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班级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班集体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的保障,而高校班级管理中,没有形成全面的班级管理制度,就会出现漏掉的现象。比如在高校的“三金”评定中,评定助学金、奖学金等评优评先工作更多的是由班集体内部自己进行评定,然后再交给辅导员进行审核,而在评定工作中,一般是班委主持评定,而班委对同学们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而所有的评优评先工作优先考虑的对象都是班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或者班委成员,使得其他不常参与班级活动的同学不能及时的了解参评情况。
二、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几点措施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辅导员的培养与建设对于高校班级管理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我认为辅导员应当多与其学生沟通交流,时常跟学生进行思想的对话,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由于多数的大一学生还没有从高中班主任“保姆式”的班级管理中脱离出来,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外求学,因此,辅导员应当对大一学生进行更多的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和照顾,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辅导员自身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在班级管理中,要确立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民主化管理,在建设一批优秀的班委的同时,应积极动员班级所有成员参与班级管理,让同学们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真正实现民主化管理。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主体地位
在初高中的教育中,学生更多的是处于客体的地位,而在大学的教育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他们不仅是管理的对象,更是管理的主体,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因此,对学生的管理,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管理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要体现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更要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在新课程标准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多样性的发展,就应该让让他们完成从“监管对象”到“管理主体”的转变,让他们真正成为管理着,突出他们的主体性地位。”[3]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开放的学习生活舞台,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在建设班干部队伍的时候,可以实行“一期一换”制度,即每学期都更换班委成员,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从而全面提高班级成员的综合能力。第三,在班级中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氛围,大学生比之于中学生,则更具有独立性和散漫性,纵观当下大学生,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中渐渐磨灭了自己的理想,丧失了自己的斗志,整个大学生活都是庸庸碌碌的,因此,建立竞争机制是十分必要的,班级同学间比学习,比创新,比思想,从而促使班级成员之间互帮互助,你追我赶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建立健全班级制度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班级活动似乎只是辅导员或几个班干部的事,绝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也许起初有些学生有参与想法,但由于班级活动的“班委负责制”已经形成,这些心里有参与想法的同学也只好站在一旁观望。尤其是到高年级以后,在经过了大一五花八门的活动后,同学们对大学精彩生活的向往已经恢复平淡,开始对班级活动的参与热情下降。
此外,“90后”已经成为学生的主力军,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网络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他们在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个性张扬、表现欲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协作意识差、依赖网络、接受能力较强等等,这些特点使得班级活动开展时众口难调,困难重重。往往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学生却并不认可,甚至抵制。[1]
二、以班级活动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形式
班级活动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桥梁,是促进班集体建设的中介,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乐园。认真开展班级活动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也有利于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要开展好班级活动,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l.以主题班会和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本学期我带2011级教改会计和教改财管的学生,在经历了又一次的班级调整之后很多学生相互之间并不认识。班级氛围不是特别好,学生大多我行我素,有问题就直接找我,很少主动去联系班委。为此,我利用主题班会,给大家介绍这一年我们准备把主题班会做成系列活动,两个专业的五个班级各自去确定自己的主题,以后每个月会根据确定的主题开展相应的活动。这样竞争性的做法调动了两个专业学生的参与热情。最终,教改会计确定了“你好,会计”主题系列活动,教改财管确定了“我的大学”主题系列活动。在这两大主题下,每个月会开展主题不一样的班级活动。目的是把学生职业规划、求职意愿、文明礼仪教育、宿舍文化建设、诚信教育等知识逐步传递给学生。[2]
2.采取分组管理的方法把大班化小组,每个小组6至8人,七个班委担任组长,营造人人都是活动项目负责人的氛围。在最开始学生参与度不是很高的时候就规定每组指派人参与到活动组织中来。等后来大家适应了,就让他们自由去组织,这样从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到会后总结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能力得到锻炼。
3.每次活动主题的筛选。除了学校临时安排的活动主题之外,剩下的由我根据班里面学生出现的问题事先征集各负责小组确定,然后根据学生的意愿经过筛选,再加上根据班情需要,从中选定一个主题。如十一月份的“乐学善学,崇尚知识”、“ 文明礼仪教育”、十二月份的“期中考试总结及诚信迎考宣讲”等主题活动。
4.活动方式的选定。单一的辅导员说教往往收效甚微,而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活动主题的理解。因此,相继采用了有奖知识竞答、学习经验交流、辩论赛等方式活跃班会的氛围,增强班会的效果。印象比较深的是教改会计两个班关于“诚信重要还是成绩重要“的辩论赛,尽管学生不是很专业,但是这个活动的参与度比较高。而我根据他们的辩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给予了引导。
三、班级活动的育人功能
1.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在和学生聊天时,很多学生感觉生活单调乏味,觉得大学生活没有意义,时间长了就变成了混日子,对班级活动、学习都失去了兴趣,反而学会了一些无病、为丁点小事大打出手的坏毛病。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忙起来,没有时间纠结于班级和宿舍成员之间的小矛盾。“学风正才能班风正”,良好学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推动着班风的形成;然而优秀的班风是良好学风的基础,“班风浓学风正”的良好环境也使同学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班级建设中。
2.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对于新组合的班级来说,重新培养学生对组合班级的归属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每个人都深深的体会到集体的力量,调动起每位同学的积极性,朝着班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每位成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重新认识自身和身边的同学,进而学会去理解别人,改善自身,使这一过程成为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活动结束后大家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从而加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班级更加团结。
关键词:班级管理 常见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019-01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从而加大了高校学生管理的难度。班级,是高校管理中一个最为基本和活跃的管理单位,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该场所特性显著,是有一定组织性的,且目的性较强,并具有心理相容性。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并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是评判学生管理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1 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1 班级缺乏凝聚力
凝聚力是班级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是粘合力、向心力和亲和力的总和,它从多个层面展示着班级的生机与活力,是推进班风建设的动力。然而高校班级的学生大多来自五湖四海,个性与习惯都差异较大,加之大家缺乏深入的沟通了解,使得班级学生很容易缺乏归属感,从而丧失凝聚力。
1.2 管理制度不完善
班级的管理制度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班级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制定除了可以维护学生个人在班集体中的权益,使得学生个体能够获得发展之外,还可以调节班集体和学生的个人行为,从而确保集体活动目标的实现。然而大多数高校班级的管理者或班主任都是直接通过班干部,借助学校或班级的管理规定来约束学生的言行举止,从而导致管理者将目光过分集中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错误意识或行为,过于强调了“管理”而忽视了“教育”。这种得不到学生理论与情感认同的管理方式,无疑会扭曲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站在集体利益的对立面。
1.3 不和谐的竞争氛围
高校奖学金的发放是为了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但同时也引起了学生间的不恰当竞争。举例来说,很多高校一直是使用单一的学科总分去判别学生的能力,这种机制并不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部分学生在个别科目上的进步。这种机制必然会导致班级很多学生都只关注自己在课程方面的学习,而忽略其综合能力的发展。违背了高校培养学生内在综合素养与才能的宗旨。
1.4 学生不关心集体活动
对于高校来讲,学生除了认真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还寄厚望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然而社团活动往往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或吸引力不够,使得学生的精力无法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来释放,造成恋爱现在严重。多数学生表示大学生活不够丰富,与想象中差距太远,从而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漠不关心。
2 高校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片面理解教育目的
很多高校忽略了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挖掘自身的财富,发现并提高其创新潜力,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完善个人人格,建立民主意识,增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从而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很多高校在实施教育管理时却过度要求学生要“绝对遵守”,忽视其自我选择的需求,使其一直在“他律”监督下完成学业生涯。
2.2 把握不准学习的多样性
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基础不同,其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和困难也不尽相同,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都有所差异,并进一步决定了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基于学习的多样性,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把握学生共性的同时,还要高度关注其彼此之间的不同个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个性的了解程度,就决定了该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境界的高低程度。
2.3 认不清“教育”特性
学校的特殊性就在于,其一切活动都与育人有着紧密联系,学生会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性化特征,不能一味强调“管理”而忽略了“教育”,使学生在这种规章制度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从而学会尊重他人。而在课堂之外,学校的诸多举措也应与对外宣传时的许诺一致,不让学生感觉到“虚伪”和“欺骗”,防止管理措施不当而产生副作用。
3 建议和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该如果认识和对待学生,了解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体的、自由的、不断生长着的复杂生命体,相信学生,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特性,认为每一个学生在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都可以是优异的。愿意跟学生探讨,善于创造相互讨论的学习氛围,允许并接受学生对教师思想观念的挑战,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3.2 制定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使得班级管理规范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它为大学生调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依据,使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也为优秀班集体的创建提供保障。但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应注意通过民主方式,广泛征求意见,由全体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同时注意结合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反复论证,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日益完善。另外,制度的制定要具体可行,形式精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做到制度跟着学生走,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任何事务都可以通过制度来做出处理,置班级管理于制度控制之下,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程序化,以保障班级工作的有序开展。
3.3 确立管理模式
对于高校班级的管理应该由学管主任、辅导员或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来共同完成。学管主任负责管理系部所有班级,掌控各班级管理建设的总体目标,制定并逐步完善系部级考核标准,同时负责各班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工作;辅导员或班主任是系部与班级之间的承接者,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直接责任人,是班级的管理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而学生干部则与辅导员或班主任紧密相连,是其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是班级管理制度的直接实施者。所以,无论是学管主任、辅导员或班主任,还是班级学生干部,都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内增强综合素养,对外树立高校形象。同时量化辅导员或班主任考核办法,建立健全班级学生干部的自我评价机制,以学生为主,由系部管理者宏观调控,采用“系部级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为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高校班集体是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园地,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的场所。摸索出一套良好的班级管理模式,是一项十分烦琐和艰巨的工作,需要管理者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做到以“生”为本,并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矛盾论 班级 管理
一 矛盾论的原理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称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称为次要矛盾。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来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为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论的思想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正确地运用矛盾论的思想对高校大学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基于矛盾论的高校班级管理意义
在班级管理中,既要坚持班主任的领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结合。主要矛盾应由班主任抓,是为了给大学生在生活上掌握方向,学习上做航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次要矛盾交给学生自己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去发展、去做事、去认知,增强自己的表达、交流和组织能力,锻炼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培养管理能力。
从矛盾论的思想出发,班主任的主要责任是加强班级管理工作指导、检查,制定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及其评价机制,班风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处理上到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事必躬亲。班主任如果管得过多过死,就成了典型的“管家或保姆”,时间一长便会造成学生的依赖性,不利于学生独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容易使班主任整天陷于杂物的问题而疲惫不堪。因此,班主任要大胆放权,培养学生的骨干力量,把一些具体事务放手让班干部去做,建立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让整个班集体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引导学生参与管理班级,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及沟通能力,并实施班委干部问责制,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做,班主任只做班干部的参谋。这种模式既能很好地进行管理班级,也能充分地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 用矛盾论阐释班级管理
班主任对大学班级管理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1)要按照学校的工作日程圆满地完成日常工作。(2)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正确地引导班级舆论、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和培养出优秀的大学生,带出一个优秀的班级。
这就需要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同时需要班委的辅助作用,即在处理问题时既要坚持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给学生们创造机会,锻炼自我管理的能力。要实现引导与锻炼的和谐统一,运用矛盾论的思想与方法其效果很好。
1.关于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管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也有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定的波动。社会、家庭、学校及生活事件,对他们的情绪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并引起许多心理矛盾,使学生的情绪时而激情高涨,时而消极悲观。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我恐惧、逆反心理、浮躁、易嫉妒等。有时则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针对有这种问题的同学,班主任要向他们贯彻正确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上的一次小胜利,以后的道路还很长。应该多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勇敢表达自己,多给他们创造广泛交流的机会。班委要积极地组织活动,让他们参加班上或社团的活动,不断改变他们心理不健康的状况。在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上,班主任要抓主要矛盾,班委抓次要矛盾,两者相结合,更好的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走出困境。
2.用矛盾论阐释班风建设
班风建设是班级建设的奠基石,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优良的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全班同学的思想和行为,对巩固和发展班集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优良的班风建设不仅需要班主任的引领作用,更需要全体同学的努力付出,即用主次矛盾相结合的方式去建立良好的班风建设。班主任要帮助同学确定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和个人奋斗目标。班级目标是班风建设的主要导向,是学生奋斗的方向、前进的动力,因此,班主任制订的目标必须切实可行,要具有远景性、激励性。学生才能保持高昂的士气、傲人的信心、持久的恒心、不屈的雄心。这样就为培养良好的班风注定了永恒的动力。班主任制订班级制度。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准,也是班集体向优秀班集体过渡的有力保障。只有有了健全的管理制度,才可以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为了拓展大学生的素质,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可举办一系列课外实践活动。班主任抓主要矛盾主要是对活动方向的把握,引导学生举办积极向上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塑造学生自己的健全人格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次要矛盾留给同学们自己解决,主要是具体举办什么活动、活动形式等。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加强宿风建设,建立和谐寝室
寝室文化建设对班级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宿舍管理及规划,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树立良好的班风。我们在建设和谐宿舍时,要学会,互相包容,相互提醒,共同进步。在宿风文化建设中,班主任起引导作用,深深地抓主要矛盾,帮助学生寻找宿舍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建立党团组织的入驻宿舍,心理互助小组入主宿舍制度,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次要矛盾主要是完成上述目标的具体形式和办法。留给了班委和班级全体同学,让他们人人参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种通过自己努力建立起来的宿风才能长期保持下去,并对他们的大学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关于高校班级管理,班主任应该用矛盾论的观点指导工作,坚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林、陈传明.国外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j].经济管理,2011(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为载体,从PC电脑时代步入手机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博、微信、QQ、飞信等为表现形式的新媒体,已迅速走进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到2015年12月为止,我国网民人数达6.88亿人,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71.5%。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的占比为46.4%,这部分人群对互联网的使用目的主要是娱乐、沟通[1]。因此,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要。
一、新媒体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的高度普及和大学生需求的多元化等因素聚合在一起,弱化了传统班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冲击着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对于崇尚简单自在、追求新颖便捷的“90后”,新媒体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打破了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架起了班级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快捷通道。
(一)新媒体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的机遇
与传统的媒介相比较,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简洁、时效性强等优点;而且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主客体间都是开放的,能让每位参与者了解信息、分享感受,并能够分享意见和互动。这种便捷性、互动性,使管理员可以通过微博和微信的动态,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和主观诉求,及时做出应答,并能够及时向学生传达学校和院里的活动、任务等信息,宣传重大新闻。新媒体能打破传统班级成员聚集的场所限制,使班级成员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互相督促,进一步找到归属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1.沟通便捷,互动性强
大学生是接受新鲜事物的主力军,网络新媒体已广泛渗入他们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多媒体,具有沟通平等、使用便捷、实时、实效互动等优点,为“90后”大学生所广泛接受[2]。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和通信等传播途径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新媒体来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并从获取的信息中选择贴近他们思想和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事例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QQ等已经成为大学生下载、转发、讨论各种热点话题的网络阵地。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交流模式的多样性,通过这些网络资源可以直观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2.体现网络交流的平等性
新媒体提供了多种平台,虚拟网络实现了平等交流,这都为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了便利。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等途径,高校大学生可以与老师、同学、家长、朋友保持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师生之间的交往,通过手机实现了虚拟化交往互动,可以化解师生面对面交流时的局促和紧张感,其中,匿名交流加深了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尤其对于学生来说,在匿名的情况下,可能会更加真实坦率地表露自己的心声。借助网络新媒体,实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精神层面的交流,这种师生间平等、自由的交流环境充分体现了网络交流的平等性。
3.获得超时空的即时沟通体验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超越时空限制的信息传送,带给人们的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即时沟通体验。新媒体时代实现了更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即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联系上任何人[3]。新媒体平台将会给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带来质的飞越。我们相信,在新媒体时代,通过QQ、微信、微博等即时通信工具,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行为习惯、心理波动、困难求助等,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新媒体的应用给高校班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在高校大学生中得到广泛普及,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与人交往、实习、就业等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控制远远高于传统媒体。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远远超过对现实生活中亲朋好友的依赖,大学生对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等活动产生的过度依赖,不得不说是一种异化。
1.信息易失真、失控
新媒体信息的及时性及互动兼容性等特点,导致其可控性降低。新媒体的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用户实时的感受,可能是朋友空间的转载,可能是随意关注的内容,这些未经真实性审核的信息的转发会导致新媒体信息的失真性,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言论及舆论导向会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新媒体条件下,每个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在任意媒体平台信息,信息在短时间内向世界范围内扩散,负面信息在网络中扩散,可控性极低,一旦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虚假低俗不良信息的传播也会导致社会信任感降低,给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4]。
2.大学生沉迷手机
目前,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与日俱增,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课余时间,几乎永远是在线状态,网络成瘾、手机依赖问题越来越突出,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刷朋友圈、看QQ动态,而且零散的、碎片化信息的传播使得大学生缺乏主流、正确思想的引导。“手机控”这个新兴词语表明了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现如今他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购物娱乐、交流互动等活动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教室里安静得只有老师讲课的声音,大部分同学都低头玩手机,难得出现师生互动的场面。部分大学生沉浸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5]。据统计,高校大学生中,高达67%的学生会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或看电子书、或百度课堂内容等。学生在课堂上这种游离的状态,令任课老师们头痛,作为学生管理者更显得束手无策。
3.虚拟的人际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时代,虚拟交往也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交往对象既包括现实社会中有实际关系的人际网络,例如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属、老乡、同学等人群,也包括陌生人群。进入大学生陌生人往圈的可能是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群,这些陌生人际关系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多未知性。
4.网络安全性问题较多
新媒体时代,虚拟交往中各种新型诈骗行为导致的安全性问题较多,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而增多。总之,虚拟的人际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有不少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侃侃而谈,向“隐形人”敞开心扉,而在现实世界中,面对活生生的人时,却无法与人交流。
二、应用新媒体加强高校班级管理的措施
新媒体环境下,可以通过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加强对班级的管理、教育和服务。辅导员可以通过QQ群、微信平台、微博关注、朋友圈等加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圈,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动态,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自由议论,了解他们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此达到对学生的全方位了解,为采取合理的日常管理措施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应用新媒体搭建班级文化建设的平台
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应吸收优秀成果,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班级活动的吸引力,提高班级影响力,而新媒体为高校辅导员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各班级可以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申请班级页面,在人人网申请班级主页,在微博中认证账户,通过这些班级网络平台,展示班级学生的精神面貌,宣传班级特色文化,将线下开展的班级活动,通过加工整理放到线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对班级活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增强集体凝聚力。因此,通过网络新媒体打造班级文化建设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推进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6]。
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传播速度快、主动性与互动性并存的网络新媒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班级活动,可以促进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班风学风建设,增进班级同学间的网上互动,同时加强网下面对面的交流,便可以迅速地拉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同时,通过学校或院系的最新信息、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各个班级的动态,引导班级成员积极参与专题讨论,调动学生关心国内外时事政治的积极性,增强班级成员的参与意识,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共同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以新媒体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结合
在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便捷的新媒体时代,虚拟的网络交流给师生提供了便利,通过QQ、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可以打破交流的时空限制,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这种师生之间的网络交流,是一种新型的人际沟通方式[2]。当然,在线交流并不能完全替代面对面交流。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表情和动作的体现,交流将缺乏真诚度,交流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会降低。只有师生双方面对面交流的时候,老师才能真正地从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等方面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学生,特别是解决矛盾冲突方面,单纯的网络交流可能带来负面效果。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可以作为面对面交流的有益补充,通过空间、朋友圈的“关注”“分享”“点赞”等增加彼此的亲近感和熟悉度,通过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传统管理与新媒体管理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做好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革新客观上推动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高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通过“网络课堂”“团支部微信平台”,将班级的制度、主题活动、评奖评优等放在网上,充分发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作用;还可以通过开辟“思想教育讨论专题”,即时或者定期就某些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解答学生的问题,以拓宽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渠道[7]。
三、新媒体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应用的效果及影响
论文关键词:高校班级;班干部;选拔;培养
一、高校班级管理的思想和制度
(一)“以人为本”和“以法治班”的管理思想
关于管理,一靠民主,二靠科学。的确,管理中采用的“民主”管理的策略和以“法”管理的方法是班级管理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管理思想中最具价值的认识之一,其实质是现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本”观念和“法制”思想。借鉴吸收了企业管理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并把它结合运用到了班级管理实践中去,从而为班级管理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思路,并且获得了管理的成功。“民主”管理提高了学生对管理活动的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解决了学生服从管理,投入管理的问题;以“以法治班”使班级管理形成制度化。二者结合,不仅没有损伤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使班级管理沿辅导员老师设计的预定轨道上运转,达到了理想的管理效果。
(二)自我管理思想
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是“人本”思想的发展,除巧妙地向学生传达了对学生的信任外,还向学生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这就是:管理对整个教学活动来说是必要的,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这种做法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以至对抗的情绪,大大减少了由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内耗,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管理的实效;其次,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
(三)系统管理制度
管理从空间上说是人与事(学习活动等)相互协调的系统,而从时间上说则是一个从决策到执行再到反馈的系统运作的过程,在推进管理自动化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且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以下班级管理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子系统略作分析:
1、管理目标系统
高校管理工作目标从属于育人目标,所以说全面发展的管理目标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的前提与保证。辅导员老师的管理目标系统地反映在他们制定的“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查、有纪律监督、有多种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内容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的管理目标可以防止管理偏离全面育人的轨道,促进了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健康协调地发展。
2、管理组织系统
管理组织,是管理工作的基本保证。同学与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的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对班级一些具体的用品及各项专门事务,辅导员老师还发动每一个学生进行承包,这样形成了由辅导员老师、班级干部、学生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人人参与管理,同时便于人人接受管理。
3、管理过程系统
管理实效来自管理过程,为强化管理过程,辅导员老师带领学生建立了三个系统:一是计划立法系统,它包括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每学期常规等;二是建立检查监督系统,形成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辅导员老师抽检五级监测体系;三是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对执行过程进行信息反馈,以便调整上述三个系统,通过加强对管理过程三个基本环节的管理,从时间上制度上对每项活动的开展作了安排,它保证了班级的一切活动都能按时、按量、高质量地完成。
(四)管理中的资信制度
在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给班上每个学生的信誉进行计分量化,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自我、自主地遵守高校和班级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这里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使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誉的方向发展,二是教育者应培养受教育者自觉爱护自己的信誉的良好习惯。推行班级管理的资信制度是有其实际需要、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的。
1、实行班级管理的资信制度有其实际的需要
“资信”一词大量出现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上,一个人要能生存并很好地发展,信誉必须放在第一位。大学生正处于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候——塑型期,在此阶段,如果不能培养出守信的好品德,今后是很难发展并有所成就的。这就决定着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施者——辅导员老师也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爱护自己信誉的良好习惯,为社会输送品德优秀的建设人才。
2、实行班级管理资信制度的理论根据
在班级管理中推行资信制度是有理论基础的。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当是品德优良的人,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渴望被别人认可的心理,当然也就希望自己成为众口称赞的具有良好信誉的人。抓住这一点,我们可以对学生的信誉进行评分量化,既能起到表扬先进的作用,又能达到警醒落后的目的,使其内化为要求进步的动力,达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二、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班干部的选拔与管理是辅导员老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辅导员老师让事实说话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一个有共同奋斗目标、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既充满竞争又处处体现合作的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是每个辅导员老师的不懈追求。
一个班级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干部队伍。学生入学时在选择班级干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好人才、各取所长。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做班干部呢?积极向上、正直、热诚、责任感强,是班干部起码的素质;具有一定的组织工作能力、有创新精神、学习成绩中等,是班干部起码的要求。班干部还应具备不同方面的特长,以便具体工作的顺利开展,尽可能使班级具有凝聚力。这当然需要辅导员老师用时间来观察,并从中选出符合条件的同学来试用,判断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一个好的辅导员老师就是要尽量缩短试用的时间,选拔得准。通过学籍档案了解学生,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决不能局限于此。因为大学的管理对班干部有着较高的要求。选拔班干部在学生入学注册时就应着手,这一天可称为面试。若适时和学生交谈几句,既表达了辅导员老师的关心,同时也可以观察一下是否合适做班干部。新生入学至军训结束,我们可称为考察期。这一时期辅导员老师要刻意布置一些工作给心目中的班干部人选,观察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处事灵活的能力。军训结束,进入正常学习生活,新的班委就此产生。
关键词:毕业季;同学矛盾;高校;班级管理
学生之间的矛盾在任何高校,任何班级都难以避免,轻者只是看法的不同,严重的拳脚相向,甚至有使用投毒等非常恶劣的手段残忍的将同学杀害的,近些年各种媒体曝光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此类问题如同阴影将各个学校长期以往的被笼罩其中。无论是专门从事学生工作的学工部,团委,无论是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还是各个辅导员、班主任。都长期受这一问题的困扰,即是本职工作,但总是重复这一工作。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杜绝问题滋生的土壤。对于解决此类问题相信会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学生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1、人生观、世界观不同
认识论和辩证法让我们学会如何看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问题,每个人的观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因此,从大的方面说,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矛盾的产生在所难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能从大的方面去考虑问题的同学,也就不会出现过于激烈的矛盾,因此,这一方面的问题虽大,但不会导致悲剧性矛盾的出现。在工作中多去让学生从高的视角去看问题,从宽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育学生于无形是非常必要的。正所谓言传身教。从事班级管理工作责无旁贷。
2、家庭环境的不同生活背景各异
中国的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都是寄宿制生活,相对具有一定的集体生活经历。相对来说可以比较快速的融入集体生活。这是有利的一个方面,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家庭的恩荫,同时也摆脱不了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无论是好的或者是坏的影响。每个学生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人一生中都深受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许多儿童因为家庭矛盾、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原因,在性格、性情等方面都深受其害。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每位学生的性格、性情差异。所以每位同学的生活习惯,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均有差异。即使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的双胞胎的很多行为习惯都不尽然相同,又何况其他。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有些学生会因为家庭比较开放,社交较多,相对开朗,率直,乐于沟通,善于交流。也有些同学会因为父母疲于社交,寡言少语,相对内向,沉默,不善言辞。
3、班干分工不均,同学活动参与统计不细致
班级活动和院系、学校活动是学习以外大学生活的另外一个主题,作为新生,对许多事物都好奇,因此参加的各类团学、社团等组织较多,加之班级活动较多,难免出现“活动堆砌”的现象。但活动的举办往往都要各方出人,因此参加活动的场次就难免很多。一方面是自己主动意愿的参与活动,另外一个方面,是对任何活动都没有意愿,被迫“硬拉到”活动现场的学生。此类同学往往对很多事都不是很关心。因此活动“被迫”的多了,难免就会有怨言,这种怨言无论是对老师,还是班干,或是其他同学,长久以往都难免出现问题。这也是学生产生矛盾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在活动组织和人员组织上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动性。让学生主动策划活动,发动学生参与自己喜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有益的活动中来,尽量避免“强迫”参与活动的情况发生。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引导学生自愿去参与其中。
4、奖惩不明,平等难平
另外一个影响班级团结和学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平性。在这个方面,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分管的领导责任重大,出现问题也往往出现在这个层面中,一方面是在班级管理方面,他们是最接近学生的人,也是相对来说最了解学生情况的老师。公平性的体现,往往需要他们做好工作,尽可能多的了解班级的事物。对班级决策的公平性至关重要。在荣誉评比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同学的表现,优势,不足,尽可能多的进行将参评学生的资料进行详实的了解和掌握。在班级内部也尽可能广泛的听取同学的意见。使班级所有同学都能了解到参评学生的信息,从而也就避免了“感觉不公平”的情况发生,以及因为不了解和不清楚而形成猜忌的心理,长此以往对整个班级都不好。
奖励如此,惩罚也是一样,相对来说,犯错也是学生不可避免的,大学的校园对与学生的一些轻微错误给与包容。但同时也要看到,给与机会的同时要同时进行教育和警示,因此必要的惩罚是必须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生手册,在里面都有学校相应的校规校纪。奖励,依据学校的政策,惩罚也同样依照学校的规章。奖励有依,惩罚有据,奖惩公平,可以避免学生间矛盾的产生。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
1、在思想方面,积极预防、主动发现问题,做出预判
班级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同学直接的许多小矛盾也会逐渐的显现。因此在思想上要有预见性和防备措施。班主任工作细致而繁杂,事情不仅多,而且要做的细致,因此,从思想上积极准备,提前安排着手各项工作,对以后的工作开展和实施有较大的帮助。矛盾出现都有相应的原因,找到原因,解决问题,不给矛盾发展以机会,也就可以很好的预防矛盾的产生。
2、利用好班会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
班会是班级重要的组织形式,对于班级的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好班会时间,进行人生观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容纳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非常必要。在班会上提前分析班级即将开始的工作,对班级重大事件进行通报,如评奖、资助、处分等相关事宜,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公开班级事务。让每位同学都知晓。对于化解无端猜疑、解决班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必要。
3、充分发挥班干在班级内部的作用
班干在班级管理里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的班干队伍,能带领班级树立良好的班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公正的处理好班级事务、迅速及时的解决班级内部问题。让这个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因此,班干的产生,分工,协作都非常重要。
发挥好班干的作用,能弘扬班级正气,抵制邪气歪风。非常有利于班级长远的发展。同时对于班级内部出凸现出来的矛盾,也可以迅速有效的进行干预、化解。可以很好的预防班级内部同学之间矛盾的产生和进一步激化。同时在对班干部支持的同时也要增强班干部的服务意识。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以便使班干部更好的融入到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去,要让班干部懂得自己是一个“服务者”,自己的工作就是“为班级学生服务”。也可以很好的缓解班干和同学之间的摩擦和矛盾。对于班级团结非常有利。
三、结语
关键词 高校 班级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Cla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on the Horizon under Human Management
WANG Yan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610225)
Abstract Class is the basic unit of the school, is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carrier to promote students to gain knowledge, improve themselves. College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the core of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deepen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today, and actively explore new ideas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be solved in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of people, from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tools, the management model proposed humble opini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related work.
Key words college; cla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1 高校人本班级管理理念实质
人本管理思想最初来源于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学说,其管理核心是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把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努力为被管理者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创造各种机会。它体现了行为科学、心理学、组织文化等多种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深刻凸显了人性的重要性,着重突出了人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和第一财富。换言之,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充分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关心人,不断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以及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一切管理活动。基于此,高校班级人本管理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依靠人——班级管理的全新管理理念;二是,尊重人——班级管理的最低行为标准;三是,凝聚人——班级管理的高效运转保证;四是,发展人——班级管理的终极管理目标。理解把握高校班级人本管理的实质应从下述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就班级学生本体而言,首先在于学生对自己作为“社会人”的充分认识,对人性的强烈自我呼唤,实现由管理活动中的“受动者”向“管理主体”转变。
2 人本管理视域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创新
2.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科学的思想观念是班级管理有效运转的基石。班级管理只有以正确的思想为指导,才能步入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因此,班级辅导员除了要掌握班级管理基本原理以外,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深入认识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尤其是对学生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肯定,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注重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被动受管、被动受教转化为自主管理、自主教育,从而提高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班级管理中同样也具有主体性。因而,辅导员在具体的实践中,对学生的引导应作为工作中的重点,时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管理。
2.2 构建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班级制度构建是一项艰巨而常抓不懈的工作。首先,班级制度的建立。应坚持民主原则,只有经过学生自己参与和反复讨论而形成的制度,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遵守,也才能更好地批评违反班级管理制度的一切现象。其次,班级管理制度要确保全面、科学。管理制度作为行为调控的依据,应当是完善的,并涵盖班级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班级辅导员应与班级干部根据各个成员探讨的各项规范加以汇总整理,使之成为更加系统、更加健全、更加民主的管理制度。在具体的过程中,要注意各个规范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配套,使之更具整体效力。如班级的宿舍的各项制度,考勤制度,活动参与情况记录等都可融合为一项班级量化考评制度,并与学校的综合评定工作挂钩,即便于操作,又便于检验。再次,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必须严格。班级管理制度一旦成立,就必须严格遵守并执行。对违反规定的任何学生,都将按照相关制度同等对待,绝不姑息迁就,力求公平公正、奖惩分明。最后,班级管理制度要切合实际,构建出具有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班级管理制度。
2.3 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现代化日趋凸显,这为班级管理形式和范围的拓展无疑提供了有力支持,尤其是有效的交流平台的提供,可大大促进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因此,班级信息化管理无疑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手段。在具体的实践中,可通过高校学生工作网、留言板、BBS等及时公布高校管理工作的一切情况,让学生能够及时、便捷地了解到学校的发展和管理要求、措施等,激发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同时,学生通过这些电子交流平台,能自如地与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及时化解班级管理中出现的矛盾。除了目前流行的班级博客及常用的信息数据库外,还可以通过其它现代化网络工具,诸如QQ、MSN、微信等。网络信息工具具有跨时间、空间性,因而相比传统管理手段而言,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为辅导员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比如:在假期中,可充分利用这些交流平台与学生实现沟通。在网络世界里,学生可以尽情的畅说,反映各种问题,发表见解。通过这种方式手段,辅导员就可以准确收集学生的真实反映,并对相关问题给予指导和纠正。而且,目前大多数学生都有QQ空间、校园网、微博,这些都成了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通过阅读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个人日志,能够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最近的困惑、情绪等,发现问题苗头可以及早预防。
2.4 创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这里提及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即由系级管理者、班级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班级管理队伍,共同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其中,系级管理者是本班级所处系的总负责人,其主要负责管控班级管理的大方向,对各个班级管理给予指导,并检查、督促班级管理的执行。班级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主要承担者;而学生干部是联系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三者缺一不可。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级辅导员、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强化思政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善班导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采取“系级管理者、班级辅导员、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生为本,和谐共建良好学风班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
3 结语
班级管理行为,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隘的学业上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它既是学业上的、知识上的、能力上的发展,又是心理上的思想上的和人格上的发展。要实现这一发展,就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理念、制度、手段、模式等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主人意识及参与热情。
资助项目:本文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编号:2013SZ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李杰,刘彤彤.关于学生管理要“以人为本”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
[关键词]高校班级管理 现状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36-02
高校班级是由一群各自人格特性基本定型的学生组成的集体,其成员在感情上相互依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的重要力量,是学校校风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的扩招及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教育环境的改变,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致使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新形势下,研究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对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一、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一)班级缺乏凝聚力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90后独生子女,大学基本是首次离开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开始,他们思维活跃,个性独特,很多学生不明白如何与班级同学相处,不参加集体活动,缺乏团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班级认同及归属感不高,导致班级缺乏凝聚力。
(二)班级小团体现象严重
当前,很多大学生为班级服务意识较弱,考虑更多的是自我利益的得失。我们常常看到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团体或是以几个人为组织的小团体一起办活动,对班级活动置之不理,集体意识缺失,造成班级四分五裂,班级工作很难开展。
(三)班级内部缺乏沟通
现行高校的班级管理还是固定死板的传统模式,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向主要班干部传达某些通知,沟通存在普遍单向性,不注意学生意见的反馈。班级内部同样如此,班干部既要传达老师的安排,又要保证班内成员按时完成,同学之间总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互相不理解。
(四)班级学习氛围不浓
当前大学生视野、思想相对开放,面对外面世界的诱惑自控力逐渐弱化,加之大学管理相对开放自由,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慢慢减弱、学习兴趣逐渐淡化,学习失去方向,大学期间未踏入图书馆大门的学生比比皆是,他们宅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事事。
(五)班级缺乏良性竞争
高校班级管理中不和谐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奖助学金评比方面。近年来,国家奖助学金资助力度提高,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学生之间不去比较学习好坏,经常对比家庭贫困程度,致使学生氛围陷入一种恶性状态之中。还有,多数学生不关心班级同学学习,只关注自己,这种非良性竞争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人情绪,而且给班内成员间带来摩擦。
二、高校班级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班级成员个性化凸显,集体意识不强
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青年的初步定型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从少年向成年的典型过渡期。伴随着网络信息的冲击,受多元文化影响较大,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自我设计、自我张扬的愿望,具有突出的自我个性,在思想上比较独立,行动上也喜欢独自相处,集体意识不强。
(二)家庭对班级建设的影响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与其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的教育中,很多学生父母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读书,考上重点大学,除了学习方面的事情,其他事务很少触及,这些学生缺少与人相处的经验,不知道如何过集体生活,如何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
(三)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顺利进入苦苦奋斗的大学之后,在学习上便没有了目标,感觉已经实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最高追求。家长及学生本人都认为已经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从此丧失进取心,挥霍生活随意而为,在班级里形同散沙一般,不利于管理。
(四)班级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或辅导员通常借助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规范学生各种行为及思想,矫正各种不合要求的不良行为,班干部只从事督促的活动以满足老师,班级其他成员只关心关系到自己的那部分事情。这种管理制度和方式不利于个体发展,致使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减弱。
(五)集体生活之外的“吸引力”生活繁多
如今的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团、运动等传统单一的集体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有电脑、网购、旅游、KTV,有宅生活、“两个人的世界”、打工生活、小团体生活等。这些“吸引力”生活方式繁多且杂乱,很多学生不能辨别哪些是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班级的归属感渐行渐远。
三、新形势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完整的班级管理制度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的建设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班级制度包括日常行为规范制度、班规、民主参与制度、班干部守则等。制度一经建立,必须强制执行,使其成为班级成员的行动指南,要引导大家把被动的遵规守纪变成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良好行为习惯。班级制度的落实需要所有成员参与,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这就需要班级建立监督考核小组,监督大家遵规守纪情况,及时考核反馈,形成良性循环。在用制度约束学生行为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第一,制度要有可操作性,简单精练可行;第二,制度是为管理服务的,要做到全面公平,使班级管理目标规范化。
(二)组建班级成员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
班级的整体建设,必须依靠一支班级成员满意的学生干部队伍,这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组织保证,能促进班级管理的高效运行。一方面班级内部设立各种干部角色,使每个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管理任务,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另一方面,将心理委员正式纳入班委会中来。心理委员作为基层心理工作者,以班集体为单位开展心理活动,使同学们在集体参与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观念,进行人生探索、自我成长探讨、学会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等,同学们的积极表现必然会支撑班级的进步发展。同时,建立班级成员成长档案,包括学生家庭情况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和社会实践档案,汇总每个人的信息,来辅助实施班级和个人绩效的管理及动态评价。
(三)建设班级特色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长期积累的具有较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和行为准则,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无形的。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能激发班级成员的进取精神,利于班级凝聚,便于班级管理。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学习效果明显。为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可以通过设立班徽、班歌、班训等具有特征符号的概念强化学生记忆,使学生产生班级认同感;也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页、微博、QQ群等方式加强班级同学交流,动员学生积极构筑网上精神家园,每周或者每日定期开展网络交流,畅所欲言;亦可采取轮流班委的方法,强化班级每位成员的主人翁意识,让其感受不同职责所要求的不同素质概念,使其自觉投身班级建设的队伍中。班级文化的建设方式多样,需要班级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四)狠抓学风建设
为把班级建设成为团结向上、学习优秀的良性集体,学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广泛提高教育教学服务水平,狠抓学风建设,建立良好奖评激励机制及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措施,多角度、多手段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广泛依靠学生家长,共同督促学生成长进步。对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如沉迷网络游戏,学习主动性不高的学生,他们对班集体的消极的辐射作用会很大,班级应高度重视,积极联系班主任单独教育帮扶。
(五)开展班级特色活动
在学校举办各种活动之余,各班级应该开展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活动,积极动员所有学生参与进来,这对提高班级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班级整体精神风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活动应该做到形式多样,覆盖范围广泛,要有班级联欢、素质拓展、团体郊游等文体活动,也要有心理主题班会、专业研讨学习沙龙等学习活动,从多个方面广泛培养学生兴趣,提高相关技能水平,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及集体意识。久而久之,班级所有成员就会自觉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
(六)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有效指导
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干部队伍的带领以及班级所有成员的努力,同样也离不开辅导员或班主任的有效指导。班主任或辅导员是班级学生接触最多的学校老师,他们掌握着学生的个人信息,指导着学生的大学发展方向,对他们的人生规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做好指导、调控工作,给学生更多的自,充分唤起学生对班级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提供尽情表达自己意愿的氛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之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总之,班级建设在高校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一个和谐、高效、团结的班集体在班级成员的成长成才、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高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加大学生活动投入力度,适时有效指导各班级建设,制订相应激励措施,使班级建设真正为我所用,在学校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给予正向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蒲绿荷.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