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镇塑料污染治理范文

乡镇塑料污染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镇塑料污染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镇塑料污染治理

第1篇:乡镇塑料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虽然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农村环境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严重;城市垃圾污染和大批污染企业向农村的转移,更是增加了农村环境污染的程度。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也制约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已刻不容缓。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下就具体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以期找到相应对策,加强对农村环境的污染治理。

1 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1.1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由于长期受传统生活方式的束缚,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并不是很浓厚,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被随意抛弃、堆积,生活污水也被随便排放,且大多为塑料制品、塑料包装等不可降解垃圾,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2 农作物秸秆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部分农作物都被焚烧。这样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损伤了地力,更为严重的是污染了大气,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重点。

1.3 农村种植、养殖业污染

近年来农村种植、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农村居民普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加之农村规模养殖场普遍缺少标准化的粪便污染处理设施,养殖场粪便、污水直接排放,夏季蚊蝇滋生,恶臭难闻,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

1.4 城市垃圾和大批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成为新的污染源

由于农村的地价和劳动力低廉等的原因,一些郊区的农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及污染企业工业三废的排放地,严重地污染了农村的的空气和水源。

2 农村环境污染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

2.1 重视不够,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困扰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农村的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在具体的落实政策时,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尤其是经济发达乡镇、村,特别是城市近郊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由于受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居民随意堆弃垃圾、滥用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污染物直接排放的现象日益严重。全体居民的整体环保意识普遍不高,这也是阻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因素。

2.2 农村环保治理资金不足,设施欠缺,现有的环保设施使用也不到位

由于乡镇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不足,使得环卫经费严重匮乏,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垃圾中转站等基础设施欠缺落后;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农村环保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造成垃圾池残缺不全、垃圾桶丢失、垃圾不入箱、垃圾清理不及时等现象严重;部分小垃圾池因不实用而闲置,造成垃圾设施的有效使用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效果。

2.3 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欠缺,执法力度不够

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是由于环境保护牵扯到的部门和地区比较多,使得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虽然有些地方制定了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地方法规或规章,但是由于现行法律中的一些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总之,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污染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难度较大。同时,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为此,如何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值得环保及相关部门的思考。

3 关于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考

3.1 要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3.1.1政府部门要做好表率

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视。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要把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摆上议事日程,集中力量,进行专门管理和保护。应该分级成立专门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以农业、环保部门为主,计划、建设、经贸、财政、工商等相关部门配合,在主管部门下设办公室,负责抓紧现状调查,摸清情况,制定计划,切实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落到实处。治理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与政绩挂钩,加大落实力度。

3.1.2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一些辅导和培训,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环保培训;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向农民群众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意识,加强农民科普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农民群众自己树立起环境意识,才能自觉的保护自己的生存、生活环境;才能抵制重污染企业,监督、敦促政府提高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视;才能自觉自愿地为建设整洁、优美的新家园环境而出力、投入。

3.2 增加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提高治理水平

各级地方政府要将环保投入列为预算的刚性支出内容并保持逐年增加,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建立必要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切实落实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统一处理,开展农村污水的治理,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还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社会投融资机制,从根本上保证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有效运行。

3.3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单纯的环保专项治理并不能够解决根本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从而将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

4 结语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系统工程,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面对严峻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如何用最有效的政策组合、最直接的方式、最快的实现速度,以求最佳治理效果,是我们要研究的重大问题。在进行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中,一定要遵守相关规则,严格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久生,晓燕,权方,胡洋.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22).

[2] 张爱莉.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对策[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

[3] 刘旭凌.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对策[J].科学之友. 2011(12).

[4] 刘晓东.关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保问题的思考[J].江西能源. 2006(04).

第2篇:乡镇塑料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三岔河流域 污染现状 防治对策

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流域污染防治进行研究,通过实施总量控制指标的方式,采取工业废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等方式进行了云南滇池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流域的治理,取得了一些效果,逐步遏制住了水质恶化的趋势。目前我国流域污染防治的方法逐步从单个工业污染源治理向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农业污染源治理、生态治理转变,从污染源控制向污染防治转变。

一、三岔河流域水质现状

六盘水市2010年—2012年河流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市中心城区的水城河超标情况最为严重,除窑上断面达标,其余断面常年超标严重。超标断面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等。

二、三岔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六盘水境内三岔河流域煤矿、钢铁、建材、化工、有色、轻工业等污染源单位共162家,2011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780.29万吨,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33.97吨,工业氨氮排放量107.11吨,石油类排放量17.78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情况。2011年,六盘水境内三岔河流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87.07万吨,综合利用量328.52万吨,处置量306.42万吨,贮存量52.13万吨。城乡生活污水排放情况。2011年,流域内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4695.10万吨,其中COD 25720.97吨、BOD5 798.46吨、氨氮3143.67吨、TN4327.65吨、TP302.12吨。城乡生活垃圾排放情况。2011年,境内三岔河流域产生生活垃圾共163301吨,其中钟山区72620.4吨,水城县43055.4吨,六枝特区47625.2吨。农用化肥、农用塑料薄膜和农药使用情况。流域内农村农用化肥(折纯)使用量共8062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共144吨、农药使用量共62吨。畜禽养殖污废水排放情况。2009年,流域内畜禽养殖废水、粪便的排放量分别是39312吨、13390吨;COD的排放量达654吨,TN的排放量达74.5吨,TP的排放量达6.5吨。

三、水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

2015年排放污染物占比情况表

四、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一)三岔河治理目标

到2015年,流域内企业主要污染物实现排污浓度和总量控制双达标;城市中心区及沿岸村寨突出的生活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贯穿市中心城区响水河得到有效治理;三岔河两岸生态建设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境内三岔河各断面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三岔河水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二)治理措施

治理流域工业企业。工业污染治理首先取缔规划范围内无证无照配煤厂和泥煤临时堆场,按照《六盘水市煤炭洗选行业治理整顿实施方案》取缔60万吨以下洗煤厂;加强环境监管,确保煤矿矿井废水全面稳定达标。

强化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一是对已建成的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强运行管理,确保稳定达标,使污水处理厂运行达到设计处理能力,并完善市污水处理厂、双水污水处理厂、德坞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收集管网。二是在三岔河流域内重点建制镇新建与其相适应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积极探索农村散居村落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分年度实施修建人工湿地项目。

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妥善处置城乡生活垃圾,防止生活垃圾直接或间接进入三岔河污染水体。引导流域内畜禽养殖业走生态养殖道路,减少畜禽废水直接排放。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重点是对土锌冶炼废渣和煤矸石等固体废物进行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高炉水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建材,变废为宝。

实施生态建设。流域内河流两岸的主要乡镇因地制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开展治理石漠化治理工程,保护好地质地貌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五、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六盘水市境内三岔河干流及其支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其中以市中心城区的响水河超标现象最为突出。超标断面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预测2015年各项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出治理措施:治理流域工业企业、强化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实施生态建设。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三个方面提出工作建议。

(二)展望

三岔河普定以上河段是水利枢纽工程的基本水源,目前三岔河部分断面不能稳定达标,随着流域人口增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超过了三岔河的承载能力。因此,三岔河的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多个途径开展污染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祖信. 河流污染治理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周鑫,王心源.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研究[J].资源与环境,2007.

[3]白妙馨,石蕾,魏敬铤,刘文民. 内蒙古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北方环境,2012.

[4]赵雁冰.广元市嘉陵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7.

第3篇:乡镇塑料污染治理范文

(一)、强化督查指导,稳步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加快实施减排工程项目,重点抓好县城和中心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稳定污水处理率和合格率;加快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脱硫工作,完善COD、SO2排放大户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的作用,有效监督水污染企业达标排放;严格“三同时”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排污单位无证或超总量排污。加快重点污染源排污口规范化建设,规范监测台帐、档案,动态掌握污染物排放和削减总量,为污染减排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减排工作考核机制。

(二)、深化环境整治,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继续把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改造、运营管理作为明年环保执法检查的重点,力争*江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严格限期治理,巩固金属门业、电镀、旅游休闲、造纸、塑料粒子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成果,防止污染反弹,严防县外污染企业非法转入。完善环保服务中心管理制度,理顺关系,明确职责,规范管理,推动污染企业加强环境治理,提高整治效果。

(三)、狠抓执法监管,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创新环境执法的手段和方式,加强环境日常监管,提高环境执法成效。开展错时、交叉、飞行监测等执法检查,依法从严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对污染严重的“低、小、散”电解加工点进行专项整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四)、强化安全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与相关部门、乡镇街道之间的协作,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认真梳理投诉热点,分析排解污染矛盾,努力把环境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督促化工、电镀、造纸等重点污染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价,严防污染事故发生。定期开展放射源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放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

(五)、夯实环保基础,提高环保综合实力。

第4篇:乡镇塑料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城镇化;农村生态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提出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以及保护环境的建议,以和同行交流,达到互勉互助的目的。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目前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导致土壤大幅度板结,肥力下降。特别是化肥流失后破坏水资源,形成硝酸盐污染,威胁饮水安全。农药污染的突出问题是农药的残留问题,进而又导致畜禽产品的污染,最终使人类健康遭受危害。另外,塑料农膜因其具有增温、保墒、保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用薄膜的主要成分是聚烯烃类,强度低,易破碎,难回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在土壤中残存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这些废膜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影响土壤水分、养分运移,从而阻碍作物根系生物对水分的吸收。

二是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由于过去的畜牧业是以农村副业的形式出现,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作为农家肥料,直接施入农田,对环境污染较轻。而现在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三是秸杆焚烧危害深远。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大部分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或抛弃于河湖沟渠、道路两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秸秆燃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另外,烟雾还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甚至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严重影响到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城镇化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集镇转移,但居民的环保意识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强,财力有限,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而已建的污染治理设施面临着运营成本过高、管理人员有限的困难,造成集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绝大部分集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大量的废塑料、金属、玻璃、电池等固体废弃物,几乎到处都是,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二次污染。

五是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农村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等行为,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教学中加入围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污染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外,重点抓好环境治理工作。为此,在教学中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和干部考核机制。各级党政部门要清醒认识、认真分析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真正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履行好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二要加快完善农村环境法规政策。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尽快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各地也可结合实际,制订实施适合本地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三要加大政策扶持,保证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

四要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突出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结合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明确综合整治任务。

五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农村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生态化”为原则,全面推进农村生态建设。

六要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保障群众身心健康。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严格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坚决控制发生新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现象。

第5篇:乡镇塑料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县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庄浪县紧紧围绕生态文化名县建设目标,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的理念,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为中心,以环保专项行动为载体,严格环境执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抓好生态文化名县建设,是该县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庄浪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取得的初步成效

1、环境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把污染减排和环境治理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狠抓污染减排工作。一抓工程减排。集中实施了三大项目和两大工程,“三大项目”,分别是实施了在两家淀粉公司建成马铃薯淀粉生产工艺废水处理站、在天成肉牛等9户规模化畜禽养殖公司硬化干清粪场地和建成沉淀池、在金龙矿业公司实施了工业“三废”治理项目。“两大工程”,分别是建成了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和大北农等14户规模化养殖企业污染减排工程。二抓管理减排。编制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报告,启动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照工作要求,从环评措施落实、“三同时”制度执行、污染设施运行等方面,开展了专项检查,督促企业落实了各项措施。三抓结构减排。从严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三同时”执行率、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执行率和环境复议案件执行率均达到了100%。

二是环境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将环境执法端口前移,由单纯的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转移,由单纯的执法监管向搞好服务转移。一是重点对乡镇村庄、煤炭市场、废旧物资收购站等重点区域环境卫生进行了专项整治。二是严格落实环境监管“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加大环境违法责任追究力度,对环境违法问题做到“严执法、零容忍”。三是严格落实《庄浪县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意见》,建立了工业污染治理、落后产能淘汰、燃煤锅炉整治等重点任务管理台账。四是加大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工作检查力度,全面开展了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五是工业企业环保标准化建设工作完成了企业自查、自评和资料申报整理工作。

三是环保基础建设进一步夯实。县上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每年初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了具体部门、乡镇,靠实了工作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环境排查、应急和协调机制,主动从源头上加强保护,切实防止和治理污染源,严格落实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服务在一线落实的“一线工作法”,进一步拓宽渠道,建立局长接待制、领导干部下访制、网民留言办理制、24小时接待制等制度,做到“事事有回复、件件有结果”。并对各类督办件,实行领导办案负责制,加强后督查。

四是全县绿化总量进一步扩大。坚持组织开展生态造林和行道树栽植,每个乡镇抓建了1处千亩以上造林示范点,全县完成“三荒”造林2.7万亩,完成退耕还林、“三北”、“天保”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补植补造1.8万亩。全面加快集体林权配套改革,促进了农村集体林权流转;从严落实封山禁牧措施,严厉打击毁坏林木植被和盗伐林木的行为,巩固了造林绿化成果,经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统计,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7.29%。

五是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坚持把整治环境和提升管理水平作为建设美丽庄浪、宜居庄浪的第一要务,分类抓、有序抓、盯紧抓,大力开展“建筑工程治‘违’、环境卫生治‘脏’、容貌秩序治‘乱’、提升绿化亮化层次、提升管理水平”的“三治两提”攻坚行动,城乡环境管理趋于精细化、标准化和人性化,全县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六是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加强。持续推进以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和梯田产业道路建设为主的三大工程,山、水、田、林、路、村同步推进,组织实施中小河流、河堤治理项目,保护粮田1.23万亩;综合治理中小河流域面积51.2平方公里,集中实施朱店基本农田整理、杨河高标准农田整理、良邑土地复垦整理等项目,大力推进梯田产业道路建设,建成产业路1010公里,全部配套了过路涵洞和排水边沟,栽植了防护林带。

二、庄浪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是超前谋划抓落实。紧紧围绕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和生态文化名县这一目标,做到科学超前谋划,逐步完善规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生态文明”的灵魂。编写了《庄浪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制定了《庄浪县生态名县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到2018年全面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全县要完成的生态产业、生态资源、生态保护、生态人居、生态文化、能力保障等“六大体系”的建设任务,分解了工作任务、靠实了工作责任,为全县生态建设工作制订了科学超前的规划保障。

二是标本兼治抓执法。采取定期检查和突击检查、集中检查和分散检查、部门联合检查和定向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和频次;对重点国控污染源坚持开展一周一查,着力抓好企业的监管工作,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扎实开展重金属行业、饮用水源、放射污染源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执法行动,督促和引导各行业走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的路子,落实环境隐患排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持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噪声整治月”等执法活动,震慑了违法排污者。

三是典型带动抓全面。先后创建完成了万泉等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良邑等4个省级生态乡镇、大庄等4个市级生态乡镇、杨河马寺村等6个省级生态村和省级绿色学校2所、绿色社区1个,有效带动了全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完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绩效评估监测和考核工作。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质达标率达到75%,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促进了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是广泛宣传抓普及。以“4.22世界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为载体,采取向群众发放各类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手册和利用中国移动短信平台发送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展开宣传,先后举办了“保护绿色家园,建设美丽庄浪”环保主题演讲比赛和“争做环保卫士、共建生态文明”有奖征文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强化了群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激发了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建设生态庄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做好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是着力落实污染减排措施。在结构减排上,严格把握“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项目的环评审批,牢牢把好环保准入关,从源头控制污染。在工程减排上,抓好现有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规范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管理,全面建成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在监管减排上,对各重点污染企业及污染治理设施,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落实各项措施。

二是着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督促各乡镇抓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确定垃圾集中堆放点,有效治理环境脏、乱、差和垃圾乱丢滥倒现象。按照国家、省级和市级标准,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乡镇和市级生态乡镇,并对历年来各级命名的生态乡镇、生态村加强后续管理,巩固创建成果,引导群众收集废旧地膜、塑料袋等污染物,逐步解决农村白色污染问题。

三是着力提高环境监管水平。从严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把好项目环评准入关,杜绝新污染源产生。从严落实环境现场监察制度,建立重点污染源月监察制度,对环境违法企业,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并限期整改。及时受理和查处各类投诉案件,有效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四是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以创建省级园林县城为目标,持之以恒抓好县城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等现代化建筑材料,积极推动建设工程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方向发展;以“两线两点”及房屋坍塌受灾户为重点,大力实施以道路改造、排洪排污、垃圾处理和绿化亮化为一体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五是着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在历年植树造林的基础上,对不合格面积和区域内进行补植补造,稳步推进以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二期、三北五期为主的三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计划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0.3万亩,道路绿化44条505公里。加快林权配套改革,加大牛羊放牧、乱砍滥伐的处罚力度,确保全县森林覆盖率再上新台阶。

第6篇:乡镇塑料污染治理范文

随着地膜覆盖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大,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据调查,全县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面积年均保持在20万亩,每年产生的废旧农膜达1100吨,农村居民生活产生的塑料袋、塑料瓶等其它废旧塑料制品达300吨。废旧农膜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或聚乙烯,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残存期达20年以上,如不及时清理回收,土壤中的残膜量会逐年积累。农膜碎片进入土壤后,将会改变土壤物理性质,降低土壤透气性,严重影响农作物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目前,县尚未建立农膜回收体系,大量废旧农膜随意弃置,回收利用率极低,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既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也是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工作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积极宣传废旧农膜污染的危害性及回收再利用的重大意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参与防治“白色污染”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社会形成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共识。

二、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目标任务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全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倡导、企业带动、网点回收、群众参与”思路,坚持“个体投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原则,建立龙头企业加工利用、回收网点积极收集、广大农户捡拾交售的市场化运作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监督管理,推动农村塑料废弃物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有效治理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

1回收网络建设目标。各乡镇设立废旧农膜临时机动回收网(点)2个。

2加工利用目标。全县建立以废旧农膜加工利用为主的龙头企业1户。占废旧农膜年产生量的50%

3污染治理目标。全县农田残膜捡拾率达到60%以上。参与污染治理积极性明显提高,农村废旧农膜及塑料包装袋乱弃乱扔现象基本杜绝,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三、切实提高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水平

加快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再生和资源化利用,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促进农村污染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

1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一要抓好废旧农膜临时机动回收站(点)建设。各乡镇要按照辐射面广、方便收购的原则。组织2户以上本乡镇家庭劳动力充足、有运输(农用车等)工具的农户,废旧农膜较为集中的村社统一规划设立废旧农膜临时机动回收站(点)2处以上,负责收购废旧农膜。同时,要加强收购网点管理,提高收购人员防火、机械操作安全意识,保证回收网点正常开展工作。二要抓好收购企业建设。经过考察论证,初步确定由源茂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作为我县废旧农膜定点收购加工企业。农牧局要帮助企业多方筹措资金,尽快完成加工生产线改扩建,切实提高加工生产能力,确保加工量占全县废旧农膜年生产量50%以上。三要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引进废旧农膜加工再生颗粒、生产防水防漏材料、生产塑料编织袋、裂解加工生产燃油等新技术、新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宣传。各乡镇和农牧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平台。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对“白色污染”危害性进行深入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长远性、严重性的认识,努力培养农民群众不乱丢废旧地膜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对残留地膜回收的自觉性。

3积极推广农膜科学使用技术。推广一膜两年用、适时揭膜、机械拾膜等技术。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mm超薄地膜,以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可降解和无污染的环保型农膜新产品,逐步取代传统塑料薄膜;开展试点示范,树立防治废旧农膜污染的典型,向农民展示推广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新技术。

4建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激励机制。大力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各个环节。根据全县农膜使用总量,县上采取政府支持、资金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县政府投入20.45万元,用于废旧农膜回收补贴。其中对设立废旧农膜机动收购站(点)达到2个的乡镇,每个收购站(点)补贴启动资金2000元,共计补贴7.2万元;全县计划收购废旧农膜662.5吨,各收购站(点)每回收1吨废旧农膜补贴200元,共计补贴13.25万元。

1对收购企业的扶持。①根据《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省财政设立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农牧、财政、环保等部门要加强衔接配合。全力争取项目扶持,用足用好省上扶持政策。②对符合条件的定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经有关部门审定报批,可确定为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专项项目申报方面给予倾斜。③对具有一定回收加工规模、诚信好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农行、农村信用社要给予信贷重点支持;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建设项目给予贴息支持。

2对收购站(点)扶持。①乡镇设立具有固定堆放场地、简易工棚的废旧农膜临时机动回收站(点)2处及以上的由县财政一次性补助每个回收站(点)启动资金2000元。②收购站点每回收1吨废旧农膜县上补贴200元。回收结束后。将补助资金下拨到乡镇,由乡镇及时足额兑付到各临时机动收购站(点)③各收购站(点)收购的废旧农膜由县源茂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厂按每公斤不低于0.15元价格统一收购。

四、全力保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有序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农工办、工信、财政、农牧、林业、文广、环保、供销、金融、税务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政府牵头抓总、农业部门负责指导、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牧局。农牧、财政等部门要全力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尽快启动回收网点和龙头企业建设工作。各乡镇要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摆上议事日程,成立机构,确定专人,精心谋划,加强宣传,抓好落实。

第7篇:乡镇塑料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环境污染 问题探源 对策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然而,近年来,随着工业污染、环境破坏程度日益加深,以及农药、化肥超标使用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如何遏制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环境持续恶化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一、当前农村环保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广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也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和生活污染纵横交错,密若蛛网,特别是个别欠发达地区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短期行为,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

1.农业生产方式粗放造成的污染

(1)化肥污染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家肥迅速甚至完全退出农用肥系列,依赖化肥便成了促使农作物增收的重要途径,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单位土地面积使用化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过量、过滥和低效率地使用化肥,不仅导致了土壤污染、土地板结、地力及农产品质量下降,还通过多种途径造成了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2)农药污染

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大量使用高毒低效、高残留的农药现象。农药的使用只有1/3左右被农作物正常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河流、地下水、土壤及农产品中,不仅给农村以及城市环境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而且严重影响到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据林业部门统计,许多原先比较常见的鸟类,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

(3)地膜污染

随着大棚农业的日益普及,不可降解塑料地膜的大规模使用,农村因此而造成的“白色污染”也在加剧。农膜残留量在农业耕地中越积越多,形成不可降解地膜,不仅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了耕地质量,影响了农作物生长,而且在缓慢分解过程中所释放的有毒污染物,已成为土壤和农产品被普遍污染的又一个源头。原先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黄土高坡滚动的“白色革命”,转眼间成为农村土地耕种者抹不去的伤痛。

(4)农作物秸杆污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中农作物秸杆有4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或一烧了之,或弃之于村边、院落,或堆放于沟渠、行道两旁,在雨水的冲刷下,大量渗入地下水或直接排入河道,不仅浪费了大量尚能发挥作用的能源,而且污染了空气环境、河流和地下水资源。

(5)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村养殖专业户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养猪、养牛、养羊、养兔、养鸡、养鸭等养殖业方兴未艾。由于大多数养殖场污染物的贮运和处理能力不足,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畜禽排泄物、污水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下水道或随意堆放,给周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给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特别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水库、池塘因养殖的污染,已经变成了污水池,造成了鱼类的大量死亡,严重危及周边村民的生活用水。

(6)污、废水灌溉

由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松懈或漏洞,许多地方来自工业、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污、废水都直接排放,使不少乡村河流和中小型水库都受到了严重污染,进而使被灌溉的土壤和农产品受到污染;有些地方的农民还直接引用工业或城市污、废水灌溉庄稼,这些污、废水因重金属超标给土壤质量和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仅以川东地区一煤矿为例,污染源达十几个乡镇,几十万人饮用水严重受到污染。

(7)农村不规范建房造成的污染

由于农民住户分散,新建住房几乎都未建化粪设施,人畜粪便直接随污水排入河道沟渠,污染源宽,不易治理。

(8)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污染

近年来,各地利用水库、湖泊和名胜景点,大力发展旅游业。由于没有规划和规范发展,往往是一哄而上,一些水库、湖泊船满为患,餐饮业的污水排放、游人所扔弃的旅游垃圾,使一些旅游景点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了破坏。

2.工业下乡造成的污染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产的垃圾总量也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但由于农村普遍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排放系统,绝大部分垃圾和污水得不到任何处理,而被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村旁沟壑或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农药瓶、塑料袋随意乱扔、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每当洪水过后,河流两边的树枝、电线杆上挂满了塑料袋、粪便纸,实在叫人恶心,不仅使农村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而且对农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威胁也在与日俱增。

4.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污染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政策上的缺失,管理上的漏洞,不少地方以大量消耗资源、缩短矿山服务年限为代价,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在给矿产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的同时,也给矿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矿产资源的过度、过滥开采,造成植被破坏、河道堵塞、山体滑坡、地表坍塌、泥石流猖獗等人为的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影响到矿区及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而且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仅以国家发改委命名的“亚洲一号”普光天然气气田为例,原来这里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现在是山也推平了,树也砍光了,河道也填平了,机器的轰鸣声代替了鸟语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却下降了,住的虽然是高楼大厦,却人心思迁、人心思变。

二、影响农村环境变化的几种重要因素

农村环境污染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环境保护上的“重城轻乡”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足够的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重点一直集中在城市,而城市环境的改善又往往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在硬件建设上,城市都以政府为后盾建设有较为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而广大农村却基本处于空白。加之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和优惠政策,许多农村都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例如四川东部某地农村堆积城市垃圾爆炸案,引发当地居民强烈不满,就是比较典型的案例。尽管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环保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由于地方财政实力等因素所局限,在环境保护尤其是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仍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农村环境持续滑坡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2.地方经济粗放式发展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吸引“高新尖”项目的实力,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往往凭借矿产资源优势或廉价出让土地使用权等举措,把那些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被淘汰、被禁止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引入进来,其结果往往是:引进一个项目,污染一条河流,掏空一座矿山,祸害四周村庄,殃及子孙后代。有的污染源甚至是几十上百年都不能消除的。 特别是近年来,各项硬性支出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地方政府为确保已有的支出水平不下跌,千方百计地培植“税源”,大力组织收入,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这就使他们走上了一条很难回头的粗放式经济发展之路。以经济增长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做法,更是一种以破坏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这些地方经济越发展,污染越严重,环境破坏也就越大。

3.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首先,农村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是这一体系中没有综合性的农村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现有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条款都分散在《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这些法律法规虽然都涉及到农业环境保护,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都缺乏系统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内容。其次,我国对城乡“垃圾下乡”、乡镇企业及民营企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造成对这些污染源依法管理上的困难。第三,有关农村环境保护如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上处于空白。尽管我国“十一五”规划、2007年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等对农村环保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由于对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及立法滞后,现行法律中对农村环保规定不具体,约束性不强,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到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农村环保监督制约机制缺位

农村环保问题之所以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与农村环保监督制约机制缺位密切有关。一是农村环保主体不明确,没有哪个政府部门能真正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负全责,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尽管各级环保系统都设有环境监察执法队,但由于执法人员少、污染企业多,存在“收费过硬、监管乏力”的现象。三是缺乏事前预防及预警机制。有关部门在环境执法上多以事后处罚为主,只有当严重的污染事件发生了,媒体关注了,相关部门才纷纷充当“灭火队”的角色,而如何从源头上消除隐患、杜绝污染、防止事故的发生,却极少有哪个部门真正当成一件大事去关心。四是农村环保体系建设滞后。环境管理体系目前主要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基础之上的,农村环境监测、监察和统计工作严重滞后,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党和政府对农村环保政策的全面落实,影响到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构想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且面临的形势也是极其严峻的。同时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把农村环境保护提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位置的高度,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解决好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问题。

1.加大农村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的庞大系统工程。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要完成这项工程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之外,还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参与。针对当前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一是应由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协调农业、环保、广播、电视、报社等部门联合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农村环境警示教育,让广大农民全方位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引导农民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只有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他们才会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农村环保事业中来。二是应以“绿色家园”、“绿色工厂”、“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环保示范户”等活动为载体,政府以少量的投资推动,就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变成一项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帮助农民告别陈规陋习,逐步实现农村污染垃圾的消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三是应通过文艺演出、科普知识下乡和举办农民环保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绿色旅游,走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建设“绿色环保,健康富裕”的新农村。

2.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法律手段是农村环境免遭污染和破坏的有力保障。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依法治理农村环境有很大困难,必须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在这方面,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出台与法律配套的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确保已颁布的法律有效实施和农村环保工作有法可依。

3.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投入机制

在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应坚持“多条腿走路”的方针,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农村环境保护投入纳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重点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逐步改变环保投入“重城轻乡”所造成的城乡不公。同时还应按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原则,在排污费、土地出让金和城市维护费中划出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环保支出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纳入财政转移支付,帮助贫困地区的乡、镇政府解决环保中的难点和盲点。其次,应强化点源污染者的经济和社会责任,坚持“谁污染,谁埋单;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对已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应责令其拿出专门资金限期治理整顿,对拒不执行环保政策又一意孤行的企业,必须出以重拳,坚决打击或取缔,从根本上杜绝污染源的泛滥。对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应由地方政府向其收取一部分费用作为环境污染的风险基金,一旦其造成环境污染,便用这笔资金偿付治理费用或赔偿有关方面的损失,以此形成对污染企业的有效制约。第三,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环境保护上来,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确保农村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地进行。

4.加大环境污染源查处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点源污染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污染制造者的处罚力度过轻,甚至充当保护神的角色。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往往又是暴利企业。由于污染治理费用一般远远高于处罚额度,这就使其宁愿不置或闲置治污设备,舍弃高成本的污染治理而愿承担较低成本的被处罚的风险。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加大对环境污染源的查处力度,“从重、从快、从严”处罚,使处罚对污染制造者真正起到威慑作用,使其“不敢、不愿、不能”,唤起污染制造者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律意识。

5.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功能

目前政府的惠农补贴主要包括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补、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专用玉米良种补贴、农用机械购置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测土配方施肥补贴,以及对农民种粮用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7个方面。这些惠农补贴的导向功能,主要是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但在促进农村环保方面的补贴,除退耕还林补贴政策之外,其他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为此,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农民自觉地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我们还应进一步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积极探索对种田全部使用农家肥、防治病虫害使用生物农药、废弃农用塑料膜回收、农村沼气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予适当补贴,让农民或有关经营者感到有利可图,促进农民由污染制造者转变为优美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

7.切实解决城市垃圾下乡问题

日渐增多的城市垃圾不能堆放在城市,农村便成为城市垃圾的唯一出口。这些被转移到农村的城市垃圾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不能把城市的靓丽建立在污染农村环境的基础之上。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对城市垃圾资源化的处理经验,即通过再生利用,高温堆肥和焚烧发电等途径变废为宝,把城市垃圾转化为城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动力。同时还应改变长期以来城市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的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促使垃圾处理企业成为处理主体,逐步实现城市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垃圾下乡的问题。

第8篇:乡镇塑料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锦州农村; 对策及建议; 环境污染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1803

1引言

近年来,锦州市各县区、各部门按照国家、辽宁省农村环保工作的有关精神,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土壤调查及农业污染源普查等工作,使得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2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农村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全市农村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约60万t,生活污水约0.5亿t。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污水缺乏有效收集治理措施,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水量小,污水收集难度大且建设成本高,致使管网覆盖率低,少数村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低,处理效果差;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组成日趋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农民的垃圾还田积极性不高,土地消解比例下降。垃圾处理率低、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管理落后,导致大部分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排放多为填沟、填坑、沿河排放和露天堆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雨季被冲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转移的现象仍然存在,清运车将垃圾倾倒在农村,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综上,由于对农村生活污染缺少行之有效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导致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2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近直接排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2.3新能源利用率低

多数村屯对太阳能、秸秆生物能等新能源利用率低。大量秸秆在农田直接燃烧在浪费能源的同时,还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的同时过量的农药化肥随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及地下水潜在污染威胁;此外过量或滥用农药,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可以使农作物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这些都使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3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锦州市目前各县政府所在地均拥有一座县级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但各乡镇和村民居住集中村屯的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锦州市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现状,全面启动乡镇(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各乡镇都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村屯修建排水沟及出户排污水管道,修建氧化塘接收污水,种植水生植物,实现污水自然氧化并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人口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问题,实现可收集污水基本得到治理、配套管(渠)网初步形成、治理设施正常运转。

3.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力争在现有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基础上建设规模较大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在重要水源地、交通干线沿线、主要河流域沿岸和城市近郊等重点区域的村庄,充分依托现有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处理,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乡)中转、区(县)处置”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实行垃圾不出村,除沤肥、回收利用外,自行将不可利用垃圾填埋在合适的地方,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模式。

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由县区政府统一负责,或乡镇政府直接负责,或乡镇委托公司市场化运营。积极推进农户或村庄实行源头分类,就地减量收集,分拣回收可利用垃圾。鼓励收集废家电、废电池、农药瓶、废灯管(泡)等有害垃圾,并定期交送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各镇建立专业环卫保洁管理队伍,负责镇区内(包括自然集镇区域)及交通干道两侧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各村建立保洁队伍,负责本村范围内农户、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保洁。全面推进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区)处理” 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的四级集中处理模式体系,以及“市、镇(街道)、村(居委会)、组”四级联动、分级负责、城乡一体的长效保洁机制。到2015年,所有行政村设置垃圾箱,聘用保洁员,配备垃圾转运车,保障垃圾的统一集中焚烧处理或填埋。各乡镇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置垃圾中转站,中心村及其他大型农村居民点设置垃圾收运点。各村(居委会)负责选点建设垃圾池,组织落实保洁人员和设备,将属地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统一清运至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并负责对本村(居委会)保洁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各镇(街道)中转站压缩处理后的垃圾由^环卫办统一转运至县(区)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专业环卫保洁队伍,环卫保洁员按大村4人,小村2人配备。

3.3农村畜禽粪便治理

目前,各县区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种类涉及肉牛、奶牛、肉鸡、蛋鸡及猪等5类,且饲养量不断提高,为县域农畜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及保证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没有普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散养户居多,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对畜禽粪便治理应按照规模化养殖场、分散式畜禽养殖小区及庭院养殖户分类治理原则。

(1)对规模化养殖场,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种养结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指导养殖业主进行综合配套治理。采用节水措施,减少污水排放;铺设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完善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建造与养殖量相匹配的防雨水冲刷(流失)的干粪堆仓和污水处理池,保持养殖场整洁卫生等措施,强化养殖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鼓励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机肥生产利用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进行适度集中,对污染物集中收集和治理。

(3)对分散的小规模庭院养殖,主要依靠加强宣传,推进人畜分居,实行畜禽圈养,鼓励建设沼气处理设施,配套“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等技术措施,引导粪污还田利用。针对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积极推广诸如发酵床养殖等新的生态养殖技术,做好粪污处理技术筛选及推广。

到2015年末,全市10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已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但要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同时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80%以上。

3.4农村新能源利用

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利用、氢能、核能、风能等,结合目前锦州市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重点推广生物质能转化、太阳能综合利用和沼气发电等农村新能源。

3.4.1太阳能开发利用与推广

太阳能目前在农村正在普遍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于取暖、洗澡、日常生活用热水、冬季养猪拌饲料等。至2015年农村30%住户采用太阳能供热。

3.4.2沼气技术综合利用

随着北方冬季沼气应用技术的成熟,以及农技部门的大力推广,沼气应用的优点在广大农村被普遍认识,被采用的越来越多。主要技术以“一池三改”、“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也包括乡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和县级服务站。

3.4.3秸秆综合利用

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结合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逐步实现产业化。合理安排利用秸秆发电项目。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减少木材使用。积极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制业。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0%。

3.5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应采取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3.5.1逐步建立农村土壤监测体系

开展粮食主产区、瓜果和蔬菜产地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区等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地区和“以奖促治”政策实施村镇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土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

3.5.2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等环保标准的要求,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推进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化肥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等环保标准要求,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

3.5.3启动农用地土壤修复试点工作

开展农村地区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建立农村地区污染场地清单,严格控制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以环境纠纷多发区等环境热点地区,以及以地下水为水源地的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为重点,查明全省土壤污染状况、污染程度和污染成因,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组织筛选农用土壤、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修复技术,通过“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地区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3.5.4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力度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的环境教育和干部培训当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4结语

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至2015年末农村环境已得以初步改善,同时随着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末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治理率可实现100%,同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便于机械化种植和科学、合理施肥,也便于土地涵养,秸秆综合利用率可实现100%。

2017年4月绿色科技第8期

参考文献:

[1]

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12).

第9篇:乡镇塑料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

Abstract: the r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provin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indivisible part,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rural area, current environment due to various factors and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if without a good environment, the economy developed can not be called the new rural.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F320.3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经济增长的同时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农村环境正在接受严峻的考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农村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要将保护农村环境、防治和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农村质量安全、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生产的发展后劲,最终将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现在很多农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对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基本上是拉到村外随便堆放,致使环境污染加剧,很多村庄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巨大的垃圾场。这些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可利用率低。还有由于农村城镇规模的扩大,城镇居民生活垃圾大量产生,受城镇垃圾处理能力有限的影响,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废弃物越来越多的被堆放到城镇周边的农村原野,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十分令人担忧。

(二)种植、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相关研究表明,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亩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亩使用量的一倍多。目前,我国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超过4000万吨,而利用率却只有30%~40%。农药的年使用量达120万吨以上,其中10%~20%附在植物体上,其余都散落在土壤和水中。另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农田施用化肥量已达360多公斤,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农田使用农药量为150克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但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仅相当于欧盟国家的一半。农药化肥和地膜的使用量有逐年大幅提高的趋势。种植业污染源造成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多方面的,最明显和直观的影响是对地表水、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源的污染。它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在治理和控制上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容易被人们重视。此外,养殖业造成的严重污染,据农业部的数据,我国农村仅猪、牛、鸡三类畜禽粪便的年排放量就达30亿吨左右,有30%直接排入了地表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污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养殖一只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产生的污水。还有养殖獭兔、狐等对当地的空气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三)工业开发造成的污染

在一些农村,炸山开矿、挖河取沙、围湖造田、乱砍树木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的破坏。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利益经济指标,以不惜牺牲农村土地为代价,肆意开采矿产。致使大量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这不仅使农村土地养分大量流失,而且使流失的地表土进入江河湖泊。造成严重淤塞,致使蓄洪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一些牧区过度开发工业,导致草原剧减,出现严重的沙进入退局面。

(四)旅游业造成的污染

依托当地自然生态、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带来大量流动游客,使人口更为集中,但“农家乐”的新型旅游形式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令人担忧,餐饮消费使清洗宰杀家畜的废水、废弃物大量增多,肆意破坏植被、任意盖房搭棚、胡乱堆放垃圾的情况屡见不鲜。

二、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一旦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污染,农村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一)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应是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一是通过“改水、改厕、改厨、改圈”以及使用清洁能源,以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生活卫生条件,另一方面在畜禽养殖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应努力寻找“变废为宝”的办法,如用畜禽的粪便生产沼气,制成有机肥等。二是加强环卫队伍和相关机构建设,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三是对地处农村地区的企业要建设和完善污染处理设备。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依靠科技,比如,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和对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开展合理有效的施肥用药指导,防止农民滥施肥料和农药;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综合处理畜禽粪便污水;通过技术改造和生产技术革新,推动乡镇企业升级换代,以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实现清洁生产。

(二)建立统筹城乡区域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加强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向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并根据乡村地区的特点,合理确定服务的内容和配套的标准。离城镇较近的村庄,生活污水、垃圾尽可能近纳入城镇收集、处理网络,由城镇处理设施统一处理;远离城镇的偏远村庄,在充分考虑当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规模等因素下,自愿选择适合当地的污染治理模式。城镇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城郊结合部及远郊的农村环境,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三)完善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有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把农村环保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硬性指标之一,把农村环境治理纳入政府综合决策机制和重大事项督察范围。根据现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农村环境的监督管理。制定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食品发展、有机肥推广使用等有关政策。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提高农村环保机构的业务能力。省、市环保部门应专人专职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乡镇或中心镇设立县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充实基层环保力量。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妥善处置农村环境污染突发事件。

(四)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保障机制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量大、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地区财政或单方面的力量无法满足,必须建立完善以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稳定投入渠道。各级政府,防止高污染企业逃避监管,向农村转移,对再农村已产生的污染企业加强治污工作,防止破坏环境。加强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多方面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同时,积极建立污染治理市场化机制,变“谁污染谁治理”为“谁治理谁收费”,积极构筑面向市场的环保技术服务体系。

(五)切实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目前,我国人民整体环境意识不够强烈,广大农村地区尤其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加强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实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

结束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把农村环境问题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及早规划、及早防范、及早治理。要把农村环保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不断创新农村环保体制机制,探索农村环保工作规律,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明辉.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保护对策[J].山东经济,2007,(3).

[2]杨勇刚.中国农村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