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学生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88-01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强调学生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还要同时重视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1]。由此可见,掌握历史知识并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在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同时,使学生形成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当前高中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
1 运用生动语言,促进学生正确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高中历史教材偏重基础知识的传播,常用简洁性、概括性的语言陈述史实,而如果历史教师只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照本宣科,以阅读的形式为学生解释概念、原因、过程、影响等历史内容,就会使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以及丰富多彩、百转千回的历史事件变为呆板、僵硬、无趣的文字,学生定会觉得历史知识枯燥乏味。相反,如果教师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将教学内容按照特殊的语调和节奏讲述给学生听,学生必然会觉得整个课堂充满丰富的色彩,对历史知识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随之提升了。
首先,在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时,可以为学生详细陈述人物的生平经历,这样使学生深层次的了解人物,在头脑中形成更真实、更自然的人物形象,例如,在学习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讲解孔子的“修身为本,主张为己之学要独慎”时[2],可结合孔子的生平经历以及孔子的著作《论语》,来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使他们更容易的理解儒家思想中“礼”和“仁”;再如学习必修二第八单元第23课《美术的辉煌》时,可让学生体会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对艺术的热爱,使学生明白无论条件多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其次,当前高中的历史教材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都过于简单和片面,将原本生动活泼的历史事件浓缩成抽象的概念,这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常面对这种枯燥的文字会对历史学习渐渐失去兴趣。那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责无旁贷的肩负起转换课本表述的重任,教师要学会使用真实、客观且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将抽象枯燥的历史语言转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关注度。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时,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思考,电力为人们带来了那些方便,然后由此向学生介绍在电力没有诞生时,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便是蒸汽机,之后再向学生介绍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过程,以及蒸汽机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体会到,是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才促进了今天科技发达社会的诞生。
2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可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尽量将一些可比性鲜明的内容进行比较性讲解,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在引导学生思维拓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例如将张居正与商鞅两位古代改革家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明白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要具备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破釜沉舟的决心;通过比较司马光和司马迁两位史学家记录史书情况的比较,使学生受到他们勤奋严谨的精神感染,进而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鉴真与玄奘的比较,学生一定会被他们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执着进取精神所感动。
新课改后的高中教材编写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选编的内容也更适合学生的实际认知需求了,但是受到课时和篇幅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内容避免不了的比较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手段,尽量的将浓缩的书面历史语言拓展为更宽广的历史空间,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师生之间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表现,它是推动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的重要催化剂,同时,当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挥到一定高度时,又会反过来促进情感的提升。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中渗透自身的情感,使学生自愿的参与到学习中,针对教学的留白处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使自己“穿越”回去,走入历史,面对面的观察历史、触摸历史,进而了解和掌握历史,最大程度的释放自己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战争与和平的内容时,让学生针对当前我国与日本关于的问题展开想象,说一说你觉得我国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才是最好的?或者你认为我国应该与日本建立怎样的外交关系?等等,虽然这些不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但这样让学生由教材联想到实际,不仅能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同时激发了学生关心国家、热爱国家的内在感情,在讨论中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历史中的战争与和平的发展情况,历史教学课堂的效率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3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有效的途径来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应时刻立足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认真解读教材,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利于情感价值观培养的课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建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是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的基本维度,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置于教学目标的核心地位,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从总体上讲,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建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适应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历史教学过程中,影响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因素使多重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课堂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仍没有完全有效落实。因此,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将这一目标贯穿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和完善自身的人生态度、良好品德、价值观念等。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建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义
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态度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的情感倾向,而价值观则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社会情感。[1]新课标将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教育功能定位于建构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事实上,建构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既包括了思想教育功能,又丰富了思想教育功能,使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变得更具体,更具有人文内涵,更进一步强调了对学生内心体验和心理情感倾向的关注。这对于满足学生情感方面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人生态度、高尚品格、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力量,一定要注重综合素质和修养的提高,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现状分析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和思辨性都较强的课程,既承担着学习历史知识的重任,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建设和思想境界塑造等功能。然而,从目前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落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1.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受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仍把历史课程看作传授历史知识,认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工具,对新课标蕴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的功能没有准确理解,甚至简单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建构等同于思想教育,这种片面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展开。
2.教师自身素养不高,教学方法滞后。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量以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然而,部分教师仍采用过去陈旧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即使有一些情感色彩的历史教学,也只是形容词的堆砌,这种机械、灌输性的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不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通过考试的方法来测评学生,学生考试的成绩也相应地成为考核教师的标准,这种考试制度本身不带有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测评,无疑也影响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在此方面的能力必将严重弱化。
三、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最优化推进的路径
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优化推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到素质教育开展的成果,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结合实践,保证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最优化推进。
1.正确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这一教育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一个有序的心灵连续体,构成了人的情感世界,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的内容、方法、目标都要以其为着眼点进行,要把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基点。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时更新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必须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思想情感素养。而当前的历史教师大多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原来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需求。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完善和丰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情感,从而担负起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建构的重任。
3.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评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具有特殊性,它兼情感、意识和行动于一体,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语言的表达,虽然它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却不能通过对知识的测评来检验。[3]因此必须采取多元评价方法,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使学生的人格、品德、境界等得到进一步升华和完善,成为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玲.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7,(5).
关键词:高中班级管理;实践原则;措施
高中生是一个独特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年龄已处于青年阶段,而心智仍旧沉迷于对世界的好奇中,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更是探索社会、认知世界的进步时期,探讨高中学生管理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多数高中学校对于管理学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仍旧存在问题。因此,本文从学生管理的原则和具体措施入手,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一、高中班级管理的实践原则
每个高中学校包含着无数个小班级,这些成千上万的小集体不仅承载着高中学子的梦想,也对他们的人生轨迹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在高中学生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应保证以下几点原则。
1.自主性原则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主要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和所想付诸实践操作的能力,若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纵使有优秀的教师授n、美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有大的提高。因此,高中学校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自主性原则的重要性。为了落实好该原则,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促进自主能动性的发挥。
2.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高中学生能够通过参与班级、学校或者社会组织的实践活动达到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的目的。虽然我国已经对刻板的应试教育加以改革,但是部分高中学校仍旧存在“分数至上”的现象。学校只有让学生经常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主动融入社会的观念才能使学生对自身有更准确的认知。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形中会加强对社会道德的认知,对今后学校改进管理模式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活动性原则是高中学生管理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鼓励性原则
教育学者认为,无论处于哪种年龄阶段,鼓励性原则是使教学管理走向成功的强力助推器。由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具有敏感、好奇等特点,因此在管理实践中经常鼓励、表扬或者奖赏表现优异的学生,会激发他们“我要做”和“我想做”的热情。同时鼓励性原则也会让学生的心态由消极悲观转化为积极乐观。因此,适当的鼓励不仅会让学生在心理和社交方面得到满足,还会给现阶段相对滞后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生机。
二、高中班级管理的实践措施
1.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发挥自
高中生是一个有自主思考能力且能够表达观点的群体,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起参与班级管理。当学生参与制订班级管理计划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对管理规章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并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制订约束条款以及奖惩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喧宾夺主,更不应独揽决策大权,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通过这样的举措,学生会对班级管理和自我管理有全新的认识,不仅会让他们产生主人翁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强化自我管理理念。
2.赋权于学生,加强民主管理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师生共同参与制订的班级管理制度仅仅只是学生管理举措的第一步。在一个有制度、有组织的大家庭中学习、生活固然是美好的事情,但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能够让集体中的每个人找准自身定位,各司其职、各谋其事,这就要求教师要赋权于学生。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教学经验,教师应该较精准地为每位学生分配工作,如开朗活泼的学生负责文娱工作,生活委员由热心好客的学生担任等,这样的赋权不仅能让学生做起事情来得心应手,还可以体现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
3.了解学生心态,共筑平等相处模式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接触最多,也受其影响最深的人。因此,高中教师要放低姿态,平等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心态。只有充分理解高中学生的所想所思,才能在管理模式出现偏差时及时纠正、弥补和改进。把控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不仅能为管理工作锦上添花,还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推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学校管理工作必须有条不紊地落实。不论是教师、家长还是社会各界都应该为高中学校的管理工作承担一份责任,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崔文辉.精心细化自主管理[J].读天下,2016(23).
关键词: 高中学生管理; 刚性管理; 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89-01
一、柔性管理的基本内涵
柔性管理策略的概念和刚性管理策略的概念相辅相成,都源于企业管理,同时也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重点之一“管理者的人性观”密切相关。柔性管理策略强调灵活性、个体性和软性控制。它是在重视和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方针,按“信任――指导――感化――自控”的心理互动逻辑,倡导采用说服教育、关心帮助、人情感化和积极引导等手段,充分挖掘人的智慧潜能,强调精神力量的激励、感奋和凝聚作用,致力于提高人的素质,为学生创造最佳人文环境和发展机会。这种管理具有意识的内驱性、心灵的感应性和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
柔性管理策略的核心是以人“心”为本。充分调动人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自觉能动地实现组织目标。因此,柔性管理策略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启发诱导、软性控制和区别对待。简言之,如果说刚性管理策略的管理重点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管理,那么,柔性管理策略的管理重点则是对学生的心理或心灵进行管理。将柔性管理策略的理念引入高中学生管理工作,对于调动学生主动接受管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学生运用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高中阶段学生享有的自由是在纪律约束下的自由,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与学生未来职业角色相适应的。但是,也要看到,高中学生的心理行为同样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他们追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二是他们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重视自身权利的维护;三是他们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针对这些特点,如果用传统的刚性管理策略和手段,往往效果不佳,甚至会使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一些学生在对待或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尤其是较大困难的事情时,存在言行不一的现象,他们说得多、做得少,表决心多、行动跟进少;一些学生面对他人尤其是面对老师时,可能表现出人前人后不一、自觉性与自我调控能力欠缺。如有的学生明知校规的具体要求,但在执行、落实中存在着内心深处的不认同甚至消极抵制,缺乏正确的与其认知相适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这些表现,不仅影响落实校规的成效,也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三、柔性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对学生行为加以规范的同时重视心理疏导
对人的管理工作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但归结起来,不外乎着重于外在的行为规范和内在的心理疏导。前者诸如校规的落实,执行情况的检查评比等。它以明确的形式向管理对象昭示各种具体要求,以公开的身份严格管理,因而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这种管理是富有成效的。后者诸如说服教育、沟通感情、提高认识、锻炼意志、培养个性等。它以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管理对象心目中形成深刻的、持久的影响,从而把组织的目标和要求转变为组织成员即管理对象的内在愿望和自觉行动。
(二)在适度运用批评惩戒手段的同时强化肯定表扬手段的运用
肯定表扬作为正强化刺激,其心理定向是肯定性的。首先,肯定表扬具有良好的沟通作用,它向学生表明,管理者对他们是了解的,对其良好的行为绩效是肯定的。其次,肯定表扬具有鼓励作用,人都有荣誉感和成就感的需要,肯定表扬就是公开承认管理对象的成绩或贡献,让他们感受到荣誉和成就,从而发挥激励作用。第三,肯定表扬具有发扬作用,它能推动一个人持续发生良好行为。第四,肯定表扬具有榜样作用,它能激励其他学生,促使大家见贤思齐,力争上游。
批评惩戒作为负强化刺激,其心理定向是否定性的。首先,批评惩戒具有惩罚作用,它是对当事人错误言行的处罚,迫使其停止;其次,批评惩戒具有戒忌作用,无论对当事人,还是对具有共同不足或错误的其他人。批评惩戒是猛喝一声,令其悬崖勒马吸取教训。对这种手段,学生往往易产生抵触低落情绪。
由此可见,肯定表扬是积极建设性的管理手段,令管理对象心情舒畅,人际关系融洽友好。它提供的是一个开放性的发展空间,引导推动管理对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争取尽可能优异的学习业绩。
(三)在进行外在管理、外在激励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
柔性管理的要义之一是以管理对象为本,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和理解学生,把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思想境界作为管理核心。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的失误,更多地给学生以信任、激励,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成功欲望,突出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鼓励学生对中学各项教育工作进行思考,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价、检查、监督、控制和调节,从而保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功能的有效发挥。
柔性管理作为超越刚性管理的新型管理策略,内在地吸收了刚性管理的合理因素。在管理对象的道德境界尚未高度发展、依然需要外在约束的情况下,柔性管理必然是在科学健全的制度规范基础之上而进行的灵活、权变和非程式化管理。基于此,要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严密健全的制度管理机制,而且这些制度要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高中人才的成长规律。学生管理制度的这种升华,能够使管理从自上而下的“管制”转变为融管理于服务之中,让自上而下的简单命令变为上下左右的多向沟通、协调和疏导,形成有机联动而又良性循环的运作机制。
(四)在施加多重影响力的同时重视“压力最优化”
高中学生既具有单纯、阳光、上进的优秀品质,也存在着依赖、幼稚、简单化等缺乏生活实践磨炼的种种不足。高中的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既需要实现未成年人心态向成年人心态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以引导和推动学生尽快实现转变,加快成长步伐。
关键词:学生管理;规范;高等教学事业
一、高中生学校管理具有的不足
影响高等教育变革进步的主要原因是,在近年中国高等学校对高中生管束上存在了管理的缺陷性,管理的缺陷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不符合高等阶层的人才培养规定。首先,要依靠社会大众的坚持才能实现在我国打造高效民主的法强社会这一首要目标,然而社会建树的重中之中是高中生,他们是社会重要的一部分。日后他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未来进步的前景与其今天生活的外界环境、接触的教育和养成的思想密不可分。其次,社会发展改变了学生的思想观念,高中生的维权意识增强,评定奖项,优秀学生、留学、入党等尖锐的问题引起了高中生强烈的重视,疏于管理、墨守成规、不正规的管理会激发不良风气的兴起,造成了很多的问题,一些问题处理不当较易造成高校的混乱,持续不停会打乱高校的正常运转。所以,高校的维持、进步与辅导员对高中生的平常生活和精神思想工作的细心管理紧密相联。完善高校全面管理的首要方式就是增强管理工作的可行性、正规性。
二、高校制度的制定有利于高校学生的管理
合法循规的管理,杜绝管理流程中的不正规和外界原因是合理管理的主要内容。为了有适宜环境的方圆,辅导员就要遵循高校的每一个管理制度,形成辅导员的管理规矩。公正合理的管理规定既可以确保学生互相竞争的公平性,也可保证管理流程的积极进展。抛弃了合理公正,也是保护侥幸心理,以践踏更多人竞争的正向性而极少人的谋利,就是保护不规矩的竞争,这是规范制度和合理管理的致命要害。另外,实时归纳管理工作上的经验和高效可行的方法,在扩大范围听取意见的根本上实行对应的总结提高,把平常繁杂的管理大体分类,将其视为管理制度意外合理的增加到学生管理规章里,走近高中生生活,使管理工作方向性增强,反馈效果显著突出。
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依照程序进行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管理上的违规行为,学生因为利益争端产生的矛盾,都是没有按照程序管理的结果。规范管理要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基本环节都有章可循,尽可能少的掺入人为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大学生的奖学金评定,都是按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排名来确定的。而综合素质测评里对成绩、思想政治表现、活动情况的所占比例有严格的规定,每项活动的分数累计也划分的很清楚,每个学生的加分情况都要在班级进行具体的公示。在评奖过程中如果不按程序进行,随意加分,或者私自提高分值,都要引起学生的不满,带来管理上的极大混乱,起不到奖学金的奖优示范作用。可见,认真按照管理程序组织实施是大学校园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保障。
三、提高教师个人修养、丰富工作经验
高校学生规范管理的最终实施者是辅导员,他的素质、修养、工作经验决定其工作水平,工作效果。大学生是非常活跃的群体,由于特殊的年龄和相对简单的人生阅历,他们的思想、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做出一些意外的行动,给规范管理带来困难。大学生的出格行为有时并非出于本意,情绪冲动、侥幸心理、追赶时髦等都有可能使他们违反纪律,辅导员在管理过程中如果不仔细分析、区别对待,管理虽然能够实现,但真正育人的目的却不能达到。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培养广博的胸怀,注意虚心学结工作经验,能够正确对待学生所犯错误,并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引导,这些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管理工作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就要保证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W生的潜力和发展的潜质得到充分的挖掘。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改进学生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实际上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人性化的管理,它更加有利于实现学生成才的目标。
四、总结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任,规范学校管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规范学校规章制度,提高教师综合水平,加强学生自主管理作为规范学校管理的重要为途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学尧.高中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5):58-59.
关键词:高中生;管理;教学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以此推广到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管是为了不管”,班主任应主动让高中学生学会自主管理,这就要求他们不仅在学习上会自主管理,还包括在生活上,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逐渐养成自主管理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管理,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当今社会,由于独生子女较多,父母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在学习上也是包办代替。这样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大脑和手脚,使得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主动性,生活上不能自理。所以,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是必要的。培养高中生自主管理,并非放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做到无为而治。笔者认为班主任应尝试做好以下工作:
一、引导学生学会制订目标,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制订学习目标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从上小学开始就引导学生制订自己的学期目标,学生都知道其重要性,可真正能从中受益的,能够坚持始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并不多,所以,要在每个阶段都要进行培养,有了学习的计划和目标,才会有行动的动力,才会有积极性和行动的热情,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方面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认真地制订适合自己学习的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当然也包括自己将来的人生规划。如果有了远期或者近期目标,就能够自我约束,使每一天都不会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都会有收获。如果学会设定自己的行动目标,会受益终身。
二、引导学生建立班级自主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班级常规管理体制是一个班级管理的灵魂,它们既有学校的共性,更有每个班的个性化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制度都是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自己制定,用来约束和奖惩学生,我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就要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那么,在制定班规时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制定,制定出既有约束力又能激发积极性的制度。我曾经尝试过学习小组制定自己组内的组规,结果他们想出了很多的点子,其中有一个规定就是,小组内组员如果在一周内表现最好的,可以自动选择在小组内的座位,如果表现不好,就没有机会,所以,有时候,学生为了这个小小的目的,就会积极表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小组的监督作用,当然,有时候也未必都是合理的,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组规,班级有班规。班规都是学生集思广益,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共同制定出来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
三、建立班级的值日制度,让“日管理”形成常态
建立值日制度就是每日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值班生”。值班生的职责是全权负责班级一天的事宜,班级纪律、卫生、晨读、自习、课间操等,并且负责记录好每天的班级日记。这个“值日生”要像班主任一样,管理班级中一天的大事小情,并把一天中的事汇总记录下来,向班主任进行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了许多隐性 问题,更能够挖掘孩子们的潜能,这种方法,在刚开始运行时,有一些费力,有一些孩子没有做过班干部,似乎没有一点头绪,但是,一定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给他们机会,不要急于求成,慢慢地经过一个周期,学生摸到了门道,越来越上路,所以,就使得学生管理学生成为可能,让他们相互监督、相互管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改革班干部的选举方法,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我采取干部定期轮换制的方法。班干部每学期都改选,由学生自我推荐作竞选演讲,再由学生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组建班委会。这样既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干部以后走上社会摆正个人和集体的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事业的关系。学生自己选出来的班级干部,更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五、实行小组自治管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根据班级管理的具体要求,为了便于管理,采取了在班里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每个小组由几名学生组成,他们荣辱与共,组长负责,小组中的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进行自我管理,在组际之间竞争中进行合作,例如,每个小组可以自己制定组规,可以进行组内的活动,根据组员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每周小组长进行测评等。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
班级活动是学生展示才华的乐园。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属于养成习惯的事,光反复讲未必有用,一句老话,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因此老师的任务就是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因此,班主任必须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指导学生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比如,班级的羽毛球赛、演讲比赛、学科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都由学生去组织、去设计。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中培养高中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发挥高中生的自我管理作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更能使班级的管理民主化,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展示自己,让学生有成就感和归属感。相信,班主任给学生设置这个平台,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沐浴着清晨的馨香,迎着绚丽的朝阳,我们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首先,我代表学校党政领导向全校师生致以新学期的祝贺!并对刚升入我校的高一新同学表示热烈的欢迎!我知道你们是带着激情、希冀和梦想来到高中的校园。如果你为理想而耕耘,这里会让你得到收获的喜悦。如果你是勇敢的攀登者,这里会是你上进的阶梯;如果你志在云天,这里会成为你腾飞的起点。祝贺你们又开始了人生旅途的新阶段。
新学期,新面貌,创造新的成绩;新起点,新生活,孕育新的希望。值此新学期开学这际,我向同学们提出来两个方面的要求和希望:
第一不要迷失自己。
美国一个心理研究机构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所幼儿园,选一些智商较高的幼儿,给他们一块精美的糖果,说:现在就吃只能吃一块,如果能忍一个小时,等我们回来再吃,就再奖励一块。一些孩子一拿到手就剥开糖纸,吃了起来;一些孩子忍了一会,实在禁不住诱惑,也吃了;还有一些最终拿到了两块糖。想一想,拿到两块糖的这些孩子战胜了多么大的诱惑呀:这些诱惑不仅来自糖果本身,还来自周围小朋友的提前享受。心理学家对这些幼儿跟踪调查,直到他们长大成人,进入社会。调查的结果是,能忍耐的孩子成功率大大高于不能忍耐的孩子。
心理学家说:通过自我约束以克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这是获得任何成就的保证。同学们,说到延迟满足,我联想到了校园里一些不该出现的现象:有些同学手机不离手,随身听不离耳,文曲星里玩游戏,自习课上读禁书,甚至还有个别学生抽烟、喝酒、打扑克、上网吧,更有甚者,少数男生女生的交往超出了同学的界限,已经出现了早恋的苗头。这些同学一心想着提前享受,把校园当成玩耍的乐园,挥金如土扮潇洒;把校园当成恋爱的公园,勾肩搭背玩浪漫。
这些同学,在本该学习的年龄却去追求享受,在本该积累生活资本的时候却去追求感官刺激,等到学习的大好时机错过,等到青春的年华逝去,想一想,你们有立足社会的资本吗?你们有奉养父母的能力吗?你们有养育儿女并教育他们成人的资格吗?
是的,游戏、玩乐、早恋的诱惑力的确很大,就像幼儿手中的那块糖果一样,抵制这种诱惑需要较高的情商,需要自我克制,需要那种清醒认识自己的能力。提前享受就如同提前摘取树上那没熟的苹果,不仅酸涩难吃,还很容易腐烂。怎样在千姿百态的社会里,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迷失自己,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需要坚强的毅力。中学阶段正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思想敏锐、求知欲强、记忆力好、好胜心强、精力充沛。这样的好年华,应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提高素质,为开创自己的锦绣前程辛勤耕耘,这才是人生道路上最明智的选择。
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就去做哪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叛逆的结果只有自己在心里哭泣着体会。
第二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同学们要切实做到尊守《中学生规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xx高中学生管理制度》,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本学期,学校仍然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同时务必抓好、抓到位,重点针对学生佩带首饰、染发、吸烟、携带手机到校,乱扔纸屑和零食剩物等狠抓不懈。特别要明确严禁学生早恋现象和打仗现象。一经发现学校将会给与开除学籍、退学等严肃处理。学校和老师也极不情愿看到这样的情景发生,希望同学们要给与足够的重视,严禁撞到学校管理这两条高压线,也希望同学们正确对待学校的管理,别不屑于家长的担忧,别不满学校的管理,其实你的父母、你的老师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你的成材就是他们的最大心慰!别不屑于父母家长的担忧,别不满学校老师的管理,其实你的父母、你的老师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你的成材就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同学们:新的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学期肩负新的重任。学校全体教职工将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为同学们创建发展的平台。正视面前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抓住机遇,奋力拼搏!我们也希望同学们,不要挥霍如花般的岁月,要用点时间认真思考未来!青春无权享受!青春无权闲适!
一、制度建设对于构建高中和谐校园的意义
制度和谐是形成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加强制度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
1、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高中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没有制度就没有一切,和谐校园应该是制度健全并完善的组织。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而要使他们达到和谐统一、步调一致、同向运转,实现共有目标,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和谐的制度来约束,借助制度的力量来进行控制,促使组织和谐发展。制度的欠缺会直接导致高中校园种种不和谐现象的发生,小到买饭插队,大到违法犯罪。因而,健全并完善各项制度确保校园里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2、加强制度建设是构建高中和谐校园的根本保障
和谐校园主要特征是安定有序、协调发展。而制度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并约束着高中学校内外的各种行为,保障着高中学校和谐健康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制度使学校像钟表的自动装置一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并陷入混乱状态。”可见制度对于学校来说显得多么重要。高中学校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保障作用,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制度失效,从而使高中学校运行不协调,不能保障学校达到预期目的。和谐校园最根本的表现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的和谐发展,学生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健康成长、成材,自主学习;教师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自主教学;学校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发展壮大,自主办学,而这一系列的目标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
(1)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障人的和谐发展。和谐高中校园就是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这主要表现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等一系列关系的和谐。学校所制订的各项制度旨在保证学生与教师二者能平等交往、互助学习、交互影响、共同发展,这是促进二者自我完善的重要条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可以不断增强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人的积极性、能动性,以促进人的自我发展,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形成一种能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生活模式,达到和谐共处。通过对制度的认同,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强制性、权威性、均衡性、公平性要求人们按照它所规定的方式运行。采用这种方式运行的结果就是使每个人都能认同组织的发展目标,在实现个人自身最大利益的同时,使组织的收益最大化,这种利益最大化(博弈)的共同性使制度的保障作用更加牢不可破。
(2)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才能保障高中学校和谐发展。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游戏规则,具有“公共品”性质,是为大多数人服务并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的,它能给人们带来文明的秩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加强高中学校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供给,促使高中学校的利益行为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达到制度均衡,从而形成稳定有序的和谐校园秩序。一旦这种制度安排确立并被执行,则容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一贯性,加快学校发展。
和谐校园的正常运行需要多种多样的制度来支撑。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是保障学校成立、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能协调学校外部各种社会关系,没有这些制度,学校就无法立足,更无法发展,当前个别高中学校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现象就是由于这方面制度不完善所致。学校自身各项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稳定运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能协调学校内部各种关系,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在个别高中学校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信号,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方面出现了与国家教育方针相悖的地方;在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任用等方面的机制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因而高中学校要从学校产权、主体、育人等制度建设方面来构建和谐高中校园。
二、高中校园制度建设和谐性的基本原则
构建高中和谐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要求组成高中校园的各个系统和谐匹配,规定这些系统的制度的和谐性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制度建设和谐性不仅表现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做到严密、严谨、严格、严肃,还要求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高中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制度由人制订出来,又用于约束人的行为。人可以被动地接受它,也可以主动地适应它。高中学校的人主要表现为三个群体:学生、教师、管理者,要使人与制度和谐相处,在制订制度时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制度建设原则。高中学校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根据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制订规章制度,以他们的和谐发展作为衡量和谐校园的标志。就当前现实而言,教育的不和谐性主要表现为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教育的不公平。正因为如此,国家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处处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极大程度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助于形成稳定有序的校园秩序。
(2)坚持以教职员工为本的制度建设原则。教职员工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也需要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因此,要完善教代会和工代会制度,营造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的机制,建全教师申述和制度,建立教师身心健康方面的保障制度,为教职员工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3)坚持教职工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原则。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发展很难用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来确立,教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不仅体现在公民身份上的平等,还表现在扮演角色、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上的平等。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服从关系,更应是一种合作关系,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制度,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2、高中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制度建设要与时俱进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需要,对构建和谐校园尤为重要。和谐校园需要不断更新制度,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不断有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构建高中和谐校园,就要针对学校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来维护校园内各要素的利益平衡,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促进校园的稳定发展。如实行校务公开制度、阳光招生制度、干部人事改革及分配制度,实施弱势群体补偿制度,改革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体制等。
3、和谐校园制度建设要坚持协调原则
协调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制度建设始终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应遵循协调原则。
(1)各种制度相互之间的协调。制度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大系统,任何一种制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其他制度的变化,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稳定的,否则,精心制订的制度很可能是不持久、不稳定的。高中学校的制度很多,上至国家层面的制度,下至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乃至文明公约、买饭排队规则等。诸多制度之间能否协调存在、协调发展是学校制度有无效率、能否实现既定目标的关键。如果学校的教学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不一致,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恐怕是一种空话;学校的后勤服务机制不健全或不完善,管理制度再健全,执行再严格,恐怕也难以出现安定有序的生活秩序,同样,学校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能协调统一,甚至存在相互冲突,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恐怕也难维持。因而,做到学校内外制度间的相互统一,制度的结构、比例协调,横向之间的各种制度相互配合,纵向之间的各种制度互不冲突,必然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2)制度制订及其执行的公平性。不公平的制度容易产生不稳定的秩序。制度的制定是少数人进行的,如果这些人只选择对自己有利而不去考虑其他群体的利益,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则占绝对数量较多的弱势群体就会表现出一些“不友好”的行为,从而影响群体的稳定。教育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制度的制订以及执行方面,如对学生的奖励评优、困难补助、费用减免或违纪处分;对教职工的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应体现制度公平原则。
另外,须做好学校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四个环节的制度协调工作,因为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和谐现象,都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
三、构建高中和谐校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制度作为影响高中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制度建设放在首位。
1、科学民主依法治校
科学民主依法治校是建立在制度基础上的。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宣传制度,让每一名师生知法守法、诚信待人,以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同学关系,也便于其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此外,要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制度建设。意识形态是减少提供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费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人们对他人的行为作出道德评判,有助于全体成员认可现行制度并产生较强的凝聚力。
2、构建现代高中学校制度
构建现代高中学校制度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利于学校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教职工和学生充分实现自我的制度,能有效地增进教育秩序的稳定、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提高教育效率、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现代高中学校制度要求政府转变教育行政职能,由直接干预和微观管理变为间接干预和宏观管理,以提供法规、制度设计等方面的服务和体制、法制环境等方面的保障为主,做到政校分开,让学校自主办学,提高学校竞争力,给学校更大的发展空间;要求学校须依法治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学生充分发展为主,兼顾教职工的发展,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谐高中校园要求学校的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不仅分开,更要相互制约和合作,要以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为主,产权、法人等建设为辅,做到集权与分权相结合,放权给教师,放权给学生,积极营造出一个讲法律、讲公平、讲合作的和谐育人环境。
3、实施校本管理体制
校本管理制度的建立旨在让全体成员能主动适应学校的发展,它是以学校为本、以发展为主旨、以人为主体的一种管理模式,是建立现代高中学校制度的基本内容。这种制度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成员共同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最大程度地保持信息畅通,有利于团队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与外界环境相协调融合。
实现校本管理体制,将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管理的内涵更丰富,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表面现象,而是高中学校制度上的一种深层次的变革,它让学校有更大、更广、更高的发展空间,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收益;让学生更自由、更愉快地实现自我。加强校本管理制度建设,不仅要求高中学校要能动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更要重视内部管理来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社会效益,创造和谐社会。
4、建立制度反馈机制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 管理策略 有效性
新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为落实和贯彻新课改的指示要求,高中班级管理在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就要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研究班级管理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是高中班主任开展工作的重点,如何兼顾这两个方面并使班级管理策略有效地推行和实施?本文从以下几个面进行了探讨:
一、转变传统班级管理思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影响我国一千多年的“师道尊严”的中华教育理念,强调老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必须言听计从,形成了一种相对畸形的师生关系。由于受到这种落后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今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沟通。当今阶段的高中生多数为95后,出生的社会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家中受到父母长辈的宠爱,在社会上享有法定的权利,他们追求平等自由,注重张扬个性,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上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应该放下“师尊”的身段,主动走进学生的世界,与学生平起平坐地进行学习、生活以及思想情感的沟通,像父母那样关爱,像朋友那样聆听,让学生真诚地敞开心扉,愿意与老师交流,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
二、注重班主任个人修养,构建班级管理文化
班主任在班级中既是班级日常学习事务的管理者,也是班级形象的“代言者”,加强班主任的个人修养就显得异常重要。试想,一个博学多闻、温文尔雅、阳光睿智的具备高尚个人修养的班主任,一定是受班级学生欢迎的,他的学生也会受到他个人魅力的影响,走向良性发展;反之,一个见识寡陋、暴躁易怒、忧郁寡言的班主任,他的班级氛围一定会很压抑,直接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班主任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谈吐,穿着打扮要得体,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形成适合班级的管理文化。班主任在选拔班干部时,不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要对学生的品德、集体意识、才艺特长、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必要时进行民意测选,在班级中选出佼佼者担任班干部,要主动地向班干部请教高中生学习阶段的心理特点,向他们传授班级管理经验。另外,班主任要敢于下放权力给班干部,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实效的作用。对一些有特长的学生要善于挖掘、引导,对于那些爱捣乱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树立班级管理制度的威严。还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些小型的文艺活动,班主任下放权力给班干部,锻炼班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建立班级内部的激励机制,对学习成绩优秀、进步幅度大的学生进行奖励,对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要锻炼他们在公共场合敢于表现的胆量。班主任还要善于利用手机功能,和学生建立快捷的交流。
三.塑造班级个性,加强校内外合作管理班级
班主任要善于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打造班级的个性,善于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特点。平时的爱好,综合性地去拿捏,树立阳光积极的班级精神面貌。管理制度细节上的紧和松要把握好分寸,做到收放自如。偏安静的班级,要突出学习成绩和纪律良好;偏好动的班级,要做好文化课学习任务的同时突出文艺、体育优秀的特点;对于自制力差的班级要从严治理;对于整体纪律较好的班级,要适当放松,注重班干部的管理和学生自律。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除了在学校和学生做好交流沟通,还要注重同校外合作,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做好全方位的班级学生管理工作。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合之一,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大,也比较叛逆,班主任要想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就要加强同家长之间的交流。升学到高中开始,班主任就应该和学生家长及时建立联系,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个人爱好和特长等等,并对学生的个人家庭环境有大概的了解,便于以后开展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有些学生步入高中后学习成绩明显滑落,班主任除了去寻找学校教学中的问题,还要顾及是否是由于家庭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做好心理准备,及时和家长沟通,利用业余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家访,尽快地协助家长帮孩子解决问题。
四、结语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观念形成的时期,也逐渐具备了自我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但是情绪易受外界影响,不能够理性地管理自我。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认真分析学生心理,客观深入地思考存在的问题,认真探索班级管理策略,切实做好高中班级的教学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建英 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J].青春岁月,201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