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生际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问我秋的颜色,丹;
问我冬的颜色,白。
春,
生根发芽,吐叶开花,
成长的季节,
绿色的梦。
夏,
叶茂花盛,
生机蓬勃的季节,
翠色的梦。
秋,
硕果累累,
成熟的季节,
红色的梦。
冬,
枯枝败叶,
衰老的季节,
白色的梦。
夜夜笙歌,
千盏催人醉,
待得狂饮处,
期与蓬莱梦,
奈何醒眼,清风着人冷,
前世今生,
锦簇花团谁与共?
寂寞深闺,
柔肠一寸愁千缕,
悲凉故国,
奈何人生空寂寞,
蓦然回首,
斯人不在回首处,
高山流水一场梦
阡陌红尘谁与相共?
风也萧萧雨飘飘,
伊人独舞,
撕碎心扉人憔悴,
肝肠寸断离人泪,
花开缘散,
空闺旖旎又缱锩,
苦问苍穹,
寂寥人生谁与共?
岁月无情芳草萋萋,
断肠人儿断肠莺,
山盟海誓香消玉殒,
雪月风花已冰封,
轻拈往昔孤独梦,
风起在等,雨落在等,
仰望长空,
寂寞空房有谁与共?
寒风瑟瑟,饮泪赋歌,
细雨如纱,藕断丝连,
多少相思与惆怅,
唯有痴心举空杯,
相思千年千年等,
泣语声声了残生,
泪诉天堂,
寂寞人生谁与我共?
夜色暝暝低眉思君,
梦你拈花轻舞剑,
剑指树梢桃花开,
梦醒唤君君不在,
只见枯枝桃花败,
梦里梦外空对影,
三不管什么的,最方便了
《捕鱼达人》究竟算谁的?这个问题恐怕连宣称自己拥有版权所有权的家伙,到现在也已经搞不清楚答案了。版权问题搞不清楚这种事有一个“好处”,就是这类产品往往会变成“三不管”产品,也就是说,某些公司即便推出类似的玩法,也没有一个人能出头,说“你这个玩法已经侵权了,你看这回是道歉呢,还是赔钱呢?”因为只要有人一这么说,另外一边就会跳出来,首先和那人撕――“这东西不是你家的,你别耍赖”。
所有权不明,就意味着“这个东西是大家的”,所以市面上类似于《捕鱼达人》这样的游戏就越变越多了。
聚拢人气,最为重要
《捕鱼达人》类游戏之所以能够受到手游开发商的喜爱,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够快速且有效地聚拢人气。其实这类游戏和当初红遍全球的Flappy Bird一样,都是因为极为简单的玩法而让人欲罢不能。而且“捕鱼达人”们和Flappy Bird还有些不同,根本不需要多高的上手技巧以及极为有耐心的通关心态。玩《捕鱼达人》的玩家,只需要对准鱼群“开炮”就行了,能否捕到鱼都是无所谓的,也不会因为长时间没抓到鱼导致通关失败。总之《捕鱼达人》相比于其他的手游而言,在玩法上更为简单,上手难度也更低。
另外,相对于Flappy Bird,这类游戏还有一个吸睛点,那就是“赌博性”。用户可以用很小的成本,博取更多的游戏币。虽然这些游戏币通常不能兑换为现全,但是对于许多认为单纯过过瘾也很开心的玩家来说,已经足够。而另外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游戏币不能变成实际意义上的全钱,反而会让不少玩家放松警惕,没有产生“我在玩赌博游戏”的意识,可以毫无罪恶感地沉迷其中。
简单的规则,加上充满了赌博性的玩法,让《捕鱼达人》得以在不同的开发商手中,都能获得大量人气。但是也同样是因为《捕鱼达人》的玩法核心过于经典,以至于这一游戏的玩家付费欲望并不高,很多人通常是玩没了金币就换号,而不是直接充值购买。但是对于手游开发商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们的主要诉求就是要聚拢人气。
一款游戏的人气,是完全可以通过游戏内广告将其转移到同一个开发商的其他款游戏上的,就算这个开发商暂时没有其他主推游戏,也可以将广告位卖给其他的游戏开发商。像这类没有什么负担的休闲手游,玩家很容易在游戏过程中将注意力转移到广告上去,而这就是看似“老套”的休闲手游所追求的。
官方诱导,套路多多
当然,对于不少游戏开发商来说,如果这款游戏能够让玩家主动往里面充值,他们也绝不会拒绝。要知道《捕鱼达人》为什么会存在版权纠纷,其实就是因为在街机平台和手游平台,都有不少游戏开发者宣示。除了开发商都宣称有版权外,这类游戏的玩家也比较有特点――他们主要是曾经体验过街机版《捕鱼达人》的玩家。这些玩家有比较好的付费意识(也或许是知道里面的“门道”),而且对于这类游戏有天然的亲和度,甚至愿意在明明知道金币不能直接兑换成现全的情况下,依旧投入精力和金钱到这类游戏中去,为的只是过一过金币“哗啦啦”进口袋的瘾。
如腾讯此次推出的《捕鱼来了》,虽说并没有涉及赌博,但其间的门道却更深――竞技机制。和街机厅里的《捕鱼达人》一样,几个人一同游戏,你抢我的我抓你的,一来二去就非得比对方更厉害不可。《捕鱼来了》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推出了“联网模式”。
试想,如果和你一起玩的人拥有“首充”武器,捕鱼的效果比你炫酷,抓捕率也比你高,这场比赛你能赢么?你还能忍么?你又怎会甘当陪客?于是你也“首充”去了,试图在其他零消费玩家面前找到同样的优越感。那如果旁边又坐了一个VIP5的玩家呢?即便是你不争,但也有VIP4的玩家去尝试挑战。所以,从根本上就不会公平的竞技机制,都是耍流氓。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评估
从业者的心理品质对工作业绩的影响是一百多年来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者始终关注的研究课题。David McClelland1973年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的著名论文《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Spencer,2003;McClelland,1998)就是其中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成果之一。
通过对大量相关研究的分析,McClelland指出传统的人事选拔过程比较注重智力测验和职业性向测验(aptitude test)的结果,但这些测验结果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上的业绩表现,而胜任力则是预测工作业绩的更加有效的指标。这一论述在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领域产生了划时代意义的影响。近二、三十年来,胜任力理论受到理论研究者和组织管理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的研究者就胜任力模型的建构及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测评、员工培训、绩效管理、干部选拔与培养、甚至薪酬体系的完善等各个模块的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逐渐应用到相关的组织管理实践中。这场被称为“胜任力运动”(competence movement)的变革首先在欧美发达国家日渐展开,2000年前后也逐渐蔓延到我国(仲理峰,2003)。胜任力模型的建立、胜任力评估(Job competence assessment)等作为一种“新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广为宣传。与任何一项新技术一样,胜任力概念及相关技术在其推广过程中也伴随着误读、误用。本文将就胜任力理论和评估方法做一探讨,希望对其有效推广略有补益。
一、胜任力模型理论的广泛运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然
McClelland回顾了人事测评的相关研究发现,真正影响个人业绩的是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影响力”之类的因素,McClelland把这类因素称为胜任力,并将其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业绩水平的个人特征”。后来,McClelland和其合作者Spencer又进一步将胜任力界定为是个体的潜在特征,这些特征与一定工作情景中的、效标参照的、有效或优秀的工作业绩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Spencer,2003),他们认为胜任力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能。他们建构了著名的冰山模型来解释这种观点,其中,知识和技能胜任特征是可以看见的,较为表层的个人特征,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特征则是较为隐蔽、深层和核心的部分。
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分析和人事测评关注特定工作岗位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其它要素,这就是90年代前教科书中常提到的KSAOs(knowledge,skill,attitude,and others)。对比胜任力模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原来重要的部分,如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程度在下降,而原来的“其它要素”反而成为目前大家关注的焦点。本世纪初的研究开始较多地集中于某些普适的胜任力模型(L.Spencer,2003;徐建平,2004),这些普适的胜任力对工作业绩的影响是跨岗位、跨部门、甚至是跨组织的。
胜任力理论之所以会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并为实践者所热衷,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企业组织的发展速度相应加快,组织变革、行业转型等屡见不鲜。因此,组织内工作岗位变迁速度也在加快,某些特定岗位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识、技能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次,即便在工作岗位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也在加快。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领域、金融领域、生物制药领域等,突破性的创新屡见不鲜。这也使得某些特定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下降。
再次,员工基本教育水平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普遍增强。这就导致了应聘者在能力测验上的结果更趋于一致,能力测验、性向测验结果的区分度在下降,进而导致了其预测效度的降低。
最后,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当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某些专业知识或者技能会直接影响员工业绩表现时,企业会加强其内部相关知识总结、更新,并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弱化了知识技能考察在招聘测评中的作用。
正是由于以上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研究者逐渐把注意力放到某些更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的研究上来,而胜任力模型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理论平台。按照McClelland的界定,动机是胜任力模型中的核心部分,而动机源自三种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亲和需要,其晚年又增加了规避风险需要。McClelland认为任何个体都存在上述四种需要,个体之间的不同仅仅在于这四种需要所占比重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会稳定地影响到个体某个时期在工作场所中的表现。虽然在胜任力模型中动机是相对最稳定的部分,它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变化主要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心智的成熟程度。当个体认为其原有的动机不利于帮助自己在组织环境中获得其优先需要的满足时,个体通常会采用替代或者补偿的机制来调整。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对个体深层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进行分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故此,在胜任力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偏重于针对包括动机、人格特质等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的评估。
二、胜任力定义的深度解析和评估方法
对于胜任力的界定,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仲理峰等(2003)将之归纳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胜任特征是潜在的、持久的个人特征(Personal Attributes)——人是什么;另一种观点认为,胜任特征是个体的相关行为的类别(Clusters of Related Behaviors)——人做什么”。而第二种观点容易被研究者进一步理解为“胜任力是指完成主要工作结果的连串知识、技能与能力”,这种解释更强调外显行为,而把知识、技能、个性特征等并列作为被考察和研究的主题。这样的界定会导致在胜任力评估、培训等环节中的混乱,例如,专业知识的评估是否属于胜任力评估的范畴。
McClelland (1998)认为知识、技能等层面特征容易被感知和评价的,但不能很好地预测或决定能否有卓越的表现,不能把业绩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这只是胜任者基础素质的要求,是基准胜任力 (Threshold Competency)。而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层面决定着人们的行为与表现,是鉴别性胜任力(Differentiating Competency),是区别业绩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Spencer(2003)在其《才能评鉴法》一书中给出了一般概念的才能辞典(competency dictionary)和评价方法,特别强调了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BEI)。McClelland也认为,评价胜任力的关键是在于评价被访者在过去经历中重要事件情境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thought pattern)。只有通过被访者对过去事件的描述,评估者才可能做出可靠的评定。包括Spencer本人在内的一些研究者(Spencer,2003,谷向东等,2004)还介绍和讨论了采用其它评估方式,如传统的面试、投射测验、标准化的心理测验、评价中心技术等方法来评估应聘者的胜任力。但是,从胜任力的界定看,我们不难发现针对胜任力的不同层面,不同的测评工具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和不足,而如果需要分析胜任力中最核心的动机层面,行为事件访谈才是相对最有效的方法,而采用传统的面试、投射测验、评价中心技术方法评估胜任力仅仅是现实工作中因为时间、人力等成本因素限制下的一种妥协。
McClelland曾经明确表示,借助人格问卷很难评估被评价者的动机。他最初建议采用行为事例访谈的方法和投射测验的方法,如主题统觉测验(TAT),但是在后来的研究中,他发现采用投射测验的方法效果并不理想,而行为事件访谈的方法获得了很好的信度和效度(McClelland,1998)。
作为评估应聘者胜任力的有效工具,行为面试通过让应聘者确认在过去某种情境、任务或背景中,他们实际做了什么,从而考察其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和决策后面的深层心理品质,如成就动机。
在胜任力的冰山模型指导下,行为面试与传统面试存在着根本上的不同。在行为面试中首先要确定面试过程中主要考察的胜任力,在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常常围绕相关的胜任力,要求被评价者描述近期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事例,严格的行为面试应该要求被评价者描述其过往经历,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事例,主考官采用规范的追问技术不断深入地挖掘其内部的心理活动,从而判断其在相关胜任力指标上的表现。
下面以考察“顾客客户导向”为例分析胜任力为基础的行为面试的基本过程。根据《才能评鉴法》的定义(Spencer,2003)顾客服务导向,意指有帮助或服务他人、满足他人需求的渴望,全力将努力的焦点放在发掘和满足顾客的需要,与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与沟通类似,而且有时候行动可能跟“冲击与影响”(Impact and Influence, 另一项胜任力)雷同,此处的焦点在于,首先了解他人的需求,而不是对他人想法、感觉或行为的一般性了解,然后接着再进行帮助或服务他人(但不是影响他们对支持表现者的想法)。其中顾客为泛指概念,既包括组织外的传统意义上的客户,也包括组织内的客户,例如教师对于学生,人力资源部对于内部员工。客户的真实需求分析和为满足客户需求做出的努力是评价“顾客服务导向”的要点。
当被评价者在描述一个过往经历时,最容易判断的是结合当时情境和角色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分析他陈述时用什么样的词汇和语言来描述其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比如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尊重的、还是平等的、甚或是轻视的。分析被评价者对自己探寻对方需求并提供服务的描述是因工作需要按部就班的工作,还是可以在要求的基础上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环节以提高效率,抑或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以及他做出某种行为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其分析参见表1。
表1 “顾客客户导向”分析
因此,为避免以偏概全,以胜任力为基础的行为面试需要被评价者讲述多个事例,每个事例还需要被评价者提供更多的细节以供分析。故此,行为面试的时间要求也比较长。以本研究者的经验,通过追问来澄清一个事件大约为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一个完整的面试需要60-90分钟,甚至更长。Spencer认为行为事件访谈的时间大约2-3小时,并报告称这种方法的信度可以达到 .80水平(Spencer,2003),这对于主观评价来说应该是令人满意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内的人事测评实践中,采用行为面试时可能与Spencer在教科书中的描述有一点区别。在构建胜任力模型时,行为事件访谈的目的在于通过双方的沟通来澄清关于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不涉及对被访谈者的评估,因此,被访谈者可能会更开放、更合作。而在人事测评情境下,行为面试的目的是对候选人进行评估。这时,候选人会有意无意地采用影响管理的技巧来努力呈现其优秀的一面,规避其劣势,这就要求评估者需要具备更好的追问技巧和洞察力。
三、胜任力模型只有在管理比较成熟的企业中才可以发挥其功效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权变导向(contingency approach)在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领域逐渐成为一种思想基础,即所有的理论和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有效前提。本研究者认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成熟是胜任力模型获得积极效用的前提。
海尔瑞(Haire,M.)于1959年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即可以用生物学中的“生命周期”观点来看待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有阶段性特征,管理手段亦与之适合(魏光兴,2005)。Dubois(Dubois, 2003)在讨论胜任力模型的成本与效用关系时,就曾明确提出“当职务环境不稳定或者变化很大时,才能评鉴法(即胜任力评估)并不是一个特别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其中提及的“职务环境的不稳定”恰恰是企业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的必然结果。成长阶段的企业(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则是将工作重心从追求外部市场需求的满足逐渐转移到内部管理的稳定,即从短期效率向长期效率调整的阶段(Adizes,2004)。由此可见,当企业已经确定了长期效率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和组织文化时,胜任力模型的效用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
招聘测评是胜任力模型服务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企业在招聘测评中是更加关注相应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还是更加关注应聘者某些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如自我意识、人格特质和动机。上述分歧可以很好诠释传统理论与胜任力模型理论之间的差异。针对某特定目标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劣与应聘者入职初期的工作业绩关系更大,而人格特质和动机则与其在企业中未来的贡献关系更大。以人力资源部初级岗位为例,在招聘测评时通常关注应聘者以下特点:
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
可以熟练使用办公软件
性格开朗、随和
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前2项是典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容易评估,也是关注近期效率的管理者更重视的问题。后3项是属于自我意识、人格特质和动机的成分,相对更难以评估,但对未来的业绩影响会更大。
一个具备较好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员工可以在入职之初即可较好的承担相应的工作。如果这位新入职者对这份工作足够珍惜,他也会努力满足上级管理人员对他的角色期望,即努力在工作场所表现出开朗、随和、服务和合作。但是如果其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缺乏,随着工作稳定性的增强和可能对工作中某些问题的不满,他可能会出现自我中心、冷漠、忽视他人情感和需求、甚至诱发人际冲突等的行为,从而对工作带来负面的评价,还可能导致部门工作业绩的下降。
而相对有远见的企业会更加看重后3项内容。这类企业通常有规范的企业内训体系,有些企业会安排2-6月的相关入职培训,因此,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对他们而言相对成本不高。其次,相对新员工的入职初期贡献,有远见的企业更关心是员工在未来的成长性,即3-5年以后是否会成为部门的骨干,10年以后是否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人才。
在招聘测评,特别是针对入门级岗位的校园招聘工作中,企业面临的问题通常是时间紧张、工作量大、成本预算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完成对应聘者的诸多胜任力的评估,因此通常需要聚焦2-3个关键胜任力维度。关键胜任力的确定要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当前的重要任务、目标相匹配。如果一个关注近期效率和效益的企业,误读了胜任力模型的理论来处理招聘中的测评问题,很可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McClelland强调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意识”层面的维度上,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新进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足可能会导致近期工作业绩的不良,进而可能得到尴尬的效果。
此例可以证明:只有对日常工作的管理已经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且更加关心长远发展的企业采用胜任力模型才会获得预期的稳定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2:4-8
[2]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论文,2004
[3]谷向东,郑日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测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634-639
[4]魏光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及简评[J].生产力研究,2005,6:231-232
[5]Spencer,L,魏梅金译.才能评鉴法[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2012年人口计划的主要工作指标是:
计划生育符合率力争100%,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率95%以上,
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基础知识知晓率95%以上,
知情选择率100%,
育龄妇女随访率100%,
非意愿妊娠率控制在1.5%以下,无引产,
综合避孕率达88%以上,
群众满意率95%以上。
围绕中心任务和工作指标,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计划生育队伍建设,提高计生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街道要重视抓好计生管理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培训,加强对计生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心教育。一是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责任,狠抓各项目标、任务、措施的落实。二是强化考核奖励机制。细化计划生育考核奖励办法,明确奖惩方式,鼓励先进,充分调动广大计生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实有人口信息管理,提高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扎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做好实有人口信息采集和信息录入工作。该工作纳入今年的工作重点,目前已在宝善、安泰开始试点,将在认真总结两个试点社区经验基础上,带动其他各社区做好该项工作。要对基础信息实施分类管理,抓住重点攻克难点,要充分发挥计生管理员、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计生协会信息员的作用,依靠网络资源,对人户分离对象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建立已婚流动育龄人口动态信息登记制度,保持与流入人口户籍地的经常联系沟通,确保人口信息完整、准确、及时,使社区的实有人口真正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三、加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高育龄群众生殖健康保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全面开展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知情选择等有针对性的服务。继续做好“计卫二合一”育龄妇女健康检查签约工作。深化“新婚家庭生育计划指导咨询师”项目,提高新婚家庭的婚检率和孕前四项监测率,指导新婚家庭优生优育,并积极引导产后避孕节育知情选择,提高以长效为主的避孕措施的落实。做好随访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育龄妇女的婚育状况及生殖健康状况。全面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政策,开展帮扶困难育龄家庭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多渠道地为育龄家庭提供生产、生活和扶贫帮困服务。
一、重视人文教育,树立育人责任意识
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个标准。为人师表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其传道是指教会学生做人。“十七大”代表,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宁生表示:“现在幼儿学习小学知识,小学生学习初中知识,初中生学习高中知识,高中生学学知识,大学生学习幼儿园知识。知识教育越来越超前,人格教育越来越滞后。”这就是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忽视人文教育之嫌。
事实上,当代中学生往往修养不足,缺乏明辨事理的能力,对孔融让梨的礼谦,廉颇蔺相如“将相和”的宽容,“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他们往往嗤之以鼻。他们有的甚至追求畸形的理想,出现扭曲的灵魂,他们往往为了自己的某一目的而做出令人难以想象的行动。例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北大学生伤害熊事件,都在昭示着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学生,让学生在优良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中成长、成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人文教育,树立育人意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二、挖掘教材人文,善于运用生活实例
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经典文章是集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于一体的,称为绝唱的文章更是如此,教师在其中就应该起到纽带的作用。如周国平先生所写的《家》这篇散文,周先生对家进行了哲理的思考,把对家的感受比喻为“船”“港湾”“永远的岸”。家在成年人,特别是历尽沧桑的人的心中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地方,自古以来游子思归,人们称赞“狐死首丘”那种对家的执著。而学生由于时空局限,对家的感悟是有限的,教学就应多从“家是一个温馨的天地”“我们从小就应养成爱家园的好意识”等方面进行引导,这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结合在七年级所学的课文《小巷深处》《回忆我的母亲》《乡愁》,八年级的《背影》《永久的悔》,唤起学生对传统人文思想的感悟。对家的依恋,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浓浓的赤子之情,都如一杯琼浆玉液,让人觉得至醇至美。
教师应熟悉相应教学阶段的课文体系,关注时事,猎取与所授课文有关的材料,进行纵横联系,教学就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如,1998年的抗洪抢险精神及胜利后军民洒泪惜别的动人情景;2003年的抗非典时期,那种同舟共济渡难关的大无畏的奉献精神;5.12汶川大地震全国一心抗震救灾的感人场面,都是鲜活的教材。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作为实例为学生上一堂人生之课。
三、加强师生沟通,协调学生脑体发展
中学生正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往往身体发育迅速而思维幼稚。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应加强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世界观、审美观和审美能力,了解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及成长时期心中的困惑。他们由于缺乏知识和生活的积累,对课文包含的人文精神有时会出现偏差,教师应及时进行疏导。因此,人文教学目标的构建与实现应特别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分辨能力、对人文精神的思考等因素。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真诚地看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奉献精神,《愚公移山》中的奋斗精神、坚忍不拔精神,《期行》中的诚信美德。还有孟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丁肇中等哲人、文人身上闪烁着的光辉思想,越过时空受到他们的感染和熏陶。
第二条区人口计生委、街道人口计生办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和举报接待室,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条举报采取书信、口头、电话、电子信箱或者举报人认为方便的其他形式提出。
第四条举报人举报时应讲明本人的姓名、居民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有关情况。
尊重举报人意愿受理匿名举报,匿名举报可留下举报密码。
第五条举报内容为涉及本区的下列案件
(一)违法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
(二)不符合再生育条件怀孕的;
(三)阻碍、干涉他人实行计划生育或协助、包庇、纵容他人违反规定生育的;
(四)非法为他人施行摘取宫内节育器、恢复生育等手术的;
(五)利用B超等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
(六)实施假节育手术,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
(七)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
(八)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的;
(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在工作中、,索取、收受贿赂,截留、挪用、贪污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虚报、瞒报、伪造、篡改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十)在再生育审批、违法生育处理和独生子女病残儿鉴定中弄虚作假的;对不符合再生育条件的人员,发给再生育服务证的;
(十一)不按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或在征收社会抚养费中未使用**市财政局统一印制的《**市社会抚养费定额收据》的;
(十二),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十三)无正当理由拒绝办理《生育服务证》、《再生育服务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在办证过程中乱收费或搭车收费的;
(十四)未向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提供规定的避孕、节育技术免费服务的;
(十五)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医疗保健部门不按有关规定查验《生育服务证》和《再生育服务证》的;
(十六)接纳无婚育、生育证明的流动人口从业、居住的;
(十七)单位或国家工作人员拒不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优待政策或克扣奖励扶助金的;
(十八)其他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行为。
第六条举报的受理和办理
(一)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社区居委会受理人口和计划生育举报案件。
(二)社区居委会受理群众举报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街道人口计生办移送。街道人口计生办直接受理或接到移送的举报案件,应当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登记,并定期向区人口计生委上报受理举报案件的数量、查处结果和奖励情况。区人口计生委每年1月底和7月底前将本辖区上年、当年上半年所有受理举报案件的数量、查处结果和奖励情况报送市人口计生委执法监察处。
(三)各级人口计生工作机构应当认真及时处理群众举报,受理举报案件要详细询问举报人的联系方式,便于兑现奖励。对于不予受理的举报案件,必须向举报人说明正当理由。
第七条举报信函和举报材料由专人负责拆阅,逐件登记,妥善处理。
受理口头举报,应当将举报情况写成笔录,并向举报人宣读或者交举报人阅读,经确认无误后,由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
受理电话举报,应当细心接听,询问清楚,如实记录。
第八条举报案件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情况紧急的应当立即办理。
举报案件不属于本机关管辖的,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机关转送。
第九条对上级机关交办并要求查报结果的举报案件,应当在40个工作日内上报查办结果;案情复杂的,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应当上报阶段性查办情况。未要求上报查办结果的,要定期汇总上报举报案件的办理情况。
应当定期统计举报案件的办理情况,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上级机关对上报的举报案件查办结果,应当认真审查,对事实不清、处理不当的,应当书面通知下级机关补充调查或者重新调查,依法处理。
第十一条举报案件经查证属实的,由区人口计生委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举报人举报时提供有效证据的,适当提高奖励标准。
(一)举报违法生育或者违法收养子女的,给予社会抚养费征收金额5%的奖励;
(二)举报不符合生育条件怀孕的,奖励200—2000元;
(三)举报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怀孕的,奖励5000—20000元。
(四)其他各项举报内容,根据案件情况,给予200—2000元的奖励。
第十二条举报奖励对象为署有真实姓名、单位或地址的举报人;或留有举报密码,并愿意凭有效身份证明领取奖励的匿名举报人。
对多人举报同一案件的实行一案一奖,对第一举报人给予奖励。若两人或两人以上联名举报,同为第一举报人,按一案进行奖励,奖金按奖励标准和举报人数的平均数发放。
举报案件已经被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发现或者立案查处的,不予奖励。
第十三条举报奖励由区人口计生委指派专人或委托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执行,受奖励人、经办人应在奖励回执上签名。奖金由举报人本人亲自签收,其他人不能代领。
第十四条各级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和工作机构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不得作为受奖励的举报人。在涉及违法生育或者违法收养以及不符合生育条件怀孕的案件中,被举报人的直系亲属不得作为受奖励的举报人。
第十五条宣传报道和奖励有关举报有功人员,除本人同意外,不得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单位和其他情况。
第十六条跨区县的行政处理(罚)的举报案件,在处理(罚)前要及时准确地向对方区县通报相关情况;不属于我区管辖的案件,不得随意处理,并及时向对方区县通报相关情况;双方都有管辖权的案件,在处理(罚)时,必须向对方区县征询意见,不得擅自降低征收标准。
第十七条对不落实本办法规定的,按照《**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对群众举报应受理的问题不受理或受理后不及时查处、泄露举报人情况和举报内容,造成严重后果,追究直接责任人和单位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对在举报奖励中虚报奖励案件、冒充举报人领取奖励金的,依法进行严厉查处,涉嫌违纪、违法的,依据纪律和法律规定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手段阻止、压制举报人举报和打击报复举报人,对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违法违纪行为,一经查实,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文根据张立文先生2012年5月6日在国家图书馆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因篇幅所限,略有删节。
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儒学与人生。这是每个人都关心,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的问题。
立德立功立言的生活观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儒家讲“天地之性,人为贵”,因为正如理学家周敦颐说的,人是“天地之精英”,“五行之秀气”。陆九渊也认为“天地人之才等耳”。人不能轻视。人应该珍惜生命。
儒家认为人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土与金、木、水、火杂”,五行融合而形成的。《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易传》相传是孔子所作。《易传·系辞》中讲“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互相融合,就好比男女相结合,然后万物就形成了。天地,乾坤,男女,阴阳,天是父,地是母,也就是阴阳相互融合而产生新的事物。同时,儒家也讲“同则不济”,相同的东西不能互相作用,也不能产生新的事物。《周易》里的《革彖》就讲“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意思就是两个女的一起是不能生孩子的。事物要由不同的东西而产生。这就是中国的生命观。
人的生命应该怎样来看呢?在儒家看来。人应该追求具有道德性的生活——“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就应该为立德、立功、立言而活。苟子讲,“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有义,故为天下贵也。”
之别就在“信”字
孔子看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视死和视生一样,视亡和视存一样。孔子注重现实的生,也不否定为真正的事业去牺牲。生的目标是什么?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看来,生是为了求“道”。为了道,并不吝惜生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应为求生而失去仁,为了仁可以牺牲生命。仁、道,是人生的目的。死,是为了求道。孟子讲,“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和道德不可兼得的时候,宁可舍生取义。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作为人生目标。
有一次,子贡去问孔子应该如何治国,孔子讲了三点:“足兵、足食、民信”,子贡又问,如果三者必去其一,去哪一个?孔子说,去掉兵。要是再去掉一个呢?孔子讲。去掉食。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为政最重要的是讲信。孟子讲,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只有那么一点点,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仁义。
周易与天命
《周易》的《乾·文言》中讲到,人应该知进知退,知存知亡。如果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存不知亡,只知得而不知失,就不可能成为圣人。儒家很强调人要有忧患意识。《周易》这本书就是忧患之作,周文王是在被拘之时作的六十四卦。
很多人对命运问题看得很重,到处算命。看相。
《周易》从《易经》看,是算卦的书。古代的夏、商、周的时候,每个国家大事,例如封侯,筑城,战争,祭祀,都要进行占卜。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别的书都烧了,唯独不烧《易经》,就是因为它是占卜之书。很奇怪,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周易》成了六经之首,它的地位马上就提高了,因为据说《周易》中的《易传》,也就是《十翼》,是孔子所作。于是。《周易》从占卜之书提升成了哲学之书。
但是民间看来,《周易》的影响很大——看地理,也就是堪舆,看风水。盖房子,盖在哪里,朝向如何,房间的布置等等,都讲究风水。这种情况几千年来没有断,因为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之前,都想提前知道行为的结果是吉是凶。
《诗经》中讲“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天是发命令的,根据皇帝好不好。赋予他统治的授命。汉代儒学思想家董仲舒对汉武帝讲夭人感应。我们不要把董仲舒的夭人感应看成是唯心的、不好的。董仲舒讲天人感应有他的初衷和目的,《汉书·董仲舒传》中有《天人三策》,就是汉武帝提出问题,董仲舒做出回答的对策。里面讲到,皇帝如果犯了错误,第一次犯错,天会警告;第二次再犯错,天就会降下灾祸,例如地震、海啸、打雷,把皇宫的房子烧掉等等;第三次再犯错,那就要下台啦。古代,皇帝可是万人之上,唯我独尊的人,如何限制他的权力,监督和制约他呢?那就要靠天。天是最大的权力。所谓天子,就是天的儿子,当然要听天父的话了。天有无限的权力和权威来限制皇权。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治15年迅速就亡国了。建立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统治比较长的,就是汉代。如何限制皇权是个很大的问题。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个很好的办法。
格物而知命
命运,命,是个必然性的问题,生必然要死,逃不过去的;运,则是有偶然性的,时机,时运。命和运,可以把它们分开来看。
儒家思想当中,人的命运一方面是不可控制的,另一方面是可以控制的。司马牛说,人家都有兄弟姐妹,自己没有,很孤独,子夏就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死生不可控制,但富贵是自己可以去争取、去改变的。孔子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并不说话,但控制着一切。有一次公伯寮向子路的主公季孙讲子路的坏话,于是季孙就相信他了。这时孔子的一个弟子就把这事告诉了孔子,说该怎么办。是不是要把公伯寮杀掉呢?孔子讲了这么一句话:“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道,也就是政治主张,思想,能不能流传,能不能实行,会不会被废弃,是命运决定的,公伯寮他能有什么办法来阻止道的实行呢?
命是可以知命的。孔子讲,“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畏天命,就是说人要有一种信仰,有精神寄托。人对于自己的灵魂要有所寄托。要有一种敬畏之心。关于敬畏,自古有很多说法,例如“慎终追远”,“神道设教”,这种信仰使人保持了一个精神家园。不仅要敬畏天命,而且还要知天命。孔子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不是主张盲目的信仰,而是说要认识它,认识它才能去信仰。
如何才能知天命呢?《周易》里面有句话,“格物穷理以至于命”。格物,就是要认识物。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住在北京他父亲的官邸,他的一个姓钱的朋友,相信朱熹的格物致知的说法。两个人就相约来格物,正好院子里有竹子,就说格竹子,认识竹子背后的理。这位朋友坐在竹子前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病倒了,没有格出来。王阳明觉得他的功夫太浅,也坐在竹子前,过了七天七夜,也病倒了,竹子的理也没有格出来。王阳明后来读了很多书,佛家道家的都有,后来就得出结论,理在心中,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这就像禅宗,讲佛在心中。冯友兰写的《新理学》里讲了这么个例子——是飞机在前,还是飞机的原理在前?冯友兰一开始认为是原理在前,但后来学了实践论之后就变了,不再讲理在事先,而是讲理在事中了。总之,格物,才能知道事物的理,认识事物的性质,从而掌握其规律,也就是“以至于命”,这样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机遇与偶然性
孔子讲,“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机遇如何掌握,是个重要的问题。机遇是偶然,不把握住就会过去,所以就需要对事物有很好的认识。能把握住机遇者才能成功,国家和人都是这样。
1.开设六大类别课程,丰富校本课程
学校以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陶情四个维度目标为纲,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自主研发的校本特色课程进行整合,开设了六大类别课程: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综合与实践。通过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以及各维度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落实各级各类课程目标和各维度培养目标,从而最终实现学校的整体育人目标。
经过多年不断积累,学校已经形成了传统益智游戏低中高系列、围棋、国际象棋初中高系列、听说读写系列、特色美术课程系列等丰富的拓展课程。同时,学校积极整合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设计开发出资源单位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精品校本课程等百余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北交大机器人研究中心等高校、院所共同合作研发的趣味种植、养殖课程、机器人系列课程、博物馆系列课程等正在积极推进实施过程中。丰富的校本课程是学生展示才华、放飞梦想、抒感的平台,也是他们感悟人生的最好体验。
2.课题引领,打造单元主题课
作为“多元智能理论”实验校,学校以“春天”为主题,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品生等多学科整合在一起,进行了单元综合探究实践课的探索与尝试。
学生沐浴着第一场春雨,走进公园的花丛、树林和山谷中,尽情感悟着春的姿色。面对着春天万物,学生们感到兴奋、新奇,向植物专家、教师、游人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学习的热情和欲望达到了顶点。学生通过对春季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春天由于天气气温变化所带来的动物、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在实践感悟中广泛收集知识,运用语言和绘画等艺术手法描写、赞美春天,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单元主题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了学生需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
3.漫画进课堂,打造特色精品课
30年前,学校首次将漫画教学引入课堂,开启了尝试研发校本课程的先河,漫画教学逐步成为学校的美术特色课程。
著名漫画家缪印堂先生说过:“漫画是思想的艺术,漫画是智慧的艺术,漫画是快乐的艺术。”这句话道出了漫画艺术的基本特征。漫画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黑板上随手画一条螺旋线圈,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想象。有的学生说那是电话线,有的学生说是陀螺走过的路,还有的学生在下面画了一双臭鞋……以触发学生巧妙的构思为起点,从添画、续画开始,结合漫画造型夸张、内容有趣的表现方法,教师悉心指导学生构图创作,一幅幅惟妙惟肖、寓意深刻、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生漫画作品应运而生。
4.开发活动课程,丰富活动内容
学校定期举办文体艺术节、书画艺术节、科技节、新年音乐会等活动,并将活动课程化,在活动课程中把教师、学生、家长汇聚在一起,丰富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好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