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十五”期间,广西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0.8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73%。其中公路建设完成437亿元,为“九五”时期的1.79倍;公路运输站场建设完成7.6亿元,为“九五”时期的1.67倍;水运建设完成37.9亿元,为“九五”时期的1.46倍。交通完成投资约占“十五”时期广西固定资产投资的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6%。
“十五”期间,广西公路水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年均增长分别为5%和8.6%,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80%和36%;道路货运平均运距为90.67公里,比“九五”期间延长10.63公里;广西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3644万吨,比“九五”时期增长107%;集装箱吞吐量共完成64.8万标准箱,比“九五”时期增长4.1倍。
随着物流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依托原有的设施、客户、业务基础和经营网络正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物流企业的数量及规模也迅速增长。2004年之前广西登记在册的物流公司总计不到1000家,而截至2009年6月,广西物流公司已达6500多家,仅南宁市登记在册的物流公司就
有3100多家。与此同时,企业规模也逐步壮大,如位于邕武路南宁货运北站的先飞达物流公司,每年以5倍的速度高速增长,成为广西成长速度最快、线路最齐全的物流企业之一。
与此同时,广西物流企业类型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首先是依托港口发展。此类企业的总部一般设在港口,拥有自己的码头和可自调的船只,主要经营陆海联运货物及通过海运的进出口货物的相关物流业务,大都以集装箱运输方式为主。其在港口一般设有专业仓库,货主可以直接把货物运送到专业仓库等待物流公司发货。其次是依托货运交易市场发展。其主要方式是公路汽车运输及仓储服务。目前广西依托货运交易市场的物流企业大多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内陆城市,一般自己不配置运输车辆,专职经营货物的仓储、信息、配车等组织工作,凭借专业的服务及较低的成本迅速抢占运输及仓储市场,成为公路货运及仓储市场的主导力量。再次是依托国内大企业发展。货运公司为了找到固定的货源,千方百计和各种生产企业建立运输服务关系,承包生产企业的销售物流,尤其瞄准大型企业承包一定比例的产品储运任务。
1.2 广西物流发展对策
1.2. 1 抓住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物流业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该贸易区建成后,将是一个拥有17亿人口、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孕育的机会难以估量,无疑为与东盟国家毗邻、经济关系密切的广西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物流业发展机遇。
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涵盖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推进,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合作开拓新领域、新途径、新空间,营造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多赢”格局,从而推动广西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3.“两廊一圈”的建设。中越两国政府着力推动“两廊一圈”的建设,广西在“两廊一圈”中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占据了“一廊一圈”,更在于这“一廊一圈”与珠三角的对接及与中国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对接,对广西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发展现代物流是个极好的契机。
4.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研究表明,会展经济的经济带动系数为1∶9。因此,通过发展会展经济可促进贸易增长,从而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今后,广西可通过举办更多的专业性展会,促进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在广西形成,推动广西物流业的发展。
1.2.2加强研究,科学确立广西物流业发展模式
1.构建面向东盟的北(海)钦(州)防(防城港)港口物流中心。广西面向东南亚,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是中国西南经济圈、华南沿海经济圈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三大经济圈的交通枢纽中心,拥有北海港、钦州港及防城港,具有双向沟通中国和东盟的区位优势。构建北(海)钦(州)防(防城港)港口物流中心可充分发挥出海大通道的区位优势,促进国内外经济要素的集聚和分散,对广西物流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2.构建专用工业品、工业原材料的柳州工业物流中心。柳州市处在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点上,具有横贯东西、纵达南北的地理优势,铁路、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工业经济较为发达,拥有规模化的汽车、机械、食品等支柱产业。因此,依托上汽通用五菱和柳工集团的发展及柳州市最大的柳邕路生活资料批发市场群,可重点规划柳州工业物流中心,满足就近配套、物流配送及整合物流的硬、软环境的要求。
3.构建南宁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从区域环境看,南宁地处东盟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的接合部,北面有广西的老工业基地柳州和桂林,南面有新兴的广西沿海工业基地,东西轴线沟通珠三角和东盟。随着中国—东盟交通枢纽在南宁形成,南宁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自是应有之义。
2007年4月,柳州铁路局总部新址划定在南宁市青秀区凤岭北片区;2007年8月,南宁市人民政府和深圳盐田港集团就投资建设广西南宁国际综合物流园项目签署合作意向书。这些举措对构建南宁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都将产生重大的意义。
1.2.3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规范管理
在物流园区规划的相应配套措施中,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政府需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此外,各级政府除了为国营物资企业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物流市场,保证公平竞争,促进物流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1.2.4对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整合、改造
通过市场机制对传统物流企业进行整合、改造,促进强强联合,对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充分认识加强物流管理是企业从内部寻求利润的有效途径,鼓励物流企业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体系。 1.2.5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强企业功能合作
在各物流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打破所有制限制,启动现代物流标准化工作,制定现代物流服务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仓储设施等能够相互兼容,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现代物流资源共享。在物流企业的功能方面加强合作;在服务网络内统一规划,设立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若干现代物流中心,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大框架,实现物流企业强强合作的联盟态势,使物流企业由放射性经营转变为网络化经营,积极进行多层面的物流服务网络建设。
1.2.6依托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关键词] 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099-03
[作者简介] 王忠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上海 201209)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2]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4]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5]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孙光圻,倪玮,姜梅,张维国.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1).
[7]王忠郴,胡建华.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总的和谐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4).
【关键词】现代物流;重庆;发展
一、重庆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
(1)重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交接地区,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重庆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的老工业生产基地,在加快西部建设,实现将西部地区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大,这也给重庆的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特别是在“渝新欧”铁路、沪渝高铁等一系列交通设施的建设,给现代物流打下了基础。(2)重庆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重庆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重庆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但水平普遍偏低,整个物流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企业管理运作系统的应用并不普遍,甚至很多企业还采用原始的人工作业;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不够,物流软件投资比例也很低,大多数的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迫切。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经营理念,该经营理念下,物流企业的发展较为粗放,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而也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同时,现在的物流行业还未走向成熟,企业之间存在着不良的竞争,也缺乏专业、高效的物流企业。同时物流企业所需的交通设施、仓储等相关条件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物流所需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有待改善,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低下,物流系统投资的重复,物流系统资源的浪费。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管理人才短缺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巨大障碍。现代物流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现代物流观念缺乏,直接导致现代物流业发展进程缓慢,现代物流的规划与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也并不高。
二、重庆现代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1)明确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物流规划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将物流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并以此为导向,改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出与重庆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尽快建立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2)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是提高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变,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在重庆,发展第三方物流,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工商企业要释放物流业务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收益。(3)扩大开放,改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政府应大力完善制度建设。可以成立全市性物流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由其协调物流业的服务标准,维系行业间、行业内外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加快现代物流企业间的整合,发挥规模优势,改进管理机制,实现依靠现代物流企业取代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现代物流产业的应该属于是开放性产业。一个地区的越是开放,那么其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必然很快。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加强与西部各省区、长三角、珠三角省市以及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重庆打造成西部现代物流中心。
现代物流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成为了地区经济实力的衡量标志,其水平已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全市实施“一江两翼三洋”发展战略之时,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完善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经济重要增长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物流国际国内启示
一、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新势
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促进物流发展,物流成本较低,大型物流公司积极开展并购和整合物流能力,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发展良好,第四方物流服务已经进入市场,拥有大量的物流人才和具有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功能全规模大的物流园区。物流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和物流服务专业化水平高,出现物流运作全球化,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趋势。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物流体系,适应物流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是发达国家近近一倍。物流业务附加值低。物流社会化程度较低。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低,物流总费用中的仓储保管费及管理费用偏高。目前,我国物流管理费用与GDP的比例依然偏高。保管费用过高。物流发展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影响物流效益,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
三、对中国的启示
1.统筹规划,抓好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应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但应注意:一是要符合国家规划的总体要求,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优先整合利用,改造提升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三是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经营性设施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实行企业化经营。四是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五是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重点物流区域,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组织化水平。六是要注重区域物流的协调发展.积极建设区域物流系统,扩大地区之间的物流合作,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现代物流,为用户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因此,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企业结构设计,管理方式一定要贴近市场,方便用户,注重以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为支撑.要坚决反对和制止那些不顾实际,圈占土地,重复建设的做法。
2、制造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的研究
3、绿色物流管理的研究
4、现代采购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探讨
5、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研究
6、中小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7、公路运输业对发展物流服务的研究
8、xx企业物流模式分析
9、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因素的研究
10、商业连锁企业配送中心运作研究
11、企业物流外包的战略决策和关系管理
12、郑州市物流业发展现状调查
13、xx企业配送体系的构建
14、中国物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5、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浅析
16、企业生产过程的物流效率浅析
17、准时采购模式在企业当中的运用
18、敏捷制造模式下的物流策略
19、应对供应链管理中不确定性的对策研究
20、企业运输优化方法探讨
21、生产企业物流中心的规划策略
22、连锁经营业的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23、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浅析
24、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研究
25、中小型生产企业采购管理研究
26、中国回收物流的发展策略
27、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目标冲突的解决策略
28、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管理研究
29、全球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30、供应合同对供应链管理运作的影响分析
31、论产品包装与物流运输的关系
32、物流管理与产品设计关系探讨
33、中国物流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
34、企业库存控制与生产物流的关系
35、物流运输工具(设备)选择对成本的影响
36、论库存管理方式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37、论公路运输建设与物流行业发展的关系
38、铁路运输方式在企业物流运输中的地位
39、asp在中小企业物流管理中的运用
40、物流配送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41、关于郑州港发展现代物流的思考
42、传统储运如何向现代物流转化方式探讨
43、第三方物流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
44、从交易成本角度分析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45、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研究
46、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企业战略选择
47、从运价的影响因素看我国公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策略选择
48、推动公路港建设与现代物流中心的关系研究
49、电子商务环境下专业物流公司发展的探讨
50、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探讨新经济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51、实施分销商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52、中外物流配送业发展比较研究
53、论物流标准与物流发展
54、电子商务环境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模式的研究
55、物流管理的现代化建设
56、物流技术对物流发展的影响
57、网上商店的物流配送研究
58、汽车行业零部件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分析
59、服装企业物流创新与物流中心建设研究
60、快速消费品(fmcg)物流管理特点初探
61、我国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透视
62、电子商务对物流的影响
63、中小企业管理的采购供应问题
64、供应链管理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关系探讨
65、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66、绿色物流在国外的发展及我国的差距
67、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
68、运输企业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策略
69、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70、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整合中的作用
71、物流外包对企业运营的意义
72、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对比分析
73、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的方式分析
74、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探讨
75、制造企业与商业企业物流运作的差别分析
76、大型零售商的配送策略选择
77、顾客价值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78、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79、供应链分销渠道与物流配送的关系
80、实施集装箱运输一体化研究
81、国际物流运作系统初探
82、xx企业库存管理问题分析与改进
83、论我国企业的物流外包问题
84、关于社会大物流合理化之探讨
85、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探讨
86、我国中小物流企业的发展前景分析及对策研究
87、文化差异对物流管理的影响
88、采购绩效评估指标的研究与分析
89、供应商关系管理问题的研究
90、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途径分析
91、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92、第四方物流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93、航运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策略研究
94、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的经营战略
95、我国物流园区建设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96、xx企业仓储合理化途径与改进策略
97、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98、在中国实施零售商共享库存面临的挑战
99、xx企业物流外包的决策分析
100、jit物流的企业联盟最优伙伴的选择研究
101、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关系研究
102、dell供应链运作模式对企业运作模式的启示
103、中国邮政如何迎接联邦快递和dhl的挑战?
104、我国物流企业品牌战略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05、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106、物流管理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107、郑州发展物流业的区位优势研究
108、麦当劳的服务模式对现代餐饮业的影响分析
109、crm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
110、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探讨
111、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营销策略组合的探讨
112、物流企业的绿色运输战略分析
113、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114、第四方物流业趋势分析
115、物流系统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116、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策略研究
117、电子商务对物流企业的价值分析
118、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
【关键词】港口物流 系统分析 评价研究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生产一体化、贸易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人们公认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利润源泉—物流,已真正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其中沿海港口城市的港口物流已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升港口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港口物流的基本概念
现代物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追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服务水准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港口物流是现代物流的一部分。
(一)港口物流的涵义。
港口物流是指中心港口城市利用其自身的口岸优势,以先进的软硬件环境为依托,强化其对港口周边物流活动的辐射能力,加强港口集货、存货、配货的优势,以临港产业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优化与整合港口资源配置为目标,发展具有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特点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
(二)港口物流的特点。
港口物流是一种特殊的物流形式,其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港口物流是国际物流产业链的纽带。港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是远洋运输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各种陆运运输方式的连接节点,因此港口成为了整个物流系统中流量最大的枢纽点。
2.高度专业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竞争越加激烈,从而使整个物流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港口物流作为整个物流产业的枢纽,其专业化程度更加增强。
3.作业柔性化。港口物流的柔性化主要表现在其实时动态变化,即港口物流根据客户需求,能够及时高效的处理各种物流状况,包括多货种、小批量、多票数、短周期等等。
(三)港口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式。
与陆运物流系统类似,港口物流系统也具备输入、转换、输出三大功能,系统通过输入输出与社会环境系统进行相应的信息交换。
二、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港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由于我国早期国情的限制,我国港口物流起步较晚,导致目前整体发展水平要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具体表现如下:
1.国内港口物流企业受欧美物流巨头的影响,规模较小,服务水准不一,无法完成整个港口物流的一体化流程。
2.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目前我国沿海港口的EDI实时信息系统的普及率还较低,相当多的港口物流操作还停留在POS机和条码技术上。
3.港口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低。港口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对其运作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导致了很多小型港口物流企业无法很好的利用现有资源和相关物流设施与配置,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趋势。
物流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相对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港口物流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港口物流的电子信息化、港口物流专业化、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的建设。
1.港口物流的电子信息化。
现代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成型,使生产与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变革,电子信息化的商业运行模式使得现代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结合越加紧密,从另一方面推动了现代港口物流的信息化与电子化,具体表现为电子信息技术和理念的引入:EDI,电子支付系统、电子订货系统、智能货物处理系统等等。
2.港口物流专业化
港口物流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港口物流服务的延伸与扩展,较为有代表性的是3PL(Third Party Logistics,第三方物流)和4PL(Fourth Party Logistics,第四方物流)模式的运作。目前我国港口物流业,3PL已形成一定规模,基本可以保障正常的运行,4PL正处于积极的筹备和建设中。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是帮助客户实现降低成本和有效整合资源的保证。
3.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的建设
我国的物流中心一般起着DC(Distribution Centre,配送中心)的作用,包括运输、存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物流中心起着一定的规模效应,是一定数量的物流企业的集合点,具有相对大的规模和较为齐全的物流综合服务功能;物流园区是在物流作业集中地点,将多种物流设施与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和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物流企业的集结点。我国港口物流应积极建设高效的物流中心与物流园区,从而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配套设施的共享,运营成本和费用的减少,获得规模效益。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的详尽描述,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整体分析,指出了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将来发展的大体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港口物流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较为有益的建设性建议,给我国沿海港口物流的发展以借鉴。
参考文献:
[1]刘鑫,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大陆桥视野,2011,(4).
[关键词]网络环境农产品现代物流跨区贸易
在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在农产品大力拓展跨区贸易的过程中,仔细研究分析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物流配送发展的现状,结合自身的特点,推动农产品跨区贸易中应用,将是每一个从事于农产品商务的机构和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业务领域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我国农产品跨区贸易所处网络环境及其发展现状
2007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调查结果显示,使用xDSL、Cable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中国互联网将迎来更快速的增长期。
把基于Internet技术的跨区贸易形式运用于传统的农产品跨区贸易、物流配送领域,这既是农产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农产品进一步发展的战略增长点,更是跨区贸易得以有效应用的一个非常适用的阵地。据了解,中国每年农产品行业的总价值约1000亿元,在流通中的费用约为700亿元,如果全面推行以网络为主的跨区贸易,将极大地改变整个农产品的传统业务流程,有利于促进农产品跨区贸易中的诚信、和谐、快速发展。
我国跨区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现状是。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的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跨区农产品物流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跨区农产品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跨区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跨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跨区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但市场交易法规建设薄弱,交易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二、如何完善我国农产品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物流配送
第一,要建立一个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现代物流业必须符合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现代物流管理系统要以国际先进物流理论为指导,从业务流程整合入手,采用Internet大型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以及条码技术,GIS和GPS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和识别的自动化.系统组成一般有:运输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货物报关管理信息系统;运输(配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港口;物流;信息化
随着海运贸易的发展,港口的功能进一步拓展,向综合物流平台方向发展,港口的定义不仅仅是简单的从有形陆域水域的地理概念上的界定,而是从传统港口业务和其他行业联系的角度,把港口看作港口和其他行业组成的产业群,确切反映现代港口的特点。
一、港口物流的特点及功能
目前现代港口物流的特点主要有国际化、多功能化、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等特点。国际化,国际贸易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港口的国际贸易结点的作用更加突出,多数大的港口主要从事国际物流服务。多功能化,港口物流发展到集约阶段,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形成一体化物流中心,提供仓储、运输、配货、配送和各种提高附加值的流通加工服务项目。系统化,港口物流向生产和消费两头延伸并加进了新的内涵,由原本仓储、运输的单一功能扩展为仓储、运输、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子系统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形成物流大系统。信息化,信息流包括了货物在空间转移的各种信息以及各种货流与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预测等。随着网络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是港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标准化,港口物流的国际性要求在物流过程中实现标准化,在商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过程中采用国际统一标准,以便参与到区域、全球物流大系统和物质经济循环中。
二、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一)国际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香港:香港港是世界上最开放的自由贸易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特点是: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发挥自身特点;建设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政府扶持,创造优越的发展软环境;重视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
鹿特丹港:鹿特丹港是西欧水陆交通要塞,是荷兰和欧盟的货物集散中心,有“欧洲门户”之称。目前,该港年吞吐量有超过5亿吨的纪录,占据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特点是:多样化的集装箱运输形式;港城一体化的国际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建设;功能齐全的配送园区;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
新加坡港:新加坡港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每年装卸集装箱超过1500万TEU,是世界上第二大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港的特点是: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物流与高科技相结合;专业性强,服务周全。
安特卫普港:安特卫普港吞吐量的一半为转口贸易,港口运输量几乎100%是国际运输,建设成为强有力的国际物流中心。其特点是:完善的交通网络;良好的硬件设施;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安特卫普港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控制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用“安特卫普信息控制系统(APICS)”。
(二)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第一,我国拥有1.8万km海岸线,11万km内河航道,承担着9%左右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2008年,有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广州港、深圳港、天津港、秦皇岛港、青岛港、大连港、苏州港、南京港、日照港、南通港、烟台港、营口港、湛江港、唐山港、连云港等17个亿吨大港。我国外贸货物量90%以上由海运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1位,亿吨大港达到14个,船队规模位居世界第四。截至2009年8月18日18时,青岛港吞吐量超越两亿吨,高出2005年全年总量。
第二,集装箱吞吐量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7年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1亿标准箱,达到1.127亿标准箱,同比增长20.4%,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1.26亿标准箱。预计到2010年,我国港口年吞吐量将达到81亿吨,集装箱年吞量将达到1.4亿标准箱。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国家。2008年1-8月,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达15.2%;9-12月吞吐量增速达12%;12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4.7亿吨,同比增长2.8%。截至2008年年底,沿海港口新扩建泊位154个,其中万吨级泊位89个,新增吞吐能力2.8亿吨;内河港口新增泊位282个,其中万吨级泊位21个,改善内河航道里程943公里。
第三,2009年,中国交通运输部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政部编制的《长江干线航道总体策划纲要》获国务院批准。到2020年中国将投入430亿元用于长江干线航道的系统整治和装备建设。
第四,港口下放、区港联动和港口体制改革,推动了港口发展新一轮热潮。各地方政府正抓住机遇,纷纷提出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港口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我国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多个,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
三、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港口物流与国外港口相比,不论在物流意识还是在物流软、硬环境上,都有不小的差距。200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成本为4540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4%,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高出近一倍,反映出我国物流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而港口物流处于同样的状态。港口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均达不到国际港口的先进水平,港口物流的水平往往是一国物流总水平的主要标志。
(一)港口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港口装备参差不齐
现在我国很多港口的发展和国外相比还处于起步状态,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物流技术水平比较低,特别是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充分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建设的港口,如矿石中转港北仑港区、煤炭装船港秦皇岛和石臼港及大连、天津、青岛、上海、黄埔港的集装箱码头等,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大连、青岛等港的原油装船码头等港区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60-70年代的水平。
(二)深水航道、大型码头不足
随着我国国家石油储备战略的实施,超大型油船也急需吞吐能力呈现出逐步攀升的良好势头,但我国目前深水航道、大型化综合化港口较少、深水化港口更少的局面并没有有效改变,能源接卸能力难以适应需求。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可停靠50万吨级的特大油船,纽约港可同时停泊400多艘远洋巨轮,我国台湾省的高雄港水深达20m-30m。如果我国的港口建设不能适应船舶大型化要求,必将对港口物流总量的增长、物流链的建立和调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三)港口物流联盟程度低
我国各港口物流业基本上处在无序竞争状态,码头前方装卸与后方仓储、运输不协调。尤其是后方仓储,运输业规模小,多数仍为粗放式经营,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较为落后。各港口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不能及时互相了解最新的港口物流知识和理念,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如今的长三角已形成了沪、浙、苏三地分别以洋山港、宁波港、苏州港三港短兵相接的竞争态势。
(四)港口物流信息化服务水平低
港口信息化是港口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港口开展物流服务的技术保障。而目前我国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导致一些单位和部门之间建立的信息数据库不能相互沟通,形成信息“孤岛”;物流作业各环节之间没有较好衔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困难,物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客户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特别是国际客户需求。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在港口物流所涉及的相关行业部门中缺乏协调性和共享性。
(五)港口物流的专业人才匮乏
据统计,我国物流产业从业人员为1676万人,大专以上学历占21.56%,低于全国行业平均24.33%的水平,高中及中专职校生则占了50%。截至2007年,招收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分别为195所、43所。随着产业链在全球范围的延伸,众多生产和流通企业的全球采购和全球销售规模将不断扩大,我国物流企业急需一大批熟悉国际物流业务和运作规范的物流管理人才。
四、发展我国港口物流的对策
在总结国外港口物流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和措施: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
我国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每一种现象只是冰山一角,因此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港口现代物流的发展,解除存在的制约因素,寻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港口现代物流发展的最优化十分必要,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加强与班轮公司的合作,大力发展集装箱业务
班轮公司由于受营运成本、集装箱运量增长速度、运输安全性及追求规模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对集装箱船舶大型化的追求日趋强劲,投入营运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舶数量与日俱增。这种趋势促进港口仓储的功能分化,要求港口后勤物流系统有更大的仓储面积,以及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的操作系统,以提高作业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了码头、船公司的合作,班轮公司与码头合作、投资港口物流等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三)发挥并加强保税区在港口物流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对保税区内企业的投资规模、资金投向和经营范围上给予充分的自由。二是重视人才,创造一个有特色的企业环境。三是改进硬件设施,除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外,增强整个运输网络能力。四是开展多种业务,扩大国际间大宗货物的转运。五是建立与自由港相适应的保税区法规,和国际接轨。
(四)加强港口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利用数据库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快速反应及资源管理系统等信息技术,建立覆盖港区生产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使港口具备物流信息港的功能,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充分互联,形成港口与港口、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
(五)拓展港口物流业国内外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企业间利用股权参与或契约方式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具有市场和企业的双重优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港口物流战略联盟,如横向联盟(包括港港联盟、航航联盟等)和纵向联盟(包括港货联盟、港航联盟等)。港口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兼并、并购股权和投资等手段,扶持和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运作、网络结构合理的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速物流网点建设。
(六)加强港口物流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积极开展对港口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既要培养熟悉港口物流管理理论的中高级物流人才,也要培养各项具体工作的操作人。另一方面要实行柔性的用人机制,多渠道、全方位地引进人才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打定坚实的基础。除了正式的大学开设物流专业的课程外,企业也要定期培训员工。另外,对上司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当上级领导也能够接受先进的物流理念,才能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改革中。
参考文献:
1、李鲜苗.新时期对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再认识[J].中国水运,2008(9).
2、韩增林,安筱鹏.集装箱港口发展与布局[M].海洋出版社,2006.
3、郭思维,魏云达.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7).
关键词:黑龙江 现代物流理念 煤炭物流
煤炭是黑龙江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物资,煤炭产业是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当前世界物流的发展趋势是集成化、一体化、契约化、网络化,而黑龙江煤炭物流仍然保持在以人力、单纯商品运输为主的传统物流水平。基于此背景,黑龙江煤炭物流也要做出调整,制定策略来顺应当前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一、黑龙江煤炭物流发展现状
黑龙江煤炭资源相对富集,累计查明资源量290.90亿吨,保有资源量219亿吨,尚未利用资源量122.94亿吨。黑龙江已形成了以国有煤矿为骨干、地方煤矿为补充的煤炭生产格局,是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蒙东(东北)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煤炭生产现状
黑龙江现有在生产煤矿的生产能力核定为11431万吨/年,2010年黑龙江原煤产量9706.57万吨,煤炭销售量8933.45万吨,煤炭库存528.54万吨,调入调出销售量8922.53万吨,其中:省内销售量6346.67万吨,调出量2575.86万吨,调出省份11个,主要以辽宁、吉林省为主,调入量为2423万吨,多数是从内蒙古调入。
2.煤炭消费现状
黑龙江2010年煤炭消费量为11050.1万吨,其中工业消费10706.2万吨,占总消费量的96.89%;生活消费120.4万吨,占总消费量的1.09%。煤炭消费主要是工业的生产消费,而工业生产消费中,能源转换投入量比例较大,黑龙江能源转换投入占煤炭总消费的89.53%。黑龙江冬季6 个月的供暖期,决定了供热燃料消费成为生活消费中较大的能源消费部分。
3.煤炭物流基础设施
(1)煤炭铁路运输通道。黑龙江铁路总货运量16558万吨,其中煤炭运输总量11053万吨。2010年黑龙江煤炭经铁路调出总量为3049万吨,除到达内蒙古东部地区11万吨外,其余3038万吨调往辽宁、吉林和河北省,经由的线路为:哈大线1926万吨、拉宾线868万吨、平齐线126万吨、东北东部通道56万吨、通让线62万吨。而黑龙江的四大煤城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和鸡西四矿区,由南向北分布于牡佳线沿线。其中鹤岗矿区经鹤岗线与绥佳、牡佳线相连;双鸭山矿区铁路直接与佳富线相接;七台河矿区经勃七与牡佳线连通;鸡西矿区向西经林东线与牡佳线连接,向南经城(下城子)鸡(西)线与滨绥线相连构成了黑龙江省内煤炭外运铁路物流通道。
(2)公路煤炭运输通道。2010年黑龙江公路总货运量36486万吨,其中煤炭运输总量8906万吨。黑龙江现有高速运输通道两条:一是G11鹤大高速通道;二是G10绥满高速通道。
(3)内河水路煤炭运输通道。2010年黑龙江内河水路煤炭运量为24万吨,主要由沙河子港务局的沙河子港和黑河港务局的黑河港完成。省内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依兰等煤矿的煤炭很多都是通过内河运输完成的。
4.煤炭物流主体情况
黑龙江现有的煤炭物流企业为三类,一是煤炭生产性物流企业主要为黑龙江龙煤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的主体,规模较大,设备先进。二是煤炭消费性物流企业,也是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的主体,具有一定规模的储运能力。三是煤炭商贸流通企业,达1000余家,多数规模较小,经营范围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小。
二、黑龙江煤炭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门机构管理和现代物流理念
黑龙江目前没有专门机构对全省煤炭物流业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物流管理职能分散在各相关的管理职能部门中。这种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了物流链条的断裂,从而影响了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通畅性。因此,虽然煤炭企业每年都在煤炭的运销方面投入巨大,但从总体的运营效果来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不尽如人意。
2.煤炭物流通道基础薄弱、运能不足
铁路集疏运通道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黑龙江煤炭集疏运的需求。地方铁路枢纽铁路线路老化陈旧,无法与外部铁路大通道进行高效的对接。扩能铁路通道建设滞后,没有与国家煤炭铁路运输规划相匹配建设煤炭运输专线。大部分产煤区运输的线路为国道、省道,且这些道路部分位于山区,车道狭窄,部分路段需要经常加固、修理,对整体的通行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煤炭矿区内现有通道单一,无与经济腹地相连煤炭专用运输公路。内河航道通航能力低;港口泊位少,船舶小而杂乱,港口吞吐能力不足。
3.煤炭物流管理方式粗放,煤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黑龙江专门的煤炭物流企业数量很少,多数情况是由煤炭生产企业开展煤炭物流业务,且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相当规模的煤炭物流企业,行业内没有完全统一和规范化的煤炭物流标准。黑龙江多数煤炭物流企业尚未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以及GB/T2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明确的岗位职能和行为规范,并严重造成了煤炭物流管理上的漏洞,从而导致了企业内部管理粗放和煤炭物流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4.煤炭物流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问题比较严重
由于煤炭资源本身属于固态粉末状,运输条件要求苛刻,因此传统的煤炭物流运营方式和设备在煤炭运输、煤炭中转和配送过程中导致了对周边环境的高度污染和煤炭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出现。黑龙江多数煤炭物流企业尚未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在经营过程中不能主动采取措施减少煤炭加工、存储、配送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物流技术落后,物流设施陈旧,导致煤炭物流各环节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省内众多小煤炭物流企业缺少现代化的煤仓,煤炭只能露天散装堆放;运输工具大多省传统的火车车厢和敞口汽车,缺少封闭的运输工具。
5.煤炭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人才缺乏
黑龙江由于受到煤炭物流特定性质的影响,现阶段煤炭物流企业的业务是以送为主的煤炭资源配送,而能够代表现代物流的物流信息监测、订、存货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都基本不存在,因此,已很难适应现在煤炭物流的发展,很难达到高效增值、快捷准确的客户要求。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缺乏信息交换平台,物流信息化程度较低,供应物流整体规划不够科学完善。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物流专业人才,中高级物流人才更为匮乏。
三、基于现代物流理念的黑龙江煤炭物流发展策略
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应顺应国家煤炭工业兼并重组的大背景,并将现代物流理念积极引入到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的发展中来,使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尽快做大、做强。
1.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
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商品流通是由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四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流通形态组成的,也就是说物流业不仅是基于采、产、销、流一体化的后勤保障系统,更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应当首先改变过去那种依附于煤炭集团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充分利用现代物流管理的全新理念和新鲜经验,从供应链的视角构建现代煤炭物流体系,实现煤炭物流企业管理上的创新和突破,不断降低物流费用和产品成本,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加强兼并重组改革策略
黑龙江的煤炭企业多为国有企业,而且多为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的煤炭生产企业的依附或附属企业。为了经久不衰的发展,一是必须加快煤炭物流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引入先进的管理制度,吸收多元投资,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完全分离,建立多元化的股份制煤炭物流企业,使其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化。二是推进煤炭产运销体制改革。通过,实现合理的空间布局;建立立体运输模式,完善铁路煤运物流体制;实行一体化的服务,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现状等三个方面来实现。三是加快煤炭物流企业横向重组步伐。以现有大型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为助力,借助煤炭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推动力,通过大型煤炭物流企业的强强联合、中小型煤炭物流企业的兼并重组等形式来发展大型、现代化的煤炭物流集团公司,从而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
3.推广先进物流技术应用
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一是要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形成信息流,以煤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为依托,建立全国乃至全球共享的煤炭物流网络,实现以需带送的物流配送方式。同时,将散布在不同节点的煤炭物流企业利用网络技术联结起来,形成物流服务一体化,做到信息共享,实现全程跟踪,避免了供求信息的失真现象。二是对煤炭物流运输中的专用设备进行必要的技术创新,并加快转化使之应用,同时完善煤炭物流的基础条件和改善现有的仓库、场站、运输、装卸等煤炭物流设施,广泛应用EDI、GIS、GPS、条码、射频等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物联网技术。
4.发展煤炭“绿色”物流
在环境共生型经济模式的背景下,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应努力把煤炭行业的“黑色”物流转变成为“绿色”物流。因此,黑龙江政府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依托,将构建“绿色”煤炭物流纳入发展规划中来,引导、鼓励和扶持相关企业开展“绿色”煤炭供应链建设。一是实现煤炭“绿色”运输,通过选用“绿色”运输工具、保护运输通道周边环境、提高“绿色”运输工具的使用效率等方法把煤炭物流各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尽量降低。二是实现煤炭“绿色”中转,通过推广煤炭“绿色”开采技术、煤炭产品推行有效包装制、对运输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更新或改造等方法来做好运输、储存、装卸、流通加工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5.实施煤炭物流人才战略
从事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人员不仅需要达到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还要求掌握煤炭企业各物流环节的基本目标。黑龙江煤炭物流企业的高层领导更要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制定煤炭企业内部的物流模式。因此,一方面对于专业物流人才缺乏,一是选拔在职人员,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二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三是派员学习交流培训国外先进经验等。另一方面要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岗位责任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使命感,让员工真正施展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国际煤炭网.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EB/OL].学术
研究.(2012-08-03)[2011-09-06].http://.cn/xsyj/201
109/06/168351.shtml.
[2]田硕.辽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