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

第1篇: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经验。

蒙氏教学法在幼儿工作时也强调规则,规则是要求幼儿在安静环境下进行工作,不是班级教师为了维持秩序与环境的完美而制定的,它是站在遵循自然法则的高度来拟定对孩子独立性的要求。结合《纲要》两者都是从儿童角度与尊重自然成长的高度制定幼儿教育目标。通过蒙氏教育的学习,也使我真正理解幼儿在教具操作中,通过重复达到理解,产生一定的学习效果。

一、运用蒙氏教具不同特点 营造幼儿操作的良好氛围

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很多。在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中寻求平衡,将两者有机结合,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找出其相同的地方,确定相同的思路,比如,开展传统教育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蒙氏的区域和材料,而传统教学活动内容的来源可以是通过蒙氏工作内容的延伸,孩子们感兴趣并富有教育价值。比如,在开展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在蒙氏工作日常中学到的穿衣服、扣纽扣等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区域活动“娃娃家”也在蒙氏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素材,比如切工、缝工,以及各种衣饰框教具等。

将蒙氏理论结合起来,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区域用玩具架分隔开,便于幼儿进区活动和教师观察。操作性、合作性强的热闹区域和安静区域分隔开,减少了互相干扰。在材料投放方面,我们重视投放丰富性、游戏性、趣味性、知识性强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需要选择。例如,夹乒乓球、沉浮现象、编花蓝等多种操作材料,语言区除了有可以幼儿看的图书,可以给幼儿提供破旧图片,自制一些自己喜欢的小画册,讲述给别的人听。在科学区,幼儿通过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了哪些可以浮到水面,哪些物体是沉到水下面的,并一一做了记录。

蒙台梭利的教具有着良好的自我纠错性,可以使小朋友自行发现错误,而且能够自己改正。每项教具都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及探索独立学习的精神。例如,构成三角形游戏,是培养注意力和腕部肌肉的控制力,开始是简单次序摆放,按颜色摆放,然后过渡到寻找生活中哪些图形是由三角形构成的。再下来孩子就会被引导入自己或与同伴自由游戏的环节(1.为同伴设计不同排列图形2.自己记录自己排列的新图形。)

二、蒙氏教育专业与传统区域活动结合互补

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训练、运动训练占有重要地位。感官教育是通过训练儿童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蒙台梭利作为一个医学博士,通过研究幼儿的生理心理曲线开展活动。走蒙氏线活动和安静练习就是幼儿在蒙氏教育中最首要的做好学习前准备的基本活动,也是蒙氏教育的特色。

走蒙氏线是训练幼儿在今后蒙氏活动中的专注,平衡协调等能力。通过走蒙氏线的活动可以有效增加幼儿主动地运用各种感官,使自己进入聚精会神的专注状态。为使幼儿对走蒙氏线感兴趣,我们特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走蒙氏线的辅助材料,如让幼儿头顶朔料碗、手端盘子,双手做各种平举等协调动作,使孩子们的专注力在“表演”的走线游戏中自然而然地进行,为他们进入区域专心活动做好准备。通过蒙氏专业区域互相渗透的特点启发,将孩子们喜爱的图书区和美工区也进行互补性结合,让幼儿能自由在蒙氏资料柜查找自己喜爱的动植物或其他图片资料,进入美工区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幼儿再将美工区的作品进行整理装订成册,投入图书区作为幼儿自制图书。蒙氏的生活区与拼插、积塑、益智区中一些活动进行拼合起来,再进行分配活动。使孩子们在这里能自由愉快活动,在活动中有了探索性学习的能力。

三、巩固幼儿的良好常规对区域活动的辅助

第2篇: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受到全国的从新审视,蒙氏教育是意大利的女性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名字命名的,作为幼儿教育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善的学科受到西方乃至世界的推广被益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思想和世界上一流的幼儿教育”。蒙台梭利是意大利欧洲新教育运动卓越的教育家,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提出者,通过她多年的观察、实验创立了一整套具有独特见解和实用价值的幼儿教育理论,改理论被世界各国幼儿较为广泛学习与见解,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潜力,儿童具有吸收性,及儿童具有“形成”性,儿童虽然对外界环境不具备接受能力,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但可以通过无意识的“吸收”逐渐“形成”意识的心理活动,直到具有记忆理解思维能力。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是比较先进、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简单总结以下几方面:一是蒙氏教育非常注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二是充分的教具提供,通过感官教育,提倡一种“不“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具上设计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诱发儿童主动学习。三是根据不同的成长阶段,混龄教育,如0~6岁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科学地把握儿童的“敏感期”教育。四是蒙氏教育还提倡“亲子教育”,孩子的教育不知限于学校还有加长及整个社会的教育等。蒙氏教育思想有很多值得我国幼儿教育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学习与借鉴。

二、蒙氏教育思想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1. 蒙氏教育提倡儿童为“中心”反填鸭式教学。蒙氏教育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进入我国,随着全国素质教育改革,全国掀起“蒙热”。在我国,特别是美术教育深受蒙氏教育思想的影响,学习和借鉴蒙氏教育思想观念,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蒙氏教育的精髓。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学科教学比较单一基本一个模式,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工具性的美术悄然盛行“成人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看不到儿童本身的感受及独特的表现,有人称中国的儿童美术教育:“儿童不在的儿童画”。蒙氏原则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儿童美术教育中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教材-幼儿,很少给儿童发展的空间。

2. 教具的教育,提倡“不‘教’”的教育理念。由于我国的儿童家长、老师的关爱经常“协助”儿童做功课等,在我国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反映儿童动手、创造能力弱,缺乏自主性及独立性,而为幼儿提供的教具则成为摆设,蒙氏教具采用特殊的排序、比较、分类等方式使儿童在“学习中自行发现错误,引导儿童自行纠正错误、自我进行教育等,蒙氏教具在教具设计上都是从实际生活创造,教育的基础而设计如:系衣带、扣扣子等等让儿童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准备,而我国的美术教育虽然也从中学习和借鉴了蒙氏教具的教法,但很大程度上还是只是模拟没有真正做到为适应中国儿童美术教育“自由”发展、创新、创造性思维等做合理的设计,而我国较注重墙面摆设,没有从感官上正确判断教具的作用,我国幼儿教师无论从量、质上都很欠缺,她还指出教育要同人类学、实验心理学理论方法及实验相结合等这种结合应体现在教师身上,用蒙台梭利教师准则来衡量我国的幼儿教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反思,专业性的幼儿教师对孩子的心灵情感要有深刻的了解认识,对孩子心理发展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给予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而我国幼儿教师之注重表面的“教”而没有以学生全面人格发展只是单一的教授。我国儿童美术教育体显的“无规矩才能成“方圆”强调儿童自然表达自由创造及技巧训练二者的关系,是发自内心内在需要的自主活动,美术教育真正的目标就是体显儿童为主自然想象、创作内在的潜力量等,儿童美术教育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它是一门开创性、审美性、开智性等艺术学科,真正体现个性发展,让儿童做主体,给儿童充分自由、创造、热情引导他们自信表达、创作、感受体验,使教学达到“不教而教”,让儿童发自内心的喜欢美术,让孩子全面真正体现出儿童美术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具有的表征价值及促进价值。

3. 儿童的“敏感期”教育。蒙氏思想提出的“敏感期”教养重点,首先尊重还在为有能力的个体,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其次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最后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如0~6岁的儿童对不同事物的偏好“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采取混龄式教学,使不同年龄得孩子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行为。在学具的设计上适合儿童操作,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在我国幼儿美术教育中也尝试着发觉儿童的“敏感期”,由于幼师及家长忽略周围环境中细小的事物,会影响儿童心智运作和心理反应,甚至会产生好恶或感受,我国的幼儿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是重模仿、轻创作;重形似,轻神似;重技巧,轻构思;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忽视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审美性、表现性及个性发展等,背离了儿童阶段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

4. 蒙氏思想提倡亲子教育。蒙氏教育提倡亲子教育,主张“能者为师,互助尊重,坚持真理,尊重科学和整理。亲子教育提倡父母可以同儿童一起上课,不仅能增加亲子感情,还能使家长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我国的幼儿教育虽也再实施亲子教育,但过分的溺爱使得幼儿依赖性强,缺少独立性思考,阻碍了儿童自主个性发展等,亲子教育并不是替代孩子成长,而是父母自身素质的提高及完善,帮助父母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以积极主动、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互助等,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及发展。

第3篇: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学法 内在潜力 感觉教育 秩序感 有准备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4-01

近年来,蒙氏班、蒙氏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建立。家长们在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好奇的同时,也深深被其特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所吸引。在望子成龙的主导思想影响下,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幼儿园、接受蒙氏教育成为很多父母的奋斗目标。但是由于受到蒙氏教育个别教学和硬件设施要求高的局限,目前国内的蒙氏园远不能满足幼儿入园的需要。因此,正确认识蒙台梭利教学法,将蒙氏教学的理念和精髓引入家庭成为很多家长的必由之路。

1.什么是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于1907年在意大利以“贫穷、黑暗”著称的罗马圣罗伦佐贫民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儿童之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一)具有内在潜力的儿童

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展,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

(二)纪律教育

蒙台梭利批评传统教育理论把纪律仅仅看作是“维持教育和教学的外部秩序的手段”。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精神和善于工作的人,真正的纪律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内在的和持久的,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外表的和暂时的。

(三)混龄班

将不同年龄的孩子集中在一个教室里就如进入了一个小型社会,在这个社会圈子里他们要学会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打交道,如何向哥哥姐姐学习,如何关照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如何面对分离,如何珍惜相聚。社会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化的发展。

二、将蒙台梭利教学法的理念运用于家庭中

(一)相信孩子、尊重孩子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句话已经成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不变的法则,我们不防把幼儿比作脚,教育比作鞋。鞋要适应脚,教育要满足孩子的需要。鞋舒不舒服,脚最清楚,教育得不得法,孩子最有发言权。

父母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相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我教育的取向,只要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里,孩子的探索欲望得到激发,那么成人的存在就变得可有可无。所以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孩子游戏的场所里,在专注于游戏的孩子眼中,家长从引导者变成了干扰者。因此,家长可以在幼儿游戏之前充分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以冷静、客观的眼光为他们选择玩具、创设环境;在游戏进行中,家长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把自己内隐成一根“时隐时现的拐杖”,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在他们专注于活动时绝不去打扰,即使是观察也尽量不要被发觉。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管理,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多使用“可以吗”、“行吗”、“你觉得呢”、“你有什么意见”等问句,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

(二)努力营造“秩序性、单一性、自由性”的家庭环境

蒙台梭利教学法倡导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成长。这中间幼儿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开始展开与父母、与环境的互动。

“秩序性”的环境可以教会孩子懂得“纪律”,学会尊重他人。秩序是孩子适应环境的一个重要原则,当它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首先,父母可以在家中给孩子规定生活区和游戏区,玩具只能在游戏区使用,不能带到其他地方;让幼儿参与玩具的摆放、清洁和整理,从而感受到珍惜和物归原处的重要性。其次,家长从一开始就要让孩子知道家庭生活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严格禁止的,让这些规则成为他们成长中的一部分,从外部规则向内部规则转化。

“单一性”的环境教会孩子懂得等待和忍耐。蒙氏教室里的每一种操作教具都只会摆放一套,幼儿要想操作就必须等其他幼儿将教具送回教具柜后才能取用,在这中间不能干扰别人的活动,更不能争抢。在等待和忍耐中强化了幼儿的纪律意识。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将“单一性”的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自由性”的环境是要教会孩子懂得“分享”,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在秩序要求的范围内孩子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自由选择玩具,自由安排时间,自己决定游戏伙伴,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错误。在蒙氏教室里,孩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因为他是这个环境中的主人,拥有绝对的自由和尊重,快乐地成为他自己。蒙台梭利教学法给孩子的最大收获并不在于掌握了这种工具的用法及知识,而是孩子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家庭中,家长必须要努力克制自己,把“自由”真正的还给孩子。

(三)让孩子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做中学

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对世界的认知主要依赖于对真实的感知,感官成为他们最有效的工具。家长可以尽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穿衣服、洗脸、吃饭、扫地等。在做之前,成人要以步骤清晰和放慢的动作向孩子展示每件事情的正确做法,并相应地为孩子提供他易于使用的物品,这样孩子便会很好的模仿。为孩子购买的玩具要有益智性、可操作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动用孩子多方面的感官参与到生活中、游戏中,让孩子形成对周围事物最真实、最准确的认识。

(四)鼓励孩子的社会交往

蒙台梭利重视群体生活对人格的培养。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这就要求丰富与不同人往的社会经验。家长应该为孩子打开家门,鼓励他们走出去交朋友,欢迎他们把朋友领进来。尽可能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家长可以定期和朋友进行联谊活动,朋友之间联络感情,孩子之间变成玩伴,同时,长辈之间的交往模式直接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有利榜样。要相信孩子具有自己解决交往问题的能力,家长可以选择时机给予建议,尽量避免支配、左右孩子的人际交往,毕竟那是他们的人生,需要他们自己去经营和努力。

第4篇: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古典课程 书法 教育

三、古典书法课程教育的发展

毋庸置疑,现代学科与课程教育的优势是注重科学方法和知识体系,但也存在忽略人文素养的缺点,传统的古典教育则关注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因此,梳理和研究古典书法课程教育,平衡、整合古典教育的人文性和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对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大有裨益。

(一)古典书法课程教育的目的:通仕之阶

中国古典书法课程教育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从儿童阶段的识字、书写,发展到科考任官时要求的“楷法遒美”,书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读书人仕途。

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文字之学,造字之法。“养国子以道,教之众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教,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书”包括“字学”和“书写”双重含义,“书”以“字学”为根本,教化是从识字习书开始,并作为“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大事。

秦汉时期,汉字书写和功名利禄直接挂钩,已成为一种制度,引导人们重视研究文字学和书写技巧。西汉政权建立后,丞相萧何又捃摭秦朝法律,取其适宜于当代者,制定了汉律九章 ,其中《尉律》记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类似的制度,至唐代有了明显的发展。“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凡择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实。四才,谓身、言、书、判。其优长者,有可取焉。”说明唐代考察、选拔人才,主要看四方面:身、言、书、判。 而对于“书”即汉字书法水平,有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要求,那就是“楷法遒美”,就连武官在谋文职时,也要取精于书写者。唐代“以书取士”的做法,大概是基于书法的笔力、技巧、风骨、格调,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处世态度和价值旨求,是考察人基本素养的重要指标。这种做法,对唐以后的影响极为深远。

有宋以后亦如此。宋代“自真宗朝,试身、言、书、判者第推恩,乃特诏曰:‘详核吏治,念其或淹常选,而以四事程其能。腾承统绪,循用旧典,爰命从臣,精加详考。其令翰林学士李谘与吏部流内铨以成资阙为差拟。’于是咸得迁官,率以为常。”明朝时,“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翰林考试经、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式者一等入国子监,二等达中都,不中者遣还,提调教官罚停廪禄。”可以说, 宋以后为适应于科举需要而出现的“馆阁体”,是汉字书写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的集中反映。

重视书法教育,不仅是历代延续的一种制度,更成为了古代士大夫的共识。朱长文《续书断》“自秦变六体,汉兴章草,英儒承承,故得不废,寝兴于西京曹魏之际,而极盛于晋、宋、隋、唐之间,穷精殚妍,变态百出,无以尚矣。当彼之时,士以不工书为耻。”可见,汉字书法的优劣能衡量一个人的修养高低,既是古人的一种意识,也是古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古典书法课程教育的内容:文字之学

古典书法课程教育,一般程序为教授、临摹、练习和考核,不仅有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有相对完整的系统教材,即所谓汉字书写的启蒙教材——习字蒙书,主要是为了对儿童进行文字、知识、德行的教育。先秦至六朝,字书因书体演变而频繁更替;唐以后,书体演变的基本稳定,新字书的出现大为减少。

汉字以象形为基本特征,是古老而又经过多种形体演变的文字,至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般以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秦小篆为汉字的古文字系统;秦汉时期出现并流行的隶书,是汉字今文字系统的开始;至东汉楷、行、草书体的出现并在社会上广泛使用,标志汉字完成了字体重大演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典书法课程教育是一直伴随着汉字变体而演进的,其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识字多寡、写字好坏,而且还包含着古今文字的演变轨迹,这构成了古典书法课程教育的内容——文字之学。

文字之学在古代虽称为“小学”,而地位极高。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先秦和汉代用以识字习书的字书,如《汉书》所云:“《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汉兴,间里书师合《苍颉》、《爰历》、《博学》三篇,断六十字以为一章,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六艺群书所载略备矣。”可见,先秦到汉出现了一系列的字书,其出现是由书体的演变所致。汉代儿童书法学习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进行汉字的识、读教育,所使用的教材除了上述字书以外,还包括《广仓》、《无尚》、《飞龙》等字书;到第二阶段,除加强对汉字的书法教育,提高识字的数量和写字的技巧外,重点进入专经学习,使用《孝经》、《论语》等教材,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东汉末年,汉灵帝设置的鸿都门学,实际上是一个进行书写教育、交流的场所。鸿都门学的教学中就有专门汉字书写教育的内容,当时流行的《熹平石经》,从内容上讲是一本标准经书,而实际上是一部政府倡导的汉字书写标准字帖。

三国至六朝,蒙学字书教材颇多。唐代所使用的蒙学字书教材主要有《开蒙要训》、《太公家教》等。其实相关的书籍远不止这些,《新唐书》记载小学类的书籍有六十九家,一百三部,七百二十一卷,可见数量、内容之庞杂。当时对书法课程教育的内容、时间、标准、评价有严格要求:“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 在科举考试中,对书法也有明确的标准:“凡书学,先口试,通,乃墨试《说文》、《字林》二十条,通十八为第。”

宋元流行的儿童蒙学字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童蒙训》、《性理字训》、《训蒙诗》、《训蒙记》等。宋代书学的教学管理采取“三合法"和考试测评法,《宋会要》大司成刘嗣明等言:近除小学条制,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写字二百,补小学内舍下等;诵二经,一大一小,书字三百,补小学内舍上等。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补小学上舍下等。十二岁以上,加一大经,字二百,补上舍上等。即年末及而能书诵及等者,随所及等补。反映出宋代小学阶段书法教育的灵活性,这样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和不同的学习进度,表现出对小学书法教育中教学管理和考核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元代的书法教育还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计划,具有代表性的是元初程端礼所制定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值得注意的是,元代私人讲学内容多数不出程氏所列的课程,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其影响之远及元明清三朝学校教育,迄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应该指出的是,从教材内容看,宋元以后,对儿童蒙学字书逐渐偏重理学德行的教育。

明清大体沿用宋元的格局,书法课程教育以识字为主,多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求》、《神童诗》、《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龙文鞭影》等为识字教材。明代的学校体制非常完备,“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学校对学生的汉字书写有严格要求,“每日习书二百馀字,以二王、智永、欧、虞、颜、柳诸帖为法。” 清朝监生也以临摹晋、唐法帖数百字为日课。学业的考核以一年为限,每月一小试,采取积分法,择优录用。“常课外,月试一等与一分,二等半分,二等以下无分。有五经兼通,全史精熟,或善摹锺、王诸帖,虽文不及格,亦与一分。积满八分为及格。”文章欠佳但书写优者也可得分,这对学习书法的监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激励。

可以这么说,古典书法课程教育与汉字演变紧密联系,教育内容充实,体系完备,书写要求和标准明确,教授、临摹、练习和考核程序规范。古典书法课程教育不仅是文字学的教学,而且还是知识和德行的教育,是实用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这一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借鉴。

(三)古典书法课程教育的启示

显然,古典书法教育建立在古人对汉字有高度认识的基础之上,随着汉字字体的不断演变而逐渐发展的,并促使汉字书写成为汉字书法艺术。古人对汉字书写有独到的共识,即汉字书写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书写水平是衡量一个人修养高低的标准,是为官升迁的条件,在有些朝代更把它当作制度来推行。以文字演变为核心的文字学是古典书法课程教育的基本内容,它包括识字、书写为基础的训诂学、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构建了相对独立的汉字书法课程教育体系,制定了完整的书写要求和考核标准,编写了内容丰富、适应时展需要的识字书写蒙学教材。在古典书法课程教育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文字书写教育和相关知识的传授,而且融入了人的道德教育内容,把书写技巧、知识传播和德行修养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对当下的书法课程建设有重要启示。(未完待续)

——本文为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12JCWH11YB)和绍兴市教育科学2013年度规划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 1 ] (清)郑玄注 《周礼·地官·保氏》[M] 中华书局 1985

[ 2 ] (东汉)班固 《汉书·艺文志》[M] 卷三十 中华书局 1962

[ 3 ](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 卷四十五 中华书局 1975

[ 4 ] (后晋)刘·等 《旧唐书·职官志二》[M] 卷四十三 中华书局 1975

[ 5 ](元)脱脱等 《宋史》[M] 卷一百五十八 中华书局 1985

[ 6 ](清)张廷玉 《明史》[M] 卷六十九 中华书局 1974

[ 7 ](宋)朱长文 《续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M]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 8 ](东汉)班固 《汉书·艺文志》[M] 卷三十 中华书局 1962

[ 9 ](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叙》《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3

[ 10 ] (东汉)班固 《汉书·艺文志》[M] 卷三十 中华书局 1962

[ 11 ](宋)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选举志》[M] 卷四十九 中华书局 1975

[ 12 ](宋)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选举志》[M] 卷四十九 中华书局 1975

第5篇: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

关于《三字经》作者的归属,一直是个学术和历史“公案”,历来说法不一,具有权威性的《词源》《辞海》和《汉语大辞典》等辞书在基本采信王应麟著说的同时,也保留了不同意见。目前,学界关于《三字经》的作者总括而论有三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是宋王应麟(1223-1296,浙江人)。持此观点者指出清代王相在《三字经训诂》原序中说:“宋儒王伯厚(王应麟,字伯厚)作《三字经》以课家塾,言简义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5]清代夏之翰为王应麟的《小学绀珠》作序时云:“吾就塾时读三言之文,不知谁氏作。迨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也赅也。”[5]清代贺兴思在《三字经注解备要》的原叙中说:“宋儒王伯厚《三字经》一出,海内诲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5]戴松岳认为《三字经》的作者必须是博学多才的大家,同时又是一个非常热爱儿童教育的教育家。而王应麟正是南宋学问渊博的通儒大家,且是宋代最重视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的学者。他也指出宋以前的童蒙教材都是四言,至南宋时才在蒙学发达地区出现三字句的儿童教材,但都很短或不便传授。只有《三字经》才全篇以三字为句,一气呵成,纵排横列,形成一种深受儿童欢迎的新型文体。而这种特有的文体是王应麟所擅长的,因而王应麟才是《三字经》的作者。[6]郑建军将《三字经》与王应麟的《小学绀珠》作了比较研究,认为两书思想内容完全一致,互为表里,只是表达方式略有不同,至于两书中的原则性、概念性差异则是由于口传手抄之误或历代好事者对《三字经》的修改、增删导致。同时,指出《三字经》押的韵是宋代官韵,而王应麟对官韵很有研究。新发现的王应麟的三言韵文,也进一步佐证了《三字经》作者应是王应麟。[7]有的学者认为是宋末区适子(广东人)。持此观点者认为明代黄佐在《广州人物志》卷十《元登洲先生区公(适)》提出:“区适,字正叔,南海人……今训蒙《三字经》,适所撰也。文殊驯雅,童子多习诵之。与周兴嗣《千字文》并行云。”[5]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卷十一“三字经”条目中清楚地记载:“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8]清代凌扬藻的《蠡勺篇》(清同治二年(1863)则号谭莹校粤雅堂刻本)中有“今蒙童所诵《三字经》,则南海区适子正叔撰,中亦多叶韵语。”[5]李健明认为作为宋代屈指可数且官居高位的学者,若王应麟果真编过《三字经》,他或其门生甚至后人都应在有关文献中列出此书,至少地方文献也应有所记载,但是鄞县和宁波有关志乘和王应麟的传记,均无任何关于王应麟与《三字经》有关的文字记载。而据他考证,明清民国时期的《顺德县志》、佛山市及广东增城迳头村的《平阳(区氏)族谱》、顺德陈村登洲的残存资料都记录着区适子撰述《三字经》一事。因此,他认为王应麟著述《三字经》之说并不成立,而区适子才是《三字经》的真正作者。[9]李良品指出,王应麟确实具有撰写《三字经》的众多条件,但《三字经》里叙述史实有几处错误,少数地方行文不严密,与王应麟博学而严谨的风格不合。他认为清代李文田编辑的《三字经句释》,其封面上的“区适子手著”是《三字经》的作者是广东顺德人区适子的最好佐证。因此,他也认为《三字经》并非王应麟所作,而应是区适子。[5]有的学者认为是明代黎贞(1355-?,广东人)。持此观点者指出清代著名学者《四库全书》馆史部主持人邵晋涵曾有“读得黎贞《三字训》”的诗句,并自注说,“《三字经》,南海黎贞所撰”。[5]当然,也有学者有其他看法。如陆林并不认可王说或区说,反而更偏向认为《三字经》是明前期无名氏所作。[3]

关于《三字经》的不同版本

《三字经》历经了几百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经过了历代诸多学者的研究和增补,形成了众多的注释本、订补本和仿制本。在注释本中,学术界基本公认明赵南星所撰《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注释本,也即现存可见的最早刻本,而影响最大的注释本则为清乾隆年间王相训诂本校刊的《三字经训诂》和道光年间贺兴思的《三字经注解备要》。在订补本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前期平鼎贲《三字经》,清代后期许印芳的《增订启蒙三字经》、民国初年章炳麟的《重订三字经》等。在仿制本中,有《女三字经》《历史三字经》《舆地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天方三字经》《医学三字经》和“革命《三字经》”等。[10]同时,《三字经》在少数民族中受到广泛推崇,在清代出现了《三字经》满、蒙文本,如京都二槐堂梓行《满汉合璧三字经注解》(1795)、京都隆福寺胡同三槐堂书坊板藏《满蒙合璧三字经注解》(1832)等。此外,随着中国门户渐开,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晚清时期《三字经》更是出现了不少外文译文(本),有英国传教士马礼逊载《中国春秋》英文版(1812,伦敦的C.Stower,Hackney出版)的英译《三字经》、美国传教士裨治文载TheChineseRepository(汉译《中国丛报》,1835)的英译《三字经》、和英国外交官、汉学家翟理斯的英译载《两首中国诗》英文版(1873,上海的迪卡瓦荷公司出版)的英译《三字经》,德裔英籍传教士欧德理载ChinaReview(汉译《中国评论》,1893)的英译《三字经》等,也出现了一些外文的仿制本,如1904年,英国麦都思(WalterHenryMedhurst)为宣传基督教教义模仿《三字经》三言韵语而撰写的耶教仿本《三字经》(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有的学者对《三字经》不同版本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剖析,以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增修者的观念。李健明对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的明赵南星《三字经注》、清代王相作注的《三字经训诂》三个版本内容进行比较,勾勒出《三字经》在几百年间流传过程的主要增修状况。他认为叙述历史是否只到十七史是判断早期版本《三字经》的重要标志之一,《训蒙三字经》与文献记载古老版本述说历史内容,尤其是“十七史”大致吻合,应是最接近文献记载的最古《三字经》版本,并指出从古老的《训蒙三字经》、赵南星的《三字经注》到王相的《三字经训诂》共有28处修改或文字添加。[11]有的学者对《三字经》满、蒙文本、英译本和各种仿制本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了解《三字经》在文化教育史和文化教育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肖朗就《三字经》满、蒙文本、基督教《三字经》仿制本、《三字经》仿制本、医学版《三字经》仿制本和传入日本的《三字经》及其仿制本作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考察,揭示了《三字经》在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交流以及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2]邹颖文就香港图书馆所得见的《三字经》四种英译本和传教士麦都思的耶教仿本《三字经》,概述了《三字经》翻译缘起、所据版本、翻译格式及仿本版式。[13]郑志明详细分析了晚清时期的马礼逊译本、裨治文译本、欧德理译本与翟理斯译本四种主要英文(译文)译本的版本特点与翻译特色。[14]

关于《三字经》的启蒙教育功能

《三字经》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它用最简单的语句,最凝练的方式,把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所集聚下来的最重要的道德、知识,汇聚在里边。自问世以来,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快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被人们誉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堪称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石。[5]有的学者研究了《三字经》的识字功能。对于中国儿童而言,教育是从识字开始的,识字乃是读书和学问的基础,没有初步的识字教学,就难以进行正规教育。蔡若莲指出根据王相注本正文,加上近人在历史部分的增补统计,全文共有384句,1152字,除去重复的字,共用了541个不同的字。[15]这541个字,其中见于香港小学用字表的约427个,这些字至少覆盖了汉字基础知识词量中的80%,对于幼童或其他初学汉语的成人,有重要参考价值。[16]有的学者研究了《三字经》的历史教育和技术知识教育功能。《三字经》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概述了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和历史人物知识。白寿彝指出,“《三字经》基本上是一种进行历史教育的书,其中包括历史知识方面的教育。”[17]霍林东认为《三字经》是“市井百姓借以粗知历史文化知识的读本”。[18]张显传认为“经过历代不断增补的《三字经》,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适合历史教育发展的需要。”[19]金春兰认为《三字经》虽然以识字教育为主要目的,但同时也包含了广博丰富的技术知识教育的成份。[20]有的学者研究了《三字经》的德育功能。王殿卿认为《三字经》是童蒙教育的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当今学校德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21]顾静(金良年)先生认为,通过《三字经》对蒙童给予教育,传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内在价值取向与精神认同。[22]刘弘毅认为《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而传统教育是道德伦理型的教育。[23]钱文忠认为《三字经》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糅在一起,让孩子在学知识的同时学道德。他指出《三字经》讲爱、讲对长辈的尊敬、兄弟之间的友爱,这是一种普世的价值、永恒的价值。[24]《三字经》作为中小学课本的争议,朱维铮认为《三字经》不是经,只是平民的识字课本,算不得是儒学里面最为普及的读物,不能称之为国学。[25]鲍鹏山则认为《三字经》是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创造出来的,受到时代环境和作者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不适合进入中小学作为教材。[26]黎鸣的言辞则最为激烈,黎先生认为诵《三字经》是对中国儿童的“犯罪”,《三字经》扼杀了儿童智慧的天赋。[27]正因为学者们的不同观点,《三字经》等经典书籍在进入中小学课本的同时,也引发了相关争议。如湖北省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活动,但因为认为国学经典中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与时展相悖的东西,一些学校给学生推荐的是删节版的国学内容。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认为,传统文化作品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随便拿来就用,比如《三字经》中就有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等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内容,必须加以扬弃,不能不加选择地灌输给中小学生。[28]

结论

近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三字经》进行了研究探讨,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三字经》这部传统经典著作,有利于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但学者们对《三字经》研究的范围和视野还有待进一步开阔,对《三字经》的教育思想的研究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尚待突破的领域。

其一,对《三字经》成书年代、作者的理解,还存在分歧。认为《三字经》成书于宋末元初的学者占大多数,但也有少数学者存在异议。关于《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著说在学术界一直占主导地位,时下出版的《三字经》多标明“宋王应麟著”,但区适子著说也有一定的支持力量。尽管这种分歧不是原则性的,但这种争论也将会对《三字经》写作背景及内容的深入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还需要对存在的分歧进行进一步科学系统的研讨,如考察《三字经》的成书年代,既要考察早期的文献记载,又要考察其与其它蒙学读物之间存在的间接或直接的因承关系;考证《三字经》的作者,要以文献资料为支撑,但文献资料也需要进一步考证,力求在成书年代及作者问题上尽可能地达成共识。

其二,《三字经》的教育思想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学者们对《三字经》的启蒙教育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三字经》所反映的儒家教育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但在如何评价《三字经》的道德教育功能方面,还存在一些争议。大多数学者肯定了《三字经》的伦理道德教育理念和功能,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其中包含很多封建礼教思想,不宜传播。因此,我们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观点去分析《三字经》的教育思想问题,增强研究成果的信服力。此外,对《三字经》蕴含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的研究,还比较少,需要学者们加大研究力度。

第6篇: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三字经》;内在结构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69-02

《三字经》的结构划分有六分法之说,这种六分法角度不同。一种六分法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三字经》,即把《三字经》定位成一本教育专著――中国传统教育的纲要。其结构可以分为简单明晰的六个部分――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责任,传统教育的内容体系、学习法与劝学(沈立,2012)。另外一种六分法是: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即要孝悌;第三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第四部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第五部分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朝代变革;第六部分从“口而诵,心而惟”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

《三字经》的结构划分还有“四分法”之说,从劝学的角度解构,将其分为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涵、学习的典范、学习的目的四部分(辉,2008)。

不论四分法还是六分法都是或从教育的角度或者劝学的角度来结构《三字经》的。他们的分析可谓是各位研究者的独特见解,每种分法也包含着作者努力凝练各部分的心血。但是,他们未能做到“就地取材”概括每一部分的意义,也就是没能按住《三字经》的经脉,而是自己的声音,而非《三字经》的声音,这样让读者难以把握《三字经》的内在逻辑关系。

基于六分法的两点不足,这里将《三字经》分成五部分: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

一、教道论

首先《三字经》以教道论开头,强调教育的前提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并且指出教育的关键(教之道)在于“专”,即专心、专业和坚持。同时本部分中暗含着习惯对于教育过程非常重要的观点,正所谓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这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之道,贵以专”。

二、教学论

其次,《三字经》的教学论,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教”:首先从孟母教子开始,强调环境对于教育很重要(昔孟母,择邻处),然后借用窦燕山教子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明教育方法的重要性。紧随而至的是教育责任的问题,教育是父母之责(养不教,父之过);并且,教师应当从严治教(教不严,师之惰)。另外一部分为“学”:强调“学”的重要性(幼不学,老何为,人不学,不知义)。第二部分从“昔孟母,择邻处”到“人不学,不知义”。

三、孝悌论

然后,《三字经》将孝悌问题单独列章,即孝悌论。这一章分为为人之道:从小(为人子,方少时)就要学习“亲师友,习礼仪”,这是孝悌的总论和基础,然后以黄香温席的故事讲述“孝”的意义,以孔融让梨的故事讲述“悌”的意义。本部分短小精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分量。另外,这部分将孝论置于悌论前面,暗指“百善孝当先”的中国文化理念。这部分从“为人子,方少时”到“悌于长,宜先知”。

四、见闻论

再次,“首孝悌,次见闻”紧紧承接上文,直指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孝悌论,其次才是“知数、识文”的见闻论。孝悌应该先于见闻,意思是一个人首先应该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才是知识的拓展。这一点的逻辑非常重要。第四部分从“首孝悌,次见闻”到“有为者,亦若是”。

见闻论这一部分分为两大部分:知数篇和识文篇。所谓知数,并非只是数字和数学,而是更广范围的知识,包括常识和规律性的东西。知数篇基本按照数字的顺序排布:从数字一开始,一直到十,中间只是未提及二。一(一至万),三(三才、三纲),四(四时、四方),五(五行、五常),六(六谷、六畜),七(七情),八(八音),九(九族),十(十义)。

识文篇的内容非常全面,涵盖经、子、史、集四大部分,构成了《三字经》最庞杂的组成部分。经部包括四书、五经(六经)、孝经。子部含五子(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史部包括中国各个历史朝代的存况(治乱兴衰)和更迭。需要注明的是《三字经》因各个版本产生的朝代不同,所以这部分差异较大,但是《三字经》史部都从“三皇”开始,历经各朝,有二十二史之说,也有二十四史之说,各个版本不同,里面的内容亦有不同。除此之外,《三字经》还明确提出了读史书的要略“考实录”,和读史书的目标“通古今,若亲目”。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等。此部分包含了各朝代的典型励志人物达17位之多,分别为“圣贤”仲尼,“既仕”的赵中令,“无书”的路温舒和公孙弘,“不教”的孙敬和苏秦,“家贫”车胤和孙康,“身劳”的朱买臣和李密,“既老”的苏老泉,“既成”的梁灏,“颖悟”的祖莹和李泌,“女子”蔡文姬和谢道韫,“虽幼已仕”的刘晏等等。他们分属不同境况,各个阶层,范围广泛,代表性极强。

识文篇的内容按照经子史集的方法和顺序分类,提纲挈领地指明了人们应该具备的文学文化知识,内容高度概括。经部提到了四书、五经和孝经等。例如:四书具体到书目《论语》、《孟子》、《中庸》和《大学》,并指明其各自的特点。《论语》的篇数为二十和内容为“善言”,为“群弟子”所记。《孟子》一共七篇,内容为“讲道德,说仁义”。《中庸》的作者为子思,核心思想即是阐述“中”和“庸”。《大学》的作者“乃曾子”,论述“修齐”“平治”的道理。经部结束之后按照“经既明,方读子”的原则提出诸子中的“五子”(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之后,再按照“经子通,读诸史”的建议开始介绍各个朝代的历史。集位列最后。经部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有左氏,有谷梁”,子部从“经既明,方读子”到“文中子,及老庄”,史部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集部从“口而诵,心而惟”到“有为者亦若是”。

五、教子论

最后是《三字经》的压轴部分教子论。这部分教育孩子从类比物类起头,拿犬、鸡、蚕和蜂作比较(犬守夜,鸡司晨和蚕吐丝,蜂酿蜜),说这些动物尚能为人类做出贡献,人更应如此,否则“曷为人,不如物”。接着教育孩子“学和行”能产生重要影响一则可以“上致君,下泽民”,二则可以“扬名声,显父母”三则可以“光于前,裕于后”。然后指明很多父母留给孩子“金满盈”的短视,强调“惟一经”对于教育子嗣的重要作用,提升《三字经》的教育意义。结语让人们谨记“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第五部分从“犬守夜,鸡司晨”到“戒之哉,宜勉力”。

六、结束语

《三字经》五分法的结构可以简单阐述为: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见闻论乃《三字经》的核心,包括知数篇和识文篇两部分。识文篇包含经、子、史、集四部分。

解构《三字经》于那些对其感兴趣的人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因为《三字经》的结构层次清楚,对于诵读《三字经》的人们有直接帮助记忆和便于理解的功能。“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现实。

其次,《三字经》的结构能帮助翻译工作者厘清其脉络,进而准确地进行《三字经》的翻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有着积极的作用。

还有,此次解构《三字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文学、史学和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见闻论下的识文篇中的史部就如“袖里通鉴纲目”,宛如资治通鉴的袖珍版,众多重要历史事件历历在目。

最后,用“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来概括《三字经》的五个部分,不仅仅属于“就地取材”,还是其根据其内在的逻辑顺序“顺势而为”。“教道”、“教学”、“孝悌”、“见闻”和“教子”实乃《三字经》的内部词语:教道来源于“教之道,贵以专”;“教学”是从“昔孟母,择邻处”到“人不学,不知义”中提炼而来的,其中,曾经多次提到“教”和“学”;“孝悌”和“见闻”取于“首孝悌,次见闻”,并且严格按照先孝悌论后见闻论的逻辑;“教子”来源于“我教子,惟一经”。所以,用“教道论”、“教学论”、“孝悌论”、“见闻论”和“教子论”来概括《三字经》的五个部分是切了《三字经》的根脉,是对其内容高度准确的凝练。

参考文献:

[1]沈立.三字经学教入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2.

[2]辉.《三字经》的劝学主题与宋代劝学文化生态[J].教育评论,2008(5).

作者简介:

陈俊玉,华北理工大学讲师,澳大利亚英语教育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文化;

第7篇: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蒙台梭利 学前教育 环境育人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96-01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是20世纪初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之一,与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同为近代欧洲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她宣传个性自由,强调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主和自觉的精神,“呼吁通过教育改造世界,促进世界和平”①,培养具有完备健康人格的青年。1907年在罗马开办“儿童之家”(Casa Dai Bambini),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环境育人②思想及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新教育运动和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社会环境育人思想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她认为教育本身的目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生物目的,即培育个体的自然成长;其二是社会目的,即锻炼儿童适应和利用社会环境的能力。这两个根本目的的完美结合才称得上是理想的教育,而理想的教育应该在“有准备的环境”(Prepared Environment)中去开发儿童的潜在能量,使其得到自由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蒙台梭利首次提出“有准备的环境”的概念,这与我们目前常用的“构造环境”的概念大体一致,同属于社会环境范畴之一。因为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是“构造环境”,是人化的自然,这对于感官(或称感觉)发达而思维相对较弱的儿童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儿童对周围的环境的模仿能力极强,虽然他们可能不知道这是什么,或者为什么要模仿,为此,教育者必须提供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美观舒适的生活设备,实用安全的教学教具,构成一个真实,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和便利的儿童身心发展所需的环境,让儿童有机会独立、循序渐进地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二、学校环境育人思想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潜力应以一种自发的冲动表现出来,任何压抑这种冲动的教育方式都是必须摒弃的。她猛烈抨击传统教育中用惩罚和奖励逼迫和诱惑儿童屈从的做法,认为这是学校长久以来形成的看似光鲜,实则极为失败的教育方式之一。而真正科学的教育的根本原则是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其按其本性去表现自己。在“儿童之家”中,蒙台梭利鼓励儿童自由活动,她认为只有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科学的训练,才能令儿童全面而健康地发展,而学校正应是为儿童创造这种条件的育人环境处所。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让儿童学会创造性地完成自我希望达成的“作业”,而后逐步修正和改进自己,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完成一种质的提升。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一样,都受到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思想的影响,她竭力反对学校对儿童的身心的束缚,主张以儿童为主体,强调顺其自然和儿童的自我教育,“老师必须去引导孩子,但不能让孩子感到老师无处不在”,应“随时准备提供孩子所需的帮助,但永远不要成为孩子及其实践之间的障碍”。当然,她在关注学校环境育人功能的同时,过于重视学校环境的客观作用,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完全忽视教师说理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未免有“环境决定论”之嫌。

三、家庭环境育人思想

蒙台梭利的家庭环境育人思想受到柏格森(Henri Bergson)和麦独孤(William McDougall)等人的影响,她提出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彼此密切联系的特点:其一是具有独特的心理胚胎期。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成长要经历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在母体内成长的“生理的胚胎期”,另一个是在后天环境中成长的“心理的(或称精神的)胚胎期”;其二是心理具有吸收力。她认为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对外界环境感知的特殊的鉴别能力,即“吸收心理”(Absorbent Mind),儿童可以从与环境互动和情感联系获取印象和文化,不断发现和塑造自己;其三是发展具有敏感期。她将儿童的敏感期分为感觉敏感期(0~5岁)、秩序敏感期(1~4岁)、语言敏感期(2个月~8岁)、动作敏感期(0~6岁)四个层次,并逐一论述了其不同的特点;其四是发展具有阶段性。她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均有其特定的身心特点,第一阶段(0~6岁)、第二阶段(6~12岁)、第三阶段(12~18岁)。更重要的是,儿童上述心理发展的全部时期,家庭作为第一维度的教育环境一直贯穿其中,所以,蒙台梭利特别强调家庭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她主张“教育应始于诞生”,遗传、家庭环境、教育等因素必须统一起来,而父母就是儿童的决不可替代的启蒙者。父母的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生活习惯、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在儿童的感官和心理上发生作用,因而,家庭教育必须改变单纯关注孩子的生活所需的观念,更多的关注“改善孩子健康状况和拯救孩子生命这一积极探索的精神……加强孩子的思想生活,并使其从中获益”。因为思想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类的生活。

注释:

第8篇: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倪瓒 王蒙 山水画 图式

倪瓒的山水画图式极为简括,大多只作一个开合,近处坡岸上有几株稀疏的枯树,旁边有一个空无一人的草亭,中间是大片留白,远景用淡墨勾勒出平缓的山坡,画面虚实相生,整幅作品给人以静谧、萧索的感受。而王蒙的画以紧密、繁复、多变见长,多画崇山大岭,茂林清流,在取景布势上多是重峦叠嶂,用笔精整工细,作品见笔见墨,苍郁润秀。倪瓒和王蒙的山水画在图式上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倪瓒的画极简疏,王蒙的画则极繁密。

那么,倪瓒与王蒙山水画中的这种图式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试从两位画家的生活情境、师承、个性、价值取向四个方面追索答案。

一、生活情境

王蒙出身于书画世家,外祖父是赵孟頫。倪瓒则出身于乡绅富豪,其兄倪昭奎为道教的上层人物。这样的家世,都为两人在青年时代提供了文化熏陶上的可能。那时的倪瓒和王蒙都是朝气蓬勃、满怀抱负的青年,但生不逢时。元朝是蒙古人统治的社会,种族压迫十分严重,再加上元朝初年基本上取消了科举,士人们也就失去了晋升之阶。王蒙在青年时期得到过功名,但为官的时间不长,后因仕途不顺辞官隐居于黄鹤山,那时他不满40岁,终日芒鞋竹杖,卧青山,看白云,在山中度过了30个春秋。正是这种深隐黄鹤山的生活造就了王蒙浓郁深致的图式。王蒙山水画全景式的构思布局,让人感觉到是对自然界没有斧凿过的原始痕迹的写生,也真实地反映了元朝的文人高士理想的隐逸环境,或许这也是王蒙自己的人生写照。

倪瓒早期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生活。受其兄影响,倪瓒不问世事,埋头读书,养成其清高孤傲的特性。后来由于兄长去世,倪瓒不得不接过支持家道的重担。倪瓒不擅交际,难以持家。而且当时的元朝社会动荡不安,倪瓒自知富庶的家境会招来灾祸,于是变卖了家产,携家隐居,抱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态度,隐居于太湖之畔,达20年之久。虽然和王蒙相同,同是在中晚年隐居山野,但太湖特有的平缓山丘、三五株枯树、一片湖泊的地貌特征,使倪瓒找到了理想绘画图式的自然原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一经和倪瓒悲凉孤苦的漂泊心境相契合,便产生了一种荒寒古寂、平淡自然的艺术境界。

二、对传统的师承

元初山水画坛,董源的画风成为了文人学习的典范,董源山水画多写江南的山水实景,构图简练,意境深远。从倪瓒的山水画图式中可以看出董源对他是有一定影响的。另外,李成的笔法对倪瓒也有一定影响。李成的枯树画法透出悲怆的气氛,枝干下垂,如蟹爪。倪瓒的枯树画法即源于李成。倪瓒把董源的茂树和李成的寒林经过笔墨凝练,化作了挺秀的疏林枯木。据《清河书画舫》等记载,倪瓒家藏作品中便有董源的代表作《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能在家中整日心摩手追,对于董源和李成山水画精髓的领悟,自然能得其一二。随着艺术修养的逐渐提高,倪瓒对早期作品的图式风格进行了改造,而这种改造也起因于吴镇的“一河两岸”式的图式。吴镇中晚期的作品《渔父图》《洞庭渔隐图》等,基本上都是“一河两岸”式的,近景和远岸靠得较拢。倪瓒较为明显的“三段式”图式出现在1345年至1355年之间,在倪瓒这种图式出现之前,吴镇的作品中早就有了。

许多后人在评论王蒙的画时往往称其“诗文书画尽有家法”。王蒙早年的绘画确实有着许多外家的遗风,但他很早就开始尝试学习前代画家所开创的各种构图方法与笔墨风格,并力图形成自我的新风格。王蒙早年的作品每幅面貌各不相同,或学董源,或似南宋的小景山水,或师米氏云山,这说明王蒙确是从早年就开始对各家的画法进行了研究,这对其后来形成的深邃悠远、紧密繁复的图式,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王蒙所师从的诸多名家中,值得注意的是王维。王蒙在图式上接受、融合并转化了王维的山水画图式。王蒙这一时期的构图以庭院景致为主,草堂、院落在画面中占的空间比例较大,空间布局以平远、阔远为主。到了中期,王蒙的山水画图式开始由早期的一重山、一层人家向数层山、数层人家过渡,画面逐渐变得幽深静谧了。在这种图式的转变过程中,黄公望对王蒙是有一定影响的。黄公望与王蒙在绘画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在图式上都是以密体山水画的形式出现,只是黄公望相对趋于简逸,而王蒙中后期的作品愈渐繁密。黄公望曾从学于赵孟頫门下,自称为“松雪斋中小学生”,并且与王蒙之父王国器也有交往,因此与王蒙的关系也很密切。有研究者认为王蒙是直接师从于黄公望,是黄公望的学生,虽这种说法无以为据,但黄公望极有可能指点过王蒙作画。这在王蒙自题《竹趣图》中有过说明。在构图的基本方法上,王蒙是追随黄公望开创的新法,在形状特别的水面上安置灵动、皴擦重重的造型。王蒙中后期一些作品的图式中山石多置平台,这种画法在黄公望的作品中就时常出现。如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和《夏山高隐图》中,都能看到用笔较实、仔细刻画的平台,而这样的图式语言在黄公望的《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和《水阁清幽图》中就出现过。

三、个性

关于倪瓒个性的记载很多。周南老在《元处士云林先生墓志铭》中提到倪瓒“性雅洁”,而王宾的《元处士云林倪先生旅葬墓志铭》中写得就更具体一些:“性好洁,斋阁前后树石常洗拭。惧俗士,避去如恐浼。”张端在《云林倪先生墓表》中也提及了倪瓒的洁癖。周南老、王宾及张端与倪瓒多有交往,对倪瓒的生活习性甚是熟稔,因此他们三人写的墓志铭有一定的凭信度。另外还有一幅画《张雨题倪瓒像》也说明了倪瓒有爱干净的习惯,这幅画完成于1330年,画家情况不详,但他一定是倪瓒认为够格的文人雅士,否则以倪瓒孤傲清高的脾性是不会让“俗士”为他画像的。在这幅画中,倪瓒白面素服,婢女和童子立于两侧,婢女右手提着水瓶,左手拿着钩子,手臂上还搭着一条白毛巾;而童子则双手拢袖,持一把拂尘。他们手上的器物似乎与洒扫庭院不无关系。就这一点而言,画家应该是深谙倪瓒的洁癖之性的。后来的许多美术史书,在论及倪瓒时无不提及他的洁癖,但大都只是将其作为轶闻趣事来描述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而把它与倪瓒的绘画图式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的人还较少。笔者认为,倪瓒山水画作品中呈现出的那种去繁就简、恬淡素净的图式与他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洁癖习性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我们来分析倪瓒山水画中出现的亭子。倪瓒每画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的名句。楚默在研究倪瓒时指出:“倪瓒绘画中的空亭有象征意义。”以亭的空无一物,象征人的胸无一尘。第二,倪瓒的作品中时常出现的两种图式语言——枯树与翠竹。有学者认为倪瓒是以枯树的挺拔比喻人的正直不屈,以翠竹的清幽比喻人的雅逸清高。但笔者认为倪瓒多用枯树与翠竹除了创造意境之外,与他的洁癖不无关系。因为一般来说,枯树是不会掉叶的,翠竹也很少会掉叶。在王宾写倪瓒的墓志铭中说:倪瓒为了保持庭院里一片碧绿整齐的青苔,遇有树叶落下,他不用扫帚去扫,只用针绑在竹竿上将叶片轻轻挑去,不使青苔弄坏。从这里可以看出倪瓒不喜落叶的心理。正是由于倪瓒这种洁癖的习性,使得他创作的山水画图式更加萧疏洁净。

相较之下,王蒙的个性就不如倪瓒那么单纯。王蒙祖上和外祖家皆是朝廷大官,这使他常常留恋这种地位。他过于周密地考虑个人地位和利益,忽而出任小官,忽而弃官隐居山中,形势略好又出山做官。为了个人兴趣,也为了个人得失,他不仅到处结交文人画家,还喜欢和掌权的大官僚接触。王蒙这种个性也同时反映在其山水画图式中,他的画繁密多变,完全不像倪瓒的画那样单纯简洁。王蒙的山水画总是以造型多变的山体为主,只在谷中水口的狭小空间中安置两三间象征隐士居所的简单屋舍,像是在诉说乱世之中对宁静生活的无奈追求,他的画面构图紧凑,皴法繁复,似乎也显示出他急欲投身的心境。

四、价值取向

倪瓒与王蒙风格迥异的图式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等因素密不可分,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两人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倪瓒与王蒙从小都受到儒家思想的传统教育,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和进取。但是元朝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很多文人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因此,怀才不遇的文人们由信于儒转变为依于道,他们希望通过道家思想的“无为”摆脱浊世的困扰,进入一个自由境界,以求精神的解脱。

倪瓒受其兄长的影响,时常去玄文馆会友论道。他走进了本真的大自然,流连万象之际,感于物而会于心,其画面所传达出的寂静、空灵也正是道家之“虚”“静”。到了晚年,倪瓒还喜欢住宿僧寺,结交和尚,佛学进一步对倪瓒山水画图式的空疏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宗强调“顿悟”,这种对禅语的领悟被倪瓒转化为山水画中“意在象外”的艺术境界。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空寂”。佛家认为“空寂”并非什么都没有,其中须蕴含灵动的“有”才算圆满。倪瓒完成了这一升华。参禅者追求的那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在绘画中表现为以极少的笔墨表现丰富的内涵,这在倪瓒的山水画图式中得到了反映。倪瓒山水画笔墨的简约凝练,寓充实于空灵,寓无限的景象于有限的画面正体现了这一点。

与倪瓒有所不同,王蒙对政治生活始终都抱有希望,一直徘徊于儒教立身进取与逃避社会归隐的矛盾之间,他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无法实现其“成林者爽气重荣”的企望,所以就倾诉于胸中丘壑,纸上烟霞,用笔墨把千山万壑、密树重岩描绘得茂密而苍翠。他是在表现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渴望,曲折地传达出对当时世道的不满及对命运的不平。如果说倪瓒山水画图式中的冷隽疏简流露出的是对现实的无奈与远离的话,那么王蒙繁密丰茂的图式则反映了一个怀有入世情怀的文人内心深处对人世间的眷恋与渴求。

参考文献:

[1]李茂昌.中国美术简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克文.山水画谈[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陈传席.陈传席文集3[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7]郑午昌.中国美术史[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

[8]潘运告.元代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9]吕少卿.元四家绘画[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10]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蒙氏教育和传统教育范文

关键词: 农科院校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探索实践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1]。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教育推动创业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2,3]。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4],应主动承担这份责任,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在国家关于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关精神的指引下,华南农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守正创新”为工作理念,立足农业大学的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从顶层设计、建章立制、改革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着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渐形成了以“立体式、链条式、递升式”为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本文旨在为其他高校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的同时,谈谈对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一、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创业带动就业初见成效。

据统计,目前已有200多个创业团队先后在华南农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孵化,其中一半以上已经正式注册,带动了近千人就业。2012年至今,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共获得风险投资达数千万元。其中,仅广州迅睿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微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万物生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广州贵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唯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12个公司便获得风险投资达3000多万。

(二)社会影响力正逐步形成。

学生创业团队获奖频频。据统计,2013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获省部级以上奖项近200余项,其中一等奖获奖数量高达77项(国际级一等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34项、省级一等奖42项),代表性的奖项主要有:2013年获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金字塔底端的创新”青年创业培养项目全国十强,第三期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总评审全国三等奖;2014年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创青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各1个;2015年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等。

创业教育工作屡获肯定。2013年,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u为“广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4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就业工作50强单位;2015年,入选广东省首批创新创业示范学校;2016年,牵头成立“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并担任第一届理事长单位。

新闻媒体给予广泛关注。2013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被人民日报[5]、光明日报[6]、广州日报[7]、广东科技报[8]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华南农大党委副书记、创新创业学院院长陈少雄的文章《价值引领精神培育协同行动提升创业教育实效需要多维发力》于2016年1月25日在《人民日报》第7版刊登[9],该文从理论层面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入总结和剖析。

众多高校到访参观交流。三年建设期间,已有包括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五邑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天河区政府在内的众多院校和地方政府先后到访华南农大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进行交流。

二、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华南农业大学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粤府〔2015〕2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从顶层设计上开始布局谋篇,并在建章立制、改革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

(一)顶层设计,科学谋划。

1.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

为给大学生提供创新素质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创业咨询、项目论证、法律咨询、市场开发、人才推荐、资金扶持、项目孵化与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务,华南农业大学于2015年7月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副主任由1名校党委副书记和2名副校长担任,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工作,整合全校各部门资源,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优势。工作指导委员会是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最高的行政决策与统筹协调机构,在整项工作推进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成立创新创业学院。

为整合、组织、协调全校创新创业资源,全面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华南农业大学于2014年10月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由校党委副书记任院长,招生就业处、学生处、发展规划处和校团委四部门负责人任副院长,各学院党委副书记为创新创业学院成员,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实体化运作。创新创业学院的主要职责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统筹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及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四年来,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已形成了层层落实全程跟进的运作体系和全方位配合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

3.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委员会。

基地管理委员会设主任1名,由校党政领导担任,成员包括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校团委、后勤处、教育发展基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委员会主要负责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审核创业基地的发展规划,筹措和管理创业基金,指导创业服务工作和入驻企业的创业活动,研究和帮助解决入驻创业基地企业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协调入驻企业与地方工商财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等。

(二)建章立制,实质运作。

1.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为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试验田”,充分发挥平台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合作,华南农业大学先后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广州科创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合作,投资600多万元,共建了华南农业大学―中国移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华农科创创客空间,总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在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华南农业大学为入驻企业(团队)配备了座椅、网络等办公基础设施(备)。

2.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家指导团。

为给大学生提供技术、智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创新创业方面专业化的指导和跟踪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华南农业大学实施“思想+创新+创业”三导师制计划,通过校内选配和校外聘请,选聘了一批富有创业经验与创业能力的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其总人数300余人。

3.设立标准化、精细化创新创业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提高其综合实践和研究创新能力,华南农业大学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立了48学时、3学分的“就业与创业”课程教育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必修课程,启发其创业思维。不仅如此,华南农业大学还定期举办创响课堂、创新创业论坛、创业指导讲座、SYB创业培训班和阿里巴巴电商人才培训班等。

4.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

为形成科学合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较快发展,华南农业大学先后制定了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创业基地管理、创业基金管理、创业导师管理、创业项目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技术、场地、资金、专业指导等资源的作用,为大学生创新研究和自主创业提供了支撑。

(三)改革创新,齐心协力。

1.校院联动,共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学院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主体。华南农业大学各学院均成立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小组,由学院领导、相关人员和学院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组成,具体负责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细则的制定,组织实施本学院学生的项目申报、项目的初选、导师配备、各资助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项目进展情况监控、业务指导、联系企业等工作,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顺利实施。

2.政校企合作,共建“立体式”协作平台。

为大力推动天河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创业创新发展,华南农业大学联合广州市天河区政府、天河科技园等单位,以天河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天英汇”为载体,推动成立政校企合作联盟――“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联盟”。依托联盟,拟通过整合各高校创业服务机构、众创空间、产业园区等服务资源和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创业企业和团队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区域创业创新服务品牌。

(四)政策支持,加大投入。

1.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

通过整合校企在资金、科技、产业、平台等方面资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速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大学与产业、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培养一支适应新时期的创新人才队伍。华南农业大学与中科招商投资集团、昆吾九鼎投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中科招商、昆吾九鼎两家投资公司分别发起设立10亿元(人民币)创业基金,用于华南农业大学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

2.减免各类物管税费。

为减轻大学生的创业经济负担,华南农业大学给予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实体(团队)以下扶持:一是创新创业实体(团队)自入驻之日起2年内,免缴物管费、卫生费等管理性费用;场地费用实行“一免一减”(即第一年免收,第二年减半收取);水电费用给予40%补贴。二是由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免费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服务,按规定享受工商注册资本金分期到位优惠政策。

3.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华南农业大学通过与天河区工商局、税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客空间设立办公点,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和优惠政策申领等方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减少工作环节,方便大学生创业。

4.给予师生相应奖励。

为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调动各方资源,华南农业大学制定了有关管理办法对全校师生创新创业工作分别给予相应奖励(华南农办〔2012〕58号)。对学生的奖励包括:(1)对通^结题验收的项目负责人及参加者,学校颁发结题证书并记相应创新学分;(2)学校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获奖者按《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成绩管理规定》进行奖励;(3)对于优秀的结题项目,其成员在免试保送研究生时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4)对于毕业年级的结题项目如产生重要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等)经指导教师同意可等同于毕业论文。对指导教师的奖励包含:(1)学院对于指导教师在年终考核时给予一定工作量补贴;(2)每年评选一次优秀指导教师,对精心指导、认真负责且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并颁发证书。

三、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因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起步较晚,时间较短,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创业实践与科研成果结合不够、国际交流与合作较少等。为此,以华南农业大学为引,笔者针对这些方面提出促进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一)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实现创业教育发展壮大。

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研究课题[10-12],其理论研究是保证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为全面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沿着正确的轨道推进,有关理论研究工作不可或缺。学校应当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管理机制、项目传承机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类型及其作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通过研究获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并实现理论研究成果的“本校化”,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二)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愿望[13],而且有利于教师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课堂教学活动。因此,如何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是我们需要关注、探究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可结合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举办创业论坛、建立创业社团、组织经验交流、事迹报告等活动,促进学生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受磨炼、增知识、长才干、作贡献。另一方面,可通^学校报刊、广播、网络等宣传阵地,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学校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扶持学生自主创业的新办法、新举措,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大学生创业舆论氛围。再者,培育和扶持创业典型,以项目为依托,努力挖掘培植一批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对他们及其创业导师和所在学院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开发创业潜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最终实现成功创业。

(三)利用高校的科研实力,善用成果指导创业实践。

强劲的科研实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以“技术促发展,以科研促创新”是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知名高校的成功密码。硅谷的发展史就印证了这一点,正是由于有了斯坦福大学无线电工程专业弗雷德里克・特曼教授所提出的“将学术与产业结成伙伴关系”的创意及斯坦福大学自身雄厚的科研实力,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美国硅谷。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高校,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学科、专业、人才等优势,在自身优势明显的领域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倡导依托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于动物科学专业强劲的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共建的华南农大温氏班就是将学校自身科研实力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典型案例,该班旨在培养在动科专业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企业管理和自主创业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领军人才。今后,类似的创业教育实践应该越多越好。

(四)加强与国际交流及合作,推动创业教育快速发展。

国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例如美国,历经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教学、研究、管理与辅导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结构[14]。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加快发展,缩小国内外差距,建议将“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一方面选派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导师赴国外进修或攻读相关硕士或博士学位,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考察、学习与培训,另一方面聘请国外创业教育专家、知名企业家、校友来校讲学或学术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管理方法、课程设置、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等。

(五)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拓宽学生创新创业思维。

创新创业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倡导以实践为主、以能力培养为主。当下,网络、电视等媒体资源十分发达,建议提倡学好第一课堂学习内容外,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讲座或视频教学,而学校及教师则为其提供便利。比如,学校图书馆选购《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与研究视频数据库》、优米视频资源库、《爱迪科森就业培训数据库》、《职业全能培训库》等能提供大学生创业培训视频的教学资源,作为对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或者构建本校大学生历年创新创业视频集,为后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借鉴与参考。

(六)发挥创业导师引领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经验不足、政策了解不够、人脉和机会缺少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导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现实困难。岗位创业实习是创业实践教育最经济有效的路径。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应注重与公司或企业的经常性联系,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影响力充分发挥引领带头作用,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公司或企业一线观摩、考察和学习,甚至帮助学生带着创业方案到某个公司或者企业进行实践,如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帮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锻炼、成长。

参考文献:

[1]胡金波.创业教育在江苏――在“2009江苏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4-9.

[2]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Z].苏教学〔2008〕15号,2008:11,25-28.

[3]石明祥.基于科学发展观,试析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92-93.

[4]刘时新,刘晓云.高校全员育人机制的构建[N].光明日报,2012-08-27(02).

[5]王凯蕾.广东成立高校创新创业联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1-02(02).

[6]吴春燕,蒙丽,黄文凤,等.创业团队的培育基地[N].光明日报,2013-07-03(01).

[7]徐静.华农创业团队自建平台为校园成果转化做媒[N].广州日报,2016-04-07(16).

[8]张建列,方玮.华农创新创业学院成立[N].广东科技报,2015-04-03(04).

[9]陈少雄.提升创业教育实效需要多维发力[N].人民日报,2016-01-25(07).

[10]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11]尚恒志.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8):9-11.

[12]林刚,张正彦.论校园文化视阈下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及其优化路径[J].教育探索,2012(02):149-152.

[13]陈七三,陈海利.高校基层院系服务大学生创业工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27):9-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