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旅游发展规划

第1篇: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第一条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编制和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编制旅游开发建设规划应当服从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发展项目建设,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重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五条国家旅游局负责全国的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旅游发展规划的范围

第六条旅游发展规划市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的要素所做的安排。

第七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确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拟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要素结果与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速度,指导和协调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八条旅游发展规划一般为期限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

第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范围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条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三章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

第十一条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与经济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相适应。

第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协调,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

第十三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十四条国家旅游局负责组织编制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的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局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国家旅游局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单位进行资质认定,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市场前景、资源条件、环境因素进行深入调查,取得准确的基础资料,从市场需求出发,注意生态环境和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延续,积极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技术手段。

第十七条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的要求。

第十八条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一)综合评价旅游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与基础条件;

(二)全面分析市场需求,科学测定市场规模,合理确定旅游业发展目标;

(三)确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明确旅游区域与旅游产品重点开发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布局;

(四)综合平衡旅游产业要素结构的功能组合,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的关系;

(五)确定环境保护的原则,提出科学保护利用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措施;

(六)根据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和市场开发力度,确定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七)提出实施贵挂的政策和措施。

第十九条旅游发展规划成果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表和附件。规划说明和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第四章旅游发展规划的审批和实施

第二十条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分级制定和审批。

全国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制定。

跨省级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组织有关地方旅游局编制,征求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意见后,由国家旅游局审批。

地方旅游发展规划由地方各级旅游局编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局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第二十一条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征求国际旅游局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国家确定的重点旅游线路、旅游区发展规划由国家旅游局征求地方旅游局意见后批复实施。

第二十二条旅游发展规划上报审批前应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由各级旅游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二十三条地方各级旅游局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旅游规划进行调整,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旅游局备案,但设计旅游产业地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产品格局的重大变更,须报原批复单位审批。

第2篇: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长春推出“四大板块”新规划 建设(国际汽车城、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国际影都、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2.吉林省新基建“761”工程指的是什么?

从2020年开始实施,“十四五”期间完成,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7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智能信息网、路网、水网、电网、油气网、市政基础设施网“6网”;着力补强社会事业“1短板”。

3.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包括哪些?

“一主”:即《长春经济圈规划》;“六双”:一是“双廊”,即《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和《长辽梅通白敦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发展规划》;二是“双带”,即《沿图们江鸭绿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和《沿中蒙俄开发开放经济带发展规划》;三是“双线”,即《长通白延吉长避暑冰雪生态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和《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四是“双通道”,即《长白通(丹)大通道发展规划》和《长吉珲大通道发展规划》;五是“双基地”,即《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专项规划》和《白城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建设规划》;六是“双协同”,即《长春吉林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和《长春-公主岭同城化协同发展规划》。(掌握一下就行,不用完全背诵)

4.长春市“专班抓项目”主要包括哪些专班?

按照“1+2+5”模式设立组织领导体系,“1”代表一个领导小组,即长春市重大项目专班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专班领导小组);“2”代表两个服务推进办公室,即综合协调办公室和督查考核办公室;“5”代表五个重大项目专班(以下简称专班),即: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专班、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专班、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重大项目专班、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专班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专班。(现在又新成立个征收专班,掌握一下即可)

5.长春551发展规划是什么?

把长春建设成为:(1)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2)建成区500平方公里以上;(3)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19年考过,百分之九十多人都不会)

6.长春十五个县市区、开发区名称、大概位置、主导产业:

五个主城区、五个开发区、五个外五县。

朝阳区:商贸服务业、科教文化(红旗街、桂林路、重庆路)

南关区:商贸服务业、金融(市政府)

宽城区:轨道交通、工业服务业(长春站)

绿园区:轨道客车制造、农产品蔬菜(长春西站、皓月)

二道区:服务业、长吉图发展重要区域(物流业)

经开区:汽车零部件和生物化工

净月区:绿色产业、旅游(净月潭,长影世纪城)

汽开区:汽车产业(一汽集团总部)

高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工业、新兴产业(医药)

莲花山:生态旅游

九台区:工业、金融(龙嘉机场)

双阳区:梅花鹿之乡,生态旅游

榆树市:农业(玉米)

农安县:农业(马铃薯、三辣、畜禽)、黄龙戏

德惠市:农业(大米、肉鸡、肉牛、生猪)

7.着力打造“两个万亿级”“五个千亿级”指什么?

“两个万亿级”:一是汽车产业,二是电子信息产业。

“五个千亿级”: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二是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三是医药、医疗服务、医疗仪器产业,四是影视文创产业,五是现代服务业。

8.重点打造“一点”“两线”“三片”“五区”指什么?

“一点”: 即以南部新城“四塔一中心”为重点,建设城市新地标。

“两线”:即以新凯河为依托,建设城市西部发展新轴线;以吉林大路为重点,高质量建设城市迎宾大路。

“三片”:即打造红旗绿色智能汽车小镇,重点是推进红旗博物馆、汽车主题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改造;打造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年内启动36平方公里“起步区”建设;打造长春新区创新发展核心区。

“五区”:即打造西客站城市客厅、长春站周边历史文化街区、吉大新校区扩建、空港国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长春机车厂老厂区,形成城市新功能、新形象、新文化、新品位。

9.长春公主岭同城化“五统一”指的是:

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生态治理、城市规划。

第3篇: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市规划发展科和市场开发科的科长。这两个科室都是我们到位的主要职能科室,与原来的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相比,这两个科室的工作任务肯定更重、胆子也更沉,但我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两个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给各位领导作好助手、当好参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认为自己竞聘这两个岗位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期间我学习的就是旅游专业,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清醒地认识,同时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大学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供闲暇时间阅读,平时也能通过互联网等积极学习其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理论水平得到稳固和提高,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是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规划与市场开发科工作。两年来,在分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积累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对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今年1月份,被单位聘任为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科长,这是领导对我自身工作的肯定。虽然现在规划、市场开发科一分为二,但我相信,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能够胜任这两科的工作,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实绩。

竞聘这两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在这里也谈一点自己对今后工作的一点想法。

规划发展方面:

1、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舟山市海洋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嵊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嵊泗列岛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本,尽快编制出台嵊泗县海洋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在今后五年里更好的指导全县旅游业发展。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在2004年,我们配合势力进行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普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利用这次资源普查的成果,汇集开发价值较大的资源,建立旅游项目库,明确嵊泗将来的旅游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3、加强景区建设规划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县内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和各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的评审。加强对全县景区规划的管理,禁止随意开发建设,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有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并负责监督有关单位严格落实既定规划方案。

4、积极申报A级景区。今年我参加了浙江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员培训班,从我县旅游区的建设情况看,基湖核心景区是最有希望成为我县首个A级景区的单位,接下来要指导和帮助他们做好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并随着我县各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随时做好个新建项目的A级景区申报、推荐和评定工作。

5、优化结构,开发旅游产品。以休闲度假为突破口,贯彻“重点旅游工程优先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优先发展、大旅游产品优先完善、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优先打造”的发展策略,大力开发渔家乐旅游、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

6、做好各乡镇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目前大多数旅游乡镇还没有编制自己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开发方面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规划科要发挥自身职能,指导各旅游乡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

市场开发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市场调查,高起点制定宣传促销方案。在主要客源城市和来嵊游客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消费群体成分、了解嵊泗列岛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地位,以此为基础,制订旅游市场开发计划和宣传策略,并提前做好每年的年度实施方案。

二是协助实施旅游节庆,举办主题活动。协助做好每年一届的中国嵊泗贻贝文化节期间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同时通过与网站、电视台等合作,每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主题活动,逐步打响嵊泗旅游的品牌。今年与浙江电视台合作举办的海鲜总动员、自驾车之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是做好宣传队伍的组织工作。组织下属旅游企业参加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在各主要客源城市和潜力城市举行几次较大规模的旅游推介会,条件成熟的话,组织“大篷车”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四是转变传统促销方式。一直以来,政府都是我县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主体,各旅游企业参与。今后,要努力转变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政府部门逐步淡出旅游宣传促销的舞台,而由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自主开发旅游市场,争取客源。

五是做好嵊泗旅游网的筹建工作。目前已与中国博客网达成初步协议,由他们负责为嵊泗旅游网的设计及维护,我们提供信息。下一步要做好全县旅游信息的收集工作,网站建成后做好网站信息的更新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4篇: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十四五”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2021-2025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这个时间正值中华民族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拐点,中国正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更是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我国文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绿维文旅认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要先解决好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一.《“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意义重大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承前启后的规划。《“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开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征程,既要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第一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文化旅游领域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统筹发展的规划。应紧密结合新时代背景,符合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文旅和旅游领域的重大课题,找出重大问题的矛盾症结,提出管用实用的对策措施,让《“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项目统筹到国土空间规划中。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文化不等于旅游,文化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但文化资源、需求与旅游产品、活动密不可分,文旅融合发展不能仅仅依托传统渗透,而是要着眼于产业一体化,以实现两个产业的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融合发展的规划,既要认清文化和旅游的差异,也要通过规划实现文化和旅游的乘数效应。

《“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是创新引领的规划。旅游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融合发展,旅游强调文化为魂,文化界非常在意如何有效地与旅游结合,从而落地文化价值。因此,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在于它们是否融合,而在于如何运用创新理念引领融合。《“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是创新理念引领的规划,目前文旅融合的创新型开发还远远不够,更多是块状结合,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还不多。

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但是,以往的融合一般属于自发性融合,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指导,融合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要指导文旅融合发展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文化旅游融合须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是目前的文旅产品结合仅停留在文化表层,融合内容浅薄,形式单一,游客体验内容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是我国的文旅产品的设计总体上还处于简单融合、模仿的阶段,缺乏对现代元素、创意IP等内容的应用,产品创新性不足。

二是文化旅游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差距影响,我国旅游业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文化旅游的开发顺应了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文旅融合程度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尚未形成大规模性的文化旅游产品聚集。因为区域差异,文化旅游发展要找准发展重点区域,树立典型示范项目。

三是文旅融合方法论体系尚未健全。在文旅融合的发展和研究中,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大多只停留在分析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产业融合的思路、方式、结构等方法论体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身主动融合的层面很多,但两者在产业发展模式和架构上存在很多不同,需要探索科学系统的融合方式,实现产业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四是文旅品牌仍需持续培育。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大国,但是文化输出较弱,更是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世界品牌。《“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该加强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扶持龙头企业,让中国文化旅游更多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带动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标杆。

三、《“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重点

目前,文化和旅游部已经完成“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正在开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专题调研等工作,并且统筹确定了25个“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组织各司局结合本领域工作开展前期研究,为“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在《“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新梳理文旅资源与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在传统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形成的,很难满足体验旅游时代的游客需求。我国地域广阔、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多种公共资源,均可与旅游资源进行融合,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旅融合专项规划编制应突破传统的资源分析框架,挖掘能够充分代表自身文化特质、对客源市场有吸引力、整合后能在具有充分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建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文化”的旅游资源分析框架,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建立完整的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筛选出对规划区最具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

首先,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内涵需挖掘。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较大重合性,但传统旅游资源的边界在延伸,文化旅游资源不再是单一的某个景点或具象的吸引物,它可以是一种城市气质,也可以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对应的规划编制中要将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解读,充分挖掘地方的资源价值;吸引更多旅游者,实现产业发展和文化保护的双赢。

其次,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内容在扩充。除了传统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以现代文化为支撑的城市创意图书馆、博物馆、音乐节、小剧场等都成为热门的旅游资源。

(二)明确文旅融合发展目标与战略

坚持“以文强旅、以旅兴文”,结合当地文旅资源等级和分布,明确各地文化旅游发展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产品,在此基础上明确规划区的文旅融合总体发展目标,并且明确产业增值、区域布局合理性、产业结构优化、产品与服务提升等具体目标。

在充分了解当地文旅资源、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分析出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地区发展目标和文化定位,完成当地文旅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旅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培育形成文旅创意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进组建跨界、跨域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形成旅游、文化、体育、娱乐、康复、餐饮、传媒等融合的产业体系。

(三)制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

对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原生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及遗址遗迹进行保护和修复,保护和培养传承人,通过文旅保护与利用专题明确保护范围、规划目标、功能分区、建立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保障措施等,实现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在分析历史遗存、民族服饰、特色民居、民间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利用分析民间习俗、节庆活动、仪式、语言、书法、舞蹈、音乐、戏曲、杂技、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构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为核心的开发利用体系。

(四)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成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通过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多种创新手段,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其中,注重文化创意与旅游融合发展,明确文创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域,完成当地文创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和重构,制定出文创产业发展的详细战略和实施方案。要挖掘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构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建设文旅融合创新业态系统。对于重点产业项目,应该确定行动目标,分解行动任务,保证重点项目的先行突破和落地。

(五)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部署,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性规划融合,推进“多规合一”。所以,《“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需要明确重大项目及其空间布局。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这也是《“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的重要环节。

(六)针对重点领域明确战略导向

第5篇: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实施“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构建“视野前瞻、定位准确、系统完善、管理科学、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

2、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

3、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性。

4、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县、镇总体规划

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近期工作重点:

1、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统筹**排市域交通、供电、防洪等重大基础设施,对旅游、生态、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规划指引原则。同步完成未来5年的“近期建设规划”及近期建设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2、修编“四县总体规划(**-**)”。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四县总体规划修编。歙县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总体定位,突出“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并举;休宁县以“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为原则,做好与中心城区的衔接,同步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开展近期建设区域的控规编制;黟县围绕西递、宏村等重要节点,依托文化遗产密集区的资源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祁门县以“新城”开发建设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发建设新城区,同步改造提升老城区。

3、修订建制镇总体规划。根据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全面修订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以20个特色镇为重点(名单附后),突出发展特色和优势,做好镇区规模拓展和镇域村庄协调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

4、编制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明确重点发展区域,统筹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以**中心城区(含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为核心,休宁海阳组团、歙县徽城组团为两翼“一加二”的空间结构框架,统筹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为**市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

围绕“十大工程”建设,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在**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可延至**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由各区县政府自行划定范围,分区域、分阶段组织编制。

近期工作重点:

1、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在《**风景区总体规划》指导下,以服务**景区为目标,按照“四门洞开,山上山下互动”的总体要求,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汤口镇、谭家桥镇、耿城镇、焦村镇、三口镇和洋湖林场区域之间的关系,尽快编制完成“**景区外部交通专项规划”和“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带动并加快“五镇一场”建设,提升**景区及周边城镇接待能力和容量,形成以**风景区为中心的“大**、大联动、大旅游”格局。

2、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按照规划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的规模,通过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实现站前区枢纽交通与市域和市区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商贸旅游、商务办公、文体娱乐和高品质居住区的功能定位,编制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站前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3、编制《新**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制定西起桃花岛,东至花山景区的新**江综合开发规划。以老街区域为核心,改造提升老城区沿江风貌,完善滨江旅游服务功能,编制三江口、桃花岛和江心洲三个主要节点周边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以花山谜窟为核心,拓展城市空间,丰富新型旅游业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

4、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的要求,以加快环湖区建设为主题,以环湖公路为主线,拓展环湖区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太平湖总体规划内容,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空间,为太平湖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规划依据,年接待能力从80万人次提升到200万人次以上。

5、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围绕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滨江改造和配套,修订完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整治规划》,完成老街区域交通协调规划研究工作和小街小巷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导则。深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府衙修复、斗山街改造、渔梁坝开发和练江改造等方面做到详细规划的深度。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以西递、宏村、唐模、棠樾、呈坎、黄村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村落为重点,修订和完善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其它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按照一个新村(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疏解古村落的保护压力)、一批项目(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丰富旅游服务业态)、一套设施(道路交通、消防供水、污水排放)的要求,完善和拓展开发利用篇章。

6、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根据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尽快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工作。近期重点完善和编制雨润商务度假区、茶博园、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黎阳老街改造、徽文化艺术长廊、东**旅游小镇、太平湖SPG项目、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北驿度假区、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新**医药博物园、纳尼亚小镇等一批用地面积在1000亩左右的重大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项目详细规划。同时按照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抓紧编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规划。

7、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道路沿线和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生态、徽韵”原则;景区景点周边按照“建设新村、配套功能”原则;城郊按照“集约用地、风貌整治”原则,结合“村庄清洁工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三)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

保障发展需要,在**年底前,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近期工作重点:

1、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交通”的要求,结合高铁建设,尽快完成高铁站站前区综合交通规划,确保高速铁路与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紧做好**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全市公路网和旅游公路网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道路为脉络、县乡公路为延伸的市域道路交通体系。

2、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旅游”的要求,编制自驾车旅游服务专项规划,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全市自驾游服务中心”,在各区县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区”,在景区景点周边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接待点”,通过三级体系建设,构建自驾游配套服务网络。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乡村旅游全市统筹,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布点和用地布局,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3、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按照服务“园区建设”的要求,抓紧完成全市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修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依据。按照园区集中、产业积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扩大园区规模,**经济开发区原则上按照20平方公里规模进行建设;区县园区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土地,结合发展条件,适当拓展规模。在现有园区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要求,在全市统筹**排2-3个新的园区。

(四)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

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在**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

近期工作重点:1、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中心城区按照“拓展和内涵提升”的要求,完成高速公路率水桥区域、草市—篁墩区域、汤屯高速公路出口区域环境风貌整治改造详细规划,同时启动仙人洞路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完成建成区的“城中村”改造、拆迁**置区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各区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若干“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重要出入口”区域,完成一批改造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规划,通过环境整治和整体改造,迅速改善城市面貌。

2、编制特色风貌规划。以“整体要有规划,群体要有美感,单体要有特色”和“瘦、透、秀”的总体要求,制定城乡特色风貌控制导则和新农村民居建设标准图集,分类指导各地建设。编制完成城市(区县城)亮化规划,提升亮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2、加大投入,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3、开放市场,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拓展视野,开门规划,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放搞活规划编制设计市场。广泛借助“外脑”、引进“外智”,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前期论证和调研,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质量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实施。

4、狠抓落实,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各司其责,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其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对工作进展快、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缓慢、任务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6篇: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一)城市空间旅游经济联系度分析

法著名地理学家塔费(E•F•Taffe)将力学中的引力模型应用于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中,本文将运用公式Rij=PiVi姨×PjVj姨D2ij对京津冀旅游圈的十大城市旅游经济的联系度进行定量分析,用以反映张家口在京津冀区域中与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情况。其中,Rij表示城市i与城市j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程度;Pi与Pj分别为城市i与城市j的国内旅游总人数(单位为万人次);Vi与Vj分别为城市i与城市j的国内旅游收入(单位为亿元);Pi与Pj、Vi与Vj均取2010年统计数据;Dij为两城市间的最短交通距离,采用两城市间公路、铁路、航线交通工具的最短距离。代入数据计算,得出京津冀地区各重要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

(二)区位商分析方法

本文运用区位商分析方法,分析各重要城市旅游业在区域发展中的功能差异,从而判别张家口旅游业在京津冀地区是否具有产业优势。区位商表示为:Q1=(Yai/Ya)/(Yi/Y)。其中,Q1为a地区i产业产值区位商;Yai为a地区i产业的产值;Ya为a地区所有产业的产值;Yi为全国i产业的产值;Y为全国所有产业的产值。当Q1>1,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意味着该产业在该地区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发展较快,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当Q<1,则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其规模具有比较弱势。

数据结果与分析

(一)旅游资源情况与空间差异对比

张家口位于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全市有草场2030万亩、水域120万亩、林地1683万亩,夏季凉爽宜人,冬季白雪皑皑,为张家口四季生态休闲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现今,张家口国家4A级标准景区已有12个之多,见表1(表略)。依据旅游资源特色,张家口推出了冰雪温泉游、坝上草原风情游、中华文明溯源游、京西北民俗生态游、桑洋河谷葡萄文化休闲游、张家口历代长城游等六大旅游精品线路。从数量上来说,京津冀都市圈集中了大量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资源,如表2所示。但是从对比分析来看,该区域旅游资源城市空间分布较为零散,其中北京旅游资源数量最多,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北京占都市圈的46%。天津、张家口、保定、秦皇岛、唐山的旅游资源数量相对平均,但是其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总和还不及北京。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张家口拥有A及以上旅游景区数量位列第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列第4,超越了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基本上处于区域旅游发展中游水平。从资源特色上来说,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杂乱,区域特色不鲜明,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互补性较弱。其中,皇家园林及历史遗迹这一特征(表现)较为突出,都市圈中80%的城市都有该特征资源的开发建设。张家口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千年始祖遗址,这与北京的明清皇家园林有很大的区别。张家口崇礼县是坝上坝下过渡带,冬季降雪量达1米以上,是华北地区最大规模、最具优势的滑雪地域,也是京津冀地区具有突出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张北、沽源为代表的坝上地区森林茂密,草甸丰茂,草原风情浓郁,是夏季避暑胜地。由于宣传和开发不利等原因,目前张家口旅游资源品牌知名度不高,但是其旅游资源在区域色比较鲜明,与其他城市互补性较强,张家口旅游业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城市空间旅游经济联系度分析

从塔费(E•F•Taffe)研究并推导出的公式中可知,区域中城市的空间旅游经济联系度与城市旅游人口数成正比,与城市间距离平方成反比。将2010年统计数据带入公式中进行计算,得出京津冀都市圈主要城市与北京旅游经济联系度,见表3(表略)。从表中所显示的各城市旅游业发展主要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的国内旅游总人数和国内旅游总收入都超过区域中其他城市,甚至是部分城市的十几倍,北京无疑是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因此计算各城市与北京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是合理的。表3(表略)京津冀都市圈主要城市与北京旅游经济联系度分析表(表略)北京是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发展的中心,廊坊、张家口、承德三座城市与北京的空间距离均在300公里以内,从计算结果来看,这三座城市数值分别为:365.79、51.53、35.46,可以看出国内旅游总人数、国内旅游总收入、距离这三个变量中,距离对旅游经济联系度的影响较大,如廊坊与北京的经济联系度远大于承德。京津冀都市圈中,除了天津与北京的旅游经济联系度较高外,其他各城市普遍较低,说明北京旅游集聚效应明显,辐射效应却较弱,使京津冀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旅游发展与北京产生很大差距。张家口作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生态涵养区,人才、资源等不断向北京集聚,北京对张家口的辐射作用却微乎其微,在“空吸效应”及“距离衰减效应”下,张家口旅游业与北京相比发展缓慢,与北京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与其他城市相比位于中等地位。

(三)区位商分析

根据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区位商计算结果,张家口的区位商系数为1.96,位列第6,Q1>1,表明旅游产业在张家口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超过全国水平,发展较快,具有相对规模优势。区位商系数最高的为北京,见图2(图略),说明北京旅游产业专业化程度最高,最具比较优势。河北省中,秦皇岛、保定、承德的区位商系数都高于张家口,这与三座城市政府大力支持、较早建立自己的旅游品牌并且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有直接的关系。张家口的区位商系数高于省会城市石家庄和极具区位优势的廊坊,这与张家口市政府逐渐提高对旅游业及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视,加大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投入,建立自己的旅游品牌是分不开的。总的来说,张家口旅游区位商系数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处于中等地位,与北京、天津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张家口旅游业发展策略

为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旅游发展,提高张家口旅游业在京津冀区域竞争力,下面对张家口旅游业提出几点建议性发展策略:

(一)提高自身旅游品牌知名度,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张家口的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气息厚重,旅游资源特色与京津冀都市圈其他重要城市相比既具侧重,又为补充。张家口应将自身优势资源整合强化,着重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利用电视、网络、交通窗口等各种媒介,加强在区域内各大城市对张家口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并结合主题节事活动,针对不同客源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扩大张家口旅游品牌知名度。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应当加大张家口与其他城市的旅游合作。张家口可以从地理位置和资源特色上来寻找合作突破口,与其他旅游城市共同打造旅游线路。例如,张家口、北京、承德三个城市地缘关系密切,北京旅游以历史古都文化为主,承德以皇家园林宗教文化为主,张家口以草原避暑、冬季滑雪,边塞军事及始祖文化为主,旅游资源各具特色且互补性强。三地可以形成小旅游圈层,共同打造历史遗迹为主题的“黄金旅游”线路。这样既能延长旅客在三座城市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消费收入,又能联合三座城市媒体及资源,共同宣传,进一步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二)破除行政区划的阻碍,协调旅游发展规划

自1987年京津冀提出区域旅游合作意向以来,虽然区域旅游业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是由于行政区划概念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区域各地政府没有真正采取具有实质性的、可操作性的合作措施,因此京津冀都市圈旅游合作成效并不显著。旅游发展规划也是依据行政区划范围制定的。各地政府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虽然也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但是更多是考虑竞争而非联合,这样一来,从更大区域上看就容易产生重复开发,产业布局失衡等问题。张家口若要提升其在京津冀旅游经济圈的地位,成为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重要砝码,首先应以政府为先导,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破除传统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和保护主义限制。例如,可以采用建设快速铁路、撤销二级公路收费站、设立区域旅游服务咨询中心等手段,减少行政区域之间的藩篱。张家口还应当加强与其他城市的交流,密切关注区域城市规划发展动态,从全局出发,从而协调自身旅游发展规划,使其适应区域旅游发展。

总结

第7篇: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产业要素旅游规划理论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6.阚如良等.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2004,26(5)

第8篇: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沧州;个人消费;服务业

一、商贸服务业

(一)商贸服务业的现状

为推进沧州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河北省商务厅和沧州市商务局制订了要在2015年实现全市消费品零售额“超千亿”及年均增长15%的目标,还为此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针对城乡的不同区域制订了不同的发展规划。一是中心城区抓壮大提升。沧州市城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状况本来就比较好,为实现“壮大提升”,沧州市又积极推进沧西物流区和沧东物流区建设,力图打造立足沧州、面向华北的区域物流中心和商贸服务中心,同时又积极推进荣盛国际购物广场、沃尔玛购物广场及乐购购物广场等三家购物广场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沧州市的商贸服务业水平。二是县城乡镇抓功能拓展。沧州市县城乡镇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是实现功能拓展。首先,在城镇逐步建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兴商业形式及直营店、便利店和折扣店等新型商店,力图建成几家城镇型的商贸中心;其次,在乡村以农产品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建设,尤其注重对沧县红枣和青县蔬菜等专业农产品市场的建设。三是社区农村抓网络延伸。沧州市政府积极支持菜市场、美发店、家政公司等社区基本服务机构的建设,积极打造便民生活服务圈;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到2015年再新建或改建500家农家店,方便人们生活。四是重点区域抓产业聚集。首先,推进肃宁皮毛、盐山管道等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借助该区域的物流产业向社会提供配送服务,培育壮大第三方物流企业;其次,通过沧州会展中心这一平台,展示本市服装、五金等优势产业;最后,利用环渤海、邻京津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动教育培训、经济金融、餐饮住宿等项目的建设。

(二)商贸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推进对策

1. 确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近些年,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差异化,传统的商贸经营模式已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将消费者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服务,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2. 注重商业资源的优化组合。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综合购物广场,将原来各自分离的餐饮产业、休闲娱乐产业、文化产业等集中到某一综合性的购物中心,集中满足人们多层次、多类别的消费需求。

3. 积极发展餐饮、文化、休闲、家政等产业。做好沧州市融资投资工作,为沧州本地融资投资平台(沧州银行、沧州建设投资公司等)提供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合等小型金融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以开阔的胸怀支持、引导全国各地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进驻沧州。

4.注重品牌建设,以品牌吸引某一顾客群。针对某一特定消费群体,实施以品牌为依托的陈列经营模式。陈列经营形式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很普遍。以某品牌为例,该品牌香水很受欢迎,因此便把该品牌的皮包和香水陈列在一起,由于它们是同一品牌,因而能够满足对该品牌感兴趣的顾客群体的需求,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的体现。

二、房地产业

(一)房地产业的发展现状

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度沧州市房地产业持续低迷,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降:2012年1~11月沧州市房地产开发共完成投资139.6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9%,其中住宅完成投资180.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8%。同时,施工面积和本年新开工面积均处于低位:2012年新开工面积为41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4.7%;销售面积为318.62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30.5%,降幅明显。在房价方面,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及市民的观望态度,沧州市房价增速开始放缓。目前,位于城市北端的恒大城均价在5800元/平方米左右,西边的天成明月洲均价在5500元/平方米左右,位于市中心的泛海时代均价在4600元/平方米左右,西北角的万泰丽景均价在4700元/平方米左右。

目前,沧州市房地产市场供应格局可分为西部新城、中心城区、南部和东部四大板块。沧州市城区主要是中端物业的竞争,小高层产品受追捧,高品质的洋房产品因供应有限及价格因素需求得到遏制。各板块客户圈层类似,核心客户主要是考虑工作和居住便捷的各板块内企事业单位职工,重要客户主要是关注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原板块内居住者或自由企业主。边缘客户主要是考虑孩子教育等问题的郊县客户及养老等边缘需求客群。西部新城板块的三室相对快销,中心城区的两房产品受追捧,偏紧凑型户型在中心城区的销售压力相对较小。从未来竞争来看,中心城区未来供应量少,主要竞争来自整体项目品质较高的西部城区。因此,为强化沧州市房地产市场竞争优势,新上市项目应该适当提高自身定位及项目品质。

(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策

沧州作为环绕北京周边的重要城市,已经纳入了大北京城市圈的范畴,有非常大的规划前景。沧州有多条横纵交通通道,铁路、高速、高铁等交通设施齐备,有着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便利交通;另外,沧州作为沿海城市,黄骅大港的建成也是沧州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些都是沧州的优势和特点,对未来沧州房产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针对沧州市目前房地产业的现状,要保持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进一步落实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既要防止房地产开发规模过大,又要保持合理开发规模。二是要进一步改善房地产开发结构,根据不同的地区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档次和户型的建设,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以保证普通住房供求的基本平衡,做好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合理布局。三是要加大土地调控力度,促进存量土地的合理利用,降低土地开发成本,进一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老城区改造用地,提高商品住房的供应能力。

三、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一)沧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1. 突出民俗特色,培育优质旅游项目

沧州市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老的历史为沧州市留下了诸多宝贵文化宝藏:武术文化使沧州武术闻名全国,沧州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沧州武术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文化使沧州市吴桥县的杂技艺术名扬国内外,成为著名的“杂技之乡”,也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市千童镇是徐福东渡的招募地,是华夏第一侨乡,“千童文化”资源丰厚,有待挖掘。

沧州市政府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引导这些特色文化的发展,以这些特色文化为基础,培育、开发了多种优质旅游项目。至今为止,沧州市成功举办14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以杂技为主题建立杂技旅游公园,现在旅游业收入是吴桥县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沧州市以“沧州武术”为基础,成功举办了8届“沧州武术节”,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来沧州旅游、习武。

2. 做好配套软硬件建设,大力优化旅游环境

旅游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一个优质的旅游环境。沧州市非常注重旅游环境的优化,最大限度地将资金、交通等资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在市辖区内的国道、省道和海防公路及京福、石黄两条高速公路建设中,市政府在规划、征地等方面给予配合和支持,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状况都有了明显改善。同时,沧州市也十分注意配套设施建设,使行、食、住、游、购、娱六要素的综合接待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沧州市现有星级饭店12家、旅游定点单位56家、旅行社25家、旅游汽车公司1家、旅游服务学校1处。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还着力抓紧了软件环境的建设,严格规范旅游市场,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对旅游景区景点加强综合治理,为旅客树立“文明、整洁、安全、有序”的旅游良好形象。吴桥杂技大世界和白洋淀景区被评为全省“十佳景区”,东光铁佛寺景区被评为全省“三星级文明窗口单位”。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面对国际国内市场形势,旅游业必须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新的发展。从目前的整体情况看,沧州的旅游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一是部分资源优势还没有形成产品优势,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二是资金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力度还不大;三是旅游景点少规模小、产品粗放、布局分散、旅游设施缺乏等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京福、石黄两条高速公路的开通和黄弊大港、朔黄铁路的修建,沧州的旅游业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沧州市要从全面经济发展的高度出发,树立大旅游的思路,培育大产业,使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1. 要为沧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制订明确的发展规划

旅游业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以正确的发展规划为指导,因此沧州市应该邀请旅游业的相关专家为沧州旅游业制订一个正确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的制订应以沧州市的特色民俗文化为基础,同时还应了解旅游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挖掘沧州市丰厚的文化保藏,既要有趣味性、观赏性、娱乐性,还应有文化底蕴,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时能够了解沧州的历史文化状况;发展规划的制订还必须是长期的、全局性的,避免只顾眼前利益,做到合理布局,力争将沧州市建设成文化旅游强市。

2. 进行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良好的体制机制为保障。沧州市应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处理好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使二者相互协调,协同发展。将沧州市的杂技、武术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最大限度的开发,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率和附加值,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推进杂技与武术产业有序发展。

3. 在资金、政策等方面为沧州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首先,政府应重视沧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将其上升到法规、政策的高度,沧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在政府的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中得到体现。对与沧州市旅游业开发有关的项目,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支持,同时在财政预算方面逐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其次,鼓励海内外企事业单位、个人来沧州市投资,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为沧州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

4. 强化沧州旅游业的宣传,吸引国内外游客

沧州市旅游业发展,从国内看,首先要抢占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周边省市的客源,其次抓全国的客源;从国际看,首先应抢占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其次应考虑到欧美市场的客源。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越来越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同时利用报纸、书籍等传统传播媒介来加大对沧州市旅游业的宣传。另外,现阶段在高速公路两旁设立广告牌进行宣传的手段已经屡见不鲜,沧州市也可以通过公路旁的广告牌来宣传自己,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另外,每逢节假日,沧州市还可以推出各种旅游优惠政策,一方面能够吸引游客,一方面也宣传了自己。

5. 坚持依法治旅,搞好旅游环境的综合治理

依据《河北省旅游业管理条例》,要加强对旅游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出台一批行业的管理制度,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等服务配套设施,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的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彻底消灭脏、乱、差现象。积极开展旅游人才的培训和岗位练兵,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队伍。沧州要力争加入到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中去,提高全社会的旅游意识,增强沧州古城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陈伟.综合消费现象、内涵、对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5.

[2]裴广.沧州市体育旅游现状调查与开发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第9篇: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中小城市 镇江 扬州 城市旅游 区域合作

随着区域旅游合作及城市旅游的研究与推进,作为中小城市的镇江、扬州的旅游合作研究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着,但从研究成果来看,大都是进行两地的旅游资源合作研究,且大都将两市的旅游合作放在长三角或宁镇扬这两个共同圈中进行研究,有关镇江扬州此类的中小城市进行城市旅游合作的研究尚留有极大的空间。

中小城市构建城市旅游合作共同体的依据

城市旅游指旅游者以城市本身作为旅游目的地,在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完成其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在内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现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主体,被誉为“托起旅游大厦的脊梁”。

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增强了城市旅游吸引力。城市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空间场所,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娱乐和文化等方面的体验,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同时传统的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形式已经发展到了会展、休闲、商务、购物、生态等多种形式并存,人们已逐步追求更高境界的旅游经历,城市精彩纷呈的生活迎合了现代人的要求,我国的城市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升温,且正在逐渐成为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旅游业区域合作是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旅游业作为一项开放性、关联性程度极高的产业,就必须贯彻“大旅游、大市场、大开放、大产业”的发展方针。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建设的终极形态。从旅游业注意力经济的角度考虑,旅游者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他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的整体形象而非单一的产品信息。因此,合作、协作是树立旅游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的必然选择,区域合作旅游已经成为一个趋势。

中小城市旅游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特色、资源特色的竞争,即以独特的旅游产品进行旅游营销,吸引游客。由于中小城市的规模、功能和地位的限制,无论旅游产业地位在城市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如何,在旅游接待量上都无法与大城市相比,表现在综合旅游竞争力上是与大城市没有竞争的基础。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就应加强旅游目的地整合,提升城市的旅游集散地作用。事实上,区域间经济的协调合作是基于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而展开的,区际间的经济竞争,包括城市旅游竞争一直是各地发展的主导线,而合作是竞争的必然,经济合作是迫于竞争压力,而合作本身也是一种竞争,其是竞争范围的延续与扩展。

镇江、扬州开展城市旅游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中小城市的江苏省镇江、扬州两市要提升自身城市旅游的竞争力,要想在竞争中求发展,就要不断寻求合作优势,探索合作途径,联合共生,做精做强。

(一)区位可行性

区位相邻优势是镇江扬州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关键。镇江扬州处于“工”字形构架的中心点位置,在长三角黄金旅游带、长江沿岸旅游带和大运河旅游带中均具有独特的地位,与周边城市组成密集的历史文化名城群落,居民具有较强的旅游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客源市场丰富。首先,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两市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一江之隔,超近距离的有利条件为游客观赏两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从旅游区位来看,镇江、扬州作为连接长江中下游及大运河旅游发展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左右连通的作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全国的旅游网络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不可忽略。

(二)合作人文(地缘)优势

厚实的文化底蕴是镇江、扬州实现旅游区域合作的基础。由于两地相隔较近,增加了两市地缘的亲近性,几千年来都同处于一个文化大区内,在民族风俗、饮食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具有同一性。两地有着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习惯,交流频繁,不论是在宗教或是饮食等旅游文化资源上都有很强的同宗性。旅游资源文化底蕴的同一性,有利于两地更好的联系起来,是两地实现旅游资源合作的重要前提。两地应把相同或类似的旅游资源共同组合包装为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大区,冲破地区行政划分的人为干扰,对外进行整体宣传,以整体形象的提升来促进两地各自旅游业的发展。

(三)合作资源互补优势

镇江、扬州两地互补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先决条件。两市不但旅游资源丰富,个体品质好,在某些方面有类似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两地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容互补。扬州属风光园林型历史文化名城, “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一体”;镇江属“城市山林”, 可概括为“山、寺、林、泉、洞”,“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市与山林交融”。两市的旅游资源既适应传统观光旅游的需求,更符合新兴的度假、休闲、文化旅游的需要。两市进行城市旅游合作能做到旅游资源互为补充、强强联合,悠久的历史文脉贯穿两城的发展、如画的自然山水错落景致使人陶醉、独特的休闲服务文化时尚康体健身、优良的城市环境质量塑造了良好形象、互补的山水与私家园林展示出特有的建筑文化。

(四)合作交通优势

便利的交通是镇江与扬州实现旅游合作的保障。旅游交通是联结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纽带,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在旅游的行、住、食、购、娱这几大要素中“行”是最首要的要素。高速公路、铁路、润扬大桥、水路(长江、古运河)无不将镇江扬州紧密联系在一起,“铁、公、水、空”的立体交通网络给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特别是扬州铁路的建设、城际公交车的运行使两市完全成为一个统一体,缩短了长江南北城市的沟通和联系。

(五)合作品牌优势

江苏镇江、扬州已成型的品牌是两地实现城市旅游合作的市场优势。两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如镇江“三怪”、扬州“三把刀”、淮扬菜之乡……,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享有盛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也为进行资源整合做了良好的铺垫,为打造两地共同的旅游品牌成功地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而且两市小吃、休闲、玩具、手工艺、传统/观赏农业,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产业,均与旅游业有广泛、良好的对接空间。

(六)发展的均衡优势

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性,绝对的均衡发展是不现实的。旅游业同样不例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导致了行政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性的存在既是旅游行政区间合作的推动力又是阻碍力,正是因为这种不均衡才会促使行政区间努力寻找发展的契机,取长补短,整合外部资源,发挥外来优势。也是因为这种非均衡性的悬殊,导致了旅游发达地区不愿做“扶贫式”的旅游合作。这种发展的非均衡性在长期内还将阻碍合作的进程。

江苏镇江、扬州两市从各自的经济、旅游发展及城市旅游竞争力等各方面的现状来看联姻有着“门当户对”优势,有助于两市在“平视”的角度下开展旅游合作。且镇江、扬州的旅游资源在全国同质性大、缺少差异性,在吸引力上不利于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较,而合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存在的劣势。

构建城市旅游合作遵循的原则

(一)政府导向的原则

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是一种政府行为,必须通过政府导向。各个行政区的相对独立直接导致了各自为政,也给区域旅游市场运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镇江与扬州要开展城市旅游合作,建成城市旅游“双子城”,就必须成立相应的政府间合作机构,达成政府之间的旅游合作协议。通过充分的市场调查,从市场需求出发,决定合作内容和方式,同时也要发挥两市合作特色优势的效果,扬长避短,来引导市场。

(二)整体提高的原则

有无整体提高,是最终的衡量城市间的旅游合作的标准。两市都应该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子,避免合作区内出现不良竞争、损害合作中双方旅游利益。合作各方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各方面的优势互补与集成。坚持合作的公平、开放、坚持非排他性和非歧视性,打破地区封锁,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市场开放,促进共同发展。

(三)平等互利的原则

互利原则是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合作的双方政府、旅游产品企业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要使镇江扬州合作双方都有所收益,提高旅游效益,两市在合作过程中不论其自然资源、资金和旅游发展水平如何,都应平等地享有合作章程中的权利和履行其应有的义务,才能促进合作可持续发展。应将社会生态理论运用到合作中,实事求是地为双方在合作中定位,既合作,又适度竞争。合作各方政府、企业应积极主动改善合作环境、深化合作内容、落实合作措施、提高合作效益和水平,推动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特别是镇江、扬州两市在目前物力、财力方面还不雄厚,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很高的情况下,城市旅游合作起始阶段不可能采取区域整体统一开发的方式,一蹴而就,合作的点、线、片面面俱到,反而适得其反。应首先选择条件优越、基础较好的旅游产品,实行择优发展战略,特别是能将城市旅游合作深层次的基础条件应首当其冲,如两市公交IC卡、游览的“游园年票”的“一卡通”……。随着合作的逐步成熟,合作的范围、内容、规模越来越大,最终扩展到整个城市,达到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整体竞争实力才能提高。总之,集中资金重点开发,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集小为大的发展顺序,稳步发展,合理投资,不断增强城市旅游的合力。

对城市旅游合作关系的协调

(一)处理好城市发展规划与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的关系是相互的,总体上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下级规划要接受上级规划的指导,上级规划对下级规划进行宏观调控并作适应性调整,应协调一致。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充分体现当地居民和城市旅游者两个群体的利益和要求。有了这一指导思想,规划将更具指导意义。扬州“四望亭街”美食一条街现完全找不到初衷,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协调好旅游服务者、城市居民与城市旅游者三个群体间的关系。

镇扬两市发展规划及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主要处理好两个问题。其一,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时要紧密结合并重视城市旅游规划。不能出现城市旅游由于规划的对接不到位或城市旅游服务项目实施“处于慢半拍状态”现象。如镇江的两大败笔主题公园——三国城21世纪乐园消失的原因之一就是交通规划不到位。其二,镇扬两市政府在进行各自城市发展规划时,也要考虑两市城市旅游合作规划的统一制定。淡化行政区域的观念,防止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的倾向,实现旅游资源有效共享和合作的有序进行。要相互借鉴和沟通,在城市旅游资源方面进行合理布局和分工,强调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舍弃暂时的、局部的利益,着眼合作所带来的整合效益、集聚效益和长远效益,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努力达成区域内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而建设公平、公正的旅游大市场。

(二)合作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

合作目的最终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基于各地的共同利益之上的,因此,就应建立协调各方利益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非政府组织的旅游协调机构以及分配旅游合作利益的分享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协调,起着主导作用,是真正合作的前提。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的限制,消除分割市场的行为,实现两市人、财、物、资源、信息的自由流通,政策、制度、措施做到高度协调,真正实现旅游业一体化、无障碍旅游。

其次,是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间的利益协调,起着关键的作用,是合作正常开展的前提。由于旅游企业的实际主管是各级地方政府,旅游企业进行整合的核心主体是相关的行政政府,其在旅游元素整合中扮演倡导者和组织者的重要角色,政府应做到:转变观念,倡导整合;建立模式,引导整合;制定政策,保障整合;组织协调,促进整合。世界各地由于免费或降低门票反而城市旅游综合收入大增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旅游元素整合的效果。2002年起,杭州西湖环湖景点陆续“免票”,虽说门票收入有所损失,但吸引了更多游客,延长了他们逗留时间,杭州综合收益大大增加,200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为294亿元,2004年已突破400亿元。若镇江扬州在合作过程中将部分景点门票免收,或凭一市景点门票可在另一市优惠购门票,景点收入减少的同时带来的是城市旅游经济效益提高是可观的。

第三,是两市相关企业间的利益协调,这起着稳定的作用,是保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镇扬地缘、文化、部分旅游产品相近,易导致两市间相关旅游企业的排他性,特别对对方城市特色旅游产品的排斥性,从而不能理智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两地城市旅游合作的长久要求这些企业互为包容,实现共赢,如两市可允许对方城市的旅行社在自己的城市内开设分支机构,逐步取消两市旅游“地陪制”,跨城市旅行社组团,鼓励优秀旅游企业跨城市连锁经营。

(三)合作中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协调

促进旅游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既要保证在从事城市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也要保证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旅游地居民的需求。其实质是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间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这就要求城市旅游开发者从实际出发,本着为后代人着想、为以后发展留有余地的原则,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保持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旅游业中的许多经营和投资决策的有效性都取决于旅游产品的周期性特征。只有掌握了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提高推出旅游地和管理旅游新产品的能力,才能保持旅游地的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这就要镇江、扬州在合作过程中齐心协力,不断探索,加大钻研,推陈出新,顺应规律,持续发展。

推进合作的可持续。要做到两地合作的长久、可持续、和谐,双方政府、各类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和产业必须调整自身,放下架子,甘于当配角,甘于当“插班生”,把自己放到资源链条上去,与相关的城市旅游资源互动生财。 特别是资深不够的企业要比照其它的旅游元素,尤其是大型知名旅游元素,把自己整合进环线上去做一个有特色的“点”,借力打力,以达到合作各利益相关者“和气生财”、“生财持续”。

(四)镇江、扬州城市旅游合作与宁镇扬旅游共同圈发展的协调

近年来,镇江扬州旅游部门在合作方面作了一些尝试,2004年签订了旅游产业合作框架协议,2005年5月,策划了“观润扬大桥,赏镇扬美景”互动游活动,历时1个月,近5 万名镇江扬州市民参加了润扬两地互动游,游览了双方联手打造的精品旅游线路。

镇江扬州两市城市旅游合作有着较坚实的基础与优势,要发展两市的旅游经济,首先应着力于镇江扬州两市城市旅游合作,在此基础上扩大成宁镇扬旅游合作,时刻凸显在长三角旅游中的地位。南京不论从城市地位、知名度、经济实力、城市旅游竞争力来看都超过镇江、扬州,且优势明显。同时三市有着合作基础,并渊源相近,镇江扬州必须利用长江三角洲经济体的综合优势,依靠南京旅游发展实力强的优势,在长三角旅游链条中突出镇扬的旅游特点,以更优越的区位和更强的竞争力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圈和上海旅游圈,从而推动相对弱势者的旅游发展。

由于南京的强势,镇江扬州就必须着力培育和打造强势产品,走差别化、高端化发展之路。两市可在宁镇扬合作视野中利用各自特色进行合作,充分彰显两市人文性、生态性、休闲性和精致化的城市特点,走错位化发展、差别化竞争之路,完善丰富文化休闲产品,推进城市旅游建设与发展,着力发展中高端旅游,设计出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整合并打造“双子城”的特色、亮点,将“长三角文化休闲后花园”建设好。

参考文献:

1.杨家栋,魏文杰.构建“扬—镇经济共同体”的理论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1(1)

2.张欣建,吴国清.城市旅游诚信体系及保障措施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