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塑料污染防治科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全面实施“科教强市”战略,统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推进城市科技资源向农村延伸,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12年,初步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覆盖城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上升,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
(二)具体目标
1、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高新区、钢城经济开发区、莱城工业区3大专利密集区。专利申请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获省以上科学技术奖项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实施农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6项;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姜蒜、丹参、花椒、黑猪等特色产业中的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2、城乡科技投入稳定增长。全社会R&D占GDP的比重达到2.2%以上。科技应用研发资金占同级财政决算支出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3%,其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30%以上。
3、城乡节能降耗水平不断提高。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以上;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在农村广泛应用。
4、城乡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建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新增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
5、农业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一支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队伍,全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700人以上。
6、全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建立起科普示范基地、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农技协发展、技术服务五大城乡科普体系,全民科学素质达到全省中上游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
1、加快工业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研发与转化推广。抓好“可工业化生产的新型节能建筑关键技术及装备”、“大型塑料挤出机械关键技术及设备”、“新型节水技术与器具”等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与转化推广,发挥工业技术在改善农村新型建筑住宅体系、开发多种类大宽幅塑料薄膜生产机组、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的作用。
2、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推广。①姜蒜产业。发挥职业技术学院、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优势,围绕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利用及标准化生产,抓好生姜抗姜瘟病育种、姜瘟病综合防治、姜蛆防治、加工专用型姜蒜新品种培育等关键技术研发,建成全国最大、品种最全的生姜种质资源圃和生姜种质资源信息库;围绕食用、医用、保健、洗涤化妆等姜蒜精深加工技术研究,研究开发生姜精油、蒜氨酸等系列产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重点推广姜蒜标准化种植、高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优良品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②“三黑一花”畜牧产业。以鲁莱黑猪研究开发中心、鲁中波尔山羊繁育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为依托,围绕黑猪、黑鸡、黑山羊、花脸长毛兔种质资源保护、评价、创新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突出抓好“黑猪世代选育—新品种培育—配套系开发—标准化养殖基地—精深加工”等技术的研发,建立全国优良地方猪种黑猪基因库;大力推广畜禽疫病综合防治、高效健康养殖、标准化饲养等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加快畜禽集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③白花丹参产业。以职业技术学院、紫光生态园等单位为依托,开展白花丹参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植等技术研发与转化推广,开发饮片、保健茶系列药品等新产品,建成全国重要的白花丹参GAP种植基地。④林业。以市林业局、市果科所为依托,开展森林生物防虫、森林资源与生态监测、林业生态保护、瘠薄荒山造林、容器育苗造林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转化推广,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3、加快节能减排、环境整治、污染防治等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推广。①重点围绕钢铁、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等行业节能减排,加强电炉除尘、高炉煤气回收利用、余压余热发电、中水回用、废液污泥处理、废旧轮胎综合利用、再生节能保温墙体材料等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推广,减少污染物向城乡排放,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护和改善城乡环境。②开展以畜禽粪便、秸秆和生活垃圾为主的农业和农村废弃物资源肥料化、饲料化技术研究;开发以鲜姜苗为主的绿色无公害功能性饲料、饲料添加剂,规模化养殖场便污物及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开发沼气发电、照明、炊事、供暖等技术,示范推广“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等循环生态农业和家庭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③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精准施肥和无公害施肥技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态控制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二)大力培育科技型龙头和骨干企业
1、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辐射带动农村配套发展。重点围绕新型钢材及钢铁深加工,粉末冶金,纺织新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精细化工及煤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扶持龙头和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项目,突破一批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一批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2年,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2家以上。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与农村中小型科技企业牵手共建行动,扶持高新技术龙头和骨干企业,到农村中小型科技企业建立科研基地、中试加工基地,引导更多有条件的中小型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搞配套加工,实现城市高新技术资源与农村人力资源、空间资源的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2、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辐射带动农村加快发展。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科研开发机构,建立中试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等,以技术创新带动万兴、东井、一品、通海等姜蒜加工科技龙头企业,恒瑞生物、远望生物、盛德泰等林果加工科技龙头企业,得利斯、六和等畜产品加工科技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增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优势。
(三)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1、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落实市政府《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意见》,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四大重点人群为重点,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资源共享工程、大众传媒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2008年,面向四大重点人群,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举办科普巡回展览4次,科技创新大赛1次。
2、启动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争取国家、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施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市财政每年投入10万元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表彰奖励一批农技协、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农村科普带头人。
3、深入开展科普村村通工程。在村级健全完善“一站一栏一员”(科普宣传栏、科普站、科普员)科普宣传阵地。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2008年村村建立科普站;加强各村科普宣传栏维护管理,及时更新科普挂图;2008年所有行政村全部配齐科普员,统一登记造册,发放证件。
4、抓好“科字号”文化下乡服务活动。组织“梆子”剧团,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科字号”文艺节目演出活动,每年巡演30场次以上;每年“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活动周”期间,组织开展科普赶大集、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农民科学素养。
(四)完善城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进工程。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培育和壮大一批服务于科技项目实施和项目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批服务于科技咨询和技术评估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技术评估中心,一批服务于信息共享和技术转移的技术市场、资源共享网络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搭建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产业化示范等成果转化平台。到2012年,全市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230家。
2、实施农业科技特派员技术推广工程。根据国家、省统一部署,2009年在莱城区先行试点,从市、区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涉农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高校院所与我市开展科技合作的专家、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当中,首批选派20人到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科技示范乡镇、村等,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培训农业科技人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动农民致富。
3、农村信息化网络工程。2009年,在莱城区开展试点,通过完善莱城区科技信息网,建立农业技术专家咨询队伍和实用技术查询数据库,借助莱城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向广大农民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信息、市场信息,适时提供互动式专家咨询服务,建立覆盖全区787个行政村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争取到2012年,建成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4、农技协培育发展工程。按照以协会为组织纽带,以实体经营公司为龙头,建立生产基地,下联周边农户的“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加快农技协由小型化向规模化发展,由技术、经营协作型向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型过渡,发挥好农技协在良种引进、技术培训,种植、管理、贮藏、销售配套服务,农村剩余劳力就地转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力争到2012年,新增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5家。
(五)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创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集中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稳定性、协调性不强,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要素制约和环境保护压力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争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8年重点做好规划编制和申报工作,力争2009年创成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2、创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抢抓“十一五”期间全省重点建设10家省级农高区的机遇,以中西部姜蒜加工储运板块为依托,加快杨庄镇姜蒜精深加工核心区建设,整合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省级农业特色(畜牧)科技园,建设国内一流的集品种选育、生产、加工、储运、交易、信息为一体的特色基地。力争2008年创成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3、依托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东兴源食品有限公司为主体,年内建成包括6000平方米研发大楼、质量检测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中试车间在内的省生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市鲁莱黑猪研发中心为主体,到2010年建成集黑猪、鲁莱黑猪种质资源、性能测定、育种、繁育研究于一体的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远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到2012年建成省水果籽加工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保障。发挥各级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各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工作机制,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全民科学素质、城乡科技创新投入、城乡节能降耗水平等重要指标列入对市直有关部门和区级领导班子年度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one of global most important issues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It has major role for chemistry in developing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pproach of higher vocational chemistry teaching penetrat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as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关键词: 环保教育;化学教学;渗透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chemistry teaching;penet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227-01
0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都或多或少与化学有关[1]。环境污染中有85%以上是由化学药品引起的污染[2]。因此,在开展环境教育方面,化学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怎样进行环保教育,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利用化学课堂,渗透环保意识
高职化学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多而广,如硫酸的工业制法、煤、石油、苯、甲醛、高分子合成材料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课前准备的相关调查数据、报道、图片、科普小论文,紧扣课程内容适时渗透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危害,进而引导学生探讨进行环境保护的措施。
例如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教学中,结合介绍白色污染带来的危害,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资料表明,长期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会损害肝脏及肾脏,还有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3]。可见,白色污染不仅给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而且还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直接而严重的危害。探讨环境保护的措施:广泛宣传一次性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研发替代产品。
在教学活动的进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主导性的作用,认真积极进行环保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教学活动方式应当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开展课堂交流、布置课外作业、设定研究活动等形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求环保知识的兴趣。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确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达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
2 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良好环保习惯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更直观更有效的载体。然而化学实验中使用或制备的有毒或有害的物质、实验中产生的废液以及实验后剩余的废弃物以及放射源等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从环保和学生自身安全的角度考虑,化学实验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对实验内容进行更新,尽可能不采用剧毒化学品进行学生实验。②规范实验操作,严格控制实验试剂用量,必要时还可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如设计微型化学实验,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比如金属卤化物与硝酸银反应的实验,若用点滴板代替试管实验,只要在穴中滴加1-2滴卤化物溶液,然后再滴1―2滴AgNO3溶液,就会出现非常明显的实验效果。通过采用微型实验,既节约了化学试剂,又达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同时又有效地减少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③在通风橱中或密闭装置中进行有毒有害气体的制备,注意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设计多余气体的吸收装置,不能任意排放到空气中。⑤将实验后废液进行收集后集中处理或用大量自来水稀释冲洗排放,实验用过的化学品也要进行收集后集中处理。⑥在实验教学中,从环保的角度向学生讲授有关试剂的正确贮存方法。如实验室储存HNO3、AgNO3、氯水等时,要用棕色瓶储存在阴凉处,以免HNO3、AgNO3、氯水见光分解污染空气。再如液溴储存时要用水封,溴水要现配现用,以免溴蒸汽逸出污染环境。
另外,在化学实验课教学方式上,可以利用课件实验、演示实验、分小组实验等途径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3 在活动课中强化环保意识
将环保教育纳入化学活动课中,比课堂渗透法更生动、更丰富,更具灵活性和实践性,它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
①利用环保日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环保方面有关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化工厂、水泥厂,调查排出的废水、废气和粉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的状况,了解工厂采用哪些排污措施。通过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加深学生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增强使命感,达到渗透环保意识的目的。③适时地开展环保专题讲座、环保主题演讲、征文及环保知识竞赛,还可利用黑板报等形式,探讨如何防治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等的措施,让学生在查阅资料、书籍的过程中自觉接受环境知识的教育。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4 发挥化学教师在环境保护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化学教师,其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以及环境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
①化学教师要积极进行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踊跃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环境教育培训学习,并在教研组内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渗透课堂教学的经验交流与问题的探讨。②在日常行为中,化学教师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倡导环保新理念,践行环保生活方式。如节约水电,打印机和电脑不用时及时关闭;节约用纸;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磷洗衣粉、喷发胶等;少用或不用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盒;老师如果买车,可以买小排量的,或者坐单位的校车,离家近的可以步行上班;老师要少抽烟或不抽烟,也不要请人抽烟,更不要在办公室和教室抽烟。据报道,日本吸烟人数占总人口的38.9%,日本人抽烟自掏腰包,不请人抽烟。
总之,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既发挥了学科的优势,也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化学教学应将环保教育的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师生在环保教育中的作用,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曾爱华.试析渗透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中[J].成才之路,2010.
1、2004年闵行区专利申请量全市第一
专利申请尤其是专利发明申请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准。闵行区2002年的
专利申请量是1740件,2003年是2332件,而刚过去的2004年已经达到了3717件,成为全市的领头羊。
2、闵行区是上海市唯一获得全国科技、科普双先进的城区
在山花烂漫的春天,闵行人捧回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的喜悦;在稻浪翻滚的秋季,闵行人又收获了全国科普示范区的硕果。闵行成了本市唯一获得全国科技、科普双先进的城区。
3、闵于区少科站连续两年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奖
闵行青少年在全国及上海市各类科技竞赛中数捧奖杯,仅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就获得57项大奖。闵行少科站连续两年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奖。
4、科技场馆建设,闵行人又屡夺第一。
投资400多万元的、在社区居民中深受欢迎的古美路街道科普公园,则是全市第一家由街道投资建成的主题科普公园。
5、闵行农民筹建黄浦江水文化博物园
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的3000多村民,为保护黄浦江水源和市民饮水质量,自筹资金4500万元,在斜泾湾周围涵养林带林业用地上建设面积达1200亩的生态园,并筹建黄浦江水文化博物园。
6、全国首座生态建筑示范楼在闵行揭幕
2004年9月21日,全国首座生态建筑示范楼在闵行揭幕神奇建筑是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的示范工程,由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联合研究,基本理念是“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
7、在上海市民营科技企业100强中,2003年闵行区占了18家,2004年达到24家,连续两年名列全市各区县之首。
8、2005年,闵行的百姓就可以在家门口吃到“嘉定葡萄”了,“美人指”、“巨玫瑰”等嘉定特有的品种已落户到了我区的浦江镇,在那里有我区和嘉定葡萄研究所合作建设的优质葡萄园区,明年预计可有50吨的葡萄产量。
9、白鼠背上“种”出人耳,兔子眼里“复制”角膜,组织工程要为人类临床解决问题,还有赖于实行产业化——申城今年启建“器官配件工厂”.。打造“器官配件工厂”的国家组织工程中心2005年上半年就将在闵行紫竹高科技园区揭牌。
10、就在闵行人发出“闵行除了香樟还是香樟,树种太过单调”的感叹之时,2004年底又传新鲜事,57个国内外彩色树种将移居闵行,为闵行的绿化增添更多的色彩。一些原只在高山生长的植物(如高山杜鹃),经过“克隆”和组织培养后,使它既保持原来本色又能在平原地带生长。
11、据悉,闵行生态区总体目标是,花15至20年的时间,通过若干个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把闵行区建设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生态家园和谐、生态文化繁荣、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新城。
12、一个投资额为2.4亿元的纳米碳酸钙项目在闵行区遭到拒绝,理由是该项目会造成环境污染。
13、闵行区的七宝镇和莘庄镇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这在全国只有25个。2—3年内,闵行区将关闭所有36家畜禽场,发展能耗低、污染小、增值高的先进制造业,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
14、十年磨一剑,作为上海市的人口导入区,闵行区在接连摘取“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国家园林城区”金牌后,今年提出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城区。
二、生活常识:
15、冬天气干燥,常常使人上火,便秘、消化不良。中医养生学上有句话叫:“早喝盐水晚喝蜜”尤其适合这个季节;
16、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冷面、温齿、热足”的方法可以起到较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冷水是指水温20度左右、温水是指35度左右,热水是指45度-50度左右)
17、肉类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气温较高时容易腐败变质,在0℃以下的低温下可以保鲜20天左右,因此速冻是储存肉类食品较好的方式。版权所有
18、最近,德国营养保健协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
19、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佳食品榜:
最佳水果:依次是木瓜、草莓、橘子、柑子、猕猴桃、芒果、杏、柿子和西瓜。
最佳蔬菜:红薯既含丰富维生素,又是抗癌能手,为所有蔬菜之首。其次是芦笋、卷心菜、花椰菜、芹菜、茄子、甜菜、胡萝卜、荠菜、苤兰菜、金针菇、雪里红、大白菜。最佳肉食:鹅鸭肉化学结构接近橄榄油,有益于心脏。鸡肉则被称为“蛋白质的最佳来源”。
最佳护脑食物:菠菜、韭菜、南瓜、葱、椰菜、菜椒、豌豆、番茄、胡萝卜、小青菜、蒜苗、芹菜等
蔬菜,核桃、花生、开心果、腰果、松子、杏仁、大豆等壳类食物以及糙米饭、猪肝等。
最佳汤食:鸡汤最优,特别是母鸡汤还有防治感冒、支气管炎的作用,尤其适于冬春季饮用。
最佳食油:玉米油、米糠油、芝麻油等尤佳,植物油与动物油按1∶0.5的比例调配食用更好。
20、近年,食醋保健成为一种时尚悄然在家庭中流行,醋饮品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餐桌。不少家庭还常在室内烧醋熏,洗手洗脚时也加适量的醋,也能起到消毒抑菌、增强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但醋未必对人人都有保健作用,同时更不能忽视醋的副作用。正在服用某些西药者不宜吃醋服“解表发汗”的中药时不宜吃醋胃溃疡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食醋对醋过敏者及低血压者应忌用
另外,老年人在骨折治疗和康复期间应避免吃醋,醋由于能软化骨骼和脱钙,破坏钙元素在人体内的动态平衡,会促发和加重骨质疏松症,使受伤肢体酸软、疼痛加剧,骨折迟迟不能愈合。
21、熏醋防感冒被专家否定
民间确实有醋可以消毒、杀菌和预防感冒的说法,但消毒专家早就做过实验证明,醋对消毒杀菌没有任何效果,更不能杀死病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对于家庭而言,预防感冒以及消毒最好的办法就是通风,而不要盲目熏醋。熏醋如果浓度过高、时间过长,不但会引起呼吸困难和恶心等症状,还会对皮肤和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
三、环保知识:
22、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特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
23、绿色食品分级有几种?
绿色食品分为a级与aa级两种。
24、a级绿色食品含义是什么?
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结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25、aa级绿色食品含义是什么?版权所有
aa级绿色食品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查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结构认定,许可使用a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26、绿色食品标志的图形是什么?
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子和中心的蓓蕾;图形为正圆开。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
27、绿色食品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1)产品或成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
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和卫生标准;
4)产品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特定的包装、装潢和标签规定。
28、什么是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本身对食品消费者的安全性,即食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影响。
29、什么是基因?
基因是每一种生物有机体内部含有的遗传物质,是生物及其特性可以代代延续下去的基本单位。
30、什么是转基因?
转基因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的过程。
31、有机农产品与其他农产品的区别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3个方面:
a)有机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
基因工程技术;
b)有机农产品在土地生产转型方面有严格规定。考虑到某些物质在环境中会殘留相当一段时间,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而生产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则没有土地转换期的要求。
有机农产品在数量上必须进行严格控制,要求定地块、定产量、其他农产品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
32、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应当符合哪些条件?
1)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标准要求;
2)区域范围明确;
3)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
33、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条件有哪些?
1)生产过程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标准要求;
2)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3)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并有完整的生产和销售记录档案。
34、绿色食品标志证书编号如何识别?
市民们在挑选绿色食品的时候除了要注意圆形的绿色食品标志外,还可对其标志国上的证书编码进行鉴别。证书编码由3部分组成:
lb-----xx------xxxxx
标志代码产品类别产品代号
其中,打头的lb两个字母表示“绿标”,分隔号后的两个字母代表产品类别,再后面的一排字符则表示认证时间、产地、号码、等级等。其中市民们要注意的是认证时间,因为绿色食品的论证时效为3年,3年后该食品不一定就是绿色食品,市民们还可打电话咨询中国绿食品发展中心或登录中国绿色中国绿色食品网。
四、日之升企业介绍
35、上海日之升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年初,致力于从事工程塑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与应用技术服务。公司通过了英国das(达卫)公司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的审核,部分产品获得美国ul安全认证,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36、上海日之升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理念:“零缺点”品质,个性化服务。
日之升的经营特色: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经专业化的“量体裁衣”,为客户提供具有最佳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37、上海日之升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产品介绍:
1)汽车专用工程塑料:2)特殊工程塑料3)家电、五金专用pp4)尼龙6系列广泛应用于:汔车零部件、电动工具、办公家具、建材、五金等行业,具有卓越的安全可靠性和稳定性5)尼龙66系列6)相容剂
五、科普常识:
38、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科学精神,反对和抵制伪科学。
39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40、2005年上海科技节的主题是科技创造未来
41、上海科技节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自1991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每届科技节都设立一个反映时代和科技发展的主题,并围绕主题设计众多不同规模,具有科技文化特色的活动,并以满足各界公众的需求。
42、科普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努力在深入上下功夫,实现科普工作进社区,使群众从科普活动中受益。
43、在科普工作中,政府应起到主导的作用,为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4、科普工作仅靠政府和部门单位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六、反宣传
45、遇到骗人时,应当不听、不信、不传。
46、发现活动时,要向公安机关或居(村)委干部检举揭发,并力争抓获现行。
47、加强反警示教育,积极营造“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的氛围。
48、1999年,政府依法取缔“×××”组织。
49、参加组织活动是违法行为,千万不要上当。
七、防震减灾知识
50、上海已建成先进的数字化地震观测网、强震观测网和前兆台网,2.5级以下地震监测区域从半径180公里扩大到250公里。
51、我国地震基本烈度最高的省份是台湾省。
52、地震时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从震源四面八方传播,这种因地震而产生的介质波动叫地震波。
53、震级相差一级,释放能量相差约30倍。
54、地震时,如发现室内尚有人员还没撤离,不能立即进屋救援。
55、上海虽处于海岸线一侧,但因东海、黄海海域特有的地貌条件,不会引起地震海啸的侵袭。
科技新闻
1、上海最大生态环保型公厕在闵行启用
一、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大气、噪声的环境污染在我国十分严重,不但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破坏生态平衡,使国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同时也威胁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危及人类生存与社会进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化学和环保教育密切相关,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有密切联系。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优势,重视环保教育,使学生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有一个正确认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化学教学对环保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我们应当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本文由收集整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拓宽视野。
2.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重视环保教育,意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则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进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cl2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尽可能做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性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的教育。
3.结合环保专题讲座和录像进行环保教育。
利用黑板报、宣传栏、书刊报纸、科普读物等,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如废旧电池、塑料、酸雨、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仅我国一年农业受酸雨的影响损失可高达15亿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邀请环保方面的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近几年来在环保工作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开阔眼界,增强环保意识。
4.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化学实践进行环保教育。
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自来水厂、钢铁厂、水泥厂等,进行工业废水的排污、处理的情况调查;深入郊区、农村,参观农药厂,调查农作物、蔬菜、水果等化肥、农药施用情况。通过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明白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同时要求学生从目前的存在问题、形成原因、解决方法等方面写出调查分析报告,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环保意识,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地环保部门的指导下检测、分析空气质量,了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树立环保观念,规范自己的环保行为。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因为含磷的洗涤废水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最好少使用塑料袋或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不随便丢弃废旧的碱性电池,等等。另外可通过“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活动,在浓厚的环保气氛中体会植树造林、加强环保意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化学教师的环保意识。
建设一支懂环保知识、热心环保教育的化学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参加环境化学的学习班等进行充电,并和校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密切结合,使校内、外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实践活动联动,使环保教育活动开展得深入持久、丰富多彩。
人民环境意识和国家环保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化学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学教师要把环保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尽一切努力把环保教育落实到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农村居民; 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10-01
农村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保理念是创建全国生态文明村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方式逐步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消费模式向多层次发展,精神追求逐步增加,在此要求农村居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要逐步增强。
一、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为了更加实际的反映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选择对典型A县进行实地调查。A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地区,国道、省道、高速傍城而过,地势平坦,县域国土面积577平方公里,管辖十镇4乡208个村。本次调查所覆盖的村庄基本均有河流经过,水源丰富,水质清纯;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涉及调查的农户共200户,农村居民806人,男女比例基本均等。
1.农村能源资源结构利用调查
农村能源利用由生物能向燃煤过渡。农村燃料使用一般以秸秆和燃煤为主,有的家庭使用煤气,但占总能源使用的比例不高。由于秸秆自身发热量不足,加上秸秆的收集、贮运方面的原因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秸秆使用量减少。由于缺乏合理的秸秆利用途径,大量秸秆被就地焚烧,燃烧带来局域空气的污染,严重了影响交通与航空环境。局部地区具有薪材使用条件,常年的薪材使用导致大量林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农村居民用煤质量较差,时间长、面积大、排放方式简单,对空气造成比较大的污染。
2.农村生活污染排放调查与分析
(1)生活污水排放。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村庄没有建设集中处理生活用水的公共设施,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①厨房污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食品及油类使用的增加,大量的动植物脂肪增大了对环境的污染。调查发现一户农村居民家庭每月食用油用量从几年前的1kg增加到现在的每月5kg。可见,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成分正在朝不利于净化处理的方向发展。②是生活洗涤污水。农村居民的生活洗涤用品有洗洁精、洗衣粉和肥皂等。根据调查,一户4口之家的农户每月要使用1-2瓶500g的洗洁精,因为洗涤污水中含有大量化学成分,很多农村居民因为家里没有排水道而将污水直接倒在地面上,或倒入简陋的排水道,因为部分排水道与河道相通从而导致污水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源污染,也使农村居民饮水、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生活垃圾排放。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垃圾种类和数量相应增多,以调查的陕西省A县为例,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垃圾成分主要有:①农村居民生活垃圾:食物垃圾、纸、布料、木料、金属、玻璃、塑料、陶瓷、燃料灰渣、碎砖瓦、废电器、废器具;②农业生产垃圾:化肥农药、杂草、果树枝条、落叶、废塑料(如地膜等)、禽粪。农村生活垃圾面广量大,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积,而且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特别是在汛期,各种垃圾随着雨水输入河道、溪流,严重污染水体并且造成河道堵塞。
二、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分析
1.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意识存在误区
针对调查中A县农村居民回答“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这一问题的结果来看,他们的理解仅停留在“卫生意识”层面上。所谓的“卫生意识”就是保持周围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的意识,而不是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意识,因此出现了不少为了卫生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
2.关中地区农村家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弱化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
目前陕西关中A县农村家庭:(1)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比重上升,家庭规模在缩小,总户数在增多。这使得能源及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使用总量增加,相应产生的废弃物增加。(2)家庭功能发生变化,单个家庭的生产、消费能力增强。农村集体权利的分散和弱化是由家庭生产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引起的,个体的行为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环境保护机制也就随之弱化。(3)家庭关系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地位开始下降,家庭权威结构发生改变。这对传统农业造成了冲击,例如粗放式、大量使用化肥的耕作方式在逐渐替代传统的精耕细作、使用农家肥的耕作方式。(4)工作方式发生变化,青壮年常年进城务工,农事活动大多由老人及妇女操持,导致一些繁杂的但有利于环境的农事活动如:秸秆的储运、利用,农家肥的使用被放弃。(5)生活方式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民工进城,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和改变,农村中的年轻一代崇尚消费的生活理念也在慢慢取代崇尚节约的生活理念,形成炫耀性消费,传统节能、节俭、环保的田园生活方式渐渐被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取代。这些有关于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上的变化,也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转变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1.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技能水平、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及工作中的各种时机向广大农村居民传授生态科普知识,宣传发展经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使农村居民认识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自觉投身于生态村建设。二是大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每年聘请农、林、牧、副、渔、沼气、环保等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举办苹果、猕猴桃、石榴、柿子、植树、沼气、工业“三废”治理与管理等技术培训班。让农户积极参加培训,增加生态知识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三是抓中小学学生环境保护教育。老师向中小学生灌输环境保护知识,从小培养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减轻环境压力,使人口与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人既是各种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耗者。有限的资源,无节制的人口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活越来越贫困。控制人口无计划增长的措施,如广泛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把计划生育工作计入村规民约,配备专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做到药物、工具免费送上门,免费提供节育手术,并给于适当的经济补贴。对只生一个子女的夫妇给于鼓励,从孩子出生至14岁每年发给一定数额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对婴儿、幼儿实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通过以上措施,控制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使人、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洁.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化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分析,2010(15).
[2] 陈希勇.四川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出路分析[J].农村经济,2010.
“科普”即科学普及,指的是利用各种传播载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法》第七条规定“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科学普及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就城市社区而言,它既不同于具有行政功能的街道办事处,也不同于为了区内招商引资和经济开发而建立的工业开发区,而是具有科普教育、经济管理、社会组织和管理、社区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团体。
社区是进行环保科普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环保科普进社区不仅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社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环保科普进社区的现实意义
1.1 有助于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环保方方面面的工作
我国环保事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当时,总理亲手制定了“三十二字”环保工作方针,其中就有“依靠群众,大家动手”,鲜明地指出环保工作必须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指人民群众对环境认知和维护程度,环境事务中的公众参与,已经逐渐成为环境保护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5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和管理能否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先决条件。公众参与环境事务可以充分利用公众的技能和资源,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我国39年的环保工作实践表明,群众路线是环保工作的生命线,人民群众是环保工作的生力军。环保科普进社区,旨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认真开展环保宣传教育,让环境保护走进社区,走进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通过公众广泛参与,使公民能够认识和行使自己的环境权利和义务,让群众树立起环境保护与我息息相关,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理念,把环保意识、绿色理念灌输到公民的行为规范中,从而实现人人参与,共建社区,共建美好家园的目的。
1.2 有助于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科学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一定量的基本科学观点方面的术语和概念,能够阅读报纸和杂志,理解其中的科学观点;二是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本质具有一定的理解,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三是能够理解含有科技内容的公共政策,即对科学和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
具备了科学精神的民族,能够树立追求真理、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科学的标准衡量、判断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科学,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能引导公众自觉追求环境保护的最高境界,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正视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为政府治理和管理环境建言献策,更在于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环境科学普及活动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社区这一基层组织,开展环境科普宣传教育,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社区这一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科普工作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使环境科学普及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1.3 有助于社区科学氛围的营造
环保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公众科学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在社区内形成人人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公民环保公约》、《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公示制度,让公众明确自己的环保责任,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观。环保科普工作的目的在于让学习科学成为一种文化氛围,成为社区全体成员的共同生活习惯。只有这样,环保科普工作才能实现从被迫到自觉的转变,在良好的社区科学氛围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将自觉践行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明,使环保科普活动的开展具有持续性。
1.4 有助于培养和造就青年环保志愿者和环保小卫士
社区中的青少年热情、主动、有朝气,充满青春活力。通过环境科学在社区普及宣传教育,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生活,有利于从小增强环境意识,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例如,在社区范围内的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开展“绿色学校”的创建活动,环保部门、教育部门可与社区共同组织青少年环保夏令营,开展“拒绝白色污染”、“环境警示教育”、“环保征文”、“绿色社区生态环境调查”等主题活动,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使青少年在学知识、受教育、长身体的同时,树立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对环境负责的精神。通过环境科学普及教育,让他们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倡导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防止装修污染,不使用塑料袋,垃圾要分类,废旧电池莫乱丢,拒绝“一次性用品”等。“小手拉大手”,用孩子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号召周围的公众,并将环保意识通过他们带到每个家庭,为整个社会培养“环保种子”,使下一代逐步建立起环境保护的自觉意识和社会责任。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保护整个地球。
2社区环保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区环保科普工作缺乏系统研究
社区环保科普有其自身的特性,对社区科普的对象、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需要借助一些成熟学科如社会学、统计学、人口资源学、社会管理学等的探究方法,加大社区科普研究的力度,形成社区科普的有关理论体系,为环保科普进社区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2.2 投入不足,制约了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社区内举办环保科普讲座、图片展、出专刊、墙报、文艺演出、发放图书和宣传单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主要由政府承担,尚未形成一套有效的投入机制。由于资金不足,社区内图书馆、科技馆、阅览室等公共设施相对短缺,满足不了社区公众直接参与环保活动、获取科技信息的需求。
环保科普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在短期内效益很难显现,但从长远来看,它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要形成一套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把环保科普进社区工作做大做强。
2.3 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环境保护工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涉及面广。而环境科学又是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社会学、医学、经济学、情报学、管理学、人口学等无所不包,环保科普理应丰富多彩,但不尽然。当前社区环保科普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社区的科普作品少。推动社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切实改变社区的科普现状,不但需要我国环保科普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更需要我们的社区科普工作者发挥主动性,积极作为,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常抓常新,不断丰富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动我国环保科普事业蓬勃开展。
3环保科普进社区的若干建议
3.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处于转型期的当今中国社会,环保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社区的环保科普工作同样面临着转型,这就要求社区环保科普工作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弘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跟上形势,精心策划,大胆创新,为环保科普进社区注入活力。积极探寻社区环保科普工作的新思路,在制定环保科普进社区规划时做到长计划,短安排,重在运作,重在实效。
3.2 坚持“三个有”原则
环保科普的对象是广大社区居民。因此,应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实现我国社区科普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社区居民需要科普,选择科普,是基于他们要增长环保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而要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环保科普工作必须坚持“三个有”原则,即“有用、有趣、有理”,对日常生活有帮助,通过普及教育得到实惠;科普内容和形式让他们感兴趣。同时要把握正确性、先进性、思想性、针对性、通俗性、生动性。社区环保科普不但让他们“知其然”,而且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如举办“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讲座,演讲者可从经济发展给自然环境、人类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角度出发,向群众宣传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不但要让社区居民掌握环境科学知识,而且要让他们了解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主动参与方方面面的环保工作。使他们认识到,选择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环境意识,是一种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任何节能、防治污染,对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生活的贡献。身体力行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宣传者。
3.3 建立“四位一体”的运作机制
社区环保科普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它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应依托基层,环保、教育、科技等多部门联手,建立“政府引导、公民需求、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四位一体”运作机制,加强协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普设施、科普阵地的交叉利用和多途利用。通过环保科普活动,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走进文明,远离愚昧”的观念。将人性化、生态化作为社区创建的宗旨,即从社区的设计、消费、管理始终贯彻绿色的理念,从而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4结束语
社区环保科普宣传是一项面向基层的群众性工作,环保宣传教育要贴近生活,努力实现环保科普宣传工作的市民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和研究对象,尤其正处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做好社区环保宣传工作更为重要。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环保科普进社区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创建文明城市的考核指标,抓好抓实。切实做到:组织上有保证,资金上有支持,政策上有保障,以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
社区是社会的窗口和缩影。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有力抓手。环保科普进社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是城市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健康理念和环境价值观念,营造住宅和周围环境的和谐、环境和健康的和谐、道德和行为的一致,这是环保工作社会化的创新,是实现公众参与的新途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又为环保科普进社区工作拓展了政策空间和作为空间。我们应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通过环保科普进社区活动,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区文化,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行为和时尚。让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成为我们的习惯。因为每个人的一点点坚持,一点点改变,就会汇合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选择低碳生活方式,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社区以其人居集中的特点成为落实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最佳平台,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基层和谐统一的切入点和具体实践点,社区作为载体之一将发挥辐射作用。
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可使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最终转化为社会行动,使个人发展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通过环保科普进社区活动,引导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养成生态文明生活习惯。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践证明,广泛推动公众参与,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重构人与环境良性互动新模式,就要大力推进全民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培养公民环境道德,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有效开展环境教育。要进一步探索建立社会化环境教育机制,制定和完善全民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
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的社区运行机制。形成社区办、文明办、环保、科技、教育等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提倡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心和积极参与。通过社区成员对环境事务的积极参与,使环保科普进社区成为常态化,使环保科普进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事业和大众文化事业,成为弘扬环境文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抓手。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环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开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游东亮.开展生态道德教育[J].海峡环境,2008,5(6):38-39
[2] 卢 风.加强环境教育,培育生态良知[J].环境教育,2009,(3):29-31
[3] 陈向阳.公众参与机制与绿色社区创建[J].海峡环境,2008,5(6):28-32
[4] 陈朴心.公众参与 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J].海峡环境,2009,6(6):7-10
[5] 李哲弘.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宣传工作[J].海峡环境,2010,7(1):35-36
[6] 陈惠萍.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生态文明[J].海峡环境,2010,7(2):5-8
关键词:漓江流域;生态乡村;环境恶化;环保意识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政府治理环境的力度加大,漓江流域的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效果显著,两岸生态环境和乡村卫生清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重超核,再加上乡村生态环境基础的薄弱性,近年洪涝、干旱等异常气候的频繁出现以及沿岸旅游资源的野蛮式开发等原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又出现了新的特征。不难发现,漓江沿岸乡村生态的建设虽然得到了改善,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恶化现象,甚至是破坏程度大于建设的严重情况。如果不加以重视,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势必受到影响,也会极大地冲击作为桂林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加快建设和发展漓江流域绿色生态乡村迫在眉睫。
一、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现状
乡村环境污染由生活、生产、旅游业三大污染面构成,环境现状具有广域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征,漓江流域沿岸也不例外。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流量急剧增加,沿岸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染急剧上升,漓江沿岸乡村环境污染呈现出的日趋加剧和多样化的趋势。同时,目前漓江沿岸乡村地区还存在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的恶化与外来物种的入侵等生态安全隐患,亟需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漓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疑难问题上,浮现出以下几个独特的地方:
(一)生态林保护较好,补偿机制亟待完美。如今漓江流域的群众干部严格执行林区禁伐令,指导种植经济林,改善林民生活条件,开展生态公益林补助工作。城市公布的《关于在漓江两岸及其他重点地段封山育林林区禁放山羊的布告》落实情况较好。同时,漓江流域严格根据要求保护好生态公益林。但目前漓江两岸农民每年保护生态阔叶林获得的补偿只有71.25元/hm2,仅仅是国家给的生态公益林补贴,地方政府财政没有提供配套补贴,不少乡村居民反映需要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以调动保护生态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由于漓江沿岸土质较差(多以沙土为主),影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加上经常性遭遇洪水侵袭和病虫害,出产周期减短,目前漓江沿岸农业出产(种植水稻、水果等)都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而农药化肥使用过分,粗放规模养殖等造成了漓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增加。通过了解发现,漓江沿江大多数村庄的饮用水源都自来水和泉水,几乎没有直接抽取漓江江水。当地群众反映,漓江江水已经不适合饮用或当做生活用水,这恰恰是漓江流域面源污染扩大的结果。
(三)渔业生态环境相当恶化。由于长时间内过度捕鱼失控,特别是电鱼、毒鱼等现象的出现,导致漓江流域鱼类急剧减少。据计数,漓江鱼种现仅存68种,比建国初期减少一半且鱼群数量锐减,水生态平衡受到粉碎。虽然使用电鱼、毒江鱼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但是使用地笼的方式依然存在。加上如今成百上千的竹筏在中来往穿梭,巨大的发动力声音已经严重影响漓江流域鱼类的正常生长。据不少渔民介绍,现在漓江较浅水域基本无鱼可捕;只有在一些水深在几米、十几米甚或几十米的区域才能捕到漓江鱼类。同时,漓江沿岸农家乐餐馆中,漓江鱼作为一种颇受游客喜爱的家常菜品,售价已经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元一斤,这也导致不少农民受利润驱使偷偷捕食漓江鱼类。
(四)河堤和洪灾问题值得重视。目前在漓江流域特别是214公里干流两岸已经全线建设防洪堤,河堤防洪标准到达20年一遇。但有些防洪堤已被冲垮,有些地段一开始就未建防洪堤,据沿江居民的反映,漓江边的沙洲、农田泥土经常受河水终年累月的侵蚀,漓江边的土地与良田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影响到乡村居民今后的农业生产。兴坪镇每年水土流失的面积高达100亩左右。造成漓江河堤损坏、河床崩塌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漓江大型游艇数量愈来愈多、排水量愈来愈大,其所形成的海浪愈来愈高、冲击河床沙洲和河堤的能量也愈来愈大。随着不少河段沙洲侵蚀面积愈来愈大,河床愈来愈宽,水深也愈来愈浅,反过来又影响了漓江旅游游艇通行。漓江每年春夏季都会遭遇一定洪水,给沿江农民的出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受灾面广、救灾物质和资金有限,往往使得沿岸的救灾工作开展有限。
二、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着其特殊的环境和历史原因。以上调研的若干现状是漓江流域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也是我们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如何抓好乡村环境保护和乡村生态建设是当前漓江流域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村民、旅游业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漓江流域乡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乡村生态建设。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责任考核。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同时能积极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统一的有针对性的机构部门,协调各部门和有关乡镇、村,以确保生态环境开发、保护等相关工作的科学实施。在村一级设立环保宣传监督员或协管员,明确每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加强日常工作的督查,切实做到任务、人员、质量、考核等相关方面的落实工作。在实施相关的环保规划过程中,既要保持连续性,又要允许修改补充,使之更完善、更科学,避免中断,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出现。其次,完善科学的乡村生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引入“绿色 GDP”指标体系,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方法,修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抓好督查落实,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对重度污染和污染治理不达标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提高漓江流域产业定位的起点和新上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在工业项目的审批、规划和运营等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动作用,保证污水处理、环保设施建设的同步进行,从源头上控制工业项目对生态的破坏。
(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污染防治。加快制定和完善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来协调和管理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离不开国家法律的支撑,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往往只是对防治对象勾勒了底线,原则性太强。针对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和季节性强等特点,相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土壤污染、塑料污染、水污染、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消除乡村生态保护的死角与盲区。要加大乡村环保执法力度,杜绝执法腐败现象,注重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手段的多管齐下,加大违法成本,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构建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热线、信箱、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充分发挥网络、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避免有人钻法律的空挡,提高各个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层次认知。
(三)合理开发乡村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乡村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乡村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漓江流域的农业特点和经济发展形态,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抓好退耕还林、退渔还湖等工程的建设,合理安排财政预算,提高村民退耕、退林等补助补贴。正确处理生态资源和渔业、林业经济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进“美丽广西.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防止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河道、山体,加大村庄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其次,要统一管理和保护漓江水资源,建立漓江流域监控监测系统,加快漓江中上游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加快水库出险加固工程建设,防止水土资源流失;再次,根据漓江流域地域特色,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小水电、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合理发展毛竹、金桔、橙子、水稻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最后,要引导漓江流域乡村调整乡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集约型、循环型农业,提供高质量、有特色的农产品,如柚子、金桔、柿饼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高科技生态住宅,利用漓江流域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旅游庭院式住宿环境,注重农业的旅游功能,丰富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积极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消费,引导村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围绕高质量、有机农产品生产为中心,规划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家庭庄园经济、生态农业示范走廊等现代农业项目,突出乡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等特色乡村农业旅游内容,从而丰富漓江旅游业的内涵,提高沿岸村民的经济收入,以达到开发和保护漓江流域旅游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
(四)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生态乡村建设的生力军,村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的其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以开放式旅游环境为背景,漓江沿岸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觉醒,然而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境保护的矛盾却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开展多样式的精神文化活动,对村民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再培育。首先,加大乡村生态环境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展专题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不断激发广大村民群众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其次,在生态乡村建设中,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治、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等相关活动,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先进模范,引导广大村民自主学习生态农业经济知识。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掌握现代知识的自身优势,通过其日常工作,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知识。这样,通过政府的引导,基层部门的落实,以及村民的实施,其生态文明意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得到提高。
近年来,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开发建设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漓江流域沿岸的生态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生态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村民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如何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了现阶段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董鹏,李凯,袁艳平,刘立军,马晓河. 我国生态农村建设之探索[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Z1期.4-7
10月21日,哈尔滨市城区烟雾弥漫,一些市民感觉气味呛人、眼睛不适。黑龙江省气象台21日了一氧化碳扩散条件气象等级预警信号。据黑龙江省气象台专家介绍,这种天气状况与哈尔滨于20日全面开栓供暖有直接关系,加之气压低、风力小,一氧化碳不易扩散,造成这种天气现象
10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的专门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宣布,将室外空气污染列为对人类致癌(一级),这是空气污染首次被列入与吸烟、汽车尾气、石棉同级别的一类致癌因素。同时,该报告还指出,空气污染不仅会诱发肺癌,还会引发膀胱癌。
污染的大气与烟草处同一致癌等级
这份报告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组织专家小组,综合研究了国内外最新的1000余篇科学论文后,得出的结论,即认定在户外呼吸脏空气可诱发癌症。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评估报告被视作“致癌物百科全书”,是致癌性物质的权威科学参考资料。该机构对物质致癌性的评估分为4大类,由轻到重依次为第四类“不大可能对人类致癌”、第三类“无法界定是否对人类致癌”、第二类“可能或很可能对人类致癌”以及第一类的“对人类有明确致癌”。也就是说,大气污染在致癌方面的危险程度已经与烟草、紫外线和石棉等已知致癌物处于同一等级。
该报告显示,最近几年,全球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大幅增加,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快速工业化的人口大国,例如中国。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数据称,在2010年,全球因空气污染引发肺癌的死亡人数达到22.3万。
报告明确指出,接触颗粒物和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风险越大,还会增加呼吸系统和心脏病、膀胱癌等一系列疾病的风险。尽管大气污染物成分以及人们与污染的接触程度因地点不同而差异明显,但这一结论仍适用于全球所有地区。
此前,该机构已经评估了许多存在于在室外大气污染中的化学品和具体的混合物,包括柴油发动机的排气、溶剂、金属和粉尘等。但是,这是第一次专家们把室外大气污染列为第一类致癌物。
“我们呼吸的空气已经被一些致癌物质所污染。”这一报告的专题部门负责人克里斯托弗·怀尔德博士表示,此次将空气污染归为人类致癌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份报告向全世界发出了强烈的信号,由于空气污染影响范围甚广,采取行动降低空气污染刻不容缓。
癌症并非单一因素造成
其实,在此之前,空气污染已被证实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但正式公布其会导致癌症尚属首次。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曾在本刊参与主办的“科学传播沙龙——空气和健康”主题活动中明确表示,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严重。
“空气污染的加重增加了心肺疾病患病率及发病率,污染程度与肺癌发生率密切相关。”在谈到PM2.5对人体的危害时,钟南山更是强调其对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影响非常严重。
“PM值在5以上的话,就可以到达气管、支气管,到1-3微米时,就会进入肺泡,被巨噬细胞吞噬,就永远停留在肺泡里,对心血管、对神经系统、对其他都会有影响。不单纯是对呼吸系统。”
此次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可以说验证了钟院士的观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癌症的发病原理是十分复杂的,并非某单一因素导致。
总体来说,癌症主要是外因(环境)与内因(遗传基因)作用形成的。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等人在国际学术期刊《肿瘤学年鉴》上发表的论文指出,中国居民的总体癌症死亡中,57.4%可
避免。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的癌症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原因所致,但这个“环境”是十分复杂的。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北京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告诉记者,比如肺癌就是一种“气”出来的病,不仅包括大气,还包括烟草烟雾、由于房屋装修或装修材料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厨房油烟等,还有就是癌症性格生“闷气”。
支修益认为,世卫组织将大气污染列入一类致癌物,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对于政府、医疗研究机构、临床从业人员以及民众都能带来触动。但我们也应当科学看待这一结论,报告中所说的致癌原因并不是绝对地说某一种因素一定能够致癌,而只是一种间接的诱发因素。“比如,PM2.5的颗粒非常小,当它搭载着含有致癌化学成分的附着物进入人体,沉积在肺部的深处,或者随血液等在其他器官上产生影响,再综合其他因素,就可能引发这些器官发生癌变。”
大气污染致癌也要“量化分级”
在提到某一疾病时,我们往往会说某一类人是患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但其实高危人群这个概念并不可怕,因为它并不意味着绝对化,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我们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比如我们现在有一个‘吸烟指数’,如果每天吸烟20支超过20年,患肺癌指数达到400,即每天吸烟的支数20乘以吸烟年限20的所得数,我们就定义这些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最终是否会患癌,还跟遗传、基因等其他因素有关,但这一可量化指数的提出,会让一些抽烟的人意识到这种危害程度。”
支修益认为,同样,对于大气污染的危害,我们可能也需要这样一个分级量化的指数,去界定这个高危人群,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个是PM2.5的浓度或者说是空气质量指数,也就是污染的程度。第二就是人接触这种空气污染的时间有多长,比如在北京,每年在中重度污染,也就是PM2.5大于100的环境下待多少天。第三是大气污染的地区,“颗粒物能否致癌与颗粒物上搭载的附着物有关。如果是工地扬尘污染,这个颗粒一般是PM10,这里面一般不会有致癌物质,而是一些不干净的颗粒物吸到肺里。但如果在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集中,或者石化、石油、煤矿等地区,本身颗粒物上就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和致癌物质,吸到肺内,进入身体,患病的几率就要高一些。”支修益说。
也许由于大气污染成分的复杂性,世卫组织的报告中并没有界定这一点。事实上,目前我国也还没有开展相关空气污染与癌症关联性的研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确定的评估指标,此外,还缺乏对固定观察人员的跟踪监测,甚至对其进行医学机理研究,以确定大气污染与癌症的关联程度。
在北京地区,也没有大规模空气污染致癌方面的研究,只是做过雾霾天气对于呼吸道疾病产生的影响的统计。但由于近年来污染变得严重了,包括医学界在内的各界对于这种致癌因素的关注度也就提高了。而对于北京这种大城市,这种环境因素对于癌症的发生有着更多的影响。
健康是治污的最大动力
在报告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研究院达纳·卢米斯博士通过媒体向大众呼吁:“空气污染是真正具有典型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空气属于每一个人,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私人空气,我们共同为它负责。因此,采取集体公共卫生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吸入空气达15~20立方米,相比其他污染和致癌因素,空气污染显得更具有不可回避性。“你可以不抽烟,不吃受污染食物,不喝被污染的水,但是却无法不吸被污染的空气。无论是相关机构还是个人,世卫组织的这份报告给每一个人都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感觉到压力。”支修益说。而在国外,比如雾都伦敦的空气治理,其成功的最大动力,也在于全民性的健康需要。
尽管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负责致癌评估工作的负责人强调,就个人而言,大气污染构成的致癌风险较“低”。但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大气中,生命健康面临的危险系数就会在无形中增加。
9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被认为是史上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要求2017年全国PM10浓度普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要求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北京市委常委会本月16日也讨论通过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预案规定根据空气质量预报结果对应的预警级别,北京市将分级采取健康防护、建议性污染减排和强制性污染减排等相应的重污染应急措施。当启动预警一级时,将实施“停产、停工、停放、停烧、停车、停课和冲洗道路”等“六停一冲”措施。
除了相关机构在空气治理议题中加码,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有更多的空间。少开一天车,多采用绿色方式出行;少燃放烟花爆竹,做到垃圾分类;少开空调,养成节约节能的习惯。同呼吸,共责任,治理污染,还我们所在的城市一片洁净的蓝天,在于每个人的配合,在于每个人的点滴行动。
如何在重污染天气保护自己?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公众,在雾霾严重的极端天气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均衡饮食、饮食要清淡、多喝水,注意增减衣物、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减少外出,缩短室外活动时间,年老体弱者和孩子、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居民更应注意保护自己,外出时注意增减衣物,注意保暖、要尽量戴口罩。
3.老年人在雾霾天气时不要在室外晨练,建议只在室内做些简单活动,并减少活动量。
4.注意保持室内空气卫生,极端天气期间不利于开窗通风,因此在这段时间应禁止和减少室内吸烟、过度烹炸食品和烧烤等加剧室内空气恶化的做法。
5.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建议老人和孩子少去人群拥挤、空气流
在“绿色北京低碳到底”北京市民节能低碳科普益智竞赛总决赛现场,一名获得三等奖的5岁参赛者用3天时间为获奖者绘制了奖品示意牌。图为活动嘉宾为一等奖获得者、小学女教师王芳颁奖
10月20日下午,在风景如画的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激烈的“绿色北京低碳到底”北京市民节能低碳科普益智竞赛总决赛落下帷幕。经过四轮的激烈角逐,来自大兴区庞各庄二小的教师王芳脱颖而出赢得一等奖——一台长安新能源汽车一年使用权。而这场持续一个下午的决赛,对于各位选手和现场观众,也可谓是一次低碳知识的洗礼。
低碳并不等于环保
今天提起“低碳”,想必很多人对此已经并不陌生。在北京奥运会前后,低碳就已经成为中国各地城市居民生活中出现的高频词汇,而且衍生出“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概念。“低碳生活”是要让人们把生活中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城市”则表示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
但这些概念等价于环保,或者一定是环保的构成因素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尽管在目前中国的科普宣传中,常有将“环保”与“低碳”混为一谈的趋势,但这两个概念有着不同的源流。“环保”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亦即《寂静的春天》发表之时;“低碳”则是英国人在21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出笼的背景,是人类面临着全球变暖的危机,而二氧化碳是这场危机的诱因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院教授毛显强解释说,低碳与环保有一些重合的地方,比如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是既低碳又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选。但是,低碳与环保也有一些不重合的地方,会出现“环保而不低碳”和“低碳而不环保”的现象。前一种现象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会因为消耗(来自火电厂的)电力,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火电厂的末端脱硫设备,则会使电厂电能的2%-5%用于这些设备的运转,从而在环保的同时,加大了电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后一种现象的典型例子是水电站的建设。水电不会产生碳排放,但拦河筑坝的工程,很可能导致大坝周围生态系统被扰乱,也就是破坏了环境。
不过,当我们今天提及“低碳发展”的时候,很显然就必须缩小“低碳”这一概念的外延。或者说,我们只能在“环保”与“低碳”二者的交集内,制订发展的方略。
低碳与发展二者要平衡
“低碳发展”显然并不意味着减缓或者停止发展,而是要选择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让低碳与经济发展二者取得平衡。
“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已经走过了碳排放的高峰期,其碳排放水平正在降低,或者至少趋于平缓。”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剑告诉记者,“但在中国,由于国家仍然在成长之中,能源消耗的增加会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出现增长。因此,国家目前采取的控制碳排放的方法,是计算单位碳排放对应的GDP,也就是说,企业每排放1吨的二氧化碳,可以产生多少GDP,并且限制那些高排放而相对低产出的低效率企业。”
在能源供给有限,而且碳排放和全球变暖危机近在眼前的情况下,精细计算GDP背后蕴含的碳排放,是目前看来较为适合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方略。通过算“明细账”,那些创造GDP有限而耗能更多的企业就会浮出台面,并因为高能耗而被关注。
著名环保NGO组织“阿拉善SEE基金会”的一位前项目官员则认为,“低碳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不完美的概念,因为发展经济与产业几乎一定意味着对环境的破坏,消耗资源以及增加碳排放。尽管学界总在呼吁进行国家的产业结构转型,淘汰高能耗的、低效率的企业,但企业在本质上是逐利的,因此除非过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引起民怨,抑或受到了政府的扶持或干预,否则很少有企业会主动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旨在降低能耗与碳排放的技术改进。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比较好的低碳发展之选,或许是让它们意识到高能耗不仅意味着高碳排放,更意味着高成本,从而主动地改良技术。相比于从环境效益角度出发的说教,让企业意识到降低碳排放带来的经济利益,或许会更容易让它们自愿着手进行技术的改进。比如说,在上海市,化工企业是耗能和制造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而环保人士在与一些有能力改造设备的大型企业沟通时,便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技巧,也就是告诉它们如果选择更高效的设备,会有效减少企业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量,同时降低碳排放。由于前者是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故而从这一角度入手进行宣讲,会比单纯的低碳科普宣传更有效率。
以近年来新兴的碳汇交易加以鼓励,也是一种可行的思路。通过出售碳排放指标和减少购买指标,企业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或是降低生产成本。不过,在这一市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特别是此前国内尚未建立起碳汇交易体系之时,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虚报碳排放指标的事例层出不穷。因此,如果想要通过碳汇交易引导企业降低碳排放,还需要更规范的交易环境和更严格的审核标准。
低碳发展需市民参与
而在日常生活方面,我们同样有可能找到低碳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那便是制订顺乎人性的政策,以便每个人能够主动调整生活方式,将经济利益与低碳统一起来。
台北市前副市长吴秀光曾经讲过一些关于垃圾减量的故事,或许可以为今天制订低碳发展的相关方略提供参考。在刚刚当上台北市长的时候,台北市由于垃圾排放量极大,面临着严重的垃圾填埋场供给不足的问题。为此,台北市改变了垃圾处理费的收取方式,改为由市民购买一种高价垃圾袋并且只能用它装垃圾的方式,以经济压力劝导人们自觉进行垃圾减量。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垃圾分类和回收,而不是将所有垃圾一概抛弃,从而成功减少了城市的垃圾排放量,并因为将垃圾资源化,实现了对金属、塑料等资源的循环利用。
但这个故事有一个并不完美的结尾: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不法之徒伪造的垃圾袋,而台北市政府一时对这种现象束手无策。后来他们才发现,实施类似政策的韩国,早已想到了这种可能性,并且给出了相对较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为每个城区准备不同颜色、不同尺寸的垃圾袋,以增加造假者的生产成本,令他们因为感觉无利可图而主动罢手。
有鉴于此,我们不妨在宣传低碳和低碳发展之时,也考虑到其中的经济因素。或者说,当低碳和循环利用资源,意味着节约和更低的支出的时候,才会从每个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来看,中国人传统的重素食的饮食结构,是一种天然的低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仍然需要保持,而不要以奢华的、浪费的宴席来炫富。在穿衣方面,少买衣服就意味着会有更少的衣物会被闲置和丢弃;建立纺织废弃物的回收机制,使之重新成为生产原料,而不是被当作垃圾填埋或者焚化,也是一种低碳的做法。在居住方面,不对住宅进行豪华装修,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生活用品,选择节能的灯具和其他电器,都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出行方面的低碳方式是,尽量利用自行车和公交地铁系统“绿色出行”,即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低碳之选。
关键词:情境;有效教学;学习主动性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化学教师创设教学情境重在塑造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推动课堂有效教学。本文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就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略陈浅见。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兴趣
化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化学作为启蒙阶段,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巩固化学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实验,创设化学实验情境,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实验现象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的化学物质的性质、现象或者是解决某些化学问题。
例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针对这个反应,学生对老师提出了质疑。笔者选用两个集气瓶分别收集满二氧化碳,一个倒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另一个倒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浓溶液,在两个集气瓶口分别放上一个烧熟并剥壳的鸡蛋。第一个集气瓶鸡蛋没有动静,而第二个集气瓶口的鸡蛋居然被“吞”了进去,出现了“魔瓶吞蛋”现象。此时,同学们个个都看呆了,惊呼:“太神奇了,太神奇了。”同学们理解并认可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当老师提出:“你还能设计其他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了吗?”,这时同学们个个兴致盎然,跃跃欲试,有的想到了用稀盐酸、有的想到了用软塑料瓶、有的想到了做喷泉实验等等。通过实验,教师将实验结论的发现权放手给了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同时,课堂实验的趣味性,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直观情境,帮助理解
加拿大著名的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现代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录音、投影、幻灯、视频、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把化学中的微观结构、不易实现的实验、不易观察的实验现象等以生动的动画、图片、文字以及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展现在屏幕上,实现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帮助学生更真实、生动、形象地理解教材,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时,同学们由实验已经知道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并且得到白色固体,但是,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呢?同学们此时急切想知道白色固体会是什么?教师乘此机会,利用多媒体展示了flash动画,模拟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反应:氢氧化钠在水中解离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而生成了难解离的物质——水,同时,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存在于溶液中,水分蒸发后,氯化钠成晶体析出。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的直观情境和对此过程认真的思考,学生不仅明白了白色固体就是氯化钠,而且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中和反应的实质。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中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多媒体动画的微观模拟中迎刃而解了。因此,多媒体教学创设的直观情境,帮助学生对微观知识加深了理解。
三、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应用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教师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用具体的生活实例、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来创设教学情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又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学习了金属的相关知识之后设计以下的相关情境:①北方一些公交车一到冬天,乘务员就会在把手上系上一块绒布,为什么呢?②目前我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中的五角硬币首次采用了钢芯镀铜合金,该合金的性质与流通的一元硬币的材料性质相似。请你推测用来制造五角硬币的钢芯镀铜合金应具有什么性质?③现在很多家庭装修,都将室内原有的铁制水管改成优质塑料复合的开泰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④易拉罐由铝制变成钢制,其目的是什么呢?由于情境的创设贴近了生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亲切自然。同时,这些问题体现了知识信息的多样化,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化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化学”,此时的同学们求知欲望强烈,进一步体现了教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
再如:在教学“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课时,创设如下情境:假设你是一名科普工作者,你正要建一个为初中学生介绍关于自然界中水的科普网站,你打算扮演什么角色?并提供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化学家:(1)水是由什么组成的?水有什么性质?(2)水是如何净化的?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3)水又是如何被污染的?生物学家:(1)水对生物有哪些生理作用?(2)当湖泊被污染时会发生什么?(3)被污染的水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地理学家:(1)哪里有水?(2)淡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社会学家:(1)为了治理水污染,我们投入了多少资金?(2)记录一周内你的家庭和你的学校的用水情况,绘制一张你家的用水统计表。课后,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水厂考察水资源情况,日常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情况以及水质污染情况和防治措施。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四、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设“疑”立“障”,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木炭的还原性时,设置问题:1.你认为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物质?2.你能设计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吗?这可是未曾学过的化学反应,这样一问,给了学生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是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不知从何入手。于是,连续设置三个问题:1.反应物是什么状态?2.反应的条件是什么?3.生成物可以采用什么验证方法?这三个问题更具针对性,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归纳总结,不仅得出了正确的实验装置,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创新设计实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取得教与学的最优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1]文庆城,张世勇.谈化学愉快学习教学策略[j].中学化学,200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