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旅游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

第1篇: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发展;修建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修建性详细规划概述

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任务是:满足上一层次规划的要求,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并为下一层次建筑、园林和市政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源: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修建性详规实施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2、收集必要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资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3、根据规范计算出本小区各项规划指标

4、确定路网和排水排污体系

5、确定需拆除及改造项目,并议定赔偿搬迁方案;

6、确定活动中心与绿化位置

2. 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施工图设计

修建性详细规划可操作性要贯穿于整个规划体系当中,在不同的规划阶段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对于整个研究范围来说,都必须要有可操作性。例如总体规划阶段所研究的旅游区客源市场,确定了旅游区开展宣传促销的重点地域和潜在消费群体,提出了旅游区营销策略和宣传口号,在旅游区经营过程中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旅游区内部交通布局、景观系统和绿地系统、服务设施和附属设施、旅游区建设时序等内容,也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修建性详细规划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并不意味着修建性详细规划可以取代施工图设计。拿建筑物来说,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施工图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总体规划研究旅游区内部各个建筑群之间的关系,修建性详细规划研究一个特定建筑群内部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施工图设计研究每个建筑单体的建造方案。具体地说,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应该根据旅游区功能分区和建筑景观系统,以及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附属设施建设需要,明确旅游区内应建造几处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坐落在什么位置,应该具备哪些具体功能,规模有多大等。然后根据总体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区建设时序,对于当前要建设的地段,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这时研究的重点问题是规划对象内部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确定建筑群主轴线和副轴线的设置方案,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的组成,每个建筑物承担的具体功能,各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和交通联系,主要建筑物的体量、风格,以及各个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建筑景观轮廓线等。

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施工图设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不应完全代替施工图设计。当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时,最多达到施工图设计前期的方案设计即可。

3.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

3.1熟悉上位规划相关内容。做好一个特定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不仅需要了解上位规划对该地块作出的各种控制性规定和引导性意见,还需要了解周边各地块的自然条件、功能定位、建设规模、与本地块的关系等问题,以及本地块在整个旅游区的功能定位、空间序列等。

3.2精确划定规划范围。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对旅游区内特定地段的空间利用方案进行部署,其研究的空间范围应有明确的边界。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已经根据各类用地的不同性质,详细划定了一些地块界线,这个界线就是确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范围的依据。在旅游区规划编制工作实践中,有时委托方要求在完成总体规划成果后,直接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此时仅轮廓性确定了旅游区的功能分区,没有精确划定各功能区的边界,而且需要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地块,一般会小于总体规划阶段所划分的功能区,其用地范围界线不明确,需要规划人员重新确定用地边界。划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用地边界,应遵循一致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使所划定的空间范围土地利用主题突出、功能完整、空间集中、协调统一、方便建设。

3.3准备基础图件。编制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需要用的基础图件,包括外业调查底图和规划设计底图。在编制总体规划阶段,已经形成了一些图件成果,但总体规划涉及的空间范围比较大,图件比例尺较小,一般情况下难以满足修建性规划编制阶段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收集、绘制较大比例尺的基础图件。现在可供利用的基础地理信息比较丰富,很多地方都已完成1/10000地形图测绘工作,另外通过互联网也可获得一些高清晰度的卫星影像图。但是旅游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图比例尺应达到1/500~1/2000,有时需要对预定的规划用地范围进行重新测绘或补充调绘。为了做好后期规划工作,基础图件必须正确而明显地反映规划范围内地理环境各要素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

3.4对旅游资源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对规划区内所有旅游资源都进行过调查和评价,但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时,还需要对旅游资源做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一方面是因为承担规划工作任务的单位可能发生变化,或者即使仍然由编制总体规划的单位继续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但专业结构要求不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的人员会有一些调整,需要通过现场调研,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旅游资源的特征;另一方面因为规划侧重点和规划深度不同,对旅游资源分析的角度也会有所区别,在前一个规划阶段做过资源调查的规划人员,也需要根据修建性规划的技术特点,重新认识和评价规划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在这一阶段,应重点围绕旅游资源单体或群体形成的背景、旅游资源单体的细部特征,以及旅游资源单体在开发利用中的相互关联性等,进行重新调查和研究。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 结语

目前现代城市的发展,要靠多种生产力来带动,这样的话就不容易导致的城市交通烦乱、空气污染以及城市建筑无亮点等问题。所以,城市想要有个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加强城市的规划。努力的走出各城市独有的路线,展现每个城市的特色,选择城市修建性规划将是个很好的选题。

参考文献:

第2篇: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交通;路线引导;交通设施;宝鸡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自驾游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交通条件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1]。因此,旅游交通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公共假期或旅游旺季,由相应城市通往景区的市区道路会出现短期的、严重的交通拥堵及混乱现象。而在平时,相应城市的道路交通设施完全能够满通需求,并不需要为了短期的旅游交通需求而扩大道路设施的规模。因此,如果能根据旅游景区所在城市的道路特征来加强和改善交通组织,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网设施,对城市的旅游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旅游交通的特征

1.1短期的、大流量的交通集中现象

由于大部分人都选择在“端午”、“中秋”、“国庆”等法定假期出行旅游,并且,随着私家车的逐渐普及,开车进行自驾游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必然造成在相同的一段时间内,大量的车辆涌向旅游景区,从而在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上形成大规模集中的车流量,引起交通拥挤,甚至交通堵塞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属于短期的,往往会伴随着假期的结束而结束。因此,在平时非假期时间段中,旅游景区所在区域内道路的交通流量较少,甚至会远远低于所在城市中一般道路的交通流量。这是旅游交通中最为重要的特征。

1.2旅游出行交通以游览为目的,以方便、舒适、安全为前提

旅游出行以游览为目的,这与平时以工作、上学为目的的出行截然不同。主要表现为:在时间上没有严格的限制,而是要求有较畅通的行驶道路及清晰的行驶路径;旅游途中方便、舒适、安全,尽量减少交通冲突点及刹车、停车的次数,并且沿途最好景色优美、视野开阔,以使游客旅途中心情舒畅。

1.3旅游交通流向的基本确定性

由于大部分游客对旅游景区所在城市的大致方位是知情的,因此,旅游交通流向基本是确定的。若旅游景区是在市区内部,则旅游交通流向基本是由市区外部向市区内部的旅游景区集聚或由市区内部的旅游景区向市区外部扩散;若旅游景区是在市区外部,则旅游交通流向基本是由市区内部向市区外部的旅游景区聚集聚或由市区外部的旅游景区向市区内部扩散。

1.4旅游交通流向的潮汐性

旅游交通在一天当中上午和下午时段主要的交通流向变化十分显著。上午十二点以前,交通流向多为由市区内部或市区外部向旅游景区聚集;而下午两点以后,由于游客游览的结束,交通流向与上午正好相反,主要是由旅游景区向市区内部或市区外部分散[2]。

2旅游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

2.1交通分离、控制及疏导原则

把道路上不同类型、不同方向、不同速度的车辆,以行人与车辆,在时间上或空间上进行分离。如快慢车道划线分道,设置专用道路等。

从时间上、方向上、区域上、道路功能上来对交通量进行控制和调节。如设置单行线,路线的限时、限车种通行等。

对不同交通性质的车辆进行引导限制。如公共交通优先,开辟过境线路,引导过境交通避开旅游景区等。

2.2交通路线引导原则

对于旅游目的地不同车辆的行驶路线进行合理引导。如设置标志牌,引导旅游车辆避开商业区等车流及人流密集区,并行驶在路况较好的道路,以快速准确地到达旅游景区,减少在道路上的滞留时间。

3旅游交通组织的路线引导方法

旅游景区所在位置一般可分为市区内部旅游景区和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旅游景区。对于市区内部旅游景区而言,旅游车辆应尽量选择交通状况良好的道路行驶,并避开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对于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而言,旅游车辆应尽快驶向通往景区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干线公路以减少在市区道路上的滞留时间。因此,在旅游交通组织中,通过合理规划行驶路线及设置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为旅游车辆提供准确、便捷的行驶路线信息,以减少旅游车辆对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交通影响,这是目前所常用的也是较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3.1行驶路线确定方法

旅游交通路线选择的原则为路径较短、路况较好、尽量避开车流量及人流量较大的道路。

具体的旅游交通行驶路线需按照如下几个标准进行确定:

(1)在有多条道路可通往景区的情况下,选择道路等级较高的道路;

(2)选择道路交叉口较少的道路;

(3)选择日常道路高峰小时饱和度较低的道路;

(4)选择日常道路行驶平均车速较高的道路。

3.2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方法

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标准,可将旅游景区按知名度分列为A、B、C三类[3]。具体划分方式为:

A类:5A和4A级景区;

B类:3A和2A级景区;

C类:1A级景区。

其中,A类景区为世界知名或全国知名,B类景区为周边省市及全省知名,C类景区为本地区知名[4]。

(1)A类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

由于A类景区为世界知名或全国知名,吸引的游客中海外及全国各地游客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对景区所在城市道路的熟悉度较低,因此,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应较大,具体设置范围为:

市区内部旅游景区,从干线公路入城口、城市快速干道的出口或出口处附近的交叉路口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从市区内部到通往旅游景区的干线公路出城口的各主要道路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2)B类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

由于B类景区为周边省市及全省知名,吸引的游客中周边省市及本省游客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对景区所在城市道路的熟悉度略低,因此,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应略大,具体设置范围为:

市区内部旅游景区,在距旅游景区最近的和次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处或在3km以内的范围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景区,在通往旅游景区的干线公路的出城口处及距入口处最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开始设置,并在行驶路线的各转向处设置,在距景区最近的交叉口或500m处截止设置。

(3)C类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

由于C类景区为周边省市及全省知名,吸引的游客中本地区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大,而其对景区所在城市道路的熟悉度较高,因此,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范围可较小,具体设置范围为:

只在距旅游景区最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或500m处设置。

此外,在各交叉口设置旅游交通指引标志时,具体应设置在交叉口的出口并靠近旅游景区的地方,以便于从交叉口各进口的游客能够清楚地看到旅游交通指路标志。

4旅游交通组织案例――以宝鸡市为例

宝鸡市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不仅名胜古迹众多,如法门寺、中华石鼓园、炎帝陵等旅游胜地,还具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如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峰峡森林公园等。因此,在节假日期间,会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到达宝鸡进行观光旅游,而随着目前自驾游的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在节假日期间,市区中的外地车数量猛增的现象。尤其是在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上,造成了交通拥堵及交通秩序混乱。而造成交通拥堵及交通秩序混乱主要是因为外地旅游车辆对市区及通往旅游景区的道路不熟悉,产生了外地车辆在市区道路乱行并且在决策交叉口附近行驶较慢甚至停车寻找路线等现象。

目前,较为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从旅游交通组织的角度考虑,合理规划旅游交通行驶路线及设置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为旅游车辆提供准确、便捷的行驶路线信息,以减少旅游车辆对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交通影响。

4.1市区内部旅游交通组织引导方案

由市区外部主要道路到市区内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应以路径较短、路况较好、避开车流量及人流量较大道路为原则进行制定,具体方案如下表1所示。

表1宝鸡市区内部主要景区旅游交通组织方案

根据上述市区内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设置旅游交通指路标志如下表2所示。旅游交通指路标志应设置在离旅游景区最近的和次近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处,其具体的设置位置应在所设交叉口的出口并靠近旅游景区的地方,以便于从交叉口各进口的游客能够清楚地看到旅游交通指路标志。

表2宝鸡市区内部主要景区旅游交通指路标志设置方案

4.2市域内的市区外部旅游交通组织引导方案

由市区内部到市区外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应以选择最快速、最便捷的对外交通道路为原则进行制定,具体方案如下表3所示。

表3宝鸡市域的市区外部主要景区旅游交通组织方案

根据上述市域内的市区外部的主要景区的旅游交通组织方案,设置旅游交通指路标志如下表4所示。旅游交通指路标志的设置位置遵循上述市区内部旅游交通指路标志的设置方式。此外,在旅游交通指路标志的内容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通往旅游景区的主要道路的出口处的位置,以便于游客能够顺利到达旅游景区。

表4宝鸡市域内的市区外部主要景区交通指路标志设置方案

5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旅游交通的特征及旅游交通组织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一种合理的旅游路线引导方法,通过合理规划行驶路线及设置旅游景区道路交通指引标志为旅游车辆提供准确、便捷的行驶路线信息,以减少旅游车辆对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的交通影响。

参考文献:

[1]谭颖青.从罗定市旅游交通规划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4,(1).

[2]雷翔.论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J].规划广角,2001,(2).

[3]DB33/T 657―2007,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设置规范[S].

[4]GB/T 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S].

第3篇: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战略部署,以旅游规划为先导,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序高质开发旅游产品,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开拓旅游市场,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县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二、工作目标

**年启动创建工作,2009年建成省旅游经济强县,2011年建成中国旅游强县。到2011年,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3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24亿元,旅游经济总收入占GDP比重8%以上,新建4家高星级饭店,创建3个4A级旅游区,2个3A级旅游区,前童镇、强蛟镇、长街镇等镇建成省旅游经济强镇,建成旅游产品丰富、发展环境良好、市场竞争力更强的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协调,政府主导。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制定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县政府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规划编制、重点旅游项目奖励、旅游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乡村旅游发展、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人才培训等;重大旅游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四星级以上酒店和其他旅游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年度重点项目;加强旅游规划管理,以规划为依据,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拓展旅游项目的综合功能,提高旅游项目的开发水平;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要与旅游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旅游景观功能。

(二)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按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一带两区多点”为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加快旅游休闲度假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湾旅游度假区、前童古镇旅游区和十里红妆民俗文化旅游区等龙头产品;完善浙东大峡谷、伍山石窟、东海云顶、野鹤湫、梁皇山等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推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加强各旅游区合作互动,打造西部森林观光旅游区、徐霞客古道观光带,优化游览线路,丰富旅游内涵;整合乡村旅游资源,适度有序地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发展文化特色明显、以规模农业和旅游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项目。

(三)完善功能,提升品牌。加快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网络等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积极推进旅游餐饮服务标准化,开展达标创评工作,努力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加大对高星级饭店建设的扶持力度,引进一批国内有知名度的连锁品牌酒店,适度开发旅游经济型酒店和产权式度假型酒店,积极探索农家特色的乡村旅馆管理模式,进一步优化旅游饭店的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培育旅游商品市场、购物中心和特色街区,促进农副产品、文化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充分挖掘“**平调”、“民间婚俗”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能常年供游客欣赏观看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

(四)注重营销,塑造形象。建立旅游宣传促销专项资金,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创新载体,注重宣传实效,充分利用开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的宣传效应,整合资源,合力推介,不断扩大**知名度;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大会议高端市场的专题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拓展以杭州、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地区的会议市场,抓住**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推广以**为旅游目的地之一的黄金旅游线,进一步开拓境外旅游市场;加快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系统和网络营销系统,推进与沪杭苏甬等主要客源地城市的旅游网站互联,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五)加强管理,优化服务。建立“风景旅游一体”的行政管理机构,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健全旅游行业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坚持依法治旅,加强旅游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监督机构,形成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市场治理联动机制,完善旅游投诉处理工作制度和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大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及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培训;深化旅游行风建设,建立完善行风督导制度,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工作步骤

(一)准备动员阶段(**年1月—**年4月)

1.**年3月底前,完成专项调研,制订创建实施方案和发展政策。

2.**年4月底前,出台实施方案和发展政策;召开动员大会,部署创建工作,分解工作责任;建立工作机构。

(二)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阶段(**年5月—2009年12月)

1.制订方案。**年6月底前,各责任单位要对照《中国旅游强县评分标准(试行)》、《浙江省旅游经济强县检查标准》、《浙江省旅游强镇检查标准》、《浙江省特色旅游强村检查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做好评估分析,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2.组织创建。2009年3月底前,各责任单位要根据创建工作责任分解和本单位创建工作方案,分阶段有步骤地落实创建工作任务。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对创建工作的检查指导。

3.巩固自检。2009年8月底前,组织专门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对所有考核项目自检打分,查漏补缺,建立台帐,保质保量地完成创建任务。

4.迎接验收。2009年底前,迎接省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考核验收。

(三)创建中国旅游强县阶段(2010年1月—2011年12月)

1.组织实施。2010年6月底前,各责任单位在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的基础上,制订本单位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工作方案,分阶段完成创建工作任务。

2.巩固自检。2010年9月底前,在完成组织实施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考核项目的自检打分,查漏补缺。

3.迎接验收。2011年12月前,形成工作台帐,迎接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考核验收。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底前)

总结表彰旅游强县创建工作。

第4篇: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城市旅游景区;设计规划;城市规划;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058-02

1 城市旅游景区概述

通常人们在宏观上的理解喜欢把城市旅游景区狭义的简单定义为城市中纯粹的旅游景区,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狭隘的观念和思维。现在用这种狭隘的观点往往将城市景区定义为城市的某些具体景点极其周围的一些衍生小景点。但是在这些城市景点的周围还有一些类似于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东西在,而这些东西往往都被人们忽略了,就此我们可以将城市景区进行广义上的定义,即以具体的城市景点为基准,以其附近的人文历史景观为辅助进行更为广阔的城市旅游景区定义。例如北京的故宫,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故宫周边还有许许多多胡同小巷,这都是历史人文的东西,也应该归结于人文历史景观一类。这对我们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也是很好的借鉴,在以后对城市进行新的城市规划时,应该将这些人文的历史因素考虑进去,而不能局限于景点本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寻一些人文历史之路进行旅游,例如我们现在不少旅行社提出的“重走路”的一系列的红色特色旅游。但是结合城市规划而言,这样的旅游线路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城市,它涉及的城市数量多、里程长,如果让一个城市单独的运营做这样的城市规划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此时就需要城市规划者有远见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倡导与其他利益相关的城市进行相互合作,一起营造完善的互惠共赢的城市旅游规划蓝图。

2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

结合本文所要论述的理论和概念,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从两方面出发进行考虑。一个是旅游景区自身的资源为定位出发进行新的规划和整体的包装,只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区别于旅游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景区,不仅要将景区进行定位还要进行推广和宣传;二是把旅游景区置身于城市规划的大环境中进行整体结合在一起的规划包装,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是充分利用资料的一种方式,不仅旅游景区能带来收入,还能节省城镇的建设费用,互利共赢是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的最终目标。

接下来我们先把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置身于城市规划中来看二者的相互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很清楚的知道,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旅游景区的规划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镇的规划关系到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与责任。我们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中一个专门的项目而存在,不仅要从思想上去接受,还要积极的去建设我们的城市。同城市规划相比较,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虽然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旅游景区的整体内容相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就显得极其单一了,因为与城市规划相比较旅游景区的规划没有太强的其他目的,例如吸引投资,评选先进城市等政治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城市规划有其一定的其他功利性,如果我们在城市旅游规划中过多的加入了非景点和人文风俗之外的因素的话势必会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反之,就会影响城市规划制定的权威性,如果真的产生了这样的后果,对我们的城市整体规划会产生一定不必要的影响,增加不少额外的负担。

3 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城市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向城市的郊区所走动。更愿意去城乡结合部去体验城郊的生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而为了保证城市旅游景区的质量和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城郊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归进为城市旅游景区的发展当中,但由于城郊景区受周边居民点的影响,居民点的不断向外扩张,会影响城郊旅游景区的稳定发展。

因而,我们采用的城郊景区的规划采用了GIS技术进行辅助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景区的测量分析、周围居民点的疏密程度等来进行评价城郊景区的价值。经过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后,我们得出结论,为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作出适合的方案与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通过保护城郊旅游景区的方式对景区进行维护和整治。尽量选择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风景区来进行保护和开发。这样不仅能保证景区的质量,还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再次基础之上,我们还必须注意景区开发的难易程度和是否利用游客去观赏。

其次,要注意与周围居民点的联系。假如景区距居民点太近容易发生冲突,同时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而相反,如果景区离周围居民点太远又导致开发景区的基础设施成本的增加。最好能通过对景区的开发带动周围居民的经济发展,互利双赢。

最后,景区的开发要具有独特性。只有找到景区的景点,可观赏性或者景区旅游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使得城郊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4 小 结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不仅要适应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水平,而且要因地制宜,不能够过渡开发影响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使得城市旅游景区与城郊旅游景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旅游景区的聚群,减少旅游中的成本,因而更能够吸引更多的旅行社和游客进行观光。同时,我国旅游行业正处于一种转型期,从原来的观光旅游转型成为一种度假、会议、观光等专项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新形式。同时,专项旅游、度假旅游已经日益成为旅游行业的主体,因此我国的旅游业也正处于一种上升阶段。如何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和攻克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综合研究分析现状,同时调整思路,设置新的方法来进行城市旅游景区的城市规划。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从业者而言,一个大意或是不基于详实的调查研究而做出的规划决策,会影响一个城市和城市原住民若干年的发展和生活,是不容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的。作为城市规划人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不管以后自己是不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都要以严谨的精神去做事,也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报以自己最大的热情。

第5篇: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咸宁 园林与景观 建筑设计 问题 对策

咸宁市位于鄂东南,气候温和,降水量丰富。市区内有淦河穿越,还有傍水休闲的潜山、教育重地青龙山、十六潭山公园等,是闻名遐迩的“桂花之乡”“楠竹之乡”。市内温泉遍布,“香城泉都”因此而得名。近年来,咸宁市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加大园林绿化投入,在市区建设上规划绿地面积高,并对一些原有景点进行升级改造,出现了不少亮点。

一、咸宁园林与景观建筑设计考察现状

基于此,笔者先是到咸宁市园林局和市规划局查阅了部分资料,并咨询了有关专家,然后进行了实地考察,主要有沁香园、淦河、潜山、十六潭公园等经升级改造的景点,还有新建的水上喷泉、竹博物馆、桂花博物馆、规划展览馆等,以及一系列工业园区绿化、街道和道路绿化等,对咸宁的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有了以下直观的体会。

(一)绿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根据现场考察,在园林规划方面,市区里面充分利用群山环抱、山城相依的地理特点,将山体园林化改造为景观园林公园,具有代表性的公园包括青龙山公园、十六潭公园等。并且充分利用街头绿地,先后建成了望泉园、石景园等多处街头游园对市民休闲健身提供了便利条件。市民的休闲、健身和娱乐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街道绿化方面,在经道路绿化升级后,增加了很多冠大浓荫的速生乡土树种,绿荫地快速形成且分布较广。在主干道如咸宁大道、桂乡大道等,种植有双排或多排树木,形成了道路绿化和休闲相结合的绿化带,便于市民行走、散步。这些绿化工程不但提升了城市形象,而且让市民深切感受到了环境改善后的舒适,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以人为本”。而这种考虑民生的方案值得称道。

(二)绿化建设突出地方特色

在咸宁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了地形特色,种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植物,彰显了本地区的园林绿化的特点,在生态景区的打造中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找到了之处,彰显了个性,提升了魅力。

1.广泛种植桂花树。咸宁桂花资源丰富,是中国桂花之乡。咸宁市在桂花树的种植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目前,咸宁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可以充分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即“桂花”文化。咸宁市区多条主干道上栽种了大量不同种类、品性、规格的桂花,建设了桂花主题公园――沁香园,将月桂雕塑设置在人口集散度高的火车站广场,在潜山国家森林公园修建了国内首家桂花博物馆。咸宁市以丰富的桂树资源为依托,通过规划、设计、建设、科研和种植,营造桂树氛围,弘扬桂花文化,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香城”。

2.因地制宜,种植咸宁本地其他植物和植被,打造园林城市特色的景观。咸宁根据植被好坏将城区山体分为生态林地、山体公园和城市建设用地。山体公园除种植桂花和竹类外,还栽植樟树、枫香等乔木,并配以薛荔、石血等植被,营造具有郊野气息的城市景观;城市建设用地也注重景观设计,合理处理其和山体、绿地的搭配和过渡。

二、国内其他地域园林与景观建筑设计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环境日益恶化。越来越频繁、严重的雾霾已经强烈地刺激着公众的神经,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存环境。近年来,国内城市越来越重视园林景观规划和建设,通过打造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园林景观来改善城市环境,展现城市形象。在园林规划方面以城市生态建设为终极目标,以旅游景点建设为手段,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自然风貌、气候和历史文化背景,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环境。笔者通过考察和总结,认为国内园林与景观建设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重视园林规划设计,但实际执行存在不到位之处。目前的城市园林规划蓝图宏伟,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画面感很强,看起来绿化面积占比大,景观之间无缝衔接,显得舒适宜居。在这种规划引导下,各个城市涌现了一批园林景观,如武汉金银湖湿地公园、东湖生态景区、木兰天池等。这些景观生态环保给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是市民之福。但我们也同样看到了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这些景观之间的衔接较差,甚至没有关联,各自独立。因为这些景观的建设和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脱节,景观之间的城市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从整个城市来看,绿地总面积占比不低,可给人的感觉还是绿地太少,其原因是建筑和景观之间没有合理布局,建筑和景观各自独立集中,这就是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更新了园林景观规划理念,回归到重视本地特色。园林景观建设结合城市实际,根据城市规划需求,在城市文化底蕴、历史背景、景观现状和地理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探讨,有了创新和科学管理,增加了城市园林和绿地,创造了一批优秀的具有地域特色、个性突出的园林景观作品。

(三)园林景观建设工艺水平不断提升。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除了采用常规的工艺,还应用了很多如LED灯、音乐喷泉等设施,如武汉高铁站的设计大规模采用仿生的钢筋骨架,在传统的构景手段上进行创新,为园林造景和景观建设增添了现代气息。

(四)园林景观建筑雷同现象严重。由于城市化进程节奏过快,各地在规划设计时对人文景观、建筑形式和环境缺乏认识,在景观设计时对建筑与植物的搭配、布局缺乏思考,只是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方面生搬硬套,缺乏独创性,导致了很多雷同景观的产生。

三、咸宁园林与建筑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

随着咸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用地不断侵蚀绿地,新城区又面临重新造景。如何完善生态旅游城市,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咸宁园林景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整体规划方案不够明确,专项方案不够具体,导致执行难。整体规划方案应从全局出发,明确主题,清晰主线;第二,建筑规划方案没有考虑地理地貌和风俗人情的实际,理论和现实脱节。新建城区应避免大面积破坏植被,旧城区改造也应以人为本,不要片面追求现代化建筑;第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规划为城市建设让路而导致变更太多,规划执行不到位。规划方案应当统筹城市建设和园林规划,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拆建;第四,设计人才相对匮乏,缺少创新方案。从目前的园林建设来看,有一些特色方案,但总体来说还是缺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景点或建筑。第五,缺乏立体绿化以及多层次绿化。

(二)加强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

1.坚持打造生态城市的目标不动摇

充分考虑咸宁的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和风土人情,对土地资源、植被资源进行评估和保护,在生态的基础上造城,而不是造城之后再来造景。应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前瞻性地进行几十年上百年的规划设计,以生态保护、改造城市生态环境为途径,实现城市功能性和生态性的统一,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天人合一”。

2.重视整体规划设计

明确咸宁整个城市、园林建设系统规划目的,从理念设计、用地情况和园林建设入手,创造和谐、适应自然的环境。

3.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咸宁的目标是打造生态旅游城市,首先要树立满足市民、游客需求的人本意识。不管建筑如何进行设计、处理,都应从细节上为人们的起居、工作和休闲服务,改善小气候环境,增加舒适感,才能得到市民和游客的认可。

4.立体化、多层次绿化

目前在各区域如商业中心、公园、住宅区和街道铺设了很多草坪空间,只种植少量高大乔木点缀,零星地搭配一些灌木。通过这种方式可快速地扩大了绿地面积,但却没有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咸宁靠近武汉,夏天极为炎热,应种植更多高大的达地乔木,增加绿荫面积,同时在建筑屋顶栽种花草灌木,增加草坪,这样既能绿化环境,又能增加宜居空间。

5.加强设计师团队建设

咸宁应考虑引进高水平设计人才,择机举办园林设计论坛、设计方案比赛等活动,吸收高水平的设计方案。

四、咸宁城市建筑景观发展展望

由于园林景观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大规模的修建景观园林难度巨大。咸宁的园林景观设计应探索新的途径,考虑以点带面,在现有历史文化景点和生态景观上进行改建和改造,打造一些具有规模性、示范性、代表性的景区,吸引各地游客旅游拉动经济,同时经济的增长又能激发园林景观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了一定的良性循环。

(注:本文为湖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13025)

参考文献:

[1]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2010(10).

[2]刘飞.浅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3]赵益君.生态园林概念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美术大观,2010(12).

第6篇: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公厕;布点规划;问题;方案

公共厕所是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服务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文明的重要体现。那么西安市公共厕所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应符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西安成为国际化城市发展要求,同时应方便社会公众使用,提升城市卫生环境品质。但是近年来,随着西安市城市规模建设的不断扩大,西安市公共厕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却显得不尽人意,不能够与我们将要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环境相符合。

一、西安市公厕现状概况

(一)数量情况

截止2008年年底,主城区环卫部门管理的公厕为1062座,其中一类公厕93座,二类公厕741座,三类公厕126座,移动公厕102座, 西安市社会单位可供群众使用的公厕为530座,其中二类公厕471座,三类公厕6座,旱厕51座,移动公厕2座,西安市主城区社会单位公厕统计如下表所示。

综上所述,主城区可供居民和游客使用的公共厕所共1592座,其中包括环卫部门管理的1062座和社会单位公共厕所530座。其中一类公厕93座,二类公厕1212座,三类公厕132座,旱厕51座,移动公厕104座。公共厕所数量在整个西安市主城区内与国家标准相比数量不足。

(二)规划布局及现状分类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主城区现状公厕的分布密度为3.2座/平方公里,低于国家规范规定的4-7座/平方公里的规定。主城区现有公厕1592座,其中一类公厕为93座,占总量的5.9%;二类公厕1212座,占总量的76.1%;三类公厕132座,占总量的8.3%;旱厕51座,占总量3.2%;移动公厕104座,占总量6.5%。二类以上公厕占总量的82%,基本满足省会城市75%以上的要求。

二、存在问题

1.公厕建设用地落实难

现阶段,西安市还没有环卫设施详规。在新区建设、道路拓宽及小区开发的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环卫设施用地,加之投资商考虑的是经济利益,不重视环卫设施,视公厕为无足轻重,所以在建设方案中不设计公共厕所,或方案中有公厕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落实用地和经费。

2.数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与城市形象存在严重差距。根据《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的有关条款,国家规范规定的公厕数量4-7座/平方公里,而目前主城区公厕的分布为3.2座/平方公里,公厕数量还有较大的缺口。现有公厕分布也不尽合理,一些新扩建的城市主要干道的公厕数量严重不足,甚至个别道路近10千米竟无一座公厕。新建住宅小区公厕配套严重缺少,有许多小区甚至没有配套公厕,老城区、棚户区公厕也设置较少。多年来,西安市公厕的建设资金主要用于改造,而数量未能有效增加。而且,目前全市一类公厕比例偏低,这与西安这座历史名城,旅游名城的地位非常不相符。

3.管理不到位。目前,公厕缺乏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公厕属地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主管部门和职责不明确,考核制度不严格,对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监督、监管出项真空状态,没有具体针对不执行公厕建设、环境卫生不达标以及公厕建成不使用等情况进行问责,加上游客和市民的如厕文明程度不高,公厕脏乱差现象严重。

4.缺乏完善的引导标识系统以及在造型设计过程中缺乏特色。公厕标识不够清晰明了。公厕导向标志设置位置不合理,不易寻找;现有标志不规范,入厕者不能及时找到厕所,现有公厕无法发挥应有的服务功能;大多数厕所没有经过良好设计,缺乏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融合,公厕造型缺乏必要的文化性、艺术性和人性化。

三、对西安市公共公厕布点规划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主城区公共厕所布点规划

1.主城区及组团公厕设置测定。公厕需求量的测定应按国标《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和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之规定,以及城市的人口、用地面积及路网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首先按人口因素测定:按照标准,城镇公厕一般按常住人口2500人-3500人设一座,按3500人设一座计算,到2020年主城区应设公厕:5280000÷3000=1760座;其次,按城市道路系统进行测定:按照标准,不同等级的街道,公厕设置间距为300米-800米不等,繁华道路按300米-500米设置一座,一般道路按500米-800米设置一座,都取上限值,主干道的长度约292千米,应设公厕:292÷0.5=584座,一般道路长度约1028千米,应设公厕:1028÷0.8=1285座,这样总共应设公厕1869座;再次,按规划区域面积测定:按照标准,城市公共厕所平均设置密度按每平方千米规划建设用地4—7座设置,到2020年主城区规划面积为490平方千米,按此计算应设公厕:490×6=2940座。对以上三种结果取算术平均数,则应设公厕:(1760+1869+2940)÷3≈2190座。因此,规划到2020年主城区的公厕总数为2190座。

2.公厕布点规划。公厕布点规划与建设要做到布局合理化、设施现代化、功能多样化、内外美观化。 结合不同区域人口密度实际情况,在一般居住区:设置密度3-5座/km2,设置间距800m。公建区(商业区、市场、客运交通枢纽、体育文化场馆、游乐场所、广场、大型社会停车场、公园等人流集散场所等公共设施用地):设置密度4-7座/km2,设置间距500m。道路:主干路及次干路,设置间距500-800m;支路设置间距800-1000m。人口稠密居住区:设置密度5-7座/km2,设置间距500m。准备搬迁地区:在未来几年内有搬迁计划的区域,应根据该区规划和公厕设置标准,合理配套公共厕所。高速公路服务区内至少应设置60-110m2的厕所一处。国道省道要求在有一定客流量处,结合广场、停车场、加油站设置保障性公共厕所。

(二)旅游景区公厕布点规划

1.旅游公厕布点原则。各景区景点应根据日接待游客数量相应配备足够的公共厕所,该类厕所既应有满足景区景点内部需要的,也要有满足景区景点外部流动人口的。在进行景区厕所布点时首先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①布点选择在景区的进出口附近;②在景区游人集中的区域布点;③突出方便性和隐蔽性,不应妨碍风景,在其布局时,宜“靠边”布置。靠墙边,靠池塘湖水边,靠山石(假山)边,靠树林边,靠路边等,宜隐蔽在绿荫丛中,以美观,别致,突出的指示牌加以指引或引导,以方便游人寻找。

2.旅游景点公厕建设标准。旅游点厕所必须是水冲厕所,并符合以下基本标准:(1)修建位置适当,进出口处设有明显标志(包括中、英文字样和图像)。(2)男女厕分设,厕位间均有隔板和门扇,厕所内设手纸架。(3)厕所总数与游客流量基本协调。新建一般可按以下要求建设:男女厕位各3个(含座位1个,蹲位2个),男厕附设小便器3个,男女厕各设洗手盆1个,梳妆镜1个;(4)通风、照明、上下水及排污系统畅通。其建造标准大体参照二星级饭店公共洗手间设计。在无上下水系统可以依托的景区景点,应尽量选择能使污物自然化解、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合适地点,加强自然通风措施,并采用“生态厕所”,“沼气化粪”等先进技术,保证厕所外观整洁,内部干净,使用安全,并无异味。

3.旅游景点公厕布置要求。不同档次的公共厕所要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要注重公共厕所外部形态和内部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对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尤其是特殊人群如低幼高龄、残疾人士使用,尽量采用无障碍设计。景区景点按日环境容量的2%设置厕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数),男女蹲位比例为1:1.2-1:1.5;度假区参考一般繁华区域城市和景区景点配置标准。

4.旅游景点公厕近期建设重点。公厕是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解决旅游点厕所“脏乱差”的问题,是改善我市旅游形象,促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近期应该区别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加快进行。今后三年内应集中力量,解决好以下地点的厕所问题:(1)重点旅游景区内的厕所;(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000人以上的游览点上的厕所;(3)主要旅游线路区间上的布点厕所。旅游景区和游览点上的厕所,采取改建和新建相结合的办法;旅游线路区间上的布点厕所,以新建为主,应尽量依托加油站或旅游定点接待单位(休息点、购物点、餐饮点)设置。

第7篇: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唐朝诗人李白的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把我们带到了正是烟花烂漫、春色醉人的魅力扬州。

扬州扬泰机场将在今年5月通航,到时将会有更多游客涌向扬州。自驾车的游客来到扬州,现在就可以通过道路交通诱导显示屏和手机查询到实时道路交通及停车场车位情况。将来还可以查询到公交车间隔时间,即将到来的公交车上有没有空位,距离到站还有多长时间。推荐的酒店有什么房型,有没有空房等。目前,扬州已经在市区30个点布置了“扬州旅游查询系统”,可以查询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信息。但信息大都是固定的,缺少实时的动态更新。比如游客不能提前预知景区的游客量,无法避开人流,科学安排好行程等。

信息实时互动

之前扬州市在“智慧旅游”上一直有持续投入,包括通过建设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应用云计算、物联网、3G、三网融合等智能技术,打造旅游服务与管理创新的现代化工程。

现在作为智慧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扬州市下一步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就是“智慧旅游”。

2月16日,扬州召开了2012年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了扬州大旅游计划。今后要把旅游信息化项目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重点工程来抓。由市信息办牵头,组织旅游、园林等有关部门调研、编制方案,共同推进实施。比如说智能公交项目会从旅游角度出发,解决游客的租车和停车问题。如果游客想租自行车游览扬州,在主要景点都会有临时租用点。在停车方面,游客自驾车进入扬州后,可以用手机查询到各个停车场的位置和车位实时信息,也借此彻底解决扬州市的停车难问题。

24万征集方案

为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扬州智慧旅游项目,构建支持扬州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游客服务、电子商务各方面的“智慧旅游”体系,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扬州市启动了“智慧旅游”总体建设方案设计工作,面向全国征集总体建设方案。

此次方案征集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所有符合条件的法人或社会组织。方案设计总体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亮点突出、标准规范、接口统一、便于扩展的原则;将充分体现扬州旅游的“智慧”特色,以服务游客为中心,实现“网上一点击,问题全解决”的效果和目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等先进、成熟的技术,体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兼顾技术架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政府管理要素和旅游行业生产经营要素,促进扬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方案将紧密结合扬州旅游发展的特色和定位,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周期和实施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案要求充分体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借助网络,充分利用GIS、3D等技术,为游客提供多样化、定制化的旅游线路导览及展示,让游客实时通过各种媒介获知所有景区信息、游客分布及周边交通、车位、天气、住宿、餐饮、娱乐等相关旅游信息,实现“一张图”游遍扬州。方案要求充分整合扬州现有旅游资源和市民卡应用,将扬州“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有效整合在一起,建立统一的旅游营销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售票、订房与在线支付,现场刷卡入园,并逐步实现旅游六要素的全面覆盖。同时,要充分体现投资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方案征集结束后,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和中外游客代表对征集到的项目方案进行评审,确定3个优选项目方案入围一、二、三等奖,并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方案设计者分别给予15万元、6万元和3万元的奖励。

智慧城市惠民生

在2月16日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扬州市市委书记谢正义提出,要用信息化促进“四个加快提升”,推进扬州市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扬州市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市政府与江苏电信、江苏移动、江苏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签订了“十二五”共建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入近100亿元在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同时,加快市政府云计算中心建设,争取在2012年全面实施到位,实现政务资源的共享,今后政府投资的工程全部落地到云计算中心,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扬州市今年度信息化重点工程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用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大扬州”建设以及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第一,完善天上“一张图”,把整个“大扬州”这张图完善好并共享,定期航拍,转变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思维。第二,结好地下“一张网”,地下管网信息系统项目应着眼于一体两翼,加快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和信息化建设。第三,强化数字化城管,“管好地上不脏,管住人不违章”,建立城市建筑物比对系统,坚决杜绝违章建筑。

扬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杨福喜介绍说,“一张图”项目早在几年前已经开始实施,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现在扬州市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启动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主要解决国土部门建设的基础数据,完善一个数据平台,拓展应用,将来所有部门都可以从平台中获取基础地理数据和应用图层。

二是用信息化促进民生幸福建设。着眼于区划调整以后的社保一体化,建设比较全面、覆盖所有人群、运转高效安全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特别是做好社会保障信息的安全。建立家庭低保信息、人口信息的比对系统,以确保享受低保的人员核定和保障性住房分配准确,做到应保尽保,不能保的绝不保。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市信息办将牵头研究食品安全溯源系统项目,今年重点解决猪肉和蔬菜的安全追溯问题。

四是用信息化促进政府管理、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第一,要用好、用足“12345”政府热线的功能,进一步扩大“12345”政府热线知名度,宣传部要牵头报社、广电做好公益性的宣传;建立政府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在约定时间接听政府热线电话制度。同时,在“一号、一门、一网、一站”的基础上建设“一屏”,把电子政务推送到老百姓的手机上,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政府服务。第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由市信息办牵头,拟定出台《扬州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共享管理办法》,实现一个数据一个部门一次采集,所有部门共享,提交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第三,酝酿成立市政府总值班室。总值班室将与应急办合署办公,与“12345”政府热线、公安消防同步联网,与县(市、区)联动,市、县(市、区)领导轮流值班,使整个政府的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长效化。建一个“智真会议室”,少开大会,多开电视电话会。

第8篇: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汕头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条例全文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合理利用,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

第三条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应当突出生态滨海与潮汕历史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负责本条例的具体实施。

市、区(县)发展和改革、经贸、财政、规划、国土资源、建设、交通、农业、林业、外经贸、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统计、价格、水务、海洋与渔业、外事侨务、民政、宗教、城市管理、公安、公安消防、海关、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本条例。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管理工作。

第五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市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经上一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

编制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论证。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前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制定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七条 市、区(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论证,及时建立、补充、更新相关信息。

旅游资源普查信息应当作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旅游资源的普查、评估、论证工作,应当给予资金保障。

第八条 开发旅游资源应当符合本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

经营性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应当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保护。

第九条 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确定的重要旅游功能区域,在其控制性详细规划组织编制阶段应当征求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有关部门在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主题公园、大型游乐园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查阶段,以及对上述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作出立项审批决定前,应当征求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的意见。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对向其征求意见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应当及时反馈意见。

第十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城市管理、文化、林业、水务、海洋与渔业、宗教等部门,依法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开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按期实施开发项目。

第十一条 旅游资源开发者应当在办理立项、建设等手续前编制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报送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

开发保护方案应当包括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及建成后旅游景区(点)的旅游资源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开发者和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按照专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景区(点)的环境保护、安全卫生保护和文物古迹保护等工作。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及噪音的处理设施,防止植被、景观、文物破坏及水土流失的保护设施,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在规划开发或己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域,应当保护区域内的岸线资源、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禁止在旅游景区(点)内从事下列活动:

(一)擅自占用岸线;

(二)捕猎野生动物;

(三)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四)破坏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五)开山采石、挖沙取土、围垦放牧、填盖水面、砍伐树木、建造坟墓;

(六)其他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改变旅游景区(点)地形地貌的活动。

第十五条 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建设不得超过旅游景区(点)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旅游景区(点)内应当控制旅游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旅游景区(点)应当根据旅游安全、环境保护、文物保护以及服务质量等要求,确定旅游接待承载能力,实行游客流量控制。

第十六条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加强安全和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制止扰乱旅游秩序、破坏景观景物的行为,保障旅游者的安全。

旅游景区(点)及其沿线应当设置说明牌、指示牌以及界线标志,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旅游景区(点)管理者应当制定和落实具体保护措施,对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旅游资源实行重点保护。

第十七条 开发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古寺庙建筑、古园林特色建筑等具有历史人文性质的旅游资源,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改建、迁移或者拆除。

第十八条 禁止在已列入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但未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区域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确需开展有五十人(含五十人)以上参加或者其他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体育运动、探险等非营利活动的,应当提前向所在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配套设施。鼓励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并向社会开放。

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十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引导扶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旅游业发展需要逐步增加。

第二十一条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由发展和改革、规划、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统筹安排纳入相关规划。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以在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重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应当依法给予扶持。

第二十二条 开发汕头港内湾等公共旅游资源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依法实行特许经营。

第二十三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对积极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意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五条 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应当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旅游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应当予以批评、教育,责令停止,并配合规划、国土资源、林业、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水务、海洋与渔业、文化、民政、宗教等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各自职权予以处罚。

对在旅游景区(点)内实施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开发建设项目,由旅游主管部门或者管理旅游工作的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依法责令恢复原状、限期治理或者搬迁。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条例自20xx年2月1日起施行。

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内容保护方式

世界各国在旅游资源保护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大致有两类:

一是运用法律手段,实行立法,加强法制。

二是根据旅游资源质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级别加以保护。

保护内容

旅游环境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旅游环境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的综合。处理好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地开发与保护,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将保护内容分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两部分。

第9篇:城市旅游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旅游,规划 , 策划,结合

Abstract: tourism planning in China has spread to prepare county, even township. However,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put forward, the tourism plan cannot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constant revision requirements. After modification, that still can't solve the investment promotion, marketing promotion, scenic area management, and the actual problem. Actually, this is because the two reasons: one is planning to keep up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vis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2 it is the high requirements planning, requirements planning can do that with planning to guide planning to make the planning better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itself, there are several main problems of planning unit qualification is not enough, ability is limited, caution cost, the basic data research not detailed planning depth causes of insufficient, suitable fur, etc. Because of the tourism planning market expansion, is engaged in tourism planning unit also increases, intense market competition, leading to the tourism planning company bid for plays "the price war", low price can't guarantee quality.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plan too reflects in: finish do not belong to the requirements planning planning category task. Such as the marketing way to segment the market, or even worse with planning how to guide said recent operation, all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market planning. So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must take planning and planning organic combine make planning guidance planning, planning embodied planning.

Key words: tourism, planning, planning, combined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的定义: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规划要求从系统的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规划对象的综合的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

旅游策划,是指通过旅游开发理念的扩张,强化规划设计理念的基础,从多学科、多角度,在对旅游地资源、区位等前提条件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旅游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进行充分研究,制定出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和营销价值的产业策略、产品定位和实施方案。

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的共同点:

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都是依托创造性思维,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环境、交通与市场的优化拟合,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创造过程,因此规划与策划有共同点。

目标相同

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为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做到科学性、合理性的定位。

策划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出发,以资源与市场对接为目标,用独树一帜和鹤立鸡群的方法解决旅游吸引力、产品、开发过程、营销等方面的独特性与操作问题;围绕旅游吸引力、商业感召力、游憩方式、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问题的解决,旅游策划必须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为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做到科学性、合理性的定位。

从实施角度来看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各有不同的手段,但从目标来看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目标相同的,都是旅游发展全局性要求的简要、生动的反映,是旅游科学性、合理性的集中体现。旅游目标的制定,是依据有关基础条件和发展政策,对旅游发展的未来可能性所作的状态和位置抉择。该目标既应该是符合目的的,也应该是通过主观努力可达的。旅游目标常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借助规划与策划这一工具,来实现对旅游发展。

任务相同

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达到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策划的基本任务则是针对明确而具体的目标,通过各种创造性思维和操作性安排,形成游憩方式、产品内容、主题品牌、商业模式,从而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或全面提升和延续老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或建构有效的营销促销方案,并促使旅游地在近期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有机结合

目前先进的思想强调更多的是旅游的"两划"、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有机结合,即对旅游城市建设进行系统整体规划的同时也要进行系统地策划,而且策划要在规划之前。旅游规划就是相当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围绕硬件来做,而策划则是在生产该产品之前的软件设计。软件的重要性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一个城市对硬件的投入可以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但是不见效果,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果再花十几万搞软件,这个软件就决定了其旅游的发展。第二,起提升旅游产品品质的作用。现今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和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较多的依赖于软件的开发,也就是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等。第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旅游景点所在的位置、旅游建筑等都是静态的,而静态的旅游要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推广。旅游城市要充分挖掘景区的服务功能,通过不断变换景区的活动内容,推出新主题,延长产品寿命来推动旅游,让每位顾客感受到"山水依旧,感受常新"。

用好策划、完善规划、发展旅游

1、规划前的策划——总体策划

在规划之前导入总体策划,可以解决目前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深度进行市场研究,准确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确立核心吸引力;

2)拟合资源与市场,大胆创意,形成表现吸引力的产品形态;

3)运用韬略,建构战略,并落实为战术和行动计划。

2、规划中的策划——实施策划

规划的期限最少也有15年,性质要求其不可能对整个规划期的发展进行详细具体的安排,即使对近期(3年-5年)有了较为具体的说明,但是其远远不能用来指导实践。这也就是规划拿得起放不下的地方。委托方对照规划中的"近期重点项目"章节是无法进行细化实施的,即便是对重点项目进行编制详规,其项目也是依据总体规划而来,只是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设计,并没有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是否创造了新奇的游玩方式,是否带给游客全新的旅游体验,是否营造了独具吸引力的营销宣传策略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涉及。策划要比规划切实的多,有力的多,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决定了规划一个景区而其生命力还没有它的规划期长,而策划更针对于近期设计出符合游客口味的产品,通过最出位的营销方式讲这种产品宣传给游客,用最合理的收入模式促使游客在这里高高兴兴的花钱……这些都是规划所反应不及的。策划能立刻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当游客口味发生变化时,策划又能灵活的调整,同一个舞台可以迅速上演不同的戏,这就是策划的优势所在。

3、规划后的策划——深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