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并不是某类专项规划,而是在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这就要求城市在由传统发展方式向低碳生态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和规划的编制者要从顶层设计上掌握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内涵,明确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要点,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通过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融入到专项规划中,使规划与实施能够紧密结合,扎实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一、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减少碳排放为规划目标,以复合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城市规划。它的主旨是引领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它不是某类专项规划,其编制内容服从现有城乡规划法体系的相关规定。具体到技术层面,是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融入规划编制的不同层次,且兼具定量和定性两种分析方法的城市规划。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在以下四个方面有别于传统城市规划:其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点从确定开发建设项目转向各类资源保护利用和空间管制;规划调控目标从明确城市性质、规模和功能定位转向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和科学的建设标准;规划调控和管理的范围从局限于城市规划区甚至是建成区扩大到城乡一体化的视角;规划的空间形态从追求严格分区和秩序性空间转向兼顾生态优化和功能混合的多样性空间。
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1、朴素原则
规划中应坚持因地制宜,汲取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智慧,传承“朴素的生态主义”理念与设计手法。尤其针对城市生态增量成本,规划中应增加项目的经济分析与测算,谨慎应对高投入、复杂化的规划方案,尽量采用本地化、低成本的技术。
2、人文原则
突出城市自然和人文特色,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对具有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注重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发挥其规划和监督作用,构建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
3、紧凑原则
高效地配置空间资源。引导旧城区生态营建与有机更新,避免盲目的“新城运动”,避免低效的土地开发。针对现状城镇化发展中低密度和分散化的倾向,审慎考虑新城规划中的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避免过于频繁的城市空间结构变化和大规模迁移式的城市改造开发。
4、弹性原则
城市规划要求刚性与弹性相结合,既要突出对(生态)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又要对城市的未来有足够的预见性,尤其是对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在规划中要留有余地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5、平衡原则
城市规划要平衡社会资源的配置、对城市进行物质形态的空间布局、规划城市各功能分区的土地利用、协调各方利益、保护城市中的弱势群体、营造和谐的城市生活。
三、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
从规划的编制形式来看,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自下而上的规划反馈形式和从上到下的规划体系建构形式。前者强调规划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施性,常以具体的项目规划、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出现;后者则从规划政策、标准、导则等方面,强调了规划体系的系统性、规划管理的方法性和规划的目标性,从而指导生态规划的编制。
四、低碳生态规划的实施
1、规划管理程序的优化
要实现低碳生态规划的目标、理念,必须通过与规划管理相关的规划程序和行政许可两条路径来实施规划的核心要素等内容。在规划审查中,要体现低碳、生态理念和方法的控制与引导作用,必须对规划的审查流程和方式进行优化才能实现。在规划行政许可方面,以“一书三证”为主要载体,在规划许可中体现低碳生态规划具体要求。针对具体项目,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所涉及的核心要素。并在项目后续建设中,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落实低碳生态的相关内容。
2、相关标准与配套政策的制定
城市规划的相关法规、标准及配套政策是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规划编制和规划行政管理的主要依据。修订并完善低碳生态规划相关法规、标准及政策文件,是促进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途径。
(1)规划标准
由于低碳生态规划引入时间不长,现有多数规划设计标准并没有针对项目实际考虑低碳、生态要求,同时也不能较好的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和实施。因此,在规划标准中引入低碳生态理念。通过结合低碳生态核心要素,将核心要素列入现行规划标准体系,从而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管理、编制及建设实施。
(2)配套政策文件
规划标准虽然指导性强,但由于其修订周期长、审批程序复杂,因此也可以采取在规划技术规范、指引等配套文件中引入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的方式,指导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与管理审批。
3、与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关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既是低碳生态规划作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也是规划管理的技术支持与应用平台。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规、修规与建筑设计等不同规划设计编制层次,因此可以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将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指标融入各种层次和类型的规划,从而在实施中落实低碳生态要素。从规划编制的空间层次来看,可以从区域、城市、具体地块三个层次,实现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与不同类型、层次的规划编制的衔接。
(1)区域层次
在区域层次,低碳生态规划编制主要包括区域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城市的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并在实施中发挥作用。生态规划的重点在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建设;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等生态薄弱部分保护和整治;城市交通、河道、、海域、生态廊道的整合,生态都市圈的共建与发展等内容。
(2)城市层次
在城市层面,低碳生态规划可以依托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策略等规划形式体现,也可以计划、政策等形式出现。其重点应关注城市生态与城市容量的相互关系并科学预测、引导绿色生态系统的构建,强调环境污染治理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内容。针对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确定核心要素,则是控制、指引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措施。
(3)具体地块
具体地块的规划包括控规、修规及建筑设计三个层次。如何在控规层面落实低碳生态规划要求,是低碳生态规划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应在控规编制中,通过增加低碳生态规划核心要素控制指标等内容,有效指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在修规和建筑设计过程中,除落实控规设计要点和核心要素之外,通过增加用地混合比例、绿化与景观、节能材料使用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等控制指标,以及其他有关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的内容及图纸,进一步引导具体地块的低碳生态规划建设。
结束语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是时代的产物,低碳生态生活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必然。将低碳生态观念贯彻到城市规划过程中,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增强城市承载力,促使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建一个生态环保,历史丰富,底蕴十足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陈飞,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2]杨保军,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8(8).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平衡;设计
1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适宜技术、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100年前、甚至50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200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号召全世界行动起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具体的理念和作法有:
1.1分散、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大饼式”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弊病。因而后一种逐步被人们理解并付诸实施。
1.2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人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互融,应该明确提出“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人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在大力推进长沙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的过程中,长沙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为推动长沙市生态城市建设,宜采取以下对策:
1)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2)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
3)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
4)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人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的结果,是人类住区的理想形式。对生态城市的测度即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景观、生态安全、生态卫生五个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设计生态城市的测度方法,并以此对具体城市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推动长沙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建设。合理系统的生态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城市的测度研究将会更进一步展开,测度方法也将会更加科学。
1.3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废物排放、家庭生活废气等。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音,飞扬灰尘,影响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大城市中常见的通病,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在城市中心区的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人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北京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因为发展一辆城市私人小汽车,城市要增加一定数量的道路面积和停车场面积,现在的问题是,只看生产一辆汽车增加多少国民经济产值,而没有计算相应增加的配套设施开销,汽车发展很快,配合的城市设施跟不上,昕以长沙交通拥挤、堵塞,满大街小巷都成了停车场。现在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不能让
小汽车交通控制着,而要反过来,城市控制小汽车交通。
2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处,不仅植物自身能够承接降雨,而且它们所生长的土壤也会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们在建筑中使用。植物还可以被用做燃料,与地面上的绿化作用相比,建筑内部的植物对于污染的控制同样有效。绿化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需要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我们需要分享、比较研究结果和经验数据,一个通用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来自不同项目的经验将会更容易被整合并应用于新的项目,必须符合严格的标准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以往的许多文献中,绿化的最主要指标是绿色覆盖率,而绿色容积率的概念是通过结合叶面积指数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的,被定义为总的可居(或可租)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率。目前这一指标已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并实施于各种规划设计方案中。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人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
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3)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节目酎昔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宜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4结束语
总之,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当前和今后城日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是高城市素质,城市文明的重要因素。21世纪城市发展的模式既已确定,设计者就应该根据城市具体情况、研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确定适合城市远景发展的规划设计,指导城市建设逐步实施。
参考文献:
[1] 吴强. 现代城市规划方法论的演变和发展[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引导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将人类社会推向了全新的机动化时代,大规模的生产和高密度的人口使全球资源结构和生态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工业化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的威胁,开始重新思考工业发展模式。世界各国陆续将低碳发展列入了国家重要战略,也达成了一致要为节能减排共同承担责任。中国自1998年5月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以来,也开始积极探索和研究低碳经济模式;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在2005年基期的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减排40%-45%。此外,十提出了“美丽中国”,这是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其已经和正在产生的影响严重威胁着自然界和人类的安全,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成为全球共同的责任。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城市首当其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处。城市不断发展就必须解决经济、环境和能源协调发展的问题,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低碳城市的理念
“低碳生态城市” 这一发展模式是在“2009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它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高效、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低碳生态城,要把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形成自己发展的模式,建立起低污染、 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低碳生态城市。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只有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有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自低碳概念提出以来,各方学者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都较为热衷,而低碳城市相对还处于研究初期,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理念推广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要控制碳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应该首先关注人口、产业大量聚集的城市地区,尤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城市,这里是近现代人类工业文明的“结晶”,也是人们各种生产生活活动消耗能源、排放温室气体的重要源头所在。因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建立发展低碳城市的模式。
二在城市规划中运用低碳生态城市理念
1城市空间结构
在进行城市建设时,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运行效率有着直接的引导和限制作用。一个适合城市地理环境与发展目标的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能够引导城市理性生长,能够使城市的交通出行趋于高效有序,也能使城市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而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阻碍。我国许多大城市在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以前,出现了无序蔓延的现象,或是进行规划时为了追求政绩而不加节制的扩展城市边界,形成了许多“摊大饼”的城市形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该将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公交引导城市发展的概念引入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中。就是以运输效率最高的公共交通走廊作为城市高强度开发的集中方向,大大提高了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组织的有序和有效性。现在我国许多城市也开始在规划中引入TOD的理念,这有利于创造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政府需加大力度在财政和政策方面扶持轨道交通及快速巴士公交的发展;规划中要在公交走廊站点附近加大开发力度,增加此处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政府要协调开发商、居民以及公交公司的利益关系,使各方合作建立有利城市健康发展的TOD系统。
2.城市交通规划的低碳发展引导分析
2.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主要包括对城市各等级、功能道路的布局安排以及主要道路断面形式的设计。为了实现节能减排,提高城市道路运输效率,方便市民生活,在进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时,应当注重实用性,提出比例适当的道路等级配置,提高路网密度,减少不必要的干道,在城市中心区和居住区集中地带增加支路,使街区能够满足市民日常生活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尺度要求。同时在确定道路断面时,应充分结合城市交通现状并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尽可能准确预测城市未来交通需求分布,以需求定供给,以供给引导需求,建立高效的城市道路运输体系。
2.2加快建设轨道交通
地铁作为运量最大,运速最高的城市客运交通方式,其人均碳排放量是私人小汽车人均碳排放量的一半,若将人们使用不同交通方式的平均出行里程标准化,按照相同的出行距离,轨道交通的人均碳排放量又将远远低于私人小汽车人均碳排放量。因此建设轨道交通,以大运量公共交通减少私人小汽车出行,无疑是缓解城市地面交通压力,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当然,建设轨道交通需要决策者对城市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综合经济社会和交通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最好能够将地铁建设与沿线城市土地开发相结合,从战略高度做出统筹安排,否则也容易出现地铁公司运营不佳的现象。
2.3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绿色交通是指采用低污染、低能耗且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以此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模式。从交通方式角度而言,绿色交通方式主要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等。从交通工具而言,绿色交通主要包括各种低污染车辆,如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绿色交通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既要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又要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以建立全方位可持续交通系统为途径,合理引导合理的居民出行方式和提供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
三城市产业结构升级
在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建设。拓展城市产业内涵,培育建设低碳型新兴产业,依托现有资源,自主创新研发新能源、新材料,大力发展生物能、太阳能、绿色物流、城市垃圾发电等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本、技术投入,一方面要逐步完善低碳相关法律法规,对各行业、企业设定强制性目标,规范生产全过程、完善生产环节,实现低碳化生产;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低碳理念宣传教育和推广,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等手段,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扶持和引导作用。可以增加低碳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生产低碳化的内在动力,同时鼓励产业生产的自主创新,对低碳研发项目提供资金和人才,促进低碳化产业结构的生成。
四 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宣传低碳环保意识,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态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气氛,使市民深知低碳生态带来的好处以及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必要性,增强市民的忧患意识、危机感、责任感,使可持续发展思想、低碳生态意识深入人心。让我们共同爱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城市。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贵阳市;立体绿化;发展对策
1 引言
城市一方面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是改变生态格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的集中地[1]。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消耗,在发展和消耗的矛盾当中,如何找到一个科学的方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目标。对于目前正高速化进程的中国而言,城市的低碳化和生态化良性发展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2]。
低碳生态城市是将低碳城市和生态目标相结合,建立起低能耗、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中国特色城市化发展模式[3],是实现”人——城市——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环境。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居民最容易接触到的自然环境,城市绿化包含了平面绿化和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指利用城市地面以上的各种不同立体条件,选择各类适宜的植物,栽植于人工创造的环境中,使绿色植物覆盖地面以上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表面[4],起到改善局地气候和生态服务功能、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立体绿化重要包括屋顶绿化、墙面绿化、桥体绿化等形式,这些不同的绿化方式可以增加城市三维绿量,它们是城市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贵阳市立体绿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符合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立体绿化成果较少,为此,本文以贵阳市城区立体绿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2 贵阳市城市立体绿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立体绿化重视不够,绿化面积较低
就贵阳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只见高楼林立,整个城市显得生硬,没有生机。这种现象一方面在于设计者们在设计之初没有做好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是建筑的使用者很少能意识到立体绿化对于建筑本身和楼宇里面居住或办公的人们身心带来很大的好处,很少居民会主动做一些屋顶或是露台绿化来改善自己所居建筑空间环境。就贵阳市区而言,绿化面积低于30%,其中立体绿化面积更低,这与相关部门提倡的环境优先、生态建设不相统一。
2.2 立体绿化的覆盖面不广 ,管理不够
贵阳市目前城市中立体绿化较少,目前局限于部分学校、老住宅建筑、较少的新修建筑和一些高架桥。比如,贵州师范大学,全校就地环学院楼顶做了一些实验必须的苗圃,主要是实验用的苗木或者蔬菜花卉,整个校园很多建筑都不曾有屋顶或墙面绿化。偶尔有较早的老式建筑做了墙面绿化,采用的植物基本上都是常春藤或爬山虎。还有市内某些高架也星星点点的看见一些绿化。就这些简单绿化覆盖面积都不大,而且由于管理疏漏,有很多立体绿化植物死亡或是长得杂乱无章,影响了整体环境效果长期没有人管理。
2.3 立体绿化植物种类单一,布局形式简单
通过调查发现,贵阳市立体形式简单,阳台绿化、构筑物中花架绿化相对较多,壁面、屋顶和其它形式的绿化较少。在立体绿化中植物种类选择单一,目前,运用的攀缘植物种类主要有爬山虎、紫藤、常春藤、凌霄、牵牛花,其它植物运用得很少,屋顶绿化主要是草坪和八角金盘、女贞、黄杨、杜鹃等常见灌木花卉,从观赏的角度出发,变化性不大,丰富度不高,缺乏整体美感。在布局形式方面大多数采用点种植,面和线布置,缺乏层次上的变化。
2.4 立体绿化技术落后
立体绿化与地面绿化相比,植物生长环境的特殊性,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对植物种类选择、种植基质、种植床设计[6]、管理养护等都有一定要求。不管是设计、施工技术人员,还是后期养护管理技术人员,贵阳都缺乏。这种背景下,导致该市的立体绿化工程项目难以开展。
3 贵阳市立体绿化发展对策
3.1 大力宣传,政策引导
调查表明,贵阳市立体绿化在城市总体绿化中所占比列较低,未来的发展空间较大。由于立体绿化具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美化环境、节约土地资源、消除或者减轻城市中的“热岛”效应[7],科学合理绿化可以产生更大的正面效应。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可以通过媒体或其它媒介形式大力宣传城市立体绿化的重要性,并通过有效途径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工作中来,以主人翁精神支持和建设好自己的居住和生活空间。
3.2 合理配置,兼顾植物造景
贵阳市植物资源丰富,能用于立体绿化的植物资源也比较多,但由于技术、人为等方面原因使充沛的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进而影响了生态城市发展的进程。在做立体绿化设计过程中,本地植物的选择和搭配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尽量选择乡土植物,适当引种外来品种,内外搭配不仅能让植物生长良好,也能够更好地展现植物的造景效果。
3.3 增强新技术研发、加强管理
目前,国外许多城市垂直绿化的现状和研究普遍优于我国,它们的技术值得借鉴,如美国和巴西某些城市出现的“生物墙”(将墙砌成空心,内填种子及树胶、肥料等混合物并供以水分从而形成绿色围墙)。Fukuzumi提出了一种用于垂直或倾斜墙体表面绿化的植物种植技术。要做好贵阳市的立体绿化工程,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研发一些适合当地植物生长的新技术。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方面的工作,对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做好充分、细致的后期管理工作,才能是立体绿化工作得以继续开展。
4 结语
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广大人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在低碳生态城市工作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追求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趋势之一,“立体绿化”正是实现低碳生态城的有效途径之一。立体绿化对生态城市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根据环境空间类型,去设计立体绿化的方案,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挖掘城市立体绿化的布局形式,增加植物种类,提高立体绿化面积,并做好立体绿化景观的保护工作,最终使人类真正居住在一个大自然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迅,曹广忠,徐文珍.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
2 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其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讨论[J].城市规划学刊,2010(5)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绿地是城市人居环境支撑系统的主体,在维系人类生存与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周围的农田、水面等自然生境被人工环境取代,市区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绿地空间缩小,破碎化日益严重,大大降低了城市景观生态质量和物种多样性。如何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功能和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已引起规划专家、管理者、公众的重视。
一、城市绿地系统的涵义
城市绿地系统(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分构成的系统。从内涵上归纳,城市绿地系统具有园艺、生态和空间三种内涵。从这种意义上来解释城市绿地系统,可以将它定义为在城市空间环境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能发挥生态平衡功能,且其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还包括连接各公园、生产防护绿地、居住绿地、风景区及市郊森林的绿色通道(Greenway)和能使市民接触自然的水域[4]。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动态稳定性、多功能性、地域性的特征。
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的重要作用
1、 美化景观
城市绿地系统从本质上讲,更具有开敝空间的内涵,国外学者往往将其等同。如城市绿地开放空间与古建筑、文物结合在一起,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景观,又丰富了绿地开放空间的文化内涵,城市绿地可美化市容市貌,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
2、吸收粉尘植物
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黏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园林植被通过树木降低风速而起到减尘作用;通过其枝叶对粉尘的截留和吸附作用,从而实现滞尘效应。
3、杀菌作用
城市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微生物,其中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城市绿地可以减少细菌载体,从而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1m3 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 万个,园内为1000 个,而林区只有55 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 万倍。可见,在城市环境条件下,园林植被通过其枝叶的吸滞、过滤作用减少粉尘(作为细菌的载体)而减少城市空气中细菌含量的功能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4、减弱噪声
现代城市中,厂房、工地比比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震动、摩擦和撞击等不断产生噪音,
同时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也轰鸣尖叫。这些噪声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严重的还能危害人们的健康。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 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10~15dB,30m 宽的林带可减低噪声6~8dB,4.4m 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dB。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9]。因此,噪声的减弱是与树冠、树叶的形状、大小、厚薄及林带的宽度、高度、位置、配置方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分枝低的乔木减弱噪声效果好,叶茂疏松的树群能产生复杂的声散射,其减噪作用亦显著。
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措施
1、斑块的合理分布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可依据面积大小,把绿地斑块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不仅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为景观增色不少。小型的绿色斑块则可以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因此小型的绿地斑块可以为景观带来大型斑块所不具备的一些好处,应当看作是大型绿色斑块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大中型绿色斑块虽然数量少,但总面积却比小型斑块大,故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小型绿色斑块为补充,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态环境效益。
2、廊道的合理分布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我国城市街道普遍狭窄,建筑拥挤,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除改善小气候外,主要还起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规划市区边缘时,根据地形和可能条件,设置营造较宽的城市防护林带,并和邻县的农田防护林网连结。在规划市区内时,要在居住区,集团之间营造隔离林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必须尽可能设置一定宽度的卫生防护林带。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廊道能有机地连结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直接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及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消除热岛效应;在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故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连成一个系统。
3、基质的合理分布
城市绿地系统中,居住区等基质应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使基质处于斑块和廊道的包围之中。应使人民生活在绿色之中,最大限度地亲近自然,体现“城市在绿中”的特色。概括而言,城市绿地系统应建立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骨架,其中公园,绿地等“斑块”一般位于重要的“结点”位置,提供娱乐和游憩场所。只有这样以整体观来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才能达到最优化,也正因为如此,在园林绿化中,绿地往往成为规划布置的重点,以此“点”结合“线”、“面”构成城市绿化网络。
4、景观异质性
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属性。据景观生态学研究表明,景观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类型也越多,防止外来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生态系统因而就更加稳定。故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发展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城市园林绿地中,虽受地域和城市小气候的共同因素所制约,但由于城市垫面的不同分布,不同地段存在较大差异,利用立地条件即环境资源景观要素空间异质性可创造城市园林中异质而多样的景观。所以我们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强调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绿地形式的广泛共存,并十分注重每块绿地的个性特征,其目的就是增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景观异质性。
5、生物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是相对于场地原系统而言的。绿地构成的生物多样性意味着其可持续发展弹性空间的增加,景观生存能力的增强。这与城市功能的多样化意味着发展机会的增多是一个道理。生物多样性的创造同绿地景观斑块的构成量之间并没有决定性的关系。重要的是在物种之间是否建立内在联系,是否为它们的生存创造了生态环境。因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重点是深度了解生物和它们所属环境之间的关系。
总之,城市绿地系统生态规划方法就是使城市绿色空间的拓展与城市人口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城市碳氧平衡、城市地下水平衡是确定城市绿地与水体的数量、尺度、种类格局的基础,也是城市生态规划方法的基本原则,重建城市绿色景观廊道是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华如.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优化——以合肥市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08(12)
[2] 赵昌隆,李长焕.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绿地规划[J]. 价值工程. 2010(30)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水景治理;生态性;潼湖湿地公园规划
Abstract: As a part of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etland Park, not only to bring the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local resi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link of its itself is the city ecological cycle. Through the water and landscape design in line with the status quo of the city wetland park brings a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of light? This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actual projec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 ecological waterscape, trying to find out the answer for inspiration.
Keywords: City Wetland Park; landscape ecology; governance; tong Lake Wetland Park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
城市水环境的健康与否是城市安全的关键。湿地公园的建立,带动了城市水环境的保护利用并促进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化发展。若是没有健康的水环境,市民的饮水安全、城市的灾害防治、人居环境、投资环境的改善都无从谈起。水是流动的,水在区域大自然中的良性循环可以在城市湿地公园这一环境中实现微观和宏观循环的有机结合。由此可知,水在湿地公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同时揭示了城市湿地作为“大地之肾”在水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的作用。
人类天生具有亲水性。所以凡是有水景的地方,可以说,就是有魅力的地方。从水资源现状来看,惠州潼湖湿地核心面积达670公顷,湖泊绵延11公里(资料来源:《惠州潼湖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设计(2005~2015)》),集雨面积494平方公里(资料来源:《惠州仲恺高新区潼湖流域河涌综合治理规划报告书》),是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属典型的湖泊及河流湿地环境。如此天然的水系资源,若不加以合理的规划设计,很容易重蹈历史的覆撤,上演“环境恶化、梦断潼湖”的悲剧场景。本文将以潼湖湿地公园规划这一项目为对象,对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水系规划及景观设计进行初步探索,以对未来类似的设计有所启发。
2 湿地公园水景规划的生态性
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湿地系统拥有的生态性在自然环境上的表达更为充足。但不能忽视的是,城市湿地多由人工打造,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湿地有着不可忽略的社会性。因此,城市湿地的生态性,更多的体现在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互动之中。
2.1生态性在自然环境中的体现
湿地对城市环境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大体可归结为以下6个方面: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固碳和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防浪固岸以及美化环境。在对水系及景观的处理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原有资源及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是保持湿地系统生态性的重要手段。切不可按所谓的设计构想将这些元素加以忽略及改变,进而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性。使得原有的生态系统丧失了完整性,也放弃了其天然的自然调节能力。
2.2生态性在社会环境中的体现
一提及“湿地”,随之而来的是对“水”的强烈印象。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水的关系不可分割,因此,作为城市系统的补充,湿地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地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员,湿地系统的存在时疏松水环境和高密城市集合体的一个中和空间,使得城市可使用的公共空间更为完整。其次,湿地系统作为城市公共绿地的部分,其天然的自然性使得人们置身其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比城市其他硬质环境中所受到的压力要小得多。由此可知,湿地系统于城市的存在而言,起到的是为城市社会发展发挥着正面的影响作用。
3 以惠州潼湖湿地公园规划为例分析
3.1 项目背景
潼湖湿地位于惠州市西端,毗邻东江,属于潼湖生产基地、潼湖镇、潼侨镇、陈江镇和沥林镇等的用地,是广东省弥足珍贵的一片湿地区域。潼湖湿地属典型的湖泊及河流湿地环境,有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动植物栖息或开发生态旅游,都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宝地。
近年来,由于潼湖周边地区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更由于缺乏规范和管理,使潼湖湿地在利用过程中遭到了破坏,面临着生物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如果再不及时进行规划研究,明确潼湖湿地的发展定位,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将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对此,广东省、惠州市、仲恺开发区以及周边镇和军垦部队等高度关注,潼湖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也逐步提上日程。
3.2项目水系治理及规划设计的生态性分析
从整体的规划设计层面上,我们将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间段进行水系的治理及设计。从水系治理的手法上说,运用“近自然”(near-natural)的营造方式和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相结合,再根据时间段的不同,分为以下几种,分别是造水、治水、活水、亲水、源水、乐水。
3.2.1造水——千顷湖面、万亩泽地
从环境效益上看,湿地公园不同片区的相继建成,能有效改善潼湖地区的水质,同时可适当补充惠州的地下水资源。随着大面积亲水带遗迹水生植物的驻入,对缓解惠州城区内热岛效应,以及改善当地小气候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规划设计结合水系资源的现状,在湿地核心区进行清淤工程并扩增水面,以达到储蓄水量,恢复潼湖历史“千顷湖面、万亩泽地”的壮丽原景。
3.2.2治水——健康潼湖
潼湖湿地公园地处地势低洼地带,与河流相连,所以是天然的调节洪水的理想场所。本项目的防洪建设以满足防洪排涝要求为前提,通过植物的栽种、形式的改造,使之融合到湿地自然景观;结合水污染防治、生境修复,提高水环境自我修复能力。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内涵;措施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而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创造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并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而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低碳城市”的内涵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保持能源低消耗和CO2低排放。低碳城市要求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城市发展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优先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在城市建设中要求推动地方政府与金融企业的政策激励与融资支持,驱动技术创新和资本流动,推广有效节能减排的低碳技术。
二、发展低碳城市规划的几点建议
1、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制度设计。城市发展向低碳转型需要实现生产与生活2个层面的低碳化转型,政府应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政策供给者,同时协调社会各方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众的共同参与,制定完整的低碳城市管理政策,全面促进城市低碳化转型。具体而言,制定低碳城市的管理政策体系,必须首先从低碳城市内涵、低碳城市评估标准、低碳产业发展模式、低碳生活发展模式等层面明确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制定强制性、激励性和自愿性三类政策。强制性政策可能包括法律法规、考核制度、总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激励性政策可能包括税费、交易、补贴和投融资等,自愿性政策可能包括消费引导、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
2、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可以有以下三种编制类型:一是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以外的低碳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新类型的规划;二是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三是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从今后的发展看,笔者认为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是主要方向,是城市规划自身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3、注重低碳城市建设中的生态调控。低碳城市作为生态城市的先锋军,其规划建设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对低碳城市进行符合生态学原理——自然原理调控。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要结合自然。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建设的框架,决定了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城市形态。低碳城市的空间结构要充分的结合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的生态调控须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河流、水系、森林、防护林带、公园等要素形成绿色基础设施的基本空间格局,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三是空间设计结合自然。低碳城市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4、注重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进行低碳城市产业规划,要求产业结构应以低碳化为落脚点,包括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型产业两方面,最终使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与高效化生产,产业结构升级。传统的产业具有的特点主要是资源与能源消耗量较大,利用率不高,在生产中,废弃物与中间产物均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碳排放量非常大。因此,必须在以传统产业为立足点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进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进行升级改造时,要加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减少资源与能源的损耗,并将落后产能淘汰、关闭经过多次整改还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传统产业清洁化、多元化、高效化的生产,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不仅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要注重发展低碳绿色新型产业,依托现有资源与能源,加大力度进行新能源与新材料的自主创新力度,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能、城市垃圾发电等新型产业,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5、强调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技术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紧跟世界低碳技术发展潮流,通过积极引进低碳发展相关技术,加快我国低碳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竞争能力。同时,加紧自身创新能力修炼,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和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提高关键领域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占领未来全球低碳技术制高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促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依靠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快低碳城市发展步伐。
6、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制约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目前城市规划的各项指标均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当前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城市规划指标体系需要加入新的能够反映城市低碳情况的指标,但是要注意这些指标的可操作性与对各地区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成果的评估。城市规划成果具有滞后性,低碳城市规划成果更是如此。低碳城市规划中的各项措施是否有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这是在短期内无法测度的。因此,需要建立长期的低碳城市规划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绩效进行综合的评估。
综上所述,在进行低碳城市探索时,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做出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这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迅,曹广忠,徐文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10(1)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内涵;实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一项重要的项目,低碳社会的建设已逐渐成为全世界各国发展中的一个共同目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继续加快发展增强经济的同时也一直努力的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低碳社会的建设。我国已经将低碳社会建设上升到国家的发展战略层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之中。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建筑物、公共设施等都比较密集的地区,是我国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排放的源头集中区,也是我们能够实现碳排放控制的关键。根据《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低碳之路》报告,在我国全部的碳排放量中,城市的碳排放量占总量一半以上。城市规划就是需要从区域经济的发展现实和潜力出发,合理确定城市的规模、性质和发展方向,合理、集约的利用土地,统筹协调空间布局,实现各类社会资源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低碳发展的目标。所以,我们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时候,要把低碳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始终,让其成为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低碳城市内涵
低碳城市内涵与低碳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按照英国最早在2003年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所提出来的概念,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环境污染和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来实现更大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我们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的机会和途径,其为应用、发展和输出先进技术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国内的一些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对低碳经济提出了一些说法,如潘家华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低碳,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需要我们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的发展。马永欢、付允等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和发展方法,即低碳发展是我们的发展方向,节能减排是我们的发展方式,充分利用碳中和技术作为方法。
对于低碳城市内涵而言,正如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的不同表述,对低碳城市内涵也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就是我们在城市中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包括低碳消费和低碳生产,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也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在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做到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小化处理。其他的如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公众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在社会管理上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通常认为,低碳城市是在城市空间内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在发展低碳经济,不断地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群众的生活方式,彻底摆脱大量消费、大量生产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不断优化结构、循环利用各类资源、创建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一种节约、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城市规划不足
1、生态环保意识的缺乏
作为一项对城市规划合理与否评价的重要指标,生态环保意识的直接体现着整个社会对低碳的认识度和积极性。然而,由于历史及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城市规划往往是更加注重规划的社会经济效应,而忽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虽然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也对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是,在我们进行实际的操作中,种种法律法规并没有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我国的城市增长更多的是采取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城市发展造成污染物的高排放,而这些又让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威胁。城市化的不断提速、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品平的持续提高和消费的升级,这些都给原本紧张的城市资源、环境带来着更大的压力。据环境部门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各江河湖海中,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有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50%的城镇水源达不到饮用水标准,40%的水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60%-70%的缺水量由水源污染造成。
2、公众利益诉求的缺失
在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中,主要是体现着政府规划部门的意志,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才智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就造成城市规划中出现了诸多问题:1、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作用逐渐减弱,许多城市的规划严重缺乏严肃性和延续性。一方面,城市规划随政府主管领导的变动而不断变动,而在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规划实施进程又明显滞后于规划的期限;2、历史文化建筑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一些城市规划不考虑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持,造成了一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受到大规模的毁坏;3、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生态受到破坏。大量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遭直接排放,地下水源被严重污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4、城市各类建设风格大量雷同且不环保。宽马路、大广场、欧化建筑、豪华办公楼等问题在全国频繁的出现,而这些建筑往往不能做到低碳环保。
三、做好低碳城市规划
1、倡导低碳城市理念及低碳城市规划定位
我们需要在社会公众中积极倡导低碳城市理念,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实际的城市规划当中。要积极地倡导整个社会从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转而追求更加长远的发展,让人们的思想向可持续发展思想方向进行转变,改变原有的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保障城市生态系统运行。同时,低碳约束要求城市需具有一个明确的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应体现循环发展、生态的思想,做好用地分区和公共设施布建的合理设计,有目的地限制高耗能产业用地。制定合理产业指导原则,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低碳城市。
制定低碳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
全面、系统地理解经济、社会、生态间的关系,科学的制定各类评价指标,用它来衡量城市生态规划态势。在各类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下,做好低碳城市规划的制度建设,用这些指标体系对城市低碳规划进行测评,促进低碳城市发展。
低碳城市规划需体现绿色城市、节约型城市特色
低碳城市规划要利用好各街道,让其成为消解城市废弃物、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主力军。城市绿化用植物尽量选择本土物种,还要选择一些耐旱、抗病虫的植物。树立节约观念,让其融入到城市规划中来。从法规上完善对城市规划的监督,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各类能源资源,实现清洁生产。
四、结论
从区域经济发展出发,合理确定低碳城市规划的各项内容,统筹协调、综合部署,争取能够通过这样一种环保的规划方式来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低碳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始终,成为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为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1 关于低碳城市理念
1.1 理论的诞生与研究进展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世界对“低碳”理念的广泛关注。其后,随着将低碳研究的视角引向城市,逐渐形成一系列关于低碳城市概念的研究与实践。在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方面,ChinSiong H. and Wee Kean F. (2007)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低碳城市的几种可能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在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及交通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可以使城市CO2排放量在未来几年内减小到预期情景。Glaeser and Kahn(2008)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Jenny Crawford 和Will French研究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关键在于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而规划系统必须实现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互相结合。
1.2 低碳城市概念内涵
低碳城市的概念诞生至今,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观点,我国众多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以下观点:夏堡(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研究出发,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2008)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付允等(2008)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空间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结合以上观点,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2. “低碳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与困境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城市规划理应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是现状对于低碳相关概念研究较多,而对于低碳理念与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少,缺乏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进行有效落实的研究,而分析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切合中国国情低碳价值观的辩证思考
当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地区已规划建设不少低碳甚至“零碳”的示范新城项目。如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达尔城,这一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城将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固碳技术的应用几乎贯穿从设计到建造的各个环节,整个新城的“零碳”概念无处不在,但总投资高达220亿元的巨额建设资金令人咂舌。客观来讲,马斯达尔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毋庸置疑,但发达地区的这种“高消费低碳”的壮举给人的印象更像是高碳排放过后的一种自我救赎。
在当今国际社会 “生态低碳”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应当树立怎样的“低碳”价值观?学者龙惟定就指出“富人烧钱买低碳、穷人没钱被低碳”,都失去了低碳城市的本意。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建设低碳城市不应等同于停滞不发展,保留落后状态绝不应该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针对中国这样处于工业化中期和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国家,必须探索实现针对于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路径。这种探索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所面临的机遇,一个发展中国家对适于自身低碳发展模式的探讨,在发达国家是找不到先例的,而这种探索也将让中国为国际气候变化事业作出贡献。
对低碳城市价值观的辩证思考同样可以延伸于低碳城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零碳排放”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需长期努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目标模型与策略组合。同时城市类型的不同,其碳排放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评价国内低碳城市的实践工作时,不应采取相同标准,应讲求公平、合理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正确树立辩证的低碳价值观的前提下,才能公平、合理、有序、有效的开展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2.2 当前相关理论层面的研究多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
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曾提出“CIRCLE”原则:即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Compact)、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 Individual)、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Reduce)、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Carbon)、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Land)、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Efficiency)。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活方式、加强技术创新4个方面具体落实实现低碳城市理念的发展策略。但以上实现“低碳城市”的具体策略研究集中于区域战略层面,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工作,如何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模式中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是目前工作的关键。
当前国内的低碳城市研究重点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除了战略层面的研究,其余研究重点直接落于微观的低碳建筑技术、环保技术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谈到低碳城市的时候就曾提出:“城市规划要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而且不仅仅是理念,应该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行动计划的方方面面。”
2.3当前国内 “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多处于“务虚”阶段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下,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希望使得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
但冷静分析国内多个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名为“低碳”,却实为“务虚”阶段:首先,不少低碳城市的建设实际为依托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去做一些项目的示范,堆砌展示一些并无多少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其次,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核存在难度。在产品生产过程做一些“减排指标”相对容易,如何确定评价指标需要探讨。因此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更应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对此现象,已有学者及专家提出质疑,诸大建就指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没有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就将永远停留于概念阶段。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例,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超过20年,全球各地实施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也非常多,但在实施层面没有突破。综上所述,如果“低碳城市”的实践只是特别的案例,都是由于特别的政策推动的,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复制性,就不能推广;同样的,如果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只停留于概念与战略阶段,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实践意义。
3.促进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的建立
3.1低碳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定位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实践特征较强的学科,它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控制与指导作用,它是我国引导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所应对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规划是我国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及关键技术。众多专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低碳理念下城市规划定位的看法,结合相关观点,本文认为,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上强调低碳革新,具体操作上,应是延续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继承了原有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吸收适于低碳理念要求的规划理论,尝试对常规规划策略、规划模式与规划技术的“低碳”优化。
3.2低碳城市规划宏观层面研究内容
侧重研究城市或地区在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生产、低碳居民生活消费及低碳交通体系等等关系到低碳城市运行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建立科学联结,以低碳的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条件,制定生态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战略,并为城市或地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3低碳城市规划中观层面研究内容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发挥其对城市总体控制的作用,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交通体系、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固碳方面来达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过程低碳目的。例如低碳的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方面,可以充分吸收紧凑城市、精明增长、可持续集约式发展的理念精髓,探索对内聚式城市形态、带型城市及组团城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低碳优化策略,并鼓励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方面的定量实证研究。低碳的土地利用主要探索功能充足及不同开发强度对人们日常活动的影响,通过缩短出行距离,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方式达到低碳。
由于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其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有较大差别,总体规划控制的基础上仍需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因此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