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

第1篇: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

关键词: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构建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51-03

一、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思路

河南省作为重要能源和工业大省,应根据本省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以供给侧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为契机,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挥市场机制的主体作用,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形成以企业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体、政府作为交易市场规则的制定与监督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快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通过对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河南省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强制性配额交易市场。具体为:用完善的制度构建交易市场,通过立法构建碳排放的各类要素,赋予利益相关方权利和义务,提高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科学设置碳排放总量和配额分配机制,加强制度保障,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各项要素,充分发挥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

二、构建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措施

1.科学确定排放总量。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省资源消耗型产业比例偏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碳排放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环境质量堪忧,与国家标准相比有较大差距。随着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仍将持续增加,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降低碳排放总量,不仅是完成约束性指标的任务,更是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高环境质量,探索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因此,河南省必须根据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合理确定碳排放总量,使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性与可行性。

因此,应根据河南省工业大省与能源大省的特点和产业结构实际,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降低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各项要素成本。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能源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明显,使它们在减排成本和参与动力方面有所不同,各个企业接受相同的碳排放约束,会降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被接受程度及可操作性。

2.做好碳排放权配额的初始分配。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的主要方式有三种:政府无偿分配、固定价格出售和拍卖等。在碳排放总量限制的前提下,应根据河南省情制定初始分配方式。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成本上升和外部竞争加剧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外部制度环境的改变对企业影响较大。拍卖排放权会增加企业成本,免费分配方式则可以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河南省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三步走”策略。第一,根据国家政策,对现有的企业免费分配排放权,对新进入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有偿分配激励政策;第二,对所有排放者分配初始排放权实行固定价格出售方式;第三,公开拍卖初始排放权,这样可以兼顾企业利益与制度衔接。

3.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能力建设。同广东、上海等试点省市相比较,河南省在碳排放的政策法规完善方面还相对滞后,缺乏碳排放交易制度、碳交易试点与交易市场等配套运行的相关政策规范。按照国家发改委统一要求,河南省在2016年应提出拟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企业名单。名单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其2013―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作为确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企业的参考依据。对拟纳入企业的历史碳排放进行核算、报告与核查。围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各个环节,深入开展能力建设,针对不同的对象,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对行政管理部门,着重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顶层设计、运行管理、注册登记系统应用与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培训;对参与企业,着重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基础知识、碳排放核算与报告、注册登记系统使用、市场交易、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培训;对第三方核查机构,重点开展数据报告与核查方面的培训;对交易机构,主要进行市场风险防控、交易系统与注册登记系统对接等方面的培训。

4.在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作用。金融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血液与核心,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不能离开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碳金融发展的有力手段。河南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应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建立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服务业要把培养一批深入理解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掌握环境风险控制手段、适合发展碳金融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第一,要充分利用原有期货、期权交易的设施,利用交易结算系统的整体性与互补性,从事碳排放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产生规模效应;第二,加强银行、保险对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支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投资基金,开发针对绿色、低碳节能和环保、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项目的信贷产品和保险业务;第三,通过银行、保险,证券以及期货等机构投资者协同努力,创新碳证券、碳期货交易等碳金融衍生产品,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蓬勃发展。

5.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法律保障,完善的政策与法律制度是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的基础。河南省应根据国家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碳排放权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对接国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节点、步骤,制定和出台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细则、碳排放配额分配和管理细则、碳排放核查工作规范、监督管理细则等办法和细则,逐步完善全省碳市场建设的政策管理体系。规范碳排放核算基础数据的监测、采集和记录管理,制订并实施监测计划,确保重点排放单位按照国家要求监测、核算和报告碳排放量,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展温室气体排放在线监测。建立节能监察举报、投诉受理制度,向社会公布受理举报、投诉的电话和电子邮箱。

6.提高企业交易积极性。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控制碳排放的一种市场化手段,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提高企业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积极性。应创造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利条件,为企业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便利。河南省要加快省内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建设,保障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顺利进行;扎扎实实做好碳排放的监测、核查及认证。加强报纸、电视与网络等媒体宣传,使公众了解有关碳排放权交易的知识,提高公众对碳排放权交易的认知度。

应引导企业建立对未来强制碳减排的预期。这样,对未来强制碳减排的预期越强烈,目前自愿进行碳减放交易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在政策引导的同时,既要加快推进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也要加大力度宣传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特别是宣传国家对建设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政策,增强企业主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动力,使参与碳排放交易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与社会形象。

7.建立健全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把有关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培养和发展作为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础,大力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使其成为行业品牌。中介机构本身要苦练内功,加强与国内外碳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合作,深入学习研究国内外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先进理念与经验,积极为国内碳排放项目提供诸如项目开发、交易服务,主动参与到建立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中来。政府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政府、企业、机构三方的共同努力,提升河南省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的整体实力,为参与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全国大部分省市一样,人才短缺是当前河南省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瓶颈。在雾霾频发的环境下,控制大气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培养具有精通业务和创新能力的碳排放交易人才是当务之急。河南省应着力培养一批视野开阔、专业扎实的碳排放权交易人才,以促进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要聚集证券、期货、保险、能源经济、碳排放核查等专业人才,带动碳排放咨询服务、第三方核查机构专业人才的发展,为河南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建设、赢得加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动权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9.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培养与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在河南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中尤为迫切,要继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重点,科学制定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及移动互联网、微信、微博、室外传媒等新媒体,正面引导舆论,围绕国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活动及相关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与国家建立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的主题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大众的认识与参与程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社会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和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社会基础。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益处,了解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小知识,树立起良好的低碳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关注碳排放,控制碳排放量,培养良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习惯,自觉养成低碳和环保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

综上,面对2017年构建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大势,河南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工业大省,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河南省应根据自己工业大省与能源大省的实际,结合国家建立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政策要求,科学确定排放总量,做好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础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的作用,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提高企业交易积极性,建立健全碳排放金融交易中介机构,积极培养碳排放权交易专业人才,增强公众低碳环保意识。鼓励先进产能,促进结构优化,开展重点排放企业监测、报告与核查工作,培育碳排放交易第三方核查机构,积极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制度,尤其要对碳排放信息统计监测与考核制度、碳汇制度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使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行动统一,顺利与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衔接,使河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各省市前列,并起引领与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瑞.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6,(7).

[2] 刘昱洋.河南碳金融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3).

[3] 刚.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设计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通知[Z].2013.

第2篇: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

2016年10月14日,由国际知名独立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德国莱茵T?V集团(以下简称“T?V莱茵”)主办的“质胜中国――2016年汽车质量安全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200多位政府、行业协会权威专家、科研院校专家、汽车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及充电桩设备制造商汇聚一堂,着眼未来,围绕着“新能源车”“汽车智能化”等行业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共话汽车行业的变革和质胜之道。

T?V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Lutz Frankholz致开幕辞。T?V莱茵大中华区市场部副总裁李涛表示:“作为汽车质量安全服务领域的全球领先者,T?V莱茵举办此次论坛,旨在分享各企业在质量、能源和供应商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全面提升汽车行业全产业链质量管理,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国品牌汽车‘走出去’的步伐,并推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发展。”

“新能源”和“智能化”发力汽车产业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据工信部数据,2009~2015年,我国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49.7万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中占比超过30%。2016年1~9月,我国生产新能源汽车30.2万辆,销售28.9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3%和100.6%。

“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作为重点发展领域,提出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术,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这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业尚处于市场培育期;2020年,或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本次高峰论坛上,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始主席陈清泉院士发表了题为“新能源汽车工业未来发展趋势”的演讲。他指出:“从总体上看,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仍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题。创新技术、降低成本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但是,更需要市场的激励、倒逼和筛选。种种情况都表明,电动汽车发展动力应该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政策双向驱动,促进产业进入成长期。”

除了新能源汽车,全球汽车产业另一个明显趋势是“智能化”。德国工业4.0清晰定义了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欧盟计划2050年形成一体化智能和互通互联汽车的交通区。而我国也不落人后,提出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初步建立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现在,我国汽车行业正在呼唤“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的确定。

T?V莱茵大中华区交通服务部副总裁黄余欣表示:“多年来,T?V莱茵为汽车行业提供认证和测试服务,并提供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帮助。为了顺应中国汽车行业的变革,T?V莱茵也在积极推进及完善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领域的安全和质量标准。”

自主品牌自我提升:优化管理体系

近些年,我国自主汽车品牌开始崛起,奇瑞、比亚迪和长安等不少汽车品牌甚至已经出口到海外市场,特别是拉丁美洲、非洲等发展中地区。相比德国、日本等发达汽车市场,我国汽车企业在管理体系审核方面有所不足,对国际测试标准也缺少话语权。

作为进入中国市场较早的第三方检验、检测和认证机构,T?V莱茵已经与自主品牌汽车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在管理体系审核方面,我们可为自主品牌汽车提供两类服务,一类是标准类的审核,比如ISO标准;另一类是定制式的服务。”德国莱茵T?V大中华区管理体系服务部副总裁方为民在此次峰会上告诉记者,在乘用车和商用车方面,T?V莱茵是对一级供应商安全性、法规性的审核发证最多的第三方机构。

方为民分析说,对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来说,不如合资汽车厂那样容易得到外方的管理支持资源,很多方面都需要自己摸索,包括企业文化、知识及人员结构等。T?V莱茵会派出专业人员与汽车企业对接,根据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把握,针对企业关键流程实施定制式的专项审计解决方案,从而有效提升汽车企业的管理能力。

T?V莱茵大中华区莱茵学院与生命关怀副总裁林小霞认为,在新技术的冲击之下,传统汽车产业链或 “生态圈”已经发生改变,相应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会改变,比如工程师、审核员等。“T?V莱茵也从培训领域辅助汽车产业发展。我们服务的链条很长,从研发人员、工程人员、制造人员到质量管理及4S店,把德国比较好的经验应用到中国汽车产业。”她说。

在产品测试方面,T?V莱茵的服务已经覆盖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厂。黄余欣解释说:“一方面,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有一定的出口需求,我们会帮助它们扫除出口的技术认证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自主品牌车厂内部水平有不同的层次,比如一些规模较大的自主品牌,或者有合资背景的自主品牌,它们对于内部法规的安全管控和可靠性的管控都有自己内部的等级。我们会帮助它们测试其内部的标准,根据内部的标准测试供应商的产品及部件子系统,为它们把质量关、技术关。”

T?V莱茵引导中国车企节能减排

提到对零部件供应商的选择,方为民认为,现在不管是日系、韩系,还是美系、欧系,整车厂选择标准差异都越来越小。以前日系、韩系车企更倾向于选择本国供应商,这体现了资本融合和文化契合度。北美和欧系汽车企业则比较开放,选择供应商的范围更广。随着汽车市场竞争的加剧及成本压力,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在全球市场寻找供应商。比如韩国现代,前几年为了走出困境,从改造供应链着手,放弃了不少韩系供应商,选择开放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在汽车碰撞评级方面,黄余欣告诉记者,国内评级所用的碰撞标准2009年版,是借鉴之前欧洲的要求,相对来说更简单,速度要求相对低一些。但是在2012年版新标准里,比如正面40%的碰撞、速度,都提高到跟欧洲标准一致。现在国内的碰撞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在此领域,针对是欧洲市场,T?V莱茵可提供车辆测试服务。

当前,我国倡导节能减排,出台了多项措施,汽车企业也面临碳排放管理。T?V莱茵大中华区管理体系服务副总经理朱江表示,T?V莱茵会帮助企业进行相关政策的解读,让它们提前做好应对碳检排放的准备。”

方为民指出:“中国汽车行业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各种设备设施及技术也趋于成熟。然而,各车企目前在管理理念、方法和能力方面参差不齐。我们希望通过T?V莱茵在管理体系服务方面的解决方案,帮助并引导中国车企在节能减排领域释放更大的潜力。”

第3篇: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

一、“碳金融”的概念阐述

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诸如担保、咨询服务等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

在中国,“碳金融”更多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而派生的金融活动。CDM指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既能使发达国家以较低成本履行减排义务,也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利用成本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这种“双赢”的合作方式受到了各方的认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

二、国际国内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已日趋成熟,交易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机构参与度不断深化,碳金融业务逐步渗透交易到的各个环节,国际碳金融体系已基本形成。

第一、碳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额增长迅速。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5年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为108亿美元,到2009年已达到1437亿美元,平均每年以接近100%的速度增长,5年时间共增长了13.3倍。业界人士预计到2020年全球碳市场将增长至3.5万亿美元,将与石油交易市场并列成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场。

第二、金融机构纷纷参与碳交易市场,业务范围渗透各个交易环节。目前,全球40多家商业银行加入赤道原则,世界银行生物基金、社区发展碳基金以及各国绿色碳基金相继推出,规模不断壮大。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碳交易业务。欧洲一些活跃的银行建立碳交易柜台,提供买卖经纪、风险管理和交易操作等服务。二是基于碳排放权的金融衍生产品,包括远期、期货、期权、互换、额度抵押贷款等产品,为客户提供避险工具及融资服务。三是碳排放额度保管服务。一些银行为客户提供碳排放额度保管、账户登记和交易清算服务。四是碳基金。碳基金专门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包括从现有减排项目中购买排放额度或直接投资于新的减排项目。

国内碳金融业务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取得一定进展。截至2010年12月,国家发改委已批准CDM项目并被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的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成立,为国内环境权益交易服务提供了专业化平台,并实现了国内自愿碳排放权交易。

为支持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实践的碳金融业务主要集中在CDM项目融资上,通过对高耗能行业制定进入准则、限额管理与退出机制,确保信贷资源向低碳经济相关行业倾斜。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对节能减排项目给予利率优惠。另外,兴业银行从2006年起加入赤道原则,确立了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最低标准,建立项目风险分类标准,健全环境风险管理体系。近期,又有多家银行开始积极推动碳金融业务创新。浦发银行推出了针对低碳经济的整合服务方案,创新CDM应收账款抵押贷款,引入了法国开发署(AFD)的长期低息贷款,为国内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了低成本的融资支持,形成了覆盖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金融产品体系。国家开发银行依托贷款客户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开发了包括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在内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提供从项目融资到减排额二级市场交易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并于2009年11月率先完成国内商业银行第一笔碳排放交易咨询服务。

三、创新碳金融业务发展模式

自200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以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整体在业务开发、模式创新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在CDM项目运作、人才队伍方面都具备一定竞争力和优势。为支持低碳经济,拓展碳金融业务新的增长点,商业银行应加大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化已开展的业务,积极探索更多更新的业务模式。

首先,深入拓展低碳项目贷款领域和低碳项目贷款模式。商业银行要通过信贷和投资行为充分有效地引导推动经济从“高碳型”转向“低碳型”,并将贷款重点投向如下低碳概念领域:(1)低碳技术领域,如碳蓄积、低耗能设施等。旨在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全球二氧化碳的增长速度;(2)可再生能源领域,如,生物能源、风能、水能等。旨在走出人类目前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脱钩”。(3)能源效率管理领域,如高效建筑、建筑材料等。旨在促进能源储存与转化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贷款模式,积极开展项目经营权,项目产权贷和CERs收益权下的碳权质押贷款。

其次,大力发展碳金融中间业务,优化商业银行业务与收入结构。银行碳交易中间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种:(1)碳交易中介服务。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为国内CDM项目投资企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凭借全球客户基础为碳排放权买卖双方进行积极的撮合服务,挖掘潜在的买者和卖者,从中赚取佣金收入。此外,商业银行要积极介入国内碳交易中介机构的设立,为我国搭建越来越好的碳交易平台使我国有更多更强的碳资产定价权。(2)碳基金托管业务。目前世界上的碳基金多在国外设立,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挖掘外国客户的碳基金托管业务。(3)碳交易保理、信用证等结算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将企业在CDM项目开发中获得的CERs收益权看成是应收账款,对其提供一笔有追索权的保理融资(4)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业务。我国中国银行和深圳银行已推出此类理财产品,随着近期我国第一支低碳指数推出,我国这类理财产品的需求会更加旺盛。

最后,设立碳基金和开展碳权资产证券化业务。碳交易目前极大多数是同国外国家和机构的合作,国内碳排放权需求者很少,国内居民间的碳交易业务甚微。我国碳交易在国际谈判桌上缺乏经验,因此碳交易开展要大型化,机构化。作为我国未来碳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应积极筹备开展碳基金业务,一方面在二级交易市场进行再次交易并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形成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碳基金可直接投资于碳交易一级市场充当碳排放权的需求方,进而凭借其机构力量增加国际谈判经验使我国生产的碳资产在国际市场上合理交易和买卖,再进一步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所拥有和控制的碳资产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由于前述碳交易目前在国内较少,所以商业银行要在国内对其有关碳排放权的各项资产如贷款资产实施证券化,才能使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广泛吸取国内资源。

四、积极防范碳金融业务风险

碳金融涉及环境、政治、经济、金融很多领域,其风险极为复杂,商业银行应该主要采取事前性的风险防范手段,对以下几种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1)信用风险,由于目前CDM项目贷款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态势,商业银行处于有利地位,在项目融资中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商业银行可筛选一批优质客户,对那些经济强度好、外部担保强的项目提供贷款,通过银团贷款、分期投入资金等方式来降低。(2)汇率风险,国际市场碳信用交易一般以欧元、美元等外币计价结算,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碳信用价格。商业银行要运用碳信用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防范汇率变化风险。(3)操作风险,商业银行要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碳金融业务全过程实施监控,设置和完善各种技术防范设施,同时要切实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和基层人员的业务操作水平,尽量把人为操作风险降至最低。(4)政策风险,2012年后我国是否成为附件I国家,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做好及时转变相关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流程的准备,提高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效率,以加强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模式变化的应对能力。(5)项目风险,主要是工程建设风险,如项目是否按期建成投产、资源能否按预期产生等,尤其CDM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在CDM项目贷款下应该对此风险倍加关注。(6)法律风险,在开展碳金融业务的过程中,主要是要及时关注国内外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国内银行监管当局对相关方面金融创新的最新规定和鼓励方向,遵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在依法规范经营的过程中加大碳金融创新力度。

五、成立碳金融业务专门机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第4篇: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经管学院,天津 300191)

摘要: 发展低碳物流,是促进天津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远目标。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物流业作为我国重点产业之一,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文论述了低碳物流对美丽天津建设发展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天津发展低碳物流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快低碳物流在天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 低碳物流;绿色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32-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广播电视大学重点课题“天津开放大学学科专业体系规划与建设研究”(课题号:13XZ1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忻(1978-),女,天津人,助教,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物流管理、开放教育。

0 引言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保证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重要议题。随着低碳理念与低碳技术的推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将彻底被以“低碳”为标志的各种绿色行动彻底颠覆。在供应链领域,从运输、仓储、配送到采购、制造、营销、交付和回收的一整条业务链中,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能源的消耗并排放出二氧化碳。F.Straube&S.Doch(2011)分析了运输成本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将推动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物流要求企业在兼顾其经济利益外,还必须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融入所有的物流和供应链环节中,并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1 天津发展低碳物流的必要性

1.1 低碳物流的发展符合天津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全球气温变暖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发展低碳经济已悄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世界从此进入一个以低能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逐渐转变。物流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于物流活动的一个主要功能要素就是运输,而运输过程则主要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据中国统计信息网数据2014年3月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2万亿元,运输费用为5.4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2.9%,体现了运输在物流活动中占据的高能耗地位。因此,对物流产业结构适当调整并升级以达到低碳的目,走低碳物流之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必由之路。

1.2 低碳物流的发展展现天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观点不但强调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目的,而且要以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为考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物流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降低整个物流活动中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战略与管理中,将低碳物流与绿色供应链中的绿色采购、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环节结合,共同构成一个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绿色低碳经济循环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由此可见,低碳物流不仅仅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且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物流活动效率和环境保护利益的协调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 低碳物流的发展增强天津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环境与能源也是有价值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淡化关税壁垒的限制,而非关税壁垒范畴内的绿色贸易壁垒(亦是环境贸易壁垒)应运而生。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强调节能降耗、增强企业竞争力与赢得客户,从之日起便得到众多企业的积极响应。因此,面对物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着力发展低碳物流模式是提升天津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优势的唯一出路。

2 天津市目前发展低碳物流面临的问题

2.1 供应链领域内,低碳物流人才缺乏,尚未开启低碳物流理念的人才队伍建设 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着物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虽然天津市目前物流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大,但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学历程度都参差不齐,城市物流的低碳化发展,需要既懂管理又懂技术与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众多企业组建一支“低碳型”人才队伍。培养低碳型物流人才可以减少物流操作环节的碳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物流经济的合理化,是建设美丽天津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基本要求。该市大型物流企业多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仍然有计划经济的遗留,在低碳物流经济体制下,低碳型物流人才储备尚存在很大的欠缺,人才培养方案不完整。

2.2 物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物流能力的浪费 据天津市物流协会统计数字显示,天津市物流及相关企业总数近万家,而其中有规模的仅有几百家,大多数当地企业业务以单一的仓储和运输为主,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无标准、不规范、监管不健全,服务范围有限,这些都会造成物流服务成本较高,能源消耗浪费,难以实现供应链规模效益。

2.3 物流设施落后,社会化程度低,缺乏提供低碳物流服务的保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已超逾传统单一的运输服务功能,只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跟得上,物流业才能有继续长足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该市港口、公路及铁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缺乏统一规划的物流仓储设施,缺少高效的物流数据平台,致使信息渠道不规范,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低碳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

2.4 绿色供应链技术与管理手段尚未健全,企业缺乏对低碳物流的认识 天津市目前对低碳物流的研究有限,对低碳物流的操作仍处于呼吁阶段,大部分企业认识不足,在相关政策与实施措施正式之前,仍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2010年,天津打造全国首个“低碳”研发基地,力争发展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低碳技术产品研发基地。2011年,交通部在天津等十个城市开展首批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试点,但截至当前,符合“绿色货运企业标准”、“绿色货运车辆标准”的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未开始转型,专业化程度较低。

3 促进天津低碳物流发展问题的对策

3.1 培养低碳物流专业人才 低碳物流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普通高校,尤其是成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资源准备过程中,将低碳环保以及绿色供应链体系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目前的教学资源中,坚持长期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物流与供应链知识的同时,学习物流二氧化碳排放测算、核查、报告以及审核等技能,以及物流低碳经济、物流低碳金融和物流代碳资产等知识。其次,推进低碳物流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认证的工作,帮助物流管理专业人员全面熟悉低碳物流相关管理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低碳物流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做到胜任低碳物流相关职业岗位,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应提高目前高校物流教师的师资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或者选派优秀教师学习发达国家低碳物流的知识与技能,深入国外企业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法规政策,学习实践操作经验,提升教师职业素质,为培养优秀的低碳物流专业人才做好储备工作。

3.2 发展多式联运,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加强产业链条建设 多式联运通过各个运输环节和各种运输工具之间的密切配合,大大减少了货物在路途中的等待时间,从而降低了货物的库存成本,减少运输中碳的排放,同时,由于货物是在集装箱内进行运输,从而也节省了货物的包装,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工具等物流设备的作用,通过能够实现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等一体化并用,通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选择最佳运输路径,尽量避免了企业间各自为政的现象,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有利于加强政府部门对整个产业链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使用对环境破坏最小的运输方式达到该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3.3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采用低碳环保设备,发展第三方物流 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是需要在满足各种物流组织需要的同时,又能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分配方式达到各类设施共同发展的目的。合理发展运输设施与作业流程,整合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设备利用率,采用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铁路运输、运输网络等综合运输环境和运输效率,鼓励跨行业、跨企业的整合,增进物流设备的综合利用是物流组织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和优质服务的基本条件。政府及相关物流企业采购低碳环保型物流设备时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在车方面,目前该市主要物流运输工具主要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为燃料,碳排放量相当高,可以考虑利用传统汽车和内燃机减排技术、推广柴电混合动力汽车,推进甩挂运输,更长远的减排措施是研制可替代燃料;在航运方面,开发系统管理海运中碳排放足迹,开发系统识别碳减排能力和贯穿供应链的碳减排监测机制;在港口方面,应大力推广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油改电”和船舶使用的岸电建设。

3.4 尽快制定低碳物流发展策略,推出相应政策措施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制定相应的绿色采购制度,规范绿色制造流程,合理设计产品绿色交付及绿色回收过程,合理选用供应链分析软件,从企业内部系统流程中贯彻低碳、绿色,用精益化管理达到高效运转,进而降低碳排放;通过加强物流企业的合作,共享物流基础设施与运输渠道,共同配送,减少重复建设物流网点,可以有效提高运输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能源消耗。因此,政府合理发展低碳物流,不一定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相反,低碳物流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贺彩玲,张翠花.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8):22.

第5篇: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钢铁企业; 价值链会计; 成本会计

一、低碳经济与价值链会计

(一)低碳经济

1.低碳经济的提出

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到:到2050年,英国政府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至1990年的40%,从而根本上改变英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成为一个彻底的低碳国家。至此,“低碳经济”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也引发了新一轮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变革。

此后,随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不断走向深入,低碳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逐步形成了全球共识(详见表1)。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具体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早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我国政府已经向世界庄重承诺:到2020年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将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45%。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都已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当中。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我国资源储备量不足的问题,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改善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二)价值链会计

1.价值链会计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阎达五教授率先提出“会计管理”概念,认为会计是人们从事的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工作是一种管理工作,会计部门是企业的一个管理部门,其工作内容可以抽象为“价值管理”。阎达五教授(2004)把价值链会计定义为:“价值链会计是对企业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亦即收集、加工、存储、提供并利用价值信息,实施对企业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价值链能够合规、高效、有序地运转,从而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的一种管理活动。”

2.价值链会计系统的构建思路

总结价值链会计的相关研究文献,在价值链会计系统的构建上主要有两种基本思路:一种是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构建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图1)。在空间维度上以价值链联盟形式作为会计管理的主体,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内容作为会计管理对象,把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统一为价值信息。在时间维度上,以会计实时控制为核心,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开展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另外一种思路是以价值增值为目的,根据价值链涵盖的范围把价值链分为内部价值链与外部价值链两个层面进行构建。内部价值链管理是针对企业内部的管理,属于管理控制和作业管理层面。外部价值链管理把管理的视野扩大到价值链联盟,属于战略管理层面(表2)。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价值链会计成本重构

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成本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指导思想,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是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使外部成本与效益内部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一)时间维度下的价值链会计成本重构

传统的价值链会计成本分析没有考虑环境问题。低碳视角下的价值链分析改变了传统价值链的增值度量模式,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回收等诸多环节上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消耗和碳排放的节约状况,还要考虑价值链上的相关者。这就要求在价值链成本分析中加入环境因素,从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阶段进行环境成本分析。

1.事前环境成本分析

(1)研发和设计活动中的环境成本分析

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成本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功能分析、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等费用支出,其中产品试验、产品修正设计等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计入环境成本。

(2)原料采购活动中的环境成本分析

生产原料的采购活动成本包括企业生产原料的甄选、生产原料的运输、生产原料的配送等费用支出,其中生产原料的运输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计入环境成本。

2.事中环境成本分析

(1)生产工艺活动中的环境成本分析

生产工艺活动成本包括生产原料消耗、能源消耗、设备工时、劳动工时、半成品的运送与存放、产品测试与检验等物料转换生产等费用支出,其中能源消耗、半成品的运送与存放、产品测试与检验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计入环境成本。

(2)产品配送活动中的环境成本分析

产品的配送活动成本包括产成品的检验、运输等费用支出,其中产成品的运输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计入环境成本。

3.事后环境成本分析

事后环境成本主要包括废品回收和售后服务活动成本。废品回收和售后服务活动成本包括维修人员培训费、维修工具费、技术改造费、产品降级再用、废弃物回收处置等费用支出。其中技术改造费、产品降级再用、废弃物回收处置等业务活动中对于环境的影响程度应计入环境成本。

(二)空间维度下的价值链会计成本重构

1.企业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表3)

2.企业外部价值链成本分析(表4)

三、基于低碳经济的钢铁企业价值链会计成本模式重构

(一)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现状

面对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投资放缓、资金紧张、下游需求长期疲软,钢产量居高不下、钢价持续下跌以及企业普遍亏损等行业问题的扎堆出现,国内钢铁企业继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再度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的困境。

一方面,钢铁产品价格的长期低位运行,使得钢铁行业利润已进入“负时代”;另一方面,原燃材料价格、融资成本和人工成本的持续走高,又使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的两头挤压,使钢铁企业的效益大幅下滑,见图2。

我国钢铁工业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产量的快速增长造成能源消耗的急剧增长,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治理欠账较多。按照目前增长率和能源消耗水平预测,到2015年,粗钢产量将达到8亿吨,钢铁工业每年的能源消耗将超过6亿吨标准煤。钢铁工业的发展受到资源、能源及环境负荷等多方面的压力,若不尽快转变发展方式,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制约,最终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钢铁企业价值链成本重构

在时间维度上,从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阶段进行成本分析;在空间维度上,从企业内部价值链和企业外部价值链两个层面进行成本分析(表5)。

四、基于低碳经济的钢铁企业价值链会计成本优化

(一)事前成本优化

1.树立低碳成本管理思想

钢铁企业生产过程具有流程长、吞吐量大、消耗高、排放量大、过程复杂等特点,要使企业生产低碳化,就要通过层层引导、全员学习等途径增强企业员工对低碳成本管理的认知,从而把低碳成本管理的理念渗透到每个生产流程中去,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低碳化。

2.增强低碳设计能力

优化产品的生产设计方案,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优化产品的包装设计方案,使包装资源消耗和包装废弃物产生尽可能小,做到减量化、可回收再用、可循环再生、可降解处理。

3.打造低碳化的供应链

原材料、燃料的成本占钢铁企业生产总成本的70%以上,因而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是降低钢铁产成品成本的重要因素。钢铁企业要和价值链上游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与沟通,建立信息共享、利益双赢、风险共担的低碳合作机制,降低原材料、燃料采购的碳排放成本。同时,要加强对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的预测能力,科学把握原燃料的采购时机,合理控制原材料入库的节奏,集中运输、存储以有效降低能耗,减少污染。

4.建立低碳化横向联盟

企业可在与竞争对手建立低碳化的横向联盟中相互学习,掌握新的低碳知识和技能,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多的潜在利润。此外,通过对各成员企业之间技术、管理、资金、信息和市场资源的重新组合,可以形成协同优势,保障原料价格的稳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碳排放成本。

(二)事中成本优化

1.推进设备更新

虽然中国的钢铁企业有世界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也有企业在使用最落后的机械,如复二重轧机、横列式轧机、叠轧薄板等机械。要加快对陈旧设备的淘汰,同时针对现有的炼铁炼钢设施,利用先进技术加快对企业主体流程上各价值活动的现代化改造,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成本。

2.改进工艺流程

要大力发展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和制造流程,选用环境污染小的技术装备,合理改革原料规格、生产路线、工艺条件、设备造型和操作控制等方面的流程,通过钢铁制造流程的整体优化,起到清洁生产、降低环境负荷的作用。

3.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钢铁企业应该对照ISO14000标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安装必要的监测仪表,加强计量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加强设备检查维护、维修,杜绝跑、冒、滴、漏;建立有环境考核指标的岗位责任制与管理职责,防止生产事故;完善可靠详细的统计审核;实施产品质量的全面管理;改进操作方法,实现技术革新等。

(三)事后成本优化

1.构建低碳成本管理评价体系

钢铁企业可以以企业的低碳成本管理目标为评价依据和标准,利用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对企业低碳成本管理的各项环节的业绩进行考察,考核它的目标完成程度和完成效果,并针对不合格的环节进行改良,对达标的环节进行奖励,从而在整个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低碳成本管理氛围,使低碳成本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生产工作中去。

2.外包高能耗的非核心业务

实施外包战略可以增加企业生产的灵活性,有利于引进和利用外部资源,有效地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实行价值链的外包战略时,企业不但能够降低非核心业务的碳排放成本,让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的低碳成本管理,而且还可把外包出去的非核心业务的碳排放成本转嫁到其他企业,提高企业资金的流通速度。

3.完善对废弃物的回收管理

废弃物的回收管理包括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筛选及对产品使用后废品、包装物的再回收。钢铁企业应充分回收和利用从原料、焦化、烧结到炼铁、炼钢、连铸以及轧钢的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含有可利用热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在各工序之间存在着的含有可利用能量的中间产品和半成品,通过提高钢渣、废水、废气等废弃物和副产品处理能力,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损害以降低成本。

4.建立产品集中配送中心

钢铁企业要对配送中心进行集中管理,降低钢铁产品跨地区运输过程中的转移、装卸成本,通过集中运输、集中仓储降低钢铁长距离运输所带来的额外能耗和污染。

五、结语

基于低碳视角的价值链会计成本能够将环境成本通过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反映出来,并且涵盖了产品或服务更为完整的生命周期。因此,有必要在低碳经济环境下重构传统价值链以达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对于我国钢铁企业而言,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建设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已然是大势所趋。开展碳排放价值链成本管理,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效益的统一已经成为钢铁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 李勇,何广涛.基于价值链理念的会计管理框架重构[J]. 会计之友,2004(2).

[2] 李莉,薛冬辉,刘建,等.低碳经济框架下我国钢铁供应链成本重构与管理问题研究[J]. 财政研究,2011(2).

[3] 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 会计研究,2004(2).

[4] 张林,于富生,王加灿.关于价值链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5).

[5] 于富生,张敏.论价值链会计管理框架[J].会计研究,2005(11).

第6篇: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

为了探寻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事业的成长逻辑,记者采访了兴业银行董事、董事会秘书唐斌先生。

源于治理理念的升华

记者: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更加凸显出兴业银行定位绿色金融的前瞻性和正确性。请问兴业银行是先有“绿色金融”蓝图规划,还是逐步摸索?这是怎样的一个历程?

唐斌:兴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故事植根于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理念的形成。

2005年,当我们获悉国际金融公司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在中国开展能效融资业务,就主动与其展开接触与合作,创设损失分担机制,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杠杆,更有效地服务于能效企业和项目。

随着能效融资项目的深入发展和绿色金融发展思路的逐渐清晰,我们进一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作为银行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把绿色金融上升为战略性重点业务,不断延伸绿色金融业务领域。经过七年的发展,我们的绿色金融业务已经远远超出当初与IFC的能效融资合作范畴,形成了“绿金融?全攻略”环境金融综合服务方案,覆盖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从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到排放权金融、排污权金融,再到水资源保护金融,形成了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从签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到国内首家采纳赤道原则,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绿色金融成为我行差异化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品牌。

赤道原则的落地生根路

记者: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赤道银行,在落实赤道原则要求的过程中,有无来自银行内部有关部门以及客户的不理解甚至反对?如何使他们接受这一原则?

唐斌:在兴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之初,“赤道原则”尚属于舶来品,不仅广大客户感到陌生,就是业内人士也知之甚少,对于赤道原则的误解和疑虑也客观存在,当时就有人误以为赤道原则是环评,担心采纳赤道原则会提高项目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门槛,降低银行的竞争力,影响业务的发展。因而,对赤道原则的不理解、反对甚至抵触的情况确实存在。

这种疑虑源于对赤道原则的不了解,因此我们注重加强与行内外的沟通对话,普及理念,统一认识。强调采纳赤道原则并非限制业务发展,而是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实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组织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理念的宣贯。在对客户方面,我们召集大型客户展开专题研讨,介绍赤道原则在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方面的作用,推广国内外跨国企业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

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信贷流程的更新上,根据客户对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不同偏好,设计了不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审查路径;在外部专家的选择上,挑选那些具备资质又有丰富经验丰富的机构;建立项目评审电子办公系统,提高评审效率;及时编写项目案例,总结执行经验。这样也使赤道原则更有亲和度,易于客户接受和行内的推广。

记者:从推出能效融资项目迄今,七年多来,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形成了哪些先行优势?

唐斌:一是经营思路突破。绿色金融服务的对象多为中小、小微企业,规模小、轻资产特征明显,缺乏足值的抵质押品,不易取得传统信贷融资的支持。我们基于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借鉴投资银行的思路,从市场实际出发、贴近企业商业模式,风险控制上采用了“告别砖头、就地取材”(即不强调房产、土地抵押担保)的原则,将项目的销售现金流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将未来收益权作为抵押物,有效降低了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门槛,使缺乏抵押担保资源的中小、小微企业客户获得资金支持,得到了公平的金融服务机会。从这个角度看,绿色金融不失为一个具有兴业银行特色的普惠金融实践。

二是实现专业化运作。从2005年成立能效融资专业团队,到2009年成立可持续金融中心,再到2012年设立总行一级部门可持续金融部,目前已经组建了项目融资、碳金融、市场研究、技术服务、赤道原则审查五个专业团队,致力打造集产品创设、技术支持、资产管理、营销组织、交易服务、业务合作等六项职能于一体的资产运营平台。分行层面,除了已设置的绿色金融专职产品经理团队,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各家分行建立区域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三是实现业务规模化发展。从2007年首笔能效融资项目落地到2013年6月末,我们运用多种金融工具累计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了绿色金融融资超过2000亿元,平均以每年20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绿色金融贷款余额在我行对公信贷余额中的占比已近10%。据估算,绿色金融所支持项目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233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6716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1521万吨,年节水量25579万吨。

四是绿色金融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得益于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不懈努力,我们两度获得英国《金融时报》授予的全球年度可持续银行奖项,并多次荣获国内主流财经媒体评选的“最佳企业公民”、“最佳绿色银行”、“低碳先锋企业”等多项荣誉,2012年还被四部委授予“十一五”时期“全国减排先进集体”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商业银行。

寓义于利,更可持续前行

记者:请问兴业银行在实践中如何“寓义于利”地履行社会责任?

唐斌:在我们看来,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产品创新、信贷投向、同业合作等多个方面都可以植入“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理念,形成可持续发展商务模式创新。我们现已形成的“点、线、面”的可持续金融创新体系,正是“寓义于利”社会责任履行方式的重要表现形式。

所谓“点”,指的是兴业银行的环境金融产品及服务。经过七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逐步建立起以多样化金融工具促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金融业务模式,环境金融业务实现了全覆盖和专业化运作,环境金融产品形成了融资服务、排放权金融服务两大序列产品,绿色金融品牌成为行业领先,绿色金融差异化竞争优势初步形成。

所谓“线”,指的是兴业银行对银行类金融同业客户提供整体服务的“银银平台”。我们通过银银平台向广大中小金融机构及其客户延伸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并与它们结成策略联盟。通过深化“银银平台”业务发展,构建了与广大金融同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可持续发展平台,践行并传递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实践观。

所谓“面”,指的是兴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采纳赤道原则对本行经营理念的提升是全方位的,既在于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的搭建,也在于银行企业文化的提升。通过公开承诺采纳赤道原则,进一步推动本行转变发展思路、创新业务模式,从战略理念、管理体制、产品体系、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建立起一个全面长效的可持续金融发展体系。

记者: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应该使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对于企业、合作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兴业银行有何建议和呼吁?

唐斌:绿色金融不仅是理念的引入,也不仅限于某一项具体产品的创新,它既涉及到外部政策环境的逐步配套、协调和完善,也涉及到银行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组织架构、制度建设以及业务流程的全面变革。

一方面,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做好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绿色金融加快发展。进一步确立从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在环境承受能力之内安排发展速度,把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政策环境,对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加强绿色金融政策、环保政策、财税政策之间的配套与衔接,如降低金融机构办理绿色金融业务的营业税率以及相关所得税税率,允许绿色金融贷款拨备税前列支,为商业银行投放的绿色金融项目贷款进行贴息等。加快出台绿色金融项目认证规则,对金融机构介入绿色金融项目提供指导,统一绿色融资的统计标准,鼓励金融机构对这类融资进行单列统计,分类考核。地方政府建立绿色发展基金或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共同为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从战略层面认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从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绿色金融市场占有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绿色金融资产管理、绿色金融品牌建设等方面多维度制定战略规划,明确绿色金融发展方向;将绿色金融相关功能板块、业务单元等都纳入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形成有效的分工配合机制;吸收借鉴赤道原则精髓,根据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规定,结合本机构的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特点,制定、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和制度;在产品创新、尽职调查、审查审批、授信后检查等各环节落实绿色金融要求,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各个流程和环节的管理,严格考核制度,推动绿色金融政策和制度的落实,增强执行力,建立绿色金融的长效机制。

敢于先行,才能一路领跑

采访临近结束时候,唐斌再次和记者分享了他对绿色金融先行者的认识。他认为,所谓先行者的标准主要是理念先行、标准制定、资源整合和市场开拓。

第7篇: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

[关键词]低碳物流;运输策略;怀化

中图分类号:F41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084-01

物流业特别是物流运输业作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走低碳之路,发展低碳物流、进行低碳运输管理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选择。怀化市,位于湖南省西部,是湖南面向川、黔、渝、桂、滇等省区市的西大门,区位条件独特,交通优势明显。自古就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东中部地区通向大西南的桥头堡和国内重要交通枢纽城市,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现辖10县1市2区和一个省级开发区和一个省级工业园,面积2.79万平方公里。怀化已拥有一个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水运为辅的立体交通网络,为商贸物流活动提供了信息和联络的便利条件。目前怀化的物流产业还处在一个处在粗放型管理的起步阶段,高损耗、低效率、分散化经营是中小型城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结合怀化物流产业在发展低碳物流运输方面的现状及发展空间,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发展中小型城市低碳物流运输的相关策略。

一、发展中小城市低碳物流运输政府层面的策略

(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予以支持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低碳运输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召开物流、运输企业研讨会的形式,向辖区内的相关企业进行宣传;第二,有关部门制定科学的运输管理条例,督促企业进行低碳物流运输,使其具有行政约束力;第三,规范物流运输市场,建立良好的物流运输体系,如加强对不符合规范的企业及个体户的查处力度;第四,由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如怀化市交通运输管理局等相关部门联合怀化市物流行业协会组织各个物流企业的高层到较为先进的国内、外的物流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听取、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特别是实施低碳运输给企业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比较;第五,加大对向低碳运输典型的企业的扶持力度,如资金的贷款支持,税费的减免等鼓励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与政策为企业实施低碳物流运输,进行“降碳提效”提供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保证

1、现有道路设施的维护

目前现有道路存在路况较差、缺少管理维护等问题,怀化市政府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维护保养措施对辖区内道路进行及时的休整与维护,加强对现有道路的日常维护和定期保养,提升路况水平,使运输更加快捷、运输车辆消耗减少,更好的帮助企业实施“降碳提效”策略。

2、加快道路系统建设

全面建设各级道路网络体系,首先,对运输网络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哪些地方需要修建道路,道路网路布局是怎么样的;其次,对规划内容的实施即进行道路网络建设,由主及次,先主线后支线,由中心逐步向四周辐射,最终覆盖全部。

3、配送中心的修建

运输线路的远近决定着运输成本的高低,一般的,道路运输主要是针对运输距离较近的运输活动,这就要求配送中心的合理布局与规划。根据道路网络体系,对配送中心进行合理的布局,减少运输距离,减少能源在运输过程中的消耗,以达到低碳物流运输、低碳物流。

二、发展中小城市低碳物流运输企业层面的策略

(一)运输工具降碳提效

1、减少运具自重

通过减轻运输工具自身的重量,减少运输工具装载货物后的总重量,能提高燃油的利用率。车辆的减轻见底了惯性负荷和滚动阻力,可节省燃油,特别是在运输工具自重可观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无足轻重的组建来减轻运输工具的重量,已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提高单车运量

通过采用装载量较大的运输工具,提高单台运输车辆的运量,以减少车辆的多次重复运输,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如怀化现有的生产型企业或物流公司在进行采购或配送活动时,就可以采用大运量车辆运输而不用采用几台小型厢式货车或面包车来完成运输作业。

3、采用节能等先进车辆

混合动力汽车、液压混合动力车均可提高卡车燃油利用率,并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通过装配技术更先进的发动机,这些新科技车辆相较于传统卡车可提高15%-50%的燃油利用率。这些车辆尤其适用于城市货物的收集和分发,以及其他短途运输。用替代能源进行辅助操作能减少燃油使用。怀化现有多数企业在本地区小批量配送主要以面包车,对于配送用的面包车可进行改装,使用天然气来提供动力,一定程度上可达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二)运输规划降碳提效

1、提高装载率

采用合理的堆码方式在最高重量的限制下保证货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拼装货物,以提高单位体积的装载量,提高其运输效率。

2、合理运输路线安排

在进行配送作业时,根据配送目的地的位置,运用线性规划的相关思想与原理对运输路线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运输路线的安排与规划,可减少运输车辆不必要的行驶,减少对流运输、迂回运输与重复运输等不合理的运输方式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3、减少空载情况

在实际运输过程中经常遇到空载的情况,这样浪费的大量的资源,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因此应尽量避免空载情况的发生,特别是对于车辆完成运输任务返回企业的过程。企业可对此进行妥善安排,减少空载,如车辆回程时也可接受某些顺带的运输任务,以保证资源浪费的减少。

4、运输模式的选择

例如,道路运输适合于运量不太大、运输距离不太远的,而对于运量大、距离远的运输作业则不适用。企业在进行运输活动时应考虑采用道路运输是否适用,是否会带来较高的运输成本,是否可以考虑交与第三方进行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等。

(三)人员管理降碳提效

1、驾驶员管理

驾驶员在显著减少运营车辆的油耗和废气排放,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将良好的行车习惯灌输给驾驶员,对其进行培训指导,在行驶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设定评价指标对其进行绩效考核。企业可以通过下述步骤,来对驾驶员进行管理,实施降碳提效策略:第一、对驾驶员进行入岗培训,对其进行环保节能低碳教育,提升其低碳意识;第二,对驾驶员进行行驶途中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行驶里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第三、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驾驶员进行相应的奖惩措施,以此发展低碳物流运输。

2、管理人员能力提高

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或者其他职业技能教育,以提升其业务处理能力、管理能力,方能在企业运作中发挥较好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提升业务能力与效果。

3、专业人才培养

近些年物流行业迅速发展,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于整个行业的发展,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要么是虽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物流操作、管理经验,但缺乏较好的理论基础;要么是一些刚出校门空有一些操作和管理的理论知识,而对如何应用于实践还缺乏经验。这就造成了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偏低、管理体系混乱、运输决策不当等问题,增加了运输耗能。对于物流企业可与怀化学院或其他院校签订实习、就业合作协议,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经验结合其在学校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服务企业。

参考文献

第8篇: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

【关键词】 煤矿企业;低碳审计;内容;方法;节能减排

引 言

低碳经济已初步成为世界未来经济发展模式,不仅能源行业将朝着低碳化、无碳化方向发展,而且建筑、化工、制造业等,也都必然朝着低碳化、无碳化方向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中国本身是煤多油少的国家,如何利用煤炭来进行“低碳”尤为重要。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开展相关工作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对于国际国内逐渐“低碳化”趋势又如何衡量自身是否低碳,对企业或产品进行碳盘查,也称“碳审计”,应是低碳化考量的第一步。我国从2006年开始,在法律法规制定方面把能源审计作为法定审计。2007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其中第五十条、五十四条都对公共机构的能源管理、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提出了进行能源审计的要求。而煤炭企业作为产能企业,同时也是耗能大企,如何围绕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领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做好循环经济和煤炭的综合利用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低碳审计是对能源管理水平、用能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用能状况、能源、物流、财务状况进行的全面审计。审计作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监督和促进力量,显然需要介入并发挥作用。

一、低碳审计

(一)低碳审计的概念

低碳经济审计是由有关审计组织,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标准,遵循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低碳生产经营、资源利用、财务信息、职责履行等活动进行的特殊管理。可参考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对企业经济或技术产品是否低碳及碳排放总量进行实地考察、调查、分析、检验,进行真实、合法和效益的审查并提出低碳审计报告与决定。低碳审计可分事前审计(结合低碳评价)、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通过审计对该企业或技术产品是否低碳来确定下一步的决策,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低碳审计可由政府审计或民间审计,即由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意在提高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低碳生产管理水平、绩效和责任意识,提出改进建议。低碳审计是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管理水平、用能设备和生产过程的用能状况、能源、物流、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审计。

我国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行资源高效利用的低碳经济模式。碳审计作为能源审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环境保护具有直接作用。一方面,碳审计能够通过自己特有的手段和方法,直接评价能源使用的投入产出关系,揭示能源利用中的有效性以及对地球“体温”存在的影响等问题。构建低碳经济审计模式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它与节能减排和环保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低碳经济审计是“节能减排”、“环保”、“能源”、“低碳生产”、“低碳技术”、“新能源开发”等诸多审计的总和。构建低碳经济审计模式不仅是经济形势发展与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需求。

(二)低碳审计的程序

根据低碳审计的目的和要求,低碳审计的程序概括如下:

1.确定审计的目标和具体工作内容,制定低碳审计方案和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审计范围,报主管部门批准后确定低碳审计任务;

2.工作任务确定后应由审计单位与审计委托方签订低碳审计委托书,作为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的依据;

3.审计单位应深入用能单位收集能源购入、消耗、外销、库存等有关数据,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应认真核实数据的准确性;

4.现场监测与调查情况;

5.按任务书规定的内容进行数据的整理、计算与分析;

6.对选定的节能项目进行经济分析;

7.根据统计、分析、考查和检测的结果编写审计报告;

8.定期回访调查,确保低碳审计的效果。

(三)低碳审计的目标和内容

审计的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真实实施低碳,节能减排、增强盈利能力,实现低碳经营目标,对用能单位执行、落实国家各项能源方针、政策情况进行监督,帮助用能单位在生产活动中摸清用能底数,查找在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浪费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和制定节能方向,以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和生产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审计目标是人们通过审计活动所期望实现的根本目的、要求的总和。它是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除受审计对象的制约以外,还取决于审计主体的性质和审计授权或委托者的要求,以及社会政治经济对审计的客观需要的影响。低碳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方向,低碳经济审计目标自然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发展。

低碳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

1.在财政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在财政预算草案的编制、追加预算的审批和拨付等环节,监督财政及有关部门或单位是否从材料采购、设备购置以及减少排放、节约资源等方面,围绕低碳经济的要求编制预算草案。同时要检查监督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对企业和社会实行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激励政策是否执行到位,应该拨付的补贴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

2.在各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检查监督这些财政资金的使用部门是否按照预算安排及低碳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去使用这部分资金。比如交通运输设备、照明设备、材料的采购,是否选择了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节能减排材料和设备;有无违反规定购置大排量汽车和无编制汽车;如果安排绩效审计,还应检查被审计单位在节电、节油、节水方面的措施是否得力,成效是否明显;还可以到现场突击检查,观察是否存在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以及在设备方面的大马拉小车等现象,是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发挥了国家机关应有的表率作用。

3.在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审计中,应当把国家有关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情况贯穿到审计方案中,从工艺技术的选择到设备、材料和燃料的选购,是否坚持了节约和效能相结合的原则,是否把节能、降耗、减排的考核放在与产值产量考核同等的地位上,节能减排降耗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健全,有关措施是否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监督检查被审计企业是否存在管理松弛、纪律涣散、损失浪费严重等突出问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特别是节能减排指标是否达到或接近甚至超过同行业先进水平,单位GDP能源消耗是否逐年下降。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效益好的带垄断性质的企业,是否存在违反规定购买和使用超大排量汽车、建豪华办公楼等讲排场,摆阔气的腐败现象。各级财政拨付给企业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补贴资金是否按规定合理使用,有无挤占挪用,甚至虚报冒领等重大违法违纪问题。

4.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应该采用正面宣传、从严处罚和公开披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适当的媒体宣传那些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以审计机关的影响力,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同时,对那些管理混乱,浪费严重,节能减排指标完成不力的单位,坚决依法从严惩处并给予曝光,以此促进全社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节能减排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氛围。

从上述内容可见,低碳审计对于强化企业能源管理、提高耗能设备的转换效率、挖掘节能潜力、建立能源管理目标和评价能源利用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煤矿企业面临的审计问题及如何进行低碳审计工作

(一)煤矿企业在审计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型煤炭企业多采用多元化经营,企业内部具有复杂的资源和能源利用关系,导致能源管理人员分析能源利用状况和节能减排潜力较为困难。通过能源审计可查找问题所在环节进行重点解决。在对大型煤炭企业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

1.审计量器具配备方面,主要用能设备的计量仪表配置不完善,特别是煤矿自用锅炉煤炭计量工作不够细化、炉渣现场提取化验考核存在人为因素等,不利于对耗能设备的节能考核。

2.能源统计台账及报表还存在缺陷,未强化能源统计的具体途径,给核算带来困难。

3.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参差不齐,给审计带来一定难度,影响到审计水平的质量。

(二)煤矿企业如何进行低碳审计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依据能量平衡、物料平衡的原理,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必要时辅以现场检测,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封闭审计,分析各个因素(或环节)影响企业能耗、物耗水平的程度,从而排查出存在的浪费问题和节能潜力,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在开展低碳审计工作时,要查找企业各种数据的来源,并追踪数据统计计量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能源实物量平衡分析,采取盘存查账、现场调查、测试等手段,检查核实有关数据。只有在数据准确可靠时,才能进行能耗指标的计算分析,进而查找节能潜力,提出合理化整改建议和措施。

1.用生命周期法对是否低碳技术及产品进行低碳评估。例如水煤浆是否应该在燃煤锅炉上推广应用,首先应该对其进行低碳评估,评价方法应该是生命周期法,即水煤浆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链条中碳排放量的计算,可用财务核算的原理来推算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当中碳排放量,既要计算提高效率而达到节煤、减少的碳排放量,还要计算原煤磨细、水成蒸汽、运输增加、增加的辅助环保设备制造、运行、销售及售后维护方面等各方面能耗与碳排放量;然后用整个生命周期链对碳排放总量进行度量,看是否真正低碳,从而决策是否应该立项、推广应用:财政、科研、税收、排污总量指标、能源指标等方面政策是否应支持及支持力度。

2.加强能源管理。按照《节能法》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每年安排专项节能资金用于节能科研开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宣传、培训、监测、奖励等工作;设立节能管理机构;建立健全能源管理制度,制定计量、统计、生产过程管理和定额考核等一系列的能源管理制度,并以经济责任制的方式严格考核;杜绝水电风气系统的跑冒滴漏,加强热力设备保温,优化燃烧方式,提高供电系统功率因数,改进操作方法等。开发新型节能工艺,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领先水平。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将现有原煤淘汰浮选压滤工艺流程生产线逐步改造为先进的全重介浮选压滤工艺,新建选煤厂的原煤深加工系统全部采用全重介浮选压滤工艺。(2)推广高效节能电动机,高效风机、泵、压缩机,高效传动系统等;对大中型变工况电机系统进行变频调速改造,合理匹配电机系统;推广无功补偿装置、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优化电机系统的运行和控制。(3)采用新型高效锅炉更新、替代低效锅炉;通过集中配煤优化入炉燃料;通过改造和分层燃烧等技改措施,提高锅炉热效率。(4)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措施是:建矸石电厂、瓦斯电厂。

4.加强宣传与研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力军是工业企业,由于当前审计工作还无法涵盖所有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单位,对一些工业企业没有审计监督权限,所以仅仅依靠审计监督来落实节能减排政策,远远不够。要加强对低碳评价与低碳审计意义、目的、内容及采用生命周期法评估的宣传,尤其领导企业家首先要树立低碳观念。媒体也要注意“漂碳”概念的宣传。另外,鉴于低碳评价与低碳审计是新概念,政府应组织有关单位对低碳评价与低碳审计的内容、方法、监督管理机制及相应政策法规等进行研究。

5.加强企业自律。各级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自律组织这一渠道,积极组织辖区内工业企业开展内部能源审计,即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机关的指导下,依据国家的节能法规和标准,按照审计机关事先规定的程序,对其自身能源使用的合理性、利用的有效性及排放的可控性进行检验,并对能源使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核查,最终形成分析评价报告,在横向比较中找到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审计工作者是低碳审计的前锋战士,只有通过审计工作者专业纯熟的审计,才能得到专业的、精确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对于煤炭企业进行低碳工作十分重要,同时也影响着国家低碳事业的基础。

三、实例分析

笔者引用中国矿业大学节能技术服务站依据对某大型煤炭企业低碳审计案例,实证分析低碳审计在大型煤炭企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审计方法来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一)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图1显示了某大型煤炭企业能源消费结构状况,图2、图3和图4分别显示了该企业二级单位原煤生产、电力生产、电解铝生产能源消费状况。

如图所示,就能源消费去向来说,原煤主要用于电力生产和供热,电力主要用于电解铝,重油主要用于电解铝中阳极生产。审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准确把握该企业能源消费状况以及能源流向,为各项能源消耗指标计算和能源利用效果评价提供合理依据。

(二)分析和评价企业能耗指标,核算节能减排量

2008年该煤炭企业工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02 320.89吨标准煤(含洗耗),不计人洗耗工业生产综合能源消费量为8 28817.06吨标准煤。图5显示了2005―2008年4年来该大型煤炭企业综合能耗指标的审计结果。结果显示2008年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当量值)审计指标为1.22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49吨标准煤/万元,单位产值电耗为2 339.31KWH/万元。企业2008年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与3年相比均有降低。

(三)审计期如何从管理体系中挖掘节能潜力

针对企业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管理节能。具体措施如:

合理配备节能管理机构的人员;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实施能耗公报制度和节能奖惩制度;强化企业内部节能监察工作,强化重点耗能单位和耗能设备的节能管理;完善节能标准与制度体系,加强能源消耗的定额考核。调整产业结构,挖掘节能潜力。取消或部分取消燃煤锅炉,充分利用余热、余汽、余温实现内部工厂、生活社区等集中供暖。优化生产系统,从技术层面挖掘节能潜力。适时开发和应用可靠的节能开采技术,以工艺改革促进节能,并通过提高煤炭开采的回收率,实现开发节能。如对电耗较高的矿井主通风机实施节能改造,应用电力电子调节和液压风叶调节技术,合理选配高效节能局部通风机;矿井中央泵房排水要采用集中自动控制技术,主排水设施及相关系统运行尽量实现“避峰填谷”时用电;采用先进的填充技术将未出井的矸石回填已采掘完的巷道,实现矸石不上井,减少提升耗能。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做到最大程度的减排。综合利用煤矸石,减少造成污染和资源浪费。采用保水、节水开采措施,合理保护矿区水资源。增加矿井水处理工程,使水资源再利用,争取做到矿井水零排放。

四、结语

节约能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不仅是为了缓解能源供需矛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而且对改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煤矿企业一直是我国能源大户,如何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对煤矿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低碳审计对企业的能源管理、能源技术改造以及近期及远期的节能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为企业合理用能、节约用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依据,是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对某大型煤矿企业进行能源审计案例分析,使生产单位自身掌握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情况,积极查找企业的管理漏洞,促使企业提出了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技术改造措施,推动企业节能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力军是工业企业,由于当前审计工作还无法涵盖所有节能减排政策的执行单位,对一些工业企业没有审计监督权限,所以仅仅依靠审计监督来落实节能减排政策,远远不够。要保证低碳审计积极健康可持续发展,观念创新是首要、体制创新是基础、科技创新是关键、人才建设是根本。

【参考文献】

[1] 辜洪,陈训.乐轧厂开展能源审计活动[J]. 冶金能源,1988.

[2] 刘渝康.以《书能条例》为准则推动企业节能管理上等升级[J].冶金能源,1988.

[3] 韩广.抓好能源审计,促进节能减排[J].中国能源,2009.

[4] 李光明.强化节能管理,提高企业效益[J].有色冶金节能,2000.

[5] 张华.浅析油田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节能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6] 任强.辜洪.能源审计在企业能源管理中的应用[J].冶金能源,1989.

[7] 叶大军,巩德宽,寿小卿.能源审计是企业节能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的有效途径[J].北京纺织,1992.

[8] 阳安江.石化企业节能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北京节能,1995.

[9] 沈荣芳,张伟,阳安江.燕化公司化工一厂裂解车间节能管理系统的研究[J].节能,1994.

[10] 白金仲.节能管理新思路[J].特钢技术,1994.

[1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能源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第9篇:碳排放管理体系培训范文

【关键词】 物流企业; 业绩评价; 绩效棱柱; 低碳经济

2012年12月初闭幕的多哈气候大会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作出了决定,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要继续大幅度减排,继续增加出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计划到2020年,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可见,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主题就是低碳经济。

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各个领域的企业要想在未来有可持续的、稳健的发展,都必须要把实现“低碳”发展当做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物流业在我国虽然是一个新兴产业,但其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物流业由于主要涉及运输、包装和存储等方面的业务,是一个典型的高碳行业,因此,对物流业进行“低碳化转型”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为了促使物流业顺利进行低碳化升级,物流业就必须有专门的一套绩效评价系统来促使其评价自身的业绩,最终达到低碳化转型的目标。

一、设计的需要

目前,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大部分是建立在一般企业业绩管理模式——平衡计分卡上的,其重点在于使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一点,严重与我国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方向相左。在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的今天,这种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但不能使物流企业正确考核企业绩效,还会阻碍物流企业低碳化的步伐。这种传统指标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其未涉及低碳化的新指标。

二、传统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的缺点

传统平衡计分卡从四个方面关注企业的绩效,分别是财务、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以及创新和成长。因为其很好地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两个方面均衡评价企业的绩效,长期以来,平衡计分卡模型成为企业业绩评价的首选模型。然而,它并不适用于低碳经济下物流企业的绩效评价,原因有三:第一,物流行业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点。物流企业处在一个相对具有波动性,动态的、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激烈的行业竞争、技术革新、法律法规以及环境和社会的要求都使物流企业应当采用一个更加开放的管理系统而不是传统平衡计分卡所提倡的封闭的管理系统。第二,平衡计分卡模型没有清晰地解决每个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物流行业是服务型行业,物流企业最终的目的和战略都要围绕“满意”来进行,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物流企业不能仅仅考虑客户满意度,还要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否满意,比如,企业员工、政府监管部门、媒体大众等等。第三,平衡计分卡模型也没有表达出对企业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负有的责任。物流是建立在交通运输基础上的,而交通运输业是高碳排放、高污染行业,对环境影响巨大,所以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应该找寻一个更为合适的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模型。

三、基于绩效棱柱模型和平衡计分卡的综合模型

(一)绩效棱柱模型

绩效棱柱模型(Performance Prism)是由克兰菲尔德学院教授Andy Neely 和Chris Adams于2000年联合开发的三维绩效框架模型(见图1),被誉为“第二代业绩管理体系”。他们认为,传统的业绩评价模型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企业应当改变其战略、流程和能力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因为利益相关者总会为企业作出一些贡献,二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所以,该模型从五个具有内部联系的层面来管理企业的业绩。世界顶尖的物流企业DHL就是使用绩效棱柱模型来评价企业业绩的。

其中,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维度关注谁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想得到什么;利益相关者贡献维度关注企业需要从利益相关者那里得到什么;战略维度主要阐述企业要用什么样的战略来满足利益相关者及企业自身的需求;业务流程维度关注什么样的流程可以使企业执行该战略;能力维度则关注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运行该业务流程。

(二)综合模型

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物流企业可以通过绩效棱柱模型更加全面地了解到物流企业所需要衡量和评价的全部维度,同时对传统平衡计分卡模型进行重组。所以,在综合了两个模型各自的优缺点后,可以得到一个具有六个维度的综合模型。

基于这种综合模型,所有的物流企业都要从这六个维度来评价自己的业绩,这六个维度分别是:财务、业务流程、利益相关者、创新和成长、环境及社会责任。所以,物流企业的整体目标也就可以定义为以下六个方面:

1.财务维度着眼于物流企业在财务指标方面获得成功,在达到财务目标的同时,能为投资者、股东提供价值,也要确保企业是通过降低成本及增加收益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的。

2.利益相关者维度是基于利益相关者导向,鼓励决策者关注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顾客、员工、供货商和政府等在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的价值。

3.业务流程维度(包括内部和外部的流程)要求在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同时,在业务流程中达到企业既定的生产率和效率,以创造并带给利益相关者更高的价值。

4.创新和成长维度致力于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这种效率可以通过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业绩来达到。

5.环境维度是基于高度的环境认知、公众利益和法律而言的。其关注物流作业的过程中既达到环境法律法规要求,又能保持企业的效率。

6.社会责任维度是基于企业把自身看成一个“企业居民”(corporate citizen)从而推进道德行为的能力。其致力于通过遵守法律法规,达到社会和相关团体的期望来建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国情和物流企业自身的情况可以推断出,综合模型的六个维度在进行业绩评价时并不具有相同的权重。实际上,每个企业的偏好是不同的,每个维度的重要性取决于物流企业自身的原则导向以及各自的商业模式。因此,需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决定综合模型中维度的偏好排序和分层。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Saaty在1980年提出的。该方法基于三个原则:金字塔形框架、偏好排序和合理一致性。物流企业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依据上述综合模型中的六个维度和相应的测量指标构成。这个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物流企业业绩评价的目标;二是由六项基本准则构成的准则层;三是指标层,将基本准则细化,包括了针对每一个维度的衡量标准。

参照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中的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评估指标来看,16个物流能力要素中并没有提及有关低碳物流的衡量指标以及利益相关者满意度衡量指标。笔者将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调研情况,设计一些新的评估指标以适应综合模型的评估需要,见图2。

(二)指标设计的原则

1.合理的数量。根据综合模型,准则层一共有六个准则;根据Saaty的1—9标度法则,这些指标将要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排序,指标越多,模型会越复杂,所以指标层的指标在精不在多。

2.可得到性。进行业绩评价的指标必须是可以得到而且容易得到的,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3.可测量性。进行评价的指标必须是可以用数字表达出来的,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为了最终评价能够得到一个数量化的结果,要注意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在本综合模型中均以百分比来表示。

(三)指标的选取

1.财务指标。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企业最基本的目标,因此财务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二级指标的选取应该结合物流企业的特点进行,可以设置资产回报率、资产周转率等一般财务指标。在低碳经济视角下,需设计反映企业低碳化行动所带来的收益与费用的变动,如低碳外部捐赠与政策福利,环保补贴与税收减免;还有资产与负债的变动,如低碳环保设备采购、碳排放污染损失罚款等(此类指标均表示为占一般业务的百分比,下同)。

2.业务流程指标。作为物流企业,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其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流程可由包装、搬运、分拣、仓储、运输等组成,所以,绩效指标的选取也应围绕这几方面来进行,如,库存周转能力、货物及时送达率、货物完好率等。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可以根据公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具体情况,使用清洁燃油、合理计划运输路线以降低碳排放量、设置运输碳排放节约量等指标;根据运输物品的特性,最大程度降低包装物的使用,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包装物进行回收并重复利用,设置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等指标;根据仓库的性质,购进低碳节能环保的设备(如低能耗冰箱等),并设置仓储设施低碳化率的指标以衡量低碳设备占所有机器设备的百分比。

3.利益相关者指标。物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与其他企业相似,都有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雇员,外部利益相关者则有很多,如投资者、客户、政府主管部门、环保组织等。基于绩效棱柱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创新点主要是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这个维度,企业在设计指标时,要同时考虑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贡献及其对企业的诉求。在低碳环保的大环境下,物流企业要顺应时展,将低碳可持续发展纳入长期战略;同时,找出响应该战略企业应具备的内部业务流程和自身能力的缺陷进行提高,使绩效评价体系与低碳思想紧密结合,发挥作用。一系列利益相关者满意度指标的设置(主观得分指标用百分数表示),可以使企业明确企业品牌形象以及未来的发展重点。

4.创新和成长指标。创新是企业成长的源泉。低碳经济毕竟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物流业如何进行“低碳化”则需要用人们的创新思想来考虑。除了传统的创新成长指标,如员工培训费用、新业务数量指标外,设置低碳企业文化接受度指标可以衡量公司员工对于低碳精神的认同程度到什么水平;低碳化研发费用投入率则要衡量企业在业务低碳化的过程中投入了多少科研力量。

5.环境指标。低碳经济主要就是为了保护环境,促使环境与物流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企业首先必须达到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比如,运输车辆的排量、使用的燃油型号必须符合国际标准;然后再视其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打分。

6.社会指标。企业低碳化的发展不仅仅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对社会环境也是有深远影响的。在社会大众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物流企业以“低碳”作为战略会赢得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品牌效应和商誉价值,其降低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对周围的物种产生好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在短期内很难衡量。同时,物流企业给相关生态慈善组织的捐款数目也可以作为评价物流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绩效的指标。

通过打分以及对六个方面的偏好进行加权,物流企业可以得到某一时段的业绩得分,并可以和其他同类企业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最终得到对物流企业在低碳经济下业绩的综合评价。

五、结语

本文以绩效棱柱模型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一个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同时反映了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指标选取特点。由于低碳经济下的业绩评价在我国物流企业中刚刚起步,其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信息难以收集、指标标准不清晰、得分类指标过于主观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Mohammed Shaik and Walid Abdul-Kade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reverse logistics enterprise:a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approach[J].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VOL. 16 NO. 2,2012.

[2] Bhagwat,R. and Sharma,M.K.,An 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ed AHP-PGP model for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Production Planning & Control,Vol. 20 No. 8,2009.

[3] Nick Ryan. The Performance Prism[J].ACCA Student Accountant.2012.

[4] 吉鸿荣.我国物流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块化设计[J].物流技术,2012,31(2).

[5] 张新.低碳供应链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8).

[6] 岳辉,钟学燕,叶怀珍.三方逆向物流企业的模糊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5(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