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应急管理报告内容范文

应急管理报告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应急管理报告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急管理报告内容

第1篇:应急管理报告内容范文

一、工作目标

促进我市医疗机构执行《传染病防治法》、落实卫生部新六项标准及《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传染病防治、疫情管理报告,落实消毒技术规范,强化医疗废物规范处置,加强血透室、消毒供应室、内镜室、口腔科和手术室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监管工作。

二、监督检查内容

(一)传染病防治组织制度

各医疗机构应制定传染病防治的制度和工作计划,成立相应组织,指定相应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部门、人员;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及规范的要求开展并记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检查指导情况;

(二)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

检查对象:辖区内所有二级以上医院。

主要内容:对本单位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理,其医疗废物按照要求进行处置;建立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及工作落实情况;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科室或者兼职科室、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开展情况;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对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情况,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情况的收集、汇总、报告及处置情况。

(三)消毒产品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制定消毒产品管理制度,有相应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进行管理;建立消毒产品采购进货检查验收制度,使用台帐,索取相关文件并保存备查;杜绝违规使用或者使用不合格的消毒产品。

(四)医疗废物管理

各医疗机构应制定本单位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从事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对本单位有关人员进行医疗废物处置相关知识培训;医疗废物应实行集中无害化处置,与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签订运转协议;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杜绝丢弃、转让、买卖、非法回收医疗废物,杜绝不符合规定的自行处置现象。

(五)消毒隔离执行情况

1.检查对象:辖区所有医疗机构。

2.主要内容:设置负责消毒管理工作的部门,制定并落实有关规章制度;消毒供应室是否有验收合格证,其工作人员是否持有上岗证,按要求定期开展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内镜室是否有验收合格证,内镜清洗是否符合要求等;,口腔诊疗是否执行一人一用一消毒要求;

血透室布局、流程、设施设备、消毒等是否符合要求等。

手术室等科室是否按照要求开展空气监测、物表监测、医务人员手监测等。

传染病门诊和病房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照规范开展诊疗活动。

三、监督检查范围及分工

我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按照发证管理原则对全市持证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对省卫生厅发证划分给所在地市局负责的,市局发证划分给所在县(市)负责的医疗机构,按照划分情况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工作。

四、工作要求

第2篇:应急管理报告内容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天津地铁;突发;对外信息

中图分类号:U239.5;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059-0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如何引导公众舆论,抑制谣言产生、提升企业形象,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研究课题。2011年7月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中明确指出“微博客已经成为了公众监督公共权力和维护自身权益的主要阵地,已成为网络舆论中心”。在此背景下,企业通过使用新媒体进一步优化日常和突发信息公开是地铁运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

本文关注网络化运营下,天津地铁对新媒体的利用和管理情况。总的研究问题包括:新媒体日常管理;突况下的应急;以期为地铁运营企业在对外信息方面提供对策建议。

1.1.2 研究意义

本论文选取网络化运营下,天津地铁对外信息管理这一特定情境,构建天津地铁信息公开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

从实践层面上来看,提升天津地铁的信息公开效能,是促进天津地铁信息公开回应能力的重要举措。针对天津地铁故障的案例研究,验证检验新媒体信息公开的理论模型,提出地铁运营企业新媒体管理的最佳策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政务信息公开

政务信息公开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将其在日常和应急管理中各类信息主动向公众一系列活动的过程。总体来说,政务信息公开具备主动、及时、客观、全面等特点。

1.2.2 新媒体

由人民日报和新浪联合制作的《2015政务指数微博影响力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新浪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达15.2万个,其中政务机构官方微博11.5万个,阅读量1117亿。由此可见,新媒体正在以自己方式深刻地改变着信息工作格局。

2 天津地铁新媒体对外信息分析框架

2.1 “天津地铁运营”新媒体基本情况

天津地铁运营公司的新媒体主要由信息中心运营管理,包括与各新闻媒体单位合作、管理官方微博、天津轨道交通官网的运营板块,以及地铁热线60286888和天津地铁微信。

执行“固定内容常态更新、宣传活动丰富多彩、关注反映社会民生、与其他微博积极互动”的理念,立足“地铁是基础性的窗口服务行业”的现实,确定服务、沟通、学习和引导四项功能,有效进行对外信息管理。

2.2 新媒体日常管理

2.2.1服务

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新媒体成为信息、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成为整体运营服务的组成部分,成为实体运营服务的重要助手。[2]当前服务主要有:

(1) 基本运营信息服务

如地铁线网图、运营时间、站点位置、票制票价等。

(2) 日常运营信息服务

如失物招领、解答网友疑问、各类活动、优惠信息等。

(3) 重要信息宣传引导

如新线、新车站开通,平安夜运营安排等。一般会做专题,持续报道。

(4) 实时运营信息服务

如早晚高峰运营情况、运营异常情况、突发恶劣天气等。

2.2.2 沟通

网络化运营下,乘客就自身体验进行实时的公开表达。一般情况下,新媒体都要给予回复。

一般来说,凡是可以立即做出解释的,立刻回应;如果是共性问题或者适合公开回复的,将公开回复。需要进一步调查、一时无法回复的,首先做出回应,然后启动内部调查机制,一般24小时内予以回复。涉及服务质量的投诉或反馈,往往公开说明或道歉。

2.2.3 学习

新媒体不仅是 “猎奇”或“炫”的利器,更是学习的好平台。除了给乘客提供服务,也致力于做成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比如【地铁眼】、【地铁爱生活】等栏目,都可以让乘客及员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

2.2.4引导

地铁具有快速聚集和疏散人流的功能,借助新媒体的信息管理,在其他方面也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2、3号线开通后,天津地铁安排志愿者引领秩序,同时在新媒体上发起“文明乘车随手拍”活动,既为主动排队的乘客点赞,又对不文明乘车的行为适度曝光。现在,以天津地铁营口道、天津站等客流大站为代表的车站,乘客基本都能自觉。

2.3 应急管理

突况指,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影响正常运营秩序、可能或已经造成危害的事件或事故,如突发设备故障、列车运行秩序紊乱。

在实际的运营工作中,人们对突况最敏感、最关注。新媒体的最大价值就体现在快速反映、捕获信息、快速回应、正面引导上。出事之后,凡是可以对外说的,一定主动的说、诚恳的说、有用的说、连续的说。[3]

天津地铁建立了突发事件信息快速机制:异常情况发生后,属地责任人或控制中心在5分钟之内通知信息中心,信息中心立即向公司突发事件信息对外领导小组或公司新闻发言人报告,并在10分钟内报告上级。事件处置过程中,属地责任人或控制中心随时向信息中心报告最新进展。与此同时,信息中心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对外信息管理:

第一步,10分钟内,基本情况,包括事件类型、发生地点、初步影响;第二步,15分钟内,补充信息,包括事件详情、当前行车间隔、当前采取的运营调整措施等,提醒乘客及时调整出行安排;第三步,持续事件处理进展情况,以及预计的等候时间、客流分布情况、绕行或公交等替换方案等;第四步,及时恢复信息。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事件详情,向外界进一步解释说明。

由此可见,持续信息很重要,无论是戴维・梅斯特(美国著名营销学家)“等待态度理论”,还是现场的实践都证明:乘客在等待运营恢复的过程中,不确定的等待时间比确定的等待时间感觉更长;不能说明的等待时间比能够说明的等待时间感觉更长;焦虑时等待感觉更长。所以,即便没有新进展,也可相关的“填充”信息,缓解乘客的等待情绪。

3 天津地铁“6・25”1号线故障新媒体对外信息分析

3.1 天津地铁“6・25”1号线故障情况

2015年6月25日9:30左右,天津地铁1号线营口道至小白楼区段突发供电故障,导致列车停在隧道内。事件发生后,天津地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市交委、公安公交分局、公安消防总队等部门联合组织协调下,组织车内乘客分别向营口道、小白楼两站疏散,同时将列车运行方式调整为双林至土城、刘园至海光寺区间独立运行,土城至海光寺下行区间单线双向运行。11:06故障排除,逐步恢复。

3.2 天津地铁新媒体对外信息管理

此次故障持续一个半小时,天津地铁第一时间利用新媒体管理信息,与市有关媒体做好联动,确保最及时的消息第一时间送至尽可能广的范围内。

9:42,收到控制中心OCC首条故障提示,信息中心立即前往OCC,组织信息。9:54-15:46,共9条提示信息。截至21:00,新浪微博阅读量突破31万,转发351次,评论304条。在与其他媒体联动方面,天津地铁利用新媒体渠道,向央视新闻、人民网天津、人民网、天津日报、天津交通广播、平安天津、天津广播、新浪天津、天津公交、每日新报、渤海早报等数十家媒体和民间大V等,均提供了有关信息。

4 网络化运营下新媒体的运用与发展

天津地铁在新媒体的运用虽然取得一定成绩,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方法,但仍需不断新的突破。

4.1整合各项新媒体资源,构建新媒体平台

统筹考虑信息的独特性、受众范围等因素,统筹安排,集中资源和精力创建并运营一批优质的新媒体平台,打造有社会影响力的、良好的网上服务窗口。[4]

4.2注重内容营销,丰富内容的表现力

改进和提升新媒体内容质量,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更接地气、更有人味。广泛搜集整理新媒体素材,多从公众关注的地方着手,深挖闪光点和亮点,提高新媒体与公众的契合度。加强新媒体主题、形式和内容的策划和营销,积极借鉴其他优秀行业的先进经验及模式。同时,加强效果分析,充分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新媒体的受众年龄、职务性质、口味兴趣等进行分析,开展精细化营销。

4.3发展新媒体“O2O”模式,整合线上线下信息

O2O即线上到线下,天津地铁可借鉴企业O2O模式的管理经验,积极创建对外信息管理的O2O模式。如通过新媒体实现对公众关切的信息采集和受理,并搭建O2O处理平台和完善流程,实现运营服务管理线上到线下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邱均平,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12-17.

第3篇:应急管理报告内容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

Abstract:Ontheconditionoflarge-scaleinvestmentsinurbanrailtransitfieldinChina,binedwithsafetytheory,therecentaccidentsoccurringintheworldhavebeenanalyzed.Someconstructiv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inrelativeprocessesandstagesofplanning,design,constructionandoperation.

Keywords:urbanrailtransit;safety;riskmanagement

1前言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含地铁、轻轨等)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一种交通方式,由于大容量、用地集约、能耗低,快捷、绿色、安全、舒适等特点,是未来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必然选

章云泉,1963年生,男,浙江杭州人,

博士,教授级高工,副总经理,

择。由于轨道交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建成后更改异常困难,票房收益低,地下工程高风险和营运安全管理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但是,在我国轨道交通作为新

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轨道交通email:zhang@

生事物和城市经济的巨大引擎,发展

潜力巨大,前景异常广阔。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轨道交通营运线路达260公里,正在建设或申请立项的城市达20多个,总规模达4300多公里。仅北京、上海和广州3地的近期建设规划达578公里,投资估算1800多亿元。

近年来,国内外地铁建设和营运安全问题异常突出,严重威胁人民宝贵生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例如,2003年的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上海地铁4号线管涌;北京5号线的施工事故;2004年的香港地铁火灾;台湾高雄地铁、新加坡地铁、广州地铁3号线工地地面坍塌等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安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故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和警示。

2地铁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安全事故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奇经过大量研究,认为存在着88:10:2的规律,即100起事故中,有88起纯属人为,有10起是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只有2起是所谓的“天灾”,是难以预防的。

上海地铁4号线事故,经查明施工单位在用于冷冻法施工的制冷设备发生故障、险情征兆出现、工程已经停工的情况下,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险情,现场管理人员违章指挥施工,直接导致了这起事故的发生。同时,施工单位未按规定程序调整施工方案,且调整后的施工方案存在欠缺。总包单位现场管理失控,监理单位现场监理失职。

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事故是一起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施工单位在搭设地梁支架时,没有按标准组织设计和制定施工方案,地梁架子没有按规定组织验收便投入使用,工人违章拆除,冒险作业,以致发生重大事故。

韩国和香港火灾为人为纵火,但是由于安全管理水平差距明显,事态的结局大相径庭。韩国地铁死130人,伤140人,造成地面交通严重瘫痪;而香港地铁9:12发生火灾,两分钟后,即9时14分,列车进入金钟站时,已有浓烟从首节列车中冒出。地铁工作人员也已在站台等候。列车长的表现很出色,及时稳定了乘客的情绪。9时16分,地铁站紧急疏散所有乘客约1200人,没有出现骚乱,仅受轻伤14人。同时,金钟站关闭。中央控制中心在收到列车长的警报后,马上调集了站台工作人员进行援助,同时让后面的地铁暂停运营。

广州地铁3号线该工地临近珠江,地质条件复杂,土层自稳能力极差,地下水丰富。同时,由于近期连降暴雨,砂层含水量加大,加重了连续墙背后的土压,导致事故的发生。

高雄捷运工地在短短三个星期内连续发生两次塌陷意外。今年五月三十日在盐埕发生的塌陷意外是因大量渗水冲噬地基,造成五幢房屋倾斜,住户连夜搬出,迄今仍未完善解决;六月十九日晚在博爱桥附近的塌陷意外,可能因地下雨水排水干管下方地基被掏空、干管断裂。

我国正处于轨道交通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和营运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工程风险和安全隐患不同程度的存在。主要原因如下:项目前期工作不充分;工期偏紧,3-4年建成20公里的一条地铁线,对新建城市来说难度相当大,几乎不可能;设计人员青黄不接,许多助工承担结构设计主力;地铁安全规范不全;安全防范和预警机制不完善;建设单位项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世界上仍然没有每年建设20-40公里地铁的项目管理经验可供借鉴;工程招投标规则欠合理;信号及控制技术仍受制于人,安全维护不到位;机电及车辆制造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审批环节多,存在,现象等。

正是由于地铁工程的特殊性,研究地铁工程的安全及风险管理,有助于尽快地降低灾害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地铁工程安全及风险防范机制、措施

安全风险管理必须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全过程加强安全管理。本文试图从不同阶段探讨安全管理措施。

3.1规划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

在规划设计阶段主要进行区域地质评估、工程地质勘察和评估、线路比选、施工安全检验和监测计划评估等。

主要工作内容有:制定设计方案的安全审查内容和程序;审核地质、水文勘察资料、地下管线资料和相邻建筑物的资料;审核与岩土和地下结构工程相关的设计;审核相应的施工方法、辅助工法、施工规范和特殊条款;审核施工安全措施和方法;审核施工单位监测系统的配置原则,建立并完善全线工程监测网。建立并完善资料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报告等。

3.2施工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

在施工阶段安全管理主要包括: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事故预测与防范、邻近建(构)筑物保护、工程保险与索赔等。

主要内容有:督促和检查施工单位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审核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及安全措施;分析和评估各车站、区间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确定现场监测的对象、项目内容、范围以及监测频率,并实施监测;审查施工降水、地层注浆、临时工程设计和重要管线及建筑物的保护方案;参与施工中关键技术措施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审定,并对相应的安全风险做出评价;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和地质状况,对施工影响区内的环境安全状态做出及时、可靠的评估,及时进行预警和报警,并提出建议处置措施;当发生环境破坏事故及社会纠纷时,提供可靠、公正的监测资料,用以界定相关各方的责任;加强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结合工点情况及有关科研情况,开展必要的专题研究与试验等。

3.3运营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

运营阶段的安全管理主要有:设定地铁运营的安全管理目标;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安全管理规程;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紧急状态下运营的安全管理模式;加强安全科技研究,从本质上保证运营安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地铁运营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特种设备管理、安全生产培训、安全生产检查和突发事件处理等规章制度。要明确各级领导和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形成职责清晰、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覆盖全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工作岗位和每一个人。对有关规章制度的落实定期检查,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定期演练,确保规章制度和责任制的落实。要配备足够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对车站、列车的安全巡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地铁运营单位加强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编制安全知识宣传材料,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普及安全乘车和自救知识,规范乘客乘车行为。要保持车站、车厢内、疏散通道、平交道口等处的安全警示标志和疏散标志明显、清晰,使广大乘客能够熟悉和掌握紧急状态下的疏散方法和自我救援知识,提高乘客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要定期针对突发事件的各种不同情况进行演习,重点演练救援和协助乘客逃生,提高地铁运营管理人员紧急应变和处置初起灾害的能力。

4结论与建议

安全的本质含义应该包括预知、预测、分析危险和限制、控制、消除危险。安全,是人类本能的需要。马斯洛理论认为,当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接着便是安全的需要。安全,是人类在其生存发展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和目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因此,必须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在施工阶段认真组织、勤于监测,以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生命及财产安全。

4.1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技术标准。

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地铁建设和运营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针对本地地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法规,明确地铁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单位的安全职责,依法规范乘客行为,保护地铁安全设施,确保地铁系统安全运营。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地铁建设、运营等安全管理的地方标准,并加强对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4.2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真正提高防范意识

要建立起高效、协调的防灾应急机制,制定日常建设、运营事故处置预案,做好各项预警与应急处置方案制定和现场的组织实施,要加强地铁公司与公安、消防、武警等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建设,定期模拟防灾合成演练,确保应急协调联动。

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在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重点抓落实,真正按制度办事,按规定程序和相关的安全技术规程要求操作。变事后处理为预先分析,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实行生产管理全过程的预防、检查、监督。只有全员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真正实现防范意识,才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最大限度地避免事故的发生。

4.3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首要的责任。责任制的落实靠的是树立“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靠的是严格的检查、监督和完善的奖罚措施。

4.4加大地铁安全措施的投入力度

抓安全,关键在落实。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技术、资金等。安全标准与人、财、物的投入成正比。要实现可控的安全标准,一定要加大投入。

4.5要学习香港地铁安全管理经验

香港地铁建设和营运安全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遵循“合理而可行最低风险(ALARP—aslowasreasonablypracticable)”原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比如安全经理岗位设置及其职责;风险防范及数值分析;预警机制和处理程序等等。他们采用成熟技术,提出地铁“安全、方便、高效、经济、舒适,可持续发展以配合城市发展”的目标,应用RAMS系统保证技术,即系统的可靠度(Reliability)、可用度(Availability)、可维修度(Maintenancability)和安全度(Safety)。根据风险高低制定系统保证计划及工作内容,并开展危害及营运能力研究等,实战演习也非常到位。

地铁安全关系到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落实安全工作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作为地铁建设者有责任有义务在各个环节重视安全工作,以防为主,依靠科学,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我国地铁建设和营运安全水平。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安全风险可控可防,我们有信心和决心降伏“恶魔”,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营运安全。

参考文献:

第4篇:应急管理报告内容范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生产密切相关的安全、环境与健康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世界上各种类型的组织都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安全、环境与健康方面的表现和形象,并期望以一套系统化的方法来推行其管理活动,以满足法律和自身方针的要求,实现企业的可持

续发展。9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率先开展了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活动。

为消除和减轻石油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危害,保护员工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与国际接轨,并在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上创国际一流的业绩,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表述了建立、实施和保持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必需的要素。

本标准是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保证自身和相关方(客户、承包商、合作者等)实现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目标而制定。本标准是支持而不是取代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现存的健全、可行和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本标准提出了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各直属企业及托管企业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运行应以此为准则,结合自身特点实施。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IS0/CD14690《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和BP公司HSE的管理层指导手册,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苹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翟齐李俊荣李正钰卜淑君闫进贾如伟

辛平朱欣荣牟善军陈建设

目次

前言

1范围……………………………………………………………………………………(1)

2定义……………………………………………………………………………………(1)

2.1要素………………………………………………………………………………(1)

2.2事故………………………………………………………………………………(1)

2.3危害…………………………………………………………………………………(1)

2.险…………………………………………………………………………………(1)

2.5风险评价……………………………………………………………………………(1)

2.6审核………………………………………………………………………………(1)

2.7评审………………………………………………………………………………(1)

2.8资源………………………………………………………………………………(1)

2.9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1)

2.10不符合……………………………………………………………………………(1)

2.11管理者代表………………………………………………………………………(2)

3HSE管理体系要素……………………………………………………………………(2)

3.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3)

3.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3)

3.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8)

3.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8)

3.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9)

3.6运行和维修………………………………………………………………………(10)

3.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10)

3.8检查和监督………………………………………………………………………(12)

3.9事故处理和预防…………………………………………………………………(13)

3.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13)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HS0001.1--200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

Safety,environmentandhealthmanagementsystemOf

ChinaPetrochemicalCorp.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要素

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2.2事故

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事件。

2.3危害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险

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结果的严重性。

2.5风险评价

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对危害分析结果做出判断的过程。

2.6审核

判别管理活动和有关过程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并系统地验证企业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方针和战略目标的过程。

2.7评审

高层管理者对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及其

2.8资源

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技术和方法等。

2.9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

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以下简称HSE)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而构成的整体。

2.10不符合

任何能够直接或间接造成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的事件;违背作业标准、规程、规章的行为;与管理体系要求产生的偏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01-02-08批准2001-03-01实施

2.11管理者代表

由公司或直属企业最高管理者任命,在公司或直属企业内代表最高管理者履行HSE管理职能的人员。

3HSE管理体系要素

HSE管理体系由十项要素构成:

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6.运行和维修

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8.检查和监督

9.事故处理和预防

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这十项要素之间紧密相关,相互渗透,以确保体系的系统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公司应建立遵守国家有关HSE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程序。

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应是现行有效的版本,应将其具体要求传达给公司全体员工和相关方。

企业是公司HSE管理体系实施的主体,经理(局长、厂长)是HSE的最高管理者,按照本标准要求,应设立管理者代表和HSE管理体系的组织机构,组建HSK管理委员会及HSE管理部门,明确责任并落实HSE责任。在开展HSE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编制出简捷明确、通俗适用的HSE管理体系实施程序,重点制定HSE目标、HSE职责、HSE表现、HSE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认真开展各层次的HSE培训。该程序应及时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并正式投入运行,实行年度HSE业绩报告制度,通过审核、评审、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

3.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3.1.1总则

公司在HSE管理上应有明确的承诺和形成文件的方针目标,高层管理者通过提供资源,通过考核和审核,不断改善公司的HSE业绩。

3.1.2领导承诺

公司高层管理者应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和自上而下的承诺,并建立HSE保障体系。公司承诺应以实际行动表明对HSE的重视。

a)各级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是HSE的第一责任人,对HSE应有形成文件的承诺,并确保承诺转变为人、财、物的支持。

b)直属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向公司、本企业员工和社会做出保证,本单位建立的HSE管理程序行之有效。

c)各级管理者应及时收集全体员工、承包商、供应商和其他有关人员的信息反馈,使其积极参与到HSE不断改进的过程中。

3.1.3方针目标

方针目标是公司在HSE管理方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实现良好的HSE业绩的保证。公司的HSE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保护健康;科学管理,持续发展”。HSE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的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创国际一流的HSE业绩”。

公司的方针目标体现了以下原则,下属企业在制定本企业的HSE方针目标时应遵照执行:

a)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应满足HSE管理的各项要求;

b)与公司其他方针保持一致,并具有同等重要性;

c)能够得到各级组织的贯彻和实施;

d)公众易于获得;

e)符合或高于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f)当法律和法规没有相关规定时,可选用公司内部合适的企业标准;

g)尽可能有效地减少公司的业务活动对HSE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h)通过定期审核和评审,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1.4责任

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建立HSE管理体系,组织落实,实现安全、环境、健康一体化管理。

a)各级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自身的HSE表率,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不断强化和奖励正确的HSE行为;

b)各级管理部门应为HSE管理的具体行动提供支持,应定期对HSE管理体系进行审核,编制年度HSE管理报告,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总结取得的进展并规划将采取的措施;

c)各级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建立明确的HSE目标、标准、职责和HSE业绩考核办法,并配置相应的资源;

d)直属企业最高管理者对HSE管理应从设计抓起,认真落实并考核设计部门高层管理者HSE责任。

3.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3.2.1总则

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建立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广泛开展培训.以提高全体员工的HSE意识和专业技能。

建立培训记录,按要求不断完善培训计划,制定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

应有效地控制HSE管理文件,为实施HSE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3.2.2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HSE管理委员会。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建立相应的HSE管理机构,并对其职责和权限做出明确规定。

3.2.3职责

a)公司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HSE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及HSE管理部门的职责,并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HSE管理委员会是公司HSE事务的决策机构,HSE管理部门负责HSE事务的组织与监督。

b)公司和直属企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科研、设计、生产计划、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生产调度、公安消防、设备动力、质量管理、工程建设、供应、销售、财务、人事劳资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工会等相关职能部门的HSE职责,配置必要的资源。各职能部门应按规定编制HSE实施计划书。其主要职责是负责贯彻执行公司HSE管理体系的规定和要求,做好与HSE相关的工作,确保HSE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c)公司应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提出制定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最高管理层其他成员、职能部门、各级管理者直至车间(装置、基层队、站库)负责人、班(组)长、员工等各级人员HSE职责要求。

d)公司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员工应落实HSE职责。公司的每位员工都负有HSE责任,无论身处何地,都应把HSE事务做好。通过审查考核,不断提高公司的HSE业绩。,:

1)定期检查,确保各项职责全面落实。以此为依据,确定部门、个人业绩目标。部门、个人业绩的实现情况应记录存档并反馈。

2)公司及直属企业应建立HSE业绩考核程序,各级管理层在同级部门和下属单位意见反馈的基础上,对照本年度的HSE目标对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管理层其他成员的HSE业绩进行考核,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3.2.4培训

公司对岗位人员应认真选拔,确认其称职程度,进行系统培训,并建立对其技能和能力进行评估的程序。

3.2.5资金

公司应优先安排用于HSE管理方面的资金,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2.6物力

公司和直属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为HSE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检测仪器、防护用品、应急医疗用品、通信器材和交通工具等。

3.2.7文件控制

3.2。7.1范围

——公司概况;

——组织机构与职责;

——HSE方针、目标;

——HSE风险评价记录;

——年度HSE工作计划与年度报告;

——HSE工作考核与奖惩实施办法和考核记录;

——作业实体的HSE实施程序;

——HSE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评审报告;

——应急预案;

——变更审批实施文件;

——政府法律、法规;

——与公司有关的标准、规范;

——培训考核记录;

——新装置开车前审核记录;

——装置停产检修、改造投产前检查记录;

——所有经过批准实施的作业许可证档案材料;

——检查监督报告;。

——关键装置监控要求与检查报告;

——事故的调查和处理报告;

——对承包商、供应商的评估材料;

——各类报表等。

3.2.7.2控制

公司应控制HSE管理文件,以确保:

a)与公司的活动相适应;

b)定期评审,必要时进行修订,前经授权人批准;

c)需要时现行版本随时可得;

d)失效时能及时从颁发处和使用处收回。

3.2.7.3修订

建立文件修订制度,使公司员工、承包商、政府机构等随时获得文件的现行有效版本。

3.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3.3.1总则

风险评价是一个不问断的过程,是所有HSE要素的基础。直属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危害、影响和隐患,并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

3.3.2风险评价

主管领导应直接负责并制定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每隔一定时间或发生重大变更时,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价。风险评价程序见图2。

3.3.2.1明确评价对象、选择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和程序

评价对象确定后,直属企业应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程序,进行风险预评价和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

3.3.2.2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a)直属企业应系统地确定生产经营活动、产品运输及售后服务中危害和影响的全过程。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非常规的工作环境及操作条件。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包括来自: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缺陷;

——设备失效;

——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违反生产操作规程;

——违反安全规程;

——人为因素,包括违反HSE管理体系要求。

4)在敏感地区水域活动作业因物料泄漏导致重大污染的事故。

5)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理。

6)以往活动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

明确评价对象。选择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和程序

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选择相应的判别准则

评价危害和影响

记录重要危害和影响

建立详细目标和量化指标

确定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评价报告

实施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

图2风险评价程序

b)公司应鼓励全员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c)进行评价和风险管理时,应考虑所评价项目的顺序。

3.3.2.3选择相应的判别准则

a)判别准则表述了与公司或设施有关的目标,对危害及其影响的判断可以依据该准则。判别准则来自法律、法规要求、合同规定、公司方针或标准等。

b)在新装置设计或运行期间,直属企业应确定相关活动的判别准则并评价是否符合标准。若达不到运行判别准则要求,则应强化风险削减措施。任何关于修订判别准则的提议或放宽准则要求的建议,都应得到公司高层管理者的批准。

3.3.2.4评价危害和影响

a)在进行风险评价时,考虑对下列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1)人;

2)环境;

3)财产。

b)风险评价:

1)包括活动、产品和服务的影响;

2)强调人与物两方面因素导致的影响和风险;

3)考虑来自与风险区直接有关的人员的意见;

4)由具有资格的、有能力的人员来实施;

5)定期进行。

c)健康与安全的风险和影响评价应考虑到: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与撞击;

3)溺水、窒息与触电;

4)暴露于粉尘、化学品、物理因素和生物药剂的环境中;

5)人机工程因素;

6)有害物料的泄漏。

3.3.2.5记录重要危害和影响

a)直属企业应将已确定的HSE的显著危害和影响形成文件,说明削减措施。

b)直属企业应记录适用于其活动、产品、服务的HSE方面的法规、要求和规定,以确保与这些要求和规定相符。

3.3.2.6建立详细目标和量化指标

a)直属企业应建立适当、具体的风险评价目标和量化指标。这些目标与量化指标应根据公司的方针目标、风险管理要求、生产及商业的需要而制定.并且是可验证的、现实的和可实现的。

b)作为风险评价的后续工作,直属企业应制定有关HSE关键性的管理活动和任务的量化指标,这些指标在生产活动中应是具体可行的。公司还应定期评审这些指标的连续性和适用性。

3.3.2.7确定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

直属企业应采取措施来削减风险及其影响。风险削减措施应包括预防事故、控制事故、预防急慢性职业病、降低事故长期的和短期的影响等部分。

3.3.2.8风险评价报告

直属企业应定期根据风险评价情况编制出风险评价报告。

3.3.2.9实施选定的风险控制措施

a)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随后的工作要求有可行的管理和现场监督规定,并要求操作人员对其理解和掌握。

b)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根据当地的环境和条件、投资和效益分析、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采取必要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3.3.3环境因素评价

直属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环境因素评价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企业在制定环境目标时,应对重要环境因素加以考虑。

3.3.3.1环境因素的确定范围

a)生产工艺;

b)维修保养

c)检验、分析、检测设施;

d)原材料、半成品的采购;

e)设备更新;

f)产品运输、贮存、使用和服务等;

g)废弃物的处理、贮存、处置和利用。

3.3.3.2环境因素的变更

在下列情况发生变更时应及时更新确定和评价环境因素:

a)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更;

b)生产工艺发生变更;

c)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

3.3.3.3判定重要环境因素的依据

评价重要环境因素需要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

a)有关国家、地方及行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b)环境影响的范围;

c)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

d)环境影响的持续时间;

e)社会和公众的关注程度和环境敏感点。

3.3.3.4环境目标、指标的制定

直属企业应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企业在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资金、运行和经营要求,同时要符合公司的HSE管理方针与目标。

3.3.3.5环境目标、指标的实施方案

直属企业应制定实现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包括有关职能部门在实施环境目标、指标时的职责,实现环境目标、指标的实施方法和时间表。

3.3.4隐患治理

3.3.4.1隐患评估

a)自评:直属企业应实事求是地按照推荐的评估方法对隐患进行评估,评估后的隐患应建立完整、齐全的档案资料,其内容包括:

1)评估报告;

2)评审意见;

3)技术结论;

4)隐患治理方案;

5)整改进度和责任人;

6)资金概预算情况等。

b)复查:直属企业HSE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评结果进行复查,在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后,编制出年度隐患项目治理计划表并列入年度综合计划。其中重大隐患治理项目需经HSE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报公司的HSE管理部门审查并组织实施。

c)公司的HSE管理部门对上报的隐患治理计划进行初步审查,根据隐患治理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对隐患治理计划进行评估,编制出评估报告,提出评估结论。

3.3.4.2隐患治理

直属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对事故隐患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亲自组织隐患治理工作。

3,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3.4.l总则

承包商和供应商及相关方对公司的HSE业绩十分重要,应评估他们的HSE表现,对供应商的产品和售后服务应进行验证,确保其符合公司的HSE管理规定和要求。

3.4.2承包商管理

3.4.2.1资格预审(预认证)

a)制定预认证计划;

b)建立公司认可的承包商名册;

c)保存所有的承包商的资料和文件;

d)检查承包商预认证表格,确认其是否满足公司的HSE验收指标。

3.4.2.2选择承包商

a)检查承包商是否按业主的要求进行HSE培训,验证其员工是否具备从事岗位工作的技能;

b)检查承包商是否具有与业主相符合的HSE管理准则及标准;

c)检查所有的合同是否满足上级有关部门及公司的HSE要求;

d)参加预投标会议和合同签定前的会议;

e)签定合同。

3.4.2.3开工前的准备

a)向承包商介绍与工艺装置(生产过程)有关的概况和危害,并进行人厂前的HSE培训教育;

b)开工前开HSE会议;

c)参加审查开工前有关HSE活动的计划;

d)依据公司的HSE管理要求及标准监督承包商的HSE管理;

e)参加开工前工作会议和审查承包商作业计划。

3.4.2.4作业过程监督

a)审查、记录承包商HSE表现,并将意见反馈给承包商;

b)协调承包商之间的工作;

c)协助承包商进行事故调查或事件调查;

d)保存所有承包商员工的伤病记录;

e)作业全过程检查承包商HSE计划的执行情况;

f)检查承包商对应急预案的理解及执行情况:

3.4.2.5承包商HSE表现评价

a)审查、记录承包商HSE表现并将意见反馈给承包商;

b)督促和鼓励承包商制定自己的HSE改进计划;

c)组织对承包商的HSE体系的审核。

3.4.3供应商管理

a)对为公司和直属企业提品和售后服务的供应商,应制定资格预审、选用和续用标准。

b)要经常识别、管理与采购有关的危害和风险。

3.5装置(设施)设计和建设

3.5。1,总则

新建、改建、扩建装置(设施)时,应按照“三同时”即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采用国际或国家标准,石油、石化行业标准进行设计、采购、安装和试车,确保装置(设施)在运行寿命期间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3.5.2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

响评价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正式进入可行性研究的批复。

3.5.3资质和审核

所有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与控制管理机制及程序应形成文件。项目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应由取得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劳动安全卫生与环境管理人员应参与项目的设计审查与竣工验收。初步设计的安全卫生环保篇应由HSE相关部门会签批复。设计施工图纸应由HSE相关部门审查批准签章,设计人员要具备相应资质。

3.5.4装置(设施)采购与安装

装置(设施)建设中的采购和安装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有关要求,建立文件并保存。

3.5.5阶段风险评估

从装置(设施)设计到试运行的各个阶段,都应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及对环境的影响。

3.5.6试运行

应制定新建、改建或扩建装置(设施)的试运行审查程序,并形成文件。审查内容包括验证装置(设施)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HSE防范措施是否到位;员工培训是否已完毕;规章制度是否建立、健全等,审查过后应形成记录文件。

3.5.7实际偏差

建设(施工)与设计标准发生的偏差必须得到国家主管部门、公司的审核和认可,并建立文件予以保存。

3.6运行和维修

3.6.1,总则

公司应建立运行和维修管理程序,以确保HSE方针、目标的实现。

3.6.2基本要求

a)对所有新安装和改造的设备,应进行开车前、开车后审查,审查情况应记录存档,确认建设(建造)与设计相符,所需的验证试验全部完成并被接受,所有建议(偏差)已有结论并得到指定技术管理部门的批准。

b)满足或优于适用的法规要求。运用明确的操作、维修检验或腐蚀控制体系,保持运行正常和机械完好。

c)设置关键运行参数并定期监测。为保持装置在这些参数范围内运行,员工应清楚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d)编制明确的开车、操作、维修和停车规程,并指定专门的审查批准人员。

e)停车维修和改造的设备再次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检查和试验,并应记录检查结论和实验结果。

f)制定保护系统试验和维修计划,包括临时解除的管理办法,以保持可靠性和可用性。

g)评估、控制因在运行装置上或其附近同时施工、作业所带来的风险。

h)公司应建立关键生产装置监控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i)对重要环境因素应建立并保持控制程序,以确保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和活动在程序规定的条件下运行。

程序的建立应符合下列要求:

——不偏离HSE方针和已制定的环境目标、指标;

——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程序应涉及到企业内部与该环境因素有关的任何部门;

——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并与现行的规章和作业实体HSE实施程序相结合;

——程序要文件化。

j)对于使用达到报废期的设备或装置,应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废弃、修补或恢复再用的计划。

k)要有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更换或改造的设备保持完好运行。

3.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3.7.1,总则

变更管理失控往往会引发事故,应实施严格的变更管理。一旦发生事故时,为确保人身、财产安全,不破坏环境,不损害公司的声誉,应实施应急管理。

变更管理是指对人员、工作过程、工作程序、技术、设施等永久性或暂时性的变化进行有计划的控制。

应急管理是指对生产、储运和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细致地分析和调查研究,识别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制定可靠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3.7.2变更管理

3.7.2.1变更类型

a)工艺、技术变更:如因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引起的技术变更,原料及介质变更,工艺流程及操作条件等重大变更,工艺设备的改进和变更,操作规程的变更等。

b)机械设备及设施变更:及设施变更:如更换与原设备不同的设备和配件,设备材料代用用变更,临时性的电气设备变更等。

c)管理变更:如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变更,人员和机构的变更,HSE管理体系的变更等。

3.7.2.2变更申请

变更的申请按统一的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3.7.2.3变更审批

《变更申请表》填好后,应逐级上报主管部门,由其组织有关人员按变更原因和实际生产的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变更。任何变更都需按管理权限报主管领导审批。

3.7.2.4变更实施.

变更批准后,由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并形成文件。不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的变更都不的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3.7.2.5变更验收

变更实施结束后,应由变更主管部门对变更的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形成文件,并及时将变更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3.7.3应急管理

a)应急管理应实行分级管理,各级组织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系统,制定应急顶案,

b)应急预案的制定:

1)每一个重大危险设施或装置、要害部位和可能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场所部应有相应的现场应急预案;

2)应急预案应由企业生产协调部门组织安全、环保、技术、公安、消防、工业卫生、医疗、设备、物资等相关部门制定;

3)应急预案应考虑各种特殊情况下配备足够的人员和设施(设备、用品)以保证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

4)在制定过程中,应听取来自基层自勺意见。

c)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2)参与事故处置的部门和人员;

3)紧急服务信息,如报警和内外部联络方式等;

4)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工艺处理措施;

5)应急救援及控制措施,包括抢险和救护等;

6)有害物料的潜在危险及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7)人员的撤离及危险区隔离计划;

8)应急培训计划和演练要求等?

d)直属企业及生产厂应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并做如下准备:

1)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周围地区图;

2)工艺流程图,包括消防系统等;

3)应急照明;

4)应急通信系统;

5)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应急预案、需要报告的上级机构一览表、企业有关人员联络的方式、必要的技术和气象资料等;、

6)应急所使用的设备、物资及互救信息等。

e)应急预案的审批和检查。

应急预案制定后,应经HSE管理委员会讨论批准,并报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备案。

l)应急预案一经批准,应急管理部门应确保每一个职工和外部应急服务机构的有关人员熟悉和了解。

2)应急管理部门应对应急预案进行定期的检查,其内容有:在事故期间通信系统是否能正常运行,各种救护设施(用品)是否齐备、有效,撤离步骤是否适宜,事故处置人员能否及时到位等。

f)应急预案的演练、评估与修订:

1)应急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

2)应急管理部门应在演练后,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不足并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应急预案应及时通知到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

3.8检查和监督

3.8。1,总则

公司和直属企业应定期对已建立的HSE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建立定期检查和监督制度,形成文件,以保证方针目标的实现和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3.8.2检查和监督依据

a)国家和公司的通知;

b)公司的文件规定。

3.8.3检查的分类和频次

3.8.3.1检查的分类

a)国家、公司安排及要求进行的指令性检查;

b)常规检查。

常规检查分为日常、定期、专业、不定期四种方式。

3.8.3.2检查的频次

a)国家和公司的指令性检查,应按要求立即进行;

b)公司对直属企业组织的检查,直属企业、生产厂、车间(基层队)的检查按公司的规定进行。

3.8.4不符合纠正

a)当发现不符合时,应按规定进行调查,制定并实施纠正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b)对不符合情况可以通过检查监督、与员工(承包商及相关方)的交流或事故调查来确定。

c)不符合情况发生后,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通知责任单位和相关方;

2)确定导致不符合的原因及可能的结果;

3)制定整改计划和改进方案;

4)根据不符合情况,制定并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预防活动的有效性;

5)修改程序以预防不符合情况的再次发生,并通知有关人员,实施修改后的工作程序;

6)对于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应及时予以纠正,对严重违章部门和有关人员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d)对检查出的重大隐患和问题,公司和直属企业实施《整改通知书》管理。《整改通知书》的内容有:项目、整改要求、责任人和整改期限。整改结果要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到《整改通知书》签发单位。

3.9事故处理和预防

3.9.1总则

公司应建立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管理程序,所制定的管理程序应保证能及时地调查、确认事故(未遂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根据事故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9.2事故报告、调查、处理

事故的分类,事故的等级和损失计算,事故的报告、调查、责任划分、处理等程序应按国家和公司的有关规定执行。

a)事故发生后,按事故等级和分类逐级上报,环境污染事故按国家有关规定上报。

b)对发生的任何事故都应进行调查、分析,查明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在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听取相关方的意见,确保调查结果准确无误。事故结案时,应将事故调查处理的过程及结论报上级部门。

c)事故处理应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广大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

3.9.3事故预防

3.9.3.1制定事故预防措施

根据事故调查所分析的事故原因和责任,应采取如下预防措施:

a)工程技术措施:对设备、设施、工艺、操作等从HSE管理的角度考虑设计、检查和保养等措施,减少和消除不安全因素。

b)教育措施:通过不同形式和途径的安全教育.提高员工预防事故的意识和技能,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

c)管理措施:进一步贯彻实施有关法令、标准、规范,制定或修订、完善操作规程。

3.9.3.2事故信息传递

事故发生后,应采取各种方式迅速传递事故信息,重大事故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阐明事故原因,吸取教训,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3.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3.10.1总则

公司应按适当的时间间隔对HSE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10.2审核

3.10.2.1审核的内容

a)HSE管理体系的要素和活动是否与计划安排相一致.是否被有效实施;

b)在履行HSE方针、实现HSE目标和HSE量化指标过程中,HSE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c)HSE管理体系与有关法规的符合性。

3.10.2.2审核的程序

a)进行审核前的准备;

b)建立审核准则;

c)明确审核重点;

d)确定审核组织和参加审核人员的要求;

e)制定审核方法和步骤;

f)审核记录的管理;

g)审核结果的通报;

h)不符合情况及纠正措施。

3.10.2.3审核的实施

公司HSE管理体系的审核分为:

a)内部审核由直属企业自主组织进行;

b)第三方审核直属企业作为受审方,由取得相应资格的单位进行HSE体系审核。

直属企业一般每年进行一次内部审核,每三年进行一次第三方审核,必要时可适当增加审核次数。

3.10.3评审

3.10.3.1评审的内容

评审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HSE承诺的实现程度;

b)HSE管理体系文件与实际活动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c)方针和目标及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有无改进的必要;

d)针对事故、重复事故和其他单位事故的分析,来改进HSE管理体系;

e)对HSE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高层管理者是否大力支持和提供;

f)关键过程或装置的风险控制情况;版权所有

g)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3.10.3.2评审程序

HSE评审的程序主要有:

a)评审的准备,如制定评审计划、收集有关文件资料等;

b)评审的实施,由最高管理者主持召开评审会议和现场评审两种方式;

c)编制评审报告,其内容主要有评审概况(日期、单位和评审人员等)、评审内容、评审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评审结论、评审后的工作打算和要求等;

d)评审报告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印发给有关单位和人员。

第5篇:应急管理报告内容范文

【关键字】客运铁路;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实践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频率不断上升,距离也不断增加,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不断升高,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十二五"规划新线建设开始实施并投资建设,未来的铁路建设将围绕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为核心,将铁轨所延伸的范围不断扩大,速度不断提升。由此,铁路建设的安全质量将会涉及更广的范围,因而必须提升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铁路建设的安全和质量,为中国铁路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一、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特征

在进行隧道施工过程中,首先,存在围岩性质、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客观的施工风险,即存在无法避免的客观风险。其次,勘察得到的施工客观条件资料有限,加之设计计算理论的不完善问题也会给施工过程带来一些突发性的问题,进而加大了隧道施工中出现偶然性安全风险的概率。另外,由于实验数据具有较大的离散性,勘察报告提供的资料数据范围有限,地下的情况存在较大的不可预知性,这就加剧了施工风险的可变性和突发性。最后,隧道施工对施工场地及其附近的土体影响极大,会对场地附近的建筑物、地下管线或地下管线网和居民的日常出行、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除了施工技术本身的影响外,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影响。因而在施工过程中,在进行安全风险管理时,必须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对隧道施工进行全程监管,从技术方面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进行。

二、软弱围岩隧道危险预防和控制要点

软弱围岩大体指岩质软弱、承载能力弱、节理裂缝发育、结构破碎的围岩,该类工程地质的特征有:岩体破碎松散、土质粘结能力弱、遇水易软化,以及岩体结构面瘫软和容易滑塌等。而且对于大断面的高速铁路来说,隧道开挖跨度较普通铁路的单线和双线隧道更大,高度也更高,这加大了高度铁路的软弱围岩隧道施工难度。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还需要预防变形和坍方,从众多的经验总结中可知,确保安全施工的关键是确切掌握软弱围岩隧道施工的特点,遵守超前预报、超前加固、超前支护、工法选择到位、支护措施到位、快速封闭到位、衬砌封闭到位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根据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总结出预防隧道坍塌的要点如下所示:

(1)工程地质和施工方法方面:软弱不良地质的施工需要严守设计文件,明确施工地质和水文情况,对可预见的风险进行安全管理。在软弱围岩地段或者洞口偏压浅埋地段,可以使用CD法和CRD方法进行开挖,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施工方法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各工序的开展需要遵循"先核查、引排水、短进尺、少扰动、早成环、勤量勘察、快衬砌、工序紧"的策略。(2)支护手段和方法方面:必须选用正确、合适的支护方法,依据"宁强勿弱"的原则,不仅需要严格按照初期支护参数进行施工个,还需要在隧道开挖之后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开挖施工,及时封闭成环,特别对于边墙开挖后钢架必须及时落底接长。(3)现场管理措施方面:现场技术管理人员首先需要熟悉各项施工技术的规范和标准,严把施工质量关,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对于不良地质的施工,如特殊岩土、浅埋软弱隧道施工,需要对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项意见评估,改进施工技术方案,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制定可行的风险防范和突发事故安全应急预案。发生紧急情况时,可按照下图所示的顺序开展应急工作。

三、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技术及其实践分析

3.1技术要点

在确定施工方案时:必须仔细进行地质勘查和水文调查、环境查房工作,对施工场地具有较全面、细致的认知,再进行精确的施工方案设计和巩固,选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而且还需要根据现场洞口的地质地貌和开挖面了解地质的情况,及时掌握地质的情况,必要时对施工方案进行适当修正。使用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地质分析法、超前水平钻孔法、以及物探法和特殊灾害地质预测法等地质勘探技术都可以用于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判断掌子面前方的水文和地质情况,以便根据判断结果进行安全风险预测,预先准备处理措施方案。围岩监控量测:《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 10121--2007)对围岩量测点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即必须准确掌握洞内的水平收敛、拱顶沉降以及洞顶地表沉降的数值和速率等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等级管理报告和信息反馈报告制度。优化设计变更:实时掌握掌子面地质和水文的变化情况,时刻为设计的优化做好基础工作,提供可靠的基本信息,并按照程序进行变更优化的报批手续。

3.2工艺要点

超前支护措施:依照设计方案,把大小棚或者小导管和超前锚杆等方面从质量和安全方面切实做到位。初期支护加固:在软弱围岩中,对围岩的加固作用十分明显的当属径向锚杆和锁脚锚杆或锁脚锚固管。而且在进行围岩注浆和径向锚杆的施工中,不仅要依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还需要对其效果进行监测,不合格的的需要再进行修正。开挖工法和工序间的步距控制:现场的施工进程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工法进行,快速支护封闭,及时进行初支仰拱,而且不得擅自修改。二次衬砌:软弱围岩和不良地质铁路隧道二次衬砌作为主要的承载结构,需要和初期支护一同承担较大的后期围岩变形压力,因而需要在围岩和支护变形大体处于稳定后及时进行后续施工操作。爆破控制:软弱地质隧道的Ⅳ、Ⅴ、Ⅵ级围岩地段和隧道钱买地段的施工开挖,都需要以《爆破安全规程》为基准,选择使用控制爆破法还是非爆破方法。

四、实际案例分析

建设中的某铁路客运专线属于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该铁路全长857Km,投资总额为858亿元,该线路穿越三个省区。该工程建设沿线地质条件复杂,部分地段岩溶发育,桥隧比占权限总长的3/4。我方主持修建的路段全长62.65Km,其中涉及桥梁56座,桥梁全长为8.6Km,隧道共计26座,隧道总长为47.5Km。该段沿线地质变化较大,结构体系分段属于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联合和带影响,线路方向和褶皱轴线方向存在大角度相交的情况。不良地质的主要类型为滑坡,还存有少量危岩落石、顺层和岩溶、煤层瓦斯、高热地,以及可能从内在的溶洞等。就此,依据实际自然和人工条件为基础,在施工地减低隧道重大危险源管理台账,对施工进程进行同步管理,并建立风险监测和现场巡视机制,并及时进行隧道的优化设计工作,防止突发事件造成重大损失。

五、结语

在面对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时,首先需要了解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以便结合特点预见危险源,进行安全风险管理。同时也不能忽视专家治理的重要性,条件允许时建立专家治理体制。并进一步增强隧道施工关于工程保险的结合,适当进行安全预警的演习训练,提升现场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切实保证员工和铁路质量的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夏润禾,徐向叶,基于铁路软弱围岩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与实践[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12-15.

第6篇:应急管理报告内容范文

本标准规定了XX企业(以下简称企业)HSE管理规范和编制企业HSE管理体系实施程序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企业HSE管理工作。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6067—1985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10827—89机动工业车辆安全规范

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DL40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SY5087—93含硫油气田安全钻井法

SY5131—87放射性测井安全防护

SY5225—1994石油与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管理规定

SY5436—1998石油射孔和井壁取心用爆炸物品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规定

SY5445—1999石油机械企业安全生产规定

SY5720—1995司钻安全技术考核规则

SY5726—1995石油测井作业安全规程

SY5727—1995井下作业井场用电安全要求

SY5728—1995滩海石油地震队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SY5737—1995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

SY5747—1995滩海石油建设工程安全规则

SY5845—93油田专用容器安全管理规定

SY5856—93油气田带电作业安全规程

SY5857—93地震勘探爆炸物品安全管理

SY5868—93陆上石油地震队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SY5876—93石油钻井队安全检查规定

SY5920—94原油库运行管理规范

SY5974—94钻井作业安全规程

SY6023—94石油井下作业队安全生产检查规定

SY6037—1997浅海钻井安全规程

SY6043—94钻井设备拆装安全规定

SY6047—94沙漠地震队野外作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SY6048—94电法队野外作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

SY6186—1996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规程

SY6203—1996油气井井喷着火抢险作法

SY6204—1996滩海测井作业安全规程

SY/T6228—1996油气井及修井作业职业安全推荐做法

SY6278—1997天然气净化厂安全规范

SY6309—1997钻井井场照明、设备颜色、联络信号安全规范

SY6320—1997陆上油气田油气集输安全规程

SY6321—1997浅海采油与井下作业安全规程

SY6348—1998地质录井作业安全规程

SY6349—1998地震勘探钻机作业安全规程

SY6350—1998油气田射孔用多级自控安全起爆器安全技术规程

SY6353—1998油气田变电所安全管理规程

SY6355—1998石油天然气生产专用安全标志

SY6433—1999浅海石油作业安全应急计划编制要求

SY6442—2000石油钻井井架分级评定规范

SY6444—2000石油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规定

SY6456—2000含硫天然气集气站安全生产规定

SY6457—2000含硫天然气管道安全规程

SH3024—95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SH3024—95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HGJ21—89化工企业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设计规程

Q/SHS0001.1—200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安全、环境与健康(HSE)管理体系

Q/SHS0001.10—2001管理职能部门HSE实施计划编制指南

《关于转发<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井控规定>的通知》中国石化[1999]油技字16号

《关于印发<企业安全检点和安全检查报告编制要点>的通知》中国石化[1999]安监字18号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中国石化[1999]安字467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环境保护工作条例》中国石化[1999]安字756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环境监测工作条例》中国石化[2000]安环字8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实施细则》中国石化[1999]安字758号

《关于印发<安全承诺制度>(试行)的通知》中国石化[2000]安监字6号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要素

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3.2事故

造成死亡、职业病、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事件。

3.3危害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险

发生特定危害的可能性或发生事件结果的严重性

3.5风险评价

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对危害分析结果做出判断的过程。

3.6审核

判别管理活动和有关过程是否符合计划安排,这些安排是否得到有效实施,系统地验证企业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方针目标的过程。

3.7评审

高层管理者对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正式评审。评审包括有关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方针、法规以及因外部条件改变而提出的新目标。

3.8资源

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所需的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技术等。

3.9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体系

指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以下简称HSE)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做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而构成的整体。

3.10不符合

任何能够直接或间接造成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污染事件;违背作业标准、规程、规章的行为;与管理体系要求产生的偏差。

3.11管理者代表

由最高领导者任命,在企业内代表最高领导者履行HSE管理职能的人员。

3.12业主

合同情况下的接受方,即在一定的区域内签订租约,并按租约要求付款的个人、伙伴、公司或团体

3.12承包商

合同情况下的供方,即由业主或操作者雇佣来完成某些工作或提供服务的个人、部门或合作者。

3.13供应商

合同情况下的供方,即为业主或操作者提供原料、材料、设施、设备等供应的个人、部门或合作者。

4HSE管理体系要素

HSE管理体系由十项要素构成(见图1)。

图1不断改进的HSE管理体系

这十项要素之间紧密相关,相互渗透,以确保体系的系统性、统一性和规范性。

企业应建立并遵守国家有关HSE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程序。

企业是HSE管理体系实施的主体,企业及二级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明确HSE管理者代表和HSE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组建HSE管理委员会和HSE管理部门;明确和落实各级组织和人员的HSE职责。在开展HSE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出简明、适用的《企业HSE管理体系实施程序》。当体系标准和HSE规范没有相关规定时,可选用企业内部合适的企业标准或规章制度。

企业应建立各级组织和人员的HSE目标、HSE表现、HSE职责、HSE业绩的考核奖惩制度。

企业应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HSE培训,将《企业HSE管理体系实施程序》的具体要求传达给全体员工和相关方,企业员工和相关方应贯彻执行。

《企业HSE管理体系实施程序》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并投入运行。企业应通过审核、评审,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提高HSE管理水平。

4.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4.1.1总则

公司在HSE管理上应有明确的承诺和形成文件的方针目标,高层管理者通过提供资源,通过考核和审核,不断改善公司的HSE业绩。

4.1.2领导承诺

4.1.2.1承诺的原则

a)企业及二级单位的最高管理者是HSE的第一责任人,对HSE应有形成文件的承诺,确保承诺转变为人、财、物的支持,并向员工和社会保证,本单位建立的HSE管理程序行之有效。

b)各级管理者通过岗位的HSE表率,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不断强化和奖励正确的HSE行为。

c)各级管理者应确保全体员工、承包商和其他有关人员做到信息反馈及时,积极参与到HSE不断改进的过程中。

4.1.2.2承诺要求

a)企业分为五个管理层次提供HSE承诺。依据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规定和资源条件,按照合法、可行的原则,向社会和员工提供公开、明确的承诺。

b)企业可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总体承诺原则独立向社会和员工提供承诺。各二级单位、三级单位、项目经理部和施工作业队原则上对内提出承诺,当其独立对外组织项目时,经授权可向外提出承诺。

4.1.2.3承诺的内容

a)遵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在所有的业务领域对HSE的态度始终如一;

b)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每位员工对企业的HSE事务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HSE表现是企业奖励和聘用员工和承包商的重要依据;

c)HSE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不发生事故、不损害员工健康、不破坏环境;

d)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清洁生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e)向社会公开我们的HSE表现,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提高企业的HSE管理水平;

f)为保证HSE管理体系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支持。

4.1.2.4承诺的形式

a)企业、二级单位的承诺应在各自的HSE管理文件中以书面形式提出;

b)三级单位、项目部和施工作业队独立对外提供承诺时,其承诺应在HSE管理实施计划书或实施程序中以书面形式提出;

c)各级承诺应由相应的最高管理者签字,报上级HSE管理部门备案。

4.1.3方针目标

4.1.3.1制定HSE方针目标的要求

a)HSE方针目标由企业最高管理者;

b)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应满足HSE管理的各项要求;

c)与企业其它方针保持一致,并具有同等重要性;

d)能够得到各级组织的贯彻和实施;

e)公众易于获得;

f)符合或严于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要求;

g)尽可能有效地减少企业的业务活动对HSE带来的风险和危害;

h)方针目标后,由HSE管理部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分解成具体指标,各职能部门应将方针目标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并定期审核和评审。

4.1.3.2企业HSE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全员动手,综合治理;

改善环境,保护健康;

科学管理,持续发展。

4.1.3.3HSE目标

a)通过对员工进行HSE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促进员工的HSE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和专业技能;

b)最大限度地查出隐患,使事故发生率逐年降低;杜绝重大、特大事故;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确保员工的健康与安全;

c)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将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杜绝重大、特大污染事故;

d)通过HSE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努力实现或实现无事故、无污染、无人身伤害,在HSE管理上成为国际一流的企业。

4.1.3.4企业HSE管理原则

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

4.1.4责任

a)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作为HSE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建立HSE管理体系,实施安全、环境与健康一体化管理;

b)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应通过岗位的HSE表率,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不断强化和奖励正确的HSE行为;

c)企业的各级职能部门应为HSE的管理活动的提供具体的行动支持,并定期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不断完善管理体系。

d)企业的各级职能部门应定期编制年度HSE管理报告,总结取得的进展并规划将采取的措施;

e)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建立明确的HSE目标、职责和HSE业绩考核办法,并配置相应的资源。

f)企业的HSE管理工作应从设计抓起,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设计部门高层管理者和专业设计人员的HSE职责,并建立设计审查保障体系。

g)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重视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工作,保证资金技术投入。

h)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致力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组织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清洁产品,保护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4.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4.2.1总则

a)企业应建立组织机构并明确职责,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

b)企业应制定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广泛开展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意识和技能;

c)企业应有效地控制HSE管理文件,为实施HSE管理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4.2.2组织机构版权所有

第7篇:应急管理报告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预警机制;构建策略

一、相关概述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知识化、信息化趋势日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环境有了较大变动,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风险因素日益增多。同时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持续深刻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协调性的不断增强,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风险是指对未来发展结果的不确定性、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未来所发生的损失的概率以及大小的不确定性。尽管当前学术界对于风险尚没有形成统一结论,但是总体来讲,风险的完整性定义主要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特征:一是风险是对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其相应的发展结果的不确定性。例如,风险事件、风险结果、风险因素等。二是风险跟发展机遇的辩证关系。大的风险常常也意味着大的发展机会,风险越大,相应的发展机会也就越大,在此基础上可能为企业所创造的利润也就越大。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来讲,预警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微观经济领域,就是将信息检测过程中所获取到的风险信息、实际检测结果跟相关的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判断企业风险偏离正常轨道的偏离值,并根据结果分级发出预警信息。对于风险预警管理来讲,包含了风险分析、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的评价等相关环节。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风险管理预警就是根据系统外的整体环境以及自身内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依靠对企业风险因素或者风险事件的实时监控,对相关的风险信息进行科学评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不确定事件进行及时的报警和预测。

二、中小企业建立完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中小企业建立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讲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首先,具有警示作用。中小企业建立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可以对前期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例如,公共关系、生产、战略、财务、市场营销、人力、组织等方面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和比较判断,以此明确企业发生风险的根源,有效提醒企业管理者采取果断的针对性措施加以预警应对,切实发挥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警示性作用。其次,具有控制作用。对于中小企业日常管理来讲,强化企业管理,有效掌握关键环节是其工作重心。建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就是将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切实控制风险的广度以及深度、科学进行事后的风险处理作为管理的重心。正是基于此,中小企业管理者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营环境中,及时对相关的风险因素进行收集整理以及分析,将检测结果跟标准数据进行对比,找出企业风险管理中风险的偏离程度,依靠结果分析来对风险偏离情况进行纠正,在此基础上确保企业管理者对于整个生产经营环节的有效控制,为中小企业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再次,具有免疫作用。对于企业来讲,风险管理是其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对于强化企业科学化管理,有效规避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需求更为迫切,有必要进一步借助于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强化自身风险管理水平,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营运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预警方面经验不足,许多风险管理以及风险导向管理理论尚没有完全普及。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中主要重视运营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相关的传统风险因素,对于法律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非传统风险关注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对于风险管理的流程。例如,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风险应对以及风险监控等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认知水平。传统风险预警模式关注重点放在减少企业重大风险带来的损失以及强化企业对自身各个项目的监管等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在风险管理预警中缺少对管理重点的有效认知。总的来讲,中小企业实施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具有较大的现实需求,企业在提升自身风险管理科学化水平方面具有较强烈的需求和意愿,并做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是由于风险管理理念和认知的缺位,企业风险管理以及预警的模式仍旧是停留在原有的项目风险管理,仍旧没有形成全面、完整的能够涵盖企业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战略地位以及其重要性缺少足够的重视。其次是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和机构不健全,难以跟上企业管理需求。再次是企业风险管理系统不能够跟企业的经营系统有效结合,造成企业管理上存在漏洞。最后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没有建立,缺少浓厚的风险管理氛围,风险管控理念难以在企业管理层及职工中普及开来。

四、中小企业建立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分析

现代风险管理预警模式的实施需要包含两个要素,一是风险管理预警模式改进的内容。二是风险管理预警模式改进的步骤,这样就可以有效提升风险预警的整个管理过程。针对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及风险管理水平的测量评估,中小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有效结合风险管理成熟度理论,诊断并发现单位风险管理的问题和差距,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熟度理论可以认为是企业如何通过成熟度模型来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过程的相关框架。风险管理成熟度模型最初只是应用在风险导向管理的执行阶段,后来随着成熟度模型的不断成熟,逐步在风险导向预警制度建设、过程监管以及人员培养等各个方面强化了运用,实现了风险导向预警管理所能达到的管理要求。在进行风险导向预警管理时,应当围绕单位日常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环节,将开发和计量相关的分析模型作为主要手段,同时还应当明确现代风险导向预警管理模式在实际运用中的主要障碍不是技术手段问题,而是相应的企业经济关系及管理机制、管理组织问题。因此,要实现现代风险导向预警管理模式的有效运用,还应当将预警管理过程放置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之下,得到相关政府机构的政策支持;同时合理设置相关的风险管理部门或者机构来合理确定和明确风险管理责任机制,确定明晰的风险报告线,进一步提升和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并将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及全体职工的风险管理参与水平都纳入到风险预警管理的实施范围之中。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预警管理模式,要能够具体描述包括全面风险预警管理内容的相应职位和职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级别清晰明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总目标及分目标明晰;已经确立了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承受度以及风险偏好等;管理者能够全面识别企业项目层次及其他相关流程业务中的风险因素;有效识别企业层面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日常的管理决策时会充分考虑相应的风险管理因素;实现经营风险的合理组合;企业在进行项目设计及管理时能够通过合同等手段来跟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企业风险;企业明确了在发生重大经营风险时紧急应对方法;企业明确了在项目层次以及企业管理层次中发生企业风险事件时的明确责任人;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相应的经营风险应对过程和方法可以在项目结束之后得到完整、全面的整理以及积累,为日后管理提供经验支持;企业能够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评估,有效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五、中小企业建立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方法分析

第一,建立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准确确定风险产生的主要来源。对于中小企业来讲,风险主要来自于筹资、投资、资金收付以及资金运作等。因此,要确定这些经济活动的风险性大小,对内部经营活动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在进行评估时依据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形势,把握宏观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响。并对企业的投资人以及合伙人进行评估,及时了解和把握对方的经营风格、管理理念以及社会认可度等相关信息。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以及信用等级的高低,评估其偿债能力,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准确预测。查找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来源,这里面既有内部来源,也有外部来源。例如,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动所引发的风险,企业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协调所引发的风险等,这些都有可能引发中小企业经营风险。

第二,及时构建企业危机预警的相关指标体系。在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相关预警指标体系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科学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糊处理相关指标,合理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出风险的评估值,依据风险的大小和相关标准,及时预警信息。在确定风险指标时,可以围绕企业盈利能力、企业偿债能力等进行指标设计。利用现金流量法来进行风险表示。例如,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等,计算中小企业的债务保障率、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以及现金利息保障倍数等。

第三,及时启动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有效规避风险。在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之后,就需要及时启动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这主要包括早期预防措施、应急处理措施等。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一旦出现相关的风险警报,就需要及时依据预警信息的类型、信息的性质以及风险的大小等选择合理科学的风险管理应对措施,管理这也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切合实际的风险控制方案。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风险控制策略:首先是风险回避法,这一方法是在企业进行风险决策时,尽量地选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比较小的投资方案,并且在方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不利情况及时进行终止和调整。其次是降低风险法,它是指企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强化管理,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再次是风险分散法,企业可以依靠横向或者纵向的生产经营联合、联营等方式实现多样化战略经营,以此来有效降低风险。最后是转移风险法,企业可以通过期货交易、购买保险或者是签订转包合同等手段来将相关的生产经营风险来转移给他人,以此来实现风险的规避。上述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方式,中小企业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做好风险预警工作,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科学进行风险管理,保障企业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

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预警机制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夯实风险管理预警的制度基础。企业的风险管理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制定完善的风险管控制度,并严格执行。企业管理层需要结合自身生产管理特点,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的操作流程和制度,确定各个管理岗位的具体责任,使得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责任都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有效避免各种经营风险,为中小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许育媛.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手段进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J].现代会计,2008(05).

[2] 陈雪飞.谈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J].商场现代化,2007(29).

第8篇:应急管理报告内容范文

各种网络安全事故频发使得各个组织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同时各种专门提供网络安全服务的企业也应运而生。然而,目前大多安全服务都是以主机的安全评估、系统加固、应急响应、应用安全防护、管理层面的安全策略体系制订、应用安全防护、安全产品集成等为主,对于网络架构的安全评估却很少。综观近几年来互连网上不断出现的病毒蠕虫感染等安全事件,不少是由于对网络架构安全的忽视导致了大范围的传播和影响。2003年的27号文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的文件》下发后,对信息系统安全域划分、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障等需求愈来愈迫切,而做好安全域划分的关键就是对网络架构安全的正确分析。

信息系统的网络架构安全分析是通过对整个组织的网络体系进行深入调研,以国际安全标准和技术框架为指导,全面地对网络架构、网络边界、网络协议、网络流量、网络QoS、网络建设的规范性、网络设备安全、网络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网络架构分析

网络架构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IATF技术框架分析网络设计是否层次分明,是否采用了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等划分原则的网络架构(划分不规范不利于网络优化和调整); 网络边界是否清晰,是否符合IATF的网络基础设施、边界/外部连接、计算环境、支撑基础设施的深度防御原则(边界不清晰不便于安全控制)。应考虑的安全点主要有:

1. 网络架构设计应符合层次分明、分级管理、统一规划的原则,应便于以后网络整体规划和改造。

2. 根据组织实际情况进行区间划分,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各区域之间结构必须使网络应有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3. 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所涉及信息等级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

4. 网络规划应考虑把核心网络设备的处理任务分散到边缘设备,使其能将主要的处理能力放在对数据的转发或处理上。

5. 实体的访问权限通常与其真实身份相关,身份不同,工作的内容、性质、所在的部门就不同,因此所应关注的网络操作也不同,授予的权限也就不同。

6. 网络前期建设方案、网络拓扑结构图应和实际的网络结构一致; 所有网络设备(包括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IDS以及其他网络设备)应由组织统一规划部署,并应符合实际需求。

7. 应充分考虑Internet接入的问题,防止出现多Internet接入点,同时限制接入用户的访问数量。

8. 备份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广域网设备、局域网设备、广域网链路、局域网链路采用物理上的备份和采取冗余协议,防止出现单点故障。

网络边界分析

边界保护不仅存在于组织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同一组织内部网络中,特别是不同级别的子网之间边界。有效的边界防护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网络访问控制、入侵防范、网关防病毒、信息过滤、网络隔离部件、边界完整性检查,以及对于远程用户的标识与鉴别/访问控制。边界划分还应考虑关键业务系统和非关键业务系统之间是否进行了分离,分离后各业务区域之间的逻辑控制是否合理,业务系统之间的交叠不但影响网络的性能还会给网络带来安全上的隐患。应考虑的安全点主要有:

1. 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之间及它们内部各VLAN或区域之间边界划分是否合理; 在网络节点(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互连互通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严格控制; 验证设备当前配置的有效策略是否符合组织确定的安全策略。

2. 内网中的安全区域划分和访问控制要合理,各VLAN之间的访问控制要严格,不严格就会越权访问。

3. 可检查网络系统现有的身份鉴别、路由器的访问控制、防火墙的访问控制、NAT等策略配置的安全性; 防止非法数据的流入; 对内防止敏感数据(或重要网段数据)的流出。

4. 防火墙是否划分DMZ区域; 是否配置登录配置的安全参数。例如: 最大鉴别失败次数、最大审计存储容量等数据。

5. 网络隔离部件上的访问通道应该遵循“默认全部关闭,按需求开通的原则”; 拒绝访问除明确许可以外的任何一种服务,也就是拒绝一切未经特许的服务。

6. 实现基于源和目的的IP地址、源和目的端口号、传输层协议的出入接口的访问控制。对外服务采用用户名、IP、MAC 等绑定,并限制变换的MAC地址数量,用以防止会话劫持、中间人攻击。

7. 对于应用层过滤,应设置禁止访问 Java Applet、ActiveX等以降低威胁。

8. 采用业界先进的安全技术对关键业务系统和非关键业务系统进行逻辑隔离,保证各个业务系统间的安全性和高效性,例如: 采用MPLS-VPN对各业务系统间逻辑进行划分并进行互访控制。

9. 必要时对网络系统进行物理隔离; 实现VPN传输系统; 对重要网络和服务器实施动态口令认证; 进行安全域的划分,针对不同的区域的重要程度,有重点、分期进行安全防护,逐步从核心网络向网络边缘延伸。例如,网络可以分成三个区域: 信任域、非信任域和隔离区域。信任域和隔离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对于非信任域,可根据不同业务系统的重要程度进行重点保护。

10. 整体网络系统统一策略、统一升级、统一控制。

网络协议分析

深入分析组织整个网络系统的协议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协议设计混乱、不规范的情况,是否采用安全协议,协议的区域之间是否采用安全防护措施。协议是网络系统运行的神经,协议规划不合理就会影响整个网络系统的运行效率,甚至带来高度隐患和风险。应考虑的安全点主要有:

1. 路由协议、路由相关的协议及交换协议应以安全的、对网络规划和设计方便为原则,应充分考虑局域网络的规划、建设、扩充、性能、故障排除、安全隐患、被攻击可能性,并应启用加密和验证功能。

2. 应合理设计网络路由协议和路由策略,保证网络的连通性、可达性,以及网络业务流向分布的均衡性。

3. 启用动态路由协议的认证功能,并设置具有一定强度的密钥,相互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路由器必须具有相同的密钥。默认的认证密码是明文传输的,建议启用加密认证。

4. 对使用动态路由协议的路由设备设置稳定的逻辑地址,如Loopback地址,以减少路由振荡的可能性。

5. 应禁止路由器上 IP 直接广播、ICMP重定向、Loopback数据包和多目地址数据包,保证网络路径的正确性,防止IP源地址欺骗。如禁止非公有地址、组播地址、全网络地址和自己内部的网络地址访问内部网络,同时禁止非内部网络中的地址访问外部网络。

6. 重要网段应采取IP地址与MAC地址绑定措施,防止ARP欺骗。

7. 如果不需要ARP(ARP Proxy)服务则禁止它。

8. 应限制 SYN 包流量带宽,控制 ICMP、TCP、UDP 的连接数。

9. ICMP协议的安全配置。对于流入的ICMP数据包,只允许Echo Reply、Destination Unreachable、Time Out及其他需要的类型。对于流出的ICMP数据包,只允许Echo及其他必需的类型。

10. SNMP协议的Community String字串长度应大于12位,并由数字、大小写字母和特殊字符共同组成。

11. 禁用HTTP服务,不允许通过HTTP方式访问路由器。如果不得不启用HTTP访问方式,则需要对其进行安全配置。

12. 对于交换机,应防止VLAN穿越攻击。例如,所有连接用户终端的接口都应从VLAN1中排除,将Trunk接口划分到一个单独的VLAN中; 为防止STP攻击,对用户侧端口,禁止发送BPDU; 为防止VTP攻击,应设置口令认证,口令强度应大于12位,并由数字、大小写字母和特殊字符共同组成;尽量将交换机VTP设置为透明(Transparent)模式。

13.采用安全性较高的网络管理协议,如SNMP v3、RMON v2。

网络流量分析

流量分析系统主要从带宽的网络流量分析、网络协议流量分析、基于网段的业务流量分析、网络异常流量分析、应用服务异常流量分析等五个方面对网络系统进行综合流量分析。应考虑的安全点主要有:

1. 带宽的网络流量分析。复杂的网络系统中不同的应用需占用不同的带宽,重要的应用是否得到了最佳的带宽?所占比例是多少?队列设置和网络优化是否生效?通过基于带宽的网络流量分析会使其更加明确。采用监控网络链路流量负载的工具软件,通过SNMP协议从设备得到设备的流量信息,并将流量负载以包含PNG格式的图形的HTML文档方式显示给用户,以非常直观的形式显示流量负载。

2. 网络协议流量分析。对网络流量进行协议划分,针对不同的协议进行流量监控和分析,如果某一个协议在一个时间段内出现超常流量暴涨,就有可能是攻击流量或有蠕虫病毒出现。例如: Cisco NetFlow V5可以根据不同的协议对网络流量进行划分,对不同协议流量进行分别汇总。

3. 基于网段的业务流量分析。流量分析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VLAN来进行网络流量监控,大多数组织都是基于不同的业务系统通过VLAN来进行逻辑隔离的,所以可以通过流量分析系统针对不同的VLAN 来对不同的业务系统的业务流量进行监控。例如: Cisco NetFlow V5可以针对不同的VLAN进行流量监控。

4. 网络异常流量分析。异常流量分析系统支持异常流量发现和报警,能够通过对一个时间窗内历史数据的自动学习,获取包括总体网络流量水平、流量波动、流量跳变等在内的多种网络流量测度,并自动建立当前流量的置信度区间作为流量异常监测的基础。通过积极主动鉴定和防止针对网络的安全威胁,保证了服务水平协议(SLA)并且改进顾客服务, 从而为组织节约成本。

抗击异常流量系统必须完备,网络系统数据流比较大,而且复杂,如果抗异常流量系统不完备,当网络流量异常时或遭大规模DDOS攻击时,就很难有应对措施。

5. 应用服务异常流量分析。当应用层出现异常流量时,通过IDS&IPS的协议分析、协议识别技术可以对应用层进行深层的流量分析,并通过IPS的安全防护技术进行反击。

网络QoS

合理的QoS配置会增加网络的可用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应对网络系统的带宽、时延、时延抖动和分组丢失率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进行QoS配置来优化网络系统。应考虑的安全点主要有:

1. 采用RSVP协议。RSVP使IP网络为应用提供所要求的端到端的QoS保证。

2. 采用路由汇聚。路由器把QoS需求相近的业务流看成一个大类进行汇聚,减少流量交叠,保证QoS。

3. 采用MPLSVPN技术。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将灵活的3层IP选路和高速的2层交换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弥补了传统IP网络的许多缺陷。

4. 采用队列技术和流量工程。队列技术主要有队列管理机制、队列调度机制、CAR和流量工程。

5. QoS路由。QoS路由的主要目标是为接入的业务选择满足其服务质量要求的传输路径,同时保证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路由选择。

6. 应保证正常应用的连通性。保证网络和应用系统的性能不因网络设备上的策略配置而有明显下降,特别是一些重要应用系统。

7. 通过对不同服务类型数据流的带宽管理,保证正常服务有充足的带宽,有效抵御各种拒绝服务类型的攻击。

网络的规范性

应考虑的安全点主要有:

1. IP地址规划是否合理,IP地址规划是否连续,在不同的业务系统采用不同的网段,便于以后网络IP调整。

2. 网络设备命名是否规范,是否有统一的命名原则,并且很容易区分各个设备的。

3. 应合理设计网络地址,应充分考虑地址的连续性管理以及业务流量分布的均衡性。

4. 网络系统建设是否规范,包括机房、线缆、配电等物理安全方面,是否采用标准材料和进行规范设计,设备和线缆是否贴有标签。

5. 网络设备名称应具有合理的命名体系和名称标识,便于网管人员迅速准确识别,所有网络端口应进行充分描述和标记。

6. 应对所有网络设备进行资产登记,登记记录上应该标明硬件型号、厂家、操作系统版本、已安装的补丁程序号、安装和升级的时间等内容。

7. 所有网络设备旁都必须以清晰可见的形式张贴类似声明: “严格禁止未经授权使用此网络设备。

8. 应制定网络设备用户账号的管理制度,对各个网络设备上拥有用户账号的人员、权限以及账号的认证和管理方式做出明确规定。对于重要网络设备应使用Radius或者TACACS+的方式实现对用户的集中管理。

网络设备安全

对设备本身安全进行配置,并建设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 使用访问控制、身份验证配置; 关闭不必要的端口、服务、协议; 用户名口令安全、权限控制、验证; 部署安全产品等。应考虑的安全点主要有:

1. 安全配置是否合理,路由、交换、防火、IDS等网络设备及网络安全产品的不必要的服务、端口、协议是否关闭,网络设备的安全漏洞及其脆弱的安全配置方面的优化,如路由器的安全漏洞、访问控制设置不严密、数据传输未加密、网络边界未完全隔离等。

2. 在网络建设完成、测试通过、投入使用前,应删除测试用户和口令,最小化合法用户的权限,最优化系统配置。

3. 在接入层交换机中,对于不需要用来进行第三层连接的端口,通过设置使其属于相应的 VLAN,应将所有空闲交换机端口设置为 Disable,防止空闲的交换机端口被非法使用。

4. 应尽量保持防火墙规则的清晰与简洁,并遵循“默认拒绝,特殊规则靠前,普通规则靠后,规则不重复”的原则,通过调整规则的次序进行优化。

5. 应为不同的用户建立相应的账号,根据对网络设备安装、配置、升级和管理的需要为用户设置相应的级别,并对各个级别用户能够使用的命令进行限制,严格遵循“不同权限的人执行不同等级的命令集”。同时对网络设备中所有用户账号进行登记备案

6. 应制订网络设备用户账号口令的管理策略,对口令的选取、组成、长度、保存、修改周期以及存储做出规定。

7. 使用强口令认证,对于不宜定期更新的口令,如SNMP字串、VTP认证密码、动态路由协议认证口令等,其口令强度应大于12位,并由数字、大小写字母和特殊字符共同组成。

8. 设置网络登录连接超时,例如,超过60秒无操作应自动退出。

9. 采用带加密保护的远程访问方式,如用SSH代替Telnet。

10. 严格禁止非本系统管理人员直接进入网络设备进行操作,若在特殊情况下(如系统维修、升级等)需要外部人员(主要是指厂家技术工程师、非本系统技术工程师、安全管理员等)进入网络设备进行操作时,必须由本系统管理员登录,并对操作全过程进行记录备案。

11. 对设备进行安全配置和变更管理,并且对设备配置和变更的每一步更改,都必须进行详细的记录备案。

12. 安全存放路由器的配置文件,保护配置文件的备份和不被非法获取。

13. 应立即更改相关网络设备默认的配置和策略。

14. 应充分考虑网络建设时对原有网络的影响,并制定详细的应急计划,避免因网络建设出现意外情况造成原有网络的瘫痪。

15. 关键业务数据在传输时应采用加密手段,以防止被监听或数据泄漏。

16. 对网络设备本身的扩展性、性能和功能、网络负载、网络延迟、网络背板等方面应充分考虑。设备功能的有效性与部署、配置及管理密切相关,倘若功能具备却没有正确配置及管理,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7. 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安全评估、安全防护、入侵检测、应急恢复四部分内容,要对其流程完备性进行深入分析。

18. 安全防护体系是否坚固,要分析整个网络系统中是否部署了防火墙及VPN系统、抗拒绝服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IDS&IPS系统、流量负载均衡系统部署、防病毒网关、网络层验证系统、动态口令认证系统,各个安全系统之间的集成是否合理。

19. 应安全存放防火墙的配置文件,专人保管,保护配置文件不被非法获取。

20. 及时检查入侵检测系统厂商的规则库升级信息,离线下载或使用厂商提供的定期升级包对规则库进行升级。具体包括:

查看硬件和软件系统的运行情况是否正常、稳定;

查看OS版本和补丁是否最新;

OS是否存在已知的系统漏洞或者其他安全缺陷。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和监控系统是整个网络安全防护手段中的重要部分,网络管理应该遵循SDLC(生命周期)的原则,从网络架构前期规划、网络架构开发建设到网络架构运行维护、网络架构系统废弃都应全面考虑安全问题,这样才能够全面分析网络系统存在的风险。应考虑的安全点主要有:

1. 网络设备网管软件的部署和网络安全网管软件的部署; 部署监控软件对内部网络的状态、网络行为和通信内容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既包括对网络内部的计算机违规操作、恶意攻击行为、恶意代码传播等现象进行有效地发现和阻断,又包括对网络进行的安全漏洞评估。

2. 确认网络安全技术人员是否定期通过强加密通道进行远程登录监控网络状况。

3. 应尽可能加强网络设备的安全管理方式,例如应使用SSH代替Telnet,使用HTTPS代替HTTP,并且限定远程登录的超时时间、远程管理的用户数量、远程管理的终端IP地址,同时进行严格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权限的授予,并在配置完后,立刻关闭此类远程连接; 应尽可能避免使用SNMP协议进行管理。如果的确需要,应使用V3版本替代V1、V2版本,并启用MD5等验证功能。进行远程管理时,应设置控制口和远程登录口的超时时间,让控制口和远程登录口在空闲一定时间后自动断开。

4. 及时监视、收集网络以及安全设备生产厂商公布的软件以及补丁更新,要求下载补丁程序的站点必须是相应的官方站点,并对更新软件或补丁进行评测,在获得信息安全工作组的批准下,对生产环境实施软件更新或者补丁安装。

5. 应立即提醒信息安全工作组任何可能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漏洞,并及时评测对漏洞采取的对策,在获得信息安全工作组的批准的情况下,对生产环境实施评测过的对策,并将整个过程记录备案。

6. 应充分考虑设备认证、用户认证等认证机制,以便在网络建设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7. 应定期提交安全事件和相关问题的管理报告,以备管理层检查,以及方便安全策略、预警信息的顺利下发。检测和告警信息的及时上报,保证响应流程的快速、准确而有效。

8. 系统开发建设人员在网络建设时应严格按照网络规划中的设计进行实施,需要变更部分,应在专业人士的配合下,经过严格的变更设计方案论证方可进行。

9. 网络建设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实施计划进行,并对每一步实施,都进行详细记录,最终形成实施报告。

10. 网络建设完成投入使用前,应对所有组件包括设备、服务或应用进行连通性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并做详细记录,最终形成测试报告。测试机构应由专业的信息安全测试机构或第三方安全咨询机构进行。

11. 应对日常运维、监控、配置管理和变更管理在职责上进行分离,由不同的人员负责。

12. 应制订网络设备日志的管理制定,对于日志功能的启用、日志记录的内容、日志的管理形式、日志的审查分析做明确的规定。对于重要网络设备,应建立集中的日志管理服务器,实现对重要网络设备日志的统一管理,以利于对网络设备日志的审查分析。

13. 应保证各设备的系统日志处于运行状态,每两周对日志做一次全面的分析,对登录的用户、登录时间、所做的配置和操作做检查,在发现有异常的现象时应及时向信息安全工作组报告。

14. 对防火墙管理必须经过安全认证,所有的认证过程都应记录。认证机制应综合使用多种认证方式,如密码认证、令牌认证、会话认证、特定IP地址认证等。

15. 应设置可以管理防火墙的IP范围,对登录防火墙管理界面的权限进行严格限制。

16. 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联动的情况下,最好是手工方式启用联动策略,以避免因入侵检测系统误报造成正常访问被阻断。

17. 部署安全日志审计系统。安全日志审计是指对网络系统中的网络设备、网络流量、运行状况等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通过这些记录来检查、发现系统或用户行为中的入侵或异常。目前的审计系统可以实现安全审计数据的输入、查询、统计等功能。

18. 安全审计内容包括操作系统的审计、应用系统的审计、设备审计、网络应用的审计等。操作系统的审计、应用系统的审计以及网络应用的审计等内容本文不再赘述。在此仅介绍网络设备中路由器的审计内容:操作系统软件版本、路由器负载、登录密码有无遗漏,enable 密码、telnet 地址限制、HTTP安全限制、SNMP有无安全隐患; 是否关闭无用服务; 必要的端口设置、Cisco发现协议(CDP协议); 是否已修改了缺省旗标(BANNER)、日志是否开启、是否符合设置RPF的条件、设置防SYN攻击、使用CAR(Control Access Rate)限制ICMP包流量; 设置SYN数据包流量控制(非核心节点)。

19. 通过检查性审计和攻击性审计两种方式分别对网络系统进行全面审计。

20. 应对网络设备物理端口、CPU、内存等硬件方面的性能和功能进行监控和管理。

系统维护中心批准后,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提出接入需求和方案,向信息安全工作组提交接入申请;

由申请人进行非上线实施测试,并配置其安全策略;

第9篇:应急管理报告内容范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重要的合作金融组织形式。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行业,更应注意加强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内部控制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因此,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方面的改进策略是十分重要的。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风险防范以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内控管理水平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针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还比较薄弱的现象,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内部控制的一些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是组织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管理的有效性、资产的安全性,以及会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同时为鼓励遵守既定的管理政策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于有效地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有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属于一种自律行为,它可以实现对各职能部门及其相关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的制约,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部门以及人员、不同的操作环节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和促进,由相关控制要素依据特定的控制目的而共同组成。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良好的内部控制对于农村信用社实现既定的目标以及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建立并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是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加强内控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内控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与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企业制度以及风险防范等要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依然不够完善。其中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基础较薄弱

第一,基础设施较薄弱。首先,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而且机构多分布在农村,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比,条件要差很多。而且有一些机构分布在山区,交通比较落后,通讯设施也不够先进,因此,为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建设增加了很多的困难,内部控制的成本也较高。其次,农村信用社管理基础较薄弱。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方面的经验较少,在市场分析技术、信息采集处理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性储备也较缺乏,难以有效的对市场前景以及风险作出预测、判断。此外,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电子化建设也比较滞后。虽然有部分银行已经实现了储蓄以及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但是却没有实现网络化和系统化,依然停留在单机操作方面。基础设施方面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

第二,人员素质不高,人事管理较混乱。首先表现在部分干部缺乏主人翁意识,责任心不强,没有认识到自己所肩负责任的重要性,在人事派遣中并非是任人唯贤,而经常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其次,人员的学历要求与其它商业银行相比普遍偏低,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缺乏识别风险以及主动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导致风险发生的几率比其它银行也要相对高出一些。此外,内部工作人员的法制意识不高,为谋一己之利,无视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加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风险。

第三,内部控制的文化缺失。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思想不明确、内部控制内容也不是十分清楚的问题。多数基层机构经常把内部控制理解为单一的业务制度建设,没有将其贯穿到信用社各项业务活动以及风险控制之中,为内部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多,导致内部控制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农村信用社现行的内控制度还不能涵盖所有业务以及每个管理过程和操作环节。首先体现在信用社的内控制度依然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而且存在制度空缺的现象,农村信用社正常经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规章制度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盲点,出现风险损失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其次,有些制度的订立属于应急措施,仅仅是为了解决短期的需求;各种制度之间的衔接性也不是很强,整体性较差,相互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第三,虽然制定制度进行约束,但是由于制度设计的漏洞较多,许多制度的设计都是从方便自己的工作出发,缺乏方便客户以及风险防范方面的考虑,因此,不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第四,存在有章不循的现象。原本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自身就存在一些漏洞,在实际工作中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再加上领导将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独断专行、,因此,增加了信用社的经营风险。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信息管理系统较滞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已成为一种趋势。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传递效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滞后。我国农村信用社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主要还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的会计信息系统,面向管理层的信息系统建设还很落后,因此,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管理人员难以有效的对信息作出精确的分析和判断,不能及时的发现风险、化解风险。此外,一些信用社的分支机构为了显示自己的业绩而随意的修改财务报表,作假帐以及违规操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能力较差

第一,执行能力不强。操作层人员的制度观念淡薄,有章不循,导致一些内控制度只是流于形式,根本落实不到位。比如贷款“三查”制度就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中。基本的会计出纳制度不能彻底的执行会计准则,账务总分不符,出现白条抵库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缺乏风险监控意识而导致的。重业务轻管理,重发展轻内控,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够。

第二,监督力度不够。信用社各个职能部门上下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工作指导也只是针对本部门进行,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监督。对于内控监督的深度以及频率也不够。对于操作的合规性监督多,忽视合法性、风险性以及效益型的监督检查;对于一般员工的监督较多,没有重视对决策、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往往在事后进行监督检查,缺乏对事前、事中的预测和监督。

第三,约束力度不够。信用社没有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处罚制度,对于违章操作的事故责任追究不厌,查处力度也不够。对问题的处理存在失之过宽,失之过软,因而导致信用社内控制度的约束力差。

三、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缺乏产权约束机制

农村信用社由于缺失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所有权人,因而致使其经营管理缺少来自于财产所有者的监督。此外,对于“剩余索取权”也不是很清晰,没有人真正关心农村信用社是亏还是赚。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很多的信用社经营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就是自己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缺乏一定的约束。即使有一些外部的监督,也因为农村信用社内部机制的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体制存在模糊性

农村信用社自建设以来,管理体制经历了曲折的变迁,使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制度定位、发展方向以及管理方式始终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到目前为止,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上依然还存在许多的盲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制度供应的缺位与滞后,使农村信用社难以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经营模式较粗放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不同程度上就存在着一种粗放经营的惯性。要想对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彻底的转化,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且艰苦的过程。尽管目前农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方面正在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受传统的经营意识以及行为方式的影响,在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村信用社体制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惯性,这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实现的,需要循序渐进的完成。面对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农村信用社原来积聚的不良资产无法消化,资产缺乏一定的流动性,农村信用社受利益因素的驱动,对于自身的内部控制往往会被一些违规的经营与高风险的运行所覆盖,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农村信用社内部的有效控制,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四、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对策

(一)加强内部规则制度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内部控制方面也应适应不断发展的趋势。打破以往农村信用社内部的条条框框式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的制定应逐渐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并且要跟随流程的过程以及变化,不断实现业务创新。也不应完全抛弃传统的内控制度,对于原有的不完善的规定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修改,实现灵活、标准规范性的管理。为了进一步落实规章制度,需要在农村信用社完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比如岗位双人、双职、双责制,进一步完善内部的授权审批制和岗位责任制,进而确保内部的权责明确,防止有替岗、代岗的现象发生。同时还应该建立责任定性,考核定量的管理考评制度,切实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力度。

(二)提高内部人员的思想意识

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内部人员应充分意识到建设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一方面,要从提高全员内部控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入手,将加强员工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与加强信用社内控制度有效的结合起来,帮着内部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切实落实好内部控制制度,将由人员造成的风险降至最低。

(三)建立责任追究制

对于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人员不管是否造成损失,都应追求相关人员以及有关领导的责任;对违反规定要求的人员,应根据其责任的大小,结合相关的制度规定,应给予必要的经济或者、行政上的处罚,切实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责任追究制度是制定以及执行其他内控制度的关键和重点,只有建立相关的责任追究制,对不作为的行为以及失职行为应进行必要的责任追究,只有责任到位,才能使其他规章制度得到有效地贯彻和落实,从而使内部规章制度有一定的权威性,切实规范好内部的管理。应坚持用制度管人、用法规管人,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者不健全的现状,信用社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业务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程,真正解决信用社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运用合理的控制方法,促使信用社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统一体。此外,还应制定严格的员工行为规范制度以及劳动管理分配制度,进而实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相关部门应建立以防为主的内控监督机制。监督机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用社实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核心,其运行的好坏,对信用社业务的拓展有很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应注意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系统。首先,健全监督机构。建立具有充分独立性的内部审计部门,聘用具有相应资质以及能力的审计人员,实行统一集中管理,保证其独立性。其次,职责的履行要到位。加大内部监督和审计的力度,对县联社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评价,对于各项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性也应进行监督,对违规违法的行为进行严惩,切实确保内控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第三,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内部监督部门应不定期的向上层管理人员反馈内部控制的相关执行情况,提出相关的处罚意见以及改进策略,上层管理人员应及时纠正和整改相关的问题,确保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工作的有效性。

(五)完善信用社信息管理系统

为进一步提高信用社工作的效率以及内部的有效管理,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实现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以及迅速性是十分重要的。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就必须要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性以及快速性,因此,应建立一个快捷的信息反应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方面工作在信息化手段下已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首先,农村信用社应注意完善会计账务的电子化管理,减少账目造假的可能性,强化审查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其次,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信息管理系统,力求管理全面、安全可靠,而且要防止流于形式,切实落实到实际中。再次,信用社还应加强网点建设,合理调整网点的布局,整合资源,对各个机构网点实现规范化的管理,提高电子化的控制水平,切实改变农村信用社信息技术手段落后的现象,建立行业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切实保证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六)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的再完善,如果没有将其严格的执行,真正的落实到位,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注意提高信用社全体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员工上岗前以及在职期间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真正的精通业务,严格的执行规章制度,不要单纯的追求某一项业务方面的技能培训,要将规章制度、操作技术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经常对全体员工进行案例教育,提高员工对于违章、违规操作危害性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自觉有效地维护和执行规章制度。再次,加强对决策以及管理人员的控制,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将传统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切实强化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五、结语

建立并不断的完善内部控制问题是我国农村信用社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安全稳健运行的可靠保证。与其它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农村信用社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潜存一定的问题。农村信用社的体制改革和内部控制的改进仍然需要围绕农村最核心的“三农”问题进行。内部控制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地风险防范机制,是提高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以及保持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健运行的关键。因此,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风范,应不断地完善其内部控制对策,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赵耀军.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J].中国科技财富,2010(14).

[2]朱崇迎. 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缺陷的表现、原因及对策[J].时代经贸(学术版),2008(36).

[3]陆英齐.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4]徐敏,杨中元. 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建设之浅见[J].金融经济,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