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由于小学生分属不同的民族,因此在授课和班级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由于班级中学生属于不同的民族,在个性特点和民族特征上都不尽相同,给小学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基于这一现状,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中,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并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民族特征、树立教师的威信和建立一支得力的班级骨干队伍等方面入手,保证少数民族小学班级管理能够取得实效,满足少数民族小学班级管理需要。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民族特征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中,班主任要想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就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证班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1.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主任应认真分析学生的民族组成
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中,由于学生来自不同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班主任只有掌握学生的民族情况,并认真分析学生的民族组成,才能保证班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基于这一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主任应才能够分析学生的民族组成入手,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2.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都不一样,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想取得班级管理的实效,小学班主任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正确理解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相应的班级管理策略,保证班级管理工作取得实效,满足小学班级管理的实际需要。
3.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主任应尊重学生的民族特征
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属于多个民族,每一个民族又具有各自的特征,这些都给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特征,班主任只有尊重学生的民族特征,才能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进而保证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在整体性上有全面提升。
三、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树立教师的威信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是决定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主任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树立教师的威信。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班主任应认清自身的职责和任务
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获得主要不在于社会、学校给予了他多少权力,而应是在教育活动中由于自身品质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所产生的效应,即学生对老师具有的品德、智慧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认真负责精神的折服。
2.班主任应明确树立威信的重要性
教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最不能原谅的就是教师的一知半解。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
3.班主任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而言,班主任要想保证班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就要在认清自身职责和任务的同时,通过参加培训和自我学习,有效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满足班级管理需要。由此可见,班主任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四、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建立一支得力的班级骨干队伍
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能干的班干队伍。班级管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靠班干部和学生来实施班级管理。班干部作为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桥梁,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在同学中威信的高低,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级管理的特点,小学班主任要想提高班级管理的整体效果,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班级管理骨干队伍的重要性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单纯依靠班主任的作用,难以达到提高整体管理效果的目的。基于这一管理现实,在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中班主任应明确班级管理骨干队伍的重要性,并将这一构想落实到班级管理工作实际中,保证班级管理工作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满足班级管理工作需要。
2.建立一支得力的班级骨干队伍
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级管理的艰巨性以后,班主任就要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建立一支得力的班级骨干队伍,保证班级骨干队伍能够帮助老师共同管理班级,使小学班级管理能够在实效性上面有全面提高,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班级管理的需要,为小学班级管理提供有力的手段支撑。
3.发挥班级骨干队伍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建立了得力的班级骨干队伍之后,班主任要善于对班级骨干队伍的利用,除了要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进行正常班级管理工作之外,还要发挥班级骨干队伍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保证班级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班级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学生在校园内的学习与生活,也主要是在班级集体中进行的,每一个班级都作为一个小型集体而存在。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益盛行,班级管理也成为一个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的古老话题,这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要求班主任依据一定教育内容与目的,合理实施一定的手段与措施,从而引导全体学生实现对班级内各种资源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最终有效实现教育目标。
一、正确认识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了其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实际特点。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也越来越复杂,其每天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再加上其思维的异常活跃,小学班级管理的状况也越来越复杂。如何让学生在信息大潮中一直处于有益的信息生态环境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急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重视班级管理这一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担负教书和与人的双重重任,高度重视班级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性,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与生活理念,积极向上地进行学习与生活,最终实现学习与成长的双向发展。
二、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的学校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教育了,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和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而一个积极的班级整体形象更能促进学生自信乐观心态的建立,从而实现其学习、做事的高效性。因此,班主任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尽量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引导其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实现自我管理,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例如:让学生参与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踊跃提出自己的意见,并由大家共同讨论其积极意义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班长等责任人轮流制,让每位学生都感受一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职位,并从中获取感受,从而更加爱护班级集体,更加重视班级集体环境的共同营造,等等。
在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其建立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培养其建立集体荣誉感,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沟通机制
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双向的互动沟通模式所取代,这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在班级管理活动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如果班主任是数学教师,那么一句数学知识比较繁多,有的也比较复杂的特点,同时考虑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又不易集中,所以其很难保证一堂课能够老老实实的上完,那么班主任就可以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信息的传递和学生真是感受的反馈,比如采取设置疑问、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班级整体的掌控。
同时听取、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改善班级管理中师生互动沟通的状况,从而有效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和效果。
四、班主任应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建设
教育管理理论认为, 管理的效益来自于科学的管理思想,而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其核心是“ 育人” 而不是“ 管人”,因此,小学班级管理有效性得以提升,班主任就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加强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建设,以“人本思想”为管理理念,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发展。
例如:时刻关注国家教育事业的相关政策与新精神,与时俱进,保持教育与管理的先进性;不断加强自身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等的学习与研究,正确掌握学生心理,灵活运用管理策略,实现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跟随信息时展的脚步,致力于信息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学习与掌握,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等,从而在实现良好的班级管理的同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此外,班主任还应重视对学生自我自治管理机制的培养与树立,因为现代社会更加重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独立管理能力的提倡,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引导学生建立“ 群言堂”的辨析,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同时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其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进而实现其自我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张扬。
五、小结
关键词:高校 班级管理 模式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处于一个班集体中,我们对于班集体的重要性深有感触。当我们置身于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中我们身心愉悦,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同学与老师都是其乐融融。但是当我们置身于一个不好的班级中时,同学们无组织无纪律,即使我们想提高成绩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
一、高校班集体的特点
与小学,中学的班集体相比,高校的班集体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共性包括,都是由多个学生组成,都具有组织性,并且是一个整体。除此之外,高校班集体还有其特殊性。
首先,高校班集体的成员以青年为主。青年人有他们的特殊性,思想独立,要求自己的空间,并且有自己的一套判断事物的标准,不喜欢别人的过多管束等特点。
其次,高校的班集体空间上的不固定性。在小学与中学阶段我们的班级都是有固定的教室,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同学一起度过,相互之间比较了解,感情比较深,学习上也是互帮互助。然而在大学里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实行走班制与选课制,没有固定的教室作为班集体,并且可选的也不尽相同。同学们的感情没有小学、中学那样深厚。
再次,高校班集体管理的复杂性。在小学与中学,班级的管理以学习为主。但是进入大学以后班级的管理不仅仅限于学习,还包括生活与工作。
最后,高校班集体人员的复杂性。小学与中学我们接触的同学多是同村同县的。但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每个地区的学生的特点不同,这使得班集体的管理难度加大。
二、当前班集体管理出现的问题
首先,由于高校班集体成员多是青年,思想独立,他们的思想工作比较难做,统一他们的思想,是的一些班集体的活动难以顺利进行。比如,组织一项活动,有的同学喜欢有的不喜欢,喜欢的就参加不喜欢的可能就不去参加,这样照成班级的凝聚力下降。
其次,由于高校班集体没有固定的班级教室,并且课程的不同,导致同学们之间见面交流少,同学们的感情比较淡,使得班级管理的难度大,一但管理不好班级就可能成为一盘散沙。
再次,高校班集体的管理难度加大,任务重。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辅导员与学生的见面次数也减少,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态,于是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导致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同时,由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年时期,情绪容易波动,其问题不仅仅会出现在学习上,更多的是出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这对辅导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这要求辅导员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辅导员的任务加重。
最后,学生的复杂性是的学生中的矛盾摩擦不断增加。大学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矛盾与摩擦,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的矛盾会严重影响班级的团结。
有此可见,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班级健康发展的需要,是班内同学共同进步的基础,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三、班级管理模式
1.班级管理模式原则
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遵守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要求。按照绿色成长计划的要求,我们设计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目的在于指导自主参与型的班级管理实施。
首先,班级管理制度化。在班级管理中,根据“学生守则”“教学常规”“行为规范”的要求,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管理,强化学生的法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度管理,要力求科学。除其之外,要处理好制度管理与班级管理体制创新的关系,逐步建立一种新的班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构成动态的班级管理系统。
其次,班级管理民主化。班级管理要“两手抓”,一方面完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着手创立良好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象“水”,学生象“鱼”;学生在民主、平等、健康的班级文化氛围中,会表现出一种愉快的心情、积极进取的精神。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提倡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是班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班级管理个性化。注重完整性、尊重个性差异、培养创造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要理念,在班级管理中要提供和造就一种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精神,创新性学习能力,是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重要原则
2.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
分层选择管理模式与分层均衡管理模式是两种常用的班级管理模式。
分层选择管理模式,简言之,抓两头,带中间。即以优秀的学生与问题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重点,通过管理这两个头来带动中间学生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节省管理者的人力物力,通过带动的方式促进全班的进步。缺点是,对中间的学生不够重视,如今的学生比较敏感,如果管理者过于忽视中间学生那么将会大大影响中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层均衡管理模式,即均衡的管理学生,对学生无差别对待。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每个学生都得到重视,不会影响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但他也有不足就是太耗时耗力。
良好的管理模式应该是分层选择管理模式与分层均衡管理模式的结合。其中,管理者应该掌握好度,一松一驰,游刃有余。此外,,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可以从构建班级组织内信任和提升班级文化管理水平两个维度实现班级组织认同,师生会积极地共同努力参与班级组织的事务、促进组织班级组织的发展;通过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情感基础的生生间的同伴关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学生完全能够自主管理的成熟班集体,是构建班级组织内的信任关系的三个重要方面,这将有效地促进班级组织目标的实现;通过思维、目标、道德、价值观等班级文化的有效建设,形成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取向,能够增强班级组织成员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总之,建构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的又一新课题。肩负着关系教育改革成败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唐云水.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 [D].苏州大学, 2008..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管理艺术
前言:小学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们的说服和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带有说服性质的艺术管理。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引导者和实施者,其语言和行为都会影响到学生的言行,所以,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事物之前,首先就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塑造。小学是孩子性格和人格建立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的班主任,在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性格学生之间的发展,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为具有和谐气氛的小型场合,打造属于教育管理的和谐艺术。
1.小学班级管理的日常事务都有哪些
1.1小学班主任的重要性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单位,学校为了做好班级学生的管理工作,一般都会给每个班级配一个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的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发挥着核心和灵魂的作用。在实际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既担任管理班级事务的责任,同时也是某一学科的授课老师,班主任的管理能力、授课态度、教育水平都对学生成绩的好坏和人格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小学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必须要担负起责任,为学校带出一个成绩优异、积极健康的班级。为班级的管理和谐艺术贡献自己的努力的力量。
1.2对学生遵守学生准则和课堂纪律的培养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往往给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不少的麻烦,而小学时代又是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做到课上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课下认真遵守法律。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认真听讲和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班级的管理者和其他任课老师在教学时要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和表扬具有良好听讲习惯的学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3班级管理工作之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
一个人修养的深浅程度,往往跟其受的教育有很大关联,小学是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的时期,在这个特殊阶段,一定注意对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为了做好该项管理工作,班主任要抽出专门的时间进行该项训练,并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相关知识和故事的讲解,并让学生们对号入住,在讲课中规范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为了更加形象和生动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班主任还可以在班级开展文明礼貌的评选活动,让同学们选出自己心中最文明礼貌的同学,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文明礼貌习惯培养的兴趣。
1.4健康卫生习惯培养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宠溺行为也越来越多,在家里,孩子们的卫生都是父母或者长辈帮他们解决,这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其实是不利的。因此,为了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在学校里都会安排值日等一些卫生活动。作为刚刚接触家庭以外的独生子女,班主任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做好的值日习惯,而这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如班主任应该给学生示范扫地、拖地、擦桌子、整理讲台等的正确做法,在学生们第一次进行值日时,最好在旁边耐心的指导和示范,对于学生们的劳动成果也要给予适当的认可和表扬。必要时,班主任还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大扫除等,并适当的给予奖励,调动学生们为大家服务和积极劳动的意识。
2.小学班级管理的艺术性
要想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升华为具有和谐特性的艺术行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2.1班主任形象的树立
班主任要想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就到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为了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班主任应该做到:开好班会、.抓好卫生、做好表率。对于刚刚进入校园的学生来说,时间观念是很淡薄的,但是他们也是最听话的,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在学生中做好表率,也许有些学生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就不想上学,班主任在这种天气下应该做到准时到校,以自身行为规范学生的行为。
2.2认清形势,做好学科渗透工作
班级管理者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担负着授课的重任,所以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教师也是班主任的管理责任。小学是学生好奇心最重的阶段,在学生的过程中也许会提出许多问题,所以学生一般可以接受缺乏人格魅力的教师,但是如果教师在授课中不能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会给学生留下学术水平低下的印象。平时,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是比较严肃的,而作为授课教师,是老师颠覆这一形象的最佳时期,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授课风格改为风趣、幽默的形式。为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另一程度上的贡献。
2.3加强学生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
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是加强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而家长会是学校开展的家长与教师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家长会上,班主任要把每个学生该阶段的表现以及主要心理活动给家长耐心讲解,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之外的情况,使家长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成长。此外,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家长应该通过学生在家和学校不同的表现特点对班主任加以委托,两者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更好发展都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老师和家长更应该联合行动,适当的对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激励和行为以及物质上的奖励,帮助孩子走出学习的误区,重拾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结语: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班级进行管理的首要目的都是要抓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而小学是学生教育工作的起点,只有做好了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才能给学生的教育开启一个好的方向。然而,虽然小学阶段的课程并不繁琐,但是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确实一个大工程。这是因为,小学班级的管理是需要因人而异的,对于不同性格的人,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说话方式来对其进行言传身教,管理工作的执行也应该把握分寸、掌握时机,把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开展成为具有和谐特点的艺术行为,带动小学的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凤仙,《浅谈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几个误区》,[J],教育随笔,2010年2月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对策
教师对小学班级实施管理是为了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便他们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合格的管理下全面、有序地学习和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是个特殊的时期,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还不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对于他们的管理一定要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加上规矩的管束,让他们在思想上认同当前的规章制度,这样也就提高了学生遵守和维护班级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当然在管理实践中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以下就此作出说明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1.管理经验不足,工作压力大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领导者,是班级管理的重要人物。现代社会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大多青年选择岗位时都会选择其他有发展前途的岗位,很少会选择小学教师这样的职业。有很多青年教师刚刚参加工作,学校就可能会让他们担任班级的班主任,青年教师虽然年富力强,但是工作时间短、经验少、性格不够沉稳、工作事务繁多等原因都导致他们的班级管理水平还远远比不上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小学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事务,引导学生适应小学生活;还要教授学生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自身还要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教育素质。这对于刚刚接触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2.肩负的社会压力大,家庭教育不科学
除了上面说的那些之外,小学班主任还肩负着众多家长的期望,现在的家长普遍对教师的要求都很高,小学班主任不仅要时刻关心每位同学的学习,还要满足每个家长希望自己孩子能够成才的期望。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有时班级管理不能尽善尽美,多数情况是因为每个学生接受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导致班级管理有了难度,比如,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孩子提出的要求都会满足,甚至犯了错也不进行批评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则是太过严厉,出一点问题都会打骂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有心理阴影;更有的家长一点都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把小学生交给爷爷奶奶看管,导致学生平时行为十分散漫。上面提到的家庭教育问题,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缺乏责任心,没有集体荣誉感。不能担当集体的事务,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班主任不能很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影响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
3.管理方法单一,没有推陈出新
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单纯,班主任管理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然而,当孩子年纪大了,对于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原先的管理方式就不再实用了,那么那些长了心眼的学生就会表面服从管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做。
现在的老师基本都是带班制的,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如果说前两年学生比较好管理,那么后面教师就要多动脑筋想新的办法进行管理了。但是因为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兼顾,根本无暇思考新的管理方法,导致管理水平的降低。
二、小学班级管理的具体对策
1.控制班级规模,减轻青年教师的负担
现在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广大孩子的上W问题得到了解决。然而,很多地方的学龄儿童过多,教学资源分配也极其不平衡,导致班级里的学生数量势必超额,这就潜在地加大了青年教师刚刚就业时的教学负担,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因此,要增加小学教师的编制,保证每个班级学生不超额,从而保证青年班主任能够管得过来,不至于管理和教学都力不从心。
2.培养学生干部,使之成为班级管理的好帮手
班级管理情况如何,有时不仅要靠班主任的引导,班干部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选拔班干部的时候要注意做到民主选拔,做到优中选优,而且班主任还要精心培养。多表扬班干部的优点,帮助班干部树立在班级里的威信;适当交给班干部一些工作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去做,在适当给予管理权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其各方面进行严格要求。
3.加强多方协作,形成管理合力
小学班级管理不仅需要班主任从中作出努力,还需要学校、学生以及家长作出贡献。学校要健全小学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班主任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学生要遵守老师制定的管理制度,提高自控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让学生从小拥有正确、积极、乐观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四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全新小学管理思想的引导下,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从多个角度革新小学班级管理手段,使班级管理工作深入人心,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一、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现状
小学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结合“以人为本”思想,是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更好推进的必要条件。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时期,是各项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和管理方式无疑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从当前小学班级管理整体情况来看,“以人为本”思想观念并未真正深入,仍旧停留在表面阶段,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式和手段过于简单,大多以纪律管理为主,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关怀。这种方式不仅落后,而且无法适应个性化鲜明的当代学生。与此同时,这种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管理模式可能致使学生主体人格意识丧失,压抑学生主观意志,与新课程改革初衷相违背。二是部分小学班主任素质良莠不齐,管理班级的专业水平不足,严重阻碍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三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严重,使小学阶段教育管理的重点偏重于知识理论教学,真正留给管理的时间有限。再加上学生工作点多面广,内容复杂多样,涵盖方方面面,如此重的任务却只有较少的时间,致使很多班主任实行具体管理工作时处处受限,难以实施真正行之有效的管理。
二、“以人为本”管理内涵及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
在讨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必要性之前,应当先明确什么是“以人为本”管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有利于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出良好、和谐、合作、共赢的氛围,帮助提升教学整体效率。同时,强化以人为本管理观念,能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的说服力,帮助学生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在7岁至13岁之间,这一年龄层学生大多好玩、好动,喜欢新奇事物,好胜心、好奇心和求知欲等都较为强烈。同时,他们具有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可持续性差和畏难情绪重等“短板”特征,且随着年龄增长,这些性格特点会不断放大。班主任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培养学生的民主管理意识,帮助他们建立健全人格。
三、小学班级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策略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小学班主任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结合“以人为本”管理思想,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意义重大。以下,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探讨“以人为本”思想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1.确定学生主体地位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并在管理过程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道德发展及情感需求发展,让学生成为教育管理的主人。
2.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重要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班主任既是学科教师,又是学习工作中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人。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管理的最终成效。因此,班主任在实际管理中要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将自己定位成师者、朋友和亲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达到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3.制定科学的制度
班主任实施以人为本管理模式还要加强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设,以尊重学生发展为基础,结合具体校情、学情,制定出符合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管理制度,以此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正常心理为目的,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
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对老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1.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懂得关爱。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就能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成为一个能担当、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1.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当期的小学生大都心理不成熟,是非观不强,受挫能力低,不利于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不良因素,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班级管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中的重要问题,正确了解和认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找到切入点,从而对症下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厌学情绪严重
由于教育本身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不及时,不喜欢上学,不喜欢老师等是其重要表现。
2.2心理发展畸
形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很多孩子处于单亲或留守儿童状态,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这造成了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畸形,这部分小学生性格孤僻、乖张,大都和同学相处较差,对老师的教育不合作,对家长不尊重,情绪波动较大,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问题。
2.3意志品质较差
由于家庭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班级中有些小学生的受挫能力和自信心不足,不会关爱他人,人生态度消极等。这部分小学生遇到一点失败挫折,就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不信任,对他人的关心怀疑戒备,常常处于封闭的状态。
2.4品行不端在班级中一些小学生的品行不端
嫉妒心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对成绩比自己强,生活比自己好的同学怀有很深的敌意。有的同学嫉妒心发展到偷取比人的东西,甚至打架斗狠,攻击他人。
3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期,由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班级管理中亟需采取一定的对策,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1全面了解小学生
每个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来自不同的家庭,生长环境迥异。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想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就必须全面了解小学生。全面了解小学生就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小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了解小学生,才能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找到心理教育的切入点,才能进行因材施教,也才能拉近与小学生的距离,得到小学生的认可,从而受到教育的效果,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3.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和小学生打成一片,把小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小学生,才能赢得小学生的信任,了解小学生的心声,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
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效果不同,利用主题班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途径。利用主题班会开展一些自信心、抗挫折等方面的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激发小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心态,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4加强与小学生的沟通问题
小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加强沟通,积极与小学生对话,及时了解问题小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这些问题小学生感受到温暖,从而敞开心扉,解决问题。
4、结束语
生态化 班级管理 和谐 以人为本
班级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成长的最为重要的系统单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以“类化”的班级环境、“单项式”的管理方向、“服从式”的管理标准为特征,把班级管理制度的落脚点置于形式与秩序,而忽视质性与发展,使学生追求自我成长的主动意识受到抑制,学生主体地位严重弱化,阻隔了其成长。班级管理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生态,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与班级管理制度的生态学解析,就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力求真正地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促进其充分发展,运用生态学视角,从个体、群体、群落、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进行分析,以班级管理制度作为约束,把管理制度生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环境对人才成长、培养质量产生的影响,探讨高效提高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传统班级管理制度的实然状态――封闭或半封闭化
当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制度仍然以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为主。受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中小学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升学率上,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一些社会人士对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诟病已久,认为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创新的“种子”在中小学便已被“扼杀”。且不论这一观点是否过于偏激,但其中透视了中小学教学的刻板性,从班级管理制度而言,便是缺乏活力,呈现封闭或半封闭化的状态。
1.类化式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通常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环境呈现出严重的“类化”现象,在区域间、学校间普遍存在,走进一间教室除了标识牌上的班级标示,就再也找不到让人感知这间教室与另外一间教室的区别之处。
从物质环境层面来说,很多中小学对于班级的物质环境布置是十分类似的,忽视年级类别、学生数量等信息,呈现类化布置。一方面表现在教室的规模不能与学生的数量相匹配,导致出现学生拥挤或课堂空旷等现象,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隐性压力,教室过于拥挤可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和忽视感,而过于空旷则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表现在教室布置常采用的是工业化时代的“秧田式”座位排列形式,不利于课堂交流和合作。另外,教室的灯光、装修格调等都存在类化的现象。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说,教室的布置上缺少能引起精神共鸣的人文信息,教室对人文方面的布置出现类化现象,多是类化的名人名言或警示性、激励性用语。人文环境布置的出发点,应是从内在激发一个学生的动力,而类化的人文布置,使学生习以为常,作用甚微,不能根据区域特点,学生的年龄、兴趣等方面进行更为科学的人文环境布置。
2.单向式管理方向
传统的中小学班级管理是一种层次管理,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管理,从学校管理层,班主任、班长、班干以及学生层层管理。也就是说学校总管――班主任专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方式。学校对每个班级的管理有着总的管理章程、管理模式,都是硬性规定,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负责人,班长是传达班主任指令和指令的直接实施者,而班级学生处于被动管理、服从的状态,整个过程都是从上而下的单项式管理,学生缺少作为主体的话语权,管理重在层层执行,而非面面反馈,更无良性互动。
3.服从式管理目标
传统的服从式管理标准通常把形式看得尤为重要,却缺乏对质的关注。以学校教务处考察学生出勤率为例,大多特别重视学生出勤状态,还规定次数,有几次缺勤就不让考试,以此作为评判学生是否认真学习的标准,而忽视教学效果。服从式班级管理标准,显现出明显的刚性原则,而缺少足够的弹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受到管理标准的严格限制,违反它会受到责备或惩罚,顺从它却往往会丧失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应然走向――生态化
封闭化、半封闭化的中小学传统班级管理制度实质上是对生态平衡的忽视,从生态学角度来讲,班级管理应以促进学生生命的充分发展为目的,而非对学生的束缚。学生、教师、学校作为生物环境中的一个链条,应是平衡、稳定的良好循环系统,班级作为基本系统单位,对其各因素的管理都应该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各因素之间都能够和谐稳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和谐相处,人与环境能够相互协调,最终能够实现学生自身的进步。
1.自然和谐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教师要通过对班级环境的合理设置,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环境,体现出多彩与自由的氛围[1]。
从物质层面来讲,教室内的物质化布置,包括教师的空间、桌椅、教学仪器、墙壁、灯光等应遵从和谐自然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营造一种能给予学生舒适与自由的班级课堂环境,释放其思维,避免因物质环境对其造成的身体及心理不适感。
从人文环境层面来讲,班级应重视学生的内心精神需求,营造利于学生发展的自然和谐的人文班级环境,站在更高层面,从精神入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2.平等对话的管理原则
学校统管、班主任主管、班干分管、学生被管的逐级而下的管理,使学生处于被管理的被动状态,显然未达到生态平衡的模式。管理的平衡状态应是能够让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话语权,而非严格的层级式被动管理。
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使班级管理的各主体能够在管理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反馈,根据反馈进行及时调整,从而提升管理的效能;另一方面,平等对话的管理制度,彰显其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价值判断的群体,其话语权的实现会让其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责任,激发其内在的能动意识,主动地进行自我管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目标
学生是具有生命力的主体,亦是教育的主体,有着青春独特的品性,在课堂管理中应将学生置于真正的主体地位,防范因课堂管理方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象的产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追求“以人为本”,让学生彰显个性以促进其健康成长,而非对其进行刻板管束以塑造“乖孩子”的同质化安静课堂。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获得知识,并非压抑学生的天性[2]。在生态教育理念中,生态教育是促进师生之间能够共同进步,学生发散性思维得到开发,个性得到成长。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学生为根本进行班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活动空间。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这样班级管理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生态教育。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化班级管理制度的构建
中小学班级生态化管理应遵循从教育生态规律出发,以强调竞争意识、互帮互助、自我管控的生态控制理论出发,提升学生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强调班级管理中和谐、互助、整体的生态理念。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调整自身心态,适应新的班级生态管理,适应新的生态文化,自我进行调控。
1.基于学生需求,营造班级环境
中小学生处于对外在和内在的积极探索阶段,在学校管理制度中,班级环境是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因子,班级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小学班级环境的营造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明确环境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一目标。
生态化班级环境应是自然而和谐的,首先,物质环境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设计,不能单纯为了追求高效,在不能充分调查学生内在需求的情况下,主观判定学生意愿,而布置类同的、不能契合学生需求的物质环境。其次,人文环境的好坏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引导功能,因此,应依据教育的特点,探寻出学生的真正心理需求,根据班级现实情况建设出契合学生特点的积极向上且富于成长气息的班级特色文化环境。学校应该鼓励和引导各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人文环境建设,力求建设具有区域特色、青春气息的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
2.重视学生参与,力求自主管理
中小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是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要养成期。因此,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释放其个性,尊重学生意愿,重视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强硬的“管教”式管理方式,力求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和谐班级环境,突出“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应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参与者,采取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个人在班级的日常行为是否有利于班级的管理,做好“自我管理者”。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有时过于刻板和专制,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思维创造力,阻碍学生的能动意识,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逆反情绪,产生异化心态进而导致叛逆行为,这样的管理制度显然并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管理,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师制定、学生遵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设计中来,有利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
3.明确制度目标,激发学生潜能
从生态视域来讲,班级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学生和教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每个生态因子位置不同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转化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和谐互动。因此,只有构建一种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班级的良好发展。
实现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应首先明确班级管理制度的目标是建设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以塑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系统环境,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平等、自主的生态班级环境,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宣传班级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理解管理的意义,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建立一种师生平等、互帮互助的平衡关系。在这种平等、自主的生态型师生关系下,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其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制度设计的参与者、制定者及维护者,主动积极地表达自我,体验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感及“自我管理”的成就感。塑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构建师生的平等、互信关系,有利于师生在班级管理中激发各自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引导者和教育主体。
4.优化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
班级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内部环境,同时还依赖于良好适宜的外部环境。学校、家庭和社区与班级环境息息相关,这些因素通过交互影响作用于班级管理制度,达到系统的制约和平衡。
在我国,决定班级制度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包括学校制度和家庭教育,虽然社区也是该生态系统发展外部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对于课堂管理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逐渐减小。由于学校制度的制定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较易受到相关者的重视,而家庭和社区对于班级制度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要建设生态化的班级管理制度,应该将班级管理置于生态系统之中,优化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促进班级管理和谐发展。因此,不应该只是强调学校对于班级的决定作用,对于生态班级管理也应该充分体现社会与家庭教育的开放性,能够充分将外部环境中的“正能量”带入到班级管理当中,从而促进班级制度生态系统能够更加有序的循环。同时,重视班级管理的内部和谐,实现班级成员的自主管理,增强自我责任感。
参考文献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也有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成为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消极颓废的班级文化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班级管理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
1.自主性原则
小学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自主性的作用。在班级管理文化建设中应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出发,充分考虑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要把那些能够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反映学生与社会发展需求、支持学生兴趣爱好的文化元素作为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从而增强班级管理文化与学生的亲和力,进而加强他们的普遍认同感。
2.自律性原则
小学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果全部由班主任来进行管理,就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感,也难以形成班级凝聚力。构建班级文化,就是要实现学生自主性与自律性的统一。班主任主要是引导学生当好他们自己的主角,使他们具有自制能力和自律意识,将对学生的要求化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和意识,实现班级管理中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3.目标性原则
在现代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中,各股文化力量都或多或少的对各方面还不成熟的小学生产生影响。班级管理文化的建立,就是为小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让他们借助这一有利文化环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是所有教育工作人员都必须承担的重任。
4.差异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每个班级中学生的组成千差万别,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风格也是不尽相同,各任课老师的教学风格更是各有千秋,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就决定了班级管理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征。小学班级管理文化的建设就要体现组成要素的个性化特征。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才具有个性化特点,才能符合文化的差异性,也才能因人施教,进而因材施教。
二、小学班级管理文化构建的实施策略
1.角色转换DD转变班主任的主体角色,引导学生的自主化管理
师生角色转换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一是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需要由保姆式转向引导式,无须再扮演“大管家”的职业角色,而是要做好“引路人”的教育职责。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认知、自主管理,通过班级文化环境创设、班级特色活动开展、班级学习氛围营造等途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成为文化关系中的人。更重要的是,必须打破班级管理权力的层级建筑,文化管理模式就是要避免管理权过于集中,通过强化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来提高班级管理效果的生成力。
2.情境建构DD营造班级和谐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班级文化营造是有效推进中小学班级文化管理的主要保障。一是要重视班级的物质文化环境创设对班级管理的隐性影响,尤其是教室主题墙的风格和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差化设计和选择。小学班级重在认知和兴趣的激发,中学班级重在理解与创新的培养,使学生在体验文化意义过程中去理解人之主体性的丰富蕴涵。二是要加强班级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不应以过度宣扬班级管理制度呈现的各种纪律来规约学生的各种行为,而是要借助于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班级活动来激发班级成员的积极参与性和增进他们之间的广泛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生态,使“关系规约”代替“制度规训”。
3.制度规范DD有效构建班级文化准则,促进学生的文明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