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作文起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著名教授钱理群说:“语文课应是一种精神漫游,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可见说起作文,孩子们都很头疼。这其中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低段忽视作文的渗透教学,造成写作起步晚,没有做好低中段写作教学的衔接工作,一到中段就手忙脚乱,以致于到高段还是写不好作文。根据低年级学生实际,提倡作文教学低起点、早起步。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心理压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有益处,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对学生轻松愉悦地学好语文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实施低年级作文起步教学的计划呢?下面我就肤浅地谈一谈自己分阶段摸索低段作文起步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说好一句话,写通一句话
(一)口头表达。
低年级小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句子结构形式的把握正处在培养、发展、提高的时候,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注重言语的规范。他们对“句”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首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在头脑中有“完整句”的印象:“谁(什么)干什么”、“谁(什么)是什么”、“谁(什么)怎么样”。当然,这要由浅入深地进行,也就是先说后写。说话,这对学生来说,是件极其容易的事,在上学前,他们已拥有一定的经验,但并不一定规范,为了让学生的头脑中有扎实的句子的概念,可以从下面的两点入手:
1、识别句子的各部分要素。比如:老师说出一句话:“小鸟在树上叫”,让学生找出“什么”“怎么样”这两部分。
2、判断句子的完整性。“(1)下雪 (2)春风吹醒了笋芽儿(3)我的妈妈”让学生判断一下,哪些是完整的句子,哪些是不完整的句子,并说说理由,给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二)书面练写。
口头表达到位后,更重要的是书面练写。低年级书面语言的练习要从兴趣着手,立足生活与教材,设计一些轻松、简单的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得到发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练写四素句,句式是“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内容不限,自由发挥,心里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变换句式。如“把字句”改写成“被字句”,把表示时间、地点的词提到句子前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等一些简单的句式变换。
3、扩句。如:出示句子“娃娃哭了。”再写“娃娃( )地哭了。”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时间和地点。
4、随意写句。如给定一个词语,写一句话日记,我曾让学生用“长大”写一句话日记,有学生写到:“我长大了,一个人睡觉不怕了。”“我家门前的小树长大了。”所写的句子不但完整,而且富有情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课文后,让他们任意挑选一个词语写一句话,内容的题材可以是学校生活,也可以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度,这样他们写起来特别来劲。
这样的练习起点低,坡度小,学生的兴趣浓厚。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学生完全有能力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部分优秀的学生并不满足于一二句话,能写一段话。
二、说好一串话,写通一段话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写话训练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这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取学生喜于接受、愿于表达、乐于动笔的话题和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写作的束缚,使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产生最优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提供一些词语,练习连词成句。
从每课中挑几个词语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由于给熟悉的字词筛选、重组、加工、整合,学生从未感到这是一件苦差使,反而每次坐在那儿苦思冥想,想方设法找到这些词语间的联系,产生出全新的的信息。这不单单是巩固字词,而且是张扬个性、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话能力的好途径。如:选用下面的词语中2-3个词语写几句话――“打扮、地板、能干、干干净净、懂事、尽管、仍然”,学生经过酝酿,站在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词,写出异彩纷呈的语句:“尽管我不太爱学习,但我很爱劳动,经常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妈妈总是竖起大拇指说:‘如果学习上也这么能干,我就非常高兴了。’我想,以后我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我的妈妈特别爱打扮,老是不做家务。家里的事都是爸爸干的,他总是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我想:能干的爸爸,这辈子有你苦的了”;“我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常常把地板弄得一塌糊涂。尽管这样,奶奶还在别人面前夸我能干。我想:这是为什么?”
2、创设生活情境,学写简单句群。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是的,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话”源泉,只是学生不曾留意而己。因此,我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睁大眼睛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使他们懂得观察越认真、越仔细、越深入,内容就写得越具体、越生动、越感人、越富有生活气息。
3、仿照课文句式,编写儿歌短文。
模仿是创新的开始。仿写也是扶着学生走向成功作文的一条捷径。有课文句式作铺垫,学生写起来就觉得轻而易举。如:教材中有一段话“爸爸是高山,妈妈是河流,我是一条小溪,一条欢乐的小溪。”在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后,我让学生仿编“爸爸是(),妈妈是( ),我是( ),( )。”过了一会儿,一段段精彩有话语便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有的说:“爸爸是太阳,妈妈是月亮,我是一颗小星星,一颗亮晶晶的小星星。”有的说:“爸爸是大树,妈妈是花儿,我是一棵小草,一棵绿油油的小草。”……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则不局限于“爸爸、妈妈和我”之间,可以扩展到社会上、家庭中的各层关系,以扩展学生创造思维。
4、充分发挥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是作者留给读者揣摩、回味的空白之处,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对此挖掘、延伸。如:学习《春雨的色彩》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群小鸟中的一员,与麻雀、燕子、小黄莺一起争论春雨的色彩。有的学生争着说:“我是一只小杜鹃,我觉得春雨是白色的,瞧,春雨落在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落在李树上,李花白了,还引来许多嗡嗡的小蜜蜂呢……”在填补空白之时,学生必定要联系上下文来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倾吐自己的见解,张扬自己的个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多读课外书,丰富语言积累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创新性;写作素材
一、注重激发小学生作文的思维独创性
小学生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刚开始作文时,内容空洞,枯燥乏味,总习惯于某一种思维方式,容易产生一种定势心理。我们在训练作文时,应该培养他们的作文独创性,切记随意编造和抄袭,树立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的作文理念。如学生亲身经历的事写起来自然感受深刻,这是写得出、写得好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事实性材料,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反映生活。当然,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开始阶段能把一件事情的基本过程写清楚就可以,当达到这样一个预期目标的时候,就要启发学生思考事件的细节,求异寻新,写出新意,把文章写深。
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参加了清明扫墓活动后,引导学生从活动开展的意义入手,让学生联系当时的心理活动和亲身体验,写所见所感,结果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既丰富多彩,又充满个性。所以,激发小学生作文的思维独创性是突破思维定式的关键,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坚持训练,相信学生会喜欢作文,写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二、要创造性地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尤其是结合教材编写故事是训练学生作文的有效形式,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又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这样他们写得快乐,想得奇妙,作文质量也大有提高。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来吧,这里有温暖》的作文题目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大家乍一看到这个题目,就兴趣盎然。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卖火柴的小女孩随着奶奶飞到上帝那儿,她向上帝诉说自己的愿望,上帝对她十分同情,并对她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的国度,那儿没有寒冷,没有痛苦,人们都过着幸福的生活,现在我赐给你一双神奇的翅膀,你快飞到那儿去!于是小女孩飞到空中,来到我们中间,同学们像对待亲姐妹一样对待她,让她应有尽有……”同学们的构思虽然各不相同,但表达的感情是一致的,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温暖是主旨。当然,结合教材文本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采取“情节扩展式”“文尾续写式”,又可以采取“多向迁移式”等,这要根据文本内容性质决定。
三、全面提高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没有丰厚的积累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读与写有着紧密的联系,读为写提供了知识的积累和表达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内外的阅读活动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以提高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尤其要指导学生多读经典的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要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可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还可以组织读书班会,让学生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同时也积累了大量作文材料,并在这样的读写互动中提高了语文素养,坚持训练,相信学生写作文不会是“无米之炊”。
四、作文评价要以正面评优激励为主
据心理学家分析,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面的批评往往会使人的情绪低落。情绪越低,对所关注事物和从事活动的注意力就越低,其完成的效果就会越糟。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应重视作文讲评环节的激励,通过对学生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增强作文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反之,则会使学生丧失写作的信心。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正面鼓励引导为主、负面批评为辅的原则,避免因评价使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
总之,小学生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的文本资源,对小学生作文进行创新性训练,激发小学生作文的思维独创性,提高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从写作训练的源头抓落实,方能全面地提升小学生的作文素养。
关键词 培养;激发兴趣;发挥;创新
众所周知,小学作文是刚起步的阶段,小学生对于作文没有任何感性与理性的认识,面对这样一门功课,他们甚至显得茫然无措,继而产生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而且作文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要想让小学生写出好作文,其关键,我认为在于培养他们对于作文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作文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学生的作文水准才有可能提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好学生作文入门,主要做好四个部分。
一、从拼音写作入手
根据现在语文教材,小学生在入学一个月之内,就基本上学会了拼音。孩子们凭借音节的认读和拼写能力,完全可以写出自己心中想说的话。为了使孩子们走好第一步,从入学第一天起教师就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孩子们学习作好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儿童口语优势,坚持先说后写。让孩子们说词语,说短语,说句子。激发孩子们书面表达的欲望。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们把说与写联系起来,让孩子们用拼音写词语、短语和最简单的句子。孩子们有了写的冲动,表达的欲望就更加迫切。
二、从写简单日记走入正轨
拼音为作文搭好了桥,学习写短小的日记就是最自然的事。因为日记正好把孩子们的生活与写作联系在一起。那么怎样走好第一步呢?
第一,低要求,早起步。一开始对孩子要求不要过高,能按基本的格式用拼音写清楚一两句完整的话就行了。话语不在多少,但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对此,教师要多加鼓励。教师做到勤批改,多讲评。为了提高日记质量,教师要坚持每天批改,每一个音节都要细看,同时要及时讲评,在讲评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第二,及时搞好学拼音到学汉字的过渡。注音是为了识字,教师要及时教孩子学习汉字基本笔画和汉字书写规律。在孩子学习拼音夹汉字的课文后,就要求孩子在拼音下面把已学过的汉字写出来,及时运用所学汉字。在孩子学到一定数量的汉字后,要求孩子写汉字夹拼音的日记。当孩子学会音序查字法后,就可以要求他们完全用汉字写日记了。
第三,要及时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低年级孩子好动、好玩、好奇。要让他们多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快乐,得到知识,得到感悟。这样写日记就会日新月异,不会记流水帐。中高年级的孩子可以把日记当作一面镜子,培养他们自我总结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充实日记内容,扩充日记的功能,提高孩子作文的水平。
三、从喜欢的童话发挥扩展
因为日记要天天写,孩子们也会觉得实在无内容写的时候。这时,我就让孩子们在日记中学编童话。好新奇、好幻想是孩子们的本能,他们对童话情有独钟。孩子喜欢听童话、讲童话,也喜欢编童话。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童话教学这个广阔的天地。
1.用童话激发兴趣
童话以其丰富的幻想、奇特的情节、优美动人的语言深深地吸引孩子们。对于以无意注意为主的孩子,童话无疑是培养孩子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作文兴趣的最佳“诱饵”。在童话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听童话、表演童话、编写童话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的创作兴趣,让他们在对童话角色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去学习,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兴趣。
2.用童话点燃心智
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进行语文基础训练外,应把重点放在借助课文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上。教师要善于指导孩子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展开想象的翅膀,具体地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变静态为动态,变无声为有声。这样的练习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目的,又训练了写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用童话陶冶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都是用一个浅显动人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面对这些童话,孩子们往往将童话故事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情不自禁地走进童话,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这种强烈的共鸣心理,为教师对孩子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提供了契机。在童话教学中,只要教师启发得当,孩子们就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果说,孩子在听、读童话的过程中如此,那么,孩子们在动手编童话的过程中,则更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因为在编写童话的过程中,孩子则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必须完全把自己融入童话之中,成为童话故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做好了以上的三个部分,我想,学生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就不会再惧怕写作文了,也一定会写出更好的作文。总之,在充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数量,以求数量质量都能提高,这是我坚持多年的并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事实证明,其效果是明显的。
四、多导多练,让学生学会动笔
在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不管学生读了多少、记了多少,但要让他们将积累的东西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开始几次我都是采取“扶”着学生“走路”的方法,即老师要先考虑我们的生活环境、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选材举例。我认为资料上许多范文中例举的事物与我们生活环境不符,甚至陌生,因此,我一般都选择我们农村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写范文,而范文又不能写全,只需为学生理清脉络,给学生留一些填充的自由空间,以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注意的是学生可在课前阅读相关的习作例文,在老师指导时,一律不让学生拿其它资料出来抄写,因为我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习作。在通过几次“扶”着学生“走路”之后,我就进行口头指导,写一些关键的词、句等,指导的面要广,要尽量考虑到学生所熟知的事物,要放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同时,在平时学习课文时,我就经常贯穿一些写作知识,本来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
当然,除老师指导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练,在固定的习作之外,还应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训练。我从三年级上期开始,每周就让学生至少写两篇日记,先不要求他们的质量有多高,但必须要求他们去写,正如《课标》中所说:“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经过一学期的训练之后,我就对学生的日记字数提出了不少于100字、习作不少于200字的要求,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少数学生偷懒而提出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极个别写作确有困难的学生应放宽尺度,不让他们对写作产生恐惧感。
五、精评自悟,让学生感受快乐
在起步作文阶段,对学生的习作要求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急功近利。在总体要求的大范围下,让学生大胆创新,学会自己命题,自己选材,因为在起步作文阶段许多习作的题目都是由学生自己拟定。这样学生写出的作文自然是五花八门,这又给老师批改带来了许多困难,本身批改作文就是一件“苦差”事,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师的共同感受,但又不得不去做。我认为,即使老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得再详细,如果不评讲,学生也许只是去看一下作文的等级而已,效果不佳。所以我认为重在评析,为了在评析中做到有的放矢,老师在批改时最好是作好记录,因为我长期有一个习惯,学生每次交来的各种作业,我在批改时都要做一个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两个“极端”的情况(即:优、差)我都专门用一个本子记录下来,这样做我认为有两个好处:一是能督促学生认真作业、端正学习态度,二是以便老师评讲、及时地进行查缺补漏。当然,我们要尽量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他直接借用书上的某些句、段,只要他用得恰当,都应予以肯定。自然,文句不通、不知所云也大有人在,我一般是让学生自己读给我听,让他自己亲自感受一下自己的习作水平,学生一边读,老师一边指导,这样,实际上是在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深刻。当然,尽量把学生的缺点最小化,我常常对学生说:“你把这儿改一改就好了。”其实,与学生面对面的修改作文,不仅避免了教师单独批改的枯燥,还能让学生易于改正错误、加深印象,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魅力。正如《课标》中所说:“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当然,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尤其是起步作文的教学,这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要让学生尽快地摆脱老师的帮扶而学会独立“走路”,我们应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实际、育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探索、因材施教、大胆创新。因为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红.作文教学要用“心”[J];教育艺术,2011年08期
关键词:积累;阅读;生活;能力;方法;观察;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97-01
难以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苦衷。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学生尽看电视、卡通,课外阅读的量不足,不善于积累生活和多数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认识不足,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师没有把识字教学和作文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只是片面的进行识字教学,认为作文教学时中、高年级的事。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解决作文难的痛苦,笔者认为必须在语文教学中认真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典型问题:
一、作文教学必须从一年级抓起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些能力的训练从一年级开始就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就口语交际而言,要求一年级学生能用完整的语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看图或观察简单事物后,能说几句意思完整、通顺连贯的话,学习使用文明礼貌语言进行口语交际;就“写作”来说,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完整通顺的句子,能根据简单的画面或事物练习写句子。也就是说,从写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开始。这样的开始,就是作文训练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由句到段到篇的训练,有了这个基础,就不会到高年级学生作文时,连语句都写不通顺的现象。
从心理学方面讲,一年级的学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不认真的打好作文基础,就会贻误学生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作文从一年级起步,确实大有作为。我曾经在教一年级时,就要求学生从每天写一句完整、通顺的话开始进行作文的基础训练,结果这个班的学生思维极其活跃,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很好。
二、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多阅读,多积累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运用,要充分提高作文能力,还必须加强阅读训练。加强阅读训练,不仅仅是在理解内容上进行,还包括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好词好句。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是片面地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忽略了文章的写法指导,对于那些精彩的词句,文章的表达方法,写作顺序,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没有认真的进行指导,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极大的障碍。《新课标》要求“小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记叙文不外乎于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些类型,所以在记叙文教学中,记事的文章一定要抓住“六要素”,了解事情的发展顺序,还要认真地赏析好词好句,体会思想感情;写人的文章一定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去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表现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再画出文中描写鲁迅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等语句。再认真地赏析这些描写人物的精彩词句,最后教给学生写人物的方法和文章结构,让学生懂得写人物时必须以具体、典型、生动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人物写活;记事时要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把经过写具体;写景状物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这样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紧紧地联系起来,便于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必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古文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告诉我们多读多积累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作文也便成为无源之水,便无法形成技能、技巧。所以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读课文,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把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带进学堂,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后,多读各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刊物。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我们在语文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在书上圈圈画画,画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圈出文中用的准确生动的词语,写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法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在从课外读物中积累大量的知识,形成写作的技巧。
三、要善于积累生活并勤于练笔
一、自由写作,距离孩子们到底有多远?
民间有谚言:“小孩不说假话”。这正如《皇帝的新装》中敢于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一样,孩童时代,小孩不懂人情世故,不谙尔虞我诈,为何偏偏在作文上就喜欢假、大、空地编造呢?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敢于“童言无忌”,敢于畅所欲言,为何一拿笔作文就“心中一团漆黑,眼前一片空白”呢?
枷锁来自于我们的语文老师!准确地说,来自于我们语文老师心中那所谓的作文规范。作文起步,便要标点正确,会分段落;其次,要求语句通顺,详略得当,书写规范,表达准确;更高要求还要有细节描写,会列提纲,写作要有速度,不同的开头结尾……落实下来,对表达技巧的传授和华丽文风的追求成了我们作文教学的全部。于是,一到作文课,教师就要正襟危坐,板起面孔,端起架子,提起要求,开始了正儿八经地传授,而孩子们呢?写作的欲望还来不及形成,形式上的枷锁已经牢牢套在了身上。对他们来说,作文有何兴趣可言,又怎能不畏惧呢?
且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考试》一课。作文前,于老师精心设计了一次蕴含“陷阱”的考试,全班同学踊跃参与,但考试结果却大大出乎同学们意外(设计了20题的考卷却在结尾处说明只需要做第二题即可),于是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表达欲望,都觉得不吐不快。整个作文课上,于老师没有一次技法指导,没有提任何习作要求,但学生却将这件事情从心理活动,语言对话,神态描写等方面写得细致入微,活灵活现。再如窦桂梅老师上《捶捶乐》一课,课堂上毫无写作技法的灌输,仅是通过创设为捶捶乐写说明书的情景,和生活联系,来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学生即能欣然命笔,水到渠成。
勿庸讳言,当前的作文教学,对写作技巧和形式的过度追求让孩子的想象“飞”不起来,使孩子的思维“跃”不起来,已经牢牢地束缚住了孩子真情实感的表达。写作技巧不需要吗?不是!写作技巧应该是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来渗透的,应该是在真情实感的过程中水到渠成的。如果把真情实感比作一个人的身材,而写作技巧则是化妆。对小学生而言,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孩童的可爱在于没有矫饰,没有虚伪,在于天真袒露,同样,文章的魅力也在于真情实感。
教育家巴士卡里亚曾言:“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学生有实践和尝试的自由,也有犯错误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收获。”要想小学生作文实现个性化,就必须淡化作文技法的辅导,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让他们练练“胡说八道”,让他们写写“放胆文”,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他们心情放松地作文,让孩子心里的话语自由地流淌,让他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表达。
二、自主评改,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到底有多少?
曾有语文教师向笔者戏言:“怕是前世杀了人,今生罚我教语文。”究其原因,大多慨叹:作文批改太辛苦!甚至有人“危言耸听”:繁重的作文批改已经将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由脑力劳动逐渐向体力劳动转变。试看,学生的作文本上“鲜血淋漓”、“体无完肤”、“面目全非”, 除了删、改、添、补外,还要加眉批、尾批等,真是“全国山河一片红”。而学生呢?又有几位将老师辛苦的修改真正吸收理解了?如“姐姐的打扮和穿着”一句,学生将“穿”字写错,老师帮他改正后,让他重新抄写,学生居然将“和穿”作为一个词反复抄写。可见,老师的辛勤劳动与回报并不成正比,老师改了并不意味着学生掌握了。
叶圣陶先生曾说:“修改作文肯定是作者分内的事,因为他们对自己笔下的文章最有发言权……”由此可见,“佳作常从改中来,乃是自己改出来的。事实上,当学生真正在考场上作文时,又有哪一位老师能在修改上帮得上忙呢?学生自主评改可以是自读自改,不管学生改得多还是改得少,哪怕只是更改一个错字,更换一个标点,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收获,比老师精批细改得体无完肤都强得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四读自改法”,在读中自我修改自己的作文。一读,通读全文,立足全篇,不符合的地方改一改;二读,默读习作,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三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修改不通顺的病句,改正用错的字;四读,有感情地朗读,全面检查润色。学生自主评改还可以是小组互读互改,通过寻找和展示自我的闪光点,欣赏与交流作文的成功之处,在交流中品评和辩论,还可征求原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和方式,自主地修改习作。
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评改包办代替似乎已成定势,让学生的自主评改似乎要面临着社会、家长等诸多因素的干扰,有人要问:眼真真地看着学生作文本上的错误不去改吗?学生能有这种修改能力吗?问题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评改的能力,形成评改的习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授给学生恰当的作文修改方法,是为明智之举。
那么,教师的评改是不是不要了呢?关键是要看教师评改的作用,教师评改作文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此次作文学生的优缺点,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反馈评讲来指导学生修改提高自己的作文。因此,教师的作文评改应主要在评,给学生指明改的方向,教师的改只在其次;而学生应该在教师评的指导下,通过自改、互改来修改作文。如此看来,教师的评决定着学生的改的方向,并非不重要,而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三、自然表达,孩子的个性成长到底有多难?
我们的孩子有自然成文的本领吗?离开了教师的辅导,他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吗?太多太多的顾忌,束缚了教师自己的思想,捆绑住了学生的手脚。给予孩子希望的目光,他必然能进入自然成文的境界。
“部队无纪律,革命无保障”信息部成员与其他任何一个部门的任何一名成员一样都必须在同学之中做好模范带头工作。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杜绝工作推脱懒散的现象。
二、常规工作
参与系里的各项活动。处理、收集、整理工作。为宣传部,组织部做好材料准备。在同学中间积极获取对学院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上一级反应。信息部各成员积极参与各个活动的调查与评论。配合院信息部及时以电子小报的形式向院反馈系内信息。并代表系学生会与其他系进行合作与交流。
三、部门间交流
加强与各部的交叉点和合作。由于信息部的特殊性,应积极参与系学生会的各项活动。在系部的安排下争取与学生会内其他部门共同组织一次活动。
四、建议建立系学生会Blog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学生会工作,加强与同学们间的交流,信息部欲建立系学生会Blog。以更流行的网络形式,在同学间系内消息。保证上传信息的正确性,即时性与可读性。(如:社会实事,专业发展,招聘信息)同时在同学间宣传Blog。
五、招收新干事
由于信息部刚刚组建,为尽快在学生会内起到信息部作用。信息部欲招贤纳才,吸收计算机Word操作能力较强,有摄影经验,有一定文采的同学人员2-3名。
一、培养写作兴趣,树立写作信心
兴趣是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学生作文的强大动力。学生作文有兴趣,写作时大脑就能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作文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倾吐的写作氛围。教师可通过谈话引入、故事引题、创设情境等方法,采用命题激趣、游戏激趣、实践激趣、电教再现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触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倾吐的欲望;其次降低写作要求。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教师应从写话,写片段,到写故事,从模仿续写到独立创作,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激发和保持写作兴趣贯彻始终。最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作文也是夸出来的。教师要引导小组同学发现别人写得好的地方,哪怕有一点长处,也要指出来。对那些有个性特点的作文更要鼓励。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修改得更好。有条件和机会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在同学、家长、老师面前展示出来,并保存起来,增强他的成就感,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写、持续写的兴趣。
二、丰富写作素材,克服畏惧心理
一说到写作文,学生就犯愁,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没东西可写,也不知道该写什么。《我最敬佩的一个人》《难忘的一件事》这类命题作文,许多学生不知该写什么。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瞎编、应付了事,当然也就毫无兴趣可言。因此,丰富写作素材至关重要。
1.走向大自然和社会,搜集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但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孩子们往往关注大事件,却忽略了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放眼天地宇宙、山水花木、飞禽走兽及生活中的人和事,目之所及,无一不是观察想象的天地,无一不是积累习作素材的场所。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带学生走出教室,了解社会,多接触大自然,多参观游览。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且学生喜爱的活动,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把自己经历的事、接触的人、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这样积累的作文素材也就别具一格。
2.扩大阅读面,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在作文课上,我有目的地指导他们摘抄课文里或课外书中的有关精彩片段,如本次习作是写景,我就要求他们摘抄有关写景的片段;下次习作是状物,我就要求他们摘抄有关状物的片段。在平时,我还积极鼓励他们从课本及课外报刊、书籍中摘抄优美语句,并归类,培养学生读书动笔墨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出手抄报,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渗透写作方法,可从模仿入手
吕叔湘先生说过:“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又是他们学习的最初形式。小学生作文正是扶床学步,牙牙学语的阶段。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范文引路,实行读写结合,指导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无疑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范文,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思路、写作技巧来写相同题材、相似结构的作文。比如《翠鸟》第二自然段,作者通过头部、背部、腹部三方面来具体说明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待学生明白写法后,我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要求学生仿照这段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以“介绍我熟悉的一种鸟”为主题进行仿写。学生有了具体模仿的对象,在写作中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了,写出来的内容可读性强。学了《我喜欢》一文,我就及时布置学生进行仿写,结果学生的习作不亚于作家张晓风,其中有很多可圈可点的词句。在仿写中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的思维火花一旦被点燃,写作兴趣浓,自然而然就会喜欢上写作。
四、改变写作教法,鼓励发挥想象
一、关于错别字
小学高年级是错别字出现的高峰期。一是高年级的识字量大大增加。识字总量越大,字形、字音混淆的可能性越大;二是孩子运用字、词的作业增加,同音、形近的字词在使用时容易混淆,有的孩子在使用时可能编造一些错字、别字。所以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这是正常现象。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个正常的错误呢?家长的认识很重要,纠正错别字主要不是靠批评、指责,而是让孩子在造句、作文等过程中注意区别,反复使用才能纠正。错别字出现的比例在初一、初二之后会逐渐下降。
据一项对小学五年级孩子的问卷调查:作业、考试写错别字被扣分时,家长的态度和做法是什么?孩子回答“打骂 ,然后命令改正”的占26%,“批评、指责、要求改正”的占41%,两项加起来占67%,只有11%的家长是“帮助分析试卷,指出为什么会错”。说明多数家长的做法不科学。
家长如果单纯用批评、指责,效果不好。纠正错别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识别,反复使用。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错别字可能反复出现,不能指望一劳永逸,只能耐心地反复纠正。家长要多鼓励、少责怪。
二、关于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以默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达到理解程度的能力。虽然阅读能力应由学校承担主要任务,但是许多家长有能力也完全有必要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启发和帮助,配合学校的语言教学,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关键的几项能力之一,是基础能力,越是在学习的高段,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一项对高三优秀学生学习能力的分析表明:这些优秀学生中无一不是阅读能力强,而学习困难学生中,阅读能力差占相当大的比例。原因何在呢?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朗读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方式,朗读能力与学习成绩紧密相关,到了高年级,仅仅具有朗读能力就不够了,朗读获取的信息量在同样时间里只是阅读的几分之一。因此高年级的家长应充分关注孩子书面语言的发展如何。不能满足于孩子能朗读课文就行了。
阅读是以默读为前提的。比如有的孩子必须出声才能思考,才能理解文字的含义,这是缺乏阅读能力训练的表现。快速、正确地理解文字含义,必须从四五年级开始(即孩子识字量达2000字~3000字时)。那么家长怎样配合学校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呢?
1.克服默朗读 阅读的首要条件是学会默读。默读是不出声的,但不出声不等于是默读,有的孩子虽然不出声地读,但仍然像朗读一样在心里进行,这叫“默朗读”。默朗读的速度跟朗读一样慢,如果不纠正,就无法形成阅读能力。有个孩子到了初中,看书、复习仍然逐字逐句地近乎于“默朗读”,初二时学习就已经很吃力,初三就跟不上了。
2.用孩子感兴趣的书,养成孩子爱读书的习惯
四五年级是孩子由口头语言(解说、朗读)向书面语言(学习写、学习阅读)过渡的关键期。家长一定要抓住机会鼓励孩子喜欢看书。并给孩子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书面读物。有的家长只顾抓分数,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不少家长只买“小学生作文”一类的学习辅导书,而只让孩子读作文大全,是很难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的。
3.阅读量逐渐扩大,学习广泛阅读 一所示范小学在五年级的三个班进行学习阅读情况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课余你主要看些什么书?”结果如下(括号里为阅读的人次):
小学生作文类书籍(78),十万个为什么(41),故事类(30),童话(18 ),成语书(50), 卡通(7),漫画、笑话(10),名着(20),报刊杂志(13), 百科知识(23),军事(5), 通史类(2),科幻(2),儿童小说(9),小说(6),足球知识(2),英语、数学迷宫、电脑知识、科技发明(1)。
调查结果反映出高年级学生阅读问题的有以下几方面。
(1)“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比较受家长的重视,占读物的第二位,说明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2)阅读内容不够广泛,阅读量不大。调查表明,学习辅导读物占最大比例,是其他读物的一倍甚至几倍,反映出家长指导阅读的应试倾向。有的孩子阅读的几乎全是作文指导类,其余什么书都不看,这是很大的失误。小学生优秀作文可以作为写作文时的参考和范本,供孩子学习写作文时揣摩其篇章结构、开头结尾、细节描写和遣词造句,但仅此而已。学习辅导读物可以作为学习的参考,但不能替代阅读。如果只看学生作文,作文是写不好的。写好作文需要广泛阅读、逐渐积累,才能较好地提高写作能力。
科技发明、科幻、数学迷宫、军事、航空、船舶、历险记、生物等方面书籍阅读比例很小,这些家长可能认为不是考试的内容,读了没有用,其实读这类书,还有着名童话、名着、百科知识等,才能真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4.要逐渐提高阅读速度。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阅读速度(熟悉的材料)以250字~300/分钟为宜。小学毕业时进初中能达到400字~450字/分钟,那么胜任中学学习困难不大。有部分孩子小学毕业时已能达到600字~800字/分钟,甚至更快的阅读速度,已基本形成中学学习必须的阅读能力,对中学学习非常有利。
三、关于作文
高年级孩子写作文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掌握书面语言的困难,因为孩子学习口头语言从一岁多就开始了,而用书面语言表达(写作),要符合书面语言的要求,这有一个转换的问题,也就是学习怎样用笔来写清楚一件事情、一种观点。书面表达能力是中学、大学乃至研究生学习的主要学习能力,以下几点,值得大家重视。
1.重视字、词的运用能力。写作文的基础是字词,比如造句能力没有发展好,就写不好作文。有的孩子学习造句,没有重视理解词的意义,只是把现成的造句背诵下来,考试的分数看起来不错,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因为背诵只是记忆能力,并不是运用能力。所以,词、句的训练基础要打好。比如一个词可让孩子造二三个不同的句子,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孩子使用语言的能力。
一、引导模仿表达,激发自由表达,体验表达乐趣
(一)模仿是孩子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学习的基础,无论是一个婴儿的呀呀学语,姗姗学步,还是一个孩童的游戏,生活本领无不从“模仿”开始
可见学生的习作也离不开模仿表达训练,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在学生学习了“高兴”一词后,通过“你都在什么时候高兴啊?”引导学生模仿文中“高兴”一词说话。之后,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师提问:“你们这种高兴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有的同学说欢蹦乱跳起来,有的同学说高兴得搂着妈妈的脖子亲了一下,有的还说高兴得流下了眼泪等等,最后,再以“XX高兴”为题用笔来自由抒发“高兴”的心情。经过这样的激趣训练,不仅让学生会用“高兴”说话,而且了解“高兴”的心情是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出来,集语言应用练习及情感体验并行,有效地激发学生表达兴趣,体验到了别样的乐趣。
(二)“自由表达”是作文的“本真”,是真正调动学生作文兴趣,激发写作主动性的必要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勇于并乐于自由表达,并尊重孩子们的自由表达。比如,在一次《老师,我想对你说》的作文中,一位女同学写道:“老师,我知道你讲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但您有时的长篇说教未必有效,不要逼着我们照您的模式去学习。因为我是,请别让我在夏天开放,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能从我身上摘下松子。”当读到这里,为之一震,是啊,这些孩子面临小学毕业,我给他们的学习压力太大了,让孩子们感到了疲乏。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我感动了,我当众朗读了这个孩子的文章,并表扬了她敢于表达的勇气。此时,我看到了孩子的眼角闪动着晶莹的泪花。由于每个学生个人生活经历、心理品质、家庭背景、知识水平等差异,他们对同样的生活认识、理解、感悟也不尽相同。一个小男孩在《我的烦恼》一文中,把英语老师比作“母老虎”,文章结尾以“哎呀吗呀,害怕吗?”结尾,我给予的A+的等第,并标注结尾新奇,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非常棒,同时又批注“你知道吗,母老虎对孩子的“凶”是为了孩子将来更强大,而且这只在课堂上令你可怕的“母老虎”在课间是非常温柔可爱的,你在她的心中就是一只小虎仔。老师陪你一起再去体验“母老虎”的温柔,可爱而伟大的一面好吗?”如此,既保护了孩子自由的表达的激情,同时又引领孩子走向健康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使精神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才能享受作文的快乐。
二、带领深入生活,感受作文情趣
文章来自生活,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作文的“秘决”,把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记录下来,可以说“生活就是作文”要求学生大胆地,如实反映生活。
(一)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而是他们没有用心去体会
我在让学生练写时,我往往等真正下了雪,让同学们走出室外,分散开来,独自地,默默地走在雪地上去用心体会,感受雪落在手心,落在脸上的感觉,倾听雪花飘落的簌簌声,脚踏雪地的咯吱声,欣赏雪天飞舞的情景,同时展开联想上。最后再把同学召集到一起,堆雪人、掷雪球、打雪仗,尽情地嬉戏、玩耍。让孩子们完全融入大雪之中,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这样去体验大自然,体验生活。
(二)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带学生走出课堂,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家乡环保小卫士”活动,学生定期到校外清除白色垃圾;每周有计划进行一些文体活动,比如:踢毽子比赛、羽毛球比赛、拔河比赛、足球比赛、歌咏比赛等;只要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言。如此,学生才能以“生活”为基础,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的自然生活。
三、以成果展示激发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强烈的成就感使人前进的动力会更强,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要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机会,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可以在班中开设“作文园地”,让所有学生的习作都有机会在园地中得到展示,满足小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可以编辑,交给图书角,让学生作为一本读物传阅,凡是作文上批有“优秀”“良好”字样的以及进步较大的作文,都能选编在自己班里的“书”上。鼓励他们向学校广播站、黑板报、各地报刊杂志投稿,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也乐此不疲地积极参与。写作对他们来说,再不是一件苦差,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新课标”下小学生作文教学探微》作者:吴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