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生态城市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色理念;生态
一、绿色城市的特征
绿色城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宜居的城市:城市结构的规划设计满足宜居、社会安全、宽容和包容性,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2)创新的城市:生态城混合各种城市功能和城市密度,营造了一个有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环境。城市节点创造了开放的氛围,为各种商业活动提供机会。(3)交通便利的城市:由城市节点强化的紧凑型混合使用的城市结构是人们出行畅通的基础,并通过优先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发展可持续交通模式。(4)绿色和蓝色的城市:公园是作为公共和社交空间来设计的,它与周边的建筑环境紧密结合,便于从各个街区方便到达。这些空间由河道和绿色通廊形成的网络相互连接。(5)气候中性的城市:一个气候中性的城市,可再生能源使用率95%以上,CO2和其他温室气体零排放。不仅最低限度地使用化石燃料,城市还将向其他地区出口绿色能源。(6)节能城市:生态循环模式提出一套关于水、能源、垃圾和材料的综合管理方案。(7)灵活的城市:生态城的结构使得城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灵活的发展策略。(8)美丽的城市:总体框架中,每一部分的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具有无限的可能。城市的基本组织有利于城市街道的方向定位,并将视线导向周围的城市森林、农业区和河流等美景。整个城市的混合使用结构促进了城市生机勃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这对心理健康也很重要。一个健康的城市能降低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并为不同年龄层的人们提供丰富的服务设施,如幼儿园、老人院、健康康复中心和医院。(9)健康的城市:生态循环模型与能源和交通系统相结合,促进了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绿色城市规划设计指标体系的确定
指标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使用角度、理论层面的要求以及操作的有效性,同时与国际、国内、地区、城市的层面都能够衔接。各种指标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规划类指标和管理类指标。在项目的城市设计阶段,规划指标是首要的。
指标体系遵循着“一体化网络”模式建立,是基于综合性和多学科的方法基础之上,其概念模型如前面章节所述,这一模型的建立有助于在设计中确立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的基本原则。
各个领域的专家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确定了一些最重要的指标和适用于本项目的合理的目标数值。这些数值是经过了中国与国外的法规和最佳实例经验的对比选择,此后又用一体化网络的综合方法,集中并逐个评估这些指标。最终形成的指标体系一方面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基于各种有关的技术方面,以及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其他因素上的合理性。目标应确定为实现主要的目的和总体期望需要达到的数值标准。目标应具有可度量性;避免重叠的指标;以及与项目可持续目标的很好的相关度。
三、城市规划中绿色生态设计措施
1.分散、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弊病。因而后一种逐步被人们理解并付诸实施,如长沙市的规划建设,已将城市核心从河东密集区迁至河西高新区与南郊开发区,并与星沙工业区共同形成分散的四个重点城区,沿湘江大道和潇湘大道再发展一些新城区,以环形路相接组成多中心的网络化城市群,这样分散式的城市发展,使得长沙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优化,并缓解了旧城的矛盾。2007年按照新的发展需要,对长沙的城市规划进行了修编,确立了长株潭城市群远景规划设想。根据省会历史文化古城的性质,搞好综合的生态平衡,按分散、多中心形成网络化城市群的理念去发展规划,构筑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格局,建成有一流环境品质和现代化城市运转效率的城市连绵区。
2.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长沙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的过程中,长沙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为推动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宜采取以下对策:(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3)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4)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5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长沙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
四、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
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研究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不同的研究数据会有助于形成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所选择的指标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3种方式中选择:(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
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关键字】:城市;绿色生态;建筑;景观设计
【前言】:城市景观的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早期产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促发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性的,一方面是工业发展引发的问题,例如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欧洲伦敦烟雾事件,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催生了相应环境法案,为城市环境管理打开了先河;另一方面是能源危机引发的问题,上世纪60年代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丹麦政府率先在建筑规范中体现能效及节能排放等理念,这也是绿色建筑理念的前身;再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引发的问题,例如韩国首尔清溪川生态修复工程,纳鲜兰椭幸兜暮拥牢廴荆到新世纪初期的交通问题和城市雨洪问题,这个项目像是一本活的城市环境治理教科书,最难能可贵的是实现了城市空间在功能,休闲,文化,历史的结合,还深受当地居民喜爱;除此以外,还有特殊自然环境所引发的问题,像澳大利亚因为水资源极度匮乏,因而发展出非常先进的水敏设计(WSUD)和立体绿化设计理念,像新加坡的城市因为淡水匮乏和雨洪问题,而发展出排蓄水体系。这些发达国家的经历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他们先进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绿色生态设计的相关标准及设计应用
1.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在项目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由高到低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包括六个综合性指标,包括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住宅),全生命周期综合性(公建),这涉及到工程建设中的各个专业,例如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和景观等。
各个地区不同类型的项目,对绿色建筑等级要求有所不同,项目管理对其体系内得分项的选择和偏重也有所不同,在景观专业的得分项目需要视具体要求而定,通常会涉及以下几方面:
(1)绿化用地的合理设置,绿地率需要满足指标要求,地库顶板上的绿地,标准对覆土深度有一定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容易被忽视;
(2)光污染控制,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限制需要符合国家标准,现在很多项目建筑体本身的散射光可以照亮室外场地,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筑自发光,合理设计景观灯具种类和间距,减少室外照明过量,避免场所光污染和能源浪费;
(3)热岛强度控制,户外活动场地的选定和设计需要参考风光环境分析,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乔木及构筑物遮荫面积达到一定比率,尽量为使用者提供更佳舒适的环境;
(4)无障碍设计,体现在活动场地的可达性以及人性化设计上;
(5)合理设置停车场所,数量和面积要满足指标要求,分布上要体现在场地空间的均好性,便于交通,停车场地也可以考虑绿色生态停车场设计;
(6)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室外活动场地可以错时向周边居民开放,为周围居民提供相应户外设施,例如特色座椅及活动家具等;
(7)雨水规划与设计,利用下凹式绿地以及雨水花园等雨水蓄水措施,引导屋面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用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比率;
(8)场地雨水外排总量控制,满足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9)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选择本土植物,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式绿化,种植区种植土壤深度满足种植要求,适当引入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
(10)绿化应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浇灌方式,控制节水浇灌绿化面积比例,可以采用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控制装置,在植物品种上宜考虑无需人工浇灌植物;
(11)地面,屋面,外墙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要求,不同材料的反射系数有所不同,例如石材,一般浅色石材反射系数较高,深色石材更容易吸收辐射,从而反射系数较低,国内相应标准还有待完善,此外,在人性化设计理念中,浅色材料更容易产生炫光和光污染,所以这一项上,材料选择还要视具体项目具体环境条件而论。
1.2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主要针对城市的雨洪管理,在雨洪季节,设置有效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措施,在干旱,灌溉时节以及其他用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是比较新的标准,局部城市或地区作为试点开始参考和实行,以深圳市为例,现行的审查依据包括:《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深圳市海绵城市规划要点和审查细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深圳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相关的低碳生态及低影响开发指标,国家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已经的技术规范、指南、图集。
海绵城市的综合性在于他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专业种类,需要业主或管理方统一协调和指令,政府部门也会起到指导和审核的作用,例如位于深圳前海的弘毅中心项目,在海绵城市设计方面,政府会对海绵城市设计专项提出明确意见,按照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为控制目标进行设计,设施具有的调蓄容积一般应满足 “单位面积控制容积” 的指标要求,以此审核景观方案设计中的各类型场地以及具体细节设计。
在景观场地规划中,建议多的采用能够降低雨水径流系数的地面设计,例如绿地和透水地面,屋顶空间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屋顶绿化区域覆土厚度需要达到标准要求,地面层需要考虑透水铺装,其面积需要满足地标径流系数要求。
关于雨水控制规模,有相应的指标和要求,常见的办法包括设计下凹式绿地进行雨水收集,下凹式的面积和深度需要满足与水蓄水量要求,另外一种解决途径就是在设计地面蓄水容器收集屋面和墙面雨水,或地下蓄水容器收集地面径流的雨水,这样同样可以达到雨水调蓄的作用,各类项目根据不同需求和条件选择不同的解决途径。
海绵城市设计在优化城市雨洪问题的同时,也对传统景观设计带来了考验,例如透水地面的品质感,进口产品质优价高,国内产品品质和施工水准较难把控等问题;还有下凹式绿地的形式,虽然可以满足雨水储存的功能,但是他的形式是否与场地的性质相符合,传统的审美观能否接受这种形式,这些都是业主和设计师需要共同考虑和面对的问题;再者关于设置蓄水容器,对建筑结构,场地空间条件,建设成本以及后期管理维护等都存在一定的未知和挑战。
1.3 LEED建筑评估体系
LEED是英文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的缩写,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在国际上各类建筑的环境保护价值评价,绿色建筑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中,被公认为比较权威的标准。
在美国很多地区已经将LEED标准体系纳入建设项目的硬性标准,所以很多建筑师会参加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成为LEED认证工程师,现代国际商业贸易往来与发展,许多跨国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例如世界500强公司美国默沙东制药就在中国杭州建设分部制药厂,其工程就采用LEED评价标准,在景观设计上取得的得分项包括:各类绿地性质及面积比率,地面材料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当地本土植物的选择,以及户外活动场地乔木及构筑物遮荫面积比率等。
1.4 水敏设计(WSUD)理念
WSUD是英文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的缩写,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恢复自然的水循环过程,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影响,保护水生态系统,将雨洪,供水,污水管理一体化,兼顾景观和生态系统。
水敏设计在澳大利亚是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方法,在国内也有项目实践,例如城市新区规划项目,河道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等政府项目,也有开发商的项目,例如万科建筑研究中心,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解决雨洪管理和低维材料及植物的使用,该项目获得了ASLA通用设计荣誉奖,而且万科在其下很多项目中也在不断实践绿色生态材料和理念。
结束语
我国现代化城市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仍然是主要的社会综合性问题之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会逐步提高,在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方面,政府会逐渐加大理念导向和工程监控的力度,开发商会逐渐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景观设计领域,绿色生态设计作为一种改善生态环境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工程实践和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借鉴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研究成功的项目个案,争取实践和推广的机遇,让我们的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
[1]林晓晖. 绿色生态理念在水利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浅析马杭州排涝站的建筑景观及环境设计[J]. 福建建筑,2016,(04):36-39.
[2]⒊煽. 城市生态景观中的海绵城市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6.
[3]戴德艺. 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4]王思元. 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绿色生态设计;园林景观教学
随着人口的日益膨胀,各种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环境给予高度的重视,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需要维持一个平衡的状态,像现在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我们只有认真的考虑到这些,才能促进人类的发展和延续。园林景观设计专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绿色生态设计观念的设计师,只有那些将绿色观念运用到设计中的设计师才能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如何在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培养绿色生态设计观念是我园林景观专业迫切且重要的课题。
1绿色生态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而生态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的设计,他们三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虽然每一个园林景观设计师的侧重方向都不一样,但是绿色生态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设计原则这是不可能被忽视,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该将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而是应该把人看作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生态设计就是要通过人与生态的和谐搭配来使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2当前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2.1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生态素质教育
许多高校并没有把园林景观设计专业作为重点培养专业,因此对园林景观专业并没有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学生在获得园林景观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之后,会发现所学知识并不适用于与它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等设计。甚至有的高校并没有开设绿色生态设计等相关的课程,更严重的是有的高校只关注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太少,比如CAD等技能的严重缺乏,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严重的阻碍对学生进行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
2.2生态设计课程形式与技术的分离
随着国家对外国优秀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引进,绿色设计理念也争相被各大高校所采用,但是学校所开设的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只是美其名曰是学习绿色生态设计理念,事实上,大部分师生只是过分关注于大师们所设计的外观形象,只是浅显的去模仿大师们的设计,并没有真正的去将设计与自然植被和谐的结合在一起。
2.3园林景观设计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学校对自身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认识的不够清晰,没有考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是否跟的上,盲目的跟风开设园林景观设计专业,而且对国家开设的园林景观设计实践科研项目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学生处于一个比较贫瘠的学习环境下,这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兴趣也被消耗殆尽,最终导致了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一直停滞不前。
3教学中绿色生态设计的培养方案
3.1完善园林景观绿色生态的课程体系
首先,我们要建立以生态理论和园林景观设计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核心课程,还需要将绿色生态生态理念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然后还要在园林景观专业的教学中融入环境科学与建筑科学的知识,以此来体现绿色生态设计的整体性,最后还需要建立起开放的生态教学理念,将这些基本的课程像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城市规划设计渗透到教学中去,最重要的是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要着重增强学生的制图设计能力,比如CAD、PHOTOSHOP等课程的教学。
3.2创新绿色生态教学方法
首先,要加强学生在生态伦理和绿色环保这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对生态设计的认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然后老师还要巧妙的运用多种现代化的科技教学手段,为学生直观的展现现实中的生态环境的设计,帮助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生态设计,也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3.3完善师资队伍的储备
首先学校要对自身的师资储备以及专业课程科研实践基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校要更根据市场经济来判断,社会对人力资源市场中这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来合理的配备师资储备资源,只有在学校储备了适当的师资力量之后,才能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园林景观设计的学习环境,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在园林景观专业的兴趣和激情,从而和好的培养具有绿色生态设计理念的设计人才。
4结束
绿色生态设计理念是当今社会在园林景观设计方面比较流行的思想设计,也是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未来生存的必然要求。虽然现在园林景观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像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计不合理,没有创新的教学方式等。但是随着我们的探索与研究,这些问题很快会在不久的将来被消除。
参考文献:
[1]谷晓龙.园林景观设计教学中绿色生态设计观的培养[J].青春岁月,2015,09:162.
[2]侯永胜.园林建筑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思想的培养[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总第1辑)[C].:,2015:1.
1.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与指标
现代城市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与核心设计理念务必体现“整体、持续、协调、循环、节能、绿色、再生”的指导原则,通过将绿色生态观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与完善,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人们整体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自然复合系统趋向稳定、平衡、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要想全面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化规划设计,首先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应使绿化指标、地面保水指标、节水指标、节能指标、二氧化碳与废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处理指标、绿色交通指标等各项指标符合生态规划标准。绿化指标是生态规划建设的一项关键性标准体系,必须使住宅环境内绿地率达到60%以上;应采用具有渗水保水能力的高效建筑基地施工材料,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确保雨水及时排出与科学合理渗透,适当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通过完善净水系统与节水系统,强化城市水资源设计,利用省水器与新型水资源对雨水、生活废水污水进行科学处理与循环再利用,确保饮用水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开通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应以减少二氧化碳排量为关键指标,装修内饰应体现节能绿化环保风格;设计雨水与生活排放污水分流管理系统,突出可持续利用原则;倡导绿色交通工具的普及与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此外,城市住宅在经济生态设计规划方面,应突出低能耗的绿色消费观理念,提倡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鼓励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绿色科技生产的发展与普及。
二、中职美术教育背景下生态理念艺术设计方案
1.绿色生态的人性化美感设计理念
设计师要充分结合现代化建筑学基本原理、生态理念价值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技术营造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对能够影响到城市生态平衡与美感的各种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进行统一协调与统筹规划设计,使其和谐共融、统一共生,有序而持续地发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环境空间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合理设计,依据南北朝向、最大向阳与通风程度对住宅区进行规划,留出科学合理的通风道口与生态绿色走廊;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建筑单体、群体的朝阳区与阴影区,使居民可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应以城市空余地面为基准,强化区内景观园林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外自然山水环境,使之相互统一和谐,通过远山借景、引水入市等方式美化生态景观;保持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为之创建和谐生存环境;扩展区内园林树木种植面积,加强生态气候调节能力,以提升居民生活适宜感与健康指数。为此,可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绿地、建筑与景观,形成通透深远富有层次感的景观空间;通过以曲代直的形态布局,美化建筑形态与园林分布空间。
2.积极开发自然可再生资源
创建绿色生态城市要与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这一现状相结合,通过积极扩展利用新能源、新技术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节约有限土地资源与能效资源,充分运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能代替污染严重的煤炭能源,推广可再生资源性强,具有降温、保温、隔热性能的家居建筑设计,以达到保护与节约资源的目的。在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上,通过将生活垃圾废物回收再利用,推广沼气的使用普及,利用新能源节约技术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对住宅建筑形体与空间形体进行革新。
3.生态资源的和谐统一性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系统;
1前言
自2002年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以下简称《纲要》和《标准》)以来,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逐步规范与完善,但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纲要》和《标准》在面对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在坚持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与细化的编制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规划实践,尝试在《城乡规划法》权限下,通过增加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层次来统筹中心城区与绿地建设,以期达到构建城乡一体化绿地系统的目的。
2 绿地系统内涵及规划目标导向
由于历史原因,绿化、绿地、城市绿地的含义演化及对含义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及界定存在分化,《标准》的条文解释中称“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2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规划实践、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及发达国家城市化结果来看,城市一般是由未来一定时期内或更远,城市化空间扩展的城市建设区(包括现状城市建成区、规划的城市建设区、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城市建设区)、经调整控制的乡村建设区、基本的城乡人居生态环境保存与保护区、基础设施廊道及区域性公共设施控制区、基本农田区以及可能存在的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或遗产保存区等区域组成。
因此,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内涵可理解为上述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乡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起到美化城乡作用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应针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市总体规划中空间管制划定的“四区”绿地进行深化与细化、并进行统一布局和安排。其主要目的应是从城乡一体化角度出发、构建支撑乡村区域与中心城区的绿地体系框架与结构、弥补中心城区内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与游憩功能上的不足,并引导城市范围内绿地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城乡绿地一体化的实现。
规划目标导向不明确是导致我国城乡规划“虚化”的根本原因,在绿地系统规划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表现明显。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规划目标导向应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沟通中心城区绿地和市域绿地,弥补了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市域绿地系统跨度过大的缺陷,在两者之间起到了过渡、联系的作用。
2)深化与细化对城市规划区“四区”绿地的管控,保障城市规划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健康的有序发展。
3)有效保护与管控城市规划区内对未来城市结构布局起到关键性引导作用的生态保障区与敏感区绿地,防止城市连片发展,避免城市无序蔓延。
4)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串联各类郊野公园与各种游憩廊道,综合开展各类郊野游憩活动,弥补中心城区的不足。
基于以上的思路,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应作为一个独立规划,需将城市中心区绿地系统整体纳入,从结构与城乡互动层面进行总体布局。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应在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重点针对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内的绿地进行布局,不再探讨《标准》中“其他绿地”类型的布局与控制问题,可克服城市绿地规划指标虚高、重复统计、乱统计的现象。对上述问题的客观理解有助于增强绿地系统规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有助于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符合我国城市化特征。
3 城市绿地分类分析
《标准》实施以来,其分类的科学性与指导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有效促进了城市建设区城市绿地的发展。但因城市不断扩大及《标准》中“其他绿地”缺乏明确的细化分类,导致在规划实践中对城市绿地的分类有共识也有分歧,而具体反映在对城市范围内与规划建成区之间的绿地类型划分的归属上。这一认识问题,除不利于开展分层规划与管理外,更重要的是《标准》中的分类很难反映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与发展对绿地的需要,也很难面对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用地无序扩展、人口大规模集聚以及因城市化带动的农业土地整理等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对区域与城市造成的生态环境危机与挑战,其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管制要求也难以协调。
为此,绿地系统规划中对城市绿地分类进行了探讨,从统筹发展城乡绿地、一体化构建城乡生态与游憩支撑空间出发,城市自然与人工空间特征,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四区”的管制要求,将城市绿地类型按功能划分为5大类18中类(表1),并依此进行了绿地分类分级空间管控规划,其5大类含义分别为:
1)自然与文化资源保护类绿地:该类型是指典型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保护和培育地区,主要包括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
2)乡村旅游与游憩类绿地:该类型是指乡村地区以提供观光游览、娱乐健身、休养疗养、旅游度假、郊游探险等户外游憩活动为其主要功能的地区。
3)人居生态保障类绿地:该类型是指能够控制与引导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保障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与安全的生态保护与培育区,起到卫生、隔离、安全防护等作用的自然与人工林地与林带。
4)园林生产类绿地:该类型主要指位于城乡建设用地之外,为城乡园林绿化建设供给苗木、花草、种子等的各种独立苗圃等(不合基本农田区苗圃及临时苗圃)。
5)城乡建设用地类绿地:该类型是指城市、镇及乡村建设用地内参与建设用地平衡的各类绿地类型,其含义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前4类保持一致,相关要求按国家规范执行。
表1六安市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绿地类型划分一览表
从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来看,此种分法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目标导向,协调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满足了国家分“条块”管理的行政需要,深化与细化了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区要达到的目标与“四区”管制内容,可作为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的参考。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方法分析
长期以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经典方法就是对绿地现状指标、规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绿地发展的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围绕绿地分类中的各类绿地进行布局,确定各类绿地指标等。但是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有别,其问题较复杂,规划目标导向也不同。从上述对城市规划区绿地及规划目标导向的理解来看,其绿地系统布局关键是要采取合理的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拟定可操作的规划布局对策与手段。
4.1 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
文章充分参考日本《绿地基本计画》中以绿地基本功能入手的分析评价法后,在城市规划区实践中,尝试并应用“绿地功能效应评价法”来进行单因素、综合因素叠加分析与评价绿地及效应(图1),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空间上的总体布局,以期使有限的绿地资源发挥综合与最大功能。从绿地基本功能出发,对绿地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使规划布局立足于绿地实际功能,避免了设计师依赖个人感性认识进行分析评价的现象,也避免了评价结果与规划内容脱节,增强了规划布局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4.2 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在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采取的绿地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如景观资源保护、绿道建构等)后,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提出了如下空间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1)二优保:强化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边界与提级安排,依法分类分级优先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
2)三自律:(1)“城市环境自律”:加强城市内部绿地系统建设,减轻城市对区域生态的副效应。(2)“乡村环境自律”:加强农业生产区的管理,培育农游结合型农园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3)“景观资源区环境自律”:加强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建设管理,杜绝对资源的建设性破坏。
3)四廊建:重点保护与建构“蓝、山、紫、游”4类生态与游憩廊道。
4)五区通:重点保护与建构“城域、城城、城乡、城景、景景”5类地区绿色连通廊道。即“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城市与景观区、景观区与景观区”间的廊道。
5)网状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用绿道修复与重构手法,优化配置绿道结构,并使绿道网络化,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达到培育多样性物种和营造丰富景观的目的。
6)绿产化:在强调严格保护并不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系统为代价的前提下,依托各类“绿色生态工程”,活用与绿色利用生态与景观资源区,构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绿色旅游服务体系及绿色产业链体系。
从绿地系统规划实践来看,此种分法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目标导向,协调了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规划、旅游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满足了国家分“条块”管理的行政需要,深化与细化了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规划区要达到的目标与“四区”管制内容,可作为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的参考。
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方法分析
长期以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经典方法就是对绿地现状指标、规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绿地发展的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围绕绿地分类中的各类绿地进行布局,确定各类绿地指标等。但是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有别,其问题较复杂,规划目标导向也不同。从上述对城市规划区绿地及规划目标导向的理解来看,其绿地系统布局关键是要采取合理的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拟定可操作的规划布局对策与手段。
4.1 规划分析与评价方法
文章充分参考日本《绿地基本计画》中以绿地基本功能入手的分析评价法后,在城市规划区实践中,尝试并应用“绿地功能效应评价法”来进行单因素、综合因素叠加分析与评价绿地及效应(图1),依据评价结果进行空间上的总体布局,以期使有限的绿地资源发挥综合与最大功能。从绿地基本功能出发,对绿地进行分析评价,有助于使规划布局立足于绿地实际功能,避免了设计师依赖个人感性认识进行分析评价的现象,也避免了评价结果与规划内容脱节,增强了规划布局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4.2 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在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采取的绿地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如景观资源保护、绿道建构等)后,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中提出了如下空间规划布局对策与规划手段:
1)二优保:强化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边界与提级安排,依法分类分级优先保护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
2)三自律:(1)“城市环境自律”:加强城市内部绿地系统建设,减轻城市对区域生态的副效应。(2)“乡村环境自律”:加强农业生产区的管理,培育农游结合型农园区,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3)“景观资源区环境自律”:加强自然与文化景观资源区的建设管理,杜绝对资源的建设性破坏。
3)四廊建:重点保护与建构“蓝、山、紫、游”4类生态与游憩廊道。
4)五区通:重点保护与建构“城域、城城、城乡、城景、景景”5类地区绿色连通廊道。即“城市与区域、城市与城镇、城镇与乡村、城市与景观区、景观区与景观区”间的廊道。
5)网状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采用绿道修复与重构手法,优化配置绿道结构,并使绿道网络化,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求,达到培育多样性物种和营造丰富景观的目的。
城市规划中,水体生态往往是整个规划设计中的点睛之笔。水景生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相关设施的使用效果和市容环境的优劣。水体设计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如城市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就为水景设计创造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而那些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水面积就不宜一味求大,而且还要注意不能形成死水或干河。城市水体生态应结合当地水资源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和盲目浪费。为节约用水,有河流的地方可将河水引进城市公共小区,利用此水资源,辅以中水再次利用,可形成城市的水景艺术。如人工湖或人工河,并结合游憩、生活及生态发展,以生态设计手法,营造一处生机勃勃、绿意茂盛的亲水空间。本文就水体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大众城市为例,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如何进行水体设计及利用,简单谈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水体景观设计为城市小区打造一个自然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够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鉴于水生植物对水体的高度净化功能,所以越来越多的水体景观设计师将其运用在城市小区的水体景观设计中。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来充分发挥其净化水质的作用。当前,水生植物在水体景观设计中净化水质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在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固水状态中。通过在水体景观设计中种植一些能够吸收有害物质的水生植物,能够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转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改善水质,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保证水中富有充足的氧气。自古以来,水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传统的亭台楼阁、宫殿楼宇的设计都离不开水的装饰作用。同样,在今天,将水体景观设计运用到城市小区中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一处观赏性较强的景观设计,供人们休闲娱乐,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同时也能为人们打造一个绿色生态的健康人居环境。水体景观设计在城市小区的绿色生态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水体景观设计能够保证城市小区的生态循环系统稳定发展,促进小区的绿色生态化建设。因此,在城市小区的水体景观设计中不应当只注重其美观程度,应当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考虑。
一、公共场所喷泉的水面要好看美观实用。
现代城市规划中,都把山水园林景观作为必不可少的要素,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城市许多广场、绿地及公共建筑物旁边,大都修建喷泉,做足做好水的文章。各类水体建筑内不宜做很大面积水面,主要是控制水的深度,并尽量使水成为流动的。还应在岸边、水中适当栽植植被、树种等作为遮荫,以尽可能减少水分的蒸发量。
二、水的深度要科学合理
水深以大部分水面不要深于80厘米为原则,且应具有变化,一般可在10厘米――60厘米间配置不同的比例。如果要维持较多的鱼类生活且利于鱼类过冬,可于中间保持小区域100厘米的深水区。
三、水体建筑物的形状
各类水体建筑物,应结合地形、地貌、方位等特征,综合考虑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应求弯弯曲曲、多变化,以延伸水岸长度,增加水、植物及陆地的交界面;避免平直、整齐的单调形状。做到既有艺术观赏性,又方便、实用。
四、河或湖底的设计
以粘土成分占40%以上之粘土30――60厘米压实即可防漏,粘土上层再铺30厘米的砂质土壤,以利于植物生长,并酌予挖沟、堆石、堆木块、放置多孔隙材料等做成深浅不一,具有变化之地形,切不可使用水泥或磁砖等。岸边30――60厘米斜坡预留为潮间带及透水区,可以不进行防漏处理,而以富含有机物的透水性砂质土壤顺坡堆置30厘米即可。
五、植载
依不同水深,栽植原生之湿水、挺水、沉水及浮叶等植物,周边栽种亲水的原生植被、灌木及乔木。并应使植物、枯枝落叶和水体有最多的接触面和适当的遮蔽。
六、水岸
水岸的边坡应平缓,并以自然土壤、木材或天然石块仿自然形状砌成,营造动物喜欢的堤岸,切勿设置成垂直或过分整齐的堤岸或使用水泥、磁砖,尤应注意边坡要维持多孔隙及多变性,以利于动物之上下及栖息隐蔽。很多城市的水体做法就注意到了堤岸的亲水性处理,增加了师生与自然的交流空间。
七、水中堆置物
可放置枯木、根株、石堆、枯竹,并使部分沉入水中,部分设置为直立之栖木,部分自岸上自然倒入水中;便于水栖昆虫及鱼虾生存,亦可形成水陆两栖动物之天然通路及水鸟、蜻蛉之驻足点。
八、生态岛
湖中尽量预设2-3个缓坡且弯曲的生态小岛,并混合密植多样化植物。如果空间不够大,亦可以种植芦苇或适宜北方省长的生竹取代生态小岛。
九、流动水
流动的水声及喷雾对某些动物具有吸引力。利用人工或自然水源的落差,以石材、竹片或水车等都可制造出不错的流水冲击声。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沉水马达创造类似的循环水。
十、日照
水面大部分面积每天应维持至少5个小时光照,以利于各种动、植物繁殖生长,所以应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太近的大树。
十一、动物引入
可以在水体完成植载后,小规模放养适宜生长的泥鳅、鱼、蛙、及蜻蜓幼虫等原生物种。但是,要严格把关,设法防止不利于环境生态发展的外来物种的引入。
十二、利用及保护
应将水体分为利用区和保护区,并于保护区内禁止人为干扰或进入,如此才能让各种野生动植物油适当的生长及隐蔽处所;一般保护区应占水体三分之二以上。即使亲水利用,亦应考虑到最大承载量的问题,否则生态水体可能因利益过度,毁于一旦。另外,在使用上应有明确的利用目标及规划,并经常使用,例如教学、生态观察、休憩、展示、物种搜集、保存、写生或摄影比赛等,否则容易变成一个使用率偏低的奢侈品或荒废地。
十三、水体保养
水源及水量应设法使其清洁与稳定;水中及岸边植物视其生长及竞争情形随时做分次分区整理,便于维持多样化的水体生态系。
十四、减少隔离
不要装置上锁大门或高大围篱,让城市居民、外来游客随时可以进人利用区进行观察、学习及休憩。当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游客置身此地,犹如处于自己的家园,倍加爱惜这里的环境,爱惜这里的一草一木,不随意丢弃杂物。
十五、多功能设计
很多项目都可以设计为多功能使用,以有效利用能源或减少耗费。例如水岸干砌石块,可以布置成多孔隙生态空间、休憩椅、隔离带并制造多变化的视觉效果。垃圾桶、校园广播音箱、解说牌等可以利用当地木块、石块、竹料或废弃物,设置成生物自然造型加以利用,使其兼具景观,又显地方特色。
十六、材料及施工要求
[ 关键词] 小城镇;生态理念;详细规划
[abstract] now in small town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lanning of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serious erosion, and positioning chaos and their outstanding problems. The overall plan needs to protect the natural ecology, increase th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planning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etc,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of tow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mall towns; Ecological idea; Detailed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新世纪后“小城镇规划”绝对是国内社会主义发展大进程的标志性词语。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加上城市面积的大力拓展,中国已经处在一个高度现代化与飞跃性进步的特殊阶段。就城镇现代化发展而言,小城镇的规划已经显得及其关键,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小城镇的大发展”的口号从1994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制定开始,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小城镇规划中的生态特色概述
以宏观角度解读城市生态(City Ecology)概念,即在全面了解了人和自然之间关联所产生的伦理观念,这是依照自然生物学理论打造出的人文、生态、社会和谐统一的新式社会观,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在美国,上个世纪末就产生了以民间自发组织的与城市规划相关活动与方案,如纽约、德克萨斯、加利福利亚、新泽西与迈阿密等。这些规划活动与方案制定的计划成果是打造和谐、美满的社区,最终实现让商业化都市里的堵塞与臃肿不再出现在居民的生活中。19世纪中叶,美国开展了一场公园运动(The city Park Movemem),G.P.March基于对人与自然、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的认识,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这一理论首先在美国得到了实践,许多城市开展了保护自然、建设公园系统的运动。
二、当前小城镇规划的生态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一) 规划建设指导思想模式盲目跟风
小城镇规划思想毫无地目的跟风大城市的规划模式,导致建设经过里盲目想快、想大、想好、想用、想优,最终城镇现有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规划工作毫无条理,所有的城镇都往一个样子打造,使小城镇的特色逐渐消失。建设理念效仿大城市,城市区域划分、交通布局等照搬大城市模式,以国家交通干线为轴发展,以机动车模式为先进的标志,结果是一些小城镇担负起了过重的交通压力,但又没有成熟城市的周边分流系统。
(二) 小城镇规划的生态发展基础和意识落后
将客观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基本环境改造、交通设施跟换与生态系统平衡,缺乏实质有效地的生态监管——基本设施发展之间的思想转换,这样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会导致环境维护变得更加困难。于是很快浓缩了各种源自于机动车的环境公害,如公路干线穿城而过,造成严重的噪声和尾气污染,同时给城镇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三) 景观规划严重不足,自然资源遭到破坏
现在大城市里已经开始认识到对景观进行规划的意义所在,在先进化的建设过程里融合环境的平衡观念,实现人们逐渐扩展的就景观享受的内在渴望。可是就小城镇规划而言,景观部分往往会被忽略,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生活环境之间关联被城镇规划所隔断,这样会降低民众就小城镇特色化生活的享受程度。并且,自然环境在城镇规划里被破坏,自然环境与人造景观得不到合理衔接,自然山水的底蕴被抹杀,城镇周边山林乱砍滥伐、自然河流不合理截流、河流水面堤岸随意固化,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体、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三、小城镇规划中的生态特色发展对策
(1) 实现“绿色建设”
“绿色建设”的宗旨是在城镇规划过程尽量避免破坏环境,科学使用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发,完成就自然能源与资源的科学规划。在城市生活空间里最让人们接受的自然区域就是绿色生态,这也是小城镇规划环节中的关键所在。绿色生态网络规划的出发点,是要营造一个由不同类型、性质和规模的绿色生态体互相配合、作用,从而形成一个稳定持久的绿色生态体系和完整生命网络。
(2) 合理优化生态布局
确保过程中小城镇原有的平衡稳固的生态系统、景色秀丽的湖光山色及清心自然的田园风光不被打乱。实施环境等级区域的划分,考量、筛选城市空间。生活区、经济区、农业区、工厂区等都是小城镇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区域;有些城镇还有行政区、商业区、文教区、休养疗养区等。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并不意味着机械地、绝对地划分城市用地。
(3)重视生态景观的保护
小城镇规划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最根本是得就其所具备的大环境实施全面研究,强调小城镇的特色,以及提高本土文化传承与风俗习惯的保留,把林木与森林建设放在规划首位;打造动植物的多元化也是生态性绿化活动的关键所在,其中,应强调近自然的植物配置模式。总之,只有绿化规模数量的扩大化,才能发挥绿地生态功能,才能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生境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四、总结
小城镇规划里生态规划理念实际运用中产生的问题与不足的原因;小城镇整体的发展计划和其规划方向目标之间相互推动、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利于小城镇的向前发展,这些不但是提高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还是国内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但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其显现出来的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小城镇原本具有的山水风光、田园气息和传统风貌等被丢弃,自身的风格特点、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被忽视,导致各小城镇性质相似,毫无特色。小城镇的规划,必须得把环境放在首位,还得及时处理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难题,城镇的规划工作必须得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2]叶文虎、全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述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7卷第3期。
[3]刘则渊、姜照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标准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 22(4)。
关键词:绿色自然生态理念;环境绿化建设
Improving urban natural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Li Jing-chengLi Xue-wei
(Sihui Hydro and Power Design Institute, Guangdong Sihui 5262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ity'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posed the building of a sound ecological green building, good landscaping infrastructur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Keywords: green natural ecological concepts; environment green building
“绿色城市”最早提出的是现代建筑大师柯尔而耶,在1930年鲁尔展开的“光明城”的规划中提出的。以后又有人提出“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又出现了新的学科“风景建筑学”,是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及环境规划、园林艺术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性学科。从区域规模、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人文等角度,通过规划设计,把它们落实到具有多维空间的随时发展变化的客观环境中去。
而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平衡失调,城市环境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生态学观念的引入为认识和解决日益尖锐化的城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城市生态学是近几直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边缘叉科学,主要研究以人为中心的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互相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它将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原则、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中建设中,把城市当作一个动态系统来对待,而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使人与城市环境之间形成一个动态平衡。利用自然生态过程与循环再生的规律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发展的可持续性。从而使生活在其中的人既享受现代城市的高度文明、又能贴近自然远离都市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人境浮躁等。困此,城市绿色生态植物对环境的调控功能相对其它是无法代替的,这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素的最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的绿色生态建筑
1.1绿色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绿色生态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立足于生态学的管理,利用天然条件及人工手段创造出良好的富于生命力的建筑环境,而要最低限度地索取自然资源,减少人类对自然的侵害,实现向自然回报的建筑,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类有益,对自然无害的建筑。
1.2绿色生态建筑的利用
(1)太阳能的开发
早在70年代,能源危机就使人类认识到自然界的矿物燃料是有限的。于是开始开发太阳能,出现了太阳能热水系统供暖和淋浴,以及各种太阳房、集热墙,使人类在能源利用上迈出可喜的一步。
(2)节能
我国已提出节能50%的目标,各种轻质复合材料相续问世。如:导热系列数低的玻璃棉板,18mm厚相当于370mm厚砖墙的保温性能;15mm厚的挤塑聚本乙烯板的阻值等于930mm的混凝土的保温系数,带有这种保温隔热材料的复合墙体及屋面可以大量地节约能源。
(3)节地
日照间距是环境规划设计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土地的日益减少,房屋需求不断加大,给设计人员出了一个难题。为了节约用地,增加出房率,可以把屋顶做成坡屋面,顶部安装窗户,可以与天合一,尽情享受阳光和自然通风。另外,各种形式的屋顶玻璃天栅都可以100%的自然采光。土地的减少,使人类由地上开发转为地下开发,形成一种土地立体综合利用。地铁、地下车库,地下能源库都说明这一点的可行性。
(4)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再利用
生活垃圾的处理是一个很辣手的问题,而建个垃圾电场,一吨生活垃圾可以提供400度电,可以供三口之家使用一年。粪便可以用来制沼气,用来作燃料,这样可以变废为宝。
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但不断地耗竭,大小河道的断流,饮用水的缺乏,都说明水也不是取之不尽的。制定水循环计划,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废水的处理计划使城市用水达到自我循环,自给自足。
(5)全方位绿化
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绿化。首先是阳台,我们可以不把它封闭,在原有挑出基础上,挑出的幅度多一些设置一些种植槽或设计一些便于植物攀缘的架子,实行无土栽培,种植一些藤架植物。这样不仅使我们工作之余可以随时享受到田园城市的乐趣,而且还能夏季使墙面温度降低6-7℃,空气温度增加10-20%,真可谓一举两得。屋顶可以做上人屋面,搞屋顶绿化,设置屋顶花园,屋顶游泳池及公益健身场等。
(6)新技术,新结构体系的应用
膜结构是一种充气及张拉的新型结构,在国外已被广泛使用,是一种新型环保结构,造价低,一般面积在1000m2左右的大空间可以不用柱,施工周期短,跨度可以做到200m。省去大量的原材料、大量的木材,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建筑体系。
2.做好园林绿地、绿化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1提高环境意识。提高环境绿化,绿化首先是领导重视并提供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绿化管理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环境的认识和欣赏能力,把对环境绿化的不利行为降至最低。尤其要严格树木的砍伐和占用绿地审批制度,坚决制止乱砍城市树木、毁坏及践踏绿化设施的行为,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追求城市的经济发展。有了绿色的生命,才有城市的活力,忽视环境绿化的城市是一个不健全的城市,必须摆正园林绿化与城市基本建设同步进行。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植树、种花、种草等绿化美化工作,生态环境才能好转,城市面貌才会大为改观。
2.2加强城市绿化的设计管理。具有一定规模的绿化工程,必须由持有相应资质的设计,设计方案未经批准不得进行施工。我国现行的设计体制中,建筑、园林是截然分开的行业,工作中理应相互协调。由于当前设计市场的竞争,出现设计市场单一垄断,绝大多数规划由建筑师独自完成,只留出建设布局后剩余地块供园林师“填空”,使得环境绿化既谈不上系统组织,也无法利用原地自然因素进行环境设计,只能在建筑的夹逢中进行植物培植。尤其是一部份投资开发商对绿化认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为占领市场,设计师无法也不愿与开发商对立,开发商思想往往就是环境绿化的设计思想,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绿化行业的发展。同时部份开发商把环境绿化当作抬高房价的筹码,只发展先期投入小、简洁、明快的草地,而不顾及生态功效低下且养护费用高的要点。随着绿化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由于从事本行业工作技术人员相对缺乏,许多非专业人士趁虚而入,利用关系和一些手段在市场竞争中获一席位置,使设计缺乏系统和组织,不是适地适树,而是盲目追求名贵名种。形成配套设施无序,苗木市场管理的混乱,使施工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给环境绿化后期养护管理造成难度。
2.3加强绿化管理。建好园林绿化不容易,而一旦放松管理,就很快便丢失。随着各种车辆的不断增多,防止原有公共绿地用作停车场,从而产生了人、车、树木争地的现象。绿化养护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除提高全民的爱护绿化意识外,要经济对职工进行业务培训,使管理走上规范化。
3.实行绿色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3.1保护自然,强调共生思想,减少对自然界的影响和破坏,强调人类与万物和平相处,共同生存,维护地球这个美好的家园。
3.2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对资源采取保护原则,有意识地进行能源储备。
3.3强调资源回收,再利用及其循环使用再生资源,要求利用新技术,对这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3.4创造健康、无毒、无污染,以人为本的建筑空间,强调地域特征及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荆其敏.生态建筑学.“建筑学报”2008.7
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要: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使得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对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地、准确地进行整合,建立、更新城市规划空间数据库,使之有效地服务于当前的城市规划,为城市规划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这是城市规划领域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从建立北京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整体思路出发,对北京城市规划所涉及的信息进行了分类,基于局域网环境,对整合北京市城市规划信息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实践,阐述了以AutoCAD — SQL server/Oracle数据库 — GIS为技术路线进行城市规划信息整合的可行性。
关键字:城市规划 信息资源 整合方法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手段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城市的规划管理部门都运用GIS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城市规划办公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城市规划设计部门也甩掉了图板,全面实现了规划设计成果制图电子化。但由于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与决策常常出现滞后现象,使得将城市规划形容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城市规划科学性的质疑,同时说明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没有起到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的风向标作用。
尤其是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北京的城市建设与开发量剧增,由此而引发的城市绿色生态保护问题、城市历史文脉怎样传承问题、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如何解决等诸多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1999年编制的北京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于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手段一直未能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缺乏及时更新机制和整体分析的工具,使我们的“控规”法律效力低下,无法科学地指导城市建设。本文试图从建立北京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整体思路出发,通过对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梳理、对“控规”信息资源整合方法的描述,与大家共同探讨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问题——城市规划信息资源整合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