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艺术美学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美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美学教育

第1篇: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巧设情境;善于引导;顺水推舟;精益求精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初中美术课堂渗透审美教育就是让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在陶冶高雅情趣的基础上,促使他们更加热爱美好的生活。本人以新课程标准为航标,也尝试着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渗透审美教育。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无穷的审美情趣

一堂生动的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曲悠扬的动听的音乐,或者是震撼人心的童话故事,因为它主要靠教师创设的美丽情境所至。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而融入角色,参与体验,唤起兴趣,激发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审美情趣。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情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譬如采用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谜语情境和故事情境等。总之,教师要不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做好充实的课前筹备,课尽量上得活跃、活跃、心旷神怡,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形,使教室内布满协调、轻松和欢愉的空气,并运用说话、教态和各类形象教学手段,诸如投影、录像、什物展示、范画和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密乐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陶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二、善于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

学生对美妙事物的直观后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初中生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真正分辨生活中的美仇、善恶。其实,不同的审美观点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而优秀、健康的艺术作品都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一般能使欣赏者得到积极的审美愉悦的感化作用。实践证明:实施初中美术审美教育中的寓教于乐既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又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只有选择比较优秀的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探究,才能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三、顺水推舟,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初中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审美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让他们将来学以致用地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反之,也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初中学生充满幻想,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既要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因此,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积极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和构 图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延伸到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所以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目前,我们使用的美术新教材中罗列了诸如纸盒包装、广告贴、标志设计、壁挂设计、服装设计和折纸建筑等内容,都是为了教给学生实用美术的知识,并训练其进行实际设计的初步技能。当然,作为基础教学的初中美术课标并不要求学生将来成为的设计师或者画家,但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不断激发他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

四、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是依赖形式而存在的,学生学习美术必须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各种艺术语言因素),诸如线条、色彩、质感和肌理等;当学生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时,也总是要接触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方面,从而感悟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真谛。因此,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也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疏密、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和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和不同的质感,从而使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作为初中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学生素描训练中,线条既用来勾画轮廓,又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线条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第2篇: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教育美是指存在于教育领域的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领域的感性显现。教育美是教育者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当教育者将自己掌握的教育客观规律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本质力量,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显示出来,这个过程就会具有审美价值。所以,研究和发展教育美对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师生的关系美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是首要问题,也是发挥教学艺术的基础。

教学中,以教而言,教师是主体;教的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师方面,学生是客体。以学而言,学生是主体。学习是学生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客体。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指导,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学习。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言,教师的活动是外在的。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主体接受客体的影响。教学是双边活动,相对于不同的“边”,主体、客体移位。就教学艺术而言,主要是指教师的活动,教学艺术的主体是教师,学生是接受教学艺术影响的客体。那么作为主体的教师,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师生的关系呢?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就是一种教育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和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要为教育“贡献出自己的整个心灵,……按天职他是教师,教学成为他的生命、他的养料”。这种关爱,在教学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会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中表现出的引导、赞扬,等等。

人是情感动物。当你怀着真挚的心灵关爱孩子,他们也会以最诚挚的行动回馈给你。尤其是站在教师这样的一个位置。在充满关爱的课堂中,教师会付出十分的热情进行讲授,而学生就会付出百倍的干劲进行学习,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气氛中,教师才能教好,学生也才能学好,教学艺术才能发挥到极致。

2,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也是一种美。教学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过程,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一个教学艺术高超的教师,会在课堂的控制能力上有着优秀的表现,这主要体现在教学机智上。当课堂上出现情况时,如何化解得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心理需要,又能适应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需要,这其中就蕴含着一种教育美。

二、教学的内容美

懂得运用教学艺术的教师明白传授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并消化吸收呢?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表层的理解,而且还要对它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当教学内容提高到美的高度时,就会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了。

社会科学知识很容易被融入美的因素,比如文学的语言学。但自然科学在现代的教学实际中,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比如说数学、物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它呈现出学生能够感知的美的东西,这就是教学艺术。比如数学教师应该让他的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寓意美、公式美、结构美、方法美以及几何的图形美,这样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会成为可能。

三、教师的教育美

1,语言美。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语言表现形式的好坏、优美与否直接影响教学内容的传达及学生审美经验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神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语言是生动形象、情感充沛并具有幽默性的。课堂讲授中优秀的教师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如此获得的知识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赋予不同的感彩,通过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声音使语言显示生命力,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就会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助于去理解、接收,记忆新知识。

2,动态表隋美。动态表情、手势与姿态是帮助传达教学内容的一种辅助形式。教学中配合恰当而优雅的表情、手势和姿态可起到“绿叶扶牡丹”的作用。以姿态助说话,通过优美动态与讲授内容的配合能进一步加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同时也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体验。

第3篇: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法国哲学家孔德在其著作《实证哲学教程》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其将社会学定义为以人类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诚然社会学对艺术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是艺术社会学对艺术的社会学研究,并非等同于一般社会学从研究艺术现象来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例证和资料,从而得出社会学结论的做法。艺术社会学对艺术的社会学研究,其目的是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问的复杂关系,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宗教、道德、科学、文化习俗、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如何对艺术现象发生影响,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艺术现象放置在社会文化的宏观视野中进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考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某种社会和历史的参照;也要充分关注艺术产品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质,研究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和艺术的审美特性。[1]

司马云杰的《文艺社会学论稿》中认为艺术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与社会各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职能的一门学科。著名艺术理论家杨晦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形象化地比喻成“公转律”和“自转律”:“文艺好比是地球,社会好比是太阳。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有随太阳的公转,也有地球的自转。其实,就是文艺也有文艺的公转律和自转律的。文艺发展受社会发展限定,文艺不能不受社会的支配,这中间是有一种文艺跟社会间的公转律存在;同时,文艺本身也有自己的一种发展法则,这就是文艺自转律。”[2]

二、艺术社会学观念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塑造

(一)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研究意义

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客体有艺术品、创作者与欣赏者和社会,它们是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具体而言由社会决定和影响创作者及欣赏者,再由创作者及欣赏者决定和影响艺术品。简而言之,艺术和社会是通过创作者和欣赏者这根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著名艺术史家岑家梧在《论艺术社会学》中提出“百数十年来,艺术社会学者在着重艺术与社会关系的分析研究,指出艺术发展的规律性,使艺术学的研究,逐渐脱离了玄学的范畴,这是这派学者重大的灾献。”他还充满信心地说:“现在艺术社会学,不管它的本身怎样的幼稚,在将来,它终必能采取史精密的科学方法,吸收史进步的学说的精华,而成为真正科学的艺术学,这确是一种趋势!”[3]蔡仪认为,包括艺术社会学在内的艺术学是以美学为基础的,没有美学便没有完全的艺术学;而美学的领域应当包括美的存在、美的认识和美的创造,也就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因此,“艺术学和美学的关系,好像内切的两个圆,艺术学是内切于美学的。”由此决定,艺术社会学的意义“是考察艺术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的相对应的关系,和其随社会基础的发展而变化的相关联的规律。”[4]据此可知,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所以想教好和学好艺术,就必须重视艺术社会学的指导作用,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艺术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二)严格区分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

社会学批评与艺术社会学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该严格区分二者,不要混淆二者。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指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考察和研究的批评方法,即是一种艺术批评模式。与社会学批评不同,艺术社会学是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讨论的,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对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艺术现象进行考察研究的。另一方面,社会学批评是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对艺术现象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关系来考察研究艺术现象,从艺术作品、艺术家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来考察研究艺术作品,从而在揭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依存的联系关系中体现出的社会学批评的广阔视野。艺术社会学是把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对艺术进行宏观的、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由此可见,在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高等美术教育应当立足于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从社会生活的视野对所学习和创作的艺术作品和一系列的艺术现象进行宏观、综合地学习研究。

(三)摒弃“庸俗社会学”的影响

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中国艺术理论界由于对庸俗社会学缺乏清醒的辨析能力,曾一度错把庸俗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家弗里契视为“艺术学之指导者”,庸俗社会学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中国艺术发展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干扰和影响是相当严重的。我们所说的艺术社会学立场与庸俗社会学是有根本区别的。艺术社会学是建立在一种综合和包容的立场上,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研究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如何摒除庸俗社会学对高等美术教育影响的同时,如何正确加强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三、艺术社会学视野下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对策

(一)注重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

艺术社会学认为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例如艺术与经济、政治、哲学、道德dylw.net、宗教等的关系。在进行高等美术教育改革时,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艺术现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背景,艺术现象的社会功能,艺术现象的艺术价值的标准和取向,艺术社会过程中的艺术生产、传播和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完整整体的各个环节。因此,在高等美术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关注生活,加强生活体验的培养。高等美术教育应当以对生活的切入来极大地丰富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离开了生活,体验就无法生成。如果高等美术教育中,老师对美术知识与技能技巧的传授得不到学生个体经验的认同,那么学生在这样的高等美术教育中所学习到的相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就只能停留于技术层面本身,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就会相应地缺乏艺术生命力。

(二)注重高 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

美国的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著作《后现代课程观》提出:教育和文化两个方面,前者可自然称之为教育联系,指课程中的联系赋予课程以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后者也可自然地称之为文化联系,指课程之外的文化或宇宙联系,这些联系形成了课程赖以生存的大的模体,两者相互补充。[5]艺术社会学强调艺术现象与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其在揭示艺术与社会诸多因素的关系时,把艺术活动当作多种因素的复合整体,重在宏观研究和整体性考察。这就要求高等美术教育改革中要注重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高等美术教育的包容性和多元化不但是指教育内容、方式和类型的繁多,而且也包含着“”、“包容并蓄”等教育理念和思想。高等美术教育应当是一种综合的教育,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主要以综合性为原则,从传统的分科走向综合的发展,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建构起综合的学科门类。高等美术教育的课程改革还应当注重美术学科内容的综合,将“工艺美术、现代设计”与强调审美的精神功用的“纯艺术”结合起来。老师在高等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并积极地引导学生从一点出发多点结果的多元或从多点出发以多点结果的多元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三)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

艺术的理想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使二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在于形式,而是期望艺术作品的形式能够体现和表达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人生意义。艺术形式有其相对独立性,如果不是结合着社会现实而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创新,那么其就很有可能流于成为一种空洞的形式,所以成功的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是不可分的。艺术社会学的转向就是从对形式技巧的讲究转向对内容意义的追求。简而言之,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完成了的内容,内容是具有形式的社会。综上所述,在对高等美术教育进行改革时,我们应当注重高等美术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即在进行高等美术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具有既要注重艺术的形式创新,又要注重艺术的内容丰富的思维。

(四)注重高等美术教育方式的革新

在高等美术教育中,我们应当注重对教学方式的革新。在美术课程设置上,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改变过去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而以素质教育为依据,开设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从而确保学生具有更为全面合理的文化素养。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也应当有意识地进一步增强美术dylw.net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和合理。老师还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如电影、电视、录像、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引导学生更为直观的体验生活和大自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鉴别、判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学校还可以多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校与社区携手,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区的保护与美化环境的活动,既可以对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总之,艺术社会学是用社会学的先进的理论和观点以及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艺术的产生、创作、传递等一系列活动与社会各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及其所蕴含的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职能的一门学科。其把艺术现象放置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下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考察,充分关注艺术产品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质。在研究艺术社会学对我国的当代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美术教育改革,应当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整和合理,要充分认识到艺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更为强调学生与社会生活的更多地接触,使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成为一种综合全面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宋建林.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及现代形态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4):12.

[2]杨晦.杨晦文学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48.

[3]岑家梧.中国艺术论集[C].北京:考古学社,1949:142.

第4篇: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 艺术欣赏 美术欣赏课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它是向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积极手段。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如电脑和算盘同在,洗衣机和搓板并存,试管婴儿和恐龙蛋化石共生一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精神并非同代。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学生产生认同感后,或迷恋于写实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画中的内容,情节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若面对表现性,写意性风格的作品,与学生的审美经验就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既有新奇感,又与原审美心理有抵触的矛盾状态。这些变形怪异的造型,强而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审美反应,而面对抽象风格的作品时学生会因看不到任何与原有经验相联系的形象而产生茫然排斥之感。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可做以下尝试: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人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入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艺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时,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其更深层的内涵更隐藏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的要求与体现,是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秦俑、唐楷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的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等,学生至此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

第5篇: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中学美术新课程标准从全新的角度,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倾向于内化为文化品位和素质品质: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研究创造,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制作,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新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审美教育的核心目的及中学美育的任务

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完成一定的低层次的美丽创造任务,以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

二、美术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途径

1.形式美感的培养。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 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学生写生之前,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中学美术课的最初阶段,往往首先引导学生去认识线条的魅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蓄、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了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千变万化的事物。在这里,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去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白描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摩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因素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每个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人只分辨红、橙、黄、绿、青、紫、黑、白等简单的色彩,而画家和经过绘画训练的人就能表现出事物的丰富色彩的色彩变化和色彩与色彩之间的互相关系。在美术课中我们通过讲解、观察、练习,使学生懂得色彩的一般知识和调配方法,培养他们对色彩的观察分析能力。进而掌握这一造型语言。在图案课里,则让学生了解诸如均衡、对比、统一、变化、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并通过图案组织规律的训练,系统地了解和初步掌握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2.审美情趣的培养。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也有人说“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国外也有人主张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这种论断虽然未必全面,但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是无可非议的。如一次家乡风景的写生和校园风光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眷恋和保护校园环境的责任感。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曾经征服无数世人,人们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 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摩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位地展开。

第6篇: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审美艺术 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

伴随着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人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素质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在实际素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始终较为薄弱。而教育部则要求把加强社会文化素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素质是指人的身心组织的特点和品质,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这三方面。这些分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不同水平,相互作用和渗透,构成人的整体素质。而在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教育中,审美艺术素质又是弱中之弱。因此,大力加强学生审美艺术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审美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帮助广大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活跃审美心理活动,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发展。

一、当前学生审美教育面临的现状与分析

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一个人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却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带着和多数人一样美好的愿望踏上漫漫的教育旅程的。但是深入课堂后,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素质让我大失所望。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我校占绝大数比例的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缺乏艺术素质教育,艺术欣赏能力偏低,缺乏应有的审美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加上学生所处的年龄和环境的不同,文化素养、生活阅历、心智品格的差异,使不少学生分不清美与丑、雅与俗、文明和野蛮、高尚与卑劣的界限,反而以丑为美,以丑为荣,对人类宝贵的精神产品缺乏起码的欣赏能力,无法鉴别高雅艺术作品和低俗艺术作品的区分,如果他们的欣赏长期偏离常规,还会对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方向产生误导,例如一些学生在看过西方电影后,学嬉皮士的打扮,男同学扎耳环、留长发,女同学用蓝黛色指甲油抹指甲。可见大学生艺术知识贫乏,审美意识浅薄,是由于他们“缺乏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听见美的耳朵”。

二、审美艺术教育在大学生人生观培养中的作用

审美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作用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正处在心理、生理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对美的追求有着无限美好的向往。但对美的认识不尽相同。有的认为庄重高雅是美,有的则认为赶时髦攀比。这就有个教育和引导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艺术意识、审美艺术情趣是至关重要的。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对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造就完善的人格,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审美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而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艺术欣赏。美学家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灌注了作者的激情,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它能使大学生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美化思想、升华感情,在欣赏中使人回肠荡气,心旷神怡,迷恋向往,同时作品情感越强烈,越能打动人,从而点燃大学生生命的火花,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1.实施审美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

大学生时期是人生生命火花最明亮、最炽烈的黄金时代,是对未来充满幻想,朝气蓬勃的一代,是形成人生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重要时期,理想是人生的一盏明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人一生必将处于茫然之中。古往今来,许多科学家、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和教育家都是在大学生时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立志成才奋发进取,而大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培养除了依赖于德育的理教育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艺术教育,因理性支配人,感情同样支配人。教育学认为,人的身心教育是由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部组成的,大学生时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和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修养,提高道德水,妥善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的关系,塑造自我形象和个性,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敢于开拓的一代新人,要通艺术欣赏这个有效途径,教育学生崇尚真善美,丢弃假恶丑,透过有情感的艺术形象,品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树立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

2.高层次的审美艺术教育是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长期封闭的国门的迅速开放,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思想道德领域呈现鱼龙混杂,多种价值观互相冲撞,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对人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少数大学生贪图名利、爱慕虚荣、悲观厌世、崇拜金钱、追求低级情趣。思想水平不高,导致对艺术欣赏的肤浅认识,产生错误的欣赏心理,甚至以丑为美,以美为丑,对低级趣味和高雅健康的价值取向的评判标准模糊,在人生理想方面产生了真空,经过多年的美育和音乐教学实践,我发现,高层的艺术欣赏不仅有助于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同时可以激发其生活热情,发挥联想,丰富情感和知识,升华道德情操,而低层次的艺术欣赏则会诱使处于心理生活剧变期的大学生猎奇窥私、寻求刺激,甚至醉心于粗俗浮浅的欣赏客体而失落人生的现想目标。所以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作为美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审美艺术教育这个有利阵地,适时结合道德品质教育,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结语

21世纪的人才是具备有知识、有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艺术教育来帮助加强审美艺术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和美学思想,使整个社会形成健康的、高尚的审美风尚和新型的人际关系,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品位。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第7篇: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

【关键词】

善用慧眼 巧借平台 抓住重点 个性指导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他还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善用慧眼,挖掘教材之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诚如罗丹所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海底世界》、《趵突泉》、《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我的战友》、《劳动最有滋味》、《一夜的工作》、《小珊迪》、《穷人》等体现的则是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社会美;《卢沟桥的狮子》、《人民大会堂》、《颐和园》、《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则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艺术美。又如《绝句》、《匆匆》、《燕子》、《林海》、《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具有美的特征,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二、巧借平台,感受情境之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一种美育方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借助各种教学设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如《桂林山水》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融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体的美育好教材。在教学时,首先可以运用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欣赏画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受桂林山水之秀美。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深入了解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色,并补充介绍桂林山水的相关知识和传说,然后让学生欣赏课件,进一步创设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学生带入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去感受和体验“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最后,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畅谈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多感官地感受了桂林山水之美,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和审美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和赞美。

三、抓住重点,品析词句之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好词佳句不胜枚举。如《燕子》一文中的“赶”“掠”“落”等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从南方赶来闹春的急切心情和飞翔时的轻盈轻巧,特别是文章未句:“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赞歌。”更是以新颖贴切的比喻把作者心灵深处的惊讶与赞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为读者展开联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这些美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品词赏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也能使学生对文章所表现出美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又如老舍先生在《猫》中这样写到“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教学时,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几朵小梅花”指什么?2.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样?3.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上了小脚印,作者非但不生气,还说它踩印的是“几朵小梅花”,这说明了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不仅弄清了“小梅花”就是猫的小脚印,而且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读写结合,提升创造之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加强读与写的结合,是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教学《穷人》一课后,可让学生续写结尾,这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使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又如教学《火烧云》后,可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发挥想象,仿写课文,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才能,而且也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语文课堂因为有了美育的渗透而变得生机勃勃,活色生香了。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一名美的使者吧!

【参考文献】

第8篇: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一、加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最可怕的不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足,而是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妙趣横生、生动形象、幽默滑稽的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式。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机会,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要适时启发学生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中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总是充满激情,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和辩论过程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让学生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个人的优势与劣势。在实践中组织小组竞赛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竞争氛围是学生表现自我的好时机,在参与竞争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从而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法,把语文课化枯燥为风趣,化呆板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充分利用耐人寻味并散发着无穷魅力的连珠妙语,强烈地吸引住每位学生。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愉悦,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风趣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到和蔼可亲,更主要的是幽默融洽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习语文课的动力。

二、调动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的产物,文章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生活气息,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情感体验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对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油然而生喜爱、追求、想往的欲望,这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应当做到情绪饱满、全神贯注、气势雄浑、和蔼可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的变化,观察教师感情的起伏变动,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就是接受美感的体验。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通过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去触摸文章内容的整体意蕴和主旨所在。喜作者之所喜,忧作者之所忧,让学生真正动心、动情、入心、入神。这种融入教师真情的教学手法,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扣动着学生的心弦,引起师生的心底共鸣,使教和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教师要用高尚的情操去影响学生,用宽广的情怀去感化学生,用饱满的情绪去带动学生,用细腻的情感去温暖学生。只有教师入情,才能让学生入境,最终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发挥语文教学的美感性

第9篇:艺术美学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初中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教学目标,要求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加专业化,不仅做到对义务教育的理论教学,还应该做到合理的知识延伸,在开展美育能力教学的同时从其他方面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学习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能力等。

一、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审美教育,简单地来说,就是老师在充分利用一些优秀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对美的事物的鉴赏能力逐渐提高,最后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某著名诗人曾说过:“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多少个艺术家,而是为了培养出积极乐观,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虽然初中生的未来理想并不一定从事美术事业,但是美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较高的审美意识以及高尚的道德素养,对整个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

1.创设生动的情境

老师进行审美教育时,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课堂教学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审美教育的形式之一,因此,老师需要充分利用美术课堂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美。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到美术课堂中,在美术赏析时,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帮手。例如,在学习《北京故宫》一课时,某美术老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观看大量北京故宫的图片,在欣赏故宫美景的同时,还可以配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受此景雄伟壮丽的同时,还可以在音乐中进行赏析,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由此转向对美术知识的学习。该美术教师还将《巴黎罗浮宫》一课和此课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可使学生更好的将中、西方的美术作品作对比,形成鲜明的文化差异,感受到美术课堂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感受作品的同时,学生也充分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数不胜数,美术科目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自身的艺术价值,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准、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是审美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带来的重要意义。

2.符合学生自身特点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音乐、体育以及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主要课程,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不但具有幼时的天真、幻想、可塑性强的特点,还出现了青少年的某些特征,如意志力不坚定、控制能力差等,这些特点都说明初中生教育过程的艰难性。作为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心需求,结合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利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审美教育,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提高的同时,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3.结合实际生活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要求老师需要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培训,即让学生在发现身边美好事物的同时,更注重良好人格的培养。例如,一部分学生盲目追赶潮流,认为“染成黄头发”才是美,暑假时更有学生忙于“整形”“染发”等,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表,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什么是美”的讨论,并利用某些画家刻苦的求学经历,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美,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仅是艺术培养,更是对学生心灵洗涤的过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生的审美培养尤为重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需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需求,养成学生对美的事物主动欣赏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美好事物,积极发现美术作品中的美感,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莉丽.关于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性审美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