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碳排放管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排放管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近年来,气候不断变暖已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频生,而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增加;农业是全球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排放源,因此发展低碳农业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陕西是中国农业大省之一,发展低碳农业势在必行。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农业应打造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的基础,从依靠化石能源向依靠太阳能等方向转变,追求低耗、低排、低污和碳汇,使低碳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休闲体验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特性得到加强,实现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向转变。

陕西发展低碳农业优势

地理条件优越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部,连接着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陕西现有耕地48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3.3%。陕西由关中平原、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部分构成。关中土地平坦肥沃,风调雨顺,加之灌溉设施较为完善,素有八百里粮仓之称。陕南秦巴山地原始森林和珍稀野生动物保护较为完好,适合发展绿色经济;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适合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科技支撑力量雄厚

近年来,随着以农业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和推广,以杨凌示范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功能明显增强,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办学特色的985重c农业大学,其大量科技储备能够为陕西低碳农业提供支撑。

政府大力支持

自2006年初被国家确定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试点省之一,陕西省即出台了《陕西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推广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法。此后,陕西又相继出台了《陕西节约能源条例》《陕西建筑节能条例》、《陕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陕西进一步加快新能源发展的若干意见》《陕西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引导推动低碳经济稳步前行。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陕西是较早接受低碳经济理念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省份之一。2006年初,陕西省就出台了《陕西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并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此后,陕西省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并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在陕西省政府大力倡导和鼓励下,低碳经济得到发展并初见成效。截止2009年,全省已有70多个项目通过国家项目审核理事会审查,有20个项目已在联合国成功注册。2010年全省碳汇约 2123万吨。

“十二五”期间,陕西森林面积由1.28亿亩增加到1.33亿亩,荒漠化土地减少193万亩,林业总产值增加了739亿元。全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渭河干流水质由2011年的重度污染变为2015年的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近年来,陕西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连年超过1000万吨;苹果面积、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猕猴桃面积、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以生猪、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设施蔬菜发展势头强劲,成为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的省份;干杂果生产稳步扩大,花椒、核桃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位。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关中奶畜、秦川牛、强筋小麦、猕猴桃产业带,渭北苹果、设施蔬菜产业带,陕北名优杂粮、薯类、白绒山羊、红枣产业带,陕南瘦肉型猪、中药材、蚕茶特色产业带。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技术瓶颈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新技术支撑,但由于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低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加工等技术水平低,导致低碳农业发展缓慢。要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必须进行相关技术创新,而我国目前农业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从事农业科研人员相对较少,愿意到农村基层从事农业科研的人更少,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数量少,转化率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需要。

生产方式粗放

近年来,陕西农业机械化率不断提高,但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大量设备陈旧能耗高。同时,由于户均耕地面积小,有些耕地甚至无法使用农业机械,导致农机使用效率降低。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仍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生产方式粗放,种植作物单一,对耕地很少进行休整,加之生产中过多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导致土壤中有害残留累积,不仅降低了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还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和荒漠化,养分流失,耕地质量退化严重。

农户低碳意识不强

由于农户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尤其是学习复杂技术的能力差。加之政府对低碳农业科普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户对于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技术以及管理方式等接受程度都较低,导致低碳农业推广举步维艰。大多数农户缺乏对低碳农业深入了解,有些甚至没有低碳农业概念,更别说在农业生产中加以运用了。由于农户低碳意识缺乏,导致其在生产生活中无形增加了碳排放量。如对农业秸秆的任意焚烧,不仅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还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明显增多,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生活质量。

资金投入不足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进行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更新,而农户很难筹措到足够资金。尽管近年来我国支农财政不断增多,但侧重于促进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对低碳农业扶持相对较少。陕西对于低碳科技项目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方面,对低碳农业主要集中在宣传和一些技术推广方面。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不完善,加之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导致一些低碳农业项目的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低碳农业的普及。

陕西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行低碳农业技术创新

农业低碳技术包括绿色能源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态保护技术等。陕西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煤炭能源消耗约占全部消耗的70%以上,但煤炭属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能源。要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用风能、太阳能来替代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其次引导和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提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并尽可能缩短有机粪肥暴露在田间的时间,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土壤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并研究精确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再次,提高农业固碳能力。一是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方式,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固碳能力;二是应降低耕作强度,通过免耕、少耕方式减少对土壤的扰动,增加土壤稳定性,保证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最后要继续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针对具体的低碳生产技术开展全面的培训,吸纳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增强农民低碳意识

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要发展低碳农业,就要让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成为农民的共识,进而转变为自觉行动。因此,必须加大低碳农业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要让农户清楚传统农业与低碳农业的区别及其利弊。其次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和管理培训,这需要政府免费为他们提供低碳技术培训,制定相关的课程,系统化地让他们认真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在培训室或者田间地头专业讲解和示范,手把手传授给他们有用的农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技g,对积极性比较高、通过科学技术取得良好效益的给予奖励,以激发农民技术创新的热情。尤其重点培养具有先进意识的有一定素养的农民,作为先进典型榜样带动其他农民。低碳农业只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就可以蓬勃发展起来。

完善低碳金融体系

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低碳农业在引入私人资本进入方面具有明显劣势,因而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以确保发展低碳农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与转化应用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发展大规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业企业给予适量补贴和资金支持。政府应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扩宽农村农业金融领域,实现网点覆盖、功能服务完善,强化对农业尤其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设立农业发展担保公司,主要针对农民及农村企业提供担保并提供一定的低风险的投资业务,破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应的农村动产及不动产的抵押登记制度和资产评估制度,鼓励农民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林权证、茶园证等进行相应的抵押登记,严格此类资产的评估制度,最大程度地保障农民资金需求的满足。完善低碳农业金融体系,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低碳农业的生产,引导农业向低碳、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发展低碳农业,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一是政府应制定碳交易的相关机制。建立碳排放交易准则、评估指标、碳信用计算方法、碳排放权取得、交易费用等方面的规范,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交易;建立健全陕西碳排放交易同步配套的环境资源标准、排污权交易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等。二是鼓励农户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统一化经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政府要最大可能改善农业企业的生产条件,特别是针对低碳农业项目建设,要给予全面的支持:在财政上,给予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在政策上,采用减税、免税优惠政策。三是鼓励民间信贷向农业投资流动,缓解农户资金融通困难问题。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加快发展低碳农业成为陕西农业经济的当务之急,对未来整个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把发展低碳经济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所以陕西要抓住战略机遇,把发展低碳农业作为发展本省经济的重要内容,为实现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的转型奠定稳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辉,张术环.我国发展低碳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1(09).

[2]孟园.陕西省畜禽养殖专业大户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3(07).

[3]黄祖辉,米松华.农业碳足迹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1).

[4]黄山美.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探析[N].安徽农学通报,2011(01).

[5]李赶顺,李富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优化路径探讨[J].商业时代,2011(28).

[6]冯效飞,赵晶艳.如何提高化肥利用率[J].现代化农业,2009(12).

[7]李坤.对陕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思考[J]. 考试,2015(42).

[8]薛小荣,王静.陕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选择[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12).

第2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关键词】 低碳技术 能耗分析 问题分析

【Abstract】 Article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hotel industry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status consumption, and analysis of some technical problems in the application to give some solutions.

【Keywords】 low-carbon technologies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低碳酒店也就是将环保低排放理念植入酒店建设和经营之中,近来成为了一种创意和时尚。酒店业已成为旅游业中的支柱产业。然而,从酒店资源消耗分析来看,目前我国酒店业的产品服务系统仍属于“资源-产品-废物”这种传统的线性开放式经济运行模式, 显示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点。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酒店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低碳技术的应用是酒店在低碳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对北京几家星级酒店进行现场调查,与酒店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访谈,收集能耗数据,对目前酒店行业低碳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酒店现状调研

笔者对北京市几家星级酒店进行了调查走访,通过酒店从业人员对商业经营,人员管理,技术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谈话与实际体会,了解目前酒店行业对低碳这一概念的接受和实行情况,最终落实到低碳技术的应用情况。

总体来说,作为酒店的管理人员,对低碳概念还是持肯定态度,认为减少碳排放与节能相互有联系,酒店的低碳化对未来酒店降低能耗有很大帮助。对管理者而言,他们乐于见到有助于降低酒店经营成本的方式出现。但绝大部分星级酒店目前平没有形成对低碳概念的完全性认识或有其自身商业因素影响,因此对于酒店行业的低碳化,很少做出明显的改进。例如一些取消客房“六小件”,虽然是很好的低碳改进措施,但是由于不能给客户带来便利,确实影响有酒店客源。而这也有悖于很多高档星级酒店为客户提供高端贴心服务的营销策略,因此行业内普遍没有采用。除此以外,一些规章性的低碳管理制度虽然在一些酒店建立,但由于低碳思维目前还不能深入到酒店上下每一名员工身上,因此效果有限。

目前真正有效的能够为酒店业低碳化做出贡献的还是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当前所调查酒店行业中,降低能耗成本方法除了规范运行人员的操作外,只有改进能耗设备,应用更先进,更适用的低碳节能减排技术方案才可以对酒店的碳排放产生明显影响。通过获取的实际数据表明,几家星级酒店在进行针对性的节能改造后,能耗趋势有明显下降。

经统计来看,酒店行业使用最广泛的减碳节能技术是变频水泵或风机,末端温度传感器配合电磁阀控制流量,以及照明系统的智能控制系统。此次调研的大部分星级酒店使用传统制冷机组作为冷源,少有酒店对冷源系统进行改造。部分酒店采用市政热力供热,剩下的使用燃气锅炉,还有一家酒店使用直燃机供热。只有几家对围护结构做过隔热贴膜,热回收,中水系统的应用也没有普及。可以看出目前酒店行业对于低碳技术的应用局限性很大,很多具备减碳潜力的环节都没有利用,使得酒店低碳化没有能持续。

其中位于北京某家五星级酒店对节能改造进行的尝试是值得行业内其他酒店学习的,比如通过服务器控制板实现对房间末端设备的自动控制调节,充分利用自然冷源以及利用了中水系统等。尤其是其曾考虑改变冷源系统的尝试,虽然其采用的冰蓄冷在运行上产生诸多问题,但是此方案也给行业其它酒店做出了启示,说明在末端控制阀和变频技术比较普及的情况下,对冷源系统改造是值得尝试的,而且冷源形式近些年发展较快,可以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筛选。

2 酒店能耗分析

2.1 各酒店能耗概况综合对比

笔者通过将调查得到的六家不同星级酒店中的数据提取分析,把酒店总能耗折算成每平方米能耗指标和每床位能耗指标,进行对比。见(表1):

每平方米能耗指标体现了酒店建筑能耗状况,其数值表示整栋建筑总的能耗分摊到每一平米,是酒店能耗的直接体现,数值越大,表示酒店能耗越多。每床位能耗指标表示将酒店总体能耗平坦到酒店所有客房中的床位数上,可以体现出酒店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付出的能耗代价。上表中酒店C两项指标超过同星级酒店,可知目前某些酒店在取得经济收益的同时,能源消耗代价过高,需要提出改进方案,节约能耗。

2.2 酒店能耗拆分对比

除了总能耗指标的对比,笔者还将酒店能能耗指标进行拆分对比。经分析,在酒店能耗总量中,常规能耗总量指标是主要能耗指标。因此对常规能耗总量指标拆分对比,拆分的五项分别为:空调通风系统能耗指标、空调采暖系统能耗指标、照明系统能耗指标、室内设备系统能耗指标、综合服务能耗指标。各项指标数值见(表2):

把(表2)中各指标按各自对常规能耗总量指标进行比重计算,可以得到不同用能系统在各自酒店中的能耗占比,并进行横向对比,如(图1):

从(图1)笔者看出空调通风系统能耗、空调采暖系统能耗在每个酒店中都具有相当大的比重,部分酒店在综合服务上的能耗比重也很大。为了更加直观的总结分析出在酒店中各系统对酒店总能耗的贡献,笔者将每个用能系统在各自酒店能耗中所占的比重计算成平均值,得到某一系统的平均能耗比重,再将所有系统的平均能耗比重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清楚看到,在酒店各用能系统中,空调采暖系统和空调通风系统分别以39.8%及28.58%的比重位列前2,综合服务能耗以24.08%的比重位于第三,在常规能耗指标中,照明系统能耗和室内设备系统能耗与另外三项相比能耗比重很小。为了建立低碳酒店,减少能耗,首先要从这三部分考虑。而整个空调系统在这三部分里面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实际上也为酒店的低碳节能改造指明出了方向。

3 技术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现场调研和能耗分析可知,酒店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酒店能耗大部分集中在酒店空调系统而有些酒店在这一部分采用的减碳节能技术太少,很多酒店不知道应该在哪方面进行改进,另一方面在于部分酒店虽然采用较多的低碳节能技术,但是由于方案选择不当或具体运行操作问题使得引入的低碳技术表现不佳。笔者选取了几个明显的问题给予建议。

此次调研的大部分五星级酒店为了美观,使用玻璃幕墙作为维护结构,且没有使用有效的遮阳设备,结果增加了房间空调能耗。对于这一明显节能空白,完全可以采用隔热贴膜,经统计,隔热贴膜的隔热效果可以达到60%到70%以上,能够很大程度降低房间的空调能耗。中水系统也是有良好减碳表现的技术却鲜有酒店利用,值得推广。

空调系统的减碳技术主要集中在冷热源系统、水泵、末端设备几部分上,在末端设备上,大部分酒店均配备了温度传感器和电磁阀,产生了不错的节能效果。冷热源节能减碳技术有热泵技术、蓄冷技术和热回收技术等,目前大多数酒店在冷热源系统上基本还是应用传统的制冷机组,在所调查酒店中,只有一家酒店尝试采用冰蓄冷,但是由于故障多,维修频繁最终以失败告终。可以说,在这一部分上,酒店行业还有很高大的节能改造空间,比如采用水蓄冷系统。这种蓄冷方式系统简单、投资少、技术要求低、维修方便。并可以使用常规空调制冷机组蓄冷。冬季还可蓄热,适宜于既制冷又取暖的空调热泵机组。水蓄冷空调系统的主要缺点是蓄冷槽容积大、占地面积大。针对这一点通常可以对酒店的消防水池进行利用,将其改造成蓄冷水槽,使其在闲置时的消防用水用于储存冷量。一旦改造成功,不仅可以降低酒店峰值用电量,提高冷机效率,还可以降低冷机启停次数,提高机组寿命。热回收设备也有很大的利用空间,除了传统的回风热回收,对厨房排烟,废水中的余热也可以进行回收,这都将大大降低冷热源系统的能耗。

4 结语

综上所述,酒店行业仍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其中空调系统是能耗重点,应采取方法加强空调系统的减碳技术应用,在冷热源系统,水泵,末端设备及维护材料等方面努力引用新技术,并加强运行维护人员的管理培训,制定合理的运行规范,而在具体方案的选择上,应当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酒店自身条件的减碳节能技术,使整个酒店行业在低碳化的道路上迈向更深的一步。

参考文献:

[1]Gao Xing,Zhang Dianguang,Yuan Jie,et a.l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of hotel F&B service process in China [J] .Building Science, 2007,23(4):40-44.

第3篇:碳排放管理培训范文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在转型、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投资方向概括为三大类:即“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节能减排;低碳升级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升级原有设备;无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显然,低碳经济发展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带来就业结构的新的变化。以能源为例,可再生能源有可能比用传统石化能源发电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Ecotec估计可再生能源可以比传统方式多创造25%的就业岗位。麦凯维、吉布斯、朗赫斯特指出,在英国,热电联产部门增长到6千兆就能直接提供8000个就业岗位。另外,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能源领域的“绿色”就业人数在从1989年到1993年的5年经济衰退期间翻了将近一番。创造的岗位包括能源审计、研发、产品与系统设计、制造业、市场营销、交通运输、建筑、维修、教育和培训。[1]向低碳经济转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容置疑。可是必然会同时引起传统产业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等产业的岗位流失和大量失业,如何实施良性过渡、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既确保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又不带来新的更大的失业率,在当前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女性就业是女性经济独立和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探讨女性的就业问题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二、女性就业的理论模型

现代劳动供给理论始于罗宾斯,他认为收入变化率等于工资变化率加上劳动时间变化率,即随着单位时间工资数量的增加,人们也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劳动。此后,道格拉斯、杜兰德、朗进一步提出反映工作时数与工资率之间具有逆向联系的“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得出工资变化的负的收入效应倾向于超过正的替代效应的推论,即随着工资增长到一定程度,人们趋向减少工作时间,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在到达某点后向后弯曲。对此,Killingsworth进行了一项彻底的分性别经验考察,结果表明,男性劳动供给曲线在工资率提高时向后轻微弯曲,而女性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则有较大递增。Borjas和Heckman在对9个实证研究进行仔细考察之后得出结论,工资率提高10%将使男性劳动供给量减少大约1%—2%。而Keeley的估计表明,工资率提高10%使已婚女性的工作时间增加约10%。[2]因此,男性劳动供给曲线为后弯,女性劳动供给曲线则呈U型。男性和女性对劳动供给反应的不同,在于两者在时间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男性的时间配置在市场工作和闲暇两部门进行,而女性时间除了用于市场工作和闲暇之外,还要留部分时间给家庭工作。后弯劳动供给曲线解释女性劳动供给反应的乏力,使得经济学家转而从家庭的视角解释个人劳动供给决策。因而,当工资高到一定程度时,替代效应会大于收入效应,从而男性会减少就业。而女性市场劳动向后的拐点还没有出现,由于家庭部门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缓冲的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释放出时间用于劳动力市场,从而使就业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女性的劳动供给曲线是U型的,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女性的劳动力供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农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诸如,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禽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劳动占主导地位,女性参与劳动的程度较高。(2)当随着先进技术的采用及市场的发展,家庭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女性劳动力市场劳动参与率反而下降了,她们大部分人虽然总的劳动时数可能没有变化,但很大程度上成为剩余劳动力,女性的部分劳动被家庭购买了,一部分从有酬的市场劳动转为无酬的家务劳动。(3)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发展,市场上女性的工资率进一步提高,女性可以有能力胜任家庭以外的有酬劳动,劳动参与率不断增加。[3]

三、女性就业现状及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就业困境

(一)女性就业的现状做好女性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女性的就业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女性就业人数不断提高,就业比重不断增加,到2009年,女性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已达46%。①与此同时,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就业自主性明显增强,女性就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层次得到提高。从2010年行业从业人数统计数据中不难看出,我国女性职业发展结构逐步呈上升态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女性就业人数明显减少,而第三产业中信息业、金融业及社会福利业等领域从业人数逐渐增加。第三产业正在成为吸纳女性劳动就业的主渠道[4],从行业分布看,女性在社会服务、教育、卫生、住宿餐饮等领域工作的比例超过男性,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到计算机、软件、通讯、金融等高新技术行业,成为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5]

(二)女性在低碳经济转型中的就业困境与突出问题1.低碳经济转型下女性就业供需结构不匹配现象凸显从当前女性就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女性就业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其次是教育行业,第三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这给女性就业选择和岗位竞争带来一定难度。与男性相比,同等条件下,女性在职人员很多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正规部门,而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女性在职比重相对较小,而且即使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女性大多集中在技术含量低、收入低、简单而重复性的体力劳动部门,而在管理及技术部门,女性所占比例很少。[5]从用人单位来看,企业对不同性别员工人力资本的投资往往是不均等的。多数企业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在进行经营管理培训的人员中,女性占的比例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女性潜能的发挥和女性职业升迁的机会。而低碳产业和绿色就业岗位很大程度上恰恰属于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的产业,对人员的技术知识和专业能力有高标准的要求,加之女性有着天生的家庭责任及社会责任,现有的女性从业人员就业结构难以有效满足低碳产业结构的就业需求。

2.低碳经济转型下男性女性就业同工不同酬差距偏大

从前面的理论分析中可知,影响女性就业的因素除经济发展水平外,还包括产业结构与布局、女性的人力资本投入及资源的配置等。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男性、女性同工不同酬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在低碳经济转型期间该问题更不容忽视。男性的就业符合后弯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女性的就业符合U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而男性时间是在严格的市场和闲暇两部门进行配置的,女性时间则是在家庭、闲暇和市场三个部门之间进行配置的,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就业很大程度上受家庭部门的影响。同时,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男性与女性也有差别。

(1)在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时,大量的企业工作产生就业需求,劳动力市场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远大于对女性的需求。图1[3]中,N表示就业量,W表示工资率。Sf和Sm分别表示女性劳动供给曲线和男性劳动供给曲线。Df、Dm和D分别表示女性劳动需求曲线、男性劳动需求曲线和总的劳动需求曲线。Wf和Nf表示女性工资率和女性就业量,Wm和Nm表示男性工资率和男性就业量。其中,Sm曲线位于Sf曲线的左侧,说明男性人力资本含量高于女性。Df在Dm左侧,且Df比Dm陡峭,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偏低,适合女性就业的岗位较少,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较少。在这一阶段形成的女性工资率小于男性工资率,且女性的就业机会少于男性的就业机会。

(2)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整个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需求越来越多,女性几乎与男性面临同等的市场条件。此时虽然家庭部门仍会分散女性的时间配置,但第三产业工作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灵活的工作地点正适应了此时女性就业的特点。并且由于女性人力资本投入不断增加,适应了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图2[3]中女性人力资本有所提高,不过仍小于男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女性与男性几乎面临同等的市场条件,因而,Df与Dm的斜率几乎一致。图2表明女性工资率仍小于男性工资率。

(3)进入到低碳经济转型期,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特别是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节能环保、能源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客观上带来了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然而,作为一种客观上要求集技术、知识、资本高度于一身的产业,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又表现出对男性劳动力需求的偏好。见图3,Df曲线比Dm曲线陡峭,表明女性工资率仍远小于男性工资率。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转型期女性的就业参与率一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深度挖掘和细化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极大地带动女性的就业。在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倡导和鼓励低碳理念。特别是发挥女性在家庭、社会和工作中不同角色的作用,宣传并践行低碳理念,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制定政策,支持和引导女性参与到低碳产业或相关产业链中就业或创业,对此,政府应给予女性在相关领域或岗位以专业培训,并提供相应的政策优惠与支持。

(二)针对女性的生理特点与家庭角色,政府主导、有效应对女性生育后的就业问题不同于男性,女性除了工作、兼顾家庭以外,还要养育孩子,这是由女性的生理特点和家庭责任乃至社会责任决定的。然而,女性养育孩子的时期往往也是工作最出成绩的阶段,二者在时间上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而许多女性为此不得不中断就业几年。在我国的实践中,许多女性生育后将会面临重新找工作单位的处境,就业难度增加,即便找上新的工作后,对于女性的工作时间及任务要求几乎与男性的标准一致,而缺少弹性、忽视女性照顾家庭特别是孩子的责任,因而女性的就业和工作压力是超负荷的。政府必须关注女性就业中的这一问题,对此应该将女性在工作期间对孩子及家庭的照顾时间给予适当的考虑,通过弹性工作时间和提供社会保障及社会福利等方式给予支持,以便更好地促进两性公平、和谐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进家务劳动市场化[6],促进女性多元化就业家务劳动包括在家里进行的各种生产与非生产性的活动。虽然其作用很大,却因为家务劳动的无法计量性,女性的很多家务劳动都变成了没有价值的无酬劳动,但却耗费了大量必要的时间。如果将家务劳动市场化,这样一方面使得其价值得以实现,同时,女性在家务劳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也可创造很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随着家务劳动的市场化,还可以使一部分女性将时间抽离出来,无后顾之忧地去从事诸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相关的低碳产业就业,直接或间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举措若要实施,必然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才具有可行性,若单纯由市场主导将家务劳动市场化,则偏离了这一政策的初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