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规划的特点范文

旅游规划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规划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规划的特点

第1篇:旅游规划的特点范文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人们追求的已经不再是生活层次的提高,更多的是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出去旅游来增长见识,了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得到升华。旅游业应运而生并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成为了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捷径,得到很多地方政府认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当地的文化、风土人情,带动中国走向世界,政府招商引资,加大旅游投人力度,加强旅游管理规划工作,但由于旅游规划人员或其他方面原因使得规划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2、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中规划管理问题

2.1旅游规划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框架,维持着地区或景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并提供保护和战略指引作用,从而保证旅游业有序发展。但我国目前很多旅游项目的旅游规划水平不髙,制约着我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

(1) 旅游规划的规划人员自身水平高低差距大

旅游规划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面对各地K的大量旅游业兴起,需要大量的旅游规划人才,而我国旅游规划人才数量少,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使得旅游规划存在较大差距。

(2) 假冒规划专家效应

由于社会对旅游规划专业人才需求量大,有的人为了从中谋取利益而充当专家,即便只是懂得一点皮毛也敢装作很懂的样子,或给自已弄一堆光鲜的名头来招揽商家,很大程度的拉低了整体旅游规划的水平,弄虚作假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3) 缺乏公正的投资招标政策

中国很多行业都存在找关系、找人脉、找熟人办事现象,本质上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并降低成本投入,但实际上这种不公平现象并没有起到理想效果。旅游业也存在这种现象,虽然是为了提髙规划水平,完善规划管理,但实质上对规划水平上升却没有帮助。

2. 2旅游规划缺乏地方特色,没有紧密衔接地方规划

每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风土人情等。这要求旅游规划人员多角度、多科目的进行系统性规划,并让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风土人情等充分融入到规划内容中。旅游规划不是单独进行的,需要紧密衔接当地的规划,再不断对自己进行调整、修正。如一个地区进行旅游规划,首先要考虑城市的规划特点,再根据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不同进行协调,形成互助趋势,共同发展进步。旅游规划还涉及交通、医疗、服务业、环保等领域,需要在进行规划时与这些领域进行沟通协调,‘边成一致后才能顺利进行旅游整体规划。

2. 3专项旅游规划存在脱离总体规划现象

专项旅游规划的规划内容有较为抽象化的项目建设,使人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规划内容中没有详细分析具体建设内容,规划不够细致,信息量较少,并一定程度的脱离了总体旅游规划,两者之间缺乏联系,连贯性较差,使得进行专项规划时与整体规划无法连贯而形成有效整体。

2. 4旅游规划方案落实难

旅游规划方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难全部落实下去,且几乎存在近一半的规划方案变成只是规划而没有实际效用。很多旅游规划方案在我国实际执行过程中,常常被改动,破坏了整体布局,不利于旅游也发展。

3、对于规划管理问题的一些改善对策

针对上诉的一些旅游规划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对策对旅游规划进行加强和完善。

(1) 成立专门的旅游规划公司,进行市场化管理

对地区的旅游规划可以按照招标形式进行旅游规划公司的招标,选取优秀的规划团队进行旅游规划,提高规划水平。我国现阶段的旅游规划项目大都是承包给一些专业人员、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等,由于并不是专业旅游规划者,且对地区的实地考察由于个人本职工作问题而得不到保证,无法确保规划成果。而成立专门的旅游规划公司,进行市场化管理,有利于公司对专业人才的管理,并形成专业规划小组,保证充足的实地考察和规划时间,有利于提高规划质量。市场化和正规化管理,避免了个人弄虚作假的可能,真正意义的提高规划水平。

(2) 管理旅游规划单位和旅游规划人员,并进行资质认征

进行旅游规划资质认证的大都是研究机构或大专院校,存在专业结构单一问题,不能满足旅游规划行业的多专业、多学科特点。因此,在申请资质认证时,可以根据自身单位专业特点有目的的进行不同类型规划资质的申请,让单位具有自己的规划特色,如民俗旅游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文化旅游规划等。在进行地区旅游规划时,可根据不同认证单位的不同特点进行选择,突出专业性。

管理旅游规划人员可以实施旅游规划师制度,让人员专门从事旅游规划。该制度的确立可以参考已有的会计师注册等制度,由国家旅游局专门负责旅游规划师的认证工作,对旅游规划人员进行实践和理论综合考核,规范化旅游规划人员。

(3) 管理旅游规划项目

旅游规划项目实施公开招标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并由专业管理机构对招标单位进行管理,并选取不同类型的专家组进行不同类型的规划管理,承担相应管理责任。

(4) 加强旅游规划的后期管理

评价旅游规划效果,可以通过追踪检测旅游规划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和实际情况反馈来判定。对于不满足现状的规划,可以适当进行调整和修正,并制定相应的修改方案,规范化后期管理,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4、结语

第2篇:旅游规划的特点范文

关键字: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环境的改善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城市对旅游者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城市不再仅仅是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亦是区域的旅游活动中心[1,2]。尤其是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区域合作一体化的思想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3,4]。在国内,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也成为学者们共同关心和研究的课题。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三大经济圈之一,其区域旅游一体化更是倍受社会的关注。本文重点关注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困境问题及其原因。

2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困境分析

虽然京津冀地区借助其地缘优势、资源禀赋开展区域旅游合作历史已久,但其区域旅游一体化仍处于自然发育阶段是一种比较松散的合作,存在合作范围小、合作领域狭窄、合作速度过于缓慢等主要困境问题。笔者对造成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合作规模有限、主动参与不足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京津冀区域旅游职能分工不明确,旅游产业结构同构性强。

京津冀三地在各自的旅游发展中,缺乏资源对接分工合作,旅游职能分工不明。忽视旅游资源特点和文化的特色的差异,出现了许多功能相同的旅游区。不顾旅游区规模大小、资源特点,都一味的追求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为主的旅游功能,造成京津冀三地出现旅游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的困境,使旅游产业产生同质竞争,是制约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的瓶颈之一。

2.2京津冀区域合作观念淡薄,旅游一体化协调效能较低。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核心问题是协调,区域间形成高效的协调机制对构建区域合作一体化是必备的基础[5-7]。虽然,京津冀地区各自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旅游规划,但是从政府到企业对区域旅游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体化思想观念没有真正形成,只是希冀通过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做大做强自己辖区的旅游产业。缺乏合作意识是制约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效能的根源。

2.3京津冀区域旅游规划不到位

河北省2007年出台的《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2010年出台的《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等只是依托京津对在河北省内旅游资源进行了详细合理的规划,而对跨京津冀三地的区域联合旅游项目的规划发展却很少提及。把京津冀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旅游规划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的第三极,区域经济体一体化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但是,在区域旅游一体化方面的规划合作力度上还有差距,至今尚未形成成熟可行的区域旅游产业规划,更没有代表京津冀区域特点的品牌性旅游项目的合作。

3结语

深化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立足现状借助于京津冀地区的地缘区位和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深化区域旅游规划,提升优化区域内的旅游职能结构;建立高效能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合作协调机制作为其有力支撑;从而提升京津冀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旅游资源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陶伟,钟文辉. 基于区域视野的城市旅游研究体系的建构----以粤港澳地区为例[J].规划师,2005(9):92-95

2、吴国清. 区域旅游城市化与城市旅游区域化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旅游互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1):51-55

3、吴国清,杨国玺.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与多层次管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9):39-43

4、赵建强.京津冀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社会科学家[J].2009(12):90-93

5、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

6、李平生. 京津冀区域旅游发展寻求突破[J].当代经济管理,2007(1):69-74

第3篇:旅游规划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景区规划,特点

Abstract: as a city tourism scenic spot, must want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a complete set of infrastructure. But blindly build various tourism service facilities,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original natural or cultural landscape, lead to serious urbanization scenic spot. Especially some artificial attractions and service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nd the scenic area landscape in harmony sex is very poor, which will give the city scenic spot a large impact on busines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urban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scenic spot planning,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规划原则

1.1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两相兼顾的原则

从人的行为、心理、需求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使活动于其间的公众真正享有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同时注重自然水域、自然植被等生态资源的积极保护与合理利用,避免简单粗率的破坏性开发,构建新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合理建造人文景观,并融汇多种地方民居建筑风格,形成了城市和谐统一富有韵律的风格。

1.2标志性与地方性结合的原则

袂花江生态走廊作为市区最重要的生态走廊,具调蓄该区地表水,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对市区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为此,应充分展示现代城市风貌与茂名粤西地方特色,塑造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空间 使袂花江田园风光景区成为二十一世纪茂名秀美形象的标志性区域。

1.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收的原则

在合理开发、适度经营、推动茂名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以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城市景区规划特点

2.1目的地规划

城市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景区规划的综合规划。

2.2目标性规划

城市景区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所以我们在进行城市景区规划时就要做好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设定发展的指标,并且这个指标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我们从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昆明,由于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呈贡等周边地区了。

2.3景区的保障平衡性

就是要我们确定景区需求特征、旅游吸引物类规划、景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不同等级、类型与区位的度假区具有不同层次,相对固定的游客市场,确定游客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开发针对性的度假旅游产品是度假区成功的前提。就如南京的夫子庙,景区内有了许多吸引游客的物类特征。同时我们还要提出城市景区规划实施所需要的政策、融资、管理等保障体系。

3、景区规划结构

景区规划应从点、线、面三个层次进行,以便于更好地指导景区的建设和管理。面状层次:主要针对景区内不同地段的特征,确定合理的景观分区与空间布局,建立全面的分区控制体系,以生态敏感性和活动适宜性为依据,从资源保护、景观控制、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配套设施、土地利用等多方面对景区从面状层次进行系统控制。线状层次:结合景区具体资源分布,以游览组织为主线,对文化主题挖掘、景点游赏内容、服务设施体系、道路交通组织等从线状层次进行详细规划和设计引导,强化游览景观序列,做到有始有终、有重点、有主次、有。点状层次:主要对景点分别采取保护、恢复、改造、完善等处理手法,对现有的人工设施采取清理、改造、整治、拆除等办法,对规划的设施点采取“五定”――定位、定性、定量、定形、定质的综合调控手段,实现景区的点状层次控制。

4、城市旅游景区运行规划

在进行城市旅游景点规划时,我们要关注的规划因子通常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4.1利益因子

现在的旅游业已经成为了一门“商业”,盈利自然也就是发展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赢利并不一定是旅游景区的主要职能,同时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一定是旅游区的重要职能。另外,旅游区还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和受教育的机会,改善地区形象和提高地区知名度,或作为发展经济的催化因素等。就我国而言,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同时旅游业又是我国经济重要来源,因此在单个项目的开发建设中,经济效益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为此,旅游区的开发活动除了一般的规划论证之外,还需要进行投资估算和效益预测。

4.2旅游景区的主体结构

我们都知道在旅游业中,旅游景区中的特色物类决定了旅游景区的特色和吸引力的强弱。而另一方面,旅游线路又联系了旅游项目及相关服务设施,使旅游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同时,旅游服务设施体系是旅游景区的必要支撑,也是旅游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它是不可或缺的物类。除此之外,像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等其它体系也是旅游景区主体结构中的关键部位。

4.3城市旅游景区的管理

旅游区发展后就要进入管理部位,以达到它的最好的经营要求体系。

5、旅游规划中的城市旅游景区规划

我们从“旅游规划”参考书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它是一个大范围的概念,相当于一个总称,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它是一个小范围的概念,但同时也是我们所清楚的意识,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意思也就是我们本文所说的城市旅游景区规划主要就是从上面三个尺度的微观,中观尺度考虑。

城市旅游规划我们的规划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规划设计员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5.1景区有利完善规划体系

景区规划的范围是完整的,只有全面覆盖的景区规划,才有可能实现总体规划理念在景区内的“无缝闭合”。

5.2景区规划在内容上是完整的。景区是一个设施复杂而体系综合的区域,具有自身系统的复杂性、完整性与关联性。因此,在景区内,即使不需进行建设的地方同样要进行规划:对不需进行建设的区域,要区分是不能进行人工建设的禁止建设区域还是暂时不需进行建设以后有可能建设的区域。对前者,规划应根据不同的性质与品质,落实不同等级与类型的不可建设区域具体保护边界,以便采取不同的保护、培育措施,控制人类各种行为的不利影响。这种保护、培育与非建设破坏行为的控制,不能照搬控制建设的城市规划体系内容,而必须建立适应风景名胜区特点的景区规划控制体系。对于近期不需建设、远期有可能建设的区域以及需要进行各项设施建设的重点地段,要引入城市规划体系的控制内容,给定项目建设条件,建立准入机制,以利景区长远可持续健康发展。

6、景区规划管理的标准化、人性化、精细化、文化性

所谓标准化,旅游景区建设的标准化不像饭店标准化那么好推广,国际上对饭店就是五个星级,最后要突破五星级像迪拜的酒店自称七星级酒店,但不管怎么说,星级饭店的评定规范是国际推行的,很容易执行。而景区的标准化问题是比较难的,很多东西硬件设施和服务管理水平要达到国际水平,比如卫生间厕所有星级厕所的评定标准,这些要达到国际水平。解说水平要达到国际水平,导游是全程服务人员,但他们的水平不足以讲解一个景区,一个景区的讲解人员是很了不起的,应该是专家级的。比如文物单位,像华山的地质地貌、文化用一般的导游肯定比专家差了很多,国外构建导游员是服务人员,而讲解员是专家级的人员,所以国家旅游局下一步考虑要把这个建立起来,我考虑的是导游人员和讲解人员的地位不一样,服务功能也是不一样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都是知道的。所谓人性化,景区和管理要重视人性化的需求,提供人性的服务,给游客以舒适、宜人之感,体现人本性的关怀,如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建设,无障碍服务体系的建立,安全服务体系的建立。此外,还要根据游客的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特点来合理布局景区的各种设施,比如游客等待设施、休息设施等。这些东西都是下一步应该深化的,相当于景观管理在不断的深入,从很粗的管理慢慢走向精细化和人性化,各种服务设施也应该人性化。

7、结语

第4篇:旅游规划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风景名胜 规划 鸡冠山-九龙沟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a)-0084-02

1 规划背景和过程

鸡冠山-九龙沟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北部,是四川省的重要风景体系组成部分。由于地处龙门山系,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风景名胜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风景名胜区被划为灾后重建重点范围内的极度受灾风景区。为抢救风景区的景观资源,解决景区受灾居民的安置问题,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委托笔者所在院编制了灾后重建规划,以此指导灾后重建工作的开展。2010年末,风景名胜区的灾后重建规划期限已至,为进一步落实四川省政府对风景名胜区的指示,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风景区管理部门委托该院编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

2 规划主要内容

2.1 规划分区

首先将风景名胜区内与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重叠的区域划作生态保护区,为与自然保护区规划相协调,要求按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要求和风景区的特级保护区的相关规定执行;然后根据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资源相对集中于鸡冠山、九龙沟和凤栖山3个景观组团的特点,将其划分为5个景区,以风景展示、游览体验等为主要目的,引导游人进入游览;最后将三大景观组团之间没有景观资源分布且有大量居民生活的区域划作风景环境保持区,作为风景名胜区的接待服务设施集中区和乡村旅游发展区,以接待服务、乡村旅游等为主要目的。

2.2 规划结构

以鸡冠山旅游公路为主轴,前后连接鸡冠山景片、九龙沟景片及凤栖山景片等共5个景区,形成“一轴三片五景区”的结构。

2.3 游览设施配套

鸡冠山片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由鸡冠山旅游村承担,九龙沟片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由九龙沟旅游村承担,凤栖山片区的旅游接待服务由凤栖山旅游村承担。

2.4 内部交通规划

以街子至鸡冠山的旅游公路为骨架,再以索道、公路和步游道的形式结合,形成各景区的游览环线。

2.5 景点规划

完善现有凤栖山景区和鸡冠山景片景点的游赏设施设备的建设,并开发建设新的景点,围绕天象奇观、水石群瀑、古镇风情和宗教文化,为广大游人提供内容更丰富的设施,更完善的服务。对于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景观体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九龙沟景区的景点,在地质条件稳定之前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培育为辅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为今后风景游赏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局部地质条件稳定的区域,可在保障安全游览的前提下严格按照相关程序逐步开发建设。

3 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3.1 因地制宜、突出特点

风景名胜区海拔高度从街子镇的630 m上升到鸡冠山片区的火烧营3 874 m,相对高差达3 200 m以上,地形从平原到丘陵到中低山到高山兼有,依附地形生长的景观资源类型丰富,“山、水、田、林、城”兼备,大片无风景点分布且有大量居民生活的田园地带串联了3个景观资源集中区,具有将传统的自然风景观光与休闲度假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特质。

通过深度挖掘风景名胜区的自身特色和潜力,组织好没有景点分布的田园地带的游赏内容,共同打造完整的风景名胜区游赏体系是该次规划的一个创新和特点。

将除生态保护区以外的景观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以观光游览为主要职能共划分为5个景区。其中,九龙沟景区由于受“5.12”地震影响,生态景观发生巨大变化,采取开发建设与修复培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海拔较低的凤栖山景区结合街子民俗民风以休闲观光为主要职能;海拔较高的万担坪景区、芍药沟景区和两岔河景区生态比较脆弱,以自然风景观光为主要职能。

将连接景观组团之间的大片田园地带规划为风景环境保持区,以乡村旅游为主要职能,含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规划加强风景名胜区内传统川西林盘聚落及田园农耕风光的保护,在保持自然质朴的川西建筑风格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单位,引导居民将自建小规模的低端农家乐向规模化、精品化的高品质乡村酒店发展,积极开展乡村旅游,要求农家宅院绿化力求简单、自然、清新、实用,具有农家特色。

3.2 高端与大众结合、提供多向选择

风景名胜区的游览设施接待与景区游赏体系相结合:在景观资源相对集中的3个景观组团,以旅游村的形式分别为各组团的游客服务,提供高端和精品化的服务;在风景环境保持区以“龙门乡舍”为主题,发展各种特色旅游村和乡村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大众化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

3.3 居民生产生活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

划通过对居民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的仔细分析,按照所在镇(乡)总体规划进行居民布局,居民的管理工作由所在辖区的镇(乡)人民政府执行。同时根据风景区发展需要,将风景区内的特级保护区和一级保护区等包含风景区内景观资源最需要保护的区域无居民区;风景区内除无居民区外,均规划为居民控制区,包括灾后居民安置点和相关规划确定的居民聚居点和行政村。并以乡村旅游为目标导向,引导居民的产业和劳动力流向。

4 规划实施/项目作用与水平

规划取得省人民政府批复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已积极开展了相关工作的建设:在三郎镇修建了风景名胜区的入口标志;建设完善了九龙沟旅游村和凤栖山旅游村的部分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完善了各景区,特别是凤栖山景区、两岔河景区的风景游赏设施;对街子古镇进行了风貌改造规划,获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

5 结语

该文只是对景区景观资源评价和景区发展对策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探索性的想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有不完善之处,因此需要对措施和政策进行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姜懿恩,许可为.试析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内涵和外延[J].山西建筑,2013,39(24):3-4.

[2] 卢玉平.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旅游定位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40-46.

[3] 卢玉平.风景名胜区规划旅游定位演化动因及其驱动模型构建[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2,33(5):70-75.

[4] 杨茜,杨淑英,李建玲,等.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6):104.

[5] 张云彬,胡霞.《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中实践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173.

第5篇:旅游规划的特点范文

绪论

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发规划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编制体系,这也导致了规划编制单位编制的乡村旅游规划五花八门,为此,本文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梳理出较为普遍接受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希望能够推动乡村旅游规划实践的有效进行。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取及文本内容获取

本文在山大文景旅游规划院共收集到13篇乡村旅游规划文本,分别为《祁县修善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河湾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祁县闫漫村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车南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旅游扶贫规划》、《清徐县洛池渠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佳县木头峪景区旅游详细规划》、《平顺县底景区旅游详细规划》、《祁县西建安村乡村旅游规划方案设计》、《王莽岭景区锡崖沟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忻府区鸦儿坑民俗村旅游总体规划》。笔者将收集到的乡村旅游规划文本目录复制到1个word文档,用于进一步分析。

(二)文本内容分析

笔者对word文档进行了预处理,将文档中的“旅游资源特色分析”、“旅游资源SWOT分析”、“旅游资源评价”统一改为“旅游资源评价”;将“分区与节点”、“功能分区”、“规划分区”统一改为“分区规划”;并将涉及村名的词语进行去村名处理,然后将修正后的文档另存为词频分析软件能够识别的.txt文件,并采用了ROST Word Parser软件分别对修正后的.txt文档进行内容分析。运用软件的过滤功能,过滤无关词汇,获得规划文本的高频特征词表及其频次。

(三)规划文本内容分析结果(见表1)

(四)结论及建议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高频特征词反映出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体系符合RMP理论,即注重资源挖掘、市场分析与定位和产品体系构建。本文研究发现,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主要将乡村作为景区,按照总规+详规的体系进行编制,详规内容主要涉及村容村貌整治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设计规划,这也避免了按照总规、控规、详规的编制顺序造成的费时费力问题,也避免了各规划衔接不到位的情况。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要吸引旅游者,还要考虑乡村居民原有农业产业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现行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中应融入旅游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业在乡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统筹相关资源配置,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笔者在参考了《旅游规划通则》、内容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规划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规划(总规、控规、祥规)的要求进行融合,并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将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框架体系概括如下。

(1)规划总则;(2)旅游发展背景条件分析;(3)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4)发展目标与规划定位;(5)空间布局与规划分区;(6)旅游产品体系规划;(7)市场分析与营销规划;(8)道路系统与游线组织规划;(9)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规划;(10)乡村旅游服务要素及附属设施规划;(11)乡村旅游开发的经营管理;(12)村容村貌整治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13)重点项目景观设计规划;(14)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技术指标;(15)项目投资与建设时序。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第6篇:旅游规划的特点范文

一、开平碉楼保护性规划简介

开平碉楼前后历经八年时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终于2007年6月28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表决,正式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5项世界遗产和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成功申遗与开平市政府做出的努力密不可分,自2000年开平政府启动申遗项目以来,有组织地整治、清理、规划和宣传开平碉楼工作就已经开始了。2001年8月,开平市政府委托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制订了《开平碉楼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并于2002年2月,召开了高规格的保护规划论证会,以古建筑保护学术权威郑孝燮教授、罗哲文教授为主任委员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该保护规划进行了论证,原则通过了该实施规划;随后,又委托华南理工大学根据北大的规划制定了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此外,200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以政府令的形式颁布《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2006年开平市人民政府颁布《开平市碉楼与村落保护管理规定》等等,这些保护开平碉楼的规定与保护规划相辅相成,有助于开平碉楼保护行动的落实。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平碉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开平碉楼与村落世界文化遗产,2011年开平市决定重新编制《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规划》,目前该规划已完成初稿。在已制定的保护规划中,对开平碉楼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碉楼维修、环境整治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二、保护性规划有关内容分析

(一)保护范围的界定

根据制定的保护规划,开平市划定480公顷的碉楼保护核心区和碉楼周围2680公顷的缓冲区为保护范围。同时规定在碉楼附近的核心区域内,工业项目基本不予以审批,缓冲区域内有污染的工业项目不予审批。核心区楼高不得超过3层、12米,而且规定每次进入碉楼的人数不得超过30人。

核心区与缓冲区的界定明确了碉楼保护的范围,碉楼的保护不仅需要保护单体建筑,而且也需保护好碉楼周围的环境,碉楼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开平地区独特的建筑形态与文化景观。开平碉楼在申遗过程中经历了名称上的变化,最后通过的名称是“开平碉楼与村落“,村落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保护规划中的上述规定有利于保证碉楼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完整,真实地展现侨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助于克服当前许多世界遗产地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遗产地与周围环境不协调问题。伴随着开平碉楼的申遗成功,开平碉楼旅游热明显升温,游客数量的增多给碉楼保护带来了难题,突出表现在碉楼内部有限的空间与游客容量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有新闻曾报道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典型代表自力村一座精美碉楼就因为游人过多,致使墙体被磨擦破损乃至开裂。规划中对每次进入碉楼的人数进行了限制,一方面有利于缓解旅游带来的保护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游客的旅游质量,保证了每位游客在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游览,充分感受开平碉楼的独特魅力。

此外,开平市政府也做出相应保护规定,例如在碉楼核心区范围内,重新兴建建筑物、栽种树木等都要经过文物部门批准;而旅游设施的建设必须离核心区20公里以外,游人参观碉楼时,必须步行进村而不能开车等等。这些保护规定有利地配合了保护规划的实施,有助于相关规划地进一步落实。

(二)碉楼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历史上,开平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现存的数量经过统计为1833座,多集中分布在塘口、百合、赤坎、蚬冈四个镇。现存的碉楼中很多已出现了地基下陷、墙壁崩裂、横梁锈蚀等现象,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因此,抢救维修碉楼成了碉楼保护工作中的关键。保护规划中指出碉楼的保护要遵循有利于保护、展示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维护修复要坚持可逆性,实行现状为主,加固维修为辅,尽可能减少干预。对不得不进行的少量加固维修工作,严格掌握修复的尺度,保存原有的建筑形制、结构和风格,修旧如旧。

世界文化遗产的修复必须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应当最大程度地维持遗产的原貌,不能为了维修而破坏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保护规划中已对现存的1833座碉楼进行了等级的划分,共分为五个级别进行保护,部分历史文化意义重大的碉楼,将不对外开放,仅供专家学者考察研究;部分碉楼则可考虑开发为旅游景点,对公众开放;对一些较普通的碉楼,考虑转为民间保护,允许村民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入内居住。

开平碉楼自然星状地散布于开平各乡村的特点,给管理和规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种根据不同碉楼各自的特点划分为不同等级进行分级保护管理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碉楼保护工作的效率,有利地推动了碉楼保护工作的进程。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在开平碉楼申遗期间,开平市政府就一再承诺开平碉楼将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目前,政府已规划了自力村碉楼群、马降龙碉楼群、方氏灯楼和锦江里碉楼群4个旅游景点区,但尚未有大规模的开发。旅游线路方面,已规划了3条旅游线路,A线:自力村-立园-赤坎古镇-马降龙-赤水香江温泉;B线(潭江游):潭江半岛酒店-风采堂-南楼-赤坎古镇-马降龙;C线:(生态游)自力村-立园-潜龙湾森林公园-金水台温泉-大沙榄坑度假区。

三条旅游线路各具特色,A线是碉楼游览的主要路线,但是涉及的主要景点过多,集中了自力村、赤坎古镇、马降龙等多个核心景点,不利于游客的深入观看,可以将线路更进一步细分;B线是以潭江为轴线进行游览的一条线路;C线涉及到村落、碉楼、公园、温泉等,可称之为生态游,这条线路景点丰富多样,有利于带动各地多个景点的共同发展。

世界遗产的保护不是为了开发,而是为了实现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将人类共同的财富保留下来,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更应严格管理、适度开发,防止造成开发性破坏。目前,我国很多世界遗产地过度开发的现象很严重,导致世界遗产地的开发性破坏严重,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等通过表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此同时,我国也是本届世界遗产大会被亮“黄牌“最多的国家之一,包括丽江古城、故宫、天坛等这样的代表性遗产在内,再一次给遗产保护工作敲响了警钟。开平碉楼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上更应着力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必须严格遵守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的原则,坚持旅游开发的时序性。

此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上应充分挖掘碉楼文化的内涵,以开平碉楼为核心,整合五邑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打造体验华侨文化旅游品牌。

三、保护性规划中存在的不足

(一)保护管理方式涉及不多

在已有的各项保护规划中对碉楼的保护管理方式涉及不多。目前对于开平碉楼的保护规划,主要有北京大学制订的“整体规划“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拟就的“详细规划“。虽然二者各有千秋,侧重点不同,但均对碉楼的保护管理方式或过于简略或绝少涉及。

(二)对碉楼文化的保护规划较少

保护规划中,对碉楼本体的规划涉及较多,针对碉楼维修与保护提出了保护原则与具体的方法,但对碉楼非物质形态的保护涉及较少,开平碉楼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碉楼文化是华侨文化的典型代表。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整体景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同样非常重要,因此保护规划好碉楼文化和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十分必要,应当就民俗文化的保护规划制定一套体系,规划中不能忽视这方面的保护方案的制定。

四、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建议

(一)始终将保护放在规划的第一位

无论是规划世界遗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其它方面,都应始终将保护放在首位,对于开平碉楼来说,碉楼本体的保护与非物质形态文化的保护同等重要,保护其真实性和完整性是第一位的。古今中外的实践也表明,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文化遗产的科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风景和自然文化的需求者。规划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世界遗产,促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保护管理方式的研究

现有的保护规划中涉及开平碉楼保护管理方式的较少,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找出一个对开平碉楼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集保护、开发于一体的双赢管理方式十分重要。

(三)将景区规划和城市规划相结合

首先,政府在城市规划中应树立保护观念,将开平碉楼这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思想贯彻到开平甚至整个五邑地区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其他工程建设的割裂。将开平碉楼的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从大环境上创造保护开平碉楼的有利条件,促进世界遗产与城市的协调发展,防止世界遗产地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

(四)规划应切实结合地区特点

开平碉楼分散的特点使不同的村落能够分流游客,而不像一些文化遗产都只能集中在一个地点参观。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设计更合理的游览路线,进行游客数量的调控与引导,避免游人太过集中。

(五)整合其他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规划

开平除碉楼外,还有一些古代石刻、石雕、牌坊、庙宇、祠堂、学宫、古塔、石桥等,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历史悠久的开元塔,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等,开平碉楼可以结合这些资源进行规划,如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就可设计:抗日七壮士南楼-百合镇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立园这样一条爱国主义教育路线。一方面不仅可以丰富开平的旅游产品,而且可以有效带动开平地区其它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六)不断适时调整、完善规划

保护性规划不能一成不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适时地调整,不断完善和补充新内容,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

五、总结

第7篇:旅游规划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旅游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部分因素又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为保障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通则》[1]规定,旅游规划应对旅游项目的宏观背景、资源禀赋、开发条件、环境保护等作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但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客观存在,旅游规划的实施效果与规划目标仍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而“旅游规划蕴含风险”[2]。因此,在旅游规划中应重视风险分析,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风险因素,评估其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风险分析可以提高旅游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减小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

本文基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理论,结合旅游业的自身特点,探讨风险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1 风险分析的含义

1.1风险的定义[3]

风险的定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风险是指“不利结果出现或不幸事件发生的机会”(英国风险管理学会(IRM))。狭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的本质是有害的或不利的。广义的风险定义认为风险是中性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风险定义为“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其后果的组合”。广义的风险定义可以理解为:风险是未来变化偏离预期的可能性以及对目标产生影响的大小[3]。

1.2风险分析的内容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估计这些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影响;为防止或减小不利影响而制定对策。与上列内容相对应,风险分析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①风险识别;②风险评估;③风险对策[3]。

2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识别

由于旅游活动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也比较多。按风险因素的来源,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2大类。外部风险一般包括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内部风险一般包括决策、管理、技术等方面。不同的规划类型和规划阶段,涉及的风险因素不尽相同,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区别对待。

2.1外部风险

(1)政策风险旅游规划的政策风险可能来自2个方面,一方面是因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改变了旅游规划实施的政策条件;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旅游发展政策,可能与生态环境、自然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划相悖。

(2)经济风险旅游业受经济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经济波动一方面直接影响旅游者的经济收入与消费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其消费心理与消费预期。如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旅游业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经济形势恢复相关,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3)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因素可能会对旅游活动造成关键影响。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社会风险有:①当地居民是否支持旅游开发;②旅游活动涉及到的民族矛盾、宗教问题;③旅游开发引起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④突发性事件如非典、H1N1流感及暴力事件等。

(4)环境风险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环境风险一方面来自环境变化对旅游活动的影响,如气温变暖引起雪山融化,干旱使河水断流,污水排放使旅游区水体遭受污染等,对相关旅游活动将构成重要威胁。另一方面,旅游活动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当,也会引起环境的破坏,而给旅游项目带来风险。

(5)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竞争性项目常遇到的重要风险,对旅游规划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①市场预测方法或数据错误,导致市场需求分析出现重大偏差;②旅游者偏好转移,使市场需求与预测发生偏离;③竞争格局变化;④产品价格不被市场认可,影响旅游项目的预期收益。

2.2内部风险

(1)决策风险由于旅游业的复杂性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管理者在规划、管理、经营的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具有主观性,如果决策时未考虑风险因素的影响或忽略了某些主要的风险因素,就会导致决策风险。例如宜昌市“三峡集锦”项目,因盲目跟风人造景观热,“真三峡前建设假三峡”,建成10年后被迫拆除,造成了巨大的投资损失(楚天都市报,2006年8月24日)。

(2)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是由于管理模式不合理,组织不当,管理混乱或主要管理者能力不足等引起的风险。旅游规划中需要考虑的管理风险有:①旅游开发活动中的管理风险;②旅游企业经营风险;③旅游人力资源管不足、人才流失的风险。

(3)技术风险

旅游项目的技术风险可能来源于:①前期勘察资料的可靠性及开发方案的可行性;②工程施工风险,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遭遇滑坡、坍塌等;③旅游活动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高危性旅游项目,如漂流、探险等,往往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

3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估

旅游规划中风险评估的任务是估计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并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关键风险因素。风险评估分为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2部分内容。

3.1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包括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2个方面。风险概率即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旅游项目中风险概率估计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前者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法、德尔非法等,后者一般是通过统计分析、数学计算和计算机的应用来实现[4]。

按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小及评价的需要,可以将风险概率分为若干档次,如文献[3]将风险分为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5档,对应风险概率从0%按每档20%递增至100%。同样,根据风险发生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可以把风险影响划分为5级,即:严重影响、较大影响、中等影响、较小影响和可忽略影响。

3.2风险评价[3]

风险评价以风险概率估计和风险影响估计为基础,对风险划分等级。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评价矩阵法和专家评价法等。

旅游规划中的风险评价,可以使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价矩阵。以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为横坐标,以风险发生后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大小为纵坐标,将各种风险因素排列在矩阵的25个网格内。结合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对规划目标的影响,将风险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

4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不仅要了解规划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还要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对策,以避免风险的发生或将风险发生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风险对策研究的结果应及时反馈到规划的其它方面,作为规划修改和方案调整的依据。

4.1基本要求

(1)风险对策应具针对性旅游规划可能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各种规划的内容和重点也不相同。因此风险对策应结合旅游项目的特点,针对特定对象和关健的风险因素制定对策,将风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风险对策应具可行性风险对策应立足于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提出的风险对策应是切实可行的。所谓可行,不仅指技术上可行,而且从财力、人力和物力方面也是可行的。

(3)风险对策应具经济性规避防范风险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风险对策所需要的费用远大于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那么该对策是没有意义的。在风险对策研究中应将规避防范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与该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权衡,寻求以最小的费用获取最大的风险效益。

4.2常用的风险对策

在旅游规划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分别采用不同的对策。常用的风险对策主要有: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担。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即断绝风险的来源。对旅游规划而言意味着改变规划方案或否决某些开发项目。风险回避方法在规避了潜在的风险损失的同时,也放弃了预期的收益。因此,这种方法一般是在风险影响严重,风险概率很高的情况下采用。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针对可控性风险采取防止风险发生,减少风险损失的对策,是最常用的风险对策。风险控制措施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一般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等。如在旅游项目决策过程中进行科学论证,鼓励公众参与,强化监督工作,落实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降低决策风险。

风险分散是另一种常用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对某些新兴旅游项目,市场前景较好,但不确定因素也较多,可以采取引进风险投资的方式,分散部分风险。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将潜在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例如旅游企业采取向保险公司投保的方式将旅游活动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此对策尤其适用于高危性旅游项目和某些人力难以控制的灾害性风险。

旅游项目建设中的工程风险,可以通过相关合同条款转移给承建方,再由承建方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对策。

(4)风险自担风险自担就是将风险损失由旅游项目自己承担,主要适用于风险程度较低的风险因素。另外,在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的费用远大于风险损失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风险自担的对策。

5结语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旅游区的诸多方面,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旅游规划中的风险分析应具有广泛性和长远性,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与旅游业关系密切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市场、管理、技术等诸多方面。

(2)旅游规划风险分析应涵盖旅游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全过程,旅游规划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风险预见能力。

(3)旅游规划风险分析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规划单位、旅游企业及其它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 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2] 汪宇明.旅游规划方的理性和责任-再谈规避旅游规划的风险[J].旅游学刊,2008,23(9):6.

[3]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388-423.

[4] 孙华平,刘风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J].经济与管理,2008,22(10):63-67.

第8篇:旅游规划的特点范文

吉林省是森林和湿地资源大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全省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建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5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5个。吉林省自然保护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发展森林旅游提供了资源保障。在森林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新时尚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发展是我们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目标。作为国际旅游的一种新兴产业,森林旅游在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相关概念

(一)自然保护区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二)森林生态旅游的涵义

森林生态旅游是以森林和湿地等风景资源为主体,是以保护自然,教育旅游者认识自然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非消耗性的林业产业发展方式。是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工具。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载体高品位的游览形式,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二、森林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资源现状

吉林省拥有森林、湿地、草原、火山、河湖水系等众多景观类型,景观四季变化明显。在众多森林旅游资源中,大多数旅游资源都保持原生态,没有被随意的开发和破坏,生物多样性保存完整,保留了大量的古老濒危和特有的野生动物类群。因此发展森林旅游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生命力长、回报率高的特点。吉林省森林旅游资源有着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东部森林资源丰富,原始状态保持良好,对于生物的保护交流与隔离并存。西部则资源相对稀少,以湿地,草原和珍稀水禽为主。

(二)森林旅游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初级阶段

吉林省森林旅游发展迅速,平均每年超过7.5亿元资金投入到森林和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中。每年产值达53.5亿,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机会达4.8万个。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吉林省森林旅游收入为92.11亿元,旅游接待人数1328万人次。但吉林省的生态旅游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产品结构单一,仍然以观光型旅游为主,缺少有人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项目。

三、森林生态旅游的重要战略地位

随着我国传统经济的逐步放缓,新型的第三产业将发展壮大,而旅游业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变得越来越热门。同时在停止天然林商业采伐以后,林业部门也在大力推广森林旅游项目的开发。城市中的人们需要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

(一)森林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林业系统转型

森林旅游的发展可以缓解由于天然林停止砍伐而造成的诸多弊端,解决了国家、企业、职工三大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使企业职工投入到转型发展、转岗创业中。

(二)森林旅游促进经济增长

森林旅游的发展可以使得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资金链条不止局限于政府的拨款,而可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筹集大量资金,从而维护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带动保护区周边居民的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居民在生活中对于保护区资源的过度依赖和索取。

四、发展森林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环境破坏

旅游的过度开发使得本来就脆弱的环境遭到更多的破坏。自然保护区是我们在环境保护中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城市发展逐步扩大,环境污染愈加严重的今天,未曾遭到人类破坏的自然保护区显得尤为珍贵,而自然保护区如今的环境状况也显得脆弱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旅游必须保证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进行。

(二)缺乏专业的规划设计

我国森林旅游的建设还缺少系统专业的人才,在初期探索的过程中要综合多领域的人才进行研究探讨。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进行规划指导,不能盲目开发。任何开发都要服从于保护,以合理的开发促进有效的保护。

(三)生态旅游宣传力度不够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旅游这一项目当中,但是了解生态旅游的人数并不多,而且对于生态旅游的意义及价值也知之甚少。因此想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旅游的价值,这样才更有利于发展。

五、如何发展森林旅游

第9篇:旅游规划的特点范文

由于世界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世界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加、各类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旅游产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现代城市旅游主要可分为国际旅游和城市旅游两个方面,就国际旅游接待游客数量看来,我国已经跻身旅游大国行业;同时,国内各旅游城市接待游客量也日趋增加。现代城市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并展显出良好的前景。

一、旅游形式与现代旅游城市类型概述

(一)现代城市的旅游形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旅游完成了从单一化旅游形式到多元化旅游形式的过渡。最初的城市旅游形式往往是单一的观光旅游,而现代城市旅游形式呈现出多元化、自助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自助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形式之一,自助化旅游不必受到传统的旅行社统一安排包揽,旅游者可以参与到旅游路线设计、旅游内容安排,这种“自助餐”模式的旅游能够提供旅游者更多的旅游乐趣。所谓的生态化,这是国家旅游产业所倡导旅游理念之一。典型的旅游形式有观光揽胜式旅游、休闲度假式旅游、公务差旅式旅游、考察探险式旅游等。

(二)现代旅游城市类型

现代旅游城市是拥有良好旅游资源,在国际国内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现代旅游城市不仅仅局限于从前的自然风光旅游体系建设,而更加重视在自然风光中渗透城市的人文风光(历史文化、城市格局等)。现代旅游城市广泛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交通区位资源以及商业经济资源等不断发展城市旅游产业,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现代旅游城市类型。其中比较典型的有自然资源型,例如“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四季如春”的昆明、“人间天堂”的杭州等;历史文化型,例如首都北京、避暑地承德、古都西安等;政治经济型,例如经济发达的上海、香港等。

二、现代旅游城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探究

现代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城市逐渐增多,为了保持旅游城市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态势,需要城市旅游规划部门围绕着各地游客的旅游需求,结合到城市自身的特点,立足于旅游城市发展的战略角度,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备的现代城市旅游规划体系以促进城市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

(一)现代旅游城市旅游规划建设理论

旅游规划建设理论是制定旅游规划体系的重要基础,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旅游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现代旅游城市旅游规划建设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类。

1.经济发展论

现代城市发展旅游产业的目标之一则是通过旅游产业推动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经济是现代旅游城市旅游规划体系建设所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基于经济发展论的现代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体系的优势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增加直接经济收入和创汇能力。从1978年到1997年,我国旅游城市接待海外游客从76万上升到2376万,其带来的外汇收入从2.6亿美元上升到120.7亿美元;第二是增加大量工作岗位,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间接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第三是推动相关经济产业协同发展,在旅游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其商业、农业、建筑业以及交通行业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发展。

2.闲暇游憩论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承担了一定的学习、生活、工作压力,旅游可以很好地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减缓压力,闲暇游憩论由此发展而来。从闲暇游憩论的观点看来,现代旅游城市应当增设游乐设施和一些人文设施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例如建设主题公园、游乐场、自然人文博物馆、电影院等等。

3.城市资源论

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不同,其具有独特的商业优势。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来,城市是时空的集合体,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所积淀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城市所蕴含的人们精神等都是宝贵的城市资源。城市具备的广泛商业资源能够吸引各类公务旅游,城市拥有的社会人文资源可以发展各种展览、体育活动等。

(二)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体系

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体系一般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是准确把握城市旅游规划建设体系定位,现代旅游城市一般规划有三个层次的市场结构:一级市场(基本市场)、二级市场(开拓市场)、三级市场(机会市场)。第二是综合城市实际,发展具有城市特色的旅游产业,例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达城市发展商务旅游、自然景观优美的城市发展风景旅游等。第三是协调城市各产业综合发展,促进城市整体经济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