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编制 林地经济 发展规划 

        1 编制规划的原则 

        1.1 发展村级林地经济应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民、协调发展、群众自愿、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保护生态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村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在做好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种植业、养殖业,最终达到林业增效、林地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1.2 编制村级林地经济规划应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明确实用、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集中连片、一村一品、上下结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1.3 村级林地经济的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远期(2025年),近期林地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及具体项目安排是规划的重点。 

        2 规划编制的内容 

        2.1 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收集、整理乡镇、村已有林地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本村自然状况(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本村社会人口状况(总户数、总人口、总劳动力等)、林地状况(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现有产业发展状况(主要产业种类、面积、产量和效益、经营水平等情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民技术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况。 

        2.1.2 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对全村林地经济、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判断本村发展的潜力与优劣势,找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佳发展项目,并按照林农意愿和要求,提出规划期内本村林地经济发展的思路、总体定位及林农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 

        2.1.3 全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 

        2.2 确定林地经济发展内容 

        2.2.1 林地经济目标:提出规划期内(近期分年度)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林产品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项目构成测算;村组及农户经济发展的项目、产值、效益等规划内容。 

        2.2.2 产业发展与定位:应对全村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布局,明确全村的主导产业和一至二个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包括区域布局、年度目标、增长速度以及规划期末的发展规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提出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计划,对村内林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等行业发展进行规划。 

        2.2.3 围绕产业发展,对推进林地经济建设的基层组织机构提出规划建议;对市场组织化程度高、符合国内外市场准则要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中介组织等)建设,提出名称、种类、规模和农民参合率的规划建议。 

        2.2.4 提出发展林地经济的融资措施和途径,比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2.3 林地经济开发适宜条件 

        2.3.1 森林类别:商品林、除特殊保护地区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龄:幼、中龄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经济开发项目 

        2.4.1 林菌模式。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为稻草、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轮种、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闭林地种植的首选模式。林下种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闲地,又能实现林菌互补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温室,不仅省地,成本也只相当于大棚生产的10%左右,而经济效益与大棚生产相差无几。林菌模式也可选择保护和发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伞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笨鸡、山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是发展林下养殖的主导模式。该养殖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

第2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规划;服务体系;普洱市

中图分类号:S759.8;F31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20-05

Abstract: The under-forest economy including under-forest planting, under-forest breeding, forest landscape tourism which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forest land,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s, shorten forestry production term, promote fore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develop circular economy, and form a good situation of mutual support and promotion for forest and human. The under-forest economic area of Pu’er City is 30.13 hm2.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planting and breeding modes, such as tree-herb, tree-fungus, tree-vegetable, tree-poultry, tree-livestock, etc., the forest integrated output value of the city is seven billion five hundred and thirty million RMB Yuan in 2014, which amounted to 44.3% of the city’s forestry output value. It believed that the under-forest economy had become a new growth point of Pu’er City’s economy and a leading industry for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paper analyzed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overall development planning, unsound marketing circulation, insufficient funding, imperfect service system, then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under-forest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planning; service system; Pu’er City

林下经济指的是不以采伐木材为主要生产目的,而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种植、养殖,以及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的生产经营活动[1]。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发展模式多样,就业容量巨大,从业门槛相对较低等特点,既能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森林空间,又能加强资源保护,实现资源共享、循环利用,协调发展[2,3]。

在普洱市发展林下经济,就是要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森林物种资源、多样的气候类型、独特的自然条件等优势,实现林产业发展从单一利用木材资源向综合开发林木、林地和景观等资源的转变[4],深入拓展林业生产的空间和领域,缓解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挖掘林业生产潜能,提高林业生产力,增加林农收益[5],提升林业综合效益,让广大农民群众“不砍树、能致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目前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6]。为摸清林下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加快发展,笔者在总结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普洱市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为加快发展普洱市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1概况

普洱市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的西南部,国土面积为45 300 km2,山区面积占98.3%,全市海拔317~3 307 m,年均温15.3~20.2℃,年无霜期在315 d以上,年降雨量1 200~1 500 mm。全市现有林业用地313万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0.6%,居全省各州市之首。森林覆盖率达64.9%,林木绿化率67.2%,活立木总蓄积2.25亿 hm2,森林覆盖率、活立木总蓄积有较大幅度增长。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276.8万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8.4%;灌木林地20.3万 hm2,占3.5%;未成林地7.5万 hm2,占2.4%;疏林地0.8万 hm2,占0.3%;无林地7.6万 hm2,占2.43%。

2加快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是增加林农收入的重要途径[7]。普洱农业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山,山区开发是解决普洱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普洱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由于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传统农作物单产增加的空间也很有限,单纯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已无法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所以只有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以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高效发展,才能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创业渠道,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2)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是发展绿色林业产业、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一大潮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提高了农民经营森林的动力,增加了森林蓄积量,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林下经济生产的是绿色产品,增加的是绿色GDP,实现的是绿色增长。

3)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合理利用林业资源,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产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延伸产业链,加快农村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8]。

4)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是深化林权改革的重要举措[9]。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既有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又有助于提高林地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绿色产业,能够持久发挥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促进林业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进一步释放林业生产力,达到巩固林改成果,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目标。

3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普洱市从2007年开始大量发展林下经济,采用“山地经济发展”、“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 “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大企业独立开发”等管理模式[10]。2014年实现林下综合产值75.3亿元,占全市林业产值的44.3%,比上年增长10.36%。共发展林下经济开发公司68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户,市级龙头企业21户,发展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115个。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达30.13万 hm2,据统计,林下药材、林下蔬菜种植面积达0.75万 hm2,林下动物养殖基地19.00万 hm2,养殖规模353.5万头(只),林下采集面积达4.53万 hm2,采集2.04万 t。当前,林下经济涉及农户18万余户,从业人员30万余人,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林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3.1林药模式

在林下种植石斛、草果、砂仁、茯苓、黄精、白芨、重楼等药材,对这些药材实行半野化栽培,管理起来相对简单,生产技术含量不高,但收益显著[11]。林下种植中药材年收入可达7 500~10 500元/hm2。例如,普洱天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针阔叶混交林发展仿野生石斛种植,其规模近400 hm2,并在树下套种重楼和黄精等药材,带动了周边百余户群众,实现年均增收200多万元。

3.2林菌模式

在速生林下间作种植食用菌,大面积利用闲置林下土地,而食用菌采摘后的废料又是树木生长的有机肥料,二者互惠互利,实现了良性循环利用。目前,全市以黑木耳、灵芝、香菇等野生菌为主的规范采拾基地已达0.67万 hm2,可实现纯收入75 000元/hm2左右。

3.3林菜模式

林木与蔬菜间作种植是一种经济效益较高的模式。普洱市林下蔬菜种植主要有刺五加、甜菜、香椿、树头菜、刺包菜等种类,种植面积达0.33万 hm2,一般年收入可达10 500~18 000元/hm2左右。

3.4林禽模式

在郁闭的灌木林、林分、果树等林下饲养肉鹅、柴鸡、乌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还可养殖土鸡、蛋鸡、鸽子、野鸡等生态禽类,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12]。如宁洱县磨黑镇老马箐咖啡场在13.3 hm2龙眼树下养殖土鸡,实现了龙眼树生物防虫的目的,每年还能销售近10万只土鸡,产值100多万元。

3.5林畜模式

主要利用林下野生或人工种植的饲料植物为牛、羊、猪、鹿等大型牲畜提供饲料,获得绿色、安全的动物产品[13]。如镇沅县恩乐镇团结村丙田组在经济林下养殖种豪猪500多只,年收入达110多万元。

3.6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模式

普洱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林下动物养殖部门科学合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势及林下资源,有针对性地指导开展科学驯养繁殖,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目前,全市共有70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企业(养殖户),驯养繁殖野生动物达30 000头(只),主要养殖赤鹿、野猪、竹鼠、豪猪、七彩山鸡、灰雁等,年产值超过5 000万元。

3.7林下采集加工模式

大力发展林下产品的采集加工,不断拓展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普洱市林下采集加工主要是以野生菌、松脂、野生菜等的采集加工为主。可食用的野生菌有奶浆菌、大红菌、牛肝菌、鸡土从、黑木耳、灵芝、香菇等,全市年可采拾野生菌2万 t,实现产值4亿元。全市可采脂思茅松已达近5 000万棵,年产松脂16万 t左右,林农从中直接获益15亿元。全市年采摘野生菜1万 t,实现产值2亿元。

3.8林游模式

森林旅游是普洱市发展最快、效益最高的林下经济模式之一[14]。全市生态良好,大力发展森林旅游,通过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自然环境和林下产品资源,着力打造太阳河国家森林公园,不仅有效保护了资源,使游人在普洱这个原生态的天然氧吧里可以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而且大批游客为普洱森林旅游带来了每年近2亿元的收益。

4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总体发展规划

政府虽然对林下经济发展较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但目前为止普洱市还未出整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缺乏长远规划和创新思维,思路不够开阔。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与有效的林业科技投入,大多数林下资源仍处在低层次的初级开发阶段,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品种单一,导致产业牵引力不强,发展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品牌不多,产量不够,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一些销路较好的产品,由于规模小,只能满足自产自销或定单销售,无法满足市场的批量需求,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4.2科技支撑不高,贡献率低

基础研究薄弱,开发能力不足[15],程度不深;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滞后;良种良法推广应用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良种基地建设数量不足,良种供应能力较低。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新产品研发能力低,产品开发层次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专利、新技术、新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强;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不足,科技研发与市场消费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3市场流通机制不健全[16]

非木材林产品资源配置低效,经营分散,缺乏有效组织,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之间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使得资源利用的经济收益难以最大化。例如,当处于减产小年时,提早采收,影响产品质量;而当丰收大年时,竞相压价,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非木材林产品的生产者在参与市场交易时处于信息劣势方面,难以了解价格变化的信息。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利用收益的不公平。非木材林产品的流通环节过多,大部分非木材林产品利用收益实现在流通环节,而非木材林产品的采集者、培育者获取的收益较少。

4.4资金投入不足,整合不力[17]

长期以来,因发展观念落后、规划滞后,林下经济的发展扶持政策尚缺乏,缺少支持优势产品产业建设的专项投资,且有限的资金投入较为分散,难以满足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导致林下经济布局分散,经营规模偏小的问题突出,地域产业特色不明显,加工带动力不强劲。加之行业投融资和保险体系、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林下经济产业带建设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虽然大多数农户和企业对发展林下经济抱有很高期望,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致使在规模扩大、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止步不前,阻碍了林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5林下经济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多个部门或机构,由于缺少相应的联动协调机制,得不到必要的项目和资金扶持,加之相关的技术指导、种苗保障、加工销售、金融信贷等服务不到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体现在质量监督体系和检验检疫检测机构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宣传贯彻执行不到位,林下种植的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和林下养殖的优质产品以及采集加工率工作认证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林下经济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缺乏,生产供应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面对市场一体化的大局,基层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产业的链条还很脆弱。虽然有一些大型龙头企业,但产品加工较为简单、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优化配置和有效组织,产业集群没有发展起来。加之普洱市大多数林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普遍存在着路、水、电、通信等设施不配套的问题。这些都制约了全市林下经济的发展。

5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5.1加强林下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划[18]

林下经济发展以确保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促进农村林业经济结构调整为方向,必须通过科学规划,有效地配置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保证利益最大化。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要突出科学性,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调查,摸清区内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类型、面积、环境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林地资源状况、市场需求等信息,科学确定林下经济的种类与发展规模,分区域确定符合实际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明确具体的规划区域,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因地制宜,突出普洱市特色。要突出具体的建设内容,提出指导性的标准、要求、模式,避免将规划局限于政策层面上的概括性表述。近期规划要目标具体,突出可操作性;中远期目标要思路清晰,方向明确,突出前瞻性和战略性,提出长远战略目标及相应对策;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规划指导标准要定性、量化,充分反映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

5.2建立健全林下经济发展推动体系

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的实现,仅靠单一、分散的农户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需要有政府及相关的生产合作组织进行推动和合理的引导。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林下经济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林权制度改革后,多数林地已确权到户,然而可开发利用的林地大多处于偏远山区,所以林下种植较为分散。如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让广大林农参与其中:1)加大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培育力度[19];2)加大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力度;3)加大发展林下经济专业协会发展力度;4)加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力度;5)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市场化运作方式。

5.3完善林下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林下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产品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有了市场才能增强农民参与生产竞争的信心,林下经济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才能得到保证,农民的收入才能增加[20]。所以要不断开拓市场、加强林下经济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林下经济品牌,推进林下经济农产品超对接。

第3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陕西西安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146-01

1 西安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西安市土地总面积101.08万hm2,其中林业用地508 389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3%)、有林地面积406 652.5 hm2、疏林地面积6 850.6 hm2、灌木林地面积48 198.5 hm2,活立木总蓄积量3 099.2万m3,全市森林覆盖率44.99%。林业用地中,集体林260 539.5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1.2%,集体林涉及林农168 300户。近年来,全市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六片、八河、十路”等重点绿化工程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尤其是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林权承包到户,广大农民积极探索林下经济发展之路,通过开展林下种植药材、食用菌,林下养蜂、养鸡,开展“森林人家”等活动,发展林下立体经济,增加了家庭收入。一些私营业主和社会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投资林下经济,社会财富不断向林业聚集,林下经济发展成效逐步显现,农民来自林业方面的收入明显增加,林区群众消费能力逐年增强。据统计,全市发展林下立体经济产业基地面积4 966.67 hm2,已建立林下复合经营科技示范点21个、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4个、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12个,辐射带动林下复合种植业经营面积5 266.67 hm2,涉及农户数1.72万户;发展林禽18.84万只,林畜8.6万头,养土蜂3.2万箱,涉及农户数2.56万户;林下产品采集加工1.32万户;发展“森林人家” 1 845户,2015年全市林下立体经济年产值2.23亿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处于盲目无序状态

由于没有对适宜林下经济发展的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对经济植物的种类、分布情况、储量都不甚清楚,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林下资源开发规划,造成林下经济盲目发展,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1]。且目前全市林下经济产业还处在初期探索阶段,如林下套种药材、林下种植食用菌以及发展林禽、林畜等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引导,森林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经济效益不高。

2.2 发展规模小,农户参与率低

全市林下经济总体发展规模小,产品总量不大,质量不高。示范点少,辐射带动范围有限,农户参与率低。全市集体林26万hm2,涉及林农16.83万户,而目前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户数57 845户(占全市林农户数的34.4%),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02万hm2,仅占全市集体林总面积的3.94%。

2.3 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服务设施短缺

近年来,因新农村建设,林业及相关部门对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林区道路、通信、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条件改善很大,但由于林区农户居住分散,区内基础设施仍十分落后,适宜林下种植、养殖作业区基本都在偏远沟道或岭区,道路、用电、用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跟不上发展需求。大多数林下经济合作组织和发展户没有最基本的办公场所和电脑、监测设备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信息不畅、技术短缺等导致生产和市场开拓严重受阻[2]。

2.4 林业产业化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有限。国家投资主要用于生态建设,用于产业建设的投资少。近3年来,全市用于扶持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仅690f元。二是西安市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林权抵押贷款等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吸纳社会投资较少,私人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严重受阻。虽然大部分林农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或投入资金不足,林下经济发展裹足不前,从而制约了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3 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西安市周至、户县、长安、蓝田等县处于西安市的边沿,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根据全市的农林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市场需求等统筹考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培育特色的原则,科学制定全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推广切合西安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类型和模式,对发展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实施分类指导,发展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减少盲目性。并将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与相关规划衔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精准扶贫等融合在一起[3]。

3.2 加大支持力度,破除融资瓶颈

一是资金支持。建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示范户和“森林人家”配套设施建设。对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舍、灌溉、蜂箱等生产设备给予适当补贴。将扶持资金重点向林地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广阔,而财政困难的周至县、户县、蓝田县倾斜。二是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各项奖补、税收优惠等政策,给林下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形成一定规模的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大户给予一次性奖励等措施,调动农户加入合作组织的积极性,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单打独斗的现状。对发展林下经济产品的,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入林下经济产业。三是建立农户小额贴息信贷业务。可建立“林权 IC卡”档案,将林权信息、森林资源评估数据与金融系统对接,农民拿着“林权IC卡”就能直接到银行办理小额信用贷款,可免去林权抵押贷款工作中评估难、耗时长等问题[4]。

3.3 培育“龙头”企业,树立典型

培育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引导、组织、服务广大林农,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形成更大范围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区域特色林下经济发展壮大,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培育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户,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更多群众投身林下经济。

3.4 强化品牌建设

突出地区特色,精心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包装成为精品项目,打造名牌产品,加大市场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影响,提高产品知名度。

3.5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依托现有林权信息管理服务中心,做好政策法律咨询、技术指导、信息等工作。二是搭建企业、农民与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通过资源互补、学术交流等活动,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产量。三是强化林业科技推广单位支农技术指导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农户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张连刚,支玲,王见.林下经济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3(6):562-567.

[2] 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第4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1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促发展

东海县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存在地域差异,林业资源分布不均匀,产业基础强弱不对等,农民生产方式各不相同,发展林下经济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多种产业模式齐头并进。为此,东海县在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上进行了充分而深入地调研和思考,做到了总体掌控、分区规划、科学布局,积极引导向“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一区一优势”的方向发展。东部的林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适宜发展森林景观旅游和林下养殖业,主要以森林旅游、农家乐及林下养羊、养鸡等为主;中部林地面积小,林地资源少,但当地花木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主要以发展立体栽培花卉苗木为主;西部林地分布零散,地势平坦,适宜林下套种,主要以发展林下药材种植、食用菌生产及各类林农间作为主。各区均形成了符合各地实际、布局科学合理、资源效益充分发挥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2典型示范,规模带动,整体联动聚合力

林下经济发展之初,多由农户或林农自发形成,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导致大多数农户或林农等待观望。因此,扶持好典型,抓好大户带动就显得尤其重要[1-2]。

在典型带动方面,东海县通过培育一批有丰富林下种养经验、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的大户作为典型,示范带动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温氏集团,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来带动发展林下养鸡业。该集团在东海县林区农村已经拥有养殖基地10余处,带动养殖户5 000余人,为养殖户增收6 000多万元。在规模带动方面,主要是组建农林专业合作组织,改变单、小、散局面,大力推行集群发展,努力扩大品牌影响和经济效益。目前,东海县林农合作组织发展已初具规模,全县各类林业合作组织达50多家。

3扩面融资,破除瓶颈,多元投入保壮大

林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同样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难题[3]。为突破资金瓶颈制约,东海县采取多渠道注水的办法来融资发展。主要是县财政奖励一点,向上面争取一点,集合社会资金解决一点,林权抵押贷款支持一点,保险理赔补偿一点。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东海县财政每年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典型示范户、生产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县、乡两级政府和各部门通过项目积极向上级对口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同时,充分发挥社会投资的主体作用,积极吸纳民间融资。近年来,社会各界投入流转山林的资金已达1.2亿元,投入林下经济的资金已达0.6亿元。此外,主动对接银信部门,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帮助广大农民和林业生产经营者解决林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目前,东海县已与江苏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已有26家资金不足的林下经济发展农户与合作社通过林权抵押的方式贷款800多万元,注入到林下经济发展项目中。全县84%的林农参加了政策性森林保险,其中有2家林下经济的林户在灾后及时得到了理赔金。

4分类引导,规范服务,创新发展增效益

林下经济要发展壮大,必须走规范化、标识化发展之路[4]。为做好规范、引导,东海县对全县林下经济和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针对林畜、林禽、林菌、林苗、林药、森林旅游和林蔬、林粮等多种经营项目和模式,分别进行指导与帮扶,促使其在规范有序的生产中不断壮大。县乡两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还在林地的集中使用、供水、供电等方面,加大协调和扶持力度,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为广大林农提供技术培训等服务,走科技兴林的道路,是林下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东海县农牧、林业等部门在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机制。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对企业、示范户和农民技术骨干的信息咨

询和技术培训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大技术保障力度。

东海县林下经济发展通过创新生产模式,既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林地资源的主体优势,又给广大农户和地方经济带来了巨大收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初步形成了一批知名的品牌农副产品,如东海老淮猪肉已经成为有名的地方特产,销向全国。东海林下土鸡享誉在外。同时,经济效益非常明显,如东海县丰泰果品有限公司通过流转承包李埝林场林地逾400 hm2,3年发放当地零散劳力工资和专业队劳力工资达300余万元。2011年,当地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达2 600多元,林下经济收入占50%。

5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兴林富民助和谐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不一定是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一定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始终贯彻在东海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当中。为了更好地发挥林业生态优势,东海县一方面从2010年起每年主动减少采伐计划逾8 000 m3;另一方面,加大了林地综合开发、发展林下经济的力度。在自然生态方面,东海县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李埝林场国家森林公园、西双湖湿地公园等成为该县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社会生态意识培养方面,林下经济的发展,使广大林农更深刻地认识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扩大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增强了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时,还改变了农村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林下经济的发展真正成为带动东海县林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强劲引擎。

6参考文献

[1] 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2] 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0-11.

第5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问题;发展对策;资兴市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

根据生态学原理,林下经济主要以林地资源为基础,并将农民收入增加,林地资源增长以及生态和谐为主要目的,并且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最大化的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林木资源,合理发挥林下以及林荫空间的作用,通过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以及景观旅游等方式的全面综合性的生产经营形态,逐渐延展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促使林地资源的最大化的利用,在林地产业附加值的作用下,努力构建多层次、多种群、多序列、以及多效益的发展模式,并且形成低投入、高产出以及长期稳定的经济体系,实现林业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发展的最高境界。资兴市正引导全市林农改变传统经营理念,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业产业转型,为资兴生态环境改善,林农收入增长奠定基础。

1基本概况

资兴市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南端,东经113°09′~113°44′;北纬25°33′~26°17′。全市南北长约80km,东西宽约60km。总面积为27.16万hm2,其中林地面积21.4万hm2,占总面积的78.86%。森林覆盖率74.35%,活立木蓄积量1188万m2。森林年生长量95万m2,年森林采伐量15万m2左右,年蓄积增长量为80万m2。

2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2.1林下经济发展情况

资兴市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近80%,林区农民历来就有“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林下经济发展也从原始的采摘收集林下产出物,转变为科学发挥林地的基础条件,进行植物、动物以及菌类等各种生物的等进行林下种养,到现阶段的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旅游等比较完善的林下经济体系的过程。

2.2林下经济发展类型

全市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4大类16个模式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

2.2.1林下种植

2.2.1.1林菌种模式

根据林地林荫下水分和氧气相对充沛,太阳辐射低以及白天与夜晚温差较小的特点,在合适的林下封闭的地区种植平菇、木耳、银耳、以及香菇等常见食用菌种。

2.2.1.2林药模式

即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茯苓、草珊瑚、白芍等品种,或间种耐旱的金银花等。

2.2.1.3林花模式

在林下种植耐荫性苗木花卉和观赏花草植物等。

2.2.1.4林草模式

即在郁闭度0.70以下的林地,合理种植各种不同的优质牧草。

2.2.1.5林粮模式

在林下间种矮秆农作物,如绿豆、豌豆等小杂粮品种。

2.2.1.6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各个地区光照强度的差异性,并根据各种蔬菜在需光性上的不同,在各个林下地区种植合适的蔬菜。

2.2.2林下养殖

2.2.2.1林畜模式

即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牛、肉羊、奶牛、肉兔、奶牛、肉羊、肉牛等家畜,并按照每公顷放羊75只、放牛75头、兔450只的规模。

2.2.2.2林禽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多与杂草密集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生态鸭、鸡、鹅等。

2.2.2.3林蜂模式

利用森林放养蜜蜂,发展绿色养蜂业。

2.2.2.4林下珍稀动物养殖模式

利用森林林下环境和气候条件优势,人工驯养繁殖野鸡、孔雀、毒蛇、虎纹蛙等野生动物。

2.2.3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利用林下产品资源,开展野菜、野生菌、野生中药材、竹笋、松脂、其它工业原料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延伸林下经济产业链,提高经济附加值。重点培育扶持了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组织形式,通过增强组织规模和提高对抗市场风险能力。

2.2.4森林景观利用

依托东江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独特的旅游发展优势,利用林区自然景观优美、生态和谐宜人的自然景观资源和林下无公害产品,合理布局城郊林家乐、生态家园休闲和林下旅游精品景区。

2.3林下经济产业规模初具雏形

据初步统计,2013年资兴市林下经济从业人数为25000人,经营面积达到6.3万hm2。林下经济产品潜在价值10.5亿元,实现总产值约6.0亿元。林下经济总产值持续增长,林下经济规模及综合效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资兴林下经济6.0亿元总产值中,林下种植业0.2亿元,占3.3%;林下养殖业2.48亿元,占28.0%;林下产品采集加工0.32亿元,占5.4%;森林旅游3.80亿元,占63.3%。林下经济各产业内部产值构成如图1。图1资兴林下经济产业结构比例图

林业产业实体逐步发展壮大。到2013年资兴林下经济实体达到30多个,其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24个,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户达8000户,涉及林地面积6.3万hm2。建成林下经济产品初级加工企业6家,年处理能力达2万t。在重视林下经济资源培育的同时,按照产业的标准,通过商标注册、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质量认证等方式,培育了像“瑶山春”、“故园”、“东江湖”等资兴名、特、优林下经济产品品牌。野生香菇、木耳、玉兰片(竹笋干)、干制林蛙等林下种植、养殖产品已成为绿色、无公害食品的代名词,市场销售价普遍较高。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资兴市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了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产业经营化水平有待提高

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林下经济产品多为农户自主经营,采用标准化生产的不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品质无保证;市场组织没有健全完善,尤其是没有专业化、统一化的行业协会。导致农业订单分散,各个林农没有组建规模化的组织,在产品上以自产自销为主,在价格上没有强大的竞争能力;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相应的服务指导和技能培训教育,所以林农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管理粗放,造成病虫灾害的经常出现,不仅提高的林业种植及养殖的成本,还降低了产业的经济效益。

3.2资金投入不足

林下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它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没有被社会广泛熟悉,对于相关投资机构来说,在没有见到明显的效益之前也不会轻易的投资,再加上国家相关部门没有完善的优惠和扶持政策,更造成了林下经济没有明朗的市场前景。政府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在银行贷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也没有较多的扶持,使得林业经济很难开阔完善的融资渠道;林业经济需要相对巨大的前期投入,而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农民很难集中到足量的启动资金,发展初期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林下经济由于受气象灾害的影响较大,所以自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加上没有社会的广泛熟知和认可,社会资金流入到林下经济的相对较少。

3.3技术支持体系不完善

当前林下经济模式还需要深入的研究,虽然资兴市的林下经济模式已经发展到4大类16种不同模式,但是没有加强不同生产经济模式的优化组合,导致林业生产经济模式不能根据林地、林种以及林相科学合理的优化搭配,并且在具体的技术标准以及操作规范上不明确,不能达到农民简单易行的要求;林下经济的技术研究没有深入的实践化,在栽培、采集、种植以及景观上的技术没有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科技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而且科技研究有和现实脱节的情况;农民在技术素质上整体偏低,大部分无法利用技术来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并且技术技能不健全,相关培训制度也没有严格执行。

4发展建议及对策

4.1出台相应的政策,有效地推动林下经济快速发展

健全完善相应的林下经济领导制度,以市级领导为核心,以林业、财政、发改委、农业、保险、交通运输、金融、水利、扶贫、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为基础,并在林下经济发展领导组织中吸收各个不同部门的人员;在林业部门的带头组织下,协调有关科技部门和单位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广有关技术的转化应用。金融、保险业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农业保险试点,降低林农发展林下经济风险;为林业经济谋求更多的融资渠道,用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投资,突显银行的融资作用,实行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发挥优惠和扶持政策的引导性,对于林下经济的产业经营组织给予必要的贷款和补贴支持。

4.2统筹规划,政府引导

制定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发展优势,求真务实”的指导原则,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建设思路和目标。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水利、金融、技术等相关产业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合力解决产业存在的关键难题和制约问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村屯、林间地头、交易场所等调查研究,建立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充分发挥资兴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提高林地产出率,增加林农收入。从2013年起每年新增0.7万hm2林地发展林下经济,至2020年使从事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达到8.5万hm2,年产值达20亿元;通过林下经济达到人均收入增长2000元以上的目标,受益农民累计达到10万人。

4.3强化服务,推动发展合作组织

4.3.1搞好信息技术服务

全面收集林下经济科研信息和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引进适合林下种样的技术和品种,普及推广林下经济种养方面的科学技术。

4.3.2培育市场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林下经济合作组织辅导员队伍。促使农村合作组织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服务能力。不同模式合作社之间相互合作,改变单一模式,共同发展,争取效益最大化。

4.3.3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培育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认定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在全市范围内执行“扶优扶强”政策方针,吸引外界的规模企业进入,并培育本地的专业化企业,在政策上照顾和扶持,在资金上给予一定优惠的银行贷款;对于林畜、林禽、林菌、林药等专业化的合作组织,政府不仅要扶持更要积极引导,力争在5~8a之间组建50个以上的专业合作社。在为林下经济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管理服务时,还要加强林下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林业规划设计、林权流转、政策指导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4.4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

结合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的思路,以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目标,规范和加强林地流转,将林下经济适宜发展林地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依法流转;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机制上,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积极引进专业的林业建设人才,推动专业化、规模化的企业经营,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从而带动资兴林农致富。

5结论与讨论

林下经济能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养及旅游观光立体复合性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诸特性。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能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林区群众增收渠道,起到巩固生态成果又解决林区群众生计的效果;是资兴市实施生态发展战略、成功创建森林城市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需进一步发掘多种多样的林地资源,逐步完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平衡点。

参考文献

第6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青河县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35-02

1 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

林下经济是绿色经济,是环境友好型林业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林下经济是实现绿色增长,保护森林资源的迫切需要,林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林地资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设环境友好产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拉动经济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林下经济让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源、大地增绿,使农民有了更好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成功实践。

2 青河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青河县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为依托,大果沙棘逐渐发展成为了青河县火红的沙棘产业。以经济转型为契机,充分利用新植林面积大的优势和充足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因地制宜,不断地推广林下经济开发模式,已经达到了长期得林,近期得利,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在农牧民增收,调整农林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模式是牧、农、林产业的合理结合,是一条充满“立体经济”气息的脱贫致富链条。

2.1 林禽模式

林禽模式是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中的首选养殖模式,林禽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效益非常可观,市场前景广阔。目前沙棘鸡养殖规模分布在四乡三镇10万余亩的沙棘林中,养殖沙棘鸡大户少则几百、数千,多则上万只,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沙棘鸡养殖成了青河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2.2 林草模式

青河县在林地尝试种植了一些野葱、黄花菜、沙葱等品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苜蓿的种植规模较大,青河县通过林下间作苜蓿带动了饲草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青河县牧区传统优势项目的发展,通过良种推广和饲料技术推动了畜牧业发展,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

2.3 林药模式

林下发展药材种植不仅充分利用林地土地提高了土地生产效益和土地利用率,而且在管理药材中使林木同时得到良好管理。

3 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大

发展林下经济对很多农民来说是一个新事物,政府对林下经济的重要性,发展前景,对农民带来的收益等方面没有做好必要的宣传,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所以很多农民对林下经济的认识不够,对林下济发展模式、市场前景、优惠政策、扶持方式等方面的了解不多。政府没有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推广和规划,没有因地制宜地制定突出特色的当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3.2 开发规模小

青河县是贫困地区,因此带动作用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比较少,缺乏产业龙头,很难形成较好的辐射带动能力,所以林下种植、养殖户对市场的信息不灵通,经济效益得不到较好的保障,市场发育不全,产业链短,规模总量不大,无法深度开发,青河县绝大部分集体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青河县林下经济规模小。

3.3 基础设施条件差

青河县大部分林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普遍存在通讯、水、电、道路等最基础的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的问题。由于现有的林下养殖,林下种植都是单户经营,一些加工模式,先进的种养方式没办法推广,所以农户用的种养方式比较简单,没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有交通工具的农户家庭比较少,所以他们只能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青河县大部分林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户单户经营,所以没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林下经济规模。

3.4 科技支撑有限,管理水平低

青河县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林下经济生产比较分散,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不够,市场信息不灵通,在林下种植模式方面缺乏配套栽培技术,经营成本高,效益低,经营管理上比较粗放,科技服务跟不上农民的需要。

3.5 投入不足

由于没有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于没有林下经济扶持政策保障资金投入,导致在发展深加工、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等方面止步不前。

4 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4.1 提高认识,科学发展林下经济

提高对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大力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充分地利用青河县的森林资源和光热、林荫资源,发展以林业产业为主体,林下种植、养殖、森林旅游、林下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经营模式,促使林业由原来的单一化利用树木的模式转向树木、林地、森林景观等综合利用的模式,拓宽林业增收途径、转变林业结构,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及林农的增收。在基层采取电视、广播、报纸等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优势、效益及技术的宣传,尤其要重点宣传已经取得成效的典型实例,以提高林农的认识,在青河县上下形成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组织一些综合素质较好的林农及林业技术人员到外地进行参观或者技术培训,使其技术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科学地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4.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政策宣传

县政府做好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同时做好在种苗保障、病虫害防控,林下种养配套技术,保险、信贷,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相关服务。此外,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技术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宣传,最重要的是要增强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4.3 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投入

发展林下经济首先要不断加大林下经济资金扶持力度,青河县发展林下经济的主体主要是经营户,为了拓宽对林下经济的融资渠道,应财政投入引导,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项目扶持,争取对林下经济示范大户给予补贴,拓宽融资思路,大力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加大林下经济投入,拓宽融资渠道,推动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科学规划,保证森林可持续发展

发为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应改善传统的经营方式,首先要明确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目标,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青河县的实际情况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4.5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可是青河县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还不完备,所以青河县政府针对实际情况,县政府强调需要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需要不断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需要不断地整合技术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础设施。

4.6 扩大规模

青河县虽然在林下经济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着规模总量不大和林下经济模式单一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县政府强调在林区进行规模式的创新以及产品的开发,这样可以促进林下经济更好的发展。

5 结语

发展林下经济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源、大地增绿、为农民开辟了增收渠道,使农牧民有了更好的生存方式,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的成功实践。

参考文献:

[1]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3):21~24.

[2]丁国龙,谭著明,申爱荣,等.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及优劣分析[J].湖南林业科技,2013(2):52~55.

第7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养殖;森林旅游

中图分类号:S7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36

前言

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国土总面积96280hm2,有林地面积68667 hm2,其中公益林面积34380 hm2。2009年封山育林以来,芦溪县林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森林覆盖率较2008年提高了2.6个点,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27万m3。如何管好用好这些森林资源,让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成为共同发展的并蒂莲,发展林下经济,亟需探索努力。

1 芦溪县森林资源的现状

芦溪县地处江西省西部,芦溪森林分区属江西省武功山地,全境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以低山、中山为主。全县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且无霜期较长,属中国东部湿润森林区,森林植被丰富,种类繁多。

芦溪县的森林覆盖率为67.4%,林木绿化率为68.6%,活立木蓄积2102420m3。林地68670.8hm3,占总面积的71.3%。

2 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条件

2.1 袁河是赣江的一级支流

在河流两侧或平地1000m范围内的林业用地化为水源涵养林。

2.2 中型水库

(0.1~1亿m3)坪村、锅底潭水库和山口岩水库的周围。

2.3 武功山风景名胜区

位于袁河的源头,划为水源涵养林。

2.4 羊狮幕

自然保护区划为自然保护林。

2.5 320国道、 浙赣线、沪昆高速

其沿线两侧林业用地划为护路林和其他防护林。

2.6 立地条件较好

且林相整齐的国有林集体山场合大部分经济林区划为商品林,实行科学的经营与管理,以便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3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3.1 改变经济效益低下的单一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在2009年我县封山育林前,国有林场林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的集中在林木采伐上,丰富的林地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地利用,经济效益处于较低的水平。林区发展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形成对立矛盾的态势。因此,国有林场的发展急需新的发展模式。

3.2 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多元化的林下经济发展可以实现短周期回报,避免由于林木采伐收益周期较长带来的饮鸩止渴破坏生态的问题。实现经济的长期与短期、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整个林区的可持续发展。

3.3 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林下经济,地域优势强,绿色产品口碑好,见效快,操作简便,就在家门口,广大农民群众容易接受。

4 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发展模式

4.1.1 林下种植

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种植油茶、高山茶叶、花卉苗木;在林下种植林药广东紫珠、金银花、、天麻、田七、百合、大黄、薄荷、党参等药用植物;林甘薯、绿豆、青椒、蕨菜、香椿、大豆。

4.1.2 林下养殖

利用森林的林班有利地形或者竹林空间发展绿色养殖,在林下放养竹丝鸡、中华黑豚鼠、红面鸭等,还有就是利用森林的拟天然化,驯养竹鸡、野鸡、山羊、兔、野猪等家畜;利用森林中的油茶林和其他开花林种的花期放养蜜蜂,开发蜂蜜产品。

4.1.3 林下产品采集加工

搞好林下产品的加工、包装、广告宣传和销售业,建立林下土特产产品产业链,使林场的产品产出后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可以发展松脂、林菌、竹笋、山野菜、蜂蜜等采集加工模式。

4.1.4 森林景观开发

充分利用林区空气质量良好、自然景观迷人、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的优势。发展森林旅游,借力萍乡县已初具规模和人气的武功山、羊狮幕、西海温泉等的旅游开发,成为国有林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4.1.5 开发林区水源

充分利用森林林区的水源洁净无污染的优势,发有着洁净和丰富洁净水源的矿泉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目标。

4.2 工作重点

4.2.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农林水等部门结合实际,通过广泛的调研,结合当地的传统产业和习俗,因地制宜,组织编制各乡镇村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以此为基础把发展林下经济,制造和加强特色,合理确定发展规模、模式和方向。

4.2.2 完善政策、积极扶持

县政府成立由县林业、发改、财政、水务、农业、交通运输、科技、扶贫、电力、金融、保险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切实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

4.2.3 强化服务、引导合作

县财政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林下经济产业的金融协调,优化有关审批事项的审核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加强技术服务,要组织和培养一支有着专业技术的队伍,为林下养殖、种植等经济发展的做好技术指导工作,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如萍乡市玉女峰林场先行一步,注册了“玉女峰”牌商标,涵盖了四大类47小类的林、农产品,为今后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4.2.4 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第8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丽水市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2012502

1引言

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有着“浙江绿谷”、“浙南林海”等美称,森林覆盖率达80.79%,林业是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丽水市在林业资源上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充分利用了自身优势,积极发展林业产业。“十一五”期末,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46.24万hm2,其中竹林14.17万hm2,经济林10.28万hm2,生态公益林40.49万hm2。森林结构日趋合理,但总体投入大、产出低。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有效空间等资源,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率,对于丽水市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林农收益具有重要意义。

2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2.1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品种单一且发展规模小

全市发展林下经济有林下养鸡、林下种植等,规模、产量较小。由于经营管理未能跟上,经济效益相对不高。而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经济价值较高的林下种药、种山野菜、野生食用菌等尚未开发经营。

2.2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

全市林下经济模式主要有:果园+鸡、红豆杉+鸡、香榧+鸡、林地+野生动物等养殖模式和板栗林—鱼腥草、油茶林—白术等林—药复合模式,以及林下种植竹荪等林—菌模式,在养殖、种植过程中,大多沿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种、养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3政策扶持不力

林下经济发展涉及多个部门,由于缺少联动机制,项目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技术指导、种苗保障、加工销售等相关服务比较薄弱,在发展新模式、引进新品种、发展深加工和延伸产业链等方面滞后。

3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3.1是转变林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

举措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森林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养殖、采集、旅游和景观利用相结合以及一二三产融合的立体复合经营模式,将极大地提高林业集约程度,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率,为社会提供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产品,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延伸林业产业链,而且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实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对建设森林浙江、促进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3.2是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实现兴林富民的有效途径

发展林下经济,模式多,见效快,产出高,就业广,投资少,操作简便,广大山区群众易于接受,具有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独特优势和潜力。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丰富、水热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山区农民就业创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不离乡就能就业、不砍树也能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3.3是全面深化林改、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抓手

丽水市林业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通过林改和集体山林确权到农户,让农民获得了重要的生产资料,激发了农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但是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农民期盼从中能寻找就业增收的新门路。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既保护森林资源,又有利于林地尽快产生效益,帮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壮大林业产业,使农民更加珍惜林地,更加精心经营林地,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达到巩固林改成果,实现生态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目标。

4发展目标

4.1总体目标

在全市大力发展高效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发展林下经济的突出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实践中建设一支思想作风和业务技术比较过硬的林下经济管理和科技工作队伍,指导好林下经济发展工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产品竞争能力;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格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政策引导、政府扶持、市场拉动、科技支撑、基地示范、突出特色等系列推进措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林下生产、加工利用和营销体系,全市林下经济基本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长远发展打下更加扎实的工作基础。

4.2阶段目标

“十二五”期间(2012~2015年),全市林下高效种植养殖面积累计达到70万亩,创造产值3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其中,林下高效种植面积累计达到40万亩,创造产值15亿元;林下高效养殖面积累计达到30万亩,创造产值15亿元。丽水市林下采集主要为竹类、油茶产业,建设高效竹林40万亩、笋竹两用林60万亩、材用林60万亩、生态型竹林60万亩(参考丽水市竹产业十二五规划)。

到2020年,全市林下经济累计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创造产值2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万个。其中,林下高效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00万亩,创造产值30亿元;林下高效养殖面积累计达到50万亩,创造产值40亿元。到2020年,全市油茶栽培面积达到 100万亩,其中高接换种10万亩,新品种造林20万亩,高产示范林30万亩,是低产林改造40万亩。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其中,一产6亿元,二产4亿元(参考丽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通过项目优化以及政府拉动、招商融资、市场运作模式的完善,提升5个休闲旅游基地为国家5A级标准,大部分重点建设基地都达到国家级标准,基本形成丽水市的森林休闲养生(养老)基地综合体,基本实现将丽水森林休闲养生(养老)产业建设成为中国高端、国际知名的林业休闲养生(养老)基地这一目标。

5保障措施

5.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林业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市林业局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县(市、区)林业局长任成员的全市林下经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和监督协调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全市林下经济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实和保障措施的实施。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都成立相应的机构,配备专人负责,及时掌握和通报建设情况,交流建设信息和经验。市林业局和各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都要将发展林下经济纳入林业建设的指标体系,摆上全年林业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年初落实计划,年中观摩评比、督导检查,年末考核验收。扩大横向联合,加强与农业、畜牧、渔业、供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申报、建设和管理各类林下高效种植养殖项目,促进林下高效种植养殖业成为支撑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化公众产业之一。

5.2落实相关政策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发展林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包括林地使用政策、收益分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切实解决林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政策问题。利用国有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的,在不影响权属单位正常抚育经营和林地既有效益的前提下,可签定合同,谁使用、谁建设、谁收益;承包集体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的,按照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有关政策给予大力支持,保障林地承包者的合法权益;使用流转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的,要根据林权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做好林地流转工作。按照各级政府发展计划和扶持政策拨付的财政扶持资金必须及时发放到位,任何单位不得拖欠、截留、挪用。

5.3增加资金投入

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市有关发展林下经济的各项资金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林下经济建设项目,获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整合市级以上相关项目资金,在用途不变、拨付渠道不变的前提下,重点支持林下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和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征集社会资金,吸引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等经济组织投资兴办林下经济实体,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5.4强化科技支撑

林业、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农民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大力推广林下高效种植养殖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保障林下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在全面推广应用现有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加大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共同开展林下高效种植养殖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和现有技术成果的推广普及,加快国内外林下种植养殖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消化吸收,开发创新。兴建一批林下标准化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加快科技推广步伐。通过高薪聘用、选送进修、学术研讨、科技交流、技术培训等手段,培养一批服务于林下种植养殖产业的技术专家和农民技术员,充实到全市林下经济建设产业基地,保障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要高度重视品牌优势,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打造丽水市林下种植养殖产业的优势产品和知名品牌。

5.5搞好市场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物流和信息网络化体系,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指导各地组建专业的行业协会或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为林下种养业户提供市场信息、种养技术、产品营销等一系列服务,逐步形成与全市林下高效种植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完善的配套服务平台体系。

参考文献 :

[1]王爱民.发展立体林业繁荣山区经济[J].贵州农业科学,2001,29(3).

第9篇: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林下种植;基本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01-01

林下种植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立体林业复合生产经营,对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林业生产经营者有效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具有重大意义[1-4]。近年来,四川省许多地方在林下种植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2012年下半年国务院、四川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对林下种植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如何科学高效发展林下种植,更好地提高林农及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今后一个时期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一项重要的工作。

1 林下种植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生,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培育是主要的,林下种植只是一种副业,不管林下种植何种作物,保护生态都是最重要的。林下种植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实施后有利于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林地的综合效益。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确保林下种植发展符合实际。不同的立地条件适合种植的作物是不一样的,必须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在何种立地条件下进行种植,同时还要根据当地企业和区域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最终确定种植品种。三是坚持政策扶持,确保林下种植户实惠、产业发展。对于发展林下经济,国务院和四川省已出台了相关政策,需要各地贯彻落实,将扶持政策落实到林下种植户,调动林下种植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种植者通过辛勤劳动得到实惠,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得到发展。四是坚持科技帮扶,确保林地综合生产效益得到持续提高。林下种植从品种的选择、栽植技术和后期管理都要以科技为支撑,只有科学种植,才能使林地综合效益不断提高,而不致于顾此失彼、种植失败,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五是坚持机制创新,确保林下种植可持续发展。要使林下种植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有好的机制,种植者生产的东西卖得出去、能赚钱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而这就需要有购买者。终极购买者是企业,怎样使企业与生产者有效对接这就需一种合作机制,而这种机制就是企业与生产者签订林下种植产品购销合同,种植者生产的东西卖给企业,走订单林下种植之路,实现双赢,从而确保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对策

2.1 科学规划,确定林下种植模式

2012年底,四川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文件作出了规划布局:在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东、川北等地区,以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在川西高原地区,以适度发展林下产品采集,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和驯化利用、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在川南地区,以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为主。在全川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中除川西高原地区,其他地方林下种植都是主要发展对象,而发展林下种植首要的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状况科学规划,确定林下种植模式。自然条件主要是指立地条件、造林树种和林分的郁闭度,自然条件是选择林下种植模式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程度、当地企业对资源的需求也是选择种植模式应当考虑的因素。

经过多年实践,林下种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林粮模式。该模式是在用材林、经济林下的行间进行林粮间作,通过间作达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增加种植者经济收入,改良土壤优化结构,促进林木良好生长。二是林药模式。该模式是在未郁闭的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等林下种植较为耐阴的药材。通过间作,林木为药材提供隐蔽条件,防止夏季烈日高温伤害,同时林下间作药材采用集约化的精耕细作,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三是林菌模式。该模式是林下种植食用菌的立体栽植模式,利用林分郁闭后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林下种植平茹、香菇、木耳等。四是林菜模式。该模式是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不同种类、品种的模式,此模式中包括的林笋模式,是四川省山区一种最重要的林菜模式。此外,四川省还有林果、林草、林茶、林葛根、林桑等模式。

2.2 实践探索,选择适合的品种

在确定林下种植模式后,要根据树种的特性、林分的郁闭度、林下已有的地被物及海拔、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林下种植品种,对于所选择品种通过实地种植最终筛选出适性强、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作为发展对象。多年的实践,在以毛蕨为优势地被物的林下种植其他食用蕨类不仅投入大,而且很难成功。现在龙门山脉一带山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林下黄莲和竹林—食用笋生产基地,这是多年来不断实践的结果,随着林下种植业的不断发展,品种的选择将会越来越科学合理。

2.3 示范带动,扩大发展规模

鉴于绝大多数林农抗风险能力弱,在推行林下规模种植前,选择积极性高、有一定种植经验的组织或个体作为先行实践林下种植的对象,在资金、技术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待取得成功后,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参观学习、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的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模式、技术、效益、前景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让更多林农及其他组织、个人了解林下种植,增强其发展林下种植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本着林农自愿的原则,通过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更多的林农或其他个体开展林下种植。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加强市场研究,建立市场预警机制,提高林下种植经济组织程度,在标准化建设设计、统一供种(苗)、联合采购、联合销售、加工增值,贮存运销、科技推广、资金筹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林下种植者与大市场的良好对接。

2.4 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一个地方发展林下种植业要尽可能与当地、周边地区企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相结合,当然也可结合更大市场的需求来从事生产活动。但从成本来说,同样销售价格,运输距离越近成本越低,对林下种植者来说利润越高种植的积极性越高。而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对市场反应敏感,市场需要什么就会生产什么,通过企业提供信息、订单,林下种植者种植,既解决生产者林下种植产品销路,又使企业的原材料得到了保障。要形成此种良性的局面,就需要当地政府从政策方面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或引进龙头企业。只有林下种植的产品有销路、能赚钱,林农才会自愿种植,这样产业基地的建设才有保证。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首先需要政府协调企业与种植者签订林下种植产品收购合同,确保双赢;其次需要科技支撑,对种植户多进行技术培训和开展科技入户,确保林下种植成功。另外,企业也可流转林地自行发展林下种植,建立产业基地。

3 参考文献

[1] 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3):7041-7043.

[2] 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