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位证书样本范文

学位证书样本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位证书样本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位证书样本

第1篇:学位证书样本范文

委托书范文一:致:_________________公司

我单位现委托 (姓名)作为我单位合法委托人,授权其代表我单位进行_____________设计工作。该委托人的授权范围为:代表我单位与你们进行磋商、签署文件和处理______________活动有关的事务。在整个__________过程中,该人的一切行为,均代表本单位,与本单位的行为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本单位将承担该人行为的全部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人无权转换权。特此委托。

人姓名: 性别:

年龄: 职务:

身份证号码:

(人签字样本)

日期: 年 月 日

竞标申请人(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委托书范文二:委 托 书

委托人:

性别: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被委托人:

性别: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本人因 原因,不能亲自领取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特委托 作为我的人,全权代表我办理相关事项,对被托人在办理上述事项过程中所签署的相关文件,我均予以认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委托期限:自签字之日起至上述事项办完为止。

委托人:

年 月 日

委托书范文三:致 :

我司委托本司员工 性别: ,身份证号: 到贵单位办理 事宜, 对受托人在办理上述事项过程中所签署的有关文件,我司均予以认可,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请贵单位给予协助,谢谢!

委 托 期 限:

第2篇:学位证书样本范文

办公证常遇见的问题

若证明本人与本人档案没有记载的亲属关系 可以由有关亲属的单位分别开出证明,证明他们各自的亲属,直至能够说明本人与该证明的亲属间的关系。例如证明姑表兄弟,可以由父亲和姑姑的单位分别证明他们的兄妹(姐们)关系及各自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

若毕业时成绩单由学校直接交给录用单位存入个人档案,本人手中没有成绩单 可由档案管理部门将存入档案的成绩单复印出两份,在其中的一份上。

申办结婚公证而不能提供结婚证的 一般应由当事人双方到原登记机关申领《夫妻关系证明书》,然后到公证机关申办夫妻关系证明书的公证。如某种原因不能领取《夫妻关系证明书》 ,应由原婚姻登记机关(或档案馆)根据档案记载,开出有关结婚的证明,提交给公证机关。在1950年婚姻法实施前结婚,不能提供有关结婚证明文件的,除提交单位证明信外,需由夫妇双方共同写成文字材料加以说明。

要证明本人与本人档案记有记载的亲属的关系 可以由有关亲属的单位分别开出证明,证明他们各自的亲属,直至能够说明本人与该证明的亲属间的关系。例如证明姑表兄弟,可以由父亲和姑姑的单位分别证明他们的兄妹(或姐妹)关系及各自的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

被公证证明的文件上的名字与户籍、身份证或档案记载的名字属同音不同字的 如果两个名字一个是正确的,另一个是错误的,应当到原有关机构或部门更改正确的名字,但由于有的已时隔多年,更改确有不便,可提供能够证明两个不同的名字确系一人的文件。可由公证处另外出具两个名字关系的公证书。

毕业时成绩单由学校直接交给录用单位存入个人档案,本人手中没有成绩单的 可由档案管理部门将存入档案的成绩单复印出两份,在其中的一份上说明与存档原件相符,并加盖公章,由申请人交给公证处存卷。另一份交公证处做公证。

毕业证书(学位书证等)已经带到国外或丢失的 应将该证书带回国内,交公证机关审核后方能为其办理学历公证书。毕业证书丢失的,可到原发证书学校补发毕业证书或出具学历证明,公证处证明补发的毕业证书或学历证明。

工作经历证明书中确认技术职称(职务)的起任时间 工作经历证明需要证明专业技术职称(职务)的,应向公证机关提交科干局核发的职称(或职务)证书,其起任时间以该证书标明的为准,其职称的专业以该证书标明的为准。

申办在职证明公证 可由现任职单位开具规范的证明信,其内容可以仅证明现在该单位的任职;也可以证明从何时起至今在该单位所从事主要工作的内容及自何时起任现职务。

公证收费

公证收费严格按照北京市物价局、北京市司法局[1999]第039号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涉外民事公证收费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 证明出生、无罪、婚姻状况、学历、学位、成绩单、经历、亲属关系、独生子女、曾用名、驾驶证、国籍等。中英文正本每件104元,中英文副本每件10元。

注:

1.上述公证的证书原件需翻译英文的(指结婚证、学历证书、学位证书、驾驶证、职称证书、厨师证等)。每件24元。

2.大学成绩单、判决书、调解书、授权书(委托书)、营业执照、资信证明等内容较为复杂的文件需公证处送指定的翻译公司翻译,翻译费按翻译公司收费标准收取。

3. 根据美国、奥地利、韩国等国的要求,申请人办理的上述公证书后面还需附该公证书译文与原公证书内容相符的公证,因此凡办理发往以上国家使用的公证书,公证件数及费用相应增加(104元×2)。

二、 申请人办理上述各项公证只需中文本的。正本每件80元,副本每件10元。

三、 公证处办理上述各项公证的期限一般为七个工作日,申请人申请加急办理的,视具体期限加收翻译费。

证明信参考样本

申请人到公证机关办出生、未婚、未受刑事制裁、工作经历等公证时,须向公证机关提供其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出具的证明信,申办学历等证书时,除向公证机关提供有关证书原件外,还须提供相关部门提供的证明信。

现提供以下证明信参考样本:

出生证明书:

×××(性别)于××××年×月×日在××省××市(或县)出生。×××的生父是×××,×××的生母是×××。

经历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于,××××年×月×日至××××年×月×日在××单位(应写明全称)任××(职称或职务),××××年×月至××××年×月在××单位任××(或从事何种工作)。

学历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于××××年×月入××大学××系学习××专业,学制×年,于××××年×月×日毕业。

域外亲属关系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现住北京市××区)是居住在××国××市×××(性别,出生年月日)的××(相互关系)。

亲属关系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的配偶是×××(出生年月日),子(或女)是×××(出生年月日),父亲是×××(出生年月日),母亲是×××(出生年月日),哥哥是×××(出生年月日),弟弟是×××(出生年月日),姐姐是×××(出生年月日),妹妹是×××(出生年月日)。

未受刑事制裁证明书:

×××(性别,出生年月日,现住×××)在中国居住期间没有受过刑事制裁。

书写人:

××年×月×日

注:(1)证明信由申请人所在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如人事、组织、劳资部门或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根据掌握的真实情况负责书写,并写明出处,有书写人签名,加盖专用章。凡由当事人本人书写的证明信一律无效。

(2)证明信为二页以上的,需加盖骑缝章。

(3)申办哪种证明,提供哪些内容,不办的不必提供。

第3篇:学位证书样本范文

关键词: 纺织服装 专业设置 现状 改进方法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所受惠最为显著的几个行业之一,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不论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或私营中小型企业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都是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人才的吸收和利用,二是技术的创新与改革。这两个方面都离不开高等教育。通过高等教育,可以为企业培养有用的专业人才,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工艺改造、数字化建设,加快纺织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转变。

大学的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江苏省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为例,从当前的专业设置现状入手,介绍了当前高等教育纺织服装的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试图提出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挑战性技术人才的专业设置对策与建议。

1.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现状

1.1课程设置现状

当今世界是一个以创造为中心的高度信息化社会。高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必须结合当前的实际,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紧跟服装发展的新动向,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纺织服装专业设置的不合理虽早已被提出,各院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的措施,但收益仍不理想,原因有多方面:第一,跟不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普及,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变化越来越快,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超前,并且根据形势随时作调整,这样本科生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走向社会时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第二,专业间的知识体系很难形成。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综合的大体系,产业链长,价值链复杂且宽。从纤维的生产开始,到面料,到服装,再到销售。我国纺织服装院校根据专业划分进行课程设置时,只强调个体性,而忽略了整体性的协调。这样,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来的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知识面窄,市场意识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第三,课程安排的顺序欠完善。大多数服装院校习惯于把立体裁剪放在平面结构设计之后,认为学生应该先学习理论的平面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立体裁剪。事实上,平面结构设计是经过大量实践总结归纳得来的,如果让学生先学习立体裁剪,因为它是直观的、感性的,容易接受,之后再学习平面结构设计,就不会觉得枯燥,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四,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明显不足。纺织与服装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纺纱、织布、制衣到销售都离不开实践。虽然各院校都设置了实践课,但动手机会少,学时短,实际作用甚小,学生所学的知识始终停留在浅显的理论层面,无法深入研究。

1.2填取志愿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从进入高校开始就已经确定了专业和方向,然而绝大部分的高中学生对于职业的意识很浅,几乎都是听从家人、老师或是兄弟姐妹的意见,更有甚者是在填报志愿时服从本科志愿的调配而被分配到一个自己毫无兴趣的专业,很少有人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主动选择的专业,这种填取志愿的体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1.3学分制现状

普通理工类本科院校的学制是四年,以学分制为主。在我国很少有学生因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只要达到60分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可供学生选修的课程同样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在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无法体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都存在60分万岁的态度,只要拿到学分就能拿到相关证书,对于个人能力的锻炼及无法量化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则显得漠不关心。

1.4教学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教学法,以教师面授为主,结合讨论、参观、问答等多种辅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固定、陈旧,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者使用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学生在下面忙于记笔记。教师和学生都比较习惯于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师不能深入企业、深入实践,则缺少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又进入学校参加工作,对专业生产前线的知识甚是缺乏,由此给学生上课也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用理论解释理论,无法深入,缺乏对学生的启发,而学生更多的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介绍的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纺织服装专业设置改进办法

2.1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要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而且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及时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要提高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研究当前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课程;考虑将本科四年的课程浓缩在两年的课堂教学内,随后一年可深入企业学习并锻炼,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返回校园补充理论知识的欠缺。

此外,学校还要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单位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或增加新生专业方向,如与纺织服装专业相交叉的服装贸易与检测专业,在服装生产和管理的专业基础上增加贸易知识,还可以将贸易与语言结合起来进行建设,如服装英语专业、服装日语专业、服装韩语专业,各专业学生必须结合实际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国际日本语和韩语等级考试的资格证书才可以顺利授予学位证书。纺织工程专业还可以和机械方向、材料方向、化学方向等相交叉开设纺织机械专业、纺织材料专业等。

2.2灵活运用学分制

普通本科院校在授予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需依据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每门课程首先必须及格,才能给予相应的学分,然后再根据课程的成绩排名采取末位淘汰的原则,即使每门课程都达到60分,但因为总成绩排名靠后也同样有可能拿不到相关证书。其次,积极鼓励有能力学生提前修完学分,即可办理校外实践环节,学生带着理论知识进入生产部门,有效地检验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3改进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引入竞争机制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最有效办法。同一门课程配备多名教师,学生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选择。对教师业务能力评估时,一方面要考虑其科研能力,另一方面要考虑所授课程在学生中的受欢迎程度。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指导教学的方法,鼓励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工厂收集案例教学的资料,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得到更新。同时可增进与企业的交流,可以将企业中面临的一些生产技术上、管理上的问题带回研究领域。由此,可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

2.4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纺织服装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专业的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一来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企业的赞助,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来可为高校提供优秀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适时为在校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报告,让学生及时掌握当前市场和社会形势,以及培养大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第三,可帮助学校培养和锻炼年轻的专业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获得感性的专业知识;第四,对于企业而言,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使企业获得优秀毕业生,还可加快企业的产品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对员工的知识培训。因此,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是纺织服装专业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必经之路。

除上述之外,中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应适当安排专业教育,提前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方向而有效地选择合适的专业,为积极调动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而努力。

3.结语

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大学能否履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而且与学生将来的就业及学校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纺织服装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所担当的责任甚重,她能否为企业提供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的兴衰成败。因此我国应加快高等服装教育的改革,合理进行专业设置,有效提升纺织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文泉.纺织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 课程改革的研究.山东纺织科技,2008.2.

第4篇:学位证书样本范文

关键词:优化发展;社区学院;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285-02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概念,实在是很有些“中国特色”的叫法。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各地短期职业大学兴起的产物。在中国通常把高等职业教育归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只是其课程计划有特殊性。它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工作需要,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体现职业特殊性;其课程的特点是对所学学科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原理不太侧重,而强调它们在具体职业中的实际应用。

从国内来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成为当前中国整个教育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几年来也有了很大发展。然而,对比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发展途径以及招生对象、办学模式、课程计划、教学过程等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由此可以通过研究对比,找出对于发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利途径和措施,为推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科学化水平,提供较好的借鉴样本。

一、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多样化

加拿大的职业教育特色是世界著名的,而乔治亚学院的职业教育是安大略省(以下简称安省)最著名的。笔者有幸在2010年6月参加由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教师赴加拿大多伦多短期培训,从而对安省的高等职业教育有了更多了解。安大略省的高等教育主要由大学(university)和社区学院(college)两类机构承担,目前共有15所大学和24所社区学院,它们之间有着不同的办学使命。大学(相当于中国的研究型大学)主要从事学术教育偏重理论研究;社区学院(相当于中国的高职院校)在加拿大是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大多数的学院都提供职业导向的课程,以帮助学生获取就业能力,为所在社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或职业人才为目标。大学和学院是平等独立的,但他们之间又通过转学协议或合作项目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般社区学院都有学士后课程,毕业后可以发放学位证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学习相应的课程。按照规定每年选择4门课程以上的为全脱产学习,少于4门课程为半脱产学习。学习方式较灵活。

二、学院(college)的教育教学观念更加人性化

(一)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

社区学院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牢牢树立“学生是顾客”的理念,强调在服务学生中体现学校的管理,化管理于无形之中。在入学前,社区学院向高中生全面介绍所提供的课程、学习方式、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的情况,甚至有些学校还为此拔出专项资金,来做好学生由高中向大专过渡的活动方案。入学后,学院普遍设立了专门为新生服务的网站,为所有入校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学院还设专人为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个性化的咨询与帮助。为了便于集中服务学生,每个学院都设有学生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招生、注册、残疾学生服务、宿舍服务、就业服务、国际留学生服务、校外实训服务、心理与学业辅导、转学服务等各方面的服务。学院没有设辅导员、班主任等职务,学生的日常活动安排和组织管理主要是由学生自己的组织――学生会负责。学生会拥有学生活动中心的全部管理权,活动中心内有放映室、台球室、咖啡厅等,学生自主管理经营。这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帮助学生成才”。

(二)按需设置课程,校企紧密结合

社区学院在办学中积极谋求与社区企业的合作,两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怎样把用人单位吸引到学院?乔治亚学院目前有两个主要的项目组:一组负责项目开发,另外一组负责雇主开发。这两组负责的工作有以下几点:第一,学院组建包括课程专家、企业技术人员、社区和政府部门的知名人士在内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进行市场分析、职业分析和教育分析,确保社区学院开设课程与企业工作岗位紧密联系。第二,社区学院从企业聘请大量的兼职教师,担当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使兼职教师的数量接近或超过专职教师的数量。第三,与学院合作的企业承担了多项责任,比如项目和课程的设计与反馈;学生的安置,包括合作教育、学徒和实习;派遣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接收学生就业;推广学院的应用研究项目;成为社区学院的捐赠者,赞助者、作为社区学院董事会成员等等。政府还会给雇佣企业每人3 000加元的补助,真正做到了学生所学即社会所需。而国内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脱离实际,学生反映学过的东西用不上。并且虽然企业也会抱怨学生实践能力差,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与学院合作,当然这由中国的体制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三)个人的尊严至上

在乔治亚学院随处都可以看到一个词:respect。老师和学生都有足够的尊严,才有足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不搞评比,不人为地划分等级,充分维护个人的尊严。而中国大多数院校每学期末最令人恐慌的莫过于评老师,评学生。老师要分出来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几个等级,排名末等的老师要被扣掉部分工资;学生要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等。

(四)服务式教学

乔治亚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为保障教师的教学质量,专门设置教师服务部门和教师培训部门。教师服务部门专门为教师上课提供后勤保障,比如按照教师的思路帮助教师设计开发多媒体课件,或者为教师搜集上课所需资料,不仅技术专业,而且节省了教师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方便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学生身上;教师培训部门专门为上课存在障碍的教师提供单独的辅导,帮助教师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同时,学院更注重学生的投入性。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多模态教学、案例教学、学生的体验式学习等,增加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与学充分互动。

三、社区学院为成人终身教育提供良机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加快,为增加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是创造以及维持一个专业工作的必要条件,因而终身学习将成为社会的需求。

安大略省社区学院的课程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包括全日制课程(全脱产学习)与非全日制(半脱产学习)课程、学历课程与证书课程、在校学习课程与网络学习课程等,可以满足多种类型人员求学之需要。学习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时间来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习有着高度的灵活性,以此提高专业能力,适应社会,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四、中国之借鉴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加拿大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当然有体制方面、政治层面、社会制度等因素,我们不能照搬,但是,“洋为中用”,我们还是可以从对比中得到借鉴,更进一步优化发展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一)转变观念,完善职业资格测试和认证体系

中国的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取得大专学历证书。目前虽有专升本教育,由于现有体制的约束,即使取得本科学历但是社会地位仍然与正规本科学历有区别。比如江苏省规定大专转本科只能往民办院校转。而国家公务员考试必须是公立本科院校毕业生。另外,一般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证书颁发部门是劳动部,而在找工作时如果是事业单位,必须要取得人事部颁发的相应资格证书,不承认劳动部资格证书。这种体制造成职业院校地位低下,学院生源质量不高。为优化职业教育,需要改进职业资格测试,改善证书认证体系,消除人为的不平等,改变“一人多证”的状况。

(二)设置多样化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反观中国的高职教育,尚存在课程与岗位工作匹配度低、重基础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应借鉴加拿大高职教育的经验,在学制、课程定位等方面加以改革,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将社会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职业培训等纳入学院体系,为终身教育提供机会。

(三)加强校企合作,改革师资管理体制

加拿大社区学院教师要求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和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因此社区学院拥有一支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且鼓励聘用兼职教师,教师中有相当比例直接从工商企业界聘请,他们约占教师总数的1/3~1/2。兼职教师的待遇完全与全职教师相同。中国由于体制原因,很少有社会工商企业界人士到学院兼职教师。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缺乏实践知识和经验,所谓的“双师型”也只是靠参加考试取得合格证书。

小结

中国的高职教育由于受传统学科性教育思想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维定式依然普遍存在。对于宿迁学院这样的苏北院校,今后在学生培养方面应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培养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熟悉企业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可利用宿迁学院人才相对集中、学科门类齐全、技术信息畅通等优势,为宿迁中小企业特别是周边地区提供技术咨询、产品开发等服务,在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工艺的改进等方面有所作为;还可为宿迁地区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学历提升等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何二毛.加拿大社区学院职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8,(7):155-156.

第5篇:学位证书样本范文

关键词:隐性知识;创造力;计算机公共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81-04

一、引言

“显性知识有余,隐性知识不足;理论知识有余,实践知识不足。显性知识方面的优势使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与发达国家似乎难分上下,但隐性知识教育方面的劣势则致使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处于明显落后状态”[1]。这是我国学生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也是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没有欧美国家高校的毕业生富有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而根本原因是隐性知识教育的忽视导致了我们的学生欠缺创造力。关于隐性知识,波兰尼(Michael Polanyi)[2]、斯腾伯格(Robert J.Stern.berg)[3]、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4],以及国内的方明[5]、王德禄[6]、黄荣怀[7]等都从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了解释,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大脑中、在一定情景下,不好清晰表达的知识,必须通过个人的亲自体验、实践和领悟来获得。显然,隐性知识离不开个人经验,它对个人学习、做事质量的好坏有着重要的作用。隐性知识反映了个体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应用经验的能力和追求个人价值目标的能力[7]。因此,作者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了隐性知识在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育中对教与学的影响,测量了这些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得到帮助学生获得计算机隐性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假设

根据瓦格纳(Wagner)给出的3维隐性知识模型结构[8],如图1所示,隐性知识包含内容、背景和定位交叉的具体情境中的知识。其中,内容维度包括自我管理、他人管理和任务管理三方面的隐性知识,背景维度包括局部和全局两个角度的应用背景,定位维度包括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应用定位。

图1中各维度的各层次与计算机隐性知识维度对应起来,具体是:自我管理对应获得学习成效的自我激发和自我组织的知识。如:如何克服生活懒散、听课不专心的坏习惯,如何做课程学习规划,以什么样的态度参与实践探究学习等。他人管理表现为与同伴或老师沟通合作的知识。任务管理对应处理学习任务中遇到常见问题的隐性知识。如:选择何种参考书进行学习,到哪个网站去咨询和下载资料。局部背景表现为在短期实践探究学习过程中,专注于当前的学习任务,忽视了名誉、职业理想和人生的长远规划。全局情景指比较重视人生的长远规划,能将长远目标和当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理想主义表现为对课程的态度和期望。如,认为这门课的价值在于“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筹码”。现实主义表现为学习课程的实际目标。如,主动学习这门课是为了期终考试成绩合格,能够通过等级考试,进而可以顺利毕业和取得学位证书。针对以上对应关系设置特定的情境,每个情境构建一定量的问题来设计问卷。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以下假设:计算机公共课的隐性知识在各维度存在主观感受成功与否的差异、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生源地差异、课程起点差异以及受父母文化程度影响的差异。

三、研究方法

作者以接受过“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与实验”或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VC/VFP)这两门计算机公共课学习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26名同学进行了深入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和瓦格纳的隐性知识模型结构[8]对文献[9]中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学习中隐性知识调查问卷》进行再次修改。问卷题目回答均采用5点量表,然后进行小范围试测。对试测收集的答卷进行信度分析、并对问卷进行重新修订,形成正式问卷。然后对390名同学采用网络匿名问卷调查。为了保证答卷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问卷实测期间,受测者在填答问卷时,施测者在现场辅助解答任何问题,并且受测者填写完毕后,确定受测者提交答卷。经过条件筛选后,有效答卷共计219份,样本母体设计理工科、文科等必修信息技术基础、VB或VC的大学一年级新生。

四、调查结果分析

论文以SPSS18.0作为调查数据的资料分析软件,采用了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等方法。

1.基本资料分析。本次调查中,对219位有效样本对象按照人口学变量进行分类,具体数据如表一和图2~图5所示。可见,其中男女性别比例适当,理工与文科比例适当,计算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只有4.57%的样本对象在上大学以前未曾使用过计算机,三分之二的学生来自于集镇和乡村,样本对象父亲的文化程度稍高于母亲。

2.信效度分析。测量问卷的质量高低,常用的方法是信度与效度检测。通过SPSS18.0分析信度,问卷量表Cronbach’s Alpha信度考验如表二所示,问卷中单选题86项的整体信度为0.960>0.9,说明信度为优。

根据因素分析原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三所示:其中KMO=0.872>0.6,说明因子分析的效果很好;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13865.560,Sig.=0.0000.60,说明问卷的各项题目建构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根据“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公共因素,估计各因素对因变量的贡献负荷,当选择特征值>=1时提取了19个成份,累积方差为71.477%,如图6所示。经过分析旋转后的成份矩阵,某些成份可以合并组合到特征值>2的因子中,所以最终确定七个特征值>2的成份为构成计算机公共课隐性知识的来源因素,其累计方差为52.852%。对这七个公共因素重新命名,按照方差贡献率降序排列后如表四所示。

为了检验研究假设成立与否,对计算机公共课隐性知识来源的七个维度从六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下文描述。

3.七维度的差异性检验。①主观感受是否成功个体的隐性知识差异。调研中要求样本对象对自己的计算机基础课学习程度进行评价。以5点量表进行计算,其中“1”表示很棒,“2”水平较好,“3”表示说不清楚,“4”表示水平较低,“5”表示水平很低。将答卷分为两组,其中1、2的被试作为主观感受水平较好的一组,4、5的被试作为主观感受水平较差的一组。对这两组在计算机公共课隐性知识来源的七个维度上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见表五。数据表明,感受水平较好的一组在七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和标准差均高于水平较差的一组,且两组被试之间在七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②性别个体的隐性知识差异。对样本对象进行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如表六所示,女生在既往经验的得分低于男生,在课程价值与目标方面与男生得分相同,在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两类被试在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

③不同学科的隐性知识差异。从学科类型进行差异性分析,发现理工科的学生只有在组织交流,课程价值与目标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文科,其他维度的得分均低于文科生。两类学生在组织交流、成就感、自主拓展、课程价值与目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如表七所示。

④生源所在地的隐性知识差异。从生源地角度分析差异性,结果如表八所示,城市学生在组织交流和既往经验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乡镇学生,实验探究得分相同,在其他维度的得分低于乡镇学生,两类对象在自主拓展和实验探究两维度有显著性差异。

⑤父母文化水平的隐性知识差异。考虑到父母文化水平对学生计算机隐性知识的影响,本研究以父母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作为文化高的一组,其他为文化低的一组进行比较分析,表九列举了父亲的文化程度在七维因素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父亲的文化高低在各个维度均没有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知识来源有关。问卷中也对被试所具有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来源进行做答,答卷结果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来自父母教的仅占4.11%。

⑥计算机使用起点的隐性知识差异。对步入高校之前是否使用过计算机的被试进行分组,其中95.4%已经学习使用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将他们定义为非零起点学生,其他4.6%定义为零起点组。如表十所示,非零起点组在七维因素的得分均高于零起点组。两者在课程价值与目标、实验探究两个因素上有显著差异。

五、教学建议

从调查结果分析得知,影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隐性知识有七维因素。根据方差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列为:愿望效益、组织交流、成就感、既往经验、自主拓展、课程价值与目标、实验探究。不同类的学生在这七维具有比较显著的差异性。因此给出如下教学建议。

1.学习目标与实际效用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查结果显示与愿望效益相关的隐性知识贡献最多,学生在评价一门课的实际效用时都是站在实用主义角度的。所以教授课程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些学习情境或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并体会到真正的实际效用。例如:当学过office软件后,让学生批量设计信封、设计相关主题的手抄报、电子相册、个人网站等,学过高级编程语言后,设计简单实用的数据库系统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课程价值观,自我价值也会随着提升,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2.做好自我管理和他人管理,构建与人协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如何从日常生活行为上约束自己,管理并分享所学的知识与技术以及如何向他人学习并协作交流,都是大学阶段要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组织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利用微信、博客等目前流行的通信手段构建积极活跃的人际关系,使得教学形式丰富多彩。

3.为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搭建平台。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在某方面产生越多的成就感,那么对这方面的兴趣和付出越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学习作品的网络平台,并适当对学生进行褒奖,让他们获得荣誉感、自豪感和愉悦感,从而激发学生为获取成功而加倍努力的动力。

4.挖掘学习经验,鼓励自主拓展,在实验探究中获取新知。研究表明教师讲授的显性知识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学生获得的隐性知识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如以往的学习经验,通过实验进行的探究与拓展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所以,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一些方法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经验,鼓励学生的创新拓展和标新立异,开辟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新途径。

5.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和学习目标,进行个性化教育。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学科、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知识起点在计算机隐性知识的七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教师应该根据每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每类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课程价值观,而不能按照教师自己学习时的心理状况来估量学生的心理状态。个性化教育是解决隐性知识各维度差异的主要途径。

六、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以南通大学一年级新生为研究对象,调研了大学生获得计算机基础课隐性知识的主要因素,并对这这些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教学工作中为获得隐性知识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建议。后续研究中,我们将根据教学建议采用有效的教学途径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比较当学生的计算机隐性知识充分被挖掘并显性化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业成绩是否提高,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力能否提高。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隐性知识教育缺失的代价[N].中国教育报,2008-12-04(7).

[2]漆捷,刘仲林.“tacit”知识究竟指什么?——波兰尼思想核心探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11):46-51.

[3]Sternberg,Robert J.,et al.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everyday lif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04-105.

[4]野中郁次郎.组织知识创造的动态理论[J].Organization Science,1994,5(1):14-37.

[5]方明.缄默知识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2-14.

[6]王德禄,等.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41.

[7]江新,郑兰琴,黄荣怀.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J].开放式教育,2005,11(1):28-31.

[8]杨文娇.隐性知识的结构及其获得的有效途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13-15.

[9]陈小春.大学生计算机公共课学习中隐性知识的调查研究与实践[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100-106.

第6篇:学位证书样本范文

1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以后从事的行业及工作内容认识模糊。通过跟踪调查,学生在毕业阶段只有28%的学生明确或者很明确相关问题。这说明学校实践教学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对未来工作内容的认识和把握,实践学习流于形式。

表1 %

1.2 就业面试效果差,市场营销基本概念认识欠缺。通过调查有64%的同学不能或者只能部分的回答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问题,对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认识不深刻。

表2%

1.3 上岗后进入角色慢,工作业绩不理想。通过调查,在第一份工作中营销工作业绩达到一般以上的只有34%。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在真正的实践工作中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面对公司的业绩考核要求。

表3%

由此可见部分高校职业化转型不仅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于学生就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很多地方高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作出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理论研究上从培养目标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诸多方面作出了各具特色的论述,构建了相应的培养模式。

湖南商学院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三纵三横”的人才培养思路,“三纵”落脚在理论概念、实践技能、人文知识,“三横”落脚在师生互动、校企互动、国内外互动,企图在理论与实践双向实现突破。金陵科技学院从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角度提出的市场营销专业的“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三方合一的培养思路,重点突出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当然,还有很多的地方高校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但是,我们发现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心都在逐步向实践、实战倾斜。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转型不仅是响应教育部的要求,也是自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所必须要做出的变革。

通过对多所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及管理人员的访谈,同时对本校市场营销专业现状的分析,我们发现一些共有的典型不足。

2 市场营销专业的不足

2.1 教学考核评价没有实现结果导向

①多少年来教师习惯了以教室为中心的讲授方式,学校设置很多的评比也基本落脚在讲台,于是乎很多专业教师的教学努力方向大多以讲授技能提高为主。②学生毕业以后到底怎么样,干什么工作,取得什么样的业绩学校很少过问,对就业率的统计是例行的工作。③学生本身也有认识的误区,大多数学生以能拿到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为目标,至于以后职业生涯究竟会如何发展等问题重视不够,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在校时如何获得职业发展的动力支撑。

2.2 人才培养没有量体裁衣

①学生从高中经过高考进入大学,选择专业很多并不是对专业认识很透彻,甚至带有盲目性,因为过去的经验过于单薄。

②教学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市场营销班级的学生特质并不是类同,有的个性外向,有的内向,有的沉稳,有的浮躁等。

③我们采取的培养模式是针对所有的专业学生,就是无论以后这些学生是走科研的路子还是工作实践的路子,所学的内容完全一致。我们知道市场营销是个很大的范畴,工作岗位也有市场调研、推销、客户服务、渠道管理乃至于营销的整体管理等多种工作。

2.3 学校的制度变革滞后

①高校由于涉及到的专业很多,对于各个系部基本采取同样的教学管理模式,没有什么灵活度,系部自己发挥的空间很小。

②专业教师害怕出错,也不敢对于一些培养模式做出大胆变革,只能在学校的大制度下亦步亦趋;学校本身设置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不能做到针对个别专业特色的程度,也就是专业教师不变肯定不会出错,改变模式可能要承担各种违反制度的风险,或者增加自身的工作量而不受认可的后果。

2.4 学生的就业意识激发不够

①经过抽样调查,大多数本专业的学生对于未来是充满着期盼的,有各种各样的志向,可是一问到如何就业,如何规划自身的发展时基本没有一个学生能结合实际谈出自己的想法,或者想法基本显得空洞。

②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大学好似一个人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分界线,就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学生就业意识激发不够一方面与学校双师型教师偏少有关,一方面也与培养模式有关。

我国的经济一直走在良性发展的道路,市场在逐步发展成熟,企业行为也越趋规范,人才市场上对市场营销专才的需求有增无减。我们切身体会到每年很多当地企业来学校要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去充实企业的队伍,而不是像以前随便请几个人去做市场。这一方面说明企业对于市场营销工作的重视在增加,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对于系统性学习过营销理论的毕业生的逐步认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人员面前的是如何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3 建议

3.1 充分量化结果,建立更有效的评价体系

①教学评价后置,倒逼培养模式变革。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考核制度应该实现部分后置考评,即对学生毕业1-3年内的就业状况,晋升状况等做跟踪调查,建立相关数据管理,完善考核指标后提请学校顶层管理机构批准。这样就无形给专业教师压力的同时,也会给部分有能力的教师公平的评价,因为,培养学生不再是干好干坏一个样。

②建立学生离校后评价教师的机制,提高评价的客观度。学生在校时因为认识不成熟,或者顾忌考试评分等而对教师评价有很多不真实的一面,这样做专业教师就会得到较为客观的结论。

3.2 对学生进行评价分类,精细化培养

因材施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这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比如有的学生的特质表现适合做推销工作,有的同学特质适合做市场调查,有的同学适合坐在办公室做市场数据的分析等,这些都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要面对的相关工作。

①专业教研室应该会同人才测评的技术人员,在学生大学二年级时候就对学生进行分类测评;测评之后把学生分成三组以上,一组学生适合强化推销和市场的管理知识的学习,一组同学适合强化市场调查分析的学习,一组同学强化营销综合管理的学习。

②也可以采取在人才测评之后告知学生情况,让学生自行选择小组的办法。

③专业教师应该针对小组学生,对相关课程和实践作出完善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成为市场营销工作某一方面的专才,形成自己的突出能力。

3.3 引起高层管理者认可,形成执行制度的合力

过去以来,教学模式思考的多,研究成果也不少,但是转换成实际工作计划实施的不多。

①市场营销教研室应该拿出成熟的培养体系方案,经各级管理部门来研讨决定,而不是停留在部门内部的长期讨论和研究。

②教学管理的各级部门应该重视基层单位的意见,提高办公效率,同时应该在转型时期建立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③教学管理的各级部门要允许基层单位犯错误,一旦基层单位工作出现偏差,应该给与更多的鼓励支持,而不是时刻运用惩罚制度去对待基层。

3.4 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引导学生就业

①采用毕业生返校现身说法的方式为在校毕业生讲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过程;特别是那些工作或创业有收获的毕业生给同学们的现场讲解的效果比枯燥的听课效果要好。

②让学生自己每年设计自己的人生职业规划,采用专业教师单独辅导方式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第7篇:学位证书样本范文

摘要:各国参与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跨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质量保障模式的不同。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与我国内地都以能力建设为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各地不同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质量保障模式。从马来西亚和香港地区在跨国(境)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来看,我国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应更系统地思考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应将监管向审批前后延伸,严格市场准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建立信息咨询和服务系统,切实保护受教育者的权益;推动社会认证工作,建立政府、社会、办学机构三方分工负责的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质量管控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6-0043-0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学)“中国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CIA120146。

收稿日期:2014-07-07

作者简介:郑海蓉(1975-),女,湖南湘潭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管理博士研究生,从事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研究及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长沙,410016。郭丽君(1975-),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政策与比较高等教育研究;长沙,41012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的输入和输出日益频繁,质量保障问题也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对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也正逐步形成一些通行做法[1]。例如,政府入门审批和专业机构过程认证相结合,教育输入方和教育输出方合作管理跨国教育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e Organization)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还共同推出了《保障跨国界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指导方针》(Guidelines for Security of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等等[2]。然而,由于教育输出国与教育输入国双方在参与跨国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立场和目的差异,跨国高等教育给双方带来的机遇与风险也不尽相同,高等教育输出和输入的双方必然立足各自的政策背景,采取不同的质量保障方式来应对可能的风险,以实现各自的政策目标[3]。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教育输入国[4],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明确我们到底需要输入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以及如何保障其质量,确保我国参与跨国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宗旨的实现,使我们真正从跨国高等教育中获益[5]。本文通过对马来西亚和香港地区这两个与我国内地有着相似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的高等教育输入国(地区)所采取的质量保障模式的分析为我国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一、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质量管控的基本型态

(一)教育输入国参与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与面临的风险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输出国和输入国在以下几个不同但又不相互排斥的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动互相理解的愿望、在知识社会中获得技术移民的需求、通过高等教育创造经济利益的动机、以及通过引进教育加强能力建设的初衷[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还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四种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即:增进国际理解、发展人力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和加强能力建设。其中,“增进国际理解”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最基本也最传统的方式。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理念正逐步被强调竞争的人力资源理念和经济收益理念所取代。其他三种发展理念虽或多或少都包含增进国际理解的目的,但经济动机更为明显。“发展人力资源”和“获取经济利益”主要是高等教育输出国的战略和目标。“加强能力建设”主要是教育输入国的策略,在新兴和发展中国家中较为常见,它把跨国高等教育看作是满足本国院校不能或者不能充分满足的教育需求,以及帮助自身建设优质高等教育体制的一种手段[7]。一般情况下,政府在法律监管的范围内鼓励引进外国的院校、项目及学术人员,开展投资活动,以确保这些活动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相协调。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是各种动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国政府在综合各方利益的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国家宏观价值取向和意志的过程。一国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会随其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及政治的发展而变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呈现出动态性和多维度。不同的发展理念决定了一国参与跨国高等教育时将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政策手段。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贸易:机遇与挑战》一书对世界各国跨国高等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进行了分析,该书指出:东欧、东亚、北亚等地区的多个国家实施跨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都是为了促进本国高等教育的能力建设,并最终加强整个国家的能力建设。书中将“能力建设”划分为三个层面:高等教育能力建设、国家或地区能力建设和个人能力建设[8]。对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而言,跨国高等教育是他们通过实施教育加强国家能力建设的重要政策工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中国内地、泰国、马来西亚、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跨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政策目标归类为加强国家或地区能力建设[9]。

对于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而言,在参与跨国教育,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所面临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跨国高等教育对输入国现行的政策框架构成挑战,其后果具有一定威胁性。其主要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输入国现行的质量保障体系往往没有涵盖跨国高等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对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经验不足,其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造成偏差甚至失真[10],不仅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事与愿违,还会使学习者由于所受教育质量低下,而增大沦为“文凭作坊”、“认证作坊”牺牲品的危险;其次,学习者所获取的外国资格越来越需要得到国家的认可给现存体系造成巨大的压力,也给相关个人带来司法和行政管理的问题[11];第三,跨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国家现行的政策框架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可能会使得教育以外的控制系统进入教育领域并发挥作用,如有的院校开始接受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的认证[12],还可能使国外的质量保障体系进入国内并占据市场,如: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于2005年对我国上海财经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评估。

(二)教育输入国跨国高等教育管控模式

郑海蓉郭丽君: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质量管控比较分析与启示

曾担任“无边界高等教育观察(Observatory on Borderless Higher Education)”副主任的英国学者弗比克(L.Virbik)和该机构一名研究人员乔基弗塔(L.Jokivirta)对50多个国家跨国教育管控框架进行了分析研究,把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对输入的跨国教育的管控框架分为五种模式:一是无管控模式:东道国对外来教育提供者无任何要求,允许其自由运作。二是自由模式:外来教育提供者仅需满足一些基本要求,如程序简单的注册,就可以开办。三是适度自由模式:教育输入国要求外来教育机构实行强制注册,并要求需取得认证或正式许可才能办学。第四种转型模式又分为两种情况,即从自由到限制的转型模式:教育输入国引入更严格的管控措施,不仅要求强制注册和认证,还以立法的形式对国内外教育机构的合作设立标准等;以及从限制到自由的转型模式:教育输入国在全国或某些地区解除对外来教育机构办学的限制。五是限制模式:教育输入国对于外来教育机构有严格的要求,限制开办或对通过跨国教育所获得的证书几乎不予承认等。在弗比克和乔基弗塔的研究中,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对于输入的跨国高等教育的管控都属于适度自由模式,而印度和马来西亚则处于从自由到限制的转型模式[13]。我国学者孙曼丽和许明比较了国际上跨国高等教育监管体系,参考弗比克和乔基弗塔的分类,把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对输入的高等教育的管控分为自由放任型,最低控制型、适度控制型、严格控制型和不予承诺型五种[14]。

国内外学者对输入国跨国高等教育管控体系的研究表明,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对跨国教育采取更加严格的管控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般而言,各国倾向于允许外来教育进入[15],但是日益对这些教育活动实施管控。随着跨国教育规模的扩大、跨国教育提供者数量的增加,各国政府为维护本国高等教育的水准,保护本国学生免受劣质教育的危害,都面临压力去建立国家层面的法律管控框架。虽然管控措施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跨国高等教育机构或项目的运作,但能有效提高对输入的跨国教育的认可度和合法化程度,因此有效的管控反而有利于促进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跨国教育机构来说,采取一种基于发展理念的思路,提供适应当地环境的课程,会为其带来东道国以及来源国双方的认可与资助,使其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而那些对外来教育提供者进行强制认证的国家,一般都是通过扩展本国的外部质量保证机构的作用,而不是新建专门的机构来针对外来教育而达到这一目的。

二、主要高等教育输入国和地区质量管控模式分析

无论是教育输出国还是教育输入国,在参与跨国高等教育实现其特定政策目标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理念和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宗旨,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和模式。我们可将各国跨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归纳为四种:直接输出模式、内部整合合作模式、以输入带动输出模式、合作式输入模式。其中,直接输出模式为高等教育输出国所采用;内部整合合作模式是欧洲共同体(The European Community)发展的一种跨国高等教育新模式;以输入带动输出模式、合作式输入模式则多为新兴或发展中国家的跨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16]。尽管马来西亚、我国内地、香港地区都以能力建设作为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然而各地选择了不同的跨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来实现其理念和政策目标。不同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不同的质量管控模式。

(一)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以跨国高等教育输入为主要特色,通过邀请国外优秀大学到马来西亚开办分校或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大学合作办学,提高本国高等教育能力,以输入带动输出,逐步将自身打造为“区域教育中心” [17],是通过以输入带动输出发展模式实现其能力建设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的典范。

20世纪9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政府明确了打造“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对私立高等教育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政策,通过私立院校与国外大学双联课程的蓬勃发展推动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8]。马来西亚引进外国高等教育的形式多样,如:国外大学的分校、学分转移课程、优先转学课程、双联课程、特许课程等等。除国外大学的分校外,其余跨国高等教育类型均以国外教育机构与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方式举办。跨国高等教育被当作私立教育纳入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当中[19]。

为确保以输入带动输出,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最终成为“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的实现,马来西亚由政府主导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管控体系,采用了从自由到限制的转型模式,即:对私立大学采取自由化的政策取向,对引进的教育项目的质量则严格控制。马来西亚政府于1996年通过立法使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包括私立大学、国外大学分校等)的建立和运作规范化,促使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实现了自由化。1996年的《国家认证委员会法案》(The Bill of National Accreditation Board)(2007年被《马来西亚学术鉴定局法》(Malaysian Qualifications Agency Act)取代)规定成立马来西亚学术鉴定局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负责实施马来西亚资格证书框架,对私立教育举办者提供质量标准和指南,确保其办学质量与公立院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可比性[20],统一了对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根据以上法律规定,任何国家的高等院校无论是以设立分校还是联合办学的形式到马来西亚开展跨国高等教育,都必须向教育部的学术鉴定局申请办学资格,在获得办学资格后,还必须向学术评定委员会申请认证所授课程,只有各门课程都得到认证,其学历和学位才能得到承认。《国家认证委员会法案》明确了学术评定委员会对跨国高等教育开展三个层次的活动,即对申请办学项目进行评估,并向政府提供是否予以审批的意见;对办学项目是否达到最低标准进行认证,并向政府提供是否准其授予学位的意见;对授予学位的办学项目进行认证,并向政府提供持有其学位证书的毕业生到公共部门就业是否予以认可的意见。前两个层次的活动是强制性的,但院校可以自愿参与第三个层次的认证活动。[21]

马来西亚通过引进外来课程提高本国高等教育能力进而打造地区教育中心、实现教育出口的做法非常成功,它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不仅满足了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还为周边国家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机会,实现了由输入国逐步向输出国转变的目标,成为 “区域高等教育中心”。

(二)中国香港

香港多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经济体,对高等教育秉持开放的态度。香港特区政府鼓励本地机构在港开设更多课程;鼓励香港教育机构在香港以外开设更多课程甚至分校;鼓励非本地大学在港设立分校,鼓励非本地大学提供网上及远程学习课程;以及帮助本地学生赴海外就学[22]。这些措施的实施为香港本地高等教育发展创造了良性的竞争氛围,对本地高等教育多元化、香港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香港特区政府采取的措施来看,香港对外来课程持欢迎和鼓励的态度。

香港将海外教育机构为香港学生提供的高等及专业教育课程称为“非本地课程”,对这些海外课程采取了适度自由的管控模式,直到1997年才正式颁布了现行的《非本地高等及专业教育(规管)条例》(Non?local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Regulation) Ordinance)(以下简称《规管条例》)来规范海外教育机构在立办学或合作办学活动,并设计了一个新的注册制度对海外课程提供者进行规范管理。

从总体来看,香港对海外课程外部质量管控主要着眼于教育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将海外教育机构详细资料、获批的课程等信息公开化作为规管的主要手段。《规管条例》旨在提供一个立法框架,其基本出发点是防止不合标准的非本地课程在香港开办,对非本地机构及专业团体在港举办的高等教育课程的水平、广告内容、收费和退款等进行规范管理,从而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规管条例》最突出的特点是将非本地课程划分为豁免课程和注册课程。凡是与政府认可的、有学位授予权的本地大学合作举办的课程必须申请办理课程豁免手续。而由海外大学通过特许办学、海外分校等形式单独提供的课程,必须经过注册申请,获得香港政府的许可后方可在香港授课。《规管条例》对非本地课程的广告宣传及违法处理也有详细规定,任何人通过广告诱使他人报读了未获豁免或未经注册的受规管课程,或者受规管课程及远程学习课程的广告内容虚假或有误导信息,均属违法,一经定罪,可处第四级罚款及监禁2年[23]。《规管条例》是在香港立法局三读通过的法律,有关规定详细具体。特区政府制定该法规的目的是向教育消费者提供来自海外的高等教育的完整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但是,他们没有要求海外课程必须符合香港本地社会的民族、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标准,未对来自海外的高等教育服务设置质量标准和要求,也未提供有关质量的框架或内容,而是将对海外高等教育质量的评判权交给了市场和教育消费者本人。香港特区政府对海外课程采用的适度自由的规管措施体现了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中的透明性原则、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

香港对海外课程的管控有如下特点:一是注重通过信息披露来保护消费者权益;二是把全香港的非本地大学课程划分为注册课程和豁免课程。三是认证与注册相分离。按照香港法律规定,所有跨境教育都要强制注册。注册之前,教育机构可自愿向当地认证机构即香港学术评审局提出认证申请。注册标准与教育输出方的标准具有可比性,但认证是以香港当地的标准进行;四是法定的注册基于项目,在项目或课程进行了首次注册后,根据香港法律规定,每年还需要进行再注册。此外,同一种非本土课程只可注册一次,从而避免了同一所海外教育机构到处设点开课,其专业或课程被低层次重复引进的状况;五是学历认可与项目注册不相关,根据法律规定进行注册了的项目并不自动就被政府认可。

三、教育输入国或地区跨国(境)高等教育理念与管控模式异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教育输入国或地区跨国(境)高等教育理念与管控模式异同

尽管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参与跨国(境)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基本一致,都希望通过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加强本国或本地区能力建设,提高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谋求成为区域教育中心。但是,由于两地在教育输入的历史起源和动机、办学模式的不同,因此两地对教育输入的外部质量监管的切入点必然有所不同。马来西亚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它将所有跨国高等教育项目列入到私立院校的管理范畴,以适当限制的方式实施监管保障高等教育输入质量,以确保其“区域教育中心”目标的实现。香港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发起地区之一,对海外课程所采取的适度自由的监管措施很好地体现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对教育服务贸易透明性原则的遵循。

尽管两地对输入的教育项目外部质量管控的切入点有所不同,但从两地政府采取的具体管控措施来看,仍能发现一些共同之处:一是两地对于高等教育输入的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清晰明确,开放、进取是两地对待跨国高等教育的普遍态度。此外,两地均确立了以输入带动输出,做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因此从跨国高等教育发展之初,两地就高度重视对跨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管控。二是完善立法。为实现其能力建设的政策目标和发展理念,确保质量,两地政府注重通过立法加强对质量的管控,使管控有法可依。为外来教育项目所制定的有关法律详细完备,具有可操作性。三是严格市场准入。两地根据各自特点,采用强制性的规定防止外国大学分校、海外课程的泛滥。如马来西亚规定,只有得到教育部的邀请,才能设立外国大学的分校;而香港的注册制度也很好地避免了重复引进、连锁店等问题的发生。四是开展持续的过程监管。两地均采用随机审查评价办学机构年度报告的方法促使办学机构严格办学要求,提高办学质量。对于监管过程中发现的不符合办学要求的情况,两地均制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五是加强信息披露。两地均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将年度报告、课程内容、认证信息、评估结果等定期在媒体上进行公布,或通过官方网站方便公众查询,加大社会对办学者的广泛监督。

(二)教育输入国(地区)跨国(境)教育的实践和经验对我们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是跨国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具体实践。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组成部分的中外合作办学[23]的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逐步清晰。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在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不断完善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和监管,采取了审批、备案、年审、复核、信息等外部监管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定位、发展理念认识不足,缺乏规范的监管模式和流程,导致在执行过程中政策失真、管理滞后等问题,“重审批、轻管理”是一种常态,一定程度上处于一种只批不管、放任自流的状况,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控措施疲软。采用何种方式加强跨国高等教育的监管,需要考虑:国家的政策目标和发展理念是否鼓励跨国高等教育;跨国高等教育市场的规模和成熟度,规模越大则越需要完备的监管体系,市场越成熟则越可利用市场调节;现存的监管体系是否足够成熟可延伸到跨国高等教育领域;国家拥有的资源情况,资源越多越有利于严格、细致的监管体系的建立。[25]综合考虑以上四个因素,结合我国跨国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合作办学及外部质量监管现状及问题,并借鉴马来西亚和香港地区的监管实践和经验,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外部质量监管:

第一,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制定长期战略发展规划。

作为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输入国,我国在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能力建设的同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政策层面的研究,进行战略性的系统思考,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在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布局不合理、专业过于集中、外方合作院校过于集中等不利于有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或瓶颈。

第二,将监管向审批前后延伸,严格市场准入,加强过程监管。

我国目前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行政审批仅根据申报高校的书面材料对形式要件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市场准入的职能难以有效发挥,无法通过审批有效防范低水平重复引进等[26]。对于已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虽然实施年度报告或年审,但各审批机关面对大量的材料,受人员水平、技术方法等的局限,往往无法做到认真细致的核查和及时有效地反馈核查信息,造成年度报告或年审沦为形式上的监督,缺乏实质性的、有效的约束力。

结合我国国情并参考马来西亚和香港两地的做法,可考虑将省级政府的邀请作为申请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前置程序和要件,没有省级政府的邀请就不能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同时,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和相应的内部管控中外合作办学的权利,对与我国“985”、“211”高校合作举办的、纳入全国招生计划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行审批豁免程序,引导高校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有效控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泛滥的问题。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年度报告或年审结果在网上及时予以公开,以便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监督。对于有公众提出质疑或投诉的,应及时到学校实地调查核实。对于管理混乱、质量低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视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的程度,采取减少招生计划、责令停止招生、吊销中外合作办学许可证等手段督促学校及时认真整改,以保护学生权益。

第三,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27],建立信息咨询和服务系统,切实保护受教育者的权益。

借鉴香港的经验,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应大力加强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加快建立信息综合、分类和披露机制,收集国内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详细信息,并向社会各界即时动态地提供完整信息,以便大家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免受“文凭作坊”、“学历工厂”的损害。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应涵盖教育部相关网站、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网站以及各办学单位主页三级平台,其信息也应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其中教育部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教育部学位中心网,公示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内容;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网站负责公示本省(市、自治区)专科层次、高中以及非学历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内容;各办学单位网站的主页则对本单位相关内容予以公示。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接收、处理与本省(市、自治区)办学单位相关的质疑和投诉;各办学单位要针对公示中被质疑和投诉的问题提交必要的说明材料,并进行整改。

第四,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认证工作,建立政府、社会、办学机构三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

无论是马来西亚还是香港地区,都设置了不同的部门分别对输入的项目或课程实行注册及认证。注册,是强制性的,由政府部门负责。认证,由半官方或社会机构负责,其目的是确保输入的项目或课程符合本地标准,为政府部门的注册审批提供参考意见。

借鉴两地的成功经验,政府部门在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衔接,不能包揽一切。深化中外合作办学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理顺政府部门的管理职权,推动社会认证工作的发展,国家可通过立法、拨款资助建立或扶持一个或几个独立的、自治的机构[28],让这些机构依据联合国《跨境高等教育质量措施指南》,在加强与国外教育评估机构合作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及战略发展规划,以促进学校建立质量保证机制和自评机制为目的,制定标准和计划,组织和培训同行专家对学校的专业、课程进行外部评估,为政府审批决策提供较为准确和科学的依据,以期形成政府部门集中精力做好宏观管理、办学机构自我质量保证、认证或评估机构实行办学质量监测和社会监督的三方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29]。

从中外合作办学概念转变、地位的提升和原则态度的变化过程来看,我国的合作办学已走过试验探索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正步入规范管理阶段,这个阶段是中外合作办学由粗放型向质量型过渡的时期,是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输入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监管问题突出的矛盾集中期[30]。吸收跨国高等教育输入国成功的发展和质量保障经验,对于我们提高政府能力建设,加强质量监管,保障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Dhaya,N. Reconciling Organisational Culture and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J].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2013(2):85-98.

[2]张民选,等.中外合作办学认证体系的构建与运作[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8-26.

[3]Bohning,W,R. The Role and Function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the Field of Migrant Workers[EB/OL].Region.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1999-01-11)[2008-02-27].

http://oit.org/public/english/region/asro/mdtmanila/speeches/miworker.htm.

[4]夏人青,张民选.高等教育国际化:从政治影响到服务贸易[J]. 教育发展研究,2004(2):23-27.

[5]汤雨宸,夏忠霞.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困境及其应对——基于宁波的样本分析[J]. 时代经贸,2014(6):274-276.

[6]兰格林,S,V.跨境高等教育——能力建设之路[M]. 江彦桥,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5-27.

[7]顾建新.跨国教育发展理念与策略[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78.

[8]OECD. Internationalisation and Trade in Higher Education?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M].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04:163-180.

[9]OECD Secretariat. Key Developments and Policy Rationales in Cross?Border Post Secondary Education( Background paper prepared for OECD/Norway Forum on Trade in Education Services)[EB/OL].Education.OECD.(2003-11-04)[2014-08-29].http://oecd.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33730082.pdf2003:18.

[10]江彦桥.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失真及其对策措施[J]. 复旦教育论坛,2005(6): 42-45.

[11]Middlehust,R. Quality Assurance Implication of New 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Helsinki,ENQA )[EB/OL].Education.OECD.(sine die)[2003-09-17].http:oecd.org/education/skills?beyond?school/33730082.pdf.

[12]熊志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念辨析[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41-47.

[13]Verbik,L.& Jokivirta,L. National Regulatory Frameworks for 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J/OL].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2005(41):6-10[2011-01-23].http://www?bc?edu/bc?org/avp/soe/cihe/news/etter/Number41/p6_Verbik_Jokivirta.htm.

[14]孙曼丽,许明.跨国高等教育监管体系的国际比较[J]. 比较教育研究,2008(7):80-84.

[15]Ali,A.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in Saudi Higher Education[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47):2234-2236.

[16]郭丽君.全球化下的跨国高等教育——视点、问题与中国的应对[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4-62.

[17]冯国平.跨国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169-189.

[18]王剑波,薛天祥. 马来西亚、香港、以色列等国家(地区)跨国高等教育比较研究[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 103-108.

[19]李毅. 蓬勃发展的马来西亚私立高等教育[J]. 比较教育研究,2003(8):76-80.

[20]郭朝红. 国际视野下的跨境高等教育质量监控[J]. 教育发展研究, 2006(23): 21-23.

[21]UNESCO?APQN Toolkit: Regulating the Quality of Cross?boarder Education[EB/OL].Bangkok:UNESCO?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Bureau for Education,2007:19-37.[2014-05-02].http://www2.unescobkk.org/elib/publications/087/APQN_Toolkit.pdf.

[22]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专上教育政策纲领[EB/OL].政策目标.香港政府一站通. (2008-04-29) [2014-06-22]. http://sc.edb.gov.hk/gb/ed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eid=1355#objective.

[23]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非本地高等及专业教育(规管)条例[EB/OL].社会公共事务. 法律教育网. (1997-06-30)[2014-10-23]. http://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3155/171785.shtml.

[24]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EB/OL]. 政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上载日期不详)[2013-04-08]

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001/200507/10295.html.

[25]杨琼. 跨境高等教育海外分校的监管体制评述——教育输入国的视角[J]. 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2009(3):75-82.

[26]陈丽翠.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与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93-96.

[27]唐振福. 我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 江苏高教,2013(2):28-30.

[28]李亚东,江彦桥. 跨境教育的本土质量保障与认证:上海的探索[J]. 教育发展研究,2006(15): 62-65.

[29]江波. 跨境教育质量保障和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J]. 世界教育信息,2013(4):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