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

第1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1.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设科学的、实际的和起点高的生态型城市,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等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将其置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能够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遵循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还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规模样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2.生态型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对城市进行生态型规划,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以下主要内容:第一,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有助于利用本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发展,形成合力的发展规模;第二,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对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紧缺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降低了城市发展的阻碍力度;第三,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了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文明体系;第四,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同时带动了城乡建设,为生态文化城市的形成创造了环境;第五,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推进了生态产业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发展;第六,生态型城市的建设,确保了生态经济的首要地位,保证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七,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协调了自然和社会的整体需求,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实现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二、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遵循的基本原则

1.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承载力原则,指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强度的承载极限。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城市发展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生态条件也存在着一定的极限承载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对其发展规模有一定的限制,为了保证城市生态的承载力原则,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城市规划进行要求:第一,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的净化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质量,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因此,需要首先考虑环境的净化功能;第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将城市重点产业的数量、布局和种类,进行生态规划,确保产业的生态资源能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并通过经济和技术水平、社会和生活环境等手段,来提高承载力;第四,合理调控城市人口数量,对城市布局和密度进行合理分配,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重要要求。

2.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

环境经济学,即生态经济学。在早期曾经被称为公害和污染经济学,是一种经济和生态相互融合的一种交叉学科。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该交叉学科有效地对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进行融合,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同时还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其中,城市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工生态环境复杂、消费系统庞大等的整体,具有较为薄弱的还原系统,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型城市,需要将生态经济学理论,作为建设城市的重要指导,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管理,实现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并在遵循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原则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系统,确保城市建设的生态发展。

3.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原则

人们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自然资源的过渡使用和掠夺,导致较多的自然资源急剧减少,造成全球性质的环境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这种片面追求效益,不顾生态的行为,为社会的长期和谐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了建设生态城市,就需要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和谐,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居民创造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和整洁的生态型城市。

4.生态型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规划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而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发展空间的存在为生态系统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人们在遵循自然成长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根据自然演变的规律进行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成长性原则,会确保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将城市的文化、历史、建筑、物质等作为一种生命形式,进行保护、更新和维护,是生态型城市成长性原则的重要表现。

5.生态型城市的个性原则

城市规划中,需要对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确保能够突出每个城市的特点。同时,在生态化设计环节中,对城市的山、水和人文等特色进行凸显个性的建设;尤其是在对城市魅力、竞争手段和知名度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重点特征的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环境的融合程度,确保能够很好的彰显生态型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色彩。

三、结语

第2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城市生态景观 设计自然

一、关于城市生态景观的概念及涵义

景观是指地表空间的景色、景物或风景。而我们中国的景观常常与园林联系在一起,当今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概念及涵义已极为扩展,不在局限于简单的“造园”或“造景”,而是一项与城市设计相结合的致力于改善和创造城市生态景观的系统工程。

城市景观是在自然要素基础上叠加了人类活动的因素,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地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体现。城市生态景观内涵丰富,形态多样,有人们普遍认识的视觉生态景观,即物质性的景观,也有包括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性的景观,它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感知。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内日益受到重视。

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目标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主要是为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美观度,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目标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为了维护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这既是生态目标,又是社会目标。

2. 舒适。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要能充分将技术和自然融于一体的,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满足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的需求,愉悦身心,通过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来提高市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是生态目标。

3.安全。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要考虑能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生态景观场所应能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中作为居民疏散和避难的场所,确保广大市民生命安全。城市生态景观还要具有一定的容纳、吸收和分解城市各种固、液、气态污染物的功能,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这是社会目标。

4.便利。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要考虑居民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步行可方便到达景观地点,游憩不用乘公交车,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这是社会目标。

三、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人是城市空间的主体,任何景观设计都要体现对人的关怀,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一个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它满足人类户外活动的需要的程度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

2.生态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各项建设的不断扩展,使得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景观退化,滋生城市病。景观规划设计对象不再局限于一定的人群,应上升到景观生态学层次上,这为解决日益尖锐的城市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在城市景观规划中要遵循生态的原则,注重环境容量,保护环境敏感区,加强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促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增加绿化空间。

3.尊重历史、地域、文脉的原则。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应结合城市的历史性和地域性,突出自身的历史文化和风土民情特色,切不可对其他城市的景观设计照搬照抄,应保持自己的城市风格,为城市建立独特的个性奠定基础。

4.整体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要符合城市的基调和整体风格,体现城市形象和个性。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特征,城市中各景观元都拥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市民也有共同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所以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既要确保城市景观的整体性,又要保证各景观元的丰富多彩,做到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5.多样性原则。设计时应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增加景观的自然成分,但要注意避免绿地建设中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保持物种多样性。

6.结合自然的原则。景观设计应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特征,促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

7.系统性原则。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时要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在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基础的情况下,加强与城市水环境、市容卫生、污染物控制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

四、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内容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规划设计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组合和空间分布情况,使景观不仅具有一定美学价值,而且符合生态学原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城市景观设计、生态绿地空间规划设计和景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是景观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充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解决城市景观生态问题。

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要考虑城市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规划布局,创造优美的城市生态景观,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要适应城市自然条件,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特征和自然斑块,并加强景观设计与这些元素的联系。设计过程中充分运用城市的地形地貌,保留场地的起伏或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堆土成山,积水成池,形成局部的自然生态景观。在建筑群体景观上,尤其是商业建筑追求标新立异,建筑间的不同形态丰富了视觉环境,营造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景观设计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加强对主要特殊点、主要道路和街道、中心广场和步行林荫道等处的景观控制,使建筑物的轮廓、色彩和绿化、小品等要素更符合审美和生态的原则。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些都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加强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能有效缓解各种城市生态问题,并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休闲和娱乐场所,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 生态学原则;生态设计;规划原则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ty view, opposite state in urban ecological design principles to learn the application for a detailed elaborated, an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inside and outside.

Keywords: ecology principle; Ecological design; Planning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利用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 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从实践经济看,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2 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以生态城市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这一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遵循着生态系统的基本运行原理和规律而运行着。以下就生态理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作一介绍。

3 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 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生态学原则有以下内容。

3.1 整体性原则

据系统理论,任何系统都是有序的整体,它具有一定结构,且各组成部分之间发生一定联系并执行一定功能,其功能与结构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因此,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①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 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 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 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如在市郊发展生态农业, 改善城区周边环境,从而缓解市中心的生态压力;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环境的平衡。

②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有赖于其子系统的平衡发展,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具体的每一幢建筑密不可分。在提倡建筑单体生态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要着眼于城市设计,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及所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3.2 共生

共生是指一种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现象。通过共生原理调控城市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子系统的相互关系,增强城市的共生能力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尊重自然、与大自然共生共荣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条件。它要求:城市与生物共生,新旧城市的共生。

4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4.1城市生态位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群落中,在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是一个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忧劣势,从而决定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离心力。城市生态位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根本因素。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简称生产生态位,包括城市的经济水平;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简称生活生态位,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城市生态位的最忧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解读,从宏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反映整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与吸引力,应以生活活动为主,同时生产活动不能与生活活动相冲突;从微观层面而言,城市生态位在提供优良的生态位方面对每个城市居民都应是公平的。虽然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从空间角度来看存在差异,但生态位大体是相当的。

4.2生物多样性原则

大量事实证明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关系。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范围内除人以外的各种活的生物体,在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前提下,所体现出来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分异程度。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直接联系与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基础,是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与人类间的复杂关系的体现。城市生态环境是指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由于与自然界的生物生存的环境有较大的差异,城市生物多样性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在经济价值、丰富度、地球物质循环与能量代谢等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虽然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无法相比,但由于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狭小的面积上,近距离地为城市人口服务,因而它是非常重要的。

4.3城市的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城市规划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城市规划要为城市的未来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成长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切自然群落和人工群落都遵循群落生长或演替的规律运行。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否则就会导致“生态逆退”。将成长性(演替性)原则运用于城市规划,就是将一个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建筑、邻里和社区的物质形式当作一种生命形式、生命体系来对待我们要根据它的“生命”历史和生存状态来维护它、保持它、发展它和更新它。

4.4生态承载力原则

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是指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即城市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城市发展有一定的规模,自然生态环境是限定城市发展规模的最主要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要科学地估算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运用技术、经济、社会、生活等手段来保护、提高这种能力。(2)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3)要考虑城市的产业种类、数量结构与布局。(4)要考虑环境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它们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存质量与发展规模。 (5)要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再利用问题。通过对系统中人文要素的合理布局,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通过规划建设生态型建筑,增加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的融合性、相互增益性,从而提高城市生态的承载力。

第4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如何;生态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problems,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methods and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Keywords: City; construction; ecology;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建设的原则

生态城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是作为一个生态城市理论,它应该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体,是一个提供人与自然生存和发展的有机环境系统,生态城市是为解决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各种问题的综合理论。

(一)城市生态建设的原则

1、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复合生态原则

城市的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这注定科学的城市生态建设必然是复杂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必然是复合生态。这种复合生态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的生态复合,是物质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复合,是城市地区和城市地域的复合。

2、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层次分明原则

在城市规划领域,城市生态思想主要是在三个层面上展开的:

(1)在城市区域层次上,生态城市强调对区域、流域甚至是全国系统的影响,考虑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生态系统的极限问题;(2)在城市内部层次上,提出应该按照生态原则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扩大自然生态容量;(3)城市生态建设的最基本实现层次是建立具有长期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城市社区。

3、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人类在地方、全国和全球尺度上所面临的许多主要问题,都有非常明显的地理区位特征。城市生态建设也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乃至区域特征的。由于城市各种客观情况的差异性,不同城市、不同城市区域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途径都是不尽相同的。建立普适性的城市“生态化”空间布局模式和生态结构是既不科学也不现实的,科学的城市生态方法,应该是基于城市生态系统和地球生命大系统两者内在平衡的一系列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途径与手段,具有适时、适地,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

4、城市生态建设应坚持适度发展原则

城市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是一对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从辩证法角度来看,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1)当城市化水平提高时,既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有利于控制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农业人口分布与密度, 减轻水土流失和现有耕地的压力。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损失。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用适度,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利用过度,就会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发展规律。城市的生态建设要遵循适度发展的原则。

二、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城市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目标特征:

1、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包括高质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维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高效益的转换系统,即自然物质到经济物质到废弃物的转换过程中,必须是自然物质投入少,经济物质投入多,废弃物质排出少,这就需要高层次的产业结构来支撑;

3、城市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中还原者的功能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必须依靠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对城市进行运营和维护。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本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在和以后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为城市暂时的繁荣而采用几乎是“掠夺”的方式对待资源,不因为暂时的经济增长而不考虑以后的持续发展,要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是一个真正生态城市的标准,应该看这个城市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换言之,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城市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城市内,人口高度密集,生产力高度发达,汇集着大量的物质和财富,交换着大量的商品和信息,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精神活动的中心。城市既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场所,又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从生态学角度而言具有特殊性,它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创造的自然—— —经济—— —社会复合系统。

三、建立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速,与此相伴随,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的地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然而,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尖锐,人口剧增,资源缺乏,环境恶化,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一)、在城市建设中,个别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尚低,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工业布局不太合理。在我国,建材行业以传统的水泥、建筑陶瓷业为主,这些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低,却占地多、污染重,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对城市广阔的“生态敏感区”形成的影响不可忽视。(二)、城市规划建设问题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公共绿地严重不足,与国家标准要求有较大差距;在我国个别城市中,城市建设档次较低,设施未完全配套,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城市景观环境不理想等。(三)、环境治理、城市土地使用方面有较大隐患:在这里用城市污水举例,城市生活污水没有处理就直接排向自然环境之中,这已经破坏了局部自然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下游居民的日常生活。规划后,由于对土地市场运行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及有效控制,土地资源破坏性开发的现象仍然存在。城市周边大量的土地未经规划审批便划拨某些单位或个人,其中绝大多数土地处于闲置状态,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并给以后的规划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

四、结束语

基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所要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规划者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城市,就要坚持系统的、长期的和全局的指导思想。并且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涉及城市的各个领域,它需要多工种、多部门、多学科的参与协作和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原则;规划;设计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政府逐渐展开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设定一些生态省、市、县、村进行试验点,进行生态建设,使我国的生态规划建设工作在全国内蓬勃开展。下面我们就针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事业的发展,指出其基本概念,规划的原则以及内容,以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的建设规模、建设布局等都和城市的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今的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以建设生态为目的,将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发展结为一体,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理论作为知道,运用科学的手段去建设出最适宜人类居住、社会发展和自然得到保护的城市环境。

三、生态城市规划原则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必须有一定的原则可循,在既定的原则指导下去进行城市建设的工作才能够达到目的。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一)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它是人们生活、工作等的重要基础。因此,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同时城市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的,那么城市的规划就应当根据城市的发展步伐而不断的进行方针改变,在规划的时候要为城市的未来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另外对于城市资源的利用也应当遵循成长性的原则,否则将会造成资源的短缺。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注重城市的持续发展,其中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等物质和精神的建设。

(二)最优化原则

生态位主要是物种在群落中,其对空间和营养等因素所占据的作用。城市生态位在现代化城市中能够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秩序。目前,城市生态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生产生态位,主要有城市的经济实力;第二,生活生态位,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主要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实现城市生态位的最优化原则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宏观、微观”。宏观上,城市生态位是表现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人们物质、精神等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主要集中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但必须保证和生活水平相互适应协调;微观上,城市生态位对每个地区创造的生态环境体系都是一致的,对于每个城市居民都是互相协调的。尽管城市提供给居民的居住空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其本质上的区别不是很大。

(三)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就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生态系统对人们长期生活的承受力的水平,这主要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在城市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做好其规划要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是城市的人口承受力,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增加多方面的消耗,过多的人口不仅会造成的资源的不足,还会产生大过多的垃圾量,人流量的加大,必然形成管理的难度。其次是城市能够承受的生态能力,这就应当从城市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并从全局去把握生态的建设。再者是对城市的产业结构的维持,要构建一个生态城市,就必须有着良好的产业链,实现资源的高利用率、低排放、低污染,减少浪费,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后是环境问题的解决,在城市中一定的垃圾排放是必然的,做好废弃物的处理是城市环境的关键。要对一些可以回收的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利用,这是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浪费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不能循环利用的资源要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的处理去解决。一个城市的自净能力和城市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的规模有着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在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绿化面积的规划,做好绿化工作,提高城市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四)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城市范围排出人的活动,其它各种生物的活动原则。在遵生态规律之下呈现的基因、物种等不同物体之间的差异程度。而城市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系统结构,功能作用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其和大气环境、水环境、岩土环境等要素相互协调后形成了生态环境基础,总体反映了生物与生境间、生态环境__与人类间交错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环境主要说的是是在某个区域内,其人口、资源、环境等受到某种关系的影响而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和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条件具有较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特色。

(五)整体性原则

城市中的绿化、生活环境、资源等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依赖性、不完善性和不稳定,每个因素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在对城市的生态性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城市整体效益的实现,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同步发展。遵循整体性原则首先就是要把握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然后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在此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环境、人口、土地面积以及经济实力等因素。其次是要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要根据具体的区域进行生态规划,不能盲目的对环境进行开采和利用。最后是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二)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态过程分析; 生态潜力分析; 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适宜度评价。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包括对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生态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之处,这个体系能较为公平、客观的对城市的规划作出评价,最终使城市的建设在科学的规划体系指导下顺利开展。

所谓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还要明确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四)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首先是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__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五)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六)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七)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 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 工业区) 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八)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 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 ,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九)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很多都是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问题突出,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要建立生态城市,就要在规划中以国家土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根据城市目前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的现状,对城市的土地资源、水、和动植物物种做出合理的规划,并拟定相对的保护措施。

(十)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 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 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

第6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城市生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72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3

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环境破坏的现象愈演愈烈,自然界对人类生存空间开始了反噬。工业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是最大的。将工业行业聚集在某个特点园区,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其对保护城市生态的价值也是十分明显的,但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新时期,有关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对城市生态影响的研究备受瞩目。

1 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园区发展规划有利于资源整合及调配,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从城市生态的角度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

1.1 城市生态

城市即是指非农业产业及人口聚集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其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自工业革命后,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愈演愈热,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社会繁荣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此过程中,城市数量及规模的急速扩张,也使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例如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以此为背景,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课题。同时,“人本主义”思想的衍生与发展,也使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越发强烈,为城市生态建设奠定了厚重的社会基础。由此看来,发展城市生态至关重要。时至今日,业界关于城市生态方面的研究比比皆是,但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却尚无统一定论。综合诸多学者不同角度的阐述,本文认为城市生态是人类通过一定手段,建立的新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引导,注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极具人文性、持续性以及和谐性的城市生态,将引导和促进人类社会迈向更高层级的发展,同时也彰示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1.2 工业对城市生态的影响

工业是指对自然资源进行循环加工利用的生产过程,其按照产品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将对城市生态产生巨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为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其整生产过程对土地、水、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在工程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施工活动将破坏、改变原有的地貌景观,形成暂时的劣质施工景观,从而造成其与周边景观的不协调。工业生产过程中时常伴随着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的现象,但又是人类生存所必不可缺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是将工业行业聚集在一起,旨在降低生态环境污染指数,其初衷在于保护城市生态。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完善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大大促进了工业产业的平衡与快速发展,同时其对城市生态的影响有所降低。以土地利用影响评价为例,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对原有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甚微,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则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增加了地表水流失。从理性的角度讲,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利弊共存。

1.3 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现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各地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工业开发相关专项规划。在国家政策方针及现实城市生态的双重需求指导下,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被提上了新的日程,并逐步体现在政府政务工作中,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在有限资源、资金、土地等限制条件的约束下,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实现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偏颇之处。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更多的是关注经济增长,而未体现生态文化价值观,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利益,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基础,各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不高。如,近年来,我国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相继被标注上了“环境污染”“资源大量消耗”“唯GDP增长”“社会结构失衡”以及“大城市通病”等一系列标签。此外,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往往忽视了环境容量的概念,即尚未清晰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即使有意识地开展了生态保护相关工作,却难以维系区域内生态平衡。

2 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原则

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对城市生态影响作用的发挥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周详的布局和有效的实施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具体而言,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应在遵循以下几种原则的基础上开展。

2.1 因地制宜

通俗来讲,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入,在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方面的探索越来越广泛,所采取的策略不尽相同,但值得肯定的是,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城市工业园区发展环境的不同,其规划除了遵循一般性原则之外,并无固定的发展模式,要求根据客观实际进行编制。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人们偏重于追求短期效益和经济利益,往往忽视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受到了来自于自然界的惩罚。新时期,各行各业必须要转变战略思想,深刻认识到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寻求最大的综合效益,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生态系统,维系人类可持续发展。

2.2 循环利用

城市生态视角下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应遵循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的理论指导,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积极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后世子孙造福。具体来讲,循环利用原则指导下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应准确定位各工业企业的功能价值,要求其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排放物的回收利用。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园区内各工业企业之间的密切协作,打造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实现其彼此间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利用,进而达到减少甚至消除对自然环境污染的目标。如此一来,不仅使城市生态大受脾益,同时还减少了工业生产消耗,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

2.3 信息智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已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并决定了行业发展的成就。网络环境下,信息化技术在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中的渗入与应用,大大改善了管理条件,有利于其与城市生态体系建设的有机匹配,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效益。在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机制中,其考虑的要点不单单体现在园区发展上,同时还要注重在此过程中不破坏园区内的生态环境,这也是所有工业企业的共识。如文中所述,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应将各企业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价值,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从这个角度上看,信息智能原则更多的是对因地制宜原则、循环利用原则的补充和保障,以提高工业园区的管理实效,督促各类企业围绕城市生态开展相关建设及发展活动。

3 城市生态下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策略

生态备受人们的关注,紧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课题。作者基于文中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城市生态下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 转变发展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其认知层次直接决定了行为的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是对工业园区发展思想的集中呈现,为后续工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城市生态下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必须要重视融入和体现生态理念,建立工业、经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经济与生态的综合发展。经事实论证,观念滞后是限制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部分工业企业对再生资源的认知存在偏差,担心循环利用会造成产品质量不过关,进而影响自身的品牌形象。从消费者的角度讲,工业企业的这一行为并无可厚非,同时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体现,因而值得提倡。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工业企业的落脚点是好的,但从长远的战略层次看,这是对城市生态的轻视,缺乏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格局的思考。此外,从理性科学的角度讲,这一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对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广泛宣传生态观念,致力于转变人们的认知偏差,树立全民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强化其社会职责,进而夯实群众基础。此外,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生产行为的监管,督促其做好污染防治的相关工作,在过硬的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2 完善政策体系

城市生态下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的要求,其作为一项系y工程,需要在完善的政策体系指导和支持下有序开展。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条文规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要求充分利用和保护林地。以此为依据,各地各级政府应积极履行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方针,严格监察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相关事宜,关注城市生态建设,科学评价有关工作的可行性,兼顾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及时转变战略思想、纠正错误规划,努力为广发居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此外,各地政府还应坚持国家政策方针的宏观指导,理性评估现有的资源环境,结合城市生态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加大对相关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提高企业的生态环保意识,鼓励其开展创新优化活动。完善的政策体系对保障工业园区生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人员需要在不断的建设实践中摸索改进和补充,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条例及规则,督导相关机构有效落实。

3.3 优化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是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布局,不仅具有十分巨大的生态价值,还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政府应组织各行业的专家对城市区域生态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不同行业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及产业优势,最大限度降低对城市生态的不良影响。通过对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的重新调整和优化,大大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有关企业的治污成本,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先进科技的引入,鼓励园区内各工业企业联合技术创新,构建内部生态系统,并与城市生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积极推广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尽可能降低生产污染,将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现象抵制在外。总之,应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面积,将生态价值参数低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生态价值参数高的土地。优化产业布局,要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相关工作者要具有全局观念,充分了解各行业生产工艺的原理及特点,借此合理分配企业建设土地资源,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加快工业行业的发展。

3.4 重视生态建设

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对城市生态的影响是多元的。在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工业园区规划更多的是关注经济增长,忽视了城市生态的保护。对此,应采取治理与防护两手抓的策略,发挥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在经济、生态两方面的价值。具体而言,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要设计生物通道,充分借助既有的环境资源优势,用高连通性弥补面积上的缺失,保护完整的动植物生态系统,为其提供可生存栖息的空间。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部分,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重新修复相关建设,指导企业有选择性地进行迁徙,还原城市自然生态,进而创造长远的效益。另外,城市生态下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还应加强防护带的建设,如植树造林、开引河渠等,将之与城市生活有效的隔离开来,降低工业生产造成的噪声、空气等污染。园区内要按要求进行绿化建设,合理分配相关资源、资金等,引入一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植被,如樟子松、槐树、泡桐等,突出区域人文特色。重建城市生态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久的坚持下去,并纳入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体系中。

3.5 布局功能空间

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部件,其发展规划的初衷在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在整个生态工业系统中,各企业自成一体,同时彼此间又相互联系,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在发展城市生态工业园的背景下,相关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绿色招商”理念,即在现有产业结构园区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对项目予以筛选,限制污染企业入园,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合理布局功能空间是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的重点课题,要求各相关企业共同参与,但就企业自身来讲,应强调内部绿化环境的建设,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合理分配、利用每项自然景观资源,形成景观制高点和视线焦点,体现独有的生态趣味。同时,重新审视厂区内功能布局,在不影响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合理选择绿植位置,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讲求循序渐进,以小积大、以少积多,进而构建厂区内部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工业园区企业还应理性分析自身的工艺流程,借此组织内部的交通建设,与工业园区主干道进行有机衔接,提高运输效率,减少污染。另外,工业园区规划主管部门或机构应认真考察内部企业的构成,将不同类型、属性的企业进行集中分配,形成产业集群,以便于其彼此间资源、信息共享,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发挥竞争机制的效益,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3.6 加强人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亦是城市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城市生态下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依赖于先进生产工艺和信息技术,而这些要素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人才支持。因此,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中必须要纳入人才建设的重点项目,借此将之推向一个新的,夯实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基础。具体而言,一方面,工业企业应加强内部员工的培训工作,传达时下最先进的发展理念,明确城市生态建设目标,及时更新其技术技能,提高其创新能力的素质,分享业界成功经验,培养其成为生态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企业应定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以构建城市工业生态系统为主题,了解各岗位的优化空间,从每一个细节入手,积极采纳员工的建议或意见,降低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打造企业内部小生态,进而为城市大生态注入活力。此外,工业企业还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与教育相关的事宜,协同调整专业课程建设,将城市生态纳入到必修内容中,注重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在此过程中,学校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组织学生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学习,了解当前的工业行业动态,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督导其为之不懈努力。

4 结 语

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对城市生态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容小觑。因此,笔者希望业界更多的学者关注城市生态建设,综合分析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对城市建设产生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的实践建议或意见,从而推动我国经济与生态的和谐稳固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闫函.大同市医药工业园区规划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1).

[2]常琳娜,高丹,周嘉.生态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1(26).

[3]李广斌,王勇.基于分嗟男滦统钦蚧发展的分析框架[J].规划师,2014(4).

[4]易利军.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J].山西建筑,2009(25).

第7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设计;若干思路;分析研究

城市生态河道在某种程度上是城市环境以及水网管理的重要管理因素,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是一项极为复杂系统的工程,不仅仅需要涉及到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而且还需要涉及到水利工程学等。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是保持城市生态河道生物生存的重要举,是提高城市生态河道水体质量的关键。只有做好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才可以实现人与水之间的和谐,进而为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基础。本文主要分析生态河道治理原则,探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思路,为我国城市有关部门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方面的开展提供借鉴。

1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原则

首先,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综合性原则。这里的综合性原则不仅仅是指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生态河道的用水需求,而且还包括城市生态河道的生态功能发挥。因此,在实际的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严格遵守河道治理的综合性原则,选择最优质的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方案,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综合效益最大化。

其次,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协调性原则。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需要做到与当地的风俗以及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按照城市发展特点以及河道的延曲状况进行治理,将河道沿线的周围风光以及整体风貌相结合。

另外,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自然性原则。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不仅仅要因地制宜,还要做到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尤其是对于地形、水文、水下生物等多种因素进行考虑,提高城市生态河道的自然化,保障好城市生态河道水系统的自我能力。

最后,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经济成本原则。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关键性问题。在进行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治理中需要对于河道治理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无论是前期的城市生态河道建设期,还是后期的城市生态河道维护期,有关部门都需要做好规划与设计,将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成本控制在最低限度,提高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思路

2.1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理念

首先是对水体质量的要求。城市生态河道治理需要更加的注重水体质量,毕竟水体质量好的话才可以保证水下生物的生存,水生物才可以保持多样性。其次,城市生态河道两岸的植被种类需要多样化,同时进行绿色群体的搭配,有关部门需要根据不同的水情选择不同的植被物种。如果本身城市生态河道两岸存在着野生的植被物种的话,有关部门可以做到科学利用,进而营造出更加自然的风情。另外,做好河道横纵向的科学规划。城市河道横向上要尽量的保持周围空气以及水分的合理流通,这样可以为河道周围的植被生存创造良好的条件,河道纵向上要在实际的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中,更好的依偎河道蜿蜒曲折形态,使得城市生态河道的那种自然特性充分的表达出来,尽量的减少人工痕迹,更好的体现出河道周围的自然特性。

2.2 城市生态河道设计思路

有关设计单位在对城市生态河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及回归自然的设计思路。设计单位以及设计人员在对城市生态河道进行设计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城市生态河道本身所具有的的排洪、泄水以及生态保护功能,同时,对于城市生态河道所具有的自然景观进行保留,包括生态河道的水草、礁石等。将城市生态河道的自然风光与城市生态河道的重大功能相结合,这也是城市生态河道进行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这些设计思路,不仅仅可以实现城市生态河道功能的有效发挥,而且还可以实现城市生态河道生态保护的多元化。通过建设仿自燃型河道,不仅仅可以建立起河道与人的亲近关系,而且还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河道的实际需求,进而建立起安全、亲水的和谐环境。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我国城市生态河道水污染严重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截污治污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河道截污治污设施,将城市生活污水以及有害水质全部排挡在城市生态河道之外,保持城市生态河道的自然属性,进而提高城市生态河道截污治污的水平,从而最终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伟大目标。

2.3 城市生态河护岸应用

城市生态河护岸是城市生态河治理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城市生态河护岸不仅仅包括城市生态河自然护岸,而且还包括城市生态河人工护岸,无论是自然护岸还是人工护岸,城市生态河护岸都是一种采用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可渗透性界面。城市生态河护岸在实际的城市生态河运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防洪、枯水期蓄水以及丰水期泄洪以及调节水位等功能。因此,在实际的城市生态河治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河护岸的治理,提高城市生态河治理综合效益。另外,城市生态河护岸本身也是一种比较丰富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河岸与河岸水体之间的有效调节,保证城市生态河护岸周围空气的流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生态河护岸还可以使得河流地貌更加的多样化,进而使得城市生态河的自净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通过城市生态河护岸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生态河的治理水平。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生态河道治理中,为更好地实现“治污、防洪、还生态、促发展”目的,应当坚持“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相结合,树立牢固生态和谐理念,注重开发河道的多种功能。尽管我国城市有关部门在党和国家的生态环保政策引导下,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方面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与设计,提高城市生态河道功能与环境双丰收、双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晓琴.南通市城市生态河道构建理论及其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2013(04).

[2]韩黎.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10(23).

第8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规划;不确定性;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我国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平衡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城市生态化规划是一个比较适宜的办法。城市建设首先需要进行理论性规划,再通过工程建设实行对城市环境的改造工作,比如城市系统中的交通设施、水利设施、安全设施、商业设施等各个物质设施的改造。城市在高度发展的同时,理应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生态要素,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城市建设在前期一段时间中过分强调城市形象,高楼大楼此起彼伏,城市功能设施只重美观,不重实用,尤其是关系到宜居环境的生态建设没有跟上步伐,规划过程中没有考虑长远发展。目前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人均绿地面积越来越少,如何兼顾生态与高效的城市规划是一项重要课题。并且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使得城市生态规划有时并未能切实提高城市的生态化,虽然不确定性理论已有比较坚实的应用基础,但对于城市生态规划还有失应用。

1.城市生态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

1.1城市生态的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是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一子系统当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关于生态指标的确定,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可供规划选择的因素非常多,因而使得生态指标的确定具有十分大的不确定性;其二是关于生态指标的量化,城市生态系统建立的目的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改善人与环境的生态协调性,但如何对生态系统中它们的比重和范围进行量化是一个涉及较多方面的问题,从而对生态指标的量化产生许多不确定性。

1.2城市生态规划结果的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规划主要是根据生态积极学为原理,对城市内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合理保持其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促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能有高效环保地发展。其中城市生态规划结果的不确定性是由于在规划前对获取的资料、数据或经验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与全面性,使得在规划分析过程中产生不确定性,这样得出的结果必然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1.3规划分析的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规划的分析阶段是对众多分案进行综合比对,衡量出影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各个关键因素,对规划方案内的因素进行可代替更换,生成一个各项综合比分最高,对系统综合效益最优的汇总方案,然后就能将不确定性降至最低,从而有效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规划方案,并通过不确定性分析对该方案作出准确评估。如表1所示

表1中假设该城市未来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状态,分别为S1,S2。为了使规划分析更加直白简便,表1中假设综合效益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简单相加之和,从中可以看出,在规划分析过程中,为了使综合效益最高,规划设计人员会对可能处在S1状态下的城市采取方案二,但对可能处在S2状态下的城市采取方案一,因为城市究竟是会处于S1状态还是S2状态都是不确定的,到底是哪种方案才是最优方案,在表1中无法得到准确结论,因而存在规划分析的不确定性。另外,确定了方案之后,因为种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方案的最终效益与规划分析的综合效益产生误差,这又使得方案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在表1中选择了方案1,那么从中可以得知,城市未来既有可能是处在S1状态,此时综合效益是10,方案二综合效益是12,即方案一不如方案二,也有可能处在S2状态,此时综合效益是12,方案二综合效益是10,即方案二不如方案一,得出最终效益还是不确定的;另外,各方案下的子系统的效益同样是不确定的,在S1状态下,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别是5和3,而在S2状态下,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是3和3,如果规划侧重点不同,那么得到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即假设方案更侧重于环境效益,那选择方案一比方案二在S1状态下更好,如果侧重于社会效益那两者均没有差别。

2.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1.1控制论法

控制论主要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理论科学,目前控制论主要是应用于医学、心理学、数学、力学等多学科领域中。在生态控制中的应用主要是探讨复合系统中的边缘效应的各要素间的关系,例如可以借鉴应用控制论法解决工业控制系统中的不确定性经验,发展和完善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不确定性。

1.2灵敏度分析法

一般在规划过程中都会用到数学模型来对其中的各因素进行模拟、规划,但数学模型也有较多变量,在规划时并不能一一对照分析,往往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给规划分析带来不确定性。而灵敏度分析法历来就是一种研究各领域不确定性的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数学模型的运算结果进行偏差纠正,找出不同变量参数间的重要程度比照,然后对模型内的所有不确定性进行范围估算,最后得出运用该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这种方法能有效判断出各参数的不确定性,但因为该方法主要是依靠前期的数学建模运算,使得其不能快速、有效的判断出不能采用建模方式的其他因素的不确定性。

3.考虑不确定性问题的城市生态规划

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因而在规划设计时,规划人员应正视它的存在,尽量通过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将其影响降至最低。规划人员可以通过采用“弹性规划”的方式,即对规划目标不只是固定为一个确定标准,而是将其变为不确定性规划目标,并且在规划条件的范围内,采取的规划方案也是不确定性方案。例如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可根据城市的实际状况,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受限制因素等,整体考虑城市综合效益,不固定哪一标准尺度和使用范围,只需让城市生态整体达标即可,这样能极大提高规划可行性和实用性。在采用“弹性规划”时,一般都要遵守两大原则,其一是范围原则,即应按照规划主体的可变化范围,对其实行范围约束,在这有限的范围内能最大地实现“弹性规划”要求;其二是时空性原则,在进行“弹性规划”时,不仅需要满足当下的规划要求,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未来规划走向,在时间上保证规划的前瞻性,并合理空出未来规划的空间,在空间上控制规划的有效性。

4.结语

城市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必经之路。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及时跟上生态环境同步的速度,严格按照生态学原理,结合科学的生态规划设计,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运用控制论、灵敏度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并有效减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充分应用“弹性规划”方式,把握弹性尺度,在满足城市发展要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生态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生态可持续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永龙,王如松.城市生态系统的模拟方法:灵敏度模型及其改进[J]. 生态学报. 2010(03)

第9篇: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调查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will further perfecting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improve the urban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level, and improve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make the city more advantageous to the people to live. I reference shaoxing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for example showing some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for brother author.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survey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生态城市化,就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段。 “生态园林城市”是生态城市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本人借鉴绍兴生态城市建设为例浅谈几点生态城市建设的体会和想法,为兄弟城市的建设抛砖引玉。

一、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步骤,是建设和谐社会必由之路,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绍兴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人与自然融合的独具绍兴特色的生态型园林城市,全面推进绍兴城市化进程。

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可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创建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二、绍兴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

㈠空气污染。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绍兴市煤耗量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迅速增加 ,同时机动车尾气对空气环境的污染影响正在增加,属于省酸雨控制区,近年来我市降水酸度明显增加,酸雨率不断上升,酸雨发生强度增大。2007年我市城镇年均值浓度范围为0.028~0.053毫克/立方米,全市年均值为0.043毫克/立方米,与2006年相比,二氧化硫的年均值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㈡水资源污染。绍兴由于印染业的发展,造成绍兴不缺水,但缺少清洁水源。曹娥江、浦阳江(诸暨段)、鉴湖、绍虞平原河网和绍兴市城区河道的44个市控河段(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有25.0%的水质为Ⅳ类,9.09%的河段水质为Ⅴ类,22.73%的河段水质劣于Ⅴ类。水质的污染特征为较明显的有机型污染。

全市地表水水质变化图

㈢噪声污染。在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噪声中,交通噪声占44.4%,工业噪声占9.8%,建筑

施工噪声占10.5%,生活噪声占32.3%,其他噪声占3 %。近年来因噪声扰民引起的纠纷不断出现,其中以反映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建筑施工场所噪声扰民居多。

㈣垃圾污染。如果以每人每天产生0.6垃圾,绍兴市区每天就有大约40吨生活垃圾,没有及时清运所造成的污染暂且不论,清运处理中大约有50%是通过填埋法处理的。简易填埋的垃圾,其内所含水量和淋入堆放垃圾中的雨水产生的渗滤液流入周围地表水体和渗入土壤,会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㈤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程度不高。我市有大量可再生资源尚未得到回收利用,流失严重,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吨废钢铁、600多万吨废纸、200万吨玻璃未予回收利用,每年因再生资源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50-300亿元。据了解我市还没有废干电池回收和处理办法,也没有专业的机构从事回收处理工作。

三、对策和措施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绍兴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面实施绍兴市生态建设规划。要建好生态园林城市,达到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㈠制定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和经济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为保证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可持续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有限物质法则。保证城市对生态系统的索取和废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以内,使城市的发展强度与城市的发展能力相适应,从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多样性共生原则。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将城市生态系统置于整个生物圈范畴内进行规划,建立市区和郊区的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城区及周边的各种生物。

3、相生相克原则 。城市的生态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普遍联系并识别城市生态环境中各组成要素间密切的利害关系,找出现象的本质、根源,从而将这种关系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㈡确保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绿地系统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以发挥城市生态园林的生态效益。

2、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还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

3、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生物群落,在城市建立人与自然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新秩序,才能使城市生态园林发挥它的生态与经济效益。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速度、生命周期等因素,以及绿地的性质、土壤环境等综合的条件,优化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使城市园林植物群落保持可持续发展。

4、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城市建设科技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今年绍兴市成功创建联合国人居奖,表明我市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绍兴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还有许多可以继续提高的空间。城市建设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奖项,而是为了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居民,使他们在享受现代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仍能清晰地感受到古城的灵魂和原有的生活韵味。做到即保持了绍兴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又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5、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旧城有机更新,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

㈢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宣传活动

环境保护意识对人的环境行为有指导作用,能够使环境行为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从而对环境保护的进程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人们都注重各自家庭的小环境而忽视了公共的大环境,如果能够将市民们的小环境意识延伸到社会公共环境上来,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必将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要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地利用生态环境观、垃圾资源观、资源危机观等来教育市民,让市民了解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直接相关,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密切合作,共同促进。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

[2]邹振扬.《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重庆大学出版社 225-228

[3]欧阳志云, 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 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

[4]王建国. 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 规划师论坛[J]. 2002 , (4): 15

[5]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 2002, (4).

[6]汤茂林.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 1999, 4,38-41

[7]《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浙政发〔2003〕 23号

[8]冀凤全,姚崇怀.生态园林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04,2124

[9]孟婷婷,倪健,王国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植物生态学报,2007,31(1):150~165

[10]孙丽,廖爱军.生态园林城市―未来人居模式.辽宁林业科技,2005,6:39~42

[11]涂以全.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