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运行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 管理 体系 实践
建立和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GB/T28001) ( 以下简称“体系”) 可以有效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规范化管理。但是如何构建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才是行业内各单位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核心。由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掌握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正确合理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行业整体的安全规范管理水平。
1.体系的建立
建立一个良好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实施、运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第一步,为后续提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进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1企业决策层需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进行承诺和支持
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企业决策层对改进其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中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做出承诺,高层承诺自始至终的承诺和支持具有决定性和推动性的作用。将会推动体系事半功倍的运行。
1.2体系规范及相关内容培训
(1)企业决策层培训。只有使决策层深刻理解体系规范的内涵和建立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明确决策层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才能真正把建立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2)体系编写小组培训。由外部专家或咨询机构对体系编写小组成员等进行基础培训。只有使体系编写小组全面理解了体系规范,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方法,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工作才能够得以正确策划和运行,编写的体系文件才能符合企业实际,便于操作。
(3)各级管理者培训。只有使班组长以上的各级管理人员了解或熟悉了体系规范及相关知识的基本内容,才能配合和主动参与企业的体系建立和运行工作。
(4)基层员工培训
综上,企业应运用多种形式(会议、培训、板报等)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工作,做到人人皆知,人人参与,造成贯标的声势。
1.3体系建立
在进行体系建立策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合理确定体系建立、运行的范围
(2)结合企业具体情况
体系的复杂程度、文件化的范围和相应的资源应取决于本企业的规模、活动性质和实际能力,尤其是高风险企业和中小企业更应考虑其实际情况。
(3)体系建立之前要先进行“初始状态评审”
(4)动态有序,注意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融合
2.体系的运行
2.1基本要求
第一,体系建立完成后,从之日起,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就应严格、认真地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执行。建立体系的根本目的是力图通过企业制定的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及管理方案,在落实职责分工和资源配置的条件下,对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活动进行程序及文件化的控制,实现持续改进,不断改善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绩效。体系建立与运行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实施的程度和效果。
第二,切忌重视体系的建立、忽视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应避免:从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上,认为是出于开拓市场的压力,不这样做不行;把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只定位于(或通过各种手段)取得外审证书,满足市场竞投标的需要。不认真推动体系文件的学习、贯彻和执行,没有转变管理观念,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现代安全管理方式接轨。
2.2体系文件的分发和定位
体系文件是企业进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具体准则,是按体系规范要求制定的,是对企业内部各个岗位开展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具有指导作用的、具体的和可操作的法规性文件。
2.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全面教育和培训
体系的运行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各个岗位的人员只有理解了程序化、系统化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及个人在其中的作用,才能主动、有效地参与其管理活动。
企业层次的宣贯和培训:由培训主管部门组织、安全管理部门配合,要求企业领导、部室长、基层领导、安全员及班组长等相关人员参加。培训主管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要分工负责,认真备课,有针对性。
2.4由制度体系到安全文化理念的提升
(1)企业最高管理层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2)安全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职能部门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3)基层领导和班组长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4)以人为本,通过体系的培训和运行,促进操作岗位人员安全健康管理观念的转变
(5)加强体系文件的贯彻执行和监督、检查力度
3.体系的保持
3.1严格监测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应定期严格监测,避免出现与体系规范要求不符合的情况。监测应全面、细致,涉及到管理活动、生产操作、工艺运行等方方面面。
3.2对不符合要采取及时、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3.3定期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内部或外部),以判定体系在整体上是否得到正确运行。
3.4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定期组织管理评审
通过管理评审判定体系面对变化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是否充分、适用、有效;是否对体系做出必要的调整,包括方针、目标、机构和程序等。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况
(一)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主要安全理念文化、安全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以及安全行为文化四大方面。
安全理念文化不仅是企业安全文化的中心,更是企业职工的安全文化理念的集中表现,更是企业职工安全愿景的传达,是企业职工行使安全使命的根本性准则。安全物质文化不单单是企业外在物质形象的体现,也是企业安全视觉形象的呈现,表达着企业职工甚至社会大众对于企业安全工作的整体性认知,这包括了企业安全标志、企业安全场所、企业安全环境等一系列安全因素。安全制度文化是指企业安全组织结构以及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着重依法建立安全制度,落实安全制度责任到人,安全责任到岗位。安全行为文化具体包括企业安全行为准则、安全思维方式、安全操作规范等内容,代表着企业职工安全法律法规的共同遵守,安全承诺以及安全操作职责的共同完成。
(二)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安全工作的全面发展,提升企业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达成企业安全价值共识,不断以正确的安全理念为指引规范企业职工安全行为,健全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精神支撑。具体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文化核心理念水平,获得企业职工的广泛认可和认真落实。第二,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规范安全工作操作技能,落实安全行为规范要求。第三,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企业生产发展条件,强化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并重在落实。
二、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运行
(一)落实安全责任,强化组织保障
落实企业安全责任是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基础性前提,企业应该积极的成立安全责任小组,分别落实安全责任小组的各责任人,定期召开企业安全工作会议,共同商议企业安全难题,对企业近期的安全工作进行部署,在企业内部积极推行安全工作目标管理,狠抓安全工作落实,将不同的安全责任细分到不同的单位部门以及个人身上,?⑵笠蛋踩?工作由定性发展转变为定量发展。除此之外,企业应该重视安全工作的奖罚制度,提升企业安全生产责任的力度。
(二)健全安全制度, 加大隐患排查
健全企业安全规章制度是企业安全工作全面开展的依据以及保障,企业应该结合企业安全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制度。例如在港口隐患排查中,确认港口设施经营单位是否建立制度化的安全隐患排查评估机制,对涉及安全的基础设施和设备设施的参数是否长期坚持检测跟踪和定期分析;对码头靠泊条件、危险货物港口作业条件、码头结构、环境、主要港口机械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是否进行过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做出结论。
(三)强化安全培训,强化安全素养
企业职工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主要参与主体,与此同时,企业职工也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客体。作为双重身份的企业职工,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安全培训工作的开展,通过思想工作的开展,有效强化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借助丰富多彩的安全技能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职工的安全操作能力水平。企业可以通过定期以及不定期的安全活动开展,让企业职工参与到企业安全建设工作中,自觉的服从企业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企业职工的安全素质综合水平,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及安全管理体系的良好运行提供更多的动力。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设立安全文化长廊、黑板报、宣传栏等员工安全文化阵地,每个月至少更新一次内容。这样有助于职工安全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标准
Development of Guarantee Standard System for Safe Operation of Municipal Public Facilities
zhang ming ze
Abstract:The present status of curren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s in municipal public facility field in China is introduced. The prominent problems faced in guaranteeing safe operation of municipal public facilities are revealed. The idea and expected objective for developing guarantee management
system for safe operation of municipal public facilities in China are discussed.
Key words:municipal public facilities;safe operation;standard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概述
市政公用事业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和正常运转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城市现代化水平越高,对市政公用设施依赖性也越强;保证水、气、热管网和电力、通信线路等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是城市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但自然灾害屡有发生,在不同程度上使当地市政公用设施受损。因此,确保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切实提高其防灾抗灾能力,是我们面临的突出任务之一,已迫在眉睫。
2007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救援、恢复与重建等做出了明确规定。2008年,《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该规定对市政公用设施从初期规划、设计、建设,到后期运营、维护管理、应急处置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还提出,要做好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设防工作,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设防标准,并要严格执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设防要求,制定、修订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将市政公用设施的抗灾设防要求和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措施纳入工程建设标准。2010年1月,《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其中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标准,应当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保障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
现代市政公用设施运行及管理的复杂性,要求必须对其运行状况进行总体态势识别、综合管理、问题诊断、评估和决策,更要有针对性地统筹部署各专业技术和标准,建立从整体上突显保障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目标诉求的主题标准体系。明确相关技术的研究方向、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的前期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标准的引导、约束和技术保障作用,逐步提升我国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管理能力,推动保障城市安全运行长效机制的建立。
2 现状与问题
市政公用设施主要包括城镇给水、排水、道路桥梁、燃气、供热、市容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等,此类工程大多投资高、技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技术进步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批相应的工程建设标准也相继颁布实施,特别是原建设部于2002年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乡规划、城镇建设、房屋建筑部分)》对相关标准的制定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已形成了基本适合我国市政公用设施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和基本覆盖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领域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详见表1)。
表1 市政公用设施领域工程建设标准统计项
但从技术角度,以往我们更多关注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而标准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在市政公用设施安全性评价、运行维护环节较为欠缺,难以满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需求。目前,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下:
① 缺乏对保障市政公用设施安全运行技术、标准的统筹部署,难以实现综合管理。
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的日趋综合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突破各专业关键技术和构建标准体系时,必须突出各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的立体结构和互补功能,必须统筹部署各专业学科技术及标准,遵循多方协同联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其系统效应,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② 缺乏对市政公用设施运行过程中有关参数的检测、监控技术,难以实现对灾害事故的有效预警。
要保障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首先要把其运行状态刻画清楚,要通过对一系列指标和参数的在线监控,掌握市政公用设施的运行体征,为灾害预警、运行调控、安全评价、维护抢修等提供依据。还需要以市政公用设施的系统监测为基础,建立灾害预警机制,使安全运行管理的关口前移,把握事故处置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市政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时性。
③ 缺乏对市政公用设施的调度与调控措施,难以实现系统动态管理。
如何利用监测到的数据更好地对系统进行调度与调控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需要通过各种数学模型动态描述城市的运行状态以及未来的状态,完成对系统的调度与调控,以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
④ 缺乏对市政公用设施安全可靠性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难以实现预测性管理。
除了对系统进行动态管理,还要实现预测性管理。一要基于统计原理获得风险发生的随机性的规律,即灾害事故发展的可能性或概率;二是基于事件动力学机理,获得风险作用的确定性规律,即灾害事故的发生发展概率规划及可能产生的作用类型、作用强度和作用的时间、空间特性;三是基于承灾载体的脆弱性分析和破坏机理,获得风险后果的确定性规律,即市政公用设施的损毁程度;四是基于上述三者进行统筹考虑,获得综合风险评估的结果,给出对现有市政公用设施安全可靠性的定量、定性评价指标和方法,实现预测性管理[1~5]。
⑤ 缺乏对市政公用设施应急抢修、恢复措施的预案,难以应对各种灾害事故。
还应把常态运行和应急抢修、恢复两者综合起来考虑,形成“1+1”的模式。市政公用设施的复杂性使灾害事故的后果更趋严重,要通过制定完备的各种灾害情景的应急预案,实现对市政公用设施运行中重大事故、灾害的综合评判、应对指挥与协调。
一、不能充分进行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
危险源辩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是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很容易犯不彻底的毛病,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方面是辨识不全面。主要原因是排查不全面仔细,不能覆盖企业生产、生活服务活动的全部内容,危险根源未排查出来。第二方面是更新不及时。有的企业在建立体系之后就没有更新过危险源清单,导致新的危险因素被遗漏,造成一种失控状态。第三方面评价结果不真实。企业风险评价一般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比较简单,容易在企业内部实行,但有些企业选择组成评价小组的人员由于知识面窄,不懂工艺流程,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评价结果失真。
要克服这些;只要认真理解分析《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中4.3.1条款的涵义,针对本企业的各项活动选择各方面有经验的人员进行此项工作,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归纳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和步骤,主要包括五步:第一步,建立组织机构。挑选熟悉作业条件、生产经验丰富、判断力强的人员组成评价小组。第二步,进行危险源调查登记辨识。为了做到危险源清单不重不漏,最好先进行分工,一般按厂址布局、生产设备装置、建筑物、生产工艺过程,有害作业部位、劳动保护、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几方面分工。评价小组指定各部门分析其存在的危险,进行登记列表,形成危险源调查登记表报评价小组。第三步,进行风险评价。评价小组收集调查登记表进行汇总整理编制风险评价表,统一进行分析评价。分析时要防止遗漏,特别要关注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危险因素,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时的危险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因素。第四步,确定重大风险。重大风险具有伤亡人数众多、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特征,而且不同的行业、部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范围。施工企业通过风险评价确定重大风险时一定要结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确定后编制成重大风险清单,经体系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以便进行风险控制。第五步,进行更新识别,体系运行过程中每年都要对企业内所有危险因素进行重新识别,若发现新的危险源和重大风险必须及时更新另行,确保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二、安全生产费用投入不能保证
施工企业建立管理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持续改进企业整体安全管理水平,而持续改进最好的体现反映在每年不断更新的目标指标上。安全体系管理的实质就是目标管理。随着目标指标的不断提高,企业才能达到整体水平的不断改进。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是管理方案。管理方案实际上就是目标指标的实施计划,其中也包括实施的经费保证。虽然标准4.3.4条款中明确要求了企业在实施过程中要具备人、财、物方面的支持条件,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财政部于2006年联合发文《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06〕478号),但是在体系运行过程中经费问题大多不能保证或者避而不谈,特别像建筑、煤矿等高危险行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无科学根据地削减安全防护和安全技术措施费用,致使预防措施不到位、劳动保护不到位、管理方案落实不到位。是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按478号文件规定安全费用投入应用占工程建安造价的2%,而从当前建筑市场种种现状和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形势分析,目前安全防护和安全技术措施费用根本不能保证:原因一,建筑市场低价中标的现状。企业将报价中安全技术措施费和管理费削减了,工程中标后,自然这项“额外”开支就无从弥补了,只好将就。根源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不切实际的结果。我们并不是反对加强成本控制,只是想说明许多人对成本管理的理解存在偏差。大家都知道:成本管理的目的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但是该投入的必须投入。试想,如果一个工程一旦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得不接受各种处罚和赔偿时,还谈何节流、节支呢?根源三,领导思想观念的问题。许多建筑企业的主要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存在“两面性”,一面口头上大谈重视安全工作,一面行动上却舍不得投入,存在侥幸心理。
笔者认为施工企业建立安全投入保证制度包括法律依据、组织基础、申领程序、监督措施等几方面。首先施工企业是严格按照国家立法明文规定将安全投入应列入生产经营成本。其次是建议企业建立安全防护和安全技术措施费用专项基金,奠定保证制度的物质基础。最后是建议基金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制定相关的申请、审批、领用程序和监督措施,奠定保证制度的组织基础。安全投入保证制度并不是脱离于体系管理之外的,而是作为一项管理制度写进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中,纳入整个体系运行的,保证安全防护和安全技术措施的投入。
三、安全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多,注重实效少
目前,安全教育工作存在形式主义现象,特别是在安全上岗前教育方面,许多企业没有真正做到从提高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目标出发,对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虽然也进行了上岗教育,但没有实事求是地进行绩效的考核,造成现在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偏低。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4.4.2条款强调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在体系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还是按照传统的内容进行教育,而忽视了一些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一,忽略了对员工进行有关企业及员工的安全职责、安全政策、体系要求的教育。其二,忽略了全面的安全意识宣传。其三,忽略了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培训。其四,忽略了对终端安全操作人员劳务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力的培训。现代企业注重人性化管理,什么事都讲究以人为本,其实安全教育工作更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在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后这种观念尤显突出,这就是意味着现在的安全教育应该讲究因材施教,不能再填鸭式教育了,而要采取一些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联谊会、知识竞赛、座谈会、典型案例分析、警示牌等加强全面的安全意识宣传,从根本上改变每位员工的安全观念。施工企业在进行“三级教育”的时候可以将有关企业及员工的安全职责、安全政策、体系要求等内容加进去。在岗位培训方面可以根据岗位的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管理、技术、操作人员要求的知识、技能不同,确定人员培训的内容,并进行专门的培训。培训完后一定要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核。对特殊工种的安全教育则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定期组织安全操作培训,及时更新安全技术,确保持证上岗。
四、预防措施不落实
安全体系标准中明确指出对不符合项要采取纠正措施,并避免再次发生。而在施工企业实际检查中出的事故隐患却反复出现,在不同项目上出现同样的隐患也比较多,这说明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其原因很多,主要有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严、监督不力,还有思想不重视等,这些问题只要在运行过程中加强预防措施的落实就能够解决。
关键词:电力调度运行;安全问题;防范
电力调度是调度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内容,电力调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和问题,对于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需要及时的处理,并总结经验和方法。电力系统运行中,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电力调度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电力调度工作中,要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促进电力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1 电力调度运行中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安全意识不强
电力调度工作虽然比较平凡,但是依旧不能忽视其重要性,电力调度工作中,工作人员应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这种情况也使得一些工作人员产生这样的心理,认为只要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就不会出现问题,在工作中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在送电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不重视,不注意,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电力调度工作中,需要做好工作的交接记录,明确工作责任[1],使工作人员能够明确垫底调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工作人员都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开展工作,就容易在工作中出现纰漏,使得电力运行的安全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电力系统的运行与使用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系统需要不断的更新,很多新技术以及设备都应用到电力系统中,这就需要电力调度人员能够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日常工作中,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很多事情的处理都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2],并没有及时的更新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的程序,使得很多新规定和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无法落实到实际的应用中,使得电力调度工作人员的工作受到极大的影响,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应用新技术时,技术部门也存在问题,运行中很难做出科学的判断,维护工作中,只是以口头的形式进行处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无法进行,影响电力调度的安全运行。
(三)电力设备管理不科学
电力调度工作中,设备的检修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电力系统检修的方式会对电力调度的安全运行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近年来,电力系统不断扩建,工作也比较繁重,设备的检修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设备检修需要提出申请,等到许可后才可以进行,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维修人员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检修设备,由于缺乏计划,会使设备启动停止不确定,影响正常的供电。继电保护上维护也不当,会影响设备的计算功能,出现计算错误,使电力调度运行也存在问题,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
2 电力调度运行中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
(一)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电力运行过程中,要实现安全稳定的电力调度需要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电力系统中的很多安全问题都是电力调度人员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因此需要强化电力调度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强化电力调度工作人员的知识以及技能教育培训,提高电力调度工作人员的理论化知识,并熟悉电力调度的基本技能,树立安全操作和管理的意识,电力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安全事故防范演习,提高电力调度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能力。
(二)完善电力调度的管理制度
电力调度的安全运行需要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作保障,电力部门的安全运行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为依据,完善的电力调度管理制度是促进电力调度安全运行的重要内容。因此电力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电力调度管理规章制度,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电力制度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使电力调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保证和依据。在电力调度运行过程中,需要根据电力调度系统建设的实际需要,促进电力调度人员调度能力的提升,使电力调度人员能够按照管理制度开展工作,使电力调度工作能够顺利安全的开展。
(三)强化电力设备的管理
电力设备的管理如果不恰当会对电力调度的安全运行产生影响,因此应强化设备的管理,做好设备的检修工作,完善设备检修的制度以及责任体系,对检修的表格进行详细的记录,定期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电力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设备故障的应急预案,使停电的范围缩小[3]。继电保护上,应加强设备的保护,采取有效地措施提高继电保护设备应对雷击、干扰等能力。
3 结语
在电网供配电系统中,电力调度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能够使电网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因此需要强化电力调度运行的安全管理。但是由于电力调度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因素,需要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使电力调度运行中安全问题降到最低,能够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为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慧.论电力调度运行的安全风险与防范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2,30:96-97.
我国渐趋重视公共安全问题
记者近年来,我国对公共安全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渐趋重视。就您了解,从国家的层面上,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范维澄: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民安居乐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首次把公共安全作为独立领域进行战略研究,与环境、能源、人口与健康、农业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此外,国家科技部有“十一五”科技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基金委正在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学问题的重大研究计划。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部分。从国家的层面上,对公共安全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重视是从“非典”之后开始的,突出地表现在采取了三个比较明显的步骤:
第一步是,2003年7月,在国务院召开的抗击“非典”表彰大会上,当时新一届领导集体,第一次把在非常态下我们国家应该如何管理和运转,即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这个问题,比较明确地提出。这通常被称之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开篇之作”。
第二步是,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国务院开始安排制定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预案,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行动起来,到2006年时,基本上形成了应急预案的体系框架。
第三步是,从2D。5年底、2006年初开始,由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一起编制了《“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这个规划的颁布,把我国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记者:既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是公共安全的核心部分,那么请您再详细介绍一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范维澄:从目前的发展看,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主要包括六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是应急的法律法规体系。以2007年通过和颁布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为标志。这个法律是我国第一次规范在非常态情况之下国家运行的法律依据。现在,很多省、市以及基层部门也都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法规、条例、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等。
第二个是应急的预案体系。通过各地区、各部门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国家应急平台和应急系统有能力将总体应急预案与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地方预案和基层预案相衔接,纵向到底,涉及国家、省、市、县和基层,横向到边,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真正实现多部门和各地方之间的协同应对。
第三个是应急的组织管理体系。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的组织管理部门,都设立了处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机构,比如,中央国务院,总理是总负责人,每个省一般都是由省长来负总责;同时,还建立和建全了办事机构,这个以2005年开始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门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为标志。
第四个是公共安全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包括建立国家级的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国家层面的应急通讯体系、应急运输体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
第五个是应急平台体系。应急平台的定位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评判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目前,服务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急平台建设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以便更好地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
第六个是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撑体系。既包括科技成果的支撑,也包括人才培养的支撑。
三条主线贯穿公共安全科技始终
记者:说起公共安全科技,给大家的感觉好像有点抽象。它究竟都涉及到了哪些研究范畴?对公共安全的研究是否有一个科学的框架体系来说明?
范维澄:对公共安全进行战略研究和规划,把它形成一个框架体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是因为它涉及了四大类别: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包括安全生产事故、环境生态问题等)、公共卫生事件(既包括对人的,像“非典”;也包括虽然发生在动物身上但也可以传染给人类的,像禽流感)、社会安全事件。这四大类各自都有一些自己特定的发生、发展规律。所以从这点上看,要想对公共安全问题进行科学地划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是比较困难的。
再有,对以上说的四大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又包括了很多环节。我们要研究每类突发事件的前期征兆;一旦事件发生了,要比较快速地发现它;发现之后,还要进行预测和预警,对事件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可能带来的灾害性后果进行分析;有了预测结果后,还要进行综合考虑,估算周围有多少可以调配的人力和物力;有了这些初步的考虑后,还要形成具体的作战计划,实施资源的调度、人员的指挥和现场的救援;救援之后,像地震等,还要进行灾后的人员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正是因为突发事件所包括的环节非常之多,所以对它进行分类研究非常不易。
第三点,从教育和教学的角度来讲,公共安全问题涉及理、工、文、管等多门类,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学;从科研的角度,它既涉及到基础研究,又涉及到技术攻关,也涉及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这种多学科、多尺度的特点,也给其研究范畴的划分带来了一定难度。
记者:那么,您认为对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概括来讲应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范维澄:通过多年的研究思考,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采用以下的方式来划分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范畴。对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是由三条主线构成。
第一条主线是研究突发事件本身。要认识和了解突发事件本身的规律,从孕育、发生、发展、蔓延,一直到造成破坏性作用,每个突发事件都有它自己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比如说火灾,刚开始发生时也许范围很小,不觉得如何,但当它蔓延开来时,就有可能危及很大的范围,甚至引起某些次生灾害的发生;再比如台风,刚开始只是在大洋上生成一个热带气旋,之后迅速扩张,造成大范围的损害;地震,其实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最后在一瞬间爆发,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还有像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对禽流感和SARS病毒本身的研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中的对恐怖袭击的研究等,这些突发事件本身,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生、发展、演变的机理和规律。
第二条主线是研究承灾载体。承灾的载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个是人,人是公共安全所保护的第一位的对象;第二个是物,像建筑物、生产设施、生命线系统、城市
里各种外在的表现等;第三个是支撑社会正常运行的经济和社会系统,它也是以物作为载体的,比如说,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京珠高速路面本身并没有遭到破坏,可是因为在它上面结了冰,就发挥不了其原有的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功能。
第三条主线是研究应急管理。如果说,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可以构成一个灾害体系的话,那么在这个系统中应急管理就是对灾害体系实施的人为干预。应急管理的介入可以在突发事件处置的不同环节,研究应急管理就是要了解应该怎样来安排干预和介入的时机、方式、技术和力度才会更加合理,从而使得所花费的代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灾害事件的发生或者减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我认为,用这三条主线来概括公共安全科技研究的框架体系,应该是一个比较清楚的表述方式,也可以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各种行动配合起来。
记者:为何要把对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的研究进行如此划分?研究突发事件本身、研究承灾载体和研究应急管理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范维澄:研究突发事件的目的,除了要认识突发事件的基本规律外,还要了解某个突发事件究竟产生了哪些作用。通常我们把这些作用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能量的作用,比如说台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都是动能的作用,火灾绝大多数情况是热能的作用;第二类是物质的作用,比如说危险化学品泄漏,被人直接地呼吸进去或者造成了皮肤感染,是因为有毒物质的作用;第三类是信息的作用,它突出地表现在传播各种各样的谣言来搅乱社会秩序,制造。
对于承灾载体的研究,是要弄清楚在突发事件发生作用的情况下,承灾载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们人类自身将会受到哪些影响、产生怎样的变化。比如刮强风时,难免会造成摩天大楼顶部的晃动。如果晃动是在承灾载体(大楼)的设计承受范围之内,那么这种作用(强风)就不足以对楼里的人和物造成有灾难性的影响;但是,如果当承灾载体(大楼)受不住外来作用(强风)的影响时,就会引起承灾载体(大楼)本身的损害,从而导致里面的人和物遭到破坏或者死亡。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承灾载体对其作用的反应,找到承灾载体本身的脆弱性;并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来减少它的脆弱性,从而在可以预见的某种突发事件作用的范围内,保障承灾载体的安全。
研究应急管理,除了要考虑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外,我们还要力争做到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比如,当知道火灾在初发生时会产生一系列热的作用和烟气的作用后,我们就可以早期采取措施,安装热感应探头等来对是否发生了火灾进行监测。再比如,对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我个人认为,从预防的角度来讲,还有很多需要总结和探讨的问题。
高校助力公共安全科技研究
记者: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心的情况
范维澄: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是适应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的需要建立的。因为重视和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和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让人有一个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安全是第一位的,所以对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清华大学于2004年正式建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中心凝聚清华大学公共安全学科群和各院系公共安全科技研究,涉及航天航空学院、土木水利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程物理系、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化学工程系、软件中心等的众多研究力量;注重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单元技术的综合集成、多个学科的联合攻关,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集成、基础性工作(技术标准、规范、数据库)、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紧密结合。
记者:据了解,去年年底时,中心成功构建了应急平台创新系统。请您介绍一下这个成果
范维澄:应急平台创新系统是应急平台体系的技术原型系统。为何要建这样一个原型系统?举个例子,假如我们要制造一架大飞机,必须要先造出一架样机(技术原型),然后再通过这个样机来检验每个单元技术,最后还要检验把各单元技术集成后整体的功能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而应急平台创新系统就相当于应急平台体系的样机。去年底,该系统通过了专家的技术鉴定,大家评价认为,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整体上能够满足应急平台体系功能的要求。
记者:这个系统在实际中是否得到了应用?
范维澄:是的。在汶川地震后的救援中,应用了这个系统。运用该系统可以进行一些数据统计和标绘地图的工作;可以指导救援力量的推进、提供日常态势的分析,了解整体布局、分派救援部队;还可以通过对一些数据的分析来预测次生灾害事件的发生。
记者:目前,国内其他高校在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上是否都有所行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与它们相比有何异同?
范维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科技的研究工作。一些学校会根据自身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力量选择某一种类型的灾害进行研究,比如中国科技大学有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在风洞研究上很有优势,北京师范大学在自然灾害巨灾的综合研究上做着努力,还有一些学校侧重于对应急的管理研究,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切入公共安全领域。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定位是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致力于理工文管大跨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公共灾害防治科学理论、方法学、防控与应急管理及其综合集成等关键技术;建设公共安全综合开放式研究平台,构建公共安全科学理论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形成公共安全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
发展公共安全科技和产业任重道远
记者:公共安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对于公共安全科技的研究是否还需要跟产业界结合?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对严学研结合工作是否予以重视?
范维澄:我认为大家对公共安全问题必须从两点上给予正确的认识:一是,公共安全虽然由政府主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安全形势的变化,公共安全不应总是由政府方来买单,企业和公民都有责任来为公共安全出力;二是,公共安全不单是消耗了政府的财政,其相关产业发展成熟后还能够增加财政收入,促进GDP的增长。
在发达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已经有所发展。举个例子,日本是个老龄化社会,所以它很重视老人安全。若夜间突发火灾,采取何种方式来唤醒老人才合适?经过调查发现,老人非常反感被一种强烈的刺耳声唤醒。怎么办?大多数老人都希望能用一种震动的方式来在夜间唤醒他们。于是科研人员就研发出一种可以震动的枕头和褥子,把它们与小区的火灾报警系统相连,如果有火灾发生时便可以自动启动,发出警报。这种充分考虑到用户需求的公共安全产品是很有市场销路的。另外,一些救生的装备,在国外也是居家必备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清华公共安全研究中心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工作。比如,在2007年6月27日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审批,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成功申报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产学研合作项目。只有重视产学研的结合,才能把公共安全的新成果及时地由上游向下游延伸(上游指基础研究,中游指技术攻关,下游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使全社会享受到公共安全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和保障。
记者:最后,请您总结一下我国公共安全科技的现状,并清对其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电力;水电站;安全水平;技术措施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电力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而水电站作为发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它的发展更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第一大国,也是目前世界上拥有水电在建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近些年来一大批拥有70万kw级大容量的水电机组如三峡、小湾、龙滩、向家坝等巨型水电站的成功运行有力证明了我国水电在电站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正逐步全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水电站的运行安全不但涉及自身利益,而且涉及电站周边、河流下游的居民及环境安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水电运行安全问题,切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1 水电站运行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水力发电是一种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安全、高效、环保是水电站运行追求的目标。水电站具有大坝建设投资高、机电设备昂贵等特点,若运行中发生事故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乃至造成人员伤亡。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涉及到水电站周边、河流下游的居民以及环境安全等多方面利益。如2009年俄罗斯萨阳水电站由于水轮机轴承震动幅值超过规定限值运行而引发重大安全事故,该事故中有75人死亡、13人受伤。2014年9月2日,湖北省秭归县隶属三峡库区的利丰源水电站由于发生重大岩体滑坡而导致该电站被完全损毁。以上事故发生导致厂房及设备损坏严重、河流下游受到严重污染,这些均给我们如何确保水电站安全运行敲响了警钟。随着水电运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管理经验的日益见长,我们要坚持以“防重大设备损坏、防水淹厂房、防严重火灾、防溃坝漫坝”为目标,对水电站在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的控制、保护、运行等方面提出更加完善的技术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水电站的运行安全水平,为建设安全型水电站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做好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督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水电站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水电大坝的建立,目前我国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对大坝安全技术监督服务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大坝安全管理法规和制度,如我国自1985年第一个大坝中心建立起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度,为大坝的安全管理保驾护航。二是全面开展大坝安全注册工作,政府的相关部门单位可以通过对水电站大坝申报安全注册进行有效监管。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坝安全定检,大坝安全定检是大坝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定检不仅能够检查出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推动了监测设施的更新改造与监测系统自动化,还能增强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四是加强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大坝安全管理队伍的技术与管理水平,要做好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工作就需要积极开展对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业务能力以及安全管理水平。五要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大坝安全技术与多种学科如水文、地质、水工建筑、大坝性态分析技术、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学、社会管理学等紧密相关。因此大坝的安全管理与检测离不开各种科学技术的支持,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和新手段进一步加强其科技攻关。
3 提高水电站运行安全水平的具体措施
3.1 完善水电站大坝和厂房的监测防护技术技术措施
水电站大坝是电站建设时间最长,投资最多的设施,也是保障水电站蓄水量和发电量的关键。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级的水电站大坝,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一旦水电站大坝或者厂房发生事故,其带来的危害往往是无法估算的,或者说是灾难性的。因此,我们在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大坝和厂房设施维护工作以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水电站大坝和厂房的监测防护技术技术措施。
首先应当完善大坝的安全监测系统,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这需要根据大坝的实际情况,布置相应的测点,从而能够及时分析掌握大坝状态。比如规模、库容较大的大坝,可以配置自动化的监测系统,从而提高测点数据的上传效率,以便于更加及时准确的掌握第一手信息。其次要完善好大坝及厂房周围环境的防护措施,加强对地质、气象等灾害的监测,以便能够对这些自然灾害做到迅速的反应,避免或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比如广东省受台风影响较大,需要加强对于台风灾害的防御能力。此外,要努力提高水电站泄洪闸门启闭系统的配置水平,需同时具备手动和远程操控的能力,并提供双电源供电。对泄洪闸门的关键参数要进行严格的监测,发现问题要及时排查。最后,还应当注意健全水电站流域内的水情监测,合理布置站点,确保大坝的防洪安全水平。
3.2 完善主要机电设备的监测和保护技术措施
除了完善水电站大坝和厂房的监测防护技术,还需要加强完善主要机电设备的检测和防护。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够更进一步的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成果,则可以大大提高水电站运行的安全程度。这些新技术包括互联网通讯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现代监测技术等。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可以对水电站进行远程监控的远程计算机监控系统。这样的一个监控中心,可以同时对多个水电站传输过来的数据进行全面的监测、记录和分析,实现对水电站的远程控制,并可以将结果反馈给各水电站,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监控系统。其次,需要对一些重点设备配置相应的防护装置,可以确保当发生故障时,防护装置可以准确制动,从而控制事态影响。与此同时,这些防护装置还需要能够保障主要设备在发生故障时候的安全,避免其由于紧急跳闸停机等原因造成的损坏。此外,各主要设备除了需要配置远程操控,还需要保留手动操作,以便工作人员可以在紧急情况下采用手动关闭的方式。此外,水电站的一些重要场所和主要仪器附近还应当实现视频监控,并且视频最好具备录像和自动提示异常情况的功能,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做出反应。最后,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设备的自动检测功能,以观察一些细微的但是同样有可能影响仪器设备正常运转的变化,提高预防事故的能力。
3.3 提高水电站故障自动处理能力
为了提高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水电站在发生故障时候,除了可以自动报警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自控、调节或者限制的能力,从而使之处于或暂时处于相对安全状态或隔离状态,控制灾害的进一步加剧,并给应急处理人员提供宝贵的时间。主要的措施包括机组必须配置振动保护装置,导水叶紧急关闭的同时应该联动关闭进水阀和进水口事故门,防范水淹和火灾的自动处理措施等。这些故障自动处理能力的提升,对于保护水电站工作人员安全,提高水电站安全运行水平是重要的补充和必要的途径。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水电站安全运行水平有了更多的方式方法。然而,现如今我们依然不能放松对水电站运行情况的监测,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无人值班”运行管理模式迟早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唐军,蒋毅.水电站运行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
[2]向泽江,杨春明.提高水电站运行安全水平的技术措施[A].水电2013大会――中国大坝协会2013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3.
关键词:输煤系统;安全运行;问题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1、燃煤电厂输煤系统运行的基本原则
要保证实现燃煤电厂输煤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就必须要严格遵守以下的规范和原则:①在输煤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并检查带式输送机的传输方向,如果发现输煤皮带的运行是逆煤流的,则应立即停止带式输送机的运行;②在输煤系统的启动过程中,只有带式输送机启动后,相关的设备如电磁除铁器和除尘器才能够被启动,也就是说在皮带的停止过程中,这两种设备是无法启动的;③在输煤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对输煤的进程和速度进行控制,第一种是通过远程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DCS),第二种是通过具体的各个设备的终端控制系统进行操作;④输煤系统启动前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一旦开启了输煤系统的运行状态,就不可以对其进行单独运行状态的调整,也就是说一旦系统开始运行,就处于一种连锁反应状态。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对某个环节的设备进行运行状态的解除,就必须要发出预告信号,并且在启动之前要将这种预告信号持续达到半分钟以上的时间,避免一些操作人员和工作人员没有根据相应的状态调整运行步骤,进而发生不可预知的危险;⑤在输煤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堵煤信号的发出和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堵煤信号同输煤系统的防闭塞装置是采用的联动管理方式,也就是说一旦某一个区域发生了堵煤现象,那么防闭塞装置就会及时的发出警告,并且停止症状运行中的输送;⑥在输煤系统的运行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各个输煤设备之间的连锁反应,也就是说一旦其中的某一个设备出现了运行中的故障,下一步的设备就会自动的停止运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防止严重事故的发生;⑦在输煤系统的皮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每段皮带上增加一定的开关,不仅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还可以在安全事故的发生时,有效地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⑧在输煤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一般采用单路运行的方式,也就是说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采用双路运行。
2、输煤系统安全运行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2.1、输煤系统堵煤
由于系统中煤斗以及各个转运点结构的原因,在这些位置经常会发生堵煤现象。一旦发生堵煤,轻者会造成物料不能够及时的输送到卸料处,引起输送系统中某处物料出现堆积,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整个输送系统故障。引起堵煤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原煤中的水分过高,煤具有较差的流动性。(2)煤斗管道侧壁、落煤管道侧壁和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够大,或者是管道的内表面不够光滑,容易造成煤料的滞留和阻塞。(3)矩形斗两侧管壁相交的位置,出现物料堆积起拱,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4)落煤管上使用的缓冲锁气器的动作过于缓慢,使原煤在此处阻塞。
2.2、胶带的打滑
所谓的胶带打滑是指胶带和驱动滚筒之间出现打滑。胶带打滑会给输送系统带来严重的磨损,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引起胶带燃烧甚至引发严重的火灾。胶带打滑的主要原因是胶带在滚筒上作用力不合适引起的。具体而言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胶带的预紧力设计的过小;(2)驱动滚筒与胶带之间的摩擦系数过小,产生的摩擦力不足以对胶带进行输送;(3)胶带在驱动滚筒上设计的包角过于小;(4)驱动滚筒上沾上了水、煤泥等物质,使得胶带与驱动滚筒之间的摩擦系数降低。
2.3、胶带纵向撕裂
胶带纵向撕裂也是输送系统安全运行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故障之一,引起该故障的原因也是多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其主要原因有:(1)原煤中混有其他金属物质,尤其是锋利的金属物质,这些物质在胶带上运输时会把胶带戳穿或者是撕裂。(2)原煤中混有大块的杂物,诸如木块、石块。这些杂物很容易卡在料斗或者是出料口的位置,划破运行的胶带。(3)上、下托辊、改向滚筒等装置安装时固定不牢,运行过程中发生松动、脱落等情况,造成胶带的撕裂。
2.4、胶带跑偏
胶带输送机是目前燃煤电厂输煤系统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主要设备,其在安全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故障就是胶带跑偏。故障状况较轻的会引起输送系统中的物料外撒,跑偏严重时会导整个输送系统无法正常工作。仔细分析可以得到引起胶带跑偏的主要原因有:(1)输送系统的加料装置的方向设计的不合理,导致物料在进入胶带的过程中,给其带来一个较大的横向冲击力。同时,物料不能够准确的加在胶带的中间位置,导致输送机在偏载的状态下运行,最终迫使胶带出现跑偏的故障。(2)在对胶带进行螺旋拉紧或者是车式拉紧时,两侧的拉力不相等,导致胶带两侧的张力不相等,使胶带运行时出现跑偏的现象。(3)进行上、下托辊安装的时候,没有使其中心线和胶带的中心线保持在同一垂直线上,致使两个托辊运行过程中的合成线性速度与胶带的运行方向不平行,致使胶带跑偏。(4)带式输送机在安装的时候,没有使头部和尾部的滚动筒的中心线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或者是在一个驱动滚筒或传动滚筒安装时存在一个锥度,引起胶带运行时跑偏。(5)犁式卸料器等部件没有按照正确的安装方法进行安装,使胶带运行过程中两侧的阻力不一致,导致跑偏。
3、保障输煤系统安全运行的相关措施
3.1、带式输送机日常检修需要注意的问题
操作员严格检查与输送机的设计和安装等相关的一切,为了确保带式输送机可以安全投产,并按照带式输送机的有关检查规定,检查所有可能使皮带产生打滑,撕裂,拉伸等不安全情况的因素,并预估安全风险,检测带式输送机的运行速度、输送机驱动滚筒和托辊的偏移量的大小,以及可能影响输煤系统正常、安全、高效、有序地运作的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数据,并根据监测数据做出实时的判断和调整。
3.2、煤料造成的安全问题
首先从煤料本身进行分析,当选用高水分、高挥发分的煤料时,延长煤料的输送时间,以便煤里所含的水分自然蒸发,同时,定期清洁导料槽和其他易堵煤结构,以确保输煤系统流畅运行,避免堵煤情况发生,同时,在系统中加装煤管阻塞信号传感器和防闭塞装置,以实现定期维护,并确保正确的运行操作。
3.3、在输煤系统运行时,运行人员应密切关注会影响其安全运行的因素,运行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各种突况,对于这些,应做好充分准备,根据系统运行环境,及时地调整实际运行状况,合理安排维修工作,以确保设备故障在第一时间就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排除。通常输煤系统也需要设置备用系统,防止因系统和设备故障停机,而影响机组的正常安全运行。
3.4、加强运行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意识
增强运行的安全预防意识,使运行人员参与相关的技术知识培训和安全知识培训,并定期组织有关的安全技术研讨会,安全培训,安全讲座等,实时评估运行人员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运行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企业也应建立和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输煤系统操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
总之,随着火力发电厂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燃煤电厂输煤系统的安全运行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意义和地位,输煤系统的运行安全受到更多的重视与关注,对其相关的研究和探讨也日益频繁。保障输煤系统的安全运行,是保证电厂稳定的进行发电和往外输送电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吉玉宏.浅谈输煤系统安全运行[J].科技风,2013,21:5+7.
关键词:变电运行;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我国电力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力部门对电网安全运行的要求越来越重视,提高变电安全运行的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前提。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变电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网的安全和稳定。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想实现电网安全运行,就必须正确认识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严格做好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工作和安全评价工作,从而使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得到有效的保障,实现变电安全运行的宏伟目标。
1.变电运行的特点
在电力运行系统中,变电运行是一种工种名称,就是负责变电站的值守,对电力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根据调度指令对站内电气设备进行停送电设备的操作。监测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健康状态。变电运行的主要任务是电力设备的运行操作和维护管理工作。其特点是维护的设备多,出现异常和障碍的机率大;工作繁琐乏味,容易造成人员思想上的松懈;人员较为分散,难于集中管理。
1.变电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变电人员的误操作
人为责任事故主要表现为电气误操作,电气误操作事故可以造成人身伤亡、电网瓦解和设备损坏等严重后果。不严格执行操作票制度,违章操作,是发生电气误操作的根本原因。变电操作员是保证变电运行的直接执行者。由于变电运行特点是维护的设备多,出现异常和障碍的机率大,操作繁琐乏味,容易造成人员思想上的松懈,所以在变电运行中,任何不规范的行为,都可能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甚至造成重大事故。人员操作错误或与失误是变电运行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而引起错误操作的原因可能是操作人员技术不过关、精神不集中、缺少安全意识等。
1.2.安全管理不规范
安全生产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违章行为,所谓的指定习惯违章行为: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等。我们不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而是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日常的贯彻执行力不够。关键在于职能管理不到位,日常说得多、讲得多、传达多,但是检查少、整改少、考核少。有些临时性工作,尤其是配电修理工作容易发生一些无票作业。一些供电企业重视大型作业的管理,轻视日常管理。或者部分领导仍然习惯于发动浩大的形式抓经济建设,抓企业管理,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注意通过规章制度管理。
1.3.设备故障,缺少及时更新
电气设备从出厂到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老化,设备的隐患威胁着变电运行的安全。变电运行涉及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定时检查与更新,是造成安全事故的潜在隐患。
2.提高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措施
2.1.提升人员思想和心理素质
首先提高运行人员安全生产的思想意识。这需要教育他们竖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起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三严作风,树立起很强的事业心;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安全活动会,会上学习上级文件、事故通报,开展安全知识问答、竞赛,并在职工中开展讨论,领导定期参加各变电站的安全活动会,与职工们一起分析、研究安全生产中的问题,针对各专业的工作特点进行安全讲座和分析本企业及系统内历年来的事故案例等,使职工懂得本岗位的职责是什么,能自觉从思想上重视每一项工作,养成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为日后做好安全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是提高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心里素质。由于变电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而且伴随着事故常有许多不正常的工作状态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变电运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特别是主岗位人员、值班负责人。所以变电运行工作应重人员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根据变电运行实际工作的经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以个人主动提高为主,单位组织培训为辅,分层次、结合实际的进行。同时,应教育和引导职工学会善于总结,善于吸取教训,加强个人修养,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2.2.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提高技术管理水平首要工作是提高相关技术措施,加大对防误装置的投入,改造更换五防装置,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完善《现场运行规程》及《两票管理》,根据现场运行情况编写并完善典型操作票。
就技术水平层面,时常组织相近技术工种不同岗位的员工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对近年来本行业所发生的各大事故案例,举一反三的分析探讨学习,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针对工作上的问题提出批评建议,加深技术研究,提出技术上的创新。同时应加大培训力度,并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2.3.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及责任制
加强思想培训教育,用黑板报、安全标语、事故教育录像、事故快报、安全简报等手段和安全活动、安全形势分析讨论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运行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罚机制,根据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和任务及各岗位的职能分工,层层细化分解责任,将责任具体化、条理化、规范化,并建立一套相应的奖罚细则,使运行人员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激发运行人员的安全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责任心。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位,通过量化、细化,使各项工作都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指标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使每个岗位都有一套完备的责任制和奖罚细则,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从而激发运行人员安全工作责任心。
2.4.加强变电运行维护和交接班
为保证变电运行安全,应做到以下几点:定期对设备进行清扫;定期对设备的开关等器件进行检查,对问题器件及时进行更换;对设备进行带电测温检查,发现过热现象,及时查找原因,杜绝不安全因素;对操作人员的安全用具随时进行校正和修正;对设备机构箱和室门锁定期进行防锈维护和更换等。据统计,安全事故多发生于交接班,变电运行作为电力行业特殊部门,应特别做好交接班:交接班双方应正点交接,不得无故拖延或提前交接。在未办完交接手续前,接班者有权要求交班人员不得离开工作岗位;交班人员交班前应做好各种设备统计记录,将工器具、仪表、记录本等归放整齐,打扫好现场卫生,确保交班时安全状况的真实性。接班人员应按制度规定的时间,提前进入候班室,做好接班准备,避免仓促交班、仓促接班的对安全不利的现象;交班时,应听取值班长对当班运行方式的详细介绍、发现缺陷或异常运行的处理情况。交接班人员应认真听取值班长的介绍,对照现场按照各自岗位职责,对变电运行设备进行对接,并作接班记录和对现场进一步的巡视和核查。
2.4.加强设备管理
加强设备管理,防止设备事故的发生,是变电运行工作的重要内容。1)加强设备基建时期的管理,主要包括:a.认真做好设备选型工作,选用性能优良的电气设备;b.重视对设备的监造和出厂试验,确保设备各项功能全面、实用。c.加强对安装调试质量的监督检查,严格把好验收关,防止由于施工质量、设备本身接线错误引起的事故。2)加强对运行设备的巡视、检查和维护;加强运行监盘,认真对表计、信号等监控设备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巡视检查中发现电气设备异常时,要充分利用设备所表现出的声音、颜色、振动、气味、温度等变化状况进行辩析;要合理安排设备的特殊巡视和正常巡视间隔时间,对已存在缺陷的设备适当增加巡视次数。3)要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制定修试计划,定期消除设备的隐患;同时要把好设备修试后的质量验收关,加强操作机构、保护接线、压板位置、整定值的检查,防止由于修试不当引起的设备事故。
结论
安全生产是变电运行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中心工作,只有全员、全力、全面、全过程的投入到安全生产中,才能有力有效的确保变电运行工作的安全,为社会创造效益,带来稳定。严格做好现场的安全检查工作和安全评价工作,最终实现变电站安全运行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董成武.变电运行倒闸操作主要危险点及控制措施[J]电力安全技术,2006.
[2]顾和志.变电运行工作违章现象透视[J]水利电力劳动保护,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