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范文

生态旅游城市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旅游城市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旅游城市规划

第1篇: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县情简介

**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县”)是****市郊区县,距**主城78公里,地处**、曲靖、红河、文山四地州(市)交汇面上,是滇东南及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进入**的门户,也是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入境我国的重要通道,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县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森林覆盖率42.4%,无重工业和污染性工业,空气清新,天高云淡,水源丰富,水质清纯,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基础条件日趋完善,是最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全县国土面积1717平方公里,辖8乡2镇,88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4%),主产水稻、玉米、烤烟、畜产品、果品和食用菌等,有丰富的大理石、烟煤、铁、铝、锌、磷等矿产,是全国烤烟基地县、全国奶山羊基地县,也是**47个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10个文化产业特色县和**40个旅游城市发展试点县之一。**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4A级景区、首批国家地质公园和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撒尼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与神奇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吸引着众多远方的客人。200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1元,接待游客209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1.6亿元,综合收入4.5亿元。

(二)市政基础设施现状

建国初期,**县城面积为0.2平方公里,经过40年的发展,到“七五”末,扩大到1.2平方公里,年均增0.03平方公里;“八五”以来,到“九五”末扩展为2.4平方公里。近5年来的**县城得到快速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得到改善。2001年以来,城市供水:**第二自来水厂(乃古**)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县城自来水厂完成无阀过滤改造工程,日净化水量达10000立方米,年供水量为350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98%,供水管道长39公里。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投入5400多万元,完成了巴江河污染治理一期工程1965米的河道治理,县城排水管道总长达53.52千米。城市供气:现有总容量为五百立方米的供气站1家,燃气经营点16家。城市垃圾处理: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垃圾处理场1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填埋场设计垃圾处理80吨/日,现实际日处理垃圾为60吨/日。市政道路:投入1000多万元,**南路延长线1.03公里建成通车;东城区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配套,招商引资,1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初具规模,新增城市道路33条,扩建面积13.02万平方米,全长15.26千米;**中路(县城段)改造工程于2005年4月底完工使用,现县城城市道路总里程达26.76公里。照明:新增路灯126盏,现县城城市路灯有1072盏。园林:2003年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25443平方米双龙公园改扩建一、二期工程,巴江河沿滨绿化也相继建成,2001年以来绿化面积总共增加544.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39公顷,绿地面积达37公倾,绿化覆盖率达26%,绿地率达23.9%,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14.35平方米。新建房屋建筑面积89.6万平方米,总投资62300.86万元,建成区面积达3.83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16.4%。

(三)城市管理

1.不断建立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执法依据。结合**县工作实际,吸取先进管理经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了《**彝族自治县城镇建设管理规定》、《**彝族自治县城镇规划区内居民自建住宅及其他建筑物管理规定》、《**彝族自治县城市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规定、办法,切实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创新工作举措,强化城市管理,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城市建设的有序性、市容市貌的良好性。一是按照“一书两证”的审批制度,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制度,依法审批规划、用地及报建等各项手续,强化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2001年以来,共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113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00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272项、《施工许可证》124项、《规划验收合格证》82件;完成了施工图设计文件政策性审查100套。同时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对建设工程项目逐项登记,实施跟踪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划乱搭乱建行为严厉查处,确保总体规划的严肃性。二是整顿规范建筑有形市场,逐步健全了招投标管理制度,加强工程造价管理,强化招投标监督,建筑市场规范有序。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房地产管理,提高设计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有效控制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四是规范劳务市场交易,加强占道经营管理,强化背街背巷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工作,全面整顿和改善市容市貌。

3.市政公用设施管理、运营改革与探索

我县供水、电力、电信等市政公用设施管理部门已改制为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减轻了财政负担,进一步增强了市政公用行业的活力。我县现有自来水公司2家、城市公共交通公司1家、房地产公司2家,都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已全部按市场化运作;现城市供水、城市公共交通、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走入了市场化管理。县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积极探索,将与市场接轨,改造为股份制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

市政道路管养、路灯照明、园林绿化养护、环境卫生管理等市政基础设施,由县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管理费用支出主要由县级财政承担。

(四)总体评价

近五年来,规划编制水平得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逐步强化,城市主要道路宽敞亮丽,东城区建设初具规模,双龙公园改扩建美化了环境,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街道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干净整洁,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面积达3.839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16.4%,为建设现代化的旅游城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实施情况

(一)战略目标与规划

新世纪之初,我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为**县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云南实施现代新**城市发展战略,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带来了直接的发展机遇。我县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初步确定了加快建设**旅游小城镇,逐步建成**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就是用30年左右的时间,以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指针,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依托,按照旅游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生态旅游城市三个层次的理念,实施“一路三区”工程,加快**古城、鹿阜古镇、长湖镇等旅游小城镇建设,实现旅游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逐步形成具有石头特色、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生态环境优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城市服务功能完善,旅游业发达的“一河三片”块状式的生态旅游城市,成为面向滇中、滇东、滇东南四地州市的交通小枢纽、旅游经济小中心和民族文化小中心。

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思路稳步推进,即依托和服务**旅游大产业的发展,以改造鹿阜古镇、建设**古城、长湖镇等为重点的**旅游小城镇为基础和重点,以点带面,以路连片,逐步形成以**大道为骨架的**路城镇经济带和以九石阿旅游专线为骨架的阿诗玛民族文化经济带两个县域经济的经济带,最终建成**生态旅游城市。预计其主要经济社会含量达到:地区生产总值30年平均递增率达到8.5%,203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亿元(2000年价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3万元(约4000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15%,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高于55%,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恩格尔系数低于40%,平均预期寿命超过72岁,绿化覆盖率5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到2035年,城市面积60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50%,城市人口20万人(常住人口8~10万人),建成生态物种多样,人居环境优良,城市经济繁荣,旅游主导产业高度发达,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最好的生态旅游城市,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范围包括鹿阜古镇、**古城、长湖镇、北大村镇、板桥镇等七个小城镇。

按照建“生态旅游城市”的阶段要求,注重发挥超前意识,精品意识,高标准,高规格,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方案调整》、《**现代化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初稿)》、《**中路沿线总体规划》、《**中路控制性规划》、《**县城新区(立交桥至小乐台旧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双龙公园扩建修建性详细规划》、《大屯片区控制性详规》、《东山建材市场修建性详规》、《大屯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兴达商贸交易市场修建性详规》、《南部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方案》,初步完成了阿诗玛东路亮化美化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同时,编制10个集镇建设、8个乡域建设总体规划,累计编制调整完善建设规划7个,为城乡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

(二)战略实施情况

1.一路——**中路

**中路总体规划北起**镇,南至县城立交桥,东西根据实际地形,以**中路两侧各400米至2000米,北接**旅游服务区南区,东临县城东城区、西部为生态工业集中区。总规控制面积18.8平方公里,控详规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控详规涉及**中路沿线的小乐台旧、大坝村、沙地、大坡场、堡子、白龙潭、小山沟、大山沟8个村。现状居住总人口11497人,规划人口2.5万人,绿地率不低于42%。**中路设计总长10.9公里,计划投资5.07亿元,于2006年完成。为使该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了**中路扩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工程建设指挥部。完成《项目建议书》,并经昆发改能交[2005]226号文件审批通过,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和审定,完成《**彝族自治县**中路征地拆迁办法》(试拟方案),正在上报省、市相关部门办理,按基建程序组织有关部门对**中路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等手续,正在进行外业测设工作。近期已开展征地拆迁工作,第一期工程建设已经启动。

2.三区

(1)县城东城区

东城区位于**县城东部,与县城建成区紧接,近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中期规划2.4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居住、商贸、娱乐为主,城市功能软、硬件建设达到生态旅游城市标准,成为**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示范区。按照经营城市的路子,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配套,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原则,依据控制性、修建性详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项目5项,新增城市道路33条,已全部投入使用;投入500多万元完成了市政公共绿化的90%,投入70多万元完成了市政亮化工程的54%,形成白天芳草青青,夜晚火树银花的景观;完成教师经济适用1136套,集体出让小宗土地14280平方米,连片土地开发150亩,现东城区1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区内**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天奇医院、**实验学校、**中元堂民族治药厂等重点项目总投资3亿余元,已峻工投入使用。

(2)**旅游服务区

**旅游服务区位于县城东北部、紧接**世界地质公园,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按照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石头特色的原则,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完成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启动了服务区中区的全面建设,完成路网建设,电力、电信、给排水、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相继配套;完成了**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和停车场改造;完成大小**景区电网改造和南昆铁路**站至昆石高速公路口景观大道建设;开工建设了昆石高速公路、九石阿旅游专线公路、西石一级公路的环岛工程,阿诗玛文化生态园。力争用3至5年左右时间把**旅游服务区中区建成游客服务休闲度假中心,并以此为载体推动西区、北区和**中路城镇经济带建设,形成休闲度假综合旅游的示范区。

(3)生态工业集中区

生态工业集中区位于县城北部,东至**中路,南接**河公路,规划面积6.7平方公里。为确保生态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顺利进行,成立了生态工业集中区建设领导小组及生态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管委会下设行政、征地拆迁、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办公室负责有关具体业务。完成了《**县工业强县战略规划》、《**县产业发展纲要——工业》和《工业集中区“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将进一步抓住突出发展工业的契机,充分利用我县交通区位、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劳动力本成低等优势,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多层次、多途径地开展协作,加快集中区的建设,力争下半年完成修建性规划,启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3.一河——巴江河

按照**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巴江河建设计划通过实施截污、河道整治、岸边园林建设和亮化等工程,首批完成6.39千米河道截污、拓江、驳岸、清淤、蓄水、植被建设工程,并对巴江54.39千米河道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污水20000立方米,使巴江成为集城市排污、疏导、休闲、旅游观光、农田灌溉等功能为一体的岸绿、水清的城市带状公园,景观水面面积3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80%。目前,已投入4500多万元,启动了一期工程,完成河道治理2196.3米、东岸截污廊道工程2055米、西岸截污管道工程1938米和绿化、亮化工程,现已峻工投入使用。二期工程以开发巴江丽岛小区为主进行综合开发建设。

4.三片

(1)**镇——鹿阜镇片

在东城区、生态工业集中区、旅游服务区建设和巴江河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为实现**旅游业二次创业目标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护开发利用我县优秀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开发我县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旅游内涵,创造**旅游的新亮点,保护、开发和利用鹿阜镇优秀古民居的独特价值。目前已完成了《鹿阜古镇保护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鹿阜古镇保护开发规划编制》(文字草案),与**市景泰房地产开发公司签定了《鹿阜古镇保护开发项目合同》,完成了《鹿阜古镇保护开发示范工程——阿诗玛文化风情园》效果设计,已启动示范点建设。

(2)板桥片

板桥片作为**生态旅游城市的组成部分,主要担负着农副产品加工的功能。目前,按照**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先行,深化了城镇规划工作,完成了板桥集镇3.5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的测绘工作,完成了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板桥主街道的改造扩建和桃溪村至青山水泥路的路面建设;完成了乡图书馆、派出所、地税四分局新办公楼的建设。

(3)北大村片

北大村片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农副产品集散、旅游服务、特色产业为主的外向型城市片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现已完成了北大村集镇总体规划,并通过论证;完成了小寨路的拆迁和修建,小寨路至新商场的排水系统改造、海子路油路面的铺设,以西石公路建设为契机,利用拆迁安置初步形成一条新的城市道路并逐步与**镇连为一体,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九石阿旅游专线沥青路面铺筑通车使用,西石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将极大地带动北大村片的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城市规划滞后

旅游、生态、石头、彝族文化的特色内涵还没有充分体现,1994年通过论证的县城总体规划,其大部分指标和内容明显滞后,已不适应城市的发展,县城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以及电力、通信、给排水等专业规划还没有编制,致使市政配套工程与道路建设难以统一规划,同步施工,影响了城市建设。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

城市规模与世界级风景旅游区不相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设施严重不足,游客留不下来,旅游综合收入低,制约着旅游业发展和生态旅游城市建设。

城市建筑风格单一,单体建筑设计起点较低,特色不突出,城区建设品位低、建筑间距小、密度大、容积率高、绿地率低等,影响了居民居住质量。

(三)管理体制不合理

参与城市管理的部门多,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推诿扯皮,只收费、不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监察管理队伍缺乏体制保障和法律地位,综合执法工作难以开展。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等市场化运作不强。

(四)城镇化水平较低

城镇化只达到16.4%,与全省平均水平28.1%相比差距较大,到2010年,要实现城镇化水平由现在的16.4%提高到30%以上的目标,年均至少要提高2.6个百分点,任务十分艰巨。

(五)建设资金不足

城市建设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建设的瓶颈,由于**县财政来源单一,政策性开支大,只能保工资、保机构正常运转,靠自身积累建设资金困难重重。

四、几点建议

实施**现代化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具有石头特色、民族文化特色、旅游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突出重点,分布实施,并积极争取省、市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一)明确近期建设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县开发建设的重点应为鹿阜古镇、**古城和长湖镇。

1.**古城

**古城位于**风景区入口处,是**风景区的“门面”,规划控制面积7平方公里。其功能定位为突出石头特色、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和旅游特色,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集**彝族撒尼历史文化展示、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综合服务、休闲度假、健身美体、会议会展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产业园区及**大旅游文化圈核心区。其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彝族文化特色,以低层建筑为主,绿地率不低于42%,建筑色彩与景区环境相协调。

2.鹿阜古镇

鹿阜古镇位于县城鹿阜镇。为继承历史传统,挖掘民族文化,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丰富**旅游内涵,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方式,重点对老城区重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改造危旧房屋使其成为具有滇中民居建筑特色,为人们提供尽情追忆历史,抚今怀旧的民族文化艺术体验乐园。配之以**人民的母亲河——巴江之秀丽,显现现代化特征的居住、商贸区——县城东区之时尚,为人们提供感受清新气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使之成为民族文化小中心,吸引更多的游客留下来。

3.长湖镇

长湖镇位于**风景区长湖风景点,距县城16公里,总人口16000人,其中彝族占92.8%,是全县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彝寨密枝林、联姻林、独石山、彝族土司赵发扎营遗址、法国神父保绿·维亚尔之墓、天主教堂等特色景观,阿诗玛的故乡——阿着底村即在辖区内。在这里民族文化浓郁,生态环境优美,各种文化融合,区位优势明显,九石阿旅游专线公路从长湖边穿过,交通基础条件良好。规划建设用地1500亩,其主街道与九石阿旅游专线公路的联络道即将投入修建,预计2006年上半年峻工,在道路两侧将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彝族特色明显的旅

游、康体、健身、娱乐等设施,使长湖镇成为我省康体休闲度假区、原生态民族文化展示区、彝家乐体验式旅游区,观光型农业示范区。

(二)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加快**城市发展

1.积极争取把**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列入现代新**建设

**是云南为数不多的能够建成世界级景区的县,云南为数不多的交通区位最好的县,云南为数不多的能建设成生态旅游城市的县,拥有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石头”(**)与“包头”(阿诗玛文化)世界品牌,其发展优势十分明显。今年,在看到我省旅游发展的差距后,省委、省政府发出了旅游学四川的号召,通过考察学习,**与同为世界级景区的四川九寨沟相比,2004年**接待游客209万人次,门票收入1.6亿元,综合收入4.5亿元,九寨沟接待游客194万人次,门票收入2.2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在发展理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宣传营销等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吃、住、购、娱基础设施建设,仅九寨天堂建设一项就投入了28亿元,是**10余年建设总投入的近3倍,大投入带来了大产出,使其综合收入达**的3倍以上。2005年9月26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崇勇同志到**调研时指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为目标,用新的理念,高品位发展旅游业;以高水平旅游精品,吸引高端游客,从自然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向上争取,力争把**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纳入现代新**建设总体规划,在政策上、资金上争取到省市的大力支持,加快**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步伐,为推动**市乃至**旅游业大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硬件。

2.积极争取把鹿阜古镇建设列入**古镇建设项目

鹿阜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自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设谈稿县以来,至唐朝定名为撒吕城,后经历朝更名为“路甸”、“路南”至1949年建国以来,一直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里经历过较多特殊的历史事件、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诗歌、曲艺、工艺美术、土特名产、风味食品、民俗风情等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传统民居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进一步保护、建设、开发、利用好鹿阜古镇,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打造世界旅游精品,拓展**旅游市场,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实现**旅游二次创业目标,建设滇东南彝族文化中心,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旅游倍增计划和建设旅游小镇的战略部署,**县城鹿阜古镇符合我省建设旅游小镇的条件,经过积极进行项目筹备,目前,已由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保护和开发。建议县委、县人民政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将**县城——鹿阜古镇列入**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并争取省市给予重点扶持。

3.积极争取省市把旅游商品加工重点项目安排到**县

**民族刺绣品、**卤腐、**乳饼、**民族饰品、**酒、**烟、**面条、**石工艺品等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在省内省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而且纯生态制品,对环境无不良影响,生产前景十分好;但由于生产加工经营零散,积累少、规模小,尚未产生应有的效益。因此,建设**生态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生态高效农业、生物制药加工、旅游商品加工研发、轻工产品加工等,为投资商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使其成为**县工业、高科技产业的理想地,成为**县税源培植增长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主要动力源,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基地,形成**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示范区,解决**县缺乏工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将对**县建设滇东南旅游中心、交通小中心,促进周边州县旅游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加快撤县建市步伐

当今世界经济蓬勃发展,按照经济学和工商企业合作发展中的对等原则,具有强大实力的跨国公司更倾向于愿意与市级以上级别的机构直接对话,并开展业务;对市级以下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机构,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则带有成见甚至偏见,影响相互之间的交流、理解、往来、合作。撤县建市,有利于提升**形象、有利于扩大**开放、有利于对外交流、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重大项目引进、有利于加快发展。因此,**县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近期启动撤县建市工作,力争三到四年内实现撤县建市。

(三)落实各项措施,为加快发展提供保障

在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重点的基础上,我县要从四个方面狠抓落实。

1.建立政府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推动旅游小城镇的建设,政府必须强而有力,发挥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的作用,注重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通过规划指导、政策引导、产业引导和资金引导,吸引企业和企业家进入,用市场机制推进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二是处理好企业得利与群众受益的关系。在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企业是关键,群众是主体,必须既确保企业得利,又确保将群众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又要挖掘和提升,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文化与旅游、城镇建设的完美结合。四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保护提升一批、开发建设一批、规划准备一批的要求有序开发建设。

2.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设**旅游小城镇,逐步建成**生态旅游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有步骤、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制定规划要高标准、高起点,注重系统性、超前性,力求做到50年甚至100年不落后。对各旅游小城镇的定位、功能和特色,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人口聚集、产业支撑、城市管理、招商引资、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掘、精神文明建设等,都要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进行规划并逐步进行完善和提升。在此基础上,对规划进行深化和细化,严格按照各功能区的职能定位,制定科学、细化的量化标准,实行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第2篇: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全国化水平(城市化率)已超过40%,中国城市发展进入了繁荣的黄金时期。城市发展的积极效益无形中已促进了城市旅游的发展,成为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外生因素。1978年~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2%提高到44.9%,年均增长0.87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底,我国有设市城市655个,建制镇2万个左右,城镇人口达到5.94亿。其中,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286个,20万~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30个,50~100万人的城市85个,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55个。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将在55%~60%之间。21世纪中期,我国城市化率可望达到70%以上,城镇总人口将超过10亿,成为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城市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悄然兴起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据最近对我国171座城市旅游创汇创收能力的统计,其外汇收入占全国旅游业的84.76%,总收入占全国旅游业的85.7%。但这仅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一些旅游热点城市,而广大的中小城市在我国城市网络体系和旅游网络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数量庞大、类型众多、性质各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中小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或旅游集散地的功能在日益加强,但中小城市旅游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研究相对滞后,旅游规划具有明显的城市规划痕迹。鉴于此,本文对汉中城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有关研究。

汉中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基础得到加强,旅游形象逐步树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目前汉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城市,成为全国性的旅游名城(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和在特定区域(世界珍奇野生动植物)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但是在发展汉中旅游业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意到城市游客集聚的功能,而忽视了其本身的游览功能。这表现在城市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没有贯彻为旅游服务的原则,过分强调、最求其生产职能,在强调城市景点、服务设施的建设时,却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形象建设及城市整体功能与城市本身的景观效果等问题。另一方面,城市旅游宣传的乏力也是当地政府、旅游业经营者和旅游者忽视城市游览功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和国内外一些旅游热点城市相比,汉中旅游规划的理念和方法研究相对滞后,旅游规划具有明显的城市规划痕迹。此外,汉中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汉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够充分反映这一称号的历史风貌已经不够完整,特别是城市特色不突出,相关设施不配套,旅游服务功能较弱,对游客缺乏吸引力。2003年修订版的《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也只能找到“中心城市旅游功能不完善,对游客缺乏吸引力。”和“着眼打造休闲度假城市,逐步完善汉中的城市旅游功能”这样的两句话,没有城市旅游发展的任何规划。2007年颁布实施的《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没有提及汉中城市旅游规划。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实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意识到旅游发展不仅仅是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等旅游部门通常关注的具体问题,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汉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旅游发展明显滞后。为了使汉中城市发展、旅游业发展与城市旅游的发展相协调,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健全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其中绝对因素主要包括区位要素、形象要素和政策要素,相对因素是较容易发生变化的,包括景区景点、交通、住宿、购物、餐饮和娱乐六个要素。汉中市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区位条件、形象要素等绝对要素和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对因素的影响,使整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受到制约,从而进一步限制了汉中相对优势向驱动机制优势的可持续转化。

在《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对于制约汉中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明确的应对措施,涉及交通、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以及安全、卫生、生态环境、市民的文明好客等城市软环境建设方面。目前汉中市已确立了“开放兴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旅游活市”和“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战略目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提前准备,紧紧围绕“旅游活市”的战略部署,《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旅游业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增强旅游业率先突破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开拓奋进,重点突破,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全力打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旅游市场体系,加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步伐,力争在未来五年中,使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汉中打造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西部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因此,笔者坚信汉中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弱,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自上而下增强对发展城市旅游的认识

城市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旅游业中,城市旅游虽已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就整体来讲,城市旅游认为被广泛认同,城市旅游的热潮远未到来。城市旅游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笔者认为,汉中市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和旅游研究机构要统一认识,对于城市旅游的概念、内涵,地位和重要性,以及表现形式等要有明确的认识,要重视城市旅游的发展,将城市旅游发展确立为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品位、扩大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将其列入汉中市城市发展规划和汉中市旅游业发展规划之中,尤其是首先确立城市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这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三、由区域旅游资源论逐渐转变为城市旅游功能论

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认识,旅游资源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客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问题上,人们容易把注意力投放在旅游资源数量的多与寡,质量的高与低,而且固定的理解旅游资源就是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观光资源。汉中市已把旅游作为富民兴市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列为五大优势资源之一,加以重点开发。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做好旅游业这篇文章”,以“汉”、“绿”、“水”为特色,突出自然和人文的和谐统一。很明显,这是片面的资源论,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功能。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旅游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发展概念,不再只依靠内生要素(旅游资源、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来驱动,而更多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受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等外省要素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国际化大都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杭州等,发达的城市经济、先进的社会文化、完备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体系等已经成为吸引城市旅游者的重要因素。所以,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紧密联系。

四、注重区域城市特色、形象的凝练与塑造

笔者认为,汉中市应参照国际城市化原则和我国大城市城市化战略目标,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规划,如水、电、气、道路、民航等条件的完善和提高。汉中市的经济发展、文化设施、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确立城市标志物,组织地方性的节庆活动,形成具有特色、设施完备、服务优良、管理先进、环境优美的旅游城市使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旅游相协调,把汉中建设成为全区旅游业的支撑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心建设城市硬质环境。和城市文化相关的硬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文化设施与城市硬质空间的文化品位。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城市文化给人的第一印象。在城市硬质空间环境中,景区(点)、标志性建筑物、特色街区、重要节点、广场、花园等式重要的城市形象元素,也是重要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载体。其中的历史性、文化性元素,应保持或回复其原貌和特质,新建元素应诸如文化内涵,突出文化特色,着力表现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都市交融的特点。以此同时,要防止和清除城市人文环境和视觉污染,提高城市硬质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汉中从旅游城市类型上讲属于典型的综合型的旅游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丰沛的水力资源以及3000多年来遗留下来众多的人文景观,尤其是两汉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最为丰富。笔者认为,在发展汉中城市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很好的把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和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融入城市建设中,实力汉中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第二,着力建设城市文化软质环境。与城市旅游形象直接联系的城市文化软质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精神文明和城市市场建设管理。城市精神是市民社会责任和主体意识的根本体现,是城市形象意识的潜化和固化。目前,汉中的城市精神被概括为“仁智、和谐、开放、图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放在任何一个城市而皆准的城市精神,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汉中市城市精神,应组织专家学者重新凝练汉中的城市精神,准确地概括和体现汉中的形象与特色。结合汉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汉中城市精神建设应突出“田园山水、生态休闲的资源特性以及“团结、热情、文明、发展、和谐”的文化主体意识特征。第三融汉中地方民俗和风情的各个方面于城市建设之中,突出汉中旅游城市的特色。汉中入选中国最具魅力城市,这对塑造城市特色、形象大有裨益。此外,汉中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创“省级卫生城市”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也有助于汉中城市特色的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建立。

五、完善旅游休闲产品谱系

新修订的2003年版的《汉中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定位部分提出,在5-10年内培育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使汉中市成为陕南观光度假旅游中心,陕西省旅游业的两翼之一,陕西省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使汉中成为我国西部连接西北、西南(蜀、渝、昆)旅游南北大通道的重要旅游节点,成为陕、川、渝、甘交界区域历史文化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胜地。在汉中旅游业规划的旅游产品谱系中也提到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及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及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因此,要抓住休闲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制定、开发休闲产品谱系中的系列产品,形成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完整体系。笔者认为,在汉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李,在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下,休闲产品谱系主要包括:(1)各种娱乐活动系列;(2)美食餐馆系列;(3)舒适旅馆系列;(4)个性化服务系列;(5)有吸引力的景区(点);(6)届时活动系列;(7)购物主题街区系列;(8)观光活动系列。其次,针对不同地区休闲消费者的休闲活动需求与休闲产品类别,定制化地开发自己地区的特色休闲产品与服务。结合资源特性,汉中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拟建立一些列的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如汉江城市休闲街区与城郊休闲度假带建设、南郑县水体风景与休闲度假旅游区规划项目、温泉休闲度假旅游区开发项目、融合三国历史文化的绿色休闲旅游基地的建设等。

六、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经营方式

成功的城市旅游模式的建立不仅使组织城市旅游活动的需要,也是扩大城市旅游的形态效应、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主要是各大旅行社)应有目的地组织城市旅游活动,无论是组团旅游还是接待散客旅游,都应有可参照的成功模式和服务标准。这种模式不仅使指不同城市的城市旅游类型的确定,更重要的是指以组团方法、接待方式、服务标准、旅游内容、线路和日程安排等为主要构成因素的可操作模式。在这一基础上逐步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包括资源开发和组合、促销、标准化服务、旅游交通、效益核算、管理和监督等几个部件。城市旅游是特殊的旅游形式,必须突破思维定势,更新传统的经营方式,强化散客旅游的组织功能,以满足规模大小不一的游客团队的自由灵活性强、目的地选择自主性突出、文化享受的多层次性等特点。

七、加强城市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3篇: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范文

一般来说,他会不时地被电话铃声惊醒,而这天,他的第一个盹是被一双手打断的。

那双手轻轻拍在王乔左肩上,王乔一巴掌挥过去,想把那手撇开,却听到有人在他右耳边大声说:“李市长来检查工作了!”

王乔把头向右一偏,哦,市人事局长,将自己送到五龙镇来锻炼的就是他。

王乔又把头向左一偏,这边站着的,想必就是刚才拍自己的李市长。

把头摆正后,王乔才慢条斯理地说:“领导都下村去了。”

人事局长厉声道:“王乔,你是镇长助理,上班时间,你在做什么?”

王乔懒洋洋地回答:“没看见我在睡午觉吗?”

人事局长扬起下巴问:“又不是夏天,你睡什么午觉?”

王乔也不看他,换个姿势,把左腿拿上来压在右腿上,仍旧懒洋洋地回答:“你眼里是什么季节,我不知道。可在我这个学城市规划的乡镇干部眼里,现在就是夏天,日头正毒着呢,我天天被煎着熬着!”

人事局长瞥了王乔一眼,隐隐笑着,说:“是你的心天天在受煎熬吧?哼,才来两个多月,就觉得委屈了?告诉你,我们市里在乡镇一干二十多年的干部多的是!”

“他们中没一个叫王乔的吧?没一个是学城市规划的博士吧?”王乔掸着一尘不染的衬衫说。

一直没开腔的李市长,这时再一次拍了拍王乔的肩膀,问:“为什么在值班的时候睡觉呢?”

王乔晃着脑袋回答:“值班的任务就是接电话,电话铃没响,你让我做什么?”

人事局长似乎忍无可忍,拍着桌子吼道:“小同志,请注意你的态度!”

李市长朝人事局长挥挥手,叹息一声,说:“佛家讲究心里有佛眼里才有佛,道家讲究心里有道眼里才有道。一个人心里有春天眼里才会有春天。一直以为二十多岁的博士,肯定比我这个四十多岁的老本科生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想不到啊……王乔,安排你下乡锻炼,是我的意思。看来我错了。或许你也清楚,你原本分配在省建设厅,是我把你抢来的,现在还属于借用!这样吧,我三天后要去省里开会,你跟我去省建设厅报到吧。”

话音刚落,王乔双腿一收,“啪”地落在地上,身子跟着挺立起来,仰望着李市长惊喜地问:“是真的吗?我明天就可以离开这个巴掌大的乡镇?”

话一出口,王乔满脸的兴奋突然消失了,他张着嘴愣了好一阵,才结结巴巴地说:“难道您……安排我下乡……还有……别的意思吗?”

李市长侧过身子,面对全市公务员办公室里都有的《古城文物景区分布图》,有些激动地说:“经过多年考察论证,我们市要发展,惟一的出路,是开发生态旅游,只有把全市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山水林木、经济格局都装在心里的人,才能把这盘棋下好。”

他平静了一会儿,换个语调接着说:“一个人的心能容纳多大,他的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你认定自己的舞台只在一堆钢筋混凝土中间,我还能说什么呢?”

李市长一行走了,留下王乔在空荡荡的值班室里。

不知道过了多久,电话铃突然响起,王乔回过神来,抓起话筒。对方说:“我们状元村要规划新区,明天开现场会,不知道镇上哪位领导来?”

王乔脱口而出:“镇长助理王乔!”

第4篇: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广州

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为目标,通过为保护区增加收入、给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条件、对公众能够进行环境教育,从而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1]。生态旅游收入在旅游业总收入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2]。

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功能是生态旅游的特殊功能,也是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大不同点。从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至今,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核心所在。

一、广州市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劣

1.广州市开发生态旅游的长处

广州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濒临南中国海,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东省省会,华南地区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科技和交通枢纽,教育中心。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据2012年广州旅游工作会议获悉:2011年广州市旅游业总收入1630.80亿元,同比增长29.98%,旅游业增加值693.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98%,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63%,初步确立了支柱产业的地位。而在旅游业当中,生态旅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从地理上来说,广州属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区穿流而过。因此,广州的北部和东北部应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

广州市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其资源主要集中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旅游度假区等地方。而这些资源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广州北部和东北部地区。

广州比较出名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帽峰山森林公园、芙蓉嶂旅游度假区、九龙潭旅游度假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旅游度假区、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高滩温泉旅游度假区等。同时,广州还充分开发了以“珠江夜游”为代表的珠江游旅游资源。这些都收到了很多不错的效果。统计数字表明,作为华南的中心城市广州市,2011年,广州市接待游客总人数为1.33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2.广州市开发生态旅游的不足之处

首先,广州的景观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目前,广州北部山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当优越,但山高、林密、泉多的自然景观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当地旅游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甚至尚未开发[2]。其次,缺乏生态旅游的品牌连锁效应。如很少有将几个生态旅游区连在一起供旅客旅游选择,大部分都是单独经营,缺乏整体意识。再次,生态旅游人才不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跨学科的人才,广州市相关部门尚未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现在,游客在整个旅行过程中感到最担心、最不满意的,是除住宿、景区等旅游设施之外与旅游相关的交通、信息咨询、沿途休息、公共卫生间、社区环境,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援、投诉等。这些问题是近年来游客投诉比较集中的问题,也被公认为我国在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与旅游发达国家差距[3]。这是广州在开发生态旅游时要正视的难题。

二、广州市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规模都很大。在旅游区内世代居住的农民,将土地和森林等资源作为其主要的谋生手段,但开发为旅游区后,这些资源被严格限制使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发展旅游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或破坏,甚至几乎阻断了他们所有的经济来源,当地居民因此会有不满或抱怨,若不及时调解,则会有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出现偷伐木材、偷卖珍稀动植物等行为,致使旅游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

2.必须坚持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坚持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系到生态旅游的长远大局。对于生态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控制,不可以开发殆尽,不利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永久性破坏,无法修复。建立起的旅游区有一定的旅客环境容量,为避免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要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客。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遵守一定科学原则,永续利用原则、保护开发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等都是开发规划时必要考虑方面,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统一规划[5]。

同时,处理好旅游区内宾馆、酒店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旅游区的生活垃圾必须统一集中处理;区内汽车应减少到最低最有效限度的数量内,尽量使用或改用电瓶车、马车等绿色交通工具。

3.加快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生态旅游专业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 旅游、园林设计、生态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市场营销等。目前生态旅游市场的从业人员大都不具备这些综合素质,为了有效地推广生态旅游项目,我们可以采取与大专院校的旅游系联合培养相关人才,并鼓励设立譬如观光农业专业之类的院系,鼓励他们掌握森林生态学、导游业务、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旅游地理等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带团导游、旅游策划、森林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旅游市场拓展、会展旅游、旅行社经营等活动,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及沟通应变能力,使他们成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与服务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同时,可以用短训班、学术会议等形式加快培养这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在具体培养方面,可以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旅游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选修课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配套课程。这样,可以加速培养生态旅游市场急需的人才。

当前广州市已经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的称号,并已入选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正为树立生态文明、绿化文化的城市新形象而努力当中,这为广州开发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以及打造山水之都、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为最终实现把广州建成最适宜创业和最适宜居住城市的目标提供强大的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广州市开发生态旅游的未来将拥有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丽. 论生态旅游的特点及其开展[J]. 商场现代化,2012,2(673):54-55.

[2] 范智军. 广州市生态旅游现状与发展策略探索[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75-77.

[3] 窦群. 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J]. 旅游学刊,2012,27(3):5-6.

[4] 王文. 呼和浩特市生态旅游业发展浅析[J]. 内蒙古林业,2012,(3):20.

第5篇: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 万州区 乡村旅游 发展模式

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构建山水都市旅游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空间格局,创建重庆“世界温泉之都”,集中推出“重庆非去不可”品牌。到2015年,预计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1710.35万人次,年均以16%的速度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83亿,年均以28%的速度增长,旅游接待人数力争跃进全市第三位,旅游总收入力争跃进全市第四位。万州已经成为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上的旅游名城,成为重庆东部最有影响力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争取在2015年前使万州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一、万州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

(一)优势

1.资源优势

万州区旅游资源组合及结构优良,依托于“一心,一带,一圈,四线”的发展格局,即:三峡库区旅游服务中心、三峡黄金旅游带、滨江旅游圈、东南西北四条旅游线。四条旅游线是指以万州东南线、南线、西线、北线为连接周边区(市)县旅游线,着力发展自然景观旅游产品和开发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旅游线路产品。

2.区位优势

一是万州区旅游交通优势很明显,距三峡库区石宝寨景区、奉节天坑地缝景区、云阳龙岗景区距离都在为150公里以内,属于万州的乡村旅游经济圈,最远的景区巫溪红池坝2.5小时能通达,也属于最佳的乡村休闲度假半径。二是重庆市“五大功能区”的定位优势,万州属于重庆五大功能区中“生态涵养区”,具备其他区域没有的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强劲功能。三是客源区位优势,依托国内旅游城重点城市重庆市、宜昌市,临近四川的达州地区,适宜发展一日二日乡村休闲旅游。

(二)劣势

万州是传统的农业大区,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的景观农业还未形成大气候,农业龙头企业还不够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依据山区的地貌地形,克服小、散的形式分布,因此万州未来要依托规模农业景观化效果来发展乡村旅游。对已经初步具备开发条件的古红橘、猕猴桃等产业的景观建设还没有跟上。

另外,万州区乡村旅游的主题定位、旅游亮点设计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二、万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一)旅游入口受限

以水路为主的万州旅游交通方式使进出万州的关口受到限制,旅游者进入面比较狭窄,旅游线路只能集中于长江沿岸景观,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的辐射面向受限。陆路交通,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建设滞后,远未形成循环交通线路。

(二)生态环境压力大

旅游者的进入增加了万州生态环境压力。目前万州区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比较严重,旅游者及团队的大量进入必然加剧生态环境压力。

(三)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也是制约万州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由于重庆及成都都市对旅游人才的吸引力较强,万州的旅游人才,特别是乡村旅游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发展的需要,制约了万州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万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任何一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都不能离开客观的条件去思考和选择。万州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也是一样,必须根据辖区各地的资源、交通、产业等基本条件选择。

(一)城市依托模式

依托万州城区发展环城游憩带的乡村旅游模式,是发展最迅猛的模式之一。从目前万州城乡规划体系看,城市规划对于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处理,一般都是设计为乡村旅游发展带。从市场需求看,近郊也是出游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区域,如太白岩乡村旅游带、环湖旅游带等。究其原因:一是自然资源本底优良,环境优美,地势开阔,有山面水,能聚集人气;二是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抓住城市人的出游心理,打好“美食”牌,做足了回头率文章;三是拉开了档次,依环境,有高、中、低端农家分布,可承接不同客源需求。

(二)景区依托模式

处于城市自驾车出游1-2小时车程范围的区域,是最佳的休闲度假区乡村旅游区域。万州就处在周边6个以上的区县车程覆盖区域范围,依托景区发展起来的山地避暑度假旅游区、文化景观旅游区,是万州王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如大垭口国家级森林乡村旅游景区、万州大瀑布景区等。

(三)产业依托模式

农业产业是乡村景观的最基本要素,依托农业产业乡村旅游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模式。跟国内其他地区一样,万州的乡村旅游、农家乐很多也是依托这种模式发展。随着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旅游农业产业依托模式发展也开始升级,向农田观光、产业规模化两个格局发展。一是农田观光,主要是指农田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始对原始的乡村景观进行一些景观化的改造,使之更有乡村意境和景观效果。比如对农田的作物栽种,考虑从景观效果较差的农作物向景观效果较好的经济作物进行调整或者二者搭配,以达到大地景观化配置效果,如甘宁镇的油菜花等。二是农业高技术,主要是指产业依托型乡村旅游,开始更加注重农业的科技含量,注重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及品种选择。现代农业的品种、规模及设施等成为重点的观光旅游资源,如大山农业的猕猴桃观光园、反季节蔬菜基地、钟鼓楼无花果生态园、万州古红橘栽培带等。

四、结语

万州区充分借助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以乡镇为据点,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带动点,以城市、景区、产业等为依托,最终形成万州卫星田园乡镇的网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陈绍友,郭亮.三峡库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4).

[2]阚如良,朱静,刘晗.基于移民安稳致富的三峡库区旅游业发展研究――以湖北省巴东县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5).

[3]贾艳慧.重庆旅游业发展成功经验及其对天津的启示[J].城市,2013(8).

第6篇: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新城;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1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5-0041-04

新城是指位于城市郊区,有永久性绿地与域市隔离。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能承担中心城市某些职能、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市地区。一般来说,新域在经济、社会、空间结构、规划建设等方面具有独立性。

1 项目背景

旅游业已经成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在2006年全省旅游外汇收入5.0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546.65亿元,旅游总收入588.3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7.85%。张家界市实现旅游收入79.38亿元,占全省的13.49%, 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35亿美元,占全省的46.72‰张家界市旅游发展对提高湖南旅游国际知名度、打造旅游湘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良好的发展形势下,2006年张家界市旅游外汇收入和接待境外游客数却分别下降1%和3.6%,同时境外游客以韩日游客为主,欧美游客来之甚少。究其原因,张家界由边陲小镇在较短时间发展起来的,城市功能不健全,基础设施不配套,市容市貌不够整洁,未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混乱没有特色以及城市管理水平低下,与国际旅游城市存在巨大的差距。建设一座旅游新城,可以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的试验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形象,可以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张家界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位于慈利县、武陵源和永定区的交界处,规划建设区面积7km2,控制区面积38km2。本区基本为丘陵山地,只有沿山谷、河边有小片带状平原,中间有澧水分割,地面相对高差较大。常张高速公路和澧水横贯东西,高速公路至张家界市区25km,阳龙公路至武陵源景区15km。

2 构思――城之理念

本区地形较为复杂,山水相连,自然环境优美,存在有千年古镇、渔浦书院、千年古樟树等文物古迹,也有土家文化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规划中如何实现现代与历史、人文与自然、国际与地方的融合,体现本区的特色,通过项目的国际咨询和对国内外案例的分析研究,规划认为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要建设成为文化之城、生态之城、休闲之城。规划强调①注重地方整体历史风貌和传统生活方式的保护,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②加强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维护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强调生态的可持续性,③重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利用,④具有完善的接待、居住、娱乐、运动休闲设施,满足国内外游客和居民的需求。⑤结合新农村建设,将城乡合理布局,形成自然和谐的肌理。

中国古代庄子曾言“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作为一座紧靠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新城,让中外游客身临其中,能感受到现代与古朴同归、人与自然一体相通的意境,这将是城市灵魂之所在。

3 方案――计糅合策划

3.1 项目策划

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现状无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只有少量的村镇建设。开发建设依赖于项目的带动,新城规划必须紧密结合项目策划。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趋势,本区发展主要有土家文化园、高级宾馆、汽车旅馆、会展、休闲运动、生态山地度假、滨水度假、水上运动、徒步旅游等新建项目,结合渔浦书院的整体修缮与保护、溪口古街的整治、城乡整体风貌的控制等,使阳和新城既是旅游接待之城,也是观光休闲之城。

3.2 总体布局

围绕项目,处理好旅游与建设、城市与乡村、人工与自然几个关系,因地制宜,张家界阳和国际旅游商务区用地空间结构形态为“带状组团式”,在用地空间组织上,总体上将城镇职能与旅游职能从空间上适当分离,相互渗透。

新城空间形态分为“一轴两组团”,一轴是指阳龙公路以及往南延伸到溪口。两组团是指阳和、溪口这一主一次两个组团。

阳和组团包括西部城镇及安置功能区、生态旅游接待商贸区、高档宾馆区、汽车旅馆区、山村度假区、渔浦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渔浦会展区。

溪口组团包括古镇特色风貌区、休闲体育文化区、滨水休闲度假区。

3.3 景观体系

规划从宏观上强调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山区滨水生态型城市特点,新城景观按“一轴一带两片五区”布局。

“一轴”为阳龙公路和阳溪公路,这是集中体现城市面貌的城市轴线,将武陵源景区――城市――澧水――古镇一山有机的联系为一个整体。

“一带”是指澧水风光带,两岸绿化、灯光、广场、码头、建筑应具较强的景观效果。

“两片”是指阳和片和溪口片,阳和片建设更突出其现代性、民族性,溪口片的建设突出了传统型和地方性。

“五区”是指溪口古镇风貌区、澧水南运动休闲度假区、澧水北接待会展区、阳和现代城镇风貌区、北部山地生态度假区。

4 生态安全――人与自然的共同需要

新城处在武陵源景区边缘,山环水抱,物种丰富,生态质量高,如何在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中保证生态安全,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成为规划中的重点。在设计指导思想上,由“以人为本”转向“以环境为本”。在新城建设中,不是建设改造环境,而是建设适应环境,远期目标是要建设成为国际生态安全示范社区。①在用地选择上,加强对城市用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管子曾云“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因地制宜,灵活选择用地,城市形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使新城建设对自然环境破坏最小。②按照景观生态学的要求,加强对连接不同斑块之间廊道的维持与控制,特别是山与水之间自然生态廊道的控制。③充分考虑为物种多样化创造条件,保护本地丰富的物种资源,规划布局中强调大面积原生态自然基质的保留,将城市斑块与自然斑块有效隔离。④强调“健康、安全、节能、节地、节水”,严格控制污染,加强环境保护,防治水土流失,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新城。

第7篇: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范文

一、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学力层次的重要依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方法和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深化有关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获得阅读文献、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工程训练以及使用工具书和写作等方面的综合训练,锻炼和开发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得到提高:

1、调查研究、方案论证、分析比较、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2、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化正确选择的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撰写论文能力。 4、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范围包括:旅游经济、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地理、旅游规划、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具体范围包括:

1.休闲旅游2.旅游教育发展趋势研究 3.城市旅游4.旅游规划 5.旅游目的地形象6.旅游区域合作 7.旅游市场营销8.旅行社集团化研究 9.旅游企业管理10.饭店业发展趋势研究 11.旅行社发展趋势研究12.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13.旅游服务管理14.旅游产业集聚 15.生态旅游16. 旅游电子商务

毕业设计地点可以在学校内、科学研究单位、旅游公司、旅游企业等,只要有研究、开发环境即可。时间一般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毕业设计原则上一人一题。

三、毕业设计选题参考

1.城市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 3.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5.我国城市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研究 7.城市旅游核心竞争力与旅游创新 9.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 11.旅游开发与管理的时空耦合规律初探 13.对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思考 15.旅游地衰退与复苏的驱动力分析 17.旅游规划失灵与利益主体分析 19.旅游规划中的SWOT分析

21.论旅游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3.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与协调 25.论旅游规划的基本功能

2.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旅游城市空间竞争探析 6.旅游事件对城市旅游的影响 8.边缘型旅游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0.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 12.中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分析 14.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 16.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18.旅游规划与旅游营销关系辨析 20.论旅游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22.谈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4.旅游地空间竞争与弱势旅游地的发展研究 26.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初步探讨

27.旅游规划中的旅游经济分析与预测问题 29.旅游地品牌与形象规划

31.从旅游者角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探讨 33.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5.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内涵研究 37.旅游目的地形象形成机理初探 39.论旅游地形象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41.区域旅游形象塑造如何避开形象遮蔽现象 43.我国实施旅游目的地形象营销策略初探 45.旅游空间竞争研究

47.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的几点思考 49.生态旅游与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化研究 51.生态旅游规划的功能空间分析 53.旅游发展驱动机制分析

55.我国旅游产品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 57.关于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建议 59.旅游规划运作的项目管理探讨 61.旅游服务创新分析

63.旅游企业的运作模式演变及其对策 65.我国旅游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7.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发展趋势研究 69.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浅析 71.旅行社低价竞争的原因分析

73.中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75.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问题研究 77.我国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模式探讨 79.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

81.论我国旅行社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途径 83.论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85.信息时代旅行社战略管理的思考

87.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 89.我国旅行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 91.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分析与战略选择 93.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95.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97.主题饭店发展模式的创新

99.浅谈激励理论在现代旅游企业中的运用

28.论旅游规划的人本主义原则 30.“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的理论研究 32.基于旅游者认知的旅游目的地印象管理 34.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间认知过程与规律 36.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过程与生命周期初探 38.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构建与运作机制研究 40.区域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构建 42.试论旅游目的地的定位

44.政府主导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研究 46.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研究进展 48.试论跨行政区域旅游经济合作 50.生态旅游规划的层次分析

5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要求 54.旅游需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56.知识经济时代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58.我国旅游产业的投资需求与对策研究 60.论旅游地形象系统的层次性 62.旅游管理中挫折心理的运用 64.旅游市场营销管理创新探析

66.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68.论体验经济下的营销创新

70.我国旅游企业跨国经营障碍分析 72.旅行社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研究 74.中小旅行社未来发展策略浅析

76.我国旅行社集团化的动因与模式探讨 78.旅游企业信用缺失及其管理对策 80.论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的体系与方法 82.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84.中国旅行社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86.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研究 88.旅游产品营销渠道策略探析 90.试论旅行社业的危机管理

92.旅游风景区产品生命周期与产品的创新 94.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 96.中外饭店集团比较研究

98.论饭店资源激励机制的系统建构 100.现代饭店管理中激励方法的研究

四、毕业论文步骤

选择题目、收集资料、计划进度、前期准备、论文设计、资料整理、撰写论文、答辩。 1.选择题目

可在参考课题中选择毕业论文题目,也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把握选题内容的“质”与“量”,确定该内容是否符合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

2.收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可以在图书馆、资料室查资料,可以做实地调查,做实验等搜集资

料,可以通过网络收集资料。

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应该把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主要内容记录下来。 3.计划进度

大致时间安排为:

(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文献阅读、必备知识、确定题目):一周到两周 (2)构思阶段(题目论证、详细构思、确定大纲):七周到十一周 (3)编写论文(资料整理、撰写论文):一周 (4)答辩阶段(答辩准备、答辩):一周 具体时间安排以教学计划为准。

4.前期准备:了解所选课题的必备知识、要求和设计步骤。在熟悉课题、调研、收集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对设计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形成相应的文档。

5.大纲设计:用较好的方法对论文大纲的总体结构进行设计并写出详细大纲。 6.撰写论文

7.答辩:一般在15分钟左右,简明扼要地说明论文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基本内容,论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毕业论文自我评价。

五、毕业论文要求

论文一般应包含有摘要、关键字、目录、综述、论文主体及参考文献等,同时应附注相关图表等。 1.字数要求:不少于8000字。

2.中文摘要:汉字400字左右。摘要应具有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目的:研究论文的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等。

结果:论文研究的结果,数据,被确定的关系等。

结论: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等。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要在摘要中分项列出,只需涵盖这些内容即可)。 3.关键词3~5个。论文中引用的部分必须注明参考文献序号。 4.毕业论文格式:按毕业论文参考格式书写。

5.论文要求:内容符合要求,分量适度,书写规范,文字通顺,无错别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词准确,图表清晰,数据完整,表面清洁。

六、毕业论文答辩提交的材料

1.毕业论文 2.答辩框图 3.电子文档

4.论文袋(写明作者、题目、袋内材料)

重要说明:毕业设计答辩之前,必须提交电子文档(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全部文件),发送到远程教务部信箱,否则没有毕业论文成绩。

七、毕业论文参考格式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words 目录

第1章引言

1.1课题介绍及研究意义

1.2相近研究课题的特点及优缺点分析 1.3现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4本论文的目的及工作内容 第2章问题分析

2.1研究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 2.2可行性研究

2.2.1要解决的问题的可行性分析及复杂性分析2.2.2经济可行性分析 第3章解决问题

3.1问题设计的总体结构和框图 3.2设计中采用的策略 第4章研究案例

4.1详述理论各部分的实现方法 4.2分析案例 结论(结束语) 致谢

(致谢对象应该是那些文章作者以外的对文章内容或写作提供过帮助的人或机构。应事先征得被致谢人同意,然后方可致谢。致谢的内容必须属实,对被致谢人的贡献应有确切的表达。)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范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发挥资源优势,加快项目建设,完善旅游要素,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15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超过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7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旅游聚集区建设。重点建设以风情小镇、城市休闲设施和游客集散中心为主体的旅游集散区,以大型乡村游基地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聚集区,以宁国为主体的养生度假旅游聚集区,以、茂林一线为主体的红色旅游聚集区,以特色景区为主体的文化体验旅游聚集区。抓好核心景区和亿元以上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促进聚集区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建设2-3个5A级旅游景区,新增5个以上4A级旅游景区。

(二)提高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积极发展高星级酒店、国内外知名品牌连锁酒店和特色主题酒店。到2015年,培育8家五星级酒店,新增8家以上四星级酒店。探索发展青年旅馆、家庭式旅馆、汽车旅馆和帐篷旅馆,推进自驾车营地建设。完善全市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旅游公厕等配套建设,完善景区通讯、金融、卫生等配套设施,打造舒适、高效、安全、友好的休闲旅游环境。

(三)培育旅游新兴业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影视、体育、探险、自驾游等新兴业态。积极探索开发乡村旅游,规范发展“农家乐”和休闲农庄,鼓励发展特色农业观光游。支持创办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艺演出,引进重大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鼓励创办大型茶室酒吧、足浴水疗、运动健身等休闲场所。

(四)支持旅行社做大做强。完善旅行社服务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大力拓展旅游地接市场,提升旅行社行业综合实力。“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5家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发展1家国际旅行社。鼓励支持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批准的公务活动,可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食宿和会务等事项。

(五)大力发展旅游特色商品。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生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名牌旅游商品。“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10家省级旅游商品示范企业。结合城市建设和改造,开发建设购物休闲专业街区。

(六)强化旅游城市形象传。加强旅游形象整体策划和推介,定期举办“中国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挖掘丰富的人文历史,通过现代传媒强化传。创新旅游推介方式,努力拓展境外市场,国内重点在地区组织旅游传活动,增强旅游传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强与通讯服务商、门户网站等营销渠道的合作,丰富网络传形式。

三、保障措施

(七)强化旅游工作合力。充分发挥市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的统筹协调功能,定期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加强重点建设项目调度,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逐年增加旅游发展资金投入,重点用于旅游项目规划建设、服务设施配套、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产业奖励。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参与做好重大旅游项目立项、规划、建设的相关前期审批工作。

(八)加强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组建市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加强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组建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引导和带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九)保障旅游项目用地。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安排旅游项目用地。对投资额2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优先保障用地指标,土地收益金扣除土地成本后的部分,用于项目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利用非生态公益林林地进行旅游开发。对利用城市规划区外的集体林地、农业用地、水面等从事生态旅游开发,在不改变原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采取土地租赁或入股方式与投资者合作经营。

(十)加大扶持奖励力度。对投资额2亿元以上的重大旅游项目,在建设期内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人防易地建设费除外);自经营之日起3年内,所缴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奖励。对投资额5亿元以上重大旅游项目的扶持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对创建高星级酒店、高星级农家乐、3A级以上景区进行表彰奖励,对旅行社地接经营进行奖励。组织开展名优旅游商品评选活动,并给予适当奖励和扶持。

第9篇:生态旅游城市规划范文

*建市已三年了。几年来,我们按照一个中等城市规模的新*市的总体规划去建设城市,做了多年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在城市的规划、建设、投入、管理等方面有了一个全面的提高,一大批骨干性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一些在建工程正在实施,初步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大、做强、做美市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此,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也是充分肯定的。这样的结果取决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组织,同时也取决于建设系统的顽强拼搏、扎实苦干。实践证明,市建委班子包括整个建设系统是一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队伍。如果每个部门都用这样的劲头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一定大有希望。当然,城市建设是一个“大合唱”,各个部门都从不同的职能角度参与其中,特别是今天参加汇报的交通、水务、环保等部门都有很大贡献。我们是在集中全社会的资源打造城市,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城市建设目前还是低水平的、适应性的,很大程度上还属于填平补齐的范畴,还没有真正进入高标准、高投入、大框架、大手笔的建设阶段,城市功能还有很多欠缺。也就是说,欠账很多,差距很大,任务很重,但前景看好,因此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看到不足和差距,不能有丝毫的盲目自满。希望大家更加励精图治,发奋图强,抓住机遇,明确目标,加大力度,趁势而上,力争今后干得更漂亮。下面,结合这次实地调研以及平时接触到、思考到的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研究。

一、关于城市化背景的思考

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去定位。这要从大的宏观背景上去考察、比较。山水园林城市全国都在搞,如何在同中求异,如何确定*独具个性特色的定位,我看要体现这样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要打造的*市,应是一个面向未来、奔向小康、走向世界的新*。所谓面向未来,就是要眼界更宽广,不能固守在原来这个县级小市的基础上拼拼凑凑,而是要突破常规,按照这个城市的禀赋、要素、优势,来重新打造,组团发展,这也是跟当今全国乃至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潮流相吻合的。所谓奔向小康,就是城市的发展一定要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化的进程,也就是说,是否达到全面小康最终是看城市化的水平。所谓走向世界,是指我们既然要以九华山为龙头建成世界级的旅游胜地,那么这个城市的功能、形象,无论从开放的角度,还是从经济融入和外向接轨的角度,也必须达到这一水平。黄山提出要建国际性旅游城市,我们提这个口号现在还没有底气,但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要打造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我们这个地区某些方面的要素、禀赋已经具备世界级旅游胜地的特质,它所依托的城市当然要走向世界。具体地说,就是要努力打造绿色*、活力*、人文*、信用*、数字*。绿色*就是突出生态,以生态立市;活力*就是处处显示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要上去;人文*就是要凸现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至真至美的人文景观;信用*就是以诚为本,讲究信用,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数字*就是突出信息化带动城市化、现代化。目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加速推进,“15+1”旅游城市峰会已先期接纳黄山。我们要看到这个趋势,同时还要看到沿江城市中*较之铜陵、安庆等其他城市又具有更独特的区位优势,这些都给*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加快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同时,把*市区这个组团做大、做强、做美。通过组团的有机联结,拉开城市框架,最终把主城区做到50平方公里,成为最适宜人们居住、创业、发展的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城市。

二、关于城市的规划

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以山水园林为骨架实施规划,把*建成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商贸、旅游中心,这个定位是非常明确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市域性的、对内的,是相对于*市本身而言的;交通、商贸、旅游中心是辐射的、外向性的,做得好可以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还是要把城市规划搞好。现在虽然有了总规这个粗纲,但还要进一步细化、优化。搞好规划,思路上首先要考虑主城区边界在什么地方。总体来讲,这个城市的发展应以水为轴,跨河发展,对称布局。市区的四至范围实现“北江”(北濒*)、“南山”(南倚*)、“东湖”(东临*)、“西村”(西接*村),另外还要向西跨河扩张,向乌沙圩拓展,向东越湖扩张,扩至马江公路。按照这个思路,在城市规划上就要考虑*。这样,我们的城市就将由带状变成比较规则的对称布局。我们这座城市完全有条件凸现亲水性,一条清溪河,一条白洋河故道,北有*,东有*;而且还有山,有*、三台山,开门见山。我们的城市不需要象有些城市那样刻意地去显山露水,只要把青山清水、真山真水保护好,打造成秀山秀水、名山名水,这个山水园林城市的空间形态就到位了。这个概念,希望搞规划的同志好好研究。

同济大学固然给我们做了一个较好的规划,但不能被他们的规划思路所束缚,它仅仅是个蓝本,我们这里还有许多最生动、最鲜活的东西,要根据实际需要考虑进去,使规划更加细化、深化、优化。真正把规划打磨到符合城市发展定位的程度,这样的规划才是成功的规划。规划是永无止境的,过几年还要修编,水平还要不断提升。规划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建设的水平。因此,一定要强化规划意识,而且这个意识是辩证的、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三、关于城市的特色

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一定要有个性,个性就是特色。要使走近这座城市的人们一看就知道到了*而不是别的城市。*滨江临湖,依山近水,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不可多得。建设独具特色的*一定要紧扣山水作文章,以山为骨架、水为肌肤、生态为根基,文化为灵魂。要通过城市的建设把特色、个性支撑起来,体现出来。我们的城市建设不求最大,但求最佳,这里的“佳”就是要体现*真正是一个天、地、人,山、水、城融合得最紧密、最自然,生活质量最优,可持续发展条件最好的生态园林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座山水园林城市应是水在城中、城在园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是一幅立体的、动态的、飘逸的山水画,浸润着深厚的文化韵味,发散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四、关于城市的设计

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流水线作业。一般程序意义上讲是规划、建设、管理,我觉得中间还应加上设计这个要素。这是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整个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城市规划从抽象到具象、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转换点,是工程科学与美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点。这里讲的设计是指城市概念设计,就是根据规划比如控规、详规和小区规划,结合实际,通过创新城市设计,把城市规划的科学、美学理念附丽在、融入在每个建筑功能单元上。如果说规划是原创性劳动,那么设计就是二度创作,某种程度上讲设计甚至比规划的作用还重要。目前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太注重设计,好象有了规划就能建设,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应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再招商建设的思路。每个建筑单体、公建单元,包括每个街景、城市干道交汇点、城市主入口的处理等,

都要体现高水平的设计理念,否则一切规划的概念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象的,再好的规划也会在实施中变形、走样。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城市设计,真正把科学和美学结合起来,使规划变成美的形态,才能实现高品位、高标准。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们城市发展的定位很高,如果不在设计上面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精打细磨,这个定位又怎么能体现呢?希望建设部门就这一问题多加思考、多加研究。

五、关于城市的生态

要重视研究城市生态问题。城市的林带、绿地、湿地、田园,包括水面、河流、山峦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比如说*堤到九华山大道这四个平方公里到底应该怎样建设?大家包括外来开发商都很关注。我想应从长计议,把这一块城市不可多得的“肾”和“肺”保护好,留下来种树,建成城市森林公园,依山就势,保留它原来的水系、湖面,有效地发挥生态的屏障效应。九华山大道要形成半边街景建筑,半边森林生态,以突出山水园林城市个性。*脚下的水面要扩大,500亩太少,至少要扩大一倍。山水相映,城湖交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座城市就会更加清秀、妩媚、靓丽。再比如,南湖到*路这一大片湿地又怎样去处理,也值得研究。生态的环境效益是巨大的,同时生态又是很脆弱的,容易被破坏,破坏了就很难恢复。对此,规划部门要认真研究,看不准的地方宁可放一放,在适当的时候再搞也不迟,千万不可匆匆忙忙去弄,要尽量减少决策性失误和建设性破坏。总之,要特别注意把作为我们立市之本、发展之基的生态保护好、利用好,真正发挥生态园林城市的最佳效应。

六、关于城市的管线

城市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先行,而基础设施又必须管线先行。我们现在的城市不是完美的,很多功能可以说是残缺的,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不完备,最大的空白是管线严重滞后,管线的规划都没有。规划部门现在能把这个问题提到规划议程上,我非常赞同和支持,要下决心把它搞好。管线建设是最基础的市政工程,如果搞不好,城市就很难发展好。在建设顺序上一定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管线,后路线。有条件还要加大对地下管线的投入。管线建设要集约配置,加大整合力度,按规律办事。管线的排列要科学,有条件的尽可能搞同沟埋设,一次施工,一次到位。绝不要今天搞,明天又重新来,群众最反感,同时也是重复劳动,浪费钱财。而且我们还要从做大组团城市,促进城乡统筹的全局高度,扩大管线延伸、辐射功能,实现城市各个组团之间的统一管网。

七、关于城市的交通

一个城市能否发挥功能,首要的就是依赖于它的交通组织是否合理,交通条件是否成熟。目前我们这个城市的交通功能还没有到位,表现为断头多,弯路多,出口不畅。要下决心在道路基础设施投入上加大力度,这是重中之重。具体说是四句话:打通卡口、接续断头、连环成网、四通八达。城市交通还包括水上交通,城建部门要尽快根据交通路网规划要求首先打通卡口,构建两个外环,拉开主城区道路框架。两个外环的建设要特别注意,一个是东部过境外环,这就要求马江公路的建设一定要加快推进,成为市区东部的过境公路,尽快使九华山大道成为主城区最漂亮的生态景观大道,这对缓解市区交通压力将起到很大作用,同时对*港的发展也很有好处。再一个是市区南部外环,要超前考虑与高速公路的连接问题,不是南外环去连接,而是*路和*大道去连接,否则我们的城市就没有出口,南外环就成了一个没有出口的内环。公路的出口本来就不多,一个往铜陵,一个往安庆,真正上高速公路就是市区外环这个出口,要好好谋划运作。交通问题是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包括三个组团间的快捷通道建设,要下决心按城市干道的标准来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进。

八、关于城市的住宅

房地产业是对GDP增长贡献很大的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大,要好好培育。依据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的定位,城市住宅必须体现出较高的生活质量、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鲜明的风格特色,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使*成为让人们诗意栖居的最佳地方,因而,在住宅建设上就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非典”引起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重新思考。总的要求是要遵循大空间、低密度、小广场、多绿地的原则,而且这个原则要成为强制性的技术标准。要坚持成片开发,避免零星开发,坚持规模开发与功能开发并重,绝不能单纯追求容积率而损害住户的最大利益。注意控制建筑高度和间距,一些地段房子拆掉了不必就地重建,留下来搞绿地,把最好的环境让给市民,让他们就近最方便地享受。大家都说要使*成为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不仅环境适宜人居住,建筑、住宅也要最适宜人居住,这才名副其实。二是要大力推广环保型、节能型的住宅,包括建筑材料都要有科技含量,都要符合现代房地产业发展的方向。三是根据*实际,适度超前考虑,保持一个高、中、低档住宅的合理结构。除了政府从关注民生,扶助低收入弱势群体的社会福利政策出发,适当建一批廉租房外,原则上住宅市场应全部放开,不搞经济适用房,不搞集资建房,而是让市场机制来配置、调节住宅市场,来引导、培育居民的住房消费。

九、关于城市的绿化

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离不开绿化。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部分。*作为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山水园林城市,在城市绿化上更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准、高品位,超出一般城市的水平,达到创建全国园林城市的要求。首先,要转变思路,把抓园林绿化从作为单纯提供游览观赏项目和城市景观的装饰、点缀这样一个认识,提升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这样一个高度。通过处理好城市绿化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永续利用的长效资源,向着城乡一体化、大环境绿化的方向转化,向着综合利用各类植物资源的方向转化。要注重搞好城乡结合部的绿化,使城与乡之间很自然地结合、很自然地过渡。其次,要特别注意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本质要求是城市的园林化而不是园林的城市化,一切为城市服务,为人服务,不是简单地用钢筋、水泥、石头堆砌一些生硬的“园林”,而是要贴近自然,师法自然,做到林在城中、水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在景中,城在树中、城在绿中,使人与自然相处得最和谐最亲近。第三,城市规划既要有红线控制,还要有绿线控制。这个绿化规划就是绿线控制,它和城市总规一样都要严格执行,红线到哪里,绿线随之延伸到哪里。所以我提出,要实行双线控制,只有这样绿化才能保证到位,才能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第四,要坚持生物多样性、绿化树种的多样性,真正按园林绿化的自然规律办事。园林部门、城建部门和林业部门要联手操作,精心研究维持生态平衡的绿量,保证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合理组配乔、灌、花、草的布局,改变目前市区绿化树种不丰富,绿量不足、绿色不浓、绿念不够的现状。园林绿化是门艺术,要作为景观来设计,作为精品来设计,使我们山水园林城市披上一件漂亮的外衣,妆扮得更加靓丽,真正实现绿树环抱,绿水长绕,绿色满园。

十、关于城市的亮化

亮化工程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现代城市的夜景也是城市活力、繁荣乃至文化内涵的缩影和折射。随着城市建设和城市文明的发展,城市亮化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从单一实用功能的照明,到追求美观功能的装饰,再到体现人文理念的景观。

*的城市亮化才刚刚起步,怎样把晚上的*妆扮好,这是个需要很好研究的课题。白天一个*、晚上一个*、山上一个*、水上一个*,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都要给人们以不同的审美享受。我非常赞同建百荷公园时提出的观点,要把亮化作为城市夜间景观来设计,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和风格相呼应;注重整体设计,突出不同功能分区的亮化特点;要科学选择光源和色彩对比,使风格各异的各类灯饰组合成极富艺术想象、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城市风景线。这些好的思路要坚持,要越做越科学、越做越美观。在做亮化的同时还要防止视觉污染,该亮的地方要亮起来,该暗的地方要暗下去,什么路用什么样的灯,什么楼装什么样的灯,都要十分讲究。希望通过亮化工程的精心实施,真正打造出一个流光溢彩、火树银花的夜*,变幻多姿、美不胜收的“梦”*。

十一、关于城市的治污

一个城市犹如“进出口”公司。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如果不畅通、不循环,就会导致城市的瘫痪。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垃圾的处理、污水的处理、工业废弃物的排放等,其作用不亚于建一批标志性建筑,修一片高档楼盘。它是最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也是最基本的城市功能。要严格按环境规划、城市规划的要求来实施,抓紧上马垃圾填埋场扩建及垃圾焚烧发电、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争取明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使之与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需求相匹配。我们这座城市水质最好,空气最净,如果污染问题处理得好,就将成为最适宜人居的生活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

十二、关于城市的文化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中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时代价值,体现文化底蕴,打造人文特色,是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实质就是文化的创造力、吸引力、影响力。要注意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通过发掘、改造、包装,重新打造,真正体现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品位来。应该说*人文景观、景点不少,有名山、古塔、古街坊,井多、门多、桥多,这些都是文化,都要很好地利用。要把保护性的恢复与再现性的恢复结合起来。今天看的秀山门的开发就很有韵味,下一步要搞好西门*村古井旁边那一部分的开发。在城市西部,要以*村复建为中心,形成旅游文化景区,集聚、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景点也要充分考虑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总之,要以凸现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为标准,建设好我们的文化名城。

十三、关于城市的经营

城市经营是个大课题,必须从资源的经营、资产的经营、资本的经营等方面综合加以研究。城市建设最紧缺、最紧迫、最紧要的问题就是解决建设资金从哪里来?解决如何把建设资金用好、用活。城市经营绝不是简单的圈土地、卖土地。政府不仅要把土地盘活,还要考虑如何把很多有形无形的资产包括政府部门的特许经营权等,通过运用市场规律来进行运作。如改革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开放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引进外资、民资;组建城市建设投资经营公司等等。总体上讲,我们在这方面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陈旧的观念束缚着我们,需要大胆更新;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尽快破题。作为百废待举的新兴城市,我们更要大胆实行拿来主义,把国内外那些先进的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借鉴过来,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运用。这样,我们的城市建设就可以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真正实现高起点的跨越式发展。

十四、关于城市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