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循环影响范文

水循环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循环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水循环影响

第1篇:水循环影响范文

【关键词】循环水?折点加氯?氨氮?余氯

循环水车间为生产装置提供冷却水。为了保证冷却水水质合格,需要向水中投加氯气,并保证水中有一定的余氯。当采用污水回用作为补水时,由于氨氮的存在使得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好的控制余氯和氯离子的含量,保证水质,应了解循环水中氯气的存在状态和作用机理。

1 氯气杀菌基本原理

当氯气溶解在水中时,很快会发生下列两个反应:

Cl2 + H2O HCl + HOCl (式1)HOCl H++ OCl (式2)

一般认为,氯气杀菌主要通过HOCl起作用,当HOCl分子到达细菌内部时,与有机体发生氧化作用而使细菌死亡。 OCl-虽然也有氧化作用,但由于静电斥力难于接近带负电的细菌,而在杀菌过程中作用有限。

2 加氯量和余氯的基本情况

水中加氯量可以分为两部分,即需氯量和余氯。需氯量指用于灭活水中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等所消耗的氯。加氯量与剩余氯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1)理想状况下,水中不存在消耗氯的微生物、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时,这时所加入的氯都不被消耗,即加氯量等于余氯量。如下图需直线所示。

(2)天然水中存在着微生物、有机物及还原性物质时,投氯后有一部分氯被消耗(即需氯量)。氯的投加量减去消耗量即得到余氯。如下图中实线所示。

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会由于水中含有的可以与氯反应的物质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加氯量、余氯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当我们分析三循加氯量和余氯的关系时,发现我们画出的曲线并不符合上面的关系。余氯量也不是随着加氯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08年5、6月,甚至有加氯量越多,余氯反而越少的现象。这是因为有其他因素影响着水中氯的存在状态。因此随着加氯量的增加水中氯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对此,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它们对我们循环水的加氯又有怎样的影响。

3 影响加氯的因素 3.1 pH值和温度的影响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②式的反应方向是与温度和pH值相关联的。因此HOCl与OCl-的相对比例取决于温度与pH值。

氯的杀菌效果也会受到温度与pH值的影响。下图给出了不同温度与pH值的情况下HOCl与OCl-的相对含量。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pH值的升高,系统的HOCl 的含量逐渐减少,OCl-含量逐渐增加,系统杀菌效果下降所以我们控制水的pH值在7.4-8.5尽量使HOCl的含量提高。

从上图中还可以看出温度越高,氯的消毒效果越不好。这也是三循夏天加氯量比冬天大的一个原因。

3.2 氨氮的影响

循环水中因用回用水而含有一定的氨氮,氯加入含有氨氮的水中会发生如下反应:

NH3+ HOCl NH2Cl(一氯胺) + H2O NH2Cl +HOClNHCl2(二氯胺)+H2O NHCl2+HOCl NCl3(三氯胺) + H2O因此水中同时存在次氯(HOCl)、一氯胺(NH2Cl)、二氯胺(NHCl2)和三氯胺(NCl3)。这些反应的平衡状态以及物质含量比例取决于氯与胺的相对浓度,pH值和温度。在个组分占不同的比例的混合物中,其杀菌效果有不同的表现。简单的说,主要的杀菌作用来自次氯酸,氯胺的杀菌作用来自于上述反应中维持平衡说不断释放出来的次氯酸,因此氯胺的杀菌效果慢而持续。有实验证明,用氯杀菌5分钟以内可杀灭细菌达到99%以上;而用氯胺时,相同条件下,5分钟内只达到60%,需要将水与氯胺接触时间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才能达到99%以上的杀菌效果。

当水中所含氯以氯胺的形式存在时称为化合性氯,为此可以将氯杀菌分为两大类:自由性氯杀菌(即Cl2、HOCl、OCl-)和化合性氯杀菌。自由性氯杀菌的效果比化合性氯高的多,后者的持续杀菌效果好。当起始需氯量OA满足后,随着加氯量增加,剩余氯量也增加(曲线AH段)。超过H点加氯量后,虽然加氯量增加,余氯量反而下降。如HB段,H点称为峰点。此后随着加氯量增加,余氯量又上升。如BC段,B点称为折点下图中,AHBC与斜线之间的纵坐标值b表示需氯量;曲线AHBC的纵坐标值a表示余氯量。曲线可以分为4个区域:

第一区域,即曲线OA段。表示水中杂质把氯耗尽,余氯量为零,需氯量为b1。这时由于氯被杂质耗尽,消毒效果不能保证。

第二区域,即曲线AH段。加氯后氯与氨发生反应,有余氯存在,所以有一定的消毒效果,但余氯为化合性氯,其主要成份为一氯胺。

第三区域,即曲线HB段。仍然产生化合性氯。加氯量继续增加,开始发生下列氧化还原反应:

2NH2Cl+ HOCl N2+ 3HCl + H2O

反应结果使氯胺被氧化成一些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反而减少,最后达到折点B。

第四区域,即曲线BC段。至此,消耗氯的物质已基本反应完全,余氯基本为游离余氯。该区消毒效果最好。

从整个曲线来看,到达峰值H点时,余氯最高,但这是化合性氯,而非自由性氯。到达折点时,余氯最低。如继续加氯,余氯增加,此时所增加的是自由性氯

4 循环水采用回用水补水对加氯量的影响

考虑到杀菌的效果和经济的关系,当水中氨含量很少时,可以将加氯量控制在折点以后。氨含量比较高时,适宜将加氯量控制在峰值前后。

我们车间循环水中加氯量应考虑回用水量和系统中水循环一次的时间。增加回用水量是降低补水率,节能降耗的重要办法。随着回用水量的增加循环水中氨的含量也增加,因此消耗氯的物质增多,关心循环水中的折点加氯法就更有意义。

第2篇:水循环影响范文

【关键词】循环水管;原理;运用

The circulating water pipe cracks in mass concrete impact

Zhang Xiang-fu

(Railway 23 Bureau Group Co., Ltd. Chongqing 400012)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ngineering examples of circulating water pipe cooling measures on the cracks in mass concrete.

【Key words】Water loop;Principle;Use

1. 引言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飞速发展,混凝土体积逐渐增大,现代建筑中时常涉及到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阶段如不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就极易出现因裂缝所引发的工程事故。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横断面面积大,体积较厚,且混凝土自身的导热性又很差,因此,水泥水化过程发出的热量聚集于内部不易散失。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弹性模量亦随之不断提高,对混凝土内部降温收缩的约束也就愈来愈大,以至于在混凝土表面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这种拉应力时,混凝土便开始出现裂缝,这种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产生的应力应变而引起的裂缝称为温差裂缝。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温度应力造成混凝土出现有害温度裂缝,一直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浅谈循环水管降温措施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影响。

2. 循环水管降温原理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每克水泥放出的热量将近502.42J,因而使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升高,一般在30℃左右,有时更高。它在1~3天放出的热量是总热量的一半。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多数发生在浇筑后的3~5天内,当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温度应力与温差成正比,温度越大,温度应力越也越大。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内外的约束力时,就会产生裂缝。而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用量有关,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内部温度越高,所形成的温度应力越大。温度应力与混凝土结构的尺寸有关,在一定尺寸范围内,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而引起裂缝的可能性也越大,这就是大体积混凝土为什么容易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循环水管设置在混凝土内部,利用冷水带出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

3. 循环水管在重庆沿江高速公路梨香溪特大桥承台中的运用

3.1 工程概况。

梨香溪特大桥分左右幅。左幅桥全长975.8米,右幅桥全长为938.3米。梨香溪特大桥第三联上跨梨香溪河,河道宽40至50米。主桥桥宽24.5米。大桥主桥上部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下部为桩基础,主墩桩基加承台(主墩左右幅共用一个承台),承台为18.7米(线路方向)×28.7米(横桥向),高5米。

3.2 循环水管的设置。

本工程按设计要求设置循环水管共计5道,从底部70cm埋设第一道冷却管,以上按90cm间距,分别埋设。冷却管的直径为3.2cm。冷却管埋置在混凝土的长度共计2280m,每道冷却管接一个水泵(3m3/h),利用梨香溪河水,作为水源。

3.3 混凝土内部温度和循环水管进出水监控。

本工程采用无限测温系统对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进行监控,水银管测量进出水温和环境温度。混凝土按每2小时测量1次,进出水温跟进检测。测得数据取具有代表性的3组见表1,表2(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和表,循环水管进出水温变化表);并绘制图1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图和图2循环水管进出水温变化图。

图1 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图

图2 循环水管进出水温变化图

3.4 循环水管在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的作用。

3.4.1 循环水管在混凝土凝固初期的作用。

根据表(1)实际测量循环水管开始通水到混凝土达到最高73℃的时间为26小时,通过计算:

根据热传递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在如果我们把循环水管的直径加大或数量增加,增大接触面积,加大循环水的流量,增大了水和混凝土面接触的温差,也可以带出更多的热量,从而降低内部温度。但是应考虑到进水和出水温度和混凝土的温度不宜相差过大,循环水管和混凝土内部形成温差过大而形成温差裂缝。结合图表(1)和图表(2)可以知道一般出水温度和混凝土内部温度在20℃,进出水温控制在20℃。

3.4.2 循环水管在混凝土凝固中期作用。

结合图表(1)在循环水持续作用时,当温度达到73℃后,混凝土内部水化热有所减弱。混凝土内部开始逐渐降温每天降温在3~4℃,结合图(2)数据进行相应计算(参考循环水管在混凝土凝固初期的计算),每天循环水带出的足够使混凝土内部降温3~4℃,所以混凝土内部此时的降温主要是循环水带出热量来降低内部温度。

3.4.3 循环水管在混凝土凝固后期作用。

结合图表(1)和图表(2)在混凝土凝固后期,水化热明显下降,但是在混凝土中部温度和出水温度比靠外则的要高些,足以说明混凝土内部越厚排热性能越差。由于混凝土外部与空气接触,散热快,本工程在混凝土内部温度和环境温度小于15℃停止通水。

最终本工程承台采用循环水管进行通水散热的方案取得成功,在混凝土拆模检测中未发现裂缝。

4. 结论

循环水管在大体积混凝土控制在起中不小的作用,对确保施工质量有不可小视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工程对循环水管做的分析希望能给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做出些贡献,从而避免出现混凝土温度裂缝, 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乃谦,顾晴霞,郝挺宇.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与对策[M].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6.

[2] 徐伟,吴春萍.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及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3] 曾伟星,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建材和装饰,2007年12月下旬刊.

[4] 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第3篇:水循环影响范文

关键词循环水;余氯;影响;控制

中图分类号:TE9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工业循环水的应用和发展,除了节约新鲜水量,减少排污水量之外,还可以防止热污染;同时还可以减少设备体积,节省钢材投资,减少企业投资及运行成本。但不足之处在于:循环水重复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冷却水和空气接触,吸收了空气中大量的灰尘、泥沙、微生物及其孢子,使系统的污泥增加。冷却塔内的光照、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和养分都有利于细菌和藻类的生长,从而使系统黏泥增加,在换热器内沉积下来,使传热效率迅速降低和水头损失增加,沉积在金属表面的黏泥会引起严重的垢下腐蚀,同时它还隔绝了缓蚀阻垢剂对金属的作用,使药剂不能发挥应有的缓蚀阻垢效能。如何防止微生物的滋生,将成系统运行和管理首要关注的问题,而衡量微生物是否滋生除了通过肉眼观察冷却塔框架及水池上是否有藻类滋生外,一个感性指标就是一段时间内余氯是否在控制范围,而循环水余氯又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在天福化工循环水系统的生产实践就影响循环水系统余氯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余氯的操作控制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品与材料

NaClO:是强碱弱酸盐,次氯酸[ClO-]在水中会发生水解生成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生氧气和盐酸,盐酸可以杀菌,次氯酸分解产生新生态的氧原子{[O]},两个[O]再结合生成氧气。[O]具有强氧化性,会将微生物组织氧化[如蛋白质变性],并将某些有毒物质氧化[2]。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具有与氯气相似的刺激气味,沸点为11℃,且易溶于水,液态二氧化氯在-40℃以上时会爆炸,气态时在空气中浓度超过10%也会爆炸。它是一种广谱性消毒剂,在水溶液中几乎100%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易透过细胞膜,其杀菌作用主要是通过渗入细胞内,将核酸氧化,从而阻止细胞的合成代谢,并使细菌死亡。

1.2 现状分析:

天福化工循环水装置的设计冷却水处理能力为50000m3/h,根据原设计采用5台设计产气量为投加二氧化氯作为系统的杀菌,但自2009年10月装置运行以来循环水余氯始终未能检测出来,给装置的工艺操作控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经过组织技术攻关及现场模拟试验,2011年7月公司上了一套次氯酸钠加药装置,每天进行冲击式投加,整个系统的余氯方才能够检测出来,同时也便于操作控制。

2 影响循环水余氯的因素分析

2.1大气温度。由于氯气、二氧化氯、次氯酸钠等氧化性杀菌剂均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当地大气气温高低对这些药剂在循环水系统中的停留时间具有很大的影响。若当地气温较高,空气湿度小,循环水的蒸发较快,相应药剂挥发就快,余氯就低,甚至没有余氯;若当地气温较低,空气湿度大,循环水蒸发较慢,相应药剂挥发就慢,相应投加量下余氯就高,甚至高得离谱。

2.2冷态/热态

循环水系统运行状态决定了其回水温度高低。若循环水系统处于热态运行随回水温度的升高,细菌的繁殖能力也相应的增强。相应的余氯扩散也较快,余氯控制也较难。若循环水系统处于冷态运行,细菌繁殖能力也相应减弱,相应的耗氯量也较低,余氯也较好控制。在实际运行中循环水系统的给水温度一般在25~30℃ ,回水温度一般在32~38℃ ,而30~40℃这个温度正是细菌的最佳繁殖温度。通过比较分析,仍然是低温下的处理效果要好于高温的处理效果。

2.3有机物

循环水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因水冷器及风机减速箱的泄漏,而造成系统的COD及油等有机物的增加。有机物会消耗余氯,从而降低杀菌效果,而且容易被细菌利用作为生长繁殖的营养源。在有机物丰富的中水中,细菌在不受控制的情况下会迅速繁殖,直到营养源被耗尽才逐渐减少。正常情况下循环水中的COD最好小于5mg/l。若COD急骤升高,说明水中有大量微生物滋生,循环水的耗氯量将会增加,余氯将无法控制。

2.4.氨氮

氨氮对循环水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正常循环水系统是不含氨的,但当系统漏氨或吸入空气中含氨时,冷却水池池面会出现大量白色泡沫并且PH值急骤上升。同时,回用中水中也会带入氨,当系统含氨量达到10mg/l以上时,氨氮会与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氯胺(NH4C1)等,消耗余氯,造成没有余氯或余氯降低,降低杀菌效果。特别是回用中水中反硝化菌的生化反应还可产生NH4+,消耗次氯酸,增加氯离子(氯离子是引起不锈钢晶间腐蚀的一个主要因素) 。当水中的氨在硝化菌和亚硝化菌的作用下会被亚硝化细菌分解产生氢离子,降低循环水的PH值,加速缓蚀剂聚磷酸盐和有机磷酸的水解,既消耗了药剂的有效浓度,又增加正磷酸盐的浓度,加速磷酸钙垢的生成。也会与铜合金直接反应,生成铜氨络离子,加速铜设备的腐蚀[3]。

2.5还原性物质

循环水系统现场环境状况对循环水余氯的操作控制影响非常大。我们公司周边区域化工厂及治炼厂较多,排出的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氟化物。当这些还原性物质大量随空气吸入循环水系统时,循环水中的亚硝酸盐及硫化物会骤然增加,造成循环水耗氯量增加,测不出余氯。

2.6药剂投加方式

在循环水实际运行过程中杀菌剂是采用冲击式还是连续性投加对循环系统余氯的控制影响较大。根据设计我公司在2011年7月~9月采用计量泵每天连续投加次氯酸钠过程中发现,虽然整个投加量严格按照1000m3循环水投加24~30Kg次氯酸钠计算进行投加,但每天都检测不出余氯,并且冷却塔塔体上有藻类滋生。

2.7磷酸根

磷酸根同样是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源,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微生物存在时还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磷酸盐,使之变成磷酸盐以利于吸收,但是如果水中的磷酸根浓度进一步增加,同样会有磷酸钙结垢的危险,所以,水中的含磷量和细菌繁殖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磷酸根促进细菌的生长,细菌的生长又促进有机磷酸盐的分解。

3微生物控制方法

影响循环水系统微生物控制的因素之多决定了循环水系统杀菌工作的复杂性。控制微生物不是消灭微生物,只是将其控制在不引起危害的一定数量之内。控制微生物的数量不是根本目的,主要是控制微生物黏泥及其带来的污垢和腐蚀的危害。为了增强循环水系统的杀菌效果,提升循环水余氯的合格率,车间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在对循环水加氯系统进行多次技改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有效防止了系统黏泥滋生,确保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3.1每天冲击式投加次氯酸钠

为了提升循环水系统的杀菌效果,我公司技术人员不断探索,经过现场试验按循环水的保有水量及循环水量计算,每10000m3/h循环水量冲击式投加280~400Kg次氯酸钠 ,能将循环水余氯控0.1~1.0mg/L范围内。3.2定期投加二氧化氯

为了防止细菌适应杀菌剂而产生抗药性,在投加次氯酸钠杀菌基础上,我们采用定期投加二氧化氯。每周定时投加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的投加量约`1ppm。循环水中亚硝酸根超标时,用二氧化氯控制非常有效。当菌藻降下来以后,改用冲击式加次氯酸钠,可将监测余氯控制在0.5~1ppm。

3.3间断投加非氧化性杀菌剂

由于循环水系统的复杂性及我公司现场环境的特殊性,单靠投加氧化性杀菌剂来控制微生物的滋生困难比较大。为了增强系统的杀菌效果,我们每个月或每半个月根据系统工艺状况及现场环境状况间断的冲击式投加一次非氧化型杀菌剂和粘泥剥离剂来控制微生物。经过近两年的实际运行,天福循环水系统运行状况良好,未出现大量黏泥滋生。 4.结论

影响循环水系统加氯杀菌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循环水杀菌操作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来探索的课题,经过笔者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4.1循环水系统杀菌必须坚持氧化性杀菌剂为主。次氯酸钠、二氧化氯、氯气等氧化性杀菌剂虽然容易在冷却塔内流失,不能持续杀菌,但其成本较低。所以,在循环水系统的杀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2. 每周定时投加二氧化氯。每周根据现场监测还原性物质和异养菌测定结果在适当调整次氯酸钠投加量基础上根据余氯情况定时投加二氧化氯增强杀菌效果。

4.3科学使用非氧化性杀菌剂

在坚持加好氧化性杀菌剂次氯酸钠或二氧化氯的前提下,根据细菌的抗药性及现场环境情况,每间隔15d交替定量投加非氧化性杀菌剂和粘泥剥离剂来控制菌藻生长[1]。

参考文献

[1]吕宏德水处理工程技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

[2]韦明肯赖洁玲 詹平 二氧化氯杀菌机理探索 微生物生物学报(2012年04期)

第4篇:水循环影响范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水能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随着水能资源开发力度日益加大,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冲突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水能资源有效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力开发水能资源时,必须克服传统开发模式下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为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提供思路。

一、循环经济与水能资源开发

1.能源的循环经济,亟待水能资源的开发

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能源支撑。传统能源开发采取的是“能源资源――能源产品――能源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依赖的是储藏地下及数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通过增加能源消耗谋求经济发展的线形经济,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将循环经济纳入到能源开发中。而水能资源的开发,可以节约煤炭等有污染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符合能源的循环经济要求。

2.水能资源的开发,亟待循环经济模式

水能资源的开发将给开发地周围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下,忽视了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造成的影响,因此应积极倡导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在库区经济发展中充分吸收循环经济理念,把各项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物质和能源在这个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库区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积极发展水电能源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理论在水能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理论在水能资源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政策体系,鼓励水能资源的开发

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到“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目前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而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是构建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环节。在水能资源开发中要大力宣传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制定统一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政策,引导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和生产者生产绿色产品,从而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将“优先发展水电”政策落实到实处,转变能源的生产方式,使能源开发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加强水能资源开发的科学决策

绿色经济核算体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绿色会计制度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水能资源开发中对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非常大,而在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消耗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成本并没有得到相应完整的体现。因此,应该改革企业和政府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价格体系,将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使用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纳入到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从而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使水能资源开发更能体现出其真实成本和真实效益,从而有利于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科学决策。

3.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开发体系,促进水能资源的有效开发

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水能资源开发体系,就是要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能源的循环经济。

(1)健全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而且持久。因此,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首先必须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肃环保法律法规,严格环境准入;其次应加强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从源头预防水能资源开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生态问题,从而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量化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大多是从宏观定性方面进行研究,在微观定量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并纳入到经济评价的更少。这样不仅忽视了项目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而且间接地扩大了项目的效益。因此,应量化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充分考虑项目开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选择对生态环境友好的项目。

(3)优化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设计方案。据统计在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可降低成本25%~40%,因此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进行设计时,应该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方案的决策,在保证项目价值不变或提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多个备选方案中尽可能选择对周围动植物友好的设计方案,从设计角度将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4)采取积极的移民安置政策。大型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将带来大量的移民及安置问题,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水能资源的顺利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移民及安置问题,除了采取传统的政府安置政策、库区后期扶持政策等之外,还可以研究采取“投资型”政策,让移民参与水能资源开发投资,使他们能长期分享水能资源开发的效益,并促使移民和开发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将有利于水能资源项目的顺利开发。

4.加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行管理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行期比较长,一般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运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1)加强大坝安全管理。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新建大坝的设计、技术、建造等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但是历史上原有大坝的安全问题以及大坝的管理问题则不容忽视,应尽快从技术、经济、安全、环境和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权衡,对病险水库大坝进行综合管理,采取适当措施对病险水库大坝加以解决。另外,大坝的军事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现今全球恐怖活动频繁,国内也存在恐怖力量,比如种族冲突、历史遗留的移民问题等都有可能激化成社会矛盾,对大坝的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2)加强电站的运行管理。首先,要根据项目用电、用水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协调项目各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制定电站优化运行方案,确保水电站和大坝的安全运行;同时要尽可能减轻水电站运行对水库水生环境的影响,确保下游必要的生态流量和鱼类等的基本生存要求,满足下游航运的基本要求等。其次,要协调项目的效益和运行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关注运行安全问题,重视对项目的技改更新,防止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隐患。第三,要建立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第四,加强水电站防洪管理,包括加强水电站防洪预案的编制,健全水电站安全度汛监管机制等。

5.加强水电站退役问题的研究

当前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并没有太多的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大坝退役的问题。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水电站退役是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周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应该加强对水电站退役问题的研究。

(1)加强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技术经济分析。在进行水能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应该事先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考虑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项目后期的发展方向。而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后评价研究工作,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为后期运行管理和大坝退役提供指导。在项目计算期结束时,应该加强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如果使用新的投资来延长使用寿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在经济上不可行,则需要考虑水电站退役问题。

(2)加强水电站退役后的技术经济评价。根据水电站拆除程度不同,水电站退役分为部分退役和完全退役两种。对于完全退役,除了要考虑大坝和辅助设施全部拆除的费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大坝拆除后淤沙及水的下泄给下游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大坝拆除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于部分退役,则需要考虑大坝的安全问题和维护保养成本等。对究竟采取哪种方式退役,需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目的是使水电站的退役不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行,而且水电站的退役对项目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小。

三、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有效消解由于水能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水能资源开发的循环经济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美)P・麦卡利著周红云等译:大坝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第5篇:水循环影响范文

【关键词】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等速肌力训练; 淋巴水肿

The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on the Impact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Postoperative Lymphedema/CHEN Ji-sh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6):106-108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line of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on the impact of the postoperative lymphedema.Method: 86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March 2015 to September 2016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receiving modified radical treatment,according to the postoperative nursing care of different patien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of 40 cases,they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48 cases,they were given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The postoperative lymphedema occurred of two group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After treatment 6 months,the lymphedema incidenc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5.00%,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18.75%, and the degree of edema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igh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Modified radical; Isokinetic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Lymphedema

First-author’s address:Yangjiang People’s Hospital,Yangjiang 529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6.030

乳腺癌为临床治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为威胁广大女性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1]。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手术联合机械物理疗法的方式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病情严重的患者通常选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2]。淋巴水肿为乳腺癌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Y之一,其发生率高达49%,可导致患者术后上肢出现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康复均造成巨大影响[3]。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对乳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实施等速肌力训练对淋巴水肿发生产生的影响,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86例于2015年

3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者,临床资料均完整且有效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均无严重并发症者。排除标准:术前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异常者,术中接受锁骨上淋巴结清扫者,术中植皮者,术后使用丹参、山莨菪碱等对微循环改善产生影响的药物。按照术后康复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8)、观察组(n=40),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组年龄36~65岁,平均(50.6±5.3)岁;病程6个月~2.1年,平均(1.6±0.2)年。观察组年龄35~66岁,平均(49.5±5.6)岁;病程:5个月~2.0年,平均(1.6±0.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术后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及护理:术后1~6 d主要行腕部、手部、肘关节功能康复锻炼;术后7~14 d将腋下引流管拔除后,主要实施上臂功能锻炼,即行患肩外展、内收以及外旋、内旋等运动锻炼;术后14 d转移到康复室,主要行全身综合康复训练,即上肢功能锻炼、局部加压按摩、弹力绷带压迫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施等速肌力训练,训练于术后4~6周开始,应用等速训练系统(德国ISOMED 2000型)对患者患侧肩关节内收肌实施等速肌力训练。行训练操作前,先向患者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并严格按照标准程序做好仪器参数设定。指导患者保持坐位,然后屈髋屈膝成90°,将系统的运动程序设置为等速向心收缩。因为术后患者有伤口,因此,每次在实施训练时,均需要先测量肩最大外展角度,运动范围使从患肩最大外展终点角度以内30°范围一致到完全内收。开始测量时的角速度为30°/s,然后根据患者个体实际情况合理将角速度缓慢递增。行上诉训练2次/d,训练5组/次,10遍/组,每组间休息时间为30 s,对患者行2个月的等速肌力训练。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接受相应康复治疗及护理干预之后侧上肢淋巴流量、双侧上臂周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淋巴水肿发生及严重程度、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

1.4 效果判定标准 行放射性核素淋巴扫描,观测患者侧上肢淋巴流量变化情况,凭借显像仪器测量患者双侧上臂周径变化情况。术后6个月观察患者淋巴水肿发生及严重程度。两侧上肢周径差值5.0 cm为重度[4]。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行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水肿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75%,且水肿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流量变化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上肢淋巴流量均有明显增加,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双侧上臂周径差值变化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双侧上臂周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双侧上臂周径差值均有明显降低,与护理前比较差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手术方式、高强度化疗方式对乳腺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但是术后较易发生淋巴水肿。上肢淋巴水肿为乳腺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严重性仅次于术后复发[5-6]。文献[7-8]均指出,实施乳腺癌术之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高达49%,且其可发生于术后数月,也可在术后更长时间发生,成为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效果、术后生活质量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发生机制主要表现为:术后淋巴回流出现障碍,导致患者上肢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进而导致上肢组织表现出以炎症、纤维化等主要特点的淋巴水肿[9]。手术的实施对局部微细淋巴管产生破坏作用,导致腋窝创面积血积液,进而引发感染,形成局部纤维化和瘢痕,导致局部淋巴管无法充分引流淋巴液,无法引流组织间隙存在的过多蛋白质,或者无法再生[10]。高浓度蛋白质将过多的水分吸收,使腋静脉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同时,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对巨噬细胞功能、活力产生影响,使组织间隙存在的过多水分无法得到有效清除,进而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发生,形成术后淋巴水肿。术后,对患者行康复护理,预防和控制淋巴水肿的发生,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1-12]。

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主要是通过机械压力、物理热能促进机体局部微循环得到改善,进而促进淋巴液回流,使纤维组织增生得到有效控制,进而控制或改善患者病情的发展,因此也能取得一定预防和控制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的效果[13-14]。与常规术后康复训练相比,行等速肌力训练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淋巴水肿预防和控制效果。等速肌力训练为一种主动性康复治疗方法,可使淋巴管再生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进而使淋巴结正常组织、淋巴回流障碍得到有效改善,建立起广泛联系,使病变水肿区存在的过多淋巴液得到更加充分地引流,进而使淋巴水肿得到缓解,甚至治愈[15-16]。同时,行手术治疗后,胸大肌、胸小肌为受损最多的肌肉,两块肌肉功能主要体现为内收肩关节[17-18]。所以等速肌力训练实施过程中,还对胸大肌、小肌行内收肩关节等速肌力训练。等速运动装置助力或阻力均为顺应性的,可保证治疗的高效性及安全性,因此应用于乳腺癌术后康复护理,可有效降低淋巴水肿发生率,减轻水肿程度[19-20]。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接受等速肌力训练后,患者上肢淋巴流量有显著增加,双侧上臂周径差值有显著减小,术后淋巴水肿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程度也显著轻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将等速肌力训练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康复护理中,有效降低淋巴水肿发生,减轻水肿程度,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韩嘉嘉,蔡洁,龙莎莎,等.护理干预对乳腺肿瘤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97-98.

[2]赵赛,孟繁洁.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测量和评估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6):558-559.

[3]丁玎,张勃,谢瑛.综合康复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1):88-89.

[4]强万敏,王盈,唐磊,等.微波复合理疗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5):534-535.

[5]刘晓舟,刘宝利,孔孟琼,等.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3):209-210.

[6]王盈,强万敏,陈雪蕾,等.乳腺癌仿根治术后患肢淋巴水肿干预效果的护理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50-1451.

[7]许颖,林代琼,孙孝丽,等.复合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治疗效果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74-75.

[8]王惠雪,李惠萍,杨娅娟,等.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预防行为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现况及内容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6):639-640.

[9]曹鑫,刘玲,张欢.综合康复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癌性疲乏及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分析[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2016,10(2):152-153.

[10]刘晓溪,王世宣.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因素分析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8):715-716.

[11]王,张序,郁冰,等.等速肌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I医学杂志,2015,18(9):1452-1453.

[12]林小兰.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预防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9):1094-1095.

[13]郭凌云.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淋巴水肿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2016,25(7):544-545.

[14]吴伟峰,糜迅.等速肌力测试和训练技术在我国康复医学领域应用现状[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9):44-45.

[15]孙海芳,赵占强,宋立峰.中医辨证治疗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25例[J].环球中医药,2016,9(11):1362-1363.

[16]战祥毅,隋鑫,王文萍.中医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2):216-217.

[17]张明晖.不对称性等速肌力训练对恢复期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1):32-33.

[18]杨华中,吴莹莹,周永生,等.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30(2):94-95.

[19]王盈,强万敏.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影响因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4):326-327.

第6篇:水循环影响范文

【摘要】

目的 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5(IL5)血清水平,探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方法 ELISA法检测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及30例正常人血清IL5和IFNγ水平。结果 特异性免疫治疗前IL5明显高于正常人,治疗后IL5下降;特异性免疫治疗前IFNγ明显低于正常人,治疗后IFNγ升高。结论 Th1/Th2失衡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特异性免疫治疗通过免疫调节达到其治疗作用。

【关键词】 慢性荨麻疹 特异性免疫治疗 IL 5 IFN γ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过敏性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近年有学者提出T辅助细胞亚群(Th1和Th2)功能失调与过敏性疾病发病密切相关。如何改变人体内Th1/Th2的失衡状态,是当前慢性荨麻疹的研究方向之一。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目前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种有效途径,作用机制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5血清水平,探讨慢性荨麻疹是否与Th1/Th2功能失衡有关及其免疫学发病机制,进一步探讨SIT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作用机制。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病例组)均来自2007年8月至2009年3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门诊部。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4.7岁,病程3个月~11年。诊断标准:皮肤黏膜表面复发性风团,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每周发作不少于2次,病程超过6周。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为典型慢性荨麻疹患者;②经过变应原皮肤试验(皮内试验)吸入性致敏原检测阳性者;③就诊前7天停用抗组胺药、2个月内未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影响全身免疫功能的药物。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严重系统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断治疗者。30例对照组来自随诊人员、部分职工及自愿献血者,均无过敏性疾患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家族史,男17例,女13例,年龄17~49岁,平均年龄29.4岁。经统计学分析,正常对照组性别、年龄等情况与病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病例组给予特异性免疫治疗,5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方法:加用吸入相应阳性抗原,初次抗原浓度为1∶106,常规第一次用0.1 ml,每周2次,每次递增0.1 ml,10次为一疗程。第一疗程结束后行第二疗程,浓度增加10倍,每一浓度级依次类推,当递增至浓度为1∶102时,已达到常规脱敏疗程,按此浓度视病情继续脱敏治疗,每次注射均为0.5 ml,注射时间可适当延长直至停止脱敏治疗。

3.检测方法

病例组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及正常人均采集静脉血4 ml,分离血清-20℃保存待测。IL5和IFNγ测定采用ELISA法(双抗体夹心法)。试剂盒均购自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慢性荨麻疹患者与正常对照组IL5和IFNγ血清水平有无显著性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SIT治疗前和治疗后IL5和IFNγ血清水平有无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以-±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

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前IL5血清水平较对照组升高(t=11.35,P<0.01),IFNγ血清水平较对照组下降(t=11.705,P<0.01)。患者特异性免疫治疗后IL5血清水平较治疗前下降(t=12.558,P<0.01),IFNγ血清水平较治疗前升高(t=21.616,P<0.01)。见表1。

表1 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和正常人IL5和INFγ水平(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治疗后比较,P<0.01

讨 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过敏性皮肤病,该病病因复杂。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与免疫反应有关的为Ⅰ、Ⅱ、Ⅲ型变态反应,非免疫性的是由组胺释放剂引起[1]。Th淋巴细胞亚群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热点,许多学者提出在慢性荨麻疹中存在Th1/Th2细胞的失衡,已有研究表明,Th细胞根据分泌细胞因子的种类不同,可分为Th1和Th2两个亚群。Thl类细胞主要分泌IL2、IL12、IFNγ等;Th2类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10等。Thl和Th2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体。国内已有文献报道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存在Th1和Th2细胞因子网络的调节紊乱,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T淋巴细胞总数明显降低,CD4+T细胞明显下降,IL2、IFNγ水平降低,而IL4高于正常对照组,表现为Th2型[2]。Romagnani S 等[3]报告,Th2细胞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的作用并非仅仅局限于促进B细胞产生IgE,也可以通过产生IL4、5、13等Th2型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变态反应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Ying等[4]报告慢性荨麻疹患者体内IL4、IL5、IFNγ均增高,表现为Th0型。IL5是Th2 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主要通过对B细胞、嗜酸粒细胞调节等参与变态反应。IFNγ主要活性是参与免疫调节,是促进CD4+细胞转变成Th1细胞的主要细胞因子。我们通过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IL5、IFNγ血清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示特异性免疫治疗前IL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特异性免疫治疗前IFN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因此,笔者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分化为Thl和Th2,但是分化过程受到细胞因子微环境和协同刺激分子影响,使 Th1/Th2平衡受到破坏,导致Th2细胞功能相对亢进,对B细胞调节失控,产生大量IL5,进一步促进过敏反应形成。因此,IL5作为Th2细胞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IFNγ作为Thl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均参与慢性荨麻疹中免疫应答,导致慢性荨麻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很棘手,常规抗组胺药治疗有效,但往往只是暂时缓解症状,极易复发。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对已被某种变应原致敏的机体通过一定的途径(注射、口服、外用等),按连续逐次递增剂量的方法注入体内,提高患者对变应原的耐受能力,使临床症状减轻至最低限度。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变应性疾病唯一的病因学治疗,其疗效确切且持久[4]。本结果显示,慢性荨麻疹患者在特异性免疫治疗后体内Th2型细胞因子IL5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Th1型细胞因子IFNγ水平显著升高(P<0.01),表明特异性免疫治疗抑制了过度的Th2反应,增强了Th1反应。可见特异性免疫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慢性荨麻疹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从而改善了慢性荨麻疹的症状。

随着对Th1/Th2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荨麻疹等疾病的免疫学机制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Th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得到广泛的关注。在荨麻疹,特别是慢性荨麻疹的防治中应重视对失衡的细胞因子进行矫正,如通过研制调节Th1/Th2功能平衡的药物,或Th2类细胞因子及受体拮抗剂用于荨麻疹防治,使其失衡的细胞因子网络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张学军,刘维达,何春涤.现代皮肤病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60.

[2]党倩丽,陆学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4、IFNγ及IgE水平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0,29(4):208-209.

[3]Romagnani S.The role of lymphoeytes in allergic diseas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0,105(3):399-408

第7篇:水循环影响范文

一、高考高频考点(重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它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水循环的类型及其比较如下表。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全球的水量平衡,促进水资源的更新;密切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其他圈层,并在它们之间产生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断地塑造、改变地表形态。

二、2013年高考对水循环知识考查的角度、能力分析

1.流域开发及重大水利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大规模的生产开发及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高考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各种流域示意图及流量变化统计图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从地图中提取地理信息有效内容和价值的能力及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与整合的能力。

例1.(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文综卷)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区

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答案:3.C 4.D

试题立意:本组题主要考查太行山南段东麓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影响河流流量、补给的因素。

解题思路:第3题,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我国华北地区,7、8月份夏季锋面雨带到达华北地区,带来丰富降水。该地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河流补给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位于半湿润地区。故选C。第4题,两水库均在太行山南段东麓,气候类型、雨季和降水类型等自然条件相差不大,材料中明确提示:进入雨季,两地中一个水库有补给水源而另一个水库几乎没有补给水源,两水库相差甚大,说明是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故选D。

例2.(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云南省已建成螳螂川、牛栏江调水工程,并规划建设金沙江调水工程,如图13所示。读图回答23~24题。

23.“滇池水脏”与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有关。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主要原因有( )

A.流域面积小,汇入水量少

B.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

C.水体总量大,进出水量小

D.全年高温,湖水蒸发量大

24.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滇池流域的主要影响有( )

A.改变滇池流域降水总量 B.提高滇池水体自净能力

C.减少昆明污染物排放总量 D.缓解昆明用水紧张状况

答案:23.AC 24.BD

试题立意:本组题考查影响陆地水体更新自净能力的因素、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考生对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解题思路:第23题,本题问的是滇池水体更新周期长的原因,也就是水循环速度较慢的原因。“季风气候,径流季节变化大”,对于水体更新周期影响不大,排除B;全年高温,有误(昆明四季如春),蒸发量大应为更新快、周期短的原因,排除D。故选AC。第24题,跨流域调水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不会改变流域的降水总量,排除A;跨流域调水并不能减少昆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排除C;材料中有“为缓解‘昆明水少、滇池水脏’的问题”的叙述,选择B;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昆明水少的问题,选择D。故选BD。

2.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空间分布特征,综合考查水循环过程中各要素的特点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这类试题体现了高考对于地理知识的综合考查,要求考生调动和运用地理主干知识,并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从而准确分析地理问题。

例.(2013年高考安徽文综卷)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完成26题。(节选)

26.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 )

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 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 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26.C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从区域地理环境图中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与调用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水循环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方式、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解题思路:伏尔加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排除A、B;伏尔加河注入里海(里海是世界最大的内陆湖泊),属内流河,故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促进了里海水热平衡;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可带来一定降水;流水作用属于外力作用,对地表主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总的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排除D。故选C。

3.结合降水量统计图,从时间角度考查影响水循环的因素及气候对水循环的影响。

例.(2013年高考四川文综・地理卷)图3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5题。(节选)

5.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5.D

试题立意:本题利用统计图综合考查了气候类型及水循环的知识。

解题思路:由图3可知5―9月曲线较平缓,说明这个季节(夏季)总体上降水较少;冬季曲线较陡,说明该季节降水较多。结合题干中的“北半球亚热带某地”可以判读该地气候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量大,所以降水、径流等环节活跃。故选D。

三、模拟训练

1.关于下页图中四地所在区域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区河流蒸发是当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

B.乙地区降水丰富,主要参与内陆循环

C.乙、丙是四地区中水循环最活跃的地区

D.东南季风参与甲、丁两地的水汽输送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如右图),完成2~3题。

2.因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 )

A.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增加

C.蒸发量不变 D.地下径流增加

3.为了促使该流域水资源日益丰富,下列措施中效果最不明显的是(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筑梯田 D.修建水库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5.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下渗量减少 D.形成了城市热岛效应

下图为三江平原水循环简图。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地下径流 C.蒸发 D.水汽输送

7.图示区域曾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图中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8.据悉,2011年6月22日9时至23日16时,重庆万州区出现了当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强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地滑坡、农田淹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损失较为严重。这次暴雨发生时,右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 )

A.a、c B.b、c、d C.a、b、c、d D.a、b、c、d、e

9.河流与湖泊具有水源互补的功能。下页四幅图中(箭头表示水源补给方向),正确表示河流汛期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水的社会循环( )

A.包含了水的自然循环 B.加速了水的自然循环

C.对陆地水体有更新作用 D.会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负面影响

11.图中来源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包括( )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 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

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 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

12.污水再生回用( )

A.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B.只适用于城市

C.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环境效益 D.属于节流措施

第8篇:水循环影响范文

一、出示本节课复习的目标(PPT投影)。

二、知识梳理:

1.背诵“学案”上“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注意水循环的箭头及名称。学生上黑板画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做配课练习。

2.老师边画板图表示风海流和补偿流的形成,边要学生注意寒流和暖流;然后要求学生画洋流模式图,画完后注意与实际洋流图对比;接着要求学生背诵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格呈现),背完后做配课练习。

三、学生做巩固练习,讲评分析,课堂结束。

简评:纵观这一节课,虽然复习目标除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涉及,其他目标的设置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是从流程来看,教学过程根本就没有按照设置的目标来进行。

探索:“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体系的重要“一维”,它显然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获得“怎样知道是什么”和“怎样认识为什么”,即认知方法和认知策略。这就要关注学生自我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和应用,最终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学会各种学习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关注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类型

过程

陆地水水循环 环节

意义

水圈 干预

性质分类

海洋水洋流 分布规律

环境影响

以本课例为例,作为复习课,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因此,首先让学生自主内化本节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如左下图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考虑如何在“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可以根据内容分为两大板块:“水循环”和“洋流”两个部分。

第一个板块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如下设计: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受了60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使市区的多座立交桥积水,交通被迫中断。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水循环过程图,标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2.写出导致北京特大暴雨的根本原因的环节。

3.写出北京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影响的表现。

4.结合水循环环节写出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

第二个板块内容“洋流”的“过程和方法”可以作如下设计:

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模式图。在巡查学生画图时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把典型问题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让学生自己说出问题、解释原因,这样“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课标要求就落实到位了。“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课标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可以列出四个不同的案例,让学生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加以巩固。

最后,可以设计一个“日本地震以后大量垃圾在不同年份扩散的范围图”,来让学生综合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会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世界地图又增加了感性认识,增强了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及普遍联系的观点,最后可以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第9篇:水循环影响范文

【关键词】暖通空调;安装技术;难点与对策

暖通空调是现阶段市面中最常见、技术水平最高的空调,其作用原理为:通过对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因子进行控制,起到降温或升温的目的。暖通空调的安装过程中属于复杂且庞大的建筑工程的一种,并与各种建筑项目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暖通空调的含义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从而促进了暖通空调的快速发展。暖通空调中因涉及节能和环保以及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质量。为了更好地实现暖通空调的使用性能,施工人员应对暖通空调的工作原理及特点进行全面了解,促进暖通空调的安装技术进一步优化,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健康发展的标准,并在市场范围占据着重要位置。

二、暖通空调安装过程中的技术难点

(一)暖通空调的运转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暖通空调中部分零部件在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图1所示)。虽然暖通空调在设计过程中坚持着合理性、科学性原则,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空调的内部设备之间会出现相互碰撞现象,从而发生声响,不仅会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质量,还会缩短暖通空调使用年限和降低使用性能。对此,相关技术人员应积极解决暖通空调中存在的噪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办法,降低造成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干扰。

(二)水循环问题

水循环系统的安装质量直接对暖通空调的使用性能造成影响。如在安装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的失误使水循环系统安装出现漏洞,则会降低暖通空调的使用性能。根据大量实践数据的证明,暖通空调最常见的问题即为水循环系统安装故障,如水循环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则会造成相应的管道发生堵塞,或是由于管道处理不当等原因也是影响水循环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主要因素。其中管道位置处理不当有以下几点体现:未在管道安装之间做好设计方案;与其他管道出现交叉现象;管道异物清理不及时,造成大量的异物堆积。所以,在暖通空调安装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水循环系统安装工程。

(三)水凝结问题

大多数暖通空调在安装设计过程中,关于水凝结管道的重视度明显低于排水管道的重视度,从而使空调在运行一定时间后垂涎水凝结现象。一般情况下,这种现象会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存在,但是由于水凝结问题产生对暖通空调的使用性能造成一定损失,同时为今后的空调维修和监测工作带来巨大的难度,在特殊情况下,甚至会影响建筑室内环境的整体美观度。其中关于水凝结问题,主要由排水管道和风机管水盘安装不合理等原因造成。

(四)暖通空调安装位置和管线设计不合理

位置和管线安装不合理状况是暖通空调安装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综合性建筑中上述两种问题尤为显著。在建筑物的吊顶附近储存着大量的管线和设备,呈现着纵横交错的现象,其中涵盖暖通空调的末端设备和回风管以及消防管等,在正常情况下,施工人员为了减少自身的工作量,仅仅将空调的各种管线放置在建筑物吊顶周围,为后期其他设备的安装和设计造成一定的难度。因此,位置和管线问题也是影响暖通空调使用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提高暖通空调安装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空调噪声问题的解决措施

第一,设备安装。在空调机或新风机安装过程中,需使用弹簧阻尼减震器作为辅设备,利用软连接的方式对风管和风机进行连接,但是水管和新风机的连接工作却采用软接头的方式,降低空调设备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第二,第二,水管安装。水管安装项目是暖通空调安装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安装质量和过程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在冷却、冷冻水管安装过程中,应使用弹簧减震支架,作为水管安装项目的辅设备,禁止相似的减震支架替代弹簧减震支架,否则会对水管安装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关于弹簧减震之间的安装位置应严格控制,一般会设计在建筑物梁上,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安装在梁与槽钢横梁之间,但是禁止将水管安装至楼板位置附近。

(二)水循环问题解决措施

第一,保障水循环管道安装的质量。在进行水循环管道安装和连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对管道的性能及特点进行明确。

第二,改善暖通空调的水质。首先,物理学方法。对水循环管道进行定期排污处理,并对每次的排污量进行控制,一般情况下,污水的排放量是总水量的50-70%之间。但是对于新安装的水循环管道而言,其排污时间可相应的有所减少,例如,将排污时间控制在7天至14天一次。其次,化学方法。将水质稳定剂加入至水循环管道中,用以实现水离子交换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利用的是水质稳定剂的杀菌和灭藻、缓解阻垢的原理,进而减少水循环管道堵塞问题。在使用化学方法中,应严格控制水质稳定剂的投放量,如无法对投放量进行准确测量,可在水质稳定剂投放之间,对水质水循环管道中的水质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动态模拟的实践结果,对水质稳定剂的投放量进行分析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