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977-04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Economy in Guizhou Province

WEI Yuan1,WU Chang-yong1,XU Zhu-yan1,ZHOU Jia-chun2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China;2. Rural Bureau of Duyu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Duyun 558000,Guizhou,China)

Abstract: Guizhou is a under developed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If Guizhou province wants to seek rapid development, it will rely on its own advantages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road combining with rural development, to drive agriculture with industrialization, to promote agriculture with urbanization,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Econom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systems analysis and combin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izhou. Some measures and advices for making coordinated developing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Guizhou economy developing better and faster,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Guizhou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rur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uizhou province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村创造条件,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工业化发展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业支持,提升中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生产要素逐渐集聚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发展,为工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内在动力。城镇的集聚效应为工业化发展提供条件,城镇的服务功能为工业化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受城镇化发展程度的影响[1,2]。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既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也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和基本的原材料支撑。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部(103°36′-109°35′E,24°37′-29°13′N),辖6个地级市和3个自治州,共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是一个距沿海港口和长江较近的内陆省份,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2个省份之一。全省境内东西长570 km,南北宽510 km,土地总面积17.61 km2,常住总人口3 469万人。贵州省是中国严重的两欠地区,欠开发、欠发达是贵州省的主要省情,工业化、城镇化落后、农村经济不发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大,生态环境脆弱,可耕地资源稀缺是贵州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贵州省的贫困,表现在农村,根子在城市,因此,要使贵州省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发展农村经济和减少农民;优化资源要素空间布局,缓解自然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这样才能使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发展,使“三农”问题与“三化”紧密结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以此促进贵州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也为贵州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6-2012年《贵州统计年鉴》、《贵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 研究方法

首先采取文献分析法,搜集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数据;其次,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和分析,结合省外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其展开全面的深入研究,推断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经济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提出实现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2 贵州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1年贵州省生产总值5 702亿元,居全国第26位,人均生产总值16 437元,仍居全国末位,贵州省人均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而造成贵州省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水平偏低,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经济不发达。

2.1 贵州省工业化水平偏低,与全国差距大

表1表明,2005-2011年的7年间,贵州省GDP保持稳定的增长,增长率由2005年的12.7%增加到2011年的15.0%,贵州省工业产值一直保持增加状态,工业化率表现出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根据专家的推算,2011年贵州省工业化综合指数为26.2,处在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贵州省工业化进程与全国整体水平的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在中国各省市区中的位次由26位降至30位。省内区域间工业化进程差距过大,也是工业化水平偏低的重要表现。因此,加快工业化进程,使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带动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2.2 贵州省城镇化率低,城镇经济发展滞后

从表1可以看出,2005-2011年贵州省城镇化率一直保持增加态势,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35.0%,7年间增长了8.1%。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贵州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3%,贵州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3%,在中国各省(区、市)中处于倒数位置。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规模较小,尤其是城镇经济发展滞后,使大量农村人口难以进入城镇生活,加剧城乡二元结构,从而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3]。根据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部署,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体系将趋于合理,城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0%,即“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将提高近2个百分点。

2.3 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2011年年末,贵州省常住总人口3 4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 213万人,乡村人口2 256万人,乡村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4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1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城乡收入差 距依然很大,但7年来,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缓慢的缩小趋势。

2.4 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农村创造条件。贵州省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铝土矿居全国第四位、磷矿居全国第三位、锰矿居全国第三位、重晶石居全国第一位、稀土矿居全国第二、可开发水能蕴藏量1 683万KW,煤炭保有储量474亿t;全省共有野生植物6 000余种,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500余种,工业用植物600多种,药用植物3 924多种,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但由于贵州省的工业化程度不高,所创造的供给严重不足,同时,由于城镇化进程缓慢,小城镇人口较少,缺乏对周边农村的经济辐射作用,需求不足,从而导致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优势无法发挥,农村创造的条件不能充分利用,农村40岁以下的青壮年基本都在外打工,外出农民工人数达到700万人,其中跨省输出达500万人。

3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见图1。针对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图1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促进研究区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贵州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加快提高经济总量,而且在于以工业化带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并着重体现工业反哺农业的基本方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应当是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4]。城镇化带动战略则是着重体现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以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迈向城乡一体化。工业反哺、城市支持农村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的成功经验。工业化能够致富农民,城镇化能够带动农村[5]。过去,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展程度低、社会服务水平差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转移难度明显加大,农民下山后,还存在归返山区的情况,从而导致下山脱贫失败。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解决下山农民的就业问题。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推进下山农民产业转移,通过中介服务,帮助其进厂打工,从而成功实现脱贫,农民逐渐过渡到市民,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2 大力发展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为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国发2号文中贵州省的战略定位之一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铝及铝精深加工、水泥、钛、钢铁等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开展工业园区内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拉长产业链,增加单位资源的产出。做大做强白酒、烟草、茶叶、特色食品、民族医药等产业,提高竞争力,依托模料模具、高低压电器、仪器仪表、汽车及零配件等工业基地,实现集群发展。总之,通过大力发展贵州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壮大工业,创造更多的收入,为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3.3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和带动工业园区的发展

贵州省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也相当低,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而工业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城镇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建设,显然具有很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过去,贵州省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为主,并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龙头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数量较少,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缺少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没有培育出知名的农产品品牌。此外,由于国家长期以来实行的土地政策,使得农民的商品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农业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的贡献还比较小。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幼稚,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市场体系不健全,主要是土地、劳动力、科技、金融、信息等要素市场还未真正形成,直接影响到农村的要素流动[6]。通过农业产业化,改变分散经营模式,形成集约化生产,并培育和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发展,既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也能促进园区的发展。

3.4 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根据第二次贵州省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 619.79万人,其中,文盲219.22万人,占13.53%;小学文化程度742.70万人,占45.85%;初中文化程度558.05万人,占34.45%;高中文化程度80.48万人,占4.9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9.34万人,占1.20%。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是制约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既能发展农村经济,同时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合格的技能人才。

3.5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效扩大内需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步推进“三化”,本质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让农民平等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目标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三化”互促共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7,8]。发达地区经验证明,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效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小城镇位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城镇体系的基础,是连接城乡的桥梁与纽带,是农村的区域性中心。

3.6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保障工业经济和城镇发展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水利不仅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对于工业经济和城镇发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性,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工程性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瓶颈,水利建设对于“三化”同步能否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7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在农民逐渐过渡到市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农民工的医疗、教育、社保等衔接难题,因此,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改革原有的户籍、住房等政策。同时,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拥入城市导致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也需要加强管理,这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工业化、城市化的正常推进。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夏春萍[9]研究表明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进程发展的起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农村经济发展支撑工业化,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城乡一体化、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的途径之一。本研究结合贵州省工业化率不高、城市化进程缓慢和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突出的实际,以三者如何协调发展为重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发展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保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但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和带动工业园区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能有效扩大内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保证工业化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4.2 讨论

党的十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从战略层面上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了一些研究,工业如何反哺农业、城市如何支持农村,如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如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等等问题均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永苏.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J].中州学刊,2011(3):73-76.

[2] VEM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3):47-71.

[3] 王永平,张美钧,杨永志. 贵州省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94-97.

[4] 李昌来. 用三化同步推动贵州省加速发展[J].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11(6):23-26.

[5] 陈 辉.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机制设计与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2011(6):35-36.

[6] 陈 政,陈 晓.工业化城镇化: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J].宏观经济研究,2011(10):60-61.

[7] 宋 伟.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三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1(5):58-62.

第2篇: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各位专家的精心评审表示感谢,对各位专家对课题成果提出的建议性意见和看法表示认同,对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敬意。

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思路主报告及三个子报告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基础是扎实的,从国内外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三大矛盾: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这几对矛盾,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着眼我市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给出了内部提升传统产业、外延拓展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之路。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新颖的,我想在这里把它补充概括为“五个三”,即三个要求(增强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纺织产业要加快提升,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要努力壮大,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三大转变。这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导向服务、企业主体提升、生产组织协同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三角。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04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04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去年8月省委在视察时,要求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走在前列。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要率先发展,工业首先必须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统领全局,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意志、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谋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努力争取工业经济走在全省前列。

第3篇: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析例会。主要是总结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通过进一步分析存在的问题,把握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态势,研究部署下半年工作,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刚才,市统计局、工信委分别通报了我市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和。10强50户”工业企业生产运行及工业项目进展情况:武山、甘谷两县介绍了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区和县重点就下半年如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做了表态发言;华天电子集团、星火机床有限公司、天水中材水泥有限公司、甘谷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天水西电长城合金有限公司介绍了上半年企业运行情况;卷烟厂、铁路电缆厂、锻压机床有限公司、中铁天工制造有限公司、风动机械有限公司、长城果汁饮料有限公司、电气传动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就生产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半年工作打算,分别做了表态发言。可以看出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分析得很透彻,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对策和措施。下面,我就做好下半年全市工业经济工作再强调以下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上半车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十七条意见和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和振兴装备制造业“12341”行动计划。加快“10强50户”工程建设,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分析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总体上呈现出“一个突破、两个提升、三个强劲”的特点:

一个突破

——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工业园区建设上,按照“一区多园”的总体思路,总投资20亿元的星火机床工业园和总投资30亿元的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分别于今年6月23日在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区西十里工业园区动工建设,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和“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个提升

——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8.8亿元,增长24.9%;完成工业增加值21.82亿元,增长18%,占年度计划的39%,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了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68.1亿元,增长26.4%;实现出货值3.7亿元,增长22.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5亿元,增长29.4%;利润1.07亿元,增长47.7%;利税3.15亿元;增长6.2%;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8.9%。海林、长控、岷山、东方纸业、长城成套开关等5户重点企业扭亏为盈。企业品牌战略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今年又有华天、长开、铁路电缆3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目前,我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甘肃省名牌产品39个,省级以上驰名商标31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7件;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

三个强劲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今年,全市共续建、新建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56个,总投资182亿元,其中今年投资40.32亿元。截止6月底,已完成投资13.07亿元,占年计划的32.4%,已争取到国家补助资金4425万元。通过实施大水中材水泥年产200万吨生产线、甘谷祁连山水泥年产120万吨生产线、锻压25万吨大直缝埋弧焊管全自动生产线等重大项目,拉动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67亿元,增长45、87%,增速高于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积蓄了后劲。

——重点行业增势强劲。上半年,六大工业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57亿元,占全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1.1%。其中:机械制造行业完成3.56亿元,增长28.8%;电子信息行业完成2.57亿元,增长60.3%;建筑材料行业完成1.71亿元,增长37%;能源化工行业完成1.35亿元,增长19.1%。可以看出,全市六大主导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i5.6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重工业增势明显好于轻工业。全市60户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6.65亿元,同比增长39%。

——县域工业经济增势强劲。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县区工业经济发展考核办法(试行)》,有力促进了县区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大唐甘谷电厂230万千瓦技改、甘谷盈科3000吨油墨生产线、县马铃薯淀粉精加工、县泰达印务包装生产线、清水县鑫淼千吨肉鸡加工、县陇兴公司铁选、铜选等项目已建成投产或正在建设之中。上半年,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93亿元,同比增长34.3%;甘谷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91亿元,同比增长30.4%;清水县完成工业增加值0.35亿元,同比增长30.3%;张家川县完成工业增加值0.31亿元,同比增长23.1%;武山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18亿元,同比增长18.9%,占全年任务的52.2%;秦安县完成工业增加值0.39亿元,同比增长18.9%;麦积区完成工业增加值8.2亿元,同比增长7.2%;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0.55亿元,同比增长3.4%。除麦积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其他一区五县工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二、当前全市工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充分肯定工业经济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通过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切实把握全省兄弟城市和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态势,清醒地看到下半年我 市工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从国内外经济形势看,经济回暖的基础还不稳固。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仍比较复杂,经济快速增长较大程度上还是政策作用的结果,也有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原因,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困难,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在显现。从国际经济形势看,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一些国家债务风险凸显,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当前,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市场主导的内需扩张缺乏有力支撑,投资需求增速加快;消费成为保增长的重要支柱,但内需的较快增长无法完全抵消外需的下降,经济增长明显依赖投资。在外需缩减、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国内经济形势依然比较困难。

(二)从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态势看,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是从全省各市州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上半年,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607.4亿元,增长23%。就总量来说,我市仅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6%,处于第八位,其中兰州(182.18亿元)、庆阳(70.58亿元)、金昌(67.94亿元)、嘉峪关(63.83亿元)、白银(58.51亿元)、酒泉(56.49亿元)等前六个市工业增加值都在50亿元以上,处于第七位的平凉为34.86亿元,较我市多13个亿。从增速来看,全省14个市州中,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仅高于定西市,处于第12位。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30%的有酒泉(56.1%)、平凉(36.5%)两个市,增速高于20%的有白银(28.3%)、张掖(27.7%)、陇南(26.4%)、庆阳(25.6%)、甘南(252%)、临夏(23.7%)、嘉峪关(23.5%)、武威(21.9%)十个市州。二是从关中——天水经济区七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区除外),1-5月份工业增加值分别为,西安318.88亿元,咸阳为154.1亿元、宝鸡为147.66亿元、渭南为103.65亿元、铜川为37.68亿元、商洛为15.46亿元,我市仅比商洛高2.33亿元,其中与我们相邻的市是我们的8.3倍。从七市增速情况来看,我市仅高于宝鸡市(16.4%)3.6个百分点,其它5市增速都在25%以上。因此,面对兄弟市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我们只有不断自我加压,奋发图强,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

(三)从我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部分行业受季节、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增速缓慢。就全市六大主导行业来看,1-6月份,电工电器行业增势缓慢,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08亿元,同比增长5.2%,低于全市平均增速;医药食品行业由于受天水卷烟厂、娃哈哈、长城果汁等企业的影响,完成工业增加值6.2亿元,同比下降3.1%。二是部分“10强50户”企业呈下降态势。截至6月底,10强企业中卷烟厂、长城开关、锻压机床、铁路电缆等4户企业增速分别为--16%、2.8%、4.8%和--15.16%,直接影响到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在50户企业中,仍有中铁天工、娃哈哈、电传所、天宝塑业、奔马啤酒等16户企业增速呈下降趋势。同时,长城果汁、天虹化工、轩辕纸业、铁路信号、成纪药业等企业受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技术改造等因素影响正常生产。三是应收帐款居高不下,产成品资金占用不断增大。截至5月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净额高达26.04亿元,同比增长16.2%;产成品资金占用8.27亿元,同比增长28.1%,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局面。四是统计工作不尽完善,存在漏统漏报现象。由于企业生产经营在动态运行,数据变化较大,加之企业统计工作力量相对薄弱,各县区对工业统计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衔接不紧;存在着漏统漏报现象。五是县区进展不平衡.截止六月底,各县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秦州区34.3%、县30.4%、县303%、县23.l%、县18.9%、县18.9%、区7.2%、天水经济开发区3.4%;按完成全年任务惰况来看,武山县完成全年任务的52.2%、、、三县完成全年任务的40%以上,秦州、秦安、麦积、开发区完成全年任务的30%以上。六是兰州卷烟总厂生产指标划分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全年任务的完成。截上6月底,兰州卷烟总厂完成工业增加值25.34亿元,按35%比例应划拨我市工业增加值8.87亿元,而天水卷烟厂实际完成5.29亿元,还相差3,58亿元。由于兰州卷烟总厂生产指标划拨未到位,将直接影响上半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四)从工业增加值率调整变化来看,完成今年任务的压力将会更大。近期,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要求从4月份开始,按照新的工业增加值率计算工业增加值。新的工业增加值率按行业不同虽有升降,但下降的行业占绝大多数,并且对我市工业增加值的影响较大。比如通用设备制造业由原来的30%下凋到23.3%,专用设备制造业由原来的45%下调到17.96%,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由原来的30%下调到19.92%,通信设备制造业由原来的36.22%下调到35.23%,仪器仪表制造业由原来的32.7%下调到15.77%,塑料制品业由原来的28.81%下调到20.19%由于工业增加值率的调整,支持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增长的主要行业都有不同程度降低。据市统计局测算,上半年全市因工业增加值率下调,工业增加值减少2.17亿元。据此测算,受工业增加值率下调影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减少6.4亿元,将直接影响到今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围绕工业经济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措施做好今年下兴年全币工业经济工作,对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奠定‘十二五”工业发展基础,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确保全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的完成,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我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省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即振兴装备制造业,建设天水经济开发区和星火机床、华天电子、长城电器及市县工业园区;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能源化工六大产业集群),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工业园区和“10强50户”工程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培育创新人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名优产品为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走生产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把天水建设成为西部区域工业特色鲜明、发展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城市。

今后,我们要围绕这一思路,继续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和“12341”行动计划(以做强做优“10强50户”为切入点,全力培植10户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全力培植20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以实施名牌战略为切入点,全力培植30个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以加大融资为切入点。全力培植4户上市融资公司;以抓重点项目、抓重点工作为切入点,每年选择10项对工业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给予全力支持,不断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和效益),按照“两个基本阶段、分三步走”的发展路子,即在今年和“十二五”前两年,走强基固本的路子,集中力量抓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在“十二五”后三年,走追赶跨越的路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速,力争使工业总量和增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第一步通过努力,遏制与周边市州差距的不断拉大;第二步通过实施追赶,力争保持相对持平;第三步通过超常规发展,争取位次前移,实现跨越。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增加值在的基础上至少再翻一番,达到11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下半年,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机遇,科学谋划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通过抢抓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循环经济试点省和国务院扶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十个方面四十七条意见等机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研究吃透和用足用好国家和省上的各项政策措施,编制好全市“十二五”工业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六大工业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加快工业经济持续发展。

(二)抓重点,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项目建设。一是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结”的原则,下半年重点抓好星火机床工业园、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协调解决好规划、土地、 环保、审批等相关问题,确保园区建设顺利进行。同时,提前谋划,着手推进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的建设,力争年内取得新进展。二是在项目建设方面。坚持“在建一批、上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紧盯国家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找准国家政策支持的领域,切实抓好新材料、新能源、技术改造、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等项目的上报和审批工作,争取到更多的项目并尽快开工建设。重点抓好酒钢集团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大直缝埋弧焊管生产线项目、天水中材水泥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天水娃哈哈生产线项目、天水西电长城合金公司高压电工触头产业基地、奔马啤酒公司10万吨生产线等重点工业项目的建设。

(三)抓招商,引进投资壮大工业经济。抓住天水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机遇,坚持引大引强、强强联合、强弱互补、互利共赢的思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一是重点抓好华能热电联产项目、酒钢集团西部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与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大直缝埋弧焊管生产线项目、汇慈集团与庆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现代中药深加工等已经正式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陕电集团、集团、集团等国内大型企业集团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正在洽谈项目的顺利签约。二是抓住国家投资政策,精心筛选、包装和推介一批能够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大项目,更大力度地推进与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央企的合作,通过引大引强。强强联合,引进一批事关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拓宽招商引资途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跄上去、争回来,走出去、引进来,沉下去、干起来”的有效方式,通过招商引进投资,带动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四)抓县区,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经济。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形成亲自抓工业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不断研究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规律,进一步理清工业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逐步形成市县一体、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培育县域工业主导产业。结合各县区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逐步培育主导产业,形成县域工业体系。三是强化目标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推进县区工业经济发展考核办法》的要求,及时组织开展半年和年终考核工作,严格兑现奖惩措施,共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五)抓融资,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完善担保体系,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定期组织开展银企对接会、项目推介会等系列活动,建工工业企业资金需求与银行放贷有效衔接机制,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扶持工业企业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公司和企业互保融资担保机制,探索建立全市企业之间、六大产业之间互相担保融资的机制,切实解决银行有款贷不出、企业需求贷不来的问题。

(六)抓循环经济,加大节能降耗和污染成排力度。按照《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认真实施好《天水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天水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基地、清水县循环经济产业园,依托星火、锻压、风动等企业,培育发展制造一回收一再制造产业链,依托华天、长开、213、电传所、电缆厂、6913厂、天光、庆华等企业,培育发展西部电工电器工业产业链和集成电路封装产业链。实施好电缆厂、红山厂燃煤锅炉等22个节能环保项目,加快工业锅炉脱硫改造,加速淘汰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各项指标任务。

(七)抓运行,着力提高工业经济效益。一是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态势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与我下工业经济发展的对接,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关的产业信息,引导企业强化管理,促进企业扭亏增盈,保持全市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的良好态势.二是定期召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析例会,加大对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在盈利企业中总结经验,在亏损企业中解剖麻雀、分析原因,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三是健全完善监控预警体系,加大运行调度力度,做好重点物资的保障。

(八)抓改革,促进工业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全面完成剩余企业的改制收尾工作,妥善解决企业改制中存在的各种遗留问题。二是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全市工业企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和运营,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有效平台。三是不断探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决策程序和监督机制,形成有效的制衡关系,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四是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建立“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设置国有股,引入战略投资者等措施,推动企业股权多元化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4亿元的目标任务能否完成、“十一五”工业经济目标能否实现、工业经济能否取得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各县区、各部门和各企业是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否加强对工业经济的组织领导。下半年,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争时间,枪速度,强力推进各项具体工作措施,切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认真落实各项政策。从以来,国家和省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政策。如何发挥好这些政策的效应,关键在我们政府各部门。因此,我们要认真梳理检查一遍,看哪些政策落实到位了,哪些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存在什么问题。对于还没有落实到位的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实实在在地帮助企业加快发展。

(二)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直接影响到工业投资主体的引进和全市对外开放形象,在各地都在想法设法制定优惠政策、降低门槛,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我市更加需要抓住优化发展环境这个关键点,全力打造资金项目落户的洼地,吸引更多的项目投资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支持力度,明确职能权限,对不经批准擅自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着力打造“诚信天水”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形成亲商、爱商的浓厚氛围。要给企业家应有的尊重,切实关心和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有所作为,全力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抓工业、上项目、促生产,必须要转变作风,必须要少说空话、多于实事,必须要多帮忙、少添乱。经常深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协调相关部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全力支持工业企业发展,多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通过定期召开运行分析会、银企对接会等活动,加大对重点企业跟踪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第4篇: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委牢记服务宗旨,转变工作作风,将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实施“一企一策”,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有效提高了企业发展后劲,促进了大连工业经济实现逆势上扬。

坚持服务引领,实施“一企一策”。大连市经信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适时推出“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措施,从全市32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确定了重工起重、东北特钢、奇瑞汽车等38家企业为“一企一策”的首批扶持企业,着力帮助这些企业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带动相关配套及上下游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了工业经济加速向好、提质增效。与此同时,协调大连供电公司、高新技术园区管委会共同协商解决了大连华信计算机新建软件园项目中双回路供电保障问题;为大连华锐重工集团争取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专项、市创新驱动重大专项等政策和资金支持。2013年,大连市工业经济克服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困难,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1%。

全力抓好落实,力破发展难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大连市经信委出台了“一企一策”工作推进方案,严格实施分管领导责任制,强化绩效考核,并实行动态管理,对纳入“一企一策”的企业名单进行实时调整,力破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难题。针对首批38家重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措施,并持续抓好落实,现已成功解决80余个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积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解决了大连机车厂旅顺基地、染化集团等用电问题;帮助一汽大连物流有限公司保留了原有海关通关资质;协助路明集团制定重组方案;积极为东北特钢、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申请资金,解决了困扰已久的资金难题等。

服务效果明显,发展亮点频现。随着“一企一策”的顺利推进,企业的发展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工业经济亮点突出。重大项目发展态势良好,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迅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果喜人,一批大企业主动调整优化产品结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节能降耗工作效益明显。同时,出台了“智慧大连”发展规划,与辽宁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大运营商签订框架协议,“无线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大连市还入选了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

第5篇: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延安;工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工业的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工业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地方工业建设,关注工业发展的协同操作。

集聚经济因其具有规模效应以及传递信息和知识等优势,是经济要素在空间布局上常见的现象,产业也因产业链相互协调才能更具有效率。一些学者例如纪玉俊等[1]发现,大国效应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态循环推进雁阵模式产业升级进程,而地区间分工经济的实现提高了雁阵模式产业升级的经济效率与质量。也就是说,我国是一个大国,可以为产业在空间上优化重组提供了广阔空间。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可能是一个自发的市场行为,但正如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市场往往会失灵,不但不能优化经济要素的配置效率,还因常常发生经济危机而让整个经济蒙受损失。Hausmann等[2]的研究表明,市场并非万能,产业发展面临各种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常出现投资过度或不足,以致出现产能过剩或过度波动等问题。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各个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市场失灵问题。韩永辉等[3]认为,作为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各级政府能够发挥发展型政府角色,在顺应市场深化和机制完善的基础上,借助政府能力与政策工具,合理制定和推行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市场经济发展。正是由于产业空间布局以及结构方面,常常面临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投资不匹配、市场不匹配等问题,所以,需要政府加强产业调研,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群在某一区域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延安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延安的工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改革開放以来,延安工业发展从自身资源出发,突出地域特色,走出了一条属于延安自身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在新时期,延安工业发展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条件,延安工业发展必须要找准关键点[4],延安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是延安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延安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因此查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突发发展瓶颈,才能够找到新经济常态下工业发展的思路。

2延安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2.1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获得提升

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予了延安经济发展战略性的机遇。延安在工业经济发展中,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拉动整个工业发展链条。近年来,延安工业发展稳步增长,能源工业实现持续增值,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19年1—5月全市工业完成产值661.59亿元,增长18.6%,实现增加值349.47亿元,增长7.2%,较1—4月提高0.2个百分点。能源工业实现增加值312.21亿元,增长4.3%,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210.24亿元,增长4.0%,拉动增长2.5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煤业增加值70.13亿元,下降3.9%,影响下降0.9个百分点;天然气开采业增加值19.49亿元,增长58.6%,拉动增长2.2个百分点。非能工业实现增加值37.26亿元,增长40.1%,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其中卷烟工业实现增加值12.67亿元,增长45.5%,拉动增长1.2个百分点。但是,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延安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资源情况不同,基础建设存在差异,延安各个县区的工业化水平差异较大。各个地方经济发展参差不齐,既有陕西的十强企业,也有经济十分落后的区域。

2.2重点企业稳定运行

延安工业经济发展进步中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快速成长,适应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市场的变化,突出了技术改造和升级,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例如延安卷烟厂、延安供电公司、黄陵矿业公司等骨干企业,在工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9年生产卷烟30.6万箱,产值增长14.2%。市首届工业产品宣传展示和推介销售活动签订合同协议115亿元。但是近年来沿岸工业经济发展支柱型产业增速逐渐降低,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例如石油产业调整了调控能力,资源开采初期浪费严重,造成资源严重匮乏。有些地区开采程度已经超过了警戒线。例如吴起、志丹两县,资源动用程度已经达到了60.2%和99.1%。资源储量制约了工业经济发展,未来可持续发展存在重大压力。

2.3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不断进行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延安工业发展遵循国家发展的状态,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在延安工业经济发展中将绿色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的突破口,抢占了新能源发展的制高点。例如安塞县的太阳能资源引进了江苏格林保尔的投资建设项目,吴起县黄龙县推进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建设,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新能源成果研究。在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上,延安重视工业与生态农业之间的融合,例如利用沼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等。高科技产业发展为延安工业经济注入了活力。但是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工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兴产业需要大量的融资,企业在融资能力上较弱,延安工业经济受到资本上的限制。

3新时期延安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3.1整合工业经济发展的多种资源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多种资源的融合。延安工业发展要整合经济发展的多种资源,构建起石油、煤炭、发电产业优势,以支柱型经济保持全局稳定。在发展中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主线,发挥资源优势,引进高技术,进行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抓大放小,配套发展,实施能源强市战略。在整合资源方面,突出工业和非工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建立起新型工业经济的格局。例如延安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洛川轻烃裂解、大唐热电联产和彩虹光伏玻璃等,政府在发展中积极协调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加速释放工业产能,实现满负荷运转,加快延长石油半生气岩链,50万吨航空煤油建设,延川20万吨可发性聚苯乙烯,三达膜科技等项目建设进度,促进资源之间融合发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过程中,引导退出煤矿2家、淘汰落后产能30万吨。在全省率先实现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覆盖,市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88%,工程建设项目“六个一”审批管理经验全省推广,受到住建部表彰。顶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免企业税费28.3亿元。51户市属国企重组整合为16家集团公司,企业架构实现战略性重塑,国企资产总额突破1000亿元。三达膜公司在科创板成功上市,中航油集团石油板块迁址延安并完成股改,英雄互娱上市有序推进,56家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3.2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

新兴产业是工业快速发展的领航者,在新兴产业中,加快盐岩、陶土、风能、太阳能和生物智能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产业有效发展,充分利用粉煤炭炉渣等工业废弃物发展水泥、免烧砖等新型建材。在项目投资中加快县域经济建设,帮助企业做好各项规划,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供给,确保条件成熟的项目早开工建设。同时紧盯西延高铁、延安万达城、陕煤黄陵电厂、富县电厂、志丹足球小镇等项目,全力做好环境保障工作,以新兴经济引领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共同推进工业进入资产投资增长的快速道路。新兴经济充满活力,1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新入驻企业20户,营业收入增长16.3%。引进新经济企业280家,累计达到720家,增加就业岗位2000多个,实现营业收入76亿元。高新区科技孵化器获批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出台加快民营经济发展29条政策措施,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23.5亿元,新增市场主体4.6万户、“五上”企业236户。非公占比达到30%。

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70个,到位资金575.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6.7%。进出口总额完成任务进度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一。

3.3实施工业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企业品牌发展战略就是为了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延安工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较低,在推进品牌建设中引进先进技术,实现科研成果和专利的快速转化。政府建立技术创新基金,用于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特别是在名牌企业的推进过程中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支持企业中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增强企业的影响力。对企业给予创新融资的优势,积极帮助企业谋划项目,广泛开展招商引资。例如规范小额贷款等服务,支持企业的财政建设,对企业放宽政策,引导培养工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性人才,优化企业营商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突出企业的实际效用,让企业成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活跃因素。延安在经济推进中,加快陕北高端能源化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建设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煤电“四大基地”,推进油煤气资源综合转化利用,推动能源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跨越、能化由初级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跨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经济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县域工业集中区产业承载要素集聚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建设“新型工业强县”“现代农业强县”和“生态建设强县”。

第6篇: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2009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在认真研判遵义市情实际后,提出了“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得到了全市上下的认可和肯定。

“四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指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遵义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汪先明说,最早的“雏形”要追溯到2008年,时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晓光在署名文章《加快推进黔北综合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中,根据国家和省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提出了中部产业集聚区、东南部产业经济区、东北部重点开发区、西部产业经济区。

“从16%到17%,从17%到18%,从18%再到19%,遵义市每一个县(区、市)都有自己的清晰‘对标’,这也是根据各自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布局,科学确定的奋斗目标。”在近日召开的遵义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上,统筹实施四大区域战略成了热门话题。

2010年,市委、市政府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进一步深化对市情的认识,根据“四大区域”的发展方向、资源特色和产业特色,分别从城市、环境、基地、基础四个方面优化结构。按照建设黔北综合经济区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继续强化分类指导,突出工作重点,深入推进“四大区域”发展战略,强力推动“建设”,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同质化合作、差异化竞争,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 发展。

从战略雏形到明确提出,从明确提出到具体推进,从具体推进再到深入实施,既是一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形成共识,加速加快发展的阶段。

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更加深入人心,也成为了市委、市政府统筹调度各项工作,统筹区域差异化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在2013年的市委四届四次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经济运行调控上,要以主体功区规划和“四大区域”、“四化同步”发展战略为导向,以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为主要手段,统筹城乡各类规划,制定产业指导目录和区域分类指导政策,优化“5个100工程”为重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改革促发展,创新增活力。今后,遵义市中部六县区将着力提升城市带动和工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加速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将以“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优质的城市发展软硬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湘江和平、汇川机电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下大力气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和大企业、大集团,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培育总部经济;深化与成渝和黔中经济区区域合作,建设开放型经济平台,培育开放型经济市场主体,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在全市率先实现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着力破解群众长期关注的上学难、看病贵、出行堵、环境差等“老大难”问题。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500万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

西部三县(市)将发挥名优白酒产业和生态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转型带动作用,实现新一轮转型突破。落实好“四河四带”建设指示精神,以改革的办法和过硬的措施,坚守好加快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条底线,继续做大做强白酒产业、煤炭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做优产品、做大企业、做长产业链,高品位打造一批旅游配套设施,全景域打造仁赤高速公路景观带。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2%以上。

东部三县将依托生态引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进一步创新示范,实现提速开发。总结农村综合改革试验试点成果,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城乡统筹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搭建信用平台引导金融投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促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升级版,努力把湄凤余片区打造成为天蓝、地绿、水清、气净的西部最美新农村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创新区;走生态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提高集体经济比重,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突出抓好茶叶、优质米、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对接国家武陵山协作区区域发展规划,争取中央和省支持,加快开发。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3%以上。

北部三县将强化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速攻坚,尽快实现减贫摘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快于省市平均水平,实现务川减贫摘帽目标,正安道真增比进位。实施好国家武陵山协作区区域发展规划,坚持交通引领,着力构建北部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改善发展条件;着力推进务正道煤电铝等重大项目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全力打造铝工业集聚区;重点培育农业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烤烟、中药材、茶叶、干果等特色产业,着力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3%以上。

回想2013年,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面对因特大旱灾对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面对白酒、原材料、煤炭等行业受到的严重冲击,尤其是一季度工业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着力找准突破口,积极帮助实体经济应对市场变化,实现了工业经济在逆势中上扬,快速稳步回升。

今后,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压力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也是工业经济围绕四大区域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7篇: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我们要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全面、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我局工作的指导作用

我局是全区工业经济综合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对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业经济的方针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规划、指导和服务,对上为区委、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对下为广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保驾护航。在具体工作推进中,我们始终坚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局工作的中心和主题,在推动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加快发展方面采取了新举措、迈出了新的步伐、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新业绩,在群众和企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可以说,我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是因为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密结合实际谋划和推进工作取得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真正掌握和运用好这一思想武器,需要不断地深化认识和创新实践。况且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我们的党员干部学习和认识程度、素质和能力水平不尽相同,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突出问题。有的党员和干部学习不够深入、作风不够扎实,宗旨观、发展观和尚未真正明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有的缺乏谋划推动科学发展的知识和本领,不善于站在全局统筹谋划工作,思路不够宽、视野不够开阔、办法不够多、功夫不够深、能力不够强;有的习惯于传统思维,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在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摸清实情、对症下药、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扎扎实实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推动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改进作风,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为推动全区工业经济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组织和作风保证。

第8篇: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这次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是县委、县政府研究确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全省加快菏泽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和全市加快发展誓师大会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县今年元月份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安排和部署加快工业发展的任务及措施,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工业兴县”的思想,切实抓紧抓好工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努力实现“首季开门红”,为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全县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式发展。下面,我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严峻形势

今年是实施“突破**”战略的第一年,也是我县经济能否实现跨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式发展的关键一年。按照张高丽书记提出的“3311”的目标要求,今年我县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县委、县政府确定,在前两年开展“园区建设年”和“项目建设年”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工业建设年”活动,切实把发展工业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企业,都为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元月份我县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元月份,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057万元,同比增长18.23%;完成工业增加值4253万元,同比增长4.58%。自己与自己比,这两项指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与全市相比,与兄弟县区相比,差距却很大。元月份,全市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为14.7%,居全省最末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离“3311”目标低15个百分点,而我县工业增加值增幅又居全市最低,形势非常严峻。造成我县工业生产增长缓慢的原因是方面的,除受春节放假,企业实际生产时间减少等客观因素影响外,主要是我们对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的不够紧、不够死,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特别是部分企业没有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一些企业存有漏报、瞒报问题,无报表或报表数字与实际情况远不相符。对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要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搞好全县工业经济运行,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不仅是一项艰巨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对我们各级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开创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我县工业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为总抓手,以加大投入为重点,以膨胀总量和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化环境为保障,以企业增效和财政增收为目标,提高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新突破。主要任务目标是:2004年,全县新上投资过百万的基建、投资项目300个以上,完成工业总投入25.2亿元,同比增长80%;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同比增长52.9%;实现工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长54.6%;实现销售收入29.6亿元,同比增长64.4%;实现利税1.2亿元,同比增长69%;上缴税金5345万元,同比增长45.5%。会前,县经贸局、县统计局已经把上述任务目标分解到了各系统、各镇(区)和各企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实现上述目标,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对接为突破口,在加大工业投入上求突破。

规模总量小是当前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继续把扩大投入、膨胀总量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牢牢抓住扩大投入这个“牛鼻子”不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等有利条件和机遇,千方百计抓投入、上项目,努力实现扩大工业投入的新突破,以大投入促大发展。当前,首要的是要在省政府实施的“百个项目进菏泽”工程上求突破。在刚刚闭幕的加快菏泽发展现场办公会议上,张书记、韩省长都明确指出“突破菏泽”关键是突破工业,“突破工业”关键在扩大投入。省里将采取“百个项目进菏泽”和“东企西进”等措施,加大对菏泽的项目、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菏泽扩大工业投入,加快工业发展。全省加快菏泽现场办公会议结束后,省经贸委立即开展工作,着手落实第一批进菏泽的企业和项目。目前已经初步筛选出了67个项目,总投资达239.5亿元,本月底将来菏泽召开第一次对接会。抓住“东企西进”和“百个项目进菏泽”的良好机遇,努力争取和落实好一些项目,对于我们实现扩大投入和工业发展的新突破至关重要。各镇(区)、各部门、各企业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积极寻求与东部企业和进菏项目的对接点,重点落实好投资9000万元的10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投资1.5亿元的林纸一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体化制浆、投资9200万元的200万吨水泥、投资1.5亿元的5万锭精疏棉纱生产线、投资17.5亿元的龙固矿井热电厂(4×150mw)、投资28.3亿元的龙固矿井及选煤厂等总投资95亿元、22个项目对接工作,拿出具体的承接方案,以优惠的政策、优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东部企业采取独资、合资、买断、租赁、联合等方式,来巨野新建或嫁接改造一些项目,带动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膨胀。

(二)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在加快园区发展上求突破。

招商引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投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措施。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借力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要继续牢固树立县外就是外的思想,尽快形成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以大招商大投入,拉动经济大发展,以大项目促进工业经济规模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要继续坚持全党招商、全民招商,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注意变换招商策略,在充分利用会议招商、企业招商、登门招商等有效方式的同时,注重探索和利用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新的招商方式。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促进招商引资、聚集生产要素、扩大工业投入的载体作用和洼地效应,按照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聚集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要以提升园区规模档次为重点,切实搞好园区硬件建设。在土地使用上一定要立足保护耕地、依法用地的基础上,用活各项土地政策,确保建设用地。要以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发展宝地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加快麟州热电厂建设进度,尽快争取项目投入全部到位,及早进行工程招标和开工建设,力争年底前完成土建工程施工和部分设施备安装调试,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电能保证,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要以加快入园项目建设和入园企业发展为重点,强化入园项目的后续服务管理,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以培植支柱产业与骨同志们:

这次全县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是县委、县政府研究确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全省加快菏泽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和全市加快发展誓师大会的要求,深入分析我县今年元月份的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安排和部署加快工业发展的任务及措施,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工业兴县”的思想,切实抓紧抓好工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努力实现“首季开门红”,为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全县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式发展。下面,我根据县委、县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严峻形势

今年是实施“突破**”战略的第一年,也是我县经济能否实现跨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式发展的关键一年。按照张高丽书记提出的“3311”的目标要求,今年我县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县委、县政府确定,在前两年开展“园区建设年”和“项目建设年”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工业建设年”活动,切实把发展工业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推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大提高。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各企业,都为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辛劳动,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元月份我县工业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元月份,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057万元,同比增长18.23%;完成工业增加值4253万元,同比增长4.58%。自己与自己比,这两项指标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与全市相比,与兄弟县区相比,差距却很大。元月份,全市工业增加值平均增幅为14.7%,居全省最末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离“3311”目标低15个百分点,而我县工业增加值增幅又居全市最低,形势非常严峻。造成我县工业生产增长缓慢的原因是方面的,除受春节放假,企业实际生产时间减少等客观因素影响外,主要是我们对工业经济运行调度的不够紧、不够死,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特别是部分企业没有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不明确,一些企业存有漏报、瞒报问题,无报表或报表数字与实际情况远不相符。对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有一个十分清醒的认识。要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搞好全县工业经济运行,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不仅是一项艰巨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对我们各级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振奋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开创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明确任务,强化措施,努力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省、市有关会议精神,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我县工业经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招商引资、对外开放为总抓手,以加大投入为重点,以膨胀总量和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化环境为保障,以企业增效和财政增收为目标,提高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新突破。主要任务目标是:2004年,全县新上投资过百万的基建、投资项目300个以上,完成工业总投入25.2亿元,同比增长80%;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6亿元,同比增长52.9%;实现工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长54.6%;实现销售收入29.6亿元,同比增长64.4%;实现利税1.2亿元,同比增长69%;上缴税金5345万元,同比增长45.5%。会前,县经贸局、县统计局已经把上述任务目标分解到了各系统、各镇(区)和各企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实现上述目标,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对接为突破口,在加大工业投入上求突破。

规模总量小是当前我县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继续把扩大投入、膨胀总量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牢牢抓住扩大投入这个“牛鼻子”不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战略等有利条件和机遇,千方百计抓投入、上项目,努力实现扩大工业投入的新突破,以大投入促大发展。当前,首要的是要在省政府实施的“百个项目进菏泽”工程上求突破。在刚刚闭幕的加快菏泽发展现场办公会议上,张书记、韩省长都明确指出“突破菏泽”关键是突破工业,“突破工业”关键在扩大投入。省里将采取“百个项目进菏泽”和“东企西进”等措施,加大对菏泽的项目、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菏泽扩大工业投入,加快工业发展。全省加快菏泽现场办公会议结束后,省经贸委立即开展工作,着手落实第一批进菏泽的企业和项目。目前已经初步筛选出了67个项目,总投资达239.5亿元,本月底将来菏泽召开第一次对接会。抓住“东企西进”和“百个项目进菏泽”的良好机遇,努力争取和落实好一些项目,对于我们实现扩大投入和工业发展的新突破至关重要。各镇(区)、各部门、各企业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积极寻求与东部企业和进菏项目的对接点,重点落实好投资9000万元的10万吨玉米淀粉生产线、投资1.5亿元的林纸一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体化制浆、投资9200万元的200万吨水泥、投资1.5亿元的5万锭精疏棉纱生产线、投资17.5亿元的龙固矿井热电厂(4×150mw)、投资28.3亿元的龙固矿井及选煤厂等总投资95亿元、22个项目对接工作,拿出具体的承接方案,以优惠的政策、优越此文来源于文秘家园的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吸引东部企业采取独资、合资、买断、租赁、联合等方式,来巨野新建或嫁接改造一些项目,带动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膨胀。

(二)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在加快园区发展上求突破。

招商引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投入,加快发展的关键措施。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借力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要继续牢固树立县外就是外的思想,尽快形成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以大招商大投入,拉动经济大发展,以大项目促进工业经济规模的壮大和水平的提高。要继续坚持全党招商、全民招商,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注意变换招商策略,在充分利用会议招商、企业招商、登门招商等有效方式的同时,注重探索和利用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新的招商方式。要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促进招商引资、聚集生产要素、扩大工业投入的载体作用和洼地效应,按照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聚集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步伐。要以提升园区规模档次为重点,切实搞好园区硬件建设。在土地使用上一定要立足保护耕地、依法用地的基础上,用活各项土地政策,确保建设用地。要以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发展宝地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加快麟州热电厂建设进度,尽快争取项目投入全部到位,及早进行工程招标和开工建设,力争年底前完成土建工程施工和部分设施备安装调试,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电能保证,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要以加快入园项目建设和入园企业发展为重点,强化入园项目的后续服务管理,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以培植支柱产业与骨面。要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包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下步县委、县政府将定期把县级领导所包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各镇区也要对重点企业、重点工业项目的开工和建设实行一套班子、一套人马、集中力量,限时完成。全县各级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脚踏实地忘我工作。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主动到那些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现场办公,调度生产运营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要严格落实责任,加强调度考核。今年,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把各项经济指标逐步下达了计划,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对各镇(区)、各经济主管局、各企业层层分解了任务目标。今年,一、二、三产业gdp比例确保为41.9:38.8:19.3,力争达到41.2:39.5:19.3。gdp的增长主要体现在工业上,重点在规模以上企业,在座的54家企业任务非常艰巨。各级各部门、各企业一定要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针对各自的任务目标,层层分解到各企业、车间和班组,逐旬逐月进行落实,确保不折不扣地全面完成,各镇(区)每月的统计报表,必须由镇长把关签字后方可上报,使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压力。要切实加强监督调度,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制度,定期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及时了解情况,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不定期到企业进行现场办公,及时总结经验,现场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搞好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要严格考核,奖优罚劣,对各镇(区)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每月在电视台公布一次,每季度下一次通报,县委、县政府将出台《全县经济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对做出突破贡献的镇区、经济主管部门和规模以上企业将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对完不成年度发展任务的,要受到通报批评和诫勉。

第9篇:工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桂林 工业经济 发展 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12-03

广西桂林作为传统的风景旅游城市闻名于世,但整体经济发展较全区和外省其他同规模城市而言发展速度较慢,发展模式在争论中也未得到很好定位。近几年桂林市确定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以来,工业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均以两位数的增幅增长,桂林工业加快发展的成效逐渐显现。“十一五”期间桂林工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507.2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263亿元,年均增长20%,高于“十五”年均增速3.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80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27.6亿元,年均增长18.9%,高于“十五”年均增速4.9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6%,比2005年提高8.2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3.4∶36.5∶40.1调整为2010年的18.3∶45.3∶36.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0%以上,工业化率由“十五”末的2.0提高到2.2,工业化进程迈入中期阶段。由此可见,桂林工业目前正处在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和经济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如何抢抓机遇,继续加快桂林市工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改变有基础、没实力,有产品、没规模,有特色、没产业,有资源、没优势的现状,在三产旅游为主导的中小城市如何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达到产业转型,从而完成城市现代化改造,实现产业发展和旅游经济互为补充,突破城市发展瓶颈,这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以上问题笔者想从地方政府角度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政府在规划指导上要从注重微观转向注重宏观

思路决定出路,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业发展规划是加快发展的前提。近年来,桂林市领导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把工业作为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突破口,科学计划,合理统筹,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协调、持续的增长,全市的工业经济也进入到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为提升桂林市的综合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导地位不断得到强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桂林市领导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不断转变思想观念,适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结果。但在调研时也发现,企业中“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宁做鸡头,不为凤尾”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市场,部分企业片面看重自身的优势,不愿主动走出去寻找战略发展伙伴,缺乏借势、借时、借力发展的激情。这些与市场经济发展相悖的思想观念不消除,势必影响桂林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区内的南宁、柳州、百色、钦州等地工业发展十分迅猛,小进则会落后。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快发展,从单一的就工业某个领域发展而计划统筹整个桂林市工业发展乃至整个桂林市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从单一的靠发展旅游业为主来带动整个桂林市经济发展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从单一的依赖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某个“拳头产品”来打造整个桂林市工业发展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以思想的大解放来促进工业经济的大发展。要牢固树立只有坚持大开放、大解放,联大靠强,才能加快发展自己的务实观;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思想,树立只有借势、借时、借力发展,才能更快、更活、更富、更强的开放观;破除单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唯我”思想,树立与时俱进,在机遇面前抢占先机是能人,不抢不抓是庸人、错失良机是罪人的发展观;破除只讲困难、不讲潜力,只看劣势、不看优势的片面思想,树立依托区位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的优势观;破除我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什么就做什么的狭隘思想,树立敢字当头、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效率观,把不断解放思想、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谋求发展手段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此统筹工业和旅游业及商贸业的发展,统筹市区工业和县域工业的发展,统筹规模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的发展,统筹区域协作和整体联动的发展,统筹工业经济和其它经济的发展,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来科学规划桂林市整个工业经济,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率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目的。这既是桂林市加快工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观念,也是解决当前工业发展中诸多矛盾应遵循的原则。

二、全市工业布局上要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

有质量的规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桂林市工业已有了一定数量上的积累,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制药、食品饮料、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覆盖面较广、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大项目建设日益增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苏桥园、铁山园和综合信息产业园的加快启动和实施,为全市今后加快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全国各地上项目、谋发展的势头相比差距还较大。从调研分析来看: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些企业干部认为项目建设是上级领导、主管部门的事,对跑项目、上项目这种苦差事,不敢干、不愿干,造成上头“热”、下边“冷”,少数人忙、多数人看的被动局面。二是工作力度不到位。在争取项目和招引项目上,缺乏锲而不舍、一抓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三是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还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自主上项目的内在动力不足。四是缺乏大的工业项目和项目源。工业项目的来源仍然较少,特别是大的工业项目不多,目前已实施的项目中,超亿元的虽有153个,但超5亿元的仅24个,超10亿元的不到10项,没有大投入、大项目,就不可能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全市工业要加快发展,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有量的积累外,还必须夯实基础,强化支柱,完善布局,注重效益,协调发展,有质的飞跃。随着中国加入WTO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自治区“三点一面”工业格局的确立,为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且广阔的平台。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强项目谋划研究,牢固树立项目是工业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项目建设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的思想,进一步强化投入意识、项目意识,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和投资这个工业发展的“牛鼻子”,以新型工业化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做强做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形成新工业布局等投资重点,按照“开工一批、续建一批、投产一批和储备一批”的要求,建立健全推进重大项目的责任、协调、通报、跟踪服务等制度,加快实施工业项目带动战略,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全市工业经济结构和质量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提高工业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只要是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不违背环保和安全生产、有一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利于改善工业经济的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项目,都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因时制宜争取上马,特别是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并在园区招商上寻求新突破。形成市县共抓,各部门配合,大中小项目并举,各种所有制齐上,齐心协力抓项目的格局,再掀项目建设新,以此提升全市工业经济的质量,进一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工业发展方式上要从注重“点状拉动”转向注重“组团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桂林市工业发展整体表现呈现出“点状拉动”的经济增长形态。以工业园区和制药、机械、电子、汽车及配件、食品饮料等为代表的数十家企业,在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努力发挥点状突破的带动作用,在推行改革、对外开放、吸引投资、大胆试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和示范作用,成为桂林市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为整体提高桂林市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和整合规模的有效扩大,一批集团化、一体化、簇群式强强联手的企业日益增多,特别是一些跨国大公司、知名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给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为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全市工业化进程,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审时度势,构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平台,走“组团式发展”的道路。由“点状拉动”向“组团式发展”的演进,这种历史的必然既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事实,也是全市改革开放前期成功经验的有效放大,同时也是今后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新思维和新模式。为此,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稿带动,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带动转变。重点是要推出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活力、有效益、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骨干企业对外招商嫁接,靠强做大做强。尤其是要突出抓好南药股份青蒿琥酯产业化升级、三金药业脑脉泰中药产业化、千方药业公司提取槐米产业化,燕京(漓泉)公司年产5万吨啤酒扩产改造和三花公司宏兴酒业年产3万吨米酒生产线建设,福达集团曲轴扩产和传动系统等新品种的产业化、万向钱潮汽车底盘部件公司自行研制开发的磁式制动器扩大出口创汇和汽车底盘生产线、客车工业集团与柳州五菱集团重组桂客发展公司V2城乡客车系列新产品苏桥园生产基地、机床股份公司以自主研发的五轴联动数控万能铣床为核心大型数控机床产业化项目建设、橡机厂高精度硫化机生产线、航天电器公司固体继电器生产线和星辰电子公司交直流伺服系统生产线改造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嫁接重组,力争年内我市工业总产值上10亿元的企业有15家,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50家,初步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市场、有竞争力、有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提升桂林市工业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为全市工业经济“组团式发展”奠定基础。

四、地方政府在工业管理职能上要从注重管理转向注重服务

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政府对工业发展的协调服务能力,这是当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习惯按照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来管工业,存在许多“越位”和“缺位”现象。这不仅弱化了职能部门参谋助手作用的发挥,甚至还影响全市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尤其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和企业关心的问题,研究制定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通过改革开放促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工业调整规划和实施意见,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分析监控和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加强对企业生产安全的指导管理。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好政府职能部门参谋助手作用,改变过去那种既当“婆婆”又当“媳妇”、既“越位”又“缺位”的被动局面,不断提高协调和服务工业经济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市县两级职能部门要针对机构改革后新的职能,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理顺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服务大局、服务企业的意识,一心一意为企业的发展着想,积极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坚持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要集中精力做好经济运行的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好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运输,千方百计做好工业生产用电、用煤、用油和运输的协调工作,为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物资保障。

五、工业企业在管理上要注重管理方法、模式和产业方向的转变

先进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流的企业要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管理来自一流的制度,有制度的管理才是最有效的管理。从桂林市的工业企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还存在凭经验管理、凭个人的主观意愿管理的现象,导致内部资源没有有效利用,企业管理效率低、效果差,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桂林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与世界经济接轨,这些与市场经济规律相悖的制度不仅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和健全,还要主动与市场经济接轨,与世界经济接轨。因此,我们在抓企业壮大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制度建设,并善于用制度来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人治多于法治甚至代替法治的现象。要以《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按照世贸要求和国际惯例,建立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产权、生产、经营、用工、人事和分配等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了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企业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全市工业企业要能充分引入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通过引入技术,引入人才,引入资金的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要充分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灵活运用ERP、SAP等先进管理软件,全流程改造自身管理方法和模式,与世界先进制造业企业实现同步,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自身发展是思路上要更加注重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紧紧跟随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全区“十四加四”产业布局,积极主动淘汰落后产业和技术设备,把重心放在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资源低消耗产业上,保护好桂林的青山绿水,桂林的工业企业才能得到长远发展,否则只图一时之利的企业迟早会被要求改造和搬离桂林。因此在桂林的工业企业要很好地利用和爱护好桂林这张难得的世界名片,不仅要有全球的发展眼光,能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获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多方支持和补贴,实现企业的突破性发展和高速进步,同时还要为桂林环境的保护、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改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桂林工业经济的发展是桂林整体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桂林工业济的产业转型是工业经济发展必由之路,只有在工业布局上、产业选择上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定位,在政府服务上、企业观念上都实现了突破性的转变,桂林的工业经济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桂林的才能实现向现代化城市的转变。因此,以上所提出的五个方面的转变是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笔者对桂林如何才能改变工业发展现状,实现快速发展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1.桂林市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桂林市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2010年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