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气象灾害防范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灾害防范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气象灾害防范措施

第1篇: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 农业 气象灾害 作物产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96-01

前言: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不可抗因素,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等,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异常的情况日益严重,农业气象灾害频频发生,也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满足我国人民对农作物的需求,提升农作物产量,农业工作者应全面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特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农作物生长规律,采取有效防御措施,为农作物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1 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害主要是指冷害和冻害,其中冻害主要是发生在除夏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包括霜冻和寒潮,而冷害则主要是由作物发育期温度条件不足引发的、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发生在除冬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因其显著地地域性,也使冷害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东北地区,6~8月份时,由于强降温所引发的冷害通常会被称之为“夏季低温”,而在华南地区春季出现的冷害则被称之为“低温烂秧天气”。

1.2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主要是在热带海洋的低气压接近地面风速超过17.2km・s-1时被引发,台风的破坏力极强,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受到台风影响的一般是浙江以南沿海地区的作物,且影响其的台风主要是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

1.3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

干旱缺水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1]。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与一般的干旱灾害不同,主要是作物内部水分在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逐渐流失的情况。一旦发生这一灾害,作物水分将会大量流失,且流失速度远远超过补给速度,导致作物内部水分的严重失衡,阻碍作物生长,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

1.4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是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三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包括土壤结构、植被覆盖率等,降水是其中最为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夏季降水。一旦出现持续性的暴雨和特大暴雨,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是这种形势无法得到控制,还极有可能出现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破坏农田等情况,造成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使是无法有效控制的不可抗因素,对作物产量影响极大[2]。我国地域宽广,作物种类繁多,因而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域的作物影响也有所不同。

冻害主要发生在冬季,对于温度相对较高地域的作物影响并不显著,对于温度较低的作物影响则十分严重,例如东北地区。我国平均每年遭受冻害影响的作物高达364万hm2,据调查表明,东三省在冻害影响的年份中,作物产量损失均在100亿kg左右。

台风灾害也是影响我国作物产量的重要灾害之一,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可达到7个,因台风灾害所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处于世界前列。据相关数据表明,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受台风灾害影响的作物超出了300万hm2,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目前,全球气候都出现了异常变化,干旱、洪涝灾害逐渐增多,尤其是9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出现频繁,仅2003年的淮河洪水便造成了35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导致当地作物绝收,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 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措施

3.1 提升灾害防范意识

目前很多农业从事人员的灾害防范意识较弱,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农业从事人员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同时,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的重要作用,树立灾害防范便是提升作物产量的观念,尽快实现全民灾害防范意识的提升。

3.2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是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相关人员应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实时掌控各种气象灾害情况,并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以为接下来的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要求农业从事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各种农作物、农业气象灾害特征、灾害对作物的损害机理等,以保证所选制定的防御措施科学有效。

例如针对冷冻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可以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增温助长制剂,依据气象信息数据,选择适当的时期予以应用,并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综合防霜技术体系。针对干旱、洪涝灾害等,农业从事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区特征,发展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等。

3.3 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应加强对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例如通过整修病险水库、江河改造、建立小型农田水利以改善水利灌溉等,提升本区域农田的防洪能力,并积极鼓励农民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避免干旱灾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保障作物产量。

3.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的发生多为人类带来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提升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农业从事人员发展林草,通过种植多种植被为农田建设保护屏障,不断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逐渐从根源上消除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结论

农业气象灾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难点,农业从事人员应提升自身灾害防范意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进一步保障作物产量,促进我国农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友.针对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16):37-38

第2篇: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加强和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部门优势,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保障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有效提高各行各业联合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准确、及时、全方位传达,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主要职责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服务社会”的原则,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共同分析气象条件对相关行业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定期、不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并提出相关行业应对气象灾害工作措施,及时指导生产、服务相关行业。

    二、组成单位

    根据单位工作职责,**县气象防灾减灾多部门联合会商的组成单位有:应急办、气象局、水利局(防洪办)、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保局、民政局、旅游局、文广局、电力公司等相关主要领导、技术专家等,必要时邀请县委和政府办公室参加。

    联合会商组成单位要切实加强与同级气象部门的协作,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山洪、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工作。参加联合会商各单位要互通有无、共享信息。要根据自治区、州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本县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本领域目前状况以及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研判并提出防范措施。联合会商组成单位要确定一名相关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并指定一名固定联系人,负责联络、沟通、协调及相关工作的落实。

    三、主要议题

    根据气象监测及气象预测意见,针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生产、森林消防等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气象灾害进行评估,研究分析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及将会带来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四、组织形式 

    不定期和即时会商两种方式进行。

    不定期联合会商的召集、协调由县委农办负责,联合会商的提议及相关资料的准备由县气象局负责。会议地点原则上在气象局气象会商室召开,特殊情况下由县分管领导确定,县委农办负责通知。

    即时会商由气象局根据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发生情况和临时服务任务发出提议及准备相关资料,由县委办公室负责通知成员单位根据联合会商材料给出防御措施建议,气象局负责汇总。

    (一)不定期会商

    可根据服务需要,在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对农林牧业构成重大危害的气象灾害时进行。县气象局先进行本系统业务会商,形成联合会商的交流材料提交联合会商会议研判,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共同分析气象条件对农林牧业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

    (二)即时会商

    根据防灾减灾服务任务需要和大范围的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来临前及时组织的专题会商。即时会商时间根据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发生情况和临时服务任务等特殊情况临时确定。

    五、成员单位分工  

    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天气过程发展变化、灾害评估建议,提醒相关部门加强防御。建议举行联合会商,负责形成会议纪要。

    县应急办:负责气象灾害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负责应急力量的组织、调度,负责灾害信息收集及新闻。

    水利局(防洪办):负责提供江河流域水文监测与预报预警信息,及涝旱灾害等灾情信息,提出抗洪抢险救灾工程及非工程建设措施和规避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农业局:负责提供农业灾害影响分类信息,提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防御意见并组织实施,帮助、指导农业恢复灾后生产。

    林业局:负责提供林业灾害影响分类信息,提出林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防御意见并组织实施,帮助、指导林业恢复灾后生产。

    畜牧兽医局:负责提供畜牧业灾害影响分类信息,提出畜牧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防御意见并组织实施,帮助、指导畜牧业恢复灾后生产。

    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对象、范围、防治措施及相关资料。

    交通运输局:负责气象灾害预警或影响时,提出保障相关区域道路畅通方案并组织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气象灾害预警或影响时,提出组织在建房屋加固或拆除,组织建筑工地相关人员安全撤离或转移。

    电力公司:负责提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电力保障措施并组织实施。

    环保局:负责提出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的防御意见并组织协调应急救援。

    民政局:及时掌握灾害发生情况、灾害信息收集上报,负责救灾物资准备、调度及管理,灾民生活安置等。

    旅游局:负责提出旅游景区(点)、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气象灾害防御意见并组织实施。

    文广局等新闻媒体单位:接到气象局的联合会商通知后,要提前10分钟赶到会议地点,对会议进行全程报道,及时向公众播发多部门联合会商信息。

    六、会商结果

第3篇: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

的发展方向,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扩大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提高趋利避害水平,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靠法制、创新科技,统一、分级负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重在基层”的原则,有效落实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防灾减灾责任,多种形式增加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传播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传播快捷、应对高效,最大程度扩大预警信息公众受益面,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

(三)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序衔接,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体系,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四)职责分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市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县级气象台站负责本预报服务责任区内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市、县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迅速播发主管部门的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研判预警信息对本地、本行业的影响,科学安排部署防灾减灾工作。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五)加强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建设,建成我市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快推进市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全市各乡镇布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辉县市、卫辉市加密布设山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自动雨量站,站点平均间距缩短到5公里。强化我市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监测设施。交通运输、水利、通信、电力、林业、旅游等部门与气象部门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等的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市至少建设1套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各县(市、区)根据需要配备移动气象服务设备。市气象局建设高性能计算机和海量存储设备,实现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快速收集、处理及共享。

(六)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水平。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山洪地质灾害多发区等重点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建设气象灾害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对暴雨、雷电、强对流天气等突发性、局地性灾害天气的实况监测和实时预报预警。气象、水文、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合作,建设综合临近报警系统,在人口密集区及多发、易发地质灾害地带加强联合监测,及早发现山洪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险情。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加强森林火点监测,及时森林火险等级天气预报。

(七)开展气象灾害影响风险评估。各级政府要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查清本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设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全市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范围,开展基层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市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建立健全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在城乡规划编制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建设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象可行性论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传播系统建设。积极推进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包括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快速。充分利用当地主流媒体,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面、快速、及时地插播工作,完善预警信息传播功能,即时播发公共应急预警信息,推广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要,及时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预警信息发送效率。

(九)加快基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基层企事业单位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传播资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设施建设,在学校、社区、车站、旅游景点、工矿企业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建设电子显示屏等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接收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三、完善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

(十)完善预警信息管理制度。各级政府要尽快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细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及流程,分类别明确灾害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等。市通信管理局和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与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密切配合,协调各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制度,定期督促检查各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落实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等责任。

(十一)健全突发事件信息组织体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加强突发事件信息组织体系建设,规范信息程序,拓展预警信息功能,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平台。各级突发事件信息组织要加强对包括气象灾害在内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判,根据授权及时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主动应对防范,形成全社会共同预防突发事件的有利氛围。

(十二)建立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渠道。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手机报等新闻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科学、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或刊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努力提高预警信息时效和公众覆盖率。对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要减少审批环节,确保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在15分钟内插播,实现实时播报。电视台插播时,应在屏幕上悬挂相应等级的预警信号图标。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在15分钟内向灾害预警区域内的手机用户免费快速全网发送。

(十三)建立面向基层的预警信息传递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县级政府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办事处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要指定专人作为兼职气象信息员,并将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单位负责人以及乡村种养大户发展成为气象信息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延伸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健全传递工作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传播预警信息的作用,为其配备必要的装备,进行必要的培训,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四、加强防灾应对工作

(十四)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气象与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国土资源、环保、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农业、卫生、安全监管、林业、旅游、地震、电力监管、通信管理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时共享。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及时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通报当地驻军有关单位和武警部队,共同做好应对工作。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定期召开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会议,沟通预警联动情况,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十五)组织做好防灾避险工作。预警信息后,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采取防范措施,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灾害影响区内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工作。

五、强化支持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督促落实部门职责,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建立健全问责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认真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度,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传播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十七)加大资金投入。市、县(市、区)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探索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灾害预警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市、县(市、区)政府要把气象灾害预警工作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相关工程项目建设。

(十八)推进科普宣教。各级政府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当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气象科普基地、科普园地、主题公园建设,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提高公众自救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和基层信息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采取有效办法增强社会公众保护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和预警信息系统的意识。

第4篇: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气候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flash floods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teorological suppor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uidance program in conjunction with local business layout, system functions and related equipment technical indicators and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ture business of the unit.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climate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随着恶劣天气的增加,我县受沂蒙山区特有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的影响,气象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不可预见性日益突出,导致山洪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区域的党政部门和民众迫切需要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以便争取宝贵时间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目前防治区内由于缺乏必备的预警信息手段,现有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有限,部门间短时临近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尚需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体系尚需健全。所以应尽快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健全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和气象灾害联防协防机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的要求十分迫切。

沂水县气象局根据中国气象局《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指导方案》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本地当前业务布局、系统功能及相关设备技术指标,充分考虑未来本单位业务实际发展需求。力争用五年时间内建立和完善山洪重点防治区域自动雨量站、数据处理中心、预警系统、预报服务系统、综合气象业务平台。来实现该区域由气象要素暴雨等诱发山洪地质灾害能够及时准确的监测和数据快速收集处理,提高流域灾害性、突发性天气的监测能力;通过预报业务平台和预警服务系统的建设,提升省级和县级台站的流域灾害性天气预报精细化、短时临近暴雨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的直通能力,将预警信息直接发送到相关决策部门和受影响人群当中。增强防御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能力,完善防灾减灾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第5篇: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10KV配电线路 故障分析 防范措施

配电线路是电力输送的终端,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电力供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除经济危机低谷期间电量呈现负增长之外,近年来供电量每年稳定增长,对城市配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配电线路点多、面广、线长,线路复杂,设备质量参差不齐等原因,lOkV线路和设备发生故障比较频繁,故障的发生,不但给供电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影响广大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用电。本文对常见的10kV配电运行事故进行分析,并对防范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10kv城市配网常见故障类型

(一)自然原因造成的故障

1.雷击事故。架空10kV线路的路径一般比较长,沿线地形大多比较空旷,很少有高大建筑物,在雷雨季节很容易遭到雷击,因此雷击事故是10kV!程空线路最常见的。现象主要有绝缘子击穿或爆裂、断线、避雷器爆裂、配变烧毁等。

2.动物性危害。鸟、鼠、蛇等动物在配电变压器高压侧桩头上引起短路造成线路跳闸较为常见,另外,飞鸟在导线或杆塔上起落造成线路短路跳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3.树木造成的故障。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化进入高速发展期,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却对对配电线路带来一定影响。由于树障清理工作难以到位,线路通道无法达到规程要求,农民砍树常常造成树倒在线上,引起线路短路而跳闸,特别是一遇刮风下雨,极易造成导线对树木放电或树枝断落后搭在线上,风雨较大时,甚至会发生整棵树倒在线路上,压迫或压断导线,引发线路事故。

4.导线悬挂异物类。庆典中在电力线路附近施放的“庆典礼炮”和彩带,学校、社区、广场附近放风筝,城市生活垃圾中的漂浮塑料、市区周边农田用的塑料薄膜等物体,也对配网的安全运行造成了隐患。

(二)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障

1.11kv城区大部分线路架设在公路边,交通繁忙,一些交通事故发生比如车辆撞到电线杆上,造成倒杆、断杆,或者剐断线路等事故也常常出现。

2.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基建、市政施工时。由于重视程度不高,很容易对配网造成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路面挖开造成地下敷设的电缆被挖断;二是施工机械、物料超高超长碰触带电部位或破坏杆塔。

3.盗窃引发的事故。这类事故在一些城乡结合部经常发生,并且危害程度极大。盗窃电力设施的犯罪分子往往贪图蝇头小利置电网安全而不顾,造成的倒杆、倒塔等重大恶性事故。

(三)设备方面的故障

由于线路、设备维护不到位,线路架设和配电设备运行没有满足技术要求会导致一些事故,如避雷器、跌落保险、柱上开关质量较低或运行时间较长未能定期进行校验或更换,击穿后形成线路停电事故。绝缘子破裂,或绝缘子脏污导致的事故等。

(四)管理方面的因素

在运行管理中,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不到位、消缺不及时导致的事故,如:导线在运行中磨损、断股等缺陷以及设备缺陷等未能及时发现,往往使一般缺陷往往得不到及时消除,甚至扩大为紧急缺陷,直至发生设备故障。

二、10kV配电架空线路故障的防范措施

(一)针对自然原因采取的防范措施:

主要是提高绝缘子的耐雷水平,特别是针式绝缘子的耐雷水平,一般来说,雷击时针式绝缘子相对悬式绝缘子来说较容易发生故障,因此提高绝缘子的耐雷水平有助于提高线路的防雷能力。安装线路避雷器也是一个经济、简单、有效的措施。可以在关键部位装设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或防雷金具等。此外,加强气象部门的联系,积累资料,达到顶警预报条件的气象灾害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二)针对人为因素采取的防范措施:

(1)大力宣传《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对广大群众进行护线宣传和电力知识教育。并加大对外力破坏特别是盗窃者的打击力度。

(2)加强标志、警告等。可以在在交通道路的杆塔上涂上醒目的反光漆,在拉线上加套反光标志管,以引起车辆驾驶员的注意。对经常遭受碰撞的杆塔,可设置防撞混凝土墩,并刷上反光漆。健全线路杆塔、埋她电缆警告牌、标志牌等。

(3)加强对配电线路的巡视,做好线路的清障工作。保证线路通道符合规程要求,及时清理整顿防护区内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树木。

(三)加强配电线路的维护、运行管理工作:

第6篇: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8.060

1 气象灾害分析

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气象条件变化导致的一些极端天气情况,如暴雨、暴雪、干旱、冰雹、低温、大风、冰冻等,种类很多,每种灾害一旦发生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1.1 干旱

我国是缺水的国家,所以干旱在我国十分常见,常常会遇到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明显偏少的天气情况,从而形成干旱灾害,按照国家的标准,干旱可划分为正常、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五个级别,正常级别实质属于不旱的状态,但其他四个级别呈逐渐严重的上升趋势,如果发生特旱,土壤水分已经是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不仅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也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1.2 暴雨

由于我国的降水量在时空分布上不均衡,往往大旱过后便会有大涝,遭遇暴雨天气,遇到暴雨天气很容易产生河流暴涨,泛滥成灾,对周边的农田及房屋产生严重的破坏,而且在一些山区还易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暴雨天气是干旱的相反方面,是水量多到极致的一种灾害情况。暴雨灾害在24小时内降水量达到50毫米以上,按级别可分为3个,在50.0~99.9毫米之间为“暴雨”,在10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在250毫米以上为“特大暴雨”。暴雨降水量过多,一是流水过后对农田的冲刷比较严重,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根系不稳,作物易发生倒伏和根部,严重的直接冲走,遇大风则会加重倒伏现象;二是农田积水严重,长时间不能排涝会导致作物出现烂根现象,影响作物的生长。

1.3 冰雹

冰雹主要是地表的水被太阳曝晒气化,然后上升到了空中,形成水蒸气聚在一起,凝聚成云,遇到冷空气液化,以空气中的尘埃为凝结核,形成雨滴,越来越大,多了云托不住就开始下降,如果温度急剧下降,就会结成较大的冰团,形成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也就是冰雹。冰雹的发生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由于其发生具有突然性,很多时候来不及防范甚至无法防范,发生过后,农作物植株或果实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减产,严重的会颗粒无收,对于人身及畜禽安全也会产生伤害。

1.4 大风

大风主要是由于空气温差变化而形成的强对流天气变化,冬春之交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易形成大风天气,再有雷雨时会有大风天气,另外在海洋地区会形成台风天气。常见的是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居多。按风速和风力划分,一般风速大于17米/秒,风力大于8级的都被称为大风,大风的破坏力巨大,对于农舍、庄稼、树木以及通信设施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所过之处会导致作物严重倒伏,特别是伴随暴雨的大风,破坏力更大,在一些风沙严重的地区,形成沙尘暴,飞沙走石,伤害人畜。

1.5 连阴雨

连续5天以上的降水,累计降水超过30毫米的气候就属于连阴雨天气,这样的天气灾害是慢慢形成的,雨水渐多,空气湿度变大,而且云层较厚导致光照明显减少,对于一些喜光作物影响最大,光照不足,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农作物会减慢生长发育或延缓成熟。对蔬菜、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如果发生在播种期,会影响播种,使作物错过最佳生长期,产生欠收减产的情况。

1.6 潮寒

这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小时内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

2 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

2.1 加强重视,统一领导

农业生产是在气象条件影响下的行为,气象的变化直接导致作物生长条件的变化,极端天气非人力所能抵抗,只能是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顺应天气变化,尽可能保持作物的生长条件不发生大的改变。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是采取防范措施,尽可能减轻灾害产生的影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诸多的环节,非一个部门或个人能力所及,所以在防御方面,政府以及全社会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实行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好各部门,实行有机联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力量,认真完成各自的任务,才能有效地对气象灾害进行整体防御。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对于农业生产来讲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干旱地区要兴修水利工程,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水多时储水,水少时调水抗旱,而多雨地区要做好农田的排水工作,开挖沟渠,保持排水通畅。大风的地区要做好农田防护林建设,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调节生态。

对于气象部门,要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以及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以便能利用最新的科技设备和先进的测报技术进行天气测报。做到短、中、长期的天气预报,提高测报质量和准确度,根据实际需要多种专业的气象预报,做出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 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第7篇: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德州市;气象服务;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72

1德州市公共气象服务现状

“十二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把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加强规划编制、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等,积极推动气象事业发展,气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气象核心业务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的同时,公众气象服务目前存在的最大现状就是城乡公共气象服务的非均性,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比较迅速,无论是通讯还是交通都比较便利,相比较之下,一是农村的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及覆盖率远不及城区;二是获取气象信息较慢;三是获取气象信息的成本较高。根本原因在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公共气象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手段及途径不畅通。

2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手段

2.1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将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加强新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气象事业多元投入机制,使体系更加健全;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加强城镇气象服务,加强交通气象服务,加强旅游气象服务,加强能源气象服务,加强环境气象服务,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规范气象信息机制,加强气象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提高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时效和覆盖面;提升气象综合观测业务能力,完善技术标准、观测规范、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和流程;提高气象信息传输开发应用水平。

2.2丰富服务产品种类

规范气象服务关注重点,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时效性,认真研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预报和预警,重点关注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三性”天气的要素预报,及时预警信息,遇有强天气过程,应加强同省气象台的联合会商以及加强区域联防,共同分析讨论天气趋势。通过加强对重大天气气候的预测预报和服务,最大限度的减轻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全面开展乡(镇)天气预报,针对三性天气及关键农事季节天气,开展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出落时、落点、量级范围、时效性下功夫。

2.3畅通渠道

城区主要开发新媒体渠道,通过微信、微博、户外电子显示频、手机客户端等气象服务产品,主要街区安装显示屏,显示屏可实时城区内天气实况、天气预报及气象预警信息等,此举为广大市民了解气象防灾减灾、预报预警信息提供了平台,使气象信息更好的服务群众、融入百姓生活。近年来,德州市气象局的微博及微信用户量不断增加,百姓对气象的关注度不断增高,目前德州市气象局微博粉丝数量已达到186995人(见图1)。对于农村及郊区,由于通讯及交通不发达,普遍存在电视收视率高的情况,因此就应顺应实际情况,调整晚间天气预报播出时间及时次。

2.4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气象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气象信息员建设是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志愿者和气象信息员在气象信息传播中有着具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志愿者和信息员在灾情收集、普查和重大气象灾害评估工作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加大对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力度,使气象信息员掌握必备的气象基础知识、气象灾害与防御相关知识等,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效率、高水平的基层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队伍,进一步加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促进该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建立气象服务工作站,是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灾害应急响应、灾情收集上报等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乡(镇)防御气象灾害水平,有效解决乡(镇)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

2.5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

充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使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走进学校,使气象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组织小学生到气象局科普馆等场所进行参观,讲解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让孩子们明白气象部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如何采取防范措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走进社区、工地、机关企事业单位,普及气象灾害风险知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3结语

公共气象服务要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着力点,坚持立足民生,不断完善各类业务系统建设,拓宽公共气象服务手段和领域,拓展气象信息覆盖面,积极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需求调研,了解公众对公众气象服务需求的变化,加强气象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庚康,罗艳,于遥赵小艳,黄亮,高苹.江苏省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调查问卷设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01).

[2]贺佳佳,吴蔚,孙石阳.深圳大运会公共气象服务建设刍议[J].广东气象,2010,(03).

第8篇: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问题;对策;气象灾害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58

1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业务仍需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呈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天气的变化对这些经济作物的影响很大,一旦发生气象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损失。这就要求气象服务应不断提高对各种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及评估,预报准确率、预报时效、精细化程度、预警能力及应急能力的提升,农业气象基础业务的水准需进一步提升。

1.2 设备陈旧、监测手段落后,缺乏试验研究

近些年,我国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一些地方的气象部门、观测站等仍存在设备相对陈旧、现代化程度低的情况。监测手段落后,硬件的制约,导致一些先进的手段和方法无法实施,一些试验研究无法开展。虽然在农业气象中长期的气象数据资料较为完善,但在同步的农业生态环境观测方面资料却相对缺乏。部分地区的大量监测指标、观测仪器、模型等不能形成配套,导致观测数据在汇总、处理上都不能快速、及时地进行,影响测报的准确度。

1.3 缺乏气象专业人才

气象服务工作,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气象数据的观测是一项相对枯燥和辛苦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气象知识,而且要求具有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工作时要全身心投入,不能有半点马虎,因为一个数据的误差就可能影响整体预报的准确度。专业水平高的人才不断流失,不愿从事这些基础的工作,而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又做不了这项工作,人才的缺乏一直是气象服务工作发展的瓶颈。

1.4 多学科交叉研究不足,缺乏创新

农业气象只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单一影响因素,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中,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为因素等都能造成气象的变化。而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在与其他方面的结合、拓展方面明显缺乏,低水平重复的内容较多,不能真正意义上进行拓展和创新,与专业的服务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农业气象服务质量的提高,须要进行科学创新,突破现有学科的界限和制约,把农业气象科学与综合项目研究相结合,走出一条多学科交叉相融的发展之路。

2 做好农业气象服务的相应对策

要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因地制宜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乡村气象服务体系,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优化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建立气象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以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来促进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2.1 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及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通过气象监测网,可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专项服务,在温、光、湿及二氧化碳等气象要素的测定方面,只有增加小型气象站的密度,形成监测网,才能真正满足要求,提高服务质量。充分调动各级农业气象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深入基层并与基地园区、农民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及乡镇政府建立“直通式”联系,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气象专项服务,及时准确预警信息,预防突发灾害性天气,有效进行防灾减灾。

2.2加大投入力度,升级硬件和软件

对于农业气象事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基层气象部门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工作,淘汰落后的仪器和设备,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升级监测手段,提高数据采集的质量和速度。引进专业技术人员,提高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业气象服务水平的提高,打好人才基础。

2.3 建立部门联动,实现交叉研究

积极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及有关涉农部门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产气象条件等进行会商,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联合调查活动,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指导农业生产相关主体采取科学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开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不断拓展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农业气象服务。

2.4 创新农业气象的及灾害预警手段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要以满足农业生产为中心,找准切入点,不断总结和创新,为农业生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测报准确度,拓展渠道,积极主动应对气象灾害,利用电视、报纸、手机、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12121”平台、互联网、微信、微博、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多种形式进行气象预报的,以最短时间、最快的时效使信息传达到每个角落,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第9篇:气象灾害防范措施范文

第二条在本县行政区域内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又称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是指根据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其可能遭受雷电灾害的程度进行分析、评估或者预测,并提出相应技术防范措施的活动。

第四条各镇政府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防雷减灾的能力。

第五条县气象主管机构按照职责分工,组织管理、检查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发改、建设、规划、安全生产监督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机制。

第六条以下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油库、气库,加油、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火灾危险环境设施;

(三)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体育、旅游、游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通讯、电力、金融证劵、信息系统等重要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大型建设工程、县以上重点工程以及其它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场所和设施。

第七条凡属第六条所列工程项目,发展和改革部门在项目立项时,应当通知相关建设单位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第八条建设单位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前向县气象主管机构提出核准申请;气象主管机构审核后,告知建设单位是否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办理流程和所需材料。

第九条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阶段应同步委托有资质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第十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实行资质认定制度。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个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省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核发的证书后,方可在其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并接受当地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资质管理,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和省政府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承担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必须严格执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政策法规及相关技术标准、规定,并对评估结论负责。

第十二条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项目所在地雷电活动规律和地理、地质、土壤、环境等状况;

(二)雷电灾害可能造成危害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三)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建议、对策和措施;

(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应当作为建设工程的防雷技术依据。

第十三条对需要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申请防雷装置设计审核许可时,应当同时提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出具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第十四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建设单位对应当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工程项目拒不进行评估的;

(二)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单位未使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论擅自设计、施工的;

(三)涂改、伪造建设项目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的;

(四)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资质证书的;

(五)未取得相应资质证书,擅自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

(六)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的;

(七)从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机构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八)违反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相关规定,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