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第1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产业现状与比较优势

生物医药群体发展。生物医药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企业已达50余家,总投资133亿元,占开发区投资总额的62%,产品主要有生物制药、化学制药、中成药及医药中间体、医疗设备和医药包装材料等。华北制药集团、制药集团的主要生产企业和四药有限公司等知名医药企业开发区安家落户,主导产品半合成抗生素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抗生素原料药和粉针剂企业最集中、最密集的生产基地。华北制药华民药业有限公司是生产新头孢系列单体最大的厂家,四药有限公司的软包装大输液制剂全国市场占有量第一,华药集团华胜有限公司的硫酸链霉素、双氢链霉素占世界总量的65%,石药集团恩必普有限公司研发的丁苯酞软胶囊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国家一类新药,中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糖尿病患者专用药品和专用食品效果明显,九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是国家指定生产企业,华北制药爱诺有限公司生产的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生物农药、兽药,市场占有率列同行业之首,开发区形成医药门类比较齐全、生物产业比较集中的医药产业群和生物产业链,为“中国药都”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装备制造异军突起。机械装备制造企业40余家,总投资额占开发区总量的26%。较大规模的有市动力机械厂、太行机械工业公司、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冀凯集团、天同集团、精工化工设备公司、石特阀门公司、浩森不锈钢公司、河冶科技公司等企业。市动力机械厂是全国矿山、森林专用机车的定点企业,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纺织机械生产厂家,宏昌天马改装车公司改装的自卸车在市场、华北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石特阀门公司的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三甲,河冶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粉末高速钢已具世界领先水平,省会周边乃至华北地区最具发展潜力、最具竞争活力、最具影响力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中心已经形成。

轻工食品方兴未艾。现有食品类企业7家,占开发区总投资的8%。由省粮食产业集团与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ADM公司和新加坡丰益面粉有限公司合资建设的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投资8亿元,设计生产能力日加工小麦面粉2000吨、花生油600吨、棉籽油1000吨,是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澳合资投资1亿元的出口型企业—长城麦高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肉制品等农产品5000吨,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投资1.2亿元的同福食品有限公司,其同福碗粥生产规模和能力居全国第二,占市场分额的30%。此外,总投资12亿元的白沙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卷烟厂,年产“钻石牌”优质香烟50万标箱,可实现销售收入66.8亿元,利税25亿元,已成为我区经济结构中独特并且分量极重的重要一员。

目前,全区已累计完成投资240多亿元,进区规模企业已达60余家,吸纳了世界500强参股企业6家,上市公司5家,合资企业14家,投资超亿10亿元企业4家。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项目建成投产,依托这些“龙头”项目带动效应,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等特色产业群,特别是依托“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生物(医药)主导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华药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等超100亿元项目集中在开发区投资建设。

“十二五”是开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心聚力向“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实现“三年大提升”任务的关键之时。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各项重点工作,对于建设“省会东部产业新城”和“国家一流生物产业基地”,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统领全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项目攻坚”活动开展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招商引资”这一中心,做大、做强、做优“生物医药、机械制造、轻工食品”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承载能力、经济增长等重点工作实现新突破,实现开发区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总体思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竞争为目标,以参与国际竞争为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作用,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产业发展平台,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生物医药业要调高调优,机械制造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粮油食品加工业,加快电子通讯、优质烟草产业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生物医药产业为龙头,以机械制造业和轻工食品为主体,以信息产业和纺织服装业为两翼的产业格局。

(三)发展目标:按照“高起点、大规模、快速度、产业配套、人才集中、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建设方向,通过对开发区内生物技术及新制药等领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与重组,实现五大目标:一是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基地;二是全力推进企业集团和企业群建设;三是大幅提高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创新工程特别是科教兴企战略,配套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与服务技术平台,提高对区域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技术支撑;四是全面提高区内主导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五是实现对地区经济的超强带动和辐射。通过相关产业的带动和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进一步促进我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升级,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利税过百亿”目标。到“十二五”末,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其中医药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以上,年平均增速保持在33%以上;完成工业产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32%;实现工业增加值280亿元,年均增长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年均增长35%;实现利税100亿元,年均增长32%。

三、发展重点产业

1、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遵循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律与国家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以发展生物技术、推进新医药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区内现有企业、技术和产品三大优势,瞄准生物制药增能、化学制药升位、现代制药升级三大目标,组织实施药物设计筛选技术、基因重组技术、手性技术、药物分离提取技术、新型药物制剂技术、组织培养技术等六大关键技术攻关,实施生物制药产业化、化学制药规模化、成果转化高能化、投资环境最优化等重点工程。围绕原料药规模化,新药产业化,强化我区在高新医药产业化的优势地位,集中力量实施微生物发酵技术以及组合化学技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重点主攻遗传育种器、细胞融合、基因工程菌构建、微生物和细胞发酵培养、生物反应器、发酵过程控制后处理及产品回收等发酵工艺技术。

2、装备制造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组织好机电一体化、敏捷制造、网络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的产业化,作好重大成套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创新。着眼于全面提高工业自动化和系统集成水平,组织模糊技术、等离子技术、精密成形技术等先进制造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数控通用设备、激光设备、(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产业化、规模化,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轻工食品产业。“”以来,开发区益海粮油、长城食品、同福食品、东康乳业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且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投资6亿元、年产40万千升的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开发区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这些项目建成、扩建后,将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4、能源产业。依托总投资70亿元的东方热电公司良村热电厂技改项目,规划装机总容量4×300MW,分两期建设。一期2×300MW两个机组已具备投产条件,将给当地经济建设、百姓生活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促进交通运输业和发展第三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重点开发项目

1、投资110亿元的华北制药工业园项目。

2、投资100亿元的石药工业园项目。

3、投资35亿元的东方热电二期项目。

4、投资6亿元的四药股份有限公司现代制剂及物流中心项目。

5、投资3.6亿元的河冶科技研发中心及生产项目。

6、投资6亿元的益海粮油棉籽、大豆油项目。

7、投资2.3亿元的长城食品公司冷冻食品加工项目。

8、投资9亿元的可口可乐公司的饮料生产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为保证上述任务目标的顺利实施,要以加快三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全力优化“招商、资金、服务、配套、人才”五大平台,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经济增长、环境提升”四大亮点,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配套提升、服务优化、经济增长、统筹发展、平安建设、干部队伍八项重点工作的新突破。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开发区经济实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事关全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战略全局,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坚定地在“加快”上下功夫,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要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确实增强发展的前瞻性;注重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持续性;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注重投入与产出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向依靠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转变。

2、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区域、企业循环发展,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谋划和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全面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3、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实现“生物医药产业调高调优,机械制造做大做强,电子通讯由小到大、医药化工由粗到细”的转变。

4、加大投入,构建良好的投融资体系。为实现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预计到2015年需新增产业投入约30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为此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市场导向的原则,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金和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

5、搭建人才支撑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引进和培养人才的优惠政策,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体系。建立包括人才工作条件、激励措施、社会保障、分配机制、用人制度等在内的一套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6、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养一批骨干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合并、兼并、收购、联合、租赁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发展联盟或企业集团,大力培养“强、优、快、新”(实力强、效益优、成长快、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企业,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龙身、相关产业为龙尾的企业联合体。

7、培育和发展产业群,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提高产业聚集水平,是发展主导产业的最重要的举措,主要是指围绕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主要企业和主要产品在区内最大限度地完备配套能力,延长产业链,形成相互关联和支撑的群体聚集优势。

8、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业化。依托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技术中心,培养相关产业的重要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激活现有人才资源,调动发挥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9、优化环境,提升产业发展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二是完善政策措施。三是创新管理体制。率先建立服务型政府,以“制度高于技术”来指导开发区的体制创新,以营造创新氛围的“小气候”来再造开发区的先行优势。四是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大力倡导“为创新服务,为企业铺路”的精神,遵循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规律,强化政府对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的指导性,弱化对竞争性项目的指导性,创新“超市型、平台式”行政服务中心管理方式,使企业在开发区内享受到全程、便捷、优质的星级服务。

六、统筹城乡发展

开发区辖8个自然村,农村总户数6986户,总人口25124人,耕地面积15000亩。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城乡统筹,加快农村的发展和融合。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按照“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联动、设施共享”的发展思路,打破村域界限,围绕建设“西部新城”发展目标,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科学编制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做到“四结合”,即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相结合,与新农村规划相结合,与产业规划相结合,与区域总体规划相结合,同时着手制定和完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努力构建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通过规划的有机衔接、无缝对接、全区覆盖,实现“规划一张图,城乡全覆盖”。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坚持突出项目强区这个工作重心,项目建设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纽带和支撑。做强工业经济,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区支持农村的能力。以工业化带动乡村城市化,促进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

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共建共享、适度超前、完善功能的要求,围绕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以工促农、以区带村,积极谋划和推进基础设施区村的科学对接、共建共享,建设覆盖开发区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为开发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通过公共设施与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覆盖,为区内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供应。

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坚持把改善保障民生作为此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社会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发展文教、卫生、教育事业,统筹推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促进各项公益事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1)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初中生巩固率保持在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70%以上;保持教育强劲发展势头,捍卫全市领先地位五年不动摇。同时立足提高全民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成人教育,区中心校结合进区企业招工特点,每年举办三期以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区辖村有关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扩大就业渠道。

(2)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强化基层工作,抓好流动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努力稳定低生育水平,开展计划生育合格村、自治村创建活动,全面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一孩巩固率逐年提高,计划生育主要人口指标三年内达全市先进标准。

(3)努力做好卫生防疫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探索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促进医疗资源与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实现城乡居民均等享受卫生资源和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创建工作,切实提高村级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同时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加快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年参保率达到90%以上,2012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4)扎实做好民政工作。加强低保、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助残等工作,建立完善城镇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及医疗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等救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让困难群众共享开发建设成果。

七、新民居建设

1、高起点规划、设计和建设。区辖各村要本着节约土地资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原则,确定由农村向城镇的发展定位。年完成新民居建设规划,—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要按照现代化生活小区标准,着眼未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规格设计,高标准建设。

第2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因此,无论是城市建设规划,还是园区项目建设规划,都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着力强化规划意识、加大规划力度、提升规划品位、树立规划权威、狠抓规划落实,提出了“完善功能、打造亮点、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理念,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规划工作基本步入了良性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轨道,对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城乡环境明显改善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从整体工作看,呈现出“五个提升”

(一)思想认识有较大提升

1.规划先行的观念已经确立。过去好多都是拍脑门决策的,干完之后就违规。现在我们各县(市)区无论上项目、建园区,还是开展城市建设,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规划问题,在哪建、如何建、建成什么样?没有完善的、科学的规划,绝不开工,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进步。

2.服务大局的观念已经确立。无论从上至下,还是从下至上,大家在工程建设中,小规划能够遵循大规划,局部利益能够服从整体利益,全市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严密性有所加强,以往那种盲目、无序的建设现象正逐步得到控制。

3.打造精品的观念已经确立。穆棱河综合改造起到了引领作用,现在有几个小区建的不错,城市建设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过去那种只求建、不求精,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的落后思想正得到扭转,放眼未来、学习先进、超前谋划、打造精品的意识正在形成。

(二)工作落实有较大提升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我市就完成了约3000余公顷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约660余公顷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任务,超额完成省里下达的指标,特别是主要领域重点工程规划均已完成并得到有效推进。目前,石墨产业园区、鸡西(鸡冠)工业新城等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已经深入实施;恒山区、滴道区、麻山区、梨树区等污水和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以及全市棚户区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规划设计已经完成;鸡冠新区各地块的控详规划和部分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已实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一次到位,市体育会展中心、市一中新校区等工程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高水平、高层次、高标准设计的穆棱河风光带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得到省里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老城区改造规划正按部就班地推进和实施,今年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规划理念有较大提升

近三年来,我们通过邀请、招标等方式,与上海、北京、深圳、大连等先进地区一流的设计单位加强合作交流,为我市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把脉、谋划、设计,构建起与高水平规划设计院合作的有效平台。尤其是引进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力量和高端专业人才,直接参与了鸡西(鸡冠)工业新城、鸡冠新区开发、老城区改造、穆棱河综合治理、西山城市森林公园、棚户区改造等规划设计。又组织年轻干部到上海、北京、深圳、大连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借鉴、消化、吸收,有效解决了理念不新、规划无序、缺少精品、特色不优等问题和矛盾,城市布局形态及功能与城市发展趋势逐步和谐。

(四)基础建设有较大提升

近3年来,规划部门完成了360多标准平方公里的测绘任务,准确率达100%。对全市测绘市场的监管,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不断提高规划档案的收缴和利用率,能够利用先进摄像、录像装备,以及全程微机化管理,拓展资料和信息储备范围,为规划工作实现现代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能力素质有较大提升

近三年,是我市城市建设攻坚时期,大量艰巨的工作任务、紧逼加压的工作态势、对外地先进经验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市规划设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成立了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在规划部门增设了总工办等5个科室,在六区设立规划管理大队,相继充实了一批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工作人员。与以往相比,常年在基层、在一线指导工作的领导多了,能钻研、肯钻研的干部多了;一些不敢想的规划,不仅敢想了,而且能够形成精品;一些老大难问题,能够群策群力,切实有效的加以解决。可以说,从局长、院长到工作人员能力素质都有所提升。这次万达集团来,规划局做得不错,值得表扬,我们的人员、素质、能力、超过了其他备选城市。

二、全市规划权威的树立、能力的增强、水平的提升,统领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同步跃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项目数量更多

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以项目建设为支撑,而每一个项目建设离不开规划。近3年来,我市项目建设,特别是产业项目建设总量突破300个,近“十一五”时期的80%,有20多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见效,是“十一五”时期的一倍,特别是大唐第二热电、建鸡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项目的开竣工,都得益于科学规划的正确指导和服务。同时,支撑项目建设的石墨产业园区、鸡西(鸡冠)工业新城、煤机产业园区等市级重点园区初具规模,规划的重要性也至关重要。

(二)城乡建设更美

1.在鸡冠新区建设上,坚持高起点实施、高标准推进,完成投资9亿多元,率先启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绿化景观建设,已完成了1832亩土地收储工作,开工建设了街、康新路、柳浪街、九粮路“两横两纵”四条道路工程,“三供两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进。目前,市一中新校区、体育会展中心等工程已近尾声,商住小区3宗土地已通过拍卖方式出让,市中医院新址等一大批建设项目正高速推进,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的鸡冠新区已成为我市拉大城市骨架的核心支撑。

2.在老城区改造上,市中心区绿化总面积已增至1024.38公顷,新增公园、游园、广场27个,3年来人均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近2平方米。实施的大树进城,鲜花上街,建绿地,增设游园,点缀了我们生活空间的同时,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更具品味,使城市的空气变得清新自然。“四区一县城”实现了亮化连接,路灯由主要街路延伸至背街巷道。增设景观灯近4000盏,形成了一街一景,一路一品,美化了城市,照亮了鸡西城市夜空。实施的“穿衣戴帽”工程,改变了以往色调单一、灰暗的现象,城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3.在滨水城市建设上。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突出滨水特点、打造鸡西品牌”的要求,以穆棱河百年一遇防洪堤建设为载体,配套建设穆棱河两岸风光带,增加了主城区建设用地约1平方公里。穆棱河与鸡冠新区遥相呼应,形成“依山而建、围水而居” 的城市新结构,实现了新城与旧城的融会贯通。在2011年重点实施穆棱河广场和水上公园建设以来,一年多一点时间,已完成投资4.5亿元,勾勒出穆棱河风光带的初步轮廓,在我市的城市建设史上是一个壮举。

第3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F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F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五章 加快发展F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F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F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F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F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第一节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二节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F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一节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第四节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F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第二节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第4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一、改革滞后的规划体制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我国的规划体制和“五年计划”一直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规划体制在从强计划向更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重规划的功能性转变上有了明显的进展,“十五”计划不论从编制程序、方法和内容上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调整。但总体上来看,规划体制所发生的这些变化更多的是一种追赶型和适应性变化,规划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依然明显存在多方面的问题甚至于缺陷,严重影响了规划本身作用的发挥,降低了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些问题包括规划体系紊乱、数量过多过滥;各规划功能定位不清晰,相互衔接不密切;规划审批程序不明确、编制程序不规范;过时的规划和内容过多,需要加强的规划不足;重规划的编制过程,轻规划的实施评估等。在规划工作中则具体体现为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泛滥,部门间各自为政、规划互不衔接,规划内容交叉重叠、甚至相互矛盾;下级规划抄上级规划、上级规划无法在下级落实;墙上挂的规划多,可操作实施的规划少等。

“十一五”时期和“十五”时期相比较,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将发生许多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框架已经建立,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加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就业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追求协调发展和降低社会摩擦的目标将更加突出;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跨区域经济交流和联系将进一步突出;经济安全问题更加引起重视,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建设更加需要进行统筹规划;政治文明建设进程加快,政府将更加重视民主决策和依法行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设定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条件进一步提高等。所有这些变化都将对现行的规划体制提出更高的变革要求,这就需要对规划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和完善,以建立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的规划体制。

二、国外的经验为我国规划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规划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执行、评估等方面的程序和制度,涉及到规划体系、规划内容、规划编制、规划实施和规划调整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规划体制的差异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政治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展阶段、国际比较地位以及路径依赖程度等,这使得各国的规划体制总是具有自己的特点并存在各种差异。比如在决定规划体制的基础性制度方面,美国和英国模式更强调经济的自由主义思想,在私人物品领域和可竞争性领域,政府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建立和维护供私人资本进行竞争的公共环境上。法国、德国、日本模式则主要体现出政府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战略的特点,强调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通过采取较多的经济干预政策来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俄罗斯模式则具有典型的体制转型特征,政府规划功能经历了从高度计划的模式到基本放弃,之后又进行恢复和重塑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特点又使得这些国家的规划体制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我国市场化趋向的改革也决定了国外市场经济国家在规划体制方面的模式和特点有许多可供我们吸取和借鉴。

(一)各国具有不同的规划体系,但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按照功能的不同,各国的规划体系大多包括三大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但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

德国以空间规划为主体,联邦国土规划由联邦政府负责编制,主要是制定联邦范围内的规划目标、全国性的规划标准,并根据各州发展现状,从平衡发展的角度来调整全国性的布局。对基础结构、环境质量、经济结构、就业机会和定居条件等进行经济区划和平衡。该规划具有长期性和指导性,由联邦建设部牵头,与有关各部协商后提出规划草案。除这一综合性规划外,联邦政府还负责编制全国性的专业规划如铁路、联邦级的公路和高速公路、主要水路、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保护区、军事用地的规划等。联邦规划对州、市、县的规划起指导作用。各州和地方政府要负责编制与上级规划相协调的地区各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法国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计划性”最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法国政府成立了计划总署,负责对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先后制定实施了11个4年经济发展计划。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对市场作用的日益重视,指令性计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第九个计划开始向合同制方向发展,并成为中央政府调节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工具。从第十个计划起,计划合同中量性的指标在减少,衡量结构调整及质量的指标在不断增加。但政府仍通过计划引导经济发展方向,设计国家的发展战略,缩小社会各界的收入差距。

美国政府具有自己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与法国、德国等相比,虽然没有相对固定和直接的国家计划,但联邦政府下设的各委员会和部局都有各自部门的详细规划,并通常通过法案的形式发挥作用。同时,联邦政府也根据国家战略的需要临时制定相关规划,比如阿波罗登月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田纳西河谷开发计划等。

俄罗斯从苏联时期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开始至今,其规划体制大体上经历了两个时期,即以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规划管理阶段和以指导性计划为特征的规划管理阶段。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经一度放弃了国家对经济的总体规划,但在1990年代起又开始着手制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计划。2000年开始实施了《俄罗斯联邦长期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方针》(2000~2010年),并从1993年开始制定实施了3~4年不等的中期规划,以及1~2年不等的具体实施计划。

日本是一个较多推行政府主导产业政策的国家。1949年以来,先后制定了13个中长期经济计划。19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主要通过了以下三项经济计划:1992年《生活大国5年计划——与地球社会共存》(1992~1996年)、1995年《新经济5年计划》和1999年《未来10年计划——经济社会的应有状态及经济新生的政策方针》。同时,日本的国土开发与整治综合规划也较多吸收了德国的空间规划的经验,对包括土地、交通、森林等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规划。

韩国政府也比较重视经济长期发展规划,1960年代以来已先后实施了7个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之后开始实施“新的经济长期设想计划”(1996~2020年),在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之后,政府开始调整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多强调市场的作用。

(二)规划的地位和内容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规划综合反映了政府管理国家的意志和政策取向,是政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宏观调控而做出的谋划和安排,是政策实施的重要工具。从各国规划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来看,规划的内容日益丰富,规划的主体日益明确,规划的程序日益科学化,规划的体系日益完善,规划的权威性日益提高,规划之间的功能界定和相互衔接日益加强。总体上看,规划日益上升为公民意志和国家法律。但与此同时,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各国规划的内容在不同时期是有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国家在国际经济环境中所处的相对地位在变化。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力量越强大,国家在国际上的经济优势越领先,政府的产业政策则越弱化。与此相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就越向战略性、指导性和定性化方向转变,政府也就越重视对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服务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引导。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中长期的综合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在不断弱化,而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和空间规划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三)具有规范民主的规划编制程序和完善的规划法体系

规划编制程序是否规范和民主直接决定着规划的可实施性和权威性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大都具有相应的规划法体系,对规划的目标、功能、主要内容、编制程序以及规划调整的法律程序都有明确的规定。规划的制定都要遵从公开性和透明度,民众大都具有广泛的参与度,规划都要经过权力机构的审批,一旦通过则通常以法案或法律的形式实施。各国规划的编制过程基本相同,都要遵循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比如德国空间规划方案的制定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编制阶段。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人员编制规划的初稿。编写人员可以包括内部职员,也可以包括外部聘请的专家。

商讨阶段。政府邀请有关利益各方对规划的初稿进行商讨,讨论过程往往要重复多次。政府综合有关利益各方的意见后,规划的最终稿,有关利益各方仍可以对最终稿发表反对意见。

审议阶段。政府将规划的最终稿、有关利益各方对最终稿的反对意见以及政府对反对意见的解决办法一并送交议会。议会讨论有关资料,最终表决通过之后,规划就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另外,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规划都有明确的协调机制。地区的规划在地区议会批准之后,需要上一级政府最后批准,以保证上下两级规划的一致性。当地方的规划与国家的规划相冲突时,联邦或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地方规划进行指导。理论上讲,如果地方拒绝中央政府的指导,中央政府有权直接修改地方的规划。同时,由于地区规划直接涉及到私人利益,有关利益各方有向上级政府和联邦或中央政府进行申诉的权利。德国各州的规划法,都对规划程序有详细规定。如不按规定程序走,公民可以对通过的规划进行起诉,法院会判规划无效。这种做法虽然容易使制定规划的时间比较长,但由于规划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最后制定的规划能反映绝大多数人的意愿,使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得到保障。规划出台后,也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和便于执行。

(四)具有分工明确的规划编制机构体系和健全有效的规划执行评估机制

一个分工明确和职能合理的规划编制机构及体系是保证规划编制工作有序高效进行的重要前提。市场经济国家在联邦或中央政府大都设有专门的规划部、局、署或者委员会,专门负责全国总体规划制定的组织、协调工作。比如德国的规划权归三级政府所有,即联邦、州和地方政府。联邦政府设有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部,主管立法,制定城市规划方针、政策、法规,拟定全国经济区规划、区域规划大纲,协调地方、部门之间的工作,掌握部分资金资助地方的城市建设。法国负责协调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机构是计划总署。计划总署可以得到其他研究机构的支持,比如国际信息与展望中心(法国官方的国际经济研究机构)、计划数理经济前瞻研究中心、生活条件观察与研究中心等,计划总署给这些机构一定的预算补贴。

与此同时,各国都非常重视对规划执行结果的评估,并有一套进行评估的法定程序和运行机制。法国政府在制定规划后,为了使公民更清楚政府公共政策的效果,使国家资源得到更好的分配,提高政府公务员的责任心,都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工作由一个政府的部际评估委员会负责,称全国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理主持,由11位专业独立人士组成。全国评估委员会通过与计划总署协调建立评估机构,会同相关的政府部门共同确定规划评估方案和评估费用预算,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对项目费用落实情况进行确认等,最后出具评估报告。

三、建立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划体制的建议

(一)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作用不是要削弱而是要加强

规划是政府行使经济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手段,而不是一种制度。规划的地位在本质上与社会制度无关,而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政府调控管理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比较地位有关。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许多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在市场机制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条件下,市场发育不足所造成的缺陷还需要政府进行矫正。即使在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领域,也会存在市场失灵,也需要政府进行弥补。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领域在不断扩大,对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包括土地、水资源、能源等日益紧缺和环境污染、生态治理、发展差距、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政府进行统筹安排、统一协调、总体规划的任务就越发紧迫。而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日益加剧,国家战略的地位在日益突出,政府制定并实施国家战略的手段和途径也就越发显得重要。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还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在竞争性领域的产业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依然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的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要加强;在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规划的地位同样不是要削弱,而是要进一步加强。

(二)要坚持“长远谋划、分步实施,广泛借鉴、兼顾实际,适度超前,协调一致”的原则

建立适应“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划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规划体制的改革应当坚持几个基本的指导原则:

第一,长远谋划、分步实施。以市场化为方向,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划体制作为规划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分阶段实施,建立与我国市场化进程相一致的规划体制。

第二,广泛借鉴、兼顾实际。既要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又要注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特点相适应,充分反映和体现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

第三,适度超前,协调一致。要尽快解决规划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充分发挥制度创新在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性、超前性和指导性功能,使规划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体制相协调。

(三)要突出强调和体现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有用性和权威性”

第一,系统性。要加强不同规划之间的功能分工和相互衔接,对规划体系进行高度整合,避免各规划之间交叉重合甚至相互矛盾,建立层次分明、边界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要调整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之间的互相衔接。如各级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其编制的依据应该是经同级人大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内容要落实到具体的空间上。要调整解决重点专项规划与行业规划,以及行业规划相互之间的衔接问题。同时还要协调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规划之间的协调问题。

第二,规范性。目前我国规划体制中的制度性规定,有些是法律法规规定的,更多的则是不成文的惯例和约定俗成的做法。规划工作的不规范导致了规划程序上和规划内容上的随意性。因此,规划工作必须走向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依法行政的规划体制。为此,从长远来看,应该制定《规划编制法》。

第三,有用性。要切实取消目前大量存在的过时过多过滥的一类规划,特别是许多已经不符合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和不再是政府产业政策调整重点与领域的行业规划。要针对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编制的与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相衔接的地方规划中所存在的雷同和缺乏地方针对性的问题,调整或者不再要求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编制中长期规划。要针对目前规划内容原则性过强、操作性较差的问题,要通过改进规划编制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规划的操作性、可行性和针对性。

第四,权威性。要针对目前存在的下级规划和上级规划不衔接,上级规划难以在下级规划落实的问题,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管力度,依法动用司法程序来保障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提高规划实施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四)要重点围绕“四个转变”进行规划体制改革的设计和实施

第一,规划的领域由较多地覆盖社会经济各领域向主要以公共产品与服务和非竞争性领域为主转变。我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大,许多行业和领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的市场化运行。因此,沿用传统体制下的许多竞争性领域的规划应该退出,规划的内容要进一步向公共政策领域转变。

第二,规划的体系由以经济社会综合性规划为主体向经济社会综合性规划和空间规划相结合并逐步加强空间规划转变。空间规划应当包括全国的综合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跨省级行政区划的区域空间开发规划以及各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等。空间规划应当集中体现重大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取向,要符合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目标。

第5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公路交通;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与现行社会经济水平相符,其所承载的运输量要与社会生产力相一致。换言之,交通运输实现产品的“供需平衡”,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增长所派生出来的运输需求,但又不存在大量交通运输设备长期闲置的情况。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规律性、阶段性和可持续性。构建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是确保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提出了几点思考。抛砖引玉,旨在为我国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进上绵薄之力。

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概况

研究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有利于充分反映我国公路交通建设现状,确定今后公路交通发展前景及其力度,为公路网发展规划制定提供科学技术。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了公路交通发展状况,为公路交通发展提供了经济、技术支撑。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公路交通的服务水平、建设质量有着不同的要求。可以说,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公路交通发展的速度。而公路交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构成成分,对缓解我国经济运输压力,提高我国运输潜在能力,促进区域间经济发展,实效经济一体化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二、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从国内研究报告可以知道,其适应性是指公路交通的规模、空间布局、等级结构及其所投放的建设资金,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所派生出来的公路交通需求相符,要确保其服务水平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规律性、阶段性和持续性三个方面。

(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是指两者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会带动公路交通的改善和发展,两者发展呈正面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加大对公路交通的资金投入,改善交通运输状况,创建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降低运输的成本费用,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促进企业生产规模及其市场范围的扩大。第二,公路运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运行服务过程中会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有利于缓解了现如今就业难的形势,增加就业率。而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动土建工程、钢材器件、工业等领域发展,有利于拉动社会经济增长,带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二)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公路交通建设和发展的进程和状况,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甚至在不同的地区,人们对公路交通的运输需求、结构质量等方面有着差异和不同,也即是说,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阶段性。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交通运输历程经历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铁路等五种运输方式协调运作”四个发展阶段。其中,水运为主的运输阶段为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铁路为主阶段是在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而公路、航空和管道为主的三种运输方式时期为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五种运输相协调运作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现阶段,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其中,公路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

(三)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资源的投入和使用,建立节约型公路交通系统。公路交通与资源的投入紧密联系,充足的资源投入是公路运输发展的物质基础。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指要以最低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建设效益,在满足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投入的最小化。而资源的使用是指要尽可能的确保公路等运输设备出于运作状态,避免出现大量运输设施长期闲置的现象发生,即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第二,环境友好型公路交通的建设。公路交通作为交通运输的一种,其运输过程往往伴随着一定污染的产生,对道路通行者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要减轻公路交通的污染物,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性。另外,“适应性”还包括减少公路交通的安全事故,消除其运作的风险隐患,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

三、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分析

(一)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两者关系的认识,及其解决两者存在问题和长足发展。因此,要合理有效的选取评价指标,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评价目标一致性。所选取的指标不仅能够反映公路交通的现状,而且能够体现两者内在的互动关系。反映出两者的适应程度。第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所选择的指标除了包含能够从宏观上反映两者适应性的指标,还应当具有从微观上体现两者适应性的指标,能够将“适应性”具体化、量化,进而全面反映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现状。第三,可操作性。所选择的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让人们清晰的理解其物理和经济意义,能快速地获取数据、资料,并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两者适应性的结论。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评价指标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就公路交通而言,其系统就存在多目标、多层次等特点。因此,在遵循评价目标一致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等评价原则之外,为了充分反映和了解两者适应的现状、程度,还应当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笔者认为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除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总量、服务水平、管理现状之外,还应着重突出两者在环境发展、可持续和安全性等内容。考虑到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根据“木桶理论”在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运营,还应当考察评价公路网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水平的适应性等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明确侧重点,合理划分为主指标和一般指标,提高主指标的评价比重,一般指标作为主指标的补充,要确保其全面性、真实行等。

四、结语

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前提,交通运输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区域经济联系,克服空间距离阻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现如今,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探究其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推动交通运输长足发展的必然举措。作为一名工作研究人员,在是工作中,要重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工作,不断学习、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提高适应性研究工作的成效,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上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葛广.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2016(04).

[2]庞元红.养护现状及优化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03).

[3]佚名.《公路与汽运》投稿须知[J].公路与汽运,2016(03).

第6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电力;规则;管理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电力发展规则的重要性

为电力用户提供充足、优质、可靠的电力,是电力企业的首要责任,同时,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电力企业经营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同时,由于电力工业复杂的社会性,它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土地资源、设备和一次能源供应、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管理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来说,电厂的建设和运行增加了废气、废水、灰渣的排放,产生噪音(火电),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也可能造成居民的迁移(水电、核电),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电力规划进行统筹考虑,在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发展电力工业;输电线路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矛盾,需要彼此协调,将电力规划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中;电力系统的运行可能生产一定数量的电磁波、谐波等,对家用电器或电子产品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电力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一次能源供应、人力资源等,需要与整个社会协调发展。

2电力发展规则的主要原则

电力发展规划必须进行近期、中期和远景规划,做到近细远粗、 远近结合。近期规划是解决问题, 远景规划是发展问题。

3.电力发展规则的内容

电力是系统性工程、牵涉面很广, 电力发展规划应在有关设计规程、导则的指导下,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经过论证比较, 形成多方案的电力系统发展规划。电力发展规划必须进行近、中、远期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现有电力系统概况。分析现有电力系统规模,电力市场构成、供需状况,电力系统的设备和运行状况,与周边地区电力系统的关系,系统存在的问题等。

电力需求预测。电力需求预测是电力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分析研究电力需求发展、组成及负荷的特性,进行广泛的社会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电力市场发展的趋势及电力消耗的各项主要指标,分析政府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找出与电力需求发展相关的因素和规律,从而得出电力需求预测各项指标。同时,必须预测所在系统的电力负荷特性,进行分区电力需求预测。电力需求预测必须有多方案的预测结果,以适应发展的不确定性。

电源规划。电源的种类、分布、特性及规划方案直接影响到电网规划方案、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是电力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源规划应根据电力需求预测结果,对规划的全区及分区进行电力电量平衡,在考虑满足电力需求发展需求和系统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自身能源状况进行电源规划。同时,根据相邻地区的资源状况,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论证区域间电力交换的可行性和数量,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电源规划必须进行多方案优化。以实现区域资源最大优化效益。

电网规划。合理、强大的电网是发电、输电、用电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电网规划必须根据电源分布、负荷分布、区域间功率交换、设备制度供应、技术条件、建设条件、资金供应的因素来规划网络结构,在进行多网络结构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可行、满足需要的电网规划方案。电网规划必须进行配电网规划。

联网系统。考虑与周边系统联网的可能性和实施方案,通过不同地区负荷自然互补特性,降低系统整体备用容量,节约投资,以提高系统运行抗风险能力和整体效益。

一次能源和设备供应。电力生产需要大量一次能源,主要有煤炭、油、气、核原料等,根据电源结构及能源供应市场,对能源供应做出平衡、规划。同时,针对国内外电力设备供应状况、价格、资金市场,对设备供应做出评价。

环境评价。电力工业同样产生污染,必须对电力发展所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做出研究和评价,采取必要的措施,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资金筹措和经济效益评价。估算电力发展所必须投入的资金以及筹措途径、方式,提出规划期内的资金流;对电力发展做出比较详细的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预测电价。

人力资源规划。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的管理、技术人才。根据电力规划方案,提出企业对各种人力资源的结构、需求和配置方案,应考虑人才储备和培训。

4.电力发展规则管理

电力发展规划管理是保证电力规划得以完善和实施的重要手段, 是电力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电力企业必须制定一整套电力规划的人才、技术管理细则和管理机制,来保证电力规划的完善和实施。电力规划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

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导重视是电力规划管理的关键,各级电力企业公司应确定电力规划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实行领导负责制,负责本电力企业电力规划的编制、滚动,协调各种相关关系。负责规划编制工作或管理的部门,应配置足够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负责电力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而且,电力规划人员要有一定的稳定性,有利于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连续性。另外,必要时应对规划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加强人才储备。

其次是技术管理。电力公司应组织对规划的成果进行审查,形成最终规划方案后,上报有关政府部门,使电力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范畴,成为法律性文本,有利于电力工作的开展,符合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

各级电力企业公司应根据电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总体规划不变的前提下, 定期对电力规划进行短期滚动修改,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作为工程项目实施的依据,在社会因素或电力工业发展产生较大变化的时候,应及时对规划进行修编。规划与工程实际实施肯定存在差异,电力公司应要求规划者不断总结、比较,从而提高规划工作的水平和规划的质量。

第三是要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对已通过审查的电力发展规划,应作为电力企业工程建设的主要依据,在新的电力发展规划出台之前, 电力系统的建设要严格按照通过审查的规划方案实施,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随意更改。

5 结束语

电力发展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电力系统现况、电力需求预测、电源规划、电网规划、一次能源和设备供应、环境评价、资金筹措和经济效益评价、人力资源规划等。多年来, 电力企业在其发展进程中,不断创新管理理念, 努力夯实企业基础性管理工作,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也展现了许多管理亮点经验, 彰显了企业管理活力。

6参考文献

第7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第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更加鲜明。预计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52000亿元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十五”预期目标,按当前汇率计算,人均1400美元左右。消费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明显标志,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比过去更加雄厚。事实证明,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也同样证明,十六大所说的我国目前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所谓进入新阶段的特征更加鲜明,是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所显示的特征。未来5-15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需要把握这种阶段性特征及其继续演进的基本脉络。

第二,经济增长空间扩大。摆脱通货紧缩,又预防了通货膨胀,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为“十一五”规划提供了比较平稳的起点。但是,不论是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波动的常态看,或者是从我国体制缺陷和结构性矛盾所引发的经济波动看,都不能完全排除或长或短地中断快速增长进程的可能性。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也面临严峻挑战:资源和环境的强大约束和增长成本的上升,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实际困难,在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面临许多两难选择,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等等。

第三,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大变动的时期。这种变动带来巨大的发展活力,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引发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组,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和激烈市场竞争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变化使人们的就业产生不稳定性,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伴随着空前规模的人口流动,等等。今后5-15年需要更加注重从体制上、政策上和实际财力上解决社会问题,但在争取经济快速增长和解决社会问题二者之间面临许多两难选择。

第四,经济体制仍然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其负面影响开始显露;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革除,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取得的某些积极社会经济成果却在体制转轨中有所流失。经济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仍然要高扬改革的旗帜。如何按照有利于实现“五个统筹”而不单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是“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重大课题。

第五,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加入WTO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三年来对健全法律法规、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负面影响比预想的小。2006年底将执行全部承诺而结束“过渡期”。在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过程中如何趋利避害,利用这种历史机遇推进现代化建设,把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是制定“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第8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物理产业;发展分析;应对措施

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广泛,包括商品消费、流通、生产等多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发展形式,因此,物理产业发展状况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与其他社会经济发展产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深远的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变和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其可以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逐渐成为世界上制造量最大的国家,促进物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分工明确,形成了与国际产业链接轨的产业结构,在各个行业的发展运行当中都需要物流产业的支持,因而物理产业的发展是无法被其他行业所取代的。

一、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物理产业的发展不集中。我国许多物流公司都是遵循比较传统的运营模式,物流公司结构比较分散,使得市场物流竞争日益激烈;想要将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到国际物流的水平,需要不断加大物理行业之间的竞争力,这是我国物流行业最终的发展趋势,由于这样的竞争发展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物流公司之间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为我国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就当前我国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一直不温不火的原因就是物流产业比较分散,物理大型企业比较少,为了有效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需要将小型的物流公司集中起来发展,促进小型物流企业向大型企业方向发展下去。2.复合型物流产业导致了信息不匹配。由于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结构不够集中,主要目的不是将运输与储存进行有效的结合,而是针对物流公司之间共同的目标前行,通过连接与物流产业内部相关的企业,互相之间开展相应的物理活动来进行发展成为新型复合型物流产业,就整体发展局面来看,在传统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包含了从储存运输到客户购买、工厂生产,再到市场销售等多个方面,因为物理企业内部复杂的程度和不同的组成结构,以及不同的包装和分包装之间的互相协作的关系,使得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的结合,物理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进行无缝匹配,随着快递信息的不断更新,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物理企业供应和接收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风险。3.管理的不统一。物理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很多行业的发展,包括交通运输业、商品检验、税务部门、海关、城管部门、贸易行业,以及与公安部门紧密相关,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的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协调等多方面都需要各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的积极互相协助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但针对目前物流发展现状而言,在相关管理部门设置过程中,没有明确地设定相关物流管理部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着手设定管理部门:第一,从国家到城市都会有行政管理部门,并且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制度,导致管理工作没有办法统一开展,因为政府和部门之间的职责不够清晰,部门之间管理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导致政府和部门之间开展工作不能互相协调配合,无法达到管理工作的有效统一开展;第二,各个部门、各行业之间都是自行进行独立管理,只关心本部门和行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工作,行业和部门之间没哟进行统一的管理,导致物流信息不够集中,导致无法设定高效、统一的消息平台,使得与物理行业相关的企业和部门无法得到统一的管理和监督。

二、改善的建议与策略

1.加大力度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人才培养是直接关系到物流产业进行更快、更好地发展,是每个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我国物流产业需要注重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制定出完善、合理的人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体系,需要从物流基础理论知识着手开始培养,对物流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研究,以及成功的使用经验,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开展,对物流产业管理机制进行改进,同时在国外成功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创新,使其更加适合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特征,因此,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物流人才,不仅拥有创新型的物流管理理念,还具备丰富的物流理论专业知识,促进我国物流产业朝着全方位、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满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针对物流产业制定发展规划。针对我国物流产业实际的发展状况,制定出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以身作则,就物流产业结构进行细化、整合、重等发展步骤,更好地提升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针对国外物流发展成功的案例,吸取成功物流管理案例当中存在的管理经验和精髓,使得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我国物流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监督;其次,在建立相应的物流产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目标是合理明确的,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进程,可以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分为短期和长期、最终目标三种目标,对物流产业的管理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对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使得物流产业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3.提升物流产业的技术创新。对我国物流产业进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使得我国物流产业可以与时代共同进步发展,只有拥有过硬的创新技术支持下,我国物流产业才能平稳、持续的发展下去;在新时展趋势下,我国物流行业必须要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对自身所原有的科学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物理产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物理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除此之外,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我国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制定相关保障物理产业平稳持续发展的体系,物流产业只有不断对物流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为物流创新型技术的开发提供优良的技术环境,营造优良的技术环境需要借鉴国外成功案例,提取其中蕴含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物流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判定物流技术标准,有效提升物流对人们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4.调整企业结构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朝着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最初要将企业和政府进行分离,建立只适用于现代化物流企业的管理体系,充分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运行情况的要求,对物流企业开展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朝着国际化的水平前进,让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走向国际化经济发展平台;另外,在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利用我国相关政府制度来保障物理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构建完整统一的物理产业结构,保证物流产业持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发展壮大,逐渐向大型、国际化物理产业发展。

三、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地提升,大量的出口、生产制造都促进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各行业之间紧密联系,可以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针对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及时的解决,并且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物流管理和监督的体系,形成统一、完整的物流产业结构,需要在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才能有效促进物流产业的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海亚,徐盈之.长江三角洲物流产业发展格局及影响机理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6,(10):15-23.

[2]徐朦,郑凯.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监管难点分析: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J].特区经济,2014,(12):202-204.

第9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观;评价指标;社会经济

前言:

城市的出现证明了我国人民的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定高水平阶段,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随之出现的一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在我国的城市的发展中还需要统筹规划,并且在制定城市发展方案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城市规划,并且以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城市要想合理发展,就必须行科学的规划,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的性质和特色,分析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只有在科学城市规划方案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一座城市的最终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城市的功能性要求越来越多,城市规划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规划步骤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城市经济状态分析、 城市性质和发展情况分析、城市规划目标、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以及建设规划的管理等环节。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的着眼点应该是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但是在目前的城市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城市建设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必要的保护手段,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在很多大中城市开始出现能源短缺、道路交通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人口密度分布不均、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不仅给城市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而且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此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正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但是由于城市规划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实施的时间较短,城市规划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譬如,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过渡时期, 受我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规划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没有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编制目标不明确,没有从本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城市规划目标的盲目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情况, 导致很多城市规划方案先天不足。为此,为了保证我国城市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城市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前提,并积极探索与城市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理论方法,保证城市经济、文化、资源、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家的资源相对短缺,城市是我国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各类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城市发展逐渐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推动城市发展实现。

1. 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要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常规规划内容,而且应该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市发展规划应该建立一个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构架,城市规划的制定人员应该综合考虑可能影响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以城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城市规划的指标,将城市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消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制定相应的城市发展规划,进而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新思路,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超出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城市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下,形成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再次与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不达标需要再次改正, 直到修正后的规划方案可以满足城市自身的环境和资源承载力为止。

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三点内容,其一,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应该是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应该强调城市资源供给力与城市环境承载力,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其二,城市规划的内容应该将城市的经济、人口、资源、社会、环境等都纳入规划计划中,保证以上各个因素互协调促进的前提下,不断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其三, 城市规划方案应该以城市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控制点,也就是说城市规划不能超出城市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另外,现阶段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都在逐步提高,所以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制定时,可以不完全受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限制,可以适当增加城市系统的发展规模。总之,为了保证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城市规划必须引进资源供给力和环境承载力指标。

2. 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是综合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应该坚持综合性原则,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该可以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并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分析城市社会、资源、人口、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综合性指标, 确保该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和测度城市的发展状况。

其次, 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确保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和简型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充分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可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 同时还可以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简单易懂, 可以为大众所接受, 另外, 在制定指标时应该使用现有的相关规定标准和统计资料,以保证该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可行性。

再次, 应该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针对性, 对于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各大城市应该严格依照本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身的评价指标, 使其真正发挥对本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导向作用。

最后,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定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评价指标中的指标数据都应该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况,又要符合城市系统分析和生态学原理, 指标数据来源应该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确保评价指标的定义准确,并且可以量化处理。

三、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有利于我国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 J ] . 城市规划, 2011( 02) .

[2]范先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J ]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05) .