态的分析、课堂文化的建设等广泛内容。再创设学习情境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应以达到学习目标为主导,但并不直接告知学生学习的目标,而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学习目标。

在中药鉴定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人数和教学条件将学生分成数个学习小组。不论是实验课还是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都为每个小组提供药材标本、显微镜和简单的理化实验所用的试剂。如不能提供给每个小组电脑和上网条件或课时有限,可提前将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给学生,方便他们课前查找相关材料。这是学习活动的前期组织和准备,为学生创造了必要的学习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设置问题可利用的方法很多,如教师可加以引导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也可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在西洋参的教学中,可提出市场有以生晒园参代替西洋参或以次充好的现象,如何辨别?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课堂文化的建设和学生心态的观察。教师不应以居高的态度和权威的身份对待学生。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利用已有的材料开始分析解决此问题时,教师应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努力营造出平等、互动和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应注意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揣摩其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的鼓励,争取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如随机参加不同小组的讨论时,有的同学提出可用显微鉴别的方法来区别茯苓和猪苓,但在做显微临时制片的设计时却错误地用了水合氯醛进行加热透化。

此时教师首先需要肯定想到用显微鉴别方法解决问题是很好的思路,然后再提示学生是否去翻阅一下实验教材的内容使自己的设计更加完美。这样既锻炼了其自学能力也不会挫伤其积极性。又如有的小组的学生总是很少发言,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应注意观察,找出原因。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够还是信心不足?是缺乏兴趣还是性格问题?找出原因后,“对症下药”,珍视他们特征,因材施教。在整个情境创造中,教师始终应把握好学习目标,做好引导作用,切不可离题万里,天马行空。否则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成效。

3.3探究建构新知,归纳梳理总结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不管教师如何出色,都代替不了学生学习。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如西洋参的鉴别教学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是如何鉴别西洋参的真伪优劣。在学习小组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协作,老师的点拨,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材料,分别用找出了西洋参的形态学特征,显微特征,找到了所含化学成分的特殊鉴别反应,想到用特异基因序列来鉴别等。这些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查得的资料和实验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即学生学会了利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生物鉴别方法鉴别了西洋参的真伪和优劣。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和学习中得出了一些结论,解决了部分问题,获得了相关知识。之后,还应组织他们对这些收获进行总结,课堂发表,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对新构建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系统归纳,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如帮助学生整理能进行微量升华实验的中药有大黄、丹皮、斑蝥、青黛、薄荷、安息香等。那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微量升华的成分是什么?找出内在联系和规律,明确了微量升华实验的意义、应用范围和原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

4学习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评价的重点在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为怎样构建知识的评价比对结果的评价更重要。

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评价内容由重知识记忆向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心理素质和学习态度的综合考察。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笔试更多的倚重多元化体系评价。评价体系采用由单级向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交互评价。

第5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一)建构主义教学方式的应用

高中的化学知识将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化学反应,同时问题也会更加的深奥。学生在进入高中后,课业量也增高许多,这就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整合自己的化学方面的学习。以支架式为例,老师在讲到金属相关课程的时候,以现在应用较广泛的的金属“镁”为框架的中心,然后覆盖到铁、铜、铝、钠、等其他重要金属的相关化学知识。学生自主探索时考虑的问题,老师可以设立为金属镁,在早期镁因为自身易燃烧等化学特点,被人们应用于闪光灯、照明弹、闪光弹和烟火等方面,但近年来因为科技的不断发展,金属镁还应用于电子产业和医学领域,金属镁可以让电子产品重量更轻和减少其体积的大小。这种特点同样应用于汽车、飞机、军工等方面,那么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与化学知识相结合,探究镁与其他金属之间更有效的比例以及化学反应,以用于各个领域。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令学生想法的雏形更加的成熟和有依据,原本存在错误的地方可以及时的发现,不足的地方也可及时的弥补,以此增强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而最后的评价,学生通过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改进,以建构出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化学教学中,抛锚式要先创设情境,比如:乙醇(即酒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是用在医学和饮品上,而不同的体积分数决定了它不同的作用,70%~75%可以用作于消毒,20%~50%可以用作物理退热,经过发酵后的乙醇,不同的重量可以酿造出不同类的酒水,而有的酒水还可以用作烹饪的配料以及燃料,工业方面可以用于制造橡胶、塑料、洗涤剂等的原料。以乙醇为主要原料,让学生自己选择其它几种辅助化学品,来制作出属于学生自己的成品。通过这种实际的情境,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在对学生探讨的过程进行评价时,就会发现哪些学生的化学理论较强,哪些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较高,然后根据得到的学生学习情况,来制定下一步的教学方式。

(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主导地位的是情境的创设和学生个人及学生之间的探究、交流。但这容易让老师陷入建构主义的形式中去,比如学生之间的交流匆匆而过,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学生最多只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还没有对彼此的想法进行分析时,讨论时间就结束了。而部分老师也把情境创设看的过重,令学生只学到故事发生的经过,但对于里面的化学反应相关知识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即学生虽然明白了实际生活中化学品之间产生的效果,但并不清楚反应的原理。比如在化学实验课,学生学会了如何正确的使用化学试剂,以及认识到它们相互融合后会产生的现象,但让学生说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或这些化学试剂的分子结构发生的变化,学生却并不知道。

(三)结语

第6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习理论发展变化的影响,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后,出现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其借助,快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撑,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当代西方最为流行的学习理论,该理论同样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教学问题的视角,基于该理论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同样给对外汉语教学诸多启示,如何有意识地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对外汉语教师思考的课题。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与最初的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内部的动态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会话,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通过其自主学习获得的,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情境的创设必须尽量真实,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系统和认知策略的改造或重组。

此外,学习必须处在有利于新信息建构的情景中,这种情景不是简单抽象的,而是真实世界的情景;学习的目的不是使学习者懂得一些知识,而是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学习者要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测等活动,以判断自己在学习中的目标、进展、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采用哪些有利于学习的策略等,也就是说,学习者要具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原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同时,认为教师是帮助学生建构意义的主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有效地组织、引导协作学习,使学生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与第二语言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知识意义的被动接受者和单纯地、机械地去模仿教师;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景,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简单的、消极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师充分利用媒体的手段、方法创设情境,让学习者有效地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人们之间的很多协作是通过语言沟通完成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的四大要素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环境非常吻合,在一定的情景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利用所学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彼此相互作用成为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使第二语言教学活动进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至今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三种主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本文分别就这几种教学模式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相结合进行初步探讨。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句子是语言中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最小单位。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人们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将一个个词组合起来造出句子进行交际。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使用这种语言的社团的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一种语言的词汇越丰富越发达,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越发达,表现力也越强。现代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首先是因为它的词汇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越大,他的表达能力,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也就越强,他的语言水平也越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必然体现在汉语言的词汇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困难。长期以来词汇学习,特别是中高级阶段的词汇学习,一直是制约外国人汉语水平从低向高飞跃发展的瓶颈,下面笔者将从理论、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相结合。

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建立在原有经验系统和认知策略上,而对外汉语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者除了要学习目的语外,还需了解与目的语相关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通常情况下,汉语学习者起初对汉语一无所知,不具备汉语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因此可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完全适合对外汉语的初级阶段教学,更适合中高级阶段的教学。

1.支架式教学与词汇教学

第7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模式: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易在医学生理学教学中实现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

这种教学模式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把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如把整体分割为部分、着眼于普遍原则的学习、建立单一的、标准的基本表征等)不合理地推及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偏向:①可加性偏向:将事物从复杂的背景中隔离出来进行学习,误认为对事物的孤立认识可以推及更大的背景中,忽视具体条件的限制。②离散化偏向:即将本来连续的过程简单地当成一个一个的阶段处理。③将整体分割为部分:忽视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必要的简单化对教学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过于简单化则会使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这也正是妨碍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迁移的主要原因,而建构主义就是要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与实践

该教学方法试图通过实施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变讲堂为学堂,使学生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尤其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反思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重点向三个方面努力: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探索精神;②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③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教学设计。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教师的主要功能不是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校的学生尤其如此,应为他(她)们毕业后的自学打下基础。我校是一所专科医学院校,面对的学生是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较强的自学能力。在生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试探性地采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模式上围绕“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做出设计,并运用到医学生理学的教学中,具体教学模式见下图:

在该模式中,以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确定学生的学习主题,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为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特性。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情景”。及时呈现需解决的问题。教师站在稍高于问题的水平上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启发思维,通过“会话”、“协作”解决问题。最后达到“意义的建构”的目的。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

主动建构,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最后通过适当的练习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纠正学生对新知识理解的偏差。

建构主义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生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该门学科按照系统划分为不同的章节,每一章都是讲授正常的人体机能,但也涉及到某些疾病的临床症状和机制,因此学习生理学应该和临床病人密切联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较强的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据此特点,笔者在医学生理学的教学中尝试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如在第四章“循环系统”中,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分解。①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的心脏、血管、淋巴的生理学知识。②情境:实验室模拟病房;学生扮演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老师扮演大夫。③问题呈现:面对不同病人如何听心音、测血压、做心电图,以及各自的意义。④根据情境,启发思维:学生即时联想已有的有关心脏如何泵血、瓣膜如何开闭、心电如何产生及传导、血压如何形成、淋巴如何回流及影响血压的因素等理论知识,通过讨论、会话、讲评达成共识,实现新知识的建构,最后由同学们总结并给出患者降(升)血压的途径、水肿的原因及治疗措施等。 创设情景,启发思维。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主张情境教学。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与现实环境相似的背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此时教师再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觉得更具有挑战性。如ABO血型的检测,首先展示给同学们输血的动画,并说明输血和血型之间的关系,讲解ABO血型如何分型及检测血型的方法。然后,把检验血型的器材发给大家,请学生相互以及给自己检测血型,老师同时结合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同学们把ABO血型搞清楚之后,老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Rh血型如何分型、如何检测?这样老师从浅至深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利用情境,启发思维,结合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将当前问题逐个攻破。学生因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并通过身临其境,亲自动手,从中探索出不同问题或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且在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避免了“学”与“用”脱节的弊病。

协作学习,产生共鸣。建构主义提倡协作,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问的协作。在老师的组织下,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群体探索协商,彼此互功。如:同学之间彼此互相测血型、测血压、做心电图、听呼吸音、测视力、瞳孔对光反射等。操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能力,认真操作领会,旁观者对操作者进行评价,提出各自见解,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最后达成共识。其间充分发挥个人潜能,通过组员讨论、会话等,启发学生思考,体现既分工又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家共同进步。然后通过角色互换、信息的反馈使学生能亲自感受剑操作不当给病人(被试者)带来的痛苦,从而存以后的操作中更加细心、耐心,增加对病人的爱心和责任心,有利于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

创建会话机会,提高交流技巧。掌握和运用交流技巧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协作学习过程也是进行互相交流的过程。上例中,学生对测血型、测血压、做心电图、听呼吸音、测视力、瞳孔对光反射等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通过情境嗣绕问题各抒己见,互相进行信息反馈、评价,小组意见取得一致后,再选派代表发言或演示,组与组相互比较,达到更深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或根据课堂情况对问题的理解程度,适当增加提问,让更多的学生发表意见。通过互相讨论,调动思维,锻炼了胆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激发思维,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知识加入至原有知识中,使原有知识得到充实;二是新的知识与原来知识重新组合,构成新的知识。其理论核心在于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和对新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存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学生的扮演、实物、模型、操作等具体情境,使学生的感官先受到刺激,后即引发联想、激发思维,使学生调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新知识,用语言方式表达出来。在学习血型、血压、心音、心电、呼吸音等知识时,学生通过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和角色互换以及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完善了原有的认识,构成新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地将原有的知识如心脏解剖、血管的组织结构、心肌生物电、医用物理学等结合起来。使当前的知识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折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全面性。

强化练习设计。根据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果,应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的补充学习材料和强化练习。这类材料和练习应经过精心的挑选,即既要反映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要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以便通过强化练习纠正原有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生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有时甚至是“满堂灌”、“填鸭式”,老师的作用只是把知识从老师的头脑中传递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而是认知主体的主动建构,其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都是认知主体,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引路人。通过建构宽松、愉快、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机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印象,牢固掌握的知识,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第8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好的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尝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到电工电子学的教学当中。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人手,通过实例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大学教育不仅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做一个知识的铺垫,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团体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及实践意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习惯被动的接受和安排,往往适应不了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如何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工作的切人点是长期困扰笔者的一个问题。后来了解到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恰好符合当今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L1],于是渐渐尝试将该理论纳人到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电工电子学教学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建构主义的一般阐述

1.1建构主义的由来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在西方逐渐流行。

1.2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改变了传统的“反映论”,提出了崭新的“建构论”,在知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概括性与具体性之间,它更偏向于后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种简单的学习策略,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哲学,它以更多地关注学生、更多地注重交流、更强调课堂的研究活动和小组互动为特征,挑战了传统基于“菜单式”和盲目追求效率的学校教育,并成为2l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L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3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认为,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整体性知识比零散性知识更重要,它批评传统教学中“自下而上”的教学设计,认为这是导致学习过于简化、脱离现实的原因之一。建构主义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提出整体性学习任务,以与生活经验相关的真实问题呈现;其次,让学生尝试将整体任务分解成各级子任务;再次,学生单独或通过小组讨论,探索完成这些任务的知识技能,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合作者、帮助者和辅导者的身份呈现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提供理解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及策略。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图1):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②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③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电工电子学教学现状

电工电子学是非电类理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系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机专业,教育系的教育技术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是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电机电器4门课程的简化和浓缩,涉及面广,而且难度较大。随着近几年高校的扩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而且有一部分是招收的对口升学的学生,高中阶段没有学过物理,这就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双重困难。一般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由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相对陈旧,大多数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适应形势发展的能力较差。

②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开发和设计电路的EDA等还没有引入教学。③教学方法仍然是被动式的多,“满堂灌”的多,考试方法不能全面和综合的考核学生的能力。④对学生缺乏工程训练,实践设备和方法落后。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教学效果的不显著。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对大学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几乎所有机电类的设计离不开电工学知识,而大多数学生存在概念模糊,无系统理论知识,不会选配元器件等问题。同时通过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来看,学生虽然在校学过电工学课程,但他们不会接日光灯电路、不会换保险丝、不会检查简单的或民用的供电线路、不会检查电动机故障、看不懂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原理图等,即理论与实践脱节。

3建构主义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入手,通过一些实例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图1)。

3.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兴趣是提高知识建构的催化剂。学生感兴趣的是他周围世界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及毕业后他是否能用于工作中,因此要求教师结合其专业特点积极扑捉,从实际生活和学生本身的专业发展来逐步渗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比如从机械类的数控技术、汽车发动机的电喷技术、电动汽车及智能建筑、环境保护设备的研发等新的应用领域,又比如身边的一些实例,如智力竞赛中的抢答器、楼道中的电灯延时开关、音响的功放器等。

3.2创设多样化情境。实现情境教学

首先,应选择真实性的任务,避免学习那些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简化的内容;其次,教师要设计学习情境使之与现实问题相类似,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为目标[2]。在电工电子教学中,根据每一部分内容的实际情况创设多样化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创设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征知识的多样化情境将为学生的探索提供多种路径,促进知识的迁移。

.2.1选择真实情境实例一:整流滤波稳压电路,以计算机上的指示灯或以VCD、DVD等指示灯所需电源为教学情境。实例二: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通过拆开的实物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其外壳的铭牌完成对各个参数的理解。

3.2.2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学生在做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时测量完基本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后再连接负反馈网络来验证接入负反馈会使电压增益降低这一结论时,往往会由于反馈过深而出现振荡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找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然后可到实验室亲自调试。结果效果非常好,加深了学生对反馈和振荡的理解。

3.2.3创设直观情境及虚拟情境例如积极运用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施。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最大感受就是运用FLASH动画制作的内容,它能将书本中较为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这抽象的知识是在黑板上难以实现的。这种动画制作直观好看,提高了学生的兴奋度,效果很好。又例如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进行一些开发性实验。由于实验室设备的局限性,可以通过虚拟仿真进行。这一部分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让他们自学一些虚拟仿真软件,比如Matlab、OrCADPspice、Protel等,一些学生的兴趣相当浓厚。

3.3营造协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合作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教师一学生、学生一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与讨论,使学生获得对同一事物更丰富、更全面的理解。例如学完集成运算放大器后,将学生分成几组,到电子市场上了解常用的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型号、价格及应用。再根据各小组的报告,由教师指导,通过小组间相互补充学习,资源共享,达到建构知识的最终目的。又比如在整个教学环节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学生经常发E-mail到教师的信箱,讨论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困惑。同时向同学征询教学的意见及建议(书面形式),并把有一定思想和独到见解的内容选出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欲望,同时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3.4引导学生建构相关的知识结构网络。提高学习质量

教学实践表明,对某一主题知识结构网络的建构,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内在的规律性,有助于对概念的多侧面的理解,有助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出新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完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后,可以提出问题:你所知道的放大电路有哪些?你认为放大电路应由什么构成?元器件你又根据什么选取?一个放大电路你要考虑哪些影响它的因素?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查资料来完成并写成书面报告。本部分告一段落后让学生再写一些心得体会并自己设计一些简单放大电路。又比如:集成功率放大器的电路,有很多电容元件,所选取的电容值各不相同,为什么这样选取,它们具有的功能有何不同?将前后知识有机结合,完成对电容的理解与应用。

4建构主义对教师的要求

第9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新的教学理论被广泛引入体育教学实践中来,教学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正在逐步被改变。本文通过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影响,尝试现代教学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具体指导

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为新的教学理论产生提供了技术保证。20世纪前半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占据统治地位,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掌握课本上的知识为最终学习目标,课堂是进行训练的场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计算机模拟人类学习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影响教学的各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在各课程整合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为互动式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影响,尝试现代教学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具体指导。

1现代教学理论引起篮球教学思想的变革

随着学校体育理论的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变革,以运动训练学为特征的学校体育教学逐步向以教育训练学为特征的学校体育教学方向发展,现代科学理论已成为体育教学理论的基础。篮球教学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教师知识技能传授为特征,学生模仿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和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合理地简化与改造教材等手段,控制与调雅学习过程。这两种教学理论一直主导着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正确的方法和答案告诉学生,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教师根据学成绩的表现进行评价;后者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的学习理论,能够较为准确的解释学生学习时的内在结构和过程。这两种教学理论不足之处是都忽视了影响人类学习的其他因素,如动机、他人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因素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等,使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与社会真实情景相分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为代表的信息科学技术获得飞速发展,为建构主义的理想境界提供了技术纂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发展起来,并正在引起篮球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篮球教学

(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迅速发展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现代教学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同时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是在社会、史、学校的共同作用下不断获知与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教师的作用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丰富而真实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呈现真实可信又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主动探索并发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用一些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展示己学习的成果,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依据。

(2)篮球运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其发展延续的百年史长河中,人们不断的认识的探索,逐步完善身的技、战术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理沦知识体系,目前已成为学校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篮球教学是以传授篮球运动有关知识、技能为日的,使学生在掌握篮球运动知识、技术、战术的同时,发展各种运动素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各种能力而进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过程,篮球教学在整个体育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篮球运动的教学活动除遵循一般体育教学原理之外,还有自身特有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活动特点。通过研究现代教学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影响,对科学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篮球教学的影响

从传统的篮球教学思想和模式来看,其优点是:便于学和教学组织的管理以及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在一定时期有利于提高教学功效、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标准都己发生根本的变化,其缺点也日渐突出:一是从小学生到大学生,一个教学模式,与培养标有不少矛盾;二是教学更多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或较少的注意个别指导,很难适应学生的个别需要:长是重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多种能力培养;四是教师控制教学的一切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差.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五是不利于学生在实际情景下利川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使原有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篮球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渗透其中的是素质培养和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一个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间题、形成知识的自主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掌握要点和规律之后,主动去形成知识、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2)篮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出现在我国各级各类的学校体育中。低层面的、单纯的篮球知识技能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现代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能充分挖掘篮球运动对人的教育与发展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并把这种文化价值和意义深人到人的精神层面,对人的身心、行为和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身心受益,终身受益。

(3)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上要是知识信息的流动,通过追求其流动的速度、质量和互动的良好状态.达到教学过程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确立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合作关系。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知识的来源之一,从以往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的学习促进者,体现了师生之间以平等为基础,以关爱为纽带的情感交融,对学习活动有很好的强化作用。

(4)学习情境,是指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和环境,是篮球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现代教学理论非常重视良好学习情境的形成。班集体的学习风气,同学之间的凝聚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构成了篮球教学活动的微观社会环境,篮球运动是一个集体运动项日,对学习情境有很高的要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沦为指导的合作学习模式正是优化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

(5)动式学习模式要求师与生、生与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想相互磨擦、碰撞、共振。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4.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篮球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辟了学习理论的新领域,推动教学理沦的新发展,是形成新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在继承传统教学的合理成分基础土,自觉应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篮球教学实践,将有助于实现篮球教学中的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三者的结合。

(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识结构中的篮球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的篮球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篮球知识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重组原来知识结构,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篮球是集体项目,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