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灾害防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业 气象灾害 作物产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296-01
前言: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不可抗因素,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等,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异常的情况日益严重,农业气象灾害频频发生,也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满足我国人民对农作物的需求,提升农作物产量,农业工作者应全面掌握农业气象灾害特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农作物生长规律,采取有效防御措施,为农作物生产提供坚实的保障。
1 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冷冻害主要是指冷害和冻害,其中冻害主要是发生在除夏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包括霜冻和寒潮,而冷害则主要是由作物发育期温度条件不足引发的、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发生在除冬季外的一种气象灾害。因其显著地地域性,也使冷害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东北地区,6~8月份时,由于强降温所引发的冷害通常会被称之为“夏季低温”,而在华南地区春季出现的冷害则被称之为“低温烂秧天气”。
1.2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台风灾害主要是在热带海洋的低气压接近地面风速超过17.2km・s-1时被引发,台风的破坏力极强,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目前,我国受到台风影响的一般是浙江以南沿海地区的作物,且影响其的台风主要是北太平洋西部的热带气旋。
1.3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
干旱缺水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1]。农业气象灾害中的干旱灾害与一般的干旱灾害不同,主要是作物内部水分在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逐渐流失的情况。一旦发生这一灾害,作物水分将会大量流失,且流失速度远远超过补给速度,导致作物内部水分的严重失衡,阻碍作物生长,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甚至出现绝收的情况。
1.4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
农业气象灾害中的洪涝灾害是仅次于干旱灾害的第二大气象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三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包括土壤结构、植被覆盖率等,降水是其中最为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夏季降水。一旦出现持续性的暴雨和特大暴雨,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是这种形势无法得到控制,还极有可能出现河水上涨、堤坝决堤、洪水大面积破坏农田等情况,造成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 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农业气象灾害使是无法有效控制的不可抗因素,对作物产量影响极大[2]。我国地域宽广,作物种类繁多,因而各种农业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域的作物影响也有所不同。
冻害主要发生在冬季,对于温度相对较高地域的作物影响并不显著,对于温度较低的作物影响则十分严重,例如东北地区。我国平均每年遭受冻害影响的作物高达364万hm2,据调查表明,东三省在冻害影响的年份中,作物产量损失均在100亿kg左右。
台风灾害也是影响我国作物产量的重要灾害之一,在我国登陆的台风平均每年可达到7个,因台风灾害所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处于世界前列。据相关数据表明,近15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受台风灾害影响的作物超出了300万hm2,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目前,全球气候都出现了异常变化,干旱、洪涝灾害逐渐增多,尤其是90年代以后,洪涝灾害出现频繁,仅2003年的淮河洪水便造成了35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导致当地作物绝收,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 缓解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措施
3.1 提升灾害防范意识
目前很多农业从事人员的灾害防范意识较弱,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农业从事人员防灾减灾意识的提升,同时,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对农业气象灾害防范的重要作用,树立灾害防范便是提升作物产量的观念,尽快实现全民灾害防范意识的提升。
3.2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是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重要手段,相关人员应借助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实时掌控各种气象灾害情况,并对灾害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以为接下来的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要求农业从事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各种农作物、农业气象灾害特征、灾害对作物的损害机理等,以保证所选制定的防御措施科学有效。
例如针对冷冻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可以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增温助长制剂,依据气象信息数据,选择适当的时期予以应用,并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形成综合防霜技术体系。针对干旱、洪涝灾害等,农业从事人员可以根据本地区特征,发展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等。
3.3 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
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从事人员应加强对灾害防御设施的建设,例如通过整修病险水库、江河改造、建立小型农田水利以改善水利灌溉等,提升本区域农田的防洪能力,并积极鼓励农民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避免干旱灾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保障作物产量。
3.4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灾害的发生多为人类带来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提升作物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相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农业从事人员发展林草,通过种植多种植被为农田建设保护屏障,不断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逐渐从根源上消除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结论
农业气象灾害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难点,农业从事人员应提升自身灾害防范意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加强灾害防御设施建设,进一步保障作物产量,促进我国农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友.针对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16):37-38
我市是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台风、暴雨、大风、雷电、干旱、冰雹、大雾、高温、寒潮等气象灾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为切实提高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07〕49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浙政办发〔2007〕99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执行《**市气象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体系的统筹规划,加快气象灾害应急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天气观测网和雷电、船舶自动气象站、梯度风、能见度站、酸雨、大气成份、土壤墒情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成以提高中小尺度天气监测能力和气候变化监测水平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渔农村、沿海(海上)、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和灾害多发区域的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加强气象数据计算能力和移动气象应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网格化、分灾种的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警能力。各地在建设灾害防御设施、水利设施、大桥、标准化渔港、大型工程等基础设施时,要统筹考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
(二)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规范气象信息的与传播,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建立覆盖面广、响应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完善紧急异常气象短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的作用,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和简明的防灾避灾方法。要加快**气象影视中心建设和**海洋气象广播电台的升级改造,准确、快速、全面地向公众和海上作业船只各类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各地、各部门要加强气象预警信号灯塔、气象警报系统、气象电子显示屏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要扩大公众手机气象灾害预警短信传播范围,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委会和敏感行业(单位)气象预警信息接收机制,确保手机、声讯电话、网络、广播电视等传播通道的畅通。机场、车站、码头、学校、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设立电子显示屏等设施,及时向公众提示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
二、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应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制订和完善台风、暴雨、雷电、高温热浪、干旱、大风、大雾等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组织、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共同响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预案演练,提高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理顺完善部门联动和应急处置的程序及办法,提高处置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的能力。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气象灾害敏感行业要积极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作用,加强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普查和防御规划工作。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重点区域、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灾害隐患排查,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并建立气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开展各类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和重大建设项目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要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编制和实施以台风、暴雨、大风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气象灾害防范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三)积极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各级政府要针对台风、风暴潮、雷电、地质灾害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提升防风、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各级气象主管部门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城建部门要联合气象部门,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制。在编制城乡规划、有关专项规划和审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时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将气象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以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体系,加强防雷设施建设,严格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安装建(构)筑物的雷电防御设施。气象部门要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加强检测,加强对重点工程、危化物品生产储存场所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等建设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强化渔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建立和完善渔农村建筑的防雷技术规范。
(五)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体系,落实相应的经费、编制。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要充分发挥人工增雨在防灾减灾、干旱、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进一步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的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人工增雨、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综合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各乡镇要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领导,设立乡镇(街道)、村(社区)气象协理员,有条件的乡镇政府和街道要设立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站,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灾工作。要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建设。
(二)增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气象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小尺度预报模式,推进气象开放实验室、气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建设。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和气候变化应对的科研工作,不断加大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强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围绕台风、旱涝、暴雨等气象灾害防御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组织科技公关,加快气象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对气象灾害防御的支撑能力。
(三)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化、标准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规章、办法,健全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重要气象设施的统筹规划。气象主管部门要加强**区域内气象探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将各类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全市气象观测网络总体布局,要严格按照气象技术标准及规章程序从事气象业务活动,并按规定向气象部门汇交所获得的气象探测资料。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持续增长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投入机制,并把所需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下转第20页)(上接第50页)要落实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气象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投入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责任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1.农业气象灾害以及农业气象基本特点
1.1农业气象灾害
我国相比起世界其他各国来说,气象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占据了自然灾害中的绝大部分,大概在68.9%左右,但是农业又是抵抗能力最差的一个行业。农业气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现象:其一,暴风暴雪;其二,干旱低温;其三,霜冻冰雹;其四,大雾沙尘暴。另外,还有因为气象因素所导致的泥石流、山底滑坡、森林灾害和水旱灾害多农业带啦的巨大负面影响。随着全球的气候逐渐变暖,恶劣的天气情况时有发生,气象灾害这个比较敏感的行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其健康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负面影响和作用。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比较辽阔,人口也比较多,地形比较复杂,而且还是农业发展的国家,所以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大的一个国家。
1.2农业气象基本特点
我国的农业气象基本特点一般来说被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国土面积比较辽阔,所以受灾害的区域分布的也比较广。其二,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比较多。其三,气象灾害的发生几率比较高。其四,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也很大。分布区域比较广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受旱灾的影响很大,发生的几率也很高,在我国基本各个省市的农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气象灾害影响。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各种气象灾害在我国基本上都能看到,因此相对于世界其他各国而言,我国的气象灾害发生频多。另外,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随着气候逐渐变暖,恶劣的天气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出现的严重天气灾害比较多,所以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来说有重大的阻碍。
2.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措施
2.1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根据近年来农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带来的农业生产布局变化和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调整完善区域性观测网络。建设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实现对气象相关资料的准时、准确、高效监测,在县局应能随时调看周边地区的预警信息、雷达回波和各乡镇自动站点的气象要素观测实况资料,还要在时间上加密采集,创建综合数据库,做好相关数据的监测和积累,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的能力。
2.2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气象科学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农业与气象的关系就更为紧密。当前,各种专业户对发掘气候资源、了解当地气候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合理充分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避免和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失有着空前的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中,除了解日常的天气预报、安排好农事活动外,有关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的合理布局、新品种的引进等都必须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减少盲目性。
2.3农业气象服务是粮食安全生产的保障
粮食产量、品质和种植结构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粮食安全气象预警系统,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和粮食产量预报工作,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4加强对气象灾害的调查,并定期对调查资料进行更新
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气象灾害的分布情况进行仔细的调查,调查结果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可以通过对当地气象局的历年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相关的结论。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政策,把农业气象的灾害适应能力发挥到极致。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对于个人以及社会来说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也就需要适度的潜力对其进行具体的描述,充分把握好气象灾害发生的特点。另外,适应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从而能够涉及到人们所需要的当地环境和工具,有助于农作物的长期生长和适应。适应的能力不仅与当地的环境有关,也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农业的相关政策是由政府的所作所为来决定的,具有比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对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资金方面有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力度,从而培养好专业人才来对防灾减灾技术进行具体的探讨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资料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不同程度的危险划分,并且定期对调查的资料进程分类的整理和更新。
2.5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首先是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宣传,使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进一步提升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认知,制订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政策和规划,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的日常行为。其次是创建由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组成的科普宣传网络,政府、气象、农业和其他相关单位可应用科普宣传网络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本领,使公众知道怎么样去避灾抗灾。再次是创建以农技推广站、气象站为主,农技学校、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为辅的技术培训和科技咨询办事体系,采用培训班、讲座、技术推广、专题咨询、技术指导等形式对基层负责人、农技人员、农业大户,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普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在防灾减灾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
2.6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
就气象而言,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还不健全,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准确率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针对性以及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抵御能力仍然不强,这就必须大力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千方百计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特别要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准确率。要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规模农业等现代农业的干旱、低温冷害、高温逼熟和农用天气预报,要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大力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预报,特别是要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预警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由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系统,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农业灾害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金鑫,刘勇.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J].北京农业.2014(36).
[2]李剑锋.刍议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6).
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的危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4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99号)和茅临生副省长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复杂多变,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尤其是我市处于三江之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兰溪具有重要意义。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快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气象综合监测网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气象台站探测系统,增设城市多要素地面自动气象站,进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加快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和气象信息系统,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兰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信息系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暴雨、雷电、大雾、大风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险办法,建成全程、滚动、连续、个性化、多媒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普及镇乡、街道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逐步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镇乡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在已完成镇乡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村级、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和山区预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兰溪市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镇乡、街道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各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部门联络员的作用,切实形成防灾减灾工作的合力。
(二)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三)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暴雨、雷电是我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要加大对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防雷工作行政执法力度,强化新建(构)筑物防雷设计审核、竣工检测验收工作和易燃易爆场所、通信、金融、学校等重点防雷装置年检工作,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的防雷工作,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危害。
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完善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针对主要的和突出的气象灾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救助机制。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接收和传达。镇乡、街道、村(社区)要结合山洪灾害预警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员、地质灾害预警员等队伍建设,明确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险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将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气象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关键词:气象;微信;预警;科普
中图分类号:P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77-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移动互联网呈爆炸式发展,免费即时通讯服务迅速扩张,微信以其方便灵活、简单操作、资费低廉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截止到2013年初,微信用户总量突破3亿。吉林省地处全球气候变化的脆弱区和敏感区,气象条件复杂多变,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致灾程度呈加重趋势,使得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以微信为载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将成为气象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工作的新领域。
1微信的内涵与特性
1.1什么是微信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免费即时通信软件,自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第一个微信测试版本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全球用户总量突破3亿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移动互联网应用之一。
1.2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单位都可以申请一个公众账号进而搭建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关注目标群发文字、语音、图片三个类别的内容。目前微信公众平台支持PC,并可以绑定私人账户进行群发信息。
1.3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1.3.1移动性与即时性大众媒体中,没有一种媒体能够像手机一样与人形影不离。而附身于手机媒体上的即时通讯工具较之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也具有了移动的特点,可以随身携带。即时性主要表现为,微信公众平台提供消息及时提醒服务,即在未登录的情况下,也可接收信息,做到了与手机终端的真正绑定。
1.3.2强交流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规模最大的即时通讯服务,它的核心功能就是交流,通过手机交流私密性更带来强交流感,微信公众平台与用户可以进行实时交流,针对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用户可第一时间通过图片、语音、文字进行响应,公众平台可第一时间了解用户所在地实际情况,收集必要信息。
2微信对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的价值
2.1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的重要性
吉林省是我国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据2003年以来的不完全统计,吉林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面对气象灾害发生,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措施可以完全加以阻止或消灭,但通过有效的宣传和防范可以把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及时准确的气象灾害预警将有效提升公众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力度,对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2微信作为新兴气象灾害预警与科普宣传传播渠道的优势
2.2.1用户被动接收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轻松、便捷地获取相关气象信息,但大都需要用户主动获取,用户的主观意愿在整个信息获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信公众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使关注用户被动接收,省略用户主动获取的环节,大幅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科普宣传效果。
2.2.2信息内容丰富多样微信公众平台在内容上集合了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可以将较为综合的信息推送至用户手机终端,产品内容更加直观、内容更加生动。灾害性天气预警涵盖的信息内容与传统短信方式比较信息量更大,气象科普内容图文并茂,表述更加贴近民众。
2.2.3细化预警信息分类服务目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较多,其中纳入吉林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制度的天气现象就有15类之多,公众对各种天气现象关注度各不相同,由公众自主选择预警信息接收种类是人性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微信自身具有较强交互性,通过这一特性,气象部门可在后台将关注用户的需求进行分类,进而逐步实现预警信息分类服务。
2.2.4灾情收集迅速直观同样是借助微信自身的交互性及图文并茂的产品形式,用户在手机里关注气象公众平台,潜意识里就把气象公众平台当作手机里的一个朋友,因此就比较关注和交流互动,气象部门可通过微信气象公众平台建立灾情收集属性,通过引导用户,第一时间获取用户从天气过程致灾地区反馈的实际情况,将预报、实况及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应急防御、防灾抢险提供科学决策。
3结语
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科普宣传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化公益事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高,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满足公众的需求,才能令气象事业不断发展。气象微信公众平台为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科普宣传增加了一条全新的渠道,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与气象科普宣传的覆盖面,为提升吉林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瑶.微信与微传播[J].传媒观察,2013,(2).
[2]苏醒.浅谈微信公共平台的媒体应用[J].科技致富导向,2013,(20).
[3]王冠宇,刘昕,赵柳扬.气象微博在防灾减灾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黑龙江气象,2012,(4).
为切实提高我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做好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根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务院第570号令)精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一)加快气象灾害综合监测和预报系统建设。建立完善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天气观测网和雷电、大雾、交通、土壤墒情等专业气象观测网,建成可提高天气监测能力和气候变化监测水平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二)加强气象数据计算能力和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建成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形成县、镇二级网格化、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预报体系。
(三)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一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广播、电视、报纸、通讯等社会公共媒体要安排专门时段、版面及时向社会播发或者刊登气象部门提供的适时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根据气象部门的要求及时增播、插播或者刊登。二是加强农村应急预警信息传播,各镇(街)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广播系统(大喇叭等)建立镇和村级信息系统,实现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三是建立社区、交通、教育等敏感行业(单位)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体系,车站、学校、旅游景点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主管部门要建立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渠道,及时向公众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四是建立完善相关部门间的信息通报制度。
二、增强应急防范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干旱、冰雹、大风、大雾等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政府统一组织、部门联动协作、社会共同响应”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定期开展预案演练。
(二)积极推进气象灾害应急认证工作。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是对镇(街)、单位、企业等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组织体系进行评定,促进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的落实,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分发、应用能力和气象灾害的监测、报告、应对能力,从而确保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能够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镇(街)及重点防御单位应当申报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市政府每年对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情况进行通报,并对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发挥突出成效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
(三)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一是完善防雷减灾管理工作体系。加强防雷设施建设,严格落实防雷装置定期检测、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开展重点工程、危化物品生产储存场所及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等建设项目的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防雷技术规范和标准,并经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不得交付施工。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竣工后,应当经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第二十条)。二是强化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建立完善农民建房防雷技术规范,开展雷击区域防雷工程示范工作。
(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灾减灾、缓解高温少雨、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火箭作业体系建设,加大作业点基础设施规范化标准建设的投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和队伍建设,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安全水平。
三、建立健全防御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一是各镇(街)及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和信息服务站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受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第一时间收集上报灾情,并立即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二是加强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人工增雨等各类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
(二)加大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落实气象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项目和基层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等资金投入。
关键词:防雷安全管理现状;气象宣传;对策
Abstract: the so-called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mitigation, meant for lightning disaster weaken and decrease the loss of activities, and lightning disaster for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security weather content. Strengthen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management can be directly to protect the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ecurity, has now becom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paper at the current stage, the present statu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to find out th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Meteorological propaganda;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雷电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雷电所产生的强大电流与磁场会对建筑物、通信设备、导航系统、各类电器等带来极严重的破坏,在各类的自然灾害中,雷电灾害已然成为最具威胁的自然灾害。
一、防雷安全管理现状
在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委员会上通过了《气象灾害预防条例》。在该条例中地15条已规定:“全国各地方人民政府必须与当地气象等部门联合,对于以往在区域内发生的各类气象灾害的种类、次数以及强度等展开全面调查,针对其造成的损失,加以分析,并建立一个完善的有关各类气象灾害的数据总库。对于以往发生的气象灾害种类以及次数加以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出来的结果,划分出在气象灾害频发的季节,容易发生气象灾害的区域,研究防范对策。而气象部门必须及时的将发生气象灾害的可能性上报上级有关部门,然后由上级部门制定出针对气象灾害的相关保护措施,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时,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最小的损失。
二、气象部门防雷减灾职能
雷电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是雷雨云中正负电荷之间不断的放电撞击所产生的极其强大的电流,其威力是相当大的,对我们所造成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国家针对雷电所形成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等特征,已经命令气象部门对此一定要加以高度重视,设立防范雷电等气象灾害的安全措施,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就成为了气象部门与有关工作人员的使命,同时,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气象雷达站建筑物结构实例设计分析
1、对于雷达天线的防护。
在防雷减灾的过程中,雷达天线的防护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在安装雷达天线底座平台上,至少要安装两根避雷针或者避雷天线,而且必须要让避雷针与防护罩的边缘距离控制在四米以上。同时,为了较小避雷针或天线底座支撑杆对雷达天线正常工作的影响,避雷针的支撑杆要在雷达天线的边缘处使用一根强度相对较高的支撑点,可以用塑钢的管来代替之前的金属支撑点。避雷针的顶端尽量要用一根铁丝将几个避雷针连到一起,这样不仅仅会使避雷针形成的整体系统更加牢固,同时还能起到分流的作用,将电流分为几部分,减小雷达天线的压力,而且在雷电到来时,能够从各个方位接触雷电,及时的将强大的电流导入地面。对于避雷针与地面之间的引雷线一定用放置在用混凝土里面的钢筋,钢筋不要过细,因为要考虑的是在建设防雷设施时候风力对于雷达天线与避雷针的影响。
2、雷达站接地。
一般情况下,雷达站里与地连接的线基本上都采用主机房等建筑物作为雷达天线的控制室,也就是对建筑物混凝土根基里面的钢筋全都搭在一起并焊接在一起,而由于控制室属于次级防雷建筑,控制室的门窗以及楼梯等全部与滚球压环或主体根基里面钢筋相连接。
3、对于雷达天线中电缆与波导管的防护。
雷达天线中电缆与波导管的维护也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在天线连接到主控制室上的连接线上时,一定要在天线外面设置保护装置,可以套一个高强度的塑料管,与波导管一起进行等电位连接,接点至少要有三处。而在设计各类建筑物之前,一定要事先考虑好如何防范像雷电等气象灾害,所以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一定要在雷达天线一直到主控制室之间,在适当的位置留出为今后安放避雷针时候套管用的孔洞,防止今后安放避雷针时候引起没有必要的麻烦。
四、防雷安全管理与气象宣传措施
1、安全意识的加强,履行防雷减灾条例。
防雷减灾工作也是目前对于气象灾害的一项重要突破,强大的气象灾害对公共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极其严重的威胁,所以,各地必须履行“防雷减灾减小损失”的职能,尤其是夏季多雨多雷电季节,一定要把防雷减灾放在安全管理的首要位置,一定要从根源上来防治雷电所带来的隐患。这还需要房地政府与气象部门的紧密配合,在工作中,气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首先要提高防雷减灾的意识,要将工作重心放在警报与预测上,在与防灾管理部门的配合下,搞好抗灾减灾,安全生产。其次,一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必须要有健全的防雷生产与事故责任制,严格控制防雷减灾工作,对于防雷设施一定要购置齐全,不要留下一点能够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定期的对防雷设施进行检查,是否符合标准,能不能做到防灾减灾。最后,对于防雷装置的创新与实用性一定要加强,防雷装置的安装一定要纳入城市化建设当中,在建筑物建设的同时,就要首先考虑防雷装置安放的问题,将其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要增加人们防雷减灾的意识,可以通过广播与电视向全社会宣传有关防雷减灾的法律法规与基本常识,从而来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
2、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追究制。
在防雷减灾工作过程中,生产部门与气象部门一定要紧密合作,将各个部门的主要领导设为安全生产与事故的责任人,同时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监督工作,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测,确保其能够正常工作,对于重点建筑物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防雷减灾的宣传与测报信息的反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的责任制与追究制。
总结:以雷电为主的各类气象灾害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所以,在防雷减灾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切实将防雷减灾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但是由于有些地区依然存在侥幸心理,不重视防雷装置的设置,这就为我们带来了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这并不是短时期内能完成的任务,相反的,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气象预警;信号;等级分类;识别标准;时效
中图分类号 P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33-01
禹城地处山东省西北部,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光照充足。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气象灾害天气发生频率较高,禹城市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连阴雨、冰雹、雷电、大风等。其中,主要寒潮、冰雹、暴雨、大雾、霾、雷电、大风、高温、道路结冰等灾害天气的预警信号[1-2]。各类气象灾害中,冰雹、暴雨洪涝造成灾害最重、受灾损失较大。根据以往总结的规律或观测得到的可能性前兆,向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发出紧急信号和报告危险情况,以避免灾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为此,气象部门向社会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公众正确识别预警信号能力非常重要。目前,我国普及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气象预警信号,类型分为14类,即暴雪、暴雨、台风、大风、寒潮、沙尘暴、大雾、霾、霜冻、道路结冰、雷电、冰雹、干旱、高温等。现将气象预警信号的等级分类、等级标准、时效与季节等介绍如下,以期为气象预警信号的正确识别提供参考。
1 等级分类
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表示不同等级,一般来说有蓝、黄、橙、红4种颜色,分别对应着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分为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对于这些预警信号,可以理解为蓝色不太严重,黄色要注意,橙色有些严重,红色相当严重。每一类预警信号等级不相同,有些种类只有其中的2~3种。比如沙尘暴预警信号只有橙、红2种色,道路结冰预警信号有黄、橙、红3种色。
14类气象预警信号也可分为2类,即“戒备”信号和“警告”信号,前者传达的信息是“狼要来”,后者传达的信息是“狼来了”。当戒备信号发出时,人们要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出行。当警告信号发出时,人们应尽可能留在安全地带,减少外出,出行注意安全,并做好相关准备。
2 等级标准
以暴雨预警信号为例,其分为4级,即红色、橙色、黄色、蓝色。红色预警号表示3 h内降雨量已达100 mm以上或者将超过100 mm且降雨可能持续;橙色预警号表示3 h内降雨量已达50 mm以上或者将超过50 mm且降雨可能持续;黄色预警号表示6 h内降雨量已达50 mm以上或者6 h内将超过50 mm且降雨可能持续;蓝色预警号表示12 h内降雨量已达50 mm以上或者12 h内将超过50 mm且降雨可能持续[3]。
防御指南:一是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二是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三是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四是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气象预警信号强弱程度不同,相应要采取的防范措施也更加细致。“蓝色”属于“狼要来”的预警信号,“黄色”就是“狼来了”的预警信号。一般来说,“黄色”甚至更高级的“橙色”和“红色”信号,表示恶劣天气即将或已经影响本地,而且可能持续甚至变得更恶劣。
3 气象预警信号时效与季节
在季节分布方面,冬半年预警信号包括干旱、暴雪、大风寒潮、沙尘暴、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夏半年预警信号包括大雾、暴雨、台风、高温、雷电、冰雹、干旱。
由表1可知,随着气象预警信号由弱到强,时效愈来愈短,尤其要特别关注夏半年暴雨、大风、雷电、冰雹4类“橙色”和“红色”预警信号,确保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冬半年是雾霾天气高发期,气象预警信号不可忽视。因此,公众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应对恶劣天气。
4 结语
总的来说,人们看到最低一级的预警信号,就要根据防御指南做好防范了。当最低一级的暴雨“蓝色”预警信号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当雷电“黄色”预警信号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应急措施;人员应当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户外人员应当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切断危险电源,不要在树下、电杆下避雨;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不要把农具等扛在肩上。随着预警信号的提高,人们应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此同时,人们可以查阅《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与传播办法》进一步了解气象预警信号及其防范措施,通过当地气象局官方网站、政府网站或者气象局的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渠道及时查看气象预警信号。
总之,在平时只要多关注天气并了解预警信号背后的意义,关键时刻不“轻敌”,人们的防范意识就会相应提高,气象防灾减灾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现在除了电视天气预报外,还有电子显示屏、政府网站、手机短信、新闻媒体等渠道传播气象预警信号,以帮助居民更好地收听、收看气象预警信息,减少气象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及公众生活带来的影响[4-6]。
5 参考文献
[1] 吴昊F,刘元林,黄浩.丽水气象预警信号制作平台的研制与开发[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2(1):48-51.
[2] 任文斌,杨新.揭阳市气象预警信息屏业务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7):41-43.
[3] 骞少禹.赤峰市气象预警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3):71-74.
[4] 倪化勇,巴仁基,刘宇杰.四川省石棉县地质灾害发生的雨量条件与气象预警(报)[J].水土保持通报,2010(6):112-118.
为了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和《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重大意义
气象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市属气象灾害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35天,年最高雷暴日数达44天,每年大到暴雨日数达9天,冰雹日数达28天,大风天数达29天。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造成的灾害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因气象灾害导致的人员受伤、火灾、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时有发生。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防御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气象灾害风险控制和灾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设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基本依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从构建“和谐”的高度,切实提高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采取有效措施,科学组织,依法管理,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规划、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特别是对新建、扩建和改建建设工程必须在项目动工前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确保公共安全。我市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雷电、暴雨、洪涝、干旱、风灾、连阴雨、高温、寒潮、霜冻、冰冻、雪灾、雹灾、雾灾。评估的具体范围是:
(一)《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二)煤矿、供电、化工企业,贮存燃油、燃气、火工等易燃易爆场所;
(三)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以及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四)城乡、重点领域、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结构调整区划;
(五)其他依法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场所和设施。
上述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建设单位在申请办理气象行政许可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第六章第条的规定,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交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程序
对按规定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各级建设、气象主管部门应当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纳入项目审核与竣工验收许可制度,做到事前评估与事后审验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凡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范围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办理程序如下:
(一)建设单位到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办理气象行政许可申报;
(二)当地气象主管部门应根据建设工程项目类型、类别在1个工作日内作出该项目是否需要进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或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的意见;
(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项目,由建设单位与具有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资质的法定机构签订有关合同。评估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并对评估结论负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机构应在签订有关合同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评估结论;
(四)建设单位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结果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四、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监督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市、县(区)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组,气象、发改委、建设、规划、安监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二)靠实部门职责。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是社会公共安全保障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共同做好相关工作。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监督和管理,建立并落实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严格执行上级物价部门核准的技术收费标准和市政府规定的有关项目减免收费政策,确保风险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发改部门在审批重点建设项目、易燃易爆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时,应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建设项目立项可行性论证的重要条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申请报告中未包括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项目,不予立项、审批、核准。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在进行项目规划建设许可时,应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合格作为前置条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执法监督,督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