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良好的管理策略,可以为小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由此看来,重视小学班级管理实施策略,教师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具备良好沟通能力,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小学生,有效拉近与小学生的心理距离,积极建立与小学生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小学班级管理影响因素
(一)班级管理方法单一。目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管理方法、形式过于单一,往往只关注小学生学习习惯、纪律意识等方面的管理,严重忽视了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发展特点的培养,另外大多数的管理方法都是运用说教方式,依靠这种单一的管理方法来对小学生灌输一些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这样非常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小学生认同感不高,很难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在新时期教育下,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也需要积极做出创新和改革,积极拓展一些丰富多样化的班级管理方法。(二)班级管理观念落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下,小学生日常学习成长环境和小学班级教育目标的改革,给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仍旧采取传统管理观念,过于注重小学生学习成绩,认为只要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管理即可,往往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严重忽视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从而限制了小学生其他方面潜能和优势的提高[1]。
二、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升班级学习效率。班级作为学校的构成单位,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帮助小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对于和谐平等班级环境的建立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遵守班级公约,形成良好的班级秩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从而有效提升班级的整体学习效率。(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中指出:给孩子创造机会是教育管理的关键一环,不让学生动手实践是摧残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旧观念。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集体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高校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解放学生双手,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责任感,促进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三)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小学生对班级管理进行深入了解,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制度实施中,鼓励小学生畅所欲言,敢于发表意见,为班级管理注入新鲜血液,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校园文化视野下优化班级管理策略
(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校园文化建设背景下,教师需要从自身做起,积极提高自身管理素养,科学引领班级发展。教师需要正面解决当前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影响因素,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对一些真实教育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熟悉作为一个班级管理者应该具备的责任、权力等,充分了解小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作为班级管理者,需要对小学生倾注爱心,不只是单纯地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对待学生要向自己的孩子,努力打造良好班级文化,站在学生视觉来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以此来增加班级学生的凝聚力,充分带动小学生的班级荣誉感,改善班级环境,促使小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条件下团结同学、爱护班级。作为班级管理工作者注重自身形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要作为小学生学习模仿的楷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从自身的举止、谈吐做起,为小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提高自己在班级学生中的威信,促进班级文明班风的有效形成,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发现教室的地上有一团废纸,教师需要在小学生面前主动地捡起来,丢进垃圾桶,而不是指使小学生进行清扫。又或者在课余时间和小学生间进行课间游戏,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日常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教师的这种教育行为非常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积极转变管理观念,做好与小学生间的良好沟通,建立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对教师的关注和认可,及时对小学生的行为思想进行正确引导,真心对待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切身地感受每一位学生的需求,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理念,热爱班级管理工作,将学生视为自己孩子进行良好管理教育,促进师生关系可以更加紧密,从而促使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进而在班级内树立起良好的学风、班风增强教师与小学生间的互动沟通,同时也可以以小学生的新鲜活力来有效缓解教师长期班级工作管理的紧张和压力,进而增强小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重,促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3]例如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就需要主动地靠近他们,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细心地为他们讲解学习难点,给予充分的关心和耐心,增进与学生间的情感培养,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利用引导的方式来与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走向正确的学习成长之路,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燃起对教师的敬畏之情,从而与学生一起构建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三)创设良好班级氛围。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教育思想,充分地说明了爱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是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素。校园文化视野下,关心学生学习、关心学生班级、校园内的各个方面,保证学生的健康、快乐安全成长,注重小学生生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努力给予学生一个家一样温暖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使学生可以保持一个健康快乐的学习心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遵守班级管理制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间建立和谐舒服的互动沟通方式,实现班级内高效的双向互动,从而为自身成长发展和班级荣誉不懈努力。[4]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班容班风主题班会,引导学生针对班级卫生、自身仪表仪容、清洁工具摆放、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自主讨论思考,让学生在合作讨论思考的基础上,认识到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而播种一种性格,则会收获一种命运的重要作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小组内讨论的结果进行分享,然后对班级内学生进行责任分工,促使全班学生动员起来,为创造良好班级管理氛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集体情况来组织开展班级内的进步之星、劳动之星、优秀班干部等活动,利用这种评选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行为的约束,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和行为习惯,有效促进班级内良好氛围的形成,进而实现校园文化视野下小学班级管理制度的优化实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当前社会大众重点关注的一件事情。积极建立良好班级管理措施,作为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丰富自身管理文化知识,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耐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坚持新课改理念下的人本化班级管理理念,帮助小学生养成尊敬师长、热爱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促使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永胜.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277.
[2]丁永兵.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考试周刊,2018(90):188.
[3]袁东芳.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54-60.
一、共同制订计划,增强主人翁意识
班级各种计划的制订,班主任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但能集思广益,使计划更符合实际,更周密、可行,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觉执行班级计划的责任感。
制订计划前,班主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国家和学校制定的有关文件、规章、制度(因为职教学生都接近成年,所以更要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让大家了解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二是和全体同学共同分析班级现状,诸如已经取得哪些成绩?形成了怎样的班风、学风?班级有哪些优势?班级有什么发展潜能?现状存在的重要问题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大家讨论,全面、增强把握班情。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明确,制订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
班主任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年龄结构、家庭状况、交往情况、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及身体素质情况,等等。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引导学生讨论确定学期班级工作目标或者阶段活动目标。这种目标的确定既要具体明确,又要适度适当;既要在班级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要求,起到激励导向的作用,又要符合班级整体状况,经过大家努力能够达到的,具有可行性。
工作目标明确之后,还要和学生一起确定工作重点与主要措施。需要发动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一种办法是由班主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有关要求首先提出一个初步实施方案,然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一种办法是先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意见和看法,提出建议和对策,班主任再相继引导,得出一致意见,由班主任归纳总结。这里要注意,一定要制定一定的惩罚性措施,但这种惩罚性措施不能违反有关规定,不能有体罚、变相体罚的行为。如惩罚形式有打扫卫生、写心得体会等,可以将心得体会内容尽量拔高,要求2000字以上。
二、全员参与,注重培养管理能力
组织实施制订班级计划,是班级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步骤。在这一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牢牢把握实施的主体是全体学生,而不是班级的几个班干,通过让全体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素质。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但要在班主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由于我们是职业教育学校,学生自觉性普遍较差,难以管理,为了让学生全体参与管理,因此我采取轮流记录班级日记的办法,按学号每个学生都有记录的机会,不仅要记录班级情况,还要写出自己这一天的感受。二是放手培养使用班级干部,但仍然需要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尽可能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这里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培养班级干部,那么凡学生能自行解决的班级事务,班主任不应干预,但不能苛求学生。如卫生工作是职教学生工作的“老大难”,职校学生基本是以前的后进生,素质低下,“随手扔”现象严重。为此,要求学生自己监督,相互监督,一经发现,在班干的参与下,学生自己处理,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班会课也由班干轮流召开。
三、自查、互查结合,进行自我监控
检查是班级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了解、掌握班级计划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调整与改进,以便使今后工作更有成效。这一环节,班主任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自查与互查相结合。
自查就是自我检查。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对照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公约,反省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这种检查要贯彻在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按有关要求制度一个自查表,定期自查,及时改正。比如,轮流记录班级日记,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查方式。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监控能力。自我反省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前提,自我监控则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核心,是学生不断获得自我发展的基础。
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的同时,还要重视相互检查、相互督促。可以采用多种组合方式,让学生结成互帮互学互查的对子。旦凡班级管理重要方面,都可以这样做,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互查应该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为前提,而不是互相揭短、互相找茬。如要求学生检查时善于发现同学的进步,而不是找出更多不足,因为职校学生缺失的就是老师、同学的赏识。但检查仅仅是手段,互相提醒、共同进步才是目的。检查要公正,督促要友善。
四、多向反馈总结,学会自我评价
总结是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经过一个阶段的组织、实施和督促,预期目标实现情况如何,预想的计划完成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积累了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教训必须记取,下一阶段应该如何进一步开展工作等,都需要总结。从总结时间上划分,有阶段小结、期中总结、期末总结;从总结范围上划分,有全面总结与专题性总结;从总结涉及的对象划分,有个人总结、小组总结、班级集体总结;从总结形式上划分,有口头总结和书面总结。无论是哪一种总结,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培养他们自我评价的能力。
班主任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知道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资料。个人可设记事簿(或者是日记),把日常表现、取得的进步、获得的荣誉等记下来。小组、班级也可设组日记、班级日记。二要指导学生以目标为准则,以事实为依据,不说假话、不说空话、不说套话、不说废话,坚持用事实说话。学会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既要讲成绩、讲优点,又要讲不足、讲缺点,一起讲究实事求是。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要分析个人、小组、班级的成绩是怎么取得的,原因是什么,对今后工作的启示是什么;存在的缺点、问题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今后如何克服,等等。通过这样的分析,扬长补短,积以时日,学生必能逐渐学会自我总结和评价,这种总结和评价一般应在小组或班集体中进行。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
一、分析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小学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管理人,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其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理想和道德情操的重要责任。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班级的管理和控制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其年龄阶段的个性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其对班主任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针对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小学班级管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更新班级管理的相关理念及策略,对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水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尤为必要。
二、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中通常采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以及具体事由的方式,一律采用同一个管理模式和管理腔调来对所有学生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的一个主要弊端就是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管理工作缺乏个性和针对性,这与小学生当前的个性发展状态不相符,违背了小学生独立个性培养的基本原则。
2. 班级管理内容繁杂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小学班主任容易产生这样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其管理班级的家长,导致其管理过程中不自主的以“家长”的身分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全面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直接造成了其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实施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只是一种全方位的看管,而且看管的内容等过于繁杂,且对学生的管理过于严苛。这种管理方式直接造成了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不信任感,使得班主任怀疑学生的自我工作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对小学生的所有行为活动都采用直接命令的方式,让整个班级管理工作完全由班主任一个人长久维持,班主任管理过程中力不从心,管理效果自然欠佳。
3.管理方式与管理需求相冲突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独生子女明显增多的现象,这使得在小学班级常规管理工作中学生存在诸多的不良习惯,这也是当前班级管理人员尤为头疼的一点。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正确面对这些问题,独生子女具有性格开朗、活泼、思维敏捷等优点,而且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接受任务等优点,他们的优点与缺点同时存在。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爱心,通常不会过多的考虑他人的感受;其二,在言行举止方面表现的十分自信,但是缺乏诚信,相对较为浮躁;其三,其在遵守纪律制度等方面较为散漫,不愿意接受纪律、制度的约束。
三、解决小学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策略
1.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保证学校持续进步和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同时也是学校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基于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拥有以下素质:
其一,班主任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当前小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应该具备的思想基础;其二,班主任应该拥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为了能够适应素质教育的相关新要求,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要班主任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世纪的班主任还应具备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因为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班主任作为三者之间的纽带,对协调三者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工作持续进行尤为重要。同时,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还应该以学生思想工作为主,通过加强学生心理指导的方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2.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交流
小学生处于儿童成长期,其身体发育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尤其需要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给予其特殊的关爱,这要求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中善于接近学生,给学生体贴的关爱。而在采用关爱途径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朋友交流的方式进行,让他们从日常的对话交流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慰藉。从某种程度上讲,沟通是教师进入学生心灵的唯一途径,也是了解孩子的一块试金石。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任务的执行者,其所有言行都对学生的成长、心理成型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采用民主管理的方式让小学生自主管理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并尊重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让每一项工作都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在具体的班级管理策略实施过程中,可以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其中,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管理状态。通过这种自主管理的方式,班级的各个管理成员都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通过小组间的相互监督的方式达到完善小学生行为举止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分析其中的原因,制定对应的计划,通过自己的实施来检查效果,从而形成对自己的正确看法。
参考文献:
[1]徐元祥.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 2010(21):161
关键词:参与式学习;小学;班级管理
参与式学习是当前流行的一种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该教学形式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能动性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该种方式不仅要实现学生在短期内的成长,同时还放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从学生全面综合性发展的角度,达到教育成长的目的。在新的教学方式下帮助教师实现小学班级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基于小学班级管理课程,从参与式学习的应用角度出发,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探讨参与式学习应用的实际情况。
一、小学班级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设定
大部分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是进入到学校从事相关的教育工作,不论师范生是否担任班主任一职,都需要与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互动。事实上,教师面对的更多是一个班级,而不是某一个学生。与此同时,良好班级的建设是学生与教师建立起良好关系的保障。因此,进行小学班级管理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从整体上来看,班级管理课程主要包括小学班级的常规管理,目的是为了帮助师范类学生深入了解实际的班级情况和小学生在班级内的情况,从而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仅依托于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知识,同时要学习相应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把握管理对象的心理发展阶段及个体发展特殊性,班级管理工作是师范专业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统筹应用的过程。就小学班级管理课程的发展现状来看,部分师范生在进入到实习工作中后面临的突出问题便是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时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开展管理工作,进而导致后续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此,依据班级管理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实际状况,在班级管理课程学习目标的设定中以参与式学习方式为基础,引导师范生加入到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中去,逐步提高师范生对教育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使师范生成为具备专业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的“准”新手教师。
二、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一)参与式学习的实施过程
从整体上来看,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当中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在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前需要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能够合理规划参与式学习,保证该种教学方法的适当性。教师要明确参与式学习如何理解学生发展诉求、如何满足学习课程要求、如何兼顾合作小组实际需求的问题,在综合以上情况后选择恰当的参与内容以及参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该种学习方式在小学班级管理当中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反馈,确保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得以满足。同时,结合相应教师专业的发展标准来统筹规划参与式学习的内容,达到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第二,教师从课程大纲着手,结合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将教育教学存在的实际管理工作与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融合,在此基础之上帮助师范生完成参与式学习任务的设计与规划实现、师范生实践过程当中的观察记录与反思,从系统的角度考核参与式学习的效果。第三,进行观察。观察的内容既包括师范生在小学班级管理当中的具体情况,还包括学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当中的实际情况。通过学生参与的方式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际参与过程当中的思考,为下一步参与式学习的运用提供方向。第四,进行总结反思。在开展完一次参与式学习后,学生提出参与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总结,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规避与解决,发展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参与式学习在班级管理实施的架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小学班级管理课程目标的结合,能够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学生在真实教育情境当中的感受与体验,从而帮助师范生深入到小学班级管理当中,推进师范生“准”教师身份与角色的建立。
(二)参与式学习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参与式学习方式能够帮助师范生尽快认识到在班级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内容,此过程中是师范生不断成长为新手教师的过程,也是发展师范生个人能力的必经之路。在小学作实习教师期间,很多师范生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将小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从而实现对班级的整体优化管理。在进行小组划分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有以下几点需注意。第一,引导师范生对小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对班级内小学生的合理分组是确保后续班级管理的重要一步。进行分组时,师范生不仅要考虑到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成绩,以“组内异质、组间筒质”的原则,将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性别、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作为分组的依据,为实现班级管理打好基础。第二,引导师范生做好对小组成员以及组长的培训工作。对于师范生来说,小组长能够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小组长更多地分担了教师的职责,发挥教师的有效作用,帮助教师快速建立起班集体。所以,师范生在最初开展小学班级管理要适当进行组长培训工作,明确组长的职责与作用,使组长成为师范生的重要帮手。其次,引导师范生做好组员培训工作。师范生要认识到组员不仅是被管理者,同时还是监督者的身份,这样的意识师范生要在参与过程中让组员明确,这样能够帮助师范生更快地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尽快建立起良好的班集体组织。
三、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课程中的改进措施
参与式学习方式是以实践的形式促进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通过该种方式能够帮助师范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具体应用、具体实践,使理论知识不在停留在表面,成为师范生真正掌握的、能利用的工具。根据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课程当中的具体应用,还有部分不足有待完善。
(一)关注学生的需求,兼顾参与式学习方式的层次
师范生在参与式学习教学方式中的表现与其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教师基本素养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学生的参与程度、投入程度会有直接不同的反应,同样的参与式学习实践内容,学生个体会展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开展参与式学习教学方式时,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引导,能够在学生现有的基础之上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与发展。
(二)确保一线教师的正确引导
师范类学生进入到小学实际教学工作后,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指导师范生更多是一种压力,这就会导致在参与式学习教学方法的应用之下,师范生一心实践、无人指导,即便意识到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缺少一线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因此,在当前的参与式学习具体应用过程中,承担指导教师职责的一线教师的数量及质量难以保证。对此,可以通过经费投入、专门聘请等形式确保师范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当中的基本保障,从而为该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深厚的师资力量。
(三)明确参与式学习的应用目的
在应用参与式学习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该方法的使用目的,避免因过度培养导致师范生的发展超出了该阶段的实际需求。师范生在实习工作中更侧重于职前培训,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有一定区别的。在关注师范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入职后的工作的现实需求基础之上,同样需要对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两个阶段进行区别。换而言之,教师要明确参与式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师范生获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教学实践能力,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师范生更好地适应教师身份,而并非将师范生培养为成熟的教师。
四、结语
参与式学习方式能够基于师范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在现有的基础之上促进师范生的成长,该种方式不仅是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为师范生成为“准”教师提供保障。如何做好实践与理论、运用与反思的结合,是对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师范生培养工作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董晶晶,康依情,李伟.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课程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20(16):210—211+238.
[2]毛俊芳.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课程中的运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2):109—110.
[3]朱丹茜.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以南京市力学小学为对象的班级管理实践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8.
[4]庄子娟.参与式学习在小学班级管理课程中的运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36):111—112.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得到进一步体现,众多班主任也意识到只有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在此对新时期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有效构建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达到推动小学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一、转变班主任的态度
从本质上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小学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学生要能够信任教师、信赖教师,并愿意主动地亲近教师。因此,小学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身的态度。
长期以来,多数小学班主任受到错误意识的束缚,其通常认为只有保持威严才能让学生尊敬,才能确保自身的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在这种背景下,小学班主任通常对学生较为严厉,对学生的管控相对严厉。因此,学生容易对班主任产生畏惧心理,不愿意接近教师,更不愿意成为教师的朋友。
对此,小学班主任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事风格,要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具体地说,小学班主任需要对学生保持亲和的态度,要对学生保持微笑,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亲和与友善。与此同时,小学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多方面进行关心,要对学生表达自己的善意,使学生逐步接受自己并成为自己的朋友。
二、在班级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此外,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与关注,进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参与到管理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肯定学生的观点。同时,小学班主任要充分尊重班干部的意见,要通过班干部汲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总的来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是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改进工作的方式和理念,推动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问题,策略
前言: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在日常的繁杂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把班主任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呢?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的进一步研究。
一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管理现状及问题
在我们学校常常听到一些老师说 :“现在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这句话听起来更多的是老师的心酸与无奈。而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也总有一些学生让班主任感到头痛的。这些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差,纪律上也相对散漫。我任中心校高年级班主任以来,发现本校的学生并非都存在智力的低下,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情感世界里存在某种缺失。而要教育其成为为前途理想奋斗之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成为一个真人,而要完成这个重担是我们学校的教师无法逃避的事实。因为我们不仅承担教育知识的责任,更重要的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一个成功的小学班主任进行有效班级管理会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风格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的一种是带有强制性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通过对于具有惩罚性的管理来实现的,另一种的管理风格是与学生建立友谊为基础的班级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特点是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来实现的。研究表明通过与学生建立关系的这种班级管理方式下的学生更加具有责任感。班主任教师需要表现出对于学生的关心、与学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对话、为学生提供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的机会。小学班主任需要认识到班级管理中没有一个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不同的问题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班级所有学生的所用问题,但是一种可以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可以在大部分时间解决大多数学生问题的方式就可以改善班级的学习氛围。班主任教师需要意识到班主任工作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方式都需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关系。
有效的班级管理组成从很多方面来说都是重要的,例如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防止而不是对于学生的不当举止后的反应从而建立一个积极的班级活动氛围。规定和程序是班级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因素,因为规定和程序为班级建立了一种行为环境,它包括对于学生的期待,什么是需要加固的,和班主任将需要强调什么,假如学生出现不合适的举止。班主任通过对学生观察可以鼓励学生适合的举止而且可以防止学生的不合理举止进一步升级。
二、关于提高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现状的有效策略
1.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农村小学生和城市小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地差距,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观念陈旧、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较差,外出打工的学生由爷爷奶奶看管,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班主任一定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制定班主任计划切实可行,适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建最佳的班委会,有效的发挥班委会作用。班级工作繁杂、学生数额较大,班主任一定组建最好的班委会,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促进班级工作的顺利进行。班委会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学生和班主任之间的纽带,班委会人员不必过多,由五人组成即可,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每个班干部有明确的分工,各尽职责,需要班主任解决的问题,经过班委会同意,向班主任报告。班委会适当时可以实行轮换制,让大部分同学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3.关爱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本。现在的小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孩子,这些学生表现为:自私、慵懒、怕苦、怕累、怕脏,个性较强,班主任一定关爱每一名学生,熟悉每一名学生,教育时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视同仁,不能偏袒学生,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不管是班长还是普通学生,不管是优秀学生还是较差学生,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不管是成绩好的、差的、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该批评的批评,该表扬的表扬。这样,班主任就能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学生就能和你交朋友,就能行动上支持班主任工作。
4.班主任要树立良好的情感形象。一个具有幽默机智、乐观自信、富于激情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上是占有很多的优势,但言行文雅、责任心强、富于爱心的管理者一样也得到学生的尊重与爱戴。这就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无论以哪种方式赢得学生尊重,班主任在学生的眼里都应树立起良好的情感形象。时刻注重身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激励学生,用人格塑造人格的教育。如发现地上有纸片,班主任弯下腰拾起,总比空洞地说教要如何如何注意教室卫生来得有效;三番五次地教育学生不能迟到,不如班主任在上课前已经站在教室门前。学生平时不是用眼睛来看班主任,而是用心灵在感知班主任的 。
5.主动联系教师及家长,扩大情感教育的范围。教育学生不是一个老师的行为,一个人的孤军奋战是疲惫的。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了解学生的表现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波动,这是很多班主任都清楚的事,但是与家长的联系往往总是学生犯了错误后才与之联系,这样做也让学生在心里对班主任的抵触。本人认为能主动的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的进步,或反映这段时间学生的异常表现询问家长,家长也能引起重视,互相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家庭中常常出现某些很微小的事,使学生的情感受挫,进而影响到在学校的表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工作任重而道远,一定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掌握最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与时俱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之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与策略
引言
小学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科学的管理方式,能够增进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对“以人为本”理念下学校班级管理工作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释!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其一,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心理等都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这就导致小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往往是班主任怎么安排,学生就怎么做,这种模式好似一潭死水,看似平静有序,实则几乎收不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其二,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当代,很多家长一味觉得,孩子能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就算是达成了上学的目标,对于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等事务,往往采取不重视甚至是反对的态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实践机会。其三,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老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这就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导致老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别说师生之间达成良好的互动了。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对学生实行平等以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有力促进小学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
(一)以人为本,制定班级机制
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人就是核心,班级的一切事务都应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打造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班级机制。首先,班主任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喜好,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共同商讨下达成一致,共同制定班级环境机制。比如,班级的桌椅怎么摆放,学生座位怎么安排,教室的墙壁怎么设计,教室的区域怎么划分,清扫工具怎么摆放,板报怎么设计等等,都应该以小学生的审美与心理需求为标准,在班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集体参与其中,各显神通,共同协作,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保障环境设置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学习。其次,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广泛听取全班学生的心声,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管理机制,切记不得超过学生的心负荷。班级的管理机制要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而且在与学生沟通或是在管理过程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其跳跃的思维方式,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管理方法,实现高效管理。[1]
(二)以人为本,构建融洽关系
首先,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大家长,与学生的接触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因此对小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因此,小学班主任首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和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榜样,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示范作用,进而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其次,班主任要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班级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班主任作为大家长,需要用关爱和鼓励构建一架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身体素质、性格特征、兴趣专长等,密切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以朋友的姿态与其进行沟通,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对于不同背景、不同素质、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平等以待,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最后,班主任要组织团体活动,增强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团体比赛或是团体活动,比如运动会、歌唱比赛、演讲比赛等,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升华学生之间的情感,从而有力促进班级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班风班貌。总之,班主任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2]
(三)以人为本,做好评估工作
在小学班级开展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学习。因此,班主任在进行课堂管理评估时,应该做到全面、客观。但是在现实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偏重于学习成绩,这种片面性的评价,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为学生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班主任应该综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其进行客观的成长监测和评价,再结合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使自己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这也是促进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57-01
小学生思想可塑性较高,通过有效的班级管理,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人格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小学班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加强对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小学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对学生情感、心理两个方面的教育指导。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整体的教学效率、进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习的效果,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第二,进入小学后,学生由于学习、家庭、伙伴以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包括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等。这些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今后的成长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通过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学习压力等,同时帮助学生树立人际交往信心,恢复到健康的心理状态下。
2.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阶段,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控制力差。由于小学生智力发育尚弱,年龄尚小,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在学校班级生活中,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价值观、人生观,相对于自我调节来说,其更愿意模仿别人,难免会和周围的同学发生冲突,继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如果这种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的解决,会对其今后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第二,学习压力^大。尽管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进行了多次减负,但相对与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小学生本身心理压力承受能力较差,加上家长"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给学生报各种辅导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暴露出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包括浮躁、焦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与上辅导班的语气效果适得其反。
第三,对自我了解不深。小学生处于思想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他人的模仿性较高,还没有形成对自我的完全认识,包括自我督促、自我评价。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出现自负、自卑、小团体意识等心理现象,这对于即将到来的青春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导致其形成不良的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习惯。
3.加强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笔者基于自身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作为小学班主任,有效的班级管理是衡量班主任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而建立有效的心理档案,是强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心理档案记录的相关资料,能够了解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还能够总结某一段时间学生的心理走向,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有效的把控。班主任应该在接手班级时,通过对学生一段时间的了解,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从学生人格、智力、心理健康检查结果几个方面入手,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应该定期进行辅导,尤其是一对一的辅导,配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在学校、家庭双管齐下,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第二,采用更加灵活的班级管理方式。针对小学生学习压力大的问题,作为小学教师来说,在课堂中应该不断的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小学生学习压力与教师课后作业太多,没有娱乐的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班主任教师应该加强与各个任课老师的沟通,各个教师共同研究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表演法等,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自然就解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加强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德育相互渗透,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树立榜样,通过典型、榜样指引学生,切忌让学生盲目的进行模仿。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预防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促进小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对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应该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以预防为主,优化班级管理环境,为小学生心理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崇伟,刘静.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6,14(2):77-78.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作者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四)团体游戏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