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一、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

(一)发展现代物流已成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也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供应链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而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有助于推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助于改善发展环境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集约式发展,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发展现代物流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型经济,商品大进大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物流市场发育具有较大潜力。物流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省内已形成“四小时公路交通圈”,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7个,铁路、内河等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模、技术等水平居国内前列。现代物流发展已经起步,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始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加快转型提升,工商企业开始注重通过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来提高竞争能力,无水港、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加快建设。

(三)发展现代物流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全社会的现代物流理念有待提高,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小、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物流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还不高,物流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距现代物流发展需要还有不小差距,条块分割、技术标准不统一、高级人才匮乏等问题还阻碍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四)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发挥的比较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加快完善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努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有效减轻环境负荷的绿色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高效便捷物流服务系统;促进物流运作的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规模化,不断提高产业和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突出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经济外向度高、深水港口资源丰富、体制机制较为灵活等优势,探索具有特色的现代物流发展之路。

——突出现代物流理念。坚持系统和整合的理念、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各物流环节一体化运作的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理念,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整体效率。

——突出创新推动和开放带动。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加快资产重组和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资金、技术、人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建立有利于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开放式要素配置机制和运行机制。

——突出企业主体培育和规划引导。加快现代物流微观主体培育,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不断改善物流供给,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合理布局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规范物流市场秩序,促进现代物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发展目标。争取到2011年,一批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成长壮大,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一批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物流服务方式逐步在物流活动各领域得到应用,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现代物流枢纽初具规模,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口岸通关“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降低。力争到2012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形成若干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方便居民生活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明显降低,现代物流业成为服务业中的新兴支柱性产业,现代物流发展总体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

三、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

(六)把培育物流市场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必须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结合起来,把推进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与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结合起来,把物流市场培育和物流市场规范结合起来,建立高效、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

(七)优化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和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转变管理观念,按照现代物流理念,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剥离低效的运输仓储功能和业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拓展配送市场空间。

(八)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努力推动运输、仓储、邮政、货运等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引进国外优势物流服务企业,重视引导社会资源进入现代物流服务领域。

(九)建立良好的物流市场秩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物流服务规范和价格机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统一的物流市场;积极培育物流市场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环境。

四、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十)现代物流设施网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建设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需求导向和市场化运作。充分考虑全省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突出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与全省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瓶颈,加强现有设施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和枢纽节点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区域性物流枢纽、综合性物流园区、专业化配送中心等多层次、点线面有机结合的高效物流设施网络体系。

(十一)建设现代物流枢纽。依托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重点培育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个现代物流枢纽。杭州应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航空、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等设施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基地等产业优势,合理规划建设物流设施,加快形成以城市配送物流、中转物流和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全省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宁波应围绕深水港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海陆空和口岸等综合优势,加快完善集疏运网络;通过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资源,加快形成以港口为依托,以国际物流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国际物流枢纽。温州应依托区域发达的产业基础,充分发挥体制机制和区位优势,合理开发海陆空交通资源,合理规划建设物流设施,加快形成浙南闽东北区域物流枢纽。金华-义乌应依托交通枢纽和专业市场,发挥国际、国内商品流通发达的优势,加强与沿海港口的合作,加快形成浙中区域物流枢纽。

(十二)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防止一哄而起和各种变相圈地行为。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紧密结合港口集疏运网络和“大通关”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枢纽转运型物流园区;依托中心城市,紧密结合城市化和传统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转型提升,合理布局建设都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依托大型专业市场,紧密结合联托运市场的改组改造,合理布局建设市场流通型物流园区;依托发达的区域块状经济,紧密结合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空间形态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有形与无形结合,园内与园外互动,着重在物流服务功能的完善、物流服务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上下工夫,提升港口、城市、专业市场和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十三)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按照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规划,加强物流园区与交通主干线规划建设的衔接,积极推动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道路等设施建设力度,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五、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

(十四)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本质要求。必须把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与物流设施建设、企业物流优化管理、物流服务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传统物流企业改造和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以信息化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

(十五)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物流管理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

(十六)促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大中城市智能运输管理系统(ITS)建设,加快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加快构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开发、应用和整合面向社会的基础性、公益性物流信息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面向用户的专业化物流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十七)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BAR-CODING)、智能标签(RFID)、射频(RF)、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

六、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和措施

(十八)加强规划管理和协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订本地区和本部门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并与全省及周边地区规划进行衔接。城市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等规划的制订和修编,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以及相关道路等设施。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重大物流设施项目布局,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充分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十九)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企业的改革重组,促使其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研究解决行业分割、地方封锁等体制性问题,加强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等部门的协调,清理、修订有关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利用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地区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现代物流。大力支持省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二十)积极提供财政扶持。各级政府应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建立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发展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省财政在“十五”后3年,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建立省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

(二十一)加强建设用地支持。对省重大现代物流项目,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所需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由省国土资源厅在省留机动指标中给予安排,其用地价格按照实际用途给予适当优惠。

(二十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增加现代物流发展投入;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支持骨干物流企业特别是重点第三方物流企业股票上市,或到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现代物流,并在财税、投融资、土地等政策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二十三)进一步改善服务。在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物流项目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受电容量达到315千伏安的现代物流企业,可享受大工业电价。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内部重组涉及企业资产、股权变动的,免缴相关收费,并免收因内部收益转移而发生的重复收费。

(二十四)大力培育重点企业。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省现代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十五”期间,省里重点抓好100家左右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

(二十五)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提高全社会现代物流意识和知识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开设物流相关专业,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在职培训;研究制订人才柔性流动和各种激励政策,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现代物流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

(二十六)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开展物流术语、计量、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提高物流业标准化作业水平和接轨国际能力。

(二十七)实施物流生态工程。物流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按照建设绿色的要求优化交通运输方式,保障运输环境安全,支持低公害、绿色环保物流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普及,加强管理以降低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十八)加强物流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积极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制订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大物流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重点是规范市场行为、推动联托运等运输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建立现代物流培训和咨询等中介组织的认证制度。

第2篇: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一)面临的发展形势

自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也使我市物流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国家、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我市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将市定位为新重要物流枢纽城市,提出我市应利用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升我市在全国物流系统中的战略地位。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物流业振兴提供了基础支撑。

(二)发展现状

1.物流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年,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36.9亿元,增长19%。完成公路货运量5862万吨,货物吞吐量达到1.01亿吨,进入了亿吨大港行列,集装箱运量达到300.1万标箱,同比增长49.8%。

2.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20年》和《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为我市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物流业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发达,新和同高速公路共同构建了向西、向南和向北的对外主通道,与世界15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个建立了贸易关系。内河水系发达,、及通道将陆续实施;机场可供大中型飞机安全起降;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国际物流园区、国际物流园区等相继开工建设,45万平方米的物流园建成投入运营;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建设。

(三)存在问题

我市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与配套的公路、铁路、内河集疏运体系还不通畅,物流集散功能较弱;二是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无法适应物流增长需求;三是物流企业服务单一,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水平较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现代物流业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二、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工作思路

以《地区发展规划》和国家、省相关政策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目标,以港和新为依托,以物流园区、国际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农产品物流园等骨干园区为载体,以现代物流技术为支撑,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将我市物流业发展成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为民提供高效便捷服务的现代物流业。

(二)发展原则

1.依托交通条件,发挥优势。充分发挥、铁路、公路等区位优势,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加快推进我市物流业发展。

2.打造物流平台,促进产业发展。依托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平台及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不断提高货物流通效率,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

3.坚持市场导向,营造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物流环境,注重投资效益,扶持重点物流项目。

4.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物流水平。强化现代物流理念宣传,不断创新物流服务内容和方式,深化企业物流改造,提高服务水平,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交通、资源等优势,物流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到2012年,将打造成为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枢纽城市。完成货物吞吐量1.6亿吨,集装箱突破600万标箱;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成使用,省级以上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园区全部建设成为功能较为完善的物流中心。通过制造业、商贸业与物流业的产业互动,不断提高物流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节能环保、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全市物流业投入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0%和16%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着力优化物流空间布局

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20年》的总体要求,以区域物流、保税物流和国际物流为重点,优化调整物流发展布局,加强物流与、城市、开发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保税物流园区、国际物流园区和南北两翼物流中心,各县区按照规划要求合理布局物流园区,为我市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快推进物流载体建设

突出集疏运体系的相互配套衔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大力发展产业、信息、商务、转口贸易,开展保税物流和国际物流服务。重点推进国际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粮食物流中心、棉花物流中心、水产品物流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开发区物流中心、国际商城、中储物流中心、海棠路水产品物流中心、空港物流中心和市农产品交易中心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做到物流园区与中转联运设施同步建设;着力完善综合运输系统,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与之间有效衔接。

(三)全力培育现代物流企业

鼓励现有的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企业向综合性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特别是物流企业、铁路物流企业、交通物流企业等传统型物流企业,加强设备更新、技术升级、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通过政府扶持和企业再造工程的实施,培育一批品牌物流企业、发展一批专业物流企业、带动一批中小物流企业、引入一批知名物流企业。

(四)全力推动重点产业物流发展

促进重点产业物流发展市场化和专业化,鼓励制造类企业剥离自身物流功能,外包物流业务。同时,通过重点产业物流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市场,促进产业与物流之间互动发展。

(五)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依托各类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物流企业特别是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来投资,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功能。

(六)积极扶持重点物流项目

根据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对区域性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工程、城乡物流配送工程、商品和特殊商品物流工程、物流信息和新技术应用工程以及大型专业市场群物流配套工程等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建立重点物流项目评选机制,按照其规模、投资额和功能等标准评定重点物流企业,完善准入许可手续;强化物流园区(中心)管理,积极招引对物流园区(中心)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物流项目(详见附件)。

(七)促进物流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之间的互动发展,积极引导商贸企业、制造类企业树立现代物流理念,按照分工协作原则实施流程再造。依托产业发展,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企业发展物流外包,搭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互动交流平台。推动商贸业与物流业互动发展,整合农副产品批发、水晶交易等大型专业化物流交易市场,形成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八)加快开发应用先进技术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改造。加快物流行业公用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区域间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大力推广集装和单元化装载、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货物跟踪、自动分拣、自动导引车辆(AGV)等新技术及相关装备的研发应用,提高物流创新能力。以市物流行业协会为推进主体,积极开展物流行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强行业内部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经验交流,加强行业及地方物流标准制订,引导有条件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九)创新现代物流模式

利用出口加工区叠加的物流保税功能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开展物流信息服务、流通加工、区域配送等增值服务,延伸服务领域和范围,优化服务模式,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需求。鼓励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推动物流与供应链融合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企业发展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积极开展及时配送、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服务,提高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加快发展逆向物流、绿色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十)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积极推动城市配送网络与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绿色安全、城乡一体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物流配送项目建设,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建立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统一配送机制。加快农村物流结点培育和建设,建立适应农村物流分散性、季节性、多样性要求的流通网络,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导作用,完善物流产业规划

强化物流规划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等专项规划,做到物流园区(中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紧密衔接;开展“十二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研究,严格按照规划批准物流项目,完善物流项目建设所需的土地、交通、水电等配套服务。

(二)强化区域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物流网络

依托港、新等区域性物流载体优势,加强与内陆腹地、周边省市,以及相关省市的物流合作。与相关省市共同研究制定促进区域物流合作的行政管理、交通管理和收费政策,打破贸易壁垒,疏通区域物流通道。加强我市区域性物流结点建设,推动构建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区域性通道的规划建设,为物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

(三)整合物流信息平台,合理配置物流资源

大力支持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整合大陆桥国际信息中心、口岸公共信息平台、政府公共信息和国际商务中心信息平台等的相关功能模块,建设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四)加快畅通绿色通道,提高冷链物流效率

逐步规范道路运输环节的不合理收费,优先向从事冷链物流车辆发放货车进城通行证,在此基础上对从事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配送车辆予以扶持,从政策、财力、人才等方面提供优先发展条件;鼓励企业规划配备专业的冷链物流配送车辆和停车场,对相关车辆统一停放管理以及专业检修维护;在完善检验检疫机制的基础上,畅通农副产品运输绿色通道。

(五)制订行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纲要》,以及国家、省、市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我市促进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物流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调整物流服务的价格政策以及工商登记管理政策,切实营造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六)拓展项目融资渠道,搭建银企对接平台

鼓励外资、民资等社会资本投向物流业,鼓励物流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资金。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定期组织金融机构召开重点物流项目银企对接会,向银行推荐重点物流项目和骨干企业,促进银行与企业间的有效沟通,进一步拓宽物流项目融资渠道。

(七)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利用高校以及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建立物流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资格认证”等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培育国际性物流人才。

(八)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协会职能

强化市物流行业协会自身职能建设,充分发挥市物流行业协会职能作用,加强行业内部经验交流,推广物流行业标准,加快物流业改造升级,促进物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3篇: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2013年年初,金华市发改委和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下文公布了《金华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金华市面临着浙江省海洋经济国家战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全面实施、“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等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2013年金华市吸引了总投资150亿元的阿里巴巴“中国—金义电子商务新城”即将在此开工,中外运物流基地、金华银泰电子商务仓储中心等13家物流企业也已抢先落户。金华市正全力抢占物流发展制高点,推进传统物流业朝着组织化、集约化、高效化的现代物流产业方向迈进,现代物流业成为金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流通大市到流通强市

“十一五”期,金华市投入46.5亿元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目前,已基本形成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场站层次分明的物流场站体系和运输物流、国际物流、仓储物流、冷链物流等物流业态体系。

金华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是抓住物流高起点规划这一龙头,整合各县域经济宝贵资源,依据功能分布,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群城聚市的目的。

金华市交通运输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金华市物流企业达6.7万家,其中,国际物流企业1200多家,快递物流企业105家;物流园区(货运场站)26个,道路运输819条货运专线日发货量达200万吨以上;物流产业增加值高达200多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约为22%和10%,物流业成为金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引擎。

整合资源、群城聚市

金华发展现代物流业,主要是抓住物流高起点规划这一龙头,整合各县域经济宝贵资源,依据功能分布,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群城聚市的目的。

“十二五”期,金华市着力构筑“一轴、三带、四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将形成超过1800亿元的汽车产业集群、1500亿元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500亿元的小商品制造产业集群。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将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第4篇: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一)发展优势

我省省会是一个具备发展物流业天然优势的城市,它是全国重要的和枢纽,拥有亚洲最大的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中转站,交通优势明显。从区位方面,是南北两大经济区域的接合部,也是西部资源东输、东部产业西进的承接带,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近年发展情况来看,物流资源已经基本形成规模,年,市的物流业产值为170亿元,上规模的物流企业达到73家,仓储面积共计500万平方米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4万多人,丰富的物流资源和巨大的物流市场,为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的立体化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各种优势使这座城市将目光锁定在发展现代物流上。

(二)发展规划

基于以上优势以及根据省政府今年9月出台的《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纲要》,现代物流业将是省“十一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重点,并把确立在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地位。按照发展规划,郑州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将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圈层”、“七大物流工程”、“五个区域物流枢纽”和“八类行业物流发展重点”,逐步将物流业发展建成重要的支柱产业。

(三)物流业推动物流银行发展的意义

综上所述,随着政府对产业结构发展的调整和物流业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变,以及物流企业规模逐渐壮大的发展方向,物流行业已成为中国服务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之一,银行从物流的角度支持企业,对于支持企业融资、控制银行风险以及推动经济增长和带来自身效益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物流企业与银行的业务合作,已不仅仅是限于运输和仓储的简单的融资业务,而是成为一项“物流银行”的新型物流金融业务。所谓“物流银行”就是银行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质押为授信条件,并运用较强实力的物流公司的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资金流和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后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多项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二、物流融资业务风险控制

物流融资业务主要是物流、资金流和商流等环节的有效运行,作为银行要想控制风险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控制:

一是生产商、经销商及第三方的选择和额度的核定,即在客户定位方面要根据我省提出的物流融资发展规划,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圈层”、“七大物流工程”、“五个区域物流枢纽”和“八类行业物流发展重点”,深入研究市场,寻找行业中垄断企业和重点企业进行营销并严格根据其销售规模和销售周期等进行授信额度的核定,并对第三方货物监管方进行选择,尤其要对其内部管理水平、运营能力、仓储状况等综合素质进行客观评价和选择。

二是协议的签署和放款环节、银票交接环节、货物指定场所环节的完善,对协议的签署要严格按照总行标准协议等相关要求执行,严格按照双人实地核保的要求进行放款手续的操作,银票交接必须直接交给厂家或以总行要求的方式交给厂家,不得擅自行事,货物发送后必须做到指定监管场所的检查、核实。

三是重要单据(合格证)等的交接和管理,核实生产商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重要单据(提货通知单)或合格证等直接交给我行,接收后做到专人入库管理和各种手续规范操作。

四是对销售回款的关注和出现垫款的处理,在经销商销售期间,严格关注其正常销售回款情况,做到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查明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我行“物流银行”发展任重道远

第5篇: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衡阳;物流业;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F2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75-0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五大发展理念,现代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和支柱产业,也需要以创新理念引领发展。目前学术界已有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例如,王晓晶[1]研究了影响辽宁省物流业创新的因素,从物流需求等9个方面总结了影响物流业创新的因素;李秀荣和程琳琳[2]对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从政策创新的视角研究了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举措;高艳华[3]对吉林省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学界对于区域物流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但还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衡阳市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还没有见到。

一、衡阳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总结和问题分析

(一)物流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2013年,衡阳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151亿元,同比增长11.9%,占GDP比重为7%,占服务业比重为19%。

(二)物流业从业主体规模逐渐扩大

目前,衡阳市共有各类物流企业180余家,其中4A级3家、3A级3家、2A级1家。

(三)重点物流项目积极筹建

例如衡阳白沙洲物流园项目,总投资8亿元,项目总规划占地972亩。衡缘物流项目总投资10个亿,着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为基础,集仓储、配送、展销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现代物流企业。

(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目前,衡阳市已经初步形成了“1189”立体交通格局,拥有1个在建支线机场、1条千吨级航道、8条高速公路、9条铁路。铁路通车里程达到525公里;公路线路里程2.07万公里。

虽然衡阳市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现代物流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现有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物流技术水平比较低下;物流系统规划不太合理等。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发展途径,并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促进衡阳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二、衡阳市物流业创新发展的途径分析

(一)设立物流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导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支持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的发展与创新,研究物流科技应用创新奖励机制与扶持办法,对专业物流企业按规模和行业竞争力予以补贴。重点扶持骨干物流企业加快发展,帮助其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制定政策措施,切实减轻物流企业财税负担

在用地、用水等方面给予物流企业有力的政策支持,切实减轻物流企业负担。对低效益、无产业前景的企业进行挂牌督导、缩紧金融服务的同时,回收和限制其土地的开发与扩张,或进行强制合并与产业转型。

(三)大力招商引资,多渠道引进重大物流项目

利用各种机会,重点推介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前景及政策环境,努力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进驻衡阳投资兴业,加快推进该市现代物流业发展。

(四)加大物流平台的建设力度,提升衡阳市物流业技术水平

加快建设白沙洲、松茶两个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以两个物流园区为平台,引导分属于交通、供销、航运、商业、外贸、物资、粮食、化工等部门的现代物流企业入园协调发展,国有仓储、运输企业在改制后向现代物流园区聚集。

三、衡阳市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建议

(一)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构建

1.行政管理体制构建。组建专门机构对物流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由市委、市政府决策成立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经委、市发改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2.财政税收体制构建。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环境的整治力度,严禁以各种名目向现代物流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及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污水处理费和超标排污费,应该与工业企业同网同价。

3.完善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优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在城区东部新建绿色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东西互补、覆盖全市的专业配送物流节点。

(二)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机制构建

1.市场准入机制构建。规范企业登记注册前置性审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为现代物流企业办理登记注册时,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明文规定之外,其他前置性审批事项一律取消。

2.市场监管机制构建。由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监督《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执行;审议全市现代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审议重点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政策;协调现代物流企业发展中的交通运输、信息等方面的问题;举办现代物流发展研讨会;组织“专家委员会”研究衡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战略性发展思路和可行性实施对策。

第6篇: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发育相对不完善的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及行业组织相互联动,其中政府在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创新运行机制、催生物流产业方面的管理和举措至关重要。

一、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内陆城市加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这种有效流动和有机结合,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整合集成各种物流资源为手段,以降低物流总成本为目标,以流通和消费为对象的服务过程。因此,基于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代物流与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物流有质的差异性。传统物流在其运作范围上是微观的,资源是分割的,成本高,效率低。现代物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强调资源的整合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改造传统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行业,提高行业发展的科技内涵,实现整个行业的产业创新。现代物流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被发达国家和地区近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据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物流产业规模已达1万亿美元,为高新技术产业的2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日本物流产业规模为35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每增长2.6个百分点就带动经济总量增长1%。目前全球物流市场总额已达3万亿美元。巨大的物流市场规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交易保障,推动着社会生产方式、流通方式以及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物流产业符合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19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以沿海大城市群为中心的四大区域性物流圈格局已基本形成,即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等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物流圈,以厦门、福州等城市为中心的环台湾海峡物流圈,以沪、宁、杭、甬等城市为中心的长三角物流圈,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物流圈。现代物流业对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条件,成为这些地区投资硬环境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的30多个城市已经和正在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及配套的扶持政策。作为内陆城市一般都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如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湖北襄樊、安徽蚌埠、河南焦作等城市,都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这些内陆城市要招商引资、增强城市功能、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极”作用、缩小同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的差距,固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已成为越来越紧迫的内在需要。

二、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两大突出障碍

现代物流是现代生产、流通、消费新理念的产物,对新一轮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物流产业涵盖各种行业、各种服务类型及各类所有制企业,物流领域涉及国民经济十几个部门,物流活动跨越各个行政区域,整个物流过程融合不同领域的物流资源,这就决定了现代物流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陆城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由微观经济管理转换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后,应该把已超出一般产业层面意义、被广泛看作一个地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的现代物流业,当作国民经济中的新兴产业和经济新增长点高度重视,全力打造。然而,由于体制和观念问题,致使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步伐严重滞后于沿海发达城市。1.从体制上来看内陆城市国有企业仍占城市企业较大的比重,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不少生产企业仍既经营生产、销售业务,又拥有自己的车队、仓库。生产企业运输、仓储成本,平均占到制成品总成本的30%~40%。企业既要抓生产、销售,又要关注仓储、运输,难以把全部精力和资源都集中在主业上同对手竞争。同时,企业为了保稳定、保职工就业,仍习惯于“小而全”、“大而全”的运作方式,对产品原材料和销售外包的物流需求积极性不高。在社会运力的管理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行业壁垒还十分严重,还未形成有机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传统的企业生产组织结构和条块分割的行业壁垒,形成了内陆城市现代物流业一大障碍。2.从观念上来看管理观念落后是内陆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又一障碍。内陆城市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发达城市是不争的事实。过去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差距是思想不解放,现在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差距仍然是观念的落后。目前,许多内陆城市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补企业市场化改革的课上。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行业中退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无可厚非。但对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片面地认为那是企业的事,政府可以不干预,任其自由发展。因而缺乏积极引导、规划和扶持,致使有些内陆城市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无研究、无规划、无部署,现代物流业发展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区域中心城市在现代物流业这个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之一的重大发展机遇面前徘徊。因此,内陆城市要大开放、大发展,赶上沿海经济发展步伐,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必须尽快消除体制和观念上的障碍,在发展现代物流业上强力作为。

三、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府管理及政策发展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从宏观上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政策支持,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上实现创新。

1.要在全社会普及现代物流知识

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增强物流意识,树立供应链观念,把发展现代物流当作争夺地区竞争制高点、促进大开放、大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当前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滞后和全社会的物流意识落后是制约内陆城市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5年内逐步放开制造业的分销权,逐步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外商分销服务限制,取消外商在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限制及外商从事电子商务的限制,这使我国工业面临巨大的全方位的竞争压力。即使在内陆城市,国际竞争也就在家门口。在当今地区间竞争愈演愈烈,各地在招商引资中所能给予的优惠政策已接近底线的情况下,谁拥有现代物流条件谁就可能赢得竞争的主动。因此,内陆城市政府要切实动员社会各方面形成共识,在经济工作指导上形成部署,认真组织,积极引导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形成统筹安排、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2.重点推进两大平台建设

内陆城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虽然要统筹考虑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物流园区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两大平台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所处经济区域及其产业特点,合理确定城市和周边地区、城市间的物流设施发展规划,依据区位优势和产业分布特点,按照流向、规模和市场份额,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在投资建设上,要以现代物流园区为重点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要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物流设施,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物流一体化的要求,重组现代物流资源,提高经营效率。物流之道,网络为本。政府应首先促进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鼓励和帮助企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要对同一经济区域内各自独立的企业和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战略联盟,形成物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规模化经营,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供应链为核心、服务不同层次企业和消费者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3.要引导工商企业优化企业物流管理

第7篇: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现代物流;重庆;发展

一、重庆现代物流的发展现状

(1)重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交接地区,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是西部地区唯一一个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重庆目前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也是中国的老工业生产基地,在加快西部建设,实现将西部地区发展成为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是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直辖市,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较大,这也给重庆的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特别是在“渝新欧”铁路、沪渝高铁等一系列交通设施的建设,给现代物流打下了基础。(2)重庆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重庆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重庆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但水平普遍偏低,整个物流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企业网站的功能以基础应用为主,企业管理运作系统的应用并不普遍,甚至很多企业还采用原始的人工作业;物流信息化的投资力度不够,物流软件投资比例也很低,大多数的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需求迫切。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较为落后。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经营理念,该经营理念下,物流企业的发展较为粗放,导致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而也降低了企业的利润。同时,现在的物流行业还未走向成熟,企业之间存在着不良的竞争,也缺乏专业、高效的物流企业。同时物流企业所需的交通设施、仓储等相关条件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物流所需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有待改善,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低下,物流系统投资的重复,物流系统资源的浪费。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管理人才短缺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巨大障碍。现代物流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现代物流观念缺乏,直接导致现代物流业发展进程缓慢,现代物流的规划与建设水平、管理水平也并不高。

二、重庆现代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1)明确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物流规划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将物流业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并以此为导向,改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制定出与重庆发展相适应的合理的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尽快建立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2)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培育现代物流企业,是提高物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变,提升现代物流业水平。在重庆,发展第三方物流,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工商企业要释放物流业务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收益。(3)扩大开放,改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政府应大力完善制度建设。可以成立全市性物流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由其协调物流业的服务标准,维系行业间、行业内外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加快现代物流企业间的整合,发挥规模优势,改进管理机制,实现依靠现代物流企业取代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现代物流产业的应该属于是开放性产业。一个地区的越是开放,那么其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必然很快。需要政府和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加强与西部各省区、长三角、珠三角省市以及国外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重庆打造成西部现代物流中心。

现代物流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成为了地区经济实力的衡量标志,其水平已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在全市实施“一江两翼三洋”发展战略之时,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完善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内陆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经济重要增长点。

参考文献

第8篇: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物流规划区域物流现代物流

区域物流规划的程序

制定区域物流规划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物流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物流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在物流体系的建设中,理顺物流与区域各相关产业的关系,从政府、市场与需求、基础设施、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技术与网络的角度通盘考虑物流的布局,制定出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规划方案。最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向有关单位反复征求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的方法,检讨方案的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完善总体规划,并形成最终规划方案。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

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物流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的市场需求量定量分析

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区域物流规划的内容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

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由“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构成。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网络与技术条件、物流量大、物流企业较为集中、有枢纽地位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可分为四类:转运型物流园区,是指可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转换的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是指具备部分加工功能、实现了厂商产品到客户转换衔接的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是指同时具有以上功能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和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

在综合考虑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程度、辐射集聚效应、交通运输条件及与周边区域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区域物流的空间布局,使其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内部活动的物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物流要求,以形成能提供高效物流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空间布局,围绕区域的产业优势,按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三方面优先次序,重点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的功能(基本功能、增值服务功能、配套服务功能)进行定位。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航路及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站场、停车场、港口与码头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包括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卡车标准、集装箱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

需要注意的是,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过程,是一个在现有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的过程,所要解决的是既有资源对物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其主要作用之一是要增强现有各类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追求系统的最优。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信息交换系统、物流电子交易系统和物流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物流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物流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物流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物流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区域物流政策平台规划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物流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物流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物流政策平台建设就是在政府意志及物流规划下,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法规。具体包括:物流法规、市场管理(准入、运作、监管)、项目规划、协同制度、行业政策、行业标准、技术支持、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交通管理政策和人才政策等。这种管理一体化并不是要求物流业的管理归于某一政府部门或重新成立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而是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理顺。物流政策平台规划的目标是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

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

货主物流企业规划选择区域内一些特大型工业企业及支柱产业中的重要企业进行企业物流规划。主要目的是提高这些企业在采购、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效率,建立企业完整的供应链组织,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鼓励大型企业的物流系统开展社会物流服务。物流-[飞诺网]

物流基础设施企业规划选择一些重要的物流园区(中心),进行综合的企业物流规划工作。规划的目的是建设市场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物流基础服务运营商。

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规划选择一批有信息网络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和配送资源的电子商务性质的企业,并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授权给这些企业进行整体开发,同时制定特别政策,鼓励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进行商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系统建设。

物流装备制造企业规划选择一批有完善装备体系、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扩展力的企业,开展新型物流装备的开发。

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选择一批现有的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等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其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大型骨干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区域物流规划中注意事项

明确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

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物流环境,加大商品的辐射范围,提高工商企业的物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将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利用本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要做好物流规划,首先要明确规划的目的,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条件,确定物流规划的方向。

结合区域经济水平和特点总体规划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特征,这是因为现代物流业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作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物流业的市场主要来自于当地工商企业以及普通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如果只强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物流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时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该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的支持,因此区域物流的规划必须考虑该区域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与区域城市整体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相衔接

区域物流规划往往涉及到物流节点和通道的重新布局和建设问题,这与区域内城市整体规划密切相关,二者必须紧密衔接、相互结合。同时,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必须考虑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区域物流规划要考虑作为其服务对象的区域内各个产业的发展要求,即各个产业规划中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规模。

突出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推进作用

按照现代物流的复合产业特点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需要,政府应处理好区域内物流需求和供给的关系、物流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物流外部资源与物流内在要素的关系,加强对现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政府管理部门、各类企业等之间的协调,通过调整和制定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及措施,通过对现代物流的综合管理和宏观指导,使现代物流的宏观运行能高度协调,使微观企业物流管理能积极跟进,以便在不同领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和营造良好的系统环境。

第9篇: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陕北经济物流发展

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业已成为我国新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运输市场一体化的形成,组建大型物流企业和中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商品竞争力,繁荣区域市场,加快经济发展,已成为许多地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在对陕北现代物流产业现状、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对策措施及建议。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对陕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发展老区经济、打造西部经济隆起带的迫切需要

地处偏很远的陕北一直被人当作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陕北依托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绩已被全国所瞩目。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陕北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外力推动,以政府主导行为为主,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上游产业,以粗开发﹑浅加工为主。各种交通运输物流虽有发展,但与现代物流大环境差距较大。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证实:现代物流业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依据,更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保障。因此,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建设现代综合物流体系,是陕北在新时期崛起的必然选择。

从区位优势来说,陕北在西部经济圈中起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纽带作用,东连山西、西接宁夏、甘肃,南毗西安、北邻内蒙,是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的重要连接纽带。已开通运行的包茂、青银、青兰高速公路、包西铁路、210国道在这里交汇,区位优势十分重要。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优化陕北产业结构,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

目前,陕北产业结构主要依靠简单的资源采掘和销售,采油挖煤的县确有跨越式发展,但这属于特例而非常态,以2011年为例,陕北地区工业增速仅为14.6%,大大低于“十一五”期间35.3%的平均增速,同时也分别低于2011年陕南和关中工业增速10.2和3.6个百分点。工业增速的大幅下滑,引起区域经济增速的整体回落。2011年末,陕北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40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速分别低于关中和陕南0.5和1.7个百分点,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中,从增速第一跌至最末。人民群众虽然也得到一些实惠,但其收入并没有跨越式增长。以2011年为例,榆林农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721元;延安这两个数字分别是6565元、21188元,两市两项收入的增速均名列全省前茅,但与同期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7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721元还有一定差距。

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进法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不断地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地上升。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只有产业的集聚,才会带来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聚集效应。现代物流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复合型产业,是现代社会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的特征,具有较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以“销”带“产”,促进各产业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带动各产业进一步向标准化、现化展,整合传统经营业务,延伸服务范围从而进入更大的市场。金融危机暴发以来,国家适时出台了拉动内需振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政策。 从各地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其物流网络系统的建设密切相关。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不仅是支撑能源开发又好又快发展所需,而且对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整合企业资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所处的特殊地位和资源优势,已经成为国家乃至国际能源化工投资热土和战略转移地,以神木、靖边、府谷为代表的全国百强县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领跑陕西县域经济,不仅为地方企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地区之间各自为政,造成了物流成本的提高和诸多资源的浪费,从而降低了地方企业的竞争力,极大地制约着陕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通过现代物流这一流通方式的革命,不仅可以降低资源开发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区域能源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强化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使经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加大,使商品、技术、信息流动到腹地,有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资源诅咒”现象,提高了整个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二、目前陕北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能源开发的不断深入,陕北两市的经济发展也迈上了新台阶。与此同时,物流规模也逐步扩大,货运总量快速增长。虽然两市现代物流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和国内物流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总体而言还相对滞后。“后”的表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地形地貌独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等因素影响,陕北两市的物流业仍处于传统粗放的买卖物流状态,主要表现为总量不足,不通物流模式之间的配套性、契合性较差,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各自为政,而以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为主的,服务于政府发展工业、招商引资需要的,与本地工业、农副业配套的现代物流中心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些因素导致了两市整体物流业效益不佳,没有显现出应有的竞争力。

二是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客户服务水平较低。从陕北两市的物流企业整体来看可以概括为“小、散、弱、差”。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综合协调欠佳,使物流企业发展缓慢,大多集中在运输和仓储领域。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乱收费、乱罚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大型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正规物流企业竞争不过中等企业,中等企业竞争不过小企业,小企业竞争不过个人的发展怪圈,陕北至今没有建成集原料采购、批发、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市场,功能结构单一的客户服务范围狭窄,原有能源加工、农产品开发出现有产业无市场,严重制约着陕北优势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

三是物流园区建设步伐明显滞后。在现代物流产业中,通常铁路物流量应该占到70%左右,公路物流作为补充占30%就可以了。但是,现在两市的物流业是公路物流量占到了90%以上,这样光物流成本就要增加30%到40%。虽然早在2010年《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在2015年建设完成陕北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抓好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中心、绥德物流园、延安物流中心建设,形成区域物流体系。但时至今日两市物流产业仍然是公路物流量占绝对优势,至今没有一个较大规模的物流园区是主要原因。

四是物流管理服务体系落后,物流发展供求矛盾突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陕北乃至全国物流业发展中的部门、条块分割现象较严重。公路、铁路、仓储、内贸、外贸等行业都自成体系实行层级管理,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导致大量的重复投资和过度竞争,没有形成社会化的供应链条。陕北两市以传统能源开采加工业集聚和民营企业为产业特色,供求矛盾紧张、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不仅严重制约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造成物价居高不下的高消费“虚像”。在这样的体制与机制下很难发展跨部门的综合性物流服务,无法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效运作。

五是观念落后导致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效益低下。物流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基层员工的薪资待遇也要比其他行业低。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存条件造就了陕北人适者生存、随遇而安、学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对在发展前景不明朗的中小物流企业干较脏且累的行业总感觉低人一等,物流从业者集中于初高中文化水平、物流信息化没有得到充分认识等原因导致规划、决策、技术、项目部门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的难题却始终未得到改善和解决,进而出现管理效益低下的状况。

三、实现陕北经济跨越式发展物流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夯实物流业发展基础。两市政府要因地制宜,加强对陕北两市物流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利用陕北经济相对充裕的有利时机,加快现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提高行业基础发展能力。同时加快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平台建设。通过建立集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一体的公共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规范促进物流企业操作的科学化、标准化、系列化,支持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仓储、装卸等标准化物流专用车辆和设备、智能化运输系统,优化供应链管理。

其次,要加强对区域物流行业的调控和管理,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市区县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陕北两市地脉相通、发展相近,两市政府应借鉴国家和其他省市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做法,建立发展物流产业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规范市场准入,改进市场监管,加强行业统一指挥与协调管理。一方面,两市政府要从产业长远发展、从解决制约物流产业振兴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的角度出发,从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调查研究与协调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可行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两市政府要指定某个主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由涉及现代物流业的各个行政部门领导为成员参加,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具体措施。同时加强与交通能源、旅游文化、房地产等行业的联动,科学引导物流业的有序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第三要规范物流企业运作秩序,按市场机制指导现代物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科学发展。坚持适度超前、科学规划的原则,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合理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和交通拥堵,保证交通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二是坚决清理废除各类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或由地方、部门制定的地区封锁、行业垄断、市场分割等阻碍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定;调整现行行政管理方式,规范审批程序;加强收费管理,全面清理向物流企业收取的各种不合理地方收费。三加快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建立区域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最后要加强管理,提升物流业服务水平。物流业的发展,除了与政府做好规划,引导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范管理分不开,也与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密切相关。一要树立科学物流管理理念。要强化服务意识,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二要加强管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要切实转变企业发展模式,注重物流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当今陕北经济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区域物流产业大发展,陕北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是陕北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近600万陕北儿女的迫切愿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