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城市旅游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旅游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旅游规划

第1篇: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8月3日,我们考察团抵达考察学习的第一站——*市,主要参观了*大桥、*、*、*;*的*影视城、*艺术馆;8月5日参观了*的*、*、*、*珍珠馆,感受了水乡风情;8月6日船游*、参观了*;8月7日车游了*南浦大桥、*新区、*隧道、人民主场;登上*大厦眺望*夜景;所到之处到处是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新式样的小洋楼在农村比比皆是,显示了*五市农村的富裕。进入城市,无论是在*、*、*、*还是*,都感受到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气息,新建的高楼鳞次栉比,城市街道洁净,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

二、*五市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围绕大旅游的发展思路,构建大旅游格局。

*地区坚持城市规划与大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城市规划中保护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大旅游发展思路,从而有效地构建了大旅游的格局。如*市在城市规划中,为保护*古城及古典园林风貌,保留了旧城区,建设新区和工业园区,使*古城、古典园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保护。*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也提出:城市规划要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坚持“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城市规划必须服从旅游业发展规划。而*的旅游发展策划滞后于规划,规划滞后于建设,全市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开发水平低、综合效益差,一些景区和景点盲目开发,资源被破坏,永续利用度低。

(二)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形成了社会办旅游的局面,构建合理的旅游利益主体。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倡导内资、外资、国有、民营一起上,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扶持。如*市在景区景点建设上,三年内就共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宋城(有天灯节,大型演出等)、未来世界等一批文化品位高、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新景区,打造了“层层叠叠山、弯弯曲曲路、高高低低树、丁丁当当泉”的特色,形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三)在旅游景点和产品的包装上突出了创名优品牌的地方特色。

*五市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充分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包装旅游、经营城市。充分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间天堂”*西湖全力打好了白居易,坡,白娘子传奇等文化品牌,其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为其增色不少。乌镇水乡古镇凭借水阁而天下闻名。*依托“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培育和发展当地饮食文化,使秦淮河美食文化形成*旅游的一大特色。*则以“三古一湖”(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太湖),在住、食、购上充分展示吴文化的特色,即住古典园林饭店,食吴越菜,购*工艺品、苏绣等,以文化突出城市、产品特色,把旅游产品和当地文化融为一体,使旅游产品个性化。“闻钟声,烦恼清,智能长,菩提生”的寒山寺,“夫妇归田隐居”的藕园等无不如此。

我们可用七句话来概括*五市旅游的经验:自然风光优美是前提、思想观念更新是基础、景区特点鲜明是关键、旅游市场规范是重点、管理体制科学是难点、文化底深厚是核心、科学技术支撑是动力(如*)。

近几年来,*五市海内外旅游者人数、创汇收入连年攀升。对比之下,我县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发展结构不平衡,地方特色不突出,“吃、住、行”要素所占比重较大,“游、购、娱”结构不尽合理。旅客构成特殊,周边游热,国内游冷,国际游几乎空白。

三、对*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植一批旅游精品。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以数量扩大为目标的粗放型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向深层次、质量型和内涵丰富型发展。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我县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但从实际来看,还有很多景点存在功能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由于缺乏深度开发,内涵不够,而显得平淡无奇。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每个城市都有地方氛围浓郁的特产。如*西湖龙井茶,*的万三蹄,*酱排骨,*盐水鸭等无一不让游客心动。我县也有不少土特产,比如宜居的茶叶、后坪的苦荞酒等,但大都没有在包装上下功夫,没有形成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相联系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品。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二)抓宣传,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促销的广度和深度,树立*新形象。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和深度,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一个好的商品需要好的推销术,旅游产品更是如此。我县要依托各种活动载体、现代新闻宣传媒体,筹划热点,精心包装,制造轰动效应,刺激旅游消费热点,培育品牌,吸收游客,不断拓展周边客源市场。以乌江画廊的山色风光为依托,精心布局桃花园—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大旅游圈。

第2篇: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结合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规划迅猛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行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加强对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良好结合,对确保旅游和城市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的关系

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规划单位往往具备于旅游管理、人文地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等多领域综合型人才。

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等的规划,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

三、旅游发展所遇到的阻碍

1、经营管理不善,开发利用不当,监督制约不利,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我国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单体规模小,实力弱,经营管理水平低的弱点,使得我国旅游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等方面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削弱了其进行产品开发、市场拓展、服务质量改善的能力,限制了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企业失去了竞争力就等于人没有了生命力,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致命的。而且,由于我国旅游企业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长期以来只能依赖于低效率的粗放式经营。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但对企业本身造成伤害,而且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许多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具有极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些旅游企业急于早日获得经济效益,开发时急功近利,进行掠夺式开发,经营时对资源过度利用,使资源超负荷工作。这些“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保护”的行为造成了许多旅游资源的破坏与浪费。而我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这些行为又缺乏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国还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也使得某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最终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管理混乱,资源浪费的情况,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发展观念落后,环保意识缺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观因素

长期以来无论是我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还是旅游理论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即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开发的监督、规划与管理。加上某些经营者的短视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导致了对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过度利用。另外,由于教育水平及人口素质的差异,我国许多旅游者缺乏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触摸攀爬古迹,在古迹上乱刻乱画,随意丢弃垃圾,在保护区内狩猎、野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不良行为使许多名胜古迹的原始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并且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使景区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3、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被破坏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因素

(1)、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与破坏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与不合理利用导致许多资源被破坏。四川黄龙九寨沟风景区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造成九寨沟水量减少,使这里的湖泊水位每年降低6―30厘米;1951年湖泊面积还有217.44万亩的洪湖,由于房地产开发,旅游区开发挤占水面到1987年仅剩下70.29万亩;著名文化宝库敦煌莫高窟,因游客量过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居高不下,许多精美佛雕的颜色已发生变化,内在物理化学结构也受到影响。

(2)、水资源锐减并污染严重

水资源锐减一方面使生活用水紧张,另一方面使一些以水体为主的旅游景点消失。如有“泉城”美名的济南,由于70年代以来,该市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俱增,对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量日益减少,导致许多名泉干涸,并且使围绕这些名泉而修建的旅游设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水资源锐减的同时,水污染也日趋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旅游区废水不加净化和净化未达标准便排入景区水体,严重污染了水体资源。

(3)、大气污染并威胁可持续旅游

大气污染往往是跨区域的。它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威胁旅游业发展。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暧,至21世纪30年代全球气温将上升1.5―4.5摄氏度,导致海平面上升25―140厘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许多沿海旅游城市和景区将面临威胁;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升高还会导致酸雨的出现,酸雨会毁坏植被,造成土地和水质污染,腐蚀文物建筑,旅游资源质量将受到严重破坏。

四、处理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的方法

1、注重城市旅游发展

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角色正备受国内外关注。伦敦、洛杉矶、东京、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均是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在亿人次以上。巨大的游客流带来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联动,因而使旅游经济成为城市经济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根据我国对入境旅游所作的调查,入境旅游者在我国首选的旅游目的地总是几个大城市或特色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深圳、桂林、杭州等。由此说明,在各种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中,城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2. 重视城市旅游规划的编制

(细化:城市需编制旅游专项规划,明确城市旅游总体布局、产品、产业、线路、设施等)

3、明确城市旅游规划担负的重任

正确认识与处理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是旅游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前提保证。旅游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物。现今的旅游资源,无论其自然性还是人文性,最初存在并非是为旅游而生,只是在某一时空阶段被旅游业所利用,才被称为旅游资源。尤其是城市旅游资源,往往是城市各产业资源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规模时,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才分化出部分旅游功能,成为旅游资源。大概正是由于旅游业的这种附属性,以及它易受外界影响的敏感性、经济收益在城市产业中的散在性,使得许多城市旅游规划被轻视。旅游规划通过分析各类适于当今时代的旅游资源以及一系列背景环境,研究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路径、产业体系以及总体定位,对城市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良好结合至关重要,因此,在处理两者关系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对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作用的重视,促进处理两者关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加青;旅游目的地概念性总体规划中的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青海省坎布拉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1

第3篇: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1 城市旅游规划的必要性

1.1 完善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所处的环境会让城市居民产生一种自豪感,并且也会使人们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与维护中。而且,进行城市旅游规划可以增强城市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的文明发展,全面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从而为城市营造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1.2 促进区域旅游业的进步

城市发展的关键方向属于某个区域发展的核心,科学的制定城市旅游的方案,这与区域的进步有很大的联系。因此,科学的制定城市规划的方案,分析城市规划的内容,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旅游行业的影响力与作用。同时也会直接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全面进步。在确保城市旅游业进步的前提下,创造出有利于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 城市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规划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关于旅游规划可供借鉴的成功规划案例并不多,再加上旅游规划本身具有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我国大多数旅游规划编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免不了存在与环境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2.2 旅游规划中科学性匮乏

我国大部分旅游规划仍属于感性规划。具体表现为:原则多,实质内容少。旅游规划停留于理论层面上分析,缺少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规划项目雷同类似,缺少地方特色,出现各地旅游区同一化现象;定性多,定量少。规划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缺乏可信度,可靠性;缺少一套独立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层次旅游规划的内容、重点、技术过程和方法没有统一与弹性的界定,缺乏可比性。

2.3 旅游规划执行不力

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规划市场供不应求。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国土、交通、环保、建设、服务业、商业、宗教、教育等相关部门及各社团的共同参与,涉及面广,部门间无隶属关系,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各行其是,协调困难;旅游规划发展较晚,法律地位和被重视程度远不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在与二者执行发生冲突时,旅游规划的实施难免受到制约;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但出钱的是政府和企业,与规划者无关,目前的规划大都是规划单位承包给企、事业单位或各院校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这些单位的着眼点是规划成果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数据的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较少考虑规划在经济上的可操作性,规划即使编制得面面具到,高屋建瓴,但却会因资金庞大,筹集不足而搁浅。

3 城市旅游规划的有效方法

3.1 旅游部门间应该协调合作

城市旅游规划并非单纯的依赖组织的工作来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布置的。由于城市旅游规划工作具备较强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促进落实。因此,旅游部门之间应该注重合作,以此推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等。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它属于一个针对整个城市的不同方面来科学规划的项目。现阶段城市规划涉及到的内容在不断增加,因此旅游规划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保证旅游规划工作可以推动城市化的进步。反过来说,人们应该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以此推动城市旅游的规划。因此,旅游部门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促进两种规划工作的协调性与一致性。在协调方式方面,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可以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主动协调,另一种是被动协调。主动协调指的是,在编制时期两种规划之间需要达到协调进步,同时发展。被动协调指的是,当两种规划产生矛盾时,需要作出一定的妥协。两种协调的方式实际上有较大的差异性。

3.2 形成健全的规划工作机构

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法律方面的保证,还需要形成有效的机构来维护法律保护的对象。因此,应该形成健全的城市旅游规划工作机构,以此提高城市旅游规划的水平,同时提升规划工作的效率,推动城市旅游规划工作的进步。在监理城市旅游规划工作机构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逐渐规定有关部门的工作内容与职责范围。例如,应该建立比较高级的旅游管理部门,明确城市旅游管理的各项制度等等,这样可以改善当前旅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落实旅游规划工作的过程中,管理机构属于一个重要的组织。因此在制定城市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合理的运用城市中具有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借助有关的历史知识、文化背景等。可以在合理安排城市旅游场所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合理的运用不同机构与行业中的的资源,提升旅游行业的服务标准,促进旅游规格工作工作的形成,这样也可以确保城市旅游规划顺利进行。

3.3 规划旅游区文化生态系统工程

通常来说,不同类型的旅游规划,虽然在规划范围、规划任务、规划要求、规划侧重点等方面均有差别,但就规划涉及的内容而言,大体均包括:规划区旅游业发展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客源场分析与定位;提出规划区旅游发展战略和主题形象,制定旅游业发展目标;明确旅游产品开发的方向、特与主要内容;提出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并对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以及开发时序做出安排等。

3.4 重视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现状游者人数、规划期内预测人数以及旅游者对有关设施的平均使用频次,调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标准和布局,尤其是宾馆酒店、会议展览设施和交通、供水、供电、排污设施在选址上应方便游客的使用和旅游开发的配套。同时,旅游规划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承载量对游客的容量进行调整,并且参照城市规划的基本区划进行旅游设施和服务的配套。

第4篇: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能源城市 历史文化 旅游区 规划设计 方法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一、能源城市旅游区概况

1.1 能源城市

能源城市是是指以依靠能源资源相关产业发展壮大起来,并以能源资源相关(如煤炭、天然气、石油开采业等)占其地区生产总比值较大,主要输出产品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产品的城市。能源城市有一下几个主要特征: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储量,并且易于开发;主要依靠开发本地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采掘业和加工业,并且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相当大比重;主要输出产品是与能源资源相关的产品。

1.2 能源与旅游区的关系

现在国内的旅游区规划建设很少有建立在新能源利用基础上的,多数旅游区都是依靠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利用新能源还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如果仅以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为旅游区建设的重点,那么就会面临很多城市的这些资源并不是很出名,再加上客源市场小,旅游发展当然滞后于很多地方,比如榆林市,地处西部偏远地区,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旅游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陕西的延安、西安等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依托资源优势,以旅游、能源、原材料、生物资源开发等,不仅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而且还能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以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旅游、能源、矿产、生物、气候等资源丰富多样的组合优势,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面向市场,加强合作,扩大开放,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建立以新能源利用为基础的旅游区,形成能源与旅游区建设相辅相成的新形式非常有必要。

二、旅游区规划的一般设计方法

2.1技术路线

从空间层次上来说,城市旅游区规划的技术层次应该是:

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区规划(产品规划)旅游区控规旅游区详规

2.2 旅游区规划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2.2.1第一阶段:资料、资源调查与评价

(1)资料、资源调查:资料收集,要注意目的性、可靠性和原始性。在资料收集与汇编中,尽量保持其原始性,不要随意整理、取舍,包括提供的单位和个人姓名的记录,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经查核、提炼、改写的工作成果,可在规划说明中反映。

(2)综合评价:

旅游区的综合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境质量与水平:生态特征、环境质量、设施状况、监护管理。

②开发利用条件:交通通讯、食宿接待、客源市场、运营管理,从社会、经济、时间、技术等方面,分析其开发利用功能价值和经济效果。

③规模范围:旅游地面积、体量、容量。

⑤开发现状:从艺术特点、自然规律,经济效果上综合分析、评价旅游地开发现状。

2.2.2第二阶段:编制规划

编制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并做多方案的比选。

2..2.4第三阶段:方案决策

该阶段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组织各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专业评议和综合评议,并对规划做出技术鉴定报告时期。经修改后的总体规划文件再报有关部门审批、定案、上报。

2.2.5第四阶段:管理实施

这是各旅游地在规划实施和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长期工作内容。一个好的旅游规划要使其变成现实,最终成为人类寻求旅游、休闲和环境质量的空间,实现旅游地应有的旅游效益,则需要到位的管理实施,否则仅为一纸空文。

三、以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为例的能源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

秦塞国家长城公园地处榆林市榆阳区,规划用地面积约1343平方公里。榆林的地理区位和交通区位优越,边寨文化和长城文化源远流长,具备吸引高端旅游消费人群前来旅游的潜力。而榆林国家能源基地的优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提高景区品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秦塞长城国家公园从榆林边寨文化和长城文化出发,立足于榆林国家能源基地的优势,是一个集文化体验、生态度假、能源展示、生态治理、特色农业观光和自然生态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生态公园。

3.1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构成

能源城市旅游空间形态划分和形式界定上,可以将旅游空间形态分为三级:旅游点、旅游单元和旅游区。旅游点是由场地组成要素构成的具有独特旅游价值的地块,如公园绿地广场上的喷水、街旁游园中的休闲广场、山涧的瀑布、坡地上的植物植被等。在视觉上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称为旅游单元,如沟谷、滩涂、盆地、山峰、山脊,每一个旅游单元都至少有一个旅游点,由一系列的旅游单元组成旅游区,旅游单元构成旅游区的物质实体。具有游憩和审美观赏价值的旅游点、旅游单元和旅游区就组成了旅游空间形态体系。

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的旅游空间体系就是由旅游景区、游憩区、旅游景点构成。由2-4个旅游景点构成游憩区,也就是一个旅游单元,再由若干个游憩区组成旅游景区,由此展开公园的空间景观序列。其主要特点是在组织旅游空间的同时将能源旅游资源、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与之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具有榆林魅力的旅游空间。

3.1.1旅游与能源旅游资源的空间结合

榆林是21世纪中国的能源接续地,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的重要源头。在榆林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中,规划用地东部分布有相当多的煤矿,在旅游空间组织时尽量与矿产资源相结合并加以利用,将此区域作为整个公园的能源供给中心并结合能源展示,充分利用榆林作为国家能源示范基地的优势,将节能、低碳这条主线贯穿景区始终。规划一、二期用地以能源展示为主,向世界展示榆林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风貌,同时国家公园内的建筑、景点和景群都已节能建筑为主,实现能源、低碳的目标。

3.1.2旅游与现有的地貌、水系的空间结合

榆林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水网分布密布,大多为内陆湖泊、水库和河流,旅游结合当地地貌,创造独特的毛乌素风景区、防风固沙风景示范区和国家自然水体风景区,充分展示榆林当地的体毛特征与自然景观,并结合旅游设施、修学培训、国际会议等功能,实现旅游与现有地貌、水系的结合。

3.1.3 旅游与历史文化的空间结合

榆林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镇北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榆林长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长城文化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榆林作为昔日的九边重镇,是昔日边陲和民俗文化融合之地,是塞北蒙汉文化的交汇区域,涵盖了黄河文化、草原文明、游牧文明等多种文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榆林的边塞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上,榆林市陕北民间艺术之乡,大秧歌、信天游、绥德石狮、三边剪纸等以其浓郁的黄土风情和丰富浑朴的生活底蕴,风靡海内外;同时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有着宝贵的革命文化资源。旅游结合榆林的历史文化空间,以秦塞长城为核心,结合镇北台、红石峡、榆林古城等重要景点,并结合大型展演活动、考古活动、游览活动、节庆活动等,将历史文化与榆林特色结合。

3.2 道路交通结构设计

3.2.1旅游区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能源城市的旅游区的交通组织方式分成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针对能源城市的特点,道路交通设计主要考虑与能源、游线结合,采用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两种方式并行,在园区主要道路上采取人车分行方式,进入旅游区后步行道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离,设置步行道与车行道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车行路采取围绕旅游区或场地群落布置方式,并以枝状近端路或环状近端路的形式延伸到游憩场地出入口。在布置时尽量避开露天矿藏和自然水体等,并设置适当数量的停车位;步行道路应尽量在景区内部,将绿地、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与景点串联起来,规避矿区,并延伸到游憩活动场地的入口。在园区的次要道路上主要采取人车混行的方式,次要道路交通量不大,主要是方便游客观览和通行,并且能够作为生态通廊和消防通道,采取近端式布局,并在近端处设置回车场地。

3.2.2道路类型、分级

能源城市旅游区的道路有步行路和车型路两种类型。在人车分行的路网中,车型路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兼有非机动交通和少量步行交通,主要方便于游客通行与能源的输送,步行则兼有步行交通和步行休闲功能,并可兼为非机动车服务;在人车混行的路网中,车行路共有机动车、非机动车、和步行三种交通形式,也同时有专门的步行路系统,但一般主要是用于休闲功能。

道路按其功能可以划分为主路、支路和小路三个等级。

3.2.3通路设计

通路作为旅游区空间结构的骨架,为出入口为起点,将区内各游憩活动场所、主要建筑物及各个空间作线形连接,这便是最简单的通路特性。

从平面上分析,根据能源城市旅游区的特点,通路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向心式”、“环绕式”和“自由式”三种基本类型,在设计时一般会将三种通路方式混合使用,达到机动灵活的作用。

3.3 游憩空间构筑

能源城市的游憩空间有别于一般城市旅游区,其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①在规划游憩区的同时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结合,既要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要凸显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②游憩区与旅游区的交通连接,方便游客穿行和到达,要与旅游区内部的各种设施衔接,并与能源展示点相结合,使游客在观览的同时了解新能源的利用和提高节能意识。

3.4 游憩活动设计

旅游过程的游憩活动包括十个方面,即吃、住、行、游、娱、购、体、疗、学、悟。在能源城市的旅游区中,从游客行为活动的特征来看,观赏、娱乐、运动、疗养是最纯粹的游憩活动;修学、感悟、体验是过程中的精神活动;运输、住宿、饮食、购物既能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基础服务,又能满足旅途生活的心理需求,人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往往带着享受和休闲的性质。在游憩活动设计的同时加入生态、低碳的理念,结合能源展示,使游客在活动的同时感受到能源的魅力。

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结合景区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以文化展演、节能展示、康体健身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带:长城镇北台活动带、春渡榆溪绕途旅活动带、花开几曲问陕北活动带和秦道飞沙龙寨行活动带。

3.5 能源利用

3.5.1 风能、太阳能的利用

利用风力推动发电机发电, 产生能量。特点是发电效率高、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可靠性强、无污染。榆林位于陕西最北部,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生物质原料,为秦塞长城国家公园的生态能源的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5.2生态水资源利用

陕北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域, 因而对规划景区内的水资源必须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进行规划与治理。规划利用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形成溪流并汇成一个个水眼,既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能够创造优美的景观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

4、总结:

近几年来,随着各国对能源越来越重视,能源城市的发展问题不断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能源城市拥有丰富的能源储备,但是城市经济发展上去了,却带来了城市环境恶化,居民生活枯燥无味等问题,所以能源城市的旅游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在发展本地旅游业的同时还能丰富市民的生活。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改变,不在盲目追求新奇独特的游览项目,愿意接受主动选择接近自然及低环境影响的旅游形式,能源城市刚好可以利用自身能源利用与旅游区结合,创造其独特的旅游形式。

目前,我国能源城市的旅游区规划设计方法及其理论还在探索阶段,本文以秦塞长城国家公园规划为例,从旅游空间组织形态构成、道路交通结构设计、游憩空间构筑、游憩活动设计、能源利用五个方面阐述了能源城市旅游区规划设计的一些方法,由于时间及自身水平的限制,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及有待深化的部分,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为我国能源城市的旅游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万朝蕾. 能源富集型城市转型研究—以榆林市为例[D]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11.

[2] 张金东. 榆林能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6.

[3] 冯中南,陈高科,翟子陆,倪振国.能源城市如何节能和可持续发展[C]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2007.

[4] 解怀颖. 新能源新城市新机遇[J]中国城市经济,2001,(08)..

第5篇: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业;小城市;规划布局;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就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肇庆的旅游资源自古以来就名闻遐迩,它因拥有七星岩、鼎湖山等著名风景区而在省内外享有盛誉。80年代中期以前,肇庆市的旅游业一直居全省的前列。1978年,肇庆被国务院列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风景旅游城市。1982年全市旅游人数、综合实力在全国40多个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中位居第六。同年,肇庆星湖成为全国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一。

肇庆市域的旅游景点,大部分分布在市区,重要景点基本上集中在离市区50km的范围内,其中七星岩位于端州城区的北部,鼎湖山位于端州区东北18 km处,它们均处在肇庆市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内,城区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星湖(七星岩和鼎湖山)在空间和环境上唇齿相依。基于此,下面就以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简述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影响。

1、城市总体规划的概述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尤其是以旅游业为主的肇庆市来说,其城市发展的旅游业,对本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

2、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

2.1、相关理论基础

2.2.1、旅游业与总体规划布局的概念

“旅游业”与“总体规划布局”是两个各具内涵但又相互关联的概念,当前我国国内外对于旅游业与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等方面,但是对于旅游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研究涉及比较少。本文的研究基础要借鉴相关理论进行,主要包括有旅游业、城市旅游、总体规划布局的相关理论等等当做理论基础。

国内对于旅游业与规划布局的研究,一般集中在旅游用地以及旅游小城镇规划设计方法等等方面,而较少有系统的从总体规划的角度对旅游业发展对其产生的影响而进行分析。当前,在总体规划布局之中对于种种用地规模以及布局都比较成熟,然而对于旅游业快速发展影响之下小城市规模以及布局较为不足。所以,关于旅游用地方面的研究,则是对于旅游城市之中种种用地合理规模以及布局的基础,是处理好旅游用地同城市其他用地关系的基本保证。

2.1.2、旅游规划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作用

对于当前已有旅游吸引物,城市规划主要是已有旅游吸引物做保护性规划,但是旅游发展规划不仅仅需要对其进行保护规划,同时也需要强调的是旅游开发方面的规划。基础设施的规模以及布局上,城市规划通常考虑的是市区主要人口,所以在基础设施的规模以及布局之时对于有旅游人口需要缺少考虑,尤其是在旅游旺季之时也会使得基础设施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等等理现象的出现。所以旅游规划要求对城市规划进行补充以及协调,如何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新要求。根据如上理论以及问题,简述肇庆市旅游业发展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影响进行分析。

3、旅游业对肇庆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

3.1对城市基础、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肇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境外旅游业的发展促成了新火车站的建成。随着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为了能更好的接待游客,肇庆新火车站于2008年竣工使用,机场的扩建增线进展顺利。近年来,肇庆市一方面不断维护建设普禅寺、老院子、土家风情园等经典景点,引进高层次旅行社、高星级酒店,推进城市广场、城市步行街、“穿衣戴帽”工程的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还将结合城市商业设施发展,升级改造传统十字街、新建溪布街等旅游商品街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城市购物、美食等城市休闲旅游,还规划建设旅游会展中心,引进沃尔玛购物中心,这些规划建设都是为了满足旅游业的转型发展的需要。

3.2对城市空间结构规划的影响

肇庆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7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肇庆城市空间布局将形成适合地区的空间发展新格局。且住岗、荷花、枫香岗组团,将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中心城区的城市职能则主要将沿澧水向东部拓展,包括西溪坪组团和长岭组团、阳湖平组团,该区将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空间拓展载体,从而强化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旅游西优、城市东拓的空间结构将使肇庆形成沿澧水的拓展轴。

3.3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是在用地布局上对城市规划纲要的贯彻,是城市布局的基本内容。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城市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环境状况等,都会影响到城市的用地功能组织。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对于旅游业的影响,并且也会关系到下几个方面:城市布局形态。建国以来,肇庆市经历、编制了五期城市规划,先后扩展、整改变为骨架的道路系统,同时慢慢形成改善基础设施,规划范围逐渐扩大,城区格局获得一定的变化。根据保护自然环境的需要和城市用地现状条件,未来肇庆城区应向东西两翼发展,保持原来的“宝鼎托珠”的布局形态以及开敞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同时把城市用地的平面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构筑结合起来,并且使用山、湖、河、塔、楼、广场、绿地等等,来创造出丰富的城市轮廓线以及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经济的变迁则要求城市物质要素作出与之相应的变化,土地使用则是将此种要求逐渐向城市规划传递的中介。城市规划就可以通过土地使用的调节来促使城市物质空间结构 以及土地使用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关系进行一定的变化。并且也需要考虑到肇庆的城市性质,同诸多城市一样,不断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目前,我国的一些小城市产业结构仍属较低层次,1996年三大产业的构成比例为29.4∶40.8∶29.8。而在这之中,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产业优势同资源优势反差比较大。此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景点建设本身的原因之外,也同城市功能设施的结构性问题有一定的关系,并且通过用地配置来不断引导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3.4优化布局方式

公共服务用地的非盈利性属性决定其与当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主要有行政办公、文化设施、教育科研用地中的中小学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社会福利用地,这些用地应重视满足不同阶层群体的需要,均匀分布且满足居民的出行半径,形成体系。但是旅游活动的引入,使得公共设施的布局,应从游客活动及当地居民的生活来考虑,因此,肇庆市在规划布局中应完善原有公共设施体系,增加其旅游功能,比如在城市级的公共中心的行政办公用地中增加旅游管理用地,在靠近旅游景区的医疗用地中增加专门服务于游客的医疗救助中心等。还有按其服务对象的不同及区位的敏感性,布局在最有利发挥其效益的位置,如教育科研用地中的旅游培训学校。

4、结语

旅游业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影响的,指的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之上可以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但是城市发展之中的城市建设依然存在种种问题,通常迎合不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进而也会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慧婷.关中地区旅游型城镇商业服务设施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唐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第6篇: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 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中国旅游业持续高速的增长,既依托于旅游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旅游教育的迅速发展。在我国本科层次的旅游教育体系中,“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旅游资源调查、开发、规划的一般方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可以初步从事相关的实践工作。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与我国高校重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教学手段是相对应的,具有积极意义。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在实习实践、课堂讨论的基础上,加深对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提高学生素质。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特点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强的专业化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旅游规划相关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格式和事项,能够熟知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的步骤和内容,并能使用相关应用软件进行作图,可以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旅游规划工作打下初步基础。所以说“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而若想掌握上述能力,知识范围则要涉及地理、历史、城市、交通、建筑、市场、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这就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综合性,涉及多学科领域,与“旅游地理学”、“旅游市场学”、“城市规划原理”、作图设计等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前后教学计划安排的不合理,并不可避免地存在课程间内容的交叉和重复问题,只重视课程内部的衔接,而忽视了课程间的关系。

2.任课教师师资队伍薄弱

旅游规划涉及范围很广,需要的规划人员应具备有旅游、市场营销、区域规划、建筑、交通等各方面综合素质。而目前课程的任课老师主要来自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专业,缺乏跨专业知识,使得教学层次受到限制。多数任课教师参与旅游规划项目较少,实务经验缺乏,这就必然会影响教学水平。

3.实践教学比例过小,教学方法单一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经费、时间、教学计划等限制,教学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践环节难以开展,即使安排了少量的实践课也只是在附近的景区作一些简单的资源调查评价、市场调查等基本工作,真正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景区产品开发设计等工作,则较难实现,这就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

4.课程考核评价不合理

目前“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对学生的教学评价,许多学校还是主要采用闭卷理论考试的形式,缺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检测,这种评定方式造成学生只注重分数,特别是只注重期末考试,而对实践活动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也不利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针对课程联系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和课程考核评价不合理这三方面问题,对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进行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的设计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关系,力争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理论联系到实践案例中去,在实践教学中又能把所学的理论联系到实践中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目的。

课堂教学内容体系可以根据各个学校课程设计不同而做出调整。作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所做出的课堂内容体系安排如下表所示:

实践教学内容是“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市场的调查与分析,旅游区的空间布局设计、形象设计及项目设计,还包括制图等实践内容。任课教师通过案例讲授相关理论方法,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实地调研分析,让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再通过课堂讨论,进一步巩固理论方法的掌握。

2.教学方式的设计

(1)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应更多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计算机软件辅助教学等,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2)多采用案例教学。任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引入一些成功的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参观展览馆等途径,让学生对旅游规划、城市规划的实例进行直观的学习。任课老师可多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然后加以分析和点评,从而促使学生开拓思维方式。

(3)实践教学方式设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实地调研。选择某一个具体的旅游地,让实践小组分别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评价等工作,并为后续的资源开发和形象设计打好基础,有课题的任课老师,更是可以让学生参与课题中的资源考察、资料收集等具体工作;二是实训教学。大力提高教学硬件水平,完善实验室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支撑,开展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实训教学,让学生突破技术关,初步掌握规划制图功能,进而结合前期实地调查案例,进行地图数据化、功能分区设计及规划图件绘制等工作。

四、结语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课程中资源调查、资源评价、市场分析、形象设计、功能分区、 图件制作等工作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的形式来完成。只有重视和发展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才能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旅游规划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建兵.“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分析——以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85-88

[2]严少君,俞益武,方躬勇.旅游规划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111-112

[3]王计平,方田红.“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9(18):96-98

第7篇: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产业;旅游规划;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5-0144-04

一、问题提出

当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语言以及旅游行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旅游业在大多数经济欠发达地区被视为了一种宏观经济问题的万能良药,或是作为社会变化的引擎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打造良好形象的武器[1]。旅游规划也因此变得更为普遍,编制规划也成为旅游发展广泛采用的手段[2]。然而,旅游规划似乎并不总能奏效。尤其是在中国,旅游规划正在或将要面临较高的流产率和较低的实施效力,特别在内陆地区情况表现得更为糟糕[3]。

为了解释规划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近年来对旅游规划与实施的差距(Gap betwee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GPI)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在各类研究中也接触和发现了旅游规划与执行之间的差距现象,如:社区参与研究[4~5],关于土地使用控制的错误计算[6~7],中央计划与地方可能性的差距 [8],缺乏可用资金[2],环境变化的不可控因素等等[7]。在中国,最早指出中国GPI问题的是在“2001年中国旅游规划高峰研讨会”和“2001年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旅游规划与实施现状的问题。随后Kun lai[1],惠红[9]等从规划编制者、规划执行者、当前制度和标准等方面解析了可能存在的原因。现实中,旅游规划的实施成功若以旅游产业的成功作为衡量标准,那么“规划实施成功”的意义则不仅仅局限于规划蓝图的建设部分得到实现,而是在于规划下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产业获得了满意的社会经济效益。现实中,规划实现其预期的效果涉及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在本文看来,社会经济因素可能扮演了重要角色。即:在一般情况下,旅游规划实施成功的概率与经济发展的程度呈正相关。为了证实此假设,本文另辟蹊径,从世界旅游产业的分布规律研究入手,以国家为单位对象,间接分析旅游规划成功实施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为了验证关系假设,需要充足的统计数据与适宜的方法。由于世界各国情况差异较大,世界旅游产业的分布与比较采用计量分析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此,本文借鉴库兹涅茨、钱纳里等建立的经济截面国际比较分析方法,将2007年数据齐全的国家运用分组统计的方式考察旅游产业指标随着国家富裕程度的特征变化[1]。

(一)国家分组

本文对于研究对象的145个国家进行分组。分组主要按照人均GDP(根据当年购买力平价计算)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并尝试按照平均值法或相对均衡的方式将其分为5组。两种分组方式的结果并未见显著差异,本研究采用后一种方法使各组国家数量相对均衡以利于观察。

(二)计算每组国家相关变量的“特征值”

计算特征值的方法主要可分为如下几种:一是“总和法”,即取每组国家某个经济变量数值的总和;二是“中值法”,即每组国家某个经济变量的“中间值”;三是“平均值法”,可以是加权平均或是未加权平均;四是“回归分析法”,用回归方程进行计算。此外,还包括其他的统计方法。本研究将综合采用“总和法”、“平均值法”表征相关变量的特征。其中,“平均值法”采取未加权平均值法,具体方法是:

Yij=∑yij/n

其中,Yij为第i组国家的第j个经济变量的“特征值”,∑yij为第i组国家第j个经济变量的每个国家的数值的加和,n为第i组国家的个数。

(三)分析旅游产业相关变量“特征值”的变化与关系

本文主要选择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UNWTO World Tourism Barometer》以及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供的可比较的2007年世界各国旅游统计数据,在各截面上综合选择绝对数量、份额数量以及产业效率等指标,具体包括:国际旅行收入额、国际旅行收入份额、国际旅行接待收入密度、国际游客人次、国际游客人次份额、国际游客接待人次密度。本研究运用不同指标在各分组国家中进行特征比较,分析世界旅游产业分布的总特征与趋势。

三、主要发现

以人均GDP2 000美元、5 000美元、10 000美元、30 000美元(购买力平价)为分界点,对2007年全世界数据齐全的145个国家进行排列(原始数据表略),各组国家数分别是:23个、25个、30个、41个、26个。分组后,相关指标的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旅游产业分布表现出如下鲜明特征:

第8篇: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1988年国家教委高校学生司出版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由此开启了在我国高校开展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2007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又下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通知要求要认真落实〔2007〕26号文件关于“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并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最近几年,教育部又陆续出台了一些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政策和文件,这些文件均反应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就业指导工作从无到有,从单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到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宏观调控到针对课程建设的微观指导。

扬州市职业大学从2009年开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课程安排在大三学年的第五学期。教学内容包括生涯规划、就业指南、创新创业等,计32学时。实践六年来,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同时,也有学生抱怨这门课程开设时间太迟了“在我毕业前一学期开设,我都浪费了两年的光阴。如果进校就有这样的课程,如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等,那也许我的大学会更有竞争力”。于是在经过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率先在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

一、“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探索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旅游管理与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拓展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8课时,0.5个学分,是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课程体系的先导课程,更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学生创新教育部分。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基于高职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态度、知识、能力的需求,以学业规划、职业意识为导向,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引导大一新生科学认知自我,制订个人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培养求知探索的精神,对大学的学习尤其是专业学习起促进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职业素养,形成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观;也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握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就业预期,确立科学的求职观。

(二)课程内容

“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先导课程,它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一年级新生,教学内容主要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认知职业生涯规划:(1)认知职业生涯。(2)描绘人生彩虹。(3)掌握职业生涯设计步骤。目的是使大学新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思考未来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标性和积极性。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以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思考“如何度过大学时代”,从而学会分析影响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等。

第二部分,认知旅游行业与专业:(1)分析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2)认知旅游管理以及酒店管理专业。(3)了解旅游行业职业资格的认证。目的是使大一新生了解职业,学习决策方法,了解专业背景和专业的就业现状,熟悉所学专业及就职要求等。教学重点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教学难点是从了解专业到坚定专业学习的态度。

第三部分,认知自我:(1)探索个性自我。(2)探求职业自我。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和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等个性特征,以胜任未来的工作。学生能够积极关注自身的职业特质,不断审视自我,从而按照即将从事的职业不断磨练自己,甚至重塑自己的个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知晓性格等存在可塑性,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身的职业特质,不断审视自我,不断磨练自己,甚至重塑自己的个性。

第四部分,旅游职业规划设计:(1)撰写旅游职业生涯规划。(2)学会规划的执行。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旅游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格式和核心内容,掌握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基本要求,了解升学、自考及其相关的学业活动,执行职业生涯规划书所要求的。教学的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撰写,教学的难点是职业生涯规划书的执行。

(三)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纯理论课程,主要采用讲授教学法。但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课堂小组讨论、优秀毕业生实例分享等,以游戏、活动分享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如“认知职业生涯规划”的作业,我们设计的是“描述自己心目中的工作场景”“设计五年后自己的名片”等,学生非常感兴趣,作业效果很好。在教学“认知旅游行业与所学专业”时,带领学生参观旅游实训基地,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对旅游行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起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认知自我”的教学采用课堂小组讨论,学生互相分析个性特征,选择一种测评工具,测评自我个性、职业兴趣等,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

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时间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回答问题与讨论、作业和实践操作技能情况、小论文的撰写能力等,期末考核侧重综合运用能力。以完成“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品为主要内容,挑选优秀的作品进行评比表彰,并在今后的三年跟踪观察,全面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执行情况。

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

为了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认识及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近一年的时间,分别对2014级和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240 份(每年级各120份),回收有效问卷240份。问卷内容包括“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课程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满意程度以及建议等,从而来研究如何把职业生涯规划贯穿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全过程。

(一)课程开设很重要,开设非常有必要

我们从调查中了解到,2014、2015两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新生中开设“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有必要,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有86%以上的学生认为课程开设非常重要,而认为“没必要”开设的学生为“零”。由此可见,“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开设对学生还是非常有用的。

(二)学生对课程总体比较满意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体上是比较满意的,高达90%的学生对课程内容比较满意,超过90%以上的学生对授课形式比较满意,95%的学生认为课程具有实用性,总体学生参与度较高。

(三)课程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行为变化等分析

为了了解课程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我们设置了五条问卷题,分别从“自我认知”“综合素养”“职业认知”“求职信心”“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等五方面了解是否有帮助作用。

从表3可以看出,“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等有较大的帮助,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求职的信心,从而在大一时就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为实现将来的职业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

从我们的调查数据可以了解到,“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自我认知、综合素养有一定的增强作用。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自我个性、学习态度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并能根据职业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作出较为完整的规划。

(1)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学生在问卷上这样写到:填报志愿时糊里糊涂的,进校后对专业不了解,更谈不上对职业的认知。但上完这门课程后,终于对我国的旅游宏观环境有初步的了解,知道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出来后干什么,从事什么工作,自己适合在什么岗位上工作,有了一定的职业的概念。这三年我要不断的塑造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能力等适合今后岗位的要求。

(2)学生能比较合理地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位学生这样写到:我是第一次听到职业规划这个名称,以前根本不知道什么职业规划,也从来没有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过规划。学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做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份职业规划,规划了我大学三年要做的事情,毕业三年后的工作愿景。老师,我现在正在按规划中的目标努力。

(3)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多的学生这样认为:上高职不是很理想,以为以后自己的人生会很糟糕,将来的工作也不会很理想。但“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给我了信心,我对将来的工作很有信心,但前提是要在大学三年认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更有学生这样说:开学第一课就是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对我们新生很有必要,它让我们知道要怎么度过大学三年,大学应该怎样上,不至于“堕落”。

(4)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有一些学生这样说:糊里糊涂的进入大学,对大学、社会都充满好奇,但同时对未来又感到迷茫甚至焦虑。对于这些困惑,职业规划给出了解答,那就是学生入学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自我,只有找到和自己性格、爱好相契合的职业,才能工作高效,身心愉快。

三、优化“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调查,我们了解到,虽然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课时不足、教材缺乏、实践内容缺乏等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亟需优化改进。

(一)完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只是在大一新生进校时开设了8课时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也仅仅是认知了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了旅游行业与专业以及一个自我的认知,最后对自己的旅游职业生涯做了规划。内容还是相对简单与单一,缺乏系统性,学生普遍反映课时较少。除此外,学生在毕业前一学期学习“就业与创业指导”,内容更多是对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指导。

美国温索普大学(WinthropUniversity)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值得我们借鉴。它不仅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年级课程内容着重自我认知、自我评估,为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准备,二年级课程内容着重对行业与专业的了解探索,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三年级确定自己最终的职业选择,四年级制定职业规划并实施。

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更是应贯穿大学的全过程:一年级课程内容着重自我认知、自我评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综合素养,并初步了解旅游行业与专业,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二年级课程内容更进一步熟知旅游行业与专业,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职业意识,并评估一年来自己的学习成果;三年级着重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为顺利走上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二)加强“旅游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水平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从我们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很多学校的“职业规划课”老师绝大多数由“两课”老师担任,或者辅导员兼任。他们担任“职业规划课”教学的优势是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状况比较了解,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或者需求对学生展开相应的职业指导,所谓因材施教;劣势是他们对专业知识、行业近况不甚了解,在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职业目标、职业理想指导时,不能很好地与行业紧密联系。

理想的“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老师应该不仅熟知就业政策和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还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行业的就业环境非常熟悉。一年级可由辅导员担任课程教学,二年级由专业课老师担任教学,三年级由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担任,或者还可聘请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经理、优秀校友等作为兼职老师,到学校开展讲座,让他们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最直接、最真实、最符合社会实际的就业指导,从而给学生最真实、最感性的认识,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改革“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根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形成性评价理念,打破“一刀切”的考核时间模式,做到考核全程化。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勤、回答问题与讨论、作业和实践操作技能情况、小论文的撰写能力等,期末考核侧重综合运用能力。

二是引入发展性评价理念,每一阶段的教学考核结束,并不意味着考核就结束了,后一阶段的学习、综合表现是否能执行“旅游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上的要求,也是我们考核的重要方面。学生在整个三年的学习中能否按照当初的目标、要求实施,是我们跟踪考核的重要指标。

第9篇:城市旅游规划范文

秦皇岛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有120km以上的海岸线,资源优势雄厚,不仅具有良好的港址资源,也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矿产资源,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明显优势。合理的景观规划可引导秦皇岛城市海岸带开发利用趋于合理,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城市更加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海岸带的概念海岸带是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又可称为海陆交界带或水陆交界带,它以海岸线为基线,向海陆两侧扩展,具有一定的宽度。秦皇岛南起滦河口,北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乡小老岭村北,最长127千米;东起山海关孟姜镇顺山店村,西至青龙满族自治县凉水河乡杏岭村西,宽110千米。海岸线长126.4千米,0~25米等深海域面积2629.4平方千米。

海岸带景观规划的重要性,有利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景观规划建立在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引导旅游者的需求。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滨海旅游城市,通过对景观的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与深化。秦皇岛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古迹,良好的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独特的景观品牌。海岸带是城市独特的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其优美的滨海边际线、天际轮廓线成为城市特色的构成元素,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对于整个城市景观有着先导性的作用,易使旅游者形成对这座城市空间形象的记忆。对秦皇岛海岸带景观的规划设计,有益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提升秦皇岛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影响力。

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发达地区也主要集中在沿海。然而在城市规划日益受重视的今天,我国对海岸带的规划和管理却相对滞后,因此,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沿海地区的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我国对海岸带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局限于海岸线滨海景观规划,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规划设计开始,我国东部沿海、长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的各大城市(如秦皇岛、大连、青岛、上海、厦门、广州、深圳、北海等)相继组织了多次滨水区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竞赛和咨询,其中有些正朝着综合性规划与管理的方向努力。

二、秦皇岛市旅游海岸经济

现代旅游经济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朝阳经济产业,秦皇岛市旅游海岸通过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在原来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以各种形式来健全旅游协作组织等措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在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的双重驱动下,伴随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秦皇岛市海岸旅游经济迅猛发展,已开始从数量型扩张向效益型转变发展,对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起到催化作用。通过区域内资源互补、优势整合,为秦皇岛市旅游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秦皇岛市海岸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控制旅游环境容量,考虑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发挥出地区的独特优势,必须从地区的整体利益出发,考虑旅游企业发展面临挑战,建立和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控和旅游价格监控网络,在紧密的制度联合和较强的机制建设中推进。政府部门在各方面加强引导,可以采用如以“基金”促进旅游业空间上的均衡协调,使整个秦皇岛旅游经济圈内的组成部分凝聚整体,保持和突出秦皇岛海岸旅游资源特色,带动其周边地区协同发展,减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旅游景点的重复建设,培植旅游资源的聚集效应,推动秦皇岛市旅游经济圈次区域合作模式,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对旅游协作的认识,随着我国大众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张,实现秦皇岛海岸带旅游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旅游合作中,完善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推动旅游协作的发展。扩大旅游协作范围,丰富旅游协作内容,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方式,促进秦皇岛海岸带旅游经济圈的向外扩展。

三、游客视角下的秦皇岛海岸带景观

海滨景观带给人的美感主要一种自然美,海滨景观是一种复合景观,游客对海滨景观的体验表现为第一次见到大海时的兴奋和喜悦,回归自然的心理愉悦,会深感到自身的渺小与脆弱,面对壮美的海滨景观,影像主要以茫茫大海为主景观,是以海滨日出和日落为主体景观。想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获得心灵的解脱与精神的净化,摆脱了日常的烦恼和厌倦,感到了壮美,放松了精神。所以说,海滨作为一种空间,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场景,人在自然中的游历,其实就是在欣赏自身的生命表现,海滨景观含有纯洁宁静的氛围,作为文化人,中国山水文化的本质是乐生,海滨风光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在山水胜景中,人的烦恼通常都得到化解,从而构成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凝视。

因此,游客对海洋世界这类景观中最基本的是娱乐的体验是一种平静的娱乐体验,如秦皇岛海底世界提供了多种形态的海洋动物,表演场外面有很多展馆,经过精心设计的各种布景,游客参与其中,获取其中的知识,具有图画一般的精美画面,参观海洋世界能够获得较多的知识,可以给游客带来身心愉快,具有较好的娱乐效果,在旅游的情境中,无形中拉近了人和自然之间的距离。

目的地意象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的一种空间感知,旅游体验是建构在观看行为之上的,选择秦皇岛海岸原因通是因为它适宜的气候、多样化的景区景,其凝视构成了旅游体验的核心元素。认同是旅游体验的核心元素,所以要注重秦皇岛海岸带景观设计要素,明确旅游景观设计是景观设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用以将现实与情感化作艺术形象,明确在景观设计中地形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是最具灵性与变化的自然设计要素,植物是景观设计师手中及其重要的材料,将自然山水的美最大限度的为人所赏,满足现代人亲近自然的旅游需要。设计时要注意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前提下,更要具有审美性和文化性,并保证生态性和经济性。要注意建立废弃物收集系统,开辟旅游带旅游安全救助绿色通道,增加路标指示的内容,使标志规范、醒目、美观。

进行秦皇岛海岸带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肌理,注重环境美学,传承场地精神,对接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合理布局各类设施项目,以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打造,体现人文关怀,引导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提高游客游览的舒适度、安全度,体现的是生态社会意识形态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增强满意度。

四、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

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有利于优化人居环境海岸带旅游功能的提升,首先需要营造优美和谐的滨海空间与景观环境,良好的景观环境不仅能带给人们良好的物质形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生活品位的提升,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好的环境形态对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灌输城市理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海岸带景观规划使旅游功能进一步提升,能够使景观区集聚人气,吸引更多的人亲近水,亲近自然,可以使人们暂时脱离城市的喧嚣和洗涤工作后的疲惫,满足广大公众的身心再生,从而为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当务之急是要与国际接轨,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改进其不合理之处,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海岸带规划与管理之路。旨在做到同一等级不同经济部门间的水平整合,通过对海岸带进行功能分区等手段,充分发挥旅游、渔业、规划等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合作与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最优化;做到不同级别的部门(从国家级到地方级部门)之间的垂直整合,使上下级管理互不矛盾、协调一致,邻里之间互不争夺、共同优化;做到各地区海岸线的空间要素与相邻岸线间的横向协调,保持应有的关联性与过渡性,可以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规划研究,编制一套国家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性宏观体系规划,然后逐步具体到局部地段甚至个体空间要素的方案设计,并坚持重点区域与一般区域相结合;强调各地区海岸线形象与所在城市整体形象的一致性,注意各空间要素之间的纵向关联性,塑造富有个性的海滨城市景观。

通过功能区的划分,实现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分区规划设计,优化人居环境海岸带旅游功能的提升,首先需要营造优美和谐的滨海空间与景观环境,良好的景观环境不仅能带给人们良好的物质形态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能带来生活品位的提升,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好的环境形态对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灌输城市理念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海岸带景观规划使旅游功能进一步提升,能够使景观区集聚人气,吸引更多的人亲近水,亲近自然,可以使人们暂时脱离城市的喧嚣和洗涤工作后的疲惫,满足广大公众的身心再生,从而为改善人们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了适宜的场所。

具体秦皇岛海岸带景观功能区具体划分为:

(1)旅游休闲区(相应为旅游度假岸线)――以休闲度假为主要使用内容,以低强度开发为控制原则;

(2)城市生活区(相应为城市生活岸线)――根据城市总体的需要,综合居住、商贸办公和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采用中等开发强度;

(3)港口区(相应为城市港口岸线)――以物流、加工制造为主要使用内容;

(4)历史文化区(相应为历史岸线)――以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为主要使用内容;

(5)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资源,对开发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总之,本课题的设计目的是在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景观规划建立在旅游者需求的基础上,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满足各种旅游者的需求、引导旅游者的需求。对于具有先天优势的滨海旅游城市,通过对秦皇岛市海岸景观的规划使其在空间拓展、结构优化、旅游形象、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与深化。秦皇岛有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名胜古迹,良好的景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形象,打造独特的景观品牌。海岸带是城市独特的开放空间,一直是城市空间中的特殊类型,其优美的滨海边际线、天际轮廓线成为城市特色的构成元素,是一个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对于整个城市景观有着先导性的作用,易使旅游者形成对这座城市空间形象的记忆。对秦皇岛海岸带景观的规划设计,有益于打造秦皇岛城市景观品牌,提升秦皇岛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影响力。

传播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秦皇岛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文化深厚,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发挥地域文化的特点是城市富有特色、个性、内涵的关键所在。对于没有滨海的城市而言,这是一种难以仿效的、历史性的集合,即使是滨海城市之间,由于文化特色的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致使城市整体形式上表现出各自强烈的个性。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概念,是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滨海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标识城市特色中最重要性因素,因此海岸带景观是城市最突出而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个性标志。增加景观的异质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提炼为“锦上添花,差异取胜,梦想成真”。

课题名称:秦皇岛市旅游海岸带景观设计策略与研究,课题编号:20130602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